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人口红利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人口红利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人口红利论文范文资料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1.关于人口红利的概述

人口红利概念是在特定的阶段,主要是一个国家在人口转变的过程当中,其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但相反它的抚养率却比较低,这种情况下不但给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还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局面因此得到开放,使其投资力度大、储蓄能力高和增长速度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就在人口红利期,就是人口的抚养比例越来越低而劳动力却是越来越高,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中人口红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将人口红利概念一分为二,即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第一人口红利是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提高的原因是因为出生率越来越低,还有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阶段,因为人口的总体负担逐渐降低而发生转变;第二人口红利是对于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人们提前预料到了并随之做出了相应的个人调整,通过提高劳动资本对应的比率,做出了对资本储蓄消费的决策,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口在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受到人口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总之,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储蓄和刺激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

2.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快速的持续发展中人口红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人口红利促进储蓄与投资

在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总体都比较年轻,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在保证能够实现充分的就业条件下,劳动人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经济负担,而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重也没有太大的负担,这样家庭支出也不是很多,使得家庭储蓄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倘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增加,那就可以增加其带来的储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的减小,在养老方面也不会过多的依赖家庭,这样大大地促使了在年老之后更早的做好储蓄投资工作。

人口红利增加劳动力供给

实现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这样在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就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非常强的竞争力,而劳动抚养比例的下降也间接地促进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为了能够从家庭中把劳动力解放出来,更好地参与其经济发展,少儿抚养比例的降低,使家庭当中抚养下一代的人口数量有效的减少。

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的供给,它包括两点:一是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不断的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而这个出生列队的人口已经进入到了劳动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不断的增加大大地降低了人口的抚养比例,这种影响已到达了一个巅峰阶段。倘若对于这些新增加的劳动人口劳动力市场可以吸收,那人均收入肯定也会随着提升;二是目前家庭规模也在不断的缩小,女性也就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女性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使其家庭规模有了明显的减少。人口负担降低了其劳动的参与率就提升了,这让有更多劳动力的家庭慢慢地从非生产性的活动向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中转移。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利变动使得其劳动的投入时间大幅度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再加上充分就业,而且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比较年轻,价格又不是很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创造出社会财富。

3.其政策意见

伴随着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期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慢慢的人口红利就会成为人口负债。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会到达亿,占了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的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的供给也会随之减少,这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意见:

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的提升,少儿的抚养比例在逐年下降,人口红利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渐渐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退休年龄的延长

我国人口越来越老龄化,社会的赡养负担也越来越严重。还有我国在医疗卫生水平方面也在不断的提升,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升,欧盟委员已然计划把其退休年龄调至70岁,这样退休的年龄延长了,劳动力的供给也就大大的增加了,本来应该成为赡养人群的就变成了劳动力人群,又能够继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份劳动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我国已经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在渐渐的减少,劳动力的优势也在渐渐的减少,像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将慢慢地失去市场,所以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转变。我国劳动力不能长期依靠低成本的优势来维持,需要我们对自主创新能力不间断地进行提升,对劳动力优势进行转化,努力向劳动力技术优势靠拢,有效地对系统集成和关键的技术创新进行推进,早日将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现如今,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但在教育水平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其劳动生产的效率。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单单的依靠劳动力、资源和资金,必须要发展人才,慢慢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为人才红利,从中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还可以提供持久动力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口红利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它只是人口窗口机会。要体现充分,一是不但要具备政策和制度的支持,还要具备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其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劳动的年龄人口参与不到生产,这样人口红利得不到兑现,社会就业压力大幅度增加。倘若经济总量超出过多,人口红利就会受到劳动人口规模的影响大量的减少,人口红利所持续的时间也会大大的缩短,从而由窗口期演变成人口陷阱。所以,人口红利和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的实现关键就是充分就业。人口红利的利用和开发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劳动的参与率,所以劳动的参与率的保持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劳动人口的素质还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大小,这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开发人力资本和提升它的人口素质。

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摘要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启示我们要积极利用老年人自身的力量,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关键词吉登斯老龄化老年人力资源弹性退休制度一、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到来,福利国家面临新旧双重危机,传统的左派与右派都无法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积极福利思想。在其福利思想的框架下,他特别针对老龄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主张的核心就是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并且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在解决老龄问题上,吉登斯认为必须发挥老年人自己的力量,要把老年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随着寿命不断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很多学者预测老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吉登斯认为这种老龄问题是一种貌似旧风险的新风险。“在达到退休年龄时才开始发放的养老金,以及‘养老金领取者’的概念,都是福利国家的发明。但是,这些概念不仅与新的老龄化现实难以合拍,而且很明显地表现出依赖福利的色彩。它们表现出能力的丧失,而且,从这些概念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演出许多退休人士为什么感到失去自尊的原因。”“老年人必须由国家照料的期望创造了一种同样有害的依赖文化(culture of depend-ency)。”人到退休年龄便成为养老金的领取者,这种人为划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具有两个弊端:首先,老年人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并被视为负担,而且也确实成为了负担。其次,这种做法不能区别对待不同的老年人,如有的老人身体状况好,到了退休年龄以后可以继续工作而且愿意工作,在划定了退休年龄的情况下他只能退休。而如果有的老人身体状况不行,他也必须工作到退休年龄。所以吉登斯主张要把老年人自身看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力量,老年不应当被看成是一个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责任的阶段,这样就必须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他还指出“规定必须到达‘有资格领退休金的年龄’才能享受养老金福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们应当可以自行选择使用这笔资金的时间,这不仅使他们可以在任何年龄上停止工作,而且可以为他们提供教育经费,或者在需要抚育幼儿时减少工作时间。如果个人既可以选择提早停止工作,也可以选择多工作一段时间,那么废除强制性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将是中性的。”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自1999年来,我国便进入老龄社会。2006年2月中国人口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前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居世界之首。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就决定着我国老龄人数的庞大。虽然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会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我国老龄人口仍将是庞大的。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第二,我国老龄化速度快。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不断降低,底部人口萎缩,总体人口增长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这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要快于他国。相关研究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而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第三,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一般来讲,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老年人福利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养老的负担更重。除以上三点外,还存在着地区间老龄化水平差异大等特点。我国老龄化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老龄化导致社会负担加大。我国目前的老年抚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而根据中死亡率计算,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7,根据低死亡率计算,我国2020年的老年抚养比将上升为0.19。届时,个人、企业、社会都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其次,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相对不足。虽然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随着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引起生产人口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减少,从而带来劳动人口的相对不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又必然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障碍,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又会使解决老龄化问题更加困难。总之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老龄化是我国重要的课题。三、吉登斯老年人福利主张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吉登斯的老年人福利主张告诉我们要会运用老年人自身来解决老龄化问题,要将他们视为人力资源,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意愿,而要做到这些改革退休制度是必须的选择。我国现行退休政策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放宽五年期限。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根据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当时的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而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很大变化,人均寿命也提高到了72岁。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退休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首先,退休年龄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的是劳动者知识层次越高,所耗用的成本越高,而且参加工作的时间会略迟。而在我国,目前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可以推迟退休外,大部分人的退休年龄是偏低的,尤其是女性,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当“人口红利”过后,劳动力资源减少的时候这种情况的影响会更大。其次,造成社会负担过重,老龄人的过早退休必然加重养老保险支付的负担,同时也加重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负担,在我国目前养老保险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的养老负担就会更重。最后,固定的退休年龄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权利的充分体现。现行的退休年龄没有体现老年人自身的意愿,有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愿退休但必须退休,甚至因此患上退休综合症,有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不愿继续工作,却不能提前退休,或者提前退休则面临退休待遇的减少。另外男女退休年龄上的不平等,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因此综合上述因素的考虑,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调动老年人的力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实行弹性退休制目前我国政府正有准备提高退休年龄意向,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持反对意见的很多。他们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对于目前我国国情来说不合适,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会加重当前年轻人就业困难,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和工作比较辛苦的老年人来说不公平等等,可以说意见很难得到大致的统一。既然提高退休年龄争议很大,那么实行弹性退休制会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不能跟吉登斯所讲的那样完全取消退休年龄的规定,我们可以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弹性退休制。就我国而言过早的退休必然会加重各方面的负担,因此可以在最低工作年限(根据不同情况设定)的基础上实施自愿选择的弹性退休制。同时还可以根据退休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待遇水平,这样就可以做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人们推迟退休年龄。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这样:女性选取55岁作为最低退休年龄,在55周岁至65周岁之间,她们可以任意选择何时退休。男性可选择60岁作为最低退休年龄,在60周岁至65周岁之间,他们可以任意选择何时退休。当然根据行业的区别可以再继续细分。事实上弹性退休制度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政策主张,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采取其它各种手段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老年人自己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各种兴趣爱好组织、互帮互助组织等;鼓励健康低龄的老年人再就业,如设立专门的机构帮助老年人才就业,积极搭建老年人信息平台等;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当环保志愿者等。同时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再就业权利方面的法律规定。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退休给老年人带来的孤独与失落等消极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让他们自立、自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总之,要利用多种手段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活动性,让他们在体验自身价值的同时减轻社会负担。注释: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

