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中国感染2次新冠的人相对较少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身处同样环境,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2022年2月1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名为《新冠病毒人类挑战试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病毒动力学研究》一文,即全球首个“让人类故意感染新冠”的试验研究。给34人通过滴鼻给予新冠病毒,结果可见:53%人被感染;47%人不被感染。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些人屏障系统缺陷,易感染病原体,比如有基础病的人群、婴幼人群;有些人屏障系统健康,不易被病原体突破。

奥密克戎大规模流行以来,整个社会对疫情感染的态度急剧转变,每个人都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然而,第一批感染者才刚刚开始康复,网络上就已经充满了关于“二次感染”的讨论。“感染次数愈多,免疫力越差”“重复感染会死”等论断也开始出现。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主要还是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有人引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2022年1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然而这篇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平均年龄63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存在争议。今年9月《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的二次感染都是轻症,只有少数为重度()或危重(),再感染比初次感染症状更轻,只有的二次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相比之下,初次感染住院治疗的比例为 。不过,群体不能代表个体,个体不能代表群体。为了了解重复感染新冠后的真实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塔门采访了9位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希望从感染症状、重复感染相隔时间、应对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新冠二次感染后,身体症状如何?目前,关于新冠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疫情指挥中心2022年9月3日公布的诊断标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14天后,再次确诊,为二次感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应在初次感染之后至少90天,如果间隔不到90天,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这也判定为二次感染。这次,我们采访了两次感染间隔2-9个月的9位朋友,他们的感染症状有很大差异,有人第二次感染症状更轻,有人重复感染后体力明显下降,也有人初次感染症状很轻,二次感染加重了好几倍。1. “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总体来说第二次症状轻很多,上次像大号流感,这次像普通感冒。第一次感染发烧了3天,最高度左右,喉咙痛,有点咳嗽。发烧的时候很不舒服,什么饭都吃不下,吃连花清瘟还吐了,我在床上躺了两三天,第十天才转阴。第二次是我爸妈先感染的,传染给我女儿,第二天我也中招了。主要是喉咙痛,第二天开始低烧,最高度,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从喉咙沿着鼻咽管向上迈进,之后出现了轻微鼻塞、头疼、流鼻涕的症状。这次比上一次转阴要快,周六测出阳性,周三做抗原已经阴了。我觉得抗体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这次是家人之间传染的,应该是同一种毒株,但我爸妈是第一次感染,他们的症状要重很多。我和我老公都是二次感染,症状比较轻,甚至生着病,我还能从早到晚带娃玩一天。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今年3月我在韩国感染过一次,当时连续发烧了4天,烧到度左右,感觉头疼、浑身酸痛。我吃了退烧药,到第五天才慢慢好一点。后来我到中国,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有外地司机到公司来,我觉得第二次感染就是从外地司机开始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一起在家里吃饭,第二天他觉得身体不太舒服,我做抗原发现自己也感染了。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很多,还是有点发烧,身体酸痛,但没有第一次那么难受了。有流鼻涕的症状,就像感冒一样。因为不太熟悉哪种药更好,我只吃了连花清瘟和999感冒灵,后来觉得吃药很麻烦,就没再吃了。感染那几天我还一直在工作、做家务,第五天虽然抗原还是阳性,身体已经不疼了,就像回到没有生病的时候一样。两次感染都是奥密克戎,我觉得第一次更疼,但这次感染后,我身上长了一个肿块,可能因为生病期间免疫力降低,身体出现了炎症,需要去医院切掉。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我在上海封控期间感染过一次,当时觉得喉咙疼、头疼,连续发烧了好几天,一直度左右降不下来,第七天左右转阴。第一次转阴以后,身体很容易感到疲劳。后来上海解封,每天下班到家都觉得很累很乏力,躺在床上一直大口喘气,有一种身体被抽空的感觉。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后来吃了复合维生素才改善。12月放开以后,身边很多人都阳了,先是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测出了两条杠,公司让我们居家办公,后来我老公也测出了两条杠。我自己一直没事,还觉得第一次感染的抗体有点用。结果有一天觉得喉咙痛,打了好几个喷嚏,下午四五点钟嗓子突然哑了,我觉得不妙,测了抗原发现很淡很淡的第二条杠,就估计是中招了。第二次感染程度更轻,发了两天低烧,有一点咳嗽和黄痰,抗原在第五天转阴。