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推理的过程。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孕不育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女性流产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流产对不孕不育的影响,分析两者关系。方法:从本站2002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孕患者中选择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的患者240例,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检测及血清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结果:本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240例,占全部不孕患者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中检出病原茵感染者占(140/240),并且病原菌符合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率;真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支原体、衣原体、滴虫。本组患者中抗精子抗体阳性者占(84/24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占(104/240)。结论:流产引起的女性不孕比例较高,其中流产后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加强青年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流产后的防护及感染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女性;不孕不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58-02
因女性原因导致的不孕称不孕症,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 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1]。并且近年来不断增多,不孕不育发生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有调查显示在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中,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多数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本文笔者收集本站240例有流产史不孕不育患者,探讨流产与不孕不育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本站收治不孕不育女性患者960例,其中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患者240例,年龄21~32岁,平均岁,有药物流产史110例,有人工流产史92例,两种流产史均有者38例;流产1次140例,2次64例,2次以上36例。
方法
抗体检测全部患者采取静脉血留置血清,采用上海生物技公司的ELISA加酶标仪检测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感染菌检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MCK平板,37℃浮箱过夜,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初步鉴定细菌种类,然后进一步确认。淋球菌(NG)感染可通过涂片中找到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沙眼衣原体(CT)感染者可用分泌物涂片后,甲醛固定,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T抗原。解脲支原体(UU)通过直接接种于支原体培养液,变紫红色者可确诊。
2 结果
本组感染情况
笔者共检出140例患者有病原菌感染,占不孕患者的,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较多占,见表1。
病原菌检出情况
本组共检出病原菌180株,其中真菌的感染最多,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具体见表2
不孕不育患者抗体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女性受孕过程中,正常的卵子和正常活动的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为孕卵并被输送入子宫腔,并于子宫内膜着床。以上任一条件不正常,就能阻碍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来自家庭伦理方面的社会压力,据统计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亿~亿。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 人工流产 、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在导致不孕不育的各种原因中,流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96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有流产史患者240例,占。流产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①首先女性流产后,休息不够,免疫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由于手术是在无法窥视的子宫内操作,从扩张子宫颈到僵硬,医疗器械重复进出宫腔清刮,对生殖系统均有伤害。可引发子宫内膜炎,炎性细胞不但可以杀害精子,也会造就血管及内膜分泌欠佳,这些因素均可引发未来不孕与流产[2]。②多次或过度刮宫引发宫腔粘连,拉扯孕卵着床。手术后进行不洁夫妻生活或护理不善引发上行化脓,造就附件卵巢四周粘连,或输卵管堵塞,四周肠管及大网膜粘连引发积液等,使精子无法进到输卵管壶腹部进行受精。③流产后易造就身体虚损,由于流产是生物、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胞宫损伤,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身体茁壮者能自行调理恢复至常态,若保护不当则易患各种疾病从而致流产后不孕的现象发生。④药物流产简单易行,社会中使用较多,但是患者流产后不重视后期护理因素,导致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发生,从而引起不孕。
其中,流产后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本文240例有流产史的不孕不育患者中,140例合并感染,占。流产后感染的发生与人工流产的机械损伤造成炎症或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流不尽、免疫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有关。本组抗精子抗体阳性84例(),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104例(),两者均阳性26例(),是除感染外导致不孕的又一重要原因。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的产生是由于流产后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流入腹腔,或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腹膜的直接吸收,使机体致敏,产生抗体体[3]。流产后抗精子抗体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生殖道的损伤或感染情况下进行性生活,会增加精子和子宫内膜抗原进入血液及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机会,刺激女方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起不孕[4]。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女性平时应该注意性生活健康,尽量不选择流产,一旦进行流产术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过早性生活,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从而继发不孕。
[参考文献]
[1]肖红梅,钟群,卢光�.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27(2):103-107.
[2]单伟颖,杨坤宝,李青,等.不孕症患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承德医学站学报,2010,27(2):206-208.
[3]窦蓉,孙晨光.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6):51.
[4]辛华,廖玎玲,余立群,等.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抗精子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5):297-298.
分析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影响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导致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年8月~2012 年2月在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收治的523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调查其影响因素。结果 引导女方不孕的原发性因素有小子宫、幼稚子宫等;继发性因素有流产导致的输卵管被阻塞、输卵管不通畅等。男方不育因素有无精、少精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加强育龄人群的生殖保健教育,加强孕前优生优育的指导,及早发现影响孕育的因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降低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孕不育 原发 继发 影响因素
1. 前言
随着社会饮食谱和疾病谱的变迁,不孕不育症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根据一些离婚案例的调查显示,大约是因为不孕不育症造成的。一直以来,临床医学上都比较注重研究导致女性不孕的因素,而很少关注到夫妇双方的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我县近4年来到医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从而为我县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降低不育不孕症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 年2月到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就诊523对不孕不育夫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病例均是参考《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选入。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岁;男性~48岁,平均岁。不孕年限最短年,最长18年;疗程最短为3个月。
临床诊断方法
(1)女方:同样是询问病史和全面的身体检查。除此之外,利用碘油造影和输卵管通液、检验输卵管的基本情况;并实施阴道B超检测、基础体温测量、宫颈粘液评分、早卵泡期测血清生殖激素以及宫腔容量测定等测定方法了解女方排卵、宫腔容量情况。
(2)男方: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然后进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中抽取了男患者的精液样本,对进行了2次以上精液检测的男患者采用了WHO精液分析法,结果判断以WHO的检验手册为标准。
(3)免疫检测:抽取夫妇双方的血清、女方的宫颈粘液以及男性精液中的抗精子抗体,作性交后作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试验。
3. 结果
基本情况
在本组研究的523对不孕不育症夫妇中,属于原发性的因素有345对,占总数的,其中53. 43%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8. 01%原因不明(不知是男性原因、女性原因还是男女双方的原因)。继发性的因素178对,占总数的34. 03%,其中67. 42%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7. 02%原因不明。
女性不孕因素
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检查显示,原发性的输卵管堵塞154例(),继发性的输卵管堵塞45例(),原发性的排卵障碍87例(),继发性的排卵障碍16(),原发性的内异症45例(),继发性的内异症21(),宫腔容量偏小53例()和子宫发育不全12例(),这两者均是原发性的。
男性不育因素
本组男性病人中,诱因排名的先后依次为弱精症、少精症、免疫因素和男性副性腺的感染。原发性的精液异常(包括少精、弱精、畸形精或无精症等)54例,所占比例为;原发性的免疫学病因18例,占;继发性的精液异常32例,占,继发性的性腺感染与免疫学病因共9例,占。
4. 讨论
临床研究中,影响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女方有关,与男方也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夫妻双方的原因。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男方因素
本组研究中,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主要有:精液异常、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或者异常或者男性疾病,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社会环境、个性素质等也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温度高场所工作、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以及从事一些化学毒品类职业的男人,很可能造成其不育。
女方因素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女性不孕的因素主要有:排卵异常,例如经期不规律、少经、经期很长和痛经等;此外,原发性的子宫发育不全,例如子宫畸形、小子宫、幼稚子宫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的病因,例如宫颈炎症、宫外孕造成的输卵管切除或堵塞、人工流产次数多等。其中双侧的输卵管切除以及清宫造成的子宫破坏其不孕概率最高,同时也最难挽救。某些临床研究中指出,引起女性不孕的因素与个人身体素质及社会环境相关。例如工作中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工作强度过大、文化程度、过度服用避孕药及年龄偏大等都会影响到女性患者患上不孕症。
降低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发生率的措施
通过宣传,让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育知识
尤其是对育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的孕前准备指导、生育知识宣传等,这能有效提升育龄夫妻的优生优育水平,同时也通过生育文化的宣传,让育龄人群能够自觉地维护生殖器的健康、每年进行全身检查、尽量避免清宫手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而且知道哪些有毒物质会影响生育、哪些食物可以帮助生育,这样可将影响不孕不育的因素降到较低的水平。
加强生殖器的健康教育,降低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和男性其不孕不育的原因都和生殖健康相关,所以,医疗服务机构要强化生殖健康教育,令广大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殖健康知识,尽量规避不孕不育的关于生殖器的影响因素。
加强管理,为广大育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调查,许多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都不愿意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本组523对病患中,在未完全确定为不孕不育症之前,有67对()夫妇并不是在生育门诊部求诊,大部分为女方进行妇科检查,认为是炎症影响,最终是经过医院详细的检查服务,确诊为不孕不育症。这表明,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强对育龄人群的就诊管理,设立对应的生育咨询科,而且完善检查体系,对存在疑虑的夫妇提供心理或具体的行为支持与优质服务,最终帮助不孕不育人员了解病情,早日就医,圆求子梦。
参考文献
[1] 肖红梅,钟群,卢光琇.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2).
[2] 邹向红,徐敏娟.赣州市不孕不育症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02).
[3] 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04).
