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论文

《浅析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幼儿本身,也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由于园方和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既需要园方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园方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习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注重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升华。近年来,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也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确实能够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对教师的说教不能完全理解,而让幼儿实践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幼儿亲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妈妈很辛苦”。活动中,幼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里面放着一个篮球,幼儿在模拟的小路、楼梯上行走,非常不便。这一活动,旨在告诉幼儿,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正像他们一样艰辛。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有的说:“妈妈真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那么久,妈妈走路太不方便了,以后我要爱护妈妈。”……事实证明,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策略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深邃之所在。

参考文献

儿童多动症全解析心理健康

“多动症”的突出表现

多动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部分病例无活动过多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动作的精细与协调困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调查显示,男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多动的孩子从小就有比较明显的特征,通常比较难带,喂养困难,甚至在吃奶的时候也不安静;难以入睡,睡着以后很容易醒;手脚乱动,经常弄坏或打翻东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停留在一个事物上的时间极短,而且这种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行为冲动,做游戏时,经常会突然搞破坏;情绪不稳定,会突然大声哭闹,但一会儿就感觉像没发生过一样。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多种多样

专家研究表明, 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生理的原因

遗传、饮食不当、营养不均衡或是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大脑发育滞后和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有害物质中毒,如摄入含铅量过高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可能导致多动。

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剂、染色剂等添加剂若食入过量,也可能导致多动。

心理的原因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上幼儿园、学校的教学压力造成早期智力开发过度或教育方法不当,因而给予孩子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也会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此外,多动症也与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生活习惯不良、对孩子关注不够等有关。而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儿童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过于溺爱或过分严格等,都可能促使孩子已有症状加重。

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育”占,放任不管者占,过分溺爱者占。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管教会使患儿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等。

区别“多动”和“好动”

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

多动症儿童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注意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难集中。而好动的孩子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全神贯注,只有当他觉得所从事的事情枯燥乏味时,才会动来动去,或故意捣乱。

行动的目的性

好动的孩子行动目的性明确,并有计划和安排。多动的孩子行为具有较强的冲动性,杂乱无章,缺乏明确的目的。

自制能力

好动的孩子在严肃、陌生的.场合,会有自我控制能力,规规矩矩不吵闹。而多动的孩子却不能分清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多动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将来的发展危害都很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但有一半以上患儿在成年后仍会表现出一些多动症状。其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且会影响心理健康。而且,多动症的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愈后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的一些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有些“多动症”并没有多动表现

多动症研究专家最初是从异常多动的孩子中发现并认识这组症状的。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发现确实有10%-15%的多动症儿童没有明显的多动表现,却表现出其他症状,其中以注意力不集中最为突出,而且以女孩为多见。

因此,较多专家认为,对多动症比较合理的描述应是:在需要自我控制的场合不能克制自己的行动,注意力不集中,目的多变,易给人一种活动过多的印象。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明显的多动症状表现就不求医,对存在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症状的孩子,应该及时找医生诊断、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

每年小班新生入园时,总有一些幼儿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如暴力反抗不愿上幼儿园、过分依赖个别保教老师、冲动爱打人、持续哭泣、尿裤子、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等。幼儿出现的这些行为,很大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庇护,孩子缺少交流和应对人际瓜葛的能力造成的。如何透过这些表面的行为问题,开启幼儿的心扉,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呢?

一、“我们的新家真漂亮”。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精心创设幼儿的活动环境。门口——“小头爸爸”带着“小头儿子”来上学了。墙壁——“可爱的一家人”里有每个小朋友与爸爸妈妈的照片。主题墙——“可爱的幼儿园”里有一群小动物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耍。玩具柜——有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小椅子——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贴画。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把环境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室内的色彩搭配,游戏区域的划分,各种物品的摆放。使小小的活动室看起来亲切又活泼,温馨又和谐。孩子来园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照片,自己喜爱的玩具,他们忘记了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娃娃家”“玩具室”“电话亭”以及小贴画等,都成了他们情感依托和表现的最好空间。

二、“我想上幼儿园”。

孩子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和次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和恐惧。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新生入园前我们去每位孩子家里家访,亲近幼儿,了解孩子的个性、习惯、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园前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工作。

