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财经杂志公开裙带

财经杂志公开裙带

发布时间:

财经杂志公开裙带

杂志式深度报道--预设、捕捉和集成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闫肖锋 翻遍《新周刊》文档,只见编辑手册,未见采访手册之类。杂志办了12年,没有采访手册居然也走到了今天。相信这不是《新周刊》的独有情况。多数刊社即使有这类手册也被弃之不用,而且网上能搜到大把诸如手册、守则之类的文档。在中国的杂志作坊里,采访跟编辑、设计一样,是个熟能生巧的工匠活,没有标准通则,只有苦行实践。 《新周刊》给读者的印象也是编辑大于采访,概念大于细节。但这不代表这本杂志不重视社会事实。当然,相对于《三联生活周刊》硬性规定新手“行文三千必采八人”的做法,《新周刊》宽松许多,我想硬性规定采访人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采访价值当然不体现在数量上而在质量上。 杂志报道以深度报道见长。深度报道在本文中被分为三段论:预设假说、捕捉事实和集成文章。那么,令人困惑的三个问题是―― 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 编写报道跟写小说的分别又在哪里? 一、预设 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可简化为,去采访之前是否需要一个理论预设或逻辑判断? 当矿难之类突发性事件来临时,记者能具备什么样的理论准备呢?又能形成怎样的逻辑判断呢?显然,这是荒谬的。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无法先有逻辑判断的,只是一些想法的碎片,诸如违法作业、官商勾结、人命不值钱之类的判断,如此而已。这些想法有待证实,而更丰富、更刺激的事实隐藏于未来采访之中,找出它们是一位记者最大的使命和挑战。待采访有效实施之后,最后自然成了逻辑判断和理论分析。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以及逻辑整理能力。如果采访只是为了印证某种假设,已经判断好的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强奸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理论是捕捉世界之网。假如你对这个世界没有看法,注定也采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记者是人,不是扫描仪。换句话说,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能捕捉到什么。 关于是预设问题还是随机跟进,孰先孰后,应视不同采访题材而定吧。事实永远比理论更精彩,变化总是超出个人想象。但如果没有理论或逻辑武装,采访者便沦为吸尘器,抓到什么是什么了。有理论准备的大脑,能让记者像守候在洞口的猫那样,随时捕捉话题之鼠。 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调查或采访。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方法论逐步逼近事实,消极地说,不可能完全捕捉到事实。但是,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至少有两点是可以共享的:一是价值中立,二是逻辑循环链。 采访/调查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即暂时搁置一切既定观念、看法、理论,保持某种清空状态来迎接事实的来临。尤其在采访过程中,切不可因自身成见,影响、干扰、左右了采访的对象或事实。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预先的理念或逻辑,只是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杜绝它们对捕捉事实的干扰,以便“客观”能自然呈现。举个傻瓜化的比喻,采访/调查矿难中你不能这样问:“死了这么多人,您是否觉得矿主十分可恶?” 至于采访/调查需要逻辑循环链,则直接借鉴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逻辑关系(见下图)。毕竟,新闻学不过百年历史,而社会实证研究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那么,获取事实的逻辑方法自然可以拿来共享。这个调查/采访的逻辑循环是这样的: 以《新周刊》曾经做过的“同学会”专题为例,这样大型的报道策划,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准备或逻辑判断最终将导致方向散乱,采集上来一堆事实,难以让读者窥见全豹。对于该专题,我们曾做过一系列预设,比如: 1.现阶段,同学会已经从感情维系发展到经济利益甚至政治裙带关系了吗? 2.同学会是否出现阶层分化,是否清华、北大、吉大等名牌大学的同学会已形成C·W·米尔斯所谓“权力精英”? 3.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同学会,那么,是哪个阶段的同学会起关键作用,小学、中学或是大学?各种同学会的交流模式有何异同? “同学会”专题操作于5年前的2003年,当下中国社会更趋于板结化,以上预设应当说只是理论预测,对2003年的中国可能是超前了。