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的真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以下是我整理的平淡中的真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风格平淡朴实自然,给人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文章重点写父亲车站送别,送别中主要是写父亲的背影。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父子这次分别的背景: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父子二人回家借钱办了丧事;“我”要回北京念书,父亲留在南京找工作,这时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前途如何?父子二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离别的痛苦之外,更增加了一层辛酸。接着转入文章重心,写父子在火车站上的分别,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作者从背后看父亲的动态。选择了很好的角度,打破通常惯例,不直接写父亲的正面肖像,面部表情,眉宇眼神,而是选写了父的背影,这很切合人物的特定的关系,很真实,实际生活中不正是这样吗?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孩子,跟父亲感情虽深,但表达方式总较含蓄,二十岁的儿子不太好意思正面细致地观察父亲的表情,往往在父亲转过身去,从侧面或背后去看,才看得仔细,若是对父亲面部表情加以细致地刻画,反倒有些失真,就难说深刻有力,打动人心。
作者是怎样写“背影”的呢?在写背影之前,先写了父亲把儿子送上火车的情况,作者用笔貌似琐碎,平淡,却在字里行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一片体贴关心的深情。
在临别时,年迈的父亲还不辞辛苦地为儿子去买桔子,到这里文章进入中心部分,“我”从背后看父亲,首先注意到父亲的穿着,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也许在这以前,儿子并不注意到父亲的穿戴,但在这即将分别的特定环境下,父亲还不辞辛苦地去为自己奔波,儿子从背后望去,自然觉得这熟悉的穿着比平常任何时候更能打动自己的感情,所以作者不在文章开始写,而是集中到这里写。接着又写父亲过铁道的具体动作,这是作者感情的高潮,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作者这样写道:“……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写细致入微,这些具体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朱自清是精心选择的。俄国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说过;作家从生活中选材,要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瞬”。父亲当时的动作最能打动作者的心,“父亲上了年纪,走路不便,看到他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去……”,这些动作让儿子心中充满了疼爱和怜悯之情。最后一个动作:“年老的父亲挣扎着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往上缩,努力地爬到月台上去……”,这一艰难的动作,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也会使人联想到父亲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儿子面对这些怎能不动情:“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只写眼泪下来了,仍未过多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只让读者去体会思索,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详细写完父亲过铁道的动作之后,再写父亲回到车上的情景,这段篇幅虽不长,但选材也很精、很动人。“父亲回到车上,放下桔子,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感觉轻松似的……”,其实是要说明父亲心里不轻松,但为了让儿子不伤心,不挂念他,故意作出轻松的样子,这话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崇敬依恋——父子情深。
父子即将分别,纵有千言万语,父子毕竟是父子而不是母子,对儿子的担心不舍,挚爱是悄悄放在心里,即使难受也装作轻松,话虽不多却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父子之间的依依不舍的真情,体会到平淡话语中父子极不平静的心理状态,简短两句,胜过千言万语。全文朴实无华但却平凡中蕴含着丰富感人的真情。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材
[2]初中语文教参
[3]中学文科月刊
题材比较普通的《背影》,文章具有出色的创作特色:本文懂得抓住人物特点――“背影”两字标新立异,运用素材,边述事边表达出父与子的深情。所以,散文虽内容精悍,但具有引人注目、撩动读者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一、精彩的几次“背影”刻画
为了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引领下文。所以背影第一回出现在文首,目的是点题。文章的重点在第二回,在车站父亲送儿子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自清作了具体的描绘。稍微有些肥胖的父亲,一身黑布大马褂,青布的棉袍,走路艰难,慢慢地爬过铁路就只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买点橘子。此个画面展现出爸爸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没有人不为此画面感动。接下来的一回是写父子分别之后,作者望着在人群中渐渐地消失的父亲的背影,充满了感伤情绪,让人看了也不觉的心酸。最后一次背影的出现,是在散文的末尾,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看着来信在眼泪中又一次浮现父亲的“背影”,于是有感而发落泪感怀,文章前后呼应。
散文一直致力于渲染父子的亲情至深,它并没有着重去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又跟其他的类似文章的`写法不一样。就主要依靠背影这一意象来抓住人物的形象,做了详细的刻画。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写作方法,多半跟作者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情绪有点紧密的联系。作者的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为许多事操心,他历尽沧桑,上半生过的不太好;那次车站之别朱自清的父亲心理状态很差,儿子的情绪也很低落。所以,朱自清善于抓住“背影”详细描绘,一篇文章要想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要善于抒发了特殊场景下的思绪情感,这样才能获得艺术感染力。本文之所以显得真挚感人,是因为作品写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境、一个平常人的心境、是世间最平凡不过的慈父孝子之间的故事,行文之间磨灭不掉的父与子的亲情与感动。
二、突出的写作特点
首先,它构思巧妙又新颖,布局凝炼而精美。它是采用截取法选材构思的。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浓浓的爱也倾注在这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但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而且可以洞察到“神”的方面的本质特征。背影,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这个背影被作者用集中笔墨描绘,其他方面的种种描写被省略了,不但别开生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由此展现了朱自清敢于创新的特点。文章善于把重心用聚光灯的方式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把父亲和儿子即将离别时,父亲与儿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充分的表露无疑,精准的体现出了父子情深的真挚感情。
其次,这篇散文的文字其实比较的简单朴素,但是却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这篇散文的语言,简约素淡,用词方面的口语化和平实,全篇散文体现出朱自清散文朴素、自然、清秀的格调。散文虽然用很少的字叙写背影,但却完全挖掘出新意,父亲的说话虽然简短干练,却很有力的为主题作了铺写。简单的言语,正是文章之所以能打动读者,深入到普通读者内心深处的利器。
第三,有机融合的叙事与抒情手法。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发自作者内心写成的文章,是在作者收到来信阅读完来信后,"热泪盈眶",情感相当诚挚而心怀感动的情况下创作的,文章中的孩子与爸爸的“背影”完全融为一体了。关于深切的怀念父亲,文章一边回忆一边灵活地将自己悔恨的情绪衬托出来,特别深沉的怀念之情如此便令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散文的白描写法具有极高技巧。好比文章中写到:朱自清父亲戴着黑布小帽,一身黑色的布马褂,深青色的布棉袍,慢慢的走到铁路旁边,小心翼翼的俯下身去,他也不觉得为难。当他父亲穿过铁路,又爬上对面的月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往上爬时,他父亲用双手攀着上面,双脚往上使劲的攀;他的身子因为比较的肥胖,有点向左微倾,他的样子看起来很费力。当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他鼻子酸酸的泪水飞快的流了下来。作者赶紧擦掉了眼泪,怕被父亲看到,更怕他人看到。作者又一次回看时,他父亲早就抱着金黄的桔子往回走了。通过铁路时,他父亲先将桔子放在地上,他慢慢地爬下,然后他又抱着桔子走,到作者这边时,作者连忙去扶他父亲。散文中,父亲过铁道的情景被作者特别着重描绘了,其中包含着父亲当时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走过铁路的样子,弯下身躯的样子,爬上月台的样子,一上一下,脚也动身也倾斜,点点滴滴都是逼真的描绘,让多少读这篇散文的人多少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就在场看到了一样的,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
综上所述,人们在阅读《背影》时,常常会被文章中那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分所打动。在对文章的细心咀嚼之中,自然而然的便被作者朴实无华的言语所感染,你会发现艺术韵味蕴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者在品鉴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时,自觉的被“背影”这个意象所锁定,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好的视觉图。领悟“背影”深刻的涵义:不管是美学的、社会的、情感的、伦理的等等,体验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品赏心理之中。我们要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学会思考例如“背影”意象是如何生成的,这篇散文的情感线索,和作家那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借鉴《背影》以一个中心为线索结构全篇,思路清晰,选择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方式方法,学会选取情感的抒发点,构思精巧的方法。明白一篇文章必须得感情真挚,注重细节描写等等因素,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背影》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对于这个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背影》解读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最突出的镜头——父亲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在 文章 中的出现、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本文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一、四写背影
这篇 散文 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二、四次流泪
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泪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 “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
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
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
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泪:文章结末,眼前再现的父亲的“背影”时晶莹的泪光。
这次流泪是伤心之泪,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表达了我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使文章格外凄切动人,情长绵绵。
三、分析构思
1.文章第2、3节有何作用?
