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中山论文格式

中山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中山论文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可用中文撰写,也可用外文撰写。用中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用外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如用英文撰写,必须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要求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字体;中文用宋体、5号字体,行距。用A4(210mm X 297mm)白纸打印。除封面、扉页1、扉页2、原创性声明、中、英文文摘用单面复印外,其余均要求双面复印。学位论文的封面和封底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印刷,博士生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在学位论文封面的编号处打印上自己的.学号。

博士学位论文正文的长度一般不少于100页。

博士学位论文除封面和封底外,其主体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

1. 扉页1(Title page one)。 该页的内容有:论文的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中文姓名、导师中文姓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的签名。

2. 扉页2,又称书名页(Title page two)。 该页应全用外文著录,内容包括:学位论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位授予单位的全称(即:中山大学)、论文提交的日期。注意,在“学位授予单位”的上方,应写上这条款目: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3. 致谢(Acknowledgements)。

4. 英文、中文摘要(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s)(含关键词3-8个)。 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单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5. 目录(Contents)。

6. 前言或绪论(Introduction)。

7. 正文(Main text)。

8. 讨论(Discussion)

9. 结论(Conclusion)。

10.注释(Notes)( 必要时)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1.附录(Appendix)(必要时)。 如果正文中的表格和插图较多,可分别列出清单,标出页码,附在目录之后。

12.原创性声明。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著录。参见文后附录。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除符合课程论文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要特别着重发挥自己的见解,有补充前人或纠正前人的地方,即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英语表达要精炼,文章布局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写作论文过程中除参考中英文有关文献之外,还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有关资料。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8.金融类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要求与技巧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在大学毕业前都需要写论文,MBA在职研究生也是一样的。中山大学MBA在职研究生每年都有大批学员报考,很多学员对于MBA在职研究生论文都感到很头疼。那么,中山大学MBA在职研究生论文怎么写呢?下面就让在职研究生教育网的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山大学MBA在职研究生论文怎么写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山大学MBA在职研究生论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论文扉页的格式论文中文题目(黑体、小2号字、居中、只打印论文题目)论文英文题目专业(宋体、小3号字、居中,只打印专业名称)申请人:(宋体、小3号字、左边对齐居中)导 师:(宋体、小3号字、左边对齐居中)答辩委员会成员:(宋体、小3号字、涂黑、偏左)主 席(签名):委 员(签名):(宋体、小3号字)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可以为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交换服务。保密论文保密期满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论文摘要的格式论文题目(黑体、小2号字、居中、只打印论文题目)专业(宋体、小3号字、居中,只打印专业名称)硕(博)士生:(宋体、小3号字、居中)指 导 教 师:(宋体、小3号字、居中)摘 要(宋体、小3号字、居中、涂黑)(英文摘要同中文摘要的格式是一样的)

孙中山论文格式

好的,有的,。完整的给

加Q党?!一般来说,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评论性文章,标题部分一般可以采用几类方式1,歌颂功绩,以正面形象撰写,如孙中山,可以写:民主之父----一代伟人孙中山,也可以写国父与中华民族(孙中山亦被称为国父)等等2,批判人物,这是一种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有支持就有反对,有歌颂就有批判比如针对蒋介石东北的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可以写做:九一八,国之耻之类的,一般批判类多数是针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影响,多数不写名字3,综合类,基本上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如孙中山可以写:孙文的一生,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民主与民族等等 题目方面,一个可以一目了然,直接表明主体所评述的人物,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要说谁;二个可以不写名字,但提到的历史事件让人能直接联想到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利用开篇来引出正题

