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摘要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摘要

发布时间: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摘要

1、保护心血管健康: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以清除人体血液和肠道中的自由基,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祛斑美白: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A对保护皮肤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每天喝一杯胡萝卜汁,就可以起到祛斑美白的作用。

3、增强免疫力:胡萝卜中的木质素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当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间接消灭癌细胞的作用。

4、促进肠道健康:胡萝卜中的植物纤维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5、促进新陈代谢:经常吃胡萝卜,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多吃胡萝卜能促进孩子快速成长。

6、延缓衰老:胡萝卜素可以清除人体皮肤的自由肌,延缓人体衰老,同时还可以保持上皮组织的健康,多吃胡萝卜可以让整个人看起来更显年轻。

扩展资料:

胡萝卜原产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13世纪经伊朗传入中国,因它的外形像萝卜,所以人们称它胡萝卜。胡萝卜早中国南北方都有栽培,产量也很高。在欧美各国,胡萝卜被视为营养丰富的上等蔬菜,是西餐中不可缺少的佳肴。在日本,胡萝卜被尊为“人参”,人人争食。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有抗癌保健作用,所以被称为益寿之菜。

胡萝卜含有大量胡萝卜素,这种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相当于2个分子的维生素A,进入机体后,在肝脏及小肠粘膜内经过酶的作用,其中50%变成维生素A,有补肝明目的作用,可治疗夜盲症;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是骨骼正常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有助于细胞增殖与生长,是机体生长的要素,对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常吃胡萝卜有什么好处?6大神奇功效告诉你----人民网

可以,因为生吃胡萝卜的话,里面的维生素是不会被破坏的,可以更好的促进胡萝卜的健康,同时生吃胡萝卜,味道清甜,更有助于营养的吸收。

胡萝卜(学名:Daucus carota L. var. sativa Hoffm.),又称红萝卜或甘荀,为野胡萝卜(学名:Daucus carota L. var. carota)的变种,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根肉质,长圆锥形,粗肥,呈红色或黄色。

二年生草本,高15-120厘米。茎单生,全体有白色粗硬毛。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叶柄长3-12厘米;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10-55厘米,有糙硬毛;总苞有多数苞片,呈叶状,羽状分裂;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花柄不等长,长3-10毫米。果实圆卵形,长3-4毫米,宽2毫米,棱上有白色刺毛。花期5-7月。

产中国四川、贵州、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分布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

根作蔬菜食用。并含多种维生素甲、乙、丙及胡萝卜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萝卜

可以食用的。 只要胡萝卜是正常成长中,还没长大就食用也可以的。 但是裸露在泥土外面晒太阳,胡萝卜变色,变成绿色什么的,那些就尽量不要食用了

胡萝卜可以生吃,但不提倡生吃。

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它能保护视力、滋润皮肤、提高免疫力等。熟吃胡萝卜,并且在烹饪时接触到油脂,β-胡萝卜素才能最大程度被人体吸收。而生吃则会浪费营养,更不建议榨汁,这样会浪费有益健康的膳食纤维。

扩展资料

胡萝卜不必用太多油炒

β-胡萝卜素确实是一种脂溶性物质,也是我们易摄入不足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在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也确实需要脂肪帮助吸收,但事实上并不需要太多油。

β-胡萝卜素存在于细胞内,只要将胡萝卜用蒸、煮、炖、炒等方法做熟,就可以使细胞壁变软甚至破坏掉。

β-胡萝卜素就更容易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进而非常听话的投入到脂肪的怀抱中,在小肠内与脂肪形成乳化微球,从而顺利的被小肠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只需少量油脂就足够帮助它吸收了。

另外,有研究显示,如果胡萝卜能够先煮熟,或者直接将纯胡萝卜素加到食品当中,只需3~5克脂肪(约三分之一勺到半勺)就可以达到有效促进其吸 收的效果,并不用加大量油。

因此,炒胡萝卜得用大量油的说法不合理,而且如果油脂放得多,不仅容易破坏其中的营养物质,也不利于控制脂肪和能量摄入。

参考资料:人民网-这些蔬菜生吃等于吃“砒霜”

大众医学杂志主要内容

护眼吃什么好?

饮食原则

适宜:

富含维生素A、B、 C、 E,β一胡萝卜素,氧化锌,氧化铜和钙等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豆制品取代部分动物蛋白质,每天吃水果,白天多补充水分。

禁忌:

忌辛辣,戒烟酒,限制油脂摄入量,少加盐、味精、酱油,善用其他调味方法。

如何保持营养均衡?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谷薯类食物占膳食总能量的一半以上,每天摄入250~400g粗加工的谷薯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早餐至少摄入4~5个品种,午餐摄入5~6个品种,晚餐4~5个品种,零食1~2个品种。

适合吃哪些食物?

敲黑板:防护第一,舒适第二!选择正规的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分清正反、佩戴时注意遮盖好口鼻,鼻夹压实;不要用手接触外侧污染面,注意用透气纸袋保存或挂在通风处;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连续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上学、放学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群密集区域,一定要全程戴好口罩。

《大众医学》很适合你。这是精神粮食,最要紧的是劳逸结合,要有适当的健身运动。

1.医学科普期刊有《健康之路杂志》、《祝您健康杂志》、《健康博览杂志》、《婚育和健康杂志》、《大众医学》、《家庭健康》、《家庭用药》、《医食参考》等等。 2.《大众医学》是中国办刊历史最悠久的医学科普杂志,1948年8月创刊于上海。 3.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分别在台湾、新加坡发行台湾版、新加坡版,并和中国盲文书社共同发行盲文版。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

