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玩沙主题活动论文

玩沙主题活动论文

发布时间:

玩沙主题活动论文

这个主要区别就是,室外的空气要比室内好,室外的空气流通程度要比室内好得多的多。建议在室外做比较好。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根据玩沙游戏自身的特征、教育功能、儿童的需要和游戏行为表现以及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对于开展沙类游戏活动形成了一些粗浅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沙游戏的特点

1.形态随意,便于操作

儿童们喜欢玩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要认识万事万物,包括沙在内。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经过几次学习就可以认识而且不必要重复。可是,沙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它们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它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这种特征,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孩子在玩沙,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沙的特征。

操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玩沙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从近阶段开展的一些沙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意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能挑选与目的相适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能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2.游戏渗透性强

沙子流动、可塑的特点,诱发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游戏的契机,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彩沙来制作沙画,也可以在沙画盘中运用抹沙、点沙、勾沙、漏沙等技巧创作沙画,将儿童绘画游戏与沙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孩子们也会将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与沙游戏相结合,种类很多。

二、肯定沙游戏的价值

玩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的动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还能让孩子获取沙水的知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同时与其他游戏活动相比,它更富有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适合幼儿好玩、爱动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三、强调玩沙过程中的指导

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学习很多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至少是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1.幼儿违反游戏的规则

虽然说在游戏之前已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游戏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还会出现像扔沙子,抢夺玩具等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以保证幼儿在玩沙过程中的安全。而介入的策略是从游戏的内容出发解决问题,是维持幼儿的游戏而非中断游戏。如在主题为瓶宝宝的`冬衣的彩沙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灌沙工具,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过来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给瓶宝宝穿冬衣,可是我发现,瓶宝宝的眼睛和鼻子还没有呢?说完,其中一个幼儿立刻放弃了争夺,投入到为宝宝贴眼睛的活动中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从游戏的内容出发来解决这样一个冲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这样一来,不仅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兴趣也还在游戏上,维持了游戏的发展。

2.教师协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获得发展

(1)拓展幼儿的游戏阶段

前人的研究发现,幼儿在玩沙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按照发展阶段依次是功能性玩沙:幼儿只是从感官出发来探索沙子,发现沙子像什么,可以用来怎样做,学步期儿童一般选择功能性游戏。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多喜欢看并感觉沙子从他指缝间落下;建构性玩沙: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用沙子制作出他们熟悉的东西,他们想要做个东西,例如楼房,大坝等,让其他幼儿来欣赏;角色扮演性玩沙;幼儿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物,想象一个场景来进行游戏,四五岁的幼儿会经常选择这类游戏。例如,一个幼儿新盖了一个车库。他一边把车往里开,一边和用人说话,告诉他车子脏了,明天要洗一下,顺便加点汽油。教师在观察中应该反思如何适时介入拓展幼儿的游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建构性的游戏,教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玩具小人和马车,对他说国王很喜欢你为他建的城堡,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拓展了幼儿的游戏,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2)串联幼儿的单独游戏

以教师为媒介,可以将幼儿单独进行的游戏结合、串联起来。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一

些幼儿的单独游戏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自由玩沙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挖洞,有的在堆山,有的在修路,有的在盖房子,教师可以以公园为媒介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堆假山,在假山上挖一些迷宫,为管理员盖一座房子,曲曲弯弯的林中小路等等,启发他们都为建造公园帮忙,联系幼儿平时去公园的经历,不断对游戏进行拓展,这样的串联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单独游戏转化为集体游戏,幼儿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玩沙区要保持自由和以儿童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玩,玩什么,怎样玩,孩子有着更多的主动权,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只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维持和促进游戏的发展。

四、重视对幼儿沙游戏的评价

事实上,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亮点,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也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非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就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2.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但有效的教师反馈也是必要的。反馈应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很好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等等。教师的反馈,一方面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玩沙活动,真正实现玩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何进行组织和指导,需要教师将学习与活动后的反思结合起来,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幼儿园应该将此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论文主题活动下的玩沙活动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根据玩沙游戏自身的特征、教育功能、儿童的需要和游戏行为表现以及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对于开展沙类游戏活动形成了一些粗浅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沙游戏的特点

1.形态随意,便于操作

儿童们喜欢玩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要认识万事万物,包括沙在内。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经过几次学习就可以认识而且不必要重复。可是,沙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它们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它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这种特征,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孩子在玩沙,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沙的特征。

