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小儿白血病主要论文(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小儿血液专科撰写和文献期刊发表)主要临床治疗论文:血液系统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防治.现代医学,2004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副反应及其防治.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第1期婴儿白细胞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分析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第3期同济9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远期疗效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第12期强烈化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肾功能的保护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早期强化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小儿血液,2001年,第6期亚胺培喃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并发感染疗效分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第3期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儿童白细胞和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2000年,第6期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用药方式治疗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年,第11期多中心协作方案序贯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3期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急性白血病肝脏浸润11例报道.临床儿科杂志.1999年,第5期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型白血病.中华儿科杂志,1998年,第9期儿童急性白血病肝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小儿血液,1998年,第6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小儿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第9期PVDL诱导治疗儿童急淋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疗效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版),第1期(增刊)小儿恶性肿瘤强烈化疗后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第3期吡柔比星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3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6期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强烈化疗后感染中的防护作用.临床儿科杂志,1997年,第2期MCP-841,842方案系统长期治疗儿童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第11期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疗法.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年,第2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4年,第6期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临床.临床儿科杂志,1994年,第4期(增刊)主要基础研究论文: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时血浆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测定研究.上海医学,2005,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第1期阿糖胞苷体外对人HL-60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淍亡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4期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淍亡及其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上海医学杂志,2003年,第1期(增刊)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4期难治性白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6期还有很多内容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高峰发病年龄为2~5岁 1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随着诊疗的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ALL)如今已成为80%以上可治愈的疾病。

然而,仍有部分难治复发白血病患儿预后不良,且55%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与疾病发展相关 2 。对此,学术专家们也积极深入 探索 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诊疗新技术和新靶点,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基于此,我梳理了近期儿童白血病领域研究新进展,以飨读者。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

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相较于成人ALL,儿童ALL发病有显著的遗传易感性。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至今已发现15个与儿童ALL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分别位于 GATA3、ARID5B、IKZF1、CEBPE、PIP4K2A-BMI1、CDKN2A/2B、LHPP、ELK3、BAK1、IGF2BP1、USP7、IKZF3、ERG、TP63和SP4 ,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ALL的发病风险。

一项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研究,通过对ALL胚系样本进行深度靶向测序发现,位于GATA3基因的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3 。

我们知道,Ph-like ALL是一组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具有相似表达谱特征的ALL亚型,预后不良。这项研究对5008名B细胞ALL儿童(包括985名Ph-like ALL)的GATA3基因座进行了深度靶向测序并进行易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转录因子介导的表观基因组重编程可以影响致癌基因的活性,并可能是遗传变异影响癌症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 3 。

这一研究结论系统地研究了儿童ALL发病机制方面的遗传易感性,丰富了临床对ALL预防的认识,让风险人群的甄别和早期的预防更加精准。

新靶点 探索 相关研究结果

多种亚型AML的细胞生长依赖于UBE2N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是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虽然和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显著更高,5年生存率能达到65%以上,但目前高危的儿童AML治疗依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挑战 4 。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 Daniel T. Starczynowski 教授团队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题研究 4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发现,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复发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普遍存在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同时,在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众多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数据库中绝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生长都依赖UBE2N基因,因此研究人员决定将UBE2N作为后续的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发现,AML干细胞具有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而泛素化连接酶UBE2N是维持这种信号的关键分子,多种亚型的AML细胞生长都依赖这个基因。

更重要的是,筛选出的UBE2N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酶的活性,并且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这项研究揭示了调控AML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思路。

ELP独特细胞特征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据报道,在婴儿B-ALL中,70%~80%的患儿携带KMT2A基因的重排 5 ,且预后明显不佳。

对此,来自英国的三个团队分析了传统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 5 ,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ALL,有大量细胞在基因表达层面类似胚胎期的早期前体淋巴细胞(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分析了圣裘德儿童医院和TARGET项目中一共1600余个样本的传统转录组数据。这些样本涵盖了儿童急淋和急非淋的一共28种亚型。通过将每个疾病样本和 健康 骨髓样本对比并进行去卷积分析,得到每个样本最突出的细胞类型特征。

随后,他们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细胞急淋患儿,初诊样本、复发样本和对治疗无应答的样本,有最多类似ELP的细胞。对治疗应答良好的样本中,几乎没有类似ELP的细胞。这表明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这项研究是高危婴儿白血病的重要进展,并为今后改善这一难治型癌症提供了启示。

儿童B-ALL MRD本质及耐药机制揭示

化疗后持续存在的微小残留病(MR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癌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标志物,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队发起了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儿童B-ALL MRD本质。

研究者首先利用 健康 儿童供者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绘制了儿童B细胞发育的参考单细胞图谱,并在CCCG-ALL-2015研究队列筛选了4例B-ALL患儿骨髓样本,生成了 161,986 个单细胞转录组,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scRNA-seq)和单细胞BCR测序技术(scBCR-seq),分析B-ALL细胞在诊断、残留和复发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显示,低氧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是儿童B-ALL MRD细胞的重要特征,且低氧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复发难治B-ALL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 6 。

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MRD的特征,为B-ALL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提升患儿预后带来希望。

综上,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血液领域专家、学者们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和治愈率仍在不断努力 探索 中,期待能为白血病患儿带来更好预后。

参考文献:

[1] 儿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杜振兰,2021,19(24),2509.

[2] Kim E. Nichols for Kids: The Scope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Pediatric Cancer Revealed by Comprehensive DNA and RNA Sequencing ..

[3] Jun et. No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GATA3 increase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isk through local and global changes in chromatin .

[4] Daniel T. Starczynowski UBE2N abrogates oncogenic immune signaling in acute myeloid .

[5]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a distinct developmental state of KMT2A-rearranged infant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6] Tao Che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of Paediatric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y Single-cell Analysis,.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精选范本

西安交大网络学院护理专业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及分析

作者姓名 孙静

所在单位 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提交时间 20XX年9月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并非少见,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化疗为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化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张树风、吴红梅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彭素近、秦社灵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而在关于比较合理化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的优缺点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

三、关键词及定义

白血病;急性;化疗;护理

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学成份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护理: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文献回顾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发生于所有年龄组,像其他肿瘤一样,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种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儿童主要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3】,张树风【4】,吴红梅【5】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6】,彭素近【7】、秦社灵【8】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包括鼓励患者进食和静脉营养支持【9】。总之,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化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祥,欧阳仁荣。血液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卢秉久,张艳,孙淑娟。贫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读.沈阳:沈阳出版社。.