关于人口迁移论文范文资料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作者:黄冈中学教师李文雄

中国历史上可以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在战国的分裂时期,各国相互迁移,成了中国历史上了第一次人口迁移,在秦汉大统一时期,内地人口向与西北人口相互迁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主要是中北方人口向长江以男迁移,在唐宋元明青的大一统时期,主要是内地向中国边疆迁移,更重要的是向中国东部沿海迁移,北方向南方迁移,具体原因等候再说. 特别是明朝后,中国部分人口到南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还有,如果中国哪个地方闹瘟疫,死了很多人,国家就会让人口较多的地方人口去补上.反正是人口自然迁移与人口政策迁移,但主要是人口自然迁移.在近代历史上,人口主要向东南沿海迁移,在抗战时期人口有东部向西部后方迁移.在建国后有三次人口迁移,主要是一五计划(农村向城市迁移),文革(城市向农村迁移),改革开放时期(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大量涌入).这是人口流动历史!!!!!!!!!! 人口迁移跟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中心有重大的关系,在古代由于中国西北环境很好,因此那里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由于朝代更替,战乱毁坏,还有人为的破坏环境,自然日益恶化,才使得人口迁移,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天气寒冷时期与四个天气温暖时期,在寒冷时期,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内地以谋求生存空间,由于经济的发展,一些资源得到开发,但是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开发,这样南方的资源比北方多,因此引来了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因!!!!!!!!!!!!!!!!!!!!!!!!!!!!!!!!!!!!!!!!!!!!!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来说,可以减少当地的人地矛盾,增加当地人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但是失去了很多的人力资源,造成当地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减慢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对迁入地来说,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当地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加剧了当地环境的破坏,增加当地人地矛盾.使个人在当地社会发展空间逐渐减少,不是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较快发展!!!!!!!!!!!!!!!!!!!! 总之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即有利也有弊,这其中的取舍就看社会综合问题啦!!!!!!!哈哈,讲的不够经验,还请多多指教!!!!!!!!!

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很大,同时人口省际迁移是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对几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城镇布局、区域开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受到特别的注意。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首次在16个省的74个城镇进行了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涉及25538户共计100267人,代表了4350万城市居民。但由于调查仅局限在城市区域,而且给定的暂时性迁移范围不够完整,使得已在城镇生活超过一年的暂时性迁移者被划为永久性迁移者,从而低估了暂时性迁移人口总数。继这次人口迁移抽样调查后不久,1987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关于人口迁移的项目,取得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的人口迁移数据。1990年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与前三次人口普查相比的一个重大改进也是首次在人口普查的调查表上增列了1985-1990年间的迁移人口,并记录了迁移发生的9种原因。这三次调查,尤其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我们深入认识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分析结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论据。一、近年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由于受到严格控制而处于抑制状态,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很低,虽然在50-70年代也曾有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为行政调动为主的迁移,如50年代政府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他们在70年代末的大量返城等。80年代是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纷繁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封闭、半封闭的人口分布局面,人口迁移与流动日益增多,计划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据198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我国1982-1987年跨市镇县的迁移人数为每年平均仅有363万,而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推算结果,在1985-1990年间已增加到年均1053万人。流动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5大城市为例,1984-1988年流动人口总量由250万人上升到536万人,增长114%。人口迁移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剧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角度讲:(1)首先是改革为人口迁移、流动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农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农村释放出大量富裕劳动力;各种限制人口迁移、流动政策的放宽、松动,使人口迁移、流动具有了客观可能,自发迁移大量增加。(2)经济发展是人口迁移流动加速的动力,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水平各异,致使各地区人均收入差异较大。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较大的利益差别,使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产生了吸引力。(3)在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现在正值升学、就业、结婚年龄,是迁移的高峰年龄段。从微观角度讲,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省际迁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们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所列出的迁移原因划分为经济型和非经济型两类。经济型迁移包括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非经济型迁移包括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学习培训和退休退职。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结构中,仅有一些伴随社会生活而产生的迁移流动如婚姻迁移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开放,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迅速增长,在总迁移中所占比重将不断提高。我国近年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的变化正反映出这一趋势。1985-199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中经济型迁移人口占42.99%,非经济型迁移人口比重为57.01%。经济型迁移比重比80年代前期(1982-1987年)的33.90%上升了9.09个百分点,其中属务工经商的达856万人,占25.09%,比80年代前期上升了17.7个百分点,务工经商已从80年代前期的第6位迁移原因跃居为首位,地位十分突出(见表1)。除务工经商外,1985-199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还有婚姻迁入、学习培训。而80年代前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前3位原因分别是工作调动、随迁家属、婚姻迁入。

从近20年来的研究看,就中国独特的城市化道路,是否构成一条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对中国是否需要走城市化道路特别是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学者们展开了持久、不懈的争论,本文以下着重就以下问题加以讨论。1.城市化的定义和口径:和人口迁移一样,城市化在概念和口径上出现混乱,关于城市化,至少有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三种叫法,而关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则变化更大。在1982到1990年8年间,全国的市由236个增加为456个,增长了93%,其中设区的市由104个增加到188个,增长了80%;不设区的市由129个增加到268个,增长了1倍多;县辖镇由2664 个增加到9322个,增长了倍,即小城市及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城市的发展很多是通过“撤县建市”而设的,其中一些城市“市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归因于政区的扩展。据测算,在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约有60%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县级市市区人口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部分甚至占到80%左右。市区的迅速扩展,甚至使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的倾向(杨云彦 1994)。如果按照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口径计算,1990年中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3%(乔晓春等 1991),这一数字显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历经多次调整,加之行政区划调整和县市、乡镇管理体制的调整,导致目前行政性的城乡划分与研究意义上的城乡划分相去甚远。如何建立一种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城乡人口统计口径,从一开始就是伴随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胡开华等 1984)。2.关于城市化是不是共有规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反城市化思想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上风。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长期的反驳。有学者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指出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劳动分工逐渐完善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要前提,城市化过程是和工业化相伴随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中国也必须遵循这一普遍规律,走城市化的道路(周一星 1982;高佩义 1991)。有人从西方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来证明中国可以跨越城市化阶段,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有学者从中国人口的长期发展战略角度论述城市化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现代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毅(1987)论证了通过城市化实现人口控制的方案。从控制人口的效应方面来看,农村人口在迁入城镇后,其生育行为向城镇趋同,能起到降低生育率、有效控制人口的效果;从老龄化趋势看,农村劳动力迁入城镇将缓解城镇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杨云彦(1994)运用多区域模型进行了详细测算,方案I假定城乡之间完全隔离,没有相互间的人口迁移。按该方案,中国总人口最高可达亿,人口负增长将在2035年后出现;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迅速老化并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方案II假定每年由农村迁往城镇的人数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其他参数与方案I相同,预测结果表明,按这一方案,中国总人口最高可达亿,并于2030年后出现人口负增长,城镇人口比重在2035年前超过50%,城镇和农村人口同步老化;方案III假定每年由农村迁往城镇的人数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其他参数与方案I相同,这一方案总人口最高可达亿,并于2025年后出现人口负增长,城镇人口比重在2010年前超过50%,人口老化的程度高于方案II,且农村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高于城镇。通过三个预测方案的比较,不难看出人口城市化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城镇人口老化的重要作用,但是过高速度的城市化可能加剧农村人口的老化并导致人口过快收缩,而且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这就要求在长期发展战略中采取温和渐进式的城市化模式,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刘家强 1998)。这其中特别要注意协调城乡关系,辜胜阻(1991,1993)和孟立联(1992) 对此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3.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选择上,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争论:一种主张大城市优先发展,理由主要是大城市具有较高的效率,在国家资金约束严重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优先投入大城市;另一种主张优先发展小城镇,他们认为,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依靠众多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关键 1997)。主张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综合效益的对比,认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最优,不赞成以“农村病”为代价来避免“城市病”(廖丹清 1994;周天勇等 1989)。而一篇文章更是尖锐指责“大城市有害论”的荒谬性,认为人口学家误导了这样一个应由经济学家来回答的问题(伍晓鹰 1986)。当然,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赞成优先发展大城市,就像并非所有人口学家都赞成优先发展小城镇一样。例如,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少学者仍然把“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出现的城市过度繁荣、农村长期凋敝的问题(城市信息报 1985)。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研究没有考虑到巨大的地域差异性,要么强调发展大城市、或是有限发展小城镇。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一刀切的方法很难照顾到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应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城市化政策,而且实施城市化战略不能完全借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通过城市的开放,使其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发展。事实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生转变,国内外学者将这种动力机制的转变总结为“自上而上”模式向“自下而上)”模式转变(辜胜阻等 1998)。4.城市规模: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相联系,大城市的规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国反城市化的思想表现得最突出的是对大城市的态度。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长期以来受到严格限制,各大城市均制定了明确的人口控制目标。其结果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城市人口不断突破控制目标,如北京市“七五”期间规定的人口规模目标是在1990年控制在1000万以内,而这个数字在1988年就被突破了(杜午禄 1997);另一种情况是导致严重的老龄化,如上海市。政府控制大城市增长的手段,主要就是行政手段,包括以增容费形式出现的办法来抑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其有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要大打折扣。另外,大城市的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实行过分严格的关门政策,否则将面临包括老龄化问题在内的社会经济问题(李若建 1996)。通过功能调整来实现对城市规模的调节就变得十分必要。为了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建卫星城曾经被作为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卫星城建设似乎没有产生应有效果,有的学者以“陨落的卫星”来形容卫星城建设是“得不偿失”的(钟荣魁 1993)。可以认为,城市增长及其合理规模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我们对城市增长的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的政策问题,如发挥级差地租作用、功能分区的形成、市场决定的收入机制等,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5.对策研究:经过长期的理论论争和实践探索,加速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主流观点,这其中就涉及复杂的政策性研究。首先是就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保证。从理论上讲,在要素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当资本的稀缺程度真正地通过价格得到体现时,投资者必然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将最能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资本供给真正形成制约时,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速度将加大,是可以逐步吸收增长速度低得多的劳动力。从操作上看,通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开放,特别是城镇第三产业包括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份特别是民营经济在吸收就业方面的潜力,其前景相当广阔。其次是城镇人口的膨胀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镇人口过度膨胀的困扰。中国在城镇放开之后是否会遇到这一问题呢?这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中国农村不会出现像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贫富不均、缺地少田的“赤贫”阶层,在相当长时间内至少可以保证农民维持一个温饱的水平,土地对人口的“推力”相对来说不足以使农村人口大规模脱离农村,除非在城镇能够得到明显高于农村的生活水平,农村人口还是要回归故里的。因此,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只要国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可在农村和城镇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平衡,不至于使农村人口对城镇构成过大压力。第三是城市建设问题:农村人口进城当然要对城镇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延用过去那种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城市建设方法,国家在财力上确实有困难。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城镇建设改革的方向势必是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来承担,如果理顺这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城镇住房制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不会成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第四是户籍制度问题:现行户籍制度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关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不断加强(潘义勇 1992),并已促使政府部门开始探讨具体的改革措施。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它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表现形式。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排斥城市化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城市化社会不仅仅是人类一种居住方式的改变,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新的文明层次,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被人为割离,习惯性地向农村、向土地转移人口压力。这种作法还应延续多久?中国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一直十分沉重,而转移人口压力的主要途径主要是由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的扩散。从古代中原向周边地区的移民,到近现代向东北、西北地区的移民,以及解放后对内地湖区、滩涂的大规模围垦、开发等,还有多次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城市人口的尝试。最后,这些尝试包括多次农业移民,大多以失败告终,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严酷的现实表明,向农村、向土地资源转移人口压力的做法利小弊大。受其生产方式决定,同等面积的耕地所能承载的人口远小于其所能承载的非农人口数,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不计土地的农业承载力而进行农业移民,必然导致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城市化不仅具有经济、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对一个人口密集、耕地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城市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人们常常把城市看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子系统,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社会管理成本上升等所谓的“城市病”。但从宏观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不仅是“生产有效率”的居住方式,也是“生态有效率”的居住方式,这突出表现在城市人均占用的土地资源大大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只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少对土地的消耗,而不是相反。而且,城市的规模效应也使环境的治理更加有效。当前,加速城市化对中国刺激经济增长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扩大投资,刺激内需。很多人把启动“内需”的希望寄托在广大的农村,但是启动农村市场并非易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供电、供水等环节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农村市场的开拓十分艰难。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其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农村市场的深度发育将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农村市场,而应将农村市场开发的范围扩大到正在或将要转向城镇的这部分农村人口上,加速农村消费潜力向各级城镇的转化。通过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刺激城镇房地产市场,扩大城市现实需求,同时为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五、评价与展望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资料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引入和创新上有明显的进展,但目前的研究以描述性、政策性研究居多。相对于学科进展而言,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似乎更有特色,而人口学者对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研究,与其他学科包括人口学其他领域的进展方面,无论在规范化还是在理论建构和计量分析方法运用方面都显得不足。我们至今甚至不能确定一些基本的定义,达成一个普遍接受的统计口径和方法。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所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效应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全社会对外来人口的非理性排斥和对城市化的“畏惧”,就与我们研究的肤浅有关;对中国发展的长期性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判断。 要将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推向深入,首先在观念上要有两个突破:第一,要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试图用行政手段干预城市的发展,其结果,不仅总量控制无法实现,还导致严重的结构矛盾,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问题均十分突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如何根据城市增长机制来设计调控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左学金 1994)。第二,要突破短缺经济的思维定势。在经济发展超越短缺条件后,消费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活动人口的增加、产生了商品和服务需求,将促进城市发展和就业人口,我们没有理由对城市化心存“畏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学术规范应成为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有关城市化道路、流动人口等方面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绝大部分只不过是低层次的同义反复。这种状况与缺乏必要学术规范有密切关系。为此,应充分总结现有进展,充分借鉴他人成果,才能不断将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加入目前主要由农村人口组成的人口移动大军,汇为壮观的城市化大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度和重要的时期,研究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广泛的研究内容,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最富生命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空间。

