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习惯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习惯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习惯论文范文资料

西方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习惯尤为重要。在道德上形成优良的习惯不仅是个体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 一 习惯亦作“习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习,数飞也。”指鸟飞翔时不断地拍翅,引申意为经重复练习而熟练掌握某个动作。“习”有学习、复习、练习、习染、习性、习惯等多重意思。《汉书·贾宜传》中“惯”作“贯”,习惯亦作“习贯”,指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习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表现在个体身上,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是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从社会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社会风尚,是一种无形的律法,是一个社会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民族而言,习惯则是一个民族共同信念和共同意识的表征,等等。 何谓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道德上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它包括道德认知习惯、道德情感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认知、情感上的习惯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们对道德习惯的研究便集中于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几乎成为道德习惯的同义语,是指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反复的历练而在个人身上形成的具体的道德行为方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各种各样的习惯是不是都是道德习惯呢?例如,穿鞋时,先穿左脚,再穿右脚;又如,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我们说只有那些包含道德内容,具有道德意义的习惯才属于道德习惯。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习惯就都是道德习惯。 从对道德习惯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知道其特性所在。第一,行为实施的自觉性。习惯是一种不加思考的行为动作,按习惯行事几乎让行为者的意识参与降到最低,个人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建立起来的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使其面临道德情境时可以自觉、熟练地展现道德行为,不假思索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去行动,形成道德自觉。第二,形成时间的长期性。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循环往复的渐进过程,它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短期内促成的时有时无的道德行为不具备道德习惯的稳定特性,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强化和训练才能具备心理和行为的稳定性,从而形成某种道德习惯。第三,效力形式的非规范性。社会道德习惯不同于律法,它不以文本的方式存在和流传,而是附着于风俗等非规范性形式,在代际沿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效力。第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私人空间到公共领域,从生产活动到消费活动,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道德习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民族、地域、发展程度的差异等使各式各样的道德习惯千姿百态地呈现于现代文明之中。 在文化多元并存、个性全面发展的今天,道德习惯的民族性和个体性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道德习惯,这是各民族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自形成了一套为本民族成员所熟悉和认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定道德习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往往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民族性可以导致对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或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但这并不影响诸多道德习惯之间的和平共处。每一个民族各自形成了适合本民族生存发展,得到本民族成员认可和维护的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不单纯因经济的发达或欠发达而影响到自身在道德体系中达到的先进或落后、文明或野蛮的水平,它可以凭借自身在道德上的独特性与其他民族相媲美,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尊重。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道德的多元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多元道德习惯的理解和尊重成为各民族应有的态度。 如同民族道德习惯一样,每一个个人也都有各自独特的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彰显着道德个性,不同的习惯不仅把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人区别开来,也把道德平庸者和道德高尚者区别开来。道德习惯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独特的道德个体的区别特征。由于每个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同、注重的方面不同,其所形成的道德习惯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物质上孝顺父母,有的人喜欢精神上慰藉老人;有的人喜欢经济上的奉献,有的人偏爱行为上的付出;同样是勤俭的习惯,有的人喜欢节衣,有的人则倾向缩食。其实,问题不在于道德习惯多么个性化,而在于对个性化的道德习惯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卢梭认为,在道德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对于一切不损害他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和习惯,我们都应持尊重的态度。在道德上,应允许别人有选择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道德习惯要能理解,只要是在合乎道德要求的范围内。 二 道德行为(德行)和道德品质(德性)是衡量个体道德状况的两个基本方面,一个人只有把反复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才能说明他具有了某种道德水平。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习惯是连接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桥梁,个体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外在德行化为内在德性的过程。 在个体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密切联系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反复地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就表现为具有稳定特征的一定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表现在某种持续的行为中,是个体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一时的、个别的行为不能称为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品性化则表现为道德品质,道德习惯是道德品质的行为体现,道德品质是道德习惯的综合表现,可以说,一旦个体形成了某种道德习惯,相应地也就具有了这种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正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生成并得以体现的。一般说来,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之间是一致的,只有先有了道德行为才能形成与此相应道德的习惯,也才能表现为道德的品质,相应地,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才会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总会摔倒,也总会被你们扶起来.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打造的完美人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错了,就要立即改正.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楼道,在行走时,要靠右行走……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我们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我们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要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他体现的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一种行动迅速、做事准确的能力.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代价,没有幸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项大成就,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你能比别人多做出一步,多投入一点,并渐渐把这种习惯应用于生活,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就会拥有一个灿烂完美的一生.

就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而言,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的驱动者、定向者和维持者。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方面,是控制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动因。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习惯是理性认识、情感体验和意志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形成了某种道德习惯,便具有了某种稳定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由于这种道德意识和心理定势,人们便有了完成相应行为的倾向和需要,顺着这种心理定势,就会产生习以为常后的心安理得,破坏这种心理定势,则会引起内心的不安。如一个惯于行事严谨、认真的人偶尔一次的行为马虎会让他产生内心的不安;只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事,他才会怡然自得。为了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个人就会主动、自觉地按道德习惯行事,道德习惯就成为一种内控力,驱动着道德行为的发生,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源。道德习惯还使道德行为变得容易、轻松并乐于去做。经过千百次重复,习惯已经成为无需意志努力就可以自动完成的动作,这就使行为的发生变得简单、容易而轻松。某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使人们省去了行为前思考、判断和选择的环节,并能即刻对现场刺激做出直接的反映。例如看到老人上车,就起身让座;有人对你说话,就礼貌地注视对方;要扔瓜皮果壳就寻找垃圾桶;等等。对于养成了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因为不断应用的缘故,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用不着思考,也用不着回想。”[1]道德习惯还能够控制行为的取向,具有定向作用。行为发生后具体指向什么方向,仍由道德习惯来把握。不同的道德习惯使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向,通常,道德的习惯会导致道德的行为,反之,不道德的习惯则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一个在诚实守信习惯控制下的行为总是指向善的方向,而欺、背信的习惯只能使行为指向恶。道德习惯控制着实际行为的趋向,并调节着行为活动的全过程。道德习惯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保证了每一个由此而来的行为都是稳定的行为,它不会因为困难或障碍而轻易放弃,即使是在面临利益冲突或利益诱惑时,也能坚守应有的道德品行。促使道德行为沿着特定的方向坚持不懈,这就是道德习惯的维持功能。 就道德习惯和德性的关系而言,德性通过道德习惯生成和改变。习惯对于德性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个体既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德性,也是在道德习惯的变化中改变或毁灭德性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2-1]道德习惯养成成为德性养成的先导和前提。自然生成的东西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如人们无法通过习惯来改变石块下落或火焰向上的自然本性,但后天习得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习惯来改变,而且必须通过实践形成的习惯来改变,德性的获得便是如此。只有做公正的事情才能养成公正的品质,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习惯是行为的无限反复,正是在勇敢的行为多次重复后才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在成为勇敢的人之后,我们就更加坚定和无畏”。[2-2]同样,也是在怯懦的行为多次反复后才成为一个怯懦的人,失去了勇敢的德性。所以,“生成德性的行为也增长着德性,而相反的德性则毁灭德性。”[2-5]对一个诚实的人而言,欺应该不会出现在他的身上,但诚实的人并非不可能有一些个别的不诚实的行为,如说假话逗孩子乐、取他人的信任等等。一个仁慈的人,也难免抛弃宽厚的胸怀,做一次小气的事。这些仅可视为破例。倘若这些个别的不诚实的、小气的行为不断、反复的出现,那么就不再是例外,而是“去习惯化”,即原有的习惯遭到破坏,并逐渐被另一种习惯所代替。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积习难反,但它确实存在。在一种习惯向另一种习惯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德性遭至破坏,新的德性逐渐生成。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习以成性”的道理,就是说长期的习惯会造就某种性格,如果习惯好则德性随之生,如果不幸陷入恶习之中,则只有花大气力改正,才能重新培养和成就德性。 三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呢?陶行知先生强调要每日反省,就是要做到每天四问,即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反省的方法有助于革除不良习惯从而保持良好习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建议要注意第一次。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的确,人们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做的时候,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或加以改正,以后就一错再错,最终形成恶习。除了这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外,依据道德习惯的特性,我们认为如下原则是值得坚持的。 1.身体力行的原则。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所以要通过在实践中反复的尝试和历练才能形成。所谓“行动养成习惯”,就是强调行动之于习惯的重要意义。“习”就是要反复地学、反复地练,仅仅是“知”而不“行”,单有理论而无实践,习惯终究无法形成,只有经常做某件事,才能形成习惯。这就好比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性。例如,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因此,行动是养成习惯的首要步骤,只有对某种行为的身体力行,才能养成这种行为的习惯。 2.不能破例的原则。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好习惯尚未扎根于身的情况下,一次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将要或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形象地把它比喻为饶线团。他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饶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3]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能破例的原则即贵在坚持的原则。古人云“从善如登”,说的就是行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同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也并非易事,它需要主体与自己的私心杂念做斗争,一旦自我要求放松一点,原始欲望就可能作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与坏习惯的相互斗争中争夺地盘的。 3.从小培养的原则。古人云“慎始则善终”,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习惯在小的时候就应注意,长大以后才能有好的结果。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好好培养,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则以后只须顺着它继续发展,自然就会终身受益;如果年幼时期没有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成了则不易改,成年以后的道德教育必将事半功倍。有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某个儿童在幼儿园上学,玩过玩具后总是让别人收拾,他的老师没有留心。后来,他换了一个幼儿园,那儿的老师发觉了他的这个坏习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他矫正过来。我们试想,如果这个教师也像以前的教师一样忽略过去,不给他指出并帮他矫正,恐怕等他长大后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善始善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习惯了。 4.注重强化的原则。心理学者认为习惯是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最终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系统。美国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者桑代克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某行为发生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甚至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该行为的重复率就很低。桑代克的这一发现对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很有启发。那就是,对于道德的行为要多给予鼓励、表扬或奖励,即正强化,以增加其重复的可能性;对于不道德的行为则要给予指责和惩罚,即负强化,以降低该行为的重复率。如果恰恰相反,当道德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扬,还可能遭到打击或责怪时,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难上加难了。 四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道德习惯都是一点一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细微的事情。因此,我们主张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眼,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等基本文明习惯的培养做起。我们习惯地认为,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怎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就像不经过一块砖、一片瓦地慢慢砌垒怎能造成高楼大厦一样。但是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通常,一个彬彬有礼、举止文明、言谈不俗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对爱情忠贞、家庭负责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办事尽心尽职、积极进取的人被认为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然而,在这样一些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中往往也存在、贪官、杀人犯,和从骨子里藐视社会、充满邪念甚至想毁灭人类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虽然这样的人日常的具体行为由习惯系统在起作用,可思想意识却为另一套价值观系统所控制。如果个人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为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所统摄,他只能表现出某些条件下的行为优良以及某些场景中的品性淳良,他展现的只能是道德品行的某些侧面或片段,而无法体现道德的全貌,最为重要的是,他还不具有健全、高尚的道德人格。可见,尽管道德习惯的培养对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极为重要,然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仅仅进行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和相应的价值观的教育相配套。因此,让价值观系统统摄习惯系统,让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勇敢、自强等道德行为习惯在追求平等、自由、公正、人道观念的指引下习得并表现,才能真实体现道德习惯对人的真正价值。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道德沦丧者也是一个行为习惯优良者,一个道德高尚者也同时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生活者。 可见,文明礼仪等道德行为习惯的获得还只是道德学习实践的基础部分,它是搭建道德理想性大厦的基本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大厦难以建立,所以它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也正因为它是基础的,所以仅有它还远远不够,在其之上,我们还必须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这样才能使大厦根基扎实、巍然耸立。

