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宣布疫情逐步全面放开以来,感染新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阳康了,各个岗位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不过有很多人表示,接下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导致二次感染,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而且有很多网友表示二次感染之后症状会加重,死亡率也会增加,这让很多人感觉到非常恐慌,真的是如此吗?什么是二次感染“二次感染是指一个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已经彻底康复,然后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刘洪艳说,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并且核酸的CT值比较低,病毒载量较高,有传染性。如果康复后超过一个月,核酸又呈阳性,再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短时间内会发生二次感染吗?因为现在我们感染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奥密克戎的特点是变异比较快,而且毒株的种类比较多,所以我们身体内产生的抗体只对我们感染的毒株有抵抗力,对于其他的变异毒株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所以可能会发生二次感染。但是大家不必太担心,短时间内产生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力,而且这种抵抗力在身体内会维持一段时间,所以大约3~6个月的时间,我们不会发生二次感染。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不要大意,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专家表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较高。“比如说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感染康复后,保护力维持的时间就比较短。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康复之后获得保护力的时间也可能比较短。”刘洪艳说。此外,艾滋病患者或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免疫缺陷人群,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二次感染的风险就比较大。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人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统已在发挥作用,短时间再次感染相同或者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可能性较小。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二次感染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德尔塔和原始毒株。“感染之后对与这个病毒相近的变异株有交叉保护,但是如果病毒继续变异,或者是一些关系比较远的毒株,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刘洪艳说。此外,沈阳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冬春季还有其他的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以还需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手消毒,多开窗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有多高?有很多养过的朋友没过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又再次感染了,以为这是二次感染,其实这只是复阳了并不是二次感染。复阳其实指的是患者的身体尚处于恢复期,体内的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所以会出现核酸或者抗原阳性的情况,但是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传染力的,再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转阴。二次感染其实是指一定时间跨度之后,感染者康复之后再次出现了新冠的症状,体内的病毒量又回升的一种现象,相对于复阳而言,二次感染身体内的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一般低于35,而复阳者一般高于35。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但是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段跨度也会缩短。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1次和第2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二次感染”新冠,症状会加重吗?实际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二次风险也是个老话题了,自2020年起便不断被提起。在今年11月10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相关急性后遗症》(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中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不过目前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出现更严重症状的说法,是对该篇文章的片面性误读。目前国内对于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而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定义为在初次感染后至少3个月后核酸检测阳性,如果间隔不到三个月,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也可判定为二次感染。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向界面新闻表示,从整体上来说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较低,而且二次感染之后病症的程度一般不是加重,而是更轻微仅有少数特殊人群有较低概率会出现原有慢性疾病加重的情况。金冬雁还表示,即便是不同毒株交叉感染也不会造成更严重的病症,因为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从防重症与防致死来看,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仍然有效。听听2名亲历者的说法1、小韩小今年不到30岁,上半年在我国北方某方舱医院做志愿者,照顾患者的时候感染过一次,在政策放宽了之后,小韩再度发生感染。小孩表示自己第2次感染明显比第1次更加严重,首先是疼痛感从大脑转向的全身,而且干咳特别明显,第2天的时候喉咙痛到崩溃,第3天症状有所消退,但是四肢乏力,却迟迟不见好转。还表示自己5天之后感想下楼扔垃圾,没想到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小韩小表示即便感染过一次新冠,再次感染的时候,该发烧还是发烧,没有症状减轻的感受。2、郭先生今年39岁,感染过两次新冠,一次是在加拿大,一次是在海南。郭先生第1次感染的时候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当时感染的是阿尔法病毒,而且当时加拿大优先给老年人接种疫苗,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接种医疗,当时郭先生发高烧,浑身疼,而且高烧持续了一个月没有退下来。随后郭先生还出现了腹泻,呕吐,味觉嗅觉丧失的情况,后来郭先生的病情蔓延到了肺部,导致肺部大面积感染,心脏疼痛跟心梗差不多,在医院经历了7天输液之后,症状才得到明显好转,但是整个人的身体素质特别差,出院之后一点力气也没有。第2次感染之后明显比第1次症状轻很多,虽然同样出现了发烧的症状,但是这一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两天左右的时间就消退了,而且身上也没有那么疼,退烧之后只流了两天鼻涕。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每次感染的病毒毒株也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症状比之前轻还是重,现在还不得而知,不管如何,大家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才是最关键的!
