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广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广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广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根据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ISSN 1001-6600,CN 45-1067/N,CODEN GSDXEA,创刊于1957年,1989年始在国际公开发行,1992年改为季刊,2020年改为双月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版及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的国际检索系统有: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9月,是由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据2021年4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共出版文献4758篇、总被下载886379次、总被引11394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21年4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文献量共4120篇、基金论文量为1304篇、被引量为8811次、下载量85850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份学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科技厅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国家“1+x”证书试点院校,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318人,各类留学生241人;有12个二级学院,49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8个。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获得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共8个,打造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等特色专业集群6个。学校获得自治区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4个,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承担广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3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326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8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打造形成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广西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结课论文【摘要】本文以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为例,首先分析了在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的编写要求和内容特点。【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分析 案例 财务管理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有利于高校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相对于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的需要来说,存在着相当的滞后性,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财务管理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比例非常低。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少,有的学校甚至为零,远远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理论性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全部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以上;而国内的高校,案例教学的比例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二)财务管理的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一方面,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由于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致使案例的数量非常少,并且缺乏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案例的编写采用“拿来主义”,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适用性较差,并且落后于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潮流,有关跨国投资、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及教学都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二、高校教育中财务管理案例库的开发案例库的开发状况直接影响案例教学质量,一套高水平的案例库的建立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同时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且还需要按照课题一样的方式组织调查与编写。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案例,它是教学案例库构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指案例的类型众多,这些案例可以是学校组织教师自行编写的,也可以是收集整理的二手案例;再次,教学案例库还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分类储存功能。那么,什么样的案例可以编写进案例库呢?(一)案例具有典型性、符合实际决策的要求。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种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案例设计中,其问题往往是若隐若现,提供的信息并非一目了然,有关数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计算、加工、推导,才能直接用来进行分析。案例通过模拟现实企业财务管理中纷繁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最终获得符合实际的决策。(二)案例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符合教学的要求。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案例提供的情况越是有虚有实,越能够诱人深入,从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三)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财务管理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财务管理教学目标的需要。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四)案例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具有不同的深度,因此,案例库中的个案,其编写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要求要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需求相适宜,适于相应层次的学生使用,篇幅长短以及问题的设计也应配合协调。(五)案例的设计应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整合性。案例库中的案例可分为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专题案例内容应富有针对性,不同个案要突出不同的知识重点,且在编排上要体现出相关知识点相对集中的系列化特点;综合案例则应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通过一个案例往往可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综合案例的使用一般在总结复习阶段,因此,这类案例应该编排在案例库的后面部分。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另一方面,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式的、启发式的,应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二)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手段,例如实证分析、模拟实验、撰写论文等手段,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囿于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两种方法,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结束语案例教学是学习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学生应该把案例教学看作是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断考验。在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培养的不是“正确”和“非正确”的观点,而是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获得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参考文献[1]阮萍.资产评估案例教学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石泓,于成.税法案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乐菲菲,吴兰飞,贺翠芹.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论坛,2008,(4)[4]张凤娜.税法案例教学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5]贾莉莉.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问题及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4)

好。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名气不大,但该校在省内却具备较高知名度与认可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等。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主要研究课题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27./Sun Jiuxia.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7.[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65./ Bao Jigang, Sun Jiuxi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 Tourism Forum, 2008(1):58-65.[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130./ Sun Jiuxia, Chen Hao.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inking, 2008(3):129-130.[4]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egions.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8. pp23-55.[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145./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145.[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Sun Jiuxia.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184.[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1./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145.[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9]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10]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11]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209./Chen Zhigang, Sun Jiuxia.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209.[13] Sun Jiuxia, Bao Jiga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5.[14] Bao Jigang, Sun Jiuxia.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2006.[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68./ Sun Jiuxia, Bao Jigang.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06,7:63-68.[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64./ Sun Jiuxia.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auses. Thinking, 2006,5:59-64.[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413./ Bao Jigang, Sun Jiuxia.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413.[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44./ Sun Jiux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ommunity.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44.[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41./ Sun Jiuxi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annan.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41.[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90./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90.[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2./ Sun Jiuxia, Bao Jigang.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92.[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Sun Jiuxia.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92.[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39./ Sun Jiuxia.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39.[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67./ Sun Jiuxia.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ainan.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67.[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136./ Sun Jiuxia, Bao Jigang.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136.[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iuxia.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138./Bao Jigang, Sun Jiuxia.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Planners, 2003,6:132-138.[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Sun Jiux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acao.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Sun Jiuxia.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acao.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110.[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73. /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73.[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55./ Sun Jiuxia.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55.[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21. / Sun Jiuxia.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21.[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46./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46.[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3./Sun Jiux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ulture.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52./ Sun Jiuxia.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ulture.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52.[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78./ Sun Jiuxia.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ulture. Open Times, 2000,3:74-78.[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acao.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30./ Sun Jiuxia.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0.[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52./ Zhou Daming, Sun Jiuxia.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cology.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30.[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48./ Zhou Daming, Sun Jiuxia.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acao.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48.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高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科技厅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学校,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0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810人,来自美国、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56人;有13个二级学院,59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1个。学校现有教职工862人,其中专任教师55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34人(正高职称46人),占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12人(博士13人),占专任教师;博士生导师1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45%和31%。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共7个,打造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等特色专业集群6个。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6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118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6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简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0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40人;有13个二级学院,53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0个,高职高专专业43个。学校有专任教师4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6人(正高职称44人),占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24人(博士14人),占专任教师;博士生导师1人。“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45%和31%。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学校被确定为广西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48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91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6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9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25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2016年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8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并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实现了实质性合作办学。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6年9月)注册资本:万人民币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影响因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9月,是由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据2021年4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共出版文献4758篇、总被下载886379次、总被引11394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21年4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文献量共4120篇、基金论文量为1304篇、被引量为8811次、下载量85850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份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