【3】 范菁,张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09,6(9):409

【4】张树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1759.

【5】吴红梅。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02-103.

【6】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中原医刊,(31):55.

【7】彭素近。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34.

【8】秦社灵。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49.

【9】马爱武,单秀梅。 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13):1834.

五、研究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入院时情况、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实验组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七、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时间及目前化疗次数、对疾病及化疗毒副作用的了解情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1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

2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一对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让其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调查过程中先对患者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们保证匿名调查和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确实有困难,可由其直系亲属协助完成。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九、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十、年度研究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1999年1月~2004年12月

选取合适患者进行小样本护理观察。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继续选取合适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并初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9月

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约8~9千元

白血病研究进展论文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为什么血球干细胞会不正常分化,导致白血病(血癌)?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B细胞白血病,发现原来是主宰血球干细胞生成的RUNX1蛋白被「绑架挟持」,导致骨髓中的B细胞停止分化。这项发现破解了急性淋巴白血病致癌机转,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陈威仪指出,现代医学中,大家都知道白血病的原因,是由于血球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尽管科学界普遍认知这个融合蛋白的致癌性,但致病机转一直是个大谜题,也让药物研发受到局限。

「正是因为找不到精确的原因,现在的治疗还是主要依靠化疗。而这项研究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RUNX1蛋白的问题,未来的治疗方向,就可以朝着抑制RUNX1蛋白的思路去进行。」

陈威仪解释,B细胞白血病大约占了所有白血病的 6 %,不过 2014 年时,就已经发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同样可以透过抑制RUNX1蛋白来治疗。「所以,未来赶紧找到良好的RUNX1蛋白抑制剂,将是治疗白血病重要的方向。

这项研究由阳明大学与美国顶尖的洛克斐勒大学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论文已于七月初刊登在血液肿瘤学最权威的《Blood》国际期刊中,并获选为该期刊的重点论文。

具体来说,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毕文洁与指导教授陈威仪,发现E2A-PBX1其实就是造成白血病中RUNX1基因网路过度活化的关键。这个因染色体错位产生的融合蛋白,在血球干细胞分化过程不断结合RUNX1,让本来应该逐渐弱化的RUNX1功能持续被放大,反而造成血球干细胞停止分化,最终走向癌化一途。

这项发现破解了困扰血液肿瘤科学家三十年的谜题,原来E2A-PBX1其实就是挟持血球干细胞主宰RUNX1的幕后藏镜人。

陈威仪表示,急性白血病的癌症预后较差,目前使用的化学疗程容易引起脑部病变,一旦揭露融合蛋白绑架挟持的目标,就能研发新药物及治疗策略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依据。