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8个省(区、市)33 6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曾阅读色情书刊音像制品报告率男生为45. 8%,女生为8. 5%;性行为报告率男生为14. 8%,女生为5. 6%。曾有性行为者中,有2名以上性伴侣者男生为41. 7%,女生为28. 5%;性行为系被迫发生者男生为12. 7%,女生为18. 8%;安全套使用率男生为48. 5%,女生为51. 5%; 18. 6%和20. 5%的男、女生报告曾使对方或自己怀孕。西部大学生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结论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不容乐观,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更突出,针对大学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势在必行。【关键词】性行为;避孕;色情作品;妊娠;学生“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是继“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后WHO提出的又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奋斗目标;拥有生殖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1]。随着青少年越来越早地开始性行为,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安全性行为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危险行为之一,由此显著增加了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不良后果[2-5]。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现状,从而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全国18个省(区、市)大学生性行为现况进行调查。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来自北京等18个省(区、市)的大学/大专生[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在省内按社会经济水平分好、中、差3类选取调查城市,再随机选取其辖内大专、本科高等院校各1~2所为监测点,整群抽取全体学生为受试者。大专、本科生统一按年级分组,共分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年龄17~24岁。合计应答率为93. 1%,男生为93. 5%,女生为95. 7% (χ2=83. 73,P<0. 01)。1. 2方法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统一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步骤、方法实施。在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密切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收回,学生独立完成。合计回收有效问卷33 653份(男生15 765份,女生17 888份)。有鉴于性问题的特殊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无应答者亦视为有效问卷。指标分别来自下列6个问题:“过去12个月里是否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曾与几人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你或对方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被迫(非自愿)发生过性行为”;“曾否怀孕或使她人怀孕”。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地区间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多个百分率之间的两两差异。2结果2. 1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表1显示, 25. 9%的大学生报告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等),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6 013. 0,P<0. 01),报告率随年级增加而上升(χ2趋势=435. 5,P<0. 01)。9. 9%的大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男、女生分别为14. 8%和5. 6%,男生高于女生(χ2=762. 3,P<0. 01),随年级增加而上升趋势明显(χ2趋势=357. 4,P<0. 01)。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37. 7%曾与2人以上发生性关系,男生(41. 7% )显著高于女生(28. 5% )(χ2=48. 3,P<0. 01)。14. 5%报告曾被迫发生过性行为,男生显著低于女生(χ2=18. 8,P<0. 01)。49. 4%报告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8,P>0. 05);但大四年级女生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χ2=6. 27,P<0. 05)。19. 2%报告曾意外怀孕或致她人怀孕,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5,P>0. 05)。2. 2不同地区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现况分析表2显示,西部地区学生发生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东、中部学生(χ2值分别为114. 1, 57. 5,P值均<0. 01),意外怀孕报告率也明显高于东部学生(χ2=9. 76,P<0. 01)。不同地区男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性伴侣2人及以上、被迫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反,西部地区女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χ2值分别为24. 2, 31. 3,P值均<0. 01)报告率均明显高于东、中部学生。3讨论我国10~24岁青少年约占总人口1/4[6]。近20 a来,伴随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西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之青少年“性等待期”延长(性发育明显提前,而结婚年龄却伴随其社会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断延后)[7]等主、客观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严重性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男生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的报告率远高于女生,提示男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更强烈,更主动地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性并更积极地去尝试,所以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也更高。调查发现,大一学生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报告率较低,提示对该阶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及早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读物产生一定免疫力。2005年WHO报告的有关全球人类生殖健康的六大现状指出,每年有8 700万女性意外怀孕, 50%意外怀孕妇女(约4 600万)选择堕胎,其中有1 800万是非安全性堕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妇女在生殖健康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现象。其中, 85%的非意愿性分娩、95%的婴儿死亡、99%的孕产妇死亡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不但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2]。这也是本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将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列为重点内容,而且将所谓的“危险性行为”明确指向那些“易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的行为”的理由所在。换言之,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现状,加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策略和措施,本身就是对改善人类生殖健康状况做出的贡献[3]。本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普通大学生人群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该群体总的性行为报告率为9. 9%。但是,在那些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1/3以上曾与2人以上发生过性关系;在报告曾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仅有不足50%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其较高的不安全性却引人关注。女生多性伴关系报告率低于男生,提示她们对性伴侣的态度比男生更专一。女生被迫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提示她们在性关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更易屈从他人的性要求。被迫性行为大多在无保护状态下发生,极易引发性传播性疾病蔓延和出现意外妊娠。女生比男生更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年级越高,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越高,提示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不过,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安全套使用率仍低于美国青少年(2001年为57. 9%,2005年为62. 8%, 2007年为61. 5% )[8-11]。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学中开展了性教育,但其强度和针对性是远远不够的。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性教育内容:低年级学生应侧重性知识、性态度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高年级学生则需提供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如怎样以正确方式拒绝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等。对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的地区间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但安全套的使用率却没有跟上,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意外妊娠的报告率较高。本研究受方法(问卷)限制,无法深入比较导致不同地区群体性行为差异的原因,但无疑对健康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群体(尤其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保护性干预应倾注更多的关注。4参考文献[1]符玉良.国际卫生新概念:生殖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 15(1): 18-19.[2]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count.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5.[3]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global strategy.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7.[4]WELLINGS K, COLLUMBIEN M, SLAYMAKER E, et Sexualbehavior in context: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2006, 368(11):1 706-1 728.[5]季成叶,主编. 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6]UNICEF, UNAIDS andWHO. Young people and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New York: UNICEF, 2002.[7]SANTELLI J, OTTMA, LYONM, Abstinence and abstinence-only education: A review of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JAdolHealth,2006, 38: 72-81.[8]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Health, 2002, 72(8): 313-329.[9]GRUNBAUMr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Health, 2004, 74(8): 307-324.[10]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5. J SchHealth, 2006, 76(7): 353-372.[11]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 57(4): 1-131.
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特点,以便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健康性心理的对策,最终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健康性心理;培养对策;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理论及其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个体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状态。根据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来看大学生都处于性意识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以及结婚等活动中,已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如中断、缩短、变异),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
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在性生理方面发育已走向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特点;在对性冲动的自制性、对性的审美情趣,性爱的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知识的盲区。
(二)对恋爱的渴望与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大学生有了对恋爱的渴望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异性心理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矛盾。从性成熟到形成合法婚姻,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此段时间即所谓的“性饥渴期”、“性等待期”。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吻甚至是性交等性行为,而这些都与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和道德责任相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德焦虑。
(四)开放的性观念与表现上文饰性的矛盾。当大学生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抑自己的性欲。
(五)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恋爱期间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为依赖男性,一旦男性一方出现什么变化,这位女性将是痛苦不堪,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一)性生理困扰。(1)性体像的困扰。自我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正视自己生理方面的发育情况。(2)遗精或月经的困扰。部分女性伴随痛经现象,这不仅使得女性身体不舒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影响。男性由于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精的次数和频率是不一样的,部分遗精现象频率多的男性认为自己不洁,思想里都是些杂念,有的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性心理困惑。其中性别认同困惑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人群,特别是变性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这种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对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神经病、性别认同紊乱、攻击性性变态、隐匿性性变态。
四、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的性心理意识,学会获取科学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首先,科学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千万不能只是那些色情片中的部分夸张手法所宣传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一些权威发布的科教片或理论著作中获取知识,家长或者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属于科普类的知识读本给学生。其次,从儿童期就要教育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性别,要教育孩子个体的心理行为如何与自身的性生理发展状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二)塑造高尚的性人格。高尚的性人格是性心理健康的保证,首先要欣赏自己的性别角色;其次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性面前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尚的性人格,才不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三)积极调控自我,恢复心理平衡。首先,将性冲动转化为精神追求,如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另外就是转移性冲动,可以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学生要消除对月经和遗精的焦虑。生理期保持舒畅的心情,家长、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再次,正确对待性幻想、性梦和手淫。特别是手淫,并不是病态。最后,调节与异性交往的不适,注意区分好感、喜欢与爱情,交往时把握好尺度。
(四)避免性骚扰的侵害。首先,应当维护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做到举止大方、行为得体。一身透视装可能成为部分意志力薄弱男性犯罪的导火索。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一些自我防卫的技巧和方法。
