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参考文献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参考文献

是 去年被收入其中的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SS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可以根据SS的病情特点,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八纲及六经等进行辨证论治。

摘要:

对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进行总结,包括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并分析各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指导干燥综合征临床辨证论治的作用。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综述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多个器官表现为复杂系统损害[1]。SS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发病高峰期为45~55岁,以女性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系统受累的表现明显[2]。SS在中医学上无相应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归于“燥证”“燥痹”“顽燥”等范畴。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华,在SS的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SS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1从五脏辨治

SS的发病可累及五脏六腑,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从脏腑辨证论治,可以明确SS发病的具体脏腑,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SS患者多有血虚津亏,津亏血燥表现为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等,通过滋养肝阴,肝血盛则津液充足。顾军花等[3]从肝脏的脏腑功能、解剖位置及经络分布、五行生克制化、肝胆表里关系及女子与肝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SS与肝的关系,并以肝为中心将SS分为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心肝火旺(栀子清肝饮或泻心汤)、肝胆(胃)郁热(左金丸、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归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肝气收敛(牡蛎散或金锁固精丸)、肝肾阴虚(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肝虚血瘀(复元活血汤或失笑散)、肝肾精血亏虚(芍药甘草汤或左归丸)、阴虚火旺风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等。周丹萍等[4]认为,从SS流行病学上看,女性占90%以上,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而发为本病。临床主要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肝血不足、肝郁脾虚等,治疗多予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平肝潜阳、育阴生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等。

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气血生化有源。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谢幼红[5]认为,SS是由于津液生成与运行输布失常所致,而脾脏在津液的生成与转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S的发病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根本之法,以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当归、柴胡、陈皮、丹参、升麻、甘草为基础方,并归纳为健脾益气生津法、健脾益气通阳法、健脾益气养肺法、健脾益气化瘀法。王晶等[6]从心脾失调、肺脾失调、肝郁脾虚、肾脾两虚、气血津液失调等方面论述了脏腑、气血津液失调对SS的影响,并认为SS的治疗应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调养,阴阳平衡的调和,气机升降的调节,气血津液变化的调整以及调畅情志。冯云霞等[7]则从气阴两伤、血瘀阴枯、燥毒生风3个方面分析了SS与脾的关系,并从脾气虚(益气健脾,滋阴润燥,温阳通脉;燥湿健脾,益气生津)、脾阴虚(补脾益阴,滋胃生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生津)2个方面进行论治。

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居阳位,其气通天,天气下行,才能天地交合,化生万物,肺性清凉,其气主收敛、肃降,以降为顺。戴恩来等[8]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要依赖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以保证脏腑经络之气的通畅,因此正常的肺功能对于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肺论治,益气养阴、宣肺通络为法,以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为基础方,治疗SS取得良好疗效。金实[9]认为,阴虚络滞、肺失通调为其病机关键,宣肺布津通络为治疗大法,并将药物分为开肺组(紫菀、桔梗、生甘草)、润肺组(南北沙参、天麦冬、乌梅肉)、清肺组(桃仁、牡丹皮、生石膏),组成宣肺布津方,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从肾论治

肾主一身阴阳,肾阴和肾阳,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为封藏之本,其封藏、固摄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张艳等[10]认为,肾水即肾阴,又称之为元阴、真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在治疗SS方面提出以益肾阴为根本大法,在补肾基础上兼补五脏,并根据病因病理产物的不同随证治之。吴生元[11]则认为,SS根本原因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津液代谢失常。具有气化功能的肾中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其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肾的蒸腾气化功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因此,温补肾阳、气化津液应贯穿于SS治法之中,方以益肾蠲痹丸为基础方。

2从三焦辨治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三焦的疏利与气机升降、津液输布密切相关。SS的基本病因与津液的输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三焦辨证的方式,有利于明确上、中、下三焦的病变部位,根据三焦功能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刘维等[12]认为,SS的治疗应重在滋阴护津,并根据三焦病位的不同,所选组方有所倚重,病在上焦注重肺胃,中焦注重脾胃,下焦注重肝肾,同时注意气血的固护,方能取得较好疗效。高龙等[13]则认为,三焦的功能是运行水液、通行诸气、促进体内津液气化。三焦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也影响到肺、脾、肾等相关脏腑对水液调节的作用,治疗上具体可根据上燥治肺、中燥脾胃、下燥肝肾的思路,以达到气血阴阳的调和。李征[14]认为,上焦在肺,治上焦如羽,中焦脾胃,治中焦如衡,下焦肝肾,治下焦如权。同时要注意卫气营血由外向内及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进行辨治。张晓强等[15]认为,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并根据这个联系确立了化气布津法以治疗SS,可用五苓散为主方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就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结热伤津成燥,运用其化气布津法,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水液循行有序,则口眼肌肤润泽。