习惯是人生在光下的影子,习惯是过程,但习惯也是结果. 成功的结果在不良习惯的面前总归失败,失败的结果在良好习惯的面前有时就是成功. 一个人如果能保持良好的习惯向着他的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 他就一定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良好的习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它不一定是一条捷径,但选择它的人一定是正确的 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一个人长久的努力,甚至是一生的努力.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随即函数,那么习惯一定就是这个随即函数的程序,它决定了人生的 结果.程序的编辑者是自己,我们自己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转化成代码编辑入程序;良好 习惯是简洁明了的程序,不良的习惯则是复杂无序的有可能是无法运行的程序. 在成功之前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煎熬,过程是必由之路,只有懂得习惯,并在习惯中承 受磨练和打击,才能得到结果.成功是习惯的结果,生活是习惯的过程,所以习惯无须假如 成功和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成功的人往往是习惯了生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像水一般的温润,让你觉得没什么不妥 使生活许多可能不好的事物变得妥帖起来. 当你抵达生活的核心时,你会觉得习惯的过程蕴涵在一切事物中,甚至在看不到光明的 眼睛里.当黑暗笼罩世界时,良好的习惯可以让理想光芒四射,灿烂无比. 一个人的身边不缺乏成功或者成功从未离我们远去,只是习惯改变了它的方向. (自己再添点吧)

关于习惯的议论文范文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印度谚语“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好的习惯,便可使你终身受益。当你体力日差时,你是否忘记了运动健身是一种好习惯?每天清早的晨练,可使你神清气爽;每天中午的小憩,可使你精力充沛;每天傍晚的散步,可使你养精蓄锐。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热衷于体育事业,坚持锻炼身体,使他以充沛的精力写出了不朽的巨着《复活》、《战争与和平》。正如爱默斯所说,“健康是人类第一大财富”。的确,如果把健康比作一,那么事业、金钱、地位、权势……都是零,一没有了,再多的零又有何用?我们只有珍惜自己的健康,成功之门才有可能向你打开。当你碌碌无为时,你是否忘记了抓紧时间是一种好习惯?在每周日的晚上,台灯下可有你奋笔疾书的身影;在每天的早自习,可有你抄写作业的身影?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固然美好,变幻莫测的电脑游戏固然刺激,可慢慢人生路又有多少光阴任你浪费。“一寸光阴一寸金”,短短的十分钟便可做一道数学难题,摘抄一篇文章,熟记几个英语单词。既然鲁迅可以在书桌上刻下早,而你,为何不可将早字牢牢铭记于心中?让分分秒秒不在你身边悄然流逝。当你铺张浪费时,你是否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一种好习惯?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办公室中人去灯不熄,中午的剩菜剩饭,教室垃圾桶内的小食品成山……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才会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强盛!人生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它们可能是健康的危机、时间的匆逝、勤俭的考验。而你?也会不难发现,几个好习惯,便可帮你渡过险境,使你终身收益无穷!

休谟说过一句话,“好的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好的习惯可以使你名扬四海”,那么什么样的习惯才能使你攀登上成功的阶梯呢?首先,善于捕捉新事物能为你写作奠定基础。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习惯——记笔记。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马卡连柯网址的回答说:“我记得是某人稍纵即逝的小注意、想法、题材的片段、人们的争吵,对话以及一些形形色色的琐事,之所以他有这些好习惯,才为他的写作及成名奠定了基础。其次,敢于质疑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教他读书的先生很严厉,所以很多学生都惧怕他,甚至都不敢真正的看他一眼。那位老师有一个习惯,他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要用戒尺打。小孙中山刚开始也照做了,但后来,他觉的有些课文没必要背,于是他就去请教先生了!奇怪的是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重要的课文才背。再其次,善于总结自己也是必有可少的。齐白石在他年老的时候说:“我这一生有3天没作画。”齐老的一个习惯是每天必须坚持作画,而那三天也是要事缠身而没有作画的。但齐老依然觉的很可惜。最后,我认为好的习惯也不能放纵自己。唐玄宗在晚年有一个恶习——沉迷于酒色。最后导致暴发安史之乱。年仅33岁的李真——河北省第一文秘,然而他却大肆贪污,最导致的是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但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毅力。如果马卡连柯没有毅力,恐怕他就不会成名!在苏联史中,更不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孙中山的敢于质疑的习惯,既解脱了学生,也帮助了先生。如果齐白石,不坚持作画,如果唐玄宗不沉迷于酒色,那结果将是少了一位绘画天才和少了一场战争。所以,在攀登时,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马卡连柯的功成名就,就没有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也就没有齐大师,甚至会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择善从之,不善改之,习惯的养成往往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么做。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那何尝不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完美自己? 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在生命的路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扰,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所以他们脱颖而出。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是的,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超人的智慧,成功的捷径恰恰在于貌似不起眼的良好习惯。 有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在人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许多教育家都把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当成教育的第一要务,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也把习惯培养当成工作重点,抓住不放,直至习惯养成,因为他们体验习惯养成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在我看来,好习惯的养成无非就那么几个重要的点阶段,开始时,最难煎熬时。开始是你要确定明确的培养习惯的目标,如果这个习惯对你来说不是那么重要的话,你压根会从心里懈怠,而放弃习惯的培养,这是习惯的培养。在一重要的阶段就是你在培养习惯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这是你习惯要成成败之秋!头脑清醒时就告诉自己这习惯的重要性,激励自己坚持下去,迷糊时就抱定一要坚持下去的信念。再看看我们周围,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勤俭节约,有人铺张浪费;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真……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关于习作论文范文资料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团结互助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只有团结,我们才能共同进步,迈向美好的未来。下面一起随我欣赏一下关于团结的 议论文 作文 范文 吧!关于团结的议论文范文1:团结的神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无不说明团结的神力,团结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晶,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源泉。 曾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这句简短的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团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人们都羡慕球星,球星在一个球队里的作用可谓大矣!但是如果离开团结的球队,他们又将怎样呢?美国大名鼎鼎的“ 篮球 巨人”率“公牛队”四夺总决赛冠军。人们都说是“飞人”乔丹创造了公牛队,乔丹却说:“是公牛队队员的团造就了我。”是啊,离开了篮球队员的团结,球星不仅个人不能发挥作用,而且连队员也不能成为了。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团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单靠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笛卡尔的启示和普里斯特等人的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律”吗?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团结的议论文范文2: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的确,这句话我赞同。在学习生活中团结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力量。 一个班级,只有团结才能心聚,也才能向着共同目标进发,学得更多的知识,成就一番大事业。反之,如果人心涣散,事不关己,高高挂,人人都不热爱集体。自己孤军奋战,学习成绩上不去,前途不会有多辉煌。 一个社会,只有团结才能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如果不团结,必定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人都疏远集体,独自一人孤军奋战。 一个国家,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灾难。5月12日下午,当四川汶川县的人正兢兢业业工作时,一阵山摇地动袭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汶川由一个繁华闹市变成一个死寂的废墟,这突如其来天灾,瞬间让许多人失去了温馨的家园,夺走了无数同胞的生命。但天灾并没有摧毁人们的意志,在地震发生不久,来自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志愿者,武警官兵,纷纷赶到汶川重灾区,温也及时赶到汶川,亲自指挥救灾。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只有同一个目标,拯救自己的同胞。 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时间就等于生命,武警战士临危受命,人人团结一致,从死神的手中抢回了无数同胞的生命。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爱,温暖了汶川,温暖了中国大地。 是什么?给了汶川人民如此坚定的意志的呢?是团结,他们相信:只要团结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和灾难。这一次救灾,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盛。 团结的力量带来了成功,团结的力量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只要我们人人团结一致,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关于团结的议论文范文3:团结合作的蚂蚁军团 大家常说“团结合作力量大”这句话,可是真正能做到团结的人又有几个呢?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具有高超智慧的人类、不是威猛的老虎、更不是庞大的大象,它们只是微不足道的蚂蚁。 那天,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一只受了伤的苍蝇正坐在地上休息,恰好被几只出来觅食的蚂蚁看见了,几只蚂蚁立即发起进攻,那几只蚂蚁被它击败了,便匆匆回到洞里去了。我看到它们走了,心里忍不住惋惜起来:蚂蚁啊蚂蚁,这只不过是一只垂死挣扎的苍蝇,你们怎么就放弃了呢?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那几只蚂蚁又气势汹汹地出现了,不同的是,它们的身后还跟着一支规模又大、列队又整齐的蚂蚁军队。哦,原来这些蚂蚁将军去找自己的军队了啊! 这一次,它们显然都是计划好了的:蚂蚁士兵们,都整齐地排好队,轮流去攻击那只大苍蝇,当然,苍蝇一直都在不停地跳起来反攻,到了后来,它已经筋疲力尽、奄奄一息了,它再也没有力气去反攻了,最后,蚂蚁士兵们和蚂蚁将军们都一起冲上去,一些咬苍蝇的翅膀,一些咬苍蝇的四肢,一些咬苍蝇的身体,直到那只大苍蝇已经停止了挣扎,它们就拖着这只大“战利品”回到洞里去了…… 我看完了这场蚂蚁的战争,陷入了沉思:我们人类具有高超的智慧、凶猛的老虎具有敏捷的身手,可是,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光靠单独一人都是不够的,可是,没有一点力量的蚂蚁,却可以打败一只在它们眼中算得上是庞然大物的苍蝇,靠的就是合作,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小小蚂蚁都能如此团结和坚强,何况我们人类呢!如果人类也能像蚂蚁一样,不畏艰难,团结一致,那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我以后一定也要做一名乐学互助、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好学生。 关于团结的议论文范文4:团结合作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莹莹的天空上。照得大地都干裂了。小猫和小鹿都是跑步高手,他们想趁今天这个好日子一决胜负。 它们找来狮子大伯给它们当裁判。狮子大伯说:“跑步比赛的规则就是跑到那条溪的对岸,那儿有个鼠洞,你们要到里面捉一只老鼠回来,谁先捉回来谁就是冠军。” 小鹿心想:我肯定是冠军,因为我腿长,轻松就能过河。小猫心想:今天的冠军非我莫属,我的身子小,而且我最擅长捉老鼠了,小鹿是不可能赢的。 比赛开始了,小鹿哼着歌,蹦蹦跳跳地踩着水过了溪,到了对岸。小鹿很快就找到了那个老鼠洞,但它发现洞口太小了,自己的身子进不去。于是,它趴在地上,把前脚伸进鼠洞里,一个劲地捅,希望能把老鼠捅出来。洞里的老鼠见伸进来一个毛茸茸的“木棒子”,都慌忙躲到角落头里去了。小鹿还不甘心,它一会左捅捅,一会右踢踢,一些大胆的老鼠不耐烦了,就走上前去咬了一口那毛茸茸的“木棒子”。小鹿疼得“哎哟”叫了一声,赶快把脚缩了回来,再也不敢伸进去了。而小猫呢,却还在河对岸发呆。它不会过河。 狮子大伯呵呵笑了起来:“我教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两个合作,就一定能捉到一只又肥又大的老鼠,吃上香喷喷的烤鼠肉。”小鹿半信半疑趟过河,走回小猫身边,让小猫骑在它的背上,驮小猫过了河。小猫一过河,就跳到草地上,来到鼠洞旁,迈着优雅的猫步走进了鼠洞。它骄傲地昂着头,对洞里所有的老鼠宣布说:“现在,我就是你们的大王。如果你们谁不听话,就要全部被我吃掉。下面我命令你们,选出两只鼠让我叼走。”老鼠们争论了很久,还是犹豫不决。小猫很生气,于是自己挑选了两只又肥又大的老鼠,而且还是鼠群的头。小猫一纵身,出了洞,把第一只鼠头送给了小鹿,第二只鼠头留给了自己。哈哈哈,小鹿开心地驮起小猫,过了河。它们一起把自己的老鼠交给了狮子大伯,完成了任务。 中午,狮子大伯提着两只香喷喷的溢着油的烤老鼠奖励给了小猫和小鹿。 猜你喜欢: 1. 团结协作话题议论文5篇 2. 以团结为话题的作文4篇 3. 以团结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范文4篇 4. 团结协作 话题议论文范文 5. 以团结为话题的作文大全

材料 作文 议论文 范文 1:谈“捡”

前几日,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君偶拾一物,藏入家中。数日后,失主找上门来,某君不但不还,还理直气壮地说:“那不是偷的,不是抢的,是我捡的!”