不过现在还在居家办公,运动量很小,没有之前身体很虚的感觉。2. “二次感染,体能明显下降”程佳其,女,32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3个月我刚打完第三针疫苗,就二次感染了。没打疫苗之前,我已经有点轻微的咳嗽、喉咙痛,打完以后马上就加重了。周围那时候大家也都已经感染了,虽然我每天戴口罩、吃维生素,但也没用。本来以为第一次感染的抗体能起码再撑半年,没想到不过三个月以后就又“中招”了。虽然第二次感染也是一周就转阴,但这次感受到体能明显下降了:我信佛,本来每天都要做“大礼拜”(又称“磕长头”)。第一次感染的时候,虽然每天也很困,我还是能每天磕三四百个“大礼拜”。但第二次咳得死去活来,完全没力气了。第三次感染最开始症状很轻微,我没发烧,也没咳嗽。不到一周就转阴。但是今年我体能下降很厉害,动一动就会喘,现在确认是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看的中医说这是新冠后遗症。而且我觉得现在我的记性也变差了很多,答应好别人的事情经常会忘记。小胡,女,21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第一次感染的潜伏期,喉咙一直不舒服,后来发烧了一个晚上,测出抗原是两条杠。当时比较严重的症状是咳嗽,断断续续咳嗽了快一个月,尤其是最开始的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会咳醒好几次,睡不了一个整觉,转阴之后偶尔还会咳痰。我已经打过两针科兴,感染之后过6个月可以打加强针,所以12月21日我去打了安徽智飞的第三针,本来想增强一下免疫力,结果打完第二天晚上就发烧了。我估计之前已经感染了,不过还在潜伏期,打完症状发作出来了。第二次感染我烧了一个晚上,咳嗽没有第一次严重,但是头痛、全身无力,在床上躺了两天,还有点流鼻涕。现在爬楼梯感觉很累,呼吸很困难,喘不过气,因为我家在5楼没有电梯,以前爬5楼我觉得还算轻松,不会累得气喘吁吁的,现在感觉呼吸都是痛的。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第一次感染比较严重,发烧、酸痛、乏力、咳嗽,各种症状叠加在一起。从3月26日开始,一直到清明节假期我都处于非常乏力、喉咙很痛的状态,发烧了三天,咳嗽持续了1个多月。12月11日那周政策放开,我和朋友去泡汤,过两天我朋友就阳了,14日我开始嗓子疼,一直到17日才测出弱阳,21号转阴。第二次感染阳的时间是蛮短的,但咳嗽一直到现在还没完全好。第二次感染主要是呼吸道的症状,吞刀子、咳嗽、嗓子哑说不出话,晚上会有轻微头疼,但睡一觉就好了。转阴之后有很明显的乏力,比如出门买菜,以前很轻松就走过去了,第二次感染之后你走过去会觉得很喘很累。从症状上来看,第二次是轻一些的,但从愈后的体力恢复上来说,第二次有明显的乏力。3. “初次感染症状较轻,二次感染明显加重”龙猫,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第一次基本无症状,轻微咳嗽,喉咙有点干而已。第二次发烧了,喉咙痛、头痛、背痛、鼻子堵,咳嗽也很厉害。主要还是我自己以为已经感染过了,不会再感染,就放心大胆地出去吃饭太多次,大大提升了感染率。我室友不咋出去吃饭,一直都是阴性。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第一次感染没什么症状,有轻微的喉咙痛、头晕,像扁桃体发炎的感觉,大概只疼了一天。但那之后,我明显感觉记性变差了,有时候会忘记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身上带了一个东西,我还是会到处找。前段时间去体检,发现多了一个甲状腺结节,医生说可能跟感染新冠有关系。第二次感染症状比上次严重很多,第一天就发高烧,感觉喉咙痛、咳嗽、鼻塞,从晚上9点开始睡,但一整晚都没有睡着,因为头太疼了。当时以为自己没什么事还洗了个澡,症状就加重了。第二天整个人没有力气,高烧39度,一整天都晕乎乎的。反复高烧持续了3天才退下来,现在第七天刚刚转阴,还是会咳嗽和鼻塞。我第二次感染的时候,公司里已经很严重了,我父母都感染了,抗体可能在6个月内还有作用,再长就没什么用了。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第一次感染难受了两三天。刚开始是嗓子疼,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直接被疼醒,之后开始头疼,熬了一整个通宵都睡不着,第三天头不疼了,咳嗽了两天,基本上就没事了。第二次的痛苦程度,是第一次的至少三倍以上。第一个晚上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两三个小时醒来一下,醒也不能完全清醒,睡也睡不踏实,一量体温38度多,一直翻来覆去熬到了早上六点多。光是反复发烧就折磨了我三五天,水在手边我都不想拿起杯子,过了一个星期才减轻了,现在已经第十天了,偶尔还会咳痰。这次感染我比较诧异,因为近几天也没怎么出门,也没和别人接触,想不明白怎么就感染了。二、重复感染后,如何看待新冠病毒?尽管网络上有不少“应阳尽阳”“早阳早好”的声音,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不希望反复感染,一方面,感染的过程比较痛苦,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反复感染会对免疫力造成损害。在此次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因为挺难受的”“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最后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1. “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新冠刚开始的时候很危险,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它就像一场感冒而已。我现在觉得越早感染越好,第一次被感染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感冒,我觉得是感染之后有了抗体,不太容易马上生病。听说时间过3~6个月就容易再感染,我刚刚康复,身体还有抗体,所以觉得无所谓。不过主要目的是身体健康,我也还是小心点,尽量别再被感染。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这一波来之前我蛮害怕,毕竟之前得过一次,不过真的看到第二条杠的时候,也觉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我看到国外的研究,说重复感染一次比一次轻,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有一定抗体的。就我自己亲身经历来说,没有那么吓人,就当再打一针加强疫苗。