本篇文章由:捧着马脸没有灵感写作的深空小编为您呈现。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病毒的名字Virus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毒药和其他有毒的液体,这个最早的名称就表明virus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好的事物。virus的中文翻译是病毒,也暗示着和疾病、毒物相关,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病毒家族几个流量明星的大爆,比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埃博拉病毒等等,为病毒的恶名远扬推波助澜,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魔鬼,恨不能灭之而后快。那么,臭名昭著的病毒家族真的都是恶棍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意外发现吃细菌的病毒噬菌体是病毒家族的一个分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成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感染细菌,通过寄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增殖,最终杀死细菌,一种噬菌体只能感染一种细菌。和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构成。噬菌体在1915年首次被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报道。他发现琼脂培养基上的部分细菌菌落变得透明,这样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时不能形成新的菌落,也就是细菌被杀死了。与此同时,在巴黎巴斯德所工作的加拿大细菌学家费利克斯 德赫雷尔在培养从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的痢疾杆菌时,也在培养皿上发现了一些不长细菌的圆点。他猜测圆点里有某种颗粒杀死了细菌。他把这些圆点称为噬斑,引起噬斑的颗粒称为噬菌体。之后,由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独特特性,其在生物领域的传奇故事就此揭开序幕。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顺着噬菌体可以感染细菌的思路,很容易就想到,很多疾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用噬菌体来杀细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呢?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通常是抗生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让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噬菌体身上。那么如何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呢?我们来看2019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个案例报道。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少女,由于患有先天性肺囊性纤维化,肺功能持续下降,不得不进行肺移植。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让本就有的感染炎症雪上加霜。体外培养发现是一种名为分枝杆菌的耐药菌种感染,尽管给予了患者强效治疗分枝杆菌的药物和抗生素,但是效果不好。为此,医生不得不寻找新疗法,他们想到的就是用噬菌体治疗。噬菌体治疗的第一步,是体外分离验证。他们培养从患者伤口分离的分枝杆菌,形成不同的菌落,一个菌落就是一类相同的分枝杆菌。之后选取从分枝杆菌中分离的大量噬菌体,一种一种进行共培养,看其是否可以感染菌落,结果从大约10000种噬菌体中找到三种噬菌体可以感染菌落1。然后,需要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提高它们的感染效率。接下来,测试这三种噬菌体对其他菌落的感染效率,尽管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噬菌体都能感染杀灭所有的菌落,但是如果将三者连用,则可以杀灭大部分分枝杆菌。这种噬菌体连用的疗法,被称为鸡尾酒疗法。体外有效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行体内验证了。首先在患者手术伤口附近局部用药,确认没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后,改为局部加静脉注射。持续治疗6个月之后,患者的皮肤感染持续好转,肝功能和肺功能也持续好转,各项指标表明此次尝试的噬菌体疗法非常成功。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筛选噬菌体的过程和噬菌体被发现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解药配一种毒药,难点就是找到这个唯一的解药。面对越来越狡猾的超级细菌,噬菌体一度被认为是对抗细菌的终极武器。国内也有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的报道。2017年上海还成立了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利用噬菌体对抗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期望在以后和耐药细菌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2017年9月,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噬菌体的诺贝尔奖之路除了可以用来对抗超级细菌,噬菌体因其对生物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贡献,而两度成为诺贝尔家族的座上宾。第一次是通过 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这项研究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单来说,构成噬菌体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含有硫,而DNA不含硫。相反,磷主要存在于DNA。所以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核酸,然后检测被感染的宿主细菌体内主要是35S还是32P就可以推断出遗传物质究竟是核酸还是蛋白质。这个巧妙又简单的实验因其重要性也出现在了大家的高中生物课本中。噬菌体的第二个诺贝尔奖来自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的特定位置,让目标基因对应的多肽或蛋白随着衣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借此得以展示出来。这个绝妙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传统基因克隆筛选蛋白的工作量,也开辟了抗体药物研发的新思路。在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药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声名远播的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王阿达木单抗。在已经上市的数十种抗体药物中,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有近10种,还有更多的抗体药物正在研发当中。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项研究成果。