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研究柳无忌创作本科论文

研究柳无忌创作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柳无忌创作本科论文

小说集《呐喊》 《呐喊》自序,《呐喊》目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 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小说集《彷徨》 祝福,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兄弟, 离婚 小说集《故事新编》 序言,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散文诗集《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散文集《朝花夕拾》 简介,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杂文集《坟》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杂亿,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从胡须说到牙齿 坚壁清野主义, 寡妇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杂文集《热风》 题记, 随感录二十五, 三十三,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随感录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随感录四十九, 五十三, 五十四, “来了”, 现在的屠杀者, 人心很古, “圣武”, 不满 恨恨而死, “与幼者”, 有无相通, 暴君的臣民, 生命的路 智识即罪恶, 事实胜于雄辩, 估《学衡》, 为“俄国歌剧团” 无题, “以震其艰深”, 所谓“国学”, 儿歌的“反动”, “一是之学说” 不懂的音译 ,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望勿“纠正”, 即小见大 杂文集《华盖集》 咬文嚼字(一至二),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一至四), 通讯, 论辩的魂灵, 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至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七至九) ,“碰壁”之后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咬文嚼字(三),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补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评心雕龙 ,这个与那个 ,并非闲话(三), 我观北大, 碎话 ,“公理”的把戏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后记 华盖集续编 小引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如此“讨赤”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 再来一次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记谈话 上海通信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杂文集《二心集》(一九三○年) 序言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习惯与改革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我们要批评家 “好政府主义”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进化和退化》小引 《艺术论》译本序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夜记之五,不完。) 一九三一年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柔石小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答文艺新闻社问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沉滓的泛起 以脚报国 唐朝的钉梢 《夏娃日记》小引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知难行难 几条“顺”的翻译 风马牛 再来一条“顺”的翻译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野草》英文译本序 “智识劳动者”万岁 “友邦惊诧”论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答北斗杂志社问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 关于翻译的通信(并JK来信)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并附记) 杂文集《而已集》 题辞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 略谈香港 读书杂谈 通信 答有恒先生 辞“大义” 反“漫谈” 忧“天乳” 革“首领” 谈“激烈” 扣丝杂感 “公理”之所在 可恶罪 “意表之外” 新时代的放债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小杂感 再谈香港 革命文学 《尘影》题辞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文艺和革命 谈所谓“大内档案” 拟豫言 附录:大衍发微 杂文集《伪自由书》一九三三年 前记 观斗 逃的辩护 崇实 电的利弊 航空救国三愿 不通两种 因此引起的通论:“最通的”文艺(王平陵) 通论的拆通:官话而已 赌咒 战略关系 备考:奇文共赏(周敬侪) 颂萧 又招恼了大主笔:萧伯纳究竟不凡(晚报) 也不佩服大主笔:前文的案语(乐雯) 对于战争的祈祷 从讽刺到幽默 从幽默到正经 王道诗话 伸冤 曲的解放 文学上的折扣 迎头经 “光明所到 止哭文学 备考:提倡辣椒救国(王慈) 硬要用辣椒止哭:不要乱咬人(王慈) 但到底是不行的:这叫作愈出愈奇 “人话” 出卖灵魂的秘诀 文人无文 备考:恶癖(若谷) 风凉话?:第四种人(周木斋) 乘凉:两误一不同 最艺术的国家 现代史 推背图 《杀错了人》异议 备考:杀错了人(曹聚仁) 中国人的生命圈 内外 透底 来信:(祝秀侠) “以夷制夷” 跳踉:“以华制华”(李家作) 摇摆:过而能改(傅红蓼) 只要几句:案语 言论自由的界限 大观园的人才 文章与题目 新药 “多难之月” 不负责任的坦克车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 王化 天上地下 保留 再谈保留 “有名无实”的反驳 不求甚解 后记 杂文集《花边文学》一九三四年 序言 未来的光荣 女人未必多说谎 批评家的批评家 漫骂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如此广州》读后感 过年 运命 大小 “小童挡驾” 古人并不纯厚 法会和歌剧 洋服的没落 朋友 清明时节 小品文的生机 刀“式”辩 化名新法 读几本书 一思而行 推己及人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谁在没落? 