根据20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ISSN 1001-6600,CN 45-1067/N,CODEN GSDXEA,创刊于1957年,1989年始在国际公开发行,1992年改为季刊,2020年改为双月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版及第八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的国际检索系统有: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刊名为《科学论文集》,是文理综合版,文革前(1957~1964年)共计出刊24期,文革期间停刊。1955年12月22日,学校成立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王延青任主任委员。1957年2月27日,校科学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决定出版《科学论文集》。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王延青任主编,陈伯康、贺祥麟任副主编。1959年4月22日,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成员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教师1人,干部1人。1960年刊名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开始后被迫停刊。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楼下东头路南。文革后1972年12月复刊,刊名为《广西师院》,是文理综合版,1972年出版3期,1973年出版8期,1974~1977年4年共出版12×4=48期。1972年10月16日,在院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广西师院院刊编辑组,梁正任组长,聂启桐、伍行斌任副组长。1977年2月4日,将院刊编辑组和院写作小组合并,成立院刊编辑、写作小组,聂启桐兼任组长,宋子英任副组长。当时办公地点:本部办公大楼大会议室对面(东第一间)。1978年刊名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季刊。1979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1979~1982年4年共出版文科4×4=16期,理科4期(1979年出版2期,1981、1982年各出版1期)。1980年10月6日,第二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陈伟芳任主任委员,成员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7人,干部(编辑)2人。1981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2年12月8日,将学报编辑室(即原来的院刊编辑、写作小组)改为学报编辑部,欧阳柏任主任,宋子英任副主任。1983年,学报自然科学版随学校改名,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4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季刊。1984年9月,副校长王炜炘分管学报工作,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子英任学报编辑部主任。1986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全国公开发行,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始在海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季刊。当时办公地点:1978~1983年上半年在历史系楼上;1983年下半年~1986年上半年在教育系楼下东半边;1986年下半年~1987年上半年在数学系楼下西头;1987年暑假~1990年上半年在分部研究生楼第一栋三楼东头。1991年11月11日,成立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王炜炘任主任委员,成员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副编审2人,讲师1人,干部(编辑)1人。学报编辑部有9人,其中副编审2人,编辑4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人,处级干部1人。1993年11月,第三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做了调整,张葆全任主任委员。1994年12月符浩任编辑部主任。1999年9月,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符浩、李启贤任副主编;梁宏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当时办公地点:1990年8月~1997年7月在分部第二栋办公楼东头一楼(现财务处报帐处);1997年8月~2000年3月在文科教学楼前两层办公楼一、二楼中间。2003年2月27日,第四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 梁宏任主任委员,王杰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朱从兵、李启贤任副主编,刘慕仁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1人,副编审3人,编辑2人,助理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2007年1月4日第五届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梁宏任主任委员,钟瑞添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王朝元、李启贤任副主编,易忠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小玲任副主编。学报编辑部有人员10人,其中教授1人,编审2人,副编审4人,编辑2人,办公室人员1人。办公地点:2000年4月至今在田家炳大楼325~330办公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排名

广西师范类大学排名第一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南宁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玉林师范学院。

1、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广西师大(GXNU)”,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2、南宁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高校、西南大学对口支援建设院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3、玉林师范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广西4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2016年,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合作院校。

广西师范大学最新排名数据:2021年武书连排名第191名、校友会排名第117名、聚志愿排名第140名;2020年武书连排名第207名、校友会排名第140名、软科排名第151名等。

广西师范大学(简称广西师大),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广西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高校,入选“国培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坐落于广西桂林市,校训为“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曾四度调整,六次更名,八次迁址。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截至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位列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第171名。

学术研究:

截至2022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纯厅和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广西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1个心。

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应用数学中心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个,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伏液,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5个,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1个。

  • 索引序列
  • 广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 广西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排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