一个是阿诺德的酶的定向演化,另一个是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由史密斯和温特共同获得。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噬菌体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推动了包括DNA和RNA聚合酶等各种重要操作酶的发现和验证。在生态领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巨大贡献等等。而最期待的是其在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病毒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工具。而作为病毒家族重要成员的噬菌体,其传奇故事仍在持续上演。欲要知晓更多《病毒也不全是恶魔 这种病毒还是“杀菌战士”》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具体是哪里来的,目前还是不知道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查到源头,很多的人都说和美国有关系,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
而关于疫情的起源地,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华南海鲜市场,因为好多病人都与海鲜市场有关系。不过2月底钟南山院士指出,疫情爆发在我国,不代表我国就是病毒起源地。那新冠状病毒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早起源地和最终来源,始终查不清楚。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但是不一定发源于中国。种种迹象表明,和各国专家的论述,美国嫌疑最大,但是,还没有确实证据,所以还不能定论
1、动物说。该理论认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可能是由某种动物传染给人类。2、人为说。该观点认为,新冠病毒起源于病毒实验室,由实验室泄露或故意将病毒传入某国家。从2019年12月19日开始的。此次疫情的暴发,对于许多地方官员来说猝不及防,如果平时知识储备不足、工作不扎实细致,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必定造成被动反应模式,这与民众寄予的厚望形成极大反差。要知道,突发的疫情、医学上对疫情的各种未知,都会导致民众社会心理尤其脆弱敏感。政府官员任何的工作失误和不规范、不作为都会立即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1. 来自自然界的野生动物。
为什么闹新冠疫情?也就是新冠病毒源自哪里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当地时间2020年5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外宣布:新冠肺炎病毒来自自然界。
时间再往前推,2020年2月,国际顶级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发文: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压倒性的证明新冠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事实上,人类70%以上的病原体来源于野生动物,包括之前流行的SARS病毒。
2. 来自美国实验室?
新冠病毒来自美国实验室是国际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怀疑的重点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的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因为该实验室的病毒泄露导致了马里兰州2019年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但是,美国的政客们是不会让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的,至于原因,也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两年多来,已经致使亿人感染,550余万人失去生命,而今,变异毒株奥密可戎仍在到处横行,全球各国民众深受其害。
此新冠病毒非比其他病毒,疫情更是一个载体。检验人类两大主流文明优劣的标尺。谁能和大自然的优劣淘汰的对抗下获胜就是能主导世界的文明体系。西方文明在上古洪水时代选择诺亚方舟。东方文明选择了勇于治水。奠定各个文明的社会土壤,国家体制,国民意识的价值观。
新的文明体系将更加完备,凝聚世界的力量推动更高的科技力量和文明水准,更快的迈向新的文明阶段,其间必须跑赢大自然给予的灾难以及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否则新的文明历史不复存在
“这将是最后一个寒冷冬季”,去年底,包括张文宏医生在内的不少防疫专家提出了新冠疫情将会在2022年结束的观点,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会的,一、不同毒株之间是否会重复、交叉感染?“不同毒株之间有可能会发生交叉、重复感染,但通常会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毒株之间也会互相干扰,抢占地盘。”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军告诉记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国林也告诉记者:“不同毒株之间的免疫不一样,所以可能会发生重复、交叉感染。”“通常来说,感染一种毒株后,短期内人体内仍有较高的中和抗体。因此,短期内被病毒株感染后,再次被感染的可能性比较低。但长时间看,不同的病毒株,存在反复感染的可能性。”12月18日,深圳卫视微信公众号也提到。二、重复感染的概率有多高?目前研究发现,再感染风险是存在的。“今年11月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一项美国500余万人的大样本队列研究显示,在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4月6日随访期间,新冠再感染的比例约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告诉记者,总体而言,目前研究发现,既往感染康复后在一定时间内的再感染和住院的风险较低,而且疫苗接种还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作用。
自从国家宣布疫情逐步全面放开以来,感染新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阳康了,各个岗位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不过有很多人表示,接下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会导致二次感染,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而且有很多网友表示二次感染之后症状会加重,死亡率也会增加,这让很多人感觉到非常恐慌,真的是如此吗?什么是二次感染“二次感染是指一个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已经彻底康复,然后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刘洪艳说,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并且核酸的CT值比较低,病毒载量较高,有传染性。如果康复后超过一个月,核酸又呈阳性,再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短时间内会发生二次感染吗?