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图书出版编辑流程

图书出版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图书出版编辑流程

图书出版流程及费用如下:

1.出版书籍的过程

图书出版过程分为主题申报.三审三校.申请书号.设计、排版、印刷、出版五个步骤。

主题选择申报提交出版社的选题策划相匹配,并通过出版社的审核。三审三校是出版社编辑严格审核出版书籍内容。申请号是向出版社申请。设计排版是设计出版书籍的封面和布局。印刷出版是指印刷厂印刷书籍。

每一步都有制约和促进作用,逻辑关系很强。前一步不能完成,后一步不能完成,甚至没有资格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出版书籍的每一步。

2.出版书籍的费用

书籍出版过程中肯定会有费用,主要是编审费、书号费、设计排版费和印刷费。每项收费都有影响因素,因素变化,出版书籍成本变化。一般来说,普通出版书籍的费用在几万元左右,如果是个人收藏可以选择较为便宜的海外版号,可以再海外发行,再由国内出版社引进。

书籍公开出版时,出版费由出版社承担,作者免费出版。当书籍自费出版时,出版费由所有作者分担。作者越靠前,分享比例就越高,不过这种出版方式普通人很难申请的到,需要作者有比较高的知名度与名气才会有出版社愿意合作。

出版流程如下:

1、作者来稿登记,了解作者情况及书稿类型(如大学教材、学术专著、论文集等),并将选题申报表交由作者填写。

2、作者将填写完整的选题申报表与书稿一起打印或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本中心。

3、收稿7个工作日内,由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如通过初审)编辑将初审书稿及意见书交由编辑室主任进行复审;再由总编辑进行书稿的终审,最终确定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并确定出版费用。

4、中心将结果通知作者。

5、作者与本中心签订出版合同、缴付出版费用、交付全部书稿电子版,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6、相关费用到账后,本中心开始安排所有的书稿出版手续。

7、中心安排责任编辑开始对书稿进行编校、排版、封面设计。

8、责任编辑将编排好的书稿、封面交由作者审核认可。

9、书稿制版出片,印刷厂印刷、包装。

10、印刷完毕,本中心将书稿邮寄或托运到作者处。

11、替作者在本中心网站、博客上进行宣传等后续服务。

费用:版税一般在百分之八到十二不等,买断的价格一般是千字三十到七十不等。

出版社图书策划编辑招聘

不是的,东北林业大学是地方重点大学,校出版社也是地方的出版社并非全国家级的。

策划编辑师的就业前景与现状

编辑是出版的产物。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为出版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只有当专业的以商业为目的的出版业的兴起,才有编辑活动的勃兴,也才有了编辑职业的产生。由于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版物策划创意的竞争,从而使编辑的功能也不仅表现为对作品的选择、搜集、加工和整理上,而是要针对市场的显现或潜在需求,将出版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使投入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于是策划编辑在各家出版社纷纷登台亮相,策划的范围包括:市场调查、信息采集、选题设计、选题价值、物色作者、组织稿件、稿件审读、文字加工、封面制作、版式设计、读者定位、市场预测、效益预算、宣传推广、发行策略、信息反馈、成本核算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图书能否适销对路,是否适合市场需要,能否成为畅销书或精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稿,而策划编辑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策划编辑“策划”了编辑与出版的方向和目标,“策划”了如何赢得新作者,“策划”如何发行创收,如何能最合理、高效地运作资金等等。

策划编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图书市场,提出选题。一个选题不是随便提出的,要经过周密的分析和市场调查等,然后作出详细的图书策划案。图书策划案要基本要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你认为这个选题的可行性有哪些,全书内容啊,结构啊,包括印刷,设计风格等等。公司领导及相关人员会就这个选题开会研究,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实施了。

这时候策划编辑就要组稿,具体的编辑工作交给图书编辑做,但是策划编辑要跟进,监督质量和进度,包括后期的版芯设计,封面设计,印刷什么的,策划编辑都要跟进。最后直到图书出版。

策划编辑队伍无论从学术水平、工作能力、思想水平等方面都应该是出版社人才的精华,他们必须达到以下素质要求:

