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论文

基于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构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军基层电大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材料。

1、浅谈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基于数字化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3、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4、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5、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6、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开发为例7、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9、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0、加大政府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1、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2、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13、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现状论文

直接买一篇不就得了,可以在网上搜索计算机论文网,lw51和七七论文等等都还不错的。

基于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构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军基层电大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材料。

内容摘要: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已步入到数字艺术时代。在竞争激烈的数字时代,什么样的教学体系能够让当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技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计算机 数字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一、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Computer Graphic)。但数字艺术设计又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2004年,我国仅动漫产品消费就已达到800亿元,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这股迅猛发展的数字艺术产业浪潮的却是令人尴尬的人才瓶颈。如今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艺术人才日益成为抢手的高薪一族。我们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也要围绕艺术性和计算机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1.课程设立的原则

课程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跟风。灵活性要求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数字艺术设计其中心仍然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平时所用的画笔和染料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要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避免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倒置。

其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字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在教会数字应用技术的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再次,计算机软件的教学需要掌握规律,既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软件框架,同时又能概念清晰地层层深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有目共睹,随之软件的版本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教学速度却无法赶上。但无论是三维软件还是二维软件,影视动画等数字艺术类软件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软件的功能或处理方法呈现的外在形式也越来越相似。这就需要明确各种软件的功能,了解其特点;理解软件中的名词概念,举一反三;熟悉软件的制作流程,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自带的随机帮助,随时查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层层细化。

最后,采用数字化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听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高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

3.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最重要环节的人物,其授课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革,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从对学生专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转变为对其制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上来,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例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教材),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基础课与计算机设计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基础课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而计算机设计课只讲软件的使用,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但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地穿插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更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授课老师的各自孤立。

4.学校的作用

学校的重视是数字艺术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学校或院系来讲,应该全面监督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核查课程的设立,保证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倾听师生的心声,吸收合理化建议。这些对数字艺术的课程的良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冲击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计算机的融入不仅是美术教学上的简单加法。构筑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永宁,陈东生,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装饰.2003(9).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1).

[3]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艺术教育[J].2005(2).

[4]田甜.艺术设计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艺术教育[J].2006(1).

教育教学资源研究现状论文

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质量现状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2]高尚刚.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9).

[3]彭波.湖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1).

〔摘要〕 就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浅谈了教学改革思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改革应在哪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成绩考核。

1教学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学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专业类实验都在实验课教学中体现,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剩余的还较重要的实验内容如何安排?以及实验类型如何确定,这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及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问题;学生能力的发挥问题等。建立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改善目前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状态,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

有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能力培养,是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交叉渗透中,在课堂、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工厂等一个广义的“教室”中,在专业老师、实验和实践指导老师、师傅、经理、职员、官员、市民、工人等一批广义的“教师”共同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混乱无序的实验、实践教学是根本无法实现对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规范实验、实践教学,使实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助于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其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办学的基本特色。实验、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使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规范化,使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了机制保障,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进而极大地彰显了学校的应用型特色。

2研究的主要思路

构建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

A、以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整体体系为纲领,以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B、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的目的需要、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构建符合实际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C、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和应用型特色。

构建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A.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构建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B.系统化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C.一体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同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构建试验、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培养方案中规范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目标体系要落实到每个课程和教师,落实到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

3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二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为学生构建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条件、引导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交流能力培养问题;四是解决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

解决四个教学模块问题

本科四年的实验、实践教学分别由多个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组成。解决好各个模块,特别是重点模块的问题,是实现实验、实践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建立起基本实验教学模块、开放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校外工程教学模块新的教学体系,为每个模块设定科学的任务、目标和要素。

搭建“平台”

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必须依赖一定物质条件和设施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条件是与教学目标、任务密切相关的,是应该经过科学论证、考量的———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解决好技能培训基地的建立,重点搭建起低年级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交叉渗透问题

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割裂、脱节,应有机结合与交叉渗透———通过应用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交叉渗透的基本要素问题。

解决好“五化”问题

一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层化、特色化问题,改变目前教学内容走过程和一般化现象;二是解决好施教的个性化问题,改变目前的脱离对象和千篇一律现象;三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化问题,改变目前管理无序和混乱现象;四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设施、装备的现代化问题,改变目前设施、装备老化和落后现象;五是解决好实验、实践教学手段的信息化问题,改变目前教学手段单一现象。