关于人口结构论文范文资料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一、引言

30多年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总方针的指导下,依托“宣传 教育 为主,节育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 方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总体而言,婚育新风已牢固扎根于人民心中,少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特别是已婚育龄人群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这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思想客观共同组成了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固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潜发性地要求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由兼顾全面,重点解决人口数量问题向优化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迈进。

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所历所思

符合政策生育率是衡量地区性计划生育水平的重要目标。过去,在人民生育观念十分落后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政府不得不采取多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即所谓的“土办法”。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土办法”曾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面对违规违法生育行为,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的主要是生育前的宣传教育和生育后的依法行政(即征收社会抚养费),而后者在具体执行中绝非易事。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社会化,从取证到立案到依法征收,这一过程必须事实清楚,程序到位。其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以达到遏制政策外生育的效果。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征收过程中,面对特困人群,又不得不缓征,少征,甚至是事实上的免征。

为了鼓励按政策生育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 措施 。如: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抚助金,中考、高考加分,农村合作医疗减免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确实对广大育龄人群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实施这一系列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制度的设计上,为了保证计生奖励抚助金发放的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位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60岁左右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其取证材料涵盖与对象面对面的询问笔录,背靠背的旁证记录,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级、街(乡)镇级、区(县)级证明或案查,表格材料达十份之多。

笔者曾在参与此事时,目睹农村老人为了享受到每年近1000元的抚助金,不得不陈述自己年轻时在婚姻,生育方面的种种无奈和尴尬,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心中隐隐作痛。笔者不断 反思 ,政府设置奖励抚助金利于民情,示范他人,为何非要强调婚后未生育者或婚后不能生育者就不能享受呢?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对象户心中的伤疤。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为什么要制定出那么多的表格材料?这其中很多材料除了增加基层劳动量和行政成本外,并无太多益处。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奖励抚助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确需调查对象户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无需过多地究其原因。即便需要追求其准确性,也无需自我设置层层障碍,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全可以简化程序,分级负责,事后追责,并依据事实取消不合理的享受资格。

为了控制政策外生育行为,我国长期推行行之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上环和结扎曾经是控制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现在节育意识已深入人心,选择不同的节育方式更是家喻户晓。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将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作为一个指标下达给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来实施。节育既是工作需要同时也是育龄人群生活的需求。本来可以顺流而下的事情何苦要逆流而上!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已明文规定: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要求户籍地与跨地区流动的现居住地同为主管,同时上报出生人口。户籍地必须掌握外流人群的婚姻状况,怀孕状况,生育情况,节育情况并实行跟踪管理。这其中的硬指标,一是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二是孕情上报及时率,三是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的自然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问题是,户籍地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户籍地政府,要及时掌控流出人口特别是长期流出且流入地较远及随意性较强的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何其难!要实行跟踪管理何其难!户籍地村(居)委会为了掌握信息,达到跟踪管理的要求不得不随时捕捉流出人口的返乡时机,有时踏着红线利用村规民约在为流出人员出具证明,落实农村优惠政策时设置关卡,虽能起到一定效果,却使干群关系紧张,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再者,户籍地为了落实跟踪管理责任,不得不经常组织专班跨区、跨市、跨省外出,在付出较大的差旅成本消耗后,往往效果欠佳。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将代替户口本。笔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平等国民待遇,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而卫生计生部门理当顺势而为,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注入切实可行的新动力。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计划生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功不可没。1979年以前,我国由于未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失误,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担沉重,举步维艰。目前,人口计划生育的内在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将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放到大人口的范畴内去权衡。

三、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权衡人口总量

笔者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兄弟姐妹4人,那时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笔者本人育有一女,现年21岁,正处于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阶段。这种生育现状是同龄城镇人口生育状况的缩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后代绝大部分都将自觉地晚婚晚育,主要原因不是生存的压力,而是教育、就业、创业所需要的时间量及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所需要的时间量共同决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大有延续趋势的事实。这一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忧虑:一是将来在我们后代的人群结构中,含农村青年,能够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多大比例的一线劳动者?二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青年一代组成家庭后将同时赡养几位老人?这也许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负担,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年轻一代精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些问题依靠正在完善的养老体系恐难以解决。我们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人民将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中?这些问题即便要解决,依据人口出生及成长的周期性,仍需将近2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三是年轻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上养尊处优,精神上唯我独大,尽管接受了丰富的 文化 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面对国防需要和社会前进的种种艰难险阻,他(她)们所具备的应对心理、能力和素质实在堪忧。

在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第二胎;生育一个女孩后,可再生育一孩。这样的生育政策初衷是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解读时不应该带着片面的观点和歧视的眼光。但相对城镇人口而言,农业人口中尽管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政策外生育行为,当今的农业人口依然处于低生育水平。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坚持:适龄人群得到了较为便利的节育手段;政策外生育给适龄人群带来的生存压力;征收社会抚养费所产生的社会辐射力。二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广大农村青年更大范围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所传播的新的生活观、工作观和生育观。新一代广大的农村青年,也许仍怀着生育二胎的意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极少比例的夫妻想生育3个或3个以上的孩子。