2. “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那么无所谓”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2020年初我在家50多天没出门,被这个东西吓到了,挺害怕的。第一次感染完,我觉得好像也没那么恐怖,非常确定这就是一个重感冒,一点事都没有。第二次感染之后,我心态又变了。它不像一开始认识的那么恐怖,也没有后来以为的那么无所谓,它还是一次比较重的生病,需要重视起来,尽量别感染。3. “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因为网上很多人说,感染了很多次之后身体会越来越差。我现在已经第二次了,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离第三次、第四次也不是很远。有很多国外的小伙伴,经历了好几次感染,我会去看他们的经验贴,看一下别人的情况怎么样。我现在觉得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吧,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真的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一开始觉得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到我身上,自从第一次感染之后就小心了一些,第二次感染之后觉得确实不要再得了。因为重复感染对身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每次发烧都会影响肺部、身体各种功能,所以有点焦虑。有人觉得越早越好,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病毒会变异,每次感染的毒株可能都不一样,但抗体可能只有六个月。我挺担心第三次感染的,因为防不胜防。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知道感染之后觉得挺丧的,担心已经有了第二次,那会不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新冠这个事没有人能说得清后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一些其他问题,所以还是蛮担心的。我身边很多人非常支持放开,他们觉得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事,甚至希望早点感染,所以也不爱戴口罩。当时我有一个思考,政策放开会不会对我以后的交友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人就是不爱戴口罩,就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那这个人携带病毒的几率就比较大,那我是不是要跟他减少接触,我自己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4. “主要担心老年人”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我一直没有觉得疾病本身很可怕,我担心的都是其他事。第一次感染我主要担心家里的小朋友和猫,万一我们要去隔离,娃怎么办?猫怎么办?担心会不会传染给邻居,邻居会不会很怕我们。现在主要担心老年人。这一波受感染的老年人很多,医院里人也很多。我的外婆和奶奶都80多岁了,这次都感染了。只能庆幸她们没有出现危险症状,如果真的严重到去医院,家人肯定是很担心的。三、行为上,有哪些应对/预防的措施?经历过两次感染之后,不少人对疫情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表示不能再掉以轻心,要做好防护、佩戴口罩。此外,有人坚持健身习惯,提高身体抵抗力,有人购买血氧仪、制氧机,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人去医院拍片,检查肺部是否受到损伤。此外,人们对于疫情的一个共识是,防范病毒不应打乱正常生活的节奏。就像受访者@张兆华 所说的:“正常走路过程中受伤了,伤口包扎包扎还是要往前走,不能一直围着这个事转。”1. “去医院检查”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担心感染之后可能会伤害到肺部,所以去做了个CT,出来结果是正常的,才放心下来。大家咳嗽很严重的话,还是要去医院查一下。2. “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龙猫,女,9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现在出去吃饭会比较谨慎,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的。虽然大家都已经感染过了,有群体免疫,但还是担心会感染新的毒株。吃过一次亏之后不像之前那么嚣张了。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第一次感染之后,我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有跟上,就去健身了,结果还是没有抵抗住这个病毒。我觉得有机会还是要健身,病毒来了就是看自身免疫力能不能打败它,要保持良好作息和适当锻炼的习惯。现在就是与病毒共存的时代了,每个人还是要做好自我防护,我觉得普通口罩没什么作用,基本上能戴N95就会戴N95。3. “购买退烧药、血氧仪、制氧机”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们家已经备好了一些退烧药、血氧仪,可以在家里监测自己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不舒服,也知道什么时候去医院,不至于特别焦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防护,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不可能因为这个病毒就不出门了、不上班了。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第二次感染之后,因为症状有点重,我担心家里老人受到影响,就买了制氧机和血氧仪。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没有这个病就有别的病,所以还是要正常生活。正常生活的同时,戴口罩、多锻炼、家里多备一些药品、给老人准备一些医疗仪器。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我确实不想再感染了,去人多的地方还是会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这次我父母、外公外婆都感染了,因为外公外婆家里有吸氧机,我现在让他们每天轮流吸氧,我也给他们买了血氧仪,但过了一个周才发货,当时发现很多店都已经缺货了。