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成本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发布时间:

成本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的作用及发展思路论文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是企业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深,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的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企业的运营周期逐渐缩短,因此对成本核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成本战略也成为了众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所以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企业ERP集成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系统都给传统的成本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成本会计水准不高,理论研究不充分

当前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对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其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没有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时间成本以及社会责任成本。此外,我国成本会计学的专家和学者尚未突破传统成本会计思维的束缚,尽管已经开始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融入到成本会计当中,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我国现有的关于成本会计方面的著作,大多数都倾向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或者是案例解析,而很少涉及成本会计的核算流程,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对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详解。此外,对于成本会计报表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也只进行了简单介绍,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成本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现阶段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与管理尚处于传统成本管理层次,尽管在成本核算方面开始突出成本管控,但是控制方法和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成本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屡次出现,进而对决策者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众所周知,成本管理主要划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个部分,而我国目前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事后管理,但已经发生的成本只能作为以后的参考和依据,并不能产生预防作用。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缺失,导致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各项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发展也逐渐现代化。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运用成本会计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下面笔者主要从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层面来探讨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成本会计电算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成本会计开始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进行工作,这极大地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管理者的业务处理能力,有助于企业准确地进行成本预算、核算与决策,同时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全面分析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高、低两种类型,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则表明其要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全面、具体,服务对象的层次越低,则要求的信息就比较简单、局限。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成本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管控。

2.成本会计核算统一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经济产生了许多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要求成本会计必须贯彻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对企业内部各级单位进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充分调动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不断拓宽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并采取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

3.成本会计绿色化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时刻提醒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度。从我国实施的政策看,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发展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将这些反映到企业的会计体系当中,也就是企业成本会计的绿色化发展,这就是近几年来受到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会计问题。将外部环境因素纳入到环境成本计量当中,将环境污染、质量与开发的成本费用和对周边环境的维护费用统统计入到企业会计成本效益当中,将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和谐发展。

三、迎合成本会计发展新趋势的方法和措施

1.深入研究成本理论,不断提高成本会计的水准

我国成本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要不断加大对成本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现代理论体系当中,主动吸收现代成本元素,积极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其次,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成本会计理念,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对成本会计全职能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以核算职能为关键,同时充分发挥其他监督职能的作用。最后,要不断扩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范围,积极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成本会计水准的目的。

2.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成本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第一,制订成本会计核算流程的统一标准,将成本会计核算贯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整个流程当中。第二,不断充实会计成本的理论实践内容,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和会计成本的分析。第三,主动将成本会计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理论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构建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3.积极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准确度

企业在对成本会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主动引进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这一方面能够加大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同时还可以及时、便捷地处理更多高难度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基本实现了成本会计电算化。例如海尔集团就是通过计算机替代人工进行成本会计预算工作,将相关信息数据输入到系统当中,计算机便可以快速进行计算并作出反应,此外还能够精确计算出企业当期成本。将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高会计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

现今大多数的企业基本都是由在职会计人员来担任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没有聘请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然而,许多在职会计人员缺乏成本会计管理意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信息混为一谈。因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成本意识,定期组织培训,重点加强对成本会计知识的学习与更新,确保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够将成本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

浅谈成本会计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论文

【摘要】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探讨了可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成本会计创新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

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6、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提纲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 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绪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很难生存,可谓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企业成本费用的节约与降低直接就等于增加收入和利润,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使整个公司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所以就需要学习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然后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占有成本优势,但在企业管理及成本控制这一方面不够重视,甚至相当的薄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日趋转向成本的竞争,企业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因而,成本控制成为现今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永恒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成本控制,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成本”,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内容,可按成本形成全过程分为:产品投产前生产准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投产前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事前控制,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确定目标成本,它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同时也称事中控制,是指生产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随时与目标成本对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销售包装、运输、广告、推销费用、售后服务和销售机构开支等控制。

以成本的发生为基点,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确定成本目标,它是成本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主要围绕成本标准,一时一事对单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事后控制则是在成本形成之后,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考核,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把日常发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成本升降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为下一个成本循环的目标成本确定提出改进意见,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它是成本的后期控制。

三、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开始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仍有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对于整个企业的意义所在。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更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所以,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注重员工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这样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滞后于形势发展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对成本控制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节约成了控制成本的基本手段,认为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就是做好了成本控制,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单纯地认为收入提高了利润也就上去了。殊不知,即使收入提高了,成本仍旧很高的话,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成本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下降。所以企业不能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管理。

我们必须 摒 弃将成本控制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传统观点,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即投入、产出、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陈旧,不够系统

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从而制约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且粗放的成本计算方法缺少中间步骤和明细过程,生产过程中各作业的成本资源没有得到具体计算,给企业成本的精细控制造成障碍。

会计论文范文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化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本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成本会计论文 范文 一: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1.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 方法 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 会计知识 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 经验 。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教师应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为成本会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去调研参观学习,去收集 总结 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较理论教学与成本会计劳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差别,寻求更好的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岗位所从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成本会计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不论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2013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制度,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 报告 。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 教育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 财务管理 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作为 毕业 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课程的考核探索实施“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内评价和 自我评价 ;“多维度”是指考核项目多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项目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题库建设情况、补偿教育情况、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工作勤惰、沟通协调等方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日常行为控制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当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通过企业界的检验反馈和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不断探索创新。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4篇

2. 成本会计述职报告范文3篇

3. 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4.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3篇

5. 会计学年论文范文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本文有浅入深,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认识进行一个新的探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本控制会计论文的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企业经济管理欲求长远发展、最大利润。所应采取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更加高效、严格规范并且更加制度化的成本控制策略。在目前来看,成本会计的策略包括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和精益成本会计三种。每种会计策略在内容、特点、与作用上比较而言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对于一个合格的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根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策略,使用不同的方法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所以说,企业领导在企业成本管理实务要加深自我认识,以实现企业成本良好控制。笔者从事多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者者如何做好成本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存在于成本控制中的几点问题

