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君子慎独为主题的议论文

君子慎独为主题的议论文

发布时间:

君子慎独为主题的议论文

我布置的作业是查不到的. 不要挣扎了. 放弃把

在百度上很多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本文开篇引《大学》之言落于此处,欲先道出慎独思想的精髓所在。大学之道乃中华先民千载相传的人文灵魂,言尽了中国人千古不易的修身之理。慎独即是此大学之道在一己修身中的发用流行。慎独思想是对此大学之道的再度体认与个体践行。大学之道深蕴于慎独修身之中,亦将作为脉络贯穿于本文之中。也可说,本文深度解读慎独思想的背后,是对此大学之道的重读;研判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背后是揭示此大学之道的永恒意义。 一、慎独思想的文化解读 思想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慎独思想则是中华先民在人类文化中所独有的人生智慧。慎独思想的文化解读必须从中国人的文化视角,从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情怀出发,体认中国人的性命之情。 慎独反映的是在中华先民对自己、他人、以至宇宙人生的深刻了悟的基础上对一己存在的体认,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生存实践的总结。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慎独思想必然要经历从实践到思想,由思想到文本的形成过程。对慎独思想的文化解读则要逆其道而行,从文本到思想,再到实践。 (一)慎独思想的文本解读 1.慎独思想的源起 慎独思想早见于先秦的《礼记·中庸》。《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慎独被体认为道的要求。在中国哲学视域中,人从来都不是独在的,道与我们一体存在。我心就是道心,我行就是道行,以心体道达道,自有慎独之行。自“我”为主体视道,道是客体,需要主体的体认与达成,而在道的流行中,道反客为主,规定着人的视听言动,监视着人的一言一行。故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隐”、“微”之中都有道的要求,慎独的本质是体道达道的过程。 道在人为德,德者得也,得道之谓德。故自人言之,慎独就是人之至德,非得道之士无以达慎独境界。《礼记·礼器》中言:“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之德“致广大而尽精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万物无可匹敌,故“贵”而“少”,君子敬此德之可贵,贵在其“独”,贵则需要慎以待之。叶适说:“慎独为入德之方”[1] 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慎独被体认为一种具体的君子修身之道。郑玄注之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2]就是要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注重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故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要做到慎独,必先诚其意。《大学》有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是君子的必备品德。《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行》论慎独说:“‘淑人君子,其义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 “能为一”即能为独,为一于道德,慎独于人性。 相传为北齐刘昼所撰的《刘子》一书中的《慎独》章中,具体举出了君子慎独的例证:“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遽瑗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冀缺耕于坰野,夫妇之敬不亏。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举出遽瑗、颜回、句践、冀缺的事迹来证明慎独的特征在于“慎乎隐微,枕善而居”。朱熹解释“隐”“微”说:“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君子之“戒慎”、“恐惧”都是修身的具体要求。 2.慎独范畴的内涵 慎独范畴的内涵在“慎”与“独”二字之中,又超出“慎”与“独”二字之外。“慎独”联言,就具有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丰富意蕴与人生智慧。“《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3]我们不得不谦卑地说,无论用怎样的语言都无法言尽慎独所表达的深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4]更何况我们根本没有古人的境界与修为,只能“强为之辞”。 (1)“慎”的内涵分析 一为小心。这是“慎”字的字面义。心谨为慎。就德性言,谨小慎微方能养其本心,不失本性。故刘备诫其子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就功业言,成败源于一线之间,得失存于一念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生天地之间应该由小处着手,脚踏实地,戒慎于细微之处。 二为真心。“慎”字由“心”与“真”构成,心真为慎。由小心而达于真心,谨于心,本于心,即保其心之真。常言道“人心难测”,人从蒙昧混沌走向文明开化的同时,也是人心由纯真走向虚伪的过程。故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5]人失去真心也就是失去真实的自我。故人要获得自我的真实,实需“慎”,方能发于己心,忠于己心,达于己心,安于己心。 三为诚心。诚心起自心之真,故“真诚”常联言。但诚不就是真,真是心的本然状态,诚则是心的流行发用。真是静,诚是动。诚在中国哲学的概念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天之道,是为人之道,故不自欺,不欺人,方能成己成人。 四为细心。细心起自诚心,精诚所在,无微不至,人性大全,则心无不达,故能细心。《中庸》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隐微之中见心细、心诚,这是从修身之道的角度对细心的要求。 (2)“独”的内涵分析 一为独处。朱熹认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6]即无他人监督,自我孤单之境。人作为社会性存在,身处社群之中,视听言动无不考虑社会性需要,即要受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的制约和影响。而在一人独处之时,没有外在的压力与制约,真实自我可以无所顾忌的展现出来。独处之我,是自我存在的真实状态,独处之行是自我本质的真实流露。品评人品当“视其闲居之所为”,观其独处之言行。 二为独立。人是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是个体存在,既与他人相联系、相联结,又与他人相区别、相分离。这有两层相对的含义:一是主体自我认识到“我”之为我而非他人,“我”与他人有别,“我”是自我的拥有者。二是“我”与他人相对,都具有相对的排他性。他人会有排斥“我”的趋向,而推“我”于独立;同时“我”也有排斥他者的趋向,而置自我于“独”的境地。独立是主体宣示自我存在的必然结果,也是主体自我实现的标志。 三为自立。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无待于外,此为自立。这不是对人之生存所需的外在条件的否定,只是强调外在条件不可强求,可求在己,故为“独”。孔子说君子“不畏莫己知,求为可知也”,[7] 因为“己知”在人不在己,“求为可知”则在己不在人,在人则不可强求,在己则可力求而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内因是外因的根据,内因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四为自足。超越物质有限性,求得精神的充实,人性的完善,此为自足。“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8]自足意味着德性的完善,故能自我肯定,自我认可,达于自我实现之境。自足不是阿Q精神,不是自欺其人,而是在对自我能力与潜质的深刻认知、挖掘与展现的基础上对自我的完全接受,是精神和谐、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 (3)“慎独”的蕴义分析 一为律己。此为于大群中求修身之道。强调一己之言行合于社会要求,合于人伦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社会的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二为真己。此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长而善消,人渐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9] “求其放心”即求其已失之心性,故“养心莫善于寡欲”。[10] 三为完己。此为于个性中求修身之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11]人虽同此一大群,但其个性则千差万别,各有所思、所想、所虑、所言、所行、所求、所得、所失。但其所本则一,即本于人性,本于人群大道,所以个体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伦大道的完成与实现。 四为超己。此为于崇高中求修身之道。人之为人,所以最为天下贵者,在其具有万物所没有的超越性。人总是不甘于为存在而存在,总要寻找一种意义,追寻一种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是自我的充分实现,也是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双向超越,弗洛依德称之为“超我”。 (二)慎独思想的哲学解读 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慎独是一种哲学理念,是一种精神体悟,是一种思维境遇,是一种人生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体存在的自我追问 慎独是一种追问。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存在。当人从混沌中走出,意识到自我是一种存在时,人也就把自我从存在的本然状态中推出而审视自我,从而把自我作为与主体之“我”相对的客体。于是,主体之“我”总是要追问:“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何以存在?我的终极归宿是什么?” 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困扰所有人终生的问题,是所有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某些人的意识域,但仍会在人的潜意识域向人发问,向人的存在提出质疑,成为人生中难以摆脱的“空虚”和“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着能否解决人的心灵安顿问题。 慎独就是主体自我追问所设置的客观情境与达到的主观状态,也是主体追问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境遇。慎独既是主体追问的实然状态,又是主体追问的必然状态。只有在慎独的状态中,主体才能真正发现真实自我,才会真正体会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追问自我的前提是主体面对的自我必须是真实的。只有把真实自我“招唤”到主体面前,使真实自我与主体相对而立,主体才可能完全透视、评判、理解自我的一切。在主体审视自我的情境中,任何外来者的介入都可能使真实自我想到逃避、隐藏自己,从而使主体看不到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就这样因为他者的在场而消失、迷失、丧失在主体追寻的视域中,所以,主体的自我追问需要绝对的“独”,而主体之“我”能否创造这种情境,能否使真实自我完全向主体敞开,则需要主体之“慎”。只有既“慎”且“独”,真实的自我才会从遮蔽走向解蔽,赤裸着来到主体面前,真正向主体言说,主体才会真正听到自我的心声,知道“我”脱去一切伪装后的本来面目,知道“我”有着一颗怎样柔弱的心,“我”的心向着自己,向着他人,向着世界,发出怎样的呼唤。可能在这一瞬间,“我”忽然了悟了,或突然顿悟了——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生命过程的意义何在——一切都澄明起来。因为真实的自我出现了,那曾经恍恍惚惚、暗昧不明的“赤子之心”一刹那清晰起来。“我”得到了,“我”得“道”了,“我”得到了真实自我,“我”得到了自我的一切。本来“我”是完善的,然而,纷繁的尘世使“我”失去了本心。“我”经由慎独又回到了自己,“我”又成为我,“我”又占有了我。“我”是真我,己是完己。 2.真实自我的实现过程 慎独是一个过程。主体之“我”在追问自我时,有一个从发现真实自我到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在逻辑上发现先于实现,但在实践上二者是同一过程。发现自我也就是实现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就是真实自我向主体之我完全敞开、展现的过程。真实自我呈现在主体面前,呈献在现实中的过程,也就是真实自我得以实现的过程。 慎独就是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过程。这种自我发现不以外求的方式进行,而是向心内求,从而摆脱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绝对自由的,所以主体才“敢于”接受真实自我,真实自我也才“敢于”来到主体面前。因此,这种自我实现不是俗常意义上的耳目感官域界内的有形价值实现。这种实现是无形的,是无待的,无待于外的,甚至是排外的,表现为“独”。这种实现是有己的,完全的有己,有完全的己。己是一切,因此是真己。但如何摆脱外在条件的限制,保证主体的绝对自由,则需要主体的“慎”。 慎独实现的是真实自我的完全独立,是真实自我的真正挺立,使“我”作为我而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是如此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是与他人相对而立的存在者。于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深刻涵义。“我”作为立人者必须是一个已立者,“我”的挺立可能得益于他人的支持,但首先是“我”已是一个能立者。如果“我”不能作为一个能立者而成为我,“我”又如何能以己的身份去立人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我们相对而立,我只有在与他人的相对中,“我”才成为我,成为有所立者。立人的过程即是立己,立己的过程也是立人。“立人”、“立己”中实现“我”之“独”——“独”立于人群中。