目前白血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放射线、某些化学品、病毒和遗传因素等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如γ线、X线等是放射物质发出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射线,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白血病。这里应说明我们到医院拍片、透视、放射线剂量非常小不会引发白血病。许多化学物质对造血系统有害,有的可诱发白血病。这里列举一些比较肯定的化学物质和药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发剂(含苯胺)等等;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还有一些治疗癌症的烷化剂可导致白血病。病毒可导发白血病已被公认,如人类T淋巴细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发白血病,人们感染了这种病毒,不会立刻发生白血病,只有当一些危险因素存在时才可促发本病,这些危险因素是放射线、化学品和某些药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龄等都是危险"催化"因素。白血病的病因中与遗传因素相关,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遗传给子女,而指的是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如PH、染色体的存在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非常相关。双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险性就很大。==急性白血病【概述】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多于城市。近十余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白血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虚痨”、“血证”、“瘟病”等范畴。【病因】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等。1、病毒 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类白血病尚无法证实其病毒因素,并不具有传染性。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关,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3、化学物质 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红白血病为住。4、遗传因素 某些白血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分型】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临床表现】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2、 发热和感染A、 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B、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AML的M3和M5亚型出血更严重,尤其是M3病人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颅内出血而死亡。4、 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5、 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A、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B、 神经系统:主要病变为出血和白血病浸润C、 骨与关节:骨与关节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状之一,ALL多见。D、 皮肤;可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损害二种,前者表现为斑丘疹、脓疱、肿块、结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等,多见于成人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者则多表现为皮肤瘀斑、斑点等。E、 口腔:齿龈肿胀、出血、白血病浸润多见于AML-M5,严重者整个齿龈可极度增生,肿胀如海绵样、表面破溃易出血。F、 心脏:大多数表现为心肌白血病浸润,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液等。G、 肾脏:白血病有肾脏病变者高达40%以上。H、 胃肠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I、 肺及胸膜:主要浸润肺泡壁和肺间隙,也可浸润支气管、胸膜、血管壁等。J、 其他: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细胞浸润。女性病人常有阴道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男性病人可有性欲减退。【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 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2、 体征 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3、 实验室:A、血象 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B、骨髓象 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鉴别诊断:A、再生障碍性贫血;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恶性组织细胞病;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常规治疗】西医治疗主要是化疗,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必须加强支持治疗,减少并发症,才能使病情好转至缓解,治疗分为三期1、诱导缓解期治疗2、巩固期治疗3、维持期治疗难治性AML的定义为1、初治病例对一线诱导治疗无效;2、在首次缓解6个月内的早期复发;3、采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理不同的抗白血病新药。对ALL可选用其他方案。【预后与转归】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70%~90%经治疗,可达缓解,经巩固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病中的急危重症,一部分病例因化疗耐药,效果不佳,并发症多者预后较差。应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挽救患者生命。慢性白血病【概述】【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常规治疗】【预后与转归】【难点与对策】【康复指导】【研究进展】【名医论坛】【成功案例】【经验与体会】【病情调查表】【概述】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标记染色体——ph1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ber/abl基因重排。CML临床上以乏力、消瘦、发热、脾肿大及白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CML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并不一致。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6/10万,在我国CML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国CLL发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发病总数的10%以下,居白血病类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细胞寿命极长,并经常伴有免疫反应缺陷,故又称“免疫无能淋巴细胞蓄积病”。临床主要表现是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常伴有肝脾肿大,贫血及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皮肤损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见青年,男性多于女性。根据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乏力等特征,属中医“症瘕”、“积聚”、“瘰疬”、“虚劳“等范畴。【病因】1、 中医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 瘀血内停,久积成块。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2、 西医(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1) 细胞遗传学(2) G-6-PD同工酶(3) 细胞动力学(4) 脾脏因素 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1) 染色体异常(2) 白血病的克隆发生(3) 细胞动力学异常【分型】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与鉴别论断 〖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4、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①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②可有淋巴结(包括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肿大。(2)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9/L,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3)免疫分型:①B-CLL: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呈K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②T—CLL: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4)形态学分型:B—CLL分为3种亚型:①典型CLL:90%以上为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②CLL伴有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细胞>10%,但<50%。③混合细胞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大,核/浆比例减低,胞浆呈不同程度嗜碱性染色,有或无嗜天青颗粒。T-CLL细胞形态分为以下4种:①大淋巴细胞型: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为淡蓝色,内有细或粗的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向一侧,染色质聚集成块,核仁罕见。②幼稚T细胞型:胞核嗜碱性增强,无颗粒,核仁明显。③呈脑回样细胞核的小或大淋巴细胞。④细胞形态多样,胞核多有分叶。(5)临床分期标准:①I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②Ⅱ期:Ⅰ期加肝或脾大、血小板减少<100×109/L。③Ⅲ期:Ⅰ期或Ⅱ期加贫血(Hb<100g/L)。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增高≥3个月,并可排除病毒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期连续观察下,淋巴细胞仍无下降,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诊断为本病。〖鉴别诊断〗就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的特征,临床上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升高明显(100×109~500×109/L),骨髓中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少或消失,有Ph’染色体阳性,脾肿大显著。 (2)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显著,血象和骨髓象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偶见幼单核细胞。(3)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的无痛性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血象无特殊变化,骨髓涂片和活检找到Reed—sternbery细胞或淋巴瘤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被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4)淋巴结结核:常为颈部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压痛及粘连,甚至坏死或破溃。淋巴结活检:有结核杆菌或干酪样坏死。抗结核治疗有效。(5)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为多克隆性的,增多是暂时性的,随着感染的控制,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常规治疗】慢粒临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慢性期治疗可以中药为主,配合化疗药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应以化疗为主,配合中药治疗。西医治疗(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 疗效标准:对CML治疗效果的判定可分为在血液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同上的评价。CML血液学缓解的标准为: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细胞浸润表现;血象:血红细胞高于100g/L,白细胞数低于10×109/L,分类无不成熟细胞,血小板在(100~400)×109/L;骨髓象正常。CML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标准是标志CML克隆的ph1染色体的消失。2、 单一化疗药物治疗 单一药物治疗CML可应用的药物包括烷化剂如:马利兰、马法兰、苯丁酸氮芥、二溴甘露醇等、抗代谢药如羟基脲、6-巯基嘌呤(6-MP)、6-硫鸟漂呤(6-TG)等,高三尖杉酯碱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和应用的中药靛玉红和异靛甲等。3、 联合化疗 受急性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化疗于单药治疗的启示,对于CML人们近年来也尝试了采用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4、 干扰素 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免疫调节等IFN 可分为α、β、γ三大类,IFN-α和IFN-β对酸稳定,具有相同的受体,均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5、 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 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疗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长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2) 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种BMT是对CML病进行BMT治疗和最早尝试。(3)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几乎是目前能够彻底治愈CML的惟一手段,也是CML治疗的最佳方法。(4)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治疗 CML 一旦进入加速期病期病情多不稳定,约有2/3的病人会继而发生急变。此阶段已为CML的晚期,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与转归】目前认为年龄小于40岁,脾肿大不明显,外周血中血小板较低,原始细胞百分比不高,CR小于1年以及BMT前时间短均为CML的有利因素。 CML最终可合并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及多脏器衰竭,并发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慢淋病程悬殊不一,短至1~2年,长至5~10年,甚至20年。病程长短与病情缓急、全身病状、肝脾肿大、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等有关。一般年龄偏大,预后为好,就诊前无症状期,生存期长,反之预后较差,常见死亡原因为感染 ,尤以肺部感染多见。慢性急变而死亡较罕见参考资料: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学、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与这个时代相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温病学派”形成: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温病的初期证候作了特征上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杂病论》)。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提出了热病初期应以辛凉解表为治,突破了以往一概辛温解表的治法。明清时,大瘟疫多次流行,医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对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提出不少创见。如“戾气”病因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等。正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总结、革新、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促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理论、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更为系统而完善。不少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对生命的探讨已深入到生命的起源和原动力,有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医家们对于某些常见病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治疗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 清代出了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医学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纠正了以往医书中对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所创制的活血逐淤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3、药物学成就辉煌。明代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内容丰富、论述广泛,所载药物多达1800余种,并附有药图1000多幅,药方10000多首,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对药物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分类法;书中还有对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内容的正确记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还有赵学敏著述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也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4、病案格式的建立和医案专集的出版。医案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到明代,形成了记录详细、项目固定的病案格式。1522年,《韩氏易通》里提出病案内容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还有具体项目31项,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在其所著《脉语》中,对病案格式又作了修改补充,规定病案内容的7大部分,内容更为详备。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明代起,医案专辑大量出现,1552年江瓘的《名医类案》编撰完成,这部医案专辑内容空前丰富,是对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重要医案的收集、总结,并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评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又写成《续名医类案》。另外,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清隆庆二年(1568年),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十八世纪末,。清代唐大烈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这在当时医学交流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盛况空前。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或是我国把中医传到国外的人数和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医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翻译著述中医药学著作,并且有些还形成了学派。如《东医宝鉴》把中医学介绍到了朝鲜。1487年日本的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和朱丹溪的学说,回国后力倡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

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问题和多药耐药性的存在,仍有3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再则,高强度

