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浙江大学王薇导师的研究论文

浙江大学王薇导师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浙江大学王薇导师的研究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现有两系(历史系、文化学系)、四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为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500余种,文物馆珍藏各类文物近4000余种(类),机房拥有计算机60余台,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齐全。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百部,发表论文620余篇。1、古老的学科华中师大的历史学科有百年的历史。其前身的文华书院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首开西洋史,自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以后,每周都有史纲课三小时,地理或欧洲史两小时。1931年,华中大学开设的历史课程有:中国史、现代欧洲史、希腊史、罗马史、英国立宪史、日本史、印度史、西洋文明史、耶教史、佛教史、远东国际关系史等。1935年,陈叔元担任历史系主任。陈叔元为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曾任福州协和大学教授。1938年以后,华中大学西迁到云南省大理,历史系与社会科学系合并成为历史社会学系,当时主办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报告》成为当时国内外边疆文化资料的权威刊物。解放前担任历史学课的教师有:英国的甘施礼、康士丁、丁克生等,国内学者有蔡尚思、马奉琛、许衍梁、石声河、华保罗、曹植福、喻存粹等。1949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设有历史系。1952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设有历史系,方衡担任系主任。解放初有一批著名学者在历史系任教,他们是钱基博、张舜徽、潘梓年、杨东纯、王玉哲、杨希时、王凌云等。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先生曾经向历史系捐赠了一批宝贵的文物,现收藏于学校文物馆。在历史系工作,现已退休的历史学教授、副教授有:涂厚善、黄道立、刘继兴、高明振、黄振、闵光沛、王瑞明、吴量恺、邹贤俊、李国祥、崔曙庭、张翼之、戴绪恭、谭克绳、苏中立、唐文权、戴成兴、董方奎、涂光久、孙玉华、向子祥、吴韫山、李雪松、罗静兰、周孝梅、徐策伟、李继晟、周学根、庞子朝等。在历史系先后工作过的同志还有丁磊华、马志林、彭祖年、薄怀俊、朱明庭、谷武高、余显富、黄怀玉、黄葳、章重明、周开敏、张长清、汤建英、刘玲等。在历史系工作过,后又调出的教师有张洪、李子林、林利民、贺璋容、王昌茂、张三夕、高华平、刘筱红、罗家祥、李建中、马良怀、王奇生等。20世纪50——70年代,历史系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是中学的教学骨干。文革以后,历史系在全校率先有了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中国史学界培养了大批新秀。历史系还开门办学,1981年历史系与江汉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历史学科的专科生,由历史系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派老师去江汉大学汉阳分校教学点上课。1983年,湖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置历史专业自学考试,由我系承办培养历史专业自学考生的任务,发给自学考生毕业证书。1983年,历史系与农工民主党联合在华师办了“中华自修大学”(历史本科)。1983年5月3日,教育部批文建立历史文献研究所,隶属于国家教委领导下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84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历史研究所,该所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的挂靠依托单位。1996年,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合并,联合组建历史文化学院。马敏、朱英先后担任院长。2、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现有三所两系,教职员工82人。中国近代史所16人:章开沅、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何建明、彭南生、刘家峰、田彤、许小青、江满情、王薇佳、郑成林、张建平、谢建军。章开沅、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朱英兼任基地主任。历史文献所12人:周国林、刘韶军、顾志华、杨昶、王玉德、刘固胜、董恩林、陈蔚松、李晓明、谭汉生、贾国伟、孙湘云。张舜徽、李国祥、周国林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刘韶军。楚学所4人:蔡靖泉、张正明(已故)、顾久幸、黄尚明。现任所长蔡靖泉。历史系30人。其中世界史教研室12人:黄正柏、晏绍祥(兼副院长)、李隆庆、李其荣、邢来顺、庄万友、陶笑虹、揭书安、徐晓旭、王震宇、梁军、曾晓祥,教研室主任黄正柏。中近史教研室9人:刘伟(兼副院长)、黄华文、李英铨、曾祥文、沈志安、孙泽学、杜芳、董恩强、李宝红,教研室主任黄华文。中古史教研室9人:熊铁基、吴琦、邓鸿光、张全明、丁毅华、赵国华、杨有礼、尤学工,教研室主任赵国华。历史系主任赵国华、副主任邢来顺。文化学系6人:彭长征、姚伟钧、程翠英、王娟、李爱国、纪东东。主任彭长征、副主任姚伟钧。资料中心:喻枝英、陈亚敏、喻旭、徐艳芳、胡永弘、胡秀云、邹霞。中心主任喻枝英。院党政9人:胡年珍(书记)、寇富安(副书记)、徐剑(团委书记)、辜庆、卢治平(行政副院长)、庞华君(院办主任)、廖林子(教学秘书)、查旺双(科研与函授秘书)、赵国清(行政秘书)。计算机房1人:何蕾。其中有教师64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3人。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馆员4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教授:章开沅、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何建明、周国林、刘韶军、黄正柏、熊铁基、吴琦、刘伟、姚伟钧、彭南生、黄华文、晏绍祥、邢来顺、李其荣、邓鸿光、张全明、丁毅华、顾志华、杨昶、王玉德、蔡靖泉、顾久幸、张正明、彭长征、刘固胜。(前14人为博导)副教授:赵国华、杨有礼、李英铨、曾祥文、沈志安、孙泽学、杜芳、李隆庆、庄万友、陶笑虹、揭书安、董恩林、陈蔚松、李晓明、贾国伟、孙湘云、刘家峰、田彤、徐晓旭。讲师:王震宇、梁军、曾晓强、董恩祥、李宝红、许小青、江满情、王薇佳、郑成林、程翠英、王娟、李爱国、纪东东。图书系列副研究馆员:俞旭、喻枝英、徐艳芳、胡永弘。馆员陈亚敏胡秀云邹霞。技师:何蕾。以上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19人:彭南生、刘固胜、晏绍祥、何晓旭、田彤、刘家峰、马敏、何建明、周国林、刘韶军、吴琦、姚伟钧、王玉德、董恩林、李晓明、邢来顺、孙泽学、郑成林、王薇佳、江满情,前6人为博士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4人:梁军、董恩强、尤学工、许小青。退休的教授还在著书立说,或继续发挥学术作用,他们是涂厚善、黄道立、高明振、黄振、闵光沛、王瑞明、吴量恺、邹贤俊、李国祥、崔曙庭、张翼之、戴绪恭、谭克绳、苏中立等先生。学院聘请了一批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30余人,如野泽丰、成中英、陈鼓应、裘锡圭、庞朴等。3、学科建设历史学科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和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经到我院视察。湖北省原高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余凤盛曾经到学院作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报告。1995年,学院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3年,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正式挂牌。