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水土保持职称论文答辩

水土保持职称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水土保持职称论文答辩

职称论文的答辩问题

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老师提出的各类问题,同学们最好提前准备一下。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高级职称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专业评议,它分为论文答辩、对专业提问、量化打分等环节。现仅就论文答辩谈一点体会,供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职称论文答辩是综合考察申报人水平能力的一种形式。所以答辩成绩在其职称评定中举足轻重。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名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职称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职称申请人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职称申请人心理上应把它看作一次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通常论文答辩会的程序是这样的:

1.职称申请人介绍本人基本情况。

2.职称答辩小组提问。

3.职称申请人回答或辩解。

4.评定成绩。

了解了答辩程序后,职称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职称申请人答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问题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对答如流,形成互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项目答辩一般会被为问到的问题就是:与你自己写的论文或者是项目方案相关的问题。例如:你的项目中的资料来源是什么?你的课题是怎样实现的?你制作的项目方案中的数据是来自哪里?你项目中的数据是真实的吗?你对你的项目方案的SWOT分析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你的项目方案。在项目答辩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提前想好考官会提出什么问题,以及你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完美的回答。你要提前将自己的项目方案了解的十分透彻,这样做的话,在遇到考官的提问时,你才会回答的游刃有余。在项目答辩的时候一定不要紧张,一定要镇静,而且答辩时要有清晰的条理。

职称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职称论文答辩, 以下就给您提供一些职称论文的答辩问题。在举行答辩会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答辩会上,提问者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辩方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且还要证明提问者是错的。职称论文答辩问题: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水土保持学报和中国水土保持

两个势头都比较猛,相比而言前者《水土保持学报》更厉害,一直都是国家级北大核心期刊,未间断过。后者《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目前还属于普通刊物,没有入选过核心目录。1、《水土保持学报》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ISSN: 1009-2242CN: 61-1362/TV邮发代号: 52-150曾用刊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创刊时间:1987当前影响因子为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2、《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双月刊,ISSN: 1672-3007;CN: 11-4988/S;邮发代号: 82-710创刊时间:2003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中国水土保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1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2土壤中国 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4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5土壤肥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6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改名为: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杨陵镇西北农业大学9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还有:PNAS ,SBB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

水土保持通报与水土保持学报

《Nature》 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朱友勇就上过封面哦!很有权威的!!!

水土保持方向的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或者百度文库里都可以检索到,搜的时候输入检索词“水土保持”就行,一搜出来一大堆,部分论文还是可以下载的。再就是有些期刊里也可以找到,如《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通报》等等。

有一本《水土保持》的中文刊

学报,一般是这个学科的学术期刊,刊登研究性文章;通报带有短期通讯的含义,也可以刊登长文章;XXX科学、XXX研究,水平相当于XXX学报,如果同一学科有2份期刊,第2份可能会起这个名;总之一个期刊叫什么名是一回事,它刊登的文章水平又是一回事,就如同一个大学同她的学生水平的关系。

水土保持论文

铁路建设项目方案比选的水土保持评析论文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主体设计线路方案比选进行水土保持分析和评价。铁路选线选址直接影响到铁路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轻重;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中,必须对线路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提出在水土保持方面最优的线路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分析指标多数为定性指标,未结合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的采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定量评价指标或内容。本文对相关定量指标进行了探讨。

1.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基本要求

方案比选中所涉及的各比选方案应该均能满足工程的使用功能,符合设计目标;同时在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主体最新设计资料,从工程永久和临时征占地数量与类型、土石方开挖总量、损坏植被面积、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可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评价各方案的水土保持要素;要求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数量、永久征地和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数量,从水土保持角度,对主体设计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从水土保持角度给出明确的推荐方案。

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差异程度,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分别给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1)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推荐方案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一致时,可以给出“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2)当主体设计几个比选方案之间没有明显的水土保持差异,如水土保持评价各量化比较指标相差在110%以内,各有少量的优劣,且每个方案都不存在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时,但考虑到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能还涉及城市规划、经济据点选择等其他多种比较因素,可以给出“各比选方案无明显的水土保持制约,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结论。