成本控制是一个公司、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应该引起公司的管理阶层和会计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模式上,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对象比较单一,而且,对本公司、企业的经济方面并不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而且部分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各企业应该合理调节,完善自我成本控制模式。用多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认真程度,督促做好企业成本分析。

(一)某些会计工作人员应的综合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控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程度,对企业的成本种类、经济利益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情操。但是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以上水平和能力。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低下,势必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资金管理不利、监督不严

但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要不能做到合理的使用资金,主要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所承担着极大的风险。第二,不能完全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很大程度上不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等等方面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以致出现等级投产紊乱等不良现象;此外,很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加快工程结算,无法使投入的资金及早回收。并且没有对成本项目的成本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无法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成本控制专业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成本控制方面广泛,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传统模式上的统筹工作的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一个具有主次关系的系统工程。要在大力宣传成本管理好坏是直接住在企业生存发展大局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在企业所开展工作各个项目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使广大员充分理解到成本控制的深意,并自觉地为企业谋福利、创发展。对资金的良好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公司、企业全部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作人员应该合理地把计划,财务,物资邮寄的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使这三方面工作构成一个具有极高确定性的管理模式。要分工细化,严格的按照既定规则考核企业运营时各个项目的成本投入量。在源头上降低成本,解决问题。

(一)降低操作成本

经验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特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始终是影响利润变化的第一因素。而且,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实现。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等各个因素的制约下,通过降低企业产品生产、减少办公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控制管理等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通常来说,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公司企业日常成本管理控制的范畴。不能让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承担风险,要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在最大程度上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避免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增加企业的利润

适当的降低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是在有些条件下,最有效地策略是通过增加少量单方面成本获取较多的企业利益。当成本存在某些方面的变动时,其他因素与成本相互关联也必将发生改变。在成本降低需求与生产经营模式之间做出权衡这一取舍是目前来说成本管理极其难以回避的困难选择问题。而简单的以成本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容易造成某些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把成本、价格、销量质量等决定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相互联系,支持企业为保证质量,合理价格,扩大市场份额各方面对成本的需要,才能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也便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企业成本控制各项工作中的策略选择。

(三)从长远角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从各方面为其提供战略支持,信息爆炸的当今很多的战略支持工作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与其形成良好的配合。公司、企业可采取较为进步的成本领先战略,要能自我控制强化控制管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想要增加企业的根本利益,关键点即是战略的合理选择与良好执行。要结合企业为实施战略对成本管理和成本自身管理的需要,在企业能够承受、企业战略许可的前提下,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三、结论

由于成本控制是一个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算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所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常远角度来说,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中提到了成本控制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首先必须要求会计工作者本身的素质要很高其次要降低操作成本从而从常远角度为了企业发展做一些选择,那么只有做到这些,一个会计工作者才能做好成本控制。

会计成本控制中的定额管理分析

摘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利润是总产值和成本的差,要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不仅需要增加企业的营收,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控内容,定额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方向相符。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内涵;组成;意义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以往的会计成本控制大多是根据预算来进行,成本超支的部分再进行补足,这样实际上就存在制度、人员上的妥协,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定额管理采取定额的方式,确定一定的成本标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这样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目标更加明确,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效果更佳显著。

1.定额管理的内涵分析

定额,是指企业依据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规定人力、财力、物力等来完成目标产品的生产的标准额度。其客观地反映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从节流的角度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各个方面的消耗,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定额管理就是利用定额指标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定额管理是其重要的基础。

2.定额管理的组成

通过对定额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其有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来说,定理管理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考察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周期往往很难进行把握,为此,预算的执行状况是管理者需要定期考察的内容,只有了解具体的执行情况,才能更好地了解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复,使其按照既定的定额标准来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定期的经济考察活动,能够使企业的定额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会计成本中的定额标准更加科学。

明确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是进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企业的定额管理包括诸多的对象,不但包括企业的预算定额、资金费用定额,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要确保定额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科学地执行定额标准。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的推进,定额标准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定额标准需要满足时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企业的类型差异导致企业的定额标准制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定额标准予以确定,以保证其定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统计分析、经验评估等方法是企业进行定额标准确定时常使用的方法。

管理企业预算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资金预算,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本身就是资源预算,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对企业的资金预算进行良好地控制。为此,项目立项阶段的严格审查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有效地规避那些可行性小的项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为了更好地运行资金预算,就需要充分利用定额管理,以求将目标成本落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

3.定额管理对会计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经营透明度增加

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定额管理的各项业务与工作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处理。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多,组织管理复杂程度高,需要设置专门的定额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其不但负责定额管理制度的制定、具体工作的开展,还负责实施环节的协调和组织、事后经验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定额管理机构的设立,使企业的定额管理更加科学。当相应的定额标准制定之后,在企业成本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具体部门就会按照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实际、行业发展、市场走势等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制定过程公开,各个部门的业绩情况都能从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就使得部门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更加公平,管理更加透明。

事前成本控制得以完善

事后核算是财会部门工作的重要特点,当相应的支出确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这样往往很难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很难避免损失的发生。而定额标准的制定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使财务部门成为一个具有事前、事中参与的综合管理部门,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事后管理和事前控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发挥的职能也有所差异,事前控制是通过相应定额指标的设计,系统地对成本支出进行监控,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指导,增强成本控制效果。

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提升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是定额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只有使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才能使其进行更加专业化、高效地管理。物资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运输部门等部门的作用不同,但是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员工的工作看似不相干,实则是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建立工作人员定额管理网络,能够使企业的员工更好地达到定额标准。

企业定额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使企业的经营目标更好地达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同部门往往存在不同的定额标准,各个部门需要将定额管理分级执行,并在考核中反映执行的情况,每个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下级管理机构分配差异化的定额标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每个标准的执行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成本控制水平。当每个人都有任务,完成任务就成为员工的共同目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了企业的成本,焕发了企业的生机。

4.总结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作者单位:张家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任宏伟.企业定额管理工作探讨[J]. 现代商业,2010(27).