知识要求:策划编辑通常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造诣,较宽的知识面,知晓国际惯例与法规,最好有新闻出版、传媒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公关、谈判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经营头脑,掌握成本效益的分析能力,具备对整个出版过程全程策划和监控的能力,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能够判别来稿的优劣,发现和识别优秀作者;思想敏锐,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经验要求:具有两年以上的编辑工作经验,对行业状况以及不同层次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有较准确的把握;拥有丰富的出版信息资源。

职业素养: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阅读兴趣,独到的感受力和美学眼光,悟性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具备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社会接触面广。

现状与前景

出版业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出版人才市场的规模。中国出版业目前已形成了书、报、刊、声、光、电六大领域 ,包括出版教育、出版科研、版权代理、出版物资供应、出版物进出口等门类在内的产业体系,年增加值约4000亿元。书业、报业、期刊业和音像业是出版业版图上的四大板块。从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来看,出版社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从1995年以来一直在稳定增长,人员规模趋于扩张。

但是,与此同时,非纸介出版物、网络出版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图书市场的规模增速缓慢,甚至有下降倾向,库存图书也几乎接近年度销售额。如果以人均购书册数为指标来衡量图书市场规模的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均购书册数呈下降之势。2005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比1999年下降了。因此,出版业在大盘上扬的态势中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在人才的吸纳使用上自然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目前新闻出版业还是就业热门,大学新闻出版专业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高出大学平均就业率19%。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出版科班的学生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2007年初上海文化行业人才招聘会上,上海解放集团、文新集团、文广集团三大沪上传媒集团招聘的记者、编辑类岗位数加起来不超过100个,而现场应聘编辑、记者的应届生却突破了6000人。再加上大量的非应届生,岗位争夺之激烈也可谓“热门”。

出版业编、印、发三大环节普遍人员过剩,但缺乏优秀的出版人才。《2005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人才培养规划》指出,出版业现有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严重不合理,综合素质亟待普遍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状态。领军人物不足、专业骨干流失、经营人才奇缺、新老青黄不接、结构比例失调(大都是中文、历史、新闻专业的),不懂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编辑的知识领域不够、市场应变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其次,出版社需要“复合型人才”和“高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集“杂家”和“专家”于一身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通才。据2005年的一项高校调查统计,在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应用性知识、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五类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跨学科知识,其次依次是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应用性知识、基础知识。用人单位认为最应提高的是工具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认为学校最应加强培养的也是跨学科知识。事实上出版社很少录取出版专业科班的毕业生。它们更青睐那些既懂相关专业理论,又了解出版实务的复合型人才。至于“高端型人才”,需在长期的业内实践积累,并非高校真空能够独立培养。

出版业的市场化决定了编辑由单一加工型向策划型转变,策划在整个出版业务工作中将居于核心地位。策划编辑工作涉及选题策划、出版运作、营销策略、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要具有规划多种出版平台的能力,依内容特性开发出纸版书、有声书、影像书、光碟版、网络出版、e-book等各种形式,因此策划编辑不但要具备互动式的编辑概念,可能还得具备多种才能,如善于与读者互动,经营读者社群等。实际上变成了全程策划,成为“项目经理”。1992年末、1993年初,上海率先出现了策划编辑的身影,随后各家出版单位或机构纷纷效仿,如今,“策划编辑制”已在出版业十分普及,为此,对策划编辑的需求也逐年上升。

收入状况

策划编辑的收入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工资,另一部分就是你所策划图书的提成。按照卖出去的册书来,卖的越多提的越多。一般有个比例的,按照总码洋的百分之几提。这个就看跟出版社之间的约定了。策划编辑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出版社的前途与命运,一次成功的策划能够为出版社带来滚滚财源,因此策划编辑的收入自然可观,年收入大多超过20万元人民币。

职业趋势

发展路径:策划编辑只有不断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佳”的创新之路,才是出版社的生存之道,也是策划编辑的发展之路。

转型机会:出版社一般根据分工的不同,将编辑细分为策划编辑、文案编辑、版式编辑、终审编辑。又根据内容不同,分为时尚编辑、专业科目编辑等等。策划编辑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在行业内转行。