孙中山民权主义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早期模式的建构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政 治方面,这是由于: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而 是来自于政治方面,即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对现代化的抗拒。因此,如何实现国家权力 由传统势力向现代势力的转移就成为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即使完成了这种转移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可以迅速、顺利地实现。实践表明,在一些 传统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上述任务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国 家政治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从而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所 以,作为现代化的倡导者,他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尝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 是如何选择、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以保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一现代政治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政治民主化,在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中,以及他对 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模式的设计上,其核心目标和全部出发点就是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建立一个民主共和政治的资产阶级国家。首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提倡,是由于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和腐朽 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 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 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正如他所说的:“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 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1](P325)。所以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而“讲 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P325)。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 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 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法抗拒。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对中 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步趋于 解体,中国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新的契机,即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 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以民权主义思想 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这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还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寻找到 了理论支持。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不仅必须要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而且他还认为 中国已经具备了实行民主共和的客观条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某些固有的属性如中国 的行省制度及国民在断讼、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治能力。这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共和政体的雏形”的客观依据。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 上,孙中山得出了“共和政治不仅为政体之极则,而适合于支那国民之故”[1](P173) 的结论。二一个以追求政治现代化为目标的政权与传统政权最大区别就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性。 这种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化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传统势力,而克服 这种阻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现代民主制度来扩大 民众的政治参与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民众总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因而,也是现代化坚 定的支持者,通过这种参与,可以使民众在国家政治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影响,从而 达到削弱传统势力影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在其所提出的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模式中,着重强调了全民 政治的观念。首先,孙中山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独裁专制政出一人,老百姓没有任何民主 权利,也没有民主参政意识,因此,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一个 “主权在民”,而非“主权在君”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了真正做到还政于民,孙中山详 细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他发现,即使西方先进的国家,人民得到的民主权利仍 然很少,如在代议制政体下,人民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其他方面的权利算 不上充分、发达。同时,由于西方近代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享有设定了财产、受教育 程度等的限制,使民权制度往往成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基于这种 认识,他提出了“直接民权”的思想,以作为“全民政治”的基础。其次,为了追求“直接民权”理想,孙中山主张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最大范围的参 与政治过程。按照他的设想,大多数人参与政治的途径应当是直接行使选举、罢免、创 制和复决四大民权。他说:“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显现民权;能够实行这四 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从前没有充分民权的时候,人民选举了官吏、议员之后 便不能够再问,这种民权,是间接民权。间接民权就是代议政体,用代议士去管理政府 ,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要人民能够直接管理政府,便要人民能够实行这四个民权 。人民能够实行四个民权,才叫做全民政治。”[2](P350)由于孙中山在中国未来政治 发展模式上坚持了全民政治的方向,又由于这个方向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总 的趋势,因此,辛亥革命后民众对新政府的目标和手段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给予合理而 稳定的认同,其结果,就使新政权在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和相当大的程度上获得 了权威性和稳定性。而新政府就是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迅速而有序的贯彻、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这些主张将中国引上现代化之路。当然,此后不久中国社会便由 于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抗拒而导致国家政治长期的动荡不安,但从总的趋势看,辛亥革 命以后,由于民众参与政治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政治势力重新占据国家权力 中心的可能,而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此后也一直在沿着打破地方主义倾向的方面前进, 在中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中,无论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只要它有可能问鼎国家权力中心, 总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这时起,建立一个以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惟一选择.三孙中山在选择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新政权的质量问题即新政权 必须具有政治职能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保证新政权在对国家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 显现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孙中山在国家的制度建设上,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提 出了政权与治权分离的设想。政权即人民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 复决权。治权即政府拥有的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督权。人 民掌握了政权,就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而政府拥有了充分的职能,就使政府能够以 较高的效率管理全国事务。政权就是人民大众行使权力参与政治的过程,政府权运行时 ,人民又可以运用罢免权和复决权进行制约,也是一个参与过程。总之,在政权与治权 的各自运行过程中,都包含了人民大众参与政治的内容。具体来说,孙中山上述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五权分立的方法来加以实现的。五权 ,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和纠察权。孙中山在对未来国家创制问题上进行 长期、深入的思考后,认识到政府的质量是资产阶级政权能否得到巩固、政府职能能否 有效行使的关键。为了保证新政权的稳定和行政的高效率,一方面,孙中山充分借鉴了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挖掘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长 期推行的考试制和纠察制,提出了他的五权分立政治构想。孙中山认为,虽然三权分立 的原则对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对限制和监督行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行政机关 常常对立法机关采取忽视的态度,因而,在国家行政实践上,很难真正做到行政与立法 、司法的分离和相互监督,从而造成行政弊端。因此,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 再加上考试权和纠察权,其目的就是通过考试,使大小官吏“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 的流弊”[1](P330)。通过纠察,以避免西方立宪国家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而常常导 致议院专制的弊病。与上述构想相适应,国家机构由“五院”组成,即中央政府由在权 力上完全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孙中山的用意在于通 过划清政府和人民的权力,各自在权力许可的范围内充分活动以维持两者之间的适当平 衡。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权的制衡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政府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 挥。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其在自身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总会孕育出一 些方法和机制,用于处理社会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创制、协调、整合的问 题,以保证该国家或社会体制在较为正常、顺利的条件下运行。这些方法和机制实际上 反映了社会的调节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和机制越合理、越完善、越充分,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就越顺利。现代化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发展过程,其所面临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都最多、最复杂,也最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处于现代化进程中 的国家或社会应当具有较过去相比更有效、更合理、更完善的社会调节功能,以保证现 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蓝图时,在政治发展模式和目标的确立上, 十分注重社会调节功能的完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在政府与政府之间和政府与民众之间 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实现上述目的。应该说,孙中山上述政治模式的 提出,极具创见性,这不仅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 义。四政党政治是孙中山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另一个追求目标。我们都知道,政党既是 近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在社 会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构成了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成分。因此,孙中山十分重视政党在中 国革命斗争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孙中山的政党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作 用和地位以及在现代政治中如何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二是在国家政治制度化的前 提下,如何发挥政党的作用以推动政治的发展。首先,孙中山始终强调,政党的建立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正如 他所说的,政党是“集一般优秀人物组织而成,各持一定之政见,活动国内,其影响及 于国家政治,至远至大”[3](P1)。因此,从他参加革命活动时起,就将建立一个坚强 的政党以及将政党作为其领导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同时,孙中山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赖 于政党政治。他说:“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主立宪国,固无不赖政党以成立者” [3](P5),而“共和立宪国之政治,……未有不以政党为其中心势力”[4](P397—398) ,即一方面,党必然是民主共和政治的基本标志;另一方面,只有以政党作为国家政治 发展的推动力量,民主共和政治才能存在和发展。孙中山还十分重视政党的自身建设, 即党纲、党德的建设及党员自身觉悟的提高。他首先强调党的政治路线的确定,应当以 国家的发展前途为进退,这既是政党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党能够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孙中山说:“政党欲保持其尊严之地位,达福国利民之目的,则所持之党纲,当应时势 之需要,以合乎世界之公理”[3](P1)。同时他还指出提高党员自身觉悟对政党的重要 性:“政党之发展,不在乎一时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 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 而衰?若能养蓄政党应有之智能道德,即使势力薄弱,亦有发达之一日。”[3](P2)其次,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孙中山在考察了英、美、法、日等国的政治制度 以后,主张中国应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他说:“要知文 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欲免此弊,政党之必有两 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而后政治方有进步。”[4](P408)孙中山认为,虽然政 党政治是现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党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由于政党 也只是代表着一定的政见而活动于国内,如果某一政党不以国家为重,而专行私见,必 与国家无益,因此,在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实行两党或多党制,既有执 政党,又有在野党。这样,如“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在 野,则立于监督者之地位,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善者则更研究至善之政策,以图进步 焉。”[3](P63)在现代政治制度条件下,随着某些社会或经济集团在政治上的唤醒,政党及政党体系 就成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的高质量及政党体系的完善无疑 是政治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孙中山在其长期革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政党是中国政治走 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政党的地位与作 用、两党或多党制以及政党建设的设想。由于这些设想是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这种政治上的设想 无疑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立一个支持现代化的具有较高权威的和制 度化的新型国家政权,又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要成功地推行现代化,社会 系统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以此来推动社会和经济变革。面对这一历史任务,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 的现代国家建设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也为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 路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理论成果。但比较而言,由孙中山所提出的,以民权主义 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理论是在充分总结前人的学说及辛亥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逐渐补充、完善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它是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人所提出的各种政治现代化方案中最系统、最深刻的.总之,孙中山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主要倡导者,他所提出的民权思想在较为完整的 意义上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及其模式,这些目标和模式的提出不仅为中国 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也确定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早期基 本框架。可以说,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于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收稿日期:2001-12-12【参考文献】[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孙中山论文格式例子