好一个“捡的”!乍一听,似乎真是理直气壮,颇有点冠冕堂皇。是啊,“捡的”好像和“偷的”、“抢的”相去甚远,因为那“捡”不是偷偷摸摸,不是恐吓强迫,而是“光明正大”,不费吹灰之力。且也未见“捡”者上庭入狱,挨拳早打。由此看来,“捡”可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了!

不过,以上的想法虽很美妙,但可惜破绽太多。细细一想,即可知道“捡”与“偷”,与“抢”一样,用的是白取之法,图的是不劳而获之利,只不过这“捡”字多了件“合法”的外衣罢了。

“捡”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小市民阶层的作风。它的危害可不小:

其一,损害他人。“检”到财物,捡者得了利益,自然沾沾自喜,却不顾失主心急如焚。若是细物倒也算了,倘是影响他人一生命运的东西,岂不就等于谋财害命?

其二,终将害己。“检”者偶一得手,便有庆幸好运之感。长此下去,不劳而获的思想就会在脑中扎根。轻者,就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耽误光阴,浪费生命,重者,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三,败坏风气。正因为“捡”表面上似乎与“偷”、“抢”相去甚远,所以其危害更大。若是人人仿效,都不思劳作,那么,只能导致道德沦丧,民风、社会风气的败坏。

以此观之,“捡”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向这种“捡”开战,以建设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2:义,今何在

自古,中国便是一个坚守道义的国家。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在春秋战国时期,义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春秋战国多侠士,他们可以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可以知恩图报,不惧一死;可以为素不相识的人只因“激于义”而挥剑上前,哪怕付出的是自己的性命。侠士不一定是武功盖世,但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自己的信仰,忠诚于自己的义。

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感到,社会上缺失了一些东西,它们名为忠诚、善良、坚持……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义。

当你因被好友出卖而心痛不已时,你也许如背中暗箭,愤怒质问,但你的好友也有自己的好友。许诺时的信誓旦旦,转身后的欢喜奔走,只余一人伤心流泪。不因为何,只因当今的社会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忠诚。自利的现实让人与人之间披上了保护色,好似一层看不见的房,将人心阻隔。缺少应有的忠诚,社会将越来越冷淡,即使在温室效应的现在,也会全球变冷。

当你因意外而摔倒在地时,你是渴望有人伸出双手,还是盘算着“扶起金额”?柏油路刺骨的温度传递到身上,心难道不会期待温暖;等待善良吗?善良的外延很广,似乎普天之下任何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都可以用善良来完成,但真正心存善良的人又有多少?没有人敢说自己全身心的善良,但每个人的遗传因子都隐藏着它,和罪恶一样,不去触发,不会萌生。善良,其实很简单。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数坎儿时,你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叹口气就放弃。也许认为无能为力,也许认为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会输,但,那有啥?人不会输,输的只有自己,放弃才算是输,只要没有放弃,只要还活着,就永远没有“最终”。坚持走下去,哪怕暂时被打败,但那又如何?胜利总会来临。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明白坚持,有多少人因无力坚持而走上歧路,背叛了义?谁也无从知道。

是的,可能钱币装满了人们的口袋,却填不上人空虚的心;可能贫穷会使人衣衫褴褛,却不能让人心灵痛苦。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义,就是信仰,它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等待着人的坚持。

义,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3:网络是两面派

现在时代可能流行的就是网络了,大多数的男女老少都沉迷在电脑游戏之中。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与不好。

网络有它的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我看见过一条新闻报导:一个小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他在奶奶家里生活。奶奶身上的钱只够生活费,奶奶不肯给钱他去上网,他只好去偷奶奶的钱。奶奶知道了,把钱收回了袋子里。他问奶奶要,奶奶不肯给,小男孩用一把刀,把奶奶给杀。后来小男孩被警察以杀人罪抓了。网络不但危害人,还会有不良的信息,还会影响视力,对中小学生的脊柱更是没有好的,还有许多小学生在网吧玩游戏,家长不知道,更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网络也是有不少的好处。如果你有不懂的知识可以上网查资料,上网还可使我们人人的联系都方便起来。可以在大考和小考前放松自己的心情,不让自己太紧张。另外上网购物也挺方便的,而且又便宜实惠。我还听别人说过有些地区诞生了“绿色网吧”呢!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内容。我挺喜欢这种“绿色网吧”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网吧也一样,这就是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就是两面派。

材料作文议论文范文4:炒作

现在想要出名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不甘于平凡的哥哥姐姐们大秀他们的主场,尽管芙蓉姐姐样貌不佳,但她红了,尽管凤姐平庸至极,但她“火”了,皆因炸作。

大家都知道媒体的威力,它的特点就是快准狠,还有就是具有可以捧你上天也可轰你下地的整人本领。一旦被媒体盯上,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细细观察,若是稍有差池,运气好的话,一夜爆红,身价直线上升,若是运气差,那你等着被炮轰吧。

炒作分两种,一种自发地,有意识地炒作,一种则是毫无意识,完全在别人推波助澜之下进行,而被炒作的大抵也是些平平常常老百姓,他们对这娱乐圈的事根本不了解,却无缘无故给推到风口上。林浩,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救人,本应是值得被弘扬的美好品质,却被媒体拉来炒作,代言 广告 纷至沓来,利用他的形象去赚钱,即使是再高洁的形象也会被这利欲之心给玷污。被炒作的人,他们大都希望能回到正常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因为媒体的炒作,外界对他的看法和意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束缚着他们。被媒体关注后,他们的言行都将受极大的限制,若有差池,就会被人拿来议论,似乎完全没隐私可言,给他们的心理也带来很大的伤害。

炒作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势头,为了出名,为了红,什么样千奇百怪的炒作都有,就只是为了赢得大众的关注,满足虚荣心的需要。有的甚至会出现失实的报道,捏造、扭曲事实,误导群众的感观,致使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给当事人也带来很大的伤害。炒作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利用得好,它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尽量炒一些值得让人尊敬的感人 事迹 ,值得学习的品质,而不那些贪图出名带来利益的无病呻吟,毫无实际意义的事件。

总之,我呼吁各界人士能够少些炒作,出名并不重要,重要的做人应该真诚、友善,不要去那些无谓的虚名,真正独特又富有创意炒作也能出名的。

论文写作正是培养高中生思辨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议论能力的最好方法。语文试卷上,作文分值占语文总分值的半壁江山。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000字议论文范文大全,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1000字议论文范文大全篇1

赏画,品茶,是一种欣赏;崇拜名人、偶像,是一种欣赏。每个人都有他各自的欣赏之人、之事、之物。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欣赏的三个“得”。

得寸进尺

提到“得寸进尺”这个词,人们往往联想到“给点阳光就灿烂,给你三分颜料就想开染坊”之类形容人毫不收敛贪婪的俗语,其实将这种精神发扬在学习上,难道不是求之不得的吗?作为学生,我清楚地了解我们现在的学习状态,上课时,我们唯求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基本能够解决随堂练习,至少听懂老师的讲解便可,不会深究其中暗藏的道理,即使有时心中有一丝疑虑,又会在同学们的影响下把它抛诸脑后。此时,如果“得寸进尺”的情绪主导了你,那么每天的课堂上互动的场面和这种互动给同学们营造出的学习气氛,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无论是站在老师和家长的角度,还是学生自己都希望这种精神能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得过且过

同“得寸进尺”一样,说起“得过且过”这个词,人们首先在脑海中反应出的一定是这样的观念要不得,怎么能事事勉勉强强蒙混过关呢?其实,我所欣赏的是指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中的“得过且过”。通常,我们会在市场里看到顾客和商家为了一角钱的葱钱而恶语出口,马路上因为相互间踩了一下脚而大打出手的情况,当你冷静下来回想时,定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后悔吧。倘若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抱以“得过且过”的心态,不就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风波吗?

舍得

佛家常讲“有因才有果”,套用于此“有舍才有得”。我想这也并非完全是套用,因为两者在对于世事的看法上是近同的。正所谓前世造的孽,今世必遭报应;前世积德行善,今世必有福将。在舍与得之间,二者是平衡的,眼下的“难舍”或许会换来日后的“偶得”。每个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希望自己是个“完美”,然而事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是有的人则难以释怀。这时你便不如偶尔“软弱”一次,舍弃心中的这份执着,在放开之后,带着坦然的心,才能走得更远。沿途上,你会发现许多平时未曾留意到的风景,收获更多意想之外的喜悦。

欣赏,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是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是次脱胎换骨的蜕变,在欣赏之中,在“得”与“不得”之间,我一步步成长。

1000字议论文范文大全篇2

人们常说:“机会均等。”是似乎不错,但是,机会往往垂青少数的幸运者。

那么,谁能成功这样的幸运者呢?

对于不珍惜机会的人来,机会只能给他带来人生的遗憾。因为有些机会一旦错失,就不就不能追回。常常听到一些高三学生抱怨:“如果自己在高一、高二把基础打扎实一些就好了,现在复习也不会这么吃力了。”“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他们没有抓住机会,高一、高二基础牢固了,高二也会轻松得多。抱怨又有什么用,除了增加新的遗憾之后,让新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之外,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他们自然不能成为少数的幸运者。

对于空想家而言,机会永远是天边的彩虹与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它们清晰可见,却遥不可及。因为不肯勤奋地学习,高等学府的大门总是紧紧关闭;因为不肯努力地工作,晋升提级总是遥遥无期;因为不肯真诚地付出,知音之弦总是无法碰响……因为机会之门永远不会向空想家开启。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少数的幸运者。

对于不善于发现与思考的人而言,机会即便就在眼前,他也无法抓住。一锅开水顶起壶盖,一个苹果落在头上,食物过期变质发霉……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里蕴含着无数发现的契机。然而,只有瓦特看到了蒸汽的力量,只有牛顿想到力的来源,只有弗莱明想到霉菌的产生。所以,他们一个发明了蒸汽机,一个发现了万有引力,一个发现了青霉素。正因为此,他们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自是机会之神的垂青者。

对于那些将机会仅仅误解为一种机缘的人来说,机会是寓言里闯死于树桩的兔子,而他便是寓言里的那个农夫。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这样的偶然机会上,其结局除了饿死在树桩旁,别无选择。生活中,那些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而不肯努力工作踏实为人者与此类同。须知,机会需要自己去创造。没有悬梁股的一心苦读,哪有苏秦纵横天下,挂六国相印的机缘。没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潜心研究,没有“博通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识,哪有计“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机缘。没有少年时的勤奋苦练,没有执着理想的不辍创造,哪有周杰伦风靡华语歌坛的机缘。可见,机会只能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今天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成功机会,只有珍惜机会者、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者、真才实学者、脚踏实地者、勇于创造者、执着理想者方能抓住机会,成为少数的幸运者,成就自己的事业。

1000字议论文范文大全篇3

作者:王浩宇

当流星划过夜的脸庞的那一瞬间,有许多人会轻轻地闭上眼,默默地在心里许着愿望,愿望将会在某个星光璀灿的夜晚实现。这一个不知从哪里开始的说法,使得许多的人在这无数个夜里,寻找那转瞬即逝的流星许愿。可是又会有多少个人的愿望实现了呢?流星只是一个被贬落的星星而已,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秒,已没有任何力量去帮那些守候在她的身旁的人了,这一秒,她只有发出一生中最美丽的光芒的权利。什么向流星许愿梦想就会成真,一切都不可能,梦想是需要我们去追逐的。

何为“梦想”?“太阳落到树林的下面”谓之“梦”,用心在看那片树林,谓之“想”,如此,追逐梦想就是执着的追求、渴望到达那片有夕阳落下的树林。

逐梦想的路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踏上这条漫长的路。

正当我们为这一路平坦儿暗自庆幸之时,却一脚踩入陷阱,当我刚顺着陷阱那光滑的壁爬上来,却又发现面前是一大堆挥舞着带刺的双手……当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奋斗后,我浑身伤痕累累的倒在地上,喘息,大口的喘息。当我累了,走了这么久,梦想究竟在何方?于是,我便选择了放弃,但我同时清楚的意识到,在这个时刻选择了放弃,就意味着我不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是一具空的躯壳,也意味着我之前所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于是,我又抬起头,重新选择了追逐。当经历了苦难后才明白苦难给了我许多:坚强,毅力,信念,执着;当经历过苦难后才明白苦难是通向梦想的一块块垫脚石。于是,我又庆幸当初我没有选择放弃。

我曾经想过要当一名作家,有一天也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我曾经想过要当一名出名的设计师,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的衣服。所以我为之不断的努力,我不断的阅览,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扩充。在板芙第一中学里的第一次作文比赛我获得了成功。

曾读到蚌与沙子的故事,蚌说是自己经历无数次钻心的痛才将一粒毫不起眼的沙子培育成一颗璀璨的珍珠,但沙子说自己在经历蚌无数次的折磨后才蜕去以前那一层干枯的皮。虽然,两方各执一词,但他们的梦想就是将沙子变为珍珠,并为之付出代价。正在执着的追逐梦想的我便记住了这个故事,当我累了,困了,就用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在心底对自己说:“加油!”

