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半生缘论文文献

半生缘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半生缘论文文献

[1]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2]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1]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3]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4]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5]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6]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7]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1] 田春林. 悲欢半生缘苍凉一世情——读张爱玲《十八春》[J].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6,(06) . [2] 袁瑾. 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5) . [3] 林幸谦. 《半生缘》再解读:姐妹情谊的反动与女性冲突主题[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4] 麦凤庄.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3) . [5] 邓筠!96(2)班. 回不去的《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阅读笔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01) . [6] 袁瑾. 悲剧人生 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7]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8] 王朝彦.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 [9]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10] 张廷山. 评《半生缘》兼析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

这是我百度的~~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主要都是通过描写女性的,她对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从她的小说中,我读到了对女性生存的担忧,无爱的怜惜,更读出作者对女性无微的关怀。这次论文我从女性出发,谈一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命运,主要是写《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角。 开始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心中暗暗佩服她的文笔。的确正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人读她的文章会很吃力的,包括我,但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喜欢上这个拥有古典气质的女性写的文章。不过看多了她的文章我开始不会只注意她的文笔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更深深地吸引我。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美,然而她们都无法摆脱在我国戴了已久的封建枷锁。女性地位的地下让她们无从顾及自己的情感,而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她们选择了依附于丈夫依附于物质。 我觉得曹七巧这个人物描写的是最好的,她把曹七巧的变态的心理,扭曲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曹七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她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当时那个门第观念强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那个社会,那个门府及那场金钱买卖的婚姻造成的。在那个冷漠的姜公馆里,把一个曾经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变成一个“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①。或许她曾经有过美好的梦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一场金钱阴谋的婚姻将她带到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她想要的爱情,有的只是无情、蔑视、空虚、腐烂。她没有封建时期女性的软弱,没有逆来顺受,她反抗着,然而她还是在人生的岔口中迷路了,她的反抗让她走进更悲惨的,更扭曲的命运。是的,曹七巧的“恶”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她认为唯一可以依赖唯一不会看不起她的金钱面前,她疯狂了,带着那个沉重的枷锁,她开始扭曲了她的心灵。她报复,却把她的怨恨都发泄在儿女的身上,在她身上看不出半点母性,那令是人代代传颂的母爱在她身上荡然无存。拆散儿女的婚姻,迫害儿女的幸福,她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情,那些人只是看上他们的钱。“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②。 或许很多人会讨厌这个心灵变态之人,但我非然。我对曹七巧的命运深感同情与惋惜,我一边看着一边在心中祈祷,七巧在最后醒悟,得到她想要的幸福。毕竟她曾经有过善良、那么迷人,如果能抛开黄金枷锁,离开那深深大院,她是那么迷人的。 