没有,从人类的角度看各向同性,但存在的永恒性会告诉你,你变成了尘埃,它们受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与其它尘埃、植物、动物甚至生命体可以组合,这也就是你的灵魂,但绝对不是你。

有。科学已用大量实例证实。你可以上网找美国心理学医生布莱恩·魏斯所著的四本书:1、《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2、《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3、《返璞归真》4、《回到当下》魏斯医生是没有任何宗教背景的普通医生,而且从小受科学地教育,有严谨而科学的学问精神,在为心理患者催眠治疗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人有前世的事实,并将实际过程写成书公开,后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因为很多心理学家也有相同经验,只是怕人说成迷信不敢公开)。成千上万的实例可以证明轮回与灵魂的存在,说明人没有死,死的只是身体,而且从事实上论证了,人生中没有偶然,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任何看似不公平的事情都有其前因后果,都是自作自受,应及早反思,提升自己的灵性。

红萝卜营养分析:萝卜所含热量较少,纤维素较多,吃后易产生饱胀感,这些都有助于减肥。萝卜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增加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作用。萝卜中的芥子油和粗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红萝卜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 适合减肥人士、癌症早期患者、便秘、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多食;2. 但是萝卜性偏寒凉而利肠,脾虚泄泻者慎食或少食;阳虚偏寒体质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忌食萝卜。 红萝卜食疗作用:红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主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头痛。 红萝卜食物相克:服用人参、西洋参时不要同吃萝卜,以免药效相反,起不到补益作用。

胡萝卜是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据最新一期《大众医学》杂志介绍,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又证实:每天吃两根胡萝卜,可使血中胆固醇降低10%~20%;每天吃三根胡萝卜,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和肿瘤。 可以多吃,无害! 它有更多让你一生都健康的营养价值: 1.让双眼明亮动人 好奇红萝卜为什么可以对视力有所帮助吗?主要是因为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具有促进眼内感光色素生成的能力,并能预防夜盲症、加强眼睛的辨色能力,也能优化眼睛疲劳与眼睛干燥的问题,而红萝卜都包含大量的这些营养素。 2.预防癌症 美国一项针对芝加哥地区经常食用红萝卜的族群研究发现,500人中仅发现2例肺癌,而不常吃红萝卜的族群罹癌机率则是前者的7倍;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癌症研究小组也在实验中发现,胡萝卜里的β胡萝卜素与维生素A,可以减少癌症患者体内75%的致癌细胞。一份发表于癌症研究期刊的论文报导指出,多摄食β胡萝卜素可能是预防摄护腺癌的一个好方法。 3.抗氧化 红萝卜中富含的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茄红素,都是相当良好的抗氧化剂,很少有一种蔬果能像红萝卜一样,拥有这么全方位的抗氧化成分,多吃胡萝卜,你就可以省下不少买抗氧化维他命的钱了。 4.让皮肤漂亮 β胡萝卜素在人体中化转化为维生素A,再加上红萝卜原本就拥有的维生素A,这两种营养素能够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与生长,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让皮肤水嫩漂亮、防止肌肤干裂。 5.调节免疫功能 红萝卜的多种营养素与抗氧化成分,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红萝卜中所含的木素质更具有提高有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6.预防感冒 研究显示当体内的胡萝卜素不足时,呼吸器官如支气管等部位的黏膜会变得较脆弱,容易罹患感冒。 7.预防心血管疾病 荷兰曾针对红萝卜做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能降低中老年人罹患心脏病的机会,近年来也有研究报告帮助茄红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良好功效。 8.预防便秘 其实每一种蔬果中多少都包含一些纤维质,所以都具有预防便秘的效果,红萝卜也不例外。如果你不喜欢红萝卜的味道,加蜂蜜或其他蔬果打成的综合果汁,可以减少它的味道。 9.促进新陈代谢 红萝卜中的维生素B群,让它具有减压、恢复疲劳,还能促进新陈代谢,为你的减重计划加分! 红萝卜 各种体质都可食用 红萝卜始于味甘性平的食材,任何体质皆能食用,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也可以搭配前面提到较寒性的小黄瓜、或者当令的竹笋一起食用,都具有中和食材调性的效果。

大众医学杂志no2内容

没有,从人类的角度看各向同性,但存在的永恒性会告诉你,你变成了尘埃,它们受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与其它尘埃、植物、动物甚至生命体可以组合,这也就是你的灵魂,但绝对不是你。

