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跨文化意识毕业论文

跨文化意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跨文化意识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的毕业论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跨文化交际的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 ,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指出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较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思维与表达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编排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在文章中,为了使文章鲜明、生动、形象,经常使用华丽的词藻、大量的形容词和丰富的比喻。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的词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根据西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写作中,西方人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习惯于低调陈述,而不习惯于用词强烈。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人含蓄委婉,思维方式具有意会性,而西方人则很直接,属于直观性。中西方在写信的表达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达这自己的意愿时比较直接,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所要求写在最前面,后面才会讲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中国人则会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以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对此就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如果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们很可能会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年轻而富有朝气,希望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不喜欢提及实际的年龄。再如中国人交谈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冒昧而不受欢迎。

二、 非语言交际差异

非语言交际差异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说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一般而言,南欧地区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手势运用频繁且夸张;中西欧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次之;而远在北方的北欧诸国则又次之,因为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任何讯息。

三、 传统文化的差异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四、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们,其价值观理应有所不同,各有其长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摒弃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竞争、效率、个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识,摒弃其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以及过分自我等意识。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从上述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来看,文化因素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诸多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干扰和制约等负作用。因而,学习外语离不开对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彻底解决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种种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才能成功。这是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条根本有效途径。

英语跨文化毕业论文不难写的,不要抄袭,有自己的观点就行。当时也是自己弄被老师退了几次,后来还是师姐给的莫文网,非常靠谱,很快就过关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个案研究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英语跨文化交际敏感域和交际策略研究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语用学在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论高中生英语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探析英文电影在综合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优先出版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鸟瞰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论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研究旅游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基于英语涉外导游培养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从香港语言教学经验看英语跨文化教学缺陷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思考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高职高专英语跨文化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创建中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环境

好的,具体的论文要求。

跨文化意识对比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写到跨文化交流的解决办法与做法。

跨文化交际是指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当前的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礼仪及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其中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面对的当前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需要国家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们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使其现代企业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的桎梏, 继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实现自身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 现代企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从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发,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与解决建议

2、 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2。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问题。

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中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实现人们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说, 国际商务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得到开展都需要语言作为依托, 同样, 语言的差异存在的交际问题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

以中文和英文为例, 虽然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达往往会比较委婉, 翻译并不能就中文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会比较直接简单, 这就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只会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双方对彼此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从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而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方式。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 注重综合思维, 尤其喜欢迂回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会比较注重分析思维,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 因而东方思维会偏向模糊, 西方则是偏向精确, 以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国际商务的开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碍。

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

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且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交易双方极易在针对商品价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上出现分歧, 影响下一步的商务合作。

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问题。

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国之间, 同一国中也会因风俗习惯产生争议。而在国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际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引发交易矛盾, 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

在国际商务中, 各国之间由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开展得基础, 因而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

3。1 、培养商务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国家所具备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对上午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商务人员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及社会价值观等。以便商务人员在国家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其文化背景适当的调节交际方法, 从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3。2、 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因而还需要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商务人员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妥协、竞争、回避等方法, 审时度势, 确保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顺利的进行, 促进商务合作和交易。

结语: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得重要手段, 在国际商务中所出现得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加大投入, 有针对性的提高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便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非语言差异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摘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传情达意,然而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交际,殊不知语言交际只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之一,而忽视了用非语言交际来进行表达。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行为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等等。

关键词:

跨文化 语言交际 符号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一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也可以配合语言行为进行更完整的交流会话。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和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非语言交际中,同一个体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交际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用,在我们走进一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一边说:欢迎光临,一边对我们微笑鞠躬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辅助语言交际顺利的进行,使语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可信度较大,很多非语言交际完全处于无意识支配之下,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首先,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表达非语言交际行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那么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要在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非语言交际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系统,并且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固定的。例如,拇指与食指弯曲做“0”状,其余三根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而在我国却是数字“三”的意思。

第三,非语言交际在表达时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一个人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他是否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非语言交际。他的衣着、行为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达某种信息。

第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有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的表达,例如,哭、笑、生气等一部分表情。而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如一些手势、姿势和服饰等等。