(五)寻求心理咨询。一女生小姜暗恋一位年轻男教师,小姜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只能把对青年教师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该女生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的现象,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影向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之中,也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压抑的情感,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念,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洁(1985- ),女,四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的变迁对我国的高等 教育 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巨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1 当今社会,健康是人们最为热议的话题,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大群体,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近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成绩而不懈努力,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等,等等。而近些年,不断有年轻人过劳死的事情见诸报端,可见我们对自身健康还不够重视。我想这正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我自己,在完成了课程之后也是收获颇丰,对于健康教育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 第一,关于急救知识方面。 关于突发事件的自救与互救常识,主要分为生命体征的观测法、常用急救知识、意外创伤急救法、意外事故灾害急救法和急性中毒解救法这几个部分。急救时,首先急救人员应认真观察,人体的六大体征,即意识、呼吸、体温、脉搏、血液、瞳孔,并作出初步判断,以采取针对性的抢救 措施 。在病人需要采取相应急救术时,按照国际的最新规定,由原来的“ABC”改为现在的“CAB”,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再开放气道,最后人工呼吸。 如果说急救初期的“CAB”是在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话,那么运送与简单处理伤员则是在为病人筑起一道防护墙,帮助他们更加远离死神。严重的创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在意外事故中,大部分人并非死于本身的创伤,而是死于创伤造成的大出血,所以处理好伤口止好血就等于帮患者保住了生命。止血之前应先判断出究竟是静脉出血、动脉出血或是毛细血管出血,再根据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位置采取措施。止血法又分为加压包扎止血法、间接指压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按照相应 方法 的要求止血,再进行简单包扎或骨折固定,便可进行搬运。搬运时,应注意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搬运方法,减少因救助而产生的二次伤害。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突发事件,要求我们既要勇敢地去解决,又要冷静地运用相关知识,时刻做好准备与死神争分夺秒! 第二,关于传染病的预防。 开学之初,我们就在校医院接种了一些疫苗,但当时其实并不了这些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按其 报告 的病种类别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而SARS、艾 滋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狂犬病等等均属于乙类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为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确可怕,但只要做好防护工作,传染病就能远离我们。预防传染病首先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体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及时注射相应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做好预防工作。但是,一旦被传染,我们也不应恐慌,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现在的医疗发达程度,我们几乎已经可以治愈大部分传染病,所以不要过度恐慌,影响了治疗。 作为我们健康人,不应该歧视传染病病人,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帮他们恢复健康! 第三,关于饮食健康。 “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把豆子”是我从这一章节学到的最有用的保健方式。近年来人们兴起了一股“保健热潮”,各种保健专家的学说、各种保健书籍的观点扑面而来。其实平衡膳食才是最重要的,既要平衡摄入与消耗的能量,又要使各种营养素供给充足,比例合理。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要求“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只有做到了这些,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才能真正保持健康。 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把好饮食关,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让自已离成功更进一步! 第四,关于性健康教育。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直是困扰世界的一大难题,它的可怕从人们对它的称呼便可见一斑,它被称为“史后世纪瘟疫”、“超级癌症”、“世纪杀手”。它的可怕不仅仅是对艾滋病人的健康的蚕食,还在于目前并没有完全根治的有效药物,只有一些方方暂时抑制其发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以防范,主要的三大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近年来婚前性行为变得越来越广泛,许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意,而不顾以后的生活,由此也产生许多不良的生活现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要把好自己的道德观,拥有正确的性观念,作为社会风气的带头人。 对于艾滋病患者,我们大学生不应歧视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饱受病魔摧残。既然已经知道,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那么,就更应该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积极投入到关爱艾滋病患者的行列之中! 健康是一门最具深度的学科,努力丰富自己的 健康知识 ,并将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为他人、为自己建起一道道保护屏障!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而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受到大家的热切关注。大学生们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却是好好学习与未来生活幸福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健康。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财富,前面的1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他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若没有前面那个代表健康的“1”字,后面一切都等于0,有了健康就会有一切。可是,就有很多人总在弥留的时候,才体会到健康和生命的宝贵,可一切都晚了。 何为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四维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把生理需求作为基础,这就是说,追求健康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知道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土壤、空气、水质、气候、居住、战争、瘟疫)意外因素等等,大量研究证实,在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内因的作用只占15%,而外因作用却占85%,其中社会因素10%,医疗因素8%,气候地理因素7%,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占60%。由此可见,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人们寿命和疾病的主要原因。 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间接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时间不正常,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等问题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些同学时常睡到中午才起床,晚上不到断网不睡觉;早餐午餐合为一餐,简称早午餐。周末懒得出门,直接饼干、方便面凑数,零食当主食;偶尔晚上还去吃夜宵,饱餐一顿;每天坐在桌前上网,严重缺乏锻炼,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差,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归根到底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生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8.头发光洁,无头屑 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 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且没有疼痛、没有拇外翻 生理健康评判的标准: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健康问题有以下几点: 1. 睡眠不规律 由于当代大学生住集体宿舍,干扰大,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得不到保证。有人对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睡眠困难、睡眠片断化和早醒等睡眠障碍的学生约占。 2.缺少体育锻炼 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不少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欲望,但没有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据调查统计。业余锻炼时间按每次30min计算,约有24%的男生每周锻炼2次,还有18%的男生根本就没参加体育锻炼。女生锻炼次数则更少,有31%的女生认为体育活动没有必要,每周活动2次以上的仅占。 3.饮酒、吸烟及不良嗜好 有些学生不注意饮食卫生,有些人出现酒瘾、烟草依赖等等。结果表明,大一学生抽烟率为10%;大二学生为50%;大三学生为75%;大四学生为95%。有的 毕业 班是100%,只是抽烟量多少而已。有喝酒、打 麻将 等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嗜好者约占60%~70%。 4.不合理饮食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7%的学生不吃早餐,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按时起床。有少数误认为不迟早餐可以保持体形优美苗条,因此有很多学生一天只吃两餐或更少,从而导致体质下降。而另有相当一部分暴饮暴食,也引发了一系列急性疾病。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中风、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第一, 合理膳食。 健康的饮食是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中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大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注意外表。而健康均衡的饮食比任何的护肤品都来的有效。 合理膳食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一”是每天睡前喝一袋牛奶。“二”是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主食。“三”是蛋白。一份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大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三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四”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一天500克蔬菜和水果。“红”是红色的蔬菜。“黄” 红黄色的蔬菜。“绿”既指蔬菜,也包括绿茶。“白”是燕麦粉、燕麦片。“黑”是黑木耳等黑色食品。 第二,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让你精神百倍。电脑前坐多了,你会感觉眼睛酸痛,腰酸背痛。而只时哪怕你站起来抖抖手脚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空闲的晚上女生可以找几个同学去逛逛校园,聊聊天,买点水果,好不惬意。男生还可以去操场跑几圈,出一身汗,再回去冲个热水澡,全身轻松。 第三, 戒烟限酒。 吸烟不仅使人成瘾,还会促发高血压、冠心病,引起肺癌等多种癌症和气管炎、肺气肿等,因此,吸烟是健康的大敌。任何年龄的戒烟都可获得健 康上的真正收益。如戒烟一时有困难,每天吸烟应限制在5支以内,逐步减少吸烟量直至彻底戒烟。酒可少饮,经常或过量饮酒则伤肝,容易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注意做到不要喝高度烈性酒,低度白酒也不可常喝,黄酒、葡萄酒也要有节制。一日饮酒量不宜超过 15克酒精,相当于葡萄酒60—100毫升,白酒25—30毫升,啤酒 —1瓶。 第四, 心理平衡。 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主钥匙。做到“三个快乐”:第一助人为乐;第二知足常乐;第三自行其乐。常年坚持十二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瘁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任何时候,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袭击健康的杀手,而健康习惯则让生命受益。所以,健康更取决于习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1. 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2.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吃零食 3. 天天喝水八大杯 4. 每天一颗苹果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5.每晚睡眠6~8小时,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6. 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 7.感恩生活 8. 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9. 少喝奶茶,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0.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1. 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 12. 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13. 适量饮酒,不拼酒、不醉酒 14.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15. 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16. 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17.维持理想体重,不过胖 18. 保持规律的生活与运动,每周做三次缓和的运动 19.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20. 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健康来自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更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每天都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用微笑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把健康带给自己,也给他人。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3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是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 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是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应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追求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境界。这学期,我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健康理念。 关键字: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促进影响 正文 在如的社会中,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他的全面发展程度、融人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程度。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是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的时期。但其中也不免会有些人是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马克思则曾经将“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哲学基础。而实现真善美的基础就是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确是受益良多。对健康理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大方面,还包括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心理(抗压能力)的作用等。 首先来谈心理健康认识上的促进影响。 健康的心理,从心理方面看,就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对工作和生活积极进取、心胸坦荡、豁达开朗。我们可以从情绪和心理上来实现,首先我们要决心努力要健康,然后不断培养正常工作与承担责任的能力、结交关系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认知。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第一次了解到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是: 1.知道你的需要; 2.阐明或澄清你的价值观; 3.