:《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23日头版头条刊登了《编辑出版专业面临就业市场考验》一文。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出版业对编辑出版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业界人士都在表示“求贤若渴”。但是,当前国内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却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出版社不爱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文章提出,为什么“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没有分享到做大了的“奶酪”,这样的尴尬究竟又该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值得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在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当前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一系列问题。2003年5月7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部分学生在肖东发教授主持下,针对这一问题,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了一次热烈的讨论。参与讨论者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有见地的观点,对于认识当前编辑出版教育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下面择要发表这次讨论的主要内容。一、我国出版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肖东发:首先要看我国当前的出版业是否需要人才。我想强调的是我国当前的出版业不是人才太多,而是亟需要高层次多方面的人才。例如懂得经营之道的管理人才,熟悉法律和外文的版权贸易人才,了解读者熟悉市场的策划宣传人才,了解海外出版业现状能开发华文出版业的人才,熟悉我国传统文化,能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到海外的优秀人才。如张元济、王云五、胡愈之、叶圣陶、邹韬奋等都是杰出的出版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的时代的确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给我们的教育和出版单位都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具体到国内的出版社、期刊社和音像、电子出版社,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呢?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回归线(真实姓名不详):我现在某出版社工作,很想跟肖老师和各位交流探讨。出版社作为一个经营企业,可以说是多工种协同配合运营的整体,就每个环节层面上说,每个环节都有学可研,都需要专门人才,就整体层面上说,又需要宏观管理人才。就出版社具体工作而言,不懂出版专业知识的人肯定做不好出版工作,可是只懂出版专业知识的人也肯定做不好出版工作。我这里只就编辑工作而言,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最能体现编辑工作价值的一面,就是对选题的策划和文稿内容的加工。如果一个编辑对某一学科知识没有基本的了解、对学科的发展脉搏不能有所把握,那这个编辑很难策划出到位的选题,即使只是做文字编辑,也无法判断出书稿的优劣和提出具体的加工意见。编辑加工工作,不应只是限于一般技术层面,如标点、错别字的订正、版式等,更重要的是订正内容的纰漏。殷明慧:不知出版人才是否能大概划分为管理方面的和业务方面两种?这两种人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前者是要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后者需要搞编辑加工,注意的是内容校对、版式设计等微观问题。杨 虎:恐怕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吧,现在的从业者应该有业务“一条龙”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熟悉出版业的某一个环节。那种懂市场而不懂业务,或者懂业务而不了解市场的人,都不可能做好出版工作。所以,从业者都应该成为出版行业的通才。周 娟:我感觉出版业很需要杂家和通才,因为要出版的东西是不确定的,覆盖多个领域。从业者不仅要了解出版物的内容(这就包罗万象了),还要讲究经营之道,熟悉市场。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也就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肖东发:以前我曾组织同学围绕“新时期中国出版人应具备的素质”这个话题进行过讨论,大家从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经营管理能力、学术修养、知识视野等各方面对出版人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看法。从理论上讲,新时期对出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说来,就是特别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出版单位招聘人才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我们更愿意选择有某一学科背景知识的毕业生,而不是纯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人才,当然优秀的人才例外。”这就是客观现实,我们只能正视用人单位的这一要求,想办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二、当前的编辑出版教育应该怎么办肖东发:现在国内编辑出版专业教学点已近40家,数量十分可观。但业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思路:一种观点认为,学科点办得太多,发展太快,应该控制规模,限制招生人数;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拓展学科领域,搞“大出版”“大编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用于图书、报纸、期刊、广播、影视、音像、电子和网络传播各个传媒系统,拓宽就业市场,不愁学生无用武之地。在教育模式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通才教育,认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另一个思路是强调特色化、专业化,他们认为人不能成为全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是有分工的。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都有一定道理。就学生而言,应鼓励他们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又要学有专长,成为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1. 编辑出版专业的独立性丁 佳:既然编辑出版学的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那么就需要认真考虑这门专业究竟要办成什么样子。我想借电影的例子做个比较。电影诞生之初,大致走了两条路:商业化操作和依附文学。一些人不齿于商业制作,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书商攒书;一些人高喊电影也是一门艺术,但他们总爱说电影是综合艺术,似乎把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舞台艺术等糅合起来就是电影,糅的越多越好。而这样做的结果恰恰使电影失去独立性,迟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庆幸的是那些可以名垂电影史的大师们终于从种种艺术中解放出来,拍摄纯粹的电影,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编辑学是否也有类似特点?当编辑需要具备各种学科的知识,但编辑学如果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发展的话,必须找到它本身作为学科存在的特质,像历史上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诞生成长一样。曹晓明:出版产业有一套自己运行的机制、规律,这些正是出版人应该掌握而其他专业的人不具备的,我们对出版人才的教育也应建立一套适应出版实践的体系来。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出版领域的应用学科,强调这些学科在出版业的实用性。当然,这些知识的提炼、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可一蹴而就,还要面临我国目前兼具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经验的人才不足的问题,谁来做这样的事业,谁有能力做这样的事业,都是培养我国出版人才要解决的问题。2.“有所专长的通才”教育陈 喆:关于编辑出版教学的重点,确实存在一个专还是通的选择问题,但时代对于编辑出版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需要“专”,也需要“通”。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相关院校授课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恰恰形成了互补,这样的形势,既有利于用人单位有目的地选择人才,也有利于毕业生择业的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编辑出版人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自然还是“有所专长的通才”。