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1 什么是温室效应 概念的理解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揉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的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变成温室的地球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温室”。 2 温室效应的功与过 温室效应的正面作用 众所周知 ,蔬菜大棚具有让阳光进人、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将此称之为 “温室效应”。在地球大气中 ,存在一些微量气体 ,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一氧化碳、氟里昂、四氯化碳、二氧化硫、氨、氮的氧化物、硫和碳的氟化物等 ,它们也有类似于蔬菜大棚的功能 ,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 ,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 ,称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有关温室效应的另一种说法是:从太阳幅射出耒的光线,越过大气层时可以穿透具有与玻璃一样效应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气体而抵达地球表面;然而,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经地表反射后,一些波长较长的光线的能量,会被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温室气体阻挡和吸收,不易散热于近地面的大气外,以致使地球上的温度会随着这些含量微小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而增高。显而易见 ,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 ,对揉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 ,近地层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 33℃ ,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可见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生存所必须的! 温室效应的负面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及其人口增多,火力发电量、石油用量、天然气用量和煤炭用量等大增,再加之大量森林被砍伐,有些草原由于放牧过度而产生退化,以及许多绿色植物用地被工业开发、被用于工业建设和建筑等 ,尤其是养殖业的发展,会使牛羊等牲畜消化掉草类食物后,从口中喷吐出比二氧化碳厉害得多的甲烷这种超级温室气体.正是由于揉以上种种不当的活动与行为,导致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四氯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天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认为它会对各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病增加。由此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在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应注意减排温室气体的条款 。较多的气象和环保方面的科技专家认为,只有全世界各国都重视减排温室气体 ,才能逐步稳定住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地球各地的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揉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的严重危害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8�4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8�4 海平面上升; �8�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8�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可能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和悉尼等。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揉 美国科学家近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揉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揉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揉活动对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 揉活动对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改变自然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二是改变大气温室效应的自然因子。 随着揉工业活动的发展,大气中的微量气体 CO2 、CH4 及 N O2等含量一直在升高。研究古代气候的资料表明,CO2 和 CH4 含量的变化与温度长期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还表明它们曾作为温室效应因子影响了全球古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证实,大气 CO2 和 CH4含量增加能增强 自然界大气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变化是地面热量平衡移动的结果,任何能造成平衡移动的因素都会造成地面温度的变化。揉的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及水热特性,影响地面的热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界大气温室效应的变化。 植被从两个方面影响自然大气的温室效应,与裸地相比,反射率较低,增加了下垫面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下垫面热平衡向增温方向移动;另一方面,植被径叶存蓄大气降水,植被的枯枝落叶也能存留雨水,从而增加了蒸发及蒸腾的水分供给量,下垫面蒸散量增加,导致了热量的损耗,使得下垫面热量平衡向降温方向移动。两者综合作用,其结果是绿色植物在夏季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在冬季则不太明显。所以,大面积的植被被破坏,如砍伐森林、草场退化、土地裸露等都可以造成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变化。灌溉是农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灌溉的土地,土壤湿润,热容量增加,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也大大增多,蒸发吸收了热能,会导致地面和地层空气降温。降温效果在于旱区特别突出,经灌溉的土地平均气温比半沙漠区低 5~C。大规模的灌溉甚至能使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发生某些改变。 土地利用方式和变化也可改变下垫面水热平衡,对局域气候产生影响,如水库的湖泊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沙漠垦区的绿洲效应等。在大气层里微量气体的浓度变化方面表现明显的有CO2、CH4 和NO2等,其中以CO2 及 CH4 浓度的变化最为明显。CH4 和 NO2等浓度较低,影响极小,CO2 含量的变化就成了影响大气温室效应变化的主要因素。 4温室气体效应与气候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美国主流的科学界近几年一直坚持认为,现在就断言气候将发生突变为时尚早,如果气候突变难以避免的话 ,也只能在几十年后发生。他们说,理论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上有些地区气温会上升但有些地区会下降。在变暖以后的地球,中高纬度地区增加的雨水再加上融化的冰河,会为海洋注入新的水流。这会影响一些像墨西哥暖流这样从热带地区传送热量到北部的洋流,使北美和欧洲反而相对会变冷。当然,即使这一切真的发生,也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海洋传递热量要比大气慢得多。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适合地理论文1000字温室气体对大气的影响及对策 5 [ 标签:温室 气体,论文,温室 ] 就这样、轻狂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12-18 21:17 检举 满意答案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 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 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 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出,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与二氧化碳相比,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更高,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二氧化碳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气候。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发起,世界各国达成的协议。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二: ——适应战略,即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作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未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限制战略,既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额外变暖。 还行吧