3从气血津液辨治

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血津液病证为纲对SS进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与气、血、津液的关系,确定SS的病变在气、血还是津液,继而判断气血津液的虚实盛衰以指导疾病的治疗。潘利等[16]认为,气与津液关系密切,气旺则津充,气机调畅,则津液的输布排泄正常。SS的发病与气机失调、气虚有关,故SS的治疗应补气、调畅气机,包括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通经络之气几个方面。许超等[17]认为,SS的病理基础是阴津亏虚,阴津亏虚则导致血液生化乏源,故燥证多夹杂血虚的临床表现。血液之所以能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不仅靠气的推动、阳的温煦作用,还必须具有充足的血量。若血虚亏少,虽有气之推动,阳之温煦,也行而缓迟,以致滞而为瘀。瘀毒阻络,津液失布,又加重了燥证的发病[18-19]。秦长林等[20]认为,津液与血液同来源于营气,津液亏竭导致血液枯少,津亏血少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燥象愈炽,如此循环,故成燥痹。

4从八纲辨治

八纲辨证可能通过确定该疾病类别,或阴证或阳证,分析病位或表或里,辨明疾病特质,或热证或寒证,或实证或虚证,指导SS的治疗。熊静等[21]认为,燥证的基本病理基础为阳损及阴,阴津亏虚。阴阳互根互用,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阳气虚,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互损,精气血及津液代谢的失常,生成燥证。治疗上以地黄汤加补肾药为基础方,以温补肾阳、滋阴生津润燥。路志正[22]将燥痹分为内燥与外燥,外燥是指人体由于调护不当,内燥是由于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失调,外燥又分为凉燥与温燥,区分了SS因外而感,由内而发,寒热之别,表里之间的不同关系。马武开等[23]收集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SS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1316例SS患者中,为虚证,为实证,为虚实夹杂。运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对SS进行辨证分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角度着手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从而为疾病提供准确的治疗大法。

5从六经辨证

根据SS的病证特点,结合经络、脏腑病理变化,运用六经方法进行辨证,这有利于临床上准确把握病情,精准选方。季光明[24]认为,燥邪致病,首犯阳明,从口鼻入,而SS患者初期常见咽干、口干、口渴等症,提出了以阳明辨证为中心,分析阳明燥热波及少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他五经特点,总结出辄用苦寒、甘寒以清解阳明热毒。陈亚兵等[25]运用六经辨证,结合SS出现消渴症状的特点,依据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辨证为厥阴病,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胥晓芳[26]依据SS合并口干、小便不利的情况,辨证其为太阳蓄水证,选用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作用的五苓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六经辨证对于SS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根据症状的不同,六经辨证的角度侧重亦不同,灵活变化,随证治之能起到良好疗效。

6结语

SS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可以根据SS的病情特点,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八纲及六经等进行辨证论治。脏腑辨证多集中在对肝、脾、肾、肺四脏的研究,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三焦辨证多依据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药物,条畅三焦,通调水道,以达治疗的目的。气血辨证从气血津液关系入手,多认为气血失充是SS的重要原因,通过益气充津,补阴充血以润燥。八纲辨证可以较为全面地对SS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明确的治疗大法。六经辨证具有方证对应的特点,针对出现六经中任意一经病症,都有专方可供治疗。对于辨证论治方法多样的状况,根据SS不同的性质、发生的不同部位,选择与其相应的辨证方法,以获得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26-827.

[2]李娅,李小峰,黄慈波,等.中国不同年龄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7(2):129-133.

[3]顾军花,刘姗姗,陈晓云,等.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300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30.

[4]周丹萍,孙志岭,纪伟.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5,35(3):241-244.

[5]谢幼红.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0,31(6):710-712.

[6]王晶,刘维.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91-92.

[7]冯云霞,刘健.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11-13.

[8]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9]韩善夯.金实教授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2):17-18.

[10]张艳,黄继勇,王新昌.干燥综合征从肾阴虚论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11-512.

[11]罗世伟.吴生元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0):821-822.

[12]刘维,丁园园.从三焦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87-88.

[13]高龙,苏晓,姚重华.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21-222.

[14]李征.三焦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71-74.