坟墓并非人类的最后归宿,死亡也不是我们最后的结局;天国应该是人类居住之处,永生才是我们美好而真实的盼望! --题记 人死之后是否真的存在灵魂?这是个许多人都曾想过或正在想着的问题。 对此,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存在;另一种观点则否认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之后便什么都没了,一了百了,生前的一切都成了云烟。 那么人究竟是否有灵魂?人死之后灵魂究竟是否存在?本文想告诉你的是,科学的发展已经为灵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灵魂观念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古老思想 灵魂的观念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期,它大量地反映在各民族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 《圣经》记载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吹的这口气,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都是灵魂。《圣经》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了灵魂之后,才是一个有意义的活人,否则他只是一堆肉,一种动物而已。 印度沿海穆里亚人的神话说,上古时期,大地一片狼藉,有两个幼小的孩子,神在他们背上捅了一下,从而把生命放到他们的身体里,神的指印至今留存。神把什么东西放进了人类始祖的躯体里呢?显然,那就是灵魂。 阿拉伯的神话说,上帝使泥土形象有了生命,赋予它理想的灵魂。 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土著人等的神话里也均有神创造人时赋予人们灵气一类的记载。 纵观灵魂观念的产生,可以说在世界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同一性。也就是说,世界上不论任何民族都有关于灵魂存在的观念,不管是远古时代的信仰,还是上古时期的宗教;不论是非洲还是亚洲;也不论是白种人还是红种人,关于灵魂的学说是不约而同产生的。 科学的发展已经为灵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灵魂观念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这种观念更是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不管有多大差异,经历了多少变化,人类对于灵魂的定义在本质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种存在于人的肉体之中,但又不同于人的物质肉体,而且在肉体死亡后仍然能够独立存活的生命体。 尽管关于灵魂的有无从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由于宗教的巨大影响,相信灵魂存在的观念可以说深深的扎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人们的思想之中。而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后,这种观念则遭到了科学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按照实证科学的标准,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而灵魂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证性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随着科学的日益昌盛,相信灵魂存在的人越来越少。 但问题是,实证科学虽然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同样也不能证明灵魂的不存在,既然不能证明这一点,那又怎么能断定灵魂不存在呢?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探索的深入,昔日科学与灵魂的对立如今正在渐渐消解。今天,世界上不相信灵魂存在的科学家固然仍有许多,但也有不少科学家包括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学家们赞同灵魂存在的观点,他们通过自己的科学实验对灵魂的奥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明显的成绩。 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 艾克理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英国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后,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结论。柏颇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的“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世界科学家们所采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贡献的科学成就而被英国女王册封爵位。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说:“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和实验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颇博士的生物有灵魂的理论”。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史柏理博士,曾经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详细功能学说而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他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必要的非物质,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控制着大脑的每部分,制约着合计一百亿个脑神经细胞的机械功能的本能活动。” 全世界很有名的数学家约翰. 冯. 纽曼博士,曾经发明精密的数学定理,为新兴的“量子学”奠下基础。他也提出了惊人的新理论:“人体可能具有一种非物质的‘识我’控制肉体的大脑和遥控物质。”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神经学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谛文逊博士,根据科学家的灵魂不灭理论,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对灵魂不灭和转世轮回(再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研究论证,并出版了著作进行论述。他说:“有确凿的科学实验和现实事例的证据,证实东方古老的灵魂转世轮回的理论是真实的。”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总结他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他说:“我们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期,就具有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能力,这种人的‘灵魂’,使我们具备了人类的特征:意识、思考、爱。恨、怕等。”他推测,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大脑死亡后依然活着。 上述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足以表明,科学已经为灵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灵魂存在的科学证据:濒死体验 科学为灵魂存在提供的证据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具影响也最有说服力的当数“濒死体验” (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所谓“濒死体验”,指的是死而复生的人,也就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大脑功能停止的人重新活过来后所叙述的死亡来临时刻的主观体验。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记录过一个希腊士兵死而复活后回忆他进入彼岸世界的情景。研究表明,“濒死体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不但古代有,现在也有;不但东方有,西方同样有。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和信仰的人群中都有大量的人有过这种体验。据美国著名的统计公司盖洛普公司调察估计,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如果算上儿童,这数字将更加可观。 目前, 濒死体验现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其中很多是自己原来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有关濒死研究的论文不断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 (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The 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上。1978年,在一些学者的倡议下,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正式成立。可以说, 科学界对这一神秘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代濒死体验的研究始于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Albert Heim)。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 海蒙爱好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被一阵大风吹落悬崖。在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 “仿佛在一个离我有些距离的舞台上,我见到了各种形象出现的我及我的整个过去。我看到自己是这曲戏的主角。每件事物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没有悲伤和焦急,一切都那样绚丽。我曾遭受的悲惨经历的回忆十分清晰,但并不令人悲哀。没有冲突和矛盾,冲突已转化为爱意。高尚与和谐的思想主宰并统一着单独的印象。一种神圣的宁静感如同奇妙的音乐一般涤荡着我的灵魂。 ” 这次经历促使海蒙对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进行广泛的研究,包括战争中受伤的战士、从建筑物上掉下来的建筑工人、差点被淹死的渔夫等等。1892年,他在研究论文中提到:在他所调查的30名坠落幸存者中,95%的人说在濒死过程中感受到平静和快乐。他还发现他们的体验过程极为相似:众多飞快的意识活动,预知结果的超凡能力,时间的弥散意识,飞速地回顾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丽景象,耳聆天上仙乐缭绕— “没有一丝悲哀,也没有在轻微危险中可能出现的大恐惧……没有紧张绝望和痛苦,只有严肃、深深的接受;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动。 ” 海蒙的研究仿佛强大的催化剂,使众多研究者循着他的脚步前行。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在对大量事例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心理社会学家肯尼斯. 赖因格将濒死经验基本归纳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持这种说法的人约占57%,其中大多数人有较强的适应力。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当飘到一片黑暗中时,心理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 第二阶段,意识逸出体外。有这种意识的人占35%,他们大多数觉得自己的意识游离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的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这种自身形象有时还会返回躯体。 第三阶段,通过黑洞。持这种说法的人占23%,他们觉得自己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冲去。感觉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 第四阶段,与亲朋好友欢聚。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亲朋好友们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们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阶段,与宇宙合而为一。持这种说法的人占10%,刹那间,觉得自己犹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了一种最完美的爱情。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康乃狄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 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资料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库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 的医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任圣. 