2000年,学院取得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创办了文化管理学系。2001年,学院引进人才,组建楚学研究所。学院有一批研究中心,如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张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会大学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近现代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近代史所。省级重点学科1个——历史文献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古代史。学院在2003年申报了历史学一级学科,申报了专门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级学科。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与教学规律,坚持改革,把我院办成以历史教育和研究为主的,并在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国内一流的学院。学院确定以张舜徽先生和章开沅先生“自强不息、务实求真”作为院里的学术传统。学院营造出了“和谐、有序、实效、奋进”的学科建设氛围。学院现拥有两个全国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学院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硕士方向还开设了历史教学法、跨文化管理,已经开始招生。以下对主要专业作简要介绍:(1)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该学科由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作为学术带头人,1981年即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2001年顺利通过验收,2000年评为全国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再次被重新评审为全国重点学科。该学科点在辛亥革命研究、商会研究、思想史、社会史等方面在全国有很强的优势。(2)中国历史文献学专业。该学科早在1981年就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长期挂靠在历史文献研究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年会。研究会创始人张舜徽先生连续两年担任会长,现任会长为周国林教授。该学科在文献整理、传统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3)中国古代史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80年代,熊铁基、王瑞明、吴量恺等教授在秦汉史、宋史、明清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史学界重视的研究成果。1984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一 重视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食品的特性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对食品的要求 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指社会、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隐含的要求或期望,是人们的意愿和期盼,是消费者对某类或某种食品长期形成的理解和要求,没有文件规定。如消费者一般认为,芹菜是绿色、细长具有特有清香气味、多纤维素的一种蔬菜,否则就不是芹菜。生产者为市场提供的芹菜不能脱离消费者对芹菜的这些基本理解。 满足消费者的程度 食品满足消费的程度,指食品满足明示要求和隐含期望的情况,它既包括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水平,也包括消费者对满足预期使用目的主观评价。质量是一种客观状态,其本身既不表示人们在主观上所做的优良程度评价、在定量上所做的技术评价、在效果上所做的适用性能评价,也不表示人们的主观质量要求。食品满足明示的要求,达到标准,说明食品质量合格。 2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应当无毒、无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摄入可食状态的食品,不应造成对人体的危害[3]。对它的充分理解应该注意2个方面:一是对危害人体的界定。这种危害应包括消费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费者及其对后代的隐患。二是对无毒无害的界定。这是一种会对食品产生潜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或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发现原本被认为“清洁无污染”的食品中也广泛存在着极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从食品安全性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明确判断的事情。 美国学者Jones建议应该区分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2个不同的概念[4]。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不过,由于在客观上人类的任何一种饮食消费,甚至其他行为总是存在某些风险,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尽管这是当代环境威胁加剧条件下普通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所谓相对安全性就是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任何食物成分,尽管是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极低,若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当,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损害健康。如食盐摄入过量会中毒、过度饮酒伤身体等。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过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学成分在人体超量积累达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异,如鱼、蟹类水产品经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适量食用,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少数有鱼类过敏症的人可能带来危险。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响,也往往在对该成分过敏的人群中表现出来。以上说明,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数量是否适当,还取决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条件。 食品绝对安全性与相对安全性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对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认识角度上的差异。前者要求对他们提供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近年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后者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认为,这2种不同的概念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是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发展与逐渐深化的表现,从需要与可能、现实与长远的不同侧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较完整的含义。