[2]李建华.加强财务控制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 现代金融,2007(09).

[3]孙庆云.浅析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在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山西焦煤科技,2008(11).

[4]戴勤仿,王建坤.依靠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J].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09).

会计是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的基础,而会计实务则是反应会计职能的实践性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实务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实务毕业论文 范文 一: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变化

企业人工成本核算方面的变化

由于企业生产运营性质的不同,再加上我国在会计方面并未能提出完整、全面的人工成本概念,使得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也是比较混乱的。而新企业会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篇,便针对以前企业人工成本核算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新型全面的人工成本核算观念,相信在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应用与不断完善下,有望扭转长期以来关于人工成本核算中劳动耗费与补偿方面存在的模糊现象。

企业直接材料成本核算方面的变化

原企业生产成本会计管理中,直接材料成本核算主要是指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的成本(包括从原材料存货的采购成本或其他途径所获得的成本)。而在新会计准则中,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而根据应用指南的指示,主要可通过加权平均法来核算当前企业的直接材料成本。其二,当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当前的成本时,可通过贷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以下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保证能够在企业成本会计处一手法基本统一的情况下,对所有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转销,从而尽最大可能地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大多是采用吸收成本法进行,该核算 方法 主要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三部分所构成,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方面主要发生了两点变化:⑴其规定企业生产成本是指除过工资总额与职工福利以外的其他职工薪酬,均由生产单位员工承担的部分。且需要长时间构建或生产才能完成的产品存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部分需纳入到企业成本核算中。⑵原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支出,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均要求将其计入到当期损益中。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调整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可见,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下,对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人工成本核算、直接材料成本核算以及生产成本核算方面起到了实质性的优化作用。但若是在实际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未能科学、合理的利用新会计准则,也会影响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 措施 ,来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进行调整,以便能真正提高企业成本会计水平。

更新企业成本会计观念

在大时代的发展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加快对成本会计观念的更新,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此外,会计工作人员还应该严格遵循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会计实务管理,以保证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企业成本理论研究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应该打破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以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目标,应用务实、严谨、科学的态度,深入经济 市场调查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成本理论研究。通过转变企业成本理论,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引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以此来促进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

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主要体现在通过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与素质水平方面。首先,各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应该大力的推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使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能够得到改进与完善。其次,企业需选拔、培养出一批年轻、合格、专业性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成本会计人员,使这些人员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优良的会计职业道德,以便能为企业会计实务工作打好基础。再次,企业应该对现在会计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成本会计工作中,能从旧会计准则的应用渐渐朝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而不断转变,最终让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应用下,促进成本会计实务的精准与完善。

三、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会计准则也得到了创新性的改进与完善,而生产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其不仅仅是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企业社会效益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从实际的企业成本管理情况来看,成本会计实务变化虽然有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一面,但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会计实务的变化规律,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调整,才能真正的保证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并进一步地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

会计实务毕业论文范文二:成本会计实务创新教学

《成本会计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了成本核算的原理、技巧和方法。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课中较难学习的课程,但是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 教学方法 尤为重要。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以前陈旧的讲授式和案例式,学生的动手操作少,技能不熟练,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1.教学内容的选取

会计成本实务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按照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和核算制造业产品成本的过程,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首先要归并与财务会计与实训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再增加些能够提升学生岗位业务判断力和学习能力的知识。因此,可以讲会计成本事物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成本会计基本理论,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

2.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真实的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在内容的组织上要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每一项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习和实训相融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1.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已经进入多媒体 网络技术 的时代。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投影仪、幻灯片、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作为直观的 教育 工具运用到课堂上去。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需要运用电子课件展示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还可以直观的看到在开展各种业务中所需票据的规范填法,以及填写制作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的流程等过程都可以清楚的通过电子课件表现出来。运用电子课件还能在课堂上讲解课外参考资料和演示解题思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建立学院课程网站

将教师的多媒体课程课件、教学影像资料以及关于会计考试资料和政策制度信息统一放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学生在课余可以利用网站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网站上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解答自己关于学习的疑惑。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案例教学法

实施案例法教学,以某一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子,将成本会计实务的理论知识运用在这个案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纸上谈兵。定期组织编写成本会计案例,将案例放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将抽象知识的学习带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实训基地或者参观校外的实训基地,在观摩真实训练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3.虚角色扮演法

教师首先将情景角色设定好,将成本会计岗位划分为数据分析审核、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账簿登记等角色,虚拟一套与这些岗位相关的工作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中,每个角色都会参与与之相关的工作流程,履行 岗位职责 ,将自己当成一位会计师,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岗位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角色扮演中出现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复演练知道真正熟练掌握。

4.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指的是指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来学习。在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六步教学法具有可实施性。教师给学生介绍教学要求,给学生分组并提供相关企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介绍生产流程;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确定费用归集和账簿设置;给学生分发业务数据,组织各小组统一方案;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并提供各种单、证、账表;对学生制作的账簿等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议;最后根据考核标准给个小组打分,给每个学生评价。在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同时进行对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学生熟悉了企业资讯;研讨确定各种单据的传递途径;制作单据流程图,并制定任务一览表;进行成本分析提出具体措施;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老师进行交流;最后进行自我 总结 和评价。六步教学法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改革创新中的 其它 建议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想,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组织课改小组,共同学习新课改内容,共同研究创新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小组成员可以外出学习,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不断加速成本会计实务课改的进程。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总结、实践、创新的能力。加快建设学校仿真实训室,使学生能真正运用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积极配备与实训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五、结语

创新成本会计实务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想和职业技术水平。学校也需要积极创建实训室和配备相关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

