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复旦大学通识课论文范文

复旦大学通识课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通识课论文范文

通识教育  课程分享1             大约在2010年开始,学校动员老师们在各自的专业课以外,开设相关的通识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结构需要。于是从那时开始,几乎没有间断地一直上着选修课。开课和上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学习的过程,有很多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需要了解和熟悉。这是一个有着几分享受的汲取过程。         在上课的同时,也希望对所谓通识教育有所理解和表述,于是在2013年写了这篇文。学校的教学研究期刊拒稿,理由是题目太大,不合用。自己觉得写这文时是用了点心思的,现在看也不是毫无价值,就分享一下吧。 通识教育 与专业教育 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彭求实 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摘要: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重要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最近20年的不懈探索,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两种理念的冲突,如何融合它们。 关键词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独立人格;社会生存;冲突;融合 一、引言       众所周知,目前“就业导向”对高等教育实际起到的指挥棒作用,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情形正如中等教育之接受“高考导向”的指挥。事实上,就业导向以其巨大的现实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他们的父母和高等学校的各种重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泛泛而谈“高等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上大学”不等于“获得一份好职业”之类,就显得过于苍白。归根结底,这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冲突,涉及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选择,以及融合它们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较深入的层面来分析这些问题。 二、两种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实际上,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创办之初就已经产生。关于它的话题的争论和研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一)通识教育理念       现代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也有学者称之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被称为“做人的教育”。它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称博雅教育), 自由教育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解放。在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主义的发展,非功利的自由教育逐渐被功利的专业教育所取代,进而发展成为专业主义、工具主义,“人”成为知识的附庸。在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中,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最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经典名著学习运动开启了现代通识课程的先河,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第一次呈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1979年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中重新定义本科生的教育目标,使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至此,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化成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并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学者认为,我国台湾、香港引进通识教育理念较内地大约早十年,我国内地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原因如下所述。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从西方引进的,通识教育与大学制度一道也被引进。在20世纪初我国近代大学初创之时,并不突出专业教育。19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1930年代梅贻琦先生在清华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1923年左右,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有一本小册子介绍:我们这个大学不是培养“专家”的,是培养完美人格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专家;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先生:他当年这样说道:“诸君到大学来,万勿存心只要懂得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由此可见,就原本的提出通识教育理念来说,我国大陆高等教育界是远远早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只是在那以后,中国很快就进入了战火频仍的年代,连急功近利的专业教育都难以维系,注重学识与智慧的通识教育更无暇顾及。1949年后,在急于工业化和民族复兴的形势下,为了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以俄为师”,走专业学院的道路,出现了过分强调实用化、过分追求专业化的极端行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了过度专业化的危害。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内地学者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重新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内地的高校也逐渐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这个时间,确实比台湾和香港地区晚了十年左右。       高等教育培养人的过程其实包含着营造文化主体的成分。而文化主体的营造,不仅仅是授之以社会意识形式的理论知识,更是将社会意识形式的理论内化,构成主体性文化心理。人类主体性发展的进程说明,社会存在的主体性构建是双向的,一方面即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为标志,以科技工艺的进步为特征的人类主体的外在客观进程,亦即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即以构建和发展各种心理功能(如智力结构、伦理意识、审美情趣等)以及其物态化形式,这就是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制约、渗透而又相对独立自主地发展变化。人类的文化信息通过教育这一系统最终内化、积聚和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具有价值判断能力——也就是文化融合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来自于人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终极关怀,人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这就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社会生存与专业教育理念       现实是,在就业导向的压力下,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趋向功利主义,它改变了学生与大学之间的传统关系。如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对于学分与绩点,持有相当程度上的功利态度。在学校方面,不得不考虑来自社会的现状压力。