而真实自我要站立于、实现于立人这一行为中,则需要“慎”。过一步即为“无我”,只为别人,没有自己。墨家“摩顶放踵兼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虽然可贵,却失人情伦常之义,非能长久普世之道;退一步即成“唯我”,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则失人伦大道,与禽兽何异?故贵能中庸,取中道而行则无大过矣!以仁义行,自忠孝始,推己及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方为伦常之道,可持可久。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2]慎独之独是真我之独,不是“无我”之独,亦不是“唯我”之独。在人群大道中“我”拥有完全的、真实的自我。在自我独立中又蕴含着人伦大道。 3.人性完美的崇高境界 慎独是一种境界。慎独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业已实现的人性自足,这种自足形成一种境界,一种对自我完全占有的人生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一为自然境界,二为功利境界,三为道德境界,四为天地境界。[1]那么,作为一个过程,慎独就是由低到高的境界提升过程;作为一种状态,慎独就属于冯氏所言说的道德境界,其向外生发的极至就是天地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的意识被真实自我完全占有,或者说主体完全占有了真实自我,从而在主体意识中已没有“我”的概念。自我与主体意识经过分离之后又重新统一,或者说“我”已经消失,重又回到了混沌未分的与天地自然同一的状态。但这是对自我本然存在状态的超越性回归,是把宇宙大自然赋予给“我”的自然本性重新唤回“我”的人文生命中,使“我”的后天人文生命与先天自然生命合而为一,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在这种境界中,人性臻于完美,道德得以实现。这样一种境界不是一种必然的来到,需要人文教化的修养与培育,需要慎独修身的过程。 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中,历来就有性善与性恶之辨。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告子主性无善无恶论。但无论哪种主张与认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要通过人文教化达到或实现人的完美人性。无论哪种主张,都承认完美人性的存在,通过人文教养可以达到人性完美。而且,人性的完美不是乌托邦式的完美主义梦想,而是一种被许多圣人、仁者所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向所有人敞开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慎独修身达于人性的至善、至美。由此看来,所谓性善性恶之辨并不是根本矛盾的观点对立,只是不同学者文人为追求人性完善的方式方法所预设的理论前提,术不同而道则一。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三)慎独思想的实践解读 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慎独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性是人性的基本规定。”[2]慎独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个人独处自知的现实境遇与个人品行的外显流露。因为任何思想都来自实践,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3]慎独在实践中主要有如下表现: 1.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内在是人的本然状态,是个体的真实存在状态。但人是社会性存在,往往迫于社会性需要而掩盖自己的内在本质,造成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形成双重人格,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自己也承受着内外矛盾的情感冲突。 这种冲突有两种表现:一是个人的内在品质达不到社会道德的要求,被迫在外在行为中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行事,造成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行的矛盾与冲突。但这种外在表现只是在社会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内在的本质仍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二是个人内心的道德追求与外在歪风邪气、道德缺失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当社会道德沦丧到一定程度时,道德的捍卫者就是有牺牲危险的战士,“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就是这样的殉道者。所以许多人不得不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了。 针对第一种冲突,需要个体真正体认与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这种对社会道德的体认过程就是慎独的过程,是自我教化、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依靠外在道德准则的强制与征服,并不依靠所谓“吃人礼教”的压迫来实现。慎独并不是强制自己接受某种社会道德,而是把社会道德体认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体认为被遮蔽的人之本性。反过来,慎独之行中一己之德的发用流行也就是社会道德的实现。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内在与外在达到完美的统一,一己之德已与天地之德一体相通,己德所到之处即是社会道德的达成。 针对第二种冲突,需要个体慎守己德之可贵,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面对各种诱惑攻击,持守慎独之道的君子能坚持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康德说令人惊异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是一个慎独者,屈原也是个慎独者,他们为了心中的道德操守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慎独者绝不意味着是殉道者,严格说殉道者并没有做到慎独的极至,没有准确持守中庸之道。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虽都做到了慎独,都被孟子称为圣人,但终不如孔子的“圣之时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可无不可”,却终不离人伦大道,这才是圣之大者,也是慎独的极至与妙境。 2.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矛盾直接表现为思想与行为的不统一。思想是人的真实情感,是行为的支配者,隐藏在行为的背后;行为是思想支配下的自我表达,反映着思想的意图与目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表现为行为,二者在理论上统一的。但在实践中,思想与行为却经常是分离的,甚至是矛盾的、冲突的。因为人是社会性存在,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要求才会被社会所接受,也就是说个体行为要转化为社会行为,取得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才是合法的。所以当人的思想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时,思想可直接表现为被社会所接受的个体行为,个体行为也就顺利地转化为社会行为。但当人的思想与社会要求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压制自己的思想动机,而采取为社会所认同的行为,这样虽然自己的行为社会化了,但自己的思想仍是自己的思想,思想与行为产生了不一致。这样的人就成为自我压抑的人,也可以说是虚伪的人。这种自我虽然可以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但自己却无法接受自己,因为自己的思想在抗拒着自己的行为,所以这种人生活得很累,似乎是在为别人而活。在无人监督时,由其在独自一人时,真实的思想还会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表现出与在公众生活中不同的行为。所以在独自一人时的行为才是一个人真正思想的表达。 慎独是通过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的方法使个体思想直接与社会要求同一,使个体思想支配下的行为自然达到社会的要求,从而既保证了个体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又使个体思想与个体行为保持了一致。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个体在独处时仍然保持着具有社会性的行为,也就是把社会性的行为变成了个体的日常行为、自然行为,而个体的思想则变成了社会性的思想,是对自我个体狭隘性的超越。 慎独思想不是一种不变的惰性状态,而是一种永远在生成的运动状态。慎独思想永远在考量着自我的行为取向,监督着自我的行为准则。这种考量与监督也是对思想本身的反省与提升。思想在这种考量与监督中把行为拽回到自己的范围内,与自己同一。同时,思想以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要求达成一致,又把自我行为推入社会行为规则中,使个体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这样,慎独实现了思想与行为的超越性同一。 3.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个体与社会是一对矛盾体,既相融合,又相矛盾。一方面,个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细胞,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又是独立于社会之中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体。个体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向社会索取自己的空间与利益,而社会又从整体出发要求个体在某种程度上让渡自己的利益。这样个体与社会又是相分离、相矛盾的。 个体与社会是一种辨证关系,个体是个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因子;社会是共性,是集体,是个体的集合。如何在这二者中找到结合点、平衡点就是哲学理性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打开了联接个体与社会的通道,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结成一体,社会也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生成。但实践观只是从实际的角度,从功用的立场证明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结与统一,并没有排除和否定个体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很难说在实践中个体与社会真正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的慎独思想以一以贯之的中庸之道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慎独是独立自我的真正实现,是无待于外的,故不会以损害社会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慎独不是出世、厌世、避世,慎独者作为社会一分子或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承担着家、国、天下的道义。每个个体的自足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自足,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实现。慎独使个体与社会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个体实现促进社会实现,社会实现保障个体实现。慎独以一己修身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每个个体的完善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完善。同时,慎独又是对当下社会的坦然接受,不会对社会提出非分的奢求,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也保证自我的和谐自足,使个体与社会在一定的张力中达到和谐统一。 二、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思想精华。而任何时代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不是无源之水,时代的精华必然有历史的凝聚,历史的凝聚也必然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展开。这种展开就是对古人思想的重读与创新,因为传统是无语的,不会主动言说自己的可贵与价值。慎独思想作为被割裂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更需要重读其现代意蕴与价值。这种重读只能是今人的责任。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它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只有慎独,才能成为真君子。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慎独是心灵的自然有序,是自觉的天人合一。慎独是一种清明的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坚守慎独,感受纯真。生命恬然,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史上某宰相供公职,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朝廷供应的蜡烛。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供的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曰: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做人做事贵在自觉。(

