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生态修复投融资路径研究论文

生态修复投融资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生态修复投融资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 农林科研试论生态修复的途径王宝力王艳龙(黑龙江讷谟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黑龙江讷河161300)摘要:面对肾迫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我国在全力抑制生态恶化的同时,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做法,将生态修复列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在生态环境总体上l不进一步恶化的基础上,谋求部分生态恶化地区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关键词:生态;修复;途径1生态修复的概念所谓生态修复,是指重建已损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功能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的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原有乃至更高的水平。相对于单纯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对已损害或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或者恢复,是更为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2生态修复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生态修复受到重视并成为生态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如今,生态修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以实践。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围绕着这一概念形成了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1)、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多种表述,如欧盟就使用生态恢复的概念,而日本则运用生态修复的概念。这些表述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借助于外部力量特别是人力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的多种概念表述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学者将其统称为生态修复。随着生态问题逐步受到重视,理论界将生态价值上升到了生态资本的高度,将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资产定义为自然资本或者生态资本。世界银行1995年9月曾经从生态资本观出发,提出以“国家财富”或“国家人均资本”为依据度量各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方法,将一个国家的财富分解为四部分:一类是已形成的资产或称产出资产,包括机器、厂房、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一类是人力资源,也就是人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一类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森林以及地下资产等;一类是社会资本,即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和共有信息等。自然资本(生态资本)的概念进入我国后,被理论界定义为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可统称为可持续发展资本。根据我国学者的解释,生态资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直接进人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环境资源,即进人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吸纳并转化废物的能力;二是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各种生态要素及质量,包括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等;三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状态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有用性;四是自然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即生态潜力。.生态资本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其稀缺性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突出,生态资本的存量无法满足人类正常需要,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人们在力求生态资本的存量不再减少,更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实践,寻求生态资本存量的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修复成为了生态经济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工程实践的热点。相对于被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免受破坏的相关措施,生态修复的对象是已经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其立意和追求在于通过人的活动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内部关系,进而保持生态平衡。显然,与单纯的生态环境保护相比较,生态修复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态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予以积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但必须指出的是,从生态修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实践来看,生态修复工程的公益性远远大于经济性,其产出多是生态经济效益,在短期内看不到太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更多的是政府在投入;另一方面,在自然生态没有被破坏之前加以保护的成本相对低廉,而自然生态已被破坏,或者处于正被开发利用的状态,生态修复可能涉及重建、就业安置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加之生态修复的技术尚未成熟,导致目前投入较大、成本较高。因此,在全面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还需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产业化道路。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前景如何?随着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本逐步受到重视,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前景非常乐观。据有关媒体报道,在许多发达国家,河流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2Oo4年美国用于河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经费已达数十亿美元;欧盟的欧洲生命计划(Eu—life)中,重要内容之一是河流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产业化,也已经得到了理论界的肯定:我国学者吴季松将生态修复的过程定义为创造第二财富—÷一自然资产的过程,他预测,到2050年,随着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成,必然带来一批循环型产业的发展,生态修复产业将和旅游业等共同成为世界十大产业之一,生态修复产业在中国将达到和旅游业并驾齐驱的水平。3生态修复的途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指引下,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结合的发展路径,使生态修复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进而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造血”功能。3.1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生态修复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事物, 目前政策支持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必然限制生态修复及产业化发展。例如,生态修复属于长期建设,慢工出细活,并且覆盖多个管理和专业领域,各有关部门能否给予长期、持续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也是影响生态修复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3.2探索创新生态修复的投融资机制目前生态修复的投资者几乎就是政府,这种由政府出资的单一融资模式无疑存在弊端。一方面,生态修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容易导致财政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政府独立投资运作,使项目相对缺乏灵活性。因此,可以考虑社会资本的介入,通过社会融资方式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高速发展。3.3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结合引导当地居民从低附加值产业向生态产业和高端旅游业、服务业方向发展,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以获取群众支持,使生态修复工程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我国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初,还将处于矿产资源消耗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工业增长加上人口增长,对矿产资源构成强大的需求压力,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大大改变了矿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追求的共同模式,可持续发展是要寻求一条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矿业作为一种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和对环境有很大破坏作用的行业,其环境行为必然受到广泛关注,面临更为严格的环境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矿山建设一直走的是农业—矿业—荒芜的模式,矿山环境欠下了沉重的历史债务,矿山环境问题触目惊心,所以我国对矿山环境的关注一开始就着重于治理不断恶化的矿山环境,尽快还清矿山的环境债务,对如何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的研究相继展开,并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研究的主要方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矿山环境管理体系,使得国家制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许多被破坏的环境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理,就算是治理的环境也由于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而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对矿山环境的后期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惟有变被动治理为主动预防、变矿山环境的末端治理为矿山环境的系统管理,才是改善我国矿山环境的出路。 矿山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及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该区域矿山环境的保护措施,确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制度,制订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促进矿山环境的改善。 在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经历了分散管理与相对集中管理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矿山环境管理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矿山环境管理职能缺失阶段(建国以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相关部门和地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而随着这一时期乡镇矿业的蓬勃发展,矿产资源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矿山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多头管理和利益驱动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方式造成了矿山环境管理的真空,管理部门不明,管理职能也不明。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对矿山环境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方式,而由于缺乏管理的统筹,使得矿山环境保护的资金、技术、人力不能合理调配,治理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因此,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第二个阶段是矿山环境管理职能逐步显现并日益重要的阶段(20世纪90中后期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矿产资源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也进行了重新整和。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以后,如何加强矿山环境保护逐渐纳入其管理议程。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相继开展了矿山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WP=7 并已初见成效,各科研团体和学者也开始对矿山环境管理展开了研究,矿山环境管理在矿山环境保护上开始显现出其重要性。然而,就目前来说,矿山环境管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制度安排上、法律保障上还是在技术支撑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矿山环境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本论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知识和理论准备部分。在这一部分,介绍了矿山环境问题的一般表现形式和特征、我国矿山环境的现状以及矿山环境管理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则具体从体制和技术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矿山环境管理。在体制研究这一方面,本文从管理层次、管理职能、机构设置、制度安排、法制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技术研究这一方面,则具体探讨了MIS、GIS、GPS、RS等高新技术在矿山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运用。 追问: 字数 不够

川藏铁路投资路径研究论文

建设川藏铁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地形的海拔高差问题,甚至面临50公里爬升2000多米的坡度。

川藏铁路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与“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要短100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累计爬升高度里程万米。川藏铁路穿越了五大地形区,这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地区。

川藏铁路建设需面对“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四大环境挑战。

从四川盆地攀上“世界屋脊”,铁路最高海拔4400米,全线海拔高差3000多米。比如泸定到康定一段,刚过大渡河就要翻折多山,直线距离仅50公里,海拔高差却有2000多米,相当于每公里要爬50米,这样的直线坡度,铁路没法爬升。

扩展资料

川藏铁路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短距离高落差的问题,铁路通过“展线”来实现。比如泸定到康定的路线就是Z形,线路总长达到115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倍,最大设计坡度是目前国内最大坡度,通过双机牵引加强动力实现爬升。

和青藏高原“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从成都到拉萨,累计爬升高度里程达到万米。为了消除显著的地形高差,川藏铁路更多地采用高桥、隧道,全线桥隧比达81%。跨越八宿怒江的特大桥长1300多米、主跨长1064米,从基层到桥面足有701米高。

桥到这个高度,才能衔接盘升上来的铁路。海子山隧道、芒康山隧道、伯舒拉隧道长度都接近或超过30公里。有关专家介绍,从汶川地震来看,隧道随着山体摆动,在地震区隧道更为安全,这也是设计多采用隧道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省政府-川藏铁路 从盆地到世界屋脊最难铁路怎样修?