大学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努力培养出能够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这一现象,因为作为高等教育,努力地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现实也是十分自然和无可厚非的。毕竟,理想的教育,只有化作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才真正具有意义。否则,再伟大再崇高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外部环境并不有利,在这样一个充满功利、实用的世界里,要让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价值是比较困难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被定义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因而,通识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足以与专业教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J·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 。专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称为“做事的教育”,它体现的是科学主义的理念,为各类高校所定位的特色目标。专业教育同样是当代社会所必须的。尽管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也有弊端,尽管有人批评专业教育带有严重的工具主义、文凭主义和金钱主义的色彩,认为专业教育下的大学生比以前更加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理想主义,但是专业教育具有通识教育不具备的功能与意义,要承认专业教育的合理性与必需性。这是因为:       首先,专业化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必然规律,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并依赖于社会分工,又由于知识体系的分化既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这是不可以也不能够否认的事实,任何夸大通识教育有用性而贬抑专业教育地位的思想和做法都无疑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其次,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无疑有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的需要,专业工作是任何一个现代高级人才的全部事业和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一个大学生不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他就很难立足于社会。专业教育给了学生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的生存能力,给未来的大学生一定的专业特长,带来了经济的独立,而经济的独立正是理性、自由、心智探险的必备条件。因此,以做事为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强调技能的专业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维系生存的谋生之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现实看,实用性专业和院校成为报考热点,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比纯粹搞理论、学术研究的学生更受社会欢迎。       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考察,专业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否则将无法独立、自足地立足于社会,更谈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以做事为价值取向的专业教育,以做人为价值取向的通识教育只能是坐而论其道的空洞之论,是不可能为人们和社会所接受的。 三、两种理念的的融合       综上所论,两种理念的冲突自不必言。下面我们来探讨融合它们的意义和可行性 。 (一)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融合的意义       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但无论教育多么复杂,内容如何包罗万象,总不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类。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希望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但其内涵无非两个方面:做事和做人。做事离不开科学,做人则离不开人文。而一个人做事、做人需要的科学和人文则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通识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实践证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是大学教育的两大目标。 第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方面,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素质被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内,造成他们: 1.知识狭隘化。学生的知识只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在处理各种现实的复杂问题时经常地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无知所困扰。2.思维的定势化。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经过前人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术规范、专业文化,学生在分享专业理论、方法论、技术同时,也造成了相应于专业特点的不同的思维定势。专业化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造成人的天赋能力的彼此分离,而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3.情趣的单调化。情趣“专业化”指专业的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情趣“专业化”把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其他喜、怒、哀、乐又无不打上专业的烙印,不能与更多的专业以外的人、专业以外的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由于以上缺陷,专业化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被称为“专业化了的人”,也有人称之为为“单向度的人”,“经济动物”或“科技动物”。       另一方面,单纯强调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将使得所培养的人很难在现代社会中享有满意的工作和生活。过分专业化的教育虽有弊端,但是专业化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必然规律,这是不可以也不能够否认的事实,任何夸大通识教育有用性而贬抑专业教育地位的思想和做法都无疑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因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素质的前提下,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否则将无法独立、自足地立足于社会,更谈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试想,在这个社会中,一个连“生存”能力都没有的人,何以论及“独立人格”?       可见,单纯注重专业教育或单纯注重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足,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巨大的潜力和全面性无从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合理性依据。 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大学的主体性,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专业化的高等教育以目的合理性作为其合理性依据,不可避免地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社会批评与分析工具的特殊职能,从而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一般来讲,一个关注社会觉悟和科学智慧的社会,大学于其中一定承担着社会批评和分析的特殊职能。它能使社会始终具有自我批评的意识,从而对其遗产、成就和新发现不断进行检查和评鉴。