二、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的差异

1.眼神表达的差异

眼神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是我们在交际时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个内容。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是表示在聚精会神地听,二是表示一种诚意、一种尊重。而眼睛如果转移或者是看其他的地方就表示对讲话人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人们则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听领导讲话时,下级的眼睛要向下看才是表示对领导的尊重。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作用。听讲话的人逐渐加强对讲话人的注视,点头的次数增多,这说明话轮即将转换,听的人可能要接着讲话。“接替的暗示要想成功,对话的双方必须在交换角色的哪一点活力哪一点不远时目光接触。这些的暗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何时放弃谈话,何时得到反馈并核实反馈何时继续相互作用。”[1]165

当我们看到陌生人时通常都是目光触即移开。如果与陌生人的目光触碰后迟迟不肯移开接触的视线,则往往包含着好奇、喜爱、产生兴趣等含义,尤其是一个男孩盯着一个女孩看了很长时间,则代表他对这个女孩子有好感。但是我们的文化背景中盯住陌生人看是不礼貌的,而白种人则不忌讳这些。

2.手势表达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会运用手势表达一定的含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们中国是表示杀头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里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手势也具有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又有他特有的手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知道和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的上面是表示希望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路旁的司机向上伸出大拇指,是表达他想打车,还有一些手势语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像:食指和中指做出“V”型就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还有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者“没有办法”的意思。

3.身势表达的差异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交流时动作较多,并且动作幅度也较大;而北欧、英美人,东亚地区的人的动作却较少、幅度也较小。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与我国的师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觉得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教师管理的不严格,而英美人则认为我们的教师管理的太死板,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这就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我国表示同意的时候可以用点头来表示,“而斯里兰卡人却习惯用微微摇头来表示肯定和同意,表达否定答复或不同意时则使劲的摇头,但在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则还是要点头。”[2]12可见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他独特的意义。

4.面部表情表达的差异

面部表情确实存在着民族种族的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存在着差异。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东方人喜怒不形于色,难以捉摸。而研究又表明男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情,而女人则相对容易外露一些。

微笑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虽然微笑一般都是表达愉快心情或者是友好,但美国人认为笑是表示高兴或者认为某件事很有意思。日本妇女因为慌乱或者遇到尴尬的事情而微笑。

5.服饰穿着的差异

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衣着象征着身份和职业,某些大型的公司都有自己公司特制的正式服装,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时候必须穿上制服,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要。什么样子的场合搭配什么样式的衣服,在当今社会中是很有讲究的,正式的场合,如参加宴会、重要的会议要着正式的服装,在参加西方国家的社交活动中,请柬上往往都会注明着装的要求,印在请柬的右下角处,而像一些随意性的聚会则没有要求,穿些随意休闲的就好。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

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同时,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体行为方面的禁忌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语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语,不恶口;意识方面的禁忌如不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荤食、不结婚、不蓄财。僧侣和教徒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部经过,忌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部。忌当着僧侣的面杀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对僧侣忌穿着暴露;对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得进入寺院朝拜,以免亵渎神像。

4.伊斯兰教禁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饮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动物,忌饮酒。妇女忌外出工作,忌与男子相互观看,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带面纱。(《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们认为妇女除双手、双足和面部外,其余身体部位,不能显露给丈夫以外的男子观看。在卫生方面,禁止用右手处理污秽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国,避免问他人私事,不能插队,忌购物时讨价还价等。下面着重谈一下饮食和饮酒方面的禁忌。

1.饮食禁忌

饮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含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规矩而不是饮食内容上。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英语国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动物的头脚或内脏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动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饮食规矩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汤时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进菜时忌叮当作响。餐毕,刀叉忌乱放。忌当众挑牙,口中有食物时讲话。