“慎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

它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

只有慎独,才能成为真君子。

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

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

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

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

慎独是心灵的自然有序,是自觉的天人合一。

慎独是一种清明的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

坚守慎独,感受纯真。

生命恬然,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

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

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

慎独就是挂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就干见不得人的事。

史上某宰相供公职,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朝廷供应的蜡烛。

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供的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

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

此公曰: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

君子修身,贵在慎独!《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做人做事贵在自觉。

(...

细思卉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 *** 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一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小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萸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 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义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君子慎独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一个君子 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欺暗室亦作“不欺暗室”。

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

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

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后因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

小议“慎独”佚名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摘自《高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简评: 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高星云) 例文1: 人生不能没有慎独湖南新化一中高星云第一幕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鲁国郭门里 内容概要: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

有一个没有住处的美貌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画外音:柳下惠之所以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是因他能够坚守慎独。

深更半夜,面对楚楚动人的美女毫不动心,能挑战自我,战胜 *** ,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尚人生修养。

第二幕时间:宋朝 地点:子罕家中 内容概要:宋国有个人给大夫子罕送来了一块好玉,子罕却不肯收。

送玉者误以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它是块经玉匠断定的宝玉。

岂料子罕却说:“我把不贪图别人的财物当作‘宝’,而你把这块宝玉当作‘宝’,如果你把它给了我,那么我们...

“慎独”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

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

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

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

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

...

"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也是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管,有多种做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的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出自《礼记 中庸》,是说君子独处时也在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传承千年,后人对慎独的研究也不曾停歇。

----题记 慎独?慎独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拿到作文纸后的第一感受。

我想多数人会感到陌生,似乎这个词语太抽象了。

慎独,始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慎独”,按字词典上的解释: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往外沿引伸,可视为“对自己行为负责”。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也能谨守道德、原则,不苟言行,维护好自身的形象。

”故,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几千年来,慎独在人们的修身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感谢荆州刺史杨震当年的提携之恩,深夜携重金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

而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杨震面对诱惑,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因无人监督、他人不知道而收受贿赂,这就是慎独的力量。

当你屡遭失败打击,一蹶不振的时候,你是否因此沉沦,颓唐呢?你是否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困境?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确的,那么你就做到了慎独。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他们都是在困境中崛起,在失败中成功,他们难道不可以称的上典范?做到慎独,主要的还有勤奋和专注。

因为专注才可以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于某一个方向,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诱惑。

因为勤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做到尽可能多的事情,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鞭策自己。

慎独,即是自律,曾经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而现在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修养像宝石一样的珍贵,那么慎独就是宝石中的宝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任能严格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钻石”...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君子修身贵在慎独为话题写1000字作文

慎独议论文题目

就古例来说,你就举那些勤奋学习的一个人是如何的自律··· 下面这个是我找的,你自己看,不是我写的: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结果行贿者灰溜溜地离去。“慎独”是杨震灵魂干净的需要。“慎独”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只有经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和修持磨炼才能逐步做到“慎独”。“慎独”的过程也许痛苦,但自觉地进入了“慎独”的境界一定很美。真正的“慎独”是生命的自觉,它自觉成了神圣,自觉成主观的原意才行。如果还停留在“不得不如此”的道德自律层面还不算真正的“慎独”,那样做不过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克制着自己的欲望罢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慎独”。“慎独”,是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是宋子罕的以不贪为宝,是许衡的不食无主梨。“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人们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才能够真正实践“慎独”。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是的,无论何时,都不要展现自己的丑陋,要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钱财,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这就是一个例子吧……话说我看到过一片中考阅读……就是谈慎独……就是不知道扔哪里了。 ________《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我想,就是君子慎独,贵乎真吧。人前如此,人后亦如此。胸襟坦荡者,真丈夫也。说白了,慎独的人都有广阔的胸襟,对人坦诚的高尚品格。伪道学,以及人面兽心者必不是的。 然后是一个外国例子以及一个说理的范例……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 “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他还价六十铢。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双方都有好处。’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 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要有独立人格为主题的议论文

人格,它源于人。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且姝且娈的格调,它是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每个人都有人格。每个人的人格越多,整个世界莫不静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人格的 作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1

下午4:00左右,我、顾行、梁格熙和游欣妍去园博园南苑玩真人版——第五人格。

求生者要修的机是三道数学题。第一题是3位数乘2位数的乘法竖式,第2题是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竖式,第3题是简便计算。大门是一道超难的简便计算。

游戏开始了!我马上找到一台机,开始努力的算题。就在我算完了简便运算,游欣妍——监管跑了过来,我马上逃跑,监管紧追不舍,我跑上楼梯,又跑下楼梯,累得我气喘吁吁,终于监管不追我了。(中间挨了一刀)

我找到了队友——顾行,她帮我医到满血,然后一起开始修机。修机过程中,我总是提心吊胆,怕监管突然跑过来,所以修机时,我总是往后望一眼,看到梁格熙正在溜监管呢!他边跑边喊:“我溜监管你们赶紧修机!”