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管理论文阿伦纽斯假说”与“京都会议” 早在19世纪2O年代,法国科学家 就发现自然温室效应,并进一步论证这一效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温室效应是地球能量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世纪未,天才的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Svante Arrhenius),又提出了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认为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CO2(二氧化碳),将使大气中的CO2 浓度提高,会带来气候变暖问题,即每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倍时,气温会上升4—6℃(DST-SUU,1996)。在尚无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型的情况下,阿氏的这一断言或许只能称之为“假税”。但在其后的近百年间,虽然曾有反复,如在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气溶胶会致使气候变冷,气候变暖问题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直至7O年代未, 气候变暖问题才重又引起重视。而至1985年,在一次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祖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引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观点得到基本接受,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称,温室气体,如CO2、 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从18世纪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变暖。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在过去的10O年中,全球海平面也相应上升了10—25厘米(IPCC,1995)。倘若不采取相应举措。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再过50—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海平面将上升30—100厘米,从而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受到极大的危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形势显然更为严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和科学技术会议声明,首倡制订气候公约。1990年12月,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自1991年2月始,历经15个月共五轮谈判,于1992年5月9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当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朕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缔约方已达165个,我国政府早已于1992年的巴西会议上签署了该公约。1995年这一公约生效.并于当年如开了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经过激烈地争论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授权”,再次明确了公约附件1①国(本文是科技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率先减排的规定,并强调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承诺。至1997年12月,又在曰本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l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将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国的中国,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不久,就公开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围绕“控制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但是,“京都会议“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在“京都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的主张。而且美国国会还明确宣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应“有意义的参与”否则国会将不予批准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所谓“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而所谓“有意义的参与”,实质上就是要求形成一项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未来排放的限制(kopp ctal,1998)。从根本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从现实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将限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相应的利益损失,将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正鉴于此,才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而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兼具环境——经济——政治三重性质的国际问题。由是,在防止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危害。最终影响乃至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忽视中国的现实,不切实际地向中国施压,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合中国的实际制定政策,运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率,这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对经济手段的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阿伦纽斯假说”与“京都会议” 早在19世纪2O年代,法国科学家 就发现自然温室效应,并进一步论证这一效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温室效应是地球能量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世纪未,天才的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Svante Arrhenius),又提出了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认为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CO2(二氧化碳),将使大气中的CO2 浓度提高,会带来气候变暖问题,即每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倍时,气温会上升4—6℃(DST-SUU,1996)。在尚无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型的情况下,阿氏的这一断言或许只能称之为“假税”。但在其后的近百年间,虽然曾有反复,如在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气溶胶会致使气候变冷,气候变暖问题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直至7O年代未, 气候变暖问题才重又引起重视。而至1985年,在一次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祖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引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观点得到基本接受,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称,温室气体,如CO2、 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从18世纪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变暖。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在过去的10O年中,全球海平面也相应上升了10—25厘米(IPCC,1995)。倘若不采取相应举措。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再过50—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海平面将上升30—100厘米,从而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受到极大的危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形势显然更为严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和科学技术会议声明,首倡制订气候公约。1990年12月,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自1991年2月始,历经15个月共五轮谈判,于1992年5月9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当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朕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缔约方已达165个,我国政府早已于1992年的巴西会议上签署了该公约。1995年这一公约生效.并于当年如开了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经过激烈地争论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授权”,再次明确了公约附件1①国(本文是科技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率先减排的规定,并强调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承诺。至1997年12月,又在曰本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l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将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国的中国,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不久,就公开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围绕“控制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但是,“京都会议“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在“京都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的主张。而且美国国会还明确宣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应“有意义的参与”否则国会将不予批准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所谓“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而所谓“有意义的参与”,实质上就是要求形成一项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未来排放的限制(kopp ctal,1998)。从根本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从现实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将限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相应的利益损失,将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正鉴于此,才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而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兼具环境——经济——政治三重性质的国际问题。由是,在防止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危害。最终影响乃至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忽视中国的现实,不切实际地向中国施压,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合中国的实际制定政策,运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率,这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对经济手段的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就中国目前的现实面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排入大气中85%的C02来自燃煤。尤为不能忽视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源消耗势必会加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也会有较快的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属于“生存性排放”。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室效应毕竟有可能在根本上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也是动力,在防止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中国应该能够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回到阿瑟·庇古去 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看来,空气属于自由财货:工厂可以自由排放各种污染物而不必支付任何成本。由是,对于排污的工厂来说,它的“交易净产值”将是最大化的,而对于“社会净产值”而言,将无以达到最大化。这不啻意味,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受污染影响者与企业损失的总和)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所谓差异实际上是私人经济活动成本的外部化。即差异并未反映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但是工厂的烟雾产出品却成为众多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个有害投入品。此类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相似,不过这类公共产品是有害的而非有益的,所以应称之为“公害”。庇古(Pigou)应该说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他在其著名的《福利经济学》(Economics of welfare)(1920。Pigou)一书中:洋尽地分析了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背离的原因,他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悉源于“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在庇古看来,差异或成本难以在市场上自行消除,这是由于这一差额或成本与形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本的外部化,使得污染并不致影响该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达成。显然,污染的存在使厂商获利,但却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由此而形成“边际社会成本”。庇古认为,正是因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背离现象的存在,使得国家干预有了必要性与合理性。他建议,政府应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这种税被称之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 今人惋惜的是,从1920年庇古首开污染经济分析的先河以来,近半个世纪里几成绝响,直至60年代未,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进行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的,“庇古税”才开始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经济学家Baumol和Oates(1971),分别从环境政策、污染控制、污梁税以及庇古税与统一排污标准成本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寻求污染控制的最佳途径。应该说,庇古的关于外部成本通过征税形式使之企业内部化的设想,构成环境污染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其基本特点是,对排污者而不是受害者征税。所以被称为“排污收费(Pearce andTurner。1990)。 从经济学的意义分析。“庇古税”所偏重的是效率原则,从中性立场出友,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以买现怕累托准则(Paretocriterion)。也就是说,建立碳税制度并以此来控制CO2的排放量,可以使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控制成本来选择控制量。相比较而言,“庇古税”较之其他控制手段,如排污标准、罚款,在同样的排污控制量的情况下,成本相对要低。对此,Baumol and Oates(1971)、Pearce and Tumer (1990),均有十分精彩的量化分析。所以人们认为,征收碳税可以获得“双倍红利”(double dividends),即用中性的碳税来替代如收入调节税等现有税收,在总税收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与调整现有税收制度对经济绩效扭曲程度的双重效果。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为了寻求控制污染的最优途径。 Baumol and Oates采用一般均衡的方法(1981),以帕累托准则作为优化配置的出发点,使最优庇古税,成为在最优污染水平等于边际外部成本(边际污染损害)时的排污收费(张帆,1998):MNPB=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 MEC=边际外部成本。 (1)企业为达到利益最大的目的,其产量应扩大到Qm;(2)为实现社会最优,当MEC> MNPB应停止继续扩大生产,其产量为Q5;( 3)为达到社会最优的目的,应征收税t*这样即可使污染从Wm降至W5。也就是说:当产量超过Q5后,通过征收“庇古阁”就会给企业带来边际私人净效益的损失,因此而成为不合算的事。它会自觉地将产量限制在Q5的水平上,从而使污染排放水平限制在W5水平上,最终达到减排的目的。 因此,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结论: I.通过征收庇古税。以实现一般均衡体系的最优状态; Ⅱ.统一税率。取决于污染的边际损失,与企业排污边际收益和边际控制无关; Ⅲ.污染税应对排污量征收,与企业产品产量无关(陈迎,1999)。应用税收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不同选择,如按含碳量或含热量征税。向生产者或消费者征税,以及随时间变化来确定不同的税率等。但从环境经济学理论看,因C02的排放量与燃料的含碳量直接相关,因此按含碳量征税较之按含热量征税更为 合理,由是人们将这一税种称之为“碳税”。这里,一些国家所以选择碳税而非能源税,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虑,据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2)的一项研究证明,在美国通过能源税稳定碳排放的成本比碳税要高出20%。近年来,尤其是“柏林授权“通过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缔约方,纷纷推出各自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征收CO2排放税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丹麦早在1991年,其议会就通过征收CO2排放税的议案,可以说丹麦是最早实行碳税的国家,而欧盟则考虑在其成员国内引人一个统一的碳税制度,以期转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方式。这里姑且不论其技术上、政策上的可行性,至少可以证明碳税制度已引起各国的重视,并且一些国家已开始实施。有关碳税制度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注意,但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上的分析,至于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可能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征收碳税的目的在于校正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庇古税通过政府采用经济手段从宏观上对市场进行干预,虽然政府并没有直接对环境加以管制,但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多余的,因为他们认为市场理性完全可以自行克眼环境与资源问题。市场价格机制及技术进步即可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他们并不否认,公共资源问题上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但这完全可以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来加以解决。当产权界定明确,而又有了适当的价格而非采取补贴的形式时,环境恶化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Anderson and leaf,1991)这种通过生态私有化,使环境与生态是资源融入经济体系,通过自由市场来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环境主义”(Free Market Enviromentalism)。这一看法。更多地强调了市场效率配置有利的一面,其论述中采用的经验数据是带有市场偏好倾向的,个中的偏颇和缺失显然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无疑忽略了一个问题,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气是全体人类共有的资源,其产权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所以,Fisher认为。我们不能用产权界定的方式来代替庇古税(1981),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碳税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庇古税较之产权界定虽然存在管理成本但不存在交易成本,更何况庇古税虽说是政府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一种宏观干预,而非指令与控制式的干预。同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于经济激励实现环境优化管理的一种政策工具。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完全采用产权明晰化的方式。只能在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优排污量。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总排放上限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分配排放权和排放权的贸易制度。在理想的状况下,也可以采用产权管理途径。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优美的“庇古税”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庇古税是优美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横阻着一道道的难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为诸多难题中的难中之难。 信息不充分使得最优税率的确定遇到很大的团难,这样就有可能使我们所确定的税率并非帕累托最优。实行庇古税就是要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这就需要准确地知道边际外部成本(MEC)和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MNPB),以此作为制订最优庇古税的依据。这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尤为重要,它是制订庇古税的前提条件。所谓边际外部成本,实际上是指受害者的边际福利的损失,这样一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就需要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损害的反应和感受。并且要以货币形式来加以计量。这一复杂的过程,在理论上称其为“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在张帆(1998)看来,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转换:产品生产→生产过程产生污染的剂量→污染手在环境中的长期积聚→环境中污染物的暴露→由暴露所带来的损害→损害的货币成本。 显然,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存在着这样两个困难:1.诸多环节转换的复杂性;2.认识的偏好、不同利益集团的选择倾向都有可能引致对信息理解的差异性。 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企业向政府如实报告其私人成本和效益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由政府对企业的排放量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监测,其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有可能使得碳税的征管成本大到得不偿失的地步。 还有,征收碳税不致成为控制企业进入的障碍,尤其在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扩张阶段,新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增加排放总量,使边际损失加大。同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统一税率的作用也会相应弱化(Davicl,1973)。而且,征收碳税必然会给不同的利益集团带来不同的影胸,利益的不平衡会相应影响社会公平问题。Symons(1994)和Smith(1994)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了碳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多数分析结果认力,相对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较大,因而会由于碳税的征收遭受较大的损失。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征收破税还将给一些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欧美国家的工商界要求政府对脆弱工业部门,如煤炭工业实行免税措施。 庇古税局限性的存在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实施。更何况,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没有缺陷的事物,追求彻底的完美有可能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倘若,我们不是要求信息的绝对准确(这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信息问题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障碍。至于征税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则取决于政府税制设计的具体思路。无论如何,在存在外部放应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为达到帕累托最优,向温室气体排放者征收碳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失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目前所实行的是排污收费制度,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变化领导小组的《环境工作变化工作汇报要点》,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颁发的排污收费的正式文件。1979年9月颁布的《环度保护法(试行)》,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1982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了《排污收费暂行办法》,并于当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行,意味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运行。从政策含义上看,这一制度规定所依据的经济激励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类似于“排污者付费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庇古税多有类同之处,如政府干预、仅涉及排污方、不考虑产权问题等。但在实际上,却与庇古税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排污标准并非一定是帕累托最优,而且收费率也不是基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损失之间均衡作为依据的。但无论如何排污收费制度,在控制环境污染的恶化上,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然而,从现实与发展看,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却需要在政策研究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从长远计,有关碳税开征的问题似可展开讨论。如有无征收必要,征收有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在税制设计上怎样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等。在笔者看来。虽然庇古税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且还将对一些产业部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一些影响,但中国在制定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措施时,应将碳税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加以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少用些石油等化石能料,多用无污染能源,多植树造林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论文