倒提 论“花边文学” 玩具 零食 “此生或彼生” 正是时候 论重译 再论重译 “彻底”的底子 知了世界 算账 水性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做文章 看书琐记 看书琐记(二) 趋时和复古 安贫乐道法 奇怪 奇怪(二) 迎神和咬人 看书琐记(三) “大雪纷飞” 汉字和拉丁化 “莎士比亚” 商贾的批评 中秋二愿 考场三丑 又是“莎士比亚” 点句的难 奇怪(三)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 骂杀与捧杀 读书忌 杂文集《准风月谈》(一九三三年) 前记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偶成 谈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保粹优劣论 华德焚书异同论 我谈“堕民” 序的解放 别一个窃火者 智识过剩 诗和豫言 “推”的余谈 查旧帐 晨凉漫记 中国的奇想 豪语的折扣 踢 “中国文坛的悲观” 秋夜纪游 “揩油”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为翻译辩护 爬和撞 各种捐班 四库全书珍本 新秋杂识 帮闲法发隐 登龙术拾遗 由聋而哑 新秋杂识(二) 男人的进化 同意和解释 文床秋梦 电影的教训 关于翻译(上) 关于翻译(下) 新秋杂识(三) 礼 打听印象 吃教 喝茶 禁用和自造 看变戏法 双十怀古 重三感旧 “感旧”以后(上) 备考:《庄子》与《文选》(施蛰存) “感旧”以后(下) 黄祸 冲 “滑稽”例解 外国也有 扑空 备考:推荐者的立场(施蛰存) 答“兼示” 备考:致黎烈文先生书(施蛰存) 中国文与中国人 野兽训练法 反刍 归厚 难得糊涂 古书中寻活字汇 “商定”文豪 青年与老子 后记 杂文集《三闲集》 序言 无声的中国 怎么写(夜记之一)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并来信) 匪笔三篇 某笔两篇 述香港恭祝圣诞 吊与贺 一九二八年 “醉眼”中的朦胧 看司徒乔君的画 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文艺与革命(并冬芬来信) 扁 路 头 通信(并Y来信)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革命咖啡店 文坛的掌故(并徐匀来信) 文学的阶级性(并恺良来信) 一九二九年 “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皇汉医学” 《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柔石作《二月》小引 《小彼得》译本序 流氓的变迁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书籍和财色 我和《语丝》的始终 鲁迅译著书目 南腔北调集(一九三二年) 题记 “非所计也”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 我们不再了 《竖琴》前记 论“第三种人” “连环图画”辩护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自选集》(一九三三年) 自序 听说梦 论“赴难”和“逃难” 学生和玉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谁的矛盾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萧伯纳在上海》序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关于女人 真假堂吉诃德 《守常全集》题记 谈金圣叹 又论“第三种人” “蜜蜂”与“蜜” 经验 谚语 大家降一级试试看 沙 给文学社信 关于翻译 《一个人的受难》序 祝《涛声》 上耗少女 上耗儿童 “论语一年” 小品文的危机 九一八 偶成 漫与 世故三昧 谣言世家 关于妇女解放 火 论翻印木刻 《木刻创作法》序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总退却》序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且介亭杂文(一九三四年) 序言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答国际文学社问 《草鞋脚》 论“旧形式的采用” 连环图画琐谈 儒术 《看图识字》 拿来主义 隔膜 《木刻纪程》小引 难行和不信 买《小学大全》记 韦素园墓记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答曹聚仁先生信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门外文谈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中国语文的新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眼还眼” 说“面子” 运命 脸谱臆测 随便翻翻 拿破仑与隋那 答《戏》周刊编者信 寄《戏》周刊编者信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关于新文字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论俗人应避雅人 附记 且介亭杂文二集(一九三五年) 序言 叶紫作《丰收》序 隐士 “招贴即扯” 书的还魂和赶造 漫谈“漫画” 漫画而又漫画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寻开心” 非有复译不可 论讽刺 从“别字”说开去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人生识字胡涂始 “文人相轻” “京派”和“海派” 鎌田诚一墓记 弄堂生意古今谈 不应该那么写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什么是“讽刺”? 论“人言可畏” 再论“文人相轻”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 文坛三户 从帮忙到扯淡 《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题未定”草(一至三) 名人和名言 “靠天吃饭” 几乎无事的悲剧 备考: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魏金枝) 四论“文人相轻”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题未定”草(五) 论毛笔之类 逃名 六论“文人相轻”——二卖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萧红作《生死场》序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 杂谈小品文 “题未定”草(六至九) 论新文字 《死魂灵百图》小引 后记 且介亭杂文末编(一九三六年)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我要人 《译文》复刊词 白莽作《孩儿塔》序 续记 写于深夜里 三月的租界 《出关》的“关” 《呐喊》捷克译本序言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附 集 文人比较学 大小奇迹 难答的问题 登错的文章 《海上述林》上卷序言 我的第一个师父 《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 《苏联版画集》序 半夏小集 “这也是生活” “立此存照”(一) “立此存照”(二) 死 女吊 “立此存照”(三) “立此存照”(四) “立此存照”(五) “立此存照”(六) “立此存照”(七) 后记 书信集《两地书》 鲁迅、许广平《两地书》 《两地书》未刊书信选 集外集 序言 一九○三年 斯巴达之魂 说涘〔1 一九一八年 梦 爱之神 桃花 他们的花园 人与时 渡河与引路 一九二四年 “说不出”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烽话五则 “音乐”? 我来说“持中”的真相 一九二五年 咬嚼之余 备考:“无聊的通信”(仲潜,伏园) 关于《咬文嚼字》(仲潜,伏园) 《咬文嚼字》是“滥调”(潜源,伏园) 咬嚼未始“乏味” 备考:咬嚼之乏味(潜源) 杂语 编完写起 案语: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备考:自传 田园思想(通讯) 备考:来信(白波) 流言和谎话 通信 备考:来信(霉江) 一九二六年 《痴华簟诽饧 《穷人》小引 通信 备考:来信(未名) 一九二七年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一九二九年 关于《关于红笑》 通讯 备考:关于孙用先生的几首译诗(张逢汉) 一九三二年 《淑姿的信》序 一九三三年 选本 一九一二年 哭范爱农 一九三一年 送O.E.