3)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明显优于主体设计推荐方案,可区别以下两种情况分别提出建议和意见:

①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对主体设计选线选址不产生其他制约时,主体设计应按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重新论证其推荐方案,可给出“建议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重新论证和选定推荐方案”的意见。

②当采用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的推荐方案,在其他方面对主体工程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时,经各方面综合协调,很难采用水土保持推荐方案时,给出“鉴于工程建设其他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制约性因素限制,在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提高防护标准、加强治理和补偿措施的前提下,基本同意主体工程的推荐方案”的意见。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主要内容与指标

2. 1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

主体工程及比选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比较;

第二,各方案中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等工程数量层面的比较; 第三,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等水土流失与恢复层面的比较。

其中,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要依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关于水土保持限制和约束性规定,从上述三个层次逐条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主体工程选线选址是否满足要求。对存在制约性因素又无法避让的,应提出相应措施,比如:提高防治标准或防治目标值、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扰动面积或植被破坏面积。对于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数量比较,以及各方案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及可恢复程度的比较分析,可根据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2.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评价指标要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评价密切相关;二是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能尽量定量化,以便于对比分析;三是应根据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内容组成来确定评价指标。

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可从“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有关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规定”三个层面来明确各个方案是否存在制约性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和要求。各方案征占地、土石方开挖、损坏植被和破坏水保设施等内容,可以采用工程永久征地、临时占地、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数量、破坏水保设施面积、挖方数量、填方数量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可恢复程度比较,可以用表征防护或复难度大的弃渣数量及扰动地表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扰动地表程度可以通过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单位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大意味着扰动地表程度也大。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植被及生物生产力,因此水土保持功能影响比较,可以依据各方案中征占植被及农用用地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

3. 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本次案例采用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进行分析。该工程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和广东省西南部地区,线路自湘桂铁路某站引出,向东南方向途经广西的贵港、玉林,广东省的河唇、廉江、遂溪等城市,终至雷州半岛某市,线路全长318. 26 km,其中广西境内线路长约231. 3 km,广东省境内线路长约86. 96 km,共设23个车站。改造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全线进行电气化,并对局部区段(长约97. 7 km)进行提速改造。

工程处于珠江流域,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沿线海拔在40-15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2 0C,年平均降雨量800 mm ;沿线地带性土壤以赤红壤为主;现状植被以杉、松、楠居多;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3. 2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

3. 2. 1方案说明

可行性研究阶段,主体设计提出了160 km / h改造方案,要求提速改造后该区段的旅行时间能缩短到50 min之内。主体设计在提速改造区段研究了局部提速改造和全线提速改造两个方案。局部提速改造方案是根据沿线地下地貌、曲线分布、桥隧分布等情况,在保留四个限速段的基础上对比较范围内其他区段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为69. 2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 %。全线提速改造方案是对比较范围内不符合提速行车运营要求的所有线路进行提速改造,改造总长度93. 3 km,占比较范围内线路总长度的 %。

4结论与建议

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体现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首先要从选线选址着手,做好主体设计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影响铁路选线选址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应采用各方案制约性因素、占地面积与类型、扰动地表程度、损坏植被数量、土石方数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危害程度、可恢复程度及对水土保持功能影响程度等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有效的评价。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给出合理的推荐方案,必要时可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重新论证主体推荐方案或有条件同意主体设计推荐方案的建议。

上述分析评价中未考虑各个评价指标在方案比选水土保持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建议必要时研究各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特性的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实际数量,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综合评判,其结果应更能反应实际情况。

