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乡村变化论文题目

乡村变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乡村变化论文题目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

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

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

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1。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农业定位思考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农业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乡村文化生活变化论文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人有变化,物有变化,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记得我二三岁时,家乡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泥糊成的,一下雨,那瓦又不结实,水就从瓦里往下滴,令人恶心。我们睡觉的地方是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我八岁上2年级,这房子也发生了变化,低矮潮湿的泥房被拆除了,盖上了一间间平房。那平房不像从前那样只用夹着稻草糊成的,破破旧旧,现在已经改用钢、水泥、瓷片……转眼我已经四年级了,暑假时我再次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当年的平房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栋栋小别墅……我爱我的家乡。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亿元,7年间增加了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亿元,增长率 。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平均每年增长 。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平均每年增长 。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上升到 和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之间变化。(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平均涨幅 )。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2007年下降到 ,2008年略有回升到 ,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先上升到2002年的,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增加了 平方米,增长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下降到 2005年的 ,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2008年上升到。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到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2008年略有回落到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增加到2005年的,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2007年为 ,2008年为。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2002年的,增加到2003年的和2004年的,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8年为。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2007年的 ,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2007年的 ,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下降到 ,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下降到 2007年的 、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2005年提高,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家乡的变化论文题目

近几年,家乡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家乡,没有几条像样的马路又窄又脏。晴天尘土飞扬过路的人只好捂着脸走。下雨天就更别说了,一不小心就会摔跤。骑自行车的人更糟糕,不是人骑自行车,而是人扛自行车。到处都是低矮的小瓦房,小栩屋......横七竖八,极不规则。垃圾满地都是,发出阵阵的臭味。现在马路是宽阔的柏油大路,特别干净,连一点尘土也没有。路中心和两旁都有绿化带,里面种着小草,树木。小草的伙伴——月季花,月季花正傲然怒放,朵朵红花细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赏心悦月。那些低矮的房屋不见了,到处林立着高楼大厦。人们都住上了新楼房,生活在不断地提高,家里增添了许多家用电器,利用这些东西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周围的环境也变美其名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再也不乱丢垃圾了。如今家乡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想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昌盛。

例如:家乡巨变。家貌换新颜。家乡的新装。

你是哪里的人啊??我是天津的~~我就可以说书我们家乡的变化啊!!海河的保护很不错!!又有了滨海新区~~~还有和谐号等等~~我相信你的家乡也有很多发展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有的话就说说最传统的东西(特色)祝你愉快!!

我们的家乡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们的调查,家乡有了那些变化,其中那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数人的家乡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下面以《家乡的变化》为题,给出三篇范文,供您参考,文中家乡变化的句子,加粗显示。

【篇一】家乡的变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大为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不只是我,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民主路了。山西路是我市的中心街道,过去,这条街叫沥清路,由于人多车多,路面已经坑坑洼洼。每逢雨天,街道就积满了水,汽车驶过,泥水飞溅。晴天,车辆经过,尘土飞扬,呼吸呛鼻子。街道两旁的商店参差不齐,屋顶上全是破破烂烂的瓦片。

现在,在政府的重视下,已经把山西路重新修建,修成了一条现代化的步行街。街道的地面铺上了美丽的大理石砖,平整光滑,非常美观。街道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形状不同的花坛,花坛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花坛里种的最多的是菊花,菊花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黄得像金……非常美丽,把街道装饰得更加美丽动人。街道两旁的商店,门面进行统一的装修,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美丽极了。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街道两旁的玉兰花灯放出灿烂的光芒,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来,逛街、购物,真是热闹非凡。

现在的山西路,是我们市最美丽、最繁华的一条大街。我希望它明天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富强。

【篇二】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东台,她坐落在苏北平原,濒临黄海。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印象深刻。随着家乡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的周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得小的时候,人们都住瓦房,生活条件好的才住得起楼房。平时我对瓦房没啥意见,但是一遇下雨天,就没那么好过了,因地势低洼,雨水直往家里钻,到处都是湿漉漉的。特别是夏天,让人很难睡个安稳觉。

过去,我们走的大多是泥路,最好也就是砂石路,如果有车子开过,就会扬起满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现在呢,马路全是柏油铺面,汽车、摩托车在街道上快速行驶,多威风啊!旧城改造后,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的楼房,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商业步行街灯火辉煌,一派热闹景象。马路上都陆续装上了红绿灯、电子警察,不用交警叔叔指挥,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了。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然而,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我的家乡流传着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故事,2004年,国家邮政局在我的家乡还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特殊邮票首发式,盛况空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不久,我92岁的老太太因病住进了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尽力抢救和家人的精心照料,老太太终于脱离了危险,当她苏醒过来时,还以为自己住进了宾馆呢!因为医院的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老太太笑着说:“我还希望多活几年,看着我的重孙女健康成长,我的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家乡变了,变得更美了,家乡是祖国的一小部分,家乡的变化是祖国发展的缩影,我身边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祖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三】家乡的变化

近几年来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信,你瞧:昔日尘土飞扬的泥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石砖大道,街道上不再是冷冷清清的了,而是车水马龙,店铺一家接一家,小摊一个连一个,商品琳琅满目,任人选择。