正在追逐梦想的同学们,不要因为一路坎坷而放弃,勇敢地去追逐梦想吧!

关于英语学习论文范文资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学习从无到有,从中学又进入小学课堂,小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小学生学习的必备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英语获奖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水平的提高的对策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的能力,既然是一种语言,学习以后贵在交流和运用,在学习的时候注重的就应该是读和说。小学英语,学生刚刚接触,只有加强朗读,才能形成语感,使得单词和句型不自觉地就能从嘴里“溜”出去,这样就形成了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英语朗读能力的提高是逐步的,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要阵地,课堂也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有利环境,甚至课后也是英语朗读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段,这要看英语老师怎样来合理利用。

一 朗读示范,提高标准程度

小学英语的内容比较少,因而英语课时也不多,老师要抓住课堂的分分秒秒进行内容的讲解、朗读的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要给学生最正宗的英语朗读训练,让学生明确朗读中的正误,提高朗读的标准程度。读准,才能读顺。

朗读示范,这是每一位英语老师的重要工作,每一节课英语老师都应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领读,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英语毕竟不是母语,在读和说的时候都是“鹦鹉学舌式”,所以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不足为怪。“拖音”和“减音”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齐读的时候,“拖音”的现象最严重,而且是一个语调下来,没有节奏感和重音,这样的朗读就没有感情色彩,当然就不美。老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很清晰地听明白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每一个句子的重音落在哪个单词上,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朗读。

学生对本课的单词和句子能够读得比较顺了,再播放录音。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多媒体,结合动画,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眼动、口动、脑动,学生的朗读效果就会不断加强。

如小学英语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 学习了很多单词,lesson,sing,song,dance,play等,领读单词后,开始练习句型和对话。Boys and girls,Can you sing some English songs? 其中的“songs”语调要升。老师要让学生注意跟读(Look at me and listen to me,please.)。重点是语调和重音,如Can you sing the song“We can sing and dance”? /I can sing “Ten Little Indians”,what can you sing? 之后,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配上比较标准的英语朗读,学生听后跟读。然后模仿录音自由读,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读成诵,朗读训练的效果当然很好。

所以,英语老师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读准音调的最好方法,很多的课文录音也可以帮助学生正音,但是英语掌握程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很难适应录音中的语速,老师的范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速度,以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其音调和重音。

二 技巧指导,诱发感悟能力

朗读技巧很多,如语音、语调、节奏、重音、语速的把握等,都是朗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小学英语比较重视口语交际,只有先会读,才能流利地说。如果单词都是一个一个地分开读,听者就会听不懂。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根本不会断句,因为语音把握不好,一些非重读的音节被拉长,一些意思紧密的词语被拆开,所以读起来就没有节奏感。如Boys and girls,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句子中的a是应该弱化的词,学生却重读了。在朗读的时候,需要老师加强指导,以提高学生朗读的准确性。

语音语调的训练,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去探究一些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让学生首先具有自主发音和拼读的基本技能。积累一定量的单词以后,学生就会发现读音和拼读之间的规律,从而领悟字母发音的规律性。老师在指导字母发音的规律时,渗透语调的运用,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握单词语音语调的朗读和运用。

节奏和语速是英语朗读训练比较重要的方面。节奏感最有效的训练是教材每个单元的“Chant”,学生通过诵读、练唱,可以非常明显地提高英语朗读的节奏性。老师不仅仅要利用好教材中的“Chant”,还应该自己编制儿歌来训练,同时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老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想象,尽可能想象语言交流的环境。学生凭借想象可以走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个具体形象的世界,不断融入语言环境中,就可以不自觉地准确把握语气、语调。

三 组织活动,培养朗读兴趣

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英语老师都会组织小组进入“英语角”进行朗读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儿歌朗读、小组比赛、角色配音等。小组活动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同步训练,也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段进行朗读训练。小学生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大,多是依据课本进行训练。英语老师在课外活动的时候,选取所教的几个班级中程度相当的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因为是不同班级派出代表,学生的班级荣誉感都很强,所以无论是轮到哪个小组,学生的重视程度都特别高。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朗读训练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5A Unit 2 A new house,学生都很喜欢读,学习这个单元的一周内,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我都会抽出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不同班级还可以融合在一起,分出男女生比赛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还增进了兄弟班级之间的友谊。每个单元学习完以后还会举行朗读竞赛,评出朗读明星,在学习园地里贴上一颗星。每个月评一次“月冠军”,每个学期还要评出“学期冠军”。这种训练评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有趣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带有竞赛性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点燃学生的热情。老师在举行活动的时候,要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读。如果学生能够带着欲望去读,对英语单词和句型的识记速度就快,效果就好。朗读水平的提高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训练。所以,活动的形式要常换常新,让学生对活动保持新鲜感。

四 拓展训练,形成基本语感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要场所,课间也有老师组织安排,那么课后回家呢?节假日和周末是学生朗读训练最充足的时间,如果老师不能安排好,做不好“遥控指挥”,经过一个周末回来,学生会读的单词不认识了,会读的课文也会变得生疏了。所以,学生周末在家,老师不能仅仅布置书面作业,还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练,甚至还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报纸上短小精悍的小文章。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精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读、多练即可形成语感,在语音、语调、节奏、语速上就可以很好地把握。

周末节假日,只能靠家长监督。老师应该利用家长会与全体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在周末更上心,协助老师监督学生在家里的朗读情况。单词、句型的朗读要求是几遍,家长要监督好,并且“签字证明”。周一老师检查的时候,很明显就能发现学生在家里读的效果。如果发现有不到位的情况,可以和家长交流了解。这样,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当然,老师的要求不能是泛泛的要求,让家长无所适从。如果是朗读课文还是比较好操作的,因为学生都有课本,家长有依据。如果是课外阅读语段,则要老师帮助挑选,最好是统一打印下发,方便家长配合监督。如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学习完后,让学生周末回家读课文单词3遍,效果不错。类文朗读 The first time cooking,学生经过在家里的训练都能拿出来进行朗读比赛。

拓展训练的要求难度大一些,尤其是课外时间,较之课堂教学效果要差一些。有的家长并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朗读训练,但可以“听”。只要学生在读,大声读,就是有效果的。没有训练的材料,就可以让学生读英语教材,把英语课本上所有的句型、对话、文章都读熟,也是一种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语言习得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老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增强学生“读”的兴趣。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学生都能朗朗上口,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成诵的程度。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学生每天千遍百遍地读,一些句子不假思考就跑到嘴里来了。”这就形成了基本的语感。达到这个程度,英语朗读教学就不再是问题了。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英语获奖论文参考范文

有很多的同学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也会写一些经典的议论文,我整理了相关范文,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作文范文带中文翻译

Many years ago, the movie about the youth became very popular, every year, we can see many hot movies about the protagonist’s passed youth. People like to recall their passed youth, which makes such movies sell good. But I find the common things about these movies, all the protagonists’ youth are about fighting, love and other negative things. I understand the directors’ intention, they want to tell people youth is not perfect and having pities. Of course movie is exaggerating, the real youth is about studying, at least, most people have worked so hard to get into their ideal colleges. What the movies describe make up some people’s youth, for which they don’t have the chance to experience. We should not be misled by these movies, for the teenagers, their job is to study,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bright future.

【翻译】很多年以前,关于青春的电影很受欢迎,此后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热门电影是关于主人公逝去的青春。人们喜欢回忆他们逝去的青春,这才是让这类电影好卖的原因。但是我发现了这些电影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主人公的青春都是关于大家,恋爱和其他消极的东西。我明白导演们的意图,他们想要告诉人们青春是不完美的,存在遗憾。当然电影是夸张化的,真正的青春是关于学习,至少,大部分人是如此努力的学习,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电影所刻画的弥补了一些人的青春,对于他们没有机会去体验这些东西。我们不应该被电影误导,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工作是学习,这样他们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80词

I like English. I think I can share my English learning method with you. First of all, develop interest on English. My way to make it is to watch movies from abroad. At first, I will watch the movie with subtitle. Then I will remove the subtitle, only English left. Gradually, show great interest in English. Secondly, recite vocabularies. Vocabulary i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to start learn English. This time you have to force yourself to remember words. Thirdly, understand basic grammar thoroughly. It is hard for m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f I don’t know the basic grammar. Last but not least is to speak more. The basic purpose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communicate. So talk in English as much as you can. And don’t worry about losing face, because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Those are my methods.

我喜欢英语。我觉得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英语学习方法。首先,培养对英语的兴趣。我的方法是看国外电影。一开始,我会留着字幕一起看。之后我就会不看字幕,只留英文。渐渐地,我对英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次,背诵词汇。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必要根基。这一点你只能强迫自己去背了。第三,完全理解基本语法。如果我不懂基本语法,我会很难理解一整个句子的意思。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要多说。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就是进行沟通。因此,尽可能多的用英语交谈。不要担心丢脸,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这些就是我的方法。

英语作文100词左右带翻译——珍惜时间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ng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warmth of spring. It began in the la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end in the 15th day of lunar New Year, also is the Lantern Festival.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use red lantern and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decorate a house, put on all kinds of colored clothes, often

An English proverb says that time is money. I consider it (this) wrong. Why? Because we all know that we can earn money be work but can not in any way get back time (in anyway). For this reason, we may (can) say that time is more valuable than money.

Many people do not know the value of time. It (this) is indeed a great pity. We must bear (keep) in mind that wasting time is equal to wasting your life.