最后,梁格熙扛不住了,被打倒在地,放在了狂欢椅上。我对顾行说:“你继续修机,我去救梁格熙。”是说完,我就去救梁格熙了。

到了梁格熙被绑架的狂欢椅旁边,我毫不犹豫的对监管开了一枪,然后立马就来救梁格熙,我替梁格熙挨了一刀,然后我就立马逃了,可惜监管一直追我,我想:应该是我救了梁格熙,监管才这么恨我吧!

监管追了我好一阵子,才放弃了我。

机子修完了,就差开大门了!这是顾行上了狂欢椅,我对梁格熙喊道:“打开了一个大门了,我去打开另一个,然后你救顾行一起从最近的大门一起逃!”当时的气氛是多么的紧张,梁格熙这个猪队友!我都没喊打开另一个大门了,她就带着顾行跑了过来,喊的顾行又被抓了。

这时,顾行挣扎了下来,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光芒,我们三个求生者向着大门跑去……

终于,我们逃出去了!

这个真人版第5人格,花了差不多1~2个小时才玩完。但是它是多么的有趣啊!这个真人版第5人格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我们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2

冒险是什么?难道是单纯的追求刺激?难道是鲁莽地挑战极限?不是,都不是。冒险是一种责任的选择,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历练!

圣埃克絮佩里说过,选择了沙漠或航空的人,他们服从于一种崇高的使命,而这“使命”就是追求“生活”,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有价值,助推人类社会的进步。圣埃克絮佩里自身里的经历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他一生热衷于飞行,积极为人类开拓崭新的航线、更广的视野。有一次,他从危地马拉起飞时,飞机栽落在机场附近。圣埃克絮佩里负重伤—─脑震荡,全身八处骨折,飞机被彻底摔毁。面对危险,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继续飞行!甚至他的离世都源于他的一次高空侦察。他为了世界人民自由翱翔天穹,他自己勇坠沧海。这种无私的使命感出于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还有他希望自己不断进步的决心和意志。《人类的大地》中提到这样一段话:“他的伟大,在于他有责任感……,他手中掌握着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对他也应参与的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在他的工作范围以内,也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责任。”这里的“责任”是出于自己对自己要承担的事业的理解,是尽自己的能力为全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心里多装一份别人的命运,这正是衡量自己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

《泰坦尼克号》这个既是电影,也是事实的例子也能诠释这一点。1912年4月14日,那个恐怖的夜晚,在船沉之前,人们纷纷涌上救生艇时,一个叫细野正文的日本铁道局副参事,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了活命,竟装扮成了妇女,混入人群中上了救生艇。当他的秘密被公开后狼狈不堪、名誉扫地。他潜回日本后,立即被日本铁道院解职,并且在日本所有报纸指名道姓地公开指责下,深居简出,在十年后的忏悔和耻辱中死去。因为关键时刻他没有尽到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妇女和 儿童 ,而是听任狭隘的自私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从而成为了世人唾弃指责的对象。恰恰相反,世界首富亚斯特把自己的妻子送上了救生艇,并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个三等艇的爱尔兰妇女,他自己毅然留在了这条死亡之船上。几天后,在北大西洋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这时他的头颅已经破碎。虽然生命逝去了,但他得到了人们永恒的歌颂和赞扬。他在生死关头,心里想着的是别人!这是多么富有冒险精神的牺牲,是多么高尚的人格!

上文谈了那么多冒险的事例,好像“冒险精神”是远在天边的事情。其实,她近在咫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现实生活中,不用说为全人类,我们只要心里装着别人,尽自己的责任去帮助别人,这也是冒险精神,是冒险精神的最低层次。只要愿意,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

把冒险活动中体验到的责任和人格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吧!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3

从母亲肚中出来,伴着嘹亮的一声啼哭,一个独特的个体就出现在了这世上。因此每个人生来都该是独立的,尤其是思想。

亚里士多德作为曾经的“公理”,所思所想便是哲学。紧接着一个思想家跟从,另一个科学家附和,他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众人的思想。宗教、非法分子借此打压贵族、遏制一批又一批新兴的猜想和假说。这一切是因什么而变化的呢?是哥白尼的牺牲。当时举世公认的“地心说”竟无端成了害人性命的利器,哥白尼只因提出了相悖于所谓“真理”的“日心说”,竟惨遭灭顶之灾。一个天才的陨落唤起了无数独立的灵魂。从此,不断有错误被纠正,不断有新的真理得到证实,科学得以进步,思想也获得了大解放。

能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去成为别人的跟随者?为什么要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都该独立地思考,才能收获思考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

创业讲究创新。马云开创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成为电商的龙头老大;马化腾创新了社交网络服务,革新聊天应用,甚至不惜自我否定,发明“微信”,成为一大商业巨鳄;一名年轻人仅为方便自己上学、回家,提出了“共享单车”的商业畅想,被人戏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这个世界需要创新,这个世界需要发明,这个世界需要脑洞大开的创造。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特别”?那就得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了。即便在艺术、体育上没有天赋的学生,至少也该保证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做题。一道难题,只要付出时间、精力,就会收获不少,甚至能迎刃而解。这样的独立思考,带给你的是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样的快乐,是穿过荒野沙漠的力量,是突然有路人给你一张巨额支票般的意外之喜。

所以,树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吧,成为独一无二的太阳、月亮,不要只想着成为满天繁星中的一颗。摆脱“从”和“众”,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4

有人说,人的魅力有三层:外表的魅力,才学的魅力,人格的魅力。诚然,美貌只会留下俊秀之感,博学也只能散发出书卷之气,而透过人格之美,我们仿佛在平凡中仰望巍巍矗立的高山,在污浊中倾听清波荡漾的溪流,在寒冷中感受光芒万丈的朝阳,而这,正是人格魅力高贵所在。

人格的魅力,是不屈不挠的执着。

是谁,用僵硬带茧的指尖紧握毛笔,任浓阔的墨水染遍清澈池水?是谁,凭齿间的木棒感受钢琴的振动,任汗水沾湿厚厚的乐谱?是谁,瞪着血丝密布的双眼探寻灯丝的奥秘,任千次的失败重重打击?

疲惫的神情,瘦削的面庞后,是王羲之对书法的疯狂热爱,是贝多芬对音乐的不离不弃,是爱迪生对光明的不懈追求。疲惫不可怕,命运不可恶,失败不可悲,只因为无所畏惧的人格,只因为闪闪发光的人格。《兰亭序》的飘逸洒脱,《命运》的激情涌荡,白炽灯的温暖明亮,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血汗,倾注着他们高洁的人格魅力,令一代代人崇敬。

人格的魅力,是不计前嫌的宽容。

胯下之辱的伤痛,嘲讽尊严的讥讽,你会释怀吗,心胸狭窄的赌气,文武不和的恶言,你会容忍吗?一剑封喉的仇恨,险些丧命的危险,你会谅解吗?

