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建议恢复红旗杂志名

建议恢复红旗杂志名

发布时间:

建议恢复红旗杂志名

红旗杂志改求是不仅仅是改了名,还把原来的红字黑拼音改成黑字红拼音。这和人民公社改乡是一个目的吧

《红旗》改为《求是》的主要原因是为适应改革新形式的需要,而以求是为刊名,更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也更符合理论刊物的性格。

1988年5月30日,中央决定: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

是年6月16日,《红旗》在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7月1日《求是》创刊,邓小平为《求是》杂志题写刊名。

扩展资料

《求是》每期封面都是同一个面孔,白色铜版纸上印着邓小平题写的红色“求是”二字,没有文章目录,各期封面的唯一区别就是出版日期。白底红字象征着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办刊方针: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高举旗帜,贴近实际,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办刊理念:党刊为本、思想为王。

办刊宗旨:《求是》担负着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总结宣传各地各部门实际工作经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

1958年,在毛泽东倡议下,经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红旗》杂志创立。半月刊。在全国 15 个地区印刷,1984 年每期发行 330 万册。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 年6 月,《红旗》杂志停刊。本来它的发行量就大,存世量也大,而且它只不过作为消息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除了对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而外,没有太大的交易价值。很多《红旗》杂志在旧书市场像废纸一样被堆在地上可谓泛滥,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说回来,收藏是一种情趣,正确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收藏的乐趣!价格只是作为衡量藏品珍惜程度的标准之一,不必过分地注意,而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红旗杂志市场上地价格:3——5元左右

1958年6月1日理论刊物正式创刊是《红旗》,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二份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谢觉哉主编,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红旗》创办《红旗》杂志,是毛泽东首先倡议的,早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他就提出了“出版理论刊物”的问题。毛泽东对《红旗》杂志非常重视,早在成都会议上,他就指定由陈伯达担任《红旗》总编辑,后经八届五中全会同意通过。《红旗》杂志上正式标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也是毛泽东决定的,且编委会的阵容颇为强大。

红旗杂志为什么改名求是

见路不走!——《天幕红尘》教会读者思考。 《天幕红尘》这部作品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知识,看了很长时间才看完,怪自己愚钝,许多内容一时无法理解,需要查阅资料,反复琢磨。甚至中途一度放下书本,消停了好一阵子,做好准备,才又拿起书,翻到折页之处,继续往后啃。不管怎样,总算是硬撑着看完了。对,仅仅是看完了,太多太多的内容还需要慢慢消化,只能谈谈初感。书中的核心思想是“见路不走”。这个词来自主人公,叶子农——将军的后代,但父母都在那场运动中受到迫害,虽然后来平反了,但这无疑对主人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父母离逝,自己流落街头,但父母却丝毫没有怨言。于是主人公花费20余年致力于研究父母宁愿舍弃性命也要坚持的那个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早就讲“实事求是”,究竟什么是实事求是?百科词条的解释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认知和解决问题。”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好像很容易,触手可及;好像又很远,不可企及。或是说在嘴上很简单,真正实践起来却云里雾里。 1988年,《红旗》杂志改名为《求是》,这是为了适应改革新形式的要求,也更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书中用“见路不走”来解释实事求是。“见路不走”这四个字,对我而言同样很难理解。大家都说手工面比机器面好吃。为什么好吃? 因为人工揉面更到位吗?那么人的双手会不会累?揉面师傅有没有揉不到位的时候?换成机器是否能达到手工揉面的效果? 因为面条的粗细、宽窄?那么切面的手有没有失误的时候?换成切面机是否可以统一标准? 因为火候?那么煮面的师傅有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没有开小差没掌握好火候的时候?换成机器能否实现火候一致? 如果说,对于上述问题持肯定态度,那么手工面就不一定比机器面好吃!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条件因果。如此,就有可能设计制造出一种机器,理论上可以做出和手工面一样好吃甚至更好吃的面条。并且,只要保证了原材料的一致性,这种面条就不再依赖厨师!这就是“把一碗手擀面以更有竞争优势的成本无损复制而可能乘以最大市场系数。”有路为什么不走?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但别人走的路并不一定适合你,也不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走了,这条路就是正确的路。 有路不走?难道要都要避开他人走过的路吗?完全自己去拓荒开路?是要搞标新立异么? “见路不走”,这是主人公研究马克思主义20余年的收获!大意就是不唯经验、不唯教条,不搞标新立异,就讲条件和因果,就讲规律。也就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以下两个命题,能否驳倒? 1.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2.唯有变是不变的。假如有一天,我发现身边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不为财死,鸟不为食亡。或许我不会再太疑惑,因为人活着,真的是“人各有志”。 《天幕红尘》,这是一本烧脑的书,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但这本书确实很值得逐字逐句阅读,细细品味。这是阅读作家豆豆的第二部作品,越发对这个作家感兴趣。此书完成于2011年,却在书中早已道出中美贸易战的必然!作者思维的宽度和深度,着实让人佩服!