交待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家产,借新债办丧事。这是送别时的背景,渲染了全文悲凉的气氛,既为下文人物流泪作了自然铺垫。又使后文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一点都不介绍这一天的活动?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写背影,由于中心无关。
3.在写“背影”前,作者还简单写了一些父亲犹豫要不要亲自送儿子、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等琐事,有何作用?
写父亲对我细心照料,关爱倍加,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4.年纪大走路蹒跚的父亲为什么要亲自去买橘子,而不让“我”这个身强体轻的儿子去买?
父亲是传统的,那时的父亲不会对儿子直说自己的情感。他想通过买橘子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关爱。
5.父亲买橘子和返回时的情景为什么不详述?
买橘子和返回时父亲的背影描写不到,父亲返回时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与区时异样,为避免了重复不再复述。
6.父亲去买橘子为什么特别感人?
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年纪又大,步履蹒跚,穿过铁道很费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所以来回买橘子使感情真挚而灼热,达到了最高点。
因为年老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我担心父亲的艰难。此时我的情感也达到了高点,有力地感染读者。
7.父亲买好橘子后,“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是轻松吗?
父亲这种轻松的心情一方面是真的。父亲买好橘子,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关爱,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感觉踏实满足。
另一方面,父亲这种轻松的心情是装出来的。母死、失业、家破产,父亲不可能轻松,但怕儿子难过,父亲是故意显出轻松的样子,所以原文还加了“似的”。
8.对人的描写,从正面写比较好刻画人物,为什么作者着力描写的却是背影?
从背影这种视角写人,构思新。而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更好地引起感情的激荡。
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忽略人物本身,抓住父亲“背影”集中笔墨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语言描写
本文父亲只有五句语言描写,通过体会语言描写,感悟话语包含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其实父亲遭受的打击远超过了我,但却还宽慰我。表明父亲关心儿子超过关心自己,体现父爱的无私。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父亲急于谋事,但是为了儿子,最后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尽管儿子已经来回过几次。表明儿子在父亲心目中远远高于自己。体现父亲的爱的体贴和深挚。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执意去买橘子,说明父亲为了儿子,心甘情愿自己劳累和不便。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自己买好橘子找不到儿子。体现出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自己必须离开,可心里又不愿意离开,于是父亲说了这句话。写出父亲离别时的担心和依依不舍。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父亲的挚爱跃然纸上。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父亲要儿子先转身,其实是想多看儿子几眼,可当时父亲又不能体现这种儿女情长。所以父亲这么说。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
五、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多个主题,即所谓的多元主题倾向,经典作品亦是如此。在中学的 语文教材 中,不乏有这样多元主题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方便教学,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题简单地 总结 概括为一到两个,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在有些时候会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对作品进行了多元主题的分析,主要参考了各文献中关于《背影》主题的理解,对《背影》主题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归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单一化的解读,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题,还原作品本真。
人教版的语文书中,编者将《背影》分入主题为“爱”的单元中,课文导读中也点明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其实这里的爱,不仅有父爱,也有子爱。
首先是父爱。一提到《背影》,想必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矮矮胖胖的艰难地爬月台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朱自清先生对细节的描写甚是入微,以至于这个象征父亲的背影已深深地住进每个人的心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加上年纪大了,爬月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显得有些难度了,不过“父亲”还是坚持要去。接下来,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个场景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蹒跚”、“慢慢”地“探”、“攀”、“缩”、“微倾”一系列精准的动词让父亲“努力的样子”跃然纸上。当父亲买回来橘子,扑扑衣上的尘土,露出心里很轻松的样子时,不禁让人觉得那满满一袋的橘子装的是父亲沉甸甸的爱,红彤彤的,是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
其次是子爱。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泪。第一次是因为家境惨淡,祖母去世而流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流泪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别的眼泪;第四次是读到父亲的家书,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脉络,也是作者对父亲之爱的最好体现。亲人之间总是这样,“正 面相 对时交锋的总是矛盾,爱意深浓时却彼此背过身去”。在写《背影》的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发生了许多恩怨,还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的冷战。1925年,父亲写下了文中的那封家书。朱自清先生读后百感交集,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至此,两人心中的冰山终于融化,言归于好。冷战的解冻,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渐忘却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对方的好之外,我想还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长吧。在长达数年的冷战期间,朱自清先生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为人父,历经风霜,更懂得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对父爱的理解更深刻了,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更为复杂而深厚。
细读《背影》,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角色:过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长的父亲和现在年事稍长的“我”。而隐藏着的现在的“我”事实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品的 故事 是通过现在的“我”的叙述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读者跟随着现在的“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体会这一事件。因此我们会看到文章中这样的字眼,“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是作者对年轻时自己的嘲讽。之所以会这样讲,是因为现在的“我”正是处于过去的“我”与父亲之间的位置。也许作者当时并没有饱经风霜,所经历的也没有父亲的多与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经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出现,再也不是那个年轻的莽撞的小伙子了。“我”开始了解处世的不易,明白了个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运中的无奈。“我”开始理解父亲老境的颓唐,也不再嘲笑父亲的迂,而是反过来嘲笑自己,为自己当年的幼稚无知感到可笑与深深地忏悔。文章中表现类似忏悔、愧疚的地方还有几处,虽然语句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忏悔、愧疚之情。作者的这种惭愧与由此产生的对父亲的认同甚至仰视、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别昨日的“我”而走向父亲的一个标志。