追求自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在生活中逐渐对待事物、看待事物从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着眼时,会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多余的负面情绪。让幸福感、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得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更多看得到食物阳光的一面。 像我这般年纪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是走读形式,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中学时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这对部分大学生是极不习惯的,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 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感到压力大。所以曾有一段时间产生了以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作为曾经的学习尖子,老师的宠儿,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通过《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1.了解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对大学生活的茫然和无助感。2.通过各种 渠道 认识自己,充分悦纳自我;接纳别人,欣赏别人的成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培养自己多方面的 兴趣 爱好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疏导积郁的情绪。4.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拥有健康的心理,从个体角度来说,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从社会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是精神放松。 精神性,市一中有些人称为“更高能力”的信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训练自己注意哪些好的事情,无论大小;每天为感激抽出一段时间;开发一个好的“记忆”,存放成长道路上的所遇到的仁慈之举与安慰;传递简单的友好表示; 2.宽容。写封 道歉信 ,,跳过一段不友善的时光,与“安全的人”讲话,原谅人而不是事等; 3.做好事。从本质上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到方针; 4.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保持自主自信。 再者,从《道德经》的健康之道理解和谐心态的构建。 体悟以“道”致“和谐心态”的理念:营魄抱一——身心合一 少思寡欲——身心清净 名与身孰亲——珍爱生命 以“行”致“和谐心态”的理念:平衡的物欲、权欲观 兼容并蓄 发展和谐 接着,由课程习得压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永久的压力、暂时的压力、简单自然眼里、重要事件压力、长期压力等等都是生活中压力的主要来源。而良性的压力会激励我们成长,适应环境并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相反负面影响则会耗尽甚至是毁灭生活力量。 对待压力的处理办法则有: 1.放慢生活节奏; 2.“留心”感激与感恩; 3.量力而行; 4.开怀大笑; 5.学会说“不”的艺术。 然后,谈谈运动健康的促进作用。 1.运动能增加体适能。美国对体适能的解释为:对日常身体需要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有充足的储备能量去对应突发危机。 2.运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疾病。锻炼能预防癌症,锻炼能预防心肌梗塞和心脏病。 3.通过走、跑、爬山、有氧舞蹈、 武术 、水中健身、 球类运动 、骑自行车、健身路径、有氧搏击、有氧踏板操等心血管运动能减肥塑形,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改善生活等。 4.柔韧性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活动关节能力。通过颈部伸展,肩部伸展,胸部伸展,躯干伸展,腿部伸展来减少活动损伤、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健美塑身、放松身心。 另外,重新认识了科学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中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与调整,科学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一整天的高效率身体机能的运作。故常有言说:缺什么不能缺觉。 常见的睡眠障碍缘由的来自于:1. 压力和焦虑; 2.身体上的疼痛; 3.咖啡因; 4.烟酒; 5.药物等。 睡眠的七要素有:减压;冥想;饮食(如睡前一袋奶,不吃刺激性的);睡前半小时 放松精神;(有氧)运动;心态;营养素。故改善睡眠可由这七处开始,加之持之以恒。 此外, 还有就是在生理健康上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个生物钟,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通过了解,许多大学生养成的有害健康的生活习惯有:1.饮食不节,饥饱无常,特别是暴饮暴食,在男生中更为多见。2.任凭喜好,饮食偏嗜,营养不均衡。3作息时间混乱,游戏玩乐,昼伏夜出,反常的生活方式,势必扰乱人体的生物钟。等等。 健康的身体是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此大学生应做到:1.饮食要定时定量,起居要规律有常,学习生活有劳有逸,这样身心才能健康。2.在学习后或闲暇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经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3.尽量避免性行为,大学生生理还未完全发育完成,性行为会对健康不利;且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性行为会对学习造成负担。4.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毒品及其危害性,增强抵御毒品的能力,珍爱生命,终身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最后,在营养理念上也具有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之前就有人主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这就是在膳食营养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健康与健康实现途径的信任是与新体验。 首先我了解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 “调整”:先吃水果后吃饭 “维持”:高纤维摄入,保证食物多样性 “控制”:控制肉、油、烟 "增加”;增加蔬菜、水果、奶、谷物以及薯类食物 然后,从日常开始从小处着手开始“认真”吃,然健康从“口”中来。 上面这些就是我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改变,和在健康理念的认识上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拥有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表现在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的促进作用、营养促进作用、抗压能力的促进作用、精神性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们性生理成熟的决定阶段,也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封闭观念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仍旧是谈“性”色变,很少有人来引导大学生在性方面的健康发展。为此,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特点,以便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健康性心理的对策,最终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健康性心理;培养对策;心理咨询
一、性心理理论及其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个体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过程,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状态。根据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来看大学生都处于性意识成熟时期,他们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以及结婚等活动中,已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如中断、缩短、变异),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的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
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在性生理方面发育已走向成熟,对异性的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特点;在对性冲动的自制性、对性的审美情趣,性爱的技巧等方面还存在着知识的盲区。
(二)对恋爱的渴望与对异性心理了解不深的矛盾。大学生有了对恋爱的渴望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异性心理的了解并不深,不能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道德责任的矛盾。从性成熟到形成合法婚姻,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此段时间即所谓的“性饥渴期”、“性等待期”。恋爱中的男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吻甚至是性交等性行为,而这些都与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和道德责任相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德焦虑。
(四)开放的性观念与表现上文饰性的矛盾。当大学生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抑自己的性欲。
(五)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恋爱期间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为依赖男性,一旦男性一方出现什么变化,这位女性将是痛苦不堪,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惑
(一)性生理困扰。(1)性体像的困扰。自我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不能以科学的眼光正视自己生理方面的发育情况。(2)遗精或月经的困扰。部分女性伴随痛经现象,这不仅使得女性身体不舒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还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影响。男性由于体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遗精的次数和频率是不一样的,部分遗精现象频率多的男性认为自己不洁,思想里都是些杂念,有的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
(二)性心理困惑。其中性别认同困惑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们大学生中也存在类似的人群,特别是变性人更易于抑郁、焦虑、自杀,这种心理疾病不及时给予治疗将对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三)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神经病、性别认同紊乱、攻击性性变态、隐匿性性变态。
四、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
(一)树立科学的性心理意识,学会获取科学性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首先,科学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千万不能只是那些色情片中的部分夸张手法所宣传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一些权威发布的科教片或理论著作中获取知识,家长或者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和推荐属于科普类的知识读本给学生。其次,从儿童期就要教育孩子学会认可自己的性别,要教育孩子个体的心理行为如何与自身的性生理发展状况、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二)塑造高尚的性人格。高尚的性人格是性心理健康的保证,首先要欣赏自己的性别角色;其次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性面前我们必须要树立高尚的性人格,才不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三)积极调控自我,恢复心理平衡。首先,将性冲动转化为精神追求,如提高学习成绩、参加社团活动。另外就是转移性冲动,可以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学生要消除对月经和遗精的焦虑。生理期保持舒畅的心情,家长、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再次,正确对待性幻想、性梦和手淫。特别是手淫,并不是病态。最后,调节与异性交往的不适,注意区分好感、喜欢与爱情,交往时把握好尺度。
(四)避免性骚扰的侵害。首先,应当维护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做到举止大方、行为得体。一身透视装可能成为部分意志力薄弱男性犯罪的导火索。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一些自我防卫的技巧和方法。
(五)寻求心理咨询。一女生小姜暗恋一位年轻男教师,小姜性格内向,不善于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只能把对青年教师的爱恋之情深埋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该女生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的现象,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影向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过分沉溺于性幻想之中,也可能会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诉压抑的情感,丰富生活内容,转移注意力,树立健康的性爱观念,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洁(1985- ),女,四川人,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8个省(区、市)33 6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曾阅读色情书刊音像制品报告率男生为45. 8%,女生为8. 5%;性行为报告率男生为14. 8%,女生为5. 6%。曾有性行为者中,有2名以上性伴侣者男生为41. 7%,女生为28. 5%;性行为系被迫发生者男生为12. 7%,女生为18. 8%;安全套使用率男生为48. 5%,女生为51. 5%; 18. 6%和20. 5%的男、女生报告曾使对方或自己怀孕。西部大学生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结论中国大学生性行为现况不容乐观,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更突出,针对大学生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势在必行。【关键词】性行为;避孕;色情作品;妊娠;学生“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是继“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后WHO提出的又一个全球公共卫生奋斗目标;拥有生殖健康是每个人的权利[1]。随着青少年越来越早地开始性行为,意外妊娠、人工流产、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不安全性行为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危险行为之一,由此显著增加了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的不良后果[2-5]。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现状,从而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全国18个省(区、市)大学生性行为现况进行调查。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来自北京等18个省(区、市)的大学/大专生[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在省内按社会经济水平分好、中、差3类选取调查城市,再随机选取其辖内大专、本科高等院校各1~2所为监测点,整群抽取全体学生为受试者。大专、本科生统一按年级分组,共分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年龄17~24岁。合计应答率为93. 1%,男生为93. 5%,女生为95. 7% (χ2=83. 73,P<0. 01)。1. 2方法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测试队,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统一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步骤、方法实施。在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密切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收回,学生独立完成。合计回收有效问卷33 653份(男生15 765份,女生17 888份)。有鉴于性问题的特殊敏感性,对相关问题无应答者亦视为有效问卷。指标分别来自下列6个问题:“过去12个月里是否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曾与几人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你或对方是否使用安全套”;“是否被迫(非自愿)发生过性行为”;“曾否怀孕或使她人怀孕”。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及地区间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多个百分率之间的两两差异。2结果2. 1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表1显示, 25. 9%的大学生报告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等),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6 013. 0,P<0. 01),报告率随年级增加而上升(χ2趋势=435. 5,P<0. 01)。9. 9%的大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男、女生分别为14. 8%和5. 6%,男生高于女生(χ2=762. 3,P<0. 01),随年级增加而上升趋势明显(χ2趋势=357. 4,P<0. 01)。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37. 7%曾与2人以上发生性关系,男生(41. 7% )显著高于女生(28. 5% )(χ2=48. 3,P<0. 01)。14. 5%报告曾被迫发生过性行为,男生显著低于女生(χ2=18. 8,P<0. 01)。49. 4%报告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8,P>0. 05);但大四年级女生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χ2=6. 27,P<0. 05)。19. 2%报告曾意外怀孕或致她人怀孕,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5,P>0. 05)。2. 2不同地区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现况分析表2显示,西部地区学生发生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东、中部学生(χ2值分别为114. 