1958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求是》的前身《红旗》杂志创刊。1988年6月16日《红旗》杂志停刊。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正式创刊。《求是》的刊名是由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题写。

红旗杂志官网

上这个网站看看

这个太难了,年头太久了。图书馆也不可能有的了。联系一下《求是》杂志社吧,《红旗》已改名《求是》了,看看他们有没有,就算有我想也是文物级的东西了,呵呵。再就去旧书市看看。

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创刊。同时,《红旗》杂志停刊。1987年12月16日下发的《中央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方案》内有一项是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红旗》自创刊以来,到1987年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作为党的机关刊物,每个时期都按照当时中央的意见、指导思想进行编辑工作。然而,忽然被停刊,这使得无论是做《红旗》工作的同志,还是党内外的一些同志都感到突然。一个很急迫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出现并需要立即解决:1988年第一期是否出版?《红旗》编委会于1987年12月21日给当时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人和书记处写了报告:“近日社内外盛传《红旗》机构要变动,1988年第一期按计划12月25日发稿,27日付印。《红旗》是否照常出版,请批示。” 12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上重申《红旗》必须停刊,1988年第一期照印照发,同时成立一个三人小组起草改刊第一步方案。12月25日三人小组开会讨论第一步方案内容。1988年2月12日党校负责人与《红旗》杂志的干部接触后,感到党校确实不可能有力量办刊。3月2日他们给中央的信中写到:《红旗》在国内外已有相当影响,发行量达240万份,不改刊名为利。但中央最后决定刊名还是要改,并确定《红旗》6月15日的停刊日期。6月16日,《红旗》1988年第十二期出版。杂志正文没有一字提及停刊,但封底“欢迎订阅求是杂志”的大标题下是“中共中央决定,《红旗》杂志今年6月底停刊,《求是》杂志7月1日创刊”的字样。《红旗》就这样悄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红旗杂志文稿

省部级别。根据调查显示《求是》杂志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省部级,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同样属于省部级别,红旗文稿杂志创刊于1964年,是由求是杂志社主管,面向发行的的北大期刊。