川藏铁路线路八起八伏,爬升高度超过14000米,道路蜿蜒曲折,且地形地质情况复杂。投资方面青藏铁路投资规模为330亿,三峡工程总投资约为2485亿元,而川藏铁路的总投资差不多是两者的总和。还有就是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和生态环保建设等工程和自然困难。

川藏铁路是国家五条进藏线路之一,起始为成都,由成昆铁路彭山站引出,经眉山东坡区,蒲江,雅安等地最终到达西藏首府拉萨,全线为千米。川藏铁路的时速等级是低级型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大多为160千米每小时,建成后,将由和谐号CRH5型电力动车组投入运营,到那个时候,从成都,西安,重庆等地开行至拉萨的动车组列车仅仅需要10到13小时。

在地理条件上,川藏铁路途径四川盆地,川西的高山峡谷和高原,横断地区,藏南谷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最高海拔4400米,海拔落差3000米,桥梁隧道难度大,占地80%以上,其次川藏铁路还位于大地震频发,活动断层发育地带。

在气候条件上,川藏铁路沿线最高温度达40°C,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C,且昼夜温差高达35°C,可以说大大增加建造周期和难度,最严峻的是途中的风速达12级,可以参考一下台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就是12级或者12级以上,这给运输带来了极大麻烦。

川藏铁路修建的意义大大超过了一般铁路将设背后的经济效益,更多是国家战略所需。修建川藏铁路可以补上全国铁路网的最大短板,川藏铁路不开通,中国铁路网的骨架就难言真正搭建完毕。

最大的困难是地形的海拔高度问题,川藏铁路的问题有,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四大问题

川藏铁路全长1629千米,其中四川境内约650千米。规划中的川藏铁路是沿川藏公路(南线)修建,在芒康或左贡衔接大格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的列车缩短至十余个小时。它是“天路”即“进藏路线”里五条铁路之一,也属于西藏铁路网。根据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川藏铁路起于四川成都,出朝阳湖后将继续向西,经蒲江、雅安、康定、理塘、巴塘、跨过金沙江进入西藏左贡与滇藏铁路(大格铁路南段)接轨,经过八宿、然乌、波密、林芝、米林、朗县、贡嘎等地延伸到达西藏首府拉萨。形成一条川渝地区连接川西北旅游圈和西藏地区,乃至中国西南地区一条东西向重要通道。它包括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康定)、康林铁路(康定-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 川藏铁路,成都至蒲江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沿线共设12站,分别为成都西、双流北、温江、羊马、崇州、隆兴、大邑、王泗镇、邛崃、西来、蒲江、朝阳湖,设计速度目标值为200千米/小时。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从成都枢纽引出,向西经彭山、蒲江、朝阳湖、名山、雅安、天全、泸定至康定(新都桥)。全线建设长度325千米,按双线160千米/小时的标准设计。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全线新建贡嘎、扎囊、泽当、桑日、加查、朗县、米林、朝阳、林芝等车站。 在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确定的运输大通道中,一般使用川藏公路,西向通道内尚无一条铁路,成都到拉萨有一条公路,即318国道,从成都到拉萨大约需要3天左右时间。铁路方面,成都现在只有一趟到拉萨的旅游列车T22次,全长3300余公里。列车从成都出发,绕道宝成线,西折向兰州、经过西宁、德令哈、格尔木、那曲,到达拉萨,单边耗时近45个小时。由于运行线路过长等原因,这旅游列车是隔日发车,车票非常紧俏。因此,尽快落实川藏铁路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年在青藏、川藏、甘藏三条线路比选,川藏铁路因为修建难度大、投资额度高等重要因素,暂被搁置。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需要加快川藏铁路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从中国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来说,应该先力保青藏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因此待条件成熟立刻上马川藏铁路,至于新藏、甘藏两线路应该先论证再勘察最后再逐步实施建设。 川藏铁路,得益于技术创新将提速到200千米/小时,也就是说,川藏铁路建成以后,未来成都至拉萨只需8个小时。根据规划方案,川藏铁路线路全长原为1845千米,其中四川境内630千米,全线投资预算总额为1040亿元。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按照铁路建设审批要求,采取分段建设的办法,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建成后,从成都到康定时间缩短为1个多小时。是成都至拉萨铁路和藏区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建川藏铁路,也是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需要。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涵盖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9个地(市)州的82个县(区),其中的优先开发核心区四川甘孜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均位于川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马尔康卓克土司官寨、昌都有4000多年历史的卡若遗址等藏羌文化、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星罗棋布,雪山、草原等自然生态景观浑然融合,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潜力。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沿线旅游资源未能大规模开发,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尽快修建川藏铁路,对于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十分必要。 此外,川藏铁路的修建,也将打通中国与南亚陆路经贸通道。西藏的亚东和聂拉木口岸是中国通往南亚印度、尼泊尔的两个重要陆路口岸,拉萨通往亚东和聂拉木口岸的出境通道也已纳入中国中长期路网规划。修建川藏铁路,是促进四川和西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至南亚陆路经贸通道的需要。西藏拉萨通往亚东和聂拉木口岸的出境通道已纳入中国中长期路网规划。随着川藏铁路的建成,中国华中、华东、华南地区通往南亚的陆路通道有望在未来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四川、西藏地区的对外开放,并促进中国-南亚陆路经贸通道的构建。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童若春曾在《关于尽快建设川藏铁路的建议》中指出。川藏铁路的建设,将有效加大四川对西藏发展的辐射带动。甘孜州长李昌平则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川西广大地区均无铁路,货物运输和人员交流主要靠公路完成。川藏公路修建50多年,等级低、地质灾害多、道路状况差,确实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川藏铁路或许在全国层面铁路投资是会出现一些争议,但是川藏铁路一旦建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却是巨大的。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专家石群表示,一般客运专线每千米平均需要投资1个亿,货运专线也需要8000万左右。2014年年底全国有8万千米铁路,如果按照地方提出的到2020年建设到16万千米,新增8万千米的话,则每年要建万千米,资金的筹集会是一大问题。 2015-08-12 “川藏铁路勘察设计:世界难度最大“巨型过山车”诞生记”报道:8月11日,在成都举行的川藏铁路勘察设计事迹报告团宣讲活动上,中铁二院主管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52岁副总工程师林世金谈起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林世金说:“整条川藏铁路的设计,是我迄今遇到过的最困难的项目。”“川藏铁路的数据就是这样来之不易,都是我们用挑战极限的意志换来的!”一次在西藏昌都,车队颠簸到半夜才到达驻地,看着从勘察现场回来的工程师们一个个满身泥泞,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说:“现在连我们当地人都不敢进的深山你们进去了,连牦牛都不愿上去的荒岭你们也上去了。”林世金笑着说:“我们自己都没走过的地方,怎么能放心让火车从那开过去呢?”正是像这样深入崇山峻岭实地踏勘,确保了川藏铁路的安全质量——新都桥至江达段最初有甘孜、新龙、理塘三大方案,部分业内人士倾向于走地形开阔的甘孜方案。但林世金带领团队实地考察后发现,甘孜方案有280公里沿世界著名的鲜水河大断裂和甘孜—玉树断裂行走,这个区域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就有26次之多,约30年就要发生一次大的地震,并且至今每年仍以4—12毫米的速度挤压移动。为此,中铁二院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联合做了深入的专题研究,线路最终采用了理塘方案。桑日至加查段的设计,线路最初是沿雅鲁藏布江走的,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保守设计。“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林世金说,沿江两岸全是严重的危岩落石,工程地质条件极差;3000多米高差的峡谷,就算有一块鸡蛋大的石头滚下来打到列车上,后果也不堪设想,他当即决定必须重新研究方案。 南线方案将经过蒲江县、名山县、雨城区、天全县、泸定县、康定市、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芒康县、左贡县、八宿县、波密县、林芝县、密林县、朗县、加查县、曲松县、桑日县、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共22区县市;而北线只有理县、马尔康市、炉霍县、甘孜县、德格县、江达县、 卡若区、丁青县、巴青、索县、那曲十一个县市,过昌都后转南线也只有十八县市,且路线绕远,故南线方案为最终选定方案,且将来会修建成格铁路,会通过北线方案里的汶川县和阿坝州马尔康。南线方案:该线从成都枢纽引出,向西南经双流/蒲江至雅安,此段与成雅城际铁路共线,过雅安后穿越二郎山至泸定、康定,理塘、左贡、波密、林芝至拉萨。北线方案:该线沿着317国道,成都-马尔康-甘孜-昌都-波密-林芝-拉萨。 在2015年8月举行的川藏铁路勘察设计事迹报告团宣讲活动上,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林世金介绍:川藏铁路线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000米,相当于在最艰险、最复杂的高山峡谷之间,修建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的“巨型过山车”。建设者将面临高烈度地震和地质断裂、高地应力、高地热力、高密卵石层、高地质灾害以及隧道供氧不易等六大难题。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崩场、错落、滑坡、高地震区、地热、岩爆等地质灾害严重。当年在青藏、川藏、甘藏三条线路比选,川藏铁路因为修建难度大、投资额度高等重要因素,暂被搁置。以1995年底物价水平为基础,当初规划中,青藏线投资为亿元,而川藏线为767.9亿元,相差数倍。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青藏铁路主要是冻土问题,全线无雪崩、沙漠、沼泽等,所经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施工便利。而川藏线除了冻土问题,雪崩、错落、滑坡、高地震区、地热、溶洞、暗河、岩爆等多种复杂地质状况并存。川藏线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青藏线是缓坡上去的,而川藏线是台阶式”,铁路建设风险专家、中汇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进学介绍,规划中的川藏铁路需要越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三个台阶,沿途跨越岷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翻越鹧鸪山、雀儿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雪山高峰,最高海拔达7000米,沿线跨越多个断裂带,整条线路70%以上需要建桥梁,挖隧道。 从施工的难点桥隧数据看,青藏线桥隧总长30.6km,其中最长隧道1.21k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仅2.8%。而川藏线桥隧总长819.24km,其中最长隧道念青唐古拉山隧道全长19.5km,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川藏铁路,拉萨到林芝段的“两隧一桥”是指桑珠岭隧道和巴玉隧道,以及巴玉雅鲁藏布江三线大桥。该地属于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地势险要,建设起来非常困难。尽管只是单线,但是全长403千米的线路,仅仅工程投资就达亿元,每千米投资8500万,接近平原地区建设高铁每千米1亿元的标准。 成康铁路是成都-康定(新都桥)。全线建设长度325千米,按双线160千米/小时的标准设计。从成都至康定,是一条以城际客流为主,兼顾跨线客货运输的铁路,其中成都至蒲江段兼顾城际功能。成都至朝阳湖段:川藏铁路成都至朝阳湖段分为两条线,客运线按双线I级电气化铁路建设,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线路起于成都西站,经温江、崇州、大邑、邛崃、蒲江至朝阳湖。货运线从成都枢纽引出,向西经彭山、蒲江至朝阳湖站两线会合。川藏铁路出朝阳湖后将继续向西,经过雅安、康定、理塘、左贡、波密、林芝等地延伸到达拉萨。川藏铁路成都至朝阳湖段按单I级电气化铁路与成都至蒲江(朝阳湖)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共同构成成都至朝阳湖段川藏铁路客货功能,成蒲城际铁路正线将新建特大桥、大中桥共计24座,全长千米,占正线长度65%。其中,该铁路从成都西站引出即为高架桥,并直接以桥梁方式通到大邑,长度将超过50千米,是全线最长的桥梁。朝阳湖至雅安段:川藏铁路朝阳湖至雅安段,全长42千米,按双线I级电气化铁路建设,设计时速160千米,是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朝阳湖起,经名山至雅安。雅安-康定段:设计时速160千米。进展:2009年8月30日,《新建铁路川藏线成都至朝阳湖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正式对外亮相。这也是川藏铁路的设计细节首次对外公布。2012年,川藏公路的雅安至拉萨段获批(大修), 但至今未开工。2012年底,全长266千米、总投资314亿元的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正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预计2013年开工建设。该铁路目标速度值在200千米/小时以上,建成后坐火车从成都出发前往康定将只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2012年12月30日举行的四川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开工在即。2013年包括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开工在即。2013年8月,成都至蒲江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动工,工期三年,预计2016年建成。2013年8月13日,成蒲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完成施工单位招投标工作,全线共三个标段,由中国中铁二局、八局和十二局承建,计划工期28个月。2013年8月26日,成蒲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预计2015年底建成通车。2014年,川藏铁路将开工,预计工期至少8年,作为四川省未来进藏首选线路。 拉林铁路是拉萨-林芝。西藏自治区的第三条铁路、川藏和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正线长度435千米,按双线时速160千米设计。2014年,拉萨至林芝段同样将开工,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在调研时强调,下一步要全力以赴推进拉林铁路(拉萨-林芝)建设各项工作,确保2014年12月中旬“两隧一桥”控制性工程正式开工,2015年上半年全面开工建设。2014年10月31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获发改委批复,同步对拉日铁路拉萨至协荣段32公里进行电气化改造。项目总投资366亿元,建设工期7年。2014年12月底,开工。2015年3月桑珠岭隧道的旁洞(辅助)工程进洞施工。2015年6月28日,拉林铁路开始全面施工。 康林铁路是四川省康定市到西藏区林芝。暂时未知批复日期。拉林铁路建好后,再开工。估计是2021年动工。2016年启动前期研究工作。 拉林铁路工期六年多,规划2020年底建成。拉林铁路新建403千米需要6年多,那么建好约1000公里的地质难度更大的康林铁路需要十余年,因此川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需要十八年左右(2015年—到2032年左右)。