对曹七巧深感同情,然而我对葛薇龙却丝毫没有同情之心。葛薇龙丝毫一个学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新生女性,可是她的思想却依然是那么的腐朽。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不能自控,金钱满足了她内心潜在的虚荣心,最终由良沦“娼”。不禁让我惋惜她所学的教育,或许这正是当时教育的腐朽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梁太太的缩影,她走的正是梁太太的旧路啊。从梁太太身上我也看到了葛薇龙日后的命运。她们都没有女性的独立意识,为钱放弃一切的精神追求。她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对于女性而言,爱的需求是次要的,首先考虑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 葛薇龙的命运给新一代女性敲醒警钟,女性无论在何时都应该有独立意识,只依赖物质的人生终究是走上一条不归路,一条失去自我的,空虚的,堕落的路。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重蹈葛薇龙的命运啊。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俗气。可是在我看来她并非这样,我想张爱玲一定很喜欢她,那个不再是为钱而活的女性,接受新教育,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的,她就是顾幔帧。顾幔帧的形象改变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她不再是空虚的、疯狂的、堕落的,她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善良,独立深得读者的喜爱。她对婚姻的看法不再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而是毫无杂念的,她和沈世均的感情的纯洁的,没有负担的。然而命运总是抓弄人,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她是为姐姐、为家庭、为自己走向悲剧。十四年后,一切归于平淡,可是已经不能回去。 在看着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半生缘》让我耳目一新,更把我从那空虚、腐烂、堕落的世界中拉出来,让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坚强,一个平凡女性,一个柔弱女性的坚强。虽然如果她跟沈世均在一起了,或许不能更好的表现她的坚强吧。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心是一阵的窒息啊,可惜啊,可惜。我是多么希望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能获得她应有的幸福啊。 有人说张爱玲很疼爱顾幔帧,因为她的感情是纯真的。但我却认为张爱玲是疼爱白流苏的,至少她给了白流苏一个幸福的婚姻。没错,白流苏是一个留学生,然而新生思想却一点也没有存在,她给白流苏的是一个彻底的封建性灵魂。我想白流苏是一个依附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的典型范例。白流苏那婚姻当赌注,结婚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有保障的长期饭票,所谓的教育只是出嫁前的准备罢了。但是无可置疑,白流苏是幸运的,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在哪一个烽火连天的夜晚她醒过来了,“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一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③。“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④。平凡就是幸福的,所以说张爱玲应该是眷恋白流苏的。 是啊,白流苏的命运在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中应该是最幸运的,一场意外,让她收获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幸福。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别计较爱的代价,都已经沦落在天涯。“雨过白鹭州,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红,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我想就是对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真实写照吧。在他们的婚姻中我看到了没有功利,没有金钱欲望的婚姻,也告诉着我们感情其实要抛开一切的名利,平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也许这就是我喜欢白流苏的原因吧。 张爱玲塑造的每一个女性的形象似乎在向众多的女性敲醒警钟,独立才是新时代的主题,不能把生存寄托在别人手里。谁说张爱玲的小说俗气,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是用于现代的教育,她依然有着她独特的教育意义。她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同时无不透露出她对女性生存的担忧及对女性深切的关怀啊。新一代女性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1]