操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玩沙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从近阶段开展的一些沙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意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能挑选与目的相适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能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2.游戏渗透性强

沙子流动、可塑的特点,诱发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游戏的契机,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彩沙来制作沙画,也可以在沙画盘中运用抹沙、点沙、勾沙、漏沙等技巧创作沙画,将儿童绘画游戏与沙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孩子们也会将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与沙游戏相结合,种类很多。

二、肯定沙游戏的价值

玩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的动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还能让孩子获取沙水的知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同时与其他游戏活动相比,它更富有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适合幼儿好玩、爱动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三、强调玩沙过程中的指导

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学习很多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至少是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1.幼儿违反游戏的规则

虽然说在游戏之前已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游戏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还会出现像扔沙子,抢夺玩具等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以保证幼儿在玩沙过程中的安全。而介入的策略是从游戏的内容出发解决问题,是维持幼儿的游戏而非中断游戏。如在主题为瓶宝宝的`冬衣的彩沙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灌沙工具,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过来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给瓶宝宝穿冬衣,可是我发现,瓶宝宝的眼睛和鼻子还没有呢?说完,其中一个幼儿立刻放弃了争夺,投入到为宝宝贴眼睛的活动中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从游戏的内容出发来解决这样一个冲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这样一来,不仅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兴趣也还在游戏上,维持了游戏的发展。

2.教师协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获得发展

(1)拓展幼儿的游戏阶段

前人的研究发现,幼儿在玩沙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按照发展阶段依次是功能性玩沙:幼儿只是从感官出发来探索沙子,发现沙子像什么,可以用来怎样做,学步期儿童一般选择功能性游戏。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多喜欢看并感觉沙子从他指缝间落下;建构性玩沙: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用沙子制作出他们熟悉的东西,他们想要做个东西,例如楼房,大坝等,让其他幼儿来欣赏;角色扮演性玩沙;幼儿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物,想象一个场景来进行游戏,四五岁的幼儿会经常选择这类游戏。例如,一个幼儿新盖了一个车库。他一边把车往里开,一边和用人说话,告诉他车子脏了,明天要洗一下,顺便加点汽油。教师在观察中应该反思如何适时介入拓展幼儿的游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建构性的游戏,教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玩具小人和马车,对他说国王很喜欢你为他建的城堡,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拓展了幼儿的游戏,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2)串联幼儿的单独游戏

以教师为媒介,可以将幼儿单独进行的游戏结合、串联起来。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一

些幼儿的单独游戏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自由玩沙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挖洞,有的在堆山,有的在修路,有的在盖房子,教师可以以公园为媒介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堆假山,在假山上挖一些迷宫,为管理员盖一座房子,曲曲弯弯的林中小路等等,启发他们都为建造公园帮忙,联系幼儿平时去公园的经历,不断对游戏进行拓展,这样的串联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单独游戏转化为集体游戏,幼儿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玩沙区要保持自由和以儿童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玩,玩什么,怎样玩,孩子有着更多的主动权,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只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维持和促进游戏的发展。

四、重视对幼儿沙游戏的评价

事实上,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亮点,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也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非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就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2.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但有效的教师反馈也是必要的。反馈应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很好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等等。教师的反馈,一方面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玩沙活动,真正实现玩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何进行组织和指导,需要教师将学习与活动后的反思结合起来,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幼儿园应该将此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幼儿园室内玩沙和室外玩沙的论文

沙既是固体,又是流体,它变化无常又易被掌握,它那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和发展了儿童内心的需求和操作中的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玩沙不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对宝宝的成长有太多的好处:

一、发展感知觉

婴幼儿的早期发育主要是感知运动的发展,沙子可以提供特殊的感知觉。在玩沙的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不同质地的沙子,如湿沙、干沙、颗粒粗细不同的沙子等。沙子有流动性,踩上去会下陷,特别是当抓起一把沙时,指缝中沙粒流动会给幼儿一种特殊的感受,发展了宝宝的感知觉。

二、练习手的协调性、促进手部肌肉发展

在玩沙的时候,宝宝用力拍打沙子或用铲子将沙子铲起,这个动作可以发展孩子的手腕精细动作,熟练肢体协调,也可以控制手部肌肉的动作。不仅促进身体的发展,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三、玩沙可以发展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力是通过具体的创造活动表现出来的,它与幼儿的游戏密不可分。玩沙是我们能提供给幼儿的最自由、最美好的活动之一。