君携兰归国 无题(大野多钩棘) 赠日本歌人 湘灵歌 一九三二年 自嘲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一九三三年 二十二年元旦 题《彷徨》 题三义塔 悼丁君 赠人二首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奔流》编校后记(一——十二) 集外集拾遗 一九一二年 怀旧 一九一九年 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一九二四年 又是“古已有之” 通讯(致郑孝观) 一九二五年 诗歌之敌 关于《苦闷的象征》 备考: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王铸) 聊答“ 备考:偏见的经验(柯柏森) 报《奇哉所谓 备考: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熊以谦) 《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 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备考:青年必读书(赵雪阳) 《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 通讯(复高歌) 通讯(复吕蕴儒) 通讯(致向培良) 通讯(致孙伏园) 备考:并非《晨报》造谣(素昧) 一个“罪犯”的自述 启事 备考:那几个女学生真该死(荫棠) 谣言的魔力(赵荫棠) 铁塔强奸案的来信 铁塔强奸案中之最可恨者 我才知道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 一九二六年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何典》题记 《十二个》后记 《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一九二七年 老调子已经唱完 《游仙窟》序言 一九二九年 《近代木刻选集》小引 《拾谷虹儿画选》小引 哈谟生的几句话 《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 《比亚兹莱画选》小引 一九三○年 《新俄画选》小引 文艺的大众化 《浮士德与城》后记 《静静的顿河》后记 《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 一九三一年 《铁流》编校后记 好东西歌 公民科歌 南京民谣 一九三二年 “言词争执”歌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今春的两种感想 一九三三年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 《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 《北平笺谱》序 上海所感 一九三四年 《引玉集》后记 一九三六年 《城与年》插图本小引 自题小像 一九一二年 哀范君三章 一九三一年 赠邬其山 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 雨花台边埋断戟) 送增田涉君归国 一九三二年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 赠蓬子 一二八战后作 教授杂咏四首 所闻 无题二首(故乡黯黯锁玄云 皓齿吴娃唱柳枝) 答客诮 一九三三年 赠画师 题《呐喊》 悼杨铨 无题(禹域多飞将) 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 无题(烟水寻常事) 一九三四年 报载患脑炎戏作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秋夜有感 一九三五年 亥年残秋偶作 附录 一九二六年 《未名丛刊》与《乌合丛书》广告 一九二八年 《奔流》凡例五则 一九二九年 《艺苑朝华》广告 一九三三年 《文艺连丛》 一九三五年 《译文》终刊号前记 一九三六年 绍介《海上述林》上卷一九○三年 中国地质略论 一九○八年 破恶声论 一九一二年 《越铎》出世辞 辛亥游录 一九一三年 儾ゲ济朗跻饧 一九一五年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一九一六年 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 一九一七年 会稽禹庙窆石考 《肱墓志》考 《徐法智墓志》考 《郑季宣残碑》考 一九一八年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墨经正文》重阅后记 《鲍明远集》校记 附录一 一九○九年 《劲草》译本序(残稿) 一九一二年 周豫才告白 一九一四年 生理实验术要略 一九一九年 什么话? 一九二一年 《坏孩子》附记 一九二五年 《苦闷的象征》广告 《未名丛刊》是什么,要怎样? 白事 鲁迅启事 《莽原》出版预告 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编者附白 《敏捷的译者》附记 正误 一九二八年 本刊小信 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插图 备考:来信(陈德明) 编者附白 一九二九年 谨启 一九三○年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一九三一年 附录二 一八九八年 戛剑生杂记 莳花杂志 一九○○年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莲蓬人 一九○一年 庚子送灶即事 祭书神文 别诸弟三首 惜花四律 一九○二年 题照赠仲弟 随感录 一九一九年 拳术与拳匪 备考:驳《新青年》五卷五号《随感录》第三十七条 他 寸铁 自言自语 一九二一年 “生降死不降” 名字 无题 一九二二年 《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 破《唐人说荟》 一九二三年 关于《小说世界》 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 备考:不敢盲从!(魏建功) 一九二四年 答广东新会吕蓬尊君 对于“笑话”的笑话 奇怪的日历 笞二百系笞一百之误 文学救国法 一九二五年 通讯(复孙伏园) 备考:鲁迅先生的笑话(Z.M.)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一九二七年 《走到出版界》的“战略” 《绛洞花主》小引 新的世故 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关于小说目录两件 书苑折枝 书苑折枝(二) 书苑折枝(三) 关于知识阶级 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丙和甲》按语 备考:丙和甲(季廉) 一九二八年 《某报剪注》按语 备考:某报剪注(瘦莲) 《“行路难”》按语 备考:“行路难”(陈仙泉) 《禁止标点符号》按语 备考:禁止标点符号(钱泽民) 季廉来信按语 备考:通信(季廉) 《示众》编者注 备考:示众(育熙) 通信(复张孟闻) 备考:偶像与奴才(西屏) 来信(张孟闻) 《这回是第三次》按语 备考:这回是第三次(文辉) 复晓真、康嗣群 备考:信件摘要(晓真、康嗣群) 《剪报一斑》拾遗 备考:剪报一斑(盈昂) 《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 备考: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潘楚基) 通信(复章达生) 备考:来信(章达生) 关于“粗人” 《东京通信》按语 备考:东京通信(噩君) 敬贺新禧 一九二九年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 关于《子见南子》 一九三○年 柳无忌来信按语 备考:来信(柳无忌) 《文艺研究》例言 鲁迅自传 题赠冯蕙熹 《铁甲列车 Nr.—》译本后记 一九三一年 题《陶元庆的出品》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勇敢的约翰》校后记 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 “日本研究”之外 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 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 一九三二年 水灾即“建国” 题《外套》 我对于《文新》的意见 题记一篇 一九三三年 文摊秘诀十条 闻小林同志之死 通信(复魏猛克) 备考:来信(魏猛克) 我的种痘 辩“文人无行” 娘儿们也不行 一九三四年 自传 《无名木刻集》序 《玄武湖怪人》按语 备考:玄武湖怪人 《〈母亲〉木刻十四幅》序 题《淞隐漫录》 题《淞隐续录》残本 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 题《风筝误》 《译文》创刊号前记 做“杂文”也不易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一九三五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 “月亮” “某”字的第四义 “天生蛮性” 死所 中国的科学资料 “有不为斋” 两种“黄帝子孙” 聚“珍” 一九三六年 《远方》按语 题曹白所刻像 “中国杰作小说”小引 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皦 答世界社信 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