【翻译】英国有句谚语说,时间就是金钱。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能够用工作赚钱,但无论如何却无法把时间争取回来。基于此种理由,我们可以说时间比钱钱更宝贵。

许多人不知爱惜时光。这确实是可惜的。我们必须记住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探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幽默是指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例幽默话语、幽默动作、幽默音乐等等。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多依赖于语言,所以幽默也多来源于话语当中。 一、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 在繁忙的生活中,幽默是一剂强力润滑剂。幽默话语是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述幽默的。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定的情境下,以轻松诙谐的语调,机智、风趣、戏谑的话语风格,通过讽刺、夸张、映射、双关等手法,来表达话语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境界。幽默话语往往带有一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对揭露生活中的丑恶或不公平现象,还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而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把话语和当时具体的语境线索结合起来,利用自己既有的语言知识和社会认知,去发现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和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的理解幽默,并从中获得愉悦。 例如,“Mr Zhou have a sharp tongue,look out,it doesn’t cut your throat.”这句话看起来是像是在说舌头,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语境中,就可以想到,这里的“a sharp tongue”并不是什么锋利的舌头,而是牙尖嘴利、毒舌的意思,是发话者幽默、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 二、幽默话语与合作原则 (一)合作原则 胡范畴认为,所谓幽默话语是语言的各要素通过变异和创造而出来的。而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则认为,幽默话语的作用是为了确保交际活动顺利进行。Grice认为,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发话者和受话者)还要遵守一些先决条件和原则,例如使用双方都能熟练运用的语言、交谈内容是双方都熟悉的话题,还有最重要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合作原则下,要求发话者和受话者者要端正态度,在谈话中做到“一唱一和”,避免造成“鸡同鸭讲”“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二)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关系 如果说要遵循“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合作原则是一位西装革履、步态稳健的中年人,那么幽默话语就是一位穿着休闲时尚、语态随意轻松的新新人类。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的结合,就是传统沉稳美与时尚活力没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传统的合作原则难免要接受新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以下,本文以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为例,对合作原则与幽默话语进行举例分析。 (1)幽默话语与数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谈的内容要包含适当的信息量。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常常需要打破这一数量原则,来起到幽默话语的喜剧效果。例如: Jack:I saw Mr Green having lunch with a woma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ason:Oh my god!Is she beautiful? Jack:Yes,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young. Eason:Dose Mrs Green know about it? Jack:Of was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woman. 在这段对话中,Eason理解的和Mr Green共进午餐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应该是除了Mrs Green以外的其他女人,同时也不是Mr Green家里的其他女性亲戚。而Jack如果不想引起误会的话,应该直接说他前天看到Mr Green和Mrs Green共进午餐,但是为了引起Eason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追问,就在第一句话中只说看到Mr Green与一位女性共进午餐,这虽然是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但也就此产生体现了幽默话语的有趣、逗乐原则。而Eason心理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导致其认知的突然重构,给交谈双方带来乐趣,达到愉悦和反讽的效果。 (2)幽默话语与质量准则 合作原则之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无稽之谈,但是在幽默话语中,说话者经常会采用诸如反语、夸张的休息手法。这样虽然会打破“质量准则”,但是带来的幽默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并风靡十几年的美国NBC情景剧《老友记》中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Phoebe:You do not want to wine the lottery? Rose:Uh surely I do,and I want to be the king of my own country. 通过思考并分析这段对话,我们得出Phoebe问Rose,你是否对有意买彩票,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自己的运气,通过片中的特点情景和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Rose对彩票不感兴趣,但是她没有直接了当的说“没兴趣”,而是采用了幽默话语说“想啊,我当然想,我还想当国家元首呢。”因为一个平民是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国家元首的,所以Rose的话语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的。但是,这种“有意违背”和“夸大其词”正是这段对话的笑点所在。 三、幽默话语与指称语 指称语(indexicals)就是具有指称功能的语言结构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发话人与受话人,在共同的知识环境、语言环境下,可以彼此理解的,映射出话语的,潜在的指称义和指称关系。当指称语所指示的信息不明确或者出现谬误,发话人的意思就是变得令人费解,幽默话语很可能就此产生。同时,指称语还受到人文背景、社会文化、交际距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指称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称语、时间指称语、地点指称语等等,其中以人称指称语最为常见。我本文就以人称指称语为例,幽默话语和指称语之间的关系。 人称指称语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是对话参与者角色关系的客观体现。第一人称是发话人、第二人称是受话人、第三人称是话语谈及的对象。在话语中,如果这种规则被打破,就会出现人称指称语不相对应的现象,可能会起到幽默效果。例如: Jim was down the local pub with his mate Mark. Jim:Do you know,Mark,I never kissed my wife before we were about you?” Mark:I don’t know,What was her maiden name?” 这段对话是Jim与Mark之间的酒后之言。Jim的提问,真正的意思是“Have you ever kissed your wife before you were married?” 在指称语中,第二人称是针对受话人而言的,谈及的是隐私或伤痛,所以受话人Mark就采用了幽默话语来回避问题,轻描淡写地将这一问题带过去了,其机智幽默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 四、关联理论与幽默话语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受话者会故意曲解发话者的意图,到处与发话者截然相反的信息,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 Teacher:Tom,there were three peaches,ate one,how many would you have? Tom:Three,tow outside and one inside. Tom作为孩子,其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因为无法认清老师出题的意图,而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结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语境中,人们会对对话意义、指称语、 语言意义等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者错位。幽默话语具有深层次的、含蓄的、深沉的、巧妙的作用,避免交际中的尴尬或难堪,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可以起到愉悦交流、点缀生活的作用。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从建构主义角度探析英语语言学教学 21 世纪 教育 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更加的枯燥,无味和吃力。英语语言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概念多、理论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英语语言学课时少,而语言学的发展引起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暴露出和教学时数有限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因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在 学习 方法 上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要求是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性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要把为学生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 社会实践 、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思。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推进学习进程。在会话的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 建构主义环境下对英语语言学教学启示 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因此,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建构主义的语言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具体来说,英语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应该激发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环境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重心便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支持学习者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来创设支持条件。它主要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真实情境的设计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不少学生对于语言中音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属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些音和义有一定联系的语言现象,如拟声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讲解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课前收集英语中的拟声词,并让其与汉语中对应的拟声词相比较,然后以 报告 的形式在课上做出来,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监督、组织的作用,在学生做完报告后,教师做出归纳 总结 。 教学任务的适合性和针对性 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任务太困难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选择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选课堂教学内容如下: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与文化。明确学习任务,选择训练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练习。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积极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应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 Excel lent!这些词语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要多指导,少批评少责备。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评价观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诊断性和 反思 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其次,建构主义评价观认为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因此,建构主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再次,建构主义认为,评价是学习者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后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性和实时性的镶嵌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质性”的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可见,建构主义评价观提倡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被动式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从而为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在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教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改进 教学方法 。这些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社会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3(1).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3). [3]盛群力、__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习题皇帝论文范文资料