加Q党?!一般来说,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评论性文章,标题部分一般可以采用几类方式1,歌颂功绩,以正面形象撰写,如孙中山,可以写:民主之父----一代伟人孙中山,也可以写国父与中华民族(孙中山亦被称为国父)等等2,批判人物,这是一种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有支持就有反对,有歌颂就有批判比如针对蒋介石东北的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可以写做:九一八,国之耻之类的,一般批判类多数是针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影响,多数不写名字3,综合类,基本上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如孙中山可以写:孙文的一生,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民主与民族等等 题目方面,一个可以一目了然,直接表明主体所评述的人物,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要说谁;二个可以不写名字,但提到的历史事件让人能直接联想到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利用开篇来引出正题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孙中山民权主义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早期模式的建构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政 治方面,这是由于: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而 是来自于政治方面,即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对现代化的抗拒。因此,如何实现国家权力 由传统势力向现代势力的转移就成为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即使完成了这种转移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可以迅速、顺利地实现。实践表明,在一些 传统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上述任务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国 家政治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从而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所 以,作为现代化的倡导者,他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尝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 是如何选择、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以保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一现代政治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政治民主化,在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中,以及他对 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模式的设计上,其核心目标和全部出发点就是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建立一个民主共和政治的资产阶级国家。首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提倡,是由于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和腐朽 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 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 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正如他所说的:“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 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1](P325)。所以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而“讲 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P325)。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 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 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法抗拒。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对中 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步趋于 解体,中国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新的契机,即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 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以民权主义思想 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这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还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寻找到 了理论支持。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不仅必须要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而且他还认为 中国已经具备了实行民主共和的客观条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某些固有的属性如中国 的行省制度及国民在断讼、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治能力。这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共和政体的雏形”的客观依据。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 上,孙中山得出了“共和政治不仅为政体之极则,而适合于支那国民之故”[1](P173) 的结论。二一个以追求政治现代化为目标的政权与传统政权最大区别就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性。 这种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化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传统势力,而克服 这种阻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现代民主制度来扩大 民众的政治参与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民众总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因而,也是现代化坚 定的支持者,通过这种参与,可以使民众在国家政治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影响,从而 达到削弱传统势力影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在其所提出的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模式中,着重强调了全民 政治的观念。首先,孙中山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独裁专制政出一人,老百姓没有任何民主 权利,也没有民主参政意识,因此,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一个 “主权在民”,而非“主权在君”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了真正做到还政于民,孙中山详 细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他发现,即使西方先进的国家,人民得到的民主权利仍 然很少,如在代议制政体下,人民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其他方面的权利算 不上充分、发达。同时,由于西方近代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享有设定了财产、受教育 程度等的限制,使民权制度往往成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基于这种 认识,他提出了“直接民权”的思想,以作为“全民政治”的基础。其次,为了追求“直接民权”理想,孙中山主张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最大范围的参 与政治过程。按照他的设想,大多数人参与政治的途径应当是直接行使选举、罢免、创 制和复决四大民权。他说:“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显现民权;能够实行这四 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从前没有充分民权的时候,人民选举了官吏、议员之后 便不能够再问,这种民权,是间接民权。间接民权就是代议政体,用代议士去管理政府 ,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要人民能够直接管理政府,便要人民能够实行这四个民权 。人民能够实行四个民权,才叫做全民政治。”[2](P350)由于孙中山在中国未来政治 发展模式上坚持了全民政治的方向,又由于这个方向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总 的趋势,因此,辛亥革命后民众对新政府的目标和手段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给予合理而 稳定的认同,其结果,就使新政权在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和相当大的程度上获得 了权威性和稳定性。而新政府就是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迅速而有序的贯彻、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这些主张将中国引上现代化之路。当然,此后不久中国社会便由 于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抗拒而导致国家政治长期的动荡不安,但从总的趋势看,辛亥革 命以后,由于民众参与政治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政治势力重新占据国家权力 中心的可能,而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此后也一直在沿着打破地方主义倾向的方面前进, 在中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中,无论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只要它有可能问鼎国家权力中心, 总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这时起,建立一个以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惟一选择.三孙中山在选择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新政权的质量问题即新政权 必须具有政治职能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保证新政权在对国家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 显现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孙中山在国家的制度建设上,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提 出了政权与治权分离的设想。政权即人民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 复决权。治权即政府拥有的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督权。人 民掌握了政权,就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而政府拥有了充分的职能,就使政府能够以 较高的效率管理全国事务。政权就是人民大众行使权力参与政治的过程,政府权运行时 ,人民又可以运用罢免权和复决权进行制约,也是一个参与过程。总之,在政权与治权 的各自运行过程中,都包含了人民大众参与政治的内容。具体来说,孙中山上述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五权分立的方法来加以实现的。五权 ,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和纠察权。孙中山在对未来国家创制问题上进行 长期、深入的思考后,认识到政府的质量是资产阶级政权能否得到巩固、政府职能能否 有效行使的关键。为了保证新政权的稳定和行政的高效率,一方面,孙中山充分借鉴了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挖掘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长 期推行的考试制和纠察制,提出了他的五权分立政治构想。孙中山认为,虽然三权分立 的原则对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对限制和监督行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行政机关 常常对立法机关采取忽视的态度,因而,在国家行政实践上,很难真正做到行政与立法 、司法的分离和相互监督,从而造成行政弊端。因此,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 再加上考试权和纠察权,其目的就是通过考试,使大小官吏“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 的流弊”[1](P330)。通过纠察,以避免西方立宪国家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而常常导 致议院专制的弊病。与上述构想相适应,国家机构由“五院”组成,即中央政府由在权 力上完全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孙中山的用意在于通 过划清政府和人民的权力,各自在权力许可的范围内充分活动以维持两者之间的适当平 衡。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权的制衡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政府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 挥。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其在自身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总会孕育出一 些方法和机制,用于处理社会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创制、协调、整合的问 题,以保证该国家或社会体制在较为正常、顺利的条件下运行。这些方法和机制实际上 反映了社会的调节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和机制越合理、越完善、越充分,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就越顺利。现代化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发展过程,其所面临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都最多、最复杂,也最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处于现代化进程中 的国家或社会应当具有较过去相比更有效、更合理、更完善的社会调节功能,以保证现 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蓝图时,在政治发展模式和目标的确立上, 十分注重社会调节功能的完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在政府与政府之间和政府与民众之间 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实现上述目的。应该说,孙中山上述政治模式的 提出,极具创见性,这不仅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 义。四政党政治是孙中山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另一个追求目标。我们都知道,政党既是 近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在社 会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构成了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成分。因此,孙中山十分重视政党在中 国革命斗争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孙中山的政党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作 用和地位以及在现代政治中如何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二是在国家政治制度化的前 提下,如何发挥政党的作用以推动政治的发展。首先,孙中山始终强调,政党的建立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正如 他所说的,政党是“集一般优秀人物组织而成,各持一定之政见,活动国内,其影响及 于国家政治,至远至大”[3](P1)。因此,从他参加革命活动时起,就将建立一个坚强 的政党以及将政党作为其领导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同时,孙中山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赖 于政党政治。他说:“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主立宪国,固无不赖政党以成立者” [3](P5),而“共和立宪国之政治,……未有不以政党为其中心势力”[4](P397—398) ,即一方面,党必然是民主共和政治的基本标志;另一方面,只有以政党作为国家政治 发展的推动力量,民主共和政治才能存在和发展。孙中山还十分重视政党的自身建设, 即党纲、党德的建设及党员自身觉悟的提高。他首先强调党的政治路线的确定,应当以 国家的发展前途为进退,这既是政党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党能够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孙中山说:“政党欲保持其尊严之地位,达福国利民之目的,则所持之党纲,当应时势 之需要,以合乎世界之公理”[3](P1)。同时他还指出提高党员自身觉悟对政党的重要 性:“政党之发展,不在乎一时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 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 而衰?若能养蓄政党应有之智能道德,即使势力薄弱,亦有发达之一日。”[3](P2)其次,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孙中山在考察了英、美、法、日等国的政治制度 以后,主张中国应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他说:“要知文 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欲免此弊,政党之必有两 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而后政治方有进步。”[4](P408)孙中山认为,虽然政 党政治是现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党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由于政党 也只是代表着一定的政见而活动于国内,如果某一政党不以国家为重,而专行私见,必 与国家无益,因此,在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实行两党或多党制,既有执 政党,又有在野党。这样,如“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在 野,则立于监督者之地位,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善者则更研究至善之政策,以图进步 焉。”[3](P63)在现代政治制度条件下,随着某些社会或经济集团在政治上的唤醒,政党及政党体系 就成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的高质量及政党体系的完善无疑 是政治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孙中山在其长期革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政党是中国政治走 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政党的地位与作 用、两党或多党制以及政党建设的设想。由于这些设想是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这种政治上的设想 无疑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立一个支持现代化的具有较高权威的和制 度化的新型国家政权,又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要成功地推行现代化,社会 系统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以此来推动社会和经济变革。面对这一历史任务,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 的现代国家建设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也为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 路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理论成果。但比较而言,由孙中山所提出的,以民权主义 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理论是在充分总结前人的学说及辛亥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逐渐补充、完善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它是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人所提出的各种政治现代化方案中最系统、最深刻的.总之,孙中山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主要倡导者,他所提出的民权思想在较为完整的 意义上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及其模式,这些目标和模式的提出不仅为中国 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也确定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早期基 本框架。可以说,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于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收稿日期:2001-12-12【参考文献】[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不好意思,我不会呢。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下,或者给别人钱代写