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这回他“学乖了”,不再吊儿郎当。一到台北,就请了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人学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个老师起的名字。葛浩文发现自己颇有学习语言的天分。在台北呆到退伍,没有马上回国,而是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继续用功,直到得知父亲患了癌症,才结束在台湾的“留学”生涯。回国后,他又一次面临就业困惑。有一天,遇到一个大学时的老师,问他:你会什么?他沮丧地回答:什么都不会。老师说:那你总会点什么吧。葛浩文便说:会中文算不算?这位识才的老师当即建议他读研究生,以中国研究为专业。申请了25所学校,只有一家录取——旧金山州立大学。葛浩文在那里首次接触到萧军、萧红的名字。他听导师说起,东北有个“二萧”,两人的爱情故事很曲折。他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看过觉得不错。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硕士毕业,教了一年书,他认识到自己“除了中文什么都不会”,决定攻读博士。这一回,好几个学校都要他,他挑选了印第安纳大学,指导教授是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在印第安纳,葛浩文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读英译本,也读原文。写博士论文时,柳无忌让他报选题。葛浩文先报了朱自清散文,柳摇头;报田汉的戏剧,也摇头;最终他想起“二萧”来,告诉柳无忌,其父柳亚子跟萧红相熟。柳无忌一听,来了兴趣,催葛浩文“赶快写”。萧红——这个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女作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关注她的作品。于是《呼兰河传》成为了葛浩文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