李 萌: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注意博与精的结合。对我们专业的同学而言,在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其他的知识面做一个扩展,但是我觉得要求我们通晓各个学科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一个相关专业进行深入学习,或许会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作用。蓝艳玲:出版业的产品是出版物,出版物是具有科学文化属性的特殊产品,出版业是具有浓厚文化意蕴和文化教育功能的产业。这就决定出版人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和人文意识。现在的问题是具有知识素质和人文意识的人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太弱,即使看了有关方面的书,到了实践还是不行,而真正懂经营的人又对编辑出版业务不甚了了。所以还是主张通才教育——人文与商业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雷向晴:我比较认同以“大编辑”“大出版”的理念为指导拓展我们的学科建设。出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行业,在当代信息社会里,出版业是繁荣发展的大众传媒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势在于为互相之间密切关联的各种传播媒介提供内容,也就是经过加工的信息。因此我认为,我们专业一个值得考虑的切入点,应当是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管理信息的能力。3. 办学方式与效果感言罗 康:我认为北大编辑出版专业的培养思路就值得总结。就我们2000级和1999级来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作为文科实验班,学习文史哲基础课,三四年级学习编辑出版专业课。之前的基础课虽然学得比较浅,但是我认为还是很有好处的,接触的东西很广,眼界也开阔了很多,而且文史哲对于一个编辑来说是基本功,学了这些基本知识给我们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此后的专业课虽然很多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也颇有收获。只要认真地修好每一门课程,对自己的学科思维的培养还是很有好处的。赵 晨:反思一下我们前两年跟着文科实验班上课,确实学了很多东西,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文史哲什么都学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很浅,毕竟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门门精通。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再回到院里学习专业知识,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可能学习会辛苦点,但大学四年过得充实其实是每个学生的希望,而且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后,大家在学习中会有自己的侧重点,不至于像直接接触专业时那么懵懂,自己学习也有了针对性,毕业后也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罗 康:虽然整体情况还不错,但是现在的课程好像还不是很充实,还需要改进。好些专业基础课,我学完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知识上还是有很多空缺。比如出版史,一个学期的时间要讲那么多的知识,我觉得有点紧,是不是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专题研究方面的课程,比如断代出版史等,然后就是工具书。我认为对一个编辑来说查找资料,学会运用传统和现代工具书都非常重要,上肖老师的课的时候学到了好多东西,但是我觉得因为时间的限制还有很多没有接触到。自己有过写论文查资料的经验,我认为自己在检索利用文献资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不足的。罗 康:以前出版案例等课尝试过邀请出版界人来讲课,这种形式我认为是很好的。现在出版经营管理的课也还在做。我考虑是否可以跟出版界的人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定期邀请他们过来讲课而不是随机性的,在话题的设置上也要有安排,这样大家可以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也会比较方便。想起200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时候就有很多专题讲座,包括国外出版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的讲座,我们专业也可以考虑开这样的讲座和沙龙,总之有一个辩难和讨论的气氛,对专业课的学习肯定大有好处!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赵 晨:对于编辑出版这个学科来说,除了理论的研究以外,实践也非常重要。我老觉得我们平常的讨论由于缺乏实践,不仅像纸上谈兵而且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实际是什么样子的。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即“理论都是实用的”,对于实践性这么强的一门学科而言,如果我们讨论的理论对于实践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了。肖东发:几位同学的观点都涉及到编辑出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我一直都坚持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的做法。从办学者角度来说,我认为,编辑出版教育应该与出版产业互相支持,紧密配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利用出版单位的人才资源和基地优势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事实上,现在学界和业界在这一方面都有很多举措,如我们专业与北大出版社,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单位为学生实习提供基地和指导,社长、总编与教师一道讲课,为培养出版人才做出实际贡献。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杨 虎:编辑出版行业的实践性是很强的,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联合业界人士办学以外,教师给同学提供较多的参观机会也很有必要,参观对象包括优秀出版社、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市、书店,等等。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业界和学界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课题,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出版业的感性认识,也能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参与实践锻炼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多参加与编辑出版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有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到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兼职,从校稿、组稿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也就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有些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的能力并不差,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实践的重要性。5.增列博士、硕士点,提升专业教育层次肖东发:出版业十分需要高层次人才,这一点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坚持除了本科教育以外,还应该在有条件的院校里增列编辑出版学博士、硕士点,以提高专业教育层次,健全专业教育体系。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以致增列编辑学博士、硕士点困难重重。虽然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已经培养了10届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已有十多篇以编辑出版课题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获得通过,但总感到“名不正言不顺”。这些以编辑出版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大多是在相关专业下以“挂靠”形式培养出来的,很多人将这一现象无奈地比喻为“借鸡孵蛋”。回归线(真实姓名不详):我首先承认编辑有学、出版有学,在高校设立博士、硕士点非常有必要,而且只有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在培养方向上就应明确为出版培养哪一层面的人才。在校的学生应选读第二、第三学位,并不一定都要读到硕士或博士;正在从事出版工作的,也应不断充实自己的出版专业知识,学校和出版社如果能有一个良性的互动渠道是最好的。从整个学科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后劲来说,我觉得应扩大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天津人民出版社图书编辑