1工程概况毕节小坝至松林寨公路归化至松林寨段工程长,为设计速度v=60km/h的城市道路。征用土地共计,拆迁建筑物25500m2;排水防护工程共计×104m3;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共计×104m2;共有桥梁1410m/2座,桥梁占路线总长的;涵洞13道;本段无隧道;设分离式立交和平面交叉各1处;项目投资为5366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11566万元;建设工期24个月,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项目防治责任面积,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直接影响区。工程开挖土石方量为99×104m3,回填土方量×104m3,借方×104m3。项目区域以中山地貌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954mm,年平均气温℃,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40%。2公路工程项目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概况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国家级重点治理区乌江赤水河上中游治理区,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省级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该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属中度流失区。根据相关规程规范,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一级。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施工建设期的工程开挖、土地占用,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场、弃渣场布置等施工环节均存在损坏或压埋原有植被、地貌,将不同程度地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可能降低其水土保持功能。施工开挖、填方等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将使原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地表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也使其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可能发生冲刷、垮塌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将影响原地貌,损坏和占压土地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原地表水土流失量为4799t,预测期水土流失量为8791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992t。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共开挖土石方量为99×104m3;回填土石方量×104m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直接影响区。按管辖分,毕节段面积,大方段面积;按占地性质分,永久占地,临时占地6hm2,影响区占地。水土保持措施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修建排水沟长4640m,护坡8110m2;截排水沟3条,沉沙池3个;绿化3230m,种草护坡3处;栽植乔木12000株;剥离表土×104m3;设置临时袋装土挡墙5处,临时排水沟9处。3水土保持措施分析工程措施要使防治区的水土流失得以拦挡,能消减重力侵蚀和大部分水力侵蚀,使水土流失得以控制;要使防治区的水流排泄畅通,能减少水力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使防治区的地表得到整治,坡面、坡度、排水设施等满足植被恢复的基本条件。截排水沟为防止施工过程中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把地表降水引出场地外,排入道路边沟。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浆砌片石衬砌,厚度30cm,沟体下方铺设厚10cm碎石垫层。经计算,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排水沟底宽30cm,深40cm,边坡坡比1∶,沟底比降5‰,过水能力;土料场、弃渣截排水沟底宽50cm,深50cm,边坡坡比1∶,沟底比降8‰,过水能力。挡土墙弃渣要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弃渣前先在下游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挡墙高度200cm,顶宽100cm,基础埋深,外坡1∶,内坡竖直。挡土墙内设置排水孔,排水孔离地面高度为,孔距2m,孔径为DN10(Φ100mm),在排水孔上游侧设反滤层。墙后侧堆渣,先堆渣至挡土墙顶高程形成一个平台,然后以1∶的坡度堆渣。沉沙池在施工场地、土料场排水沟接入水系的出口处需布置沉沙池,防止场内泥沙流出。沉沙池采用矩形结构,长4m,宽2m,深,采用浆砌块石衬砌,池底衬砌厚30cm。周边衬砌采用梯形断面,壁顶厚30cm,底厚,外侧坡比1∶。临时工程路基在填筑过程中应加强临时排水和拦挡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对周边农田造成影响。路堤填筑施工之前,路堤坡底两侧先筑挡土坎和排水沟,以拦截因降水带来的坡面水土流失。所筑土坎尽量选择黏土,土坎断面尺寸为:高、顶宽、底宽、边坡1∶,土坎和排水沟铺设彩条布防止降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图1为临时排水沟断面示意图。植物措施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经过多年种植已适应当地环境的引进树种、草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提高标准,全部布局。选择耐瘠薄、耐风沙、固土能力强、易管理的树种,以及繁殖容易、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草种。结合工程措施,乔、灌、草合理搭配,针阔叶树种有机结合,绿化与美化相互统一,与项目区周边的植被和环境相协调,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达到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植物,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作用。造林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绿化目的和保护目标,选择的植物措施既要考虑水土保持功能,又要兼顾绿化美化要求,因此树种主要选择适合当地速生、耐瘠薄的树种。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林地、未利用地采用木荷、胡枝子混交,株行距×,穴状整地,木荷穴径,穴深,胡枝子穴径,穴深。苗木规格要求胸径3cm、苗高150cm。春季种植,随整地随造林,种植前施复合肥株作底肥,回表土后种植。苗木栽前修根、浸水,放入穴内要保持根系舒展,踏实。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确保植苗种草的成活率,一年后检查苗木生长情况,发现死株应及时清除并用同龄苗补植。种草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弃渣场在植树造林后,地面撒播狗牙根草籽,达到固土、绿化美化、防止暴雨冲刷裸露地表的作用。撒播密度150kg/hm2,稍覆薄土,每公顷施225~300kg磷肥和钾肥作基肥。本方案用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苗木、种子均要求采用一级苗、一级种,并且要有“一签、三证”,即标签、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项目区降雨量大,天然的降雨基本能够满足林草的生长恢复需要。在林草植被的生长恢复期内,对于有人类活动的实施植物措施的区域,应在种植林草的区域内设置告示牌或者对种植边界进行简易围护,避免行人的践踏。水土保持监测本项目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场、弃渣场等水土流失量和植被因素及其它水土流失因子的变化等;监测重点点位为挖填边坡,对这些部位也应选取典型地段和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监测。在监测重点区域可采取监测手段,布设径流小区、建立观测小区、沉沙池泥沙收集、桩钉等测量水力侵蚀量,并与面上巡查相结合,密切关注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同时加强其它区域的调查和巡查,根据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预判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各部位采取治理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根据预测结果,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最大,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两年,监测的重点时段定为施工期,每年监测重点时间为雨季汛期,各时期的监测地段应根据施工情况而点,并在雨季来临前检查各区域监测设备情况,以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有一本《水土保持》的中文刊