1, 57. 5,P值均<0. 01),意外怀孕报告率也明显高于东部学生(χ2=9. 76,P<0. 01)。不同地区男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性伴侣2人及以上、被迫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反,西部地区女生观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χ2值分别为24. 2, 31. 3,P值均<0. 01)报告率均明显高于东、中部学生。3讨论我国10~24岁青少年约占总人口1/4[6]。近20 a来,伴随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西方文化的渗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在性观念、性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之青少年“性等待期”延长(性发育明显提前,而结婚年龄却伴随其社会期望值的提升而不断延后)[7]等主、客观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严重性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男生曾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的报告率远高于女生,提示男生对性知识的需求更强烈,更主动地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性并更积极地去尝试,所以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也更高。调查发现,大一学生看色情书籍/音像制品报告率较低,提示对该阶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及早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读物产生一定免疫力。2005年WHO报告的有关全球人类生殖健康的六大现状指出,每年有8 700万女性意外怀孕, 50%意外怀孕妇女(约4 600万)选择堕胎,其中有1 800万是非安全性堕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妇女在生殖健康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性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现象。其中, 85%的非意愿性分娩、95%的婴儿死亡、99%的孕产妇死亡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不但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2]。这也是本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将大学生性与性相关行为列为重点内容,而且将所谓的“危险性行为”明确指向那些“易导致性传播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的行为”的理由所在。换言之,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性行为现状,加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策略和措施,本身就是对改善人类生殖健康状况做出的贡献[3]。本研究是我国首次针对普通大学生人群进行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性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该群体总的性行为报告率为9. 9%。但是,在那些报告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 1/3以上曾与2人以上发生过性关系;在报告曾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仅有不足50%在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其较高的不安全性却引人关注。女生多性伴关系报告率低于男生,提示她们对性伴侣的态度比男生更专一。女生被迫性行为报告率显著高于男生,提示她们在性关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更易屈从他人的性要求。被迫性行为大多在无保护状态下发生,极易引发性传播性疾病蔓延和出现意外妊娠。女生比男生更有使用安全套的意识;年级越高,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越高,提示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不过,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安全套使用率仍低于美国青少年(2001年为57. 9%,2005年为62. 8%, 2007年为61. 5% )[8-11]。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学中开展了性教育,但其强度和针对性是远远不够的。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性教育内容:低年级学生应侧重性知识、性态度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当的异性交往;高年级学生则需提供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如怎样以正确方式拒绝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等。对大学生性及性相关行为的地区间比较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性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东、中部,但安全套的使用率却没有跟上,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意外妊娠的报告率较高。本研究受方法(问卷)限制,无法深入比较导致不同地区群体性行为差异的原因,但无疑对健康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群体(尤其女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保护性干预应倾注更多的关注。4参考文献[1]符玉良.国际卫生新概念:生殖健康.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 15(1): 18-19.[2]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count.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5.[3]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global strategy.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7.[4]WELLINGS K, COLLUMBIEN M, SLAYMAKER E, et Sexualbehavior in context: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2006, 368(11):1 706-1 728.[5]季成叶,主编. 2005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6]UNICEF, UNAIDS andWHO. Young people and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New York: UNICEF, 2002.[7]SANTELLI J, OTTMA, LYONM, Abstinence and abstinence-only education: A review ofUS policies and programs. JAdolHealth,2006, 38: 72-81.[8]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Health, 2002, 72(8): 313-329.[9]GRUNBAUMr JA, KANN L, KINCHEN S, Youth risk behavior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J SchHealth, 2004, 74(8): 307-324.[10]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5. J SchHealth, 2006, 76(7): 353-372.[11] EATON DK, KANN L, KINCHE S, et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 57(4): 1-131.
《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如果没能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性健康知识,而是从网络、色情书刊等获悉相关错误的性信息,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讲述了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目前的状况以及性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青少年性教育,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伴教育,分别从同伴教育的概念、发展史、优点、特征、进展情况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 青少年; 大学生; 性教育; 同伴教育
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健康现状仍令人担心。处于性活跃年龄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性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理需求、观念转变、经济考虑和知识缺乏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1]。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青少年需面对性早熟与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和媒体性泛化与青少年性辨别力低的两个矛盾[2]。有资料表明,初高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包括电脑网络、书报杂志、影视作品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等方式,而从课堂上及家长获取的性知识却极其有限。这使得处于生长期、不成熟期的青少年很容易投入到性的探索和实践中,做出不正确的行为。目前,专家呼吁应开展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性教育活动是重中之重。下面就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加以详细地论述。
1 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及教育方式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许多研究表明,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与不准确的状况,婚前性行为比例增加,性病、艾滋病发病人数、未婚人工流产数上升等问题随即出现。由于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变化,包括身高、体重、体型、内分泌等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困惑、焦躁、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中。他们会产生对性发育的疑惑、神秘感、压抑感、罪恶感,以及手淫困惑、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失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目前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缺乏或低效果问题上。上海地区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初中生中开展青春期教育,但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内容不适合、形式欠佳。一些调查发现[3],我国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在1%~9%。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未成年少女怀孕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少女非意愿妊娠,每年有1亿以上青少年患性病,大约1200万名青少年人生活在HIV/AIDS中,其中24岁以下青少年感染HIV者约260万[4]。每年,世界上大约超过半数重新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年龄在15~24岁之间。每天,全世界大约6000名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感染HIV。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5]。王欣等人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发现,HIV传染途径、AIDS的预防知识普及率较高;但对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AIDS的途径回答正确率偏低;其他几项调查也支持上述结果。AIDS相关的态度调查发现,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只有60%左右,仅的学生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调查还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病感染者,对中专生的调查显示,在性交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为[6]。少管所80%以上的少年犯在“犯事”前都接触过含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女少年犯中,卖淫、性犯罪的占45%。近几年来,我国女性人流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每年有将500万例的未婚流产。而且,未婚先孕者越来越多地集中在青少年人群。以上数据足以证明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的性教育方式
1949年以来,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7]。针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且应该以性生理、性心理为基础,以性道德、性法律作为重点。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同步开展,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性教育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同伴教育。一些专家还建议,通过专业的青少年性教育网站或性教育动漫作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性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设置答疑信箱、热线电话等,都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青少年性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部分学校和家长仍没有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父母是子女的性启蒙老师。青少年性教育有两个关键期,即0~4岁的早期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性教育,家长只须让孩子能够自然的面对性问题即可,无须讲过多的大道理。但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应该用“朋友-朋友”的轻松方式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及时解决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以免他们通过不正确的途径获取错误的性信息。
学校教育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学习、社交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渠道,让学生宣泄由于对性的过度注意所造成的紧张和压力,使其生物能量得到疏解和释放。但深圳市教育科“十五”重点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调查同时显示,仅有少部分中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表示满意,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行为的有效方式[8]。林虹[3]提出,同伴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值得大力推广。王克利[9]等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同伴教育方法对初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同伴教育在形式、流程、控制、场所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0]。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Internet凭借其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等优点,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用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
2 青少年的同伴教育
青少年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采用该种性教育方法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讨论内心感兴趣的性问题,交流彼此了解的内容与技能,唤起同伴们的共鸣。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使同伴接受正确的信息,信息传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是更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Fennell和Rhodes的研究表明,同伴和社会标准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社会的认同和同伴的支持是性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同伴教育是进行青少年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伴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Wagner考证,同伴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历史上众多的同伴教育事例中,值得一提的有:18世纪初在伦敦由Lancaster创立的“班长制度”:老师先教育“班长”,然后由“班长”教育其他学生;1957年美国Nebraska大学学生流感免疫的教学,后来,它被应用于减少青少年吸烟和药物滥用的健康项目,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Short教授首先将其应用于医学生安全性行为的教育,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HIV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991年,WHO启动了一项全球预防HIV同伴教育的评价工作;1998年在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研究经验。我国起初在一些中学校园里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同伴教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艾滋病、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等领域。
同伴教育的主要特征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可接受性、经济性等特征。
文化适宜性