人民出版社不错,图书编辑待遇一般。4000左右吧。还是问问在做的人比较好。

写的很好很好的作家

代表性著作2003《福建杉洋村落碑铭》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1《社会场论》北京:团结出版社。代表性论文2002<从象征生产到制度实现——阳村土改中划阶级的象征资本再生产>,载《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2001〈象征资本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2001〈民族志的回顾与反思〉,文思理著,张小军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一卷,第一期。2000〈佛寺与宗祠: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1999〈文化的经营:福建阳村李氏宗祠「复兴」的研究〉,载《经营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即将出版)。1999〈宗族结构关系的再思考〉,载《中国家庭及其伦理》,台湾:《汉学研究》杂志出版。1998〈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总第45期),P150-159。1998〈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复兴」中的历史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总第11期。1998〈天后北传与历史再造--北方天后庙的田野考察〉,博士後研究论文,载《天后庙与妈祖崇拜》(论文集,正在编辑出版)。1996〈女性与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10月号(总第37期),页150-59。1995〈儒家何在?--华南人类学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总第29期),P149-157。1994〈民间信仰复兴与地方文化重构〉,香港:《香港人类学》,第七期,页13-19。1992DragonBoatFestival(VideoTape《端午节》录象片).Co-directedwithZhuangKongshao,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社会场的吸引进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二期,页106-111。1991〈蒿洋民间宗教与信仰一瞥〉,济南:《民俗研究》,第3期,页60-63。1991〈东西方文化的兴衰与自组织社会学研究〉,成都:《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页68-70。1991〈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中的知识分子〉,《青年思想家》,第一期,页77-81。1989〈北方一个汉族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与庄孔韶)《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本土方法学刍议〉,北京:《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五期。1988〈人格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五期,页102-108。1987〈社会系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文科园地》(郑州大学文科学报),第二期。1987〈城乡社区的三种融合模式〉,上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十一期。1986〈社会学中的系统哲学〉,上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十二期。近年主要学术发表(2000年以来)1、主要论文(1)English:2012 Lineage and Family,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 Reprodu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 Modern China 30(1):1-48, . (SSCI)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 , pp28-48. (SSCI)(2)中文(部分):2012 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 (CSSCI)2012 为何他乡成故乡?——大槐树传说之集体记忆的民族主义建构。载《中国人类学》,2012年第1期。2012 文治复兴与礼法变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礼的个案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CSSCI)《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发)(CSSCI),上海《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发。《社会学报》全文转发。2012 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讲堂》(第一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宗族与中国社会,《人类学讲堂》(第二辑)潘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让文化拥有自由——法国布列塔尼文化遗产保护考察随笔〈社会学家茶座〉2012年6期。2010 “被族群”: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困境。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晓锐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乾分村,张小军、马亚萍、朱宇晶。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人类发展理念下的贫困问题反思,载《中国12村贫困调查》(理论卷),王晓毅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咸与权:历史上自贡盐业的市场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9第二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转载)2009 实践史: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民间信仰研究为例,载《谁的信仰,谁的空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电影《色·戒》鉴赏的文化实践,载《异文化与多元媒体》,乔健主编,台北:世新大学出版中心。2008 宗族与家族,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载《绿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辑》,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12期转摘。2007 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2007 爱的实践: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与许晶合作,载张小军主编《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秩序剥夺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乔健主编《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历史人类学:一个跨学科和去学科的视野。《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2007 遗存还是遗产?——简论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遗产”困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产权改制与城市底边阶级的形成——兼论科斯逆定理与产权定理。台湾第七届(2003-2006)大学讲座计划“底边阶级的传统与现代”会议论文(.台北)。2006 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2006 认知人类学浅谈,《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1月。2006 社会围绕“现代化”和经济中轴安排的弊端,《中国与世界观察》,2006年第1期。2006 人类发展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乡村旅游。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 《陕山地区水资源与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补遗七则,张小军、卜永坚、丁荷声,《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2期。