这篇描写父爱的温暖文章写在父子冷战时期,从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间真正的冷战,再到1925年父亲写信给儿子。时间磨光了所有锐气,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待到时间洗尽铅华,父亲写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两个人血脉里流动的亲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既然是彼此挚爱的亲人,为何还要再互相伤害呢。朱自清先生在《关于散文写作——答编者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背影》所写的不仅仅是父亲深厚的爱,还有“我”对父亲的回忆与怀念。
《背影》开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亲的差使交卸,家里祸不单行的日子。变卖典质只够偿还亏空,丧事还要借钱才能操办。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结尾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很内敛而有深味的文字。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绝非庸碌之辈;而“我”,北京大学 毕业 ,受了中国最好的 教育 。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文章的写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之日,北洋军阀各霸一方,他们在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互相争夺地盘,国家战祸连年,经济破坏,生灵涂炭,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看似作者只描绘自己一家的情况,但实际却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哀,哀社会给人们造成的不幸;人们怨,怨给人们造成不幸的社会。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转变成对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这样的哀怨,是人们对黑暗时世的不满和消极的无力的反抗。
有人说,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像《背影》一样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从“父爱”到“生命”,关键在于你的角度。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赏析,我们都应以多元主题的视角去审视作品,体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这一次跨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课堂交流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06年第5期。
朱自清的小说《背影》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黄怀曾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颜秉刚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饶克勤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北京100044)
摘要在地质因素制约下,表生母质中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呈现出按构造背景分区的特点;在现今自然环境影响下,表生元素迁徙后重新组合,又具有按地理要素分区的特色;元素的离散与集聚还受其自身的地球化学行为束缚。正是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我国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地球化学分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从我国西北到东南共分四个区。不同地球化学区内元素及元素组合的集散现象,则突出显示了上述不同因素在不同区内各自所起的主导作用的差异。大量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特点,同样是上述不同地球化学区内元素集聚与离散规律的反映。
关键词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地球化学元素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各种元素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与岩石和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质背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元素的物源是岩石,而岩石和岩石组合类型的分布又受构造背景和地质作用制约。从原始地幔分异出来的地壳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改造,形成浅部以硅铝质为主,深部以硅镁质为主,上地幔则以铁镁质为主的层次分明的组合构架。与此同时,由于地球动力学和长期的构造活动,构架中各分层物质的组合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但可使表层物质重新组合,而且还可将深部物质带到地表,改造地壳表层组分。现今地壳原生物质横向分区、纵向分层的分布状态正是地质作用长期活动的结果。此外,构造格局还决定了表层物质的迁移、聚集状态。其中隆起带主要为剥蚀迁移,而坳陷盆地则为聚集堆积区。地貌分异和气候变迁也是决定物质迁移速率和迁移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大陆陆壳由于受中一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异常复杂。西部多崇山峻岭,东部则主要为低山丘陵和辽阔平原。大体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的地貌景观,在构造上,东西两部也表现为迥然不同的构造景观。西部,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随着特提斯海槽自北向南后撤直至封闭,我国西南部由北而南逐渐抬升。至晚喜马拉雅旋回,雅鲁藏布江以南构造作用以强烈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高耸的褶皱山系。青海南部高原则为引张作用下的断块山系,天山南北形成规模巨大的山前坳陷。与西部的情况相反,我国东部喜马拉雅构造期则以大陆边缘褶皱带为特点,其上发育了张裂盆地。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体,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以隆起为主的构造背景上,发育小型的山间盆地;此线以西的四川和鄂尔多斯则以坳陷为主,形成鄂尔多斯、四川一滇中大型坳陷带。到白垩世晚期,东部断裂下陷,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新生代时期,特别是晚第三纪以来,中国东部地形由高变低,有的地方甚至降到与海平面接近。由于大陆边缘沉降,造成了当今的滨海平原地貌景观。
1地球化学分区与元素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分区
复杂的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及南北气候的变迁都是制约物源化学元素的分离、迁移和堆积聚集的重要因素。岩石地球化学与水系沉积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虽不完全等同,但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岩石物质组分受成因机制约束,即取决于它形成时的古环境和古地球动力学。水系沉积物则是地质大循环作用下岩石半风化或风化作用的产物,它受物源、气候、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制约。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物在表生作用下风化分解,有的元素呈离子状态或呈络合物形式,有的元素呈胶体或颗粒悬浮物分离出来,经迁移转化重新离散或富集。-些易溶元素,如钠、钙、镁、硼、锶等,迁移能力较强,大部分被水溶液带走,因此,这些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平均含量大大低于地壳的平均值。与此相反,难以流失的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往往超过地壳的平均值。显然,以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组分所表征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是包括古地球动力学、古环境和现今环境在内的综合因素的产物,不同地区不同因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差别组成了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多元环境地球化学景观。
图1中国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图