《重读张爱玲》 上海书店出版社由陈子善教授所编,夏志清、李欧梵、刘绍铭、陈建华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读张爱玲》,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4部张爱玲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25篇,研究领域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力图展示近年“张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平视张爱玲》全面总结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色,梳理其美学和文学理念,还张爱玲一个更真实更具亲和力的形象。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张氏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探讨文章,文采斐然,可堪一读。《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将其父母宋淇、宋邝文美与传奇作家张爱玲四十年间的三百多封通信内容加以整理,编成《张爱玲私语录》一书,即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记载了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也为张学贡献了新的研究资料。一般读者只知道张爱玲和炎樱等关系亲密,却多半忽略了宋淇夫妇才是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张爱玲私语录》即是体现他们半世纪交往的友情之书。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大量图片、张爱玲遗嘱手稿等珍贵资料,不仅呈现了张爱玲在海外的生活境况,也对其晚期创作心路历程有具体的描述,是目前了解张爱玲海外生活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解开诸多张学研究谜团的重要线索。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生活化、更真实的张爱玲。 如果想了解张爱玲的爱情生活 《今生今世》和《小团圆》可以对照看英文文献 用知网搜就可以了 不过得是会员或者用高校图书馆连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安意如有一本书,名字忘掉了,读起来不错,

半生缘主题论文

[1]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2]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1]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3]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4]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5]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6]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7]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1] 田春林. 悲欢半生缘苍凉一世情——读张爱玲《十八春》[J].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6,(06) . [2] 袁瑾. 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5) . [3] 林幸谦. 《半生缘》再解读:姐妹情谊的反动与女性冲突主题[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4] 麦凤庄.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J]. 贵州文史丛刊, 2006,(03) . [5] 邓筠!96(2)班. 回不去的《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阅读笔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01) . [6] 袁瑾. 悲剧人生 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7]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8] 王朝彦.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 [9]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10] 张廷山. 评《半生缘》兼析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

百度搜相关的论文多看看呗 记得采纳啊

一、论文题目 《〈十八春〉与〈半生缘〉之比较》 二、论题观点来源: 阅读安微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编)之《十八春》、《私语》等篇目、花城出版社“张爱玲作品集”之《半生缘》(1997年3月第1版)、中华华侨出版社《张爱玲传》(2003年4月第一版,作者:于青)、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作者: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主编:钱理群)、山东画报出版社“阅读张爱玲书系”之一《再读张爱玲》以及《中国期刊网》等书籍或资料时发现相对于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如《传奇》),《十八春》与《半生缘》这两个版本的对比的文章不多,本人希望通过对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基本观点: 1、两部作品反映了张爱玲 政治观的变化。 2、论述《十八春》与《半生缘》的“自传”性质。 3、作品的经典特质。 四、论文结构: (一)引言部分: 介绍两个版本出现的时间、背景以及期间张爱玲的大致活动情况,提出问题。 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解决问题。 1、导致两部作品出现差异的 政治元素 (1)客观因素:发行范围的不同。 (2)主观原因:思想发生变化。 2、作者阅历对两部作品的影响 (1)张爱玲本人生活经历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就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分析)。 ①求学期间的影响:经济不独立 ②作为当红作家时期的影响:出名要趁早 ③海外生活的影响:张爱玲在美国的际遇与叔惠相似 (2)张爱玲的两次婚姻影响下的《十八春》与《半生缘》(就两部作品的不同点分析)。 (三)结论:两部作品具有经典特质。 (1)《十八春》与《半生缘》的结局迥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2)洗尽铅华的文字与细致独到的观察力令作品具有经典的特质。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半生缘论文的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一篇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很多同学不是很能理解开题报告里说的文献综述是什么?或者说一直把文献综述当成是参考文献之类的。本篇文章就是为大家解答这个疑惑的。写论文的小伙伴都知道review,全称就是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即文献综合评述。确定选题后,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般包括: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一般在200字以内,是一段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的简短的陈述,其中结论是摘要的重点。 注意:摘要不能含有图表、冗长的公式以及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 关键词在摘要之后,是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述论文有实质意义的词汇,个数为3-5个为宜,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隔开。 二、引言 引言,也叫前言、绪论,就是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话,是论文的开场白,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此篇论文产生阅读的兴趣。引言内容大致包括:此项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选择该题的理论或者实践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创新点?本项研究在学术理论、实际应用中有哪些意义? 引言的语言要求简洁,开门见山,避免篇幅过长,论述过于笼统,题不扣文。 三、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写法多样,没有特定的格式综述,但是无论你选择哪种综述,都要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及分析比较。 1、主题的层次标题 标题要简洁明了,不带标点符号,控制在15字以内。标题阶级划分及编号一概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一般用两级,第三级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2、插图 插图具有自明性,图片要清晰明了,切记不要与论文中文字和表格重复,插图下方要注明图序和图名。 3、表格 表格结构简洁,线条清晰,内容不应与论文内容和插图重复,最好使用三线表,可以适当加注辅助线,但是注意不要使用斜线和竖线,表格应该注明表序和表名。 4、正文 是综述的重点,没有固定的写法,只要能较好的表达综合的内容即可。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正文需要运用好连接性语言,结构和层次要围绕观点自然展开,要有严谨的逻辑性。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多与少,可以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毕业论文并没有对参考文献的数量有硬性要求,一般以30条为宜。 在选择文献时,要注意有些观点是否存在差异,所存在,则要特别说明;尽量多引用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避免二次文献可能存在较为片面的观点;尽量引用近几年的内容较新的文献,避免观点陈旧;建议引用与本研究有直接相关的经典文献。 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主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做好检索和阅读文献工作,是写不出好的文献综述的。 早检测论文查重系统我祝大家顺利通过~~~

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以下写作原则:1. “5W” 写作原则。“5W” 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原则, 也就是可检索性原则。具体地说即按照什么人(Who )、什么时候(When )、在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What)的写作方式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则。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 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 不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应该让读者能够查阅并迅速找到文献的源头, 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遵循“5W” 文献写作原则有利于尊重知识产权, 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学术积累。现今流行于我国经济学界的许多所谓的文献综述是不规范的, 比如“弗里德曼(1968)提出了……” 、“诺斯(1963)构建了……” 等等。这种转述性的文献综述毫无价值可言。因为读者阅读文献综述后仍然很难把握作者所依据的文献是什么。严格地说, 这样的文献综述既没有继承性, 也没有开放性, 于学术研究无补。2.经典性原则。文献综述应坚持经典性写作原则。所谓经典性写作原则是指文献综述的内容应该是所研究领域的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 而不是学术“圈外人” 的某些片言只语。一般来说, 每个研究课题都有其所在领域独有的经典文献。作者必须熟悉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一.她生活的时代背景(大时代背景)。二.她的出生及生活背景迫使她性格及意识的扭曲。