柳无忌,著名汉语诗人、近代著名诗人、旅美散文家。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哲嗣,出生于江苏吴江,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耶鲁大学。译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时代抒情诗》、《凯撒大将》;长期致力于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西洋文学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葵晔集》、《抛砖集》、《古稀话旧集》、《休而未朽集》、《柳无忌散文选》、《少年歌德》、《曼殊评传》、《印度文学》、《苏曼殊年谱》、《苏曼殊全集》、《柳亚子年谱》、《柳亚子文集》等。柳无忌先生(1907-2002)为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哲嗣,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亚语文系,任系主任。柳无忌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均有深入研究,撰述译编中英文著作有三四十种。柳无忌在国内讲授西方文学,在美国则讲授中国文学。他为中西文学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柳无忌青年时代即随其父柳亚子先生参加南社、新南社活动。他对苏曼殊、柳亚子等南社人物作过深入研究,晚年积极推进南社研究事业,成立学会,创办刊物,资助南社资料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多所贡献。柳无忌以95岁高龄,于2002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市病逝后,江苏南社研究会、国际南社研究会与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合作,编辑柳无忌先生纪念集。该书题名《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2012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纪念集,分前后两篇。前篇为“自述人生”,辑录了柳无忌先生的散文、诗歌作品和部分论文。后篇为中外学人对柳无忌先生评述、忆念的诗文。它集诗文选与纪念文于一体,用纸墨为柳无忌先生树立了一座有价值的纪念碑。此书开篇即吸引读者的是,柳无忌先生自撰的九篇回忆性散文。这些写于不同年代、各自成篇的回忆录,编到一起,实际上构成了柳无忌先生的一部自传。他这回忆录体的自传,不仅勾勒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历程,而且生动、幽默地解析了他人生之旅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而这后一层面的内容,揭秘了他一生中一些重要转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读来深觉亲切有味。柳无忌回忆他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和遭遇时写道:“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群情激昂,甚至洋学堂如圣约翰(时柳无忌正在圣约翰学校读书)的学生也被卷入漩涡内。最初的罢课为抗议租界当局的横暴,后来更因为卜芳济校长把学生挂起的五色国旗取下,我们大家痛哭流涕地离开梵王渡,暂不返校。这样,结束了我在洋学堂五年的生活。”柳无忌先生是温文尔雅的教授学者,总其一生,他并非那种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的人物。但读了这一段文字后,我们方知道,原来柳无忌青年时期在上海,也曾积极参加到五卅运动中,并因坚持爱国立场而中辍了他在教会学校的学业。他接着说:“1925年夏天,悲惨地回到黎里(吴江县一小镇)家里,对于前途一点也没有把握的我,已是十八岁了。幸而在清华学校教书的二舅父郑桐荪,为我设法从后门(不经过考试)送进清华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最愉快的学生生活。”对柳无忌来说,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圣约翰学校辍学,到进入清华学校,无疑是柳无忌人生道路的一块界碑。柳无忌叙述在清华园与梁启超接触的一个故事非常有趣。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好几位著名教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梁启超和王国维。年轻的柳无忌与梁启超还发生过一次交往。其缘由是,柳无忌从小随其父柳亚子对苏曼殊的作品进行过收集编辑工作。在收集苏曼殊作品的过程中,他得到一部《班定远(班超)平西域记》,作者署名为“曼殊室主人”。柳无忌得之大喜,他以为“曼殊室主人”就是苏曼殊,他得到的也就是苏曼殊的新作。但其父柳亚子提醒他说,好像梁任公也曾用过“曼殊室主人”名号,因此叫他就近向梁启超询问清楚。他果然去见梁任公。结果呢,柳无忌写道:“我不虚此行,但是失望了”。梁启超告诉他,他本人就是“平西域”剧本的作者。虽说他感到“失望”,其实,他弄清了“平西域记”一书的作者,何尝不是一个收获呢。柳无忌一生研究中西文学,人们一般不会了解他曾选择过化学专业,后来才改学文学的。他在一篇回忆录解说他为什么先选化学后改文学的背景,也不乏有趣。他回忆说:“在圣约翰中学及大学读书时与从前不同,许多老师都是外国人。教我们西文与西洋史的,是两位年轻貌美的美国小姐,刚从大学毕业。那位化学老师更为了不起,是美国大学的博士。他们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位化学博士,我受他(她)的影响最大,使我计划在大学内专攻化学。”他在另文中又说到,他选修化学还有另外更有趣的动机:他想“研究及制造在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用过的毒瓦斯弹,那是当时认为破坏力最强大的武器,可以置一切外来侵略者于死地”。他说这是当时他“可笑的动机”,实际上,这正是他青年时代的爱国思想。然而,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写道:“说起来惭愧得很,在大学内读了两年化学,没有成绩,遂中途而废。在理论与算学方面,我有相当把握,困难却在有机化学的实验室内,手的动作欠灵活,天平弄不准,玻璃管拿不稳。我的实验老是不得要领,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我绝望了。于是,放弃化学而就文学。现在想来,也不无塞翁失马的感觉。”与有些只讲过五关斩六将,而不言走麦城的回忆录不同,柳无忌揭示和解剖当年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表现,非常真实,富有勇气。