原来的平房都变成了一座座高楼,马路上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人人都穿上了美丽大方的衣服,不再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太多太多的变化了!我们的家乡就好比涂满了蜂蜜,更多的是快乐和香甜。现在家乡的变化很大,但是环境却大大不如以前了,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现在为了美化环境,家家都建了一座小花园呢!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争芳斗艳,那朵嫩的牵牛花,婀娜多姿,喇叭装的花朵缀满藤蔓;牡丹富丽堂皇,那丰姿宛如少女露出了笑脸;石榴花,一个个像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花香醉人,更有一群蜂蝶在花中翩翩起舞。花丛中还有一处小小的喷泉,水珠四溅,在太阳的照耀下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家家房里摆着电风扇、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现在,家家户户外出还驾驶着私家车,可神气了!现在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安上了自来水,方便多了,夜晚总是那么灯火通明,是因为,广场和公园每到傍晚,人们总是兴高采烈的冲向广场或公园,放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在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大一点的喷泉,每到夜晚,路旁的霓虹灯亮了起来,喷泉也像孩子看见妈妈一样,开心的“跳”了起来,小孩子们就乐呵呵的用手去碰那些喷出的水柱,别提有多高兴了。再看广场的最顶处,有一块巨幅的大屏幕,人们可以在那里看看新闻,看看电视,非常惬意,人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可听妈妈说,以前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广场,没有公园,更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没有那一盏盏明亮的夜灯。我这才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怎么样听了我的讲述,是不是发现家乡变化很大呀。

家乡生态变化论文题目

很高兴告诉你!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作文:我的家乡是个小城,它虽然没有赛江南的美景,也没有杭州西湖的妖娆,但它却散发着一种平凡的自然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也在飞速地变化着,巨大的变化使原本美丽的小城更美了。家乡变净了!看,这宽阔的马路上多么干净啊!记得以前,灰尘满天的土路上垃圾成片,人们随手乱扔垃圾,在路边自己设计垃圾池。夏天,经过太阳的暴晒,满条街臭气熏天。这一切使小城变得凌乱不堪。现在,路旁的一棵棵树木长得浓密茂盛,就像一排排绿色哨兵,给小城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家乡变亮了!夜晚的小城在灯光的装点下是多么妩媚。以前,我最害怕走夜路了,漆黑的夜晚显得那样寂寞孤独。可现在,夜晚的小城几乎比白天更热闹。两旁的路灯像军人一样笔直地站在那,似乎在为我们站岗放哨。公园里各式各样的霓虹灯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变幻着,犹如进入了七彩美妙的世界一般。各个商城门前也挂着五彩的小灯,在小彩灯的点缀下,商场变得更加华丽耀眼。啊,家乡的夜晚真美啊!家乡变绿了!现在人们提倡保护环境,我的家乡在绿化方面可好啦!那美丽的森林公园,以前曾是杂草丛生的空地,经过修建后,现在变成了人们的天堂。那用花朵摆成的扇子,用草修剪成的图案,构成了一幅美妙绝笔的风景画。走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一条条绿化带绽放出绿的柔美,使整个城市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家乡变了,家乡变净了,一种干净纯洁的美充满小城;家乡变亮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使小城变得绚丽多姿;家乡变绿了,勃勃生机使小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会变得更加美好。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你好题目: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 在农业的方面,陕西洛川县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苹果“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主要抓好谷咀、南安善、李家坳、荆尧科等10个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 .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虽曾一度辉煌,但却中道衰落。2006年总人口约3000万,相当于陕西的80%;人均GDP 13000元,仅为全国的80%。打破行政区束缚,统筹开发大关中,复兴关中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标是:以西安为中心,现代制造业为主导,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对完整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小康奔富裕,共创和谐,力争2035年前后由国内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上水平。特点是:跨省跨区整合资源,城乡村镇统筹开发,发展的和谐性强;果肉麦杂和有色建材等农矿资源丰富,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充裕,节能节材节水减排治污绿化有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军民结合,现代制造业主导,教科文并进,现代服务业同行,关中与陕北齐飞,发展的科学性强。 教育方面:我的家乡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老师的工资的提高,环境的提升,都体现了我的家乡对教育的重视. 旅游业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旅游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旅游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国内外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全省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据统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同比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0%,我省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特色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旅游业在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管理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创新,特别是围绕“一、六、八”旅游产品体系布局,在规划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完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现已上报省政府审批;华山御温泉兵器游乐世界一期工程、兵马俑博物馆环境改造工程、汉阳陵地下博物馆等历史文化产品建成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进展顺利,合十舍利塔封顶合拢;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等曲江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旬阳太极城,泾阳张家山、神木红碱淖、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神河源省级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长青华阳旅游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按计划紧张进行中。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秦岭野生动物园、杨凌农博园等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有了新内容,形成新特色;临潼华清?爱琴海温泉、华山御温泉项目建成对外营业,楼观道温泉、太白御温泉加快建设步伐,标志着我省温泉休闲旅游产品形成新亮点;《长恨歌》、《走进延安》、《延安保卫战》等大型实景演出在增加文化旅游景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等方面进行了升级改版,丰富了内涵;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7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6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我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保证了我省旅游业的强劲增长。 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建旅游强县,加强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为农民增收,扩大县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中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城市、扶风县被命名为全国旅游强县,临潼区等16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强县。 我爱我家乡陕西,在这30年中,家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为家乡的建设提供应有的能力.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农业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2、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三农"工作新形势的综合判断3、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4、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5、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6、国外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启示7、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8、"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9、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10、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11、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12、生物质能与农村能源及农业发展的关系13、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14、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定义与内涵15、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 SARD的理论与实践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家乡的变化的论文题目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昙花一现。你的变化,我的追逐或你的变化,我的追求。

描写一个人,让看了就知道是谁

你是哪里的人啊??我是天津的~~我就可以说书我们家乡的变化啊!!海河的保护很不错!!又有了滨海新区~~~还有和谐号等等~~我相信你的家乡也有很多发展的东西!!如果实在没有的话就说说最传统的东西(特色)祝你愉快!!

我和故乡一起成长

  • 索引序列
  • 乡村变化论文题目
  • 乡村文化生活变化论文
  • 家乡的变化论文题目
  • 家乡生态变化论文题目
  • 家乡的变化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