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工作者和食品消费者,要正确认识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确保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王世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3] 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38-40. [4] 张则钦.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7):41-44.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二 浅析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当今已然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食品添加剂是促进食品工业生产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近几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保持它的安全性,使之更好地有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本文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发展趋势与食品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食品质量安全 一、前言 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是构成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增加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改善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工业。但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添加剂简介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通常是人们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保持或提高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添加的少量天然或合成的物质。它们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既可以是单一成分,也可以是混合物。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世界各国也有所不同。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附则中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添加剂。一般说除了化学合成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纳入天然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还可按安全性评价来划分,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曾在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A、B、C三类,每类再细分为两类。 A类 JECFA已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T和暂定ADI者; B类 JECFA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未建立ADI值,或者未进行过安全性评价者; C类 JECFA认为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和应该严格限制作为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者。 由于食品添加剂功能各异,所以按其用途分类,世界各国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余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余种,其中香精、香料占80%以上,目前我国在GB2760-2007中已公布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1812种(含食品用香料)。国外的食品添加剂更加普遍,美国已有2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应用在近20000种食品中,日本使用的有2000多种。 3.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近二十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水平,缩短和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差距,开发新的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新的要求,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主流,而食品添加剂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提高食品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添加剂在食品领域立下的功劳是不可取代和,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可以没有食品添加剂的。 1.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 除少数食品(如食盐)以外,各种生鲜食品若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就会腐败变质,带来很大损失。防腐剂可以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同时它还具有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作用;抗氧化剂则可阻止或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同时也可以防止可能有害的油脂自动氧化产物的形成。这对食品的保藏具有一定的意义。 2.使用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有的退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等也可有所改变。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加工往往可能对原食品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添加某些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食品超市的货架,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这些食品除主要原料是粮油、果蔬、肉、蛋、奶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原料,就是食品添加剂。各种食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品种的不同、口味的不同,一般都要选用正确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尽管添加量不大,但不同的添加剂能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它们大部分都是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以及不同的着色剂、增香剂、调味剂乃至其他各种食品添加剂配合使用的结果。正是这些方便食品的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5.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例如加工豆腐时使用卤水、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大大提高了豆腐生产的效益。 看了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 1.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论文2000字 2.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论文 3. 有关食品微生物论文范文 4. 食品安全与健康论文3000字 5. 浅谈食品安全研究论文范文