张无忌知网论文

因为身份根本不是真实的,就有很多人调查才知道这个身份是假的,所以才会被万人去唾骂。

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比较让人难过的,毕竟他现在年龄已经老了,然后还需要承担着一部分的网络暴力。

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且这种造假的行为不光关乎到道德底线,而且也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希望人们能够引以为戒。

陈好其实从来没有评定过教授,而且当时其实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网站在归类上出现了错误,导致很多人看到陈红出现在教授一栏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质疑。

本科论文研究创新点

作者:新风学术网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一、论文的创新点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认清什么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体现在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的不同,研究内容应该更具有深度和广度。选择论文的创新点,阅读文献是第一步。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国内的文献,还需要阅读外文文献。尤其是行业相关的经典文献,研究领域的开篇文献等。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来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阅读近五年发表的文献资料。重点要了解研究的目的数据,方法,结果,结论等,可以分别从这些地方寻找创新点,比如可以目的不同,可以数据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等等。二、本科论文的创新点从何而来?1、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即别人以80后为研究对象,那么你以90后为研究对象去写就可以了。(不过现在对90后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蛮多的了。)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别人用访谈,你就用问卷调查,别人用问卷调查,你就改用、研究领域上的创新这一种写法难度最大,这种创新实际上要求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换而言之,就是需要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方向,研究意义上,自然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理论空缺。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理论创新。在进行论文研究时,一般会运用一些理论作为研究的依据。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一般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对象创新。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把一个知识理论尝试运用在新的行业或者是领域去探究它的可操作行以及实践性。

1、资料创新

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该怎么写呢?首先要资料管理创新 ,论文里要用到的可以是比较新的内容,比如最新的科研工作成果以及专业最前沿的数据和资料,这个创新点就需要大家经常关注一些大企业相关的新闻资讯之类的,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有用知识!