半月谈,人民日报,这两个都可以,而且对申论有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出现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开性、改革与新思维”等口号,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搞乱了苏联社会、搞垮了苏联经济、瓦解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这也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国家不复存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自由派掌握了俄罗斯的国家大权。1992年开始,国家解体、政权更迭、制度更替,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一场以“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为标志的激进变革迅速席卷俄罗斯大地。“私有化”是俄罗斯“自由改革派”上演的一台重头戏,是一场空前的财产“大分割”运动。几年间,大规模、“闪电式”的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俄罗斯社会的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一度导致了“财阀横行、寡头参政”的局面。俄罗斯“私有化”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助长了经济犯罪和寡头垄断,贻害无穷,教训深刻。一、俄罗斯私有化的政治背景与思想动因1991年底开始的俄罗斯私有化运动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私有化运动自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继俄罗斯“政权大革命”之后的一场空前的“社会财产大分割”运动。俄罗斯私有化运动开始之初,改革派对私有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们认为,私有化是改革的关键,是摆脱旧体制的根本。根据他们对西方教科书的理解,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俄罗斯政府中一些年轻的改革派领导人认为,“私有制”的优越性被人类几百年的历史所证明,俄罗斯必须踏上私有化的征程,才能最终融入“世界文明之林”。俄罗斯年轻的改革派将建立私有制视为转轨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管理效益、收入等。被称为“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在《俄罗斯私有化史》一书中写道:“我过去和现在都认为,私人所有制在俄罗斯的建立是绝对的价值。而为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只能放弃某些经济上的有效方案。这是不同度量的范畴。经济效益是以一年、两年和10年的时间范围衡量的,而私有制则会在百年、千年和更长的时间中发挥作用”。([俄]《新时代》周刊,1997年第48期,第10页)俄罗斯改革派将建立“私有制”视为通往西方“天堂式”生活的法宝,将私有化看作是拯救俄罗斯的“救世良方”和“灵丹妙药”,建立了私有制,就能融入西方。丘拜斯提出,私有化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加速进行,甚至可以打破常规,不考虑后果。因为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并且要在几年中用突击式的方法完成世界上其他地方用数百年才完成的那些工作。盖达尔和丘拜斯认定,必须把所有权从国家和官僚手中夺过来。俄罗斯年轻的改革派极力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那里寻找理论依据。他们的幻想与西方自由派人士的主张不谋而合。盛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推出经济转轨的模式,制定一个个可供模仿的样板。按照美国哈佛大学谋士给东欧诸国开出的药方,经济改革无非是“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而“私有化”又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改革派认为,冷战结束后西方会给俄罗斯大量的经济援助。他们在设计经济改革方案时,对西方的援助和贷款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纷纷将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作为提供贷款的先决条件,要求俄罗斯政府必须进行私有化改革。二、俄罗斯私有化政策的出台与偏颇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内部政治混乱,社会经济开始失控,实际上已经开启了“非国有化”的大门。1990年前后,学术界开始讨论私有化的问题。苏联解体为俄罗斯实施私有化提供了条件。1991年11月,丘拜斯出任推进私有化的国家财产委员会主席后,迅速拟定了一份新的私有化纲领。一个月以后,1991年12月29日,这份纲领的主要条款被叶利钦以“总统令”的形式获得批准并开始实施。由此正式拉开了俄罗斯私有化运动的序幕。观察俄罗斯国有资产私有化进程,可以发现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私有化更多的出自政治动因,而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成为新政权摧毁原制度经济基础的工具,必须再抓住政治机会,迅速将国有财产分配下去。丘拜斯在电视节目中宣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以至于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俄罗斯私有化操之过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斯大林主义”。2.私有化法律准备严重不足。俄罗斯私有化遵循的一些空泛的理念,依靠的是“总统令”和纲要,而不是靠法律进行。这样可以绕开议会的抵制。私有化运动实际上加快了旧官僚和新权贵将手中“瓜分的社会财产”合法化的进程。3.追求规模和速度,大规模、突击式、闪电式地推进私有化。西方资本主义走过了几百年时间,而俄罗斯改革派期望短时间内培育出千百万私有者。英国一个大型企业的私有化平均需要6年时间,而俄罗斯期望在一、两年的时间突击式完成15000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4.与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被私有化的是国有资产中较好的甚至是最好的部分。在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一些资源、原料型企业首先被私有化,如石油开采、冶炼,有色金属、航空企业等等。5.权钱交易泛滥,私有化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私有化既没有解决经济上的收入、效益等问题,也没能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私有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了财产的争夺。私有化运动带来大量消极的社会后果,引发了许多严重犯罪活动,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损害了经济和国家安全。三、俄罗斯私有化的预计目标和实际结果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官方宣称的私有化要实现以下7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为私有化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然而,私有化几年过后,俄罗斯社会普遍认为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既没有实现收入目标,也没有达到效益目的。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为瓜分国有资产提供了机遇和依据,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1.