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工》 仅仅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应该不难发的中文核心 比较难发
不是中文核心,是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扩展版
难度倒不是很大,
毕竟只是科技核心,
不会有中文核心那种难度的。
不是的,。,
柯尔柏,德国有机化学家,人工合成了醋酸。1818年9月27日,柯尔柏生于戈丁根附近。1838-1842年在戈丁根大学维勒指导下学习化学,当过本生的助手。1851年接替本生教授职位。1865年起任莱比锡大学教授直至逝世。1843年,用二硫化碳氯化得到四氯化碳。1844年,由氯、水、四氯化碳在光作用下合成三氯醋酸,纠正了贝采利乌斯把三氯醋酸称为氯化碳草酸的错误。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支持了维勒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实验。 1848年与富兰克林把乙腈碱性水解得到醋酸,后来发展成氰水解合成有机酸的一般方法。把脂肪酸钾电解,脱羧后两烃基偶合成烷烃。他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很有特色。人们称他为卓越的思想家和刻薄的批评家,对同时代的研究进行尖锐的批评、态度不诚恳、措辞不妥。
阿道夫·威廉·赫尔曼·科尔贝(德语:Adolph Wilhelm Hermann Kolbe,又译柯尔伯、柯尔贝、科尔被,1818年9月27日-1884年11月25日),德国化学家。生平科尔贝生于汉诺威王国格丁根附近的艾利豪森,是一名新教牧师的长子。13岁时,他进入格丁根中学学习,并借住在一名教授家中。6年后,他获得毕业证书并于1838年春天进入格丁根大学学习化学,师从弗里德里希·维勒。1842年,他进入马尔堡大学,成为罗伯特·威廉·本生的一名助手,并于 1843年获得博士学位。1845年,他成为莱昂·普莱费尔的助理,并结识了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847年他开始参与编写由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维勒与约翰·克里斯蒂安·泼根多夫主编的《纯粹与应用化学词典》,同时还编写了一些重要的教科书。1851年,科尔贝接替本生成为马尔堡大学教授,并于1865年前往莱比锡大学。1853年,他与威廉·冯·巴德勒本少将的女儿夏洛特结婚。直至他的妻子于1876年过世,他们共度过了23年的美满婚姻,并育有四子。他于1884年在莱比锡死于心脏病。研究工作 虽然维勒已于1828年成功合成了尿素,但直到19世纪40年代,许多化学家仍相信有机化合物只能以生物经“生命力”合成得到。科尔贝坚持有机物可由无机物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合成并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1843至1845年间用二硫化碳通过几步合成了乙酸证明了这一观点。通过修改自由基理论,他对奠定结构化学的基础做出了贡献。他还预测了仲醇与叔醇的存在,这一猜想不久就由合成证明了。他研究了脂肪酸和其他有机羧酸盐电解生成烃的反应,这一反应被称为柯尔贝电解。他提出了一种合成水杨酸的反应,被称作科尔贝-施密特反应,这一反应被广泛用于阿司匹林的合成。还有一种合成腈的反应被称作科尔贝腈合成反应。科尔贝最早使用“合成”(synthesis)这个词表示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合成。他与爱德华·弗兰克兰德一同发现腈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相应的羧酸。争议 1870年到1884年间,作为《应用化学杂志》(Journal für praktische Chemie)的编辑,科尔贝严厉地评价其他人的工作,有人怀疑他是否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他不能容忍他视为投机的现代结构理论,并试图通过他的著作从他视为祸害的这一理论中把自己心爱的化学挽救出来。他拒绝接受结构化学,特别是凯库勒提出的苯环结构,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的不对称碳原子理论,以及阿道夫·冯·拜尔对化学命名法的改革,并在《应用化学杂志》上发表谩骂文章。他的一些言语表明了他与结构化学之间的矛盾:“……拜尔是一名出色的实验化学家,但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缺乏判断力与能力,他对他的实验的解释表明他缺乏对科学准则的基本了解……”科尔贝激烈的言辞损害了他的声誉并对他死后的评价造成了不公正的影响。出生1818年9月27日(1818-09-27)出生地德国格丁根附近的艾利豪森逝世1884年11月27日 (66岁)逝世地莱比锡, 德国研究领域有机化学著名成就柯尔贝电解,科尔贝-施密特反应科尔贝腈合成反应国籍德国居住地德国/英国母校马尔堡大学博士导师罗伯特·威廉·本生弗里德里希·维勒博士学生彼得·格里斯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扎伊采夫西奥多·库尔提斯恩斯特·奥托·贝克曼卡尔·格雷贝康士坦丁·法尔伯奥斯卡·劳米科莱·门舒金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马尔科夫尼科夫雅可布�9�9佛尔哈德路德维格·蒙德亚历山大·克伦·布朗麦克斯韦·辛普森费特里克·古特里
《应用化学》创刊于 1983 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中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互相关联和渗透,涉及的专业面广。《应用化学》主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先生担任,编委会由61位科学家组成(包括20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位国外专家), 审稿队伍由全国各个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上千名专家、教授、研究员组成。 办刊宗旨: 服务。期刊栏目 : ( 全部采用网上投稿方式 )综合评述 : 结合应用前景和本人工作, 评述当前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研究论文 : 报道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应用化学》设下列栏目 :综合评述 : 结合应用前景和本人工作, 评述当前化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研究论文 : 报道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摘要必须写出主要数据结果和结论。研究简报 : 报道阶段性的创新研究成果。全文限 2 ~ 3 印刷页 , 中英文摘要必须写出主要数据结果和结论。研究快报 : 扼要报道研究工作最新成果和具有明显应用前景的新方法、新技术等。全文限 1~2印刷页,附中、英文摘要,并注明本工作的创新性。 《应用化学》 27卷 (2010年) 投稿简则《应用化学》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类期刊。《应用化学》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来稿需论点明确,数据翔实,使用的单位符号及物理量应符合新版国标 GB3100 3102-92 《量和单位》的各项规定。 来稿不许一稿两投,如有侵权事宜作者自负。● 题目 : 应突出主题,概括性强,题目字数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每篇稿件应附 3~8 个 ( 中、英文 ) 关键词。注明文章的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作者:写明工作单位全称、城市和邮政编码。 以 * 号注明通讯联系人。 第 1 页底脚注明基金资助项目类别及批准号,写明通讯联系人姓名、职称、 E-mail 及研究方向。● 实验部分: 试剂和主要仪器需注明来源、规格和型号; 实验方法有实质性改进时应写明改进处, 如系作者创新, 可详述, 以便他人重演。如按前人方法所做只注明所依据的文献。● 表和图: 使用三线表; 制图须坐标标记完整, 实验点清楚。照片清晰, 物理量的数值以量和单位符号比形式表达。电镜照片的放大标尺直接画 ( 贴 ) 在图内右下角。图、表的题目、表栏目和注释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表述。图和照片总数一般不超过 6 幅。