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获得知识、从事创造以及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对于不断改善社会制度、以及为文化注入创造活力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社会批评和导向作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如果大学不能作为真正的、独立而不受影响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不能作为对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工具,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势必会被大大削弱。而大学的这一功能必须根植于通识教育所奠定的文化基础。       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把受教育者当作“工具人”来培养,教育者—教师也只是实现这个工具目的的手段之一;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某种特定的专门领域的“语言和规范”传授,使学生成为自由选择能力缺乏、判断力丧失的工匠,对过分专门化的崇拜导致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丧失或异化。一方面专业主义、科技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社会系统产生各种分裂、隔膜;另一方面,由于公民对解决公共问题缺乏兴趣,“社会失范”问题增多。通识教育主张所有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都应掌握应有的共同基础,而且鼓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中的一分子,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因此,为了社会持续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角度来讲,只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才是最适当的选择。       当然,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应该注意理想与现实、目标与可能的关系。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实施的可行性。 (二)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融合的可行性       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争论究其本质属于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矛盾冲突,又不可或缺。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尽量避免争论“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比如是需要更多的科学课程、更多的数学课程、更多的外语课程”,超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一方面我们承认通识教育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通识教育不应再延续以往的拼盘式课程组合。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呢?是否可以思考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不必过多争论广度(通识教育)与深度(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而是重视各门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每门课程的教学及相应教材应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并注重能围绕现实性问题组织教学。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学生要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倪光炯、王炎森教授主持为文科类学生开设的《改变世界的物理学》,既传授基本的物理知识,又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阐释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笔者现在广东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研究中的计算方法》和《社会科学与数学》,也在这些方面做了尝试。总之,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其次,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我国学者李曼丽认为,任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都无法克服一个缺点:无论一种课程的知识面有多宽,它仍然是从知识总体中挑出来的一小块而已,因此仅仅通过课程就不可能达到通识教育所要求的那种理想的“广度”。于是,她提出,应促成校园文化的“非专业化”,以拓展通识教育实践的途径和空间。       再次,加强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培养。总有学者质疑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内容深度,即有重复中学教育的嫌疑。这种质疑的背后事实上就是,通识教育应该在中学进行,还是留待于大学本科阶段进行?克拉克曾这样写道:“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还特别着迷于为未充分接触专业的学生提供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不象其他国家把广博的普通教育留给中等教育,而学生到大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 事实上,美国作为当代通识教育的始作俑者,该国只有研究型大学以及财力雄厚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开展通识教育。据统计全美国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15%。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当前中学生只集中精力于若干门课程的复习考试。为此,当前大学教育确实需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哪怕通识教育的内容可能会与中学教育内容有所类同。也许,大学通识教育的“补习”性质是无法否认的。美国学者博耶提出:“当需要补习计划成为一种生活现实的时候,我们也仍然坚信长远的解决办法是更好地搞好大学前的教育。要求大学不断地采取无止境的学术上的应急措施是不可取的。六个星期或六个月的补习课程,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无法弥补先前十二年正规教育所造成的缺陷。”当前,这种大学一、二年级的“补习计划”应该突出知识层次的高度。       还有学者认为,可以考虑改变我国高校“专业”的内涵,将专业从固定在院系的实体改造为一组课程,从而可以缓解双轨制对通识教育的制约。另有学者提出,将现有专业教育调整为本科后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或“2+2”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当前部分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尝试,也是我国大学在当前专业教育制度环境下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现实选择。也许,上述思路或尝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苗文利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年第4期  84-89. [2]田海英  百岁学人周有光的青少年时代[J]  名人传记  2011年第1期  9. [3] J·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3版  95. [4]刘凡丰  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年第5期  26-29. [5] 李曼丽  通识教育[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92-193. [6] 伯顿·克拉克  赵炬明译  我的学术生涯[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1期15. [7] 享利·罗索夫斯基著  谢宗仙等译  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85. [8]卢晓东  对高等教育教学中四个常用名词的修正 [J].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9期  29-30. [9]舒炜  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 [J]. 读书  2006年第4期  26-31.