生态农庄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

范文题目: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来自 知网作者:熊春林摘要:人类已悄然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能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农村和农业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入这场空前规模的信息化浪潮中.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上.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如何提高农民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满意度为目标,依据公共服务理论、信息化理论、能力理论、系统理论等理论,界定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相关概念,全面分析与探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与其形成基础、形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AHP-CSI和CSI-Logistic研究模型,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方法(AHP),从服务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社会环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7方面构建了25个评价指标,实证分析湖南省14市(州)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情况;运用CSI-Logistic研究模型,对湖南四个示范区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回归分析;运用AHP-CSI研究模型对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结果与农民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从基础设施、服务队伍、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等4个方面分析美、英、德、日、韩、印度等国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概况,把握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总结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最后,本文根据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评价和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农民满意度评价,借鉴国外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经验,从彰显农民为本、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发展机制、健全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策略.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的评价与建设既要关注服务本身更要关注农民满意度.(2)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仍较弱.(3)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因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变化而变化.(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上下联动、外部推动与农民自动有机结合.展开关键词: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农民满意度;层次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学术堂提供更多内容)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那么生态农庄的经营模式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生态农庄的经营模式,希望能帮到你。生态农庄的经营模式 家庭农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新兴产业项目,生态农庄已成为人们投资创业的 热点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干农家活”已成一股巨大潮流,生态农庄(休闲农业)已进入井喷时代,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长。许多前期投资建成的特色家庭农场,天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四季无休,年年火爆、日进斗金、持续盈利。但是也有许多家庭农场投资大、效益低,甚至半途而废,造成经济损失。 针对目前家庭农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具有25年农庄经营 经验 、行业内称为“农庄权威专家”的蓝招衍先生提出的“生态循环模式”,值得大家借鉴学习。他认为: 一、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即生态农庄、家庭农场不仅仅是吃饭、打打牌,这是以前95%以上生态农庄的特点,因而在冬春季节时,生意几乎关门,长期以往难以经营。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有自己的产业经营,如养殖深加工、 种植 绿化、业务四季不断有自己的产品长年销售,这是目前最好的模式。 二、经营的产业要有自己的特色:如养殖可造野生动物养殖,餐饮以野味、新鲜、自产为特色,种植以绿化树种为主(比水果效益要高许多倍)。 三、产业的项目之间要形成生态循环,高效节能,不仅能在品质、数量上达到最佳效果,还能产生最佳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通过生态循环、延伸产业链,增加许多的收入 渠道 ,这方面福建招宝生态农庄做的很好,其25年的管理运作经验,对大家很有启发,如有兴趣不妨去考察考察。 四、利用生态农场养殖→种植→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产品深加工等模式,申报政府扶持资金,每年争取几百万元扶持款,不是难事。 以上模式是目前生态农庄最佳的经营模式,解决了产品的特色、品质、数量、销售、投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问题。 生态农庄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希望能将生活与自然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将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庄 在中国,生态农庄是近几年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现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不少资本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在中国生态农庄已经形成了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其中一些也获得了很高的回报,比如安徽的小团山香草农庄,弘毅生态农场,凤凰公社等知名农庄。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为生态农庄构建多元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机遇,目前主流的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生态旅游,定位高端旅游市场,开发商务休闲旅游服务,其次,利用农庄自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生产高质量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供给高级餐厅和酒店,当然还可以建设游乐园,深化旅游服务的开发等等。 生态农庄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社会的进步为它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能抓住机会,把握好时机必能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的发展。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 经济体制的创新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发展多形式合作股份制。家庭分散经营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合作股份制则能发挥规模效益。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规模经营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强化农业在国内和国际竞争的能力。随着小城镇的建设,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低产出导致农村土地闲置严重,这为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生态农庄形成了“农庄主—经营管理者—直接劳动者”的三级经营管理格局。一些农庄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立(见表)。合作股份所有,分工经营负责,分红收益,使经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这个过程是不断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在土地流转上,农民把土地租给农庄主,或折价入股农庄,农庄主雇佣农民做工。农民即是地主(或股东)又是工人。 思维观念的提升 思路决定出路,生态农庄把农业旅游作为开发出路。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此之外人类还有回归自然的需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 措施 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生态农庄则正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运作模式的突破 生态农庄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掌握市场信息,随着市场调节的影响,根据供给的周期波动,及时调整生产。各农庄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由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到消费者的生活,再到消费者的信念不断升华。特别是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温饱型转向健康型、营养型。传统农业是化学农业,农药化肥的无序使用使得人们谈菜色变。生态农庄在健康这个主题上致力于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被传统农业忽视的微量元素,成了生态农庄在营养这个主题上新的卖点,像锌、铁、硒、钙等矿质元素,是人体的有益元素。 以绿色生态为理念 (1)环境友好 生态农庄涉及到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犹为关注。由于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各类垃圾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进入农田,农业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各类有害物质残留既影响农产品质量,又危害人体健康。所以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或价值取向理应是生态型的。生态农庄的建立则符合了生态哲学的一些原理。 (2)资源利用合理 循环农业是由多种农业生物组成,进行封闭式的物质循环利用,由于各业之间“相继而生成,相资而利用”,对农业自然资源转化利用效率比较高。生态农庄在生产上普遍走循环农业道路,引入“双链型”生态农业的新思路,利用生物食物链形成生态农业经济链。 在生态农庄中建设沼气池,使得园区无垃圾和粪便排放,并有效控制了粪便进入地表水体,避免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减少了焚烧桔杆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些农庄还用环保的电动车辆代替了传统的机动车辆,做到整个园区无废气排放,节能减排;并建立污水处理设备,使园区无污水排放。 以沼气池为枢纽,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使生态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采用立体种养以提高光、热、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一些生态农庄的资源结构开始从“绿色农业”植物、动物的“二维”向“白色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 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生态农庄开始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在资源上聚零为整,发挥规模效应,而在具体项目上又化整为零,责任、效益承包到人,极大地发挥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出最大的整体效益,并且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宽:(1)向深度方面发展,即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相当落后,有很大潜力。各农庄都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包装,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存储。(2)向广度方面发展,即多元化经营。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各农庄都普遍开发了垂钓中心、果树认养、认种地块耕作、自制盆景、饲喂动物、野外 拓展训练 营、生态阳光餐厅、花卉苗木生产销售等项目。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地域特色往往不可复制,地域优势往往是较好的壁垒。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能邯郸学步,需走差异化道路。生态农庄都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来发展观光农业。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生态农庄开始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大胆创新,走创意农业之路。 以有效管理为手段 经营生态农庄,有效管理必不可少,农庄的经营者一般是在工商业中较为成功的企业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 管理知识 。尝试着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机制、手段、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生态农庄运用信息技术对采购、生产、销售进行有效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人力资源方面农庄普遍注重员工培训,把管理人换作经营人,把人当作关键的资源而非利用的对象。工作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确定使命设定目标,并有意识的塑造 企业 文化 和打造战略管理。