因为现在我们感染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奥密克戎的特点是变异比较快,而且毒株的种类比较多,所以我们身体内产生的抗体只对我们感染的毒株有抵抗力,对于其他的变异毒株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所以可能会发生二次感染。但是大家不必太担心,短时间内产生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力,而且这种抵抗力在身体内会维持一段时间,所以大约3~6个月的时间,我们不会发生二次感染。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不要大意,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哪些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专家表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较高。“比如说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感染康复后,保护力维持的时间就比较短。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康复之后获得保护力的时间也可能比较短。”刘洪艳说。此外,艾滋病患者或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免疫缺陷人群,他们的保护力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二次感染的风险就比较大。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毒株不同而发生多次感染吗?人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系统已在发挥作用,短时间再次感染相同或者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可能性较小。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二次感染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德尔塔和原始毒株。“感染之后对与这个病毒相近的变异株有交叉保护,但是如果病毒继续变异,或者是一些关系比较远的毒株,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刘洪艳说。此外,沈阳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冬春季还有其他的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以还需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手消毒,多开窗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有多高?有很多养过的朋友没过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又再次感染了,以为这是二次感染,其实这只是复阳了并不是二次感染。复阳其实指的是患者的身体尚处于恢复期,体内的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所以会出现核酸或者抗原阳性的情况,但是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传染力的,再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转阴。二次感染其实是指一定时间跨度之后,感染者康复之后再次出现了新冠的症状,体内的病毒量又回升的一种现象,相对于复阳而言,二次感染身体内的病毒量相对较高,CT值一般低于35,而复阳者一般高于35。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但是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段跨度也会缩短。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报告,第1次和第2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79天(48天-119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间隔中位数为65天(43天-97天)。“二次感染”新冠,症状会加重吗?实际上,关于新冠病毒的二次风险也是个老话题了,自2020年起便不断被提起。在今年11月10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相关急性后遗症》(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中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不过目前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出现更严重症状的说法,是对该篇文章的片面性误读。目前国内对于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而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定义为在初次感染后至少3个月后核酸检测阳性,如果间隔不到三个月,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也可判定为二次感染。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向界面新闻表示,从整体上来说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较低,而且二次感染之后病症的程度一般不是加重,而是更轻微仅有少数特殊人群有较低概率会出现原有慢性疾病加重的情况。金冬雁还表示,即便是不同毒株交叉感染也不会造成更严重的病症,因为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从防重症与防致死来看,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仍然有效。听听2名亲历者的说法1、小韩小今年不到30岁,上半年在我国北方某方舱医院做志愿者,照顾患者的时候感染过一次,在政策放宽了之后,小韩再度发生感染。小孩表示自己第2次感染明显比第1次更加严重,首先是疼痛感从大脑转向的全身,而且干咳特别明显,第2天的时候喉咙痛到崩溃,第3天症状有所消退,但是四肢乏力,却迟迟不见好转。还表示自己5天之后感想下楼扔垃圾,没想到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小韩小表示即便感染过一次新冠,再次感染的时候,该发烧还是发烧,没有症状减轻的感受。2、郭先生今年39岁,感染过两次新冠,一次是在加拿大,一次是在海南。郭先生第1次感染的时候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当时感染的是阿尔法病毒,而且当时加拿大优先给老年人接种疫苗,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接种医疗,当时郭先生发高烧,浑身疼,而且高烧持续了一个月没有退下来。随后郭先生还出现了腹泻,呕吐,味觉嗅觉丧失的情况,后来郭先生的病情蔓延到了肺部,导致肺部大面积感染,心脏疼痛跟心梗差不多,在医院经历了7天输液之后,症状才得到明显好转,但是整个人的身体素质特别差,出院之后一点力气也没有。第2次感染之后明显比第1次症状轻很多,虽然同样出现了发烧的症状,但是这一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两天左右的时间就消退了,而且身上也没有那么疼,退烧之后只流了两天鼻涕。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每次感染的病毒毒株也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二次感染之后症状比之前轻还是重,现在还不得而知,不管如何,大家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才是最关键的!