路克斯(Saint Luke’s) 医院心血管主任期间,报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离体经历。该病人是位盲人,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房间中有十四个人。虽然她不能辨别色彩,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物体,并能准确地描述手术室中发生的事情。斯库恩梅克医生说就好像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样:她的描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濒死体验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页。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灵魂离体经历是可确证的客观存在,这些为濒死体验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被科学家调查验证过的濒死体验,无一例外都是当事人在经历了严格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死亡之后所发生的。科学不承认灵魂的存在,按照它的观点,人死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死了的人是决不可能再像活着时那样有任何感觉的。但濒死体验却提供了完全相反的事实,再确凿不过地表明,人死之后仍然是有感觉的,而这感觉显然不是也不可能是来源于已经死亡的肉体,而只能来源于独立于肉体之外在肉体死亡后仍然存在的另一种生命体,这不正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说的“灵魂”吗?中国的濒死体验研究 在国外的科学家对濒死体验展开研究几十年后,在中国也终于出现了介绍濒死体验的书籍。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 下面的内容摘抄自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等人发表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大众医学》1993年第5期上的论文。 1976年7 月28日,在中国唐山市,一场大地震使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曾对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脱险的一些人作过调查,他们多是被房屋倒塌砸伤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幸存者当中的半数以上的人回忆说,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此时,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视,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转浮现于脑际,飞逝而过,且内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节,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恋场面、工作佳绩、获奖喜悦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贵。因而,尽管她腰部致残,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她回忆起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数人有意识或灵魂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像脱离了自己躯体,有人将之比喻为“灵魂出壳”。他们强调自身功能的感觉是在身体之外的某处空间,而不是在大脑,并认为其生理的身躯是无活力和无思维的。甚至有的报告者还称,在自己生理身体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这种躯体外的自身形像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征,如脉搏、呼吸等,有时还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体中去,或同其以某种方式相连接,与自己生理的身体相比重量轻,但身高和年龄相同。也有称当时自己生理的身体并非健全,如丧失听力或缺少某个肢体等,而非真实的身体却不存在这种缺陷。一被调查者这样描述:“当时觉得自己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 约1/3 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称为“隧道体验”。有人还感到在这黑暗的坑道内行进已快到了尽头,看见了光亮,“光明即将来临”。某被调查者称,当时“似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杳无人烟,走向哪里?慌不择路时出现一个大黑洞,走进去不觉得害怕,洞里还溅起层层水花,走啊,走啊,在仿佛见到光亮时,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见到了天日”。 还有约1/4 的被调查者体验到,“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像。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有如同他们一起进入非尘世领域继续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们团聚。其“灵魂”形像常被某些人描述为是一种“光辉”,另一些人则将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李某这样回忆自己的濒死体验:“身体好象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象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这时开始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但这些回忆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同一次地震中的幸存者王某陈述说:“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带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壁辉煌的地下宫殿。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好像有人在说,让他先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已早已躺在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进行抢救呢。” “做调查的研究人员从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中得到81例有效的调查资料,他们将其归纳为40种类型:回顾一生、意识与躯体分离、失重感、身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时间停止感,等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能体验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的并存。 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资料,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显然,这些来自中国的调查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调查惊人地相似。 死亡:两个世界的中转站? 几乎每人都会问自己,我们除了身体之外,还有灵魂吗?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灵魂还会继续活着吗? 古俄罗斯人透过观察人的生与死,认为人身体的某种东西和呼吸相联系,因而在俄语里,“灵魂”一词和“呼吸”有相同的词根。澳大利亚土著也相信灵魂的存在。他们认为妇女经过树、岩石或动物时,灵魂会进入她的胎儿中。在亚洲、欧洲、美洲,人们也都相信灵魂的存在。古埃及人也认为灵魂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个宗教都有身体的某个器官和灵魂对应的说法。古巴比伦人认为灵魂在耳朵上,古犹太人认为在血上,当然也有人认为灵魂占据人的整个身体。 最近,关于灵魂在心脏的说法得到了一些证实。俄罗斯《真理报》报导,美国底特律西奈医院的神经心理学家保罗.皮斯奥(Paul Pearsall)调查140个心脏移植的病人,根据结果写成了《心脏密码》一书。 皮斯奥得出的结论是,心脏是人的性格特点存在的地方;是心脏控制人脑,而不是人脑控制心脏。感情、害怕、梦、思想都来自心脏。而“灵魂”的记忆又在心脏移植后,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人。 书中给出很多这方面的例证。譬如:一位41岁的男子在移植了一位19岁死于车祸女孩的心脏后,他原来的冷静和严肃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情绪化和粗心大意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位纽约的舞蹈教师西尔维亚.克来尔(Silvia Clair)在50岁那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想喝第一种饮料竟然是啤酒。晚上,她又开始作一些奇怪的梦,梦到一个名叫的人。她调查后,发现她的心脏是从一个18岁名叫的男人那儿移植过来的,而他的亲属说他最喜欢喝的就是啤酒。 1990年末,轰动一时的新闻——美国科学家称重人的灵魂,他们发现人死后比死前的体重减轻克。当然,早在1915年就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当时科学家得出人的灵魂是克。 2001年更有让人激动的研究。英国科学家山姆.帕尼亚(Sam Parnia)和彼得.芬威克( Peter Fenwick)提出,就算大脑停止其功能后,人的思想可能会继续活动。这项研究包括63个病人,他们都有在临床上经历过生与死;但56个人当时对死亡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7个人则有清晰的回忆。谈到当时的感觉,其中4个人说,他们觉得时间快多了,但都有难以置信的喜悦和宁静。他们也看到了亮光,还有神话中的天使和圣人,说到了在另外一个世界停留一会儿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里没有人信仰宗教,其中三人说从没去过教堂。因此,这些人的经历难以用宗教想像来解释。 英国科学家批驳了传统的观念,认为大脑停止活动是因为缺氧,因为没有一个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显示出明显的氧含量减少。 2001年以拉曼尔(Pim van Lommel)为首的三位荷兰学者也开展了临床死亡的研究,并把结果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他们的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的类似。他们认为,人们看到那些东西的那一刻,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停止功能的一刹那,这时人的思想和大脑活动分离了。 拉曼尔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濒临死亡体验。一个昏迷状态的病人被送到病房。医生用尽了办法也没有唤醒他:他的大脑已停止活动,脑电波是一条直线。但医生还是决定用插管在喉部和气管帮助换气。 过程中,这个病人的牙托被取出。一小时后,病人的心脏终于跳动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一周后,他居然对护士说:“你应该知道我的牙托在哪里!是你把它放在了推车的抽屉里!”他说在死的那一刻,他一直在上面观察,甚至能详细地描述当时医生的动作。但他非常害怕医生会停止抢救他,因此尽量地显示他还活着。 荷兰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人的濒死感觉比男人强一些,大多数有很强烈临床死亡经验的病人,尽管当时抢救过来了,但一个月后仍然死了;另外,盲人看到的和正常人看到的没有差别。 科学家们总是可以不断找到灵魂不灭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容易接受的也许是,死亡至少是通向人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中国人的十大营养问题据香港《中华医药报》2003年4月7日第三版载,《大众医学杂志》对100名营养学家进行的一项“营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存在“十大营养问题”—— ①肥胖;②营养与心血管病;③糖尿病;④高脂血症;⑤热量过剩;⑥缺铁;⑦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⑧缺钙;⑨营养与肿瘤;⑩膳食纤维不足。●重要原因—— 营养缺乏(不丰富)和营养过剩(不平衡)。●导致“十大营养问题”的三大因素—— ①常吃快餐;②挑食、偏食;③食物油腻。总之,实质上都是“营养的不丰富与不平衡”问题!●大多数糖尿病朋友,已经存在着更严重的“营养的不丰富与不平衡”问题!你将如何对待?你的特殊营养问题也许你知道,人体本身的机能活动需要许多营养物质,并且还需要营养之间的平衡。但你是否清楚一个糖尿病人需要比普通人更多的营养:●除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外,还急需补充缺失的微量及常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还有膳食纤维素。而且更需要某些营养素的特殊平衡:●在你的体内和饮食中,各营养素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如锌与铜的比值不能倒置(即铜不可高于锌的含量)等。●三餐中,主食(谷薯类)、副食(肉、豆、蛋、奶、油、坚果等)、果蔬(水果及蔬菜)之间的搭配平衡。这些营养的补充和平衡不但对你的机能活动有益,而且对你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防治也会大有好处。