解决好“大实践”教学观问题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看待和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呢?对此认识和共识度并不高,需要建立“大实践”教学观。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观,建立“以人为本”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合于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观念。把四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当作一个整体;把各个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看作对教学的重点投入一样重视;把实验、实践教学当作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来实施。总之,从社会的需求认识出发,通过调研,构建实验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的安排及有机配合,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各门课程开展开放性实验题目,规范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管理;结合各类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理论知识,并将实验、实践教学有机相结合;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社会、市场相结合,达到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迅速上岗,独立工作,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工作中,选题起点结合实际,内容要求涉及专业主线,设计类与论文类分配合理,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1、浅谈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基于数字化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3、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4、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5、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6、构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开发为例7、基于职业教育的多重视角探讨“慕课”的价值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9、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0、加大政府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11、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2、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研究13、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研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途径和主要内容,以期能够有效推动中职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关键词: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中职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50-02 一、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 1.完善基础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学校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原则,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硬件装备。学校对原有的电视广播系统、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完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的各项硬件条件。教师人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室间间一套多媒体设备(含添置55寸液晶电视),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开展空间教学提供了保障。硬件建设,主要是通过争取政府投入和采取校企共建来实现。 2.建立组织机构 在加强学校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的同时,学校按照“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强化监督,落实考评”的要求,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分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确保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到保证和支持。领导小组对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部署,整体指导与协调。学校设有信息办,负责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日常管理、指导、考评等工作,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和专家组成的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置职教新干线管理员岗位。 3.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制订并发布《新邵职业中专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新邵职业中专数字化教学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考核标准》等文件,明确考核标准,建立奖励与考核机制。为提高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对教师原创、上传的教学资源及素材采用积分的方法来兑现奖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手段的教师,学校对其课时津贴上浮20%作为奖励;在数字教学资源的收集上,要求每位教师将每日上课使用的电子课件、教学用视频、试题集、电子教案等相关电子文档上交信息办审批,再由教师上传到个人空间,此项工作已纳入学校教学日常考核范围内。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的水平、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者和开发者,学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信息素养的水平将制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1.全员动员,努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1)抓好教师培训 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数字化,在加强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师生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的培训。学校实行“蹲点包片,责任到人”的办法,校级领导到各处室片区管理,所有计算机专业教师到各专业教研组室、班级蹲点指导,形成人人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良好氛围。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轮训、自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突出培训的实效性,采取学分制的办法,教师通过网络学习、专家讲座、参加集体培训、抄写学习笔记和理论文章等途径,以每期修满24学分为合格。 (2)开展岗位竞赛 学校通过以赛促练,以评促建,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组、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组、文化课教师组、后勤事务教师组先后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试、课件制作竞赛、优秀课件评比、教学资源上传下载利用率评比活动。 (3)实施课题引领 学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基础资源开发管理与整合研究》、《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和论文评选,通过课题引领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促进他们专业发展和成长,并构建基于课题研究和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机制。 2.注重特色,不断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先进,按照“自主积累、网络采集为主,购买为辅,开发为补”的思路,通过抓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和“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建设,完成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审批、发布、维护、整合,实现了资源模块化,并不断完善。 (1)自创特色资源 学校借助省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在精品课程、专业建设中,将专业资源分为若干核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建设依据统一栏目框架开展课程资源收集、规划、整理、上传、发布,稳步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2)引进优质资源 学校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购买了Pro/E 、CAXA-ME、solidword 、CAD/CAM、宇龙数控仿真软件、金蝶ERP等仿真实训软件作为资源,与企业或专业人员联合开发资源来补充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学校还通过参与教育部“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申请参研与使用优质资源。 (3)网上整合资源 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有些教学学科类的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这些网站对教学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整理,然后加入资源库中。其次把学校积累的纸张载体资料、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随时可以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1.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使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具体包括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互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建设三部分。 (1)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学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建成包含专业资源、课程资源、企业资源和素材四个部分的教学核心资源库,专业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专业带头人说专业、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近三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负责人说课、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教案、教学录像、演示录像、实训项目、习题集、教学案例、图片及其他。企业资源包括企业介绍、实训实景视频、新技术介绍、企业的模块化教学视频、企业文化等。素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和动画类素材等。 (2)互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互动资源管理平台主要有临时交换文件夹(用于教师临时存储资料,交换资料,可删可增,权限公开。每位教职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教师之间存取、交换资料,临时放上课用素材,课件等)、个人资料文件夹(用于教师个人保存一些个人的资料)、校迅通(发布学校通知、公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管理)等功能。 (3)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课堂教学、仿真实训、选修课堂、学生作业、学生评价、成绩管理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数字化教学,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创新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管理平台建设 学校利用千分制系统及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对全校所有师生的教学数据实行统一管理,包括有教师任课、学生信息、学分成绩等一系列信息的网络化查询服务,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信息数字化。 3.数字化校园办公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办公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校园内办公数字化,提高办公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校务、教学、德育等方面建设成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数字化办公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服务学校各部门。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随着各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加快,依托“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整合、共享和规范化的数据管理,构建一个可以提供中职学校师生“能用”、“好用”、“够用”的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郭晓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及相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2]吕少华,刘庆治等.浅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及规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 [3]丁世敏,胡武洪等.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1). [4]胡华进.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及管理[J].高教论坛,2004(4). (编辑:杨馥红)

试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探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那么,作为大学生的你们又该如何探究相关内容呢?就跟随我来看看吧!