因为,崔新琴是个伯乐人物。她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知名老师,经她带出来的当红明星很多。如黄晓明、陈坤、赵薇等一线明星,都是她的学生,都是她一手教出来而成名的。唐国强等明星,也曾接受过她的指导。所以说,崔新琴是“明星导师。”

崔新琴。成为明星导师是因为他有眼光会发现人才会培养人才。

浙江大学研究王阳明论文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日】冈田武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新修订版)

作者:【日】冈田武彦

译者:杨田

豆瓣评分: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20

内容简介:

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提笔撰写此书,九十三岁完成,花费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贵的阳明遗迹图片。

名人推荐

在现代日本,研究王阳明最深刻、最纯正的是冈田武彦。

——当代儒学大师杜维明

想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我推荐大家阅读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 樊登

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

——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冈田武彦关门弟子 钱明

一位国际阳明学者写给大众的阳明心学普及读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既通俗易懂,又直达精髓。

——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董平教授

市面上有很多写王阳明的书,绝大部分都是流于平面,缺少立体感。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一个突破。本书着力于探讨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

——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吴光教授

王阳明是世界级大哲,冈田武彦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哲人,两位都是儒家的典范。本书是名家写名家的难得佳作,很值得一读!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郭齐勇教授

冈田武彦先生,余尝结识于龙场,其仪态容貌,大有儒者气象。后略有书信往返,或赠书法数帧,今尚悬挂于室内,倾读其书,仰屋兴叹,如晤故人。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张新民教授

阳明学之精神融化于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之行事中,故欲深窥阳明学,必先详知阳明子之生平事迹也。

——阳明精舍山长 蒋庆

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有三个特点:一、化玄学为文学,化心学为行为教育。二、培养直觉,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三、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自性。可简称为一化二培三还原,总之为了每个人明心见性,自个成全自个。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王阳明心学》作者 周月亮

“儒学祭酒”冈田武彦先生是学贯东西的一代宗师,是日本学界对阳明心学洞彻最深之人,也是国际儒学的权威。他认为阳明心学之精髓在体认,当于经验与磨炼中领悟,并以数十年身体力行践履这一同生命融为一体的“信仰哲学”。

——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 吕峥

冈田武彦先生是个东方悟道者,真正的阳明心学的践行者,八十多岁了还多次来中国寻访阳明遗迹,贵州、南昌的许多古迹修复,包括王阳明故居的修复,他都进行了捐助。《王阳明大传》很好地传达出了心学精髓发生、形成、及至大成的惊心动魄的经过,可作“信史”来读。也因为作者与传主实现了心灵的接通,它不是枯燥的高头讲章,自有一份生命的情意在。

——知名作家、《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作者 赵柏田

作者简介:

冈田武彦(1908—2004),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系,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系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孙子兵法>新解》《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等作品。

为了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跋涉两万余里。他还亲自捐款并大力募款多次,帮助修复中国境内多处阳明墓和纪念碑亭以及阳明故居等文化遗产,为中国人重新重视、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阳明心学及传统文化的发展厥功至伟。

编辑推荐

《王阳明大传》是学贯中西、横跨儒释道的世界级大哲冈田武彦先生的毕生心血,也是他一生研究王阳明、践行阳明精神的生命之书,中文简体版自推出以来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反响,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曾登上诸多知名报纸和超大书城的好书榜,斩获2015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入围奖、吴晓波及十点读书联合推荐“预见2016我喜爱的10本书”等诸多荣誉,并入选樊登读书会经典解读书单。这充分证明了《王阳明大传》的独特魅力。

与其他的王阳明传记相比,《王阳明大传》有着鲜明的特点:

* 它全面丰富、立体生动。从家世渊源到师友交往,从人生经历到思想变迁,从诗文特点到兵法运用,王阳明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叙述。

* 它权威严谨、经典深刻。冈田先生不仅穷尽史料,吸收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注重实地考察,十年间组织了六次王阳明遗迹实地考察。

冈田先生还充分发挥自己思想史的专业优势,深刻分析阳明心学诞生时的时代思潮背景,并将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以及明朝其他思想家的学说进行对比,对于读者清晰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形成脉络以及心学的精髓非常有益。

* 它通俗易懂、打动人心。冈田先生是身体力行儒学的国际大师,儒学已根植于他的内心,与他的生命为一体,所以他对心学的讲述通俗易懂又打动人心。

《王阳明大传》便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它权威、丰富、平易、真挚,并有一种浓厚的情感藏于字里行间,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此次全新修订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近六十幅插图,使得全书的阅读更加轻松,体验更加丰富。一部分插图来自王阳明的高徒邹守益所编的《王阳明先生图谱》(珍稀抄本石印),另一部分插图为从事阳明学研究二十九年的杨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摄的王阳明遗迹图片,非常珍贵。

