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提交论文,论文要经过初审-二次初审-外审1-外审2-复审-终审-退修-录用等过程,一般3月给结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审稿意见主要有通过修改和退稿三种步骤为:1初审 2二次初审 3外审 4审稿意见综合 5作者可能提出的复审 6录用或退稿通知。
你这很正常啊,我投的只是《工程地质学报》,也需要类似的天数,你这EI,耐心等吧
据2002年1月22日《科学时报》报导,在“中国自然科学期刊显示度排名表”中,《学报》被列入前100名。根据2003和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03)”统计结果,2004年12月和2006年10月《学报》分别被评为“第三届、第五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学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欢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本刊也发表少数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学报总被引频次:1997年103篇,1998年272篇,1999年346篇,2000年433篇,2001年557篇,2002年758篇,2003年1564篇,2004年2647篇,2005年2521篇。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论文一经录用,自本授权书签署之日起,上述论文全体作者同意将该论文之著作权中的全部财产权(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介质、媒体以及各种语言出版如与CNKI合作双语出版的使用权等)、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发行权和电子版复制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在该论文著作权的有效期内在全世界范围转让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录用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向作者一次性酌致稿酬,稿酬含著作权转让费。1 在签署本著作权授权书时,全体作者作如下保证并对本论文负全部责任:(1) 上述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论文内容无一稿多投,不涉及国家保密及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侵权行为;(2) 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3) 本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著作权或任何其他权利。2 同时,作者还承诺:(1) 今后不考虑以任何形式在其他地方发表该论文;(2) 签字作者保证其本人具有签此授权书并做出承诺之全权;(3) 有证据能证明未签字之作者授权签字作者代表其签署本授权书,本授权书对全体作者均有约束力;(4) 本论文第一作者及第一单位在任何时候不予发生变更。3 其他事项:(1) 若该文属基金产文时,提供相应的基金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2) 全体作者签名(按照论文作者先后排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如果被评选发布在区市级学术报刊上是会发稿酬的。
网上提交论文,论文要经过初审-二次初审-外审1-外审2-复审-终审-退修-录用等过程,一般3月给结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审稿意见主要有通过修改和退稿三种步骤为:1初审 2二次初审 3外审 4审稿意见综合 5作者可能提出的复审 6录用或退稿通知。
可能性应该不大既然安排到增刊,那肯定是正刊放不下啦有时候确实感觉自己的成果被放到增刊是挺不甘心的
不用交,二次初审通过后交100元的审稿费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杨焦生 王一兵 王宪花 陈艳鹏 王 勃
( 中石油廊坊分院 河北廊坊 065007)
摘 要: 长期导流能力评价实验可以反映油气藏条件下裂缝真实的导流能力,为压裂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参考。运用 FCES -100 长期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不同条件下煤岩水力裂缝的长期导流能力,并分析了嵌入、煤粉、胍胶液残渣及复杂裂缝等因素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煤岩强度低,嵌入伤害严重,在较低的闭合应力 ( 15 MPa) 下就表现明显的伤害,而砂岩当闭合压力大于 25 MPa 时,嵌入伤害才比较明显; 煤粉为疏水性,易聚集堵塞裂缝,大大降低导流能力。为克服嵌入和煤粉的伤害,施工中可采取增加铺砂浓度、加大支撑剂粒径、加入分散剂悬浮煤粉等方法。胍胶压裂液由于破胶难,残渣对裂缝渗透率伤害高达70% ~80%,可使导流能力下降30% ~50%,应加强对超低温破胶技术的研究; 裂缝形态对导流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复杂裂缝与单一裂缝相比,等效导流能力降低。研究成果对煤层压裂材料优选、现场施工控制及压后产能评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长期导流能力 煤粉 支撑剂 裂缝形态 压裂液残渣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课题 “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的储层改造基础研究”( 2009CB219607) 资助。
作者简介: 杨焦生,男,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工作,从事煤层气开发及增产措施研究。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石油分院 44#信箱煤层气所,邮编: 065007; 电话:。E mail: yangjiaosheng@ 126. com
Experimental Study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n Long- term Conductivity of Hydraulic Fractures in Coal Seams