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俄罗斯社会中大多数意见认为,俄罗斯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未能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私有化收入也微乎其微,实际结果和几年的统计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92—1994年两年时间里,俄罗斯共计有64829个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私有化(1996):结果与结论》,[俄]《社会与经济》杂志,1997年第1-2期,第206—207页),占4年间私有化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据俄罗斯《真理报》的数据,在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罗斯私有化的收入只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 ,占预算收入的 —。在俄罗斯“贱卖国企”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私有化为少数人提供了绝好的敛财机会,不计其数的国有财产被变相转手或侵吞,削弱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的实际资产要达2000多亿美元。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资产总量约合10亿美元,一家私人财团购得价格仅为400万美元。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莫斯科市政府不得不又重新收归国有。莫斯科市化工进修学院的房产及设施价值约1亿美元,被某公司仅以800万卢布的价格购买。类似的例证很多,俄罗斯报刊经常披露。除有形资产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2.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差别不甚明显。一些社会学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营管理、劳动态度等方面,私有化的企业与原国营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反倒是一些新出现的私营企业大大区别于私有化的企业和国有企业(《俄罗斯私有化:经济行为与政治激情》,[俄]《经济与管理》杂志,1996年第10期,第148页)。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在一次对私有化的专门调查中指出,1992—1994年俄罗斯中央一级所属的1666家机器制造企业中有1389家被股份化,占 。这期间,1992年生产下降幅度为 ,1993年下降为,1994年竟达到 。俄罗斯学者认为,仅仅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无主的‘公有’”变为“少数人的‘私有’”只是为增加效益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市场调研,更新设备,改善工艺等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3.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特别是西方舶来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了一半以上。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在反垄断方面,“反垄断”的旗号被用来当作利益均沾、你争我夺的掩护。由于某些反垄断措施操之过急,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对农工综合体、森林工业和冶金工业等部门的负面影响巨大。一些有利可图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和原料部门等分离出不少公司,例如原统一的“苏联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但俄罗斯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门仍为特大型金融工业集团或私人财团所控制。4.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在吸引外资方面,俄罗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显。1994年正值俄罗斯私有化的高潮时期,1994年前9个月的外国投资仅为亿美元,而1993年为亿美元。而1995年估计仅私有化企业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就达1500亿—2000亿美元。不少外资、特别是金融“游资”投放到证券市场。多数外国投资集中在那些利润丰厚的原料采掘部门。几年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国外投资成倍增长,而机器制造、建筑业的外资增长却大幅度回落。一些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外资不十分“青睐”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二是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由于治安状况不佳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外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据美国企业家透露,在俄罗斯经营的外国企业,要把总收入的10%-20%拱手交给犯罪集团。几年来,西方在俄罗斯的投资平均每人只有47美元,而在波兰为326美元,在智利为585美元。截至1995年以前,根据俄罗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的资料,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5. 私有化恶化了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1994年6月底,叶利钦总统宣布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俄罗斯社会4000万人成为股票持有者。然而,社会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私有化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人到90万人,最后能够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少数,这就是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人。1993年4月份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证券私有化”能使自己变为所有者,1993年底这一比例一度增至19%,然而一年之后却降至 。与此同时,俄罗斯64%的居民认为私有化只不过是“政治手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大多数股票持有者根本不可能、也无法参与企业管理,而取得红利的人数也微乎其微。1994年只有4%—5%的股民开始收取“分红”,实际上由于企业大部分停工或开工不足,“股东”已名不副实。俄罗斯私有化第一阶段的公式为:1张私有化证券=俄罗斯70年社会资产总量÷全体居民总数=10000卢布。两年后变为:1张私有化证券=面值10000卢布=7美元=1公斤香肠。在社会心理方面,大多数人不认为分得的是国有财产,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补助”,或是一张“彩票”。俄罗斯学者指出,这种“平均分配”国家资产的作法实际上是一种“欺”,在政治上是有害的,经济上也是徒劳无益的。大多数居民没能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或所有者”。随着“大众私有化”阶段的结束,“货币私有化”的开始,俄罗斯一些“油水”企业纷纷拍卖、招标,绝大部分居民更是无缘,只能做“看客”。俄罗斯自由派改革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社会政治目的是剥夺官僚机构手中的“国家财产支配权”,造就新的所有者阶层。而私有化的结果却是,旧官僚、影子经济成份等才是真正的赢家。6.私有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国家安全。俄罗斯有关部门认为,私有化纲领中没有顾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结果是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局势紧张,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安全。