会计实务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毕业论文会计

2. 本科会计毕业论文

3. 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4.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会计毕业论文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提纲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 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绪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很难生存,可谓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企业成本费用的节约与降低直接就等于增加收入和利润,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使整个公司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所以就需要学习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然后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占有成本优势,但在企业管理及成本控制这一方面不够重视,甚至相当的薄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日趋转向成本的竞争,企业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因而,成本控制成为现今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永恒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成本控制,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成本”,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内容,可按成本形成全过程分为:产品投产前生产准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投产前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事前控制,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确定目标成本,它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同时也称事中控制,是指生产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随时与目标成本对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销售包装、运输、广告、推销费用、售后服务和销售机构开支等控制。

以成本的发生为基点,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确定成本目标,它是成本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主要围绕成本标准,一时一事对单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事后控制则是在成本形成之后,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考核,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把日常发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成本升降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为下一个成本循环的目标成本确定提出改进意见,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它是成本的后期控制。

三、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开始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仍有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对于整个企业的意义所在。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更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所以,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注重员工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这样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滞后于形势发展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对成本控制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节约成了控制成本的基本手段,认为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就是做好了成本控制,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单纯地认为收入提高了利润也就上去了。殊不知,即使收入提高了,成本仍旧很高的话,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成本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下降。所以企业不能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管理。

我们必须 摒 弃将成本控制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传统观点,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即投入、产出、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陈旧,不够系统

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从而制约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且粗放的成本计算方法缺少中间步骤和明细过程,生产过程中各作业的成本资源没有得到具体计算,给企业成本的精细控制造成障碍。

浅谈成本会计论文

[摘要]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的内容往往要服从于管理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成本含义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内涵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成本范围逐渐地扩大。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由成本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原则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其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成本;目标;原则

本文对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探讨,工业革命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其理论与方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需要有一个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一的逻辑推理体系。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成本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成本会计对象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对象、原则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成本会计实务。

一、成本会计目标

1.基本目标。就是让一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二、成本会计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

2.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目前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一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一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内容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成本一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公正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一项基本前提。

三、成本会计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一般会计对象一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

四、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一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五、结束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化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本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成本会计论文 范文 一: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1.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 方法 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 会计知识 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 经验 。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教师应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为成本会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去调研参观学习,去收集 总结 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较理论教学与成本会计劳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差别,寻求更好的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岗位所从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成本会计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不论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2013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制度,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 报告 。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 教育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 财务管理 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作为 毕业 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课程的考核探索实施“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内评价和 自我评价 ;“多维度”是指考核项目多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项目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题库建设情况、补偿教育情况、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工作勤惰、沟通协调等方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日常行为控制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当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通过企业界的检验反馈和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不断探索创新。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4篇

2. 成本会计述职报告范文3篇

3. 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4.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3篇

5. 会计学年论文范文

成本会计计算的论文

成本管理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本文有浅入深,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认识进行一个新的探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本控制会计论文的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企业经济管理欲求长远发展、最大利润。所应采取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更加高效、严格规范并且更加制度化的成本控制策略。在目前来看,成本会计的策略包括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和精益成本会计三种。每种会计策略在内容、特点、与作用上比较而言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对于一个合格的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根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策略,使用不同的方法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所以说,企业领导在企业成本管理实务要加深自我认识,以实现企业成本良好控制。笔者从事多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结合自己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者者如何做好成本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存在于成本控制中的几点问题

成本控制是一个公司、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应该引起公司的管理阶层和会计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模式上,会计工作者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对象比较单一,而且,对本公司、企业的经济方面并不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而且部分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各企业应该合理调节,完善自我成本控制模式。用多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认真程度,督促做好企业成本分析。

(一)某些会计工作人员应的综合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控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程度,对企业的成本种类、经济利益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过硬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情操。但是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以上水平和能力。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低下,势必会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对资金管理不利、监督不严

但目前来看,很多会计人员要不能做到合理的使用资金,主要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所承担着极大的风险。第二,不能完全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很大程度上不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等等方面的常识都知之甚少以致出现等级投产紊乱等不良现象;此外,很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加快工程结算,无法使投入的资金及早回收。并且没有对成本项目的成本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无法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成本控制专业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成本控制方面广泛,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传统模式上的统筹工作的拘泥于某一方面,而是一个具有主次关系的系统工程。要在大力宣传成本管理好坏是直接住在企业生存发展大局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在企业所开展工作各个项目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使广大员充分理解到成本控制的深意,并自觉地为企业谋福利、创发展。对资金的良好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公司、企业全部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作人员应该合理地把计划,财务,物资邮寄的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使这三方面工作构成一个具有极高确定性的管理模式。要分工细化,严格的按照既定规则考核企业运营时各个项目的成本投入量。在源头上降低成本,解决问题。

(一)降低操作成本

经验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特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始终是影响利润变化的第一因素。而且,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实现。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标准等各个因素的制约下,通过降低企业产品生产、减少办公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控制管理等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通常来说,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公司企业日常成本管理控制的范畴。不能让使公司、企业的资金与财务承担风险,要合理的调配使用资金。在最大程度上根据企业已拟定的计划,完成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避免对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增加企业的利润

适当的降低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是在有些条件下,最有效地策略是通过增加少量单方面成本获取较多的企业利益。当成本存在某些方面的变动时,其他因素与成本相互关联也必将发生改变。在成本降低需求与生产经营模式之间做出权衡这一取舍是目前来说成本管理极其难以回避的困难选择问题。而简单的以成本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容易造成某些方面的问题,所以只有把成本、价格、销量质量等决定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相互联系,支持企业为保证质量,合理价格,扩大市场份额各方面对成本的需要,才能让企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也便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企业成本控制各项工作中的策略选择。

(三)从长远角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从各方面为其提供战略支持,信息爆炸的当今很多的战略支持工作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与其形成良好的配合。公司、企业可采取较为进步的成本领先战略,要能自我控制强化控制管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想要增加企业的根本利益,关键点即是战略的合理选择与良好执行。要结合企业为实施战略对成本管理和成本自身管理的需要,在企业能够承受、企业战略许可的前提下,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三、结论