根据近20余年来国土资源部(前地质矿产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水系沉积物为主体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综合地质背景与现代环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区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且从西北到东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区(见图1):
Ⅰ.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内陆区)
Ⅱ.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高原区)
Ⅲ.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地球化学区(三江区)
Ⅳ.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沿海区)
环境因素影响的地球化学分区特点
众所周知,构成地壳岩石主成分的硅酸盐,乃是对环境十分敏感的矿物。环境化学因素的千变万化,最终主要反映在硅酸盐矿物的变化上。从我国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由于pH值总体上依次降低,硅酸盐矿物也相应地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从西北的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逐步转变到东南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硅酸盐矿物长石等,则经水云母、蒙脱石、高岭石到完全分解成铁、铝氢氧化物,正反映了水系沉积物内部元素组分迁移、转化的宏观规律性。而四个地球化学分区也正反映了这种鲜明的分带特色。但必须指出,即使在同一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纵向上也会出现这种分带现象。
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
本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属干旱地区,光照充足,雨量稀少,蒸发强烈。除阿尔泰山、天山降水量较多外,年降水量一般小于200mm,基本没有地表径流。全区植被稀少,但植物残体分解较彻底,除在低洼湿润环境可形成沼泽和泥炭外,腐殖质堆积很少。通常在pH值大于的干旱氧化环境下,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岩石中硅酸盐矿物长石、云母等仅在多雨季节通过水合作用开始转为水云母、水绿泥石。与此同时,氯、硫、碘大量析出,积聚在风化壳、土壤和洼地中,但钙、镁、钠、钾流失不多。与其他三个区相比,水系沉积物中这类元素含量与母岩最为接近。
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
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为主体。为半干旱地区,地表水系发育一般,多为江河源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pH值通常在~的范围内,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在H2O和CO2作用下发生分解,生成粘土矿物水云母、拜来石、蒙脱石,氯化物、硫酸盐大部分溶解,Cl-和 淋失,游离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钠部分带出,钙、镁、钾部分保留在残积层中,并使一部分SiO2转入溶液,常形成钙、镁碳酸盐堆积,以至水系沉积物中钙、镁、钠、锶等含量下降。
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地球化学区
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区。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年降水量在400~800mm间,属半湿润带。是pH值为~的弱酸性环境。矿物中硅酸盐、铝硅酸盐盐基几乎全部被溶解,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强烈淋出流失,SiO2、Al2O3、Fe2O3沉淀下来,生成不含钾、钠、钙盐基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埃洛石或构成氢氧化物。钙、镁、钠、锶、钾含量继续下降。
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
本区地处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内,地貌上主要为低山丘陵,仅在临海区内有近海平原。由于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地表水系发育,大多经本区入海。由于高温多雨,pH值通常小于,在还原环境下的潮湿带内,化学与生物风化彻底,淋溶作用强烈。钙、镁、钠、钾均被游离出来带走,铝硅酸盐彻底分解,Al2O3、Fe2O3与SiO2分离,SiO2大量淋失,Al2O3、Fe2O3和部分SiO2呈胶体状,在酸性介质中聚集,生成水铝英石、褐铁矿及蛋白石。钙、镁、钠、锶降到最低水平。
地球化学分区的地质背景与元素分布特点
西北内陆地球化学区
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北山—阿尔泰山区,为准噶尔-阿尔泰海西褶皱系。以出露古生代地层为主,显示出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点,杂砂岩和硅质岩较为常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以北山地区硅质岩为例,化学组分介于正常化学沉积与火山沉积的硅质岩之间,反映了硅质来源不仅与表生地质作用有关,且与地壳深部的地质作用也有密切关系。常量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表1说明,除表生作用下的钡、锶丰度较高外,来自地壳深部的亲铁元素铁、锰、钛、钒、铬、镍、铜也偏高,而钠、钾、镁、铅偏低。
表1北山地区早古生代硅质岩微量元素平均值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mg/kg。
区内花岗岩约占25%,主要为海西早期的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以活动大陆边缘型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海西晚期裂谷型的碱性岩浆活动,另有少量基性岩和超基性岩。这几种岩类均有幔源物质渗入,元论是岩石成因分析还是局部岩类的直接分析结果,都反映了相对富集铁族元素钒、铬、钴、镍、铁、锰、钛,铜、钙、镁含量也较高,钾、钠相对偏低。在古生代地层中,普遍夹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安山岩和玄武岩为主,与相应的深成岩属同源的产物,具有类似的元素组合特征。
大兴安岭-藏北高原地球化学区
北迄大兴安岭-天山,南止喜马拉雅山,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从高原区内整个地质构造背景分析,除塔里木为地台,冈底斯山和昆仑山具清楚的岩浆弧特征外,可能以不同时期陆壳内部的裂陷活动为主,构成了规模不一时代各异的一系列褶皱系。裂陷拉张虽也能将幔源物质带到地壳,但总体上,它对地壳改造的程度远不如活动大陆边缘来得强烈。这在岩浆活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秦巴地区深熔花岗岩出露面积仅占19%,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占81%。前者富集铁族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后者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青藏高原区在冈底斯带和昆仑带上有以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岩、黑云母花岗岩、拉斑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为代表的深熔岩浆岩,青海南部有新生代霓霞岩、霞石白榴岩、霞石正长岩、黝方石响岩、碱性粗面岩、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幔源碱性岩浆活动,但青藏高原大范围内仍以地壳内重熔型花岗岩为主,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合为其典型代表,它们在物质组分上的差异如表2所示。就出露面积占80%左右的沉积岩和变质岩而言,在大兴安岭-天山、昆仑山、冈底斯山等优地槽内发育火山质和长石质硬砂岩,在唐古拉、北喜马拉雅冒地槽内堆积了岩屑质硬砂岩,在地台或地槽沉积物上常覆盖着中、新生代大型陆相盆地沉积,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二连盆地。新生的堆积物由于沉积分异作用而使物质重新组合,地壳表层物质组分发生重大变化,与原先的槽型沉积相比,铁族元素含量降低,碱金属、碱土金属和卤族元素含量增加,虽在那些没有覆盖物的褶皱带地层裸露点上,依然保留了活动构造带物质组分的特点,但从整个地区地壳表层组分平均水平来看,钒、铬、钴、铜、铁、钛、锰、镍和钠、钾、钙、镁、硼含量分别出现下降和上升趋势。
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地球化学区
从东北三江区到西南三江区斜穿我国中部的宽阔带,地质构造上以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为主体。地台区出露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为最早期地幔未完全分异的产物。古老变质岩系中常含基性和超基性岩透镜体,并有辉长岩岩墙贯入。平均物质组分偏向基性,镁、钙及幔源组分明显偏高,大离子亲石元素钾、钠、硼、锂等含量相对偏低。表3记录了华北地台新太古界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元素含量。在广泛出露的地台型海相沉积盖层中,稳定的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虽颇为发育,但在沉陷地区可形成不同的沉积组合。从震旦系到下古生界不同层位上,淀积有来自基底剥蚀残留下来的磷、铁、钒、钴、镍、钼、铜等元素,局部地区富集,形成具有一定品位的工业矿床;在上古生界风化壳上还发育有铝土矿和锰矿。岩浆岩出露面积所占比例甚小,不超过10%,其中二叠纪大陆拉斑玄武岩和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具有鲜明的慢源特色,与整个区域古老结晶的基底元素分布的总体特点是一致的。