(1)损害了经济安全。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指出,私有化非但没能使转轨政府的预算增加多少,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对一些大型企业、甚至工业部门的控制。俄罗斯几年的实践表明,私有化步伐快的领域,往往正是利润丰厚、前景诱人的部门。俄罗斯境内外的灰色经济势力的目标从港口指向陆地,从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料部门,航空和军工企业都成为各种资本势力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安全机构的报告显示,俄罗斯2/3的具有丰富资源和经济潜力的地区已被各种灰色经济势力、黑手党组织所控制,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威胁国防安全。俄罗斯私有化的后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业企业一般不纳入私有化的范围。重要军工企业私有化的名单由政府和议会审查决定。但俄罗斯安全情报部门的报告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商人直接或通过俄方公司购买军工企业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窃取尖端技术,达到进入或控制这些企业的目的。类似的现象在航空航天、导弹制造等军工企业尤为普遍。(3)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私有化导致了俄罗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社会最高阶层平均收入是最低平均收入的14—15倍,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比为27∶1。私有化的推行,使得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差别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占有财富和资产的多寡上。随着资本收益几何级数的增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将更为严重,势必激起社会大多数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改组、破产数量增多,使得俄罗斯社会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特别是在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地区城市失业人口剧增。仅1996年俄罗斯失业人数为670万人,约占整个社会有劳动能力人口的 。7.私有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犯罪。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私有化,俄罗斯社会治安状况急剧恶化,经济领域犯罪猖獗。俄罗斯内务部及总检察院的报告中一致认为,经济私有化领域犯罪形势最为严峻。1997年,时任政府副总理兼内务部部长阿·库利科夫认为,私有化中损公肥私现象严重,灰色交易盛行。俄官方内部资料显示,仅1996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记在案。而自私有化运动开展以来,共发案30000余起。1997年初,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将一份题为《俄罗斯联邦反经济犯罪和贪污的情况与措施的报告》提呈叶利钦总统,报告中援引俄罗斯科学院分析中心的材料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约有55%的资本和80%有表决权的股票落入俄境内外犯罪集团手中。私有化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犯罪活动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欺诈行为等。更为严重的是私有化的主管部门——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丑闻”不断。据《俄罗斯与独联体经济新闻报》,仅1996年就有152位该部门官员,6000名负责拍卖、招标的人员被检察机关起诉。近年来,俄罗斯私有化、特别是一些特大型石油企业的拍卖已成为政治经济生活中斗争的焦点。观察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私有化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相反却引发了财产争夺战,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后,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只有原来的12%—15%。以前每年生产400架各种类型的飞机,现在生产量大大萎缩,每年不超过20架。俄罗斯的有色金属业基本被外国籍的俄罗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罗斯经济的损失相当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的倍。私有化给俄罗斯经济和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作为一场疾风骤雨式的财产争夺战,私有化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改变了社会的利益格局,激化了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许多俄罗斯居民看来,又是“一场改革闹剧”。“公平分配社会财产”的迷雾渐渐散去,俄罗斯老百姓发现,身边的少数人一夜之间暴富。一些资深的社会学家指出,在这场以“私有化券”为赌注的赌局中,大多数百姓是输家,普通人“当家作主”情况更少。真正的赢家是原厂长经理阶层,还有一些暴发的地下经济势力。俄罗斯私有化一开始就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每项私有化纲领的出台都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论的焦点。私有化不仅引起左翼反对派的抗议,而且导致自由派内部的分裂。当然,俄罗斯经济私有化最严重的政治后果是催生了一些私人财团,豢养了少数金融寡头,这也是叶利钦遗留下来的最沉重的政治遗产。私有化开始以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地方官员、执法部门、学者以及普通居民对私有化的指责不绝于耳。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私有化结果和其他改革措施一样,都未达到预期目的。私有化本应防止国家资产控制权落入官员们手中,但事实上,私有化后许多官员却合法地掌握了这些资产。私有化并未造就广泛的私有者阶层,但却形成了一小撮国家资产继承者。私有化非但没有克服反而强化了经济的垄断。国家反垄断政策根本没有奏效。一些“横空出世”的私人金融工业集团比原国家性质的集团更缺乏责任感、更具威胁。俄罗斯私有化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团控制经济、寡头参与政治”。特别是1996年寡头出资赞助叶利钦连任后,部分寡头变本加厉,向当局要求政治回报,甚至进行要挟。少数财团乘机控制新闻媒体,借机操纵政治,分享权力,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怪胎”。俄罗斯私有化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激怒了俄罗斯百姓,而且也为西方学术界所不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哈佛大学俄罗斯经济问题教授马歇尔·格德曼等多次对俄罗斯改革模式以及私有化运动提出批评。乔治·索罗斯把俄罗斯经济制度定义为“掠夺式资本主义”、“强盗式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索罗斯几次在公开的场合直面俄罗斯新生寡头,咒骂他们的暴富靠的是私有化中的“犯罪、盗窃”。他说:“俄罗斯已从苏维埃制度的一个极端走向了一种恣意妄为的、更近于掠夺性的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极端。”这位美国金融大亨对“俄罗斯寡头这种粗暴野蛮和凶恶贪婪的行为”感到震惊, “国家瓦解了,而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偷窃国家的财产”。索罗斯认为,丘拜斯推动的私有化是为了将“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变成合法的资本主义”。