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1)科技种养 生态农庄以有利绿色食品生产、适合当地自然和经济等条件、以特殊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等为依据。进行科学选种。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运用物理和生物技术科学防治虫害。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应用喷灌、滴灌和地膜种植果树;采用管道水培“报架式”立体栽培来培育花卉。像福建招宝生态农庄就以养殖珍禽为主要产业;一些农庄在有机大米的栽培中有效采用频振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 方法 ,有些采用像稻蟹共养这种生物方法防治虫害。 (2)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缓解旱涝灾害;有利于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世界发达国家已在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机械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的成本逐渐升高,机械化是必然之路。而规模经营也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各农庄正逐步实现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防疫、打扫、消毒、孵化、育雏、屠宰等从种养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 (3)信息化 农业生产是在地球表面露天进行的有生命的社会生产活动。他具有生产分散性、时间变异性、灾害突发性、和市场多变性等人们用常规技术难以掌握和控制的基本特点,这就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对于克服上述农业生产的基本难点,改变或部分改变农业生产被动局面具有特殊功能。通过遥感(RS)及时地提供农作物长势、水肥状况和病虫害情况;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可提出“实施计划”。通过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GIS),可将这种集成系统安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田作业的自动指挥和控制。生态农庄开始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逐步在农业资源环境分析技术基础上,通过3S配合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实现资源和环境、生产和管理、生产资料和产品市场等多方面的信息化。 以优质服务为后盾 由于生态农庄涉及到旅游业,各农庄都把提供优质服务做为后盾。终端服务是品牌的命门,服务在细节上体现,生态农庄把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力争把无形的服务转化为消费者可以理解的有形的细节,并且强调以人为本,发现需求(甚至创造需求),满足需求。让游人在美丽的山、水、田、园、林、花整体布局中,在典型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格局中,在现代的吃、住、游、玩、购中亲近自然。有些农庄还采用了会员制,为会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在加快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整体框架中,对土地流转及其方式的研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发达的农村土地市场有利于拓宽农村的投融资渠道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土地信托正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下面拟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国外关于农村土地信托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土地信托的实现基础 信托形式的运用需要以明晰的产权界定和权利的可转让性为基础,土地信托也不例外。国外在研究土地信托问题时也离不开这样的基础。 首先,在土地产权界定方面,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私有制为前提,认为只有完全的私有产权,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的合理流转;只有土地私有制才能实现土地信托。在土地私有条件下,土地市场的建立受其他要素和商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非农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使得农业人力资本要素处于边际生产状态的农民放弃土地。当金融市场认可土地的担保功能时,利用土地信托将成为农业资金要素的重要来源。 但是,西方的土地产权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从重“所有”到重“利用”的转变。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关系上,土地所有权表现为“单纯的土地所有权”;在立法上,改变了以往把土地归属放在首位的做法,开始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的开发;土地所有权开始逐步证券化[1]。同时,土地利用要符合宏观效率的思想逐步兴起。一些学者积极倡导社会和团体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理论,以取代土地所有权绝对性理论。如德国耶林在《法律的目的论》中指出:所有权行使的目的,不应当仅仅为“个人利益”,应同时为“社会利益”。法国学者迪吉则主张“社会连带说”,认为“土地所有权并非为土地所有人之利益而存在,仅为增进人类之共同需要而赋予保有土地者之社会机能而己”。随着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的产生,“个人和社会协调”的所有权思想开始出现,澳大利亚的麦克尔森(Miehaelson)指出:“所有权只是独占性的权利,而不是一个不受干涉的个人权利”。也有的学者把所有权概括为“一种排他的权利而不作为一种绝对的权利”。 西方学者还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绩效。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制度,理性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映。诺斯指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对于不稳定的产权,实施很差的法律,进入壁垒以及垄断性限制,利润最大化企业倾向于具有较短时间中较少的固定资本,并将倾向于较小的规模。最为有利可图的业务可能是在贸易再分配活动或黑市上。这一组合很难导向生产性的效率”[2]。 可见,西方关于土地信托的研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下的,这与中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农户只有使用权的国情不同,但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产权的一部分,明确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仍然可以建立所谓的“有保障的产权制度”,从而作为土地流转的基础应用于土地信托。 其次,在土地的可转让性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对转型国家的调研。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产权不够明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诸多限制,土地无法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转,从而给完全市场机制下的土地信托形成障碍。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国的农地制度改革很有启发意义。美国的罗伊·普罗斯特曼(1996)[3]通过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做了认真研究,认为土地使用权权属不充分,权能不明确。土地使用权属不充分,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而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转移会使资源配置更有效,并刺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投资,减少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还提出:“一些地方采取行政手段推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岳意定,刘志仁等:国外农村土地信托:研究现状及借鉴行规模经营,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为了便于控制农村土地,便于转为非农业用地。” 而俄罗斯讨论了农业用地可转让性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分歧:对潜在土地所有者的技术要求,对非居民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在信贷违约的情况下向抵押权人转让土地的限制,个人土地所有权的上限,土地股份及其转让的方式。该研究提出应在俄罗斯实行这样的转变:土地股份可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转让,而后者更为适用。一份土地股份就是一种选择权,可以被出售、购买、继承等。股份的所有者对分配土地有绝对权利。这种机制使得法人实体希望获得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以累积所需数目的股份然后用于分配。研究还指出,租赁是农村地区的一种特别补充机制,所有者更偏好于租赁土地股份而非实物土地。 补充: 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MLAR)计划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并要求实行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但国外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首先,这种土地书名与登记制度虽然大量减少了无主土地并促进了带有可转让财产权的土地的供给,但这无法保证土地产权市场的发展。因为对于追求利润的贷款者来说,所有权证明并非获得贷款的充分条件,稳定的土地收入水平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更有甚者,农户可能不愿意用其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品。从而得出结论,土地所有权并不是获得使用权保障的唯一方法,应参照不同的背景和地方偏好,建立更加灵活的体系(Dwniz Baharaglu,2002)[5]。此外最近还有学者(Saturnino JR,2005)[6]以菲律宾为例,用实证方法检验了与市场导向的耕地改革以及自愿土地流转机制有关的变量,得出一个预测结果:MLAR模型用于菲律宾不仅无法促进分配改革,而且会破坏潜在的国家主导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也映证了Dwniz Baharaglu的 结论。 从国外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信托,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土地使用权必须实现可转让,当然,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这种转让性的实现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土地信托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西方国家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流转性,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不断从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用地。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国外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土地用途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如Donald M. Mcleod等(1999)[7]就根据美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提出了土地使用控制的三种方式:分区制、购买发展权、集群式发展,并建立了土地使用控制方式的选择模型。土地信托方式就是出于保护土地资源和公众利益的目的用于实 践的 。 在美国和英国,无论是局部性的、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土地信托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非盈利组织,它和私有土地主们一同来保护他们的土地以达到保护和利用土地或者其他公众利益的目的。它们保护土地的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或者协助土地交易的社区和地域非常重要。这些交易包括土地的获取、保护、管理协定,或者其他的能够从土地上获取的实际资产的一些利益。 补充: 此后,西方学者们就对这种土地流转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建立了各种决策模型:其中Philip J. Bacon等(2002)[8]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一个BN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这个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员的观点、土地类型、土地使用的选择、成本和利益的标准。这个BN模型不是最优化模型,而是帮助专家分析有关土地的数据。该模型的使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于土地类型的标准和土地使用的选择,这个阶段是为了评估对现在的土地使用的满意度;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改变土地使用的成本,改变成本需要考虑风险和银行利息、管理、财产的让渡等因素,这可用一个模型来评价土地管理者改变土地使用后的满意度,即: 在成本支付期内改变的满意度=长期预期的满意度-总的改变成本/成本支付期 而Julie Ann Gustanski(1999) [9]基于伦理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土地信托保护决策支持模型(ILCOS),他认为土地的使用方式是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反映。尽管土地信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土地资源,但是每一个土地信托机构都有自己的设置和地域。所以,他对伦理经济学政策模式在土地信托保护方面的整个过程给出了一个总体的概念,从而总结出土地信托的决策支持的环境模型。这个模型由5个大块组成:土地的使用和环境、社会经济、计划与获取的评估、决策制定的方法、积极的决策制定。该模型主要提出和检验了美国和英国的土地信托与保护私有土地因果关系上的模式,以开发一种可行的决策支持工具。此外,Roger Coupal和Any Seidl(2003)[10]还研究了在税收基础上的土地使用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发展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的相关成本及其对财政结构的影响。 追问: 请问这位大哥,标题是什么?引言是哪些?