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奉献担当上都普遍强于独生子女。在几年的征兵工作中,笔者也注意到,愿意入伍并且能安于部队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正承担着高难度高风险的国防重任。

为了督促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流动人口,对于新出生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两地共同管理,均需上报。但这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户籍地掌握孕情,跟踪服务,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难度,而且,由于现居住地在迎检时可以采取一赶了之的手段,躲而避之的办法,实际上弱化了现居住地的管理服务责任。再者,双边统计上报给新生人口造成的数据上的增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2、权衡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权衡不仅要从目前的老、中、青、幼人口构成及其走向来考虑,还要考虑到目前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例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我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比例已经过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经失调并将更加失衡的青壮年人口。这必然导致一线的财富创造者、社会高难责任承担者日益不足,人民生活压力、情感压力日益严重以及婚姻需求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的双重压力下,该如何应对呢?从双独生育二胎到单独生育二胎标志着生育政策的较大调整,这确实考虑了国情,顺应了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迎来新的生育高峰,相当比例的家庭放缓了生育二胎的步伐或者说准备放弃生育二胎的权利。这一现象说明了人民生育观的巨大改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不再是社会生育观的主流思想。人民群众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受到较好的教育,有较好的工作,较好的生活。也许,许多家庭仍然期望能够生育两个孩子,但同时,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当然,这还得依据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真实调查和科学论证。而若此判断正确,则应该果断加快二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进程。权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利弊,既要从理论上考虑它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也要从现实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所掌握的数据中作出分析和评估。

同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也是有效调整新生儿性别比例的需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胎生育基本是自然生育状态,二胎生育时,大都考虑到了性别问题,这就导致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目前控制新生儿性别比的主要做法是从药品销售到B超鉴定的严格管控,旨在通过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消除选择性生育,达到自然生育的效果,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生育就能使得性别比相对平衡的认识前提上的。

然而,它却忽视了这一认识的基点:大自然之所以能调节性别比,内在地要求一对夫妻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从人群总数而论,在生育第二胎时,大多会生相反性别的孩子。因此,可以认为正是目前的生育政策给新生儿性别比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在广阔的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这就自然地相对消减了女性基数而又增加了男性基数,而在生育一个女孩后,又会渴望生育一个男孩,姑且不论违法的选择性生育,就是自然的力量也会致使生育二胎时男性比例居多,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增加了男性的基数。

客观的讲,生活在城镇的夫妻,在新生儿性别的问题上,大都心态平和,顺其自然。综合农村、城镇及“超生”因素,目前一对夫妻平均约生育了个孩子。从科学角度出发,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个孩子,才能有益于性别比的基本平衡。根据专家预测,即使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平均一对夫妻也只会生育个孩子,这无疑只能有限地对我国新生儿性别比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严厉打击“两非”只是一种战术行为,然而,再完美的战术也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战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漏洞。

过去,我们没有遵循马寅初的人口理论,致使人口盲目过快增长,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今天,在看到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给我国带来少生4亿人口辉煌成就的同时,如果看不到人民生育观念的巨大改变所蕴藏的稳固低生育水平的内在保障力,看不到人口政策的适度变化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化解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调,劳动力不足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矛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许我们同样会犯下历史性的重大错误。人口问题是战略问题,必须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范畴内去思考,去设计。

3、权衡人口素质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仅能大范围地化解计划生育的节育目标,还能大范围地化解孕情跟踪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切实将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上。人口素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优生工程是人口素质保障的第一步,孕前优生检测又是优生保障的前提条件。

现在,上级部门将孕前优生检测指标当任务下达给下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如下弊端:第一,指标本身仅要求孕前检测,忽略了孕中检测;第二,检测必须到户籍地的区级计生服务站完成。由于大量的育龄人群外流,致使户籍地街、乡级计生部门组织困难,成本投入较大。由此可见,我们所追求的优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善。卫生计生资源的整合从客观上为优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国家免费的优生检测利国利民,本应得到广大育龄人群的积极响应,但实际效果欠佳。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笔者认为主要矛盾存在于目的与手段的脱节,没有解决好群众“一步之遥”的问题。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已经习惯于下任务、下指标,让基层不计成本东奔西走,让群众不辞辛劳来回奔波。

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卫生计生部门必须探索打破户籍障碍,以流畅便捷的工作方式,让育龄人群满怀喜悦,满怀期盼地走最短的路程,既能获取他们想要的孕育结论,又能获得新生儿成长所需要的卫生计生关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法宝。人民群众期盼后代一生下来就聪明健康,而孕前优生检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正回应了这一期盼。如何到群众中去,将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好事做好,除了必备的技术到位,手段到位外,其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下任务给基层,让常住人口走较远的路程到达指定的监测点,让流出人口来回奔波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指定点接受检查,则组织者的难度,群众的辛苦度可想而知。

类似于这样的做法,还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党的温暖阳光普照,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只是采取任务下派的方式来安排工作,解决问题,基层政府不堪重负不说,“小政府,大作为”又将如何体现?更主要的是一系列的利国惠民政策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群众的面前。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知道惠民政策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相关主管部门是以怎样的责任担当,以怎样的行事方式拉近政策的执行与群众的距离。社会管理是一个大课题,社会管理进步又将从更深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不要抱怨群众不领情,而要自我查找原因,不仅要从目标正确性的角度,还要从目标运行方法的角度去认真审视。运行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战术手段,战术手段的好坏以及运用战术手段的人的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

多年以来,就提倡计生工作必须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要向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服务,优生检测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以及抓好诸如计生奖励抚助金等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反问自己,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吗?笔者认为,优质的服务至少应具备如下特性:

其一,掌握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不是大且泛,而是精且准。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避免意义不大的资源消耗;

其二,优良的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优良要体现目标的明确性,安排的系统性和服务人员对所提供服务责任的担当性。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得到服务的路径是坦途而不是征途。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先事前调查其要素,把握其规律。有的事情确需责任分解,分级负责;有的事情也需责任分解但上下主次不同;有的事情无需责任分解,完全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具有的正能量所产生的向心力由高至低,由低到高形成互动,直达目标。