YANG Jiaosheng WANG Yibing WANG Xianhua CHEN Yanpeng WANG Bo
( Langfang Branch,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Langfang 065007,China)
Abstract: The long-term conductivity of hydraulic fracture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 in medium-and high-rank coal bed are tested by using FCES-100 fracture long-term flow conductometer. The influence of proppant embed- ment,coal powder,guar gum residue and complex fractures to conductivity are also analyze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proppant embedment can cause seriously damage to conductivity for low-intensity of coalbed. Under low closure stress ( < 15 MPa) ,the damage in coal seam displays obviously,however,for sand only when closure stress was higher than 25 MPa,the damage can be observed. Moreover,coal powder is hydrophobic and is in- clined to gather to chink fracture,decreasing conductivity sharply. Increasing the sand concentration,enlarging the proppant diameter and adding dispersant into the fracturing fluid appropriately can decrease the damage caused by proppant embedment and coal powder. According to test results,for gelout's difficulty,mass guar gum residue in hydraulic fracture can reduce permeability by 70-80% ,and conductivity decrease by 30-50% . So it is necessa- ry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gelout technology under ultra-low temperature. Fracture morpholog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conductivity. Related to single fractures,complex fractures’equivalent conductivity is lower usually. This paper’ s outcomes are beneficial to fracturing materials optimization,field treatment controlling 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post fracturing.
Keywords: long-term conductivity; coal powder; proppant; fracture morphology; guar gum residue
煤储层渗透率很低,一般都小于1mD,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对压后产气效果影响很大,是实现压后高产的基础。与常规砂岩地层相比,煤储层埋藏浅、弹性模量低、强度低、天然割理及裂缝发育(琚宜文等,2005;申卫兵等,2000),压裂过程中多形成复杂裂缝,支撑剂嵌入严重,产生大量煤粉堵塞裂缝,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变化具有自身特点(邹雨时等,2011;郭建春等,2008;王春鹏等,2006),其评价方法和内容不能简单照搬砂岩地层中裂缝导流能力的评价,而应该具有特殊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实验室长期导流能力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形成了一套适合煤储层的裂缝导流能力评价方法。
1 实验原理和设备
实验使用的是美国公司生产的裂缝导流仪,使用API标准导流室,并严格按照API的程序操作,实验原理主要是达西定律,支撑剂导流能力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下面形式: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 2011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式中:kWf为充填裂缝导流能力,dc·cm;Q为裂缝内流量,cm3/min;μ为流体粘度,mPa·s;Δp为测试段两端的压力差,atm。
因此,实验中只需测得压差及流量即可求得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图1为API支撑剂导流室解剖图,可以模拟地层条件,对不同类型支撑剂进行短期或长期导流能力评价。
2 实验条件和煤样制备
为了真实地反映支撑剂在地下裂缝的实际情况,模拟温度取40℃,选用长期导流能力测试,每个测试压力点都测量50小时,闭合压力分别为10,15,20,25和30MPa。支撑剂选用现在普遍采用的石英砂(兰州砂),选择20/40目和10/20目两种进行试验。实验中的流体选择为2%KCl水溶液和胍胶液,流体速度2~5ml/min。实验使用晋城(高煤阶)和韩城(中煤阶)两地的天然煤岩,实验试件的尺寸为长,宽,厚1~2cm,端部成半圆形(图2)。
3 实验方法
在导流室中夹持煤片模拟煤层裂缝,将实验流体以稳定的流速通过两片煤板之间的支撑剂填充层,逐渐增大闭合压力得到裂缝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变化的曲线。通过改变煤岩类型、煤粉浓度、铺砂浓度、胍胶液浓度和用量、支撑剂粒径及组合、裂缝形态等实验条件得出不同闭合压力与导流能力的关系曲线,然后将不同的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煤岩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图1 API支撑剂导流室解剖图