即它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因为同伴教育是在年龄相仿的人之间进行的,所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所处时代、生活方式以及爱好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容易答成共识。如大多数同学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喜欢,讨厌和好奇等心理波动,同伴教育者就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伙伴们进行沟通交流,提供较为正确的指导和可行性的建议。
可接受性
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彼此之间有安全感。同学之间彼此熟悉,能够以诚相待,彼此沟通时不会刻意有所保留,通常会敞开心扉,这样促进了同伴教育者与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产生亲近和真实的感觉。归根到底,大多数同学选择同伴教育,无非是看重其同伴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谈话过程也比较轻松。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三所初中的初一年级中抽取本班同伴组和学长同伴组各145和133人进行性同伴教育。结果与课堂讲授相比,分别有和学生认为小组活动“好很多”和“稍好"。
经济性
即投资少,效果显著。同伴教育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而且每次交流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同伴教育活动更多地被结合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所以需要的经费很有限,只需花费少量的培训教材印刷费等即可。
3 我国现阶段开展同伴教育的相关情况
针对中小学生的同伴教育
中小学生是身体发育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专家认为开展性教育,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最好的开端。美国93%的公立学校中,教授7~12年级的生物老师以相同形式提供性教育或艾滋病教育。45个州要求或鼓励在公立学校中讲授性教育,在十大学校行政区中有九个支持性教育。在对其性教育中,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具吸引力、亲和力更强、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很棒的性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在加纳(Ghana)和尼日利亚(Nigeria)的学校及校外实施同伴教育课程后,发现同伴教育显著增加了在校青年人安全套的使用,使用现代的避孕方法的青年人的比例从47%上升到56%,显著增加。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某班共34位同学,男、女生各l7人,将男、女生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或9人,共计4组。2组男生随机确定为本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以下简称本班组)和对照组,2组女生随机确定为本班组和外班组(为外班同学作为同伴教育者组)。培训同伴教育者3名(本班男女生各1名,外班女生1名),进行同性教育,分别承担2组女生和1组男生的同伴教育,另一组男生作为对照。在教育现场,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一改课堂、讲座等教育形式的沉闷和单调,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羞于对老师或家长讲的敏感问题以及切身攸关的问题,对一些焦点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受教学生反映与传统的老师讲课的方式相比,他们更喜欢同伴教育,因为它与自己很贴近,感到很亲切、友好,在谈论青春期话题时感到很自然、随意,不必有很多忌讳。来自外班的女同伴教育者,还强烈要求找机会对她班同学教进行教育。
同伴教育在大学校园中预防艾滋病的应用
澳大利亚经验证实,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传播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安全性行为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意识和能力20世纪末的中国,艾滋病已呈加速流行趋势。2007年,全球携带艾滋病病毒者有3300万人,新增感染者270万,中国的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出现了上升[11]。到2008年的9月末,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 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7 753例,死亡�34 864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12]。今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全人群感染率为,其中艾滋病病人万,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万,当年因艾滋病死亡万,估计现存的74万感染者和病人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同性性传播占。性传播逐渐取代了毒品的注射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我国艾滋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叶利贞[13]等研究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我国几所大学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性知识学习的同伴教育,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在北京市的某所大学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同学之间进行的同伴教育的前后,同学们对艾滋病和性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生殖避孕知识、AIDS/STD知识知晓率均增加,对AIDS的传播途径(血液、性、垂直传播)知晓率亦均较高;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对感染STD者同情的比例、不回避AIDS者的比例明显提高;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AIDS/STDS的认识水平效果显著,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蔡泳、施榕等[1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表明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同伴教育是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明中强认为[15]许多国家和地区HIV感染率下降的关键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
4 我校性教育及同伴教育近况
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性医学课程,编写了我们自己的“性医学教学讲义”,并对性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学导式、讨论式、表现式、启发式、问题式、演讲式、座谈式、参与式等各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我校学生还自发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以“性”为研究和宣讲对象的大学生社团。2006年重医大学生杨罗等人率先调查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等8所高校的720名在读大学生,耗时4个月完成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36道敏感问题,最大限度涉及了大学生所能遇到的性状况。2009年�4月,徐晓阳老师指导07级生殖医学夏显等同学成立了“同伴教育讲师团”。通过前期专业知识准备,讲师团具备了向非医学院校同学开展各类活动宣传相关知识的能力后,于4月23日在涪陵区涪陵中学高一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懵懂的青春、青涩的花季”主题性教育活动。在5月31日到重庆大学开展了月经保健、性生理与性病、大学生交往、性骚扰与防范共四场讲座。2009年暑假,“同伴教育讲师团”到重庆市涪陵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涪陵区卫生局领导、涪陵区荔枝街道办事处团委的肯定。“同伴教育讲师团”被推荐参加2009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徐晓阳老师被评为2009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评选表彰活动先进工作者。2009年徐晓阳老师还指导06级学生郑雨薇等完成了“重庆地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据估计,未来10年内,全国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留守子女约700万。本课题通过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重庆农村地区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流动人口在流动之前就能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威胁和预防方法。这项工作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成果及调查报告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并获重庆市二等奖。
总之,加强以大学生为主进行的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治疗与关怀为核心的性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政策规划、资源统筹和协调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2 曾燕波,青春期的性问题和我国的性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林虹.青少年性教育的有效抓手:同伴性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7).
4 贺英勤,唐宝林,性健康教育与人口安全问题[J].中国性科学杂志,2005,14(8):35-36.
5 王庆彬,姜宝法,方乐,等.我国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0):703-705.
6 刘燕,喻达,刘民,北京市居民和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综述[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44-45.
7 王雁,刘艳虹.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8 Aggleton P,Davies P,HartG, for the future[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9 王克利,王作振,钱序.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10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
11 钱伯建,耿柳娜.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
12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3).
13 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4 蔡泳,施榕.上海市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随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29(3):288-290.
15 明中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93-197.
学术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综合归纳、推理的过程。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孕不育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女性流产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流产对不孕不育的影响,分析两者关系。方法:从本站2002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孕患者中选择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的患者240例,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检测及血清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结果:本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240例,占全部不孕患者的,有流产史不孕患者中检出病原茵感染者占(140/240),并且病原菌符合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感染率;真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支原体、衣原体、滴虫。本组患者中抗精子抗体阳性者占(84/240),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者占(104/240)。结论:流产引起的女性不孕比例较高,其中流产后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加强青年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流产后的防护及感染的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 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女性;不孕不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58-02
因女性原因导致的不孕称不孕症,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 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1]。并且近年来不断增多,不孕不育发生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有调查显示在不孕不育女性患者中,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多数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本文笔者收集本站240例有流产史不孕不育患者,探讨流产与不孕不育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本站收治不孕不育女性患者960例,其中有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患者240例,年龄21~32岁,平均岁,有药物流产史110例,有人工流产史92例,两种流产史均有者38例;流产1次140例,2次64例,2次以上36例。
方法
抗体检测全部患者采取静脉血留置血清,采用上海生物技公司的ELISA加酶标仪检测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感染菌检测取患者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板、MCK平板,37℃浮箱过夜,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初步鉴定细菌种类,然后进一步确认。淋球菌(NG)感染可通过涂片中找到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沙眼衣原体(CT)感染者可用分泌物涂片后,甲醛固定,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T抗原。解脲支原体(UU)通过直接接种于支原体培养液,变紫红色者可确诊。
2 结果
本组感染情况
笔者共检出140例患者有病原菌感染,占不孕患者的,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患者较多占,见表1。
病原菌检出情况
本组共检出病原菌180株,其中真菌的感染最多,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具体见表2
不孕不育患者抗体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女性受孕过程中,正常的卵子和正常活动的精子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为孕卵并被输送入子宫腔,并于子宫内膜着床。以上任一条件不正常,就能阻碍受孕,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为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来自家庭伦理方面的社会压力,据统计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亿~亿。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 人工流产 、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在导致不孕不育的各种原因中,流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960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有流产史患者240例,占。流产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①首先女性流产后,休息不够,免疫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由于手术是在无法窥视的子宫内操作,从扩张子宫颈到僵硬,医疗器械重复进出宫腔清刮,对生殖系统均有伤害。可引发子宫内膜炎,炎性细胞不但可以杀害精子,也会造就血管及内膜分泌欠佳,这些因素均可引发未来不孕与流产[2]。②多次或过度刮宫引发宫腔粘连,拉扯孕卵着床。手术后进行不洁夫妻生活或护理不善引发上行化脓,造就附件卵巢四周粘连,或输卵管堵塞,四周肠管及大网膜粘连引发积液等,使精子无法进到输卵管壶腹部进行受精。③流产后易造就身体虚损,由于流产是生物、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胞宫损伤,脏腑经络气血失调。身体茁壮者能自行调理恢复至常态,若保护不当则易患各种疾病从而致流产后不孕的现象发生。④药物流产简单易行,社会中使用较多,但是患者流产后不重视后期护理因素,导致感染和机体免疫应答发生,从而引起不孕。
其中,流产后感染是导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本文240例有流产史的不孕不育患者中,140例合并感染,占。流产后感染的发生与人工流产的机械损伤造成炎症或药物流产后患者血流不尽、免疫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有关。本组抗精子抗体阳性84例(),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104例(),两者均阳性26例(),是除感染外导致不孕的又一重要原因。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的产生是由于流产后子宫内膜碎片经输卵管流入腹腔,或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腹膜的直接吸收,使机体致敏,产生抗体体[3]。流产后抗精子抗体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在生殖道的损伤或感染情况下进行性生活,会增加精子和子宫内膜抗原进入血液及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机会,刺激女方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引起不孕[4]。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女性平时应该注意性生活健康,尽量不选择流产,一旦进行流产术后,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过早性生活,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从而继发不孕。
[参考文献]
[1]肖红梅,钟群,卢光�.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27(2):103-107.