或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以上假设均为西方模板下的逻辑判断,中国社会则完全玩的是另一种规则或潜规则。但无论证明或否证,都是推进捕捉事实的出发点。 期刊的采访不同于报纸、电视,而是带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性质,即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不单指事件报道策划、大型专题策划,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广告客户的需要。 其实,并不会因新闻策划而牺牲掉传媒的客观性。吃新闻这碗饭本来就是门艺术,说科学有点抬举了,或者顶多是艺术加一点科学吧。 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可比之狗与尾巴的关系。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英语谚语所云:“有时候,尾巴也能摇狗。”事实与假设之间是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都不是深度采访/调查所需要的。 社会学研究往往是理念假设的尾巴摇事实的狗。深度新闻采访或专题策划,需要共享的是该方法论的逻辑,操作手法和过程自然各有千秋。事实上,精彩的采访也可以补足社会研究之枯燥。而采访经验丰富的新闻工匠自然会荣升为未来的理论大师的,比如美国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鼻祖罗伯特·帕克先生前身就是位老牌记者。 二、捕捉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这个问题令人联想到量子物理学中那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按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个世界是不可测的,因为任何测量这个世界的工具或方法,均无一例外地会干扰到测量对象,而所得结果已然不客观了。所以,悲观的认识论会说,这个世界的真相人类永远接触不到;乐观的认识论则坚信,人类有能力无限逼近这个客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量子物理只是研究了其一即自然世界,其二是更为变幻多端的人类社会。新闻人要做的事情,似乎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 从心理学上看,任何社会观都是每个观察者的心理投射,见仁见智而已。哪个记者不是以个人的视角采访,哪个编辑不是以个人的兴趣裁剪素材,哪个主编不是以个人的偏好选择刊载哪类文章?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世界。一次,好莱坞电影人乔治·克鲁尼答记者问时狠狠嘲讽了一把CNN和BBC所谓的客观报道,他说,在西方电视台上一条三位登山者遇险的新闻会循环播报几十次,而你知道,这个世界同时有无数的生命正在遭受侵害或面临死亡。你还能说CNN、BBC代表着客观世界吗?客观新闻主义无疑导源于西方,诞生了CNN、BBC。但这个“客观”太过西方中心主义了。只是,在采访或抓料、捕捉中,你尽量保持某种价值中立。新闻采访不只是话筒或录音机。而无论是麦克尔·华莱士与风云人物的唇枪舌剑、谈笑风生,还是人类学家潜入非洲部族、融入原住民生活细心体味,无不带有操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心理投射。 电影《声名狼藉》对所谓“价值中立”式的客观报道方式提出挑战。电影讲述了西方“报告文学之父”杜鲁门·卡波特的另类故事。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采写一则凶杀案故事,通过深度卷入案犯内心深处,竟然发现人性根本上有莫大的相似之处。卡波特最终写出来的《冷血》与其说是一份深度报道不如说是一部小说。但作者自已以为,这种小说式写作更“客观”地接近了案犯的心理事实。 综观新闻史,期刊式的深度报道除借鉴文学笔法外,对社会学、人类学的手法也是采取“拿来主义”。这里不妨穿插着盘点一下各种方法: 1.民族志/田野法。此法关键在于进入角色,深度卷入又保持价值中立。人类学的通则之一就是:“只有当深度卷入另一种文明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的文明是什么。”实际上,这讲了一个事实与假设互为观照的辩证关系。 新闻报道的观察法/体验式报道相当于上述田野法,一种诉诸采访者感觉器官以及延伸物的手法,取决于操作者的思想因素、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曾使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受益匪浅,他后来将该法简化为一种“看功”,一种洞见事实的社会学想像力。比如,当费孝通本人上个世纪30年代深入乡镇企业初兴的江浙地区(即“江村”)时,看见有些乡村女性烫了发型,于是得出“乡村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论。他的“看功”背后是这样的逻辑推理:传统乡村是宗法社会,家庭财权掌握在族中年长男性手中,女性是断无消费支配权的,更别提为自己的爱美之心烫个发型了;而这里的女性烫发现象则说明,财产支配权发生了转移或部分转移,女性由于进丝绸厂而拥有独立财权,甚至家中的话事权。