图2 不同煤阶煤岩板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支撑剂嵌入及煤粉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1)支撑剂嵌入影响
实验选用20/40目兰州砂,铺砂浓度分别为5kg/m2和10kg/m2,用钢板、砂岩和煤岩板(高、中煤阶两种)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图3,4。
图3 钢板、砂岩、煤岩导流能力对比图(铺砂浓度5kg/m2)
图4 钢板与煤岩导流能力对比图(铺砂浓度10kg/m2)
可以看出,使用钢板(无嵌入)测得的导流能力明显大于使用煤岩测得的导流能力,说明支撑剂在煤岩中的嵌入伤害程度很大。实验证实煤层嵌入比砂岩严重,在闭合压力大于10~15MPa时,导流能力就急剧降低,而砂岩闭合压力大于20~25MPa时才下降较快。
由于中煤阶煤岩的强度更低,同样条件下,中煤阶嵌入伤害更严重,中煤阶明显嵌入时的闭合压力比高煤阶更低,嵌入程度约为高煤阶的倍,造成导流能力下降幅度更大。嵌入伤害越严重,裂缝壁面嵌入部分产生的煤粉碎屑越多,对支撑裂缝内的流体流动阻碍更大,使得导流能力进一步下降。
(2)煤粉产出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实验选用20/40目石英砂,采用10kg/m2铺砂浓度,分别混入2%和5%的煤粉(100目),采用高阶煤煤岩片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煤粉对裂缝导流能力伤害很大,随着闭合压力的增大,煤粉浓度的增高,导流能力迅速下降。闭合压力10~30MPa,2%煤粉可以使导流能力下降10%~35%,5%煤粉可使导流下降20%~60%。煤粉是疏水性的,不易分散于水或水基压裂液,从而极易聚集起来阻塞裂缝孔隙喉道,随着时间的延长,煤粉微粒不断运移,可以使得堵塞更为严重。如在压裂液中加入润湿剂和分散剂则能使煤粉由疏水性转为亲水性,有助于分散与悬浮煤粉于压裂液中,阻止煤粉的聚集,有利于煤粉的返排。如图6显示,加入两种不同分散剂FSJ01,FSJ02后裂缝导流能力有所改善。
图5 不同煤粉浓度下导流能力对比图
图6 加入分散剂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铺砂浓度5kg/m2)
支撑剂粒径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实验应用晋城高阶煤岩,选择10/20目和20/40目两种粒径支撑剂按照不同比例(1∶1,1∶2,1∶3)混合,测试其导流能力变化,铺砂浓度为10kg/m2。
由图7可以看出,当闭合压力低于20MPa时,单一粒径10/20目的石英砂的导流能力比20/40目的大30~50%,且大粒径支撑剂所占比例越大,其导流能力也越大。而当闭合压力高于20MPa时,各比例组合导流能力相差不大。因此,压裂施工过程中,考虑造缝和携砂效果,前期应用较小粒径支撑剂(20/40目),低排量施工,可较好支撑多裂缝的支缝系统,使裂缝延伸更长;后期尾追较大粒径支撑剂(10/20目)提高近井地带的导流能力。
图7 不同粒径支撑剂组合导流能力对比图
铺砂浓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实验选用20/40目兰州砂,分别选取5kg/m2和10kg/m2两种铺砂浓度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图8。
图8 不同煤岩、不同铺砂浓度导流能力对比图
由图8可知,无论何种煤阶煤岩,提高支撑剂的铺砂浓度导流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铺砂浓度从5kg/m2提高到10kg/m2,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可以提高50%~100%。而低铺砂浓度下一旦发生嵌入现象,其影响要比高铺砂浓度大。闭合压力越大,铺砂浓度越低,地层岩石越软,嵌入越严重。因此,较软的中阶煤层中为了降低嵌入和煤粉对导流能力的伤害,施工过程中应该增大砂比,提高填充裂缝的铺砂浓度显得更为必要。因此为了提高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可在施工条件许可的条件内适当增加支撑剂的铺砂浓度。
压裂液残渣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煤层温度低,胍胶压裂液破胶难,造成残渣吸附在煤基质或堵赛支撑剂孔隙,导致基质、裂缝内渗透率下降,导流能力减小,因此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压裂残渣对支撑剂导流能力的影响。在这里选用20/40目石英砂,10kg/m2铺砂浓度,煤样为晋城高煤阶,分别做了不加压裂液、加入浓度的150ml胍胶液、加入浓度的150ml胍胶液和浓度的100ml胍胶液情况下的导流能力测试,评价胍胶压裂液导流能力的伤害,并进行对比分析,如图9。
图9 压裂液残渣伤害综合对比图
压裂液残渣的伤害,导致了支撑剂导流能力明显的降低,不同的闭合压力下及伤害程度平均在30%以上。相同闭合压力下,同一样品注入瓜胶压裂液越多,浓度越高,导流能力伤害越大,的瓜胶液比相同量的瓜胶压裂液导流能力下降10%以上,的150ml胍胶量比的100ml量导流能力降低20%。
因此煤层压裂液体系在选用冻胶时,需要充分研究其在煤层低温条件下的高效破胶技术,同时也可以尝试加入化学物质来降解、氧化冻胶残渣,减少残渣对水力裂缝的堵塞,从而达到增加裂缝渗透性,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
复杂裂缝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为了描述煤层水力压裂中形成的“T”形、“I”形等复杂裂缝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本次实验中模拟研究多条裂缝(两条)导流能力的变化情况。实验选用20/40目兰州砂,将一定量的石英砂平均分成两份,分别充填于两条相邻裂缝内(铺砂浓度5kg/m2),测试其综合导流能力,并与单一支撑裂缝(铺砂量与两条裂缝相同,铺砂浓度10kg/m2)的导流能力进行对比,如图10所示。
图11实验结果显示,等量的支撑剂,多条(两条)裂缝的导流能力小于单一裂缝的导流能力,平均可以降低。主要是由于裂缝条数的增多,造成支撑剂较为分散,铺砂浓度降低,增加支撑剂嵌入和煤粉堵塞;另一方面,缝间流体流动发生转向,产生附加渗流阻力,压裂后的煤岩裂缝形态和表面极其不规则,这种渗流阻力会更大,致使导流能力进一步降低。由于煤岩强度差异,裂缝形态对中阶煤岩的导流能力影响程度更大,闭合压力为20MPa时,中煤阶煤岩导流能力降低,高煤阶煤岩降低。
图10 复杂支撑裂缝(浓度5kg/m2)和单一支撑裂缝(浓度10kg/m2)示意图
图11 不同裂缝形态下的导流能力对比图
5 结论