水土保持学报论文

1. 邹学勇, 1989. 沙漠化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 干旱区地理, 12(1): . 周秉根, 邹学勇, 1989.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遗迹及古地理环境分析. 冰川冻土, 11(2): . 邹学勇, 1990. 确定自然带界线的模糊聚类数学模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13(1).4. 邹学勇, 1990. 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区风沙地貌研究, 中国沙漠, 10(2): . 金炯, 董光荣, 邵立业, 邹学勇等, 1991. 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风沙危害与整治规划, 中国沙漠, 11(3): . 邹学勇, 1991. 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和风沙活动预测. 地理研究, 10(3): . Zhou Shaoxiang, Zou Xueyong, 1992. Observation of Sand Driven by Wind with Multiflash Photography,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igh Photography and . 邹学勇, 董光荣, 1992. 森格藏布河谷盆地第三纪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6(1): . 邹学勇, 朱久江, 董光荣等, 1992. 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垂直初速度分布函数. 科学通报, 23:2175-217710. 邵立业, 周广立, 董光荣, 金炯, 刘玉璋, 邹学勇, 郭迎胜, 1993. 狮泉河镇风沙整治第一期工程设计, 中国沙漠, 13(1): . 邹学勇, 董光荣, 1993.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8(6): . 邹学勇, 刘玉璋, 董光荣, 1994. 风沙流能量的实验计算. 科学通报, 39(2): . 邹学勇, 刘玉璋, 吴丹, 董光荣, 1994. 若干特殊地表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地理研究, 13(2): . 邹学勇, 1994. 简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地理研究, 13(3): . Zou Xueyong, Liu Yuzhang,Dong Guangrong, 1994, Tentative Calculation of Wind-Sand Current Energ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9(12): . 邹学勇, 1994. 风沙物理学.《现代科技百科综述》(专著), 北京出版社.17. 邹学勇, 1994. 荒漠化. 《现代科技百科综述》(专著), 北京出版社.18. 邹学勇, 王贵勇, 1995.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晚全新世沙漠化. 中国沙漠, 15(1): . 邹学勇, 董光荣, 王周龙, 1995. 戈壁风沙流若干特征研究, 中国沙漠, 15(4): . 高全洲, 董光荣, 李保生, 邹学勇, 1995.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沙漠演化, 中国沙漠, 15(4): . 董光荣, 高全洲, 邹学勇等, 1995.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气候变化. 科学通报, 40 (13): . 高全洲, 董光荣, 邹学勇等, 1996. 查格勒布鲁剖面-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进退的地层记录.中国沙漠, 16(2): . Dong Guangrong, Gao Quanzhou, Zou Xueyong, et al, 1996. Climate Changes on Southern Fringe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1(10): . 彭期龙, 邹学勇, 董光荣等, 1997. 《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防治规划图》(四幅全开), 成都地图出版社.25. 严平, 董光荣, 邹学勇, 1998. 土壤风蚀容忍量(T值)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 18(1): . 朱久江, 匡震邦, 邹学勇, 刘玉璋, 1998. 风沙两相流中沙粒的跃移运动, 中国科学(A辑), 28(3): . 郝青振, 邹学勇, 董光荣等, 1998. 室内沙风洞空洞条件下气流场规律研究. 中国沙漠, 18(2): . 杨保, 邹学勇, 董光荣, 1999. 风沙流中颗粒跃移研究的某些进展与问题. 中国沙漠, 19(2): . 杨萍, 邹学勇, 哈斯, 1999. 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风沙地貌形态类型的分区研究, 中国沙漠, 19(3): . 《西藏自治区八-邛公路沙害综合整治研究》(合作专著,待版), 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的第二节(部分), 计约万字.31. 杨保, 邹学勇, 王周龙等, 1999. 气流中跃移颗粒的受力分析, 地理科学, 19(5): 475-478 .32. 邹学勇, 郝青振, 张春来等, 1999. 风沙流中跃移沙粒轨迹参数分析, 科学通报, 44(10): . 张春来, 郝青振, 邹学勇, 严平, 1999.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形态及沉积物对表面气流的响应, 中国沙漠, 19(4):. 张建平, 陈学华, 邹学勇, 等, 2001.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山地学报, 19(1):. Zou Xueyong, Wang Zhoulong, Hao Qingzheng, , 2001.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d energy of saltating sand grains in wind tunnel. Geomorphology. 