也许,只有功成名就的韩信一声叹息,任牛二为小吏才是最动人的选择;也许,只有位居上卿的蔺相如心怀大局,处处退让才是最大度的答案;也许,只有颈缠厚纱的成吉思汗来加开枷锁,反任者削为贴身侍卫才是最豪迈的回答。“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海,比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那以德报怨的宽容,那一笑泯恩仇的大度,才是人格最光辉的魅力,才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美谈。

人格的魅力,是博大无边的爱。

斜阳将汨罗江镀上一层金,一个枯瘦的文人最后望了一眼国都的方向,挺身一跃,沉于滔滔江水,狂风暴雨中,他缓缓跪向南方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庞在刽子手刀下发出坚定的目光,炮火轰鸣,一个面庞苍白的妇女深情地望着饱受战火折磨的人民,眼角泪水滂沱。

唯有放弃生命,屈原才能不会亲眼目睹楚人亡国的屈辱;惟有永葆丹心,文天祥才能表达对百万南宋人民的忠贞,惟有散尽一生积蓄,居里夫人才能饱受战争创作的世界人民减轻苦痛,所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愿意放弃一切。正是那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们的人格同名字一样永恒。

人格的魅力,是平凡中顶立的执着,任人仰望;是怨恨中清澈的宽容,洗净污浊;是寒冷中温暖的博爱,温暖世界。让我们一同追求人格无穷的魅力,为生命添彩。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5

当我们向别人承诺某件事时,常常会说:“我用我的人格担保。”由此可见,人格是十分高贵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格才算高贵的人格呢?

高贵的人格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是一种不陡峭的高度。你既不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隐士,摆在橱窗里孤芳自赏;亦不必把自己描画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英雄,架在高空中孤傲飞翔。你只须从容地、淡泊地、安静地穿着你的一袭白衣,稳稳站立在天地之间。任世人浊醉,你依旧清醒;任沧海桑田,你始终如初。不畏风的吹蚀,不惧雨的洗刷。你只须撷一朵菊花,随她起舞,轻盈无瑕,朴素淡雅。

高贵的人格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是一种无须隐匿的坦荡。一如主席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鼻子下走来走去的那种从容;一如周恩来日理万机,面对内挤外压,却无怨无悔的那种大度;一如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那种骨气。这些表现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人格的冲击力和辐射力,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高贵的人格是一种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并时时散发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它比西斜的红日喷薄出的最后一片血色还瑰丽,比出谷的黄莺唱出的第一个音符还悦耳。那是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是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仍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是岳飞为奸臣所逼,却仍尽忠报国的忠诚;是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是马克思一生被多国资产阶级政府驱逐,却不放弃伟大理想的执着。整个中国史,不,整个世界史,都是由这种前进、无畏、创新的高贵人格缔造而成的!

这种.种仰之弥高的人格,洗尽了铅华雕饰,滤去了清涟妖媚,寓清新脱俗于身,而不失质朴平易于心。它是质朴的、亲近的,它能让一个人畅游世间,返璞归真。它是明亮的、坦荡的,它能引领一个时代,烛照一个民族。

朋友,当我们以一袭白衣衣被天下,点缀出最灿烂纷繁的花,当我们和着江畔偶得的清风,吟一曲心魂的《离骚》,我们便可以坚定而自信地对别人说:“我用我的人格担保!”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6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将军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卑微,但却有卑鄙;也不存在什么高贵,但却有高尚。

人所爱的伤害莫过于心灵的伤害,所受的摧残莫过于精神上的摧残,所受的侮辱最大莫过于人格的侮辱。

在霍桑那部著名的小说《红字》里,海丝特·白兰虽因通奸罪而被戴上标志耻辱的红“A”字示众,但是由于她处处为别人做好事,同样是那个红“A”字,几年后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德行和人格的标志,人格的力量在海丝特·白兰身上表现得那么顽强,不知那些一贯喜欢侮辱别人人格的人,读到这里会有何感想呢?

是的,不是所有的敌视都必须用敌视回敬,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辉是任何邪恶、任何势利都无法使其泯灭的,当然自卑并不就是对人格的贬低,但自尊却一定是对人格的提升。自尊,是一个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这是自尊。“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这是自尊。因此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以自尊获取他人尊重,是魅力;以尊重他人获得他人尊重,是理智;而想以乞求得到他人尊重,则是愚蠢。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学会尊重自己,有时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所以说:“人淡如菊自高洁。”“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

人的尊严是一种高度和重量。再不起眼的人有这种气度,就能面对权贵不卑不谄,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诿。尊严倒不一定总是站得笔直,跌倒了,摔伤了,又微笑着站起,更显尊严。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无论人与人之间怎样的温暖与友爱、体谅和理解,灵魂的支撑点却永远在于自己。一个总为物所累、为名所累、为利所累以致失去自尊的人,不是人格的扭曲便是出卖整个人格,可悲的是有人明明懂得这一点,却禁不住花花绿绿的诱惑。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它可能是一只鸿雁,让你体味坚韧;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它可能是一幅书法,让你体验苍劲;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金钱可以兴德,也可以败德。如果我们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存在许多比金钱高尚得多,也珍贵得多的东西。

正如洛克菲勒的 故事 一样,他出生贫寒,年轻时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谋得了巨额财富,可就在他富甲一方后,却变得贪婪冷酷。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甚至他的兄弟将自己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内,我的儿子无法安眠。”洛克菲勒3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这时他才悟到自己的身心被贪婪的恶魔控制,后来他散尽家财,热衷于慈善事业,重返生命的价值。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之多,他用一生的时间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我,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淡泊是春日的溪水,能净化人的心灵;是夏日的清风,能让人心旷神怡,是秋日的天空,能让身心一片轻灵,是冬日的梅花,能展示生命的美丽。最珍贵也是最基本的品格就是正直了。正则“品”端,直则“人”立,正直是一种风景,如同山中劲竹,冬里腊梅,于风雪处方显出风标高峻。陶行知老先生有一句 名言 :“学做一个人”。这就是铸炼人格的最高境界。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7

一只鸟儿迷路了,惊恐的飞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却怎么也飞不出来了。鸟儿撑不住了,于是想落在沙漠上休息一下,竟没想到,被那沙漠烫了一下。小鸟问沙漠":你们为什么要烫我?"沙漠说":我们也不是故意的,是天上的太阳,它无情的射下热光来,把这里弄的寸草不生,还把我们晒的都变色了。"小鸟十分气愤,它不敢在沙漠上再停留了,因为,沙漠上实在是太烫了。小鸟告诉沙漠要去和太阳理论一翻,沙漠阻止小鸟不要去,固执的鸟儿告诉沙漠":沙漠之外的太阳都有奉献的精神,都有美丽得人格。冬天,天气变冷了,太阳会放射出自己仅有的热量,尽量让大地暖和起来。夏天,太阳的热量放射多了,会让乌云遮住自己,下一场大雨,让大地降温。可沙漠上的太阳算什么?是它丑恶的人格,冲毁了别的太阳所造下的荣誉!"鸟儿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拍着翅膀飞向了天空。沙漠为鸟儿祈祷,希望它能早日回来,也能说服太阳。

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鸟儿还在飞,它虽然很累很渴,但它还是勇敢的飞着。几十个月份过去了,沙漠还不见鸟儿回来,几乎都绝望了,它认为鸟儿不会回来了,但是它们还在为鸟儿的灵魂祈祷,希望它美丽的人格,可以得到苍天的净化。就在沙漠准备为小鸟用自己的身躯搭一座坟墓时,奇迹出现了,它们看见一只鸟儿飞过天空,朝他们微笑的飞走了,之后,一场大雨降下了。从那以后,沙漠上又有了新的植物生长出来了,干枯的沙漠上,太阳朝沙漠微笑着。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8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山的高低,而在于山的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雨的大小,而在于雨的及时;人生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是书的长短,而在于书的精彩。

生命固可贵,但死亦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世人之死轻于鸿毛者之多,重于泰山者少之则少,苟且偷生者多,但用生命捍卫自己人格的人能有几许?