所以说,当时当地的“乡村社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为辅证这一结论,费孝通还注意到,每逢降雨,有丈夫拿伞到厂门口接媳妇的现象,这在传统夫权社会亦是不可想象的。无疑地,费孝通所谓“看功”背后其实是一套理论准备。 2.直面采访法。即通常记者采用的拟好提问纲目、揣摩对方反应及时调整提问的采访法。此法要求既要尊重对方又要防止其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面对面采访,好奇心比技巧更重要,调查性话题就好像智力游戏,逐渐深度卷入。 直面采访或访谈法、访问法,是当前新闻记者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具有双向沟通、控制性强、实用性广的特点。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曾经的“中关村第一记者”刘韧曾总结他采访“知识英雄”们时的法则,就是深度卷入的双向沟通。刘采访时并不作记录,而是将全部经历放在探讨问题、智力交锋上。往往是,一篇精彩报道要录几盘甚至十几盘带(当时用盒式录音机),而成文不过万言而已。通常,采访逻辑是通过预设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与高手交锋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是难以应对的。刘韧后来将这类采访集结成书《中关村方法》。 3.电话采访。此法在美国新闻界被称为“快餐式采访”。如果按深度分级别,田野法的深度胜于直面采访法,而直面采访法又胜于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则胜于MSN采访。但电话采访的好处也不言自明,可以大面积、大批量操作,可以省却舟车之苦和时间不便。对于难言的话题,电话的距离感反而能让沟通双方放松心态、畅所欲言。《新周刊》的电话访谈栏目“世界观”算是一个成功尝试,常使受访名人敞开心扉、将箱子底里的人生感悟都讲了出来。 4.文献法/二手资料法,百度法/谷歌法。社会学意义上的文献是指一切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其本质是记录一切知识的载体,包括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的人类知识的载体。网络发达的今日,上述文献纷纷搬上虚拟空间。搜索引擎网站的宏伟的计划就是在网上建无所不包的图书馆。可以不客气地说,百度法/谷歌法正使新生代传媒人越来越懒,新闻器官越来越萎缩。有些文章甚至是一批关键词搜索后整合出来的结果。当然,积极方面的意义是现在实施任何采访之前,记者都能够通过百度法/谷歌法做足事前功课了。 5.书面采访法。一般针对“大人物”或时间不便的重要人物。中国通常的情况是,由受访人物口授、助手或秘书帮助整理完成。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回答正规、措词谨慎。优点是突破时空限制,缺点是与一般新闻原则相背,不得已而为之。 6.问卷法。由于抽样理论的发展,样本代表性、精准程度越来越高,使之成为最科学的舆论调查方法。目前业已被报刊、网络等媒体借鉴利用。例如,“新浪调查”甚至成为该门户网站的一项利器,使之一下子有了独立的民间价值,调查结果每每被传统传媒、学界、政府研究机构广泛引用。 问卷法的优势除突破空间限制外,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将主观偏见、思维干扰降低到最小,使其科学性排在众多方法之首。且具有匿名性,是西方政治选举各方精心利用的武器,也是制定宣传策略的依据。当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也善用此道。 缺点是只获得有限的书面信息;不适合文化程度低的群体;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比较低;就新浪网上调查而言还存在着取样代表性的难题(仅代表愿意点击者而非网民全体)。所以,问卷法通常与典型个案采访/调查相结合,以得出互补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问卷法的抽样原则不独对问卷法有意义,对如何科学抽取采访对象也是重要的,否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被某类受访对象误导。抽样原理有专门论著,此处不赘述。 7.座谈会法。市场研究学称为兴趣小组法,新闻学又名调查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对与会者进行采访。优点是头脑风暴、激发思路,缺点是多数与会者的看法易受意见领袖左右。 三、集成 素材采集上来后,编写报道跟小说写作的分别又在哪里?同样的原料在不同厨师手中可以做出不同口味的菜式,同样,即使一同去的采访,编出的稿子也是千差万别。 杂志人都应该是高超的编故事能手。所谓好看的故事要求二点俱佳:既要有丰富的细节,又要有严谨的逻辑,缺一不可。实际上,按细节与逻辑可分出四等文章:一等文章既有细节又有逻辑,二等文章有一堆细节但逻辑不清,三等文章有逻辑但干巴巴无细节,四等文章既无细节又逻辑混乱。 通常的比喻是记者要像蜜蜂和啄木鸟,而不是吸尘器、扫描仪,有选择地、精准地、代表性地挑选素材。但这只是第一道将垃圾挡在门外的关卡。第二道关卡在于如何编制这些素材使之成为端得出去的故事。在这一方面,记者又要向小说家或社会学家借鉴了。 