在目标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信息互动,上下互通以达成决策效果,而决策形成后,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执行力。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时,不是人民群众不积极响应,而是人民群众在响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无奈和艰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仅需要从群众中来,真切地了解群众的心声,更要知道怎样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所享受的服务更轻松、更舒适。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又共为一体。它就像三个支柱共同支撑着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因此,人口的战略决策既要保证三个支柱个体坚挺,又要保证三个支柱在正确的方向,恰当的位置;既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保证人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篇2 浅析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别于中国各民族的特点,即在社会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条件下,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1]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边朝鲜族女性生育水平不高,导致出生率低下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计生委的数据显示,延边州1996年全州朝鲜族总人口有854510人,当年出生人数有4340人,而死亡人数竟然高达5253人,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步走上了负增长的时代。延边朝鲜族出生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受到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朝鲜族女性对于经济地位的追求比较高,加之,部分朝鲜族育龄女性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感觉难以承担新生儿出生后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而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又不完善,得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又比较少,因而对于生育的欲望并不高。(2)由于近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朝鲜族青年逐步流入了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韩国日本等国外地区打工,使得适龄的男女青年为追求经济基础的增加,将生儿育女这件事暂时予以搁置。 2、延边朝鲜族人民受饮食习惯因素的影响,导致死亡率较高 有待于改善的饮食文化习惯,对朝鲜族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延边朝鲜族人民的饮食习惯深受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尤其部分居民喜欢过量食用含糖量和辛辣类的食物,长期实用含糖量较高以及辛辣类食物的话,会造成身体内某些元素的失衡,更甚至会引起糖尿病和痛风等病症,使得患这些病症的人们走向死亡的概率较其他人大大增加。(2)延边朝鲜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民族,酒文化在朝鲜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有些朝鲜族人们饮酒量特别的大,饮酒之后还时常不能及时的喝水,更甚至,有的人会有长期酗酒的恶习,尤其是朝鲜族男青年及部分老年男性居多。众所周知,过量饮酒容易引起肝脏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过量饮酒之人的身体健康,并对其生命安全也构成极大的挑战。 3、延边朝鲜族青年流失过于严重,尤其育龄女性流失的比较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朝鲜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日趋的强烈,使得越来越多的朝鲜族青壮年背井离乡走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这使得朝鲜族人口流失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许多延边乡镇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或者独自一人、或者夫妻共同进入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内地以及沿海城市打工,并且长期的留在打工的城市,更有甚者,已经在当地买房或者早已产生留在打工城市的观念,只是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没有决定。而近些年以来,由于受到人口负增长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延边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使得在吸引人才以及劳动力迁入方面的吸引力十分有限。由此,导致延边州的人口的迁入率和迁出率严重失衡。(2)延边朝鲜族人们的文化环境与朝鲜半岛尤其是与韩国的文化相似。使得在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口中绝大多数选择在韩国,极少数在日本,然而,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中,这其中诸多朝鲜族未婚女性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的韩国日本,难免会产生留在当地生活的强烈愿望,导致朝鲜族女性的对外通婚率比较高,其中,由于同一文化的渊源,朝鲜族未婚女性远嫁韩国男性的居多。 二、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引发的系列社会负面效应 1、朝鲜族人口总数不断减少,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即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2]尤其是处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周边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原本就不多的人口变成了零星数十人,甚至出现了农村孤寡老人留守为主,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情况。而少数民族人口作为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决定性力量,其数量的大量减少,对于维护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然是不利的。 2、朝鲜族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延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些年,由于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问题以及人口外流加剧,使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劳动力相对缺乏,根据1999―2008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2008年吉林省和延边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分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均GDP增速长期落后于吉林省人均GDP增速,可见,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延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朝鲜族女性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朝鲜族男性婚姻问题突出,影响延边地区社会的稳定 “朝鲜族总人口的减少和大移动,引发了朝鲜族的许多社会问题,并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被解体的阴影。”[1]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延边朝鲜族女性人口不断的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内地以及国外进行打工,以及与国外保持的较高的国际通婚率尤其是韩国,使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朝鲜族乡村男性在寻找适龄朝鲜族女性通婚的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然而,不能成功找到朝鲜族女性并通婚的男性,有些人往往抱着对社会和他人不满的态度,无所事事的走上了社会,并且可能为了发泄不满的情绪,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对于延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十分不利的。 4、朝鲜族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从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快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由于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延边朝鲜族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幅度的高于同期整个延边州以及同期全国的水平。比如“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延边朝鲜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的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出生率的持续性负增长,青壮年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使得一对年轻的夫妇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逐步增加,有的年轻夫妇需要扶养三到四个老年人,更甚者需要赡养四个以上的老年人,严重加大了朝鲜族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5、朝鲜族新生儿出生率比例降低,制约民族教育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教育规模在逐步萎缩,其中中小学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朝鲜族学龄前 儿童 数量降低严重。依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分析,第四、五次人口普查中延边朝鲜族学龄前儿童(7岁以上儿童)在―这十年期间,平均变化幅度在-50%―-80%之间,使得朝鲜族中小学的运营成为问题,阻碍聚居民族教育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性减少,使得学龄前入学的朝鲜族儿童的比例持续性走低,使得延边周边的部分乡镇农村朝鲜族中小学校开始走合并的道路,使得原本不必要走向寄宿制的学生不得已选择在学校住宿,使得日常的学生费用开支也无形的增加,这无意间增加了朝鲜族家长的教育开支,使得教育负担日益加重,反过来,正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加大与经济收入的有限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许多朝鲜族女性生育的欲望大大降低,如此又无形间助长了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长此以往,在某种形式上,便形成了一种教育负担加重与人口负增长之间的不良性循环。 三、解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所引发问题的法律路径 1、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充分行使自治权,实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与人口增长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积极制定有利于增加人口及平衡性别的 政策法规 ,选出人口发展问题最严重的2-3个县市,进行率先试点。加快修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尽快将朝鲜族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纳入进去,切实提高朝鲜族人们人口发展危机意识。贯彻落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58条规定“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尽快建立并完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发展问题研究委员会。制定人口发展的相关单行条例 尽快的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增长条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性别平衡条例》等。 2、制定“人才强州”战略,积极吸引外来劳动力,为延边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活力 延边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近年来劳动力日益不足,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现象,结合本地方实际,充分制定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州内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发挥自治权优势通过单行条例的形式,制定有关措施广泛吸引外来人才入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且在工资、医疗、住房以及户口等方面给予外来人才更多的福利性政策及物质保障。由此,不断增加延边州的劳动力总量以及数量。利用图们江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及法律政策的变通规定,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为朝鲜族人口发展问题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 3、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朝鲜族女性数量,大力宣传新的婚育观念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尽快成立人口迁移监督委员会(可以由公安局、民政局及卫计委等部门联合组成),隶属于延边州人民政府,积极监督朝鲜族女性流失问题,尤其是朝鲜族女性 出国 打工及国际通婚问题。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大力鼓励朝鲜族女性多生育孩子,大力倡导其他民族女性与朝鲜族男性通婚,以解决朝鲜族婚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实现朝鲜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切实提高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延边地区的有效实施。 4、有效提高养老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机制 自治州民政部门,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并制定有关宣传及提高养老关注度的政策,如多组织一些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公益性活动,倡议有关成功企业成立延边朝鲜族老年人口关爱协会等民间组织、自治州政府出资,民间融资,广泛建立朝鲜族老年人口服务保障机构。还可以在延边州主流媒体上进行必要的宣传,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朝鲜族老年人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与此同时,广泛进行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自治州自治机关也应当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支持力度,尤其需要增强对改善城市和农村孤寡老人的财政支持力度。 5、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切实推动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原则和精神,将制定促进鼓励朝鲜族人口增长的相关条例与制定促进支持朝鲜族教育事业的相关规定相结合,使得促进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有机结合,所以,应当尽快结合朝鲜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尽快制定《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条例》,加大对朝鲜族教育投入,积极提倡鼓励其他民族学生进入朝鲜族学校学习,妥善保护朝鲜族民俗及语言文字,建立并完善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延边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注 释】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 朴美兰.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 传统文化 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以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中的朝鲜族文化体系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人口问题论文 2. 浅析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3. 新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4.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5.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口信息管理及应用探析论文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采取的 措施 ,在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性别比问题依然严峻,人口比例失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必须在立法、新型生育观、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在全社会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反映的是出生时男婴和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即每出生百名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量。按照国际上长期观察的结果,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相对稳定,男女性别比例应在102-107之间浮动,此时应被视为出生婴儿性别均衡,也就是一个正常值域。

(一)性别结构现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成功事实了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差却在迅速上升。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不断的攀升,长期居高不下。尽管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徘徊在117左右的高位,仍然属于失衡的状况下,这种失衡未来可能会导致未来婚龄女性的短缺,形成婚姻挤压,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并打乱现有的婚姻秩序,甚至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

(二)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对男性的性别偏好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现实基础。尽管历史上女权运动对此多有批判,但仍然无法彻底改变这些男女不平等的现状。通过对我国人口性别比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计划生育制度的约束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在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下,生育数量的减少导致生儿子机会的减少,以至于生育观念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想要男孩的父母丢弃女孩,进行产前性别选择和人工流产。

2.制度缺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制度缺位是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社会因素。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 保险 制度的不完善促使我国城乡居民更多的选择男孩,“养儿防老”,尤其在农村,问题更为突出,农村老人还主要依靠子女赡养。二是部门配合不力,监管缺位。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强调生育数量的控制,忽视了对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关注,加上对性别选择技术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的机构是多部门的,包括卫生部门、妇幼部门、个体行医者和计划生育部门,难以实行统一的监督和检查。三是遗产制度缺位。子女几乎可以完全继承父辈的财产,为了防止家庭财产传给“外姓人”,就必须要有能够继承家族姓氏的儿子。四是“低保”、“两免一补”等普惠政策体现不出实行计划生育的优越性。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因为孩子少、负担轻,家庭生活一般都比较宽裕,此项政策根本惠及不到他们,这样他们从心理上感到不平衡。五是法律法规存在缺位,威慑力不强。从相关法律法规来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位现象。

3.经济状况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大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人们更加偏爱男孩。另外,在经济活动中,天灾人祸是经常发生的,这些风险较大的工作多是由男性承担,男性在经济领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比例大,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女性的很多劳动被抹杀,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许多家庭对男孩的 教育 和结婚投入也多于女性。

4. 文化 背景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即重男轻女的性别偏好。同时,还有女孩家庭受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村一些女孩家庭,受欺受辱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周围群众中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负面影响,刺激了其他群众生育男孩的欲望。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使男性在财产继承、家庭延续、家庭权利结构上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尽管提倡男女平等,同享权利,共尽义务的道理,但人们内心深处却固守宗族观念,视男子为直系亲属,第一继承人一定是儿子,这也表明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影响

(一)婚姻家庭问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出数万人,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仍然很高,“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升高,将导致男性过剩,势必造成婚姻拥挤,形成大量的“光棍”,造成男性择偶困难。在那些没有权、没有钱,而又没有相貌竞争力的男性中,会增加未婚的概率。“婚”或婚姻欺诈现象会层出不穷。男女婚龄的婚龄差增大,“大男小女、大女小男”的状况会日益普遍。

(二)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出生性别结构比例失衡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腐朽观念的延续和存在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从未来的二十年看,性别比例失衡将给人口再生产带来障碍,造成人口数量萎缩。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下降。若干年后,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失控行为,必然会出现性犯罪率上升、同性恋进一步增多、性行为严重错乱等现象,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加大。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理论上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性别比失衡,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追求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即统筹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发展,统筹当代人与未来人口的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展,是解决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有效途径。实现性别平等是解决性别比失衡的关键,这里我们从观念、科技、经济、制度四个方面对治理对策进行分析。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树立科学生育观,这是治理的首要途径

男性偏好的生育观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要想有效治理这种失衡现象,最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旧有的生育观,树立科学的生育观。

第一,建设新生育文化。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尊重客观规律的生育文化。首先,加强对新生育文化内容和重要性的宣传。其次,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再次,综合使用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力量来保障新生育文化的建设。

第二,消除影响树立新生育观的现实因素。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强对男女平等的宣传和教育。其次,要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法律手段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在各生活领域消除性别歧视。