二次感染新冠之后会发生什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2022年1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然而这篇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平均年龄63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存在争议。01:25今年9月《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的二次感染都是轻症,只有少数为重度()或危重(),再感染比初次感染症状更轻,只有的二次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相比之下,初次感染住院治疗的比例为 。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美、港澳台),二次感染症状一般比第一次感染要轻。不要跟我说在某圈或者某音上看到谁二次感染重症了,毕竟在平台上只有重症才有超额关注度和流量。如果二次感染的重症率高,那欧美日的死亡率至少是现在的十倍以上。至于具体新冠二次感染后会发生什么?只能说是因人而异。病毒虽然是另一个变种,但第一次感染后会起到一定的防重症的效果。重症和死亡人数确有一波上升的趋势,可能是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更快覆盖的人群更广,也可能有基础疾病合并细菌感染、前期免疫力受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二次感染如果是同一个亚型,症状会和第一次相当或者较轻。但二次感染的病毒量会比复阳患者的病毒量高,ct值低于35。二次感染的几率有多大?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二次感染是大概率事件。可以反推一下,如果没有二次感染,或者二次感染的概率低,那么以新冠的传播速度,在最先放开的几个国家应该已经消失了。事实上那些国家和地区每天还是有大量新增感染甚至死亡病例。虽然说感染一次相当于多接种一次疫苗,但是你也知道,疫苗不能防感染。从时间上看,根据英国的数据,感染一次新冠后,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之内感染第二次。再确切一点,大概是9个月内。也就是说,境外现在的每日新增,不少都是二次甚至多次感染的。甚至国内也有人之前感染过阿尔法、德尔塔毒株,再被这波席卷全国的奥密克戎二次感染的。感染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初次感染六个月后,抗体水平会急速下降,可能感染相同病毒;二是病毒变异速度快,不到六个月也可能感染变异毒株。与之前的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二次感染。按照我们目前的感染速度和数量,出现新的变异毒株概率很大。如何预防二次感染?除了常说的戴口罩、勤洗手、盐水漱口洗鼻之外,大家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康复之后不要马上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这时候贸然开始运动会直接降低免疫能力。循序渐进指的是要控制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病毒本身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冲击,感染病毒后的运动过量很有可能引发心肌炎和心脏损伤。目前国外的研究建议,感染后至少要休息10天才能开始缓慢的运动。最开始的运动不要超过15分钟,运动方式以短距离的散步和慢跑为主,注意监控心率和呼吸,如果心率和呼吸都很平稳,过3天后可以慢慢加大运动量。注意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和心率过高,要立即停止运动。看了一些资料和感染日记,感染者几乎都出现了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下降。最后预防二次感染,我们要:充足睡眠膳食均衡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心情愉悦口味要淡拜~o
有研究显示,我国如果跟着别的国家采取了“躺平”的措施,很有可能会面临着相近160万的新冠死亡病例,从这样的预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如果采取的“躺平”的措施,带来的巨大代价是不能接受的。
这一个研究的推测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预计在六个月的“躺平”的措施中,就会有160万人因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毒株而死亡。
这一个代价是很大的,如果采取的是像个别欧美国家那样不负责任采取了“躺平”的措施,放任新冠病毒肆虐,让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继续发展,这样的代价将是直接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严重的话甚至是影响到了民众的生命安全。这样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就算不是因为这一个杂志上一个研究,可以参考那些采取了“躺平”的措施的国家目前的情况,他们现在出现的新冠疫情是已经不可控的状况的,造成的代价也可以直观看到:不断增长的新增病例人数、不断增加的死亡病例、因为人员短缺造成的供应链危机等等。
可以看到,如果我们采取的是像个别欧美国家那样不负责任采取了“躺平”的措施,不仅仅是会危害到民众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经济发展。可以从那些国家目前国家很多货物短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看出,采取“躺平”的措施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不能接受的。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采取了“躺平”的措施,放任新冠病毒肆虐、变异,任由情况继续恶化,那样子新冠疫情会很难控制,看到部分采取“躺平”的措施的国家目前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不能采取“躺平”的措施。
中国感染2次新冠的人相对较少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身处同样环境,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2022年2月1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名为《新冠病毒人类挑战试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病毒动力学研究》一文,即全球首个“让人类故意感染新冠”的试验研究。给34人通过滴鼻给予新冠病毒,结果可见:53%人被感染;47%人不被感染。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些人屏障系统缺陷,易感染病原体,比如有基础病的人群、婴幼人群;有些人屏障系统健康,不易被病原体突破。
这样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并且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有特别严厉的防控措施。
如果中国躺平的话,疫情非常大,会让中国直接进入老年人的社会,加大老龄化,没有年轻人还会导致人口损失和人口死亡,经济下降的非常快,没有足够的农作物
错的,目前世界上还没研制出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应该是有效控制或抑制吧。
获得性免疫,后天免疫
今天是6月28日,而根据戈麦斯博士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猴痘病毒或许在从非洲到其他地区的时候在逐渐的加速适应人体,并且这也为病毒从前面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突然加速提供了佐证,那么这种猴痘病毒是否会产生变异呢?