半生缘小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描写月亮时说“朦胧”“皎洁”。张爱玲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歌颂生命。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都很谦虚,惟恐别人说自己狂妄自大。张爱玲说:“我从小就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们描写夏天炎热说“像下了火”,描写苦夏的感受说“日子真难熬”。张爱玲说:“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细的蝉声连了起来。”我们渴望出名,渴望出人头地,但谁也不好意思明说。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我们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明天会更好。”张爱玲说:“将来的平安,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这是我百度的~~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主要都是通过描写女性的,她对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从她的小说中,我读到了对女性生存的担忧,无爱的怜惜,更读出作者对女性无微的关怀。这次论文我从女性出发,谈一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命运,主要是写《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角。 开始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心中暗暗佩服她的文笔。的确正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人读她的文章会很吃力的,包括我,但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喜欢上这个拥有古典气质的女性写的文章。不过看多了她的文章我开始不会只注意她的文笔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更深深地吸引我。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美,然而她们都无法摆脱在我国戴了已久的封建枷锁。女性地位的地下让她们无从顾及自己的情感,而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她们选择了依附于丈夫依附于物质。 我觉得曹七巧这个人物描写的是最好的,她把曹七巧的变态的心理,扭曲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曹七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她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当时那个门第观念强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那个社会,那个门府及那场金钱买卖的婚姻造成的。在那个冷漠的姜公馆里,把一个曾经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变成一个“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①。或许她曾经有过美好的梦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一场金钱阴谋的婚姻将她带到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她想要的爱情,有的只是无情、蔑视、空虚、腐烂。她没有封建时期女性的软弱,没有逆来顺受,她反抗着,然而她还是在人生的岔口中迷路了,她的反抗让她走进更悲惨的,更扭曲的命运。是的,曹七巧的“恶”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她认为唯一可以依赖唯一不会看不起她的金钱面前,她疯狂了,带着那个沉重的枷锁,她开始扭曲了她的心灵。她报复,却把她的怨恨都发泄在儿女的身上,在她身上看不出半点母性,那令是人代代传颂的母爱在她身上荡然无存。拆散儿女的婚姻,迫害儿女的幸福,她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情,那些人只是看上他们的钱。“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②。 或许很多人会讨厌这个心灵变态之人,但我非然。我对曹七巧的命运深感同情与惋惜,我一边看着一边在心中祈祷,七巧在最后醒悟,得到她想要的幸福。毕竟她曾经有过善良、那么迷人,如果能抛开黄金枷锁,离开那深深大院,她是那么迷人的。 对曹七巧深感同情,然而我对葛薇龙却丝毫没有同情之心。葛薇龙丝毫一个学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新生女性,可是她的思想却依然是那么的腐朽。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不能自控,金钱满足了她内心潜在的虚荣心,最终由良沦“娼”。不禁让我惋惜她所学的教育,或许这正是当时教育的腐朽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梁太太的缩影,她走的正是梁太太的旧路啊。从梁太太身上我也看到了葛薇龙日后的命运。她们都没有女性的独立意识,为钱放弃一切的精神追求。她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对于女性而言,爱的需求是次要的,首先考虑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 葛薇龙的命运给新一代女性敲醒警钟,女性无论在何时都应该有独立意识,只依赖物质的人生终究是走上一条不归路,一条失去自我的,空虚的,堕落的路。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重蹈葛薇龙的命运啊。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俗气。