[2]单伟颖,杨坤宝,李青,等.不孕症患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承德医学站学报,2010,27(2):206-208.
[3]窦蓉,孙晨光.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18(6):51.
[4]辛华,廖玎玲,余立群,等.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患者抗精子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5):297-298.
分析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影响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导致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年8月~2012 年2月在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收治的523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调查其影响因素。结果 引导女方不孕的原发性因素有小子宫、幼稚子宫等;继发性因素有流产导致的输卵管被阻塞、输卵管不通畅等。男方不育因素有无精、少精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加强育龄人群的生殖保健教育,加强孕前优生优育的指导,及早发现影响孕育的因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降低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孕不育 原发 继发 影响因素
1. 前言
随着社会饮食谱和疾病谱的变迁,不孕不育症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根据一些离婚案例的调查显示,大约是因为不孕不育症造成的。一直以来,临床医学上都比较注重研究导致女性不孕的因素,而很少关注到夫妇双方的原因。本文主要针对我县近4年来到医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从而为我县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降低不育不孕症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 年2月到我县本站及12家医院就诊523对不孕不育夫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病例均是参考《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选入。女性年龄23~44岁,平均岁;男性~48岁,平均岁。不孕年限最短年,最长18年;疗程最短为3个月。
临床诊断方法
(1)女方:同样是询问病史和全面的身体检查。除此之外,利用碘油造影和输卵管通液、检验输卵管的基本情况;并实施阴道B超检测、基础体温测量、宫颈粘液评分、早卵泡期测血清生殖激素以及宫腔容量测定等测定方法了解女方排卵、宫腔容量情况。
(2)男方: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然后进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中抽取了男患者的精液样本,对进行了2次以上精液检测的男患者采用了WHO精液分析法,结果判断以WHO的检验手册为标准。
(3)免疫检测:抽取夫妇双方的血清、女方的宫颈粘液以及男性精液中的抗精子抗体,作性交后作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试验。
3. 结果
基本情况
在本组研究的523对不孕不育症夫妇中,属于原发性的因素有345对,占总数的,其中53. 43%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8. 01%原因不明(不知是男性原因、女性原因还是男女双方的原因)。继发性的因素178对,占总数的34. 03%,其中67. 42%是女方原因,是男方原因,17. 02%原因不明。
女性不孕因素
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检查显示,原发性的输卵管堵塞154例(),继发性的输卵管堵塞45例(),原发性的排卵障碍87例(),继发性的排卵障碍16(),原发性的内异症45例(),继发性的内异症21(),宫腔容量偏小53例()和子宫发育不全12例(),这两者均是原发性的。
男性不育因素
本组男性病人中,诱因排名的先后依次为弱精症、少精症、免疫因素和男性副性腺的感染。原发性的精液异常(包括少精、弱精、畸形精或无精症等)54例,所占比例为;原发性的免疫学病因18例,占;继发性的精液异常32例,占,继发性的性腺感染与免疫学病因共9例,占。
4. 讨论
临床研究中,影响育龄人群不孕不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女方有关,与男方也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夫妻双方的原因。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
男方因素
本组研究中,影响男性不育的因素主要有:精液异常、男性生殖器发育不全或者异常或者男性疾病,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外,社会环境、个性素质等也是主要的因素,例如在温度高场所工作、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以及从事一些化学毒品类职业的男人,很可能造成其不育。
女方因素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女性不孕的因素主要有:排卵异常,例如经期不规律、少经、经期很长和痛经等;此外,原发性的子宫发育不全,例如子宫畸形、小子宫、幼稚子宫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的病因,例如宫颈炎症、宫外孕造成的输卵管切除或堵塞、人工流产次数多等。其中双侧的输卵管切除以及清宫造成的子宫破坏其不孕概率最高,同时也最难挽救。某些临床研究中指出,引起女性不孕的因素与个人身体素质及社会环境相关。例如工作中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工作强度过大、文化程度、过度服用避孕药及年龄偏大等都会影响到女性患者患上不孕症。
降低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发生率的措施
通过宣传,让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育知识
尤其是对育龄人群进行优生优育的孕前准备指导、生育知识宣传等,这能有效提升育龄夫妻的优生优育水平,同时也通过生育文化的宣传,让育龄人群能够自觉地维护生殖器的健康、每年进行全身检查、尽量避免清宫手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而且知道哪些有毒物质会影响生育、哪些食物可以帮助生育,这样可将影响不孕不育的因素降到较低的水平。
加强生殖器的健康教育,降低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和男性其不孕不育的原因都和生殖健康相关,所以,医疗服务机构要强化生殖健康教育,令广大育龄人群掌握更多的生殖健康知识,尽量规避不孕不育的关于生殖器的影响因素。
加强管理,为广大育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调查,许多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都不愿意去医院作详细的检查,本组523对病患中,在未完全确定为不孕不育症之前,有67对()夫妇并不是在生育门诊部求诊,大部分为女方进行妇科检查,认为是炎症影响,最终是经过医院详细的检查服务,确诊为不孕不育症。这表明,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强对育龄人群的就诊管理,设立对应的生育咨询科,而且完善检查体系,对存在疑虑的夫妇提供心理或具体的行为支持与优质服务,最终帮助不孕不育人员了解病情,早日就医,圆求子梦。
参考文献
[1] 肖红梅,钟群,卢光琇.不孕症相关因素及病因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2).
[2] 邹向红,徐敏娟.赣州市不孕不育症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02).
[3] 杨菁,张燕.不孕症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04).
性,爱与健康 摘要:人类的性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性不仅具有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破坏社会稳定的力量。性道德作为调节人类性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要遵守和践行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及性健康教育分析,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校园文明环境的建设、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需要性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责任 重要性 一、对性文化及性教育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性方面的文化却是比较紧缺的。我们的性传统文化都是比较保守和隐秘的,似乎有人谈到性就会觉得这人没有道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性。因此,我们为什么要“谈性色变”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性文化以及性观念对我国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性解放”和“性自由”一些观念。当然,西方的性文化并不是一无所取的,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开放的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知识教育、性病知识及防治等。 我国在性健康教育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正确教育导向, 那就是“ 以人格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教育” , 也就是说, 我们的性健康教育需要性知识的教育, 但更需要性道德的教育。学校性教育必须明确地教育学生不要有婚前性行为, 我们的性教育必须坚持“ 性与婚姻的统一” , 而不是“ 性与爱的统一” , 只有这样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性科学、性文明的宣传教育, 为大学生性教育营造开放的、积极的和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二、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 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 随着性生理方面的快速发育, 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 同时他们的性心理也得到发展, 产生强烈的性意识, 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 使他们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 同时,受到西方性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削弱, 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宽容态度, 认为大学生可以有婚前性行为的高达,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目前, 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虽然还不普遍, 但这种性道德观念的改变将可能导致今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急剧上升, 为此应加以积极引导, 而引导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以后的恋爱、婚姻家庭作好准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破除旧的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必要的性健康教育,切实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和性意识教育, 应着眼于纠正大学生性观念的偏见, 帮助其全面、科学和正确地认识性问题,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性观念。三、性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1、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民族、国家、家庭、亲朋、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包括道德责任。大学生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性道德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为对大学生进行的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问题,性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性的社会属性,把性与责任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明白性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或婚外性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是相对隐秘的,然而起导至的一些不良结果却是社会要面临的问题。如堕胎、非婚生子、艾滋病等绝大部分是以为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导致,这些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的问题,而且是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缺乏性的责任感将会造成社会混乱和一部分人的痛苦。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对他们进行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2、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学校建设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不仅仅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更重要的还包括了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社会性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体的性道德品质,使大学生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性道德观。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们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明白性自由权是人类最基础的权利,人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性行为,不允许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干涉,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发生性行为的当事人要做到“性行为的非公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得体的言行举止、习惯意识、风貌气质、情感模式、精神模式等等,对文明向上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积极地作用,对大学校园精神灵魂的塑造起着推动作用。3、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家庭的和谐。 当前,大学生结婚已经得到法律允许,大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关系有以下几种:已婚大学生与父母亲(岳父母)的家庭关系,已婚大学生自己的家庭关系,未婚大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的和谐体现在: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爱情、性及婚姻有机的统一起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4、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 性伴随着人的一生,他也有着生长、发育、成熟、衰退的过程,随着性生理的变化,人的性心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性是一个影响着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性健康教育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性心理和性生理都趋于成熟,大学生迫切的想了解性,想与异性交往。在这一时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很好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婚姻观,学会尊重身体及生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既然人的一生都无法离开性,那我们何不庄重的面对它呢?我们只有通过认识它、理解它、读懂它,才能更好的面对它、处理它。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呢仅是它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要坚持“性与婚姻的统一”,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青春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及将来立足于社会所需各种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个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青少年的生殖健康作为人类生殖健康的一部分,在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近年来,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何考虑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需求,向他们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10—24岁的青少年占全国总人口的26%。