四、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玩沙游戏给予宝宝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宝宝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沙时,心情自然开朗。宝宝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玩,感受到自我控制的乐趣,他们的心情会很愉快。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或者比较退缩内向的宝宝来说,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增加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

用沙子做“装入倒出”的游戏,更给他增添乐趣。宝宝通过铲沙子,对小桶(容器)与沙子(内容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理解,尤其是把装满沙子的容器倒扣过来,出现一个个造型时,更会进一步发展宝宝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

论文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

运用移情换位法,注重情感的体验。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幼儿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使课堂焕发出幼儿生命的活力。 如《爱心树》活动中,当教师问道:“这棵大树在帮助小男孩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可是树中却没有提到小男孩的感受,你觉得小男孩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又会怎么做?”前两位幼儿都说小男孩会感谢大树,第三个幼儿却认为小男孩会说自己很自私。这不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幼儿的一个道理吗?让他们懂得在索取的同时要学会感恩,学会感谢,学会知足。抓住这个机会,教师追问:“小男孩自私在哪儿呢?能详细说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幼儿说:“当男孩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天天跟大树玩,而当他长大了,每次来看大树,都向大树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幼儿说:“我也觉得这个小男孩很贪心,想要得到自己好玩的东西,就摘光了大树的苹果,想要房子,就砍光大树的树枝,想要船,就砍断大树的树干,只留下树墩。到最后,再也不能从大树身上得到东西了。”甚至有的幼儿说:“从这里我知道我们不能像这个小男孩那么自私、贪心,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感谢别人,也要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很自然地领悟主题思想,让幼儿从中明白了在索取的同时要学会感恩,学会感谢,学会知足,不能贪得无厌。 用幼儿自己的方法展示作品,提升情感。让幼儿自己作画来续写故事、创编故事,然后全班装订成一本。 如引导幼儿思考:假如你走进《爱心树》的故事,来到爱心树下,爱心树给你什么快乐,你也给爱心树什么快乐呢?用画笔画出心中的爱心树,并画一画、说一说自己和爱心树的故事。 在阅读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后,可以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看看第二天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时候,狐狸又跟在萝丝后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然后孩子们动手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还可以配上一些简单的句子,由教师帮忙记录。让幼儿拓展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感受到绘本的魅力。 在挖掘绘本自身的魅力、适当分享绘本的人文价值、思考绘本的个性风格的同时,要让儿童品尝、阅读绘本的甜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观察力。实际组织绘本活动时,还得建构敏锐的教学机制,教师要善于抓住活动中的即时生成,才能让绘本更加自然,更加出彩。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应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活动内容丰富,要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采取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活动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必须依据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内容,使活动的目标能够综合、灵活地将幼儿的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

幼儿园课程整合,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以儿童发展为本,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可由教师进行预设,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大班)。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目标领域:语言。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

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轻声演唱,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

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

目标领域:综合。

(1)通过观看录像,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综合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尽量整合各学科(领域)的内容,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才能

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1)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2)老师根据情况,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3)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1)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2)学跳扭秧歌,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时,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3)再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4)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1)认真观看录像,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3)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4)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制作月饼。(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饼,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提高活动效率。

三 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无何种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因此,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儿的玩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解放幼儿的思维,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 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教师了解到,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因此,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相信自我。其次,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并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强化,有效地推动了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能主动地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快乐。