2005 《城市贫困的制度思维〉,张小军、裴晓梅,《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2004 《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2003 《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历史人类学学刊》1(1):1-28。2003 《阳村土改中的象征资本再生产》,《中国乡村研究》,总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 《导言》,李孝聪、邓小南、筱君(张小军),载黄竹三、冯俊杰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中华书局。2003 《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论文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湾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02 《阳村的境社与宗族》,《民俗曲艺》(宗教与地方社会专辑II),总第138期。2002 《双重部门与影子国家——平昌源神庙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宗族与地方老人政治》,《当代中国农村与乡村治理》,肖唐镖等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传统文化生产中的象征性实践》,《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2001 《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三期。2000 《佛寺与宗祠: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个案研究》,载《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 《银翅:中国本土的现象学?》,《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创刊号。2、著作:2004 《蓝田》。北京:三联书店(国际书号:ISBN7-108-01969-8/K·416)2003 《福建杉洋村落碑铭》。张小军、余理民,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国际书号:ISBN 962- 5273-6-3)3、主编: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甘肃、内蒙卷),张小军、马春华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中国12村贫困调查》(江西、云南卷),张小军、谭深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文化的挑战——文化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本土思考》,张小军主编,香港:中国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能力与贫困——中国城市贫困的个案研究》,张小军、裴晓梅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2 《历史与社会》(第七册)。张小军主编。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 7-107-16201-2/G·92912001 《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执行主编。北京友谊图书出版公司。2001 《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编,北京文津出版社。4、学术随笔和翻译2010 中山先生论房地产,《社会学家茶座》2010年第5期。2009 大湖人家,《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2008 统一与多样化,载《这个世界,我们的——中欧思想者越洋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印加文明和生态悲剧,《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6期。2008 南美第一古迹——马丘比丘,《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2008 利马印象,《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4期。2007 二分陷阱与中国本土思想,《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2006 谁在侵蚀中国文化的灵魂?《环球时报》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2004 《反抗还是共谋——阿米巴效应和人类变形虫》,《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2003 《未画句号的〈人类责任宪章〉》,《回顾与前瞻:建立一个协力尽责和多元的世界的对话》,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2000 《从王安石变法看官民关系》,《社会学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2001 《民族志的回顾与思考》,文思理著,张小军译,《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2000 《划:话,化——江西人类学田野考察随笔》,《二十一世纪》,2000年6月号。近年主要研究项目课题(2000年以来):2010-2012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美沙酮疗法戒毒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综合评估指标研究,负责人;2009-201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国艾滋病流行规律、疫情评估和预测方法研究》子项目:中国艾滋病传播模式、干预力度和感染率定量关联模型的研究,项目负责人;2009 世界宣明会:云南永胜扶贫综合项目专项评估,项目负责人;2008 世界宣明会:陕西商洛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负责人;2007-2008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项目——社会影响评估项目,技术负责人;2007 世界宣明会:甘肃临夏扶贫综合项目中期评估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 清华大学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项目:中国艾滋病社会影响态势指数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2006 卫生部:第四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社会性别主流化研究报告——贵州省,项目负责人;2005-2007 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在人类发展理论下反思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2005-2006 世界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合作研究项目:“走出贫困:中国贫困的定性研究”,甘肃子项目负责人;2005 DFID:中英艾滋病项目:四川凉山州政策支持项目,项目负责人;2003-2005 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重庆、沈阳及兰州四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形态研究,课题负责人;2004-2006 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儿童失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课题负责人;2004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与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资源中心项目:“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2002-2003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临夏义务教育项目评估,项目负责人;2001-2004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市贫困人口的性别、家庭和下岗因素研究,课题负责人;2002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项目:甘肃贫困地区失学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2000-2002 法国远东学院:中、法合作研究项目:水利与民间组织,山西介休子课题负责人。