可是在我看来她并非这样,我想张爱玲一定很喜欢她,那个不再是为钱而活的女性,接受新教育,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的,她就是顾幔帧。顾幔帧的形象改变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她不再是空虚的、疯狂的、堕落的,她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善良,独立深得读者的喜爱。她对婚姻的看法不再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而是毫无杂念的,她和沈世均的感情的纯洁的,没有负担的。然而命运总是抓弄人,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她是为姐姐、为家庭、为自己走向悲剧。十四年后,一切归于平淡,可是已经不能回去。 在看着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半生缘》让我耳目一新,更把我从那空虚、腐烂、堕落的世界中拉出来,让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坚强,一个平凡女性,一个柔弱女性的坚强。虽然如果她跟沈世均在一起了,或许不能更好的表现她的坚强吧。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心是一阵的窒息啊,可惜啊,可惜。我是多么希望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能获得她应有的幸福啊。 有人说张爱玲很疼爱顾幔帧,因为她的感情是纯真的。但我却认为张爱玲是疼爱白流苏的,至少她给了白流苏一个幸福的婚姻。没错,白流苏是一个留学生,然而新生思想却一点也没有存在,她给白流苏的是一个彻底的封建性灵魂。我想白流苏是一个依附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的典型范例。白流苏那婚姻当赌注,结婚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有保障的长期饭票,所谓的教育只是出嫁前的准备罢了。但是无可置疑,白流苏是幸运的,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在哪一个烽火连天的夜晚她醒过来了,“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一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③。“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④。平凡就是幸福的,所以说张爱玲应该是眷恋白流苏的。 是啊,白流苏的命运在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中应该是最幸运的,一场意外,让她收获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幸福。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别计较爱的代价,都已经沦落在天涯。“雨过白鹭州,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红,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我想就是对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真实写照吧。在他们的婚姻中我看到了没有功利,没有金钱欲望的婚姻,也告诉着我们感情其实要抛开一切的名利,平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也许这就是我喜欢白流苏的原因吧。 张爱玲塑造的每一个女性的形象似乎在向众多的女性敲醒警钟,独立才是新时代的主题,不能把生存寄托在别人手里。谁说张爱玲的小说俗气,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是用于现代的教育,她依然有着她独特的教育意义。她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同时无不透露出她对女性生存的担忧及对女性深切的关怀啊。新一代女性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1]

半生缘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是一篇关于<金锁记>的论文,可参考下,这个没有现成的,主要还是要通读原文,有时间的话再多读几篇她的名作,如<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以及读一读关于她的评论,然后总结出她的写作特点,再结合<金锁记>来进行阐述。希望对你有用。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 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2] 傅雷在文章中对《金锁记》评价颇高:“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典范。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除傅雷外,还有许多评论家或多或少地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价,如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潭正壁先生,袁昌硕教授,苏青等人均发表过各自的言论。在单篇分析中,以论《金锁记》最多。其中以朱家宏的文章较为深透。在讨论七巧性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同时,着重剖析了七巧变态人格的三个层次:性变态心理、仇恨与嫉妒心理、寡居者的“护犊”心理。前两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均有所涉及,第三点则是朱家宏文章中的独特见解。