玩具总动员主题探究论文

[摘 要]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既要清醒地理解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文化内涵问题,又要注重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美日动漫产业的实践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经验教训。我国动漫人才的培育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动漫人才素质教育道路。 [关键词] 动漫产业 科技内涵 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可谓内外交困。要解决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关键在于解决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内涵问题,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动漫产业发展的科技内涵 就画面制作而言,动漫制作技术经历了通过人工手绘的图画摄制、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三维动画及利用网络技术三个阶段。 传统的动画制作是用人工手绘的图画摄制完成的。在总体设计阶段,按照剧本绘制出一张张连环画一样的故事图画,专业术语叫分镜头绘图剧本。一般短短的几分钟,需要绘制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张图画。然后使用特制的静电复印机将草图誊印到醋酸胶片上,用手工给誉印在胶片上的画面的线条进行描墨,然后上色。最后拍摄制作。可以看出,传统的动画制作技术耗时费力,效率不高,对动画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 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是辅助动画师制作传统动画。二维电脑动画制作,同样要经过传统动画制作的四个步骤。主要的区别是电脑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随时存储、检索、修改和删除。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可以利用电脑对两幅关键画面进行插值计算,自动生成中间画面。精确、流畅,而且将动画制作人员从烦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电脑动画辅助着色可以解除乏味、昂贵的手工着色。用电脑描线着色界线准确、不需晾干、不会窜色、改变方便,而且不因层数多少而影响颜色,速度快,更不需要为前后色彩的变化而头疼。电脑动画中的各种角色造型,以及它们的动画过程,都可以存在图库中反复使用、修改等等。 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主要依赖电脑图像生成技术(简称CG)。在完成了前期制作,如文学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的一系列工作后,便进入了动画片段制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模、材质、灯光、动画、摄影机控制、渲染等。首先根据前期的造型设计,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在计算机中绘制出角色模型。凡是出场的角色和场景中出现的物体都要建模。通常使用的软件有3DS Max、Auto CAD、Maya等。建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需要创意和美术素养。因为艺术性是建模的追求。建模包括多边形建模、样条曲线建模、细分建模等。 完成了建模,接下来需要将模型表面的细节和结构进行加工处理。如加工处理表面的颜色、透明度、反光度、反光强度、自发光及粗糙程度等。细节处理和结构加工必须要有生动逼真的效果。 然后进行灯光模拟、动画片段制作、摄影机控制、渲染器渲染。最后将动画片段、声音等素材,按照分镜头剧本的设计,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编辑,生成动画影视文件。 动漫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动画得风气之先。1995年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脑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比之于二维平面动画三维动画更加真实,更具立体感。等到1998年第二部三维动画《虫虫危机》推出,三维动画技术更加成熟。其溢出效应直接促使华纳、梦工厂等公司尽快地应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影片的制作。1999年迪斯尼推出《玩具总动员2》时,其三维动画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动画的三维效果比之前的影片更加平滑流畅。2000年迪斯尼耗资亿美元推出的《恐龙》,其三维动画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1300个电影特效镜头展现了活动的、写实的、会说话的三维恐龙和狐猴,该片画面“逼真”的视觉效果让受众瞠目结舌。 这种逼真来自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如制作狐猴的动画时,为了呈现它们身上细密的皮毛,技术人员不但为每个狐猴加上了超过上万根的毛发,更夸张的是,还特别用软件将这一万多根毛发一一编号,并借由这套昵称为“发型师”的程序,在电脑中依场景所描写的环境,将不同编号的毛发依风向决定它的方向及位置甚至是不同的毛色。为让观众体验到更真实的情境,技术人员特别设计了一组程序,将这些恐龙身上的肌肉,依所在的位置及特性,切割成几千块大小不等的多边形,贴附在骨骼上,使片中恐龙的肌肉与皮肤能根据整个骨骼移动的方向、力量、速度的大小,产生不同的皱折或震动。 就动漫制作技术而言,美国的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是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较多的动漫产品由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完成。这就为动画作品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刻画增加了技术含量。美国动画的连贯性和走形率比日本动画好很多。相对而言,日本的动画纯三维制作的并不多,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仅是日本动漫制作锦上添花的辅助。应该说,在动漫制作技术方面,特别是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的运用,美国动漫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动漫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品类,它的核心特征依然是创意内容。虽然创意内容中也有技术创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创新。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与美国动漫争雄的主要表现是其动漫的创意内容强于后者。相对于美国动漫而言,日本动漫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神”的手冢治虫在动漫制作方面就明确的强调动漫要关注情节和人心。他抓住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上的艺术本质,着力于动漫创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的创造。这一选择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注重并提升了日本动漫的艺术品位。这应该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位日本“动漫之神”宫崎骏对于动漫创作的艺术理解与手冢治虫如出一辙:“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朴素,又可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后来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宫崎骏和导演高田勋,正是因为要“追求纯粹而高品质的动画,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画人们生命中喜悦与悲伤的动画”而走到一起的。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后,他们更是将全部精力都灌注在他们的每一部动漫作品中。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主旨更明确为“绝不牺牲品质向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妥协”,“将良好的影片摆在第一位”。也因此,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乃至世界动漫和电影界名声大噪,并奠定了它作为动漫创作经营楷模的世界级地位。 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日本动漫作家,除了注重动漫创作的艺术性外,他们还认识到了动漫创作的真实性。如有“日本动漫之圣”美誉的大友克洋可能意识到了日本动漫平面化的缺陷,其动漫作品就非常强调人物和背景的细部真实。 日本动漫作家还认识到了动漫创作的现实性。他们的眼光自然瞄准了“描绘真正生活”的社会题材。由于日本动漫直接源自于漫画的原因,其动漫创作带有强烈的哲理和人性思考,更注重揭示世界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宫崎骏的动漫作品就含有更多的哲理和人性思考。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有关乎人类生存、生活的反思。这也是宫崎派漫画在日本乃至于全世界受众中引起共鸣,受到热烈追捧的重要原因。宫崎骏的合作者高田勋亦如此。大友克洋动漫作品的生命力也同样与其注重动漫创作的现实性有关。 与美国动漫创作相比,日本动漫显示出了内容上的精深厚重。虽然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抓住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在质上表现出其发展的强劲势头,但面对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主流市场和日益开放的世界市场,过分艺术化、哲理化的内容,容易走向精英文化和发达国家文化的金字塔,也容易成为民族文化的标榜。同时,忽视动漫创作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对动漫产业的发展影响也必将是致命的。 三、结论 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既要清醒地理解动漫产业作为高科技、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文化内涵问题,又要注重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美日动漫产业的实践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经验教训。我国动漫人才的培育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注重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动漫人才素质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2008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 [2]孙步忠 曾咏梅:《文化产业发展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关性分析》[J].《财智文摘》,2008年第10期 [3]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主编:《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为皮克斯长篇动画电影的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虽然是上世纪拍摄的影片,其技术亦不输当下,并且承载了不少人们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试问谁不想陪伴着自己长大的玩具拥有自己的生命意识呢?儿时的每一件玩具背后都附有一段珍贵的成长经历,《玩具总动员》便以此为基础,用丰富绚烂的想象力,精湛的渲染技术,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老少咸宜的童话故事,和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不论是温馨阳光的玩具屋,还是阴森恐怖的坏小孩的卧室,皮克斯都拿捏得十分到位,尽管有不少堪称童年噩梦的瘆人画面,像是虐待玩具的场景,但也在精妙的处理下变得不是那么的少儿不宜。