孙中山历史论文格式

加Q党?!一般来说,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评论性文章,标题部分一般可以采用几类方式1,歌颂功绩,以正面形象撰写,如孙中山,可以写:民主之父----一代伟人孙中山,也可以写国父与中华民族(孙中山亦被称为国父)等等2,批判人物,这是一种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负面评价,有支持就有反对,有歌颂就有批判比如针对蒋介石东北的不抵抗政策的批判,可以写做:九一八,国之耻之类的,一般批判类多数是针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影响,多数不写名字3,综合类,基本上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如孙中山可以写:孙文的一生,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民主与民族等等 题目方面,一个可以一目了然,直接表明主体所评述的人物,简单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要说谁;二个可以不写名字,但提到的历史事件让人能直接联想到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利用开篇来引出正题

欲能邓说:南­光­网O肯定有i你需要的。

谈谈毕业论文答辩稿的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毕业论文答辩稿格式要求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论文答辩栏目。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答辩格式要求有哪些,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要具备相对固定的格式。这些提到的毕业论文格式仅供参考。学校有具体规定的,则按规定办。这里以文件中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为准。

①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②“摘要”与“关键词”(或称“内容提要”),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③引论。用“o”标示,常写作“引言”、“引论”、“绪论”,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o。引言”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④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一”“二”“三”“四”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⑤结论。一般用“结语”“小结”“余论”等标示。也可不标示“结语”之类的词儿,在正论之后空一行直接写结论或总结。 在毕业论文格式中,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综合或概括,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若是在正论之后,对相关联的问题还想简短论述一下,或是对较为重要的问题再说一些想法,可写成“余论”。

⑥毕业论文致谢。接上文另起一段。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以及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毕业论文致谢”并非形式,也不是走过场,是一个大学生修养的表现。

⑦注释与参考资料。注释专指“本文注”,即作者对论文有关内容所作的解释,一般用脚注(放在本页末)(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参考文献专指“引文注”,即作者对引用他人作品的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在引文结束处右上角用[1][2]等标示,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同一著作或文章被多次引用时只著录一次。

⑧附录。收录和论文有直接关系的文字材料、图表、数据、试验结果等。中文方面的毕业论文 格式中作附录的情况似乎不多见(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以上是一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是一般撰写毕业论文必需的表达形式,其中除“注释”和“附录”可有可无外,其他部分的毕业论文格式是必备的。

知识拓展:

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来自xx班,学号xx,我论文的题目是《纪念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本篇论文是在欧阳桦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欧阳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我非常感谢她一直以来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不胜感激。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一、研究背景。

纪念空间是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集体记忆的空间体现。它具有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作用。随意翻开一部城市的建设史,纪念空间都占据着非常大的篇幅。从当代纪念空间的建设情况来看,世界各地对于纪念空间的营造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资金,创造出了许多代表民族精神的优秀纪念性场所。

一方面,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出于缅怀或者庆祝而建造纪念性构筑物以示纪念。如在二战时期的南京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等事件,涉及世界的和平问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较高的关注度;三峡大坝的顺利截流,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也掀起了纪念空间的建设热潮,如云南宁洱县 6。4 级地震抗震救灾纪念园、甘肃舟曲泥石流纪念园、汶川地震纪念园、北川县城地震纪念旅游区、北川抗震纪念园。2013 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后不久,便兴建了雅安 420 大地震纪念馆,由此可见人们对纪念空间建设的重视,并期望这些纪念空间能对后人起到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因而出台了许多推动纪念空间建设和发展的措施,比如 2009 年,在南京中山陵举行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出台的《南京宣言》中,就提出将各地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纪念建筑统一打包,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遗。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集体记忆也随之丧失和消逝。导演以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感动观众;历史学家根据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来陈述史实。作为设计师,我们同样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纪念空间的建设,再现历史片段和记忆影像,为人们创造感受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场地。早期的纪念形式较少,主要是陵墓、纪念碑和记功柱等,其中植物的应用也一般以点缀为主,作用有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空间的形式逐步增多,植物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在当代的许多纪念空间中,如纪念公园、烈士陵园等,植物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纪念环境的重要构景元素。因为植物本身线条柔和,且与环境的协调性好,应用灵活性强,其自身不但可以形成空间,也可以结合其他景观元素共筑空间,在对空间进行丰富、限定以及点缀上有巨大作用。纪念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纪念性构筑物、地形、植物、水体以及环境小品等,由于植物具有最多样的形态和颜色,使其成为纪念空间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元素。

在纪念空间中,适宜的植物类型和植物配置方式,能充分地衬托出纪念主旨和场地精神。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整个碑墙被置于开阔的草坪中,纪念墙前为一片槭树林,中间夹杂着红枫、白桦和其他低矮小乔木,丰富的植物层次和色彩的和谐搭配充分衬托出了纪念墙的主体性。植物景观因其自身属性及蕴含的象征性,在营造纪念氛围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作用,纪念空间植物景观配置的效果对纪念性情感的传达也有很大的影响。现今纪念空间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植物景观在纪念空间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供人们缅怀纪念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旅游活动场所的职责。