目前白血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放射线、某些化学品、病毒和遗传因素等可诱发白血病。放射线如γ线、X线等是放射物质发出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射线,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白血病。这里应说明我们到医院拍片、透视、放射线剂量非常小不会引发白血病。许多化学物质对造血系统有害,有的可诱发白血病。这里列举一些比较肯定的化学物质和药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发剂(含苯胺)等等;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等,还有一些治疗癌症的烷化剂可导致白血病。病毒可导发白血病已被公认,如人类T淋巴细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发白血病,人们感染了这种病毒,不会立刻发生白血病,只有当一些危险因素存在时才可促发本病,这些危险因素是放射线、化学品和某些药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龄等都是危险"催化"因素。白血病的病因中与遗传因素相关,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遗传给子女,而指的是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如PH、染色体的存在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非常相关。双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险性就很大。==急性白血病【概述】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细胞幼稚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类型,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之处。可经中药及化疗,大部分可达缓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疗,一部分可长期存活甚至治愈。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多于城市。近十余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白血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白血病属于中医学的“虚痨”、“血证”、“瘟病”等范畴。【病因】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等。1、病毒 人类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细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类白血病尚无法证实其病毒因素,并不具有传染性。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关,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3、化学物质 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红白血病为住。4、遗传因素 某些白血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分型】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临床表现】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2、 发热和感染A、 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B、 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AML的M3和M5亚型出血更严重,尤其是M3病人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颅内出血而死亡。4、 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5、 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A、 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B、 神经系统:主要病变为出血和白血病浸润C、 骨与关节:骨与关节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状之一,ALL多见。D、 皮肤;可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损害二种,前者表现为斑丘疹、脓疱、肿块、结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等,多见于成人单核细胞白血病,后者则多表现为皮肤瘀斑、斑点等。E、 口腔:齿龈肿胀、出血、白血病浸润多见于AML-M5,严重者整个齿龈可极度增生,肿胀如海绵样、表面破溃易出血。F、 心脏:大多数表现为心肌白血病浸润,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液等。G、 肾脏:白血病有肾脏病变者高达40%以上。H、 胃肠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I、 肺及胸膜:主要浸润肺泡壁和肺间隙,也可浸润支气管、胸膜、血管壁等。J、 其他: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细胞浸润。女性病人常有阴道出血和月经周期紊乱。男性病人可有性欲减退。【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 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2、 体征 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3、 实验室:A、血象 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B、骨髓象 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鉴别诊断:A、再生障碍性贫血;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恶性组织细胞病;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常规治疗】西医治疗主要是化疗,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必须加强支持治疗,减少并发症,才能使病情好转至缓解,治疗分为三期1、诱导缓解期治疗2、巩固期治疗3、维持期治疗难治性AML的定义为1、初治病例对一线诱导治疗无效;2、在首次缓解6个月内的早期复发;3、采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理不同的抗白血病新药。对ALL可选用其他方案。【预后与转归】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70%~90%经治疗,可达缓解,经巩固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病中的急危重症,一部分病例因化疗耐药,效果不佳,并发症多者预后较差。应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挽救患者生命。慢性白血病【概述】【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常规治疗】【预后与转归】【难点与对策】【康复指导】【研究进展】【名医论坛】【成功案例】【经验与体会】【病情调查表】【概述】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标记染色体——ph1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ber/abl基因重排。CML临床上以乏力、消瘦、发热、脾肿大及白细胞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CML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并不一致。我国的CML发病率调查结果为年发病率036/10万,在我国CML约占各类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机体的淋巴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和积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国CLL发病率低,一般只占白血病发病总数的10%以下,居白血病类型的第4位。由于慢淋患者淋巴细胞寿命极长,并经常伴有免疫反应缺陷,故又称“免疫无能淋巴细胞蓄积病”。临床主要表现是以淋巴结肿大为主,常伴有肝脾肿大,贫血及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皮肤损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见青年,男性多于女性。根据慢性白血病的临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乏力等特征,属中医“症瘕”、“积聚”、“瘰疬”、“虚劳“等范畴。【病因】1、 中医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 瘀血内停,久积成块。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2、 西医(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1) 细胞遗传学(2) G-6-PD同工酶(3) 细胞动力学(4) 脾脏因素 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1) 染色体异常(2) 白血病的克隆发生(3) 细胞动力学异常【分型】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与鉴别论断 〖诊断〗1、临床表现: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偶因实验室检查而确诊。(1)症状: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渐出现头晕,心悸气短,消瘦,低热,盗汗,皮肤紫癜,皮肤瘙痒,骨骼痛,常易感染,约10%病人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体征:①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肿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无压痛,表皮无红肿,无粘连。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引起咳嗽,声音嘶哑或呼吸因难。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②肝脾肿大:肝脏轻度肿大,脾肿大约占72%,一般在肋下3~4crn,个别患者可平脐,肿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显。③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致于全身性红皮病等。2、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类中约80%~90%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少量异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血片上易见破碎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溶血时,网织红细胞升高。(2)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占优势,成熟小淋巴细胞占50%~90%,偶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晚期可见红、粒、巨三系细胞明显减少。有溶血时,红系细胞可见代偿性增生。(3)免疫学检查: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单克隆性,细胞具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学特点(Sig、CD5、C3d、CD19、CD20、CD4,鼠红细胞玫瑰花瓣受体为阳性),个别病人血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时可见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细胞遗传学:约半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出现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数目异常为增加一个12号染色体(+12),其次可见超数的3号,16号,或18号染色体。常见的结构异常为12和11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6号染色体短臂或长臂的缺失,11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14号染色体长臂的增加等染色体的改变。有报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诊断到出现有治疗指征的临床症状的时期明显短于无“+12”的对照组,故认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预后有关。(5)生化和组化:淋巴细胞PAS反应强阳性,约1/3病人Coomb’s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转化率明显降低。。3、慢性淋巴细胞急变:慢性淋巴细胞急性变极少见,发生急变的时间可1~20年不等。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等。一旦发生急变,常迅速死亡。4、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①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②可有淋巴结(包括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肿大。(2)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9/L,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淋巴细胞。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3)免疫分型:①B-CLL: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呈K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②T—CLL: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2、CD3、CD8(或CD4)阳性,CD5阴性。(4)形态学分型:B—CLL分为3种亚型:①典型CLL:90%以上为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②CLL伴有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细胞>10%,但<50%。③混合细胞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大,核/浆比例减低,胞浆呈不同程度嗜碱性染色,有或无嗜天青颗粒。T-CLL细胞形态分为以下4种:①大淋巴细胞型: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为淡蓝色,内有细或粗的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向一侧,染色质聚集成块,核仁罕见。②幼稚T细胞型:胞核嗜碱性增强,无颗粒,核仁明显。③呈脑回样细胞核的小或大淋巴细胞。④细胞形态多样,胞核多有分叶。(5)临床分期标准:①I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②Ⅱ期:Ⅰ期加肝或脾大、血小板减少<100×109/L。③Ⅲ期:Ⅰ期或Ⅱ期加贫血(Hb<100g/L)。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细胞持续增高≥3个月,并可排除病毒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较长期连续观察下,淋巴细胞仍无下降,结合临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诊断为本病。〖鉴别诊断〗就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的特征,临床上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升高明显(100×109~500×109/L),骨髓中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少或消失,有Ph’染色体阳性,脾肿大显著。 (2)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计数轻、中度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不显著,血象和骨髓象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偶见幼单核细胞。(3)淋巴瘤:淋巴结呈进行性的无痛性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血象无特殊变化,骨髓涂片和活检找到Reed—sternbery细胞或淋巴瘤细胞。淋巴结活检可见: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浸润;被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4)淋巴结结核:常为颈部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质地较软,有压痛及粘连,甚至坏死或破溃。淋巴结活检:有结核杆菌或干酪样坏死。抗结核治疗有效。(5)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为多克隆性的,增多是暂时性的,随着感染的控制,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常规治疗】慢粒临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慢性期治疗可以中药为主,配合化疗药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应以化疗为主,配合中药治疗。西医治疗(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 疗效标准:对CML治疗效果的判定可分为在血液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同上的评价。CML血液学缓解的标准为: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细胞浸润表现;血象:血红细胞高于100g/L,白细胞数低于10×109/L,分类无不成熟细胞,血小板在(100~400)×109/L;骨髓象正常。CML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标准是标志CML克隆的ph1染色体的消失。2、 单一化疗药物治疗 单一药物治疗CML可应用的药物包括烷化剂如:马利兰、马法兰、苯丁酸氮芥、二溴甘露醇等、抗代谢药如羟基脲、6-巯基嘌呤(6-MP)、6-硫鸟漂呤(6-TG)等,高三尖杉酯碱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和应用的中药靛玉红和异靛甲等。3、 联合化疗 受急性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化疗于单药治疗的启示,对于CML人们近年来也尝试了采用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4、 干扰素 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免疫调节等IFN 可分为α、β、γ三大类,IFN-α和IFN-β对酸稳定,具有相同的受体,均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5、 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 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疗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长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期。(2) 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种BMT是对CML病进行BMT治疗和最早尝试。(3)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几乎是目前能够彻底治愈CML的惟一手段,也是CML治疗的最佳方法。(4)加速期和急变期的治疗 CML 一旦进入加速期病期病情多不稳定,约有2/3的病人会继而发生急变。此阶段已为CML的晚期,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与转归】目前认为年龄小于40岁,脾肿大不明显,外周血中血小板较低,原始细胞百分比不高,CR小于1年以及BMT前时间短均为CML的有利因素。 CML最终可合并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及多脏器衰竭,并发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慢淋病程悬殊不一,短至1~2年,长至5~10年,甚至20年。病程长短与病情缓急、全身病状、肝脾肿大、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等有关。一般年龄偏大,预后为好,就诊前无症状期,生存期长,反之预后较差,常见死亡原因为感染 ,尤以肺部感染多见。慢性急变而死亡较罕见参考资料:

小儿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9(4):218~219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疗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观察. 中华儿科杂志, 1999,37(6): 371~372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淋巴瘤. 2001,10(5):306~307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MRI表现的观察. 实用癌症杂志.能2001,16(6):665~666MDM2、p53基因及其蛋白质与恶性肿瘤. 白血病. 淋巴瘤, 2003,12(6):280-282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病. 广西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2003 (参编)儿童原发性结外淋巴瘤31例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004,22(7):482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研究. 中国小儿血液,2004,9(6):250-252MDM2的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28~931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D3、E的表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5):286-28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关系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286-288细胞周期蛋白D1、D3、E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1): 58-60鼠双微体2、p16、p53蛋白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15):1004-1005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MDM2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白血病..淋巴瘤, 2006, 15(4):252-25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IL-8含量测定及评价.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5): 761-762儿童急性白血病survivin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17):2647-2650儿童急性白血病生存素和细胞周期素B1基因表达.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2):2179-2182儿童急性白血病乳酸脱氢酶的临床研究. 临床荟萃, 2006,(21):785儿童急性白血病survivin、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临床儿科杂志, 2007,25(7):570-573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科技出版社, 第三版, 2007 (参编)P73基因及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2):99-10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3):237-240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8例临床分析.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8, 13(2):75-76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论文

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生活中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那他到底是何方妖孽呢?禽白血病(Avian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禽白血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生肿瘤,导致鸡的死亡。二是产生非肿瘤综合征,表现为生产指标发生变化,如性成熟推迟、母鸡产蛋率下降、蛋重下降、受精率下降和孵化率下降,由此严重影响养鸡生产。此外,禽白血病还可引起鸡群的免疫抑制,会继发诸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病,从而造成更严重的损失。1发病情况某养鸡户共饲养140日龄三黄父母代种鸡1500只。从120日龄开始零星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6只。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2临床症状患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下痢,病鸡体质消瘦,重度虚弱。触摸腹部膨大,产蛋率下降。3剖检病变患病鸡肾脏肿大,表面光滑发亮,隆起凸入腹腔。肝脏肿大,在肝脏表面有多个白色的、质地较硬、弥散性分布和不突出表面的增生物,呈花斑状。脾脏体积增大,呈暗紫色,包膜紧张,表面和切面有灰白色肿瘤病灶。卵泡发育不良,未见成熟的卵泡。坐骨神经未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4组织学病变结果肝脏:肝组织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病灶,病灶中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呈空网状。肾脏:局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较多,嗜碱性。心脏:心肌内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呈空网状,染色质聚集成丛靠近核膜,核仁明显。5小结与讨论诊断临床症状:患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下痢,病鸡体质消瘦,重度虚弱。触摸腹部膨大,产蛋率下降。剖检病变:肝脏肿大,质脆,肝脏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肾脏肿大,脾脏体积增大、有肿瘤病灶及组织学病变。诊断为鸡的淋巴白血病。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鸡马立克氏病发病多在8周龄至开产初期,而鸡白血病较多出现在18~30周龄之间。患马立克氏病一般情况下法氏囊的滤泡萎缩,患白血病时病鸡法氏囊的滤泡增大。马立克氏病病鸡临床上一般有轻瘫及瘫痪症状,剖检时伴有外周神经变化,受害神经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呈水煮样肿大变粗,虹膜褪色和瞳孔不规则,内脏出现的淋巴细胞多数由多形态的淋巴细胞组成;患白血病时内脏出现的淋巴细胞类型较一致。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能降低禽白血病的发生,且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因此要及时淘汰ALV排毒鸡,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先天性感染ALV鸡对ALV易产生免疫耐受,体内没有中和抗体,但能持续带毒,且通过蛋清或精液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准确的血清学方法检测ALV阳性鸡,将其淘汰。防止水平传播,减少感染机会。因为带毒病鸡通过粪便、羽毛等方式将病毒排泄在环境中,在早期的孵化和饲养阶段造成敏感的幼雏感染,或在翻肛进行性别鉴定和疫苗防疫接种时同用1个针头,也有感染的可能。严格执行综合卫生防疫措施,如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卫生消毒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种鸡引种时,要从净化过ALV种鸡场进种。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以在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下降为特征。