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金锁记》在张爱玲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许多学者文人借助于对《金锁记》的研究,深入探究张爱玲及其创作特点;海外的许多学者也将《金锁记》视为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所以,张爱玲的《金锁记》也被称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以上都足以说明了《金锁记》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及对后世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假如命运反反复复的捉弄人,相爱的人却在一场意外中错过。 错过后又再次相遇,回不去的从前,只能忍着痛眼睁睁的擦身而过,回首往事已年过百半,想想当年,若是在从新来过,是否又是另外一段故事。 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乡间的小路上到处都能味道花香,微风拂面,连空气中都带着一股甜甜的味道。 世钧放慢脚步,轻轻地穿越树林,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道身影。 淡雅色的旗袍,外面搭着一件洁白的衬衫,乌黑的长发散在肩头,正转过身冲着他笑。 世钧双眼湿润的看着,他抬起手微微的颤抖着,伸向前想再次抚摸那张脸,可是人一下就消失了。 世钧回过神,才晓得自己又出现幻觉了,他总是会不知不觉看到曼桢,抬手间她又不见了,心里不由回忆起曾经曼桢对他痛哭流涕的说道:“世钧,我们不回去了,回不去了”。 每当想起那一幕,世钧的心总是像被什么揪了起来,心里默默说着:“曼桢,曾经你说我们回不去了,那么现在我想对你说,我们都老了,不回到以前,那就从新来过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钧再也没有见过曼桢。 曾经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不去想就不会想念,可心里那份爱终究不了自己,如今剩下的就是漫长的思念。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革命在种种的改变,在噩耗来临前,他把翠芝和儿子女儿送去了国外,并在临走前办理了离婚,这样妻子和孩子就不会受到任何牵连。 他选择留下,必须要讨回公道。 可翠芝明白,他们这一别可能永不相见,临走时她握着世钧的手,告诉他要自己珍重,如果可以请他往前走一步,别委屈了自己。 之后世钧被一些不明来历的人处置,关进大牢,随着国家的改革又被解放,在解放的那一刻他明白,是国家给了他公道。 他好似把一切都看透了,也看淡了,如今和平了,他也老了,闲来无事就修修补补,修补的是一些古老的书籍,他的手艺不错,就连北京图书馆的一些专家都邀请他去修补一些书,他摆摆手却说:“要是你们弄不了的就拿来吧,北京我不去了,人年纪大了,不愿多出远门了” “沈老师,您说什么呢,您可一点都不老呀,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 他总是笑着说道:“孩子都大了,怎么会不老,想和你们年轻人一样是不可能了,一切都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说完他脸上带着一丝悲伤,转身离开了。 他们都很奇怪,沈老师怎会如此感慨,他说的回不去了,听着是说他的青春回不去了,可他说这话的神情,像是一件什么事情回不去了。 世钧回到屋里,坐在窗户前,刚刚他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曼桢,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那是曼桢说过的话,一切都回不去了。 2. 闲下来时,他总会去几个地方转转,那也是曾经和曼桢一起走过的路。 时间过得好快,弹指一挥间,就这样成为了回忆。 有些人错过了终究是错过了,耽误了一生的幸福,也成为了心里抹不去的痛。 来到一颗树下,他抬手摸了摸树干,这棵树也成为了一颗老树,曾经他和曼桢在这树前默默许下心愿,他还跟她打趣,让她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他,他知道了就会灵验,两个人跑跑跳跳的在这颗树旁打闹。 想想那个时候,世钧笑了。 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年轻人,看到世钧慢吞吞的越走越近,他立马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 两个大步就来到了世钧的面前,很有礼貌的伸出手,“你好,请问您是沈老师吗?” “你是……” “您好,沈老师,我是咱们上海图书馆的人,今天特意来拜访您” “哦,有什么事情” “是这样的沈老师,图书馆有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书没有被保护好,有些地方的痕迹特别严重,不好在修补,我们拿到北京,是那边的人告诉我们,您修书的水平很高,就在我们上海,我下了火车就赶到您这里来了” 世钧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相貌端正,温尔文雅,关键是他说道那些书籍的时候,能看得出他的关注和用心。 不错,是个有心人。 世钧把他请到家里,详细说明了书籍的情况,都是一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贵书籍,这些年闹革命,这种稀有书籍没有被保管好,世钧感觉太可惜了。 他便答应试一下,那位年轻人很高兴,激动站起身握着世钧的手。 “太感谢你了,沈老师,没见到你之前我还特别担心,怕你会不答应,因为书又太多,还怕您会不去” 世钧摇摇头,“怎么会呢,我只是不愿离开上海罢了,也看出你是真心担心那些书,是个爱书的人” “从小我妈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认真对待书中学来的知识,也要好好对待每一本书” “嗯,你妈妈很会教育你,我还没问你叫什么呢” “沈老师,我叫顾荣宝,也是咱们上海本地人,毕业以后我就在图书馆古藏部工作了,一直没有离开过” 世钧微笑着点点头,荣宝临走前还特意嘱咐世钧,一定要等他消息,他会派图书馆的车来专门接他。 都说沈老师修书的本事一流,这话一点不假,要说这手艺,他还是在狱中学来的,他也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什么好玩意没见过,无论多么糙,他都有法子修补。 就连书上沾上的墨汁都能清理干净,馆长看到后极为高兴,亲自下来去接见他,一看是世钧,立刻上前握手并激动的说道:“世钧,是你” “是我,是我”,世钧倒是一脸的平静。 他们认识,同学们这才知道,原来沈老师出身上世纪名门世家,在解放后把家里一些曾经有珍藏价值的东西都捐献给了国家。 世钧拿过一本旧书,书的边角已经磨碎的不像样子,一碰就能掉渣,他小心翼翼的用裱纸把边角环托起来,角边的活做的精细好看。 荣宝在一旁认真的看着,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也想学出沈老师的这门手艺,以后无论是图书馆的书还是家里的书都能保护的很好。 