(1)煤岩强度低,支撑剂嵌入造成的导流能力伤害非常严重(伤害率50%以上)。煤层嵌入比砂岩严重,在闭合压力大于10~15MPa时,导流能力就急剧降低,而砂岩闭合压力大于20~25MPa时导流能力明显下降。中煤阶嵌入伤害更严重,中煤阶明显嵌入时的闭合压力比高煤阶更低,嵌入程度约为高煤阶的倍,
(2)闭合压力10~30MPa,2%的煤粉可以使导流能力下降~,5%煤粉可下降~,在压裂液中加入分散剂可以使煤粉不易聚集,有利于返排,降低伤害。
(3)提高支撑剂的铺砂浓度和增大支撑剂的粒径可以明显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地层闭合压力增大时应相应增加铺砂浓度,在软煤层中显得尤为必要。
(4)压裂液残渣伤害对支撑剂导流能力有很大影响,由于压裂液残渣的伤害,导致了支撑剂导流能力下降了30%左右,而降低压裂液的用量或减小压裂液的胍胶浓度都可以减小残渣伤害的影响,提高支撑剂的导流能力。
(5)同等量的支撑剂,复杂裂缝的导流能力小于单一裂缝的导流能力。与高阶煤岩相比,裂缝形态对中阶煤岩的导流能力影响程度更大。闭合压力为20MPa时,中煤阶煤岩导流能力降低,高煤阶煤岩降低。
参考文献
郭建春,卢聪,赵金洲等.2008.支撑剂嵌入程度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33(6):661~664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爱民.2005.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J],地质学报,79(2):269~285
申卫兵,张保平.2000.不同煤阶煤岩力学参数测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S1):860~862
王春鹏,张士诚,王雷等.2006.煤层气井水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评价[J],中国煤层气,3(1):17~20
邹雨时,马新仿,王雷,林鑫.2011.中、高煤阶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36(3):473~476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水利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2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部信息研究所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3 水力发电 国家电力公司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4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郑州市金水路11号(450003) 5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武汉市解放大道1155号(430010) 6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水利部农村水利用水电及农村电器公司 武汉市势力电力大学(430072) 7 河海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 南京西康路1号(210098) 8 水文 水利部水文局 北京白广路2条2号(100053) 9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珞珈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430072) 10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1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430071) 12 岩土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3 水力发电学报 中国水力发电与工程学会 北京市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00084) 14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武汉市赵家条九万方(430010) 15 水科学进展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南京市西康路1号水文水资源研究所(210024) 16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中国船舶工程研究中心等 上海市高雄路185号(200011)
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38
必须是核心期刊,而且EI检索
太多太多太多了,建筑类的期刊那么多,每本期刊上有上百篇文章。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壹品优刊了解。
[1]弗化奇A P.牛顿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王龙甫.弹性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Da Vinci the strength of iron wiresof variouslengths(Notebook,).In: Engineering in :Williams and Wilkins,
[4]Hudson J engineering systems:theory and :Ellis Horwood ~5
[5]Galileo New York:Macmillian,~300
[6]Hudson J A,Crouch S,Fairhurst ,Stiff and Servo-controlled Testing .,1972,6(3):155~189
[7]Von unter allseitigem,.,1911,55:1749~1757
[8]郭惠丰,伞桂兰.粗晶大理岩的三轴残余强度及蠕变原因.地下空间,1999,19(5):699~701
[9]Mogi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on rock .,1967,72(20):5117~5131
[10]Akai K,Mori on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sand-stone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ve .,1967,147:11~24
[11]Mogi criteria of rocks(study by a new triaxial compression technique). .,1971,20:143~150