社群生态和商业化路径研究论文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是一本由秋叶 / 邻三月 / 秦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元,页数:40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读后感(一):关于社群-自媒体-互联网的“道与术”

@秋叶,前天买了秋叶大叔和邻三月写的《社群营销》,昨天到货后,马不停蹄地完成了第一遍翻阅。我的收获很实在,分下面几点简单说下,与大家分享。

1、初看书名是《社群营销》,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借用社群来卖东西,感觉很功利。其实不然,我的理解可以总结为:关于社群的哲学和操作方法。一个好的社群,可以满足大家的情感连接需求,让大家有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加上世界观+价值观+社群理念的认同+情感连接,就是我认为的“道”的层面。

媒介的进化,会改变商业的形态,而社群就是媒介之一。从这个角度说,社群营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存在强买强卖或者广告植入的嫌疑。熟悉媒介的使用方法,建立相关媒介的运营团队,就是这本书教读者的具体方法,这是“术”的层面。

无论是道还是术,这本书的讲解都非常细致、真诚有料,没有大肆渲染谈高度,而是平等交流的心态,让我收获很多。为秋叶大叔和邻三月点赞,多谢知识的分享

2、这本书从格局上,打通了我的部分思想壁垒。我去年购买了一个读书产品,做了一个社群的班长,经常积极地分享收获+写文章做公众号,自己也从无知盲目到慢慢入门自媒体。但是我的思维还是比较局限,对内容生产的定义也不清晰,看不懂自媒体/互联网背后的运作规律,急需思维破局。

看完这本书,我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认知。比如,互联网的运作并不是简单的朋友圈转发,或者简单地建一个微信群,和大家聊天。再比如,内容生产+媒体人+运营人,三个大部分的功能划分。但是很多细节我还不明晰,有待以后继续学习。

我经常对自己说,要保持空杯心态,谦虚前行。多看书多思考,总是不会错的。借此机会总结自己的思考,也帮大叔做一次推广哈。这本书《社群营销》,推荐给各位朋友。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读后感(二):给你一个社群,你会怎么管?

1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有个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

凯文· 凯利认为,如果是你一名内容创作者,比如教师、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铁杆粉丝是你的追随者,对你有着近乎盲目的喜爱或者信任。

他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关注你发的每一条消息;

他们主动付费购买你的任何最新产品或课程;

他们愿意打飞的参加你的最新线下讲座;

他们迫不及待地催你出下一部作品……

这样看起来铁杆粉丝的行为模式,和追娱乐明星的粉丝没有什么区别,仔细想一想,我认为还是有很重要的三个区别。

【1】认同路径不同

对娱乐明星而言,粉丝的喜欢往往是始于颜值,再慢慢接受明星的人设。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粉丝的喜欢往往是先因为作品,再慢慢喜欢作者这个人。

【2】互动途径不同

娱乐明星也需要经常和粉丝互动,但是他们和粉丝的互动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见面会,演唱会,观影会,明星要小心翼翼照顾自己的公众形象,维护自己的人设,他们和粉丝的互动看起来亲近,其实隔着重重保护层,很难有深度的交流。

能吸引铁杆粉丝的内容创作者也经常和粉丝互动,这种互动更生活化,大家可以一起吃饭,交流,唱歌,就是付费约在行,上培训课,都是非常近距离,甚至是一对一的深度交流,这样的沟通可以进入很高的质量。

【3】商业半径不同

造星是一门大生意,最终期望是打造超级IP,进而衍生出巨大的IP文创和衍生物授权市场,粉丝可以不断持续消费,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超一线明星IP身价,动辄几百万出场费,广告代言也是天价。因为利益链条长且丰厚,养得起无数专业团队提供支持。

内容创作者是小而美的生意,知识IP本质就是个人品牌,大部分都很难成为公司品牌,商业品牌,甚至是团队品牌。一批忠诚粉丝顶多能让内容创作者自己活得不错,但是很难承担起打造团队的成本,所以在商业规模上会遇到瓶颈。

借助今天的互联网传播媒介,内容创作者可以更快为自己赋能,吸引更多的铁杆粉丝;还能够借助各种知识变现平台,获得更大的收益回报,但是和造星行业稳定的孵化产业链相比,我们还停留在个体户阶段。

大部分内容创业者似乎陷入“焦虑魔咒”,他们是别人眼里的成功者,拥有专长者,自由职业者,但是自己并不轻松,甚至比普通人更焦虑。

我和一甜烘焙创始人cana聊天时说:“内容创业者即便是今天赚到钱的,也没有安全感。他们最大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是因为不知道明年市场在哪里。不知道未来方向,又没有战略投入,人就会做快速动作,想抓住一个又一个风口。但持久吗?不持久。没有带来产品和口碑沉淀的动作做得越多,人越焦虑,越容易迷茫。企业的核心KPI,一定要是能看到持续成长数据的赛道。”

然而,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一些走出不同可能的真实案例。

2

有意思的是,这些案例都和社群有关。

2014年,Scaler发起了ScalersTalk成长会社群。

calers带着一群核心小伙伴一起持续行动,建立了“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的训练框架,践行“持续行动+刻意学习”理念,社群没有全职管理运营,裂变出了诸多小组,到目前有7个小组组长已经通过持续运营赚到了钱。2018年的ScalersTalk社群规模还是保持1000人左右,每个人收费2688元,目标已经变成了在社群生态基础上,通过行动孵化出更多的创造深度价值的小组。

2016年,猫叔开始推广“剽悍一只猫”微信公众号。

猫叔一开始是拜访大咖写访谈文章打造出自己的影响力,很快猫叔的豪爽个性开始吸引了一批小伙伴,2017年猫叔让一些核心小伙伴启动了“22天行动训练营”,很多人会一期期参加行动训练营,并产生了质变,现在他们越来越有黏性,2018年,他们发布了“读书训练营”计划,收费1499元,只收陌生人,一起改变。

2016年1月1日,果妈开始果妈阅读打卡小组。

一开始果妈只是每天给大家分享自己看过的书,早上5点起床看书,中午11点半语音分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妈妈成为果妈的付费阅读会员。2017年果妈阅读全年新增不到800名付费会员,但会员续费率达到了70%。果妈的秘密就是“深情陪伴,共同成长”,她说“希望能够去引领一群人,坚持每天阅读,每日践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每个微信群里,给大家讲课,和大家交流,每个会员都有我的微信号,能够找到真实的,活生生的我。”。

2016年初,邻三月尝试组建BetterMe大本营。

那时还在山区工地上的邻三月还只是一个普通宝妈,通过社群她链接了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在不同城市做活动,后来她成为知识IP大本营首席运营官,现在知识IP大本营滚动发展到第四期,半年3000元,招收营员超过1400人,也出版了畅销书《社群营销》,她推出的各种线上训练营,都是一开营就爆满。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很多社群坚持也越来越久,早就从简单的铁杆粉丝社群转型到了成熟的商业模式运营,像趁早的王潇,凯叔讲故事,也包括秋叶PPT社群。