屈原, 出国 诗人,政治家,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当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都城郢时,屈原悲愤交加,自沉汩罗江而死。

尽管他被小人无数次诬陷,尽管朝廷对他不公,尽管楚怀王对他不仁,尽管他身处逆境,尽管他有志难展,尽管他理想破灭,他却仍然热爱自己的祖国,愿于祖国同生死共存亡。

遭受两次流放,仁不忘忧国忧民,这是何等的胸怀:遭受挫折仁不改初衷,这是何等的刚强: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人格,这是何等的壮哉。

当他的人格被侮辱,而自己无法解释清楚,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选择以死洗清自己的清白,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正道直行,是一个典型的正人君子,他选择投江,不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能清洗自己的罪过,更突出了屈原的高度品质。

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处处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他的死是真正的重于泰山。

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人格———壮哉啊~~壮哉!

高中人格的作文800字相关 文章 :

★ 高中作文800字议论文关于宽容

★ 2022高考满分作文800字参考5篇

★ 高中成长话题作文800字

★ 高一不忘初心作文800字议论文

★ 关于责任的高中优秀作文800字范文5篇

★ 奋斗高三作文800字五篇

★ 高中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 关于你好老师,我的好老师高中征文作文800字5篇

★ 人才800字高一作文

★ 心中的英雄作文800字十篇

给你篇参考: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可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主要是学习父亲“不赚钱”、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后来,两个独生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的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堪称楷模。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作为路费回家。“二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了,他们还都坚守在自己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然而,我们不少家长 “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要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设计”产物包大的一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 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结果独生子女难独立,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独 立 人 格 戴建江 一个独立的人,是指其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因此独立就是得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如此才能以独立的眼光辨明事理。而要取得独立则在经济上首先能够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自身生活,也就是不依赖他人钱财的独立。 可是对于独立人格却并不仅仅经济上独立就可得到,人有时还常常敬畏权威,对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也得有无畏无惧的精神。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人若失了独立人格的精神,那他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如此怎能希冀他们深切地关怀弱势的群体与国事,又怎么能秉笔直书? 自古以来,为了满足金钱或权力的欲望而放弃独立人格者固然数不胜数,但为保持人格独立而拒绝官方及豪贵的恩赐、施压的也不乏其人。在此方面中国古代的史官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譬如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帝王将相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此是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当然在压力之下放弃独立人格的人多,因此较量的结果,往往是权力压倒正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可是只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精神,后世之良史依然秉笔直书,因此才有司马迁之《史记》。司马迁在宫刑以前,对汉武帝时期抱有很浓厚的入世激情,也曾希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可是宫刑事件彻底粉碎了司马迁的幻想,从此从对汉武帝紧密依附的精神状态中挣脱出来,此时司马迁的人格才从“务求亲媚于主上”的附庸状态中独立出来,自觉拉开了与帝王将相的心理距离。以更多的理性、更深遂、更冷峻的目光来观察分析并独立思考当时社会与历史传统。 因此,有独立的人格精神的人往往有成熟的思想,有正确地前进方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看起来就是有骨气的人,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脊梁。他们对外环境中的各种诱惑能保持“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如此搞科研的人才能静下心实事求是,而不是以作假或抄袭来扬名得利;为文的人不看他人脸色,不受他人驱遣,不违心地写“升平”之文、遵命之文而秉笔直书等等……推而广之,就能形成全社会人格独立的风气,各行业都将呈现百家争鸣创新倍出,此亦是胡总书记的所愿。君不见,胡总书记几年前就曾提出“八荣八耻”,胡总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我的金钱观《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作为价值符号,货币是不能通"神"的,但当其因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代表财富的"金钱"时,就有了通"神"的条件。"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原本作为普普通通中介物的金钱,便堂而皇之地走上"神坛",接受人们的礼拜。视"钱"为"神",反映了一个人的金钱观,而透过这样一种金钱观,折射出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视个人利益至高无尚的价值观。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统治中,这样的价值观被统治阶级奉为圭臬。统治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故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惨剧。偶有包拯、海瑞这样的廉吏,便被百姓视为"青天"而广为传颂.我们不否认,人活着需要钱,但不能只为钱而活着,钱是生活的条件,但不是生活的惟一,在人类社会上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现在已没有陶渊明时的"不为五斗米折缉旦光秆叱飞癸时含江腰"时的洒脱,我们必须现实.所以有的人为了钱,而铤而走险,而出卖自己的肉体,而出卖自己的人格,而出卖自己的亲朋好友……哎,这是多样化的世界啊。可是,我们也不能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之所以有人偏离了正常的轨迹,首当其冲的是,那就是人的“金钱观”发生了扭曲。青年的一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间,所以在这个时间确立正确的“金钱观”很为重要。无庸讳言的是,钱,很重要。可是,我认为当为了钱,而为所欲为时,我感觉,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和价值么?人生就变得肮脏了。人赤裸裸的来,同样也赤裸裸的离开,带不来也带不走。所以,为了钱,而去玷污自己的人生。或许有的人不为流芳百世,而为了遗丑万年!那我就没办法了。

独立为主题的论文

独自面对高二19班 顾玉戈壁上傲然站立的白杨,独自面对苦难,于苦难中挺起执着之杆;墙根处倔强生长的小草,独自面对压力,于压力中寻回希望之光;蝶茧内不懈突破的幼蛹,独自面对束缚,于束缚中扇起炫烂之羽。独自面对,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用智慧诠释人生的姿态。独自面对苦难,于苦难中顿悟,舒然把酒高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被贬赤壁的苏轼,独自面对苦难,“也无风雨也无晴”,仍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他笑对苦难的从容,他超然物外的心境令人叹服。依稀看见卢比孔河畔的凯撒大帝,看到他独自面对苦难时的果敢与刚毅。自古以来,强者总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苦难,从而抓住苦难背后的机会,在逆境中学会释然。独自面对压力,在压力中崛起,信然创造奇迹。回眸可见项羽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勾践卧薪尝胆,皇天不负有心人。若没有破釜沉舟的果敢,哪有不胜则死的压力?没有亡国耻辱的压力,哪有一鼓作气吞吴的胜利奇迹?梵高的心中有一束向日葵,它们嚣张地艳丽着,仿佛随时可以化成一团火,焚毁所有压力。梵高忘我燃烧着,被强力压制着却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一代艺术天才永远不朽着。压力总是能给弱者打上一针强心剂,而独自面对压力,让徘徊者迈出坚定的步伐,让失败者扬起勇气的风帆!独自面对束缚,于束缚中觉醒,毅然突破桎梏。“白色坟墓”的束缚让蛹喘不过气来,漫长的等待早已让它心急如焚,但它必须独自面对束缚,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挣脱它,继而化茧成蝶。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钢琴王子刘伟失去双臂却勇于打破束缚,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音乐——用脚趾弹钢琴。享誉世界的音乐全才迈克尔杰克逊,用他的卓越才华打破白人异同乐坛的局面,尽管他是黑人,尽管种族歧视横亘于欧美,但他没有屈服,打破种族束缚,创造了美妙绝伦的音乐神话。独自面对束缚,永不退缩,勇敢地迈出步伐去冲破一切桎梏。独自面对,走向成熟,以一种全新姿态去面对世间一切不美好,化苦难为希望,化压力为动力,化束缚为力量吧!