2.饮酒禁忌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饮酒禁忌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酒类繁多,讲究不同场合,不同饭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饭前喝开胃酒,饭中喝佐餐酒,饭后喝鸡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会上,他们会一道菜换一种酒,有时会把几种酒参在一起混饮。而中国人主张隆重场合喝一种酒,混饮现象更是少见。西方人喝酒忌畅饮,一醉方休,而中国人忌牛饮或急饮。主人给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浅、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里,拜访某人需提前预约,否则会打乱别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访被视为粗鲁无礼的表现。以前中国人除了大事没有预约访客的习惯,但随着社会节奏的较快,预约访客逐渐开始实行,但没有那么严格。在预约到达时间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晚到十分钟被视为正常现象,美国人习惯晚到3-5分钟,因为一般情况下女主人忙于饭菜,饭前5分钟才有时间换衣服,早到会使主人感到尴尬。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提前4-5分钟到达以示尊敬。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最大的禁忌。与西方人交谈时切忌谈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国上述问题则被作为关注的话题加以讨论。中国人也有忌谈的东西如涉及个人尊严、缺点、短处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语国家,有一火不点三支烟的忌讳。也就是说点一次火只能连续给两个人点烟,如果给第三个人点烟时需重新点火,否则会给其中一个人带来不便。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传统的节日互送小礼品是常有的事儿,但忌送重礼,重礼被认为是一种行贿行为。在美国,忌讳在公共场合或者业务交往过程中送礼,忌讳送有公司标志的东西(好像是在为公司做广告)。在英语国家,毫无缘由的送礼会使受礼者感到莫名其妙,这和中国相似。

四、其他禁忌

关于颜色的忌讳。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巴西人忌讳黄色。在中国,忌用红笔写自己的名字和写信。

关于数字的忌讳。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视为黑色星期五。据说耶稣是在这一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亚当夏娃是在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这一天爆发的。

中国人忌讳使用“四”和“三”(散的谐音),在喜庆场合避免使用这些数字。

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对方国家的禁忌就会导致友谊破裂,交际失败,种族冲突等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交际成功,避免文化冲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通过深入的对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识,减少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宗、聂嘉恩、郭全胜,《中国实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1998,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李建军、李贵苍,《跨文化交际》,201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

摘 要: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对于了解西方文化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的了解。

关键词:禁忌;餐桌;礼仪;中西方

一、引言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餐具摆放及使用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大一占,大三占,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非英语类占,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餐具使用及摆放这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

三、正 文

餐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餐具的摆放及使用

(1)筷子的摆放、使用及禁忌(忌讳、讲究)

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

在中国餐桌上会看到一些这样的场景,客人拿起筷子夹菜时会举棋不定,不知道夹什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疑筷”,在正式的场合中疑这是较为忌讳的,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则不是很严格。在夹菜时一些客人用筷子在菜盘里来来回回扒拉到底要夹什么菜,这种现象被称为“脏筷”。脏筷从浅层意义上来讲是不礼貌的。有时候大家会在中国的餐桌上看到两个人同时夹同一道菜时,不小心筷子撞在一起的情形,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抢筷”。为避免尴尬,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巧妙地半开玩笑地说一句:“让我来帮你夹怎么样?”或者一方表示谦让地让对方来先夹。一般在连续就进餐时,筷子上仍然留着吃上一道菜留下的残迹就去夹菜的情况被称之为“粘筷”,这是忌讳的,所以在打算夹菜时要轻轻小嘬筷子,来避免夹别的菜时筷子上还粘着东西。

在吃放间隙聊天的时候,筷子的一大禁忌就是“指筷”,及用筷子指人。在用餐之时,最为忌讳的是“供筷”,就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或者自己的饭碗中央。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一般在祭奠去世的人会上香叩拜,如果将筷子插在饭菜中央就与这一情形及其相似,因此,供筷不论在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中国餐桌上都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以上描述的之外,中餐当中使用筷子的禁忌还有忌“刺筷”,即在夹不起菜的时候将筷子当叉子用,扎着夹;忌“别筷”,就是拿筷子当刀使用,用筷子撕扯肉类菜;忌“泪筷”,即在夹菜的时候使菜上有的汤汁淋了一桌;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大头,一根小头。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2)西方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禁忌

相对于中餐,西餐的餐具则更为复杂。狭义上的西餐餐具有:刀、叉、匙三大件。刀子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刀口有锯齿,用以切牛排、猪排等)、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子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子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规格明显大于餐用刀叉。而广义上的西餐餐具则包含: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