少用些石油等化石能料,多用无污染能源,多植树造林

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管理论文阿伦纽斯假说”与“京都会议” 早在19世纪2O年代,法国科学家 就发现自然温室效应,并进一步论证这一效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温室效应是地球能量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世纪未,天才的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Svante Arrhenius),又提出了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认为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CO2(二氧化碳),将使大气中的CO2 浓度提高,会带来气候变暖问题,即每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倍时,气温会上升4—6℃(DST-SUU,1996)。在尚无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型的情况下,阿氏的这一断言或许只能称之为“假税”。但在其后的近百年间,虽然曾有反复,如在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气溶胶会致使气候变冷,气候变暖问题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直至7O年代未, 气候变暖问题才重又引起重视。而至1985年,在一次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祖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引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观点得到基本接受,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称,温室气体,如CO2、 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从18世纪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变暖。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在过去的10O年中,全球海平面也相应上升了10—25厘米(IPCC,1995)。倘若不采取相应举措。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再过50—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海平面将上升30—100厘米,从而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受到极大的危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形势显然更为严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和科学技术会议声明,首倡制订气候公约。1990年12月,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自1991年2月始,历经15个月共五轮谈判,于1992年5月9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当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朕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缔约方已达165个,我国政府早已于1992年的巴西会议上签署了该公约。1995年这一公约生效.并于当年如开了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经过激烈地争论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授权”,再次明确了公约附件1①国(本文是科技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率先减排的规定,并强调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承诺。至1997年12月,又在曰本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l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将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国的中国,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不久,就公开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围绕“控制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但是,“京都会议“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在“京都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的主张。而且美国国会还明确宣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应“有意义的参与”否则国会将不予批准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所谓“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而所谓“有意义的参与”,实质上就是要求形成一项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未来排放的限制(kopp ctal,1998)。从根本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从现实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将限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相应的利益损失,将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正鉴于此,才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而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兼具环境——经济——政治三重性质的国际问题。由是,在防止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危害。最终影响乃至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忽视中国的现实,不切实际地向中国施压,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合中国的实际制定政策,运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率,这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对经济手段的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阿伦纽斯假说”与“京都会议” 早在19世纪2O年代,法国科学家 就发现自然温室效应,并进一步论证这一效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温室效应是地球能量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19世纪未,天才的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Svante Arrhenius),又提出了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认为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CO2(二氧化碳),将使大气中的CO2 浓度提高,会带来气候变暖问题,即每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倍时,气温会上升4—6℃(DST-SUU,1996)。在尚无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型的情况下,阿氏的这一断言或许只能称之为“假税”。但在其后的近百年间,虽然曾有反复,如在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气溶胶会致使气候变冷,气候变暖问题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直至7O年代未, 气候变暖问题才重又引起重视。而至1985年,在一次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祖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引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观点得到基本接受,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称,温室气体,如CO2、 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在大气中的浓度从18世纪的工业化时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使用、土地使用的变化和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和地球表面的变暖。自19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在过去的10O年中,全球海平面也相应上升了10—25厘米(IPCC,1995)。倘若不采取相应举措。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再过50—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3℃,海平面将上升30—100厘米,从而使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受到极大的危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形势显然更为严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的部长宣言和科学技术会议声明,首倡制订气候公约。1990年12月,第45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自1991年2月始,历经15个月共五轮谈判,于1992年5月9日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当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朕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缔约方已达165个,我国政府早已于1992年的巴西会议上签署了该公约。1995年这一公约生效.并于当年如开了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经过激烈地争论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授权”,再次明确了公约附件1①国(本文是科技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率先减排的规定,并强调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承诺。至1997年12月,又在曰本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规定附件l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将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 作为发展中国家大国的中国,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不久,就公开发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围绕“控制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但是,“京都会议“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在“京都会议”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的主张。而且美国国会还明确宣布“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中。应“有意义的参与”否则国会将不予批准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所谓“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而所谓“有意义的参与”,实质上就是要求形成一项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未来排放的限制(kopp ctal,1998)。从根本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气候变化灾难,符合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从现实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将限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相应的利益损失,将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正鉴于此,才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而又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兼具环境——经济——政治三重性质的国际问题。由是,在防止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过度排放温室气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危害。最终影响乃至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忽视中国的现实,不切实际地向中国施压,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合中国的实际制定政策,运用必要的技术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率,这其中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对经济手段的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就中国目前的现实面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排入大气中85%的C02来自燃煤。尤为不能忽视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源消耗势必会加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也会有较快的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属于“生存性排放”。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室效应毕竟有可能在根本上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也是动力,在防止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中国应该能够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回到阿瑟·庇古去 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看来,空气属于自由财货:工厂可以自由排放各种污染物而不必支付任何成本。由是,对于排污的工厂来说,它的“交易净产值”将是最大化的,而对于“社会净产值”而言,将无以达到最大化。这不啻意味,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受污染影响者与企业损失的总和)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所谓差异实际上是私人经济活动成本的外部化。即差异并未反映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但是工厂的烟雾产出品却成为众多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个有害投入品。