36(2-3):156- . 张春来, 邹学勇, 靳鹤龄, 郭迎胜, 2001. 狮泉河盆地第二期风沙灾害整治研究, 中国沙漠, 21(2): . 邹学勇, 2001. 赣江下游地区的风成沉积, 中国沙漠, 21(4): 25-3038. Zou Xueyong, Dong Yuxiang, Jin Heling, et al, 2002. Desertification and control pla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Jouranl of Arid Environment, 51: .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2. 耕作土壤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中国沙漠, 22(5):. Zhang Chunlai, Gong Jirui, Zou Xueyong, Dong guangrong, et al., 2003. Estimates of Soil Movement in a Study Area in Gonghe Basin, Northea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3(3):. Liu Lianyo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t al., 2003. Short-term dynamics of wind erosion of three newly cultivated grassland soils in north China. Geoderma, 115:. 程宏, 赵延治, 邹学勇等, 2003. 西藏河谷地区荒漠化综合整治, 自然灾害学报, 12(2):. 邹学勇, 董光荣, 李森等, 2003. 西藏荒漠化与防治战略.自然灾害学报, 2(1): 17-2444. 邱玉郡, 王静爱, 邹学勇, 2003. 区域灾害评价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12(3):. 赵延治, 程宏, 王贵勇, 邹学勇, 2003.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于覆盖变化初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2):.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3.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7(3):. 邱玉珺, 王静爱, 邹学勇, 2003.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3: 48-5348.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3.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7(3):.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2003.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土壤风蚀率指标, 水土保持学报, 17(4):. 严平, 董光荣, 张信宝, 邹学勇. 2003.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中国沙漠, 23(3): . 严平, 董光荣, 张信宝, 邹学勇. 2003.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Ⅱ)-137Cs背景值与风蚀速率测定. 中国沙漠,23(4): 391-39752. 邹学勇, 刘玉璋, 张春来, 董光荣, 刘连友, 高尚玉, 史培军, 严平, 哈斯, 2004.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自然灾害学报, 6: 15-2453. Zhang Chunlai, Zou Xueyong, Gong Jirui, et al., 2004. Aerodynamic roughness of cultivated soil and its influences on soil erosion by wind in a wind tunne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75(1):. Liu Lianyou, Shi Peijun, Gao Shangyu, Zou Xueyong, E Hasi, Yan Ping et al., 2004. Dustfall in China’s western loess plateau as influenced by dust storm and haze eve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12): . 张春来, 董光荣, 邹学勇, 程宏, 杨硕, 2005. 青海贵南草原沙漠化影响因子的贡献率. 中国沙漠, 25(4):511-51856. 王升堂, 赵延治, 邹学勇, 程宏, 2005. 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的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5(5): 601-60557. 赵延治, 张春来, 邹学勇, 程宏, 陈学华, 杨忠, 2005. 西藏日喀则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科学, 26(1): 33-39)58.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2005. 沙粒跃移轨迹参数的统计研究, 中国沙漠, 25(4):. 邱玉珺, 邹学勇, 2005.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模型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 35-4060. Li, Xiaoyan, Liu Lianyou, Gao Shangy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 Hasi, Yan Ping. 2005. Aeolian dust accumulatlayers by rock fragment substrata: influence of number and textural composition of pebble layers on dust accumulation.