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商业有了一种新的模式,我称之为“社群商业三部曲”。

【1】积累你的势能,努力去创造赋能事件,打造你和铁杆粉丝的多维链接点;

【2】推出你的商品,寻找你的10个,100个,1000个铁杆粉丝用户,积累初始口碑;

【3】运营你的社群,让你的铁杆粉丝帮你不断的改进产品,做口碑宣传,带来更广泛的商业机会。

我认为这三步先后顺序不能乱,需要一步步成长,社群是一门慢生意。

遗憾的是,大部分社群运营者似乎认为社群是一门快生意,他们的选择是【1】马上创造一个社群;【2】广泛宣传和招募粉丝;【3】启动社群变现之路。

很多社群招募到最后,不过让社群成员成为产品分销商,这不过是打着社群的名义招渠道代理,嘴上谈着要关爱,心里想着全是钱。

歪嘴和尚多了,搞得想走正路的人都怀疑自己了。

3

社群的创始人先要学会自我赋能。

社群必须有一个人做掌舵人,他是社群的灵魂人物,他决定了这个社群的基因。这个人得让人信服,才有可能招募到社群的前1000个铁杆粉丝,才有可能孵化出其后的商业可能。

要有首批铁杆粉丝,社群的创始人就要做出一件在普通人眼里绝对是超级牛逼的事,从而吸引他们的关注。

calers用“持续行动”话题分享1000天,出版《刻意学习》,年度社群报名轻松破千人,这就是他的自我赋能。

剽悍一只猫2016年度分享《普通人崛起的十大狠招》在一块听听吸引了突破10万人收听,4000多人打赏,他的2017年度分享《成长为百里挑一的人》又突破10万人收听,创造还没开讲就打赏破万的奇迹。

果妈,每天早起阅读做语音分享,已坚持2年,她做成了无数妈妈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从阅读到做出好用的APP产品,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成长为自己赋能。

更重要的是,这个赋能的过程不是他们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社群成员和社群创始人一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社群成员了解他不同侧面的个性,不同维度的才华,从而形成自己的“魅力人格体”,吸引第一批追随者。

有意思的是这些社群创始人未必是最厉害的领域专家,最懂新媒体的高手,比如scalers的微信阅读量并不高,果妈阅读微信更只能算一个小号。

为什么大部分一流专业人士很难成为社群创始人?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专长,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新媒体,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温度。

一个人身上各种有趣的点,闪光的点,较真的点,自黑的点越多,越容易和别人产生深度链接,偏偏太专业的内容容易拒人千里之外。

所以有很多妈妈,没有运营成功微信微博,但因为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反而在朋友圈里光芒万丈,圈起了自己的微社群,做服务,做咨询,做团购,比很多自媒体大号活得还潇洒。

很多人想先做流量,再通过流量吸引粉丝,然后经营粉丝群变成高粘性社群,最终走向买买买的电商之路,这个逻辑是把“流量经济”套用到“社群经济”,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之所以普通人一开始愿意成为你的铁杆粉丝,不是因为你可以给粉丝推荐产品,输出知识,分享技能,提升生活品质感,更重要的是你逐渐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你在他们眼里,是他们内心信奉的价值观最佳代言人。

正因为这样,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他们才愿意关注,因为通过真实的你,他们感知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别忘了,一开始,我们是和有能量的人来做朋友的,不是来找你买买买的。

4

只有极为少数的社群创始人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社群创始人大都是优秀的链接者,陪伴者,倾听者,而不是产品定义者,更不是商业运营者。

社群创始人一开始往往并没有刻意想着系统运营,只是本能想为自己把一件事做成功。结果事情成功了,自我赋能实现,发现自己开始被社群自发发展带来的能量推着走。

再慢慢社群创始人意识到一个社群必须不断通过有影响力的分享、活动、事件来自我赋能强化,这样才能吸引铁杆粉丝持续追随,社群能量进入正增长。

社群创始人自我赋能的过程,往往越来越快,当创始人感觉到自己能量越来越大,就产生创造产品打造商业的动力。

一切看起来是水到渠成,在外人看来,你仿佛赢得毫不费力,只有你自己知道,做赋能者,背后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社群创始人,你得快速进化,弥补社群缺乏产品的短板,社群缺乏团队的短板,社群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短板,一旦进入产品赛道,绝大部分社群创始人就难在两个坎。

第一个坎是无法解放自己自己的精力;

第二个坎是无法设计出有回报的产品。

前者往往是缺乏社群运营替代者,后者往往是缺乏商业资源整合能力。

2017年,我们推出秋叶私房课,连开六期,期期爆满,就是帮助社群的成员解决商业思维,链接高端人脉,打通产品渠道。2018年,我们悄悄推出创业在线训练营,定价4999元,但依然拦不住大家信任投票。

所以社群的运营,不能简单通过产品去完成,依然需要系统的服务,特别是有温度的人的服务。

如果社群创始人始终无法培养自己的运营替代者,总是陷入一线运营,那么就很难跳出越来越多的社群日常杂务,去构思建立商业回报机制,从而更好实现社群长远发展,自己对社群的投入热情也会消退,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创始人,也会发现初心不在,社群难免死亡。

所以在2018年初,我们整合了自己和身边优质社群的运营经验,出版了这本《社群营销实战手册:从社群到社群经济》,相信对于所有想经营好社群的朋友,这本书会让你相见恨晚。

有了这本书,相信你遇到的90%社群运营难题,我们都直接提供好操作,易上手,接地气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告诉你社群为何要这样运营,知其然才能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社群独特的运营模式。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读后感(三):社群运营的本质是关系

一:

社群的运营是如何增强用户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

a.增强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用户和成员间更多的互动和交互,增强用户群间的关系,这才是一切社群运营的根本和核心;

c.在这个策略当中有许多运营的流派,比如扶持KOL、树立规则、用大量活动去展开等,所有这些策略不外乎互相聊天,增强彼此的关系;

d.社群运营的本质是关系;

个驱动分别被梳理为事件驱动、关系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兴趣驱动和地域驱动。他们分别纳入在三句话中: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

二:

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1.同步了解上课信息,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这里上课的进展、结果,校区活动、校区安排等;

的一些对孩子有用的知识;

3.其他家长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途径,学习之;

4.认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家长,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

三:

家长群运营:(服务类产品,护城河)

1.

a一切没有线下活动的社群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网络社群还得回归现实生活中的链接;

退群测试,一个社群里面的两个人,彼此两两连接维度越多,这个群质量越高;

c交叉覆盖,建立强关系,强关系带来资源,弱关系带来机会;社群中的群员,至少有两个维度的链接,除了一个微信群外,彼此都是微信好友、微博互粉、交换电话、经常同城聚会,做到网络圈、生活圈、和职业圈交叉覆盖,这才是重度连接;

d做到每周、每季、每年都有稳定的活动,从而建立有节奏的连接;

e衡量好坏:影响力、连接度、参与度、输出度;

f WHY 为什么建社群:树立品牌影响力

WHAT 这个社群给家长带来什么好处 :感受品牌温度、 *** 销售续费、维护黏性、活动价值10元打赏。

2.抛砖引玉:

a.羽毛群;

.季度家长亲子高尔夫;

c.家长xx福利课;

初衷:能否达到,孩子在报名后,家长的休闲娱乐全给,解决了。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读后感(四):你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读这本书,才是对的!

普通人读书都是从头看到尾,而这本书从头读到尾,一定会出问题的!

今年的春节和往常一样,我们忙着拜年,聚会和抢红包。

说到抢红包是马云爸爸的支付宝带起的节奏,去年我没有收集五福,却一直在观察支付宝对“集齐五福过新年”的运营手法。今年也没打算继续参加,但是有人提醒我,还送我福卡,我就这样“被参加”了。

等到开奖的时候,我发现,这个5亿的活动,竟然有2亿多人要来瓜分。

我得到了,少部分人得到666,不管得到多少,我都觉得这个运营策略是成功的,至少引起一定的话题性,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之一。

然而,我在大家过年时候,干一件自认为有点特别的事情,那就是读完一本书,这本书叫做《社群营销实战手册》。

我之所以选择在这段时间读书,是因为处于这个时间段,我有一定的时间,可以来消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较为松散,经常会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事情,总是不能够集中精神去看书。

你想下,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有其他事情过来,你要怎么做出选择呢?