● 中、英文摘要:主题突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创新内容,研究目的,给出主要结果和数据,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文献:文献须核对无误 , 请勿引用非公开出版刊物。 文献著录格式,按 GB/T 3179-92 规定书写。 如 :1 Snyder L R,Kirkland J J,Auths(著). GAO Chao(高潮),CHEN Xin-Min(陈新民)Trans(译). YANG Ming-Biao( 杨明彪 )Proof(校).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quid Chromatography(现代液相色谱法导论)[M],2nd Edn(第2版). Beijing(北京):Chemical Industry Press(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88:162 MO Zhi-Shen(莫志深). //WU Ren-Jie(吴人洁)Chief-Edr(主编).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High Polymers(现代分析技术在高聚物中的应用)[ M] ,(第5章). Shanghai(上海):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Barnard A,Saponjic Z,Tiede D,Rajh T, Curtiss 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eies[C], 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2005(10):214 ZHANG Qi-Sheng(张其胜),ZHOU Quan-Guo(周全国),CHENG Yan-Xiang(程延祥),MA Dong-Ge(马东阁) ,WANG Li-Xiang(王利祥). Chinese J Appl Chem(应用化学)[ ] ,2006, 23(5):5705 ZHOU Guang-Yuan(周光远), JIN Guo-Xin(金国新), HUANG Bao-Tong(黄葆同). Symposium on Metallocene 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and Reaction Engineering(茂金属催化聚合及聚合反应工程研讨会)[C], Hangzhou(杭州), 1998:56 WANG Bing-Quan(王炳全). Doctoral Dissertation([博士学位论文]). Changchun(长春):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07 ZHANG Hong-Jie(张洪杰), SUN Run-Guang(孙润光), YANG Kui-Yue(杨魁跃), NI Jian-Zan(倪嘉缵). CN 96 118 [P],2001投稿时要求作者同时提供单位证明信(可通过邮寄或网上传递彩色扫描件)。稿件经专家及本刊编辑委员会审定,一般 4 个月内通知作者审理结果。正式录用的稿件在4个月内发表,出版前交版面费。不采用的稿件,原稿不退,退稿用网上方式通知。寄给作者修改的稿件, 需要经网上传回原稿、修改稿及修改说明。修改稿超过规定时间不寄回且无说明的, 按自动退稿处理。已付排的稿件一般不允许做大的改动, 文责自负,编辑部对稿件有删改权。稿件一经刊载, 酌致稿酬, 并赠送当期《应用化学》1 册。刊出的文稿所付稿酬,包含文稿内容上网和入编各种光盘版的报酬,不再另付。 如作者不同意,可在投稿时声明,否则视为同意。
1997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探路者号携带着索杰纳号火星车,降落到了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上。作为自海盗1号和海盗2号之后,又一个成功抵达火星的探测器,探路者为之后的火星任务铺平了道路。
原计划探路者号登陆车在火星运行一个月,索杰纳号探测出则仅仅运行一周。然而,这两个机器人都持续运行了3个月的时间,收集了大量有关火星大气、气候、地质以及土地内部的数据。
索杰纳
此后的20年中,美国宇航局其他8个机器人抵达火星,其中5个今天仍然在活跃着。这些机器人分别是:勇气号、机遇号、凤凰号着陆器(2008年5月抵达火星)、好奇号探测器(2012年8月抵达火星)、火星全球探勘者号、火星奥德赛号、火星侦察轨道器、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
勇气号
为了探路者号的火星登陆任务,美国宇航局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发明了25项新技术, 其中包括索杰纳机器人,先进电脑以及气囊着陆系统。这些技术在随后的任务中将勇气号和机遇号同样送到了火星表面。
气囊着陆系统
勇气号和机遇号于2004年1月份以相隔几周的时间登陆火星,主要任务是搜寻火星表面水的活动迹象。它们找到了很多相关证据,运行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3个月。最终,勇气号于2010年3月同地球停止了沟通,而机遇号仍然在活跃着。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火星奥德赛号、火星侦察轨道器、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都是轨道探测器,它们分别于1997年9月、2001年10月、2006年3月和2014年9月抵达火星。其他两个发射于1990年代后期的探测器,分别是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和火星极地着陆者,并没有成功抵达目的地。
如今,机遇号、好奇号、火星奥德赛号、火星侦察轨道器,以及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今天仍然在运行着。
美国共发射22次有关于火星探测器。
中国有火星探测器的2011年发射的萤火一号(11月9日,俄方宣布搭载有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变轨失败)是该计划的首颗火星探测器。(试探由于当时中国并没有将火星探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2016年1月11日,中国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并将在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
2010年5月19日至21日,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年会主题是“交流合作,共享北斗”。 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科技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交通部、教育部的有关司局,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大学和西安测绘研究所承办。孙家栋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从事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内相关权威专家就卫星导航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做了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分别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导航新理论与新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产业化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年会还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有两个国际交流会场,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成就和应用成果专题展览也同时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2011年5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年会主题是“设计北斗的未来”。 华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论坛(CPGPS)和上海国际导航产业科技发展论坛加入了第二届年会。第二届年会接待了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高校和学会协会领导、嘉宾共216位,参会人员共计1660人。