[15]张晓强.化气布津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1,43(10):137-138.

[16]潘利,杨德才.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15-16.

[17]许超,钱先.滋阴养血活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44-45.

[18]曾苹,和秀丽,马武开,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6(2):73-74.

[19]和秀丽,侯雷,曾苹,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38-39.

[20]秦长林.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2):710-712.

[21]熊静,姚美玉,侯丽辉.阴阳双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857.

[22]张华东,边永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03-1905.

[23]马武开,唐芳,王莹,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82-485.

[24]季光明.基于六经辨证理论的干燥综合征中医症候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5]陈亚兵,陈一峰.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08.

[26]胥晓芳.五苓散治疗风湿病临床应用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101-1102.

你不管核心不核心,能发上算你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原名《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吉林中医药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综述

开设理论研讨、名医名论名术、实验研究、方药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护理与保健、综述和文献研究等刊栏。

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SS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可以根据SS的病情特点,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八纲及六经等进行辨证论治。

摘要:

对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进行总结,包括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并分析各种辨治方法的特点及指导干燥综合征临床辨证论治的作用。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综述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多个器官表现为复杂系统损害[1]。SS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发病高峰期为45~55岁,以女性多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系统受累的表现明显[2]。SS在中医学上无相应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归于“燥证”“燥痹”“顽燥”等范畴。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精华,在SS的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SS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1从五脏辨治

SS的发病可累及五脏六腑,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从脏腑辨证论治,可以明确SS发病的具体脏腑,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SS患者多有血虚津亏,津亏血燥表现为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等,通过滋养肝阴,肝血盛则津液充足。顾军花等[3]从肝脏的脏腑功能、解剖位置及经络分布、五行生克制化、肝胆表里关系及女子与肝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SS与肝的关系,并以肝为中心将SS分为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心肝火旺(栀子清肝饮或泻心汤)、肝胆(胃)郁热(左金丸、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归芍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肝气收敛(牡蛎散或金锁固精丸)、肝肾阴虚(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肝虚血瘀(复元活血汤或失笑散)、肝肾精血亏虚(芍药甘草汤或左归丸)、阴虚火旺风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等。周丹萍等[4]认为,从SS流行病学上看,女性占90%以上,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而发为本病。临床主要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肝血不足、肝郁脾虚等,治疗多予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平肝潜阳、育阴生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等。

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气血生化有源。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谢幼红[5]认为,SS是由于津液生成与运行输布失常所致,而脾脏在津液的生成与转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S的发病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根本之法,以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当归、柴胡、陈皮、丹参、升麻、甘草为基础方,并归纳为健脾益气生津法、健脾益气通阳法、健脾益气养肺法、健脾益气化瘀法。王晶等[6]从心脾失调、肺脾失调、肝郁脾虚、肾脾两虚、气血津液失调等方面论述了脏腑、气血津液失调对SS的影响,并认为SS的治疗应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调养,阴阳平衡的调和,气机升降的调节,气血津液变化的调整以及调畅情志。冯云霞等[7]则从气阴两伤、血瘀阴枯、燥毒生风3个方面分析了SS与脾的关系,并从脾气虚(益气健脾,滋阴润燥,温阳通脉;燥湿健脾,益气生津)、脾阴虚(补脾益阴,滋胃生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生津)2个方面进行论治。

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居阳位,其气通天,天气下行,才能天地交合,化生万物,肺性清凉,其气主收敛、肃降,以降为顺。戴恩来等[8]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要依赖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以保证脏腑经络之气的通畅,因此正常的肺功能对于保证津液的正常输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肺论治,益气养阴、宣肺通络为法,以麦冬、沙参、百合、西洋参、黄芪、牡丹皮、天花粉、知母、生地黄、丹参、紫草、蜈蚣为基础方,治疗SS取得良好疗效。金实[9]认为,阴虚络滞、肺失通调为其病机关键,宣肺布津通络为治疗大法,并将药物分为开肺组(紫菀、桔梗、生甘草)、润肺组(南北沙参、天麦冬、乌梅肉)、清肺组(桃仁、牡丹皮、生石膏),组成宣肺布津方,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从肾论治

肾主一身阴阳,肾阴和肾阳,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为封藏之本,其封藏、固摄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张艳等[10]认为,肾水即肾阴,又称之为元阴、真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在治疗SS方面提出以益肾阴为根本大法,在补肾基础上兼补五脏,并根据病因病理产物的不同随证治之。吴生元[11]则认为,SS根本原因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津液代谢失常。具有气化功能的肾中精气,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其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肾的蒸腾气化功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因此,温补肾阳、气化津液应贯穿于SS治法之中,方以益肾蠲痹丸为基础方。