此类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相似,不过这类公共产品是有害的而非有益的,所以应称之为“公害”。庇古(Pigou)应该说是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他在其著名的《福利经济学》(Economics of welfare)(1920。Pigou)一书中:洋尽地分析了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背离的原因,他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悉源于“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在庇古看来,差异或成本难以在市场上自行消除,这是由于这一差额或成本与形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本的外部化,使得污染并不致影响该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达成。显然,污染的存在使厂商获利,但却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由此而形成“边际社会成本”。庇古认为,正是因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背离现象的存在,使得国家干预有了必要性与合理性。他建议,政府应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税,以税收形式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这种税被称之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 今人惋惜的是,从1920年庇古首开污染经济分析的先河以来,近半个世纪里几成绝响,直至60年代未,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进行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的,“庇古税”才开始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经济学家Baumol和Oates(1971),分别从环境政策、污染控制、污梁税以及庇古税与统一排污标准成本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寻求污染控制的最佳途径。应该说,庇古的关于外部成本通过征税形式使之企业内部化的设想,构成环境污染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其基本特点是,对排污者而不是受害者征税。所以被称为“排污收费(Pearce andTurner。1990)。 从经济学的意义分析。“庇古税”所偏重的是效率原则,从中性立场出友,引导资源配置优化,以买现怕累托准则(Paretocriterion)。也就是说,建立碳税制度并以此来控制CO2的排放量,可以使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控制成本来选择控制量。相比较而言,“庇古税”较之其他控制手段,如排污标准、罚款,在同样的排污控制量的情况下,成本相对要低。对此,Baumol and Oates(1971)、Pearce and Tumer (1990),均有十分精彩的量化分析。所以人们认为,征收碳税可以获得“双倍红利”(double dividends),即用中性的碳税来替代如收入调节税等现有税收,在总税收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与调整现有税收制度对经济绩效扭曲程度的双重效果。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为了寻求控制污染的最优途径。 Baumol and Oates采用一般均衡的方法(1981),以帕累托准则作为优化配置的出发点,使最优庇古税,成为在最优污染水平等于边际外部成本(边际污染损害)时的排污收费(张帆,1998):MNPB=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 MEC=边际外部成本。 (1)企业为达到利益最大的目的,其产量应扩大到Qm;(2)为实现社会最优,当MEC> MNPB应停止继续扩大生产,其产量为Q5;( 3)为达到社会最优的目的,应征收税t*这样即可使污染从Wm降至W5。也就是说:当产量超过Q5后,通过征收“庇古阁”就会给企业带来边际私人净效益的损失,因此而成为不合算的事。它会自觉地将产量限制在Q5的水平上,从而使污染排放水平限制在W5水平上,最终达到减排的目的。 因此,我们不难得到以下结论: I.通过征收庇古税。以实现一般均衡体系的最优状态; Ⅱ.统一税率。取决于污染的边际损失,与企业排污边际收益和边际控制无关; Ⅲ.污染税应对排污量征收,与企业产品产量无关(陈迎,1999)。应用税收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不同选择,如按含碳量或含热量征税。向生产者或消费者征税,以及随时间变化来确定不同的税率等。但从环境经济学理论看,因C02的排放量与燃料的含碳量直接相关,因此按含碳量征税较之按含热量征税更为 合理,由是人们将这一税种称之为“碳税”。这里,一些国家所以选择碳税而非能源税,主要是基于成本的考虑,据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2)的一项研究证明,在美国通过能源税稳定碳排放的成本比碳税要高出20%。近年来,尤其是“柏林授权“通过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缔约方,纷纷推出各自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的政策和措施建议,征收CO2排放税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丹麦早在1991年,其议会就通过征收CO2排放税的议案,可以说丹麦是最早实行碳税的国家,而欧盟则考虑在其成员国内引人一个统一的碳税制度,以期转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方式。这里姑且不论其技术上、政策上的可行性,至少可以证明碳税制度已引起各国的重视,并且一些国家已开始实施。有关碳税制度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注意,但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上的分析,至于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可能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征收碳税的目的在于校正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庇古税通过政府采用经济手段从宏观上对市场进行干预,虽然政府并没有直接对环境加以管制,但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多余的,因为他们认为市场理性完全可以自行克眼环境与资源问题。市场价格机制及技术进步即可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他们并不否认,公共资源问题上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但这完全可以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来加以解决。当产权界定明确,而又有了适当的价格而非采取补贴的形式时,环境恶化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Anderson and leaf,1991)这种通过生态私有化,使环境与生态是资源融入经济体系,通过自由市场来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环境主义”(Free Market Enviromentalism)。这一看法。更多地强调了市场效率配置有利的一面,其论述中采用的经验数据是带有市场偏好倾向的,个中的偏颇和缺失显然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无疑忽略了一个问题,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气是全体人类共有的资源,其产权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所以,Fisher认为。我们不能用产权界定的方式来代替庇古税(1981),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碳税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庇古税较之产权界定虽然存在管理成本但不存在交易成本,更何况庇古税虽说是政府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一种宏观干预,而非指令与控制式的干预。同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于经济激励实现环境优化管理的一种政策工具。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完全采用产权明晰化的方式。只能在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优排污量。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总排放上限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分配排放权和排放权的贸易制度。在理想的状况下,也可以采用产权管理途径。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 优美的“庇古税”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庇古税是优美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横阻着一道道的难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为诸多难题中的难中之难。 信息不充分使得最优税率的确定遇到很大的团难,这样就有可能使我们所确定的税率并非帕累托最优。实行庇古税就是要解决外部成本内部化问题,这就需要准确地知道边际外部成本(MEC)和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效益(MNPB),以此作为制订最优庇古税的依据。这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尤为重要,它是制订庇古税的前提条件。所谓边际外部成本,实际上是指受害者的边际福利的损失,这样一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就需要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损害的反应和感受。并且要以货币形式来加以计量。这一复杂的过程,在理论上称其为“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在张帆(1998)看来,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转换:产品生产→生产过程产生污染的剂量→污染手在环境中的长期积聚→环境中污染物的暴露→由暴露所带来的损害→损害的货币成本。 显然,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存在着这样两个困难:1.诸多环节转换的复杂性;2.认识的偏好、不同利益集团的选择倾向都有可能引致对信息理解的差异性。 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企业向政府如实报告其私人成本和效益的激励机制。这就需要由政府对企业的排放量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监测,其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有可能使得碳税的征管成本大到得不偿失的地步。 还有,征收碳税不致成为控制企业进入的障碍,尤其在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扩张阶段,新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增加排放总量,使边际损失加大。同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统一税率的作用也会相应弱化(Davicl,1973)。而且,征收碳税必然会给不同的利益集团带来不同的影胸,利益的不平衡会相应影响社会公平问题。Symons(1994)和Smith(1994)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了碳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多数分析结果认力,相对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较大,因而会由于碳税的征收遭受较大的损失。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征收破税还将给一些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欧美国家的工商界要求政府对脆弱工业部门,如煤炭工业实行免税措施。 庇古税局限性的存在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实施。更何况,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没有缺陷的事物,追求彻底的完美有可能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倘若,我们不是要求信息的绝对准确(这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信息问题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障碍。至于征税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则取决于政府税制设计的具体思路。无论如何,在存在外部放应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为达到帕累托最优,向温室气体排放者征收碳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失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目前所实行的是排污收费制度,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变化领导小组的《环境工作变化工作汇报要点》,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颁发的排污收费的正式文件。1979年9月颁布的《环度保护法(试行)》,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1982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了《排污收费暂行办法》,并于当年7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行,意味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正式建立运行。从政策含义上看,这一制度规定所依据的经济激励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类似于“排污者付费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庇古税多有类同之处,如政府干预、仅涉及排污方、不考虑产权问题等。但在实际上,却与庇古税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排污标准并非一定是帕累托最优,而且收费率也不是基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损失之间均衡作为依据的。但无论如何排污收费制度,在控制环境污染的恶化上,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然而,从现实与发展看,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却需要在政策研究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从长远计,有关碳税开征的问题似可展开讨论。如有无征收必要,征收有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在税制设计上怎样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等。在笔者看来。虽然庇古税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且还将对一些产业部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一些影响,但中国在制定减排温室气体政策措施时,应将碳税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加以考虑。碳税: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税收制度