(二)在科技方面,严厉打击“两非”,规范医学技术的使用,这是治理的必要途径

首先,加大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医务人员和妇女的教育,从思想上防止“两非”行为出现。其次,加强对医药和医务市场的整顿,完善相关法律体制,联合各部门共同管理,共同打击;对胎儿进行性别选择的违法者不仅罚而且入刑。再次,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增强打击的力度和效度。第四,要加强监督管理,发挥广大群众对“两非”行为的监督作用,使打击及时有效。

(三)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治理的根本途径

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加速社会发展,积极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才是治理出生性别结构比例失衡的治本之策。在性别比“重灾区”的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好了,不仅能改变人们的生育观,还能改变生育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现阶段,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男性依赖就会不断降低,生活中更趋于男女平等,“重生男”的状况也会不断改善。

(四)在制度方面,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这是治理的重要举措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健全已刻不容缓。如果国家能够在政策上以经济奖励或扶持引导人们,基本满足起利益追求,既通过个人福利的改善达到“养儿防老”的效果,性别失衡现象自然也能部分的得到改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奖励政策。目前,国家对农村60岁以上的计划生育家庭每年发放840元扶助奖励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奖励金额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各地政府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奖励额度,制定地方优惠政策,真正发挥好政府在利益导向作用。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到独女户家庭的实际困难,从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关心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加大建设乡村养老院、敬老院、医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感到,听党的话不吃亏,生女孩不后悔,从而使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论文参考

关于人生出口论文范文资料

一位哲人说过:春天的鲜花固然娇美,但秋天金色的果实却是成熟的智慧。梁实秋一生洒脱,去世之前却呼唤“快给我很多很多的氧气”,言语之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眷恋。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人生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1

匆忙行走是人生的劳累,停下思索是人生的从容.

走与停拼接成了人生,奔走中,我们充实着人生,深刻着人生.

也许抚琴赋诗,对酒当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人生又怎么可以只埋头于书卷,浸没于人海?匆忙行走是人生的劳累,停下思索是人生的从容.

走与停拼接成了人生,奔走中,我们充实着人生,深刻着人生.

也许抚琴赋诗,对酒当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人生又怎么可以只埋头于书卷,浸没于人海?我们什么时候品读"林花落了春红,太匆匆",咀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体味"一逝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是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是秉烛勤奋夜,残缺了多少圆月;奋笔疾书间,刻深了多少额头;步履匆匆间,流走了几尺年华;奔波忙碌间,苍白了几许黑发.人生要不停走下去吗?还是更要适时剪取一页稿纸的时间,让心停下来思索.

人生需要充实,也许要品读.

走与停,那是置身璀璨俗世亦或竹屋清素间现实与浪漫的.矛盾,是一种心已停下而身犹前行间被撕裂的痛觉,却也更是一种融合,一种劳累充实与从容大气的睿智.

我不反对有人选择发奋于孔子的生无所息,只是劝慰他们可以停留一刻,安闲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疲于奔走时,总会迷路.一味地追逐,不停的行进,反而会让自己方寸大乱,适时地停下来,整理思路,整理人生,同时,我们也会收获思想.人生就应该这样,拼搏收获事业,安闲收获人生.

人生,半日豪情半日凉.

不要埋首于匆匆,踏步一马平川时,也要登高望远,感受飘飞吹衣的人生.案牍劳形时,也要凭窗思索,品味人生真谛.

我,也在匆忙中行走,在人生路上,当然也会偶尔这样停下来瞥一眼霜染的红叶.

是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是秉烛勤奋夜,残缺了多少圆月;奋笔疾书间,刻深了多少额头;步履匆匆间,流走了几尺年华;奔波忙碌间,苍白了几许黑发.人生要不停走下去吗?还是更要适时剪取一页稿纸的时间,让心停下来思索.

人生需要充实,也许要品读.

走与停,那是置身璀璨俗世亦或竹屋清素间现实与浪漫的矛盾,是一种心已停下而身犹前行间被撕裂的痛觉,却也更是一种融合,一种劳累充实与从容大气的睿智.

我不反对有人选择发奋于孔子的生无所息,只是劝慰他们可以停留一刻,安闲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疲于奔走时,总会迷路.一味地追逐,不停的行进,反而会让自己方寸大乱,适时地停下来,整理思路,整理人生,同时,我们也会收获思想.人生就应该这样,拼搏收获事业,安闲收获人生.

人生,半日豪情半日凉.

不要埋首于匆匆,踏步一马平川时,也要登高望远,感受飘飞吹衣的人生.案牍劳形时,也要凭窗思索,品味人生真谛.

我,也在匆忙中行走,在人生路上,当然也会偶尔这样停下来瞥一眼霜染的红叶.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2

一滴水,可以诠释老井的甜美;

一片绿,可以证明生命的存在;

一个举动,可以提炼出人生的价值……

读了这篇《山里走出的“诚信之花”》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或许是时代的变迁,或许是人心的变化,这样的人或事真的已经不常见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一天,当你捡到一笔天大的意外之财,你是占为己有,还是物归原主?然而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很多人往往会迷失自己……可是,这位平凡的农村女孩却用自己的诚信交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

是否人在金钱面前就会失去自我?不,这位可爱的大姐姐用行动证明——诚信高于一切!不但是拾金不昧,而且在捡到这个装有护照、身份证、120欧元现金、万元的现汇现取汇票、十几个存折的手提包后,她更是拒绝了这位失主的一万元现金酬谢。还记得她那时说的那句那么质朴的话吗?——“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如此一位“诚信之花”更是从小就接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虽然是贫苦的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座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子里,靠几亩农田、一点茶山维持着生活……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父母却常教导女儿——“我们虽贫穷,但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做每件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是这耳濡目染的教导,使她的心灵早早的上了一节最重要的人生之课!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撒到世上,成了散旦的魔杖。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们身处异地,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时刻如果丢失了自己的钱包,你也许会崩溃,会觉得这人世间是这样的寒冷!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像这位诚信之花一样,你也许就能感到这世界的温暖了吧!

为了避免记者的采访,她毅然地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至今我还铭记着她在入学仪式上说的话“我只有奋发的学习,不断拓展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用于社会的人,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的万分之一!”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得有失。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智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那么你所拥有的一切,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我们的世界需要有诚信的人,希望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诚信之花”!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3

生命,一个多么深奥的词,一个成功人士也许会认为生命就像是天空中绽开的五彩缤纷的礼花;一个失败者也许会认为生命就像是一朵凋谢的花儿,终究还会自信地开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公平的,没有多少之分,你生命的主人是自己,就看你是否能掌握自己所拥有的生命。

一个个因交通事故而失去生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事例,让我们痛不欲生。现在科技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电瓶车、甚至私家车。在去年,我们舟山市的交通事故就有480起,致至死亡的有36人,受伤的有146人,经济损失50多万。

一个年仅8岁的小巍海和两个比他大几岁的哥哥在马路边玩,正巧一辆大卡车开了过来,两个大哥哥老远儿就看见了,于是他们跑到了马路对面。小巍海看见哥哥们跑了过去,他就跟着跑过去,正当小巍海跑到马路中央时,那辆大卡车已经离小巍海很近了。那辆大卡车原先只限载三吨,而它现在竟然载了8吨的水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大卡车什么也不装,出会把人轧得粉身碎骨,面目全非;而对于一个将将8岁的孩子,怎么承受得住呢?卡车轧过了小巍海的胸膛,勒骨穿过了他的心脏,才刚刚8岁的小巍海就这样当场死亡。卡车怎么这样无情,去撞一个年幼的孩子?小巍海又是那样的无知,干嘛要去横穿马路呢?这件事晴天霹雳,催人泪下,令人同情。由此,我想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是《沈四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课题研究小组。我们学校地处十字路口,这是交通繁忙的地段。我们在同学们上学的高峰期,在十字路口旁的红绿灯处记录了遵守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数,发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同学太多了。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一位同学,开着车闯红灯,孩子大声喊叫:“妈妈,红灯!快停下来。”可那位妈妈像没听见一样仍然一如既往,这时正好没有来往的车辆,要是有,不是又要出现那凄惨的一幕吗!我真替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们所担心啊!

有些人,等人生的最后时刻才明白生命的可贵;等死神擦肩而过时,才会去珍惜生命。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有了生命才有了资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生命吧!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4

一瓶辣椒,一瓶醋,一瓶盐,可以做什么呢?如果你是一名厨师,你一定会将他们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佳肴;如果你是一名化学教授,你一定会将它们依次组合,完成一套完美的实验;如果你是一名哲学家,你一定会用那犀利的眼神看透他们,感慨人生的真理;而我,一名平凡的高中生,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相同的瓶子,不同的内容,正因如此,才造就了不同的结果。正如我们,在刚出生时,我们都一样,眼神中充满了纯真与迷茫,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身心也得到了成长,我们明白了真理,知道了对错,学会了判断事物,同时,我们也有了各自的特长,有了各自的爱好,是这些让我们彼此与众不同,也正因为不同,世界才更加缤纷美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当我们问他们时,他们常常会说:“我就这方面好,别的啥都不行。”也许你会觉得它十分谦虚,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想:这方面就是他的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充满好奇和疑问,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去钻研它,然后他就开始不懈的努力,从而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

每个人都有特长,但是每个人的成就却完全不同,也许你会说他们太聪明,会说他们智商高,那你就错了。每一个成功的人,对一方面的事物都十分喜爱,但是喜爱远远不够,他们必须付出常人做不到的努力,才能做出超过常人的成功。“别的什么不会,只好做这件事。”这句谦虚的话,会让很多人对说话的人产生敬仰,但我觉得,在敬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这些人为什么取得成功?为什么自己却取得不了成功?我想原因十分简单,因为我们并没有喜爱一件事物达到疯狂的地步,也没有为这件事物付出很多的努力,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

最后,我想告诉那些由于一度失败而心灰意冷的人,不要伤心,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理,每个人都有特长,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那些数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也都是对自己的爱好不断努力,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结果。“什么都不会,只好做这个。”这不仅仅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更是对自己的努力肯定的表现,世界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只要好好努力,再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亲爱的的朋友啊,不要畏惧前方的困难,努力向前,向着自己的爱好努力吧,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愿望,明白人生意义,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5

人生无不时不刻不在变化,或许自己不曾发现,但看看周边的人事就会发现。

我生活在城市里,接触的人事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感觉或许在我12岁的生日后就感觉到了,那到底是什么复杂呢?