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餐用餐餐具摆放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用餐结束的摆置方式有两种:用餐结束后中,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在宴会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刀与叉除了将料理切开送入口中之外,还有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摆置方式传达出“用餐中”或是“结束用餐”之讯息,而服务生是利用这种方式判断客人的用餐情形,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

参考文献:

[1]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7]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8]杜莉, 孙俊秀. 西方餐饮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毕业论文跨文化

我帮你完成,具体的要求告诉我。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A.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B.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C.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毕业论文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三、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题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3.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4.正文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5.谢辞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6.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一般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大致有设计类、理论研究类(理科)、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经济、管理及文科类、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类(包括机械、建筑、土建工程等):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必须要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调研报告);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2.理论研究类(理科):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选题,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该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字数要在20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3.实验研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4.计算机软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5.经济、管理及文科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撰写一篇20000字以上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题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篇幅为500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1-2篇外文文献。6.综合类:综合类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类内容,如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情减少,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1)翻译2万外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外语专业学生翻译6000~8000字符的专业外文文献或写出10000字符的外文文献的中文读书报告),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译文连同原文单独装订成册)。(2)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但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学生应参照教务处2004年3月印制的《毕业设计制图规范》进行绘图。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1.书写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规定的文稿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2.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3.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4.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5.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6.标题层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等,第三级为""、""、""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和.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7.注释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8.公式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9.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10.插图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粗细要合适,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园括号括起。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3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论文摘要: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简单对比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关键词: 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 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 :“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头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 春节 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 3.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头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能垂一下眼帘。他们问完一个问题会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睁大眼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语言交际,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理不好,有时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下面就是几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个日本人问一个美国旅客,机场是否提供行李车服务。美国人想告诉他,机场不但提供行李车服务,而且还是免费提供!于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圆形手势作答。然而对那个日本人来说,这个手势表示“钱”,因此,日本人断定行李车服务收费昂贵。而这时,旁边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这一幕,于是认为美国人在对日本人暗示“他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偷”,让他小L点,否则杀死他。瞧,真够乱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国男子询问,在希思罗机场是否很容易找到出租车。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国式的翘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怜的男子,因为她认为他做了诬蔑性的暗示。顺便说一句,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撒丁岛用这个手势搭拦便车不是个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笔者在此从“身体距离”、“目光接触”、“手势动作”等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各国的异同。 1)身体距离。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的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了!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或种族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为宜。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 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在 英语 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应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中触摸了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中国人喜欢抚摸别人的孩子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不论是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或亲人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团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也感到奇怪,这种情况少见,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因为在美国和日本,男人之间很少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也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因为这意味着同性恋。 2)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 自我介绍 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 文章 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下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八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 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等。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 如对方长得漂亮— 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笔者有一次陪几位“外教”参观青州的范公亭公园,当时有好几位群众围观,甚至有几位还一直尾随其后,弄得“外教’,很是尴尬。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 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做贼心虚,勒令退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看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 3)手势动作。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T.,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 (胜利)的“V”形手势— 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V”形,而是一个不礼貌的动作,表示侮辱、轻视之意。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的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一一这是 拳击 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奋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像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可见,有些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义的差异有多大。笔者在此对中美常见的一些肢体语言做一下对比研究。中美肢体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现将不同之处举例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 脚 汉语意义: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英语意义 :不耐烦 (2)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汉语意义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语意义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3) 目不转睛地看 汉语意义: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语意义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4) 发 “嘘 ”声 汉语意义 :反对;责骂;轰赶 英语意义 :要求安静 (5) 拍别人的脑袋 汉语意义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 英语意义: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1) “过来 ”(叫别人过来) 中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美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2) “丢人 ”“没羞”(半开玩笑) 中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美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中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 C.只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动作。 (1)顺指甲 意义: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意义:挑战;蔑视 (3)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 意义: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意义: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意义:表示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团结等 D.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动作 (I)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义 :“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2)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义 :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3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意义 :表示尊敬 (4)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意义 :表示感谢 (5)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意 义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里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可能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好外语知识的同时,还应多了解一下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便更好地交际。在此汇总几种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有些与国内习惯一致,但有些情况与国内不符,必要时,大家也只能“人乡随俗”了。 【参考文献】: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1997. 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教研社,2004.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2. 跨文化方向的论文 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4.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

