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刊速度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刊速度

发布时间: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刊速度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学报一共分为三种,出刊时间如下:一、专科学报。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多个专科学报均可操作安排。版面费合理、出刊时间快。二、本科学报(非核心)。这种学报难度明显上升,基本靠质量取胜,而且本科生不能发,高职院校的老师非常难发。比较好操作的有《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等。本科学报在安徽算核心期刊。一般审核1 周到3个月,出刊时间要1年。三、本科学报(核心期刊)。即有一些本科学报是核心,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等,这类学报,几乎国内很少有人操作。《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只能操作计算机相关的,并且是纯计算机的。这类学报一般审核时间要3-5个月,出刊时间1-2年。

是省级的期刊,一般大学学报都比一般的省级权重高些,对你评职称更有利哦~~

不是啊,市级都不上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双刊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大学或高校的学报都可以认定为省级期刊,评职称可以用。

不是啊,市级都不上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征稿

很少有了,得看你的文章质量,如果过硬的话,他们会给你的,在前几年,杂志社就开始收取版面费了

大学或高校的学报都可以认定为省级期刊,评职称可以用。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经济评论上海保险上海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管理管理世界学术交流北方论丛财经研究管理科学金融教学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国情国力改革企业管理银行家统计研究江苏企业管理 广东商学院学报上海财大:《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企业研究》、《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成都:《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南京的《航天电子对抗》,高等学校化工学报消费导刊(社科版、自然科学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自然科学版)《中国建设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中国教育报》《远程教育杂志》《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技术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些杂志投稿都不需要钱的!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报名时间

每年有两次报名录取的机会,春季3月,秋季9月

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型高等学校。

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78年11月的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含金量不比其它升学方式低。

广东开放大学成立时间是在8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一批针对成人教育开办的提升方式,由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管理,成立至今40年,是目前全国6所开放大学之一,广东开放大学在册学生规模全国第一,师资队伍全国第二,资产设备全国第三,综合实力全国前三。

广东开放大学的优势

1:免试入学

2:年满18周岁即可报考,提供相关的(中专/高中/技校)等文凭

3:每年有两次报名录取的机会,春季3月,秋季9月

4:全程线上,无需线下参加任何科目考试,专本科都可报,并且可托管

5:无论专科、本科/毕业时间均为年制

6:可用于:升职/加薪/应聘/考证/考编/落户/考编/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相关作用

鼻子底下是什么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开放教育是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是教师教育学历与非学历一体化、职前职后相衔接和沟通的有益探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电大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年来,“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起源、概念、涉及到的理论等方面的探索。然而,要想真正发挥“翻转课堂”的自身特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教师带领下应用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所真正带来的积极改变,需要进行有关“翻转课堂”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本文探究“翻转课堂”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有效实施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更好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开放教育;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在校生,他们多为在职想要提升自身学历的学员,由于他们受到工作事物和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导致他们无法像普通高校学生那样拥有可以投入学习的大量时间。电大系统采用面网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为学员提供大量自学资源的基础上为学员安排适量的面授课,用于重点讲解学员难以掌握的知识内容。由于很多学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毅力和兴趣,导致他们在面授课上很难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翻转课堂”的出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转变为整个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通过前期调研与实践研究,开放教育中的多数学员和教师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认为应用得当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员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就“翻转课堂”如何在开放教育中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究,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自身特点,让其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出路。

二、“翻转课堂”核心理念与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掌握学习:该理论强调目标定位,反馈矫正。“翻转课堂”的重中之重在于课堂活动中的协作、探究。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5)人本主义: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主张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学生个性的培养。

(6)教学设计理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制定解决方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7)自主学习理论:该理论不同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能力。(8)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该理论体现着集体行动的思想,通过合作互助同伴间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索,在互动互助中增长知识,得出结论。(9)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该理论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基于不一定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的学习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10)混合式学习:该理论将传统学习和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开放教育中“翻转课堂”实施的策略分析

通过上述对“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究,本节将着重研究如何利用上述理论指导“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实施的有效策略。

1、“翻转课堂”教学环境要保证师生、生生间的积极互动。“翻转课堂”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完成,课上主要用于学生间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因此,构建一个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重要。为了营造良好氛围,教师需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互动减少或者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帮助,教师需要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对知识内容充分掌握。