先从学生谈起吧。小学里,我在一所著名学校学习。因为学校条件很好,所以在校学生人数是很多的,从记忆里估计吧大概有近三千人。小学生们的思想是很简单的、纯洁的,每天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回家或者是上学,不来上学的或者请假的学生很少,学校一般不会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来,这或许是老师们可爱可亲因素之一吧。就连调皮的学生都带着一种幼稚的心理。一切都是可爱的表现,极少有压力、极少有情窦初开的感觉、极少有不正当的社会关系……

或许每个小学生都会认为以后遇到不良影响都会挺一挺就过去了,这当然也包括我,但事与愿违,现在的社会或许很难办到了。

自从我上了初中才明白,再也不是像小学那样纯纯的了。有很多不顾正业天天好耍,一伙一伙的围在一起,天天抄作业,天天打架,与不良青年打交道的学生;也有很多争先恐后,不惜一切代价,熬夜学习的学生,这是一场激烈的战争,让你不得不努力学习;有敢于向老师、校长顶撞的学生;有谈恋爱的学生,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刚刚见过的。这仿佛一座大城市,而我只是一个山上的小孩,第一次见着这样的世面,但事实总是要去面对,闭眼塞耳又有何用?

再谈谈我曾经的朋友吧。那些曾经比我纯洁、清高万倍的朋友们,现在我们再次见面才知道他们现在的模样,我仿佛意识到他们已经不和我一条船了,因为我们现在相差得太大了,我很爱我的曾经的朋友们,但现在我再也爱不起来了,什么原因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再谈谈社会吧。我原来的很多很多的不知道现在仿佛全都醒悟,我原以为的美丽也随知消失,那些曾经以为的丑恶也不觉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在变化。

我在渐渐长大,每长大一点儿我就会明白许多可怕与美好。看得事物多了,经历的事物也多了,不管人世间有多么的复杂,我都要纯纯的,或许纯纯的不是什么好事,但我相信上帝给关掉一道门必会给我另一道门的。

所以我愿意纯纯的,就像小婴孩一样。

有关人生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优秀范文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人生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1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这说的便是仙人掌,本对它无意,却在偶然间得知仙人掌花语的传说而爱上心头,传说,造物之初,仙人掌是世间最柔弱的生命,上帝的怜悯,赐予她坚硬如铁的刚刺盔甲,很久之后,有人用剑劈开盔甲,流出了绿色的液体,原来,那便是仙人掌的心,因为无人亲近的缘故,化作了滴滴泪珠,这泪珠分明凸显了她的坚强。

假期里,我渴望着一份闲暇,日落时分,静坐窗前,凝望着桌前的淡淡绿意,写一番心中的独特怅惘。兴匆匆于农博园买来一盆仙人掌,渴望它带来诗境的安逸......

俗话有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本挺直精干的身躯开始松懈枯萎,本清新生气的绿变得混浊黯淡......

爱着她,所以想给予她的,想到仙人掌在沙漠里,忍耐着干旱,面对着茫茫沙漠和太阳火热的炙烤,却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沙漠之中,开出世界上最灿烂芳香的花,生命活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无法容忍让我的仙人掌再遭这番苦楚,我便定时为它浇水,蝉儿高鸣的日头里及时把它搬到阴凉的地方。这番苦心并未得到好的收获,我的关注在乎无法挽回她的日渐枯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窗台滚落,那根已远离尘土,我明白,我不能没看到仙人掌美丽的花,也不能没有看到它挺拔的身影了......

我不忍心将它随手扔出去,让它曝晒于太阳之下。当我小心地拔出仙人掌时,却发现它的根已经糜烂了,有的挂着湿润的泥土。我意外的明白,是我的溺爱“谋杀”了我的仙人掌。

在沙漠中,它自由生长,为生命而汲取水源,为生命而奋斗努力,因此开出的花都是绚烂的,顽强的。而在我家中的,它们失去了自由的空间,被束缚在了一个小小的花盆之中。它们可以不为生命的水源发愁,但它已经忘记自己是仙人掌,也因此无法适应多水和失去斗志的环境,继而走向了死亡。

终于,我明白,艰难的环境是仙人掌美丽的原因。如今的学习充满着许多的险阻,我时常渴望暑假能成永恒,此时,我才恍然大悟,人的成长,心的沉稳需要在拼搏中呈现!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2

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从婴儿到衰老到死亡的一个过程。你有多努力证明你的生活有多精彩,你的知识就有多广阔,你的人生会因为你而改变,但人生的前提是目标。

目标,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重要,目标就像一个向导,指引着我们前进,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我们不知道的前所未有的险境,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改变前进的目标,只要稍微地调整一下我们先前的计划,或许胜利就离我们不远了。

就像苏珊·奥斯汀,她的人生是因为她的努力而丰富多彩。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因为一场长期的慢性病,苏珊十七年前就使用轮椅了,她并不畏惧坐轮椅,反而很高兴,因为她又自由了,当周边的人都以为她还沉浸在坐轮椅的痛苦中时,都为她感到遗憾。然而令苏珊惊讶的是,周围的人好像并不是这样想的,遗憾的眼神还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忽视,苏珊发现自已的内心也渐渐受到人们看法的影响。

苏珊决定创造一个全新、可以改造自我意识、属于她自已的故事。苏珊管自已的轮椅叫做“魔椅”——她把轮椅的轮子浸满颜料,动轮椅自由奔跑,颜料在大地上留下天马行空的图案,向大家明确传达的主题——自由。坚强的苏珊·奥斯汀又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潜水,就这样,世界上唯一的水下轮椅诞生了——湛蓝的海水里,苏珊身下的轮椅如同长了鱼鳍一样自由游动,她穿过各色珊瑚礁,和鱼群一起游玩,长发在海水里自由浮动,像一条美人鱼,360度无障碍。她的事迹感动无数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是坚强的象征。

苏珊·奥斯汀的故事说明了当外界看法影响内心的时候,大部分人所做的努力是不要被世界改变,而苏珊不但改变了自已,更尽可能地去影响周围,改变这个世界曾经的固有看法。

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苏珊一样做对自已、对周围人有意义的事,尽自已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为人生点缀凡星,照亮自已的世界也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要对自已的人生负责,趁着年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这是陈春虹最喜欢说的话,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3

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客观的来说,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达到某些目的,满足或好或坏的欲望,从而获得某些成果。

世上所有人都在为了实现“活着”的目标而奋斗。当然,这个目标相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有好有坏,并且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永久维持下去。比如有些人活着,对于社会和他人是种祸害,但对于他家人来说也许是生存的依靠;也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和欲望不择手段,违背常理道德。这样的人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利的,所以作为文明社会的法律约束不得不出现了,并且此时正常的生老病死就起了作用。这也就告诉我们:世事无绝对。

当我们还在襁褓之中时,主观意识上什么目的和欲望也没有,但我们的身体本能在维持生存的目标。

当我们慢慢成为幼儿,开始为达到“成为有知识文化的人”的目的而学习;为使生活有乐趣而开始学会娱乐、玩耍;为了自身的兴趣而接触许许多多的事物。自此,我们开始了解这个世界。

当我们又成为儿童,我们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考。但身为一个人的价值还不能体现出来。

当我们长成青年,我们对世界了解更加深入,也有些许能力独自生存,体现自身价值。虽然会屡屡受挫,但人生也有了激情和意义。

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我们要照顾亲人,也要为物质和精神需求打拼。

当我们渐渐变老,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但一生情愫已了结,也不枉为人。

从人类主观“正义”的观念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为自身的理想、奉献社会和亲情、友情、爱情等。但性格、能力、知识、人生体验、道德观念的不同,造就了“好人”与“坏人”。其次,就算人们达到了目标,可人固有一死。等到某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一场空。就算可以使世界发生好的改变,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是为了名誉,一个精神需求而已。随着时间流逝和一些变故,可能终将被彻底遗忘。就算哪天生命可以永恒,可总有一天会厌倦,对于我们来说,人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人生没有终极意义,最多是短暂的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4

仔细回想那些烟雨蒙蒙的已逝时光,曾经面对清碧泻绿的小径,问花开花落为谁?可惜那些十分精彩却不懂得珍惜的日子已不再来。也明知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好,它既有团圆,也有离别;既有翠绿,也有苍凉,更有人生旅途中的许多无奈。然而,感受时光对自己的重要,渴望生命创造辉煌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人拥有一次生命极不容易,活着就该潇潇洒洒,充分享受生命带给你的阳光。