独立自主,一个多么重要的词啊!这是我们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事,《桃花心木》那一课说过: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喜欢读《鲁宾逊漂流记》,不是因为他流落孤岛的生活惊险刺激,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是他流落孤岛却能独立自主生活的精神。这使我非常钦佩。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我想到了邻居小弟弟,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双目失明,看不到世界美丽的色彩,可是我却时常听到他稚嫩却不失欢快的笑声。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让小弟弟早早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弟弟不怕苦,终于创造了奇迹!现在做起事井井有条,连我都自叹不如。现在,弟弟学会了独立,笑声更多了!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学会独立,不做温室里的花朵,把祖国装点得更加美好吧!!

独立雨嘀哒的下着。风呼呼的刮着。我在雨中漫步着。渐渐地。前面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吃力地蹬着那有着四个轱辘的小自行车,缓缓地向前驶去,——扑通一声,他从车上摔了下来,但他没有沮丧,也没有渴望他的父亲能够走上前去,将他扶上车,而是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扶起那比他重的小自行车,终于——快扶起来了 。但,不幸的是,小自行车还未站稳,便又倒了下去,但他的父亲,见到此情形,并没有心软,而是不屑一顾的望着他的儿子,在他儿子的眼里,父亲高傲的像一个巨人。。反复摔倒几次后,他终究还是站起来了,他是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不富有任何杂质。他的父亲,看到这情形,欣慰的笑了,我也感觉到有一丝喜悦,他的儿子,瞪着小自行车,缓缓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离我越来越远。 在着淅沥的雨中,我 。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是啊,独立是每个夫妇培养一个孩子的主要工作,为什么那么多溺爱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习惯了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他们成为温室的花朵?成为一支不敢在风雨中成长的幼苗。成为一只不敢在蓝天翱翔的雏鹰?那些,有着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啊!觉醒吧。你那样做,不是爱他。而是害他。 独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那么的重要。父母只会注意自己的满足,改变到关心他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改变到总想自己的孩子,我们就不会因为一点儿得失而于他人争执,就可以做到为人谦和。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如果为了一些自己的目的曲培养独立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已,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不会为了产生心理平衡,只有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才有才能。 雨还在哗哗的下。。而此时。我的散步的心情却和开始截然不同了。多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犹豫………

题目《我要独立》 独立独立独立独立独立独立独立......以下省略800字

孤独的主题议论文

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孤独,孤独是一笔财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孤独而活得个酣畅。孤独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孤独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当一位老人把孤独的身影留在香榭丽舍大街,留在枫丹白露树林,留在巴黎郊外草丛,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没有风采,已完成了他那登峰造极的人生而走向天国的花园,还指望他创造奇迹吗?没有人去留意过时代会留给这孤独者是什么东西。 然而,伟大的总归是不朽的。杰出的并不因为被人抛弃,诋毁,诅咒而变得卑劣。卢梭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他面对孤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个“不幸者在断绝了和人类交往,再也不能做点于他人,于自己有用或有益事情时”的补偿。这补偿便是“有感而发的内心情境”与“四周的客观事物想融合”的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唯一灵感。因为只有在那时他的“心底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他沉浸在“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中”。孤独并不等于沉默;没有内心活动,才是生命的真正麻木。“沉默也同样令人惬意”。卢梭在他迟暮的余晖中再一次展开思维的双翅,任泛泛的,愉快的思考掠过清雅的心灵,在静谧的湖面上划出点点涟漪,淡淡地荡开,悠悠地波及心底深处。他再一次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野花杂草的根茎蓓蕾中去领略人生的百味,从圣皮埃尔岛的欢乐中去享受大自然的甜蜜,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甜蜜啊,这恐怕在巴黎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中是绝对无法获得的。他感谢那些为了积怨排斥他的人们为他提供了这次孤独的旅程。孤独使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的勇气。这位老人清醒地意识到要“活得更为恬静”。于是他在悠闲的孤独中忙得不亦乐乎。“排除异念而感动自身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珍贵情感。”他使得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他的余生,又点燃了生命,于是这黄昏暮色中朦胧的生命变得光芒四射起来。卢梭这位智人,充分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子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并留下这本盖世无双的佳作。 孤独的老人走了。这位“自然之子,真理之子”在孤独中走完了他的全部历程。然而他的“遐想”仍在延续他的生命,使后人百读不厌。“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囚在巴士底狱或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孤独曾使许多杰出的人士奈何它不得,而唯独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采的乐意。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 “我喜欢孤独。”于是他拥有了孤独,拥有了财富。求采纳

《我的孤独》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经常会有一种情绪难以释怀,那就是孤独。 真正的孤独不是温饱后的无病呻吟。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 在人流中,在暗夜里,一种脱尘绝世的凄美,经常伴着淡淡的苍凉向我走来。 思想的独舞者是孤独的。真正孤独的人,一定喜欢静悟,善于思考,见地深刻,独辟蹊径,所以,经常高处不胜寒。他不想只为自己的心灵和彻悟而活,却很难融入喧嚣。即使没有太多的理解和应和,也不会刻意去奢望可怜的一致和相通。 喧嚣里的独行客也是孤独的。也许越是纷繁越成空,越是孤独越丰富。一个人未必孤独,人多时,也许更茫然。月亮仅一个,却有众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谁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闹中的慨叹,热烈中的冷观。 独处时,才有时间思考;静思时,才有机会感悟。 能专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独,也许才有奇迹的诞生。那些超前的理论学说,往往都在长久煎熬后,方被后人体悟和理解。很多科学发明,也经历了痛苦挣扎,才被人们认可和推广。那近乎黑暗的埋没,该是怎样的一种孤独? 融入喧嚣,就难逃纷扰,经常身心疲惫、憔悴不堪。为功名利禄明争暗斗,为爱恨情仇恶性角逐,几多不害他人,又几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别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个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难找回真实的自我。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脱脱的自我。 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 学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才能享受孤独的时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 挤一点时间,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惬意? 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暗夜里,独守一盏心灯,凝望苍凉无垠的夜色,便没了痛苦,没了压抑,静静地品味着那份空旷开阔和寂静清远的孤独。漫步于自我的心灵旅途,就把平日里那颗焦躁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宁静,在追忆和反思里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处,触摸飞舞的灵魂,让虚无变得富有,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读懂孤独的人才会珍惜和感恩。他不会因独处冷淡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细数淡漠下隐藏很深的渴望和寂寞,当你徜徉在孤独的海洋,一定会觅到另一颗同样孤寂的心,而那尘封的心灵敞开,你会在惊诧中再次迎来绝世的恋情。 越是孤独越清醒。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很苦也很痛,是如何的超凡脱俗才能安然从容?不挣脱红尘纷杂,却要淡泊欲念丛生,血管里永远流动着不屈不卑的鲜红,而灵魂中依旧神往悠然自得的云淡风轻。 当你走进孤独,才能感受飘进心空的清风。 当你接纳孤独,才能感受更多的温暖和光明。 当你欣赏孤独,才能体悟更加精彩的人生。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孤独的空间议论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心灵的解脱。身处喧市,有时候一个人静下来,望日出日落,观点点繁星,于寂静中追寻生命的真谛,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旁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您能做到如此呢?他悠悠然回答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将内心远离世俗的官场,便自然投入于孤独的空间中。这位被后世誉为“田园诗人之首”“隐逸诗人之宗”的诗人,曾任祭酒、参军、县令等职位,最终因厌倦官场而投入田园,以耕为乐,以诗为伴,静度晚年。同样满负盛名、开浪漫主义诗之先河、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在唐朝的官场上三进三出,终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得在诗酒中,想象他一个人所成的世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第一次入长安的失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言尽了多少官场艰难的孤独。这份孤独。并不是世界上只剩一个人,而是一个人便能成一个世界。以诗酒为伴,以月夜为友,亦是沉浸于幻想中的解脱吧。

