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标题: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 关 键 词: 家庭 高中高二 900字 字 数: 9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二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二900字的作文,题目为:《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五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从我呱呱落地那一刻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在这10年间,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人做事,有无数的记忆让我难以忘怀,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数学思考题难住了,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只好去请教妈妈。妈妈给我讲了一遍,可还是没有听懂,因怕妈妈说我笨,便撒谎说听懂了。于是,妈妈又给我出了一道类似的题让我做,我因弄不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半天也没做出来。妈妈见状,狠狠地把我批了一顿,我很委曲,豆大的泪珠从脸上滚落下来。妈妈严厉地说:“做学问要诚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不懂装懂。”听了妈妈的话,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才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呀,如果刚才让妈妈多给我讲几遍,问题也许就解决了。”于是,我如实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再给我讲几遍。妈妈耐心地给我讲了起来……,她边讲边用线段图把题里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这样便于我更好地理解。一遍又一遍,我终于明白了。而妈妈呢,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此以后,每当我遇到难题时,总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实在想不出来,就虚心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个习惯,使我受益匪浅,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来自:作文大全我的爸爸也是一个诚实讲信用的人。他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从不食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从不许诺。“言必行,行必果”是他的座右铭。他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有一次,我在家里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爸爸特别珍爱的杯子。当时我吓坏了,心想:这下完了,爸爸肯定饶不了我。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赶紧收拾残局,到时就说不知道。说干就干,我手脚麻利地收拾好,然后坐到书桌前装模作样地看起书来。平时我最喜欢的故事,这会却怎么也看不下去,心里老想着杯子的事。我想到爸爸的诚实守信,想起爸爸平时对我的教育,我对自己刚才的愚蠢想法感到羞愧,我决定大胆向爸爸承认错误。爸爸回家后,我如实向爸爸说明了情况;没想到,爸爸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还表扬了我呢。来源:作文网 我们这个和睦的三口之家,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他们快乐的源泉。爸爸妈妈勤奋工作,为我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我在这温馨的家庭里快乐成长。我坚信,我会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让爸爸妈妈因我而骄傲,因我而自豪! 指导教师:徐世东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这篇优秀的“五年级作文”由作文网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长辈应掌握必要的育儿常识。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成长;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88-01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发掘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有时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对于儿童的任何一种独特、巧妙的设想都应该表示积极的关注和评价。
三、树立信心,从小做起
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推动他们坚持一些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这时的家庭教育应为孩子设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鼓励和表扬,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提高工作效率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幼儿期的孩子本来就是自信心不足,当他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表扬时,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而当得到父母批评时,自信心就会下降。在孩子要不要自己学着刷牙、洗脸、擦桌子这个问题上,如果怕孩子把手弄脏了,把衣服弄湿了,或者连水龙头都摸不到,就更有不劳动的理由了。但我们要给孩子创设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如为孩子准备一张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净,想自己洗脸,可是水龙头太高,我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极了,马上就会登上小板凳高兴地模仿大人的样子去洗他的小脸蛋了。因此,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作为父母应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做起。
四、寓教于乐,寓学于玩
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怕摔伤孩子、怕损坏东西……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培养孩子智力和生活习惯上来。比如:小孩子都喜欢捉迷藏,父母不要怕没意思、怕麻烦,要配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培养了孩子懂脑筋的良好习惯。
五、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的好楷模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在教育孩子时,“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如果父母的言行不能一致,孩子自然就不会乖乖地听话,这个道理家长们都会明白。比如:你答应孩子今天出去给他买玩具或其他东西,那你就必须做到,而不是随口说说糊弄孩子。
如果家长能处处以身作则,那么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树立和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可以便你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动权。因此,父母在教孩子时,应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并力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同孩子一起提高,当好教育孩子的引航人!