表2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元素含量*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μg/g。深源同熔型以冈底斯地区为代表,碱性-偏碱性以羌塘地区为代表,壳源重熔型以喜马拉雅地区为代表。“*”为全铁。
表3冀东迁安新太古界变质岩元素含量
注:氧化物为百分含量,单元素为μg/g。“*?为全铁。
东南沿海地球化学区
沿海区以华南褶皱系为主体。原岩组分基本特点为亲铁元素低于相邻的三江区,钼和钨族元素显著增高。华南褶皱系实际上是在多处较弱拉张基础上汇集而成的一个裂陷槽,尽管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约占30%,但深源岩浆活动十分微弱。最新的裂谷型第四纪幔源碱性玄武岩仅在琼、粤、闽、浙、台等省有限区域内见及,不足以影响沿海区地壳表层的平均成分。以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闪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为主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只是地壳内部物质的重新组合而已,并不改变地壳的总体成分,不过,它可使钨、锡、铋、钼、铅、锌、汞、砷等元素集聚,甚至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古生代裂陷槽内,很少见到快速堆积的粗碎屑物质,主要为来自源区历经分选的细碎屑复理石沉积。较为充分的沉积分异作用,在原生物质迁移过程中,带来一定数量的活动元素和过渡元素,弱活动和不活动元素更多地滞留在剥蚀区内,可能也是造成区内弱活动和不活动元素含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2元素富集特点
现着重阐述与农作物生长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24种元素区域分布特点。先将每一1:20万国际分幅中数百到2000个左右的单元素全量数据,经多次叠代剔除异常值后,分别算出单元素平均值,意味着这些数值仅代表宏观的区域背景,而不反映局部异常;然后,再在每一1:20万国际分幅分值的基础上,算出全国平均值。表4清楚地反映了各种元素的地壳丰度值和全国水系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
表4全国水系沉积物与地壳平均含量对比表(mg/kg)
注:背景值为全国平均值。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元素的区域分布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若将分布特点相近的元素归为一类,则可分成以下8类。
钠、钙、镁、钾、锶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高值区分布面颇广。除K外,其余4元素[Na(>)、Ca(>)、Mg(>)、Sr(>)]高值区大面积汇集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含量变化由西北往东南逐渐降低。锶和钠的高值区范围还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总体上我国南半部多为钙、钠、锶的低值区,其含量分别低于其背景值。镁高值区虽也出现在北方地区,但与钙、钠、锶的展布状况略有不同,它在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等地仅为中等偏高含量区(~),南方的湘、鄂西部处于同样的水平。我国总体上处于低K水平,高值区(>)和低值区(<)呈星点状分布。相对而言,浙江、江西、福建、吉林、辽南和内蒙古东北部高值区面积较大,西北、西南、中南含量一般偏低,但海南岛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等地有小片高值至偏高值区出现。
铬、铁、锰、镍、钴、钒、钛
铁族元素分布的高值区和中值区(高于全国平均值)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从云贵高原直达吉林长白山区,其中尤以我国西南、中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较为集中。新疆北部也有铁、钒、锰、钴偏高值区出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存在两条上述7个元素的低值带(低于全国平均值),其含量均分别低于其背景值。一条由青藏高原和新疆南部延至内蒙古东部,一条展布于华南及东南沿海,构成两条大致平行,但规模差别较大的低值带。但钛例外,在东南沿海及华南区无明显低值分布。
铜、锌、铅、汞
这些元素总体上表现为由东南往西北方向逐渐递减的趋势,即高值和中值区大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高值区和中值区主要集中于秦岭—大别山以南,藏东三江流域以东的我国西南、东南和中部地区。此外,铜在新疆北部和太行山区,锌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地区出现规模不等的中等值区。铜、锌含量分别低于其平均背景值的低值区分别出现在内蒙古至藏北、浙江至广西沿海地带和内蒙古至藏北、山东半岛、广东至广西沿海一带。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多属汞(>72ug/kg)、铅(>)高值至中值区,且呈大片集中分布;北方地区汞和铅含量总体上分别在平均背景值43mg/kg和以下。
砷、镉
砷高值(>)和中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云南、广西、湖南和广东等省区。尤其是西藏境内,砷含量几乎都高于其平均背景值()。在内蒙古和新疆,虽在小范围内有砷含量偏高现象,但在其他地区砷含量则普遍低于平均背景值。
镉高值(>)区分布范围与As较相似,但比较集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但在鄂北、陕南和浙西等地出现规模不一的零星的中值区至偏高值区。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均属低于背景值的低镉区。
氟、硼、锂
这些元素在我国水系沉积物中分布颇广,除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及海南岛等地为低值区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硼、氟、锂的含量都分别在平均背景值、465mg/kg和以上。但这些元素的富集状况及其高值、中值的地域分布则不完全相同。硼与锂的高、中值区分布范围更为接近,硼在西藏富集程度较高,锂除在西藏明显偏高外,从云贵高原东部到鄂西及江汉平原均为其高值带。氟高值区在我国南方呈零星分散状,与锂的分布情况总体相似,但在西藏地区,则未见明显富集。
磷
我国有磷高值(>)和中值(~)带各一条,与其相应还有两条低于背景值(647mg/kg)的磷低值带。高值带展布于阿尔泰山和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中值带从云贵高原断续延伸到东北南部,呈明显的北东-南西向展布。两条磷低值带:-条汇集在我国东南及东南沿海诸省和海南岛,另-条从青藏高原经甘肃、内蒙古西部直至辽西。
铝
我国大多数地区属铝含量接近于平均含量()或稍高于平均含量的中值区,仅在滇、闽、粤、辽、吉、黑、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晋南、川东、藏南、豫鄂皖交界地区,铝含量相对较高[w(Al)>8%]。铝中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我国东南部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和四川盆地等地均属低铝区。总体上说,铝的平均含量从东北到西南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钼
从宏观上看,我国东部存在两条北东-南西向的钼高背景值带(>)。一条位于东南沿海,在浙、闽、粤等省比较集中,成片分布;另-条由云贵高原东部断续向北东方向延伸,经湘鄂西部、鲁西、川东,直到陕南。此外,在东北北部、新疆、西藏及青海也有不连续分布的高背景值区。内蒙古、陕、甘、宁、川西和辽、鲁、豫、苏、皖、赣则构成大致平行排列的两个低钼带。
3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
现今展现的元素的分布格局乃是元素特性、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若仅对以水系沉积物为标志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作定性探讨,难以将各复杂因素之间关系明确地区分开来,但借助于各因素聚合而成的水系沉积物中的元素组合面貌,仍可揭示出区域地球化学的总体特征。不同地区元素间的主成分多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五个主成分可代表24种元素的累计贡献率的67%,但各个主成分的整体关联性并非十分密切。因此,我们采用了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不同旋转方法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进-步剖析。旋转结果见表5。从正交和斜交旋转的结果可以判断出24种元素与五个因子的对应关系,并从中分析出究竟何种因素对不同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起着支配作用。
因子1与钒、铬、钴、铜、铁、钛、锰、镍呈显著正相关
从地质背景分析,这八种元素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再或是早期原始地幔分异的残留物;从现今环境来看,属于难以迁移的元素,具相近的化学特性,在风化过程中易于-起集聚和离散,因此,内陆区和三江区铁族元素的丰度高于高原区和沿海区。总的说来,影响水系沉积物中这类元素区域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地质背景,并不是环境。
表5正交因子旋转:最大方差旋转的正交因子解模型(VARIMAX)
注:*表明呈明显的相关性。
因子2与钾、钠、镁、铝、钙、磷、氟呈显著正相关