2、方法创新

很多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按照一些所谓常规的套路来写,这样写的出错率肯定小,但是老师在查阅的时候已经厌倦疲劳了,这时候如果有人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给老师新颖的感觉,那自然会得到青睐。

3、观点创新

没有人提出来的观点,但是你提出来了,那么这个过程呢它就是一个观点进行创新。不过这个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在这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个除了考验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考验同学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因为有时在翻阅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到某个想法,这时候思维转弯就转出来了,不过在提成新理论观点时,还是要严格遵循社会科学、谨慎的态度和思想,不能偏离实际,更不能虚化。

4、角度创新

大家都在用同一个角度思考和看待学生们的研究,但如果你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思考,不仅仅只从一个角度创新,可能最后我们的结论就会成为一定的创新点,就像杨桃正面与侧面看是不一样的

其实毕业论文进行创新是一个研究过程的极佳体验,问题意识,知识储备与探索,也是磨练自己的过程,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才可以获取成功!

无实质性创新研究科技论文在线

1. 在网上发表,当然属于公开发表。 在网上发表的论文,可能评学术职称的时候不算分,但是在法律问题上,绝对符合著作权法规定公开发表的要求,所以你的著作权没有任何问题。 2. 如果别人后发表的文章和网上先发表的论文有实质性相同的内容, 不管是发在多么牛的核心刊物上,都非常有可能是侵权。声明:本意见仅为交流讨论,不构成法律意见,本人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

节能减排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打破僵化创兴科技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也就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后来规矩引申为做事情的基本办法,僵化的思想

。我认为规矩和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柳奭研究论文

首先是为了不让百姓受国家内乱之苦,其次是当时大部分人承认她当皇帝的合法性最主要的因素是她是李家媳妇,她当皇帝可以被大臣觉得她是替李家管理天下。但她要是不把皇位还给李家的话,那性质就不一样了,不但死后无人祭祀,还会有身后骂名,武家还会被灭族。正因为她把皇位还给了李家,史书才会对她做的一些善政进行记录和客观评价。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词目:焚膏继晷

发音:fén gāo jì guǐ

释义: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示例: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反义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使用频率:常用

?tp=0_11

进学解〔唐〕•韩愈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很多。

例如: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译文:

韩愈的性格随和豁达,为人处世,不会因为人的地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年轻的时候,和洛阳的孟郊、东郡的张籍关系不错。当时,这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地位。韩愈经常在王侯将相中间为他们活动,张籍后来终于走上仕途。后来他们虽然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每当结束了公务的时候,他们一起谈论诗歌、文章,就像平常一样。但对待当时有势力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仆役。而且,他们激励后辈子弟,努力上进。投到门的门生,有十六七个,有的虽然脸饭都吃不起,但韩愈并不介意。他们在一起都为了弘扬一些有道德、奖正义的事。常常认为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都拘泥于固定的文章体式,内容空洞,缺乏实际的东西。当时(魏晋)的风格,在当时不存在。所以含义提倡:写文章就是直抒胸臆。自己创立一种文章,自成一家。后辈都纷纷以刺为榜样,学习韩愈的风格,掀起一阵风潮。没有能比得过当时的那种气氛,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问题叫“韩文”。

实在没找到。。。下面的东西可能对你翻译有用把

曹成王李皋(732一792),字子兰,系曹王李明(唐太宗李世民之子)的玄孙。李皋曾任衡州刺史,治政有方,“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引起时任湖南观察使辛京杲的嫉忌。掐造罪状,“诬以过犯,御史助之”,朝廷将李皋贬为潮州刺史。唐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吏部侍郎杨炎被贬为道州司马。十四年(779)五月德宗李适即位,八月召杨炎回京任丞相。杨炎了解李皋冤案真相后,奏明皇上,将李皋仍调为衡州刺史,并立案查处了辛京杲诬陷之罪。辛京杲为官贪残,他见王国良家豪富,心生毒计,便令王国良镇守武冈,以死罪相加。王国良恐惧不巳,散发家财,聚众反叛。建中元年(780)四月,李皋出任湖南观察使后,奉命带领五万之兵征讨王国良。他致王国良信中说,你和我都是被辛京杲所陷害,我已蒙圣昭雪,不忍心杀你,何不早早归降?王国富羞畏乞降,还在犹豫不决之中,李皋装扮成使者,一人一骑日夜兼行五百里,来到武冈县城,敲城门大呼招降。王国良不得已,马上认错朝拜,全军投降。王国良投降后,唐德宗赦免王国良无罪,并赐国良名为惟新。

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待遇都没有获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作品注释 (1)子厚:柳宗元的字。

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讳:名。

生者称名,死者称讳。 (2)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

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

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

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 (3)曾伯祖奭(shì):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