2从三焦辨治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三焦的疏利与气机升降、津液输布密切相关。SS的基本病因与津液的输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三焦辨证的方式,有利于明确上、中、下三焦的病变部位,根据三焦功能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刘维等[12]认为,SS的治疗应重在滋阴护津,并根据三焦病位的不同,所选组方有所倚重,病在上焦注重肺胃,中焦注重脾胃,下焦注重肝肾,同时注意气血的固护,方能取得较好疗效。高龙等[13]则认为,三焦的功能是运行水液、通行诸气、促进体内津液气化。三焦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也影响到肺、脾、肾等相关脏腑对水液调节的作用,治疗上具体可根据上燥治肺、中燥脾胃、下燥肝肾的思路,以达到气血阴阳的调和。李征[14]认为,上焦在肺,治上焦如羽,中焦脾胃,治中焦如衡,下焦肝肾,治下焦如权。同时要注意卫气营血由外向内及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进行辨治。张晓强等[15]认为,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并根据这个联系确立了化气布津法以治疗SS,可用五苓散为主方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就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结热伤津成燥,运用其化气布津法,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水液循行有序,则口眼肌肤润泽。

3从气血津液辨治

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血津液病证为纲对SS进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与气、血、津液的关系,确定SS的病变在气、血还是津液,继而判断气血津液的虚实盛衰以指导疾病的治疗。潘利等[16]认为,气与津液关系密切,气旺则津充,气机调畅,则津液的输布排泄正常。SS的发病与气机失调、气虚有关,故SS的治疗应补气、调畅气机,包括宣降肺气、调理脾胃、疏肝养肝、补益肾气、通经络之气几个方面。许超等[17]认为,SS的病理基础是阴津亏虚,阴津亏虚则导致血液生化乏源,故燥证多夹杂血虚的临床表现。血液之所以能流布全身,环周不休,不仅靠气的推动、阳的温煦作用,还必须具有充足的血量。若血虚亏少,虽有气之推动,阳之温煦,也行而缓迟,以致滞而为瘀。瘀毒阻络,津液失布,又加重了燥证的发病[18-19]。秦长林等[20]认为,津液与血液同来源于营气,津液亏竭导致血液枯少,津亏血少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燥象愈炽,如此循环,故成燥痹。

4从八纲辨治

八纲辨证可能通过确定该疾病类别,或阴证或阳证,分析病位或表或里,辨明疾病特质,或热证或寒证,或实证或虚证,指导SS的治疗。熊静等[21]认为,燥证的基本病理基础为阳损及阴,阴津亏虚。阴阳互根互用,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阳气虚,阳损及阴,最后导致阴阳互损,精气血及津液代谢的失常,生成燥证。治疗上以地黄汤加补肾药为基础方,以温补肾阳、滋阴生津润燥。路志正[22]将燥痹分为内燥与外燥,外燥是指人体由于调护不当,内燥是由于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失调,外燥又分为凉燥与温燥,区分了SS因外而感,由内而发,寒热之别,表里之间的不同关系。马武开等[23]收集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SS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1316例SS患者中,为虚证,为实证,为虚实夹杂。运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对SS进行辨证分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角度着手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从而为疾病提供准确的治疗大法。

5从六经辨证

根据SS的病证特点,结合经络、脏腑病理变化,运用六经方法进行辨证,这有利于临床上准确把握病情,精准选方。季光明[24]认为,燥邪致病,首犯阳明,从口鼻入,而SS患者初期常见咽干、口干、口渴等症,提出了以阳明辨证为中心,分析阳明燥热波及少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他五经特点,总结出辄用苦寒、甘寒以清解阳明热毒。陈亚兵等[25]运用六经辨证,结合SS出现消渴症状的特点,依据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辨证为厥阴病,选用乌梅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胥晓芳[26]依据SS合并口干、小便不利的情况,辨证其为太阳蓄水证,选用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作用的五苓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六经辨证对于SS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根据症状的不同,六经辨证的角度侧重亦不同,灵活变化,随证治之能起到良好疗效。

6结语

SS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证可以根据SS的病情特点,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八纲及六经等进行辨证论治。脏腑辨证多集中在对肝、脾、肾、肺四脏的研究,根据脏腑的生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三焦辨证多依据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药物,条畅三焦,通调水道,以达治疗的目的。气血辨证从气血津液关系入手,多认为气血失充是SS的重要原因,通过益气充津,补阴充血以润燥。八纲辨证可以较为全面地对SS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明确的治疗大法。六经辨证具有方证对应的特点,针对出现六经中任意一经病症,都有专方可供治疗。对于辨证论治方法多样的状况,根据SS不同的性质、发生的不同部位,选择与其相应的辨证方法,以获得最为适宜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26-827.