由于成本控制是一个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算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所以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常远角度来说,会计工作者如何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中提到了成本控制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首先必须要求会计工作者本身的素质要很高其次要降低操作成本从而从常远角度为了企业发展做一些选择,那么只有做到这些,一个会计工作者才能做好成本控制。

会计成本控制中的定额管理分析

摘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利润是总产值和成本的差,要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不仅需要增加企业的营收,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是企业重要的内控内容,定额管理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方向相符。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控制;定额管理;内涵;组成;意义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以往的会计成本控制大多是根据预算来进行,成本超支的部分再进行补足,这样实际上就存在制度、人员上的妥协,难以进行有效地控制。定额管理采取定额的方式,确定一定的成本标准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这样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目标更加明确,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效果更佳显著。

1.定额管理的内涵分析

定额,是指企业依据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规定人力、财力、物力等来完成目标产品的生产的标准额度。其客观地反映了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从节流的角度来对企业的会计成本进行控制,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各个方面的消耗,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定额管理就是利用定额指标来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定额管理是其重要的基础。

2.定额管理的组成

通过对定额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对其有了进一步了解,具体来说,定理管理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成:

考察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周期往往很难进行把握,为此,预算的执行状况是管理者需要定期考察的内容,只有了解具体的执行情况,才能更好地了解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距,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复,使其按照既定的定额标准来执行,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定期的经济考察活动,能够使企业的定额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会计成本中的定额标准更加科学。

明确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是进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企业的定额管理包括诸多的对象,不但包括企业的预算定额、资金费用定额,还包括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要确保定额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科学地执行定额标准。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的推进,定额标准往往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定额标准需要满足时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企业的类型差异导致企业的定额标准制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企业要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定额标准予以确定,以保证其定额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统计分析、经验评估等方法是企业进行定额标准确定时常使用的方法。

管理企业预算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资金预算,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本本身就是资源预算,要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对企业的资金预算进行良好地控制。为此,项目立项阶段的严格审查是必不可少的,这可以有效地规避那些可行性小的项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为了更好地运行资金预算,就需要充分利用定额管理,以求将目标成本落实,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

3.定额管理对会计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经营透明度增加

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定额管理的各项业务与工作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来处理。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行业比较多,组织管理复杂程度高,需要设置专门的定额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其不但负责定额管理制度的制定、具体工作的开展,还负责实施环节的协调和组织、事后经验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定额管理机构的设立,使企业的定额管理更加科学。当相应的定额标准制定之后,在企业成本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具体部门就会按照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企业实际、行业发展、市场走势等大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制定过程公开,各个部门的业绩情况都能从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这就使得部门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更加公平,管理更加透明。

事前成本控制得以完善

事后核算是财会部门工作的重要特点,当相应的支出确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这样往往很难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很难避免损失的发生。而定额标准的制定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使财务部门成为一个具有事前、事中参与的综合管理部门,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事后管理和事前控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发挥的职能也有所差异,事前控制是通过相应定额指标的设计,系统地对成本支出进行监控,对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指导,增强成本控制效果。

工作协同配合水平提升

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是定额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只有使各个部门对自己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才能使其进行更加专业化、高效地管理。物资供应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运输部门等部门的作用不同,但是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员工的工作看似不相干,实则是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建立工作人员定额管理网络,能够使企业的员工更好地达到定额标准。

企业定额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使企业的经营目标更好地达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同部门往往存在不同的定额标准,各个部门需要将定额管理分级执行,并在考核中反映执行的情况,每个部门需要对不同的下级管理机构分配差异化的定额标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完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每个标准的执行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强成本控制水平。当每个人都有任务,完成任务就成为员工的共同目的,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控制了企业的成本,焕发了企业的生机。

4.总结

定额管理是为了增加成本的可控水平,充分调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源节流,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本文分析了定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定额管理的组成,并具体说明了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会计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理解,更好地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发展。(作者单位:张家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任宏伟.企业定额管理工作探讨[J]. 现代商业,2010(27).

[2]李建华.加强财务控制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 现代金融,2007(09).

[3]孙庆云.浅析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在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 山西焦煤科技,2008(11).

[4]戴勤仿,王建坤.依靠定额管理加强成本控制[J].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09).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化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本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成本会计论文 范文 一: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1.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 方法 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 会计知识 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 经验 。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教师应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为成本会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去调研参观学习,去收集 总结 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较理论教学与成本会计劳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差别,寻求更好的让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二: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岗位所从事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成本会计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不论内容、形式、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2013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制度,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 报告 。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 教育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 财务管理 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作为 毕业 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课程的考核探索实施“多元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内评价和 自我评价 ;“多维度”是指考核项目多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项目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题库建设情况、补偿教育情况、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工作勤惰、沟通协调等方面,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打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日常行为控制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真正地“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当然,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通过企业界的检验反馈和借助院校间的横向合作,不断探索创新。

成本会计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4篇

2. 成本会计述职报告范文3篇

3. 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4.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范文3篇