曾经的“京城第一财经写手”王安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说,让乏味的题材生动化,少用解释经济术语,少用数据,要用也需显示所用数据的重要性,把经济报道写得有人情味,等等。这里又要提一下社会学想象力,如何将采访的素材与现场感觉、过往经验、宏大背景和相关理论关联起来,穿插于小场景与大时代之间,是颇考记者功力的,这也正是杂志这种报道方式优于电子视频媒体的关键所在。这里还要提一下文学情怀,故事再好,没有一定的渲染是不好读的,当然,文学化思维就免了吧。 名记者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作为讲解采访技巧的典范作品。其中不乏文学手法,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她经常运用想象力将原本不搭界的场景拼于一处产生强烈新闻效果。法拉奇是新新闻主义的成功实现者。 在国内财经类报纸上,你也会看到这样的故事开篇: 最近,Linda把一声响亮的“我靠”拍到了老板脸上,为此,她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接下来的时间,她感到悲惨和孤独。与上海淮海路写字楼里那些白领一样,Linda在网上忧郁地打着字:“工作压力使我没时间找朋友倾诉;电子社会也没建起什么来。”……(“探寻中国网络社交背后的现实社交模式:这么近,那么远”,《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4-09)。 可见,财经报道未必是干巴巴的大讲财经理论和逻辑关系。除文学化写作外,编制好看文章的要领早已被概括如下: 1.利用好一手采访素材。新闻写作可以被看作是两次改写:被采访对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复述“事实”,记者再对这个复述进行有选择、有侧重的复述。记者通常处理方式是:将口语变为书面语,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话题体变成故事体;冗余部分删除,留下精彩个性表明立场的话语,经典处以直接引语形式出现。 2.善于作要点笔录。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高强度的智力交锋与交流,全神贯注、穷追不舍、斗智斗勇式的细节式采访,为便于后期整理,要点记录是必需的。不可完全依赖录音机,有时录音是最能淹没真相的了。作现场笔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理顺故事逻辑的过程,使未来文章框架初具雏形。 3.利用好二手资料。二手资料不仅可以交叉验证一手资料的真伪,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后来的新闻作品比前作更扎实厚重、丰满完善。面对纷繁庞杂的二手资料,以事件为线索整理出编年;以人物为线索整理出简历。二手资料的穿插引述亦最见记者功底。新手往往对于庞杂的二手资料惘然不知所已。 4.多次修改。第一遍修改为结构调整。确认小标题、段落前后秩序没问题后,注意力要放在自然段落间的先后秩序、语句顺序的调整。第二遍修改为字词句的润色。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与动词、用虚词统领文章节奏、被动句变为主动句、长句分割为短句,主谓宾均衡避免大头小尾,如此等等。通常,将文章放上一两天是有益的,让文章冷下来,让自己冷下来。只有脱离了写作时的激情状态,作者才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文章进行冷静修改,一层一层剥开逻辑的核,并突出立场与观点。删除过激之语,使文章具有平和的文字美外,更具令人拒绝不了的逻辑力量。 结语 所谓深度报道、深度采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体验式报道,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深度报道像是完成一项侦探任务,先有假设推断,后有搜索证据,最终排除或确认凶手。整个过程需要胆识和勇气、嘴利和脚勤,还需要一点社会学的想像力。先是:你找到故事了吗?然后是:你抓到凶手了吗? 每采访一次社会事件就要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或潜规则,这个要求着实令记者们困惑。一次人质绑架事件解剖了社会人文生态,一次矿难揭示了地方利益关系链。那么,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呢?总不能再解剖一次吧。但无论如何,吃深度报道这碗饭,读者的期待就是这样,否则,杂志这种传媒无法与快速时效的新媒体比拼。 本文侧重讨论了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及文学手法的共享关系,其实,大量采访手法手段此处并未涉及。故,文尾附上采访守则。这样的守则相信每个编辑部都有。至于《新周刊》的这个守则,是在一再追问下,我们的编务总监整理出来的,也算是本文的一个小小的附送品吧。 《华尔街日报》的广告语称:“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不经理解的知识毫无价值。”这个理念解释了知识VS理解的关系。所以,完备的采访流程只解决了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将庞杂素材编辑成文,前一半凭眼力,后一半则见功力。