摘要: 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原则、建设途径及其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共享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义及类型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即在网络上开设的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可供人们直接在网上学习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供他们存放自已平时收集、加工或制作的教学资源、课件、讲义、论文等。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原则

教学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牢牢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首先必须保证内容的准确无误,其次资源的组织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不但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系统性原则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需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保证资源建设稳步推进。

层次性原则

人们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千差万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体现人们的不同层次需求,建立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资源体系,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

共享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悟守共享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途径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不断鼓励广大教师及有关单位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投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事业。

精品课程建设

陈至立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说:“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要高质量完成1 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体系平台。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继续加大经费投人并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建设经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许多学校都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开设了网络课程,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使其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就能获取。

文摘或全文数据库建设

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文摘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馆藏资源,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作品全文数字化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进人公有领域的作品,可以直接进行数字化;对于仍在保护期的作品则需要经过版权人许可。

特色数据库建设

(I)馆藏特色资源建设。各个图书馆都有其特色资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可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向全国读者免费开放8 000余万页的电子文献,主要为无版权的数字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金石拓片万幅、馆藏西夏书籍5000多拍、墩煌文献10万余拍、民国期刊600万拍,以及2000多种、125万个双页面的地方文献等。图书馆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就能够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更为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图书馆不仅可以直接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也可以提供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所形成的关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的系统化的知识信息,此类信息资源更加便于人们查询与利用。

(2)教师的科研成果数据库建设。教师除了教学,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科研成果。如何把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建成数据库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非常重要。科研成果数据库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对科研情况的查询与利用,同时还可以方便同学了解教师的研究领域,增强对教师的了解,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如南开大学知名学者电子文库(暂定名,正在建设中)优先收录南开大学各学科领域有突出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如院士、长江学者、获奖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等,以此展示南开大学的学术成果,提高南开大学学术声誉,促进本校教学科研发展;方便校内外及国内外同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知识共享。

(3)教学参考资源服务系统建设。要搞好教学工作,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参考书目资料。图书馆可以整合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教学参考的书目信息,有的也可以提供参考书的电子版全文,供校内师生浏览,这样既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图书馆可以提供上传教参资料平台,谁有好的参考书目信息都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上传。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教学参考资源服务系统便是很好的证明。

(4)学生毕业论文数据库建设。学校每年都会有大批学生面临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如何了解某学科以往写作的方向、确定文章的题目,怎样把握论文的结构,掌握写作的思路,成为每位即将毕业的学生探索非常关心的问题。图书馆可以把原来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整合在一起形成毕业论文数据库以供临近毕业的学生参考。根据不同层次可分为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硕博毕业论文数据库等。这可以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指导,方便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现在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建有毕业论文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了解本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生力军。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要鼓励他们不断开发网络精品课程;还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广大教师应该大力开发网络课件并将其放到网上,使人们可以共享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进而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教育信息化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为此,应给教师一定的权限,为他们提供特定的网络空间,使他们能及时把自已的优秀课件、教案、讲义等放到网上,供学生学习之用。如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优秀课件、教案等上传,还可以对自己所需资源进行下载。学校网站或图书馆主页也可以为教师提供这样的网络平台,使其可以把完整的一门课程放到网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某门学科知识,可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鼓励专业人员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教育资源类软件产品是由专业人员开发设计的。一些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就是专门从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这些网站涵盖了各学科优质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应该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事业,使高质量的教学产品源源不断地充实教学资源库。

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资源标准化

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们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就有可能不能共享,也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所以,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非常关键。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各自为政,没有遵循统一的规范,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如数据库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但目前我国各系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些间题给资源共享带来了很大阻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这为资源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标准[7]。所以,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信息资源共享。

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版权问题。大量教学资源中凝结着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理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时要对资源作具体分析,看其作品是已进人公有领域还是仍在保护期内。对已进人公有领域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时,不要侵犯作者的人身权(即版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对仍在保护期内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时,要经过作者同意并且要向作者付酬,以免出现侵权行为。

资源的管理与维护

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要经常进行管理与维护,防止资源的损坏和流失。其中数字化资源的长期保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随着知识的海量增长、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还应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这样才能使资源建设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使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国家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能;要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专业人员开发研究,建立起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将其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

【拓展阅读】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介绍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它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特点

1.获取的便捷性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形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表现信息内容,其主要的媒体呈现形式有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除此之外,其友好的交互界面、超文本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虚拟仿真的应用也更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3.资源的共享性

利用电子读物或网络课程实现的资源共享传播面要比普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传播面大。

4.平台的互动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以往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互动性,无论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学习方式,还是通过光盘等进行的学习方式,其双向交流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喜爱,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与老师或学生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学习者还可以从学习软件的数据库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将软件数据库自行更新。

5.内容的扩展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扩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可操作性和可再生性。

(1)可操作性: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2)可再生性: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更大的可能。

基于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构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军基层电大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材料。

  • 索引序列
  •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论文
  • 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现状论文
  • 教育教学资源研究现状论文
  •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 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