5. 会计学年论文范文

论文提纲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内容的综合设计与阐述,也是对于课题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走向的一个框架性的阐述与设计。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文题目:论述重要性原则其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提纲 论文摘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资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援。 以上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资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资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资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资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定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 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 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 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 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 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重要性标准离不开资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 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 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资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资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2〕金未.重要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发展研究,20064. 〔3〕欧阳清,万寿义.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于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之间产品品种和质量的竞争愈演愈烈,研究和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的一些大规模或高新技术企业现在都设有研究开发部门,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每年所耗研究和开发费用也为数较大,并逐年递增。为此,加强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的理论探讨和实务处理很有必要。 一、研究和开发成本的内容 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是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的合称。研究活动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探索新的研究成果的应用途径,以及设计和试验新产品,改良产品或工艺为目的的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研究一般指为增加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特点是费用支出与未来的收益之间通常没有直接的联络;应用研究一般指为解决确定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往往有直接的受益物件如专案、产品或工艺,与企业的未来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从事研究活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开发活动是把研究结果或其它新的科技付诸应用的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形成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供对外销售或企业自身使用。 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虽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研究新产品,改进旧产品;或研究新生产工艺,改进旧生产工艺以降低企业未来的营业费用或增加未来营业收入,期望在未来获得效益。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的研究和开发专案获得成功,形成企业所享有的专有技术,或向国家专利部门申请、登记注册等法律手续,获得专利权;有的研究开发专案则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往往要进行设计、开发、研制、试验、定型等一系列活动,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主要内容有: 1直接人工, 指直接参与研究与开发专案的科研人员和服务于专案人员科技互助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其他服务于课题专案人员的工资费用。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有关补贴。 2仪器装置费, 指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需装置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以及租装置的租金或使用费等。 3材料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电器材料、化学试剂、仪器配件、金属非金属材料、其它各种消耗材料等。 4调研费,指研究开发的业务人员出差旅费和其它费用。 5燃料动力费,指研究与开发活动直接耗用的燃料、动力费用。 6外协加工及现场试验费,指研究开发过程中试制样机、 加工零配件、外委化验分析、测试等费用和支付的生产性试验和现场试验的费用。 7其它,指不属于以上各项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资料费、 新产品技术鉴定费等。 二、研究与开发成本是否应予以资本化 企业进行具有风险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成本的会计处理,西方财务会计中有以下三种方法:〔1〕 1 将研究开发部门发生的全部成本都分配于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即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用这一方法的理由是:一切研究开发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成就,它的一切耗费都是为了将来的经济效益,自应由获得成就的专案承担。 2只将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 计入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价值;未获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在失败后予以摊销,计入当期费用。 3将研究开发成本全部于发生当期列为费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2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明确指出:“研究与开发成本除了按契约规定为他人所进行者外,应在发生当时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可见,上述方法3是公认的会计原则,是西方会计实务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活动。根据财政部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条规定: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帐;《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也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价。我国有关财务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实际上也反映了对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处理原则-将研究开发成本应计入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即将研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但究竟只对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成本或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包括失败的研究开发成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还不明确,使得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全部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处理。 上述第一种处理方法,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计入获得成功的研究开发专案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价值,显然违背了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按照这一方法,企业自创获得无形资产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入帐价值并非其取得的实际成本,而包括了与该项无形资产取得无关的其它失败专案的研究开发费用。已宣告失败的研究开发专案的成本实际上已成为企业的一项损失〔2〕,与任何期间收入均无关联,既不能和收入配比,对未来收入也没有任何影响,自不应递延结转嗣后期间。因此,将失败的研究开发专案成本-企业已发生的损失-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显然不恰当。 上述第三种处理方法,将全部研究开发成本于成本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有如下不当之处:第一,它违背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企业研究开发成功专案而取得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将在新技术采用以后的较长时期带来经济效益,这部分研究开发成本应当由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若干会计期间共同负担,应在研究开发成功取得无形资产时先“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转作费用,以便与各期收入相配比,而不应在成本发生时就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至于研究开发失败的专案所发生的成本也只在失败时才成为企业的一项损失,也只能在这时确认,计入当期损失或当期费用。第二,它歪曲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按照这一处理方法,将成功的研究开发专案的成本在发生时就计入了当期费用,这样,企业获得无形资产的入帐价值就只包括获得成功后向国家专利部门申请、注册、审查等法律手续费用,而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过程成本,排除在无形资产价值之外。企业在研究开发成功后取得的新技术,如果不向 *** 专利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专利权,而是通过企业本身的保密手段达到独自占有的目的,则这种专有技术就无入帐价值可言。 通过上述分析,以上述第二种处理方法为适宜。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本既不能在成本发生当期就计入当期费用,也不应全部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获得成功而取得专利权或专有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本,应连同申请、登记注册等法律手续费用,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已失败的研究开发成本,在宣告失败时应确认为损失予以转销。按此方法,既能使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按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又能使企业在未来的收入和费用实现恰当的配比,同时还能使以失败而告终的研究开发成本及时得到转销,使稳健性原则在风险性的研究开发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帐务处理 根据上述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核算上应设定“研究与开发成本”帐户,用以核算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研究与开发部门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成本。该帐户的借方记录研究与开发成本的发生数,贷方记录因形成无形资产而结转到“无形资产”帐户的成本和因研究开发失败而转销的研究开发费用。该帐户应按不同的研究开发专案设定明细帐户。 研究与开发成本主要业务的帐务处理如下: 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各项研究开发费用。 借:研究与开发成本 ××× 贷:原材料 ××× 应付工资 ××× 累计折旧等 ××× 2.某研究开发专案结束,并获得成功,取得专利权,应按该专案所发生的成本结转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或专有技术 ××× 贷:研究与开发成本 ××× 3.某研究开发专案宣告失败,则按其已发生的费用,结转计入当期损失费用。 借:管理费用 ××× 贷:研究与开发成本 ××× 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可能同时进行多项研究开发专案,对某些共同费用,如试验装置折旧费等应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归集到不同专案的研究开发成本。有时一个专案也可能同时获得几项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则该项所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项无形资产成本中,同一研究开发专案也可能在不同时间取得多项专利权或专有技术,对先获得的应考虑有关因素估价并结转成本,待整个专案结束后再按实际成本进行调整。* 注释: 〔1〕《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娄尔行、王澹如、钱嘉福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会计上的“损失”概念通常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 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营业费用超过营业收入的结果即净损失;第二,未能产生营业收入的企图而付出的成本。已宣告失败的研究开发成本就属于第二方面涵义的损失。