禽白血病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目前该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发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为6个亚群(a、b、c、d、e和j):a和b亚群在野外是常见的外源性病毒;c和d亚群病毒的野外报道很少;e亚群包括极普遍的内源性低致病力白血病病毒;j亚群病毒是最近从肉鸡群分离到的,主要侵害骨髓细胞,导致骨髓细胞瘤。禽白血病剖检具有以下特征: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剖检时见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检查外周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增生型病鸡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占全部红细胞的90% - 95%。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剖检时见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主要在肝脏,偶然也见于其他内脏发生灰色弥散性肿瘤。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成髓细胞于血管内外积聚。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的成髓细胞,其总数可占全部血组织的75%。

一、影响鸡免疫力的因素:疫病、环境、饲养;(免疫抑制的因素)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4种因素,。1、病毒性因素在雏鸡和青年鸡群中,由不同的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诱发的免疫抑制疾病越来越常见,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①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②导致多种其他不同的细菌性和病毒性继发感染;③造成对特定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如导致对鸡新城疫病毒 、禽流感病毒疫苗抗体降低,有效抗体滴度持续时间缩短。引起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毒种类 :、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法氏囊、胸腺严重萎缩,骨髓、各种内脏器官变性,使免疫细胞大量减少,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鸡法氏囊,法氏囊先肿胀后萎缩,其髓质区的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哈德氏腺内也出现浆细胞坏死。、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家禽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性传染病。禽白血病病毒分为10个血清型,诱发鸡的各种可传递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同时可致抗体应答降低,造成体液免疫抑制。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禽的血液、羽毛囊、泄殖腔、生殖道、卵清、胚胎及胎粪中,将病毒经静脉接种鸡胚,可使鸡在出壳后1-2周死亡,将病毒接种易感雏鸡,3个月的潜伏期,才会发生肉眼可见的肿瘤。流行特点:本病见于各种禽类。所有日龄均感染但以一日龄最敏感。发病日龄在3-7个月以上。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禽和隐性感染的禽。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带毒的母禽经卵清将病毒传递给雏禽,或经基因整合将病毒传给后代,感染率高达60%,病死率为1-2%,大部分表现为免疫抑制。临床表现及症状: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冠苍白,皱缩,偶尔发绀,消瘦虚弱。肝、法氏囊、肾增大,有时可发现肝脏结节性肿瘤。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很快死亡。成红细胞白血病:初期倦怠、虚弱;随病情的发展鸡冠苍白或发绀。大部分表现为虚弱、消瘦、腹泻,一个或多个羽毛囊发生大量出血。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首先表现为嗜睡、全身虚弱、鸡冠轻度苍白。随病情发展,症状加重,并出现废食、脱水、消瘦、腹泻。可见由于凝血不良而引起的一个或多个羽毛囊出血。其病程较成红细胞白血病长。成骨细胞瘤:全身症状与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此外,骨骼上的骨髓细胞生长可以导致头部、胸骨、蹠骨的异常隆凸,病程异常多变。血管瘤:血管瘤常发生于皮肤。当瘤壁破溃时,会引起大出血。肿瘤附近的羽毛被血染,鸡由于失血变苍白。肾瘤和肾胚细胞瘤:肾脏肿瘤,肿瘤小时不表现症状。随肿瘤增大表现消瘦、虚弱。当肿瘤压迫坐骨神经时,可导致瘫痪。肝癌:肿瘤突出于肝脏表面。肿瘤来自于肝改变了的细胞。骨硬化(骨石症):常侵害肢体的长骨。在骨干或干骺端区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前期会发现受侵害的区域异常温热,晚期病鸡的蹠骨呈特征的“长靴样”外观。、鸡感染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后,脾脏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诱生活性明显增高,引起各免疫器官严重的器质性变化,导致免疫器官损伤,降低机体各免疫器官的机能。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发病禽表现肝、脾肿大,伴有局灶性或弥漫性浸润病变。病变亦常见于胰腺、性腺、心、肾。血象显示异嗜性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僵鸡综合症:非肿瘤性病变。该综合症的病变有矮小、胸腺法氏囊萎缩、外周神经肿大、羽毛发育失常、腺胃炎、肠炎、贫血、肝脾坏死。同时伴有细胞和体液免疫下降。临床上,禽生长发育明显受阻、瘦弱,这种禽并不少耗料。病鸡早至6日龄时便可见体重下降,有些羽毛发育不良,病鸡常在死前被淘汰。实验表明,当饲养条件良好时,2个月后,病鸡的体重会与正常鸡的体重相近似。免疫抑制:鸡感染完全复制的REV毒株后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降低。实验研究表明,对马立克氏病毒、火鸡疱疹病毒、新城疫病毒的抗体应答能力降低。抑制的程度受病毒株和剂量的影响。免疫抑制,对细菌和真菌的感染易感性加剧,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提高,抑制疫苗的免疫力。鸡传染性贫血感染可直接引起免疫应答的损伤。、呼肠孤病毒:在许多鸟类体内发现呼肠孤病毒,但只有鸡和火鸡感染后发生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在急性感染期,鸡表现跛行,部分鸡表现发育受阻。慢性感染期鸡的跛行更明显,少数病鸡跗关节不能运动。病变: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肿胀。跗关节常含有少量草黄色或血样渗出物。感染早期跗关节和跖关节腱鞘有明显水肿。跗关节内滑膜常有点状出血。吸收不良综合征:不稳定性的生长、色素沉着不佳、羽毛异常、骨骼异常和死亡率增加。粪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及腹泻。 病变:前胃膨大,伴有出血或坏死病变,卡他性肠炎。免疫抑制:引起免疫器官的功能下降,而且可使鸡体易受环境中其他因子或应激因素的影响。鸡新城疫病毒亚急性感染时,脾脏有坏死病变,脾脏和胸腺的皮质区和生发中心淋巴细胞破坏及局部空泡变性,法氏囊髓质部明显变性。禽流感病毒在巨噬细胞中复制,损害细胞线粒体,导致细胞死亡。对于病毒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疾病的主要方法,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于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在没有有效疫苗控制的情况下,要加强检疫,只能检出阳性鸡后淘汰,对种群进行净化。2、营养因素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抗体和补体合成的必需物质,若缺乏必然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如抗体(免疫球蛋白)合成需要氨基酸为原料,因此必须给予机体充足的饲料蛋白;维生素A 缺乏,使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局部黏膜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维生素C 可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会导致免疫器官萎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在生产中要根据家禽的生长和生产需要配制饲料,保证机体产生抗体等所需的蛋白质,避免鸡群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营养消耗性疾病所导致的免疫反应低下。当鸡群处于免疫或应激时,应加大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 和硒的添加量。3、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鸡舍通风不良,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蓄积,刺激呼吸道、眼等黏膜系统,都会使局部黏膜系统的免疫功能低下。鸡应激时血压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升高,使胸腺、淋巴组织和法氏囊退化,导致免疫器官对抗原的应答能力降低。在生产中要给鸡群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等情况对鸡上呼吸道黏膜的损害。4、药物和毒物因素许多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糖皮质类激素如地塞米松长期或者大剂量使用,可使鸡法氏囊淋巴细胞死亡而有免疫抑制作用。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可破坏T 淋巴细胞,鸡体内抗体形成受到抑制。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有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对抗体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疗程要适当,避免长期使用。某些毒物如黄曲霉毒素可抑制禽类抗体的合成,使胸腺、法氏囊、脾脏萎缩,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现在我们意识到在家禽饲料中存在的低水平的霉菌毒素可能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被削弱、对传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抵抗力降低,一些研究显示霉菌毒素和免疫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实现的二、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把好鸡苗关,避免从带病源多的鸡场进雏。做好疫苗,例如尽量不用强毒力的法氏囊苗等都是提高鸡体免疫力的好方法。还有就是药物的添加。三、哪些药物对提高免疫力有帮助。许多中草药,如黄芪多糖可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及免疫力,穿心莲、黄连、黄芩、黄柏、大蒜、板蓝根、鱼腥草等也有增强家禽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能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1、硒: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在体内以多种生物活性形式,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卡介苗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活化淋巴细胞,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3、左旋咪唑具有广谱的抗寄生虫作用,而且对机体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左旋迷作对T林白细胞具有促进作用,对巨噬细胞也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引起肝脏损伤及粒细胞减少。4、多糖 (如黄芪多糖A PS)黄芪是传统补气的中药,能补诸虚,可固可托,具有益气补虚升阳等功效,大量研究表明黄芪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功能。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免疫增强作用。云芝多糖(PS P)、香菇多糖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细菌脂多糖LPS)、银耳多糖能够使B 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抗体的分泌 ;枸杞多糖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杀伤率近6%,香菇多糖也能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酵母多糖、裂裥多糖;菌脂多糖等都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研究论文