你好,我是一名眼科医生(香港)。一般人所说的激光矫视是LASIK,即先用刀或激光把部分的角膜(flap)切起,然后根据近视的度数和角膜的厚度用激光把减低角膜的厚度并调整角膜的形状,再把flap放回原来的位置,以四至六百度的近视效果最理想。 但由於矫视(即改变度数问题)并不是非做不可的手术,也有潜在风险和并发症:1.晚上看车灯会出现光环或分散的现象(halo)2.角膜出现疤痕影响视力(ILK or interstitial haze)3.度数不稳定或之后有改变(regression)4.最终视力比原来最佳视力差(loss of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等等以下的连结是一篇有关LASIK的短文章可以参考(解释清楚):你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金钱(约一万至二万港元一只眼睛)和风险(视乎你愿不愿意承受,虽然不一定会发生);如果你只有大一,我建议你可以先跟父母商量一下。如果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的话,我建议你戴传统的眼镜,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医学杂志摘要内容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analgesia after 60 patients who only did nephrectomy,aged between 30 and 65, and weighed from 45kg to 80kg in both ASA was I or II. The patients were also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CEA group ) and the 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group (PVB group ). and each group has 30 patients. Both groups were injected with 250ml ropivacaine continuously, and adopted the intravenous morphine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blood was tested, the VAS in still and in movement was evaluated seperatedly after 6/12/24/48 hours of teh nephrectomy, and the accumulated marphine usage and the cases of complication of the patients after 48 hours were : Compared with CEA, PVB has significant higher PaO2, has the same VAS in still state with the CEA while different VAS in movement, and the accumulated usage of marphine is , the PVB has less patients showing nausea,vomiting,pruritus and orthostatic. In addition, the patients in PVB have short interval (P<) for the first flatus.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EA, using PVB for analgesia after the nephrectomy can reduce marphine usage and reduce related thoracic , amides ; pain after surgery ; analgesic我觉得我今天一定是心情大好....不然怎么会这么花时间去做这个呢....要不要用,你自己看着办吧...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algesia effect of para 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 post nephrectom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undergoing simple nephrectomy (age 35-65 years old, both genders, weight 45-80 kg, ASA grade I or I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the table of random number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VB gro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For both groups, patients were give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ropivacaine 250 ml post operation and intravenous morphine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Six, 12, 24 and 48 hours post operation, blood ga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VAS scores under quiet and exercising conditions were assessed. The cumulative morphine usage and cases of complications were calculated at 48 hours post :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VB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PaO2 and lower PaCO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scores under exercising condition while no difference under quiet condition between two groups. In PVB group, the cumulative morphine usage decreased, there were fewer cases of nausea, vomiting, pruritus and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nd the first flatus time post operation was shortened (P<). Conclusions PVB analgesia post nephrectomy may reduce the usage of morphin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问题:CEA的英文全称未给出,故翻译时未采用此缩写。方法中未说明PVB何时及如何实施。吗啡辅助镇痛没查到有assist的翻译,一般就直接说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或其后加pump。