成本会计与审计论文

没问题啊,最近求这个专业的比较多哈。私信我吧

二、会计舞弊的治理(一)完善财务报告法律体系,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判断一份财务报告是否虚假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信息的披露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相符,是否真实、完整。我国的《会计法》、《公司法》,各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证券监管办法等法律和规范性条例,基本形成了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较旧法有重大突破的是,新法中对法律责任规定得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加大了治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制止会计造假,提高会计质量”下了大决心。这样做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要进一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才不会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二)国家应该建立合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各个监督部门所遵循的法律法规的不同,造成了监督不合理不到位。国家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应该单独设立或者指定其中一个部门监督企业会计舞弊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多头监管,多个上级。只由一个部门监管,可以增强其专业性,使得监管更加有力。(三)强化社会审计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核验证,以确保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此,应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水平,遵守技术规范,优化执业环境,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使注册会计师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从而提高公开市场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四)制订(修订)较完善的会计准则财政部新制订或修订了38个会计准则,新准则从以下几方面使企业进行利润调节受到限制:第一,存货管理办法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第三,债务重组方法变革。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照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每股收益水平。(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源头上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1.要加速建立和完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使命,真正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2.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并互相有效制衡。3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要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并披露相关信息。通过自查和外部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参考文献:[1]裘理瑾,李若山.痛定恩痛—— 对“琼民源”事件的一些思考[J].财务与会计,1999,(5).[2]篡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3]谢朝斌.股份公司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1].会计研究,2000,(5)[4]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6,(2).[5]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1].审计研究,2001。(6).[6]曹立.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及识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7]张永宏,韩连民。王哲.监管与防范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理性恩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3).[8]秦江萍。段兴民.中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7).[9]耿建新,蒋力,陈英得.对2004年台湾会计舞弊案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5,(4).