跨文化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的毕业论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跨文化交际的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 ,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指出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较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思维与表达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编排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在文章中,为了使文章鲜明、生动、形象,经常使用华丽的词藻、大量的形容词和丰富的比喻。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的词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根据西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写作中,西方人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习惯于低调陈述,而不习惯于用词强烈。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人含蓄委婉,思维方式具有意会性,而西方人则很直接,属于直观性。中西方在写信的表达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达这自己的意愿时比较直接,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所要求写在最前面,后面才会讲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中国人则会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以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对此就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如果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们很可能会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年轻而富有朝气,希望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不喜欢提及实际的年龄。再如中国人交谈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冒昧而不受欢迎。

二、 非语言交际差异

非语言交际差异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说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一般而言,南欧地区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手势运用频繁且夸张;中西欧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次之;而远在北方的北欧诸国则又次之,因为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任何讯息。

三、 传统文化的差异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四、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们,其价值观理应有所不同,各有其长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摒弃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竞争、效率、个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识,摒弃其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以及过分自我等意识。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从上述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来看,文化因素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诸多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干扰和制约等负作用。因而,学习外语离不开对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彻底解决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种种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才能成功。这是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条根本有效途径。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3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论文摘要: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简单对比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关键词: 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 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 :“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头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 春节 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 3.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头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能垂一下眼帘。他们问完一个问题会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睁大眼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语言交际,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理不好,有时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下面就是几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个日本人问一个美国旅客,机场是否提供行李车服务。美国人想告诉他,机场不但提供行李车服务,而且还是免费提供!于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圆形手势作答。然而对那个日本人来说,这个手势表示“钱”,因此,日本人断定行李车服务收费昂贵。而这时,旁边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这一幕,于是认为美国人在对日本人暗示“他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偷”,让他小L点,否则杀死他。瞧,真够乱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国男子询问,在希思罗机场是否很容易找到出租车。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国式的翘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怜的男子,因为她认为他做了诬蔑性的暗示。顺便说一句,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撒丁岛用这个手势搭拦便车不是个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笔者在此从“身体距离”、“目光接触”、“手势动作”等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各国的异同。 1)身体距离。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的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了!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或种族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为宜。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 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在 英语 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应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中触摸了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中国人喜欢抚摸别人的孩子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不论是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或亲人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团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也感到奇怪,这种情况少见,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因为在美国和日本,男人之间很少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也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因为这意味着同性恋。 2)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 自我介绍 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 文章 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下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八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 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等。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 如对方长得漂亮— 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笔者有一次陪几位“外教”参观青州的范公亭公园,当时有好几位群众围观,甚至有几位还一直尾随其后,弄得“外教’,很是尴尬。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 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做贼心虚,勒令退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看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 3)手势动作。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T.,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 (胜利)的“V”形手势— 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V”形,而是一个不礼貌的动作,表示侮辱、轻视之意。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的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一一这是 拳击 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奋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像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可见,有些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义的差异有多大。笔者在此对中美常见的一些肢体语言做一下对比研究。中美肢体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现将不同之处举例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 脚 汉语意义: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英语意义 :不耐烦 (2)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汉语意义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语意义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3) 目不转睛地看 汉语意义: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语意义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4) 发 “嘘 ”声 汉语意义 :反对;责骂;轰赶 英语意义 :要求安静 (5) 拍别人的脑袋 汉语意义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 英语意义: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1) “过来 ”(叫别人过来) 中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美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2) “丢人 ”“没羞”(半开玩笑) 中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美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中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 C.只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动作。 (1)顺指甲 意义: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意义:挑战;蔑视 (3)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 意义: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意义: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意义:表示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团结等 D.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动作 (I)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义 :“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2)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义 :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3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意义 :表示尊敬 (4)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意义 :表示感谢 (5)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意 义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里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可能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好外语知识的同时,还应多了解一下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便更好地交际。在此汇总几种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有些与国内习惯一致,但有些情况与国内不符,必要时,大家也只能“人乡随俗”了。 【参考文献】: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1997. 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教研社,2004.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2. 跨文化方向的论文 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4.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