以上这些我们是有点看不懂啊 ,, 你去看那个节能减排的论文吧!那个比这个简单点,咱们也知道写啥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适合地理论文1000字温室气体对大气的影响及对策 5 [ 标签:温室 气体,论文,温室 ] 就这样、轻狂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12-18 21:17 检举 满意答案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 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 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 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出,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与二氧化碳相比,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更高,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二氧化碳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气候。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发起,世界各国达成的协议。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二: ——适应战略,即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作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未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限制战略,既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额外变暖。 还行吧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论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气候问题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初探》

摘要: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气候问题的演变及处理原则,并分析了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例,结合我国的困境,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气候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 温室气体减排

一、背景:气候问题的演变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理应在全球共同努力的提前下积极进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变暖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揭开气候问题的新篇章,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中确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最近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各个国际会议及协议皆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使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排放权的框架被赋予了规定世界秩序的属性。

二、处理气候问题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的多元的利益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文明的问题。要想积极有效地处理气候问题,必须厘清对该问题的处理原则,探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主体的主要责任。按照国际法,国家对国际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97年的草案中也将保护环境纳入国家义务,以期进一步加大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而各国对全球环境负有共同责任,但又有差别的责任的限制。

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其具体应包括:其一,“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二,国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4.积极促成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占了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的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处理任何国家问题不可忽视的部分,且随着发展与崛起,其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在实践中国际社会比以往更清醒地认识到,对公有资源不计成本的自由使用,只会使使用者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力攫取资源。为了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国际社会在处理气候问题的同时衍生出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兴事物。

(一)概述

碳排放权交易即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其基本原理是,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区域,被允许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进行余缺调剂。减排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少排放的区域通过出让节余的碳排放配额赚取收益;多排放的区域要花钱来购买碳排放配额,增加了扩大排放的成本。市场定价机制将使多排放代价等于减排或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碳排放配额交易就可能使交易双方都受益。同时,通过加强排放指标的度量及市场监督和核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该制度将有利于调动区域和产业部门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主动地、持续地减少污染物排放,还便于因地制宜。

(二)发展概况

目前,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对较成熟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且自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纵观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而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内,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议定书》中的配额AAU。项目交易市场中,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三)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与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希望尝试建立一种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调节温室气体在全球的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运行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而对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属于前沿问题。自从2005年该机制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共获得了CDM碳信用额度的48%,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几乎占CDM过去5年发放的总信用额的一半。对我国来说,建立碳市场,是提高我国碳交易价格、增强我国议价能力的需要,是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全面参与国际公约的需要。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例

中国目前是以CDM为主的碳项目市场。截至2009年10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执行委员会(EB)注册项目达638个,占全球的;中国在EB已注册项目的年均减排量为亿吨,占全球的。在东道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总数来看,中国俨然占了大头,比例高达。而兴起的各种交易所也积累了不少实务。(如下表)

五、碳排放权交易的思考

(一)我国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现状分析,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概述之:第一,发达国家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接受法律约束;第二,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合作将跨国进行,矛盾与摩擦也会增多;第三,在《议定书》之上,急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执行能力更强的国际约束机制。

虽然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大国,中国始终处于不具备价格发言权的尴尬境地,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纵观全局,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中国市场排污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备,缺少网络化的可核证的注册和交易日志记录系统;制度上,中国在碳税、能源效率标准、碳交易市场制定等方面尚存在缺失或具有不完备性。

(二)应对办法

为了在这场看不进烟火的气候之战中掌握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必须坚持贯彻处理气候问题的各项原则的同时,苦练内功:

1.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转变思维,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2.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成立了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

3.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4.完善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的产权归属,能有效划分责任,有益于排放权交易的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还不够完备细致,需要以“公地的悲剧”理论、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5.建立完善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在进行排污权交易时,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如果信息不充分,就会导致交易价格上升,交易成功率下降。可以考虑利用网上平台,良好的网上平台可以使信息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降低成本。

6.加强政府监督。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的监督行为,没有政府的有效监管,排放权交易很难实施。政府作为交易的监督者和保护者,有责任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运行,促使交易双方完成其承诺的减排责任。

六、结语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显示着优越性的同时制度不完善、议价能力低等问题也困扰着碳交易市场,故而新兴的碳排放权交易要想真正持续发挥其生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3.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09年11月23日《中国环境报》.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10年02月10日《华尔街日报》.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版.

[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December13,1968,()().

[3]JaridDiamond:TheWorstMistakeintheHistoryof Human Race:West Civilization,Guilford,Conn:Dushkin .

[4]高荣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斗争形势.国际资料信息.2007(7).

[5]黄伟锋主编.国际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恩泽.低碳经济催生新机遇.中外企业文化.2009(7).