这七种元素主要富集在上地壳内,其在地壳表层的总平均含量高于相应层位的铁族元素总平均含量。在它们自身的习性与行为支配下,从西北到东南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淋溶作用和迁移能力增强,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呈现出逐级下降的情景。这就表明,它们的迁移积聚状况主要受现今环境约束,而供给水系沉积物的母岩对其影响的程度仅处于从属地位。
因子3与硼、汞、锂、砷呈正相关,与锶呈明显的负相关
在内生作用中,从超基性岩经基性、中性到酸性岩,硼和锂含量逐步上升,尤以岩浆期后气成-热液形成的伟晶岩中最为富集;在表生作用下,硼、锂矿物皆易分解析出,并被粘土矿物吸附,吸附量与粘土矿物含量呈正比,水系沉积物中含量与现代环境关系较为密切,北低南高的变化趋势与粘土矿物量区域分布大体一致。砷和汞都易于在岩浆期后集中,在表生作用中又常伴生在一起,且不易迁移,水系沉积物中含量北方低于南方,基本上反映了原生状况。锶在伟晶岩中含量最低,在表生作用中易被镁置换而流失,水系沉积物含量出现了北高南低的变化。正是不同原因将这五种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与因子3建立了相关关系。
因子4与钼、铅、锌呈明显的正相关
这三种元素往往出现在与火成岩相伴生的热液中,而华南地区的岩浆活动为这类元素的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就钼而言,华南花岗岩中含量并不高(~μg/g),但在强还原的表生作用下,在富含有机质和铁硫化物的沉积中,常发生一定程度的积累。铅、锌在内生作用中常紧密共生;在表生作用中,当处在中性环境下,遇到碳酸盐时,生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还原时,又一起生成硫化物沉淀。正是一些共同的特点,使这三种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出现相互消长的关系。
因子5仅与镉显著相关
无论在岩浆岩中,还是在岩浆期后的热液中,镉均未出现显著的集中,常寄生在锌矿物内,成为稀有的分散元素。表生作用中的镉迁移能力很弱,易于留在原地,被粘土矿物吸附。正因为镉具有独特的习性,使其独自构成单一的体系。
参考文献
黄怀曾,吴功建等.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黄怀曾.全球地学断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见:张炳熹等主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出版社,~19
李家熙,吴功建等.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左国朝,何国琦等.北山板块构造及成矿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严阵.秦巴花岗岩的主要特征.见:李之彤主编.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19
黄怀曾等.青藏高原岩浆活动及岩石圈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韩等.华北陆台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全国环境监察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刘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李家熙,吴功建,黄怀曾等.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一 天刚透出一丝亮缝,我们就动身了。两辆车一前一后一路风驰,熟睡中的昌都城渐渐模糊成了后视镜中一点昏黄的光亮。前方,藏东唯一的民用机场邦达镇已轮廓隐现。再走上一百多公里,大名鼎鼎的怒江便能收罗眼底。俯视怒江的立足点,更是有着“七十二道回头弯”的业拉山。 怒江如一条咆哮的巨蟒,从青海唐古拉山的深腹里奔涌而出,纵贯藏北那曲,再一路向东,到达业拉山谷,已蜿蜒奔腾了千里之遥。按说走了这么远的路,流过了那么多的弯弯拐拐,理应趋于平缓,走入开阔了。可未曾想,一进藏东高原的脏腑中间,一座座、一道道突兀狰狞的险峰巨岭阻断去路,随意地左右着莽荡的江流。到了这里,江水的流程便也呈现出了更加峥嵘的生命意象。想起即将临近的大山大泽,内心里禁不住地神往,即便我只是一个奔波于生计的大车司机。 同伴是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叫赛里,书读到小学毕业就结束了。后来他父亲托人找门路,最终给人跟车当了徒弟娃。赛里麻利勤快会来事,逢人必是笑脸相迎,很得车老板赏识,不遗余力地教他车技。二十岁出头,赛里便成了一个优秀的司机,常年给人开车打工,大江南北跑了个遍。 从成都动身,我们一路如影随形。路途虽然艰险,倒也走得不枯不燥。我暗自庆幸搭了个好伙伴。 天如被揭去了黑色的幔帐,全敞亮了。汽车引擎的嘶吼声慢慢粗重,如一头负重的牛,在看似平坦的公路上缓慢地爬着。我知道,上山路已经开始。西藏的山大,清晨和傍晚多有浓雾,今天也不例外,仰头一望,业拉山隐入苍茫,面目难辨。 二 山路渐渐陡峭,雾也愈发浓厚。 我瞪大眼睛,努力分辨着前方越来越模糊的山路。“七十二道回头弯”名不虚传。业拉山的晨雾一层裹着一层,我手中的方向盘一圈连着一圈。左转右转,右转左转。恍如穿梭在一片混沌的迷宫里,视线不明加上连续弯道,我的脑袋昏昏沉沉有些眩晕。想停车休息,可多年的跑车经验告诉我,在连环的山弯或稠密的大雾中,停车就意味着事故。赛里怕我跟得太紧,不断打开应急灯示警,更提示着有可能从对面开来的车辆。浓雾中可视的距离和范围,已经吝啬地缩短成了两三米。一辆载重的大货车要在两三米之内应变停车是有困难的,即便车速缓慢。我不行,其他司机也不行。只能继续前进,贸然停车,很有可能充当了别人冲撞的车靶。 业拉山如魔咒般横亘在前方,让我时刻深陷于迷失的恐惧。面对恐惧却不得不迎面而上,我想,这大概是人最为无力的地方。车无力地攀爬着,转弯,再转弯。忘记转了多少个弯,回了多少次头了。 眼前豁然一亮,竟到山顶了。雾失去了附着的地方,悻悻然四散开去。我选了一处视野开阔的路段停下来,下车透透气,左右眺望,山顶以下全被大雾吞没,而我独立绝顶,恍若置身云端。赛里早就没了身影。我稍事休息,就驱车下山,得赶上他。业拉山海拔4680米,我从北边上来,下山向南走,艰险方才开始。 跑过川藏线的大车司机都谙熟,业拉山南麓弯道更多,路面更窄,山路更长。更要紧的是满载货物的大车本身,这一多一窄一长无一例外地考验着大车的一个关键部位——制动,也就是刹车,刹车不好,没人敢来这里试险。 我试了两脚刹车,便一头扎进了浓雾。从山顶以下,我与赛里便失去了呼应。几次鸣笛,他都没有回音。心里稍稍焦急,车速相应也就快了一些。大车长驱直下,冲撞在一片迷茫里。隐隐约约间,看到前方路中竖立着一块里程碑,心里一怔,暗想路边的里程碑怎么跑到公路中央来了?继而反应到车已临近弯道,里程碑之后就是怒江峡谷,而我的车还在直行。慌乱间急甩一把方向,堪堪转过弯来,车身一个急剧倾斜,如人打了个趔趄,险些翻倒。惊魂未定中,赶忙收慢了车速。回过神来,背上一片冷汗冰凉。倘若不是及时惊觉,此时,怕已随怒江远去了。 经此一险,我再也不敢追逐赛里了。幸好黎明动身前有约定。翻过业拉山后,有一个不知名的藏族村镇依傍着怒江,镇子上有家临夏回民开的清真饭馆,早饭就在那儿了。于是再不急躁,缓缓下山。满脑子只想着饭馆老板那盘让我百吃不厌的黄焖羊肉。对常年在外跑车的回民司机来说,在藏区的深腹里有这样一处温馨的所在,实在是莫大的安慰。它的意味早已超出了一般的旅舍饭店,更多时候,它在扮演着“家”的角色。 雾淡了,山路也缓了,怒江虽怒,在此刻的视线里,流往远方的势头也变得驯服节制。镇子上空晨烟袅袅,牛羊与藏民老人一同低头行走,牛羊在觅草,老人在捡粪。印有“清真饭馆”四个大字的绿旗如一缕春日的风,高扬在空荡荡的停车场上空,醒目地抚慰着人心。可也就是饭馆门前那赫然空旷的停车场让我在感受慰藉的同时心里一跳,赛里的车呢? 饭馆老板头戴白帽,手里拄着一把铁锹,用灿烂的笑容迎接着我的到来。我下车后询问,走在我前面的车是什么时候过去的,他操着浓厚的临夏乡音对我说:“哪里有车哩,我一大早就在门前务劳,没见有车下来着。”我心里一震,转身奔向公路,公路两旁有追逐玩耍的孩子,做牛粪球的藏族女人,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没看见。 心忽然无所适从,高高悬了起来。 三 我游走在江畔。从业拉山南麓向怒江下游巡索,一个浪花,一叠波潮都会引起我长久的注视。待浪花消弭,波潮远去,叹息一声又抬脚走开。一天走三四十里,实在太累,就在江边的沙堆石头上小坐一阵,耳边,赛里清朗的笑声似远似近地萦绕着,于是继续前行,如有人推。在浩荡的江边,我走着,望着,也想着。想着跑车途中无数次同甘共苦的情景,也想着小时候一起哭一起笑的往事。 和赛里经常跑对车,一辆车太孤单,三辆车太累赘。两辆车一起,不寂寞,还能互相照应。但似乎,他照应我的时候更多些。有一趟我们往西藏樟木口岸拉货,经过嘉措拉山时,我的车陷进了翻浆路段,一寸也挪动不了,只有从几百公里之外的日喀则调推土机,赛里要陪着我,可他的车老板不愿意,最后车老板开着车走了,赛里留下了,他说二十多年的交情,不能毁在这点儿考验上。没想到一等就是四天,尽管挨饿受冻,他依然谈笑自若。车出来后,我心里感激,对他说了声谢谢。他却笑着回答,比起十几年前你摘杏子给我吃的那种大恩大德,这就不算个事儿。 给他这么一说,心里也就妥帖了。是啊,青梅竹马的交情,说那么多干吗! 赛里的父亲和我父亲同是一个清真寺的坊民。小时候每逢寒暑假,我们都会去寺里念经,或是性格相投,很快,我们就黏在一块儿了。念经之余,两个人也经常鼓捣一些小把戏,很让阿訇头疼。寺院隔壁有户人家,院子里长着一棵颇有年岁的杏树,树干上伸出一支粗若碗口的叉枝,刚好搭进寺院里面,看着叉枝上圆溜溜的青杏,我和赛里对视一眼,不停地咽着口水。我提议,他蹲下来,我踩着他的肩膀,他站起来,我就能摘到杏子了。 摘杏子时为了省事,我将一根结着一串杏子的小树枝掰扯了下来,结果被隔壁老头发现,追到寺里逮个正着。他一手揪着一个,问是谁折的,赛里朝我眨眨眼,抢在前面说:“我折的,和他没关系,胆小鬼,不敢爬这么高。”老头儿当着阿訇的面,指桑骂槐地说道了一番,气冲冲地走了。阿訇瞪了我们半天,无可奈何地说:“没经过别人同意就摘下来,是哈拉姆(非法),知道吗?”说完叹口气,走了。 在河畔的清风里,我远远地眺望着。怒江水的点点滴滴,跳跃宛似赛里灵动的身躯。傍晚了,找个就近的藏民村庄,讨上一碗藏粑,吃了便蒙头大睡。第二天继续寻找,如此多日。 与我同行的还有三个藏族青年,“清真饭馆”的老乡说,他们都是当地有名的水手,凫水渡江如履平地。临夏老乡没有浮夸,他们的确名副其实,从小听着怒江的潮汐长大,他们知晓怒江的性格。连日里,他们频频下水,看到一个突兀的漩涡,几层连环的波纹,都会毫不犹豫地一跃而入。上岸后,早被怒江的激流和深秋的风吹洗得一脸苍白,瑟瑟发抖的手臂总是空垂着,或攥着一截干枯的树枝。 四 还有他。 我无数次地猜测,那张苍老的面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情。江流的极致是无限,话语的极致是不说。我隐隐觉得,那雕塑般沉默的面容上,隐埋着某种我未曾体验过的极致的况味。他一天比一天憔悴。天麻麻亮便从清真饭馆动身上山,抄小路也得走上几十里,走到山上已经中午了,之后就在沙堆上坐一会儿,在那两行刹车印痕边徘徊一阵,流连几个小时,又得起身下山,赶在天黑前回到饭馆。十几天了,他没说过一句话,也没流出一滴泪,可那浑浊的眼眸里分明蕴含着深深的悲意。 