如果你了解过时间管理或者番茄钟,你可以知道,把一件事划分为两个维度,

我把这些事情进行分类:

紧急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了,

不紧急重要的事情次之,

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完成,

不紧急不重要最后再做。

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是一件紧急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务必要完成好。

之所以选择这段时间内读书,是因为这本书刚好是2月初到手,而我要完成论文,所以,得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学习,并且打算有始有终地把这本书读完,对自己有个交待。

不知道你写论文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反正我听到的是,憋不出字出来,不知道写什么好,思绪塞车。

是的,我在完成论文确实很难受,尤其是被其他事情打断后,我的大脑容易短路,又不知道怎么接下去。我的指导老师曾经和我说过,安安静静地写论文,尽量一气呵成。

这和之前一句古人说过的话很相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刚好这本书到之后,我发现,我竟然完成初稿了!

但是,我知道初稿之后,还会有恐怖地改稿,所以,我静静等待着改稿的通知,毕竟我自己看不出来哪里要修改,你需要的是一个具体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的赞同。

一句赞同的话,很容易说出口,一点意见,却不是那么容易表达。

毕竟,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给意见,或者被一句话给误导过:知人不评人,最怕得罪人。

而我是非常乐意听取意见,思考过后给予采纳,知道的人都是这么和我沟通,但是,不了解的人只能慢慢了解。

之所以选择在这段时间内阅读,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事实。

已经工作的朋友,真的很少时间去阅读,也很少有精力去阅读,因为时间有限,总有忙不完的工作要做,说好抽出时间,很多时候都是说说而已。

在2018的二月,一个陌生人加我微信,谈论很多事情,邀请我进入读书会,本来这个读书会是要费用,但是他却帮我预支了,等于说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获得读书会的会员资格!

这样有趣的事情第一次发生在我身上,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好。

经过一番简单交谈,我们素未谋面,但交流却发现非常愉快。你根本想象不到,在这样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两个陌生人会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分享给彼此,我觉得这只能用缘分来解释。

既然有人诚心诚意地交朋友,那我必须要诚心诚意对待。

用真心换真心,这可能是最贵的一件事情。

最后,这本书的书名是《社群营销 实战手册》,按照秋叶大叔的说法,这本书是国内最干的一本书。

对,这本书非常干,如果你要问我的阅读感受,我只能说读完跟没读一样,最多是看完,不是读完。

那么,我想分享这本书的一点读书体会,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首先,这本书是实战手册,那你读完这本书,肯定要进行实践,而我并没有付诸于实践,并不能完全体会到书中的意思。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明明知道是一个坑,却还是要往坑里面跳,那么,有这么一本由过来人把他的经历整理出来,写成书籍给你来指引,你应该感觉到荣幸,因为这种机会不是随时都有,尤其是你需要解决的时候。

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么一个说法。

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你什么都没有记到,恭喜你,你的读书方法可能是错的!

能够边学边用才是王道,这是我个人对这类书的阅读理解。

其次,这本书对案例的拆解,如同点亮着社群营销的明灯,然而,这盏明灯终究要我们手持,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我并没能看进书里的意思,并不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是我还没有理解书中的含义。

简单来讲,我的层次达不到书中人的层次,并不能理解他操作手法的巧妙之处,自然难以体会书中的全部含义。

就好像一个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一样,两个就是不同身份,专业的运动员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业余爱好者是知道“我要做什么”。

最后的最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是秋叶大叔在日积月累的日更中整理出来,虽然我在公众号上看过他的文章,但是,当我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有新的体会,可能温故而知新 ,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吧,如果你对社群营销很有兴趣,我建议你可以个人尝试阅读一次,原谅我的文笔粗糙,并不能把这本书表达清楚,但是我之前写过一点关于社群的文章,有兴趣可以点击链接思考 | 为什么你努力运营社群,结果还是没人理?(关注微信公众号:秋少笔记)。

这是我个人对《社群营销》这本书的阅读体会,以上。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读后感(五):从0到1打造优质社群你需要这10种方法

从剽悍行动营第一期到第六期,一路走来,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温暖,作为常任三连连长,连队社群就像我的家,我想把这个家打造得更加美好,《社群营销实战手册》为我带来了理论指导,我把那些值得一试的方法整理了出来,与老铁们共享。

1.明确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在运营前期认真思考你建立的社群,准备吸引怎样的人?拒绝怎样的人?

2.考虑清楚这个社群带来什么价值

聚集在一起的成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强需求,必须能提供解决这一需求的服务。

3.选择适合的运营载体建社群

社群的交流一定要选择一个运营平台,哪一种社群运营载体好,要根据自己社群的定位和玩法来确定。

4.确定社群里的人员设置

一个优秀的社群,群员应包括七类人:创建者,管理者,参与者,开拓者,分化者,合作者和付费者。

5.什么时候开始建?计划运营多久要提前设计好

社群运营时间周期与需求市场的定位息息相关。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销售的产品。

6.确立变现的途径

对内模式主要是从社区内部获取经济回报,拼的是规模。对外模式是群员一起共同创造出无穷的价值,利用这种价值换取回报,拼的是社群集体输出的质量。

7.落实社群价值观

有大家认同的价值观,才能保持长期的链接,价值观,一般来自创始人或者某一产品的理念。

8.形成社群规则

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定位的运营规则,规则模式可以先从一个社群做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最后进行大规模复制。

9.激活社群氛围

社群的温度来自于社群成员的付出。一个投入过情感,记录过自己汗水与泪水过程的社群,会格外有凝聚力。

10.让社群更有力量

一边运营一边发现人才,发现特别优质的成员,要及时引导他们加入核心运营群进行培养,不断为人才提供成长孵化的环境。

综合上述10种方法可以看出,剽悍行动营正是践行了这些方法,才可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在所有运营分支中,社区或者社群的运营相对比较独特,因为它需要同时考虑“关系”和“内容”,因此社区、社群的发展长大,存在着一套特别的逻辑。 假如我们要建立一个简单的社区或者群组,从零起步到发展成熟,至少经过4个节点: 对一个社区/社群的初始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主题,因为它是以某个特定主题二存在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一个好的主题有什么特点? 要么能够给人来带某种独特的感觉(兴趣或共鸣感),要么能够给人带来明确的价值认知(即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应该怎样参与等)。 任何一个好的社区,一定有某种普世价值观,利他且得到广泛认同的,这种价值观会沉淀体现在规则上,如认真回帖感谢楼主,不灌水等。初创阶段的社区,一般需要创立者与管理员们,以身作则取普及这些价值观。这是需要社区/社群运营者去突破的一关。 除非一开始就有大咖、大V在里面,否则大多数新加入的成员,都会抱着“先看看有什么”的心态去观察,这需要运营者设法建立起社区与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让他们对社区产生了明确的价值诉求和依赖,才能让社区走向活跃。 信任感一般建立在社区提供了超出预期的服务、回报的时候 ,即从“我还不确定在这里能得到什么”到“原来这里可以给到我这些价值”的时候。 自有信任感被建立起来后,用户才会对社区有所期望,反之,长期得不到期望的满足,不然会抱怨甚至出走。前两步工作的完成,大多数还是基于社区创立者、管理员或者明星用户为中心的结果,但这也意味着社区的风险很大,一旦这些核心用户离开,也会连带让普通成员离开。 怎么办?——去中心化。 常见两种方式: 1.培养和挖掘追随者。 观察、挖掘社区内的一些认可社区价值观的积极分子,鼓励他们帮助运营者做更多的事情,大胆让他们负责一部分运营工作,给予一定的权限与激励,让他们成长为多个中心,这样社区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 2.通过引导,帮助社区内的用户建立起关系。 只有组织中的众多个体之间,彼此建立起关系时,一个社区才算真正成型。一般依靠讨论互动、共同行为来促成用户建立起关系。当社区中的多元化关系被建立起来后,一个社区才真正具备了“自生长”能力,运营者会发现,自己对于社区已经无法完全掌控,很多的事件、话题、关系,都会自然地发生,这其实也是社区运营者希望看到的。 而这个时候,社区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运营者要做的,就是让社区尽可能维持活跃状态。 如何维持活跃度的状态?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当大量的UGC内容出现后,如何筛选出优质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精准推送? 2.如何梳理出一套UGC的内容框架和体系,帮助和引导那些零碎的UGC内容走向整体化、结构化,更具有黏性? 3.如何做好社区内的活动运营?如活动常规化、事件化? 此外,运营者还应思考,如何拓展社区可以承载的话题,通过话题的扩展来扩大用户量。如知乎早期内容多数是互联网创业类,后来几乎所有话题都有了。——核心观点来自《运营之光》