[7]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适合地理论文1000字温室气体对大气的影响及对策 5 [ 标签:温室 气体,论文,温室 ] 就这样、轻狂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12-18 21:17 检举 满意答案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 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 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 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出,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与二氧化碳相比,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更高,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二氧化碳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气候。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发起,世界各国达成的协议。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二: ——适应战略,即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作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未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限制战略,既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额外变暖。 还行吧

我给你两篇,有可能不完全符合你要求,你可以自己修改修改,从而达到自己要求。1减少电力消耗能源成本随着于2009年12月19日召开的长达13天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结束,清晰地预示着低碳时代已经来临,所有的国家和企业都将很快地卷入到这股低碳趋势的大潮中。而在3月份的两会上,低碳,节能环保也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低碳经济可谓是这几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就在几年前,可能很多人根本都没有听说过低碳经济这个名词,可是到现在,这个词汇却已经无处不在,甚至连街坊邻居大妈的口中都会说出这个词汇。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在积极开展低碳经济,掀起一场低碳经济的革命。以我国为例,不但在大力对能源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新兴能源的比重、降低火力发电比重,将能源产业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而且还在积极地发展低碳的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等新兴行业,以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至45%的重要承诺。勾勒完美碳足迹在低碳经济中,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和个人相比,无疑具有更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同时作为个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企业中度过,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小也同所在企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为了积极参与到低碳经济,企业要从我做起,尽到企业的公民责任,从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注意节能环保,描绘清晰的碳足迹。最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要求控制好空调温度(夏天别太低,冬天别太高)以及多采用节能灯具等措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更进一步,则是加强对IT产品的碳足迹监控。随着企业办公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完善,企业对IT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拥有的IT设备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企业员工在单位中,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利用各种IT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网络等产品),企业也必须重点关注这些IT产品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随着电脑等产品在企业中的广泛普及,这些产品的碳排放在整个碳排放的比重中也不断上升——数据显示,ICT行业(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包括IT行业和通信行业)的碳排放在2002年是亿吨的当量,这个数字在2020年将很快攀升到亿吨当量,占据整体碳排放的4%。这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作为企业,就必须选择那些绿色节能的IT产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例如,企业可以选择机器整体的性能功耗比很高的电脑或者服务器,降低整体功耗。同时多考虑类似电源转换效率超过90%的电脑和服务器产品,这样能完美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耗。或者,企业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代替台式机,从而降低整体功耗。而在企业网络环境的搭建上,企业也可以通过多种策略使其更绿色。例如,企业可以多用无线局域网代替有线局域网,这可以减少线缆,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网络设备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绿色产品——与PC相比,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多数需要24小时全天候运行,这就更要关注产品的绿色节能特点。因此,采用能源效率高、热耗散低,极大减少能源消耗和电力成本的惠普 ProCurve系列网络产品,将能够极大提高投资回报,描绘出完美的碳足迹。例如,惠普ProCurve网络产品带有可变速度的冷却风扇,这种节能设计可以实现高效冷却;分布式计算结构可根据交换机的部署规模进行调整,从而优化电力消耗;而支持按每个端口进行远程管理,也能够减少电力消耗和能源成本;针对高达55ºC左右的环境所采用的创新设计,可以减少外部冷却的需要,从而大幅减少空调投放。也正因为这些优异的节能减排特性,惠普 ProCurve系列网络产品获得了是业界最著名的网络产品评测机构:美国Miercom的“绿色认证”。该评测实验室以极为苛刻的评测要求以及专业的评测水平,在业界享有盛誉。根据Miercom的评测结果,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ProCurve固定端口交换机能源节省达38%,而模块化交换机能源节省可高达45%。也许从数字上看单一交换机所节省的能源是不引起注意的,但如果以一个简单的企业网(2300个局域网接入端口和3800个数据中心交换机端口)为例:ProCurve能在5年内为客户节省近46,000美金的能源费用!这还仅仅是能源消耗部分,如果将ProCurve业界领先的终身保修服务所带来的收益计算在内,企业所节省的费用将是相当可观的。低碳,更进一步需要指出的是,产品本身的绿色节能只是削减碳足迹的一个环节,因为产品在生产、包装以及运输过程当中都会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产生。因此,做一个合乎要求的绿色企业公民,同样需要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交付等环节考虑环保因素。例如,在英国的一些超市已经开始试行“碳标签”,将各种商品在生产制造当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进行测算并标识在商品上,供消费者在选购时进行参考。显然,这对产品供应商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知名厂商开始行动起来,并在着力实施。仍旧以惠普 ProCurve为例,惠普在生产环节就要求采用低污染、可回收利用的材质;在交付环节,则施了高效的包装和物流流程,旨在降低成本、燃料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ProCurve 产品的运输流程采用泡沫塑料托盘,而非木制托盘。这大大降低了木材的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并降低了80%的运输重量。ProCurve还利用其全球回收再利用设施重新使用这些托盘。另外,惠普 ProCurve交换机还能“模块化”地升级,并将电源、风扇托盘、收发器等备件采用通用化设计,这使得企业客户不用淘汰原来的产品及备件,这将大幅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而惠普ProCurve交换机还享有独一无二的终身维修政策,这也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间接地削减电子垃圾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应充分利用IT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比如企业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异地的分支或者商业伙伴进行重要事情的商议或会议探讨,这样不仅能避免因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还能更及时地进行沟通,并大幅节约人员出差成本;企业也可以考虑虚拟化技术,减少企业服务器的采购量,从而降低能耗和废气排放。2浅谈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 多份研究报告呼吁关键在行动,注意你的衣食住行就可减半碳足迹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发布的两份报告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实现“消除碳依赖”这一目标也许比想象的要容易:你只需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这两份报告中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Kickthe Habit:TheUNGuideto Climate Neutrality),是以低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为《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Climate *****ge Adaptationand Mitigationinthe Tourism Sec-tor),是由同UNEP、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专家们共同编写的。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报告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接踵而至的这几份报告,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一方面表明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努力减少碳足迹,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人均生态足迹:50年增长两倍《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是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WWF(中国)的联合委托,由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报告分析了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总体开始出现的生态赤字,指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其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报告分析指出,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尽管生物承载力不断增加,中国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两倍多。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47个国家中列第69位,这个数字低于全球公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但仍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事实上,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报告的结论显示,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能够产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动社会向着降低生态足迹的方向发展。而要彻底减少中国的生态赤字,需要考虑到现在所做出的很可能会有长期影响的决定。报告还提出了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 ”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动(I)、减少潜在废弃物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报告也指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本地区的总生态足迹在世界居于首位。低碳生活方式:小举动带来大变化生活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马上“消除碳依赖”——实际上,这并不难。《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在家里或在旅行中可以采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每人每天可以节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这样可以节省近1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时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如何尽力减少航空旅游排放量《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跨大西洋的飞行所造成的碳排放相当于驾驶汽车1年。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长途公交车可能是市际旅行的很好选择,因为一些新的超高速铁路服务会造成可观的碳排放。同时,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效率。《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业可能有助于过渡到低碳经济。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建议:鼓励旅游经营者预订直航航线,而不是那些绕路或是中途需要经停的航线;鼓励航空公司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将载客率提高到80%,目前欧盟的平均载客率是65%;大幅增加公务舱旅客票价,以真正反映其占据的额外空间,这些空间可以被用来运送更多的旅客,从而使飞机更加环保;制定措施减少服役飞机的平均年龄。在瑞典,飞机的平均年龄刚刚超过10年,而在美国,1/3的飞机的平均年龄是25年。先进飞机可以减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达30%的废气排放量。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倡议欧盟在将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圆) 开展 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平安方面的应战,坚持欧盟的 经济 竞争力。依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倡议,欧盟开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结合 企业 界和研讨人员制定了欧盟开展低碳技术的“道路图”,方案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贮存等六个具有开展潜力的范畴开展低碳技术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度,历来注重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鼎力推行节能减排方案的同时,主导树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开展的目的”,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开展的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的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构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经过《建立低碳社会行动方案》,为完成“福田蓝图”肯定了数值目的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完成回收二氧化碳并停止地下贮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完成“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发布《绿色经济与社会革新》的政策草案,目的是经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请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完成低碳社会、完成与 自然 调和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触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改造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施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买卖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取得经过并施行,将使日本环境范畴的市场范围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圆)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圆),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经过环境维护推进经济开展,完成“绿色增长”。二、全球碳买卖市场快速开展,将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议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则了《结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附件一兴旺国度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程度上均匀削减%。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的的完成,《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敏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开展机制(CDM)和结合实行机制(JI)。兴旺国度能够经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获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本钱完成减排目的。开展 中国 家也能够经过项目协作取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开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构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买卖,简称碳买卖。 目前,全球碳买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买卖,在“总量控制与买卖”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停止买卖。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买卖所(CCX),均是在兴旺国度之间停止。二是基于项目的买卖,亦行将可证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买卖。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开展机制和结合实行机制,前者在兴旺国度与开展中国度之间停止,后者在兴旺国度和经济转型国度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开展中国度,只能参与清洁开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卖给有减排请求的兴旺国度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买卖范围疾速扩展,欧盟排放买卖体系占主导位置。 依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买卖额年均增长%。虽然2008年受全球 金融 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开展机制一级市场买卖额降落,但二级市场仍然活泼;基于配额的买卖仍坚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买卖额到达亿美圆,比2007年的亿美圆增长%,超越2005年买卖额的10倍。从全球碳买卖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2008年,全球碳买卖量到达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是2005年买卖量的3倍。世界银行估计2012年全球碳买卖额将到达1500亿美圆,有望超越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买卖中,欧盟排放买卖体系不断占主导位置。2008年,欧盟排放买卖体系买卖额为亿美圆,买卖量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清洁开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买卖体系,其买卖额和买卖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从市场范围上看,清洁开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买卖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开展机制的增速不可藐视,2008年,清洁开展机制的买卖额和买卖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远超越欧盟排放买卖体系和全球碳买卖的均匀程度。 在共同而有区别义务的准绳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开展机制是目前比拟有效和胜利的办法。减排本钱的宏大差别,使兴旺国度愿意向开展中国度转移资金、技术。兴旺国度在向开展中国度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本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此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开展机制下项目买卖的主要供应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区域性碳买卖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构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买卖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买卖市场,触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万个 工业 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买卖市场、荷兰Climex买卖所,奥天时能源买卖所(EXAA)、欧洲气候买卖所(ECX)、欧洲能源买卖所(EEX)、意大利电力买卖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买卖所(Nordpool)等8个买卖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买卖开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买卖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布置中,欧盟继续逐渐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进步碳买卖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树立全国统一的碳买卖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买卖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建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建议等区域碳市场,停止配额买卖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买卖。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买卖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买卖期货产品,并已开端买卖。2009年6月经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则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买卖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需排放量低于上限,就能够转售限额,借此鼓舞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买卖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根底构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买卖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批发商和其他部门规则排放份额,关于额外的排放,则经过该碳买卖市场购置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参加了《京都议定书》,为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的,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度减排措施与树立碳买卖体系方案,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域碳买卖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买卖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方案推出核证减排量买卖。香港买卖所曾经开端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买卖。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相似欧盟排放买卖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买卖,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域纷繁开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买卖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树立全球统一碳买卖市场,将其作为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计划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将来国际规则的制定。固然欧盟承诺扩展其排放买卖体系,吸收其他兴旺国度参加,但要构成全球统一碳买卖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议影响全球碳买卖开展趋向。 将来全球碳市场的开展趋向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结合国气候大会的会谈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议,以取代行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度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议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将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开展的重要根底。 自2007年12月结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方案”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会谈以来,由于兴旺国度和开展中国度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获得任何本质性停顿,美国、日本等兴旺国度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开展中国度不断呼吁的兴旺国度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会谈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开展中国度制定难以承受的减排目的。鉴于目前的会谈形势,结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以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议。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注重,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开展的前景仍充溢了希冀。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买卖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现,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等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开展。#2低碳经济形式的教育作用,是指低碳经济开展形式能够作为特殊的行为标准,在一定水平上的国际强迫力的保证下,对今后的行为发作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作用。