顾名思义,“完成式报道”泛指对那些已经结束、完结,已盖棺定论的事项的报道。它区别于“未完成式报道”,一般而言,“未完成式报道”在结尾部分往往留下思考或待解决的尾巴,需要将来完成。比如南方周末《“三角地”的现实与记忆》就是以“却看到一个迅速拾起花束,匆匆离开的工作人员的背影”的一种“未完成式”的结尾引起了人们对于北大“三角地”的无限的思念与现实的思考。 一般而言,“完成式报道”是比较多见的。以消息类来说,凡是那些具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消息都属于完成式报道,你随便拿份日报即可见;通讯方面,多见于人物报道,比如我最近看的《李先念:从乡村木匠到共和国主席》、《武汉首任市长吴德峰的谍报人生》(三联生活周刊2009第13期)即属于此类报道。

裙带的解释

[band of the skirt;skirt and girdle;connected through one's female relatives]

女子束裙裳的腰带, 比喻 跟妻女 姊妹 等有关的 亲戚 关系 详细解释 (1).系裙的带。 唐 李端 《拜新月》 诗:“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夜漏下三鼓,上悦甚,令 左右 宫嫔各取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求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 :“这个裙带儿没人解,好苦也。” (2).比喻由于妻女姊妹等的关系。多含讥刺意。 宋 周煇 《清波杂志》 卷三:“ 蔡 拜右相, 家宴 张乐。 伶人 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 夫人 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中外传以为笑。” 蔡京 妻为 王安石 女。 遯庐 《童子军》 第十四出:“从古 龙阳 邀上赏,莫将裙带为官羞。” 欧阳 山 《三家巷》 一:“莫非他将来靠裙带吃饭?”

词语分解

裙的解释 裙 ú 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裙子。裙钗。筒裙。连衣裙。百褶裙。 像裙子的 东西 :墙裙。鳖裙。裙礁(海岸边的 珊瑚 礁)。 部首 :衤; 带的解释 带 (带) à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 衣带水 。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车轮胎:车带。外带。 区域:地带。温带。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

通过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完成式,即是完成以后的报道,产诉结果的,区别于了连续报道

财经杂志西安分公司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 企业名称: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邮箱: 详细介绍: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财经》杂志创刊于1998年4月,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由于其成功的报道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类媒体中最受尊重的杂志。 《财经》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 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被海外重要财经类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和引述,是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财经》杂志简介:《财经》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 《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随着专业采编人员素质与规模的提升,一个强大的经济类资讯采集、整理、分析系统亦日渐成熟,并成为该刊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库。 《财经》杂志隔周周一出版面市,同时出版中英文电子版(网址)

财经杂志社是什么单位:《财经》隶属于联办。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是由九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

是。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新闻和出版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并由国家出资说明了是一家国企。

订购《财经》杂志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直接在官网上订阅杂志,也可以在淘宝上订阅《财经》杂志。可以向财经杂志报社打电话订购,也可以在相关APP上面订购,或者直接打人工客服订购。