他是赛里的父亲。 他没有等到儿子返回成都,更没有等到儿子兑现承诺。却等到了我的电话,一个霹雳般将他打懵在另一端的电话。第二天,他踏着萧瑟的秋寒,背上一个发黄的绿背包,迎着前定里的风雨走出了家门,形若孤鹜般落在了业拉山上。 如一块磐石,一截枯木,他佝偻在那个独异的弧弯里,注视着滚滚远逝的怒江,纹丝不动。花白的鬓角与发黄的白帽上沾满了沙粒,斑驳出不尽的沧桑。近旁,一个绿帆布背包瘫在沙堆上,静静地,与他一起注视着怒江,注视着消失在弧弯之外的那两行深重的车轮印。 与少小离家的儿子不同,赛里的父亲活到六十多岁,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大山。他是个懂得知感的人,从年轻时就一头扎进了清真寺,打扫维修看门做饭,哪里有忙哪里就有他。他的同辈人都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闯出了门道,可他依然过着家徒四壁的日子。这些并没有改变他的心态,对人对事,他永远微笑谦和。四十岁那年,他得了一个儿子。此后的`日子里,除了春耕秋收,其余的时间他都耗在了清真寺里。他有自己的举意,举意是心底的私密。 晚年得子,独生子,他打算用后半生来感赞真主的恩赐。一晃二十来年,赛里二十出头了,他也有六十多岁了,清真寺的角角落落,家乡的山山峁峁,到处可寻他的足印。 人老了,反而有了野心,觉得该出一次远门了,如流的生命不能在一个地方耗尽,他经常这样举意。就在我们出发之前,赛里还对甘肃老家的父亲电话承诺,乘着冬天未到,回程就接父亲来川藏线观光,电话那头满口答应着。 怒江东流不息,江水褶皱的波纹如赛里父亲粗糙的面容。他看得出,车是从山上冲下来的。到了这个路面向外沿倾斜、“回头”最急的弧弯,再也执拗不过山势所趋,在外倾的路面上,被下山的惯性直直地推向了没有去路的前方。于是,庞大的货车愤怒地冲出道路,冲进了山峡。弥留弧弯之际,它狠狠地抓了一把,企图勒马于悬崖,可终究难留去势,它用一个悲壮的直线纵入了怒江峡谷。弧弯里,空留两道深植的印记。峡谷底,怒江匆忙远去。 五 傍晚的怒江,流出一峡昏黄。 我回到了业拉山脚下,回到了小镇上。清真饭馆门口,赛里父亲坐在一张木凳上,沉默如山。我远远朝他走去,心里不断纠结着,撕扯着。该如何面对他殷切的目光,又该用怎样的开场白给他交代已经不用交代的事实?我走近了,临夏老乡叹息一声,轻轻走开了。 迎着那两道期冀而凝重的目光,我还是开口了:没有找到。以往的如簧巧舌似乎僵硬了,短短四个字之后,我居然无法挤出哪怕只字片言的安慰。或许是多余的,赛里父亲转过头去,望着远逝的怒江,双肩微微颤抖着,瘦黄的脸颊慢慢转化成一片铁青,干涩的眼睛里泛出丝丝焦红,皴裂的嘴唇半张半合,发出低低的饮泣声,两行浑浊的老泪流过落满了沙尘的脸颊,留下两道深深的印痕,与业拉山弧弯里的车轮印一模一样。 我立在原地,怔怔地望着他,潮湿的眼中,那模糊的身影一下苍老了许多。 夜深了,窗外的江流哗哗作响,如泣如诉。饭馆的土炕上,赛里父亲时坐时卧,偶尔一声低沉的呻吟与怒江水相应,裂人心肺。我不知道,这一屋的悲意,我能感知多少,只知这一夜时光,宛似窗外的怒江般无穷无尽。 天还没亮,耳边隐约听到赛里父亲披上衣服走出了饭馆,然后直直走向了怒江边。我心里一惊,急忙下炕悄悄地跟了出去。借着明朗的月光,看见他远远地坐在怒江边的一块石头上,纹丝不动。清凉的夜风微微拂动着他的衣摆,在凄清的月下,在孤寂的江畔,那背影里似乎盛装了太多的意味。 这成了一个定格的画面。赛里父亲的背影,渐渐地有了石头的颜色。和江边的石头一样,他经受着夜间的风吹和白天的日晒。 整整六天了,他每天在炕上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躺到后半夜,似乎有人召唤,坐起身来穿衣下炕,然后走到怒江边,在深沉的夜色里,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江流逝去的地方。他望着怒江,我望着他的背影,一日未曾懈怠。 木格窗微微涂白,天破晓了。这一夜,赛里父亲居然没有动静。通宵熬神,眼皮沉重地垂落下来。就在我昏昏欲睡之间,耳旁却听见他喃喃低语:“始于真主,归于真主,你是先行者,我是后来者……”断断续续几遍之后,再也没了声音。我心里反复咀嚼,恍惚间没了意识。 我睡了整整一个白天。睡醒后,赛里父亲已不在炕上,我的枕头边却放着他从家里带来的那个发黄的绿背包。临夏老乡进来说:“老人搭了一辆便车,已经走了,临走时,他把这背包放在嘹你跟前。”我急忙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件手织的花毛衣,洗得鲜亮如新。刹那间,我的视线一片模糊。 是啊,秋深了,天气凉了,西藏寒冷,得给赛里带上一件毛衣。 六 清早的风从山口掠过,吹干了潮湿的雾气,也吹乱了发丝。在业拉山一隅,我悄然伫立。注目滚滚逝去的怒江,心里暗自惊异,在这样的风景里,我长久地徘徊着。 深秋的怒江匆忙地绕过业拉山庞拙的身躯,无言地奔向远方。逝者如斯。无法消逝的是心情,唯有我,谙熟这心情。它沉默地萦绕在这片峥嵘的风景里,深刻如刀痕,在我的目光里,这心情立体如一张似铁的表情。 怒江不动声色地流淌着,赛里无常整整一年了。 赛里父亲离开后,我再也没见过他。而我依旧奔波在这片千年不易的风景里,目睹着怒江流走了一个秋天又迎来一个秋天。每到业拉山这个独异的弧弯,我会习惯性地停下来,站在那个高高隆起的沙堆上,感受着西藏东部特有的粗粝与远渺,咀嚼着丝丝缕缕跟生命有关的意味。 这个弧弯的独异在于,从业拉山俯瞰,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遥望怒江远去的身形——一脉大泽从业拉山狭长的低谷中奔腾而去,过尽重山,迤逦抵达云南后转身向南,再一路长歌进入缅甸,之后从容地汇入了印度洋,汇入了一片无垠的广阔。至此,生命的流程不再激荡汹涌,而是默默地领略着一份浩瀚的平静。 秋正浓,我低徊在故地。日前家里传来一个消息,赛里父亲无常了。
参考文献是对小学科学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对于小学科学论文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董保良,张国辉,李鑫,李晓燕,杨新旺. 基于信息熵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 电子世界. 2013(15) [2] 孙国强. 浅谈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使用与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5) [3] 李爱民.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4) [4] 王赐江.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报告 . 2013(01) [5] 冯文林,帅娟,姚红,邓波,魏莲芳,汪小林,冯荣. 四川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01) [6] 李林. 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J]. 新视野. 2013(01) [7] 徐田坤,梁青槐,任星辰.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地铁750V牵引供电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06) [8] 黄毅峰. 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征象考察与调控路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 苗强,张文良,宗波,步立新,尹洪河,方忻.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 方法 研究工作进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10] 王华安. 大安防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2) [11] 何穆. 某大学图书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 建筑电气. 2013(05) [12] 张苏. 司法中的量刑分析与操作--以石柏魁故宫盗窃案为例[J]. 中国检察官. 2013(10) [13] 杜治国,赵兴涛,李培岳. 美国安全管理专业解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14] 唐海. 个性化概念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5] 杜治国,赵兴涛,李锦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模型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16] 朱随江,刘宝旭,刘宇,姜政伟. 有环攻击图中的节点风险概率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2(03) [17] 李秀林,李辉. 《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检验规范》浅析[J]. 中国安防. 2012(Z1) [18] 李晓建. 基于语义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赵荣生. 车辆核材料检测装置的研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3(00) [2] 王国华,陈敬贤,梁梁.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10) [3] 陈合权,魏莲芳.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4] 张旺勋,龚时雨,李康伟.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仿真策略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09) [5] 魏莲芳. 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6] 潘科,王洪德,石剑云. 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在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 2011(05) [7] 吕海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鲍君忠. 面向综合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孙爱军. 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10] 郭熹. 