3. 一间狭窄的老厨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一道单薄的背景,在厨房里独自张罗着。 刚到肩头的短发,一件湖蓝色的旗袍,腰间还系着围裙。 “妈,我回来了” “荣宝,饭马上就好了”,曼桢边说边盛出锅里的饭。 一张旧木做的四方桌,曼桢端过了三道菜和两碗米饭。 “荣宝,最近很忙吗,回来的那么晚” “是呀,妈,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很厉害的前辈,我想多学一些他的手艺,这位前辈也是我专门请来的,他修书的水平很高,我一定要多学习一下” 曼桢满足的看着荣宝,又伸手摸向他的脑袋,顺了顺他的头发。 “妈,你也吃呀,你干嘛不吃呀” 荣宝夹过一个菜放进母亲碗里。 “嗯,我吃,荣宝你工作上真的很负责,这一点妈很欣慰,但是年纪也不小了,身边有合适的女孩子一定也好好对待,以后有了小家庭也要好好担起责任” “妈,我还年轻,会遇到的” 曼桢淡淡的一笑,“是呀,年轻的时候总会遇到,但一旦遇到就千万不要错过,一旦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了” 说着说着她回忆了那段往事,那个人,往事历历在目,只是眼前烟消云散,时光沉淀了太多的回忆。 “妈,我的意思是,我年轻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而妈你呢,你前半生太累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也工作了,收入也不错,我可以自己好好的生活了,若是妈有合适,也要往前走一步不是吗” “荣宝,你这孩子,怎么拿妈寻开心呀,你难道想以后结了婚嫌妈碍事吗” “妈,我是真心的,你从小就告诉我,我们家里虽然只有我们两个人,可是你对我的疼爱一点不比别人少,从小你就竭尽全力把最好的给我,我也知道你的辛苦,我是真心希望能多一个人疼你,根本没有撵你的意思” 曼桢笑了,她的人生虽有很多不如意,但荣宝这个儿子能那么体贴她,关心她,她已经很满足了,至于爱情,她想,她不会再爱别人了,有时候独自在心里保留着那份爱也很好。 曼桢带着荣宝早就搬离了上海的市区,选在比较偏一点的地方。 那些年祝鸿才被处置,虽然他们离了婚,她也把荣宝改为了她的姓,但她还是怕荣宝会受到牵连,所以早早搬离市区,选择一个没人认识,没人打扰的地方,偶尔只会和弟弟们走动一下。 荣宝虚心好学深得世钧的喜欢。 荣宝也已经向领导申请,决定留下世钧在这图书馆里工作,一起培养下一代的人,希望他修书的本领能够传承下去。 书籍修补的差不多了,世钧把一些很重要的部位留给荣宝做,他在一边指挥和监督,很有耐心的把自己的精髓都教给了荣宝。 终于又是一本书修复好,荣宝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荣宝,不错,耐得住性子,能一点点学着把这些小细节弄成这样很不错了” “还是感谢老师您的指导” 世钧摘下眼镜,轻柔了一下眼睛。 看着荣宝,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应该比他小几岁。 “荣宝,你今年多大了” “我24了” “哦,和父母住在一起呢” “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其他的亲戚,也就是几个舅舅了” 曼桢从搬走以后很少回到那条熟悉的小巷,马路两旁又摆起了小摊,如今终于天下太平,好似又回到了从前,热闹的街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走在弄堂的石头路上,总能听到“咯咯咯”的摩擦声。 曼桢是回来拿几本书,之前她很喜欢的,荣宝总说想拿到图书馆去看。 只是放在阴暗处太久了,书的本事有些发黄,有几页已经模糊,真是可惜了,让荣宝看着去修补吧。 世钧见荣宝拿来的书,随便翻了翻,都是些他们年轻时候看过的故事了,虽没什么收藏价值,但也是绝版了。 “荣宝,你这些书都是从哪弄得” “老师,这些是我妈的” 荣宝拿过手边的一本,“老师你看,这本不知怎么,染了那么大一片墨汁,这是我妈最喜欢的一本,我记得您能去除这墨汁对吗” 世钧点点头,“那我要拿回家弄了,这可是个功夫活” 到了晚上,世钧简单吃过晚饭,便从包里取出荣宝妈妈的书,随便翻了几页,翻阅到书皮的后一页时,在右下角写着“顾曼桢”三个字,字体端正好看。 世钧几乎倒吸了一口气,怔怔的看着“顾曼桢”三个字,这是曼桢的书,是曼桢的书。 他又想到荣宝的样子,慢慢的和曼桢的样子合在一起,原来是曼桢的儿子。 世钧的手指轻轻的抚摸上这个名字,心里默默的说了一句,曼桢你还好吗。 那一夜他手握着那本书入眠,人生已过大半,他和曼桢已经错过了半生,既然这样相遇了,那就不能再错过。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了图书馆,他没有进去,就在大门口等着荣宝。 荣宝要坐公交赶来上班,还没有下车就看到了沈老师的身影。 “老师,你怎么在这里” “荣宝我问你,你妈妈是叫顾曼桢对不对” “是的” “她之前是不是在一家工厂上班” “这我不记得了,我打记事起,我妈在一所学校当老师” 世钧想了一下,那时候在工厂上班的时候确实还没有他。 “那你妈是不是有一个过世的大姐” “是的,确实去世了,我妈很少跟我提起她” 没错了,就是曼桢,“荣宝,现在带我去见你妈” “现在?你们认识?” 荣宝感到疑惑,沈老师怎么和自己的母亲认得 “我来不及给你说太多了,现在我就想见到你母亲” 家中的曼桢,穿着一件洁白的缎面旗袍,朴素优雅。 还在收拾着屋子,就听到门外传来荣宝的声音。 “这孩子,怎么又回来了,是不是忘拿什么东西了” 她跑去开门,荣宝气喘吁吁的走进来。 “妈” “荣宝,你怎么又回来了” “妈,有人要见你” “谁呀” “沈世钧”,荣宝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曼桢眼神一亮。 世钧慢慢的走进屋里,越过荣宝看到了曼桢,曼桢也看到了他。 分离几十年再次相遇,彼此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如果说时间可以带走人的青春,那么青春时期的那份爱永远都带不走。 荣宝看着眼前的两个人,他们彼此都深情的看着对象,他渐渐地退出了他们的视线,走出了房间。 “世钧” “曼桢” 曼桢已是泪流满面,世钧将她搂在自己的怀里。 “曼桢,曾经你说,我们回不去了,那么现在我们已经老了,都是一个人,我想说,我们现在回不到从前,那我们就再从新来过吧” 他们深深地相拥在一起。 命运总是在兜兜转转,有些人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但有些相遇总会相遇,最幸福的,是你守护的那个人,也在守护你。

  • 索引序列
  • 半生缘论文文献
  • 半生缘主题论文
  • 半生缘论文的文献综述
  • 半生缘小论文参考文献
  • 半生缘毕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