此次全新修订版装帧更为讲究,在开本上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小幅瘦身,翻阅手感更好,阅读体验更舒适。图书封面由业界知名设计师设计,打破三册统一封面的传统样式,精心提炼能反映王阳明不同时期特点的元素,最终以“竹”“松”“莲”来寓意——青年时期苦求圣贤之路去“格竹”,中年时期历经磨难如“松树”不倒,晚年时期思想臻于成熟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通过醒目的大胆布局和精美的专色印刷,再选用质感别致的大地纸,配上特殊的烫黑工艺,整套书显得高档雅致,且韵味十足。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心学”作为新儒学(宋明理学)的重要一脉,究其源,正如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可以追溯到南宋的陆九渊。不过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心学显然面对的问题要更多。若以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体系看,其形而上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在于朱熹。而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使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本人对“心学”与新儒学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此观点贯彻于本论文的始终。因此,本论文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义理陈述中,始终保持着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的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就阳明文本讲,既有与新儒学体系割舍不断的历史因缘,同时其自身又有前期、后期的不同阶段。本论文所采用的阳明心学前期、后期的阶段划分,是以“致良知”宗旨的提出为分水岭的,这与以前的研究者有较大不同。王阳明之开悟“致良知”宗旨,其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于提问方式的转变。就其早期(开悟“致良知”宗旨以前)讲,两个核心的命题是“心即理”(如展开了讲,则是“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理也。”)与“存天理,去人欲”。“心体”、“性”与“天理”诸范畴的表述方式恰恰是对宋儒的表述方式的继承,就其特征言,是“预设”。宋儒对“心体”、“性”与“天理”的“预设”的陈述有一个“客观”的方式,在王阳明,此“客观”的方式没有了,但诸范畴作为“预设”却被现成地继承下来。因此,在回答“心体”、“性”与“天理”是什么的问题上,王阳明的表述方式无疑就欠缺了一些东西,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开悟“致良知”宗旨后所提出的“理障”、“无善无恶”的问题,正是对早期“心体”、“性”与“天理”的“预设”的悬搁。而“良知”的最大特征是由“预设”走上“现成”,是人在道德践履之感应中的当下呈现。就整体上讲,良知是一个“知情合一”的范畴,不过,阳明既以“知”命名它,则“知”的意义的彰显是阳明良知说的特色。“知”的意义可就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情感的自觉,可以说是“情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感应之契机,即“能视听言动的”(所谓感应正是在“视听言动”中实现的),可以说是“知觉”。不过,阳明对早期的“体”的预设的悬搁是不彻底的,故“体”可以由“情”(包括“情觉”)与“知”(即“知觉”)上溯去讲。由“情”(包括“情觉”)上溯讲“体”,则所谓“无善无恶”可以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善”的表述方式,其境界则展现在“拔本塞源”论与《大学问》的“万物一体”观中。由“知”(即“知觉”)上溯讲“体”,则“无善无恶”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其境界亦可展现为感应中的“万物一体”,但此“一体”却只是痛痒无关的不作“障碍”。从后者讲,则阳明有失儒者矩镬。由“预设”到“现成”,王阳明所带给我们的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中国心灵哲学的整体性特征的缺憾,心灵主体的分裂、解构已不可避免,否则,不仅仅认知理性无法开出,道德理性精神也不能挺立。这些,进一步表现在阳明后心学之“荡越”、演化过程中。于阳明后心学,本论文择王畿、王艮、颜钧、何心隐、罗近溪、刘宗周与黄宗羲七人而言,并于王畿后附论聂豹。择此七八人,以其各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阳明文本本身的一些问题,有些并提出了自己的非常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其最著者为颜钧,为何心隐,为罗近溪,为刘宗周。如颜钧“神道设教”之玄虚,何心隐道德他律之冷峻,罗近溪由“理念”而“信念”(对于“善”)的淳朴,刘宗周于“体”上探寻“过”、“恶”的因子。他们各自凭借对儒家道德哲学的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虽有待于进一步商榷,但无疑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此四人中,三人隶属泰州,以王艮开其端也。王艮于阳明弟子中,可谓半路出家,而出身卑微,故其学说中绝少超越意识,即有超越意识,亦多属不自得处,是依样画葫芦。王艮之开泰州,可以说得之无心,然其后确实一代高似一代,至刘宗周,泰州已成为新一代的“显学”文本。当刘宗周欲重新于泰州之“荡越”中树立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学时,不得不面对泰州的“显学”文本,故表现为其义理,则过恶由隐微之“几”(所谓“意根”、“独体”都可以此“几”字当之)上见,工夫之“主静”却在于“善补过”。而王畿作为阳明“亲承末命”的得意弟子,于阳明自有其“调适上遂”的一面,但承阳明于“知”(即“知觉”)上溯言“体”之“弊”发挥下去,就最终脱离儒者之矩。黄宗羲以江右可补救龙溪之“弊”,依我看,此江右如其包括聂豹(黄宗羲也确实是以聂豹忝居其一),则不足补龙溪之弊。聂豹之“归寂”正是阳明由“知”(即“知觉”)上溯言“体”之“归谬”。黄宗羲作为哲学史家,自有其观察问题的敏锐处,亦不可避免其唐突。以哲学史家敏锐的眼光,能于义理上简单清楚地讲出理学家所要说明的问题,但问题的简化却带来了一些结论的唐突。就这一点讲,黄宗羲显然不如其师刘宗周深刻。