影片里的每一个玩具都有自己迥异的个性,会爱,会笑,有自己的梦想,甚至会嫉妒,活灵活现得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人,令人眼前一亮,代表新旧冲突的两个主角玩具一路上化敌为友的有笑有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叫观众大为餍足。

而在故事的最终,一直以为自己是英雄的主角巴斯光年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玩具的时候,这种类似于楚门的世界的设定,实在是一枚十足的催泪弹,将整个电影推到了高潮,其中对于现实世界的隐喻,也令人回味无穷,深思再三。

可以这么说,《玩具总动员》所描绘的淋漓尽致的玩具故事不仅满足了全世界孩子的幻想,对于成年人说也是行走道路上一盏不可多得的指路灯,不管在什么年龄看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人生指导,因而能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动画。

因为这部影片传达出了很多道理,用小孩和玩具的相处,来展现人性的分极化,可以说《玩具总动员》是我们的童年回忆,我们不仅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善恶,同时也是一部诠释朋友之间友爱的一部影片。

本片将所有玩具都拟人化,包括经典人物玩具胡迪因为巴斯光年的到来失去宠爱,同时胡迪和巴斯光年也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作为一个刚刚到来的新玩具,巴斯光年是被胡迪群排挤的,不过大家都不太能够理解,胡迪为什么要对巴斯光年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所有人都责怪他,并忘了之前胡迪所有的好,就跟现实生活中一样,不管你做了多好的事情一旦错了一步就会被指责被埋怨,这一点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提现的淋漓尽致,如此鲜明的手法,被电影描写出来,这是一种成功。

其实胡迪并不坏,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他也是害怕被取代,主人把玩具带回家,玩具就像是宠物一样,认准了这个主人,不过人心就是这样,很容易喜新厌旧,这点也体现了出来,玩具在主人眼里只是用来玩的,也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这大概也是一种悲哀,这部影片就是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人性。

在后来的画面里,当胡迪和巴斯光年遇到虐待玩具的邻居,两个人摒弃前嫌,慢慢开始合作。也是在巴斯最颓废的时候,胡迪对他不离不弃并一直鼓励他。胡迪对巴斯说,“别人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是他心爱的玩具”,这句话无疑是个很好的鼓励,而在胡迪的鼓励下,巴斯终于重新振作下来,从这些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互帮互助,不过能够使这部影片成为经典的,也远远不止这些。