1 什么是温室效应 概念的理解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揉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的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变成温室的地球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温室”。 2 温室效应的功与过 温室效应的正面作用 众所周知 ,蔬菜大棚具有让阳光进人、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将此称之为 “温室效应”。在地球大气中 ,存在一些微量气体 ,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一氧化碳、氟里昂、四氯化碳、二氧化硫、氨、氮的氧化物、硫和碳的氟化物等 ,它们也有类似于蔬菜大棚的功能 ,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 ,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 ,称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有关温室效应的另一种说法是:从太阳幅射出耒的光线,越过大气层时可以穿透具有与玻璃一样效应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气体而抵达地球表面;然而,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经地表反射后,一些波长较长的光线的能量,会被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温室气体阻挡和吸收,不易散热于近地面的大气外,以致使地球上的温度会随着这些含量微小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多而增高。显而易见 ,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 ,对揉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 ,近地层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 33℃ ,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可见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生存所必须的! 温室效应的负面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及其人口增多,火力发电量、石油用量、天然气用量和煤炭用量等大增,再加之大量森林被砍伐,有些草原由于放牧过度而产生退化,以及许多绿色植物用地被工业开发、被用于工业建设和建筑等 ,尤其是养殖业的发展,会使牛羊等牲畜消化掉草类食物后,从口中喷吐出比二氧化碳厉害得多的甲烷这种超级温室气体.正是由于揉以上种种不当的活动与行为,导致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四氯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天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认为它会对各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疾病增加。由此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在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增加了应注意减排温室气体的条款 。较多的气象和环保方面的科技专家认为,只有全世界各国都重视减排温室气体 ,才能逐步稳定住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地球各地的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揉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的严重危害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8�4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8�4 海平面上升; �8�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8�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可能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和悉尼等。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揉 美国科学家近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揉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揉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揉活动对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 揉活动对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改变自然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二是改变大气温室效应的自然因子。 随着揉工业活动的发展,大气中的微量气体 CO2 、CH4 及 N O2等含量一直在升高。研究古代气候的资料表明,CO2 和 CH4 含量的变化与温度长期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还表明它们曾作为温室效应因子影响了全球古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证实,大气 CO2 和 CH4含量增加能增强 自然界大气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变化是地面热量平衡移动的结果,任何能造成平衡移动的因素都会造成地面温度的变化。揉的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及水热特性,影响地面的热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界大气温室效应的变化。 植被从两个方面影响自然大气的温室效应,与裸地相比,反射率较低,增加了下垫面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下垫面热平衡向增温方向移动;另一方面,植被径叶存蓄大气降水,植被的枯枝落叶也能存留雨水,从而增加了蒸发及蒸腾的水分供给量,下垫面蒸散量增加,导致了热量的损耗,使得下垫面热量平衡向降温方向移动。两者综合作用,其结果是绿色植物在夏季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在冬季则不太明显。所以,大面积的植被被破坏,如砍伐森林、草场退化、土地裸露等都可以造成自然大气温室效应的变化。灌溉是农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灌溉的土地,土壤湿润,热容量增加,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也大大增多,蒸发吸收了热能,会导致地面和地层空气降温。降温效果在于旱区特别突出,经灌溉的土地平均气温比半沙漠区低 5~C。大规模的灌溉甚至能使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发生某些改变。 土地利用方式和变化也可改变下垫面水热平衡,对局域气候产生影响,如水库的湖泊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沙漠垦区的绿洲效应等。在大气层里微量气体的浓度变化方面表现明显的有CO2、CH4 和NO2等,其中以CO2 及 CH4 浓度的变化最为明显。CH4 和 NO2等浓度较低,影响极小,CO2 含量的变化就成了影响大气温室效应变化的主要因素。 4温室气体效应与气候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美国主流的科学界近几年一直坚持认为,现在就断言气候将发生突变为时尚早,如果气候突变难以避免的话 ,也只能在几十年后发生。他们说,理论上,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上有些地区气温会上升但有些地区会下降。在变暖以后的地球,中高纬度地区增加的雨水再加上融化的冰河,会为海洋注入新的水流。这会影响一些像墨西哥暖流这样从热带地区传送热量到北部的洋流,使北美和欧洲反而相对会变冷。当然,即使这一切真的发生,也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海洋传递热量要比大气慢得多。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论文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 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 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 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出,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与二氧化碳相比,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更高,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二氧化碳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气候。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发起,世界各国达成的协议。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二: ——适应战略,即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作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未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限制战略,既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额外变暖。