随着性成熟年龄不断提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婚前性成熟期不断延长,加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作用,青少年的性观念和性行为方面有较大变化,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日益凸现。认同婚前性行为的青少年比例上升;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比例增加。在当今中国,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面临这样如下的问题:1. 现代传媒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认识上的误导。 现在传媒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来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对青少年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都在增强。2. 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知识途径单一 尽管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如此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获取这方面知识的途径较少。大多数的学校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在整个上学期间,唯一和青春期知识有关的课程是初中的“生理卫生”,但很多老师让学生自学,所以收效甚微。3. 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 目前,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往往主要面对青春期的学生以及大学生,没有开展伴随儿童成长的相关系列教育。4. 中国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青少年性与生殖教育的缺失。 当代青少年性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传统性文化不仅摧残妇女,而且使两性关系神秘化。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女性以温柔顺从为美德的落后的性文化观念给现代人的思想打下了深刻的烙印。5.现有生殖健康服务严重不足 开放的性观念/行为与严重滞后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都非常不利于青年人群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科学而系统的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及服务的对象多局限在已婚夫妇;学校虽然也开展青春期教育,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多采取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对于敏感的内容根本不提及或者让学生自学,这严重束缚了青少年生殖健康事业的发展。目前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如下措施:(1) 争取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制定青少年生殖继康的工作目标及规划: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具体实施,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开展“阳光性教育” ,所谓“阳光性教育”,就是公开、坦诚、彻底地与青少年谈情论性: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各部门分散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项目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将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纳入自身日常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全国性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科学的需求调查和监督评估系统,促进宣传倡导和科学决策。创建、总结和推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和服务模式,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建立健全青少年参与政策制定、项目设计和实施、监督评估的机制。(2)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扩大生殖健康教育覆盖面 :积极探索幼儿期、儿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掀开性别的神秘面纱,让科学健康的社会性别观念伴随少年儿童一起成长;强化对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社区对外来青少年应该实行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①进行大型的宣传活动,发挥大众传播形式的优势。② 利用学校开设各类学习班进行专题讲座和学习,系统地了解生殖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③用同伴教育的方式及家长参与传播生殖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努力转变他们不恰当的态度和行为。④利用青少年专科诊室、咨询门诊、咨询电话进行个别指导,解决疑难问题。(3)建立和配备促进青春期生殖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更好地满足青少年不断变化和日益等方面有自己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满足青少年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服务要求,增进对青少年生殖健康需求的医务投入。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主要包括避孕药具提供、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人工流产以及咨询服务。完善这些服务可以减少青少年犯不必要的错误的概率。(4)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适时、适度地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此类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是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稿件从投稿到发排,全部在网上操作,作者可跟踪稿件处理进度,一般2周内即可打到审阅结果。杂志网站可在百度上搜。
2013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母细胞成熟障碍相关机制研究,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八完成人)2011年,不孕症病因及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九完成人)2011年,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1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人类辅助生殖及精子库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生殖健康中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8年,不孕症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高校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作者:杨硕,李蓉*,甄秀梅,陈新娜,马彩虹,刘平,乔杰题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超长方案在反复体外受精失败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发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7):152-4.作者:孙永琴,李蓉*,杨硕,乔杰题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生化改变相关性研究发表: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9):1360-1362.作者:王丽娜, 李蓉, 乔杰, 甄秀梅, 刘平题目:胚胎解冻移植周期移植日和移植后3天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发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3:127-128.作者:卢珊, 乔杰, 刘朝晖, 李蓉题目:输卵管积水处理前后窗口期子宫内膜人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白介素-2(IL-2)的表达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6: 423-425.作者:陈新娜, 乔杰, 李红真, 王颖, 李蓉, 王丽娜题目:19例下丘脑性闭经的诊断及助孕治疗分析发表:生殖与避孕 2009,6:402-405.作者:甄秀梅, 乔杰, 李蓉, 马彩虹, 刘平题目:GnRH拮抗剂在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中的应用发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4: 118-120.作者:李蓉,乔杰,刘平等题目:胚胎移植12491个周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发表: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43(8):563-566.作者:路英丽,李蓉*,乔杰等题目:短方案超促排卵后卵泡晚期黄体生成激素对体外受精结局影响的研究发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5):363-365.作者:印立鸿, 乔杰, 李蓉, 高冬霞, 张小为, 李美芝题目: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发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 10: 16-20.作者:李键, 乔杰, 赵淑云, 王静, 严杰, 李蓉题目:抗苗勒管激素与多囊卵巢不孕患者有无排卵的相关关系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5:346-349.作者:王丽娜, 乔杰, 李蓉, 胡卫红题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发表: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5:298-301.作者:马彩虹, 乔杰, 王丽娜, 李蓉题目:阴道超声引导胚胎减灭术在少见部位异位妊娠中的应用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5: 332-334.作者:王海燕, 乔杰, 马彩虹, 陈新娜, 范燕宏, 王丽娜, 李蓉题目:腹腔镜下治疗输卵管粘连及远端梗阻的临床结局发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3: 221-223.作者:甄秀梅, 乔杰, 李蓉, 陈新娜, 刘平题目:体外受精-胚胎移植309个卵巢反应不良周期临床分析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2: 113-116.作者:李蓉,乔杰,陈咏健等题目: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发表: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2):92-95.作者:李蓉,乔杰题目:抗凝剂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发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169-170.作者:乔杰,李蓉题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非激素类药物止血及支持治疗发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9):655-657.作者:王丽娜, 乔杰, 李蓉, 刘平, 刘朝晖, 赵淑云题目: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测子宫内膜血流评价IVF-ET结局发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 11:857-860.作者:王海燕, 乔杰, 马彩虹, 陈新娜, 范燕宏, 王丽娜, 李蓉题目:三种诊断输卵管末端黏连梗阻方法对比发表: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6,6: 352-354.作者:胡卫红, 乔杰, 李蓉, 王丽娜题目: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性激素及血脂的相关性研究发表:中华医学杂志2006,45: 3186-3189.作者:王丽娜, 乔杰, 马彩虹, 陈新娜, 王海燕, 李蓉题目:促排卵治疗后卵巢扭转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发表: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12: 748-749.作者:杨孜, 王伽略, 黄萍, 石凌懿, 李蓉, 叶蓉华, 陈蕾题目:重度子癎前期终末器官受累不平行性及其围产结局探讨发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1: 10-14.作者:杨孜, 王伽略, 黄萍, 石凌懿, 李蓉, 叶蓉华, 陈蕾题目: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类型及特点与围产结局的关系发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5: 302-306.作者:张小为, 朱浩彬, 武淑英, 高荣莲, 韩劲松, 王秀云, 郭红燕, 赵扬玉, 赵文秋, 李蓉题目:Silver STR Ⅲ系统基因座中等位基因在葡萄胎基因组中的分布及其意义发表: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26-28.作者:杨孜,李蓉,石凌懿等题目:早发型重度先兆子痫的临床界定及保守治疗探讨发表: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5):302-305.作者:乔杰,李蓉题目:PCOS高雄激素血症的特征及鉴别诊断发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9):524-526.作者:黄萍,杨孜,李蓉等题目: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30例临床分析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6(3):165-168作者:杨孜,李蓉,叶蓉华等题目:重度先兆子痫终止妊娠孕周和方法与围生结局再评估发表: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3):142-145作者:李蓉,杨孜,叶蓉华等题目: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4):251-254作者:李蓉,杨孜题目: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处理再认识发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6):464-465.
手淫跟前列腺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吗? 朱积川答:手淫肯定会引起前列腺部位的充血,因为有性冲动,当然过多的反复的前列腺充血可能对前列腺有一定的影响。网友:我近期的性欲特别旺盛,基本上每天会自慰2到3次,单位体检是前列腺肥大,我现在才30岁,不知道是否有后遗症? 朱积川答:30岁没有前列腺肥大,这个年龄可能有一些前列腺充血,也就是前列腺比较饱满,和前列腺增生是两种概念。手淫会引起前列腺的充血。专家简介 姓名:朱积川性别:男 职务:主任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学科:泌尿外科 专业特长:泌尿男科疾病 服务院所:北医大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教育背景 ·1957年-1962年 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1981年 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修男科学一年 ·1994年 出访瑞典卡罗琳斯卡医院泌尿科半年 担任职务 ·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理事 ·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计生委科技司男性学专家组成员 ·亚太地区阳萎咨询委员会成员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男性学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生殖医学”和“Asian Journal ofAndrology"编委 ·“男性学杂志”和“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编委
查询的结果显示不是核心。
建议参考。如果信息有误,欢迎追问,或者到站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