孤独,是一种人生的修行。一本书,一盏茶,一油灯,数青苔,是刘禹锡式的孤独。他将孤独当做是人生的修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居于陋室,惟吾德馨,不与外流合污,净身志行高洁。正如他自己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比于斯之陋室,更是如此。谈到将孤独作为修行的,便不得不提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知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人无法忍受的“忧”,在颜回这里却变成了“乐”。以忧为乐,是他独有的精神态度,却也因为这样而孤独,深居于陋巷之中。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陋,或许便是大雅。

或许如今的我们,无法体验到古人的这种孤独,只能看着“高山流水觅知音”而努力追寻,却感觉这孤独的空间,愈发缥缈,愈发无形,于我们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阴影的深处。

一个人静静坐在街角,望着繁华的闹市,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静静望向窗外,远观着大地山川,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静静立在山巅,默默地注视脚下,这是一种孤独;

一个人沉浸于自然中,细品日月,仰天踏地,这也是一种孤独……

或许每个人历经的孤独不同,但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也许多年之后,回望这些年来踏下的足迹,你会发现,唯有星空仍是那一片星空,唯有繁星依旧沧澜闪耀。

“这朵花谢了。孤零零的,终于谢了”清晨,我站在窗边,远眺着初阳,它像画家笔下多种颜色的交融所形成的,颜色深浅得当又不失层次。远处的天刚刚亮,像仙女掀开了她的面纱,朦胧却又迷着人。独自远眺,熹微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将我的身体与它融合在了一起,揉进了我的心里。我闭上眼睛,在感叹着“世间万物皆有定数”的同时,又开始享受着现在的时光。孤独是人生的必经之课,只有饱尝孤独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王者。我又何尝不是呢?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断的和过去挥手告别,一路走来,在嘲笑当初那个幼稚天真的自己时,也一直固执的做一些自己觉得对的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所有的快乐与苦难都留给了自己。这也是一种孤独吧,我想。在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篇文章时,我记得是在一个学业繁重的高二晚自习,周围的人都在不停地为自己的梦想奋笔疾书,而我却一直徘徊在史铁生那个”特定”的孤独里,人在遇到一些自己无法承受的痛苦的时候,总会选择逃避,选择流连于自己的孤独中,在自己的孤独里沉淀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

强者是注定孤独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强者,所以每个人都孤独。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孤独里,别人无法走进来,这也是人们遭受磨难痛苦之后唯一可以选择去逃避的地方。每个人的孤独也因人而异,别人无法体会,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们在经历过孤独之后才会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或许我说的太过肯定,可是如果没体会过孤独,那一定不会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做不了保护别人的墙,那么就做一颗石头,直到把自己磨练的足够抵抗外界的挫折苦难。

可能有时孤独也会胆小。夜晚的小镇,没有城市的川流不息,也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满天的繁星和一个挂在夜幕上的圆月。我在一个关了灯的屋子里,坐在床前,享受着月光偷偷爬进来的静谧时光。孤独从月光中钻进了我的身体,每天的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最安静的时候。夜使我平静。平静的足以让我沉淀自己,感受着匆忙之中的慢生活。对我来说,孤独能给我带来的,是在人生迷茫犹豫之时的安抚,能让我找到出路。也是取得小小成就之后的冷静,能让我懂得如何才能在其中保持住自己。人生的必修课,虽然不能做到完美,但是也能得到90分。世间万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然后争其必然。做自己心灵的王者,即使远方注定风雨兼程。

孤独,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孤独是一条黑暗的铁轨,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毁灭抑或光明。有人说:“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时代的先驱与社会的推进者是走得快的人。他们都是孤独者。

为何?因为没有世俗繁琐的牵绊,没有与同伴内讧的机会,他们孤独向前,仅凭孤勇。

梵高孤独,身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孤独感尤其明显,人们无法理解他的作品。贫困、饥饿将他压迫得发疯,用手术刀为自己刻下最后一笔。但是一亿七千万的《向日葵》却证明他的水平比同期作者前进几许,他不是疯子。他只是一个孤独行前于其他画家的人。

孤独者往往不能得到当时世人的理解,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高于现世,不能被固定的先入为主的民众所理解与支持。孤独的先行者便会从内心感到一种难以驱散的阴霾,只能埋首于他们孤独的事业之中。爱因斯坦性格孤僻,小时曾被老师责骂不可理喻,却提出了相对论这个伟大的观点;司马迁蒙受奇耻大辱,在众人不齿之下,含泪挥就一部坎坷壮阔的史诗;哥白尼坚持真理的火炬不会熄灭,提出的日心说不被世人理解,便用生命去推动真理的前行。

所以,疯子是孤独的,天才也是孤独的。

真正孤独者是坚贞于自己的内心,抵得住诱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居里夫人将奖牌当成给孩子的玩具,钱钟书谢绝记者采访,他们需要的是专心“坐冷凳”的孤独与安静。哪怕“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数不胜数,但他在晚年浮躁,喜爱名利,也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

孤独者在引领技术走向,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民众的“同化”。人的性格中隐约有群体意识,会理所当然地少数服从多数,孤独者要不有舌战群儒的本领,就要有充耳不闻的本事。很多人本是一个人走,被呼喊几声,便成了芸芸众生的一员。所以孤独者“高处不胜寒”,少而珍贵,受到世人的敬仰或是不解。

如果你想走得快,请一个人走吧。成就大业的人总得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苦心孤诣,不迷失于众。孤独者,自远方。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四年前,我独自一人在家,裹着厚厚的被子,瑟瑟发抖。

抬头望天,明月不见,繁星暗淡,只有北风在“呼呼的”狂笑着,透过窗户的空隙,传到我的耳里。当时为了壮胆,把电视开到最大音,可是内心深处依然恐惧,身子在不住的发抖,希望有人在我身边。

那时认为,原来孤独这么可怕。

四年后,夜已深了,我却独自漫步在没有灯光的小区里,口里背着课文。虽然孤独,但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轻松。风,依然是肆虐的吹着,天上下起了小雨。风透过不算厚的衣衫,无情的吹打在我的身上,浑身冰凉。雨顺着我的脸静静地往下淌,给这画面增加了一份凄美。这时的我,只是在叹赏着这无人观赏的美景。

刹那间,我发现,原来孤独这么美丽。

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四年前,我体会的不是孤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孤独,孤独,孤就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一个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要永远接受孤独。因此,孤独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坐在冰凉的长椅上,这未必是孤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或许你会更加茫然。孤独不在外表,不在肉体,而是存在在心灵中的美。静下心来,抽出时间,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品一杯香茶,然后沉思,这也是一种孤独。

朋友,但是你要记住,孤独,不是寂寞。寂寞只是心中一瞬间的幸福,但是会给你带来无限的空虚。孤独是要冥想,不是思考也不是苦想,是让他随风、随意、随缘而飘,在这过程中,你还要要把心、意、灵统一。如果达到境界,你将会明白许多人生哲理,这就是为什么思想家的人大多是孤独的。

朋友,你你还要记住,孤独,并不是孤傲。孤傲只是表面的孤独,但他的内心却是骄傲的。你要用心去体会,放下一切,不论是你的骄傲还是自卑,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静静的思考,你才有机会找回自我,收获感悟。

孤独其实就是一种是灵魂的放射,一种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忘记了谁曾经说过“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

  • 索引序列
  • 君子慎独为主题的议论文
  • 慎独议论文题目
  • 要有独立人格为主题的议论文
  • 独立为主题的论文
  • 孤独的主题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