新生来园前夕,我们组织了两次半日活动。一次以“美丽的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来,参观幼儿园,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一次以“我上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班级的活动,我们按幼儿园正常的作息时间制度组织活动,在集体活动环节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和家长熟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激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愿望,从心理上减轻对新环境的恐惧感。

三、“老师像妈妈”。

那些过于依恋父母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会惊慌失措,有的把班级某一老师当救命稻草,有的干脆用沉默和哭泣筑起一道屏障。尽快地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缓解幼儿这些不良行为。因此我们常常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有时是“兔妈妈”,有时是“娃娃妈妈”,有时是“羊妈妈”等。我们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用“妈妈”的胸怀包容他们,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解决他们的困难,以母亲般的情怀去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渐渐的孩子们打开了心扉把老师当“妈妈”。

四、“我爱演节目”。

小班阶段的幼儿是非观念差,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部分幼儿爱用拳头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其根源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出自己行为的对错。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我们就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木偶表演出来。如:针对幼儿抢玩具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两个角色,谦让、友爱的“佳佳”,霸道、自私的“强强”,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后思考“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孩子们都有了正确认识之后,我们组织每位幼儿反复模仿“佳佳”的行为,孩子们经过讨论和表演,合理行为得以强化,消极行为得以消退。

五、“我认真学本领”。

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小班幼儿大多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专心听别人说话。我们在教学方面用新、奇、特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放慢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注意调控班级的学习气氛,以我们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把四处乱串的幼儿吸引到老师身边,安静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对于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我们一方面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和治疗;一方面逐渐加强要求让其跟上集体的步子。

六、“我喜欢做游戏” 。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育游戏中适量的运动,帮助幼儿宣泄内心紧张和不安。表演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锻炼了勇气。自选游戏中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注意给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一些特殊的帮助。如给不爱交往的孩子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交给好动的孩子一些具体的任务;让爱哭的孩子去哄“布娃娃”睡觉;对于过分哭闹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缓冲时间。游戏中孩子们稳定了情绪,转移了注意,放松了心情,行为问题逐步缓解。

七、“老师喜欢我”。

对于尿裤子的幼儿,能定时提醒排尿;注意控制幼儿的活动量;不讥笑和指责幼儿,缓解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行为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的幼儿。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其次减少幼儿独处的机会;第三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调整幼儿的行为。

还有一些“口吃”的孩子。我们忽视“口吃”的毛病,为他卸下心理包袱,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放慢交流的速度,不强调“不着急,慢慢说,再说一边”;鼓励他大胆说话并和家长取得共识,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围绕主题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使孩子们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得到纠正或缓释,让他们较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多动症幼儿研究论文

《浅析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幼儿本身,也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由于园方和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既需要园方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园方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习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注重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升华。近年来,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也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确实能够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对教师的说教不能完全理解,而让幼儿实践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幼儿亲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妈妈很辛苦”。活动中,幼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里面放着一个篮球,幼儿在模拟的小路、楼梯上行走,非常不便。这一活动,旨在告诉幼儿,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正像他们一样艰辛。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有的说:“妈妈真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那么久,妈妈走路太不方便了,以后我要爱护妈妈。”……事实证明,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策略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深邃之所在。

参考文献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多动症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浅析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幼儿本身,也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由于园方和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生命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既需要园方的重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 园方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29-02

一 生命教育的源起

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或Life Education)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事件,且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 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他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 Ted 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这一名词命名的机构。从此以后,生命教育开始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多年,但迄今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主体围绕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生命价值升华等方面对教育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的活动。它的目的是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在此基础上体现生命价值,达到为公众、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二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生命,一切活动都是空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幼儿园超前讲授小学知识,加重了幼儿的身心负担。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弥补目前应试教育的不足,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得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园方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幼儿园把生命教育理解为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指幼儿的身体不受损伤。因此,上至园长,下至保育员,都把幼儿的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把幼儿的人身安全放在一日活动的首位。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自然不能算全错。但是,本文认为,幼儿的身体安全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还需要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

2.家长的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工作知之甚少,还有一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这就导致了家长把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单纯地理解为“园方单方面的事情”。因此,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到了家里,全部都被“遗忘”掉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幼儿“为所欲为”,俨然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其实,这种环境对幼儿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好习惯没能“固化”在头脑和行动中,造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事倍功半。