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在贞观年间(627—649)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

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652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

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 (4)褚(zhǔ)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

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

韩瑗(yuàn):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 (5)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6)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在唐肃宗时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辅佐郭子仪守朔方。

后调长安主薄,母亲去世后守丧,后来命为太常博士。柳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担任宣称(今属安徽)县令。

这里说“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误。 (7)权贵:这里指窦参。

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 (8)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

(9)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 (10)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官吏不敢与他相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所以这样说。

(11)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说:“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

(12)逮(dài)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柳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

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柳镇卒于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年二十一岁。

逮,及,到。 (13)已自成人:柳宗元十三岁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14)取进士第:793年(贞元九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年二十一。 (15)崭然:高峻突出貌。

见(xiàn):同“现”。 (16)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

(17)博学宏词:柳宗元于796年(贞元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

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

柳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 (18)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

(19)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 (20)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21)踔(chuō )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

厉,高。 (22)率:每每。

屈:使之屈服。 (23)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24)交口:异口同声。 (25)蓝田:今属陕西。

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

(26)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

(27)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唐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

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

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 (28)例出:按规定遣出。

805年(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 (29)例贬:依照“条例”贬官。

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

(30)居闲:指公事清闲。 (31)记览:记诵阅览。

此喻刻苦为学。 (32)泛滥:文笔汪洋恣肆。

停蓄:文笔雄厚凝炼。 (33)无涯涘(sì):无边际。

涯、涘,均是水边。 (34)肆:放情。

(35)偕出:815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 (36)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

(37)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柳州地虽僻远,也可以做出政绩。是,指柳州。

(38)因:顺着,按照。土俗:当地的风俗。

(39)教禁:教谕和禁令。 (40)顺赖:顺从信赖。

(41)质:典当,抵押。 (42)不时赎:不按时赎取。

(43)子:子金,即利息。本:本金。

相侔(móu):相等。 (44)没:没收。

(45)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 (46)悉:全部。

(47)书:写,记下。佣:当雇工。

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 (48)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

质:人质。 (49)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

下其法:推行赎回。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百度知道教育6】团队为您答题。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右边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柳宗元[1](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 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2],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生平事迹家庭环境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 柳宗元全身题跋像[3]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非常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柳宗元诗》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仕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永州由于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9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衣冠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 柳宗元衣冠墓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编辑本段家庭背景家世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 柳宗元半身像[4]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职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执着追求。家族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与中唐时期著名文人柳宗元为同族,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为诗友,著名学者萧颖士爱其才,把女儿嫁给他。曾被任命为洪州户曹掾,但他未接受。柳宗玄,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堂弟。他曾在《小石潭记》中被提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他本人其他详细资料不详。妻儿柳宗元,先娶弘家杨氏妻,唐贞元15年(799)宗元27岁时亡故。他在永州时,写有《下殇墓博记》,说明他这时有女和娘,夭死。宗元在柳州死后,其友刘禹锡《祭柳员外文》中说:“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是柳宗元有子二人。惟周六、周七以后归于何处?所作何事?无记。柳宗元留有二子二女,长子周六,次子周七,二女无名。“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编辑本段文学成就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题跋像[5]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 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古诗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至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柳宗元的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在《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⑴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的元气构成的,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构成的元素,根本不存在至高无上可以支配人的命运的天,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运动的结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⑵天人不相预说。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张重视人事而不空谈天命鬼神。⑶对鬼神迷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释,人们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现。如果人们掌握了规范和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会相信鬼神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寓言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骚赋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山水游记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教育成就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柳宗元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柳宗元赞赏韩愈的《师说》之论,也钦佩韩愈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痛心。他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但他在师道观上又有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式。他写下了《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等文章,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其核心观点就是“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但是,对韩愈不顾世俗嘲骂而“抗颜为师”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没有勇气这样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为师,而是去为师之名,行为师之实。柳宗元谢绝的是结成正式师生关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地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师生之间应和朋友之间一样,相互交流、切磋、帮助,在学术研讨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的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柳宗元的“师友”说是传统师道观中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学说,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更有借鉴意义。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柳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篇。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 索引序列
  • 研究柳无忌创作本科论文
  • 张无忌知网论文
  • 本科论文研究创新点
  • 无实质性创新研究科技论文在线
  • 柳奭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