二、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景观设计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

三、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分析与回顾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概述,对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阐述了植物在纪念空间中的主要作用,以此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分析。

第三章,分析,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功能属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因素、植物的观赏特性因素、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因素和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四章,以重庆为例,选取不同类型的纪念空间进行调研,将上一章总结归纳出的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素应用于具体案例中进行分析。

第五章,基于案例分析,提出纪念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设计过程。

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思考。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我的答辩自述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范文二:

论文答辩提纲:

一、写作该题目的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的研究现状;

三、你搜集资料的范围;

四、该论题的难点;

五、你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六、对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关系要十分明确;

七、该论文的研究方法。

论文答辩提纲注意:

不要把原论文简单的压缩,要另外写一个独立的东西,要争取达到脱稿论说,这样效果会好些。

绝对不可以超时,但也不要用时太短,那样对你是损失。

着装要正式,干净、整齐、美观、大方。

论文答辩提纲:

一、写作该题目的'意义。

研究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也就是对古典园林的更深入分析。

该选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开放,我们在城市建设及景观艺术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就愈加明显,不管是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观念与方法,都逐步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过于盲目的追随国际化浪潮,必然会给我们自己环境艺术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干扰。因此,客观的对待国际化中的种种影响,保持传统建筑与园林文化的本质特色,便显得十分必要。当然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应该是辩证的继承观,并非是不加选择的在现代景观环境中复制传统园林模式及其园林建筑。因此认真的研究分析传统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设计要素,可以使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其美学与文化实质,并把研究成果推及到现代园林建筑小品设计中来,以检验该研究的实践意义是否成立。

同时,中国有许多古典园林传世,而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因不像其他古建筑那么引人注目,因此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修缮,如香山静宜园中就有许多破败的园林建筑,这是建筑的毁坏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并且传统装饰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艺术性和某些实用性上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相关研究唤起人们对具有装饰美的园林建筑重视。并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油漆彩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普遍应用,并为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借鉴。

二、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园林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而且对于园林景观环境,人们的内心始终有着古典化民族化的追求,这也使得有着古典园林元素的景观设计不断涌现,包括古典园林建筑形象的再现与借鉴。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大多具有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除了建筑本身的造型外多是通过装饰得来,油漆彩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是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最初,为了木构件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以及掩盖木材表面的结疤、色泽不匀等自然缺陷,人们普遍在木材表面涂以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早在尧舜时就有用漆髹涂器物的做法,从战国文献中可发现相关记载: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 输之于官, 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星染其外, 而朱画其内。从考古发掘中, 证明新石器和商周时期已有随葬的漆器实物,应用漆液作为涂饰。商周时已把漆液用作髹饰木做建筑,“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艧”。至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将油漆彩画归纳为油漆作和彩画作,合称油漆彩画。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恢宏气派的北方皇家园林建筑, 还是典雅脱俗的江南园林建筑,彩画都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装饰手段, 但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言, 最高的当属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彩画, 其在用色、构图、题材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目前传统漆艺与彩画装饰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及器具、宫殿建筑方面,油漆彩画对于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的装饰性还是一个空白点。

三、该论题的难点。

在研究油漆彩画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时,不仅要了解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需要同时借由对古典园林进行的更深入分析,来分析油漆彩画在古典园林中应用时的深层次内涵,以及油漆彩画与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或独到见解。

本文由总结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历史入手,归纳出油漆彩画装饰的应用特征,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形式内涵,并借由这些分析来推导出油漆彩画装饰的造型特征、设计原则、内在规律及审美内涵,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弘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五、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关系。

园林建筑油漆彩画装饰指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装饰中的油漆彩画装饰部分,包括施于各类型建筑木结构上的油漆与彩画,涉及到两方面的相关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与传统油漆彩画装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普遍意义中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引导,因此需要首先对这三个基础概念做一个了解。

六、该论文的研究方法。

分类研究方法:首先要研究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为单纯的理论思考并不能使研究课题得到深入,必须加强对学科内相关门类的研究,如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历史研究、理论研究等,它们都是作为本研究内容的重要内容。分类研究的角度很多,本文侧重根据若干第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关注园林建筑中的油漆彩画装饰问题,思考、探讨其设计原则、造型规律以及其它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

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对比和类比两种基本形式,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所属者的社会构成、艺术样式及风格上,都存在着可比性,从历史各个阶段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油漆彩画装饰的图案色彩、从属者不同阶层的油漆彩画特征不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寻找对比。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不是高低之分,而是在着眼于装饰中的本质意义上的差异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可以解决单一研究分析难以处理的问题,使研究结果更全面。

工科毕业论文答辩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叫x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在xxx学校任教六年级语文,兼备课组组长。我所撰写的论文题目是:论《围城》方鸿渐形象的现实意义,我的指导老师是进修学校副校长xxx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题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谌老师精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选择《围城》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题材,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本小说比较的喜欢,包括由这本小说改篇而成的电视剧。的确,《围城》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会意义的命题,它向人们说明4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黑暗和病态,使恋爱、结婚、家庭成为“鸟笼”和“城堡”,寓意只有冲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会的“围城”,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生路。《围城》不愧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许多的现象也与《围城》中的描写场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联系,警示世人,以倡导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过自己的写作给社会的一次贡献。

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阶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体事例分析),具体对照现象,展现警示,再综合论述,阐明现实意义的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下:

一、方鸿渐“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造成的影响对现实社会的警示意义 !

1、xxx的后果与不学无术

2、对爱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与性开放

二、方鸿渐复杂思想性格的现实指导意义。

1、表现在爱情生活方面的复杂,分析及现实意义。

2、表现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复杂,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3、表现在事业方面的复杂性格的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个方面,着重从方鸿渐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到当今社会两种不良现象(即不学无术和性开放),以警示世人,这部分用词颇多,篇幅较长。第二个方面,综合阐述方鸿渐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爱情、家庭、事业三个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图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的,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熔炉里,事业才会有所成功;一个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会大环境下,削除了社会的重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谅解,家庭生活才会真诚和自由。这部分语言精练,立意高远。

在提纲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谌老师的详细指导,观点进一步得到了提炼,对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进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谌老师又详细地审阅了全文,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地方,观点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谌老师又认真地提示了论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正是在老师的着力指导下,在本人细致的研究下,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的某些现象,发现了《围城》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围城》的有关论著相当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现实融合来确定研究方向,应该是我的一个创新之点。