四 幼儿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既需要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注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1.园方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身体安全的教育,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生命价值升华的体验。近年来,心理问题儿童逐年增多,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幼儿成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方要注重对这些幼儿的观察,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园方要摒弃“班里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很正常”的固性思维,要及时干预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同时,园方要注重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课堂中予以灌输。比如,通过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要让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在小时候也需要妈妈,这一点和小朋友们是一样的。再如,通过对《丑小鸭》的学习,要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幼儿在一点一滴的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中慢慢成长,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

2.家长要做生命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本文讲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说生命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园方就能取得实效,家长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家长要为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幼儿一天的园内生活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这时候,父母要延续园里的生命教育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功课:一方面要强化幼儿园里的好行为,让幼儿在园里养成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要多陪幼儿。这一点对心理问题儿童尤为重要,很多心理问题儿童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关系不和谐才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事实也证明,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自信,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3.注重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要注重挫折教育。当前,幼儿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但很多幼儿的吃苦能力下降了,家长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不能吃苦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想法当然不正确,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一个人会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在幼儿时期是无法预见的。习讲过:“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习这句话是对青年朋友讲的,但是,它对于幼儿仍然实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感恩教育。当前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近年来,部分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幼儿习惯了自己“小皇帝”的生活,在他们简单的意识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父母、祖父母辈对自己的爱就被分割了。因此他们不喜欢再有“新人”出现,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现在拥有的就是应该的。感恩和分享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词汇。其实,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当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不懂得感恩就不会和别人分享,也得不到别人同自己的合作,这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4.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

注重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升华。近年来,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也证明,体验式生命教育确实能够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对教师的说教不能完全理解,而让幼儿实践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幼儿亲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妈妈很辛苦”。活动中,幼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里面放着一个篮球,幼儿在模拟的小路、楼梯上行走,非常不便。这一活动,旨在告诉幼儿,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正像他们一样艰辛。活动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活动感言,有的说:“妈妈真辛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那么久,妈妈走路太不方便了,以后我要爱护妈妈。”……事实证明,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式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策略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深邃之所在。

参考文献

儿童多动症问题研究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日趋全球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作为需要被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儿童自身调适能力、特殊教育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和改进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

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

(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

(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

(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雷江华.科营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9,(11).

[3]孟建芸.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3).

作者丨黄辛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罗强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在多动症与睡眠障碍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早期多动症症状引发后期睡眠问题的脑影像学证据,并提示相关分子生物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生物精神病学》杂志。 多动症(ADHD)在儿童中有较高的比例,患者还常常伴有睡眠障碍,给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和家庭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学业、增加发生意外事故风险等。 为了厘清多动症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该项研究利用加拿大魁北克QLSCD出生队列和美国学龄儿童脑发育ABCD队列,通过因果推断统计模型,发现了早期越严重的多动症症状引发后期越多的睡眠问题。 为了理解该因果关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脑结构影像学研究(n=3515),发现了与多动症症状和睡眠问题共同相关的若干关键脑区,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网络和觉醒系统。在这些脑区中,较少的脑灰质与更严重的ADHD症状相关,更严重的ADHD症状会引发后期越多的睡眠问题。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一些主要参与昼夜节律和神经信号传导等分子生物学过程的特殊基因在上述脑区中表达较多,找到了早期多动症症状引发后期睡眠问题的脑影像学证据。 “ADHD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往往会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并且对儿童的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英国皇家医学科学学会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精神医学系芭芭拉·萨哈金教授表示。 该项研究针对ADHD和睡眠障碍经常出现的共病现象,利用纵向脑影像随访队列和因果分析统计模型,发现AHDH症状会显著增加儿童睡眠问题,揭示了多动症与睡眠障碍共病机制。该论文主要研究者之一罗强博士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与此相关的基因和脑结构。” 冯建峰表示,该研究的发现或有助于研发设计新的早期多动症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ADHD症状和睡眠问题。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 科技 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科委 科技 创新计划等的经费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论文
  • 幼儿园多动症儿童研究论文
  • 多动症幼儿研究论文
  • 多动症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 儿童多动症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