一、 什么叫综述综述,是文献综述的简称。医学综述是围绕医药学某一主题,以近期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为素材而撰写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准确快捷、有综有述的专题报告。由于医学综述是以综合医学文献资料为特征的专题报告,所以属于三次文献。主题——疾病(西医病名居多)、证型、治则、治法、中草药、方剂、针灸、推拿、历史事件、理论与学说。所选定的主题应是进展较大、普遍关注,或有研究基础的。近期——少则三年,中则五年,多则十年。应视文献多寡而定。从撰写的当前年度向前推。也可用最近发表的一篇综述的最后采用论文的时间作为你写的综述的开始日期,以保持学术发展的沿续性。综述性书籍可根据情况来定,如建国以来某方面研究,中西医结合以来,三中全会以来。如《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公开发表——国家出版署批准发行的连续期刊杂志,不含会议论文集、非国家批准、非连续出版的期刊。如《天津中医药》《天津中医学院学报》等。尚未发表也不可进入你的综述。目的是让读者看了你的综述后能够按图索骥找到原文阅读,深入研究。科学论文——以论文形式在公开发行期刊杂志上首次发表的科学论文,不含经综述或综述性出版物引用的科学论文。如《中国中医药年鉴》引用过的论文。经综述或综述性条理清晰——综述要分列小标题,不可一气呵成,一逗到底。如对癫痫证治进行综述,小标题可分为辨证分型研究、治则研究、古方成方研究、单方验方研究、针灸研究、护理研究等项。使读者阅读提供便利。内容丰富——查阅足量的科学论文,地方性一二级期刊要求综述涉及20至30篇。国家级期刊要求50篇。有的大综述引用成百上千篇文献,一期杂志只能发表一篇,连载多期,甚至一个年度。内容广博精深,有很大参考价值。准确快捷——准确是讲来源准、内容准、数据准,快捷是讲综述的时限性很强,必须以快取胜。如旧《年鉴》意义不大。审综述稿件时先看后面参考文献所涉及的日期。综述写完后不宜锁起来,应立即发表。有综有述——有综即有综合论文资料的内容;有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该主题当前研究状况的评价与分析,指出创新点,找出欠缺点;二是对该主题研究的未来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未来前景的展望。综易述难。专题报告——综述以文字为载体专题报告。虽然综述属于广义论文,但不能视综述为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即阐述和论证个人学术观点为主)。它不提供撰写者的论点论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往届毕业生有误将综述当成毕业论文上交,结果影响成绩。综述有短篇的也有成本的。文献综述文字宜精炼,用词要力求准确。篇幅一般在5000至10000字之内,题目较小,有3000至4000左右也可以。短篇综述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又称“小综述”“小专论”。成本综述多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出版,虽然每年出一本,但不是只综述一年的发展,一般综述近三五年的文献。如《中国中医药年鉴》《内科学年度评论》《生物化学年度评论》《生理学年度评论》。也有不定期出版物。如《生理科学进展》《心血管疾病进展》《心血管药理学进展》《免疫学进展》《激素研究的新进展》《心脏病学进展》《内科学研究进展》等。要查《全国图书出版目录》才能判断有无新书,不能以图书馆是否购置为依据。有的期刊出版专辑,刊头有专文评述,介绍有关进展与专辑内容并提出展望。近些年《中华医学杂志》在每年度的最后一期,约请有关专家写出我国各个学科的一年进展。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北京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大成》《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等都具有综述的性质。二、为什么要撰写综述1.总结研究状况,掌握最新动态。医学研究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问世。通过撰写综述可以亲自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并运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去,既可创造社会效益也会带来经济收益。许多院士、教授、学者做学术报告,大家听着很新颖、很生动、很解渴,一语道破天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撰写和指导撰写综述的本领。介绍最新成果,提供读者借鉴。引导读者查阅原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学习。2.分析研究得失,做为选题依据。由于研究思路、条件、手段、水平的影响,临床资料良莠不齐。有些研究国家资助或支持的,由大牌专家领衔,拥有大笔资金投入,一流实验设备,优良的研究队伍所承担的课题,其思路、方法、结果、质量在科学性、实用性、可重复性待方面都是高水平的。而一两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虽然也有闪光之处,但毕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等量剂观。所以收集到的材料既有得也有失,低水平重复肯定难免。撰写综述可以使作者和读者一目了然,既掌最新最先进的进展,可作为研究的起点(巨人的肩上);又可找到研究的空白点或欠缺点以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即展望部分),可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因此,每一项科研究选题,都必须附有一份相关的文献综述。使评审者对立项的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做出判断。评审者虽说都是专家,但对他从来没有深入研究的,或以前研究过但随着时代发展,方法已落后,手段已过时,结果已不足以说明更为深刻问题的时候,他不可能比亲手参予课题的人更清楚。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是看了你的综述。综述一般是与开题报告捆绑在一起的。综述是为选题、立题服务的。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表,而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前奏与准备。3.教学科研医疗,都离不开综述教师备课和教学不能满足于背诵和宣讲教科书。高等院校的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国内外学科的重大进展,用以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虽然教学基本内容来自教材,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只有教师对所讲内容理解深,对新进展了解多,才能教是活。教师不但应该知道教材上的结论,还应该了解一些重要结论的来龙去脉,要区别是属于推论性的还是证据确凿的,是公认的还是有争论的,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上的片面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钻研精神。为此,教师备课不但要精读熟暗教材,广泛阅读综述,还应该自己撰写综述。这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科研工作有较强的继承性,古代是如此,现代更为突出。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前人或别人的研究基础。后面的工作无不受到前面工作的启发并以之为基础。因此,从科研选题、确定方法、进行科研设计到总结,都应该不断阅读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作出综述。