共征集到来自143个单位的会议摘要730篇,会议论文633篇。年会收录论文582篇。第二届年会论文出版分为三种形式:电子版收录、会议文集(ISTP检索)295篇、推荐期刊发表(SCI、EI检索)111篇。共计31家媒体对本次年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有网络媒体对年会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国内导航业内相关媒体《国际太空》,《卫星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天地》等也在随后对年会进行宣传和报道。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对冉承其主任和杨元喜院士进行了30分钟的专访报道。中央电视台13套在19日《新闻30分》对年会进行了详细报道。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受到社会各方高度的关注。为促进导航产业的发展,第二届年会特别设立应用产业化高端论坛板块,邀请了国家有关部门、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探讨卫星导航应用和产业化等相关热点问题。同时,为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在年会板块中设立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高端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和卫星导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中、美、俄、欧和日等国家和地区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就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发展和政策进行研讨。大会建立了国际沟通的平台,从各GNSS主管部门系统最新情况介绍到知名专家特邀报告、再到特邀嘉宾交流互动,国内外官员和学者专家就GNSS政策、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以及其它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进行了全面沟通,建立了国际间交流、沟通、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第二届会议优秀论文集已经被世界三大检索中的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EI、SCI相关检索期刊发表。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于2012年5月17-20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成功召开,年会主题是“走向应用的北斗”,涵盖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内容。 第三届年会接待了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科学院所、企业集团、高校和学会协会领导、嘉宾共300多位,参会人员共计2205人,比第二届增加了33%的参会人数。国外导航领域专家共有88人参加年会特邀报告和分会等学术研讨。共征集到来自144个单位的会议摘要956篇,会议论文602篇。第三届年会论文出版分为四种形式:电子版收录、会议文集(EI检索)189篇(国外Springer出版)、推荐期刊发表(《中国科学》《Advances in SpaceResearch》SCI检索)22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全文302篇摘要210篇。第三届年会各类报告共计599篇(GNSS主管部门报告、大会特邀报告、产业化论坛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分会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第三届年会展览展示,即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的展览面积已经达到10000多平米,并且新增了北斗行业应用展、北斗车载应用产业联盟企业展和学科人才建设展。参展单位由36家增加到96家,由以展板为主展示,演变为实物成果展出。会议三天内观众共计约3500人。第三届年会科学普及情况:第三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征集作品数量达到815件,参赛作品按照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的划分,分赛区组织评比,获奖师生参与了年会开幕式现场的颁奖典礼。此外科普方面还连续举办了“院士科普讲座”和“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为广泛宣传北斗卫星导航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央电视台等共计36家媒体参与了对第三届年会的宣传,各类报道共计507篇,信息转载量973万条。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年会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2012年5月19日19:00的《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第三届年会的情况。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于2013年5月15-17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年会主题是“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 体现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阶段以来,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整体环境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应用、产业化、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刘国治、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院士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唐良智莅临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并作开幕致辞。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等共同发起的导航学术会议。年会组委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主要负责年会工作的策划、组织、管理和执行。四天的时间里,共有 2700 多位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本次会议,通过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应用产业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分享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成果,共商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共谋卫星导航应用未来。国内外专家在卫星导航理论、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等方面,展示创新性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先进水平的首次亮相。与会国内外专家围绕精密定轨与定位、兼容与互操作信号设计等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届年会设置九个分会议题,共征集到627 篇论文,其中 181 篇进入 EI 检索文集,另有 287 篇被收录进年会电子文集。在第四届年会的高端论坛上,来自中、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主管部门官员,就卫星导航领域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了精彩的报告。