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比较高的地方,有树林的地方,偏僻的地方,沿海的城市,还有一些潮湿的地方生活,才能够满足他们所需要的条件。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7] 中国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013年8月24日中午,在武汉硚口肖家地附近的一栋拆迁房内,不停传来“扑通扑通”的怪“猴面鹰”长猴脸尖嘴利爪声,这声音前一天晚上已经响了一夜了。旁边的居民陈师傅起先以为是野猫,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拆迁房内一探究竟,没想到里面的“小怪物”让他吓了一跳:这个奇怪的动物长有利爪、面相酷似猴子,在房间里乱飞乱撞,陈师傅将撞到卫生间内的“怪物”抓住,随后报警。韩家墩派出所民警来了以后,拿这只“小怪物”也没有任何办法。而且,“小怪物”翅膀伸起来有半米左右,一旦有人靠近,它还会咬人。随后,民警联系了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表示,这只鸟名叫猴面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按半米长的翅膀来看,这只猴面鹰还不成熟,应该是刚学会飞行,前一天晚上因为电闪雷鸣,很有可能因打雷将猴面鹰自带的“雷达”系统扰乱了,因此迷失航向,误入民宅。因为这只猴面鹰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工作人员判断它有能力适应野外生存,建议最好放生。于是,民警将它带至汉江边放飞,回归自然。[8]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贵阳一个村民捡到5只野生猴面鹰的新闻,在当地很快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因为这种动物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以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稀少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心水,自然也是比较正常的了。
这个村民是在下地干活的时候捡到了这5只幼鸟,随后很快和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工作人员通过检查确定这5只鸟是安全的状态之后,很快把这5只鸟送回了大自然里面。不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中,工作人员仍然会保持对着5只鸟的关注,如果发现这5只脚没有办法独自生存的话,那么工作人员也将会对这5只鸟进行照料。
在大家对于这些鸟充满了兴趣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感觉到有一些好奇,那么这一种相对来讲比较少的野生动物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由于猴面鹰的数量相对来讲比较少,所以有很多人对于这种野生动物并不是特别的了解,这种动物的主要生存环境是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和农田城镇以及村子附近的树林里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发现这种野生动物能够生活的地方,相对来讲还都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在村的周围能够发现这些野生动物也并不是特别值得惊讶的事情。
不过能够在当地发现这些野生动物,也说明了当地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并且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正因这样才能够有这些野生动物愿意在这个地方生存,所以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要不断的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慢慢的多起来。
这是草鸮,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而且数量非常少,成年的猴面鹰攻击性很强,所以不要随便接触。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共同主编) 中国鹤类研究文献题录,安徽大学出版社,(共同主编) 新视野百科全书鸟,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翻译) 啮齿动物生态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参编)发表的部分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 ZhouLizhi, Ma Yong, Rodent species richnes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he arid regions of China. Arid Ecosystems,2001, 7(14-15):67-782. GuiyiZo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Xiangdong Zha, Baowei Zhang, Tianbiao Zhao, Jun and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midday gerbil Meriones meridianus inferredfrom th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Journal of RussianTherology, 2008, 7(1):. YajunXING, Lizhi ZHOU(通讯作者), Youyu ZHANG and Xinjian WANG. Geographical patterns based onfaunal types of breeding birds and mammals. Integrative Zoology, 2008, 3(4):280 - 2894. ShutingZAN, Lizhi ZHOU(通讯作者), Hao JIANG, Baowei ZHANG,Zhi'an WU, Yinxu HOU.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boyciana): implications for a breeding colony in a non-breeding Zoology, 2008, 3(3): 235 - 2445. ZhouBo,Zhou Lizhi(通讯作者),Chen Jinyun,Xu Wenbin. Diurnal Time-Activity Budgets of Wintering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 in Shengjin Lake, China. Waterbirds, 2010, 33(1): 110-1156. YunHuang,Lizhi Zhou(通讯作者). Screening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eticdiversity analysis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Chinese Birds,2011,2(1):33–387. ChenJinyun, Zhou Lizhi(通讯作者), Zhou Bo, Xu Renxin, Zhu Wenzhong, Xu Wenbin. Seasonal dynamics ofwintering waterbirds in two shallow lakes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Province. Zoological Research,2011,32(5): 540-5488. LiliZhang, Lizhi Zhou(通讯作者), Yanli Dai. Genetic structure of wintering Hooded Crane (Grusmonacha)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sequences. Chinese Birds, 2012,3(2): . GangLiu,Li-zhi Zhou(通讯作者),Chang-ming Gu. Complete sequence and gene organization of themitochondrial genome of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and phylogenyof some Anatidae species. Mol Biol Rep, 2012,39(3):2139-214510. GangLi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Lili Zhang, Zijun Luo, Wenbin Xu.