嗯 不幸中的大幸 不要紧的 急性早幼粒M3治愈率95% 被称为可治愈的白血病 央视新闻也报道过的 M3也不需要骨髓移植 就是化疗时间蛮久的 差不多一年半左右。 是轻化疗 维A酸联合化疗 以砷剂为主(三氧化二砷:我们俗称的砒霜)是粉末状的毒性很强的无机化合物,是作为用砒霜挑战血癌哦(用于急粒性白血病)。砷剂很强也很毒的 很伤肝脏 最好用保肝药 不过话说回来哪种化疗都是伤肝的。不必担心 用一个血液科医生说过的话 M3是血液病中的“毛毛雨”。会没事的 化疗结束后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要是治愈就是绝对的恢复,就会成为完全的正常人。 但是实际上---第3阶段“移植后照顾期“,此阶段亦为最重要时期,因为在新骨髓长出之前,病人最容易发生感染与其他并发症,此时期的预防处理对於骨髓移植的成功与否,可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骨髓移植最大的并发症为感染(Infection)与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GVHD),由於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须先接受超大量的化学药物或合并全身性放射线电疗,因此病人在新骨髓长出来以前,几乎处於无免疫力状态,随时都可能招致细菌或是病毒的感染,然而目前由於无菌室之使用或应用反隔离措施,以及新抗生素之发明与抗病毒药物Acyclovir之使用,在感染方面,已使大部分细菌或滤过性病毒的感染得到预防与控制,然而对於巨细胞病毒(CMV)所引起间质性肺炎以及霉菌感染的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之研究发展,至於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主要发生於异体骨髓移植,而自体骨髓移植因使用自己的骨髓,发生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对於异体移植所发生的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目前已有环孢子素(Cyclosporin)、类固醇(Methylprednisolone)及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作有效的预防与控制;近年来一些免疫抗体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的使用,对於顽固性植体宿主对抗反应疾病也有一些疗效,虽然新药物的发展使得感染与植体对抗宿主反应疾病的控制有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两种并发症仍是目前骨髓移植失败最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之研究。 总之,骨髓移植已成为许多血液疾病与血液肿瘤救命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传统的化学疗法虽然可以使得不少病人达到缓解的地步,可是大部份的病人仍走向复发的途境,所以存活年数要看病人自己的造化了。