此外,本届年会在继续安排了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和“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基础上,新设置了年会优秀论文奖项,一批优秀后备人才涌现出来。第四届年会成果丰硕,不仅极大推动了北斗系统建设与技术发展,而且在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迈上新台阶,为北斗系统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作为年会组委会的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已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工作流程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为年会逐渐成为开放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做出了贡献。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及南京市人民政度共同支持的导航学术会议,会议已在“北”“上”“广”“汉”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 2014)已于2014年5月21-2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相关领导肯定了前四届年会所取得的成果,并对第五届年会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第五届年会在前四届年会的基础上再升华、再提高,奠定国内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逐步将年会走向国际化。第五届年会定于2014年5月21日至23日在南京金陵会议中心召开,涵盖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四大版块活动。预计第五届年会的注册参会人数将会超过2000人,注册参展单位将超过100家,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受到社会各方高度的关注。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北斗应用—创新 融合 共享”,创新契合年会总旨,融合契合当代应用发展环境,共享契合国际发展趋势。第五届年会学术交流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分会报告、张贴报告等主要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对热门学术话题进行探讨,并设立九个分会场进行多方向分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设置的九个议题共征集到来自240家单位的479篇全文,参与年会优秀论文评选,其中493篇论文参与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经过层层选拔,最终40篇优秀论文将在“青优”终评中脱颖而出,另有9篇杰出论文将获得“年优”奖项。2014年组委会将继续与Springer合作,出版英文版EI检索论文集,计划收录论文170篇,此外,另有《CSNC2014电子文集》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所载论文被录入“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第五届“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备受瞩目,大赛将从覆盖全国的六大赛区征集上百件优秀参赛作品,最终甄选出的优秀获奖者,将赴南京参加开幕式颁奖典礼。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高端论坛包括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大会特邀报告和应用产业化论坛。其中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高端论坛,将特别邀请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和卫星导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将邀请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介绍系统进展情况,探讨卫星导航系统政策、发展和国际合作。应用产业化高端论坛版块是上届年会的亮点,第五届年会继续设立本版块,邀请国家有关部门、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探讨卫星导航应用和产业化等相关热点问题,旨在促进导航产业的发展。另外展览展示方面,北斗行业应用成果展、示范应用展、北斗企业院所应用成果展,将体现第五届年会主题“北斗应用—创新 融合 共享”。 第六届年会已于2015年5月13-15日在中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题是“开放 连通 共赢”,年会主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深度开放合作,全方位互连互通,打造共赢产业新生态。其中“开放”契合系统市场发展需求,“连通”契合当代应用发展环境,“共赢”契合时下国际发展趋势。会议共安排了高端论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四大板块及相关活动,充分交流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深入探讨卫星导航应用模式和产业发展,集智共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计。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高级顾问、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院士在致辞中说,卫星导航在地理测绘、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精准农业、气象预报等各行业应用已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近几年,卫星导航与信息数据相结合,从移动互联网到大数据、云计算再到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卫星导航数据获得的成本。如今,卫星导航正在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促进产业信息融合,实现卫星导航价值的驱动创新。年会还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卫星导航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大会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北斗/GNSS应用,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北斗/GNSS用户终端,政策法规、标准及知识产权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年会同期举办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成果展,并增设第一至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回顾展,全面展示年会举办五年来在卫星导航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年会颁发了优秀论文奖、青年优秀论文奖和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等奖项。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支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办。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航天》杂志简介1. 