六、必要的苦难使孩子成长的动力
吃苦,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词。然而必要的苦难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痛苦训练,并说道:“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根植于儿童的心灵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感受的性质固然不明白,但一旦获得了,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彼此和谐的。”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必立即出面解决,而应该给孩子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比如说,当孩子摔倒了以后,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地又是扶,又是心疼,而是应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当孩子在学知识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学会不要过早地出现,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要养成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解决面临困难的习惯。要让孩子在吃苦的过程中养成对吃苦、苦难的正确的态度和意识。也就是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试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儿童性格 性格形成
摘要: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
[9] 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10] 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 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性格;影响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我国学者对家庭教育也有不同表述。邓佐君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介绍了郑起龙、赵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上述对家庭教育概念的表述,抓住了家庭教育的主线,强调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的重要作用。但是反映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和实质,必须结合现时代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和认识家庭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发展的期望过高
家长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数十年来,家长们在反对封闭观念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将期望的重心从原来较多地关心子女的行为规范转移到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智力发展上。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早的为孩子的将来设计出了各种美丽、壮观的蓝图。目前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不惜一切地对幼儿进行各种投资,过早地将幼儿进行定向培养。从来不考虑幼儿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家长的期望太高了,所以家长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生活和活动,造成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的局面,而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终会压制幼儿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隔代教育及父母教育在态度上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双职工家庭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在对孩子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让祖辈们便于照顾孩子通常是与老人住在一起,这种家庭中的三代同堂,是与我国实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干家庭人口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孩子在家庭中要和几代人打交道从而扮演多种角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几代人之间由于年龄差异、思想差异,使家庭中不同辈分的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父母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将来能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和补偿,往往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祖辈们往往受着旧的所谓“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恐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对孩子一味地迁就、事事包办。甚至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就形成了不同辈分之间在幼儿教育问题上的矛盾。
3.家长言行不一,致使幼儿模仿角色的混乱
幼儿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所谓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往往最开始模仿父母,以父母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有些家长一方面教育幼儿要诚实、有礼貌、待人要诚实等,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做出与此不相符合的行为,使得幼儿的模仿角色放生混乱,不利于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幼儿做好榜样。
4.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缺乏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他是人的整个生活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目前,虽然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较多的采用游戏教学法,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却相当缺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这种交往质量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许多年轻父母上班忙于工作、经营,下班又要忙于家务,就很少陪幼儿游戏。还有些家长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也是亲子游戏缺乏的关键。幼儿游戏的空间和时间的缺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幼儿的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水平。
二、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铺垫好了以后的路,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从来不会真正考虑孩子的心情、想法,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是岂不知长期受父母的高压影响下的孩子他们一般都比较容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没有什么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力也较差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主见、懦弱。有的则更加反抗、暴烈,有的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
(二)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溺爱型的家庭里,独生子女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小祖宗”,这些父母对孩子事事依着,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常会无条件的满足,他们要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穿的要华贵、要名牌,用的要高档。要星星不会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更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利己的温床。在这种类型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至于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容易被别人所接受,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家如虎出门如鼠”养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性格,更容易产生不信任、依赖、神经质等心理特征。他们只懂得获得,不懂得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不知道去爱父母和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的回报,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小事都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碰到任何问题解决能力很差。
(三)严厉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认为必须全力以赴地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才行。他们忽视了孩子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是用许多规矩来束缚孩子孩子过多和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业教育。通常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严厉型的父母太过严厉,要求过高,致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能达到目标,不但如此,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责备、训斥几句,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做什么事都缺乏自信心,而且变得非常胆怯,甚至没有勇气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四)民主型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他们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见他们对孩子的某些不成熟的观点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与限制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锻炼自己,发展其所长。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民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动手能力的养成。这些孩子的性格比较直爽、亲切知道关心他人,会和他人合作,喜欢交朋友、谦虚、礼貌、待人诚恳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识。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行教育
1.父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教育人者先受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尽可能使自己成为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的人。父母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而是指平时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收集生活中良好的范例。这样不仅会丰富自身的生活,更能较好地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父母不仅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尝试,更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改进。
2.多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教育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孩子从小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广义上讲,父母对孩子的榜样教育并不只是体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上,实际上家长平时如何对待工作、安排娱乐,如何对待他人,甚至如何穿、说、走、发脾气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何等重要,家长若想使孩子具有某种好的习惯和特点,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习惯和特点。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幼儿乐观与自信
家庭气氛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轻松、愉快、幽默的家庭气氛中,幼儿会保持愉快的情绪,表现出富有朝气,乐观和自信的性格特点,而在少言寡语、单调、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幼儿情绪紧张、烦躁,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关心。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争吵或少言寡语闷闷不乐。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的活泼和谐,充满欢笑声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奖励与惩罚要运用得当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两种形式。父母适时合理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但是有些家长会用物质奖励幼儿也取得同样的效果。但是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惩罚也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只有将奖励和惩罚运用得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性格的发展。奖励惩罚不要过度,适当的给孩子合理的奖励及惩罚。
(四)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育
家长在做好家庭方面的同时也要顾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除了接触父母外还会跟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耍,性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幼儿大多时间是跟家长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我们不排除他在外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园合作为幼儿性格的形成一起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性格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形成的性格雏形,如果今后的日子没有发生很大变故的话,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特征不会与幼年有很大差异。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因此,良好性格培养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家长应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3).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3]汪冬梅.论当代幼儿家庭教育问题[J].知识经济,2011(13).
[4]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7).
[5]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
[6]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7]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8]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家庭 教育 是由父母 对子 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有哪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 方法 ,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 儿童 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 兴趣 爱好 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 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 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 故事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三: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 毕业 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 文化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 措施 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