沧月(1979年5月15日——)女,原名王洋,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内武侠奇幻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写手之一。以写武侠奇幻小说出名,代表作有《血薇》《护花铃》《镜》系列等。笔名:沧月 (曾用笔名 美狄亚·德·拉莫尔 发表《星空》)代表作:听雪楼系列、鼎剑阁系列、《镜》、《羽》、《花镜》系列和作品集《沧海明月》等。原名:王洋 英文名:Medea学历:浙江大学,建筑学硕士现职业:建筑设计师籍贯:浙江台州,目前居于杭州生日:1979年5月15日星座:金牛座血型:B型

出版编辑

出版编辑岗位职责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岗位职责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明确岗位职责能让员工知晓和掌握岗位职责,能够最大化的进行劳动用工管理,科学的进行人力配置,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你所接触过的岗位职责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出版编辑岗位职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内容描述:

1、根据专业知识,对专业图书数据库或者平台进行选题策划和设计。

2、将已出版专业图书进行筛选分类。

3、与数据处理公司沟通、合作,将数据结构化,并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4、通过联络科研专业机构、专家学者获取集聚数字资源。

5、协助做专业数据库的营销

任职资格描述:

1、生物学专业,熟悉计算机相关技术。

2、硕士及以上学历

3、有相关工作经验

4、对数字出版有热情、责任感强

5、细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6、能承受相当工作压力,可适应加班。

岗位职责:

1、负责图书的编辑加工、文案撰写等工作。

2、负责图书的营销推广配合工作。

3、进行人文大众图书的选题策划。

4、关注国内外图书信息,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及反馈。

岗位要求

1、从事出版编辑2年以上。

2、熟悉出版流程,有较为丰富的图书产品制作经验。

3、对于优质内容有判断力,对文字敏感,有审美,有做出优质产品的欲望。

4、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文学、社科、科幻类图书有一定涉猎或专长。

5、自我管理能力强。适应多线程工作,执行力强。

6、性格成熟,善于沟通和处理问题,有充分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强。

岗位职责:

1、协助学科编辑进行二维码资源包的基础资源批次和我二维码资源包的生产;

2、协助学科编辑进行二维码和资源的匹配。

岗位要求:

1、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细致耐心严谨,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流程观念;

4、年级不限,大一至研三均可5、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可坐班四天或以上

6、有家教、培训机构代课经验优先。

出版编辑岗位职责4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岗位职责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那么制定岗位职责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出版编辑岗位职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岗位职责:

1、协助学科编辑进行二维码资源包的基础资源批次和我二维码资源包的生产;

2、协助学科编辑进行二维码和资源的匹配。

岗位要求:

1、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细致耐心严谨,责任心强,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流程观念;

4、年级不限,大一至研三均可5、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可坐班四天或以上

6、有家教、培训机构代课经验优先。

1、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政策,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

2、根据国家规定的出版任务和出书范围,确定选题计划、出版计划和其他重要的工作计划,按规定报批后实施;办出编辑部的特色,确保完成国家和有关领导部门交给的任务。

3、主持制定编辑部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4、全面负责编辑部生产经营管理,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和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本版图书的销售;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有关规定审批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价格和销售折扣。

5、根据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制定编辑部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编辑部资产的增值。

6、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和精简机构的原则,提出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案;积极推进编辑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运行机制。