[12]Shimada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high pressure :A A Balkema,~16
[13]Griggs D weakening of quartz and other .,1967,14:19~31
[14]Tullis T E,Tullis rock deformation :Hobbs B E,Heard H and Rock Deformation:Laboratory .,1986,:297~324.(Washington D C:American Geophysics Union.)
[15]Kern H,Karl dreiaxial wirkende Gensteinspresse mit ,1969,19:90~92
[16]Kern orientation of experimentally deformed limestone,marble,quartzite and rock salt at differenttemperature and states of ,1977,39:103~120
[17]Carter N L,Christie JM,GriggsD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of ,72:687~733
[18]Shimada method of compression test under high pressure in a cubic press and the strength of ,1981,72:343~357
[19]Cook N G W,Hojem JP rigid50-ton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testing Africa .,1966,16:89~92
[20]Wawersik W R,Fairhurst study of brittle rock fracture in laboratory compression .,1970,7(6):561~575
[21]尤明庆.岩样单轴压缩的失稳破坏和试验机加载性能.岩土力学,1998,19(3):43~49
[22]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等.煤岩三轴细观损伤演化规律的CT 动态试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5):497~502
[23]王恩元,何学秋.煤岩变形破裂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0,43(1):131~137
[24]肖红飞,何学秋,冯涛等.煤岩动力灾害力电耦合.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5]Yasuhara H,Marone C,Elsworth zone restrengthening and frictional healing:the role of ofGeophysical research,110,B06310,doi:
[26]岳中琦.岩土细观介质空间分布数字表述和相关力学数值分析的方法、应用和进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6(5):875~888
[27]秦四清,李造鼎,张倬元等.岩石声发射技术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28]First Symposium on Rock of the Corolado School of Mines,1956,51(3):Foreword
[29]冯树仁,佘诗刚等译,葛修润校(布雷迪 B H G,布郎 E T著).地下采矿岩石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0]郑颖人,沈珠江.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学报,1998
[31]李通林,谭学术,刘伟.矿山岩石力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22
[32]谢和平.岩石和混凝土损伤力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33]华安增,张子新.层状非连续岩体稳定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34]徐小荷,余静.岩石破碎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35]范广勤.岩石流变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36]缪协兴,陈智纯.软岩力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7]何满潮,景海河,孙晓明.软岩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8]赵阳升.岩石流体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9]李贺,伊光志,许江等.岩石断裂力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97
[40]冯夏庭.智能岩石力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1]唐春安.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试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2]周维垣,杨强.岩石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3]杨志法,王思敬,冯紫良等.岩土工程反分析原理及应用.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44]姚卫星,余新陆,颜永平.脆性材料压拉强度比的估计.见:清华大学博士后科学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6
[45]王庚荪,袁建新,吴玉山.多裂纹材料单轴压缩破坏机制与强度.岩土力学,1992,13(4):1~13
[46]孔圆波.砂岩试样裂纹扩展和宏观断裂的模型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20(4):93~98
[47]Hoek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rock under .,1965,1(2):136~155