清太宗皇太极曾向喀尔喀汗王宣称:“昔辽金元三国之主,当征战时,西伐厄讷忒黑,东抵朝鲜,北及黑龙江,南至于海。朕今日正与相等也。”120 年后的乾隆中期,他的子孙们已经完成了他的未竟之业,这时,皇太极的后继者乾隆是否会就此止步,在乾隆心目中,这“无远弗届”有没有最后的界限呢?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夏间,投诚复叛的准噶尔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在清军追击下遁往哈萨克,清军遂深入哈萨克逐捕,哈萨克兵迎战不敌,哈萨克汗阿布赉及其弟阿布勒比斯遣使至军营,“问安请罪”,右部哈萨克阿布赉汗“情愿以哈萨克全部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随具托忒字《表文》并进马四匹,遣使亨集噶尔等七人入觐”。事闻,乾隆大喜过望,认为准噶尔全局奏功在望,就此宣谕国中曰:“哈萨克即大宛也,自古不通中国。昔汉武帝穷极兵力,仅得其马以归,史册所载,便为宣威绝域。今乃率其全部倾心内属,此皆上苍之福佑,列祖之鸿庥,以成我大清中外一统之盛,非人力所能与也。”(注: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一。) 对收纳逋逃、对抗入境清军而战败的哈萨克,借国家全盛兵威,一举将其纳入中国版图,易如探囊取物,更何况阿布赉汗“情愿以哈萨克全部归顺,永为大皇帝臣仆”;但乾隆认为,哈萨克与内属的喀尔喀与厄鲁特背景不同,无须也不应纳入中国版图,而宜以外藩属国相待。他的思路在上述明发谕旨中表述得十分清晰: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今未尝遣使招徕,乃称臣奉书,贡献马匹,自出所愿,所谓归斯受之,不过羁縻服属,如安南、琉球、暹罗诸国,俾通天朝声教而已,并非欲郡县其地,张官置吏,亦非如喀尔喀之分旗编设佐领。即准噶尔初归时,不过欲分为四卫拉特,令自为理,哈萨克自非准噶尔近接西陲之比也。(注: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一。)乾隆对哈萨克的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前后一贯的。两年前,当西北两路出师准噶尔,就已确定政策的大致方向:“大功告成后,若哈萨克人等投诚前来,将伊大头目酌量赴京入觐,赏给官爵,其所属之人,仍于原游牧安插,不必迁移;倘竟不归诚,亦不必用兵攻取。”(注:《清高宗实录》卷四八三,乾隆二十年二月癸酉。) 简言之,归顺固当受之,否则,亦悉听其便。当清军深入哈萨克并取得对哈萨克军决定性胜利之后,情况比预计的顺利得多,但乾隆没有滋长吞并哈萨克对外征服扩张的念头,仍循着原有的政策思路,比照“安南、琉球、暹罗诸国”,将哈萨克作“藩属国”对待,“不过羁縻服属”“俾通天朝声教而已”。随后,循照右部哈萨克“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赋”(注:《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辰。) 之例,陆续归附清朝的左部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巴达克山、爱乌罕等也成为清朝的“外藩属国”(注:《清高宗实录》卷七二二,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戊申。)。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赐书爱乌罕爱哈默特沙汗称“朕为天下共主,中外一视”(注:《清高宗实录》卷六七八,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己巳。),这里“中”即大一统中国,“外”则是包括藩属国在内的一切外国,也就是作为“天下共主”的清朝皇帝心目中“天下”的第二重空间,此前雍正对西藏边外的巴尔布三汗称“朕为天下主,一视同仁”(注:《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二,雍正十年八月庚午。) 与此后嘉庆针对英吉利使臣不行中国之礼说“中国为天下共主”(注:《清仁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都是同一概念。第二重空间的国家中,大部分系中国周边国家,也有部分海外之国,清朝皇帝经常将那里来中国的人称为“远人”(注:《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如果说,第一重空间随着大一统逐步推进而陆续由“天下”转化为中国的一部分,那末,清朝皇帝把第二重空间视为外国的观念则是始终如一的。这里涉及到清朝皇帝心目中中国边界的最终界限,故下面稍加展开分析。康熙中成书的《会典》在“朝贡通例”下对当时“中国”四周形势作了这样表述:“国家一统之盛,超迈千古,东西朔南,称藩服者,不可胜数”。按“藩服”既包括理藩院所统“岁时必有至阙下”贡献的“率先归附”“悉隶版图”的漠南蒙古四十九旗和“岁时奉职贡”的“蒙古部落”(喇嘛、喀尔喀和厄鲁特)以及兵部所统“各番土司”,也包括“礼部·主客清吏司”所统的朝贡“外国”——朝鲜国、琉球国、荷兰国、安南国、暹罗国、西洋国,以及土鲁番等国。(注:参见康熙《大清会典》卷七十二《礼部·主客清吏司》;卷七十四《礼部·给赐》;卷八十五,《兵部五》;卷一四二《理藩院一》;卷一四四《理藩院三·柔远清吏司》相关记载。) 看起来“藩服”一词似乎宽泛而模糊,其实,细加审视,层次还是分明的:最里层是已隶版图“犹视一体”的四十九旗,往外一层是称“国”称“部”“各守其地”的喇嘛、厄鲁特、喀尔喀,最外层是朝贡的“外国”(当然“外国”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晰)。与“外国”区别的喀尔喀、厄鲁特等,同四十九旗虽与清廷有远近之分,但同属“蒙古部落”,且“专设理藩院以统之”,而朝鲜国等“外国”事务则由“礼部”管辖,这足以证明清朝皇帝并未将尚未纳入版图的喀尔喀、厄鲁特等以“外国”视之。质言之,清初皇帝心目中中国与外国的界限是判然分明的。乾隆中喀尔喀、青海蒙古、西藏、厄鲁特、回部已陆续纳入国家版图,并取得与漠南蒙古等同、有如内地郡县的地位,中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版图的确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而最后确定下来。乾隆《会典》关于外国的表述,在“礼部·主客清吏司·朝贡”条下记“朝鲜、琉球、苏禄、安南、暹罗、西洋、缅甸、南掌”为“四夷朝贡之国”。乾隆中同为“外藩属国”的“西北番夷”(注:乾隆《大清会典》卷五十六,《礼部·主客清吏司·朝贡》。) “哈萨克左右部、布鲁特东西部、安集延、玛尔噶朗、霍罕、那木干四城、塔什罕、拔达克山、博罗尔、爱乌罕、奇齐玉斯、乌尔根齐诸部落”,以其地缘关系附在奉旨增修的《理藩院·徕远清吏司》诸回城之后,文字的表述颇费斟酌,说嘉峪关以外诸回城“棋布星罗,同属内地”,说哈萨克、布鲁特等部则“列我藩服”(注:乾隆《大清会典》卷八十。)。“藩服”概念的内涵随着中国一词外延的扩大而逐步缩小,最后只留下了周边或海外“朝贡之国”;“中外”的使用,也由大中国框架下“华夷”,即“中国”与“四夷”对称,转化为大一统中国与外国的对称;“四夷”的称谓还保留下来,专门戴在了所有外国的头上;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清朝皇帝把屏卫中国安全的“藩篱”已经推进到了中外边界之外,视毗邻的周边国家为“藩属”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对中外边界如何认定的问题。最早是与“从古未通中国”(注:《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丁酉。) 而由于迅速向东方扩张开始进入中国领土的俄罗斯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随着平准大业的完成,“自古不通中国”的哈萨克等原与准噶尔毗邻的中亚各国陆续成为中国藩属国,这些国家与中国边界划分的原则是什么?请看乾隆的有关谕旨。乾隆二十二年(1757)诫谕哈萨克阿布赉汗:“当知准噶尔全部悉我疆域,宜谨守本境,勿阑入侵扰;厄鲁特等或间有率游牧窜入尔境者,尔缚献首恶,收其属人,尚属可行。”(注: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丙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一。) 乾隆二十五年(1760)秋,又敕谕阿布赉汗,“戒其约束部众,勿侵入乌梁海,即如当年与准噶尔接壤时既有旧地向为准噶尔所取者,亦不得越境游牧”(注:《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六。)。乾隆二十三年(1758)初冬, 布鲁特入觐使臣恳请将特穆尔图诺尔赏给布鲁特,乾隆谕以“此地虽尔等旧游牧,久被准噶尔所侵,岂可仍视为尔土?但尔等既为臣仆,此地颇属宽闲,或附近游牧之处,酌量赏给,以裨生计,尚属可行。”(注:《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二,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丁巳。) 从中可以看出,乾隆确认并认真践行自守的中国疆界不是无限的,昔日准噶尔与毗邻中亚国家的边界,即为中国边界的最后的界限;另一方面,也要求对方国家约束部众,不得侵入中国领土。乾隆关于中国边界的立场是坚定的有原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准噶尔故地所至就是中国疆域的最后界限呢?因为清朝皇帝从来不把准噶尔等周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视为外国,准噶尔等周边少数民族也从来没有自外于“中华”。中国古代儒家“华夷之辩”的命题确有歧视“四夷”的糟粕,但正如唐人李大亮所言“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注:《二十四史·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李大亮传》。),古代有识之士从来都认为“四夷”和“中国”是同根共生、连为一体的一棵大树。乾隆确认中国边界的原则,从渊源上说,既传承和发扬了其列祖列宗的家法,又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向性的古老传统,事实上也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相符合。清朝皇帝推进的国家大一统事业不过是重整故国河山,把理应属于中国的土地和人民纳入中国的版图;一旦大一统实现,一旦大军在特殊情况下越界推进到外国境内并完成既定目标后,则立即主动撤军回到自我约束的中国疆界之内,而专注于国家疆域内的巩固与各民族的凝聚。当中国强盛的岁月,康熙谆谆告诫他的后世子孙:“外藩朝贡,虽属盛事,恐传至后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总之中国安宁,则外衅不作。故当以培养元气为根本要务耳。”(注:《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丁酉。) 这段话说得何其好也!不仅足以廓清指责清朝对外侵略扩张种种说法的谬误,对后世之人也可谓明鉴高悬,警钟长鸣。“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清开国时期,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实际已揭开了关于“华夷之辩”和“夷狄”统治中国合法性思想交锋的序幕。迨明桂王被俘杀于昆明,特别是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凭借武力已确立了在汉族居住的中国内地的统治,但如何在思想理论上战胜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的“华夷之辩”命题,确立“夷狄”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则成为清朝皇帝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胜利地推进国家大一统伟业的同时,雍正和乾隆不失时机地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华夷之辩”命题和正统论进行了意义深远的论战。康熙亲政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对不与新朝合作的“胜国遗民”采取了优容有加的怀柔政策,紧张的满汉民族矛盾得以舒缓。不料雍正六年(1728)竟发生了曾静策动岳钟琪反清案。这个突发案件证明,武力征服只能激化汉人的同仇敌忾,而怀柔政策也无法消弭根深蒂固的汉民族的敌对情绪。雍正不循帝王治术的常规,毅然决定利用曾静反清案与“华夷之辩”命题展开一次公开的正面交锋。雍正的基本论点和论证逻辑是这样展开的:满洲是夷狄无可讳言也不必讳言,但“夷”不过是地域(雍正用“方域”一词)的概念,孟子所讲“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注:《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 即可为佐证,如此则“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非中外之分别”(注:《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吕留良、曾静之辈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道理何在?(注:《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也无须一般地反对“华夷之辩”,韩愈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注:《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由此证明华夷之分在于是否“向化”(注: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即是否认同并接受“中外一家”的共同的文化传统。(注:应该说这也不违华夏与夷狄的分野不在民族而以文化定位的先儒的本义,即以孟子而言,他以为东夷的舜和西夷的文王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在中国推行之道则符合若节,是为先圣后圣(《孟子·离娄》),反之,杨朱与墨翟虽是华夏人种,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 雍正进而理直气壮地说:“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注:《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今逆贼(吕留良)等于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时而妄判中外,谬生忿戾,岂非逆天悖理、无父无君、蜂蚁不若之异类乎?”(注:《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雍正愤慨激昂,必欲将“华夷之辩”彻底颠覆不可,不得已也。“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中歧视周边少数民族的一面为历代儒者所发挥,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影响深刻。所谓“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注:《二十四史·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李大亮传》。) 主张对不脱豺狼本性的夷狄,要驭之以权诈。以夷狄未“向化”,不懂儒家伦理而加以蔑视和践踏,这是古代浸透着大汉族主义优越感的汉族士人士大夫对周边四夷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明清易代,在明遗民看来,是“夷狄窃夺天位”,其严重性岂止一姓王朝的更迭,而是“中原陆沉”,“日月无光”,纲常名教荡然无存,整个社会沉沦于漫漫长夜。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的正义性与“华夷之辩”的偏执与荒谬纠结在一起,于是吕留良借宣传“华夷之别”高于“君臣之义”,暗中鼓动汉人起来推翻清朝统治。雍正为维护满族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势不能不挺身而起,挟专制统治的政治优势,向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辩”展开论战。但雍正的论辩并未走向另一极端,通过辩论,他真诚地向汉族臣民表示了对“尧舜以来”文化传统的认同,有助于化解与汉族臣民的文化隔阂。雍正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高标“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堂堂正正之大旗以对抗挟儒家思想优势的“华夷之辩”命题,志在颠覆大汉族主义自我优越的民族观,争取夷狄与汉人平等的地位。雍正一生好辩且雄辩,而大概这一番辩论最令人击赏。乾隆也辩华夷,但无非“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地而名,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何异?孟子云,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注:《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六八,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子。) 之类乃父用熟之逻辑和语汇,只有针对汉人“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注: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将北伐,“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丙寅。) 的偏见所讲的“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而私”(注:《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五,乾隆五十年二月辛丑。),词气犀利尖锐,最见论战的锋芒。就大中国观念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而言,乾隆的贡献不在辩华夷,而在辩正统。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开始,乾隆开始关注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的问题,至乾隆五十年代,辨析正统的谕旨连篇累牍,核心在于清朝是否得中华统绪之正,实质则是夷狄是否有资格为中国之主。古代史家最讲书法,而正统之归属,则首先必须分辨明白。中国历史上王朝鼎革、正统改易,屡见诸史,而由夷狄完成这一进程则惟元与清两朝。清朝统治者族属满洲,究竟能否承继明之正统?传统史家以“尊王黜霸”“所以立万世之纲常”的春秋大一统之义为依归,形成如下正统史观:周、秦、汉统绪相承,三国不以魏吴之强,夺汉统之正,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承晋之正统,至隋统一中国,至唐之末季,藩镇扰乱,宋以前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宋则承五代之正统。朱熹《通鉴纲目》关于正统偏安即作如是观。麻烦发生在五代两宋之际,其时辽、金、元相继兴起于北边,梁唐晋汉周及南宋之主或称臣称儿称侄称孙,中华正统究竟谁属?元明之际的杨维桢著《宋辽金正统辨》,大旨以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四库馆臣揣摸皇上意指,删去陶宗仪《辍耕录》所载杨维桢《正统辨》,在他们看来,女真为满洲先世,以清承辽、金、元正统,于理更顺。乾隆大不以为然,认为杨维桢“其论颇正”,理由是“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辽金元虽同样起自北方,虽同为“夷狄”一系,但辽金未能“奄有中原”,而元“为中华之主”。乾隆认为“主中华者为正统”,故以杨维桢为是。关于宋以后正统所属,乾隆的结论是“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明朝承元正统,清朝较之元朝则统绪更正。乾隆驳回四库馆臣的意见,强调对“中华”地位的尊重,他自诩为“执中之论”。(注:以上参见《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二,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己亥;卷一千三十四,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丙午;卷一千四十二,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己亥;卷一千一百四十二,乾隆四十六年十月甲申;卷一千一百四十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乙酉;卷一千一百六十八,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庚子;卷一千二百二十五,乾隆五十年二月辛丑。)正统本来是与偏安一词相对立而出现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多个国家并立时,才格外讲究正统之辨。在清朝统治中国已逾百年,特别是大一统政治理想的实现,清朝的正统地位本无可置疑,乾隆为什么主动把这件事郑重地提出来加以讨论呢?表面上看是反驳四库馆臣以清承辽金元正统之说,实际上他要阐发的是“主中华者为正统”的观点。“中华”一词,清前中期诸皇帝一般都作为与“中国”同义词来使用,而细加揣摩,不用“中国”用“中华”,似乎更强调中原汉族国家的意味。乾隆比较元朝和清朝的正统地位时就说:“元虽一统,而主中华者才八十年,其时汉人之为臣仆者,心意终未浃洽。我国家承天庥命,建极垂统,至于今,百四十年矣,汉人之为臣仆者,自其高曾逮将五世,性情无所不通,语言无所不晓。”(注:《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五四,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辛巳。) 上文提到乾隆不同意辽、金为正统的理由也是未“奄有中原”(注:《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二百十,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乙卯。)。 如果说乾隆对古代史观的正统论有所矫正有所发展的话,应该是他继承雍正“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皇朝是否正统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的核心在于不问其开国皇帝是否身为夷狄,只要“奄有中原”而主中华者即为正统。乾隆完成了融通传统史家正统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确立清朝在中国历朝正统序列中的合法地位。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是在对大汉族主义“华夷之辩”的民族观的理论批判中明晰起来并最终确立的。雍正的辨华夷,乾隆继之辨正统,主观上在于争身为夷狄的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而在客观上,强调“中外一家”的逻辑延伸必然是昔日被视为近于禽兽的夷狄的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完全平等的地位,必然是把生存繁衍在中国版图之下语言、文化、宗教、习俗不同的各民族各部落视为一个大家庭,必然是把中国看成既包括中原内地,又包括广阔的边疆地区的“中外一家”的大中国。这种理论勇气,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不分“中华”“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注:《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的唐太宗可以与之前后相望,引为同调;而饶有趣味的是,雍正是纯正的夷狄,唐太宗的血管里也流淌着夷狄(鲜卑)的血液。从唐太宗到雍正皇帝,从反对“贵中华,贱夷狄”到“中外一家”,中国和中华民族逐渐整合成型的历史轨迹清晰可辨。“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持续百余年之久的康雍乾三位皇帝执政时期,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完成国家大一统和思想上批判儒家“华夷之辩”民族偏见这两条战线的决定性胜利,清朝皇帝成为事实上“中外一家”的大一统中国之主。尽管说当时清朝皇帝很少用“中国”以表达其新的内涵,而更多地仍沿用“大清”“天朝”之类居高临下的词汇,但随着西洋国家对大一统中国版图下凝聚为一体的各民族的威胁日益紧迫,清朝皇帝及其治下各族臣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得到迅速强化,昔日内地汉族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区别与对立的“华夷之辩”被中国各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区别与对立的新“华夷之辩”所替换,清朝文献中,中国与外国,特别是西洋各国对称日益频密。作为中国历史内在逻辑与外力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最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竟由满族统治者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康熙五十五年(1716)十月,康熙决策禁止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贸易,该谕旨结尾处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当国人刚开始感受到盛世气象时,康熙就向他治下的臣民敲响了的警钟:西洋国家将来可能会成为中国主要对手。西洋,清初以来一般指大西洋欧洲国家。康熙对西洋有相当了解,他说,中国与西洋地方,俱在赤道北四十度内。自西洋至中国,有海路和陆路可通。海洋行船,南行八十度,至大狼山,始复北行入广东界,通常要走六个月;陆路遥远,因隔俄罗斯诸国,行走不便,故皆从水路而行。(注:《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二月甲寅。) 当时令康熙感到的西洋威胁主要是来自占据南洋噶喇巴(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荷兰殖民势力,皇帝忧虑沿海汉人可能在西洋人的庇护下建立海外抗清基地,于是从国家战略安全考虑,断然决策,禁止南洋贸易。时间过了不到80年,康熙关于中国前途的预言便显露出了最初的模糊轮廓。乾隆五十八年(1793)西洋最强大国家英吉利首次遣使访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态度的傲慢与倔强,英王礼物反映出来的科学技术水平之高,给予乾隆强烈的震撼。当年八月二十六日乾隆从避暑山庄返回京城,立即前往圆明园参观马戛尔尼使团的“贡品”。据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记载,乾隆帝对装有110 门大炮“皇家号”军舰模型颇感兴趣,“他详细问到当时在场帮助安装的使节团人员关于军舰上许多零件的问题,以及有关英国造船事业的一般问题。”(注: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406页。此军舰模型系英王赠送乾隆帝的礼品之一,据斯当东介绍,“礼品中加配一付全套装备的英国最大的军舰模型。有110门重炮装备的巨大军舰上的各个微细部分俱在模型上表现无遗”(第250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隔一日,乾隆帝即密令军机大臣传谕两广总督长麟等:“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是以附近西洋一带夷人畏其恣横”(注:《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乾隆五十八年八月戊子。)。九月一日,再次密令军机大臣传谕沿海各督抚等:“该国夷人虽能谙悉海道,善于驾驭,然便于水而不便于陆,且海船在大洋亦不能进内洋也,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注:《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六,乾隆五十八年九月辛卯。) 面对称霸海上的英国军舰,乾隆深知中国的制海权已沦于英人之手。如何应对咄咄逼人前来叩关的“红毛夷”?乾隆采取的对策是,全面断然拒绝英国的一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英国使臣似有传教之意,乾隆以“华夷之辩甚严”拒绝西洋人“妄行传教”(注:《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这可能是清朝皇帝第一次以民族意义上的“中华”与中国各民族的潜在敌人——外夷相对称。乾隆昧于世界大势,一厢情愿地以“华夷之辩”反制西方国家,固然不足称道,但这中间隐含着面临日益迫近的西洋威胁,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已呼之欲出了。西方列强侵略即将到来,中国各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各民族对隶属其下的统一国家的认同,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英鸦片战争前夕,鸿胪寺卿黄爵滋奏称:“近年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奇。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盖自鸦片烟土流入中国,粤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运银出洋,运烟入口”(注:《清宣宗实录》卷三百九,道光十八年闰四月辛巳。),道光随即特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办,并命传谕林则徐:“想卿等必能体朕之心,为中国祛此一大患也。”(注:《清宣宗实录》卷三百十六,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丙辰。) 面对“外夷”,满汉君臣共同站在“中国”立场,风雨同舟,忧患与共。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即将开始发生空前巨变的前夜,禁烟运动所体现的中国人民共同利益和民族精神,极具象征意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小雅·常棣》。),这一“华夷”对立的全新格局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而且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进程又注入了新的助推力。