因为有这部影片的诞生,也出现了很多的经典玩具,带给人们欢乐,这大概也是大家能记住影片的重要原因之一,《玩具总动员》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部影片的精良制作也是值得赞叹的,不同于其他动画影片的粗糙,在细节上也是精益求精,对于一部好的影片,是在所有方面都能让人觉得值得看的,而且这部影片耗费了上亿的资金,还有四年的时间,才把完整的影片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影片的负责。

对于这么一部富有创造性和道德观的影片,是值得被称为经典的,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年代,都能够从影片当中学到些东西,这样的经典电影是可以推荐更多人来观看的,因为是动画影片的方式,所以会更加容易被接受,当然也会有被误会是幼稚,不过只要看了后就一定会改观,这就是影片的魅力,能够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对于这么一种经典又脱俗的影片,应该是有一种崇尚的精神在,而这部影片的诞生,也是希望大家正视自己的心态。

《玩具总动员》能够成为经典动画,主要得力于该动画首次启用三维技术,打造了第一部3D长片动画剧作,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其影响力依然延续至今。除此之外,该动画剧作赋予玩具生命力,展示人性善良与丑恶的多样性,不随波逐流一味向儿童展现美好的一面,这样的剧作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珍惜爱戴身边的一切事物,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技术与内涵并存的佳作。

《玩具总动员》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三部了,早在1995年以皮克斯为主的制作团队,打破二维技术格局,成功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也就是《玩具总动员》的第一部,这是继创作有声剧作和彩色剧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因此该作品当仁不让获得奥斯卡重要奖项的多次提名,可见影响力非同一般。

据悉,当时皮克斯团队只有42个工作人员,而且在创作过程中非常艰难,为了使每个动漫人物更加生动逼真,该团队工作人员甚至自己模仿动漫人物的行为举止,就这样几十位工作人员历经4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这一伟大剧作。《玩具总动员》的问世,相当于电影界的第三次革命,致使皮克斯始终立于动画片创作的不败之地,影响了长达20多年的动漫制作,该剧作有足够理由成为经典动画。

动画《玩具总动员》中主要讲述了一群玩具陪伴男主成长的故事,玩具们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如男主的宠物一般,心里眼里都只能容忍下男主一人,随着时代进步,各种玩具层出不穷,拥有多项先进技能的巴斯成为男主的新宠,随之曾经的王者胡迪由于嫉妒心理,便开始了对巴斯进行排挤。

动画片是儿童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色彩,由于儿童内心是简单纯洁的,因此大多动画片都极力呈现出美好的一面,试图掩盖不好的事物,然而《玩具总动员》却截然不同。创作者善于进行全方位思考,将玩具们因被夺宠,从而将内心的嫉妒与丑陋行为表露出来,意在揭露人类内心世界的黑暗,让儿童拥有保护自我的意识。

当巴斯与胡迪进行针锋相对时候,无意中散落在外面,被邻居的小孩和狗暴力踩踏,这样的暴力元素在其它动画中也极其少见,该剧作意在激起儿童的爱心,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爱戴和珍惜自己的玩具,从而不再暴力。

故事最后胡迪与巴斯在都想回到主人身边的同一意愿驱使下,他们决定合作,从而取得了胜利,看似很简单的片段,却从侧面反映出团结的重要性,也意在鼓舞儿童培养合作意识,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动画《玩具总动员》使得儿童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并非只有善良与美丽的一面,也在嘻哈热闹中,懂得珍爱自己身边不会表达的玩具们。不仅儿童可以从中受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领悟到不同的思想价值,因此,该剧作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动画。

论文记主题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应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活动内容丰富,要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采取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活动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必须依据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内容,使活动的目标能够综合、灵活地将幼儿的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

幼儿园课程整合,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以儿童发展为本,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可由教师进行预设,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大班)。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目标领域:语言。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

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轻声演唱,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

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

目标领域:综合。

(1)通过观看录像,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综合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尽量整合各学科(领域)的内容,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才能

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1)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2)老师根据情况,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3)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1)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2)学跳扭秧歌,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时,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3)再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4)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1)认真观看录像,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3)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4)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制作月饼。(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饼,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提高活动效率。

三 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无何种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因此,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儿的玩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解放幼儿的思维,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 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教师了解到,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因此,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相信自我。其次,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并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强化,有效地推动了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能主动地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快乐。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 索引序列
  • 玩沙主题活动论文
  • 论文主题活动下的玩沙活动
  • 论文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
  • 玩具总动员主题探究论文
  • 论文记主题活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