红旗文摘杂志

刘一博(原名刘兆武)祖籍山东。现为国家一级画师!全国优秀艺术家!中国画鸟画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名人画院名誉院长,红旗文摘杂志社艺术顾问,中国文化管理协发展与传承委会文化传承人。所作之画无不尽态极妍、生面别开,写意气旺神通,笔墨华滋,浑然天成。 在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多次举办个展和连展,在国内举办个展联展三十余次,全国美展中多次获得重大奖项,国家级重大刊物出版发型作品百余幅,多次出版个人画集,中国花鸟画导师。 刘一博老师擅长大写意花鸟,老师的作品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并融中西技法为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出新,常以芭蕉、琵琶、石榴、牡丹、向日葵、石、荷、八哥、鸡等为题材。 老师艺术上主张以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及现代审美意识表现花鸟世界,立古承今,立中承西,立足民族精神、东方意蕴,注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强调笔墨意境和构成意识,作品气势雄浑博大、高古奇拔、自成一格。 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国人民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还让牡丹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也成为美的化身,有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意义。 刘一博老师描绘的花鸟世界,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 因此老师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 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民族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观念,都对鸡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寓意。 雄鸡羽毛明亮,体形轻盈中透着丝丝矫健之气,精神抖擞,气势高昂,给人一种天生的贵族王者之气,所以传说中,人们认为雄鸡在历经万千磨难的考验之后,是可以涅槃重生,化身为浴火飞升的凤凰的。,雄鸡为大家所喜爱,除了这层原因外,还与雄鸡自身自带的祥瑞寓意有着很深的联系。 向日葵寓意是沉黙的爱,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 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 公鸡又有升官发财等诸多美好寓意,向日葵与公鸡寓意着勇敢的去追求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旗文摘》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求是杂志社主管主办。主要栏目有“要闻要论”、“政治发展”“经济改革”、“文化创新”、“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世界纵览”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红旗文摘》突出理论特色,着力汇集各方精粹,博采百家建解,站在理论探索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反映各领域最新成果。

1.“打好当前涉华舆论战对中国意义重大”,载《当代世界》2014年第5期。2.“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周边和国际环境”,载《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4期。3.“中国与缅甸合作项目面临不确定因素”,载曲星主编:《国际形势新变化与中国外交新局面》,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4月。4.“2013年中国周边外交:加大投入主动进取”,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4)》,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3月。5.“2013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载《领导科学》2014年1月下期。6.“‘大选’之后看外交——部分国家新政府对话政策分析”,载《紫光阁》2013年第2期。7.“当前国际形势的几个新动向”(合撰),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8期。8.“中美在阿富汗开展合作的基础及前景”,载曲星主编:《国际安全新态势与中国外交新应对》,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5月。9.“新世纪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成就”(合撰),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13第7期。10.“中国国际安全政策与主张评述”(合撰),载黎弘主编:《2013: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5月。11.“缅甸‘民地武’问题对中缅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4期。12.“2012年中国周边外交:维权维稳安邻睦邻”,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3)》,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3月。13.《国际形势评估及展望》(合撰),载《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3年第1期。14.“2012年国际形势盘点”(合撰),《时事报告》2013年第1期。15.“俄罗斯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载《外国军事学术》,2012年第6期。16.“西方媒体涉华形象的形成机制与利益驱动”(合撰),载《当代世界》2012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12第8期。17.“中国在军控领域的多边外交: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恢复其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载黎弘主编:《2012: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5月。18.“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合撰),载《当代世界》2012年第4期。转载于《求是》《红旗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文摘》2012第3期、《中国外交》2012年第7期。19.“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概述”,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2),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20.“美国‘公共外交’实践及发展前景”,载曲星主编:《国际战略环境的新变化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阶段》,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21.“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及展望”(合撰),载《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2年第1期(创刊号),2012年1月15日。22.“俄罗斯与北约在反导问题上寻求合作的背景、现状及前景”,载《外国军事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总第463期。23.“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合撰),《“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时事报告》杂志社,2011—2012学年度第一期,2011年8月。24.“北约与俄罗斯进行反导合作的意图及前景”,载曲星主编:《后危机时期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2010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时事出版社,2011年6月。25.“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0/2011),时事出版社,2011年5月。26.“当前世界军费增长态势”,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5期。27.“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合撰),载《求是》2010年第18期。28.“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回顾”,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6月。29.“中非关系持续良好发展”,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6月。30.“西方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认知”(合撰),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31.“新能源开发正当时”,载《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9—2010学年度第1期。3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回顾及展望”,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8/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33.“中非关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8/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34.“美国外空战略新动向及其发展前景”,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展望——2008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35.“美国外空战略新动向及其发展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国际政治》2008年第10期。36.“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7/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37.“外空形势动向及发展趋势”,载马振岗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2007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4月。38.“美国调整中亚战略对地区形势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合撰),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2008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4月。

  • 索引序列
  • 建议恢复红旗杂志名
  • 红旗杂志为什么改名求是
  • 红旗杂志官网
  • 红旗杂志文稿
  • 红旗文摘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