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84(2), 139-14461. Li, Xiaoyan, Liu Lianyou, Gao Shangy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 Hasi, Zhang Chunlai, 2005. Microcatchment water harvesting for growing Tamarix ramosissima in the semiarid loess region of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14: 111–11762. 张春来, 邹学勇, 程 宏, 杨 硕, 潘星慧, 王洪涛, 2006.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近地面流场特征.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4(3):1-863. 格日乐, 程宏, 邹学勇, 王升堂, 张春来, 2006. 雅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64. 全占军, 程宏, 于云江, 邹学勇, 2006.煤矿井田区地表沉陷对植被景观的影响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30(3): 414-42065. 常春平, 邹学勇, 张春来, 黄永梅, 程宏, 赵延治, 全占军, 邱玉郡, 房志玲, 王升堂,2006. 拉萨河下游河谷风沙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山地学报,24(20): 489-49766.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2006.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对大气能见度方差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及其沙尘过往路径典型站点为例. 环境科学, 6: 1046-105167. 邱玉君, 邹学勇, 2006. 反映近地面状况的一个参数风场分维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98-10168. 邱玉珺, 邹学勇, 孙永亮, 2006. 荒漠化动力系统熵理论模式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319-32369. 张春来, 邹学勇, 刘玉璋, 杨硕, 王周龙. 2006. 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成因及其防治, 自然灾害学报, 2: . Cheng Hong,Wu Yongqiu, Zou Xueyong, et al., 2006. Study of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in the small catchment of upland on the Inn-Mongolia Plateau. Soil & Tillage Research, 90:184–19371. Zhao Yan-Zhi, Zou XueYong, Cheng Hong, et al., 2006. Assess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ethodology and a Case Study for Lhaze Coun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0:120–. Cheng Hong, Zou Xueyong, Zhang Chunlai, 2006.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the initial liftoff velocities of saltating sand grains in ai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1, D22205, doi:. 张春来, 邹学勇, 杨硕, 潘星慧, 王洪涛, 2007.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内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 地理研究, 1: 75-8274. 王升堂, 邹学勇, 张春来, 程宏, 2007. 民勤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防风作用研究. 地理科学,1:104-10875. Zhang Chunlai, Zou Xueyong, Cheng Hong, et al., 2007.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control windblown sand in Shiquanhe Town, Tibet.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5: 53–7076. Cheng Hong, Zou Xueyong, Wu Yongqiu et al., 2007. Morphology parameters of ephemeral gully in characteristics hillslo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94(1): 4-1477. Zou XueYong, Cheng Hong, Zhang ChunLai, Zhao YanZhi., 2007. Effects of the Magnus and Saffman forces on the saltation trajectories of sand grains in air. Geomorphology, 90: 11-22

有一本《水土保持》的中文刊

论文质量不高。《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其被拒稿的原因是因为论文质量不高导致的,其刊登内容主要是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和综述性的文章。

  • 索引序列
  • 水土保持职称论文答辩
  • 水土保持学报和中国水土保持
  • 水土保持通报与水土保持学报
  • 水土保持论文
  • 水土保持学报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