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五、中国的生物灾害(一)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二) 森林病虫害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3.主要害虫——松毛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2)主要种类及分布(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2.鼠害(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
2007-06-21 毕业论文谁来为生态环境保护买单 [1] 2007-06-20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环境保护论文 [5] 2007-06-20 “昆玉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走廊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论文 [4] 2007-06-19 大学生环境保护论文-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36] 2007-06-19 环境保护论文-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36] 2007-06-09 挪威政府环境报告展望 [10] 2007-06-09 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GGDP [29] 2007-06-09 中国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56] 2007-06-09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 2007-06-09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6] 2007-06-09 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 [10] 2007-06-09 米草光合作用速率季节变化及其对初级生产的影响 [7] 2007-06-09 试论自然环境资源有偿使用 [44] 2007-06-09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3] 2007-06-09 风能——21世纪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 [27] 2007-06-09 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5] 2007-06-09 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24] 2007-06-09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7] 2007-06-09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20] 2007-06-09 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8] 2007-06-09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 [36] 2007-06-09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27] 2007-06-09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5] 2007-06-09 环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28] 2007-06-09 论环境标准为管理服务的内涵与层次 [7] 2007-06-09 试论我国开展人体总暴露研究的必要性 [2] 2007-06-09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9] 2007-06-09 工业污染源的标准化评价 [19] 2007-06-09 废物最少化专家系统的设计 [6] 2007-06-09 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与环境对策 [5] 2007-06-09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2] 2007-06-09 深生态学:一种新环境价值理念 [19] 2007-06-09 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 [16] 2007-06-09 从1998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 [7] 2007-06-09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21] 2007-06-09 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47] 2007-06-09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17] 2007-06-09 洞庭湖区灾后重建的流域生态管理学思考 [13] 2007-06-09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33] 2007-06-09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151]参考资料:
1 榆林地区1970-2010年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分析2 MODIS干旱指数对华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3 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降雨径流的分布式模拟及率定4 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执行副校长Warren Kent Wray博士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 宁夏近50a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分析6 宁夏0℃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7 近50a西安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8 开都河流域上下游过去50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9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10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加教育部、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11 黄河中游马莲河历史与现代洪痕沉积与水文学研究12 “中亚增生造山演化与成矿预测应用研究”通过鉴定13 绿洲土地整合是增加耕地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14 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热状况研究15 黄土丘陵区坡面尺度上不同植被格局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研究
中国出版的以干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有: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科学(英文版)中国沙漠
《干旱区地理》算是比较好地学类期刊,仅是 中文核心期刊,也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中亚干旱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地带性干旱区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性气候:中亚干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决定了它拥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特征表现为炎热干燥的夏季和极寒干燥的冬季。由于中亚干旱区地处于欧亚大陆内部,因此很少受到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2. 地貌因素: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或山区,并且缺乏大型的水源。山地和高原的地形加上极少的水资源,导致该地区的降水量十分有限。3. 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中亚干旱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过度放牧、缺乏节制的土地开垦、乱砍滥伐等等。这些活动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土地脆弱性增强,从而加剧了干旱区的干旱现象。4. 环境变化:由于气候变化,中亚干旱区的降水量变化不确定。根据数据显示,该区域的平均降雨量呈减少趋势,而温度却呈上升趋势。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成因主要是干旱气候影响。气候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西北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加之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形成比较干旱的气候。在气候影响下形成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环境。青藏地区西北部海拔更高,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形成高寒的、干旱的地理环境。
中国出版的以干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期刊有: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科学(英文版)中国沙漠
是。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9-2020)》中《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入选来源期刊C库,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山地学报和干旱区地理一样厉害。山地学报涉及山地研究、地质研究和相关生态研究,是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国际级学术期刊。干旱区地理是全球范围内干旱区研究的先导期刊,是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干旱区地理》算是比较好地学类期刊,仅是 中文核心期刊,也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地理科学研究
2007年经中国地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中国地理学会正式接纳《干旱区地理》为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成为中国地理学会旗下少数几个由京外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之一。期刊的刊载范围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并反映干旱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干旱区研究报道、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干旱区地理学提供论坛,同时还欢迎对《干旱区地理》发表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评论。主要读者对象:地理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以及农、林、牧、水利、气象、地质、工交、贸易、城建、旅游、规划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和决策者和国内外科技工作者。1992年开始至今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中,《干旱区地理》一直被确定为地理核心刊物。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国家自然基金的帮助下进行了期刊的评比,确认《干旱区地理》为地球类核心刊物。《干旱区地理》目前已被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期刊文摘 (CSTA)数据库》(英文版)、《中国地理文摘(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Abstracts〉和《中国国土与自然资源文摘》等综合性、专业性数据库和文摘类期刊列为引文刊物或核心来源刊物。 《干旱区地理》从1990年至今一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该数据库地学类核心期刊。 《干旱区地埋》汉文版已在 1998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清华大学光盘版””、 “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科技部西南信息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干旱区地理》国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已被国际检索刊物和数据库GeoRef,CAB,AGRIS,AGECONCO(CD)、PLANTGENE(CD)、CAB HEALTH和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的黄土委员会(Loess Commission)的会刊黄土通讯(Loess Letter)列为引文刊物。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7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13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