浙江大学陈薇硕士论文答辩

浙江工业大学2022年12月份11日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学校相关安排,2022年拟于12月11日,毕业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答辩原则上采用现场答辩。

我觉得是名副其实,她真的是很不错,非常的讨人喜欢,很棒。

是名副其实的。陈薇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陈薇院士的疫苗怎么没消息了。现在放心了。给研发团队科学严谨的精神【中国康希诺新冠疫苗最新进展!安全性及有效性达到预设标准】目前,全球与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采用相同技术路线研发的新冠疫苗还包括阿斯利康/牛津新冠疫苗和强生新冠疫苗。...中国康希诺新冠疫苗最新进展!安全性及有效性达到预设标准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研究方向

个人觉得以一个具体的法律纠纷案件类分析,从而引发什么思考挺好写的,这类的范文也多,看看专业的(法学)书,先把论文框架解决再慢慢细化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据查,《管理学原理》有非常多版本。较为著名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跃之。还有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汤发良。201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理查德·L·达夫特。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拾松。等等。所以,如果要查哪个作者,要把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告知。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赵铁军课题组在成人T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论文“HTLV-1 activates YAP via NF-κB/p65 to promote oncogenesis”以直接投稿方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杂志之一,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综合性期刊大类一区TOP期刊)。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PNAS发表学术论文。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感染引起的恶性淋巴系统肿瘤。HTLV-1病毒通过调控与细胞增殖、转化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致癌功能。赵铁军课题组的研究首次发现Hippo信号通路在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中受到异常调控。Hippo通路关键蛋白YAP在HTLV-1病毒感染细胞及ATL临床病人中持续高表达,且YAP转录活性显著增强。机制研究发现,HTLV-1编码的病毒蛋白Tax通过NF-kB/p65途径激活YAP蛋白功能。此外,研究发现p65阻遏了YAP和LATS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YAP磷酸化,进而抑制YAP的泛素化降解,导致了YAP在细胞核内富集。最后,异常活化的YAP蛋白促进了ATL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激活了移植瘤小鼠的肿瘤形成。该研究首次发现NF-kB/p65诱导的YAP激活对于维持ATL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至关重要。而且研究首次揭示了两条重要信号通路NF-kB和Hippo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为揭示HTLV-1病毒诱导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机制,对进一步探索成人T细胞白血病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字数

论文查重报告最快只需要半个多小时论文查重报告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使用中国知网最快的时候,只要半个多小时就能够将结果呈现出来,当然,查重的速度与论文本身的内容含量有着非常多的关系,如果说论文的字数过多,那么查重的时间也就会较长

4月底或5月初。研究生毕业论文一般在4月底或5月初送出去盲审(博士生100%,每人送审三份;硕士生按当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人数的3-5%,每人送审两份),5月中旬或下旬盲审意见返回,盲审和外审通过后才能取得答辩权,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半数通过即可毕业。

  • 索引序列
  • 浙江大学王薇导师的研究论文
  • 浙江大学研究王阳明论文
  • 浙江大学陈薇硕士论文答辩
  • 浙江师范大学论文研究方向
  •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字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