试谈跨酒店跨文化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写到跨文化交流的解决办法与做法。

跨文化交际是指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当前的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礼仪及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其中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面对的当前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需要国家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们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使其现代企业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的桎梏, 继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实现自身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 现代企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从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发,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与解决建议

2、 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2。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问题。

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中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实现人们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说, 国际商务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得到开展都需要语言作为依托, 同样, 语言的差异存在的交际问题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

以中文和英文为例, 虽然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达往往会比较委婉, 翻译并不能就中文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会比较直接简单, 这就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只会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双方对彼此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从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而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方式。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 注重综合思维, 尤其喜欢迂回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会比较注重分析思维,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 因而东方思维会偏向模糊, 西方则是偏向精确, 以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国际商务的开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碍。

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

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且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交易双方极易在针对商品价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上出现分歧, 影响下一步的商务合作。

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问题。

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国之间, 同一国中也会因风俗习惯产生争议。而在国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际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引发交易矛盾, 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

在国际商务中, 各国之间由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开展得基础, 因而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

3。1 、培养商务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国家所具备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对上午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商务人员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及社会价值观等。以便商务人员在国家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其文化背景适当的调节交际方法, 从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3。2、 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因而还需要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商务人员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妥协、竞争、回避等方法, 审时度势, 确保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顺利的进行, 促进商务合作和交易。

结语: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得重要手段, 在国际商务中所出现得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加大投入, 有针对性的提高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便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一些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1、谈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浅谈饭店个性化服务3、饭店的信息化管理研究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5、对饭店餐饮成本的控制研究6、主题酒店的发展研究7、分时度假的现状与发展8、浅析饭店无干扰服务9、体验式思维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0、饭店业的体验式营销1、产权式酒店的发展研究2、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3、饭店顾客关系管理4、酒店式服务在***行业的应用5、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6、浅析青年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7、有效执行饭店战略8、饭店企业文化问题研究9、如何实现餐饮服务的个性化10、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11、浅谈现代酒店营销 12、培训工作是饭店服务质量的基础 13、如何处理饭店非正式组织问题 14、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 15、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 16、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17、 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18、 旅游饭店营销与管理系统研究 19、 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问题分析20、浅析中外饭店管理集团比较 21、试析我国饭店业员工流动原因22、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23、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24、论饭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 25、谈员工服务意识与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26、抓好饭店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27、有关我国旅游餐饮管理问题研究28、谈培训工作在饭店管理中的重要性29、 我国XX菜系发展的对策研究30 、我国旅游饭店(或部门)完善管理思考31、浅谈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在中国饭店中的应用32、饭店如何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流失问题33、中国饭店业特许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 34、试谈跨国酒店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 35、我国旅游饭店业竞争力分析 36、我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37、中国饭店发展趋势——集团化 38、我国旅游饭店供求非均衡分析39、饭店行业竞争格局及其对策思考 40、浅析饭店服务质量制约因素 41、谈我国经济型饭店连锁化扩张路径42、谈中国旅游饭店业可持续发展 43、如何构建中国饭店品牌的战略管理模式44、试析员工满意度与酒店服务质量的关系45、试论我国饭店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任务和发展趋势46、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47、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酒店的跨文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当地的宏观经济:从证据、经济、法律、科技等概况上综述。2。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否酒店有环保概念?是否酒店有节能、低碳措施?3。 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4。 了解不同国家的沟通习惯:语言?动作?行为?沟通方式?5。 了解本国和目的地国家的企业管理方式和决策方式6。 了解当地的工会和作用7。 看海外跨国酒店的组织结构、员工、培训、激励和领导措施和方式暂时先建议你这么多吧! good luck

  • 索引序列
  • 跨文化意识毕业论文
  • 跨文化意识对比研究论文
  • 毕业论文跨文化
  • 跨文化毕业论文
  • 试谈跨酒店跨文化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