第一财经杂志公众号

有财新网,财经观察,第一财经,凤凰财经,理财周刊等微信号都是值得看的。

财经类热门的微信公众号有财经早餐、第一财经、券商中国、功夫财经、深见股市等,内容都是不错的。

现在市面上的财经号鱼龙混杂,如何识别就成为了我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因为毕业以后就做了新媒体,对于公众号的选择还是较为熟悉和了解的。 第一:有内容,有观点。其实这是一条很高的要求,直接要求作者本人有基础知识积淀和行业了解,如果是谈股票一定要炒股多年,如果谈理财一定要玩过各类理财工具,同时还要敏锐的了解市场动向,这就直接排除了那些刚才社会的小白和只知道洗稿的自媒体,只有两类人满足这类要求,要么是主业做金融兼职写文章、要么是深耕行业多年之后退休了写文章,那些专职写文章的,短期还能稳定输出,长期脱离市场会失去对市场的敏锐度。 第二:有逻辑,将道理。这一点是基于公众号的定位,很多公众号有观点、有内容,但是作者只谈观点不谈为什么,还有一些自媒体作者自己都没搞懂是怎么回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难懂,就比如谈股票,看好哪个行业哪支股票就应该把你看好的理由,风险,为什么看好写出来,采用技术分析就要详细介绍技术分析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三:通俗易懂。其实这一点才是公众号存在的价值,大道化简才是最高修为,你能把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描述的普通人能看懂才是自媒体人追求的境界,如果你张口就是什么逆周期调控、什么稳健性去杠杆,那读者还不如去看央行的金融报告,要你自媒体有卵用,要让读者有一种不知觉就读完而且受益良多的感觉。 第四:有用。其实金融类公众号包罗万象,金融之下有宏观、微观、行业、政策、股票、期货、理财、网贷等等,而公众号一般都有具体定位,很少有号能全面解读的,所以,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对于普通人而言,更需要了解的是贴近生活的东西,比如怎么理财?如何选股?如何看待一些基本政策,如何学习金融等等。 以下是我总结的比较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来不及关注的一定要收藏哦,非常实用! 央视财经,凤凰财经,第一财经: 这三个公众号算是非常知名的财经类公众号,这些年也算是做的非常好的了,内容全面系统的整合性报道,切中新闻热点。 金融八卦女: 这位金融八卦女是一位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她开设的金融八卦女微信公众号是金融业内最有名气的自媒体平台之一,据说绝大多数的金融从业者都关注了这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 这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2014年5月开设的自媒体平台,两年以来吴晓波频道的影响力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目前累计粉丝数量将近200万人,是现阶段最大的财经商业类自媒体平台。两年以来,无数10万+的文章被纷纷刷屏,从《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到《别慌》,再到《疯了》。我相信,对财经商业感兴趣的朋友们应该已经早早的关注了吴晓波频道。我就不再废话了。 众研会:非常专业的投研机构,寻找公司预期差,最新政策解读,深度行业分析,全方位满足短线,中线,长线的投资需求。 目前我就是众研会的一员哦!用实际经验告诉你们,公司里真的都是非常优秀的职业投资人,专门投研的,很深度到位的分析,适合长期学习知识和经验。 研报社 : 2019公众号年度财经榜第一名,由多位一线劵商研究员跟市场派游资合伙创办,为您解读最新政策,分析行业动态,发掘个股预期差。 越女事务所: “一个小小的理财抽屉,一枚玩心很重的财女”。越女每天都会分享一些理财、投资方面的心得,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越女的文字,简单,清新,不脱俗。 以上说的都是非常良心的公众号!力推值得收藏哦!

七色保,算是个半新号吧,比较适合小白,也讲了理财知识,算比较良心的。

财经杂志和财经杂志区别

一财的比较通俗易接受

价格上一个十块 一个十五内容上一个深刻 一个稍浅些出版日期上一个半月 一个周刊总体上财经杂志好些。

《第一财经日报》 创刊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的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2005年被中国传媒大学推选为“2004年中国年度传媒榜中榜年度报纸”。作为中国财经日报的先行者,《第一财经日报》以“对时代负责”作为她迈向下一个未来的核心理念。第一财经周刊,于2008年2月(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正式推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第一财经周刊已经由一本杂志,转型成为一个囊括纸刊、新媒体、垂直项目和落地活动等全方位产品的内容品牌。

《财经》隶属于联办。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是由九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二十年前,应改革之需,“联办”积极参与中国“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参加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计和筹建工作,组织实施第一次国债发行承销试点,连续三年担任国债发行承销“总协调”,为推动中国资本 市场的创建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后,联办又自我改革进行“二次创业”,进军传媒产业。今天,“联办”已经成为拥有《财经》、《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红周刊》、《成功营销》、《地产》、《中国汽车 画报》、《动感驾驭》、《电脑时空》、《信息方略》、《体育画报》、《美好家园》、《新旅行》、《文景Lens》、《TimeOut》中国(北京)版、《TimeOut》中国(上海)版、《TimeOut》北京英文刊、《TimeOut》上海英文刊、《HisLife他生活》、《红秀Grazia》等19个品牌杂志,以及包括《和讯网》、《财经网》、《支点网》等网络新媒体 在内的大型跨媒体传媒集团。

杂志财经

第一财经报道,天天财经经济新闻联播,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等。

1、《第一财经周刊》2、《商界》3、《中国企业家》4、《经理人》5.《财富》6.《福布斯》7.《商业周刊》

财经杂志一个月两期。

《财经》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财经类杂志周刊。该杂志的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

《财经》隶属于财讯传媒集团(SEEC Media Group Ltd.)。财讯传媒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最具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运营商,是香港上市公司(联交所股票代码:HK0205)。

集团多年来成功经营平面及互动媒体,旗下拥有《新旅行》、《财经》、《证券市场周刊》、《新地产》、《成功营销》、《美好家园》、《中国汽车画报》,以及财经网、支点网等网络媒体。

社会评价

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

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好。1、财经杂志82-921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2、杂志始终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新闻原则,所以财经杂志82-921非常好。

  • 索引序列
  • 财经杂志公开裙带
  • 财经杂志西安分公司
  • 第一财经杂志公众号
  • 财经杂志和财经杂志区别
  • 杂志财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