简介#《中国航天》#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共同#主管#,航天信息中心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重大航天活动;提供#航天科技##最新信息#;介绍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研制、使用情况及航天相关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论述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展望人类开拓天疆的广阔前景。2. 栏目设置《中国航天》杂志目前栏目设置:“中国报道”、“航天产业与国民经济”、“航天活动”、“航天系统与技术”、“载人航天”、“导弹及其他武器系统”、“空天瞭望”、“特别报道”等栏目。3. 期刊优势《中国航天》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权威航天刊物,详细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以及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介绍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动态;跟踪分析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与航天相关的科技产业走向。多次获得国家优秀期刊奖、国防优秀科技期刊奖和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现为国家双百期刊,目前已成为国内了解世界航天和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重要宣传窗口#。4. 发行范围及读者对象 《中国航天》杂志创刊于1987年,目前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发行网络,邮发和编辑部自办发行数量超过1万份。刊物发行范围广泛,读者范围在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电子、能源、交通、气象、环保、通信、网络、工控、安全、材料等行业领域中从事战略规划、动态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人、智囊团、管理者、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部分军队等。5. 广告适合刊登广告的客户: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公司研究院所、系统、分系统总体单位、卫星技术应用、特种材料及工艺、测控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类、GPS、传感器、罗盘、陀螺、导航、电子元器件、组件、电源、电装工具、特殊装备供应、软件设计、制造、检测设备。你看行不?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418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话:;54972332 邮箱:。拓展:计算机工程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计算机工程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计算机工程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计算机工程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计算机工程》(半月刊)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科技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探讨和传播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加速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本刊特点:以最快的速度、科学求实的精神,精选刊登代表计算机行业前沿科研、技术、工程方面的高、精、尖优秀论文。《计算机工程》刊登内容:发展趋势/热点技术、博士论文、基金项目论文、专题论文、软件技术与数据库、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等。读者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高级科研、开发、设计、决策人员,大专院校师生。
计算机应用期刊属于二级期刊,是国内较好较成熟的刊物,如果你的论文有一定的创新,应该还是能够发表的,不过中间可能会让你进行适当的修改,会花一些时间审核,知道结果一般要二个月左右。
远望资讯 是这些杂志的发行部门里面有连接《微型计算机》《新潮电子》《微型计算机·数字家庭》《计算机应用文摘》
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简称国储能源,成立于1981年,于2010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精神重组成立,是中国一家以能源储备、储运、综合利用、化工产业为一体的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1]公司名称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总部地点中国北京成立时间1981年11月21日经营范围能源开发、投资、建设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简介企业文化TA说企业简介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简称国储能源,成立于1981年,于2010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精神重组成立,是中国一家以能源储备、储运、综合利用、化工产业为一体的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主要经营煤油、天然气、石油气、石脑油、煤焦油、不干性醇酸树脂、石油原油、石油醚、松焦油;电池制造;能源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能源、节能技术的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机电设备、润滑油、燃料油、化工产品的销售;进出口业务;金属矿石、金属材料、非金属矿石及制品销售;石油天然气开采服务;管道运输;技术检测;机械设备租赁;计算机系统及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处理、设备维修;工程管理;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房屋租赁;会议及展览服务;仓储管理。国储能源:建立能源安全新格局。证明材料来自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社主办)。
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是世界五百强
国家能源集团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101位8月2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21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国家能源集团以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第101位
是指韩国SK集团。 1、SK集团是韩国第三大跨国企业,在全球拥有 30,000 多名员工、 124 个办事处和子公司。世界五百强排名第57位,年销售收入808亿美元。SK在中国员工超过1万人,业务区域遍布全国约40个地区。 2、SK集团主要以信息通信、能源化工为两大支柱产业,旗下有两家公司进入全球500强行列。在2013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排名上,SK位居第57位。 3、SK集团的中国事业始于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SK在中国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遵守以下原则,即与中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为达到与中国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SK集团要坚持与中国互帮互助,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