癌(Leukemia)就是俗称的「白血病」。占台湾癌症的第八位,小儿血癌更为小儿癌病之第一位,发病的人数更有逐年增加之势。国内外均是如此。白血病的死亡人数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死亡率的排名男性为第八位, 女性为第十位。 白血病的成因是多重的,包括:基因突变、放射线污染的环境(如核爆)、病毒感染(如日本的HTLV-I病毒)、化学物品的刺激,以及病人体质因素(癌基因的表现型)等。白血病又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其成因及临床表现皆不相同 血球的功能 血液含量约占正常人体的体重的7-10%,即成人大约有5公升左右的血液。血液55%的血浆和45%的血球所组成。血球又可分为: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血液对人体的功能包括有: 运送氧气、养份及荷尔蒙 消灭病原体 止血作用 维持人体体内酸碱平衡 调整体温 造血就是骨髓内形成血球的过程,人体内血球细胞的始祖是骨髓内的干细胞,干细胞在骨髓内经过连续的分裂和成熟分化过程后,形成成熟的血球,循环於全身血管中。 血癌的分类 白血病依临床病程的进展速度和癌细胞的成熟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细胞的来源及型态特徵,可细分为急性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於成年人,约有80%的病人超过25岁。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再细分类为M1到M7型;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3是「急性多颗粒前骨髓细胞性白血病」;M4是「急性骨髓单核球性白血病」;M5是「急性单核球性白血病」;M6是「急性红血球性白血病」;M7是「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发年龄层20岁~45岁的成年人。与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有关,可再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发於儿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又可再分为L1、L2、L3型。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发50岁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球可分为B细胞及T细胞,故可再分为慢性B淋巴球性白血病以及慢性T淋巴球性白血病。 血癌的病因 白血病的成因复杂,目前可能的致病原因及看法包括: 放射线: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机率约在两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原子弹爆炸圈的幸存居民,罹患白血病的机率竟然高达六十分之一。另外怀孕妇女的腹部X光照射,出生的小孩罹患白血病的机率也较高。 化学药剂:长期的接触有机苯的工人,或曾接受过含氢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学治疗的病人。 遗传及基因突变:先天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候群(Down's)、布伦氏症候群(Bloom's)等先天疾病可能会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如家族中罹患急性白血病,则罹病的机率也会比较高。 免疫能力:自体免疫能力的缺陷可能与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关。 病毒感荆旱谝恍腿死郥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与成年型T细胞白血病有关。 急性白血病:一般常见的临床表徵有不明原因的发烧:新陈代谢加速,不成熟白血球快速生长,容易出血:包括鼻血、牙龈出血、皮肤出现块状瘀血、女性会有月经量不止的情形。贫血:因红血球减少、血红素降低、导致容易疲倦、脸色苍白。关节疼痛:常发生在膝盖部位。其他如淋巴结肿大、牙龈肿胀、脾脏肿大、体重减轻、腹部有饱胀感等不适情形。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依其病程可以分为慢性期、加速期以及芽球期。在慢性期常见的症状为发烧、体重减轻、贫血等,约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并没有症状。加速期,常见肝脾肿大、不正常的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增生。芽球期则病情就会转变如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在初期几乎没有任何不舒服,有些人会有免疫力变差的现象,如长带状疹、及出现淋巴腺、脾脏肿大。有些病人会出现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缺乏症。 血癌的诊断 血液检查:白血球数目增高,可能增高到数十万以上(但有少部份的病人反而减少白血球数目),且大量出现未成熟的白血球,其他如血红素下降、红血球数目减少,血小板数目减少等。 周边血液抹片检查:出现许多髓芽细胞,这些髓芽细胞就是不成熟的白血球。 骨髓穿刺切片检查:骨髓穿刺的部位通常是抽取胸骨或骨盆腔处的肠骨脊,医师会以穿刺针穿过皮肤,再以特殊的针钻过骨头表层,抵达骨髓腔,抽出少许骨髓血。骨髓切片做法同骨髓穿刺,只是使用的针为特殊的切片针,这两项检查可同时完成。 血癌的分期 对於白血病的病人而言没有意义,因为从一发病,恶性细胞就已经进入了周边血液,并进入各器官系统,所以临床以各细胞型态加以辨认后便可开始治疗。 血癌的治疗 I. 化学治疗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几年的研究报告,除了M3型使用口服的ATRA来治疗,其余六型所使用的化学治疗处方是一致的。Ara-C加上Daunorubicin是首选的药物,治疗效果可达70%的完全缓解率。但疾病缓解之后,若不继续接受巩固性的治疗,复发的机率相当高。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疗开始是以化学药物为主,即可达缓解。使用干扰素治疗也可以使病人达到缓解,但通常仍无法根治。高剂量化学治疗合并骨髓移植是唯一可根治疾病的治疗。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常用的药物包括:Dauno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lone以及L-asparaginase。当疾病完全缓解后,可以考虑巩固性的化学治疗,治疗之后,再以口服的化学药物进行维持性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常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应考虑给予头部的放射线治疗加上脊髓腔内化学治疗。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当早期,如果没有特殊症状,并不需要急於治疗,当症状出现后,此时再考虑给予化学治疗。一些抗癌新药对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皆有不错的控制。 II. 血液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可分自体骨髓移植及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是输入自己的骨髓;而异体骨髓移植则是输入捐赠者的骨髓。 周边血液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液干细胞移植:利用胎盘来收集干细胞,这是近年来医界持续研究中的移植法。 III.放射线治疗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病人,因为癌细胞容易侵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医师常会安排做预防性的放射线治疗。 预后 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经化学治疗后缓解率在60%之间,五年存活率约为20~40%。 2.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经干扰素治疗初次缓解率达70~80%,如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五年存活率约40~60%。 3.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初次缓解率约70~80%,成人五年存活率约20~30%。 4.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后缓解率在70%左右,平均存活期约为六年。 追踪与展望 白血病的病人,须做血液检查以确定疾病没有复发,若是2,3年内没有复发,表示复发机会相当低。若接受骨髓移植者,必须服用抗排斥药至少半年,且须定期回门诊追踪。服用抗排斥药时免疫能力会降低,应避免受感染。 高危险因子包括家族中有罹患白血病、唐氏症候群、神经纤维瘤症、ataxia telangiectasia、HTLV-I病毒感染,曾接受过甲基类化学药物治疗者, 以及有不正常的染色体或抑癌基因缺损者,皆比常人高出许多倍的血癌致病机率。放射线污染的受害者更需定期做血液检查。维甲酸衍生物,维生素B6有促进分化及减少血癌细胞不正常增生,已得到学者的认同;惟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有原因不明的白血球或其它血球数目增加或减少,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拜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白血病的治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上有不错的进展。非亲属间的骨髓移植,近来成功率也日渐升高,对於抗排斥反应的药物,近年也有新的进展,病患可以不用再为找不到亲属关系的捐赠者而烦恼。 周边血液干细胞移植,目前研究显示由周边血液所收集的干细胞,有比骨髓更快恢复造血的能力。而未来脐带血银行的设立,更可以让病患能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异体髓细胞捐赠者

按照科学的说法没有太准确的~~~~总之如果你要是只想活一个星期,多一天也没有的过;如果你想活1年,也不会少到哪去……凡是人,到医院就会有“病”。生病要好1是靠身体和配合治疗2就是思想问题。曾经有个健康的人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终于他的“梦想”实现了,正是那种病泛滥的时候。医生说他最多有1月的生活,他想反正就那么点日子了,所以就想去环游世界,在船上生活,开始完全按照医生的治疗方式……1个月过去了,他还是在船上进行着环游世界的计划……后来他就不按照医生的治疗了,身体也慢慢好转。计划结束了,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你自己快乐认为自己健康,别做毁坏身体的事,尽量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你的身体会有好转,你也会活的很健康、快乐的。

  • 索引序列
  •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 白血病研究进展论文
  • 论文急性白血病研究
  • 禽白血病研究进展论文
  •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