自社群新零售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各行各业都在摸索符合行业发展特征的社群新零售模式,盒马鲜生、无人零售、品牌快闪店等模式的成功,也彰显着新零售对于企业的吸引力。       掌嗨APP团队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门店的价值已在发生改变,不仅是售卖功能,门店的核心功能是引流,是一个重要流量入口。如何把门店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打造成顾客连接器、社交中心,就是在新零售环境下需要重点打造的门店新价值。可以说新零售门店非常有价值,并且会越来越有价值。但如何打造新的门店价值需要思考清楚。        “门店要很好的进行线下与线上融合,就需要新的工具和利器,为自己赋能。”掌嗨APP团队表示,只有社群经济才能让门店从卖产品转向为打造终身顾客价值,零售店要尽快树立社群经营的理念。        新零售首先是流量零售,是以顾客为中心的零售。不论从引流、打造终身顾客价值等各方面讲,社交手段是最有效的。门店新零售要具备全渠道的能力,就必须把门店打造成社群中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门店零售的社交化将是重要的变革方向。打造门店的社交属性、增加门店的社交功能将成为门店的标准配置。通过提升门店的社交功能,链接顾客、增强粘性,打造终身顾客价值。        只有回归用户需求、感知用户需求和满足用户需求的门店,或许能开启零售门店面向未来社群经济的新篇章。而掌嗨APP就是综合门店社群运营需求打造出的社群营销利器,具有多种展示形式,让社群运营更灵活更简便,帮助商家利用个性、别致的产品,用场景和体验来提升门店的竞争力!        门店新零售也有自己的生态链,围绕着这个生态做服务,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显著的就是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而未来电子商务主要的趋势是社交+新零售。面对新零售社群电商时代已经到来这一趋势,很多商家也早已全面布局新零售社群电商新生态。        在社群背后要定制好产品,同时把产品转化为服务,靠服务来增值,生态就是关键。在新零售生态体系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快速的适应环境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融资路径分析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一、 选择这个题目的来源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 1999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对北京、成都、顺德(广东省)、温州(浙江省)等地私有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80%的私有企业因为缺少融资途径,已严重束缚了它们的发展。也就是说,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不会合理利用先进的融资方式寻找融资方案,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政府的法规还不完善以及监管的不够完善,等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把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找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2、 意义 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已经从国家、集体所有的完全公有制到由私有企业扮演强有力角色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到1998年底,国内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增长到约占GDP的27%。私有经济的重要性跃居第二,仅次于国家所有部分。尽管非国有部门日益重要,但直到1999年底,它们仅获得银行贷款总额的1%,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非国有企业仅占上市公司的l%.这种既想增强非国有部门的活力,但又限制它们使用金融中介来融资的矛盾表明,如果不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也许它们就不能持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三、 课题完成的条件和优势1、 条件A 、背景条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现在有大量数据表明,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企业拓展的根本途径。B 、基本条件 二战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世界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最佳途径。尤其是90年代,美国等一些新兴科技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科技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高度关注。虽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但是融资困难问题同样一直是它们头痛的难题。为此,发达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做了不少文章,十分值得中国借鉴。2、优势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美国政府设有正部级的小企业管理局(SBA),在全国50个州中设有96个区域和地区性直属办公室,拥有员工3000多人小企业管理局经国会授权拨款,可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为小企业给予资金帮助;日本在战后相继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工商组合中央公库,它们专门向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融资;西班牙设立了从属于经济财政部的中小企业专门机构,该机构由部际委员会、政策工作小组和中小企业观察局三部分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和监督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参与贷款和建立集体投资资金体系;德国政府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专门负责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此可见,发达国家设立专门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对中小企业融资统筹管理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是在经贸委下设立中小企业司,主要负责中小企业政策性研究、中小企业行为辅导等。相信以后中小企业司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论文的摘要也就是中心思想论文的提纲如:1、中国私有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中国私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意义、 中国私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及渠道、 中国私有企业融资现状2、 中国私有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私有企业的内在原因 、金融服务体系的原因 、政府职能机构的原因3、解决中国私有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私有企业自身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适合私有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私有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对私有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摘要: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复杂的企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总量超过1000万家,已成为国民经济行业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而阻碍其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要多管齐下。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方式;讨论Abstract: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of China include enterprise groups with multi-organization and complex forms.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the open and reform policy,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of China develop rapidly and have reached over ten million and have become un-overlooked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economic field. However,the difficulty in finance of 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of China hampers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bottleneck problem in the finance of 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s need to use multiple :medium-sized and small enterprise;finance;financing method;discussion中小企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目前其总量已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并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的75%是新建立的。1998年以后,国有改制的占25%。相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对称的。一 、中小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中小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民间。民间资本都十分紧缺,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虽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资金匮乏的占到近80% ,严重缺乏者为 20% ,资金缺口很大。1.获得信贷支持少。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据调查,2001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民间投资中银行贷款也仅为。2.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来自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仅占。3.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据国际金融公司资料显示,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虽然其比例很大,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这部分资金并不多。(二)原因分析如今,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地位已经非常重要,社会各界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渴望在缓解资金约束的基础上,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存在的严峻问题,是由于许多的原因造成的。1.企业自身素质低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中小企业为,高出大型企业约9个百分点。从盈利水平看,中小企业资金利税率1993—1995年3年间下降了60~70%。从亏损状况看,目前国有亏损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亏损面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近年来中小企业改制发展很快,大量中小企业改制流于形式,短期行为倾向严重,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则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据人民银行课题组对100余家国有企业自1993年以来改制情况的调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改制中都存在通过“母体裂变”、债务重组等方式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形。银行投放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流失严重,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2.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忽视当前,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问题上,国内经济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应该是银行贷款,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商业银行推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面。而这一观点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1)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由于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不偿失。(2) 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但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成功的创业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而银行信贷融资却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3)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存在资金筹措、信息收集、强化监管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要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势必要建立数量庞大的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巨额的自有资本金。其次,中小企业发展之初,不仅资金缺乏,而且由于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要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再次,在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率受到严格的控制,新组建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也将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而缺少足够的信贷动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也就难以真正改观。因此,要想从银行大量贷款,这一条路是走不通的。3.直接融资无渠道A 股、 B 股、 H 股均为大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无法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建立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只有在出资人能够分享成功企业高回报的情况下,才可能愿意承受其潜在的高风险。而股权融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分散与补偿方式。股权融资不仅可以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场内交易市场融资,还可在产权转让、技术转让等权益性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而我国对进行股权融资的公司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达不到那个条件。因此,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加狭窄。4.法律与法制相对滞后,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但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承认私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目前把私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产物,把它跟国有企业分割对立起来,对民营企业另眼相看的现象,还经常可见。比如在统计数据上,国家统计局只有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而没有民营企业的相关数据。民营经济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地位。民营企业直接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往往是执政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识上有突破,认识前进一步,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才放宽一步。二、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措施(一)中小型企业的创业者应主动与亲朋好友借贷我国是一个比较重亲情的国家,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接济是经常发生的,并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借鉴意大利和法国的做法,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向亲朋好友借资的措施,以建立一条中小企业便捷有效的融资渠道。(二)建立银企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1.赋予银行更多的权益。可选择部分有潜力、成长型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试点,允许企业与银行相互持有各自的股份。这样可以使银行超越一般债权人的身份,不仅可以促进银行集团化发展,而且是解决现阶段银行不良债权、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一种手段,又密切了银企关系,有利于互相监督。2.强化银行服务功能。首先,要发挥信贷桥梁作用,促使科研单位与中小企业联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软投入。其次,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网络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各种服务,帮助其提高应变能力。(三)疏通股票融资渠道积极借鉴和吸取西方国家发展股票市场的经验,努力营造上市环境,为那些成长性较高,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还不适应主板市场要求的中小企业创造新的融资场所。(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培训加拿大实业开发银行(BDC)成立于1947年,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其实力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BDC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更为它们提供咨询服务。这种贷前的培训,大大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为中小企业贷款形成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即BDC一旦向某家中小企业贷款,其他商业银行也愿意向这家企业贷款。这一做法给我国的银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及融资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参考文献:[1] 刘勇,李善同.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N]. 中国经济时报,2001-06-11.[2] 杨树林,黄海沧.对融资制度和企业选择融资行为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 .[3] 柏晶伟. 加快中小企业改革创新[N].中国经济日报,2005-02-03.[4] 李继刚.当前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5] 游贤康.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中小企业融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之现状与对策分析 》 【作者】 刘群. 【刊名】金融纵横 2005年05期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作者】 国亮. 【刊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3.《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对策》【作者】 洪慧. 【刊名】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4.《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作者】 党宏明. 【刊名】 西安金融 2005年07期

5.《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 姜征宇. 申希国. 【刊名】 济南金融 2005年06期

6.《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者】 王伯芳. 【刊名】 企业技术开发 2005年07期

7.《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对策》【作者】 崔俊峰. 【刊名】 中国金融家 2005年06期

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作者】 李靖. 刊名】 决策探索 2005年06期

9.《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作者】 廖丹. 【刊名】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10.《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作者】 陈璐. 【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1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 索引序列
  • 生态修复投融资路径研究论文
  • 川藏铁路投资路径研究论文
  • 生态农庄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
  • 社群生态和商业化路径研究论文
  • 融资路径分析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