2、利用奖惩机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对于在“翻转课堂”上主动提问或积极回答其他学员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并探究其他奖励机制来促进学生持续维持这种学习态度。本研究认为,适用于开放教育学员的奖惩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学员,根据其参与次数为其准备级别不等的电子资源作为奖励,如电子书、各类考试的参考资料等;其二是对于长期不参与课题互动的学员,主讲教师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和想法,尽可能鼓励其参与进来,对那些仍不参与互动的学员,其平时成绩适当降低;其三是对于偶尔参与互动的学员,每次参与互动后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并对其回答进行补充,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内容,以此来鼓励这部分学员积极地参与互动。

3、对“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良好设计。很多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即课堂用来解惑答疑而课外用于知识学习,既然课堂时间转变为解惑答疑,教师只需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引导学生之间互动讨论即可,对这一环节教师并不需要特殊设计。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持有上述观点的教师不占少数。本课题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正确。“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不仅限于课堂内外的翻转,而是整个教学模式和思路的翻转。“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并不是学生间无序的就知识内容的问题而进行的自由讨论,教师需要对学生讨论的各个环节加以引导和提示,需要精心设计好整节课的讨论主题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看似主动灵活的自由讨论过程中得到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针对“翻转课堂”的设计主要集中在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之上,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互动多讨论。

4、教师在每节“翻转课堂”上至少要为学生提出1-2个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只是提出容易解决的问题,将使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觉得枯燥无聊,丧失学习的动力。难题的提出也有助于学员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开拓思路,对自己认知策略的提升有所裨益。在学员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以提示,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主探究,以至于最终解决难题。

5、“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虽然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成人学习者,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也应多加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像儿童一样在快乐中学习。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能够在一个和谐有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教师需要具有平易近人的态度,遇事多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面对学员回答不上问题、迟到等事件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回答问题,乐于在工作之余参加面授课的学习。

6、“翻转课堂”中应至少同时包括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两个部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为学员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机会,教师应主动探究促进学员自主交流的多种形式。

四、结论与展望

“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变带来了一种新的尝试与可能,目前为止,多数教师对待这一教学形式持有肯定的态度。“翻转课堂”运用得当,可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可能,否则可能只是一种形式独特的噱头,与传统教学相比并无大的提升,反而浪费了教师的宝贵时间用于制作或寻找合适的素材与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实践反馈,本研究认为一般来说,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适合学生课外自学,而涉及到技术、情感等的部分则更适合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每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都会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出现也不例外,然而,要想真正发挥“翻转”的功效,还需学者和专家、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与研究,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方能解决。相信在未来,“翻转课堂”这一形式的运用能够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可能,本文仅对“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实施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对日后“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真正提升提出一点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等.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3]姜艳玲,徐彤.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4]周平.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及其理论基础溯源[J].外语电化教学,2015,(3).

可以的。只要学分够就好。不过你嘎辅导老师甘衰嘎。合格都唔比你?--我都系电大毕业嘎。论文评价良好。答辩老师不算什么。最重要是学分够了。能毕业的。

一.封面: 1.学 校: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分校 2.学历层次:本科 3.学生类别:开放教育本科 4.学习专业:金融学 5.学 号:填本人学号 6.注册证号:由学校提供(不用填) 7.入学日期:2004年3月 8.填表日期:2006年10月。二.内容: 1.名称填写全称,不要填写简称或缩略语。 2.年份填4位。 3.地点填写××省××市或××市××县(区)。 4.自我鉴定:不少于300字,填写不下可另附纸。 5.毕业实习单位和主要内容:如实填写。 6.毕业论文或毕业作业设计题目:如实填写。 7、专业特长和懂何种外语程度如何:如实填写 注:1、填写前请认真阅读扉页上的“填表说明”,先打草稿后填表。 2、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要求客观真实,字迹工整。 3、“自我鉴定”主要内容:通过电大的学习,本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有哪些提高;本人是如何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完成学业的;尚有哪些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4、交表日期:7月18日前。 5、交表方式:交到考务室班主任处。注:照片不要贴,由学校统一贴。

  • 索引序列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刊速度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双刊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征稿
  •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报名时间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