本篇论文已经完成,虽然不是很尽人意,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实地学到了许多东西,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孙中山民权主义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早期模式的建构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都集中在政 治方面,这是由于: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于经济方面,而 是来自于政治方面,即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对现代化的抗拒。因此,如何实现国家权力 由传统势力向现代势力的转移就成为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 即使完成了这种转移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可以迅速、顺利地实现。实践表明,在一些 传统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上述任务的完成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国 家政治还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从而严重地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所 以,作为现代化的倡导者,他们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尝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 是如何选择、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以保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充分借鉴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精神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长期遭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一现代政治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政治民主化,在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中,以及他对 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模式的设计上,其核心目标和全部出发点就是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建立一个民主共和政治的资产阶级国家。首先,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政治的提倡,是由于他对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反动性和腐朽 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 进行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同时,也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 要挽救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就必须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正如他所说的:“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 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1](P325)。所以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而“讲 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P325)。其次,孙中山认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 是实现国家进步的基本要求。孙中山指出,现在世界发展的主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民 主共和政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法抗拒。应该说,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对中 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逐步趋于 解体,中国的发展开始显露出新的契机,即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封建 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以民权主义思想 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及模式,这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还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寻找到 了理论支持。在孙中山看来,中国不仅必须要建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而且他还认为 中国已经具备了实行民主共和的客观条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某些固有的属性如中国 的行省制度及国民在断讼、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治能力。这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共和政体的雏形”的客观依据。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 上,孙中山得出了“共和政治不仅为政体之极则,而适合于支那国民之故”[1](P173) 的结论。二一个以追求政治现代化为目标的政权与传统政权最大区别就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性。 这种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化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传统势力,而克服 这种阻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现代民主制度来扩大 民众的政治参与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民众总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因而,也是现代化坚 定的支持者,通过这种参与,可以使民众在国家政治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影响,从而 达到削弱传统势力影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在其所提出的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目标与模式中,着重强调了全民 政治的观念。首先,孙中山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独裁专制政出一人,老百姓没有任何民主 权利,也没有民主参政意识,因此,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一个 “主权在民”,而非“主权在君”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了真正做到还政于民,孙中山详 细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他发现,即使西方先进的国家,人民得到的民主权利仍 然很少,如在代议制政体下,人民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其他方面的权利算 不上充分、发达。同时,由于西方近代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享有设定了财产、受教育 程度等的限制,使民权制度往往成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基于这种 认识,他提出了“直接民权”的思想,以作为“全民政治”的基础。其次,为了追求“直接民权”理想,孙中山主张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最大范围的参 与政治过程。按照他的设想,大多数人参与政治的途径应当是直接行使选举、罢免、创 制和复决四大民权。他说:“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显现民权;能够实行这四 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从前没有充分民权的时候,人民选举了官吏、议员之后 便不能够再问,这种民权,是间接民权。间接民权就是代议政体,用代议士去管理政府 ,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要人民能够直接管理政府,便要人民能够实行这四个民权 。人民能够实行四个民权,才叫做全民政治。”[2](P350)由于孙中山在中国未来政治 发展模式上坚持了全民政治的方向,又由于这个方向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总 的趋势,因此,辛亥革命后民众对新政府的目标和手段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给予合理而 稳定的认同,其结果,就使新政权在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和相当大的程度上获得 了权威性和稳定性。而新政府就是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迅速而有序的贯彻、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这些主张将中国引上现代化之路。当然,此后不久中国社会便由 于传统势力对现代化的抗拒而导致国家政治长期的动荡不安,但从总的趋势看,辛亥革 命以后,由于民众参与政治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政治势力重新占据国家权力 中心的可能,而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此后也一直在沿着打破地方主义倾向的方面前进, 在中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中,无论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只要它有可能问鼎国家权力中心, 总是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这时起,建立一个以民主政治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惟一选择.三孙中山在选择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新政权的质量问题即新政权 必须具有政治职能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保证新政权在对国家实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 显现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孙中山在国家的制度建设上,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提 出了政权与治权分离的设想。政权即人民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 复决权。治权即政府拥有的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督权。人 民掌握了政权,就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而政府拥有了充分的职能,就使政府能够以 较高的效率管理全国事务。政权就是人民大众行使权力参与政治的过程,政府权运行时 ,人民又可以运用罢免权和复决权进行制约,也是一个参与过程。总之,在政权与治权 的各自运行过程中,都包含了人民大众参与政治的内容。具体来说,孙中山上述思想的贯彻,主要是通过五权分立的方法来加以实现的。五权 ,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和纠察权。孙中山在对未来国家创制问题上进行 长期、深入的思考后,认识到政府的质量是资产阶级政权能否得到巩固、政府职能能否 有效行使的关键。为了保证新政权的稳定和行政的高效率,一方面,孙中山充分借鉴了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挖掘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长 期推行的考试制和纠察制,提出了他的五权分立政治构想。孙中山认为,虽然三权分立 的原则对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对限制和监督行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行政机关 常常对立法机关采取忽视的态度,因而,在国家行政实践上,很难真正做到行政与立法 、司法的分离和相互监督,从而造成行政弊端。因此,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 再加上考试权和纠察权,其目的就是通过考试,使大小官吏“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 的流弊”[1](P330)。通过纠察,以避免西方立宪国家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而常常导 致议院专制的弊病。与上述构想相适应,国家机构由“五院”组成,即中央政府由在权 力上完全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孙中山的用意在于通 过划清政府和人民的权力,各自在权力许可的范围内充分活动以维持两者之间的适当平 衡。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权的制衡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政府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 挥。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其在自身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总会孕育出一 些方法和机制,用于处理社会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创制、协调、整合的问 题,以保证该国家或社会体制在较为正常、顺利的条件下运行。这些方法和机制实际上 反映了社会的调节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和机制越合理、越完善、越充分,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就越顺利。现代化作为较高层次的社会发展过程,其所面临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都最多、最复杂,也最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处于现代化进程中 的国家或社会应当具有较过去相比更有效、更合理、更完善的社会调节功能,以保证现 代化的顺利实现。孙中山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蓝图时,在政治发展模式和目标的确立上, 十分注重社会调节功能的完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在政府与政府之间和政府与民众之间 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实现上述目的。应该说,孙中山上述政治模式的 提出,极具创见性,这不仅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 义。四政党政治是孙中山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另一个追求目标。我们都知道,政党既是 近代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在社 会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构成了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成分。因此,孙中山十分重视政党在中 国革命斗争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孙中山的政党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作 用和地位以及在现代政治中如何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二是在国家政治制度化的前 提下,如何发挥政党的作用以推动政治的发展。首先,孙中山始终强调,政党的建立对于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正如 他所说的,政党是“集一般优秀人物组织而成,各持一定之政见,活动国内,其影响及 于国家政治,至远至大”[3](P1)。因此,从他参加革命活动时起,就将建立一个坚强 的政党以及将政党作为其领导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同时,孙中山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赖 于政党政治。他说:“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主立宪国,固无不赖政党以成立者” [3](P5),而“共和立宪国之政治,……未有不以政党为其中心势力”[4](P397—398) ,即一方面,党必然是民主共和政治的基本标志;另一方面,只有以政党作为国家政治 发展的推动力量,民主共和政治才能存在和发展。孙中山还十分重视政党的自身建设, 即党纲、党德的建设及党员自身觉悟的提高。他首先强调党的政治路线的确定,应当以 国家的发展前途为进退,这既是政党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党能够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孙中山说:“政党欲保持其尊严之地位,达福国利民之目的,则所持之党纲,当应时势 之需要,以合乎世界之公理”[3](P1)。同时他还指出提高党员自身觉悟对政党的重要 性:“政党之发展,不在乎一时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 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 而衰?若能养蓄政党应有之智能道德,即使势力薄弱,亦有发达之一日。”[3](P2)其次,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孙中山在考察了英、美、法、日等国的政治制度 以后,主张中国应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他说:“要知文 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欲免此弊,政党之必有两 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而后政治方有进步。”[4](P408)孙中山认为,虽然政 党政治是现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党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中心地位,但由于政党 也只是代表着一定的政见而活动于国内,如果某一政党不以国家为重,而专行私见,必 与国家无益,因此,在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实行两党或多党制,既有执 政党,又有在野党。这样,如“甲党执政,则甲党以所持之政策尽力施行之。而乙党在 野,则立于监督者之地位,有不善者则纠正之,其善者则更研究至善之政策,以图进步 焉。”[3](P63)在现代政治制度条件下,随着某些社会或经济集团在政治上的唤醒,政党及政党体系 就成为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的高质量及政党体系的完善无疑 是政治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孙中山在其长期革命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政党是中国政治走 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政党的地位与作 用、两党或多党制以及政党建设的设想。由于这些设想是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要特征的 ,因此,在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这种政治上的设想 无疑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立一个支持现代化的具有较高权威的和制 度化的新型国家政权,又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因此,要成功地推行现代化,社会 系统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以此来推动社会和经济变革。面对这一历史任务,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 的现代国家建设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也为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 路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理论成果。但比较而言,由孙中山所提出的,以民权主义 为核心的政治现代化理论是在充分总结前人的学说及辛亥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逐渐补充、完善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它是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人所提出的各种政治现代化方案中最系统、最深刻的.总之,孙中山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主要倡导者,他所提出的民权思想在较为完整的 意义上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及其模式,这些目标和模式的提出不仅为中国 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也确定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早期基 本框架。可以说,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于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收稿日期:2001-12-12【参考文献】[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中山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可用中文撰写,也可用外文撰写。用中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用外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撰写。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如用英文撰写,必须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要求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字体;中文用宋体、5号字体,行距。用A4(210mm X 297mm)白纸打印。除封面、扉页1、扉页2、原创性声明、中、英文文摘用单面复印外,其余均要求双面复印。学位论文的封面和封底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印刷,博士生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在学位论文封面的编号处打印上自己的.学号。