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genome of Bean goose (Anser fabalis) and implications for Anseriformestaxonomy. PLoS ONE, 2013, 8(5): . GangLi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Xiaohua Li and Dimiao Lu.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invasive red swamp crayfish in China revealed by ITS1 variation. BiochemicalGenetics, 2013, 51: DOI . LizhiZhou1(通讯作者), Weiwei Xue, Shuyu Zhu, Kai Shan, and Junlin Chen. Foraging habitatuse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recently breeding in Science, 2013, 30(7): 559–. ChenYANG, Yinxu HO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Behaviors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Ciconia boyciana) in a semi-natural enclosure. Chinese Birds, 2013, 4(2)::161–16914. ZhaoFengting, Zhou Lizhi(通讯作者). Habitat utiliz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of wintering hoodedcrane and three goose species at Shenjin Lake. Chinese Birds, 2013,15. 周立志, 宋榆钧. 长春花背蟾蜍春夏季种群生态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7, 32(6): 26-3116. 周立志, 宋榆钧. 花背蟾蜍摄食生态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1997,16(4): 29-3417. 周立志, 宋榆钧, 贾庆舒, 赫锦峰. 花背蟾蜍繁殖种群的食物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8 , (2): 40-4518. 周立志, 宋榆钧, 马勇.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8, 33(4): 34-3819. 周立志, 宋榆钧, 王岐山. 仙八色鸫繁殖习性和雏鸟生长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 1998,(3): 84-8820. 周立志, 宋榆钧, 宣颜. 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春夏季鸟类的生态分布和区系分析. 东北师大学报, 1998,(1):63-6821. 周立志, 马勇,宋榆钧. 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繁殖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 野生动物, 1998, 19(6): 14-1522. 周立志, 宋榆钧. 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成效研究.生物学杂志, 1999, (3):21-2323. 周立志, 宋榆钧. 紫蓬山区三种鹭雏鸟的食物多样性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0, 19(3): 66-6824. 周立志,马勇,李迪强等. 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动物学报, 2000,46(2):. 周立志,马勇,叶晓堤等. 沙鼠亚科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动物学报, 2001, 47(6):. 周立志, 宋榆钧. 乌鸫繁殖生态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1,20(4):32-3427. 周立志,马勇等.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 动物学报, 2002, 48(2):183-19428. 周立志, 马勇. 中国干旱区啮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02,10(1):. 周立志. 松鸦的繁殖生态. 动物学杂志,2002,37(5):66-6930. 周立志,宋榆钧,王岐山.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生态学杂志, 2003, 22(2):24-2731. 周立志,李进华,尹华宝,苌伟,王翔,刘奇,徐思琦,桂学琴,严睿文. 三种重金属元素在鹭卵中富集特征的初步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10): 1799-180432. 周立志,李进华,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陈春玲. 颍上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鹭卵3种重金属残留分析. 动物学杂志,2006, 41(2):48-5233. 杨陈,周立志(通讯作者),朱文中,侯银续. 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报, 2007, 53(2):215-22634. 侯银续,周立志(通讯作者),杨陈,王岐山. 越冬地东方白鹳的繁殖干扰. 动物学研究, 2007, 28(4):344-35235. 宁恕龙,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等.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中国大沙鼠系统地理格局. 动物学报, 2007, 27 (4):. 王新建,周立志(通讯作者), 张有瑜,邢雅俊,顾长明. 周立志安徽省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兽类学报, 2007,27(2):. 梁君,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等. 长爪沙鼠线粒体细胞色素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分化. 兽类学报, 2007, 27 (2):. 陈春玲, 周立志(通讯作者), 江浩, 吴治安, 邓磊, 汪维平, 杨荣景, 童康. 几种常见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的残留分析. 动物学研究, 2008,29(2):159—16439. 张有瑜, 周立志(通讯作者), 王岐山, 王新建, 邢雅俊. 安徽省繁殖鸟类分布格局和热点区分析.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3): 305–31240. 昝树婷, 周立志(通讯作者), 江浩, 张保卫, 吴治安.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保护遗传学初步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08, 25(6):. 