会计舞弊产生原因及治理摘要:文章分析我国存在的部分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当前我国遏制日益严重的会计舞弊现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会计舞弊;原因;审计对策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舞弊方面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原野”、“琼民源”、“红光”、“郑百文”、“张家界”等,到2001年的银广厦事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会计舞弊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因此,探讨分析会计舞弊现象、成因,寻求审计对策,对遏制此起彼伏的会计舞弊案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分析(一)法律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健全会计核算、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极不完善,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主管部门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处理会计造假行为,对违法的处罚力度明显不够。造假即使被查出来了,对造假者的处罚也可以说是不痛不痒,而未被查出则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于是违法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的反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甘愿铤而走险,会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二)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监督部门又按一定的权限分别划定监管范围。财政部门按《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门按有关法规规定也只是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又按国有资产和资金的隶属关系划分了管辖范围,国家审计署对于中央级企业所属的二、三级企业和中央垂直单位在财务会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监督不到位、纠正不及时,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证监会在负责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上市公司各种违规行为的查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也不希望上市公司的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引发资本市场危机。银监会、保监会对其监管对象也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实现事事调查,也不应该细管到不会有任何违规发生的程度。 (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性从社会监督来看,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足,使独立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是审计的独立性不足。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审计结果得到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实际由内部人决定,股东大会的批准只是一种形式,由内部人委托事务所审查自身,这无疑易使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削弱。二是收费制度不科学。在审计工作中,一般而言,所费时间与执业质量呈正相关性。因此,为保证执业质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按审计时间收取审计费用,但我国目前盛行的收费制度是与公司资产或净资产总额相联系的,而与审计时间脱钩。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了平衡自身的成本效益,往往有不合理缩短审计时间的倾向,有时还会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牺牲执业质量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的增加。三是审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欠佳。目前国内确实有一些业务素质过硬的注册会计师,构成了审计职业界的中坚力量,但从审计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则不容乐观。另外,各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不少审计执业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四)会计政策前瞻性不够任何一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会计实践中的一切业务,它们只能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规范和原则,而且大多数只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每当许多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会计准则或制度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也就是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目标为标准随意地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一般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在指导实际工作时,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当会计人员存在舞弊的冲动时,就会利用对会计政策的不同理解,做出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会计处理,这样的会计舞弊行为往往具有极大的欺性。(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责权关系而构成的组织结构,是处理公司中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上市的时问比较短,公司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故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如下:1.股权结构不合理源于公司形成的历史,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统治地位,“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一股独大”的后果是控股股东完全操纵了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因为很多公司的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或董事会的重要成员,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失去对以总经理为代表的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经理人员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拥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完全控制了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2.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在单一公有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国家,亦即全体人民。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产权主体却很不明确,说是人人所有,也可以说是人人都没有,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导致了所有者角色的虚置,因而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大都是由政府直接委派,但政府委派的只是“代理人”而非真正的“所有者”,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制衡力度较小,导致了中国特色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使得股东大会徒有虚名。3.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所有者缺位,使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被国有大股东操纵或控制,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成为董事会重要成员,为管理人员操纵企业提供了便利。“独立董事制度”本应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但是这些独立董事大多来自于一些高等学府,与企业没有什么经济联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他们并不参与企业的H常经营管理活动,所掌握的信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明显逊色于公司高管人员,充其量只能是“名誉董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审计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来愈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篇1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 措施 和 方法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是企业内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而施工企业的项目又是施工企业的根本,对施工企业项目的审计是做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本文针对施工项目目前管理的现状、施工项目内部审计的措施和方法作粗略探讨,以强化施工企业的审计效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施工项目 内部审计 措施 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审计质量又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部门能否健康发展和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因此,提高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的认知度,加强施工企业项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成为当前施工企业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大内审宣传力度 提高全员内审认识 (一)当前施工企业项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 企业管理 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特别是有一些领导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这使得许多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很难发挥作用,认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可有可无的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上述认识足以说明了施工企业的项目对内部审计缺少足够的认识,使得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独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 (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对于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更不应局限于事后的审计,而更应该关注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防范与控制作用,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 二是微观审计与宏观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项目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 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 规章制度 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二、工程收入确认的审计 根据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项目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成本。实际工作中通常项目根据责任预算编制情况确认工程总收入、总成本。财务按照工程进度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一)主要问题 1.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的工程完工程度可靠性较低,往往与业主批复的验工计价金额有较大差距。如根据项目的不同意图,有的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承包指标、更充分地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可能会多计收入;有的为了以丰补歉、留有余地等目的而少计收入,待工程决算以后再冲回或再计收入,人为操纵损益。 2.业主迟迟不作工程决算审计。如为了拖欠工程款,有些业主几年甚至十年不作工程决算审计,还有些建设单位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于“在建工程”账户长期挂账,这都给施工企业准确确认收入带来不确定因素。 3.重复确认收入。如当总公司下设多个分公司时,有时几个分公司共同承建一个工程项目,各个分公司会出现重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审计方法 为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应凭借专业 经验 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有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可以通过检查项目累计结转收入和累计结转成本是否基本配比,来发现收入确认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尚未完工的项目或虽已完工但尚未决算的项目,相应调整收入。但是难以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的工程完工程度是否可靠。 2.可以获取以往年度(可取前两年或三年)已竣工决算的工程收入确认的有关资料,将会计账面确认的收入与按竣工决算应确认的收入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收入确认的误差率,作为对资产负债表日收入确认的参考。 3.在审计中,可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繁简程度、施工项目情况以及所编制工程预决算的质量水平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如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与个别审核法等。审计人员应重点检查收入的计算、确认方法是否合乎规定,注意查明有无随意确认收入、虚增或虚减本期收入的情况,及其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应收工程款的确认和计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 三、工程成本的审计 (一)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主要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施工费、临时建筑设施费和其他直接费用等。审计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建造合同的甲、乙双方不能及时对账,极易漏记甲方供料成本。 2.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松懈,材料出库、入库的内部控制较薄弱,外购材料不通过出入库手续,直接运抵建筑工地,易导致材料管理和核算出现漏洞。采购数量上不能完全按照定额采购,施工现场经常是按实际需要采购,造成竣工后核算施工图材料用量与实际消耗数量不符,为日后的外审埋下隐患;工人工资结算单不正规,结算依据不足,存在用假工资表套取费用的情况,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 3.有的企业将金额较大的临时建筑设施费一次计入成本费用,水电费用结转依据不足,导致成本费用不实。 4.有的工程项目成本结转的多,收入结转的少,账面反映为亏损,这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问题。 5.增加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偷逃税款。 6.利用发放奖金、补贴等名义,处理违规支出。 7.对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利用各种形式与供货方相互勾结,侵吞企业财产物资。 (二)审计方法 1.对跨年度工程项目应按年累计分成本项目进行结转,以明确每一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成本是否配比,据以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成本核算异常的工程项目,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2.材料费用方面,应主要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材料出入库制度是否完备;有无少进多出或挪作他用等现象;有无材料消耗异常的项目,并查明原因;期末材料的盘点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存在利用开具的虚假发票处理其他费用,人为加大工程成本的情况。 3.人工费用方面可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检查年度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并查明原因,抽查应付工资计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比如:工资核算是否以签名的工资结算单为依据,与相应完成的实物工程量用工是否匹配,以免随意开单;抽查工资结算凭证用以确定工资、奖金、津贴的计算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规定代扣款项等。另外,为查明施工项目、建设单位与施工队是否串通舞弊,除通过分析性复核以检查工资有无异常变动外,还应当与预决算的工程量加以对比,或通过实地考察、查询施工 日记 等方法,核对应付工资账户贷方发生额累计数与有关成本费用账户,以发现有无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的工资。 4.应检查费用的计量是否合规。如临时建筑设施费应按照建造合同施工期分期摊销,预计水电费用时应该有甲乙双方认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财务预算的审计、施工过程经济投入的审计,也有合同管理的审计和项目结算的审计。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审计面临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加大,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风险强化,特别是完善对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效能。施工企业应重视对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够发挥审计的真正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师专业必备[Z].中国审计出版社,1992(4). [2]檀鹤铨等.新编铁路审计指南[Z].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2). [3]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J].大连: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1999(6). [4]李世钰,曹锡锐,__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5]周丽琼.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10):77-80. 会计审计方面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摘要: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措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相对较晚,一些重大的审计 报告 、审计成果没有公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简单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没有认识到审计的目的、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职能,所以至今仍有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有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了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不能合理、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准确。 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并报告工作的,即使有些职能部门是由企业某位副职分管,那也是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实质上是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在目前还没有哪个法律和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的某个机构可以不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更没有规定企业内部横向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报告工作的情况,况且按照《 公司法 》的规定,企业财务负责人要由董事会任免,而没有规定内审人员具有这种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意志体现,特别是那些实行垂直集权管理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主要负责人监督主要负责人的单方面活动,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3.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审计观念落后也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对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涉及较少。内部审计的目标停留在查错补漏上,没有转变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效率上来,以事后监督为主,末将事前是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相结合,没有认识到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终是帮助企业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面服务。 4.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关键是保证其独立性,通过审计工作的实施,对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采取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其他部门平行的管理模式,由企业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直接分管,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人事、经济等各项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同时也降低了审计的职能,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也失去了其权威性、有效性。 5.内部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实现网络化,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手段落后,涉及计算机程序、网络信息审计的很少,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起不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服务作用。 6.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少有的企业购并、分设、企业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为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和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参与到企业这些行为中去。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计算机的运用等,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构成参差不齐,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构成主要是审计或会计专业,而来自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或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缺少。另外,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难与被审计单位协调沟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成效。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1.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针对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负责,并通过内部审计章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业务报告程序进行规定。 2.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再仅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强调了增值审计,突出了介入风险管理和广泛的内部控制,同时还要做好管理咨询等增值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全面分析审计需求,明确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制订合理的转型规划和方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增值服务中的作用。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审计模式,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 3.推行计算机审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成效 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审计信息化进程也逐步加快,计算机审计成为主流。利用计算机审计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审阅、核对、分析、比较企业的各种信息,可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对企业资金及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有利于评估企业风险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 4.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 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 教育 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5.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1)打破以往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积极吸收具有工程、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等非会计专业背景的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力。 (2)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国家相关专业的考试,比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企业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审计月刊.. [2]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中国审计..

  • 索引序列
  • 成本会计论文
  • 会计论文范文成本会计
  • 会计毕业论文成本会计
  • 成本会计计算的论文
  • 成本会计与审计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