有时在科研进程中(如两年之间),别人报导了新方法及新结果,那么就应该及时修订或调整你的原有科研设计。否则结题时就不能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课题组应指定专人即时追踪最新文献。通过撰写综述可以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分析薄弱环节加以突破。在撰写综述过程中通过深思熟虑,提出新的工作假设,作为研究的新起点。撰写综述是一种综合性训练,是对医学科技人员的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从五个方面提高医学科技人员的能力。中外文阅读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写读书笔记和文摘卡片的技能;分析、评价论文水平的能力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刻苦钻研,热爱本专业的敬业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在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撰写综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指导老师应该大力对他们进行指导。对科研选题和学风甚至一生的事业都有深远的影响。三、撰写综述的要求1.必须摘录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可根据《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医学文摘》、计算机查寻系统而获得,但是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最新的资料仍难获得。只好亲手翻阅期刊的目录和内容。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是准确度比较高,收集的资料较多。由为主题词往往不能概括论文内容。如“《伤寒论》方药应用心得”一文,在你综述桂枝汤时,主题词会将其漏落掉。因此,从经验角度看,手检是既经济、又准确,还相对省时的方法。说他经济,只要有笔和纸(或卡片)即可。说他准确,主题词所不能含概的也能查到。说他省时,在查阅者认真负责的前题下,手检的反工率较低。2.禁止据综述写综述旁人写的与你重复的综述,对于你的作用,除了掌据动态,认清研究方向之外,只能做为自己撰写综述的起点。如有一篇“原血压证治研究进展”刊登在1998年的某种杂志上,你也似定同梓的题目,可以。但是那篇综述所提及的内容就不要再采用了。应该循着他之后的时间来收集新资料。有人把前一篇中的内容拿过来一部分,再加上几篇新资料,作为自己的综述,被称作据综述写综述。是不允许的。若作为综述性著作可以把不同时期发表的所有综述综合起来。如《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论断与治疗》。3.不得挟带作者私货作者本人往往在临床研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当读到他人文献时,觉得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甚至还好。于是就在综述中写入了自己未经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内容。由于没有出处,被视作私货。如果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可以做为文献引用,并与其他文献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综述作者应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以第三人的口吻来撰写。《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之所以长期不能完成,就是老一辈总是力图把他们个人观点加到书中来,但这与综述原则不相吻合,出版社不能接受。不挟带私货,并不意味没有创造性。综述作者发挥创造性可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把不同作者的资料和观点加以融会贯通,看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阐明。②把不同资料列成简表或绘成示意图,使读者一目了然。③综述的结尾部分是作者对发展现状的简短评论与对今后和发展的展望。4.有综有述方为完整一篇好的综述应当包括综和述两个部分。综是将收集到的尽可能全面详实的资料加以归纳综合,使之有条理化、有层次。述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所见论文进行提炼,归纳出若干规律或特点。二是对今后本项目研究提出前瞻性分析与展望。从近年来卫生系统收到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综述看,大多数是有综无述。这极大降低了综述的含金量。只标明张氏说、李氏说,而对诸说毫无分析与评价,找不出规律,不能指出研究前沿和不足,对读者的帮助则大打折扣。在所见糖尿病的30多篇综述中只有3篇有综有述。有综无述的综述有漫延的趋势。作者在选择资料和介绍存在问题时反映了作者观点,但在一般综述中评论不占主要地位。如果以评论为主,则为述评或专论为题。述评和专论一般由学术权威人士撰写,常能指出发展方向。但也有些述评的评论不多,仍不失为综述的范畴。《中华医史杂志》发表了拙作“《黄帝内经太素》成书年代研究述评”,结果许多人误认为本人是权威人士了。5.参考文献不得省略综述只是对多篇第一手资料摘要的汇总,简要介绍方法、结果及数据(如例数、有效率、统计学结果等)。不可能容纳更多的具体内容。通过参考文献可起到引导作用。即读者见到一篇最新的综述。可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研究概况。如果读者对其中的某一内容或某一点报有极大的兴趣,便可根据综述后的参考文献,去翻阅相关资料,以达到全面了解其具体内容的目的。有些期刊的编辑为节省版面,多登文章,径然删去参考文献一项。结果使综述丧失了引导读者阅读的这一重要作用。准确适当引用并列出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引用文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可引用自己未读过的文献,从别的文献转引有时会发生错误,以讹传讹。如果未直接读到原文,而读过工具期刊上的文摘,则引工具期刊。如果读过中文翻译就引译文刊物。如《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收载的译文,在查不到原文的情况下,应注明二次文献的出处。二是精读文献,选择创造性大、科学性强的文献,除非写医史资料,一般以新文献为主。6.撰写格式准确规范首先是大标题,简明扼要,主题突出。由于综述大都以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发展等进展为主要内容,所以标题常近况、进展、新进展、评论、研究、研究述评、研究进展等。标题后有的还注有“(综述)”二字。一般不设副标题。其次是作者所在单位全称(不可写“天津中医一附院”“天津医大总医院”“天津医大三院”之类)。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以免失于作者与编辑部及作者与读者的联系)。完整的邮编应是“(天津300193)”。作者姓名。由于工作量不大,无需合作攻关,同时也避免思路、风格、习惯差异带来不连贯,所以综述应是个人撰写。目前期刊有些特约的综述撰稿人。他们水平较高,往往是青年学科带头人或某领域的专家学者。正文首先是无标题前言,说明综述主题的简要意义,标明综述年代范围(如从1998年至2001年),注明选用期的范围(如国内中文期刊,国内外医学期刊(不含《国外医学》和《中国医学文献》编译的外文资料)。正文实质部分一是综,二是述。“综”来源于第一手资料的摘要卡片,“述”来源于作者对“综”的归纳分析升华最后是参考文献栏。含20至50篇文章,太少说明或研究较少,或资料不全,或时限过短。大多说明或选题过大。或研究集中,或时限过长。参考文献应依其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必须在正文相应内容的右上角以方括弧编号,如:[1][2]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与示例1.