[48]俞茂宏,李跃明等.强度理论研究新进展(论文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49]杨光.关于“岩土类材料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一文的讨论.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95~97
[50]俞茂宏.对“统一强度理论”讨论的答复.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97~99
[51]卓越,梁绍暹,张善德等.矿物岩石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52]卫管一,张长俊.岩石学简明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1,106~107
[53]马志先,吴国忠,马绍周译(Moorhouse W W 著).岩石薄片研究入门.北京:地质出版社,,244,309
[54]李世平,冯震海等译(巴拉G 著).岩石各向异性——理论与实验室试验.见:米勒 L.岩石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1,112~144
[55]崛部富男.岩石试料の形状が压缩强并びに引张さに及ぼす影响にっいて.东北矿山,1952,(7):21~24
[56]井上正康,木下重教等.岩石の压缩强さ测定法.日本矿业会志,1968,84(965):1462~1465
[57]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Commission on Standardization on Laboratory and Fiel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rock .,1979,16(2):135~140
[58]张剑峰等.岩土工程勘探设计手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6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6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煤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8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6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北京:地质出版社,
[64]Fairhurst C E,Hudson J ISRM suggested method for the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for the intact rock in uniaxial .,1999,36:279~289
[65]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单轴压缩试验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2):3754~3760
[66]Fairhurst C E,Hudson J A.单轴压缩试验测定完整岩石应力-应变全程曲线ISRM 建议方法草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6):802~808
[67]Kostak B,Bielenstein H distribution in hard .,1971,8(4):501~521
[68]尤明庆,苏承东,周英.不同煤块的强度特性及回归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81~2085
[69]山口梅太郎.花こぅ岩の强度试验にぉける试验片の数につぃて.材料,1966,16(160):520~528
[70]郑雨天,傅冰骏等译(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实验室和现场试验标准化委员会著).岩石力学试验建议方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71]Barton effects or sample bias? In: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ale effects in rock :A A Balkema,~58
[72]Thuro K,Plinninger R J,Zäh S,et effects in rock properties(Part1).In:Särkkä & Eloranta(eds.).Rock Mechanics-a challenge for & Zeitlinger Lisse,~174
[73]齐庆新,毛德兵,范绍刚.直接单轴拉伸条件下煤的弹脆塑性分析.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85
[74]Okubo F,Fukui stress~strain curves for various rock types in uniaxial .,1996,33(6):549~556
[75]王思敬,杨志法,傅冰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总编审定录用的概率不大。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是1982年在国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陈宗基先生倡导下创办的科技期刊,审定录用非常严格,正刊录用率百分之十四到十五,增刊录用率百分之十四到十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总编审定录用的概率不大。
据2002年1月22日《科学时报》报导,在“中国自然科学期刊显示度排名表”中,《学报》被列入前100名。根据2003和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03)”统计结果,2004年12月和2006年10月《学报》分别被评为“第三届、第五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学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欢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本刊也发表少数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学报总被引频次:1997年103篇,1998年272篇,1999年346篇,2000年433篇,2001年557篇,2002年758篇,2003年1564篇,2004年2647篇,2005年25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