博士学位论文正文的长度一般不少于100页。

博士学位论文除封面和封底外,其主体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

1. 扉页1(Title page one)。 该页的内容有:论文的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中文姓名、导师中文姓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的签名。

2. 扉页2,又称书名页(Title page two)。 该页应全用外文著录,内容包括:学位论文标题、专业名称、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位授予单位的全称(即:中山大学)、论文提交的日期。注意,在“学位授予单位”的上方,应写上这条款目: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3. 致谢(Acknowledgements)。

4. 英文、中文摘要(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s)(含关键词3-8个)。 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单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

5. 目录(Contents)。

6. 前言或绪论(Introduction)。

7. 正文(Main text)。

8. 讨论(Discussion)

9. 结论(Conclusion)。

10.注释(Notes)( 必要时)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1.附录(Appendix)(必要时)。 如果正文中的表格和插图较多,可分别列出清单,标出页码,附在目录之后。

12.原创性声明。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格式要求》著录。参见文后附录。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除符合课程论文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要特别着重发挥自己的见解,有补充前人或纠正前人的地方,即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英语表达要精炼,文章布局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写作论文过程中除参考中英文有关文献之外,还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有关资料。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公开出版的价值。

8.金融类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要求与技巧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学位论文格式及字体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也想知道,就是没人回答。。。

这位朋友,你对档案管理方面了解不是太多。象你这种情况应该到你们单位人事管理部门(一般是县级人事局),复印你的自学考试《毕业生登记表》,后由人事主管部门加盖公章。这和原件效力同等。《毕业生登记表》上有你各门课程包括论文成绩。(你如果想拿走原件是不可能的。)

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排版与装订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

2、行距:全部采用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不要写“第1页”或“-1-”等。

4、页眉:全部不加页眉。

5、分页: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各部分都应分页。

6、页面大小:全部采用A4纸。

7、封面用230克浅蓝色虎纹纸。

8、装订:一律左侧装订。

二、封面

1、学生可根据论文内容,分别选用“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或“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设计”封面,封面格式可从校园网教务处网页“表格资料”中下载,并按格式填写内容,网址为:

2、题目

(1)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题目太长,建议采用副标题。如2人或多人同做一个大项目论文(设计),题目相同时一定要采用副标题。

(2)在校园网上下载封面后,在题目栏和副标题栏输入汉字后,即可自动生成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或副标题。

3、作者姓名

在“作者姓名”栏输入学生姓名后即可自动生成“作者姓名”,学生姓名前不要加“学生”或“作者”等字。

4、指导教师

(1)在“指导教师”栏输入教师姓名和职称后,即可自动生成指导教师姓名和职称。

(2)如多位教师指导,可在“指导教师”栏继续输入,最多可输入3位指导教师。

(3)指导教师职称应用全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不能用“高工”等简称,副教授不能写“付教授”。

5、学院名称

在“学院名称”栏输入学院全称,即可自动生成。

6、专业名称

在“专业名称”栏输入专业全称,即可自动生成。

7、论文提交日期

在“论文提交日期”栏,用阿拉伯数字输入年月日后,即可自动生成。

8、论文答辩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手工填写(黑色墨水)。

9、答辩委员会主席和评阅人用手工填写,只填姓名,不填职务。

三、摘要

1、摘要置于封面之后,自成一页。

2、摘要页不写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3、“摘要”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留4个字距。

4、摘要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5、摘要字数为600字左右。

6、“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小4号字,与摘要正文左对齐。

7、关键词3-6个,宋体小4号字,各关键词之间空2个字距,且不加标点符号。

四、目录

1、目录置于摘要之后,“目录”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个字距。

2、目录中之中文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3、目录中各层次标题与正文层次标题同,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排序,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圆点“.”相隔,如