人不后悔,紧绷的神经之弦何以缓解?生活本就不易,不可能万事都称心如意,遂人所愿。也不是人人都有先见之明,都有做好每件事情的把握。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磕磕绊绊,遇到挫折、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些追求十全十美,不想留有遗憾的人,做任何事都会过于小心翼翼,神经也时刻紧绷着。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把事情办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后悔,那么他的心理压力就得不到释放,反而更容易出错。后悔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解压力与人们过度紧绷的神经之弦。

女子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失败和后悔。跳马本是她的强项,可在一次比赛前,她为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一遍又一遍地试跳,结果最后一跳时,因神经高度紧张,头先着地,造成腹部以下高位截瘫。假如她当时不这样过分严格苛求自己,允许自己失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事过多年,她才坦言:“不想让自己失败和后悔,有时是非常可怕的,我要是少试跳一次就好了。”这也是她给后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人不后悔,何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吸取经验教训。失败后的后悔,实际上是一种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有个海员,因工作需要,他经常晚归。年迈的父亲常等他至深夜,每天都会问:“饿不饿,要不要来碗面?”其实父亲是想和儿子聊聊天,但海员并不懂得珍惜,总生硬地拒绝。一天,他接到父亲病故的噩耗,可他却要15天后才能返航,他内心十分愧疚、后悔,因为他从没和父亲好好聊过天,也不曾抽时间多陪陪父亲。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的哀痛。幸运的是,他还有母亲,有过一次后悔的反思,他放弃了航海员这份高薪的工作,回到了母亲身边。他终于明白,一定不能把对父亲的遗憾再留给母亲了,他要好好地侍奉母亲。

俗话说,幸福使人长久单纯,不幸却使人迅速成长。失败之后的后悔虽然让人不愉快,但恰恰是这种情绪,才使人明白如何才能让后悔的事不再发生。

掀起“林旋风”的林书豪,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险些与NBA擦肩而过。每次比赛后,他总是后悔自己没能发挥出水平,但他却能在后悔中总结经验。终于,在一次主力受伤,自己临时替补上场时,他抓住了这个宝贵机会,超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最终一战成名。

因此,后悔不是全无作用的,它就像一帖中药,虽苦涩,虽不能立即见效,但它温婉、浸润,最终能把病医好。后悔这贴良方,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反省中进步。

然而,在危险降临之际,面对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那些怯弱的“好孩子”、“优秀生”都躲了起来,而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却能挺身而出,勇敢地挡在前头,展现他们果敢的魅力。他们勇于打破成规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世事不应一味地循规蹈矩,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就有可能使事情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小孩在玩耍中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哭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使劲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司马光打破了“入缸救人”这一思维定式,选择了“破缸救人”,这就是善于打破成规之举。

由上可见,打破成规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因为没有勇气就没有打破成规的行动。试想,如果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没有勇气,怎能战胜大坏蛋乔呢?如果司马光没有打破思维定式的智慧和勇气,怎能顺利地救出掉进水缸的小孩呢?因此,打破成规并不是一无所获的,有时它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如果人人都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那世界将是一个没有科学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世界。古往今来,人类的进步就是人们打破成规的结果。

古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空是一个固定的圆形屋顶。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由于“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的思想,因此得到当时教会的支持,在中世纪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虽然有人对“地心说”抱有怀疑,却没有人敢于探究。后来哥白尼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了“地心说”,创立了新的宇宙观——“日心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日心说”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哥白尼这样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创新往往要付出代价,还要有超乎寻常的勇气。是呀,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大发现?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乔布斯引领时代潮流的苹果创意?没有打破成规的勇气,怎么会有21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样需要这种敢于打破成规的勇气。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简便的解题方式;我们要勇于质疑,勤于探索,才会真正掌握知识;我们只有敢想、敢做、敢尝试,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精彩人生。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鼓起勇气,打破成规,创造精彩,向着学海扬帆竞发,向着生活的山峰攀登,向着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吧!

是的,猛士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他记住了女神的话:“上前一步,剑就变长!”因为持着短剑,他比敌人更灵活,在敌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他就能一个箭步,刺穿敌人的心脏。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因为个子矮,视力又很差,所以我就向班主任申请坐到教室的前排,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够完美的地方。面对自身的缺陷,我们不应自卑沉沦,而应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尽力坐在生活的前排。

篮球巨星姚明退役之后,他的缺陷才被世人所了解:他六岁的时候右耳就已失聪,左耳的听力也低于常人水平。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小巨人”在与人交谈时,总会贴近对方的原因。据说,当年姚明的篮球前途一度因为右耳失聪而停滞,如果换作别人,极有可能因为听力的缺陷而退缩不前,但姚明恰恰相反。他并没有拒他人于自我世界之外,而是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迅速地在关系复杂的NBA团队里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人的长处并非完全取决于他的天生资质,有时甚至相反——取决于他的缺陷。姚明正是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才努力地去改变它,凭着“坐在生活的前排”的心态,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其实,恰是因为有了“坐在生活的前排”的信念,我们才能拥有积极向上、超越自我的品格。

另一个故事同样发人深省:20xx年6月,当时还是5岁的英国小男孩海内斯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展出的40幅作品吸引了上万人参观。海内斯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脑瘫、心脏永久感染等疾病,另外,他的肺动脉狭窄,被医生认定为“绝对不会活过1岁”。海内斯虽然年幼,但他一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在祖母的悉心指导下,他借助绘画本领与家人交流,并让绘画成为他继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画展的几天里,海内斯处于亢奋状态,他每天都要去现场听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为以后创作更好的作品汲取营养。面对一个5岁残疾孩子美丽的画作及其他那颗比正常人的更坚强的心脏,我们能说的只有一句话:“好样的,坐在生活前排的海内斯!”

以姚明、海内斯为榜样,坐在教室前排的我也正努力地坐在生活的前排。虽然我拥有的是“短剑”,但我坚信:“上前一步,剑就变长!”

有高远的目标固然好,将其牢记于心,我们就能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目标,万一达不到制定的高目标,我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制定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想得到一匹又快又好的马,但他只有一匹劣马。这匹劣马与他理想中的马差太远了,他叹息着,把马放走了。他心想:一定要找到自己中意的马,绝不能降低标准!可是,他最终没能找到自己中意的马。有人牵走了他放掉的劣马,那人骑着劣马,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快马。如果第一个人肯降低标准,骑着那匹劣马去寻找自己中意的快马,那么,他或许还能实现心中的愿望。

同样地,在学习上,很多同学都想取得好成绩,并为自己定下“考第一名”的目标。但考第一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有些同学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最终如愿地考了第一名;而有的同学因智力或学习能力的限制,没能考取第一名。以考第一名为目标但没实现的同学往往会沮丧,甚至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动力。显然,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没有意识到超越自我便是达到了近期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适当降低目标,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小时候十分瘦弱,每次跑步都是最后一名,为此她特别害怕上体育课。但她的妈妈安慰她说:“没关系的,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你的前一名同学。”小女孩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小女孩就奋力追赶跑在她前面最近的那一位同学。结果她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就这样,她的跑步成绩越来越好,最终达到了中上水平。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小女孩的学习中,并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位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了!”