[2]李娅,李小峰,黄慈波,等.中国不同年龄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7(2):129-133.

[3]顾军花,刘姗姗,陈晓云,等.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300例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30.

[4]周丹萍,孙志岭,纪伟.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J].吉林中医药,2015,35(3):241-244.

[5]谢幼红.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0,31(6):710-712.

[6]王晶,刘维.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91-92.

[7]冯云霞,刘健.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11-13.

[8]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9]韩善夯.金实教授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2):17-18.

[10]张艳,黄继勇,王新昌.干燥综合征从肾阴虚论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11-512.

[11]罗世伟.吴生元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10):821-822.

[12]刘维,丁园园.从三焦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87-88.

[13]高龙,苏晓,姚重华.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21-222.

[14]李征.三焦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71-74.

[15]张晓强.化气布津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1,43(10):137-138.

[16]潘利,杨德才.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15-16.

[17]许超,钱先.滋阴养血活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44-45.

[18]曾苹,和秀丽,马武开,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6(2):73-74.

[19]和秀丽,侯雷,曾苹,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38-39.

[20]秦长林.从干燥综合征看“燥必入血”的病变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2):710-712.

[21]熊静,姚美玉,侯丽辉.阴阳双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857.

[22]张华东,边永君,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气阴两虚论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03-1905.

[23]马武开,唐芳,王莹,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82-485.

[24]季光明.基于六经辨证理论的干燥综合征中医症候学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5]陈亚兵,陈一峰.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08.

[26]胥晓芳.五苓散治疗风湿病临床应用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101-110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以弘扬祖国医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己任,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并重。在反映我校教学、科研、临床成果,展示我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科研实力、学术氛围及优秀人才的同时,面向全国中医药大学、科研机构及临床医院,为全国中医药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严谨、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长春中医药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长中医,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B类,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校教学理念学校始终恪守“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了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学校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学校馆藏资源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万余册,电子图书万余册;期刊2719种(含过刊);馆藏古籍2700种,近3万余册。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BSCO西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超星读秀、超星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百链、移动图书馆等40余种数字资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类科技期刊。设有理论研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方药研究、综述、文献研究等栏目。

2007年8月,荣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2009年10月,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年,荣获吉林省一级期刊;同年,在中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表(2009)中名列第8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博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药物经济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炮制学 、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经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药理学、药用动物学、中医络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预防医学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计划设岗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优势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药学“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骨伤科学》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药学、药物制剂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针灸推拿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中医基础类课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架构于实践实训的立体多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临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封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原名《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吉林中医药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开设理论研讨、名医名论名术、实验研究、方药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护理与保健、综述和文献研究等刊栏。

省级的核心,没啥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四期

开设理论研讨、名医名论名术、实验研究、方药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护理与保健、综述和文献研究等刊栏。

是 去年被收入其中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不是 中文核心期刊。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严格来说刊物要看它有没有正式的刊号,不存在省级、国家级这些概念,一般CNKI上有就没什么问题,建议你去CNKI上看看期刊导航里有没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太慢了

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工作应该挺好找的学校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1958年成立,原名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82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净月经济开发区,毗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165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43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3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05人。终身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135人;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3人,国家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首席教授、主讲教授各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全日制在校生6989人,其中本科生5731人,专科生380人,研究生595人,留学生128人。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工、管、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34门。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2部。在近两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校有1个国家级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2004年,在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中医学和中药学分别排名第6位和第9位。“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3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的2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62万元,生均10459元。馆藏图书11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有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珍、善本典籍。出版发行《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吉林中医药》等学术期刊及《大家健康》《老来乐》等科普期刊。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国外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培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主办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研究单位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往来。 近年来,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2007年学校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基础医学院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服务,努力建设成一流的中医药大学。

不要报,你会后悔的!!你真的会后悔的!!!!!

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期刊。

天津中医药大学。1、天津中医药大学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长春中医药大学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2、天津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长春中医药大学好。

  • 索引序列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参考文献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综述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封面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四期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太慢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