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期):页.如:[1]张╳╳,王╳╳,赵╳╳,等.津门名医杨浩观临床经验简介[J].天津中医,2002,19(2):5.2.报纸序号 作者.题名.报名,出版年-月-日(版次).如:[1]夏雨.国家致力挖掘高技术产业潜力[N].科学时报,1999-05-09(3)四、撰写综述具体步骤与方法1.选择主题像进行科研选题一样,综述选题是否恰当,关系很大。选题的原则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所谓需要原则。是指由于教学、科研、医疗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不同,选题也有不同。若以教学和医疗为目的,题目可稍大一点,以科研立项为目的,题目要极具针对性。如果希望在期刊上发表,还应考虑期刊对综述的要求。所谓可能原则,主要是所题目必须有新发展,不是教材上已有的内容。新发展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应用上的,应结合自己的专长或有基础的课题,为期刊写评论性综述的都是该课题研究有成果的专家,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评论。2.收集资料综述内容是否丰富新颖,决定于收集和阅读资料的多少。简单地说,有三条途径:①从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工具期刊查找,如《中国医学文摘》《全国报刊目录》等;②系统地查阅有关期刊,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载有全国中医学院学报理论探讨与综述目录;③利用光盘或国际互联网。可打印出摘要甚至全文。阅读文献应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对重点论文,要精读读懂。特别注意是用什么设计和方法验证其工作假说的。例如,过去认为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是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心肌供血。现在强调其扩张全身血管减少心肌负荷和耗氧量作用。因此,国外有人对心绞痛病人用心房起搏方法诱发心绞痛时,经心导管注硝酸甘油入冠状动脉,虽有部分病人冠脉血流量短时增加,但心绞痛并未缓解;而静脉注射,随着血压降低,冠脉血流量减少,心绞痛却得到缓解。如果不精读原著,就难以说清新观点的证据。对另一些并无多大创见只是支持新观点的论文则粗读即可。3.写笔记作卡片无论精读或粗读都要写读书笔记或文摘卡片。写笔记与作卡片不是简单抄写,而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原著要重点分析该文的创新性,即该文提出了何种新观点、新证据或新的技术方法。记笔记时要写清实验条件、药物、动物或人的标本等项,以便作综述时引用比较。读别人综述时作笔记常需写下其提纲的层次、引用的主要文献、论点和证据,以及作者对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展望的看法,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不可照搬照抄)。科研论文的创新一般都写在摘要中,但有时作者分析问题的新观点也可以出现在讨论中,阅读和写笔记时应加注意。写完一篇笔记后最好在活页纸或卡片的右上角用几个关键字标记出值得引用的要点,以节省以后分类、引用时重阅笔记内容的时间。对重要论文可以复印,以便精读,但不可以复印代替自己精读,成为“文献收藏家”。4.草拟提纲把查阅的资料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去粗取精,草拟提纲。要把笔记和复印文献及文摘卡片进行分类,根据内容分出若干大类。加上前言和结尾即成综述的全部提纲。有的文献在几方面都要引用,可以写出几个关键字,依次引用。文献的取舍标准主要看创造性和科学性。引用的文献必须有新内容,但又是比较可靠的。判断科学性的标准是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如有无适当对照,分组是否合理,样本是否够大,是否随机抽样等),方法是否可靠,数据资料统计处理是否得当等。如果可能,还应了解该文发表后学术界对其的反应。一般从刊物的水平可大致估计出文献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重点收集引用核心期刊或被引用多的影响大的期刊。即使阅读高水平的期刊文献,也要持分析与评论的态度,鉴别其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章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不可盲目相信一切,不可引用设计或方法不严谨的论文,除非为了批评。“文责自负”一词对综述作者来说,要对引用文献的严谨性负责,误引有错误的文章,表明综述作者的学术分析与评价能力有问题。文献资料诉取舒是否得当和分析综合分段是否合理,决定提纲以至全文的水平,也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平。5.撰写成文把提纲变成文字论述。文献综述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通常由前言、综述主体、结尾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构成。前言主要简单说明本题的理论或实用意义及进展概貌和写作目的,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主体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该在对文献进行过“消化吸收”达到融会贯通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介绍。引用文献时要忠实地客观地反映出原作者的论点或实验结果,但不可照录拼凑。如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语气上必须不使读者误为别的文献作者的观点。在介绍别人工作时,一般不宜过多评论,以免引出不必要争论。要注意用词语气,并可在词气上表明自己的倾向,但要留有余地,掌握好分寸。如“公认”与“一般认为”“有报告认为”;“实验证明”与“实验表明”“提示”“推测”都有不同含义。五、综述投稿的技巧我国有几百种医药杂志和医学院校学报以及40种国外医学各专业分册和几种国外药学分册,都刊登不同数量的文献综述。国外还有专刊登综述的期刊。如《生理学评论》《药理学评论》《外科评论》等。国内中文尚没有。每种期刊每期刊登的综述少一篇,多则三篇。一般掌握在两篇。不可能过多。由于期刊不可能过多刊登综述,加之综述以新和快取胜,因此,尽量考虑投给月刊或双月刊。杂志上都有标识。如《天津中医》封底印有“每逢双月12日出版”字样。编辑人员对综述撰稿人有信誉度的了解问题。所以新人往往投稿应附以个人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职务,从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等。以期编辑人员对你有所了解。编辑人员有编辑协会,经常历会,沟通信息,撰稿人应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内容包括国外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动态;国外医疗领域政策性、理论性重点、热点问题;社会因素对个体、群体健康的影响;临床社会医学动向,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作用及相应的治疗;与社会医学相关的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 索引序列
  •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摘要
  • 大众医学杂志主要内容
  • 大众医学杂志内容
  • 大众医学杂志no2内容
  • 医学杂志摘要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