2

一般不要超过4级层次。

4、层次标题序号一律左对齐,页码右对齐,中间用小黑点连接。

5、摘要不编入目录中。

6、致谢、参考文献、英文摘要、附录、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律不编序号。

五、正文

1、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加标点符号。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字连续编号,如:“1”,“”,“”,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一级标题从前言起编,一律用黑体4号字,左顶格。

2、二级标题用黑体小4号字,左顶格。

3、三级标题用楷体小4号字,左顶格。

4、正文其他部分全部用宋体小4号字。

5、各级标题与段落之间不留空行。

6、图、表与正文之间上下各空一行。

7、图应有图题,放图下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图题。

8、表应有表题,放表上方居中,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号后不加任何符号,空1个字距写表题。

9、表一律采用三线表。

10、图题、表题与图、表之间不留空行。

11、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如果是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尽可能用公开发行的程序。如果是自编的,应在文体后的附录中列出程序。在数表中各试验数据的平均数之后应列出平均数的标准误(.),而不应列出标准差(.)。对各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只需用一个显著水平(α=,α=,或α=),应使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 法)。

12、文中所用的量度单位按“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中“附录B量和单位”的规定,如公斤用kg,公里用km,毫克用mg,千瓦用kW等。

13、文中如果采用英文字母缩写的,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就把英文的全称写出,如:GNP(Gross National Produd)、小菜蛾DBM(Diamondback Moth)。

14、文中的拉丁学名采用右斜体字母。第一次出现属名时不能用缩写字母。

15、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也可采用顺序编码制。

(1)著者-出版年制

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引用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和出版年构成。若引文时只写作者,则在其后加圆括号写出文献的出版年,若引文时只引成果内容而未引出作者,则在其后用圆括号标注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之间用“,”号相隔。例如: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O’Callaghan,et al,1965;曾德超等,1979;马廷玺,1978)。TH西涅阿科夫等(1981)曾建立了用解析法所需要的6个线性方程式。

……按曾德超(1986)提供的'参数设计出样机。悬挂机构的设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Fox et al,1982)……

(2)顺序编码制: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六、致谢

1、致谢置于正文之后,“致谢”两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4个字距。

2、致谢正文用宋体小4号字。

七、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四字用黑体4号字居中,字与字之间空1个字符。

2、参考文献只列入与论文(设计)研究关系密切的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献。

(1)“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编写格式:中文的先列,外文的后列。中文以作者姓氏笔划为序,外文(先英文,后日文、俄文、法文、德文,其他文字)以姓氏的第一字母为序。如果作者为3人和3人以下的,全部作者列出;3人以上的作者只列前3人,并在第三者后写“等”字,各参考文献前不加序号。

参考文献如为期刊,可按以下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 出版年.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期刊无卷号,则为“(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庞雄飞. 1990. 种群数量控制指数及其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17(1):1-6

参考文献如为专著,可按下列格式列出:

作者姓名. 出版年. 专著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名. 起止页码 例如:

Osamu Kitani. 1999. CIGR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ichigan:

ASAE. 139-163

(2)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编写格式:各条文献按在正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内容应明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著录内容应符合规定。

参考文献为期刊时,按下列格式列出:

著者(外文姓前名后,3人和3人以下作者全部列出,3人以上作者只列前3人,后写“等”字). 题名. 期刊名. 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庞雄飞. 种群数量控制指数及其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17(1):1-6

参考文献为专著时:

著者. 书名. 版次(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

Osamu Kitani. CIGR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ichigan:

ASAE,1999. 139-163

八、英文摘要

1、英文摘要上方应有论文的英文题目,采用Times New Roman 4号字,加黑,居中排列,题目中的每一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Meliorating of Nutritive Soil Modifier on Acid Soil。

2、作者只写学生名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居中排列,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 Song Nianxiu。

3、作者单位应包括学院、学校、广州、邮编,前后用括号,如(College of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China)。

4、英文摘要前“Abstract:”与摘要用同一号字号,加黑,左对齐。

5、英文摘要中,英文的写作要符合科技英语的写作习惯,不要用第一、二人称,应用第三人称;表达的意思要简明、通顺,没有重大的语言错误。

6、“Key words:”与摘要要用同一号字号,加黑,左对齐。各关键词之间距离2个字符,不加标点符号。

九、附录

如有附录,放在英文摘要后,并应编入目录中。

十、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如有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应放在中文摘要之后,目录之前。

十一、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1、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装订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面。

2、评定内容一般用手写,也可打印。

3、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绩可用百分制记分,总成绩用五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答辩委员会签名一般由主席签名。

知识扩展:安徽农业大学论文格式及要求

一、毕业论文格式

1、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宋体,小四号;单位,宋体,小五号;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宋体五号加黑,内容小五号;

标题:论文原则上只分至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左对齐,行距25磅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左对齐,行距20磅

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或10pt,左对齐,行距16磅

为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或特殊的排版需要,段前、段后及字间距可适当调节,

3、正文字体: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4、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5、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要采用斜体(如:拉丁文)。

6、封面、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采用学校的统一模板和格式。

二、毕业论文的组成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格式应按下列次序:

1、论文题目

2、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

3、中文摘要

4、关键词

5、前言

6、正文

7、参考文献

8、英文(外文)摘要

9、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

1、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开题报告,和目录页等;

2、主体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英文(外文)摘要,致谢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理科一般不少于6000字。

3、附录部分:设计图纸、实验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简介,照片和翻译论文、资料的原文、计算机程序。

4、结论:指导教师审阅意见、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顺序

1、 封面

2、 开题报告

3、 目录页

4、 正文

5、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6、 评阅人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的结论性意见

7、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四、论文提交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根据答辩组提出的要求认真进行论文修改,按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格式、书写规范进行排版,按顺序装订后上交一份完整的纸质论文到学院,由学院统一上报学校存档,同时,提交电子版毕业论文(设计)到学院。

1、电子版学位论文应与印刷本内容一致;

2、电子版学位论文应集合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电子版论文一律以姓名专业.doc命名。如:张环工.doc。

请各位同学在答辩后认真检查自己的论文书写格式,如有不规范的将视为不符合要求论文处理。请各位指导老师严格把关,确保所有的论文按照规范书写,装订,上报。

拓展资料:

华南农业大学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简称“华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111计划”,粤港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1984年,更名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天河校本部4457余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余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部),102个本科专业;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约33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25人,博士生导师309人;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中本科生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

  • 索引序列
  • 中山论文格式
  • 孙中山论文格式
  • 孙中山论文格式例子
  • 孙中山历史论文格式
  • 中山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