在妈妈“只追前一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于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优秀的女孩就是朱成。

“只追前一名”,就像我们常说的“够一够,摘桃子”道理一样。目标太过高远,无法实现,容易让人失去动力。好高骛远,会使人力不从心,甚至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让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生活中,我们更应学会降低目标。每个人都梦想过上舒适、惬意、安定的生活。但十全十美的事物并不存在,想要追寻世外桃源那样安逸的生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应适当地降低目标,追求切合实际的生活。

人生如登山,只要往上走,即使只是一小步,也会有新高度。目标也是如此,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也就向大目标迈进了一步。适当降低目标更容易让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让目标在缩小中跳一支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读者》上有一则故事:一秀才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路上他和同伴在一间破庙里歇息。吃饭时,秀才发现一只蚂蚁趴在干粮上。同伴说:“捏死它,竟敢偷吃。”秀才却用手指轻轻地把小蚂蚁放回地上,说:“去吧,小生命。”考完试后回客栈的途中,秀才忽然记起考试时一时疏忽,将“玉石”写成了“王石”,于是大叹“今年无望矣”,可发榜时,秀才却荣居榜首。原来,那只被秀才救过的小蚂蚁为了报答他,伏在考卷的“王”字上,使“王”字变成了“玉”字。

一只小小的蚂蚁尚能心存感恩,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少年呢?霍金先生虽然靠轮椅来走动,但他仍能够微笑地面对生活,为什么?因为霍金先生认为,他的手指还能活动,他的大脑还能思考,他还有爱他的亲人与朋友们,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些足以让他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由此可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多么重要。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感激养育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健康地成长;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教给你知识;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帮你渡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伤害、藐视、欺过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炼了你的意志,唤醒了你的自尊,增长了你的智慧……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些事例,都能唤醒我们那颗沉睡已久的感恩之心。感谢翠绿的小草吧,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叫“坚强”;感谢奔腾的流水吧,它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决绝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奋进”;感谢漫天飞舞的落叶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默默付出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奉献”。让我们感谢森林,感谢四季,感谢地球,感谢社会,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吧!

亲爱的朋友们,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恩之情,当你得到亲人或朋友的关爱时,你至少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报以诚挚的微笑。也许就是那声简单的“谢谢”,那个浅浅的微笑,才让我们的青春多一份幸福!

暑假的我并没有像初中生一样的有解脱的心情,我反而是在担心高二分科后自己的学习,我开始看一些高考作文,看着他们高考后的心情,有落榜的失望,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喜悦。看着他们我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别人都在跑,我有什么理由停下来,我想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便会成功在望。

张悦然说过:“人生应当用前半生的时间去得到一些东西。”我想虽然现在是暑假,但是对于高中生的我们是一种考验,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有的只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梦想,有时候也许就像流星一样短暂易逝,但我们也要让他有璀璨的过程。在学校里,老师们经常给我们讲:“要做一个追梦人。”如果当初爱迪生因为挫折而放弃了灯泡的发明,人类的文明会进步吗?挫折会来,也会过去,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气馁的,我们90后并不只有叛逆,我们还有的是不服输的脾气。

我每天还是坚持早起,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对待事物,没有原来的浮华,人生充满了大起大落,我们这个年龄是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凡事都要拼一次,无论是输还是赢。我们也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但是我们都会从容面对。这个时候了,我们怎么还能在等待,我们的等,只是在浪费我们的美好青春,我们还年轻,有时候轻视了明天,等到我们不惑之年的时候,我们的青春在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

这个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我们这个年龄有时候会被蒙,想这么做又想那么做,最后一事无成,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拼劲,还要有毅力和智慧,耐心的去做好一件事,很简单的道理,也许很多人清楚,但很少有人那么做。人都有野心,但让你的野心有个支撑,你若想成就你的野心,总会找到方法。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不是你在原地的等待就会成功,守株待兔,故事终究是故事,而不是现实。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想想,过去的终究会过去,当初的期待实现与否,都被时间带走了。我们学生的期待就只是成绩,一次的失利不代表对你实力的否定,所以,不要停止你的期待,也许在以后你成功的时候,你会感谢那时没有放弃的你。

所以,90后的我们有野心,也有一颗愿意努力的心,等待就是浪费青春,加快你的步伐,经受住失望的气氛,相信梦想,让青春不留遗憾。

在这个钢筋水泥铸成的巢中,在这个灯红酒绿渲染的社会中,我们都置之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渺小的如同一粒沙粒,小小的风就可以任意的驱使我们,为了我们可以好好的凭借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是,我们唯有把自己变成大沙砾,才能不随风飘摇,而变成大沙砾的办法就是学会表现自己,让自己的好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因为只有在人们的喜欢中我们的沙砾才会越滚越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0岁残疾了双腿的史铁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了自己的价值,写出了我与地坛,并一直用自己的实际激励着像他一样的人们,如果当初他不选择表现自己,用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会如何的不堪,也就不会有今天那么多喜欢他的读者们,以及被他的精神所折服的学者们。学会变现自己,,真的很重要,不是吗?其实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表现着自己,如果没有自己的表现谁会认识我们,谁会了解我们,我们又怎么会有朋友,因为我们表现了自己,所以人们看到了我们真实的一面,了解到原来他是和我有一样爱好的人啊,或和自己有同样的性格,所以选择和自己做了朋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学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内心将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心从没有打开过,从没有给过别人认识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不是吗?

要知道世界万物都在表现自己。没有表现,何来认识,何来称赞,何来荣誉,就像那些被授予荣誉勋章的军人们,就像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天才们,就像那些让人看了不禁赞叹一句“好美啊”的牡丹们,没有表现自己的勇气,相信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其实,生活就是表现自己,只有把自己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活才会开出绚烂,芳香的花。希望你的生活是精彩的。

我们有着似水年华,有了它,便有了一分洒脱和风流;有了它,便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我们自知和幸福,可又中是抓不住它,我们沮丧,我们将他淡忘。在这里,我将踏上一叶雨舟。在这里,到时空中追寻它——幸福。

千山落叶,纵目远眺,碧天寥廓,镇江如练。在这仙境般人的地方,我似乎看到了幸福的足迹。孩子们在路地山嬉戏,晚风拂过,远处升起炊烟,是这幅画更完美。幸福,原来你也在这里,我上了岸,享受这自然的默契。然而,这并不是幸福的所在,战火很快将如画的村庄点燃,马蹄声淹没了歌声,硝烟使天空变得冷漠。幸福,又走掉了,这里的祥和进在倾刻间化为乌有。

独立在雨舟上,繁星在空中闪烁。在这里,我困惑:难道人们从没把幸福留住过?难道幸福是飞来飞去的蝶?风吹过,带来大漠的驼铃声,玄奘杂历经艰难后,取得佛经的一刹那,幸福不正在他身边欢呼吗?雨落下,带来易水的凄凉,荆柯的笑声中,生命已升华,在孤注一掷之际,多少百姓在燕国等待他们的幸福?夜色凉如水,雨舟划入一个我从没度过的空间。我看到了过去,多少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咀嚼着最后一缕阳光?多少迷人的夜晚,我梦中闪烁着无数颗星?

我终于找到了幸福。幸福是鸟儿飞过柳梢时向母亲的回眸;幸福是禾苗久旱后逢甘露的欣喜的颤动;幸福是比较,更是比较后的满足;幸福是汗滴,更是鸶去汗滴后的惬意。有了幸福,大漠中也有江上明月,有了幸福,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山间清风。

晨雾中,我带着一舟神秘的光归来。这里有字典里没有的葱芜,在天空中没有的阴晴,有风霜中没有的心痛。我追寻到了幸福,幸福也追寻到了它的归宿。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诚信之风,累积人生的道德底线。

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不小心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但他并没有担心被责罚而欺瞒父亲,而是坦诚地向父亲承认错误。可见,诚信之风早已吹入幼时的华盛顿心中,让他为成为总统而拥有优良的道德,并在他的总统生涯中深得民心。

诚信之风,弥合人与人之间的缝隙。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于尊严感,”这句话可见其诚信的重要性,然而,在人际交往中,诚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无信而不立。”失去了诚信便不能再这个社会上立足。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很讲信用,是一位诚信的人。人们都说:“的黄金千斤,不如德季布一诺。”因此,正因诚信,季布才有好的人际关系,之后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由此可见,诚信在生活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诚信之风,取得美满的仕途。

通往顺畅的事业之路,必不可少的便是这诚信。北宋词人晏殊即是如此。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他后,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同考试。由于考题是晏殊曾做过的,他把实情告诉给皇上,并要求皇上重新出题。皇帝与大臣共同商议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又获皇上的好评。皇上便赐予晏殊“同进士出身”,拥有了一份好的事业。

或许晏殊本可以隐瞒这一真相,就算别人知道了他无大碍,他便可以十分顺利地当官。但由于他的诚信,不顾忌这些风险,坦率地说出一切。这也让皇帝更加器重他,让世人由衷地敬佩。

诚信是一朵兰花,高洁地盛开在人们的心田;诚信是一杯香茗,氤氲了人们的心田;诚信是一首歌曲,唱响在世界的上空。

然而,我却认为诚信是风,它无处不在,只在于你自己,能否好好把握。

一代大帝,雍正王朝摘要:上承康熙,下接乾隆,作为一代伟帝,雍正是那么引人注目,而千秋功过,在雍正身上又显得如此诡秘,他是如何获得王位?又有哪些功过?又是如何死去?就让我们一同简单的探讨雍正的一生。 一:简介 雍正,名爱新觉罗�6�1胤禛,清圣祖玄烨(即康熙)第四子,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对于雍正,历史界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说是一世伟才,也有人说是暴帝昏君,而雍正在位究竟做过哪些事? 二:雍正之功 雍正在位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而其主要的功绩在以下方面。一:摊丁入亩。是一项重要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二: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三: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四:创立军机处。它是古代君主集权到达顶峰的标志,而且其功过还有待商议。军机处的在雍正用兵西北平叛葛尔丹所建,清雍正通过军机处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而它的出现使皇帝独裁,错误增多,而且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三:雍正之过 若是论过,雍正造孽也不少。一:苛政残酷镇压。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二:重农抑商。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三:外交错误。虽然雍正英明果断堪比康熙,但他的世界眼光却和乾隆一样,逊色不少。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四:雍正继位 而雍正的继位问题,是史学家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受康熙遗诏继位,是合法继承;一种认为康熙并未传位与他,雍正是矫诏夺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历史,销毁了档案,现在已找不到他矫诏夺位的确凿证据。斧声烛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从各种迹象推断,他的继位确实存在很多疑点。一:康熙死前是谁侍立,尚成疑问。康熙晚年,太子废立,诸子争位,闹得乌烟瘴气,储位虚悬,人心不定。史说隆科多为惟一顾命之大臣,而其他谕旨中却说,康熙死时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说康熙传诏时皇十七子胤礼在寝宫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证明,胤礼时在皇宫内值班,并不在畅春园寝宫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这一临终传位的现场,实属疑问。二:王储是谁,亦是迷离。当时因准噶尔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读ti第二声)为抚远大将军,统兵援藏,给以大权,用正黄旗�,称大将军王,礼仪隆重,规格极高,康熙当是意有所钟。康熙称赞胤禵的才能"大将军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胤禵为接班人,如皇九子胤禟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畅春园猝然去世,雍正与时任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勾结密谋,夺取了帝位,而胤禵远在青海,鞭长莫及,故而帝梦成空。 五:雍正之死 而雍正又是如何死亡的?历史上也无确凿证据证明。关于雍正之死,清宫档案中雍正朝的《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对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关于雍正死因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民间传说又三种版本。一: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报仇,吕四娘砍去雍正的头。因此,在安葬雍正时,只好铸造了一颗金头。而且此金头在今清朝博物馆中。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三:还有的野史传闻,说宫女与太监串通一气,用绳子把雍正勒死了。可毕竟是传说,不免奇怪。“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崇尚丹药。丹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为的是长生不老。丹药,也就是仙丹,是道士们用铅砂、硫磺、水银等天然矿物做原料,用炉鼎烧炼而成。相传,吃了这种丹药就可以长生不老。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至少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雍正死前的12天,《活计档》中曾记录:“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要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黑铅是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100公斤黑铅运入圆明园,之后不久雍正在这个园子内突然死去,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证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药中毒造成的。于是这一代伟帝,最后仅以58岁享年,突然抛弃了金銮殿,永远躺在了泰陵的地宫里。 六:结语 历史本就错综复杂,而染上政治的历史就更加扑朔迷离,究竟事实如何,功过孰定,也须时间的考定。

  • 索引序列
  • 关于习惯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习惯的议论文范文
  • 关于习作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英语学习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习题皇帝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