是的。2018年4月5日,首届“卿云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决赛在复旦落幕。本届通识论文大赛,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的四百余篇投稿。比赛期间,“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相关微信推送总浏览量逾21万次。经初赛、复赛两轮评选,来自11所高校的40名学生的作品入围了决赛,来到复旦大学参加了复旦通识研习营,并进行论文答辩与交流。

丁耘老师是很博学的学者,是一位快乐的读书人,也是一位严格的育人师。

丁耘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十佳教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首届年度教师等荣誉。

丁耘,砥砺学术二十余载,他继承了复旦哲学“学贯中西”的学术视野与气质,始终以辨析西哲之本末源流为中心,引导学生将读书回归到文化与人生的大天地之中。

他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复兴中国学术的志向;他因时创新,开设慕课,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形式的改进,课程内容生动丰富;他为学严谨、为人谦和,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谦逊的态度传道授业。

正是由于严谨的教学精神、丰富的教学模式,他所开设的课程,无不热门,选课学生众多甚至还有很多外校师生都慕名而来。他的“《理想国》导读”课程开课十余年来教学大纲不断完善,教学参考资料不断调整和丰富。

这一系列探索使得该门课程不仅成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新一轮建设中首批重点建设的精品核心课程,而且在网络上已经成为“超星学术”视频中热门的公开课视频资源,累积观看5万多人次。在同学们心中,他是学术学业上的引路人,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好导师。

他不仅在三尺讲台兢兢业业,更在学术研究上独树一帜,有编著四种、译著一种、专著(合著)三种、论文三十三篇,译文三篇,评论两篇,序跋一篇,校内金穗课题一项。

科研成果和代表作及主要讲授课程。

1、著作:

《儒家与启蒙》、《中道之国》、《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译有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等。

2、论文:

《是与易》、《生生与造作》、《启蒙与儒家》等。

3、主要讲授课程:

《古希腊哲学》(本)、《<理想国>导读》(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研)、《现象学思维方法》(研)、《哲学原典导读》(本)等。

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外审是抽查,复旦大学外审更加注重强调自身的学习英语专业的语言词汇量的扩充、语言语法的运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提升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用。

没有必须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必须选定论题。选定论题,要依据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而提出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学术界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成就。每一时期,学术界总有许多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争论各方的意见,要有一定的了解。每一时期学术争论的问题很多,要从中加以选择。如果对于某一问题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而有一定的心得,就可以写成论文了。

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官方文件,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均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审。注意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干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工作,不得打听或查证评阅人的信息,不得有私自沟通行为,不得试图对评阅人的评阅意见施加影响,不得向持有不同意见的评阅人进行报复。参加双盲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被抽中的硕士学位论文均由研究生院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或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进行送审。

复旦毕业论文退课

会很骄傲。

课程的选课规定

1.本科生第一至第四学期为必修体育课,每学期1学分,连续学习四个学期,修满4个学分方可毕业。第五至第八学期安排本科生补修、重修体育课以及高年级本科生体育选修课。

2.本科生在体育课必修阶段,每学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不得多选。也不能无故不选体育课。如因病、出国交流、休学等特殊情况不能按规定正常上课,应持有关证明,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体育教学部主管领导批准,方可到体育教学部教务室办理缓修或重修手续。

3.重修或补修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须在开学后两周内到体育教学部教务室办理选课事宜。此类学生不参加选课系统选课,由体育教学部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项目。

4.学生因患病、残疾、体弱、高龄、特殊体形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应持由校医院及以上等级医疗机构开具的相关证明,开学两周内到体育教学部教务室办理确认手续,统一安排“养生与康复”项目。

5.学生在四学期的民族体育武术《段位制》课程选项中,允许一个项目重复选修一次,但在四个学期中,每名学生的体育课选修项目不得少于二项。

6.体育课原则上按学年计划安排。每学年第二学期体育课已按第一学期选课项目自动选定。学生如需改选其他体育项目,应在选课第一阶段,从电脑选课系统中,先退掉自动生成的选课记录,再改选新的体育项目。

7.学生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单元选课,且不能跨年级选体育课。

8.如在规定单元内所有项目均已被选满,未能选上体育课的学生须及时到体育教学部教务室办理补选课手续。

9.校运动队一、二年级运动员修读《运动训练》必修课程;三、四年级运动员修读《运动训练》选修课程。

10.体育教学部不接受中途退课申请。

以上内容参考 复旦大学——课程的选课规定

复旦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不可以缓交。原因是:复旦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定: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要求参加并完成毕业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12周。