基于风险熵模型的安防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邬长城.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12] 孙亚华,李式巨,李彬.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量化评估[J]. 核动力工程. 2009(01) [13] 陈志华.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4] 魏莲芳,陈志华. 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2005(04) [15] 徐哲,贾子君.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研制系统性能风险评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4) [16] 吴穹,闫黎黎. 企业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模式研究[J]. 安防科技. 2010(10) [17] 易光旺.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 安全生产 科学技术. 2010(03) [18] 陈志华. 评估城市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效能 促进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应用建设[J]. 中国安防. 2009(12)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刘文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张云.focusonform对中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婧.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 文化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 反思 [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潘婧.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祝露.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9]李玉飞.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10]卫晓丽.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11]莫雷主编. 教育 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冯忠良等着.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杨治良,罗承初编写.心理学问答[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14]江桂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1.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2.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论文 3.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论文 4.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5. 小学科学方面的论文 6.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
你可以到一些网上图书馆去查,一般各个学校都会买一些数据库,我这里有一些入口,你可以去用用。在我的百度博客里
去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找么,电子资源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
1、各类常用文献: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标准,专利,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3、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类型:联机网上的数据库、磁带数据库、光盘图书、磁盘软件、网上期刊、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文献数目要求:引文数目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可以通过引用综述性论文或者引用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来减少参考文献数目,一些常识和通用知识(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可以不引用。
2、文献的新旧:主要文献不能太陈旧,除非是开创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或者你使用了其结果的文献。
3、自引与他引:不能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献,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只引用一组学者的文献。
4、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尽可能引用一手文献(原始文献),即引用谁的工作时就引用谁的文献。如果找不到一手文献而需要引用二手文献时,需要采用“见文献(二手文献的编码或作者出版年)”的方式引用。
5、自己读过的文献:引用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
6、对文献原意的尊重:指出文献的主意或观点时,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从网上搜搜就可以了,同志.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
1、各类常用文献: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标准,专利,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3、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类型:联机网上的数据库、磁带数据库、光盘图书、磁盘软件、网上期刊、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文献数目要求:引文数目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可以通过引用综述性论文或者引用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来减少参考文献数目,一些常识和通用知识(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可以不引用。
2、文献的新旧:主要文献不能太陈旧,除非是开创性文献、重要节点文献或者你使用了其结果的文献。
3、自引与他引:不能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献,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只引用一组学者的文献。
4、原始文献与二手文献:尽可能引用一手文献(原始文献),即引用谁的工作时就引用谁的文献。如果找不到一手文献而需要引用二手文献时,需要采用“见文献(二手文献的编码或作者出版年)”的方式引用。
5、自己读过的文献:引用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
6、对文献原意的尊重:指出文献的主意或观点时,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文献检索论文参考文献有期刊、报告、专著、学术论文等。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的格式也是大有不同的,大家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忽略细节问题。传统参考文献的查找方式就是通过图书馆,图书馆图书是查找传统参考文献的主要途径。
期刊文章这是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时候最常参考的文献类型之一。它的标准参考文献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标注
论文集、专著、学位论文和报告。这类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文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同学们的生活之中。所以电子文献的写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标注规范是:【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杂志要求这么写: 杂志:[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页—迄页。 书籍:[序号]主编者.书名[M].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起页—迄页。 解析: 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参考文献格式:我国对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并在2005年就制定了国家标准,即《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
根据参考文献的类型分类如下: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②磁带数据库[DB/MT]③光盘图书[M/CD]④磁盘软件[CP/DK]⑤网上期刊[J/OL]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