病毒本身的结构就是单旋转DNA结构,与我们人类的双螺旋DNA结构不同,单螺旋DNA结构中的碱基是暴露在外面的,不像我们一个钥匙对应着一个锁孔,所以我们很难发生变异但是病毒却经常发生变异。而猴痘病毒所属的痘病毒实际上就是来自于之前有过大规模遗传的天花病毒,天花的变异还算比较少,所以说猴痘病毒的变异也会相对比较慢,一年只会变化几个核苷酸,这种速度比起新冠病毒一个月变异几个核苷酸位点来说,速度是慢非常多的,所以说猴痘病毒远远没有新冠病毒威胁大。
病毒本身就非常不稳定,但是如果没有打扰,其实也不会发生改变,但是随着猴痘病例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中,猴痘病毒受到的不仅仅是各种气候的变化,还有辐射电磁波等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猴痘病毒在本身就不稳定的情况下被各种辐射影响,就会产生更加多的变异,进而也有可能更快的适应人体,所以我们预防猴痘病毒的速度也需要加快,要不然猴痘病毒也会有可能成为我们难以解决的麻烦。
希望猴痘病毒早日被我们攻克!
北美数百只黑尾鹿(Odocoileusvirginianus)的新冠病毒(SARS-CoV-2)检验呈阳性。发布在4月26日的《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叙述了专家对鹿群感染新冠病毒的一系列研究,包含病毒是如何进入鹿身体内,当病毒在鹿群中间传播时发生什么事,及其这种感染很有可能给其他野生植物动物和人们产生哪些风险性。
对鹿开展新冠病毒检验与检测人们做鼻咽拭子略有不同。鹿的鼻内较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宠物医生临床流行病学家安德鲁·鲍曼(AndrewBowman)说:“通常在获得(活鹿)的身上任何东西以前,大家会用完棉球。”
这种问题鹿通常死在猎人兽的货车后边、肉类食品生产厂或肉店里,等待被制成汉堡包、火腿肠、肉排等食材。几十年来,做为基本野生植物动物检测的一部分,研究工作人员一直与猎人兽协作,管理方法鹿的总数,追踪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近期,专家也在鹿的身上找寻感染人们的新冠病毒。
研究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和胶手套擦洗鹿鼻腔周边的泥和草,插进棉球检验病毒RNA。随后收集血夜来检测是不是有对于病毒的抗原。她们的工作中发觉了北美黑尾鹿已普遍感染新冠病毒,在美国24个州和加拿大几个省拥有数百只受感染的动物。
鹿在北美洲普遍遍布。近3000万个鹿日常生活在美国,也有上百万只日常生活在加拿大。研究工作人员在鹿身体内发觉的病毒基因变异通常与定居在周围的群体中传播的病毒基因变异相一致,但一些研究表明,郊外的新冠病毒很有可能早已根据基因突变造成新的演变方式。
现阶段还不清楚病毒是不是会在鹿中以长链感染的方法传播,或是鹿向人的传播是不是会引起新冠疫情。但研究工作人员愈来愈担忧这种动物会变成病毒的寄主,变成无法操纵的病毒爆发源,并很有可能培育出新的变异。一些研究工作人员觉得,具备极度感染性的奥密克戎组合在发生在人体内以前,在动物寄主中滞留了一段时间。
到现在为止,受感染的鹿并没体现出十分不适感,但他们有可能会将新冠病毒传播给牲畜或其他很有可能更敏感的野生植物动物。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医药学病毒学者玛丽特杰·文特尔(MarietjieVenter)说:“一旦病毒进到野生植物动物身体内,现阶段大部分没有办法操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