①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开设了什么课程 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到时候需要上网选课。 在选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好好版研究培养方案权,看看本专业需要修哪些课,又需要多少学分,顺着培养方案上的修读意见来是最稳妥的。研究生可以根据需求跨校区选修课程,同时必须在选课班级所在校区参加考试。 学校根据学籍注册情况确认选课名单,并以此名单为依据登录课程成绩。不在选课名单内的,不得登录该门课程成绩;列入课程选课名单内的,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的,成绩计为“F”,相关信息计入其成绩单。选定课程后,研究生不得跨班上课。因跨班上课导致学习课时数或考核情况不为授课教师或开课院系认可的,由研究生自行负责。每门课程选课均设置有上限人数,一旦超过人数上限,将限制选入。所以一些热门课程或者是规定人数较少的课程,常常会遇到选不上的情况。这时也不用着急,对于基础课,同一门课程常常会有不同的老师开设,可以考虑选择另一个老师的同类课程。 ② 复旦大学课程表 直接去3教门口的告示栏看,每学期哪间教室什么时候上什么课都会详细的帖出来的 欢迎旁听(但是旁听的时候要认真哦——见识过旁听的没有素质的同学的某留) ③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fist课程有学分吗 有学分的呀,只要你按时上课做好作业都会拿到学分的哦。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医科院校。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据2016年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工程研究中心2个 ④ 复旦大学研究生第一学期课多不多,有没有空闲时间 看专业,需要帮老板做实验的永远没有空闲。生病的时间都没有。。。。 文科院系基本上是混日子。搞定论文,找到工作,顺利毕业 ⑤ 求复旦大学课程的详细介绍。 我是复旦大一新生。。。额。。。不新了,已经一个学期了。。。 是这样子回的。答 1.现在只考一门英语,难度较大,用以分层,有大英一,大英二,大英三和高英,大英一没有学分,等于白上,一般都是大英二,大英三,高英的都是牛人,竞争压力显而易见。没必要做特别准备,有些人也会故意放水,那么在较差的级别就能得到较好的等第。毕竟,A档只能有30%。 2.生科院的人基本上是苦的,生科就是四大苦系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是要上的。选课进了复旦以后会有专门指导,建议是,不必完全按照培养计划来,像六大模块的课能多选就多选,因为选课是一个完全拼rp的东西,所以一开始多选点,然后可以退。另外,最好挑些给分好的老师,这个可以去BBS或者从学长那里打听。 3.复旦的课程最后不会告诉你考试确切分数,就是给你评个等第,然后换算出你的GPA。基本上,评优,评奖,申请交流,一句话,GPA王道! 针对补充的回答!! 学分都是4分,一样的,然后整个大学要修8分英语,所以还有4分要修,大英三和高英上完的人接下去英语可以自己选课,比如听力啊,写作啊,口译之类,而大英二上完了必须修大英三。 老师点不点名纯粹按老师个人喜好。 ⑥ 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教材有哪些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有,那里最权威,教材网上能买的到!复旦大学化学还是挺牛的,我本科教材有几本就是复旦大学老师编的,祝你好运,我今年刚考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加油! ⑦ 复旦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研究生需要学什么课程_ 如下自: 信息与信息处理系统:包括智能图象处理、图象编码,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 电路理论分析与测试:电路理论、集成电路测试、模拟电路设计等 数字理论与系统:包括DSP、嵌入式系统、数字通信、图象与视频数字系统等 电子信号测量:包括智能传感器系统、电子测量方法与技术、数据融合等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括电磁波散射与传输、空间遥感信息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等 ⑧ 复旦大学的微电子的研究生有哪些课程,分别用的是哪些课本 实践复教学 包括生产实习制、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专业实验 计算机辅助工艺模拟、计算机辅助版图设计、用准静态C一V法测量SiO2的界面态、四探针法测掺杂层的薄层电阻和MOS效应晶体管直流特性测量等。 修业年限 四年。 主干课程 主要课程: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及实验、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集成电路制程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和集成电路工艺实习等。本专业课程十分繁重,起点高,专业性强。 ⑨ 复旦大学研究生选课什么时候开始 每个学校都不同啊,会有通知的。 ⑩ 上海的复旦大学专业课考研班哪个比较好 复旦大学专业课官方不允许办考研班. 复旦求是、求进等辅导机构是民内间的机构,讲课的老师并不容是我们学校出题的老师,日月光华BBS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辅导机构高薪聘请某个学科往年考研成绩前三名的同学去讲课的广告,1000元/小时. 印象中求是、求进差不多,收费都很贵的.