贵阳市以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论文

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贵阳市能源消费及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阶段贵阳市能源消费及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贵阳市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发展路径及促进碳减排的对策,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 能源 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 对策

1 贵阳市能源消费现状

能源消费情况

贵阳市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心城市,石油、天然气自给率几乎为零,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自给率较低。贵阳水能资源可开发潜力有限,可开发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缺少稳定的天然气供给来源,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而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在日益趋紧的全球和国家碳约束下将成为新的劣势。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从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10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010-201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呈上升态势,2011年达到,为近几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之后国家开始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能源消费增速开始下降,2015年能源消费增速为。

能源结构情况

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增加,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其中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015年电力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

在近年来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2010年以后比重始终维持在30%以上。

2010年及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比重分别为、、、和、、、。

2 贵阳市能源消费及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

贵阳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更多依赖外部调入,原煤、本地电力产量有限,油品、天然气则完全依赖外部调入。

贵阳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首要任务,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贵阳市煤炭资源仅能满足40%左右的需求;成品油供应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统一调拨,天然气依靠“中缅”及“中卫”长输管道输送;“十二五”期间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8%左右。新能源资源禀赋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挑战。

贵阳市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电力及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4%、31%、30%及5%。

能源消费结构高碳特征明显

煤炭消费占比较大

贵阳市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为万吨标准煤,在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最高,达到34%。

由于煤炭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在化石能源中最大,因此应有效降低其消费占比,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寻求天然气等替代燃煤的途径。但贵州省是我国长江以南的主要产煤区,煤炭使用优势明显,而且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煤炭用量短期内不会减少甚至会出现一定量的增长,对贵阳市减少碳排放造成较大压力。

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

贵阳所有石油都靠省外调入,主要通过管道、铁路、公路运输。贵阳市2015年石油(包含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石油制品)消费量为万吨标准煤,占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的。作为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城市,贵阳市目前公共交通营运车辆推广使用LNG、甲醇、气电(油气)混合动力的改造已完成,私家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暂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使用条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石油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比重可能会提高。而石油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较高的能源,其用量的持续增加,是贵阳市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

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有限

根据《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成果,贵阳市有一定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花溪、修文、息烽、乌当、清镇等地,能进行少量开发利用。贵阳市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由于贵阳市自身资源禀赋原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匮乏,开发难度大,开发空间十分有限。

天然气消费比重较低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已基本完成焦炉煤气的置换工作。随着各地LNG供气站的建设以及长输管道天然气入黔,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调整成以天然气为主、其他气源为辅的格局。

贵阳市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为万吨标准煤,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占比较低,目前贵阳市的天然气消费以民用建筑物为主,工业的天然气使用比例不高,天然气消费与全国、世界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贵阳市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其对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用气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不能统筹兼顾。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煤炭是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常规能源品种中其排放因子最高,因此,对煤炭消费量的有效控制是实现减少碳排放控制的有效途径。

在煤炭使用方面,“十二五”时期,贵阳市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因为煤炭的价格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消费总量2010-2015年均增速,虽低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个百分点,但实际控煤措施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目前的能源比价关系特征为煤炭较油气价格偏低。因此在煤炭的主要替代能源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天然气价格偏高,除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自觉进行燃煤改燃气外,多数企业出于自身成本考虑,都不会主动寻求改变,更多只能依靠政策推动企业实施煤改气工程。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导致的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天然气价格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高,都是阻碍贵阳市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速过快

人口城镇化加快,经济增长比预期的快,对资源的需求超过预期,环境压力增大。人口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长期因素,随着城镇化率、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亦在快速增长,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平均人均生活消费能源能耗从人增加到人,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从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万吨标准煤,而且生活能源消费对经济总量贡献率几乎为零,加大了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难度。

技术节能潜力有限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逐年增强。2011年—2015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万吨。由于“十二五”时期贵阳市落后产能淘汰已基本结束,继续挖潜的潜力不足,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已非常有限。

3 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鼓励力度

贵阳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加大对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鼓励力度。扩大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项目数量,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更多地将政策的关注点转向太阳能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使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均衡发展。

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

虽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减少煤耗,带来环境效果,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其成本较高,过分地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会带来成本的过度增长,因此应该在环境效果和成本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确定较为合适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量

优化电源结构,严禁新增燃煤发电机组,严控新增煤炭消耗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业企业进行“煤转气”改造,完善工业企业“煤转气”价格补偿机制。制定民用燃煤使用政策,严格限制民用燃煤的使用量,并在城镇逐步取缔民用燃煤的使用。

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

随着“中缅油气输送管道”及“中贵联络线”分别建成通气,贵阳天然气使用量逐年提升。加快贵阳燃气管网等基层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利用天然气助推贵阳市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8):11- 14.

[2]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

[3]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

[4] 陈石清,李健健,龚芳.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98- 101.

[5] 马艳,严金强,李真.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 123.

[6] 纪玉山,张忠宇,刘静暖.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28- 32.

[7] 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 101.

[8] 尤建新,陈震,张玲红,马军杰.我国连续性全要素CO2排放绩效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基于Sequential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分析[J].预测,2012(2):57- 61.

论文英文摘要研究的进展

English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surveys, summing up our country's basic transport services trade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at related issues, the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is situ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service trade has some problem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aper, the problem is manifested specifically in the low competitiveness of its domestic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lag and inadequ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address these issues,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ine raised to nine specific measures for reference

Finally we gave a outlook to * * research.

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global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economy,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the enterprise's external environment, an increasingly open,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intense. Article on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opportunities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to the foreign new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methods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ditio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ine with our model, to narrow the ga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 索引序列
  • 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论文
  •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论文
  •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论文
  • 论文英文摘要研究的进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