7、负责外事管理工作和外事活动的工作安排。

8、负责编辑部信息、新闻发布和对外整体宣传、公共关系等管理工作。

9、提出编辑部职工奖酬金和福利分配方案,经主管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10、编辑部部务委员会是议事机构;编辑部部务委员会由主任、总编辑、副主任等组成;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编辑部的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须经编辑部部务委员会讨论研究,主任有决定权。

11、负责编辑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负责签发编辑部的出差报告,审定并签发部内重大活动项目,审核签发对外交际费用。

12、负责各类出版物的知识产权工作(包括合同的规范管理)和版权贸易的组织、管理工作。

岗位职责:

1、负责图书的编辑加工、文案撰写等工作。

2、负责图书的营销推广配合工作。

3、进行人文大众图书的选题策划。

4、关注国内外图书信息,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及反馈。

岗位要求

1、从事出版编辑2年以上。

2、熟悉出版流程,有较为丰富的图书产品制作经验。

3、对于优质内容有判断力,对文字敏感,有审美,有做出优质产品的欲望。

4、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文学、社科、科幻类图书有一定涉猎或专长。

5、自我管理能力强。适应多线程工作,执行力强。

6、性格成熟,善于沟通和处理问题,有充分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强。

工作内容描述:

1、根据专业知识,对专业图书数据库或者平台进行选题策划和设计。

2、将已出版专业图书进行筛选分类。

3、与数据处理公司沟通、合作,将数据结构化,并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4、通过联络科研专业机构、专家学者获取集聚数字资源。

5、协助做专业数据库的营销

任职资格描述:

1、生物学专业,熟悉计算机相关技术。

2、硕士及以上学历

3、有相关工作经验

4、对数字出版有热情、责任感强

5、细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6、能承受相当工作压力,可适应加班。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资格证书每3年登记1次。持证者应按国家规定到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划分:

1、取得初级资格,作为出版专业岗位职业资格的上岗证,可根据《出版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聘任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或二级校对)职务。

2、取得中级资格,作为出版专业某些关键岗位工作的必备条件,可以根据《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聘任编辑(技术编辑和一级校对)职务。

3、高级资格(编审、副编审)实行考试与评审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4、(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报考者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携带有关证明材料到当地人事考试管理机构办理报名手续。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部队及直属单位的人员,按属地原则报名参加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级编辑

1988年由陆漱芬主编、测绘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图册》和由刘明光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地图册》可以说是我国最早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出版的地图册。1988年由陆漱芬主编、测绘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图册》和由刘明光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地图册》可以说是我国最早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出版的地图册。

《世界历史地图集》(张芝联 刘学荣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世界历史地图集

作者:张芝联 刘学荣 主编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4

页数:175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就在最近,2022年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活动周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 这个活动周且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那就是“规范使用地图 一点都不能错”。活动现场也是非常精彩,共发布了646幅2022年版标准地图和参考地图。 标准参考地图是根据地图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现势性等特点,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供,并且列入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中。

这一次发布新的标准地图,主要就是为了让民众充分对我国的领土进行一个充分认识。毕竟,国家版图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象征,而一份你标准的国家地图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类知识更加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不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各类地图使用的时候出现错绘国界线、漏绘我国重要岛屿等问题。那么必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国民会对地图的认知不深刻。如果让大家看到有问题的地图并且将其牢记心中。那将会对国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不标准的情况必须加以整治。国家也为此出台了相关法律。

法律出台之后,相关的问题地图已经发现那就会立即济宁处罚。近期的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因剧中登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地图,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责令改正并顶格罚款10万元人民币。这就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地图不标准的相关活动的态度那是严厉打击。我们也能够相信,再国家的严厉打击之下,我们的国家地图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标准。

1995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测绘出版社副总编辑、党总支委员。他曾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曾并被国家测绘局评为优秀青年和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被北京市列入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名单,被测绘名词委吸收为成员,被辞书学会吸收为会员和辞书语言协调会特邀专家,被单位聘为四级专业技术岗位,他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的资讯专员和第四届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当选北京市宣武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进入新闻出版总署行业图书审查专家库、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库的名单。

  • 索引序列
  • 图书出版编辑流程
  • 出版社图书策划编辑招聘
  • 天津人民出版社图书编辑
  • 出版编辑
  •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级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