复旦大学毕业论文

复旦大学对拟录取的推免生毕业论文分数要求一般为85分以上,但具体分数要求可能会因学院不同而有所不同。

复旦大学自学考试2022年下半年本科毕业论文申办将于2022年12月17日至2022年12月18日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管理服务平台 上进行。1、网上申办的流程(1)2022年12月17日-12月18日 网上申请并上传材料(详见附件1《在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申请毕业论文的操作说明》)(2)最晚于2022年12月26日登陆考生服务平台及时查看审核结果。如需补交审核材料,请及时提交。 (12月19日至12月26日为审核期,期间请保持通信畅通;多次登录查看审核结果,可能需补交审核材料,全部申请将于12月26日完成审核。)(3)2022年12月27日已审核通过的考生用身份证号登录查询缴费链接后缴纳论文指导费。请务必及时缴费,未缴费者视为放弃当次论文申请。2、申请条件全部理论课程(含必要加考课程)通过的考生。新闻学本科专业考生全部课程(含加考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才可申请毕业论文。(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注意:已办理论文延期的考生,无需再次申请论文。已有论文合格成绩的考生,论文不得重写,请勿重复申请论文。3、论文指导收费申请本科论文初审通过后须缴纳论文指导费,收费标准为护理学专业600元/人,行政管理和新闻学专业400元/人。缴费链接查询网址建议在电脑端进行缴费在缴费完成后,请耐心等待工作人员后台确认,在工作人员确认之前考生服务平台状态将一直显示为“待审核”。4、论文指导培训会议论文指导及培训会议的整体通知将于2023年1月上旬在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网址为 )上公布。请自行关注相关通知,切勿错过。5、重要提示请提前完成专科毕业文凭的认证,以便做好后期提交毕业申请的准备。即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为 )进行学历认证并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一份(上述两种证明材料具备其一即可,附件2:下载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附:关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须提交新闻作品的说明新闻学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应用型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它对该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即新闻学(基础科段)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者毕业时必须提交到新闻单位采编实习的一篇作品;新闻学(本科段)专业考生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应提交两篇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现在就提交新闻作品等问题作如下说明:1、新闻作品必须是发表在具有刊号、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公开出版电子刊物上的文字作品和图片作品,也可以是电台和电视台发表的影音作品。2、提交新闻作品原件的同时,考生必须提交本人的准考证、身份证的复印件和出版单位的证明。证明内容除了证明该新闻作品是考生本人的作品外,还必须注明考生本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如果是以笔名发表的,需特别注明。3、考生发表的作品必须是在参加考试期间发表的作品。4、考生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发表新闻作品,自考办不负责联系和推荐。附件1: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复旦大学自考生(仅限专升本)申请毕业论文操作说明.pdf附件2: 打印或下载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流程说明.pdf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1、申请者必须是我校主考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2、申请者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通过本科段规定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3、申请学士学位的考生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成绩应达到以下要求:(1)本科段考试课程的平均成绩应达到7O分以上(含毕业论文成绩,不含免考课程成绩)。(2)毕业论文成绩应达到75分以上。(3)公共外语应通过国家级四级、六级英语考试(四年内有效),或通过上海市学士学位英语考试。(4)考查课程(或实践性环节考核)均合格。4、中请学士学位的时间期限:(1)自毕业时间顺延不得超过两年,(2)参加自学考试的年限不得超过六年。5、申请者应通过本人所在单位(或街道、乡镇)人事组织部门的政治审查。

复旦大学论文盲审

复旦大学盲审通过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写作不规范,包括语言表达不规范,目录摘要等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及引用不规范会导致的,盲审是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为了保证审核的客观公正性,导师在审阅论文的时候不知道论文的名字,也被称为匿名送审

根据要求分为非涉密论文和涉密论文。非涉密论文的题目和研究方向是合作单位分配盲审专家的重要依据。且“研究方向”是指所提交的论文的研究方向,而非导师的研究方向,请务必重视此两项填写。所有送审论文必须征得导师同意,由导师按照格式出具“送审同意书”,与论文一并交至所在学院。未提交导师“送审同意书”者,概不接受论文送审。须去掉所有导师和作者的名字。涉密论文要求所提供的论文不出现导师、作者以及其它有可能辨认出论文来源的字样。送审论文中如列举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成果,须去掉所有作者及导师姓名。未通过答辩申请者需要重新参加盲审,且盲审自行承担。

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官方文件,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均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审。注意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干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工作,不得打听或查证评阅人的信息,不得有私自沟通行为,不得试图对评阅人的评阅意见施加影响,不得向持有不同意见的评阅人进行报复。参加双盲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被抽中的硕士学位论文均由研究生院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或上海市教育评估院进行送审。

  • 索引序列
  • 复旦大学通识课论文范文
  • 复旦大学学位论文
  • 复旦毕业论文退课
  • 复旦大学毕业论文
  • 复旦大学论文盲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