回想过去那些星星点灯的夏夜,多少次收拾起凌乱的思绪,收藏起咸湿的情感,放飞痛苦和忧伤,紧紧把握心灵的金丝线,昂首挺胸去迎接黎明曙光的心情。走出了内心的荒芜,没有了浮躁与娇饰,成熟的心智增添了份量,帅气的风采从微笑中透出,睿智的心驰骋于浩瀚长空。

跋涉人生的时光里,曾经有过徘徊和低迷的日子,为了不经意的情感与世事损伤大脑,为不能给自己丁点快乐而失意。有过许许多多的遗憾,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机缘。当面对这些时,总觉得未来的日子很长也很美,总会有喜悦与欢乐,然而这一切都随时光的流逝淡淡远去。

伫立时光的岸头,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心绪,所有的激情都会潇潇洒洒同你而舞。你可以任轻风吹拂你疲惫的身心;任凄楚婉约的笛声长空自横;任时光流逝写下岁月的沧桑。眺望人生旅途的每个驿站,你会深感一种启明星的照耀,你会心甘情愿地为之深情祝福。拥有珍惜时光与默默体验人生智慧的宽阔心境,就会知道生命永远蕴含于活泼的时光之中;就会懂得人生不一定全是波澜壮阔,而平淡无奇才是真,也就会真正明白人生最该珍惜的是宝贵的时光。故而从感叹中觉醒,再不能得过且过,把有限的生命赋于你生活的时光是最为重要的,时刻用激情浇溉心灵,充实人生的脚步,才不枉人生宝贵的时光。

属于人的时光就像四季的枯荣与轮回一样,是一次自然的流程,我们无法抗拒。体验过去的匆匆岁月,不管是苍老的心,还是活泼的心,我们都应该心存一份感激,应该倍加珍爱人生,珍惜时光。没有经历时光的隧道,又怎么能跋涉人生之旅?

珍惜时光,就是珍惜人生。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5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有希望的巅峰,也有失落的深谷,而且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欢乐与愉悦,没有痛苦与彷徨;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道路是康庄大道,只有平坦,没有坎坷;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只有鲜花与掌声相伴,没有荆棘与陷阱相随。于是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统一体。

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

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关于人民币利率论文范文资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我国现有的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内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论文内容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我国现在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许可权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资讯装置,采集、分析各种资料资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资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资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巨集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程序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专案和资本专案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专案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5.李扬,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国证券报,2003

6.邵伏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经验与展望,经济观察报,2004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程序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程序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巨集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巨集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执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执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专案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专案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 *** 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

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充套件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执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序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执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执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人民币升值评述及其对投资的影响分析二、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但适度的升值后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会达到8%左右,因此有助于经济实现着陆。从长期来看,升值后通货膨胀的下降将逐渐恢复出口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改善出口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打压出口鼓励进口,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目前的升值仅有2%,而且由于这次升值仅仅是对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升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所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不会完全丧失,升值对出口的打击也不是致命性的。同时,也由于升值仅2%,使得游资的套利空间几乎为零,而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又是一个美丽的诱饵,大多数游资应该不会甘心空手而归,会继续盘踞在国内。游资不会大批撤走会减少短期内对投资的打击。长期来看,进口产品会使得国内价格下降,这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实际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投资增长。但升值使得出口结构调整,改变原来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贱卖原材料、自己人压价带来的出口“繁荣”,切实专题报告3改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带动出口复苏。因此,GDP 增长会在骤降之后止跌回升。三、人民币升值对固定收益市场的影响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固定收益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产生作用:1. 此次人民币升值幅度只有2%,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也低于目前NDF 市场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同时“渐进性”的汇率改革特征定位也会使市场产生了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外资获利退出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可能导致更多的资金涌入。2. 根据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的升值会通过减少出口等途径对经济产生紧缩的作用,为了对冲这种影响,央行一般都要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方法刺激经济,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会使市场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利率水平。3. 本币的升值通常会降低本国物价水平,即降低CPI。基于我们模型预测,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本年CPI 有望在三季度触低反弹。本次人民币升值可能对物价产生紧缩作用,延长CPI 低位运行的时间。由于影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两个市场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货币市场利率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幅度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供求情况,自本年初以来,货币市场一直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专题报告4宽松的资金面对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形成较大的压制力量;另一方面,当前货币市场收益较低,各大行已经达成默契,减少资金融出以提高过低市场利率,而且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一机会成本的存在,也会对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降形成了支撑力量。由于上面两方面因素的存在,即使本次升值会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来源,货币市场利率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行。债券市场中长期看好,收益率有望进一步走低。这是因为一方面,预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引致的资金流入、以及央行为了对冲升值引起的经济紧缩而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都会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这在资金面上对债券市场构成实质利好;另一方面,由于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与CPI 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升值导致的物价紧缩效应必然将使本年较低的CPI 继续在低位运行更长时间,这会对中长期债券的走势起到支撑作用,维持债市继续走强。综上所述,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货币市场的影响较小,市场利率下行幅度不会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会比较大,尤其对中长期债券会产生实质利好,收益率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四、人民币升值对权益类市场的影响分析(一)临近经济体汇率升值对股市影响的启示1.日本的情况1971 年8 月5 日,尼克松总统宣布中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对黄金自由兑换的义务。此前,日本长期实行抑制汇率浮动的政策,但面对“尼克松冲击”,日本不得不将日元升值,专题报告5从360 日元/1 美元很快上升到315 日元/ 1 美元。此后,日元再次升到308 日元/ 1 美元。1985 年的“广场协议”是在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背景下签订的,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下降,由240 日元/ 1 美元跌至1986 年的160 日元/ 1 美元,最终维持在130-140 日元/ 1美元的水平上。1986 年,为缓解经济困境,日本银行不得不连续4 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 年2 月已经降至%。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并在1987 年日本经济出现了过热迹象。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业贷款持续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直到1989年3 月,日本银行才开始提高贴现率,但泡沫经济已经形成。从1989 年3 月到1990 年8 月,日本连续5 次提高贴现率,过于急剧的货币紧缩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崩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先后在1990 年和1991 年崩溃。图1:1985-1988 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图2:1983-1990 年日经指数涨幅超过5 倍,1990 年当年跌去50%专题报告62.台湾地区的情况自1986 年开始,台币跟随日元缓慢升值。在两年时间内,由45 台币/1 美元升值到22 台币/1 美元。在台股方面,台湾加权指数自1988 年开始迅猛上涨,至1991 年见顶崩溃。图3:1987-1991 年台湾股指涨幅超过10 倍,1991 年当年由12000 点跌至2500 点图4:1980-1995 年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单位:百专题报告7万美元.启示(1)日、台在上世纪80 年代的经济情况与目前中国类似。由于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其货币被迫逐步升值。伴随着货币升值、外资流入和经济体内部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股市等资产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泡沫,最终又都以泡沫崩溃告终。我国目前虽有外汇管制,但各种灰色途径的外资流入仍不可忽视。在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之下,中国股市也将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做多能量。(2)在日元升值期间,航空、交通运输、房地产、电力燃气等行业涨幅最大,金融、金属产品、钢铁、印刷造纸、化学制品等行业涨幅也超过大盘指数。日本的经验固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受到市场成熟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国别差异等原因影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中行业的影响仍需具体分析。(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中各行业的影响分析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行业及公司投资价值进行重估,专题报告8对原材料或设备依赖进口,或拥有高流动性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对有大额美元外债的行业将产生一次性汇兑收益;而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以及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人民币升值受益的行业主要包括航空业、电力、房地产、炼油行业、造纸行业、有色金属、旅游等;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家电、航运、港口、有色金属、机械、通讯、化肥、石油采掘业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各行业,个股的利弊影响列表如下:表1:受益于升值的行业、个股受益原因 行业 受益大的公司航空业南方航空>上海航空>东方航空(每升值1%EPS 分别提高、、)外债比重高电力建投能源>漳泽电力>深南电(每升值1%导致业绩增加9%、7%、4%)人民币标价 房地产 万科、金融街炼油行业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石炼化、吉林化工造纸行业进口纸浆等降低受益。华泰股份、晨鸣纸业受益幅度为每1%升值导致利润增加左右。原料进口型有色金属 云南铜业、江西铜业、吉恩镍业外币相对贬值 旅游 出境游增加;中青旅、首旅表2:受损于升值的行业、个股受损原因 行业 受损大的公司出口型行业纺织服装辽宁时代、开开实业、中国服装、三毛派神等出口比重60%以上且毛利率已经较低;上海三毛、远东股份继续亏损;鲁泰股份、大连创业、瑞贝卡出口比重在70%以上,受负面影响大但需求增长较快,05 年业绩仍可增长,但增速下降。专题报告9家电行业 四川长虹、TCL、航运、港口中远航运、中海发展、天津港、盐田港等、深赤湾、上港集箱有色金属 厦门钨业、锡业股份、包头铝业机械行业 振华港机、中集集团通讯行业中兴通讯,每升值1%,利润下降化肥行业 华鲁恒升、四川美丰、辽通化工资源型行业 石油采掘业 中原油气、辽河油田、石油大明

  • 索引序列
  • 关于人口红利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人口迁移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人口结构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人生出口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人民币利率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