周立志,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陈春玲. 夜鹭雏鸟三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特征.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3(5):86-9042. 刘彬,周立志(通讯作者),汪文革,沈三宝,韩德民. 大别山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 动物学研究, 2009,30(3):277-28743. 周波,周立志(通讯作者),陈锦云,徐文彬,程元启. 升金湖越冬白头鹤集群变化及领域行为. 野生动物, 2009,30(3):133-13644. 周立志. 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震旦鸦雀.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91-9245. 陈军林,周立志(通讯作者),许仁鑫,韩德民,刘彬,曹玲亮,王勋,薛委委. 巢湖湖岸带鸟类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2010,45(3):139-14746. 张伟,张保卫,周立志(通讯作者). 使用林鹳微卫星引物对东方白鹳基因组DNA进行交叉扩增. 生物学杂志, 2010,27(4):45-4847. 王丽君,周立志(通讯作者),万政云,张保卫,许仁鑫,张有瑜,薛委委. 骆岗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分析. 野生动物, 2010,31(3):127-13048. 薛委委,周立志(通讯作者),朱书玉,单凯,王立东,许仁鑫. 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繁殖生态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16(6):828-83249. 王丽君,周立志(通讯作者),马勇. 中国鼠疫宿主鼠类丰富度格局及疫区环境因子分析. 兽类学报,2010,30(4):. 曹玲亮,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 安徽三大水系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遗传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10,18(4):398-40851. 陈锦云, 周立志(通讯作者). 安徽沿江浅水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生态学报,2011, 31(18): 5323-533152. 谷登芝, 周立志(通讯作者), 马勇, 宁恕龙, 侯银续, 张保卫. 中国柽柳沙鼠线粒体DNA 的地理变异及其亚种分化. 兽类学报,2011,31(4):347 . 代艳丽, 周立志(通讯作者). 一种改进的方法提取白头鹤烘便DNA. 野生动物,2011, 32(4): 203-20754. 徐小雨,周立志(通讯作者),朱文中,许仁鑫,曹玲亮,陈锦云,王勋. 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学报, 2011, 31(4):. 吴东艳,周立志(通讯作者).安徽沿江两个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遗传毒性比较. 湖泊科学, 2012,24(1):. 罗子君,周立志(通讯作者),顾长明. 阜阳市重要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生态科学, 2012, 31(5): . 黄翔,周立志(通讯作者).蒙新区子午沙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兽类学报, 2012,32 (3):179 . 周璐璐,周立志(通讯作者),万政云,薛委委,李春林,许仁鑫.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评价. 四川动物,2013,32(4):619-626. 2005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 2006年度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0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流浪猫是现在社会中的一大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处理。
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类对于动物的保护不到位导致的
退改稿后,是主编定稿。主编主要会根据你的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与否,不用再送外审了。退修后也可能被拒,主要原因是外审意见不好。只要修改意见没什么问题,然后你按照意见改好后,就没问题了!录用后,编辑部还会要你修改。到出论文检索更漫长。退修一般都会录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修改!
关于流浪猫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很多争议。这起事件源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在《生物保护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每年有超过121亿野生动物被流浪猫或放养猫杀死,随后中国一年内至少有121亿野生动物被猫杀死的说法流传开来。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郭鹏指出,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方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而人的主观因素和问卷分布的省区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论文作者对这一争论作出了回应,并表示各省之间的差异对结果影响不大。但对于问卷中的其他问题,笔者并没有解释清楚。比如调查问卷中的一年内流浪猫带回来的动物数量问题,主要是根据人们的主观记忆,并不一定反映准确的数字。有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入侵物种的文献综述,来评估它们对不同物种灭绝的影响。啮齿动物与75种动物灭绝有关,猫与63种动物灭绝有关,均威胁到400多种濒危物种。据彼得马拉,89%的猫伤害动物是流浪猫或放养猫。有理由推测,流浪猫确实是这些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
流浪猫或放养猫对海岛生态的影响比大陆生态的影响更大,原因很清楚,海岛生态系统相对封闭,当流浪猫等外来物种进入时,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猫是人类携带的入侵性最强的物种之一。我们更多的人在城市里接触流浪猫。城市生态系统在野外相对脆弱,流浪猫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英国城市研究发现,随着动物保护的实施,虽然农村地区的鸟类数量开始恢复,但城市地区的鸟类数量并没有增加。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发现流浪猫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流浪猫对生态的危害很大,但现阶段的研究很难准确量化其危害,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是,我们不应忽视建立人类城市或人为引入入侵物种的责任,这比流浪猫本身要大得多。随着人们对流浪猫危害的认识,流浪猫的管理也在逐步完善。现阶段主要有收容所、安乐死和TNR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一般性的,第二种是违背动物伦理的。提倡第三种TNR,即捕获、灭菌和释放。这样,就可以减少流浪猫的数量,避免对流浪猫的直接杀戮。这也是一个相对更容易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