4. “少看社交媒体,减少焦虑”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如果平时经常上社交媒体,会觉得这波疫情特别吓人,因为症状不严重的人,可能不太在网上分享这些经历,只有特别难受的人,会想要在网上分享一下。我觉得特殊时期还是少上社交媒体,少给自己制造焦虑。如果我看到一些很奇怪的谣言,在我查清楚它是假的之前,我还是会焦虑一下,这就是一种内耗,所以我选择少看社交媒体,少看一些群消息。四、写在最后截至发稿当日(2022年12月29日),“新十条”推出还未满一个月,全国各地大多数人仍处在初次感染阶段。因此,我们能够采访到的有过“二次感染”经历的样本有限:他们大多是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无基础疾病,属于新冠轻型病例。尽管无法代表所有“二次感染”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宏观数据以外的参照。现阶段,人们对于二次感染有许多不科学的认识。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或是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捏造谣言,或是对二次感染的症状及伤害轻描淡写。我们希望以9名新冠重复感染者的真实经验,提示大家,二次感染没有那么可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外我们也想表达,目前有许多关于二次感染的研究,但并非所有二次感染者都遵循着“具有显著性”的研究结论。例如,有研究表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二次感染风险几率,而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接种了3针疫苗,仍被二次感染。在二次感染的后果不明确的状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对各种信息广泛参考、多加甄别,而非片面相信或全盘否定。如果因此而内耗,不如像受访者@芊眠 所讲的,少看社交媒体,少看群消息,让自己心态更平和,或是像@被被 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新冠多次感染会不会越来越严重?看到很多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新冠是有可能多次感染的,不过是否会变得更严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360截图三次感染新冠会更严重吗新冠二次、三次感染是否会更严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此前《自然医学》杂志上有过一篇文章称,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多个器官的系统健康风险。再次或多次感染新冠肺炎的结果包括易患影响肺、心脏、血液、肌肉骨骼和胃肠道系统等疾病。但具体情况,根据个人体质不同也会不一样。二次感染的几率有多大在美国纽约州的一项统计中,研究人员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3月20日,共有200655例二次感染病例的报道,约占纽约州迄今为止报告的所有新冠感染病例总数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奥密克戎爆发后,这一数字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所有二次感染病例中的170104 例是在2021年12月13日之后出现的。为什么会多次感染新冠病毒会变异,新毒株的出现可能增加二次、三次感染的几率。日常如何做好防护措施1、勤洗手在日常生活中,手接触的东西最多,最容易被污染,勤洗手和戴口罩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接触公用物品时,一定要注意手消毒。2、科学戴口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坚持佩戴口罩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俗称N95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俗称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都具有防护功能,符合防疫要求。以上几种口罩从防疫效果上来看:医用防护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辨别口罩是否符合防疫要求,可以从口罩外包装上的编码进行判断。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颗粒物防护口罩【GB 2626-2019】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儿童口罩【GB/T 38880-2020】3、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加强针)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症的风险,建议尚未接种加强针的朋友尽快接种。

可信度比较高。1、《中国自然医学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省级期刊。2、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主要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3、本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自然医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是指用化学药物以对抗治疗为主要模式的西方医学相对面言的,它是充分运用自然界中有利因素、天然药物、自然物质和手段进行健身强体,增强抗病能力为主导的各种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技术和方法的总和,既有传统医学,也有现代医学,如针灸、推拿、刮痧、养生、气功、全息、拔罐、食疗、理疗、康复、运动、心理、音乐、和手、足、耳疗法,它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是各级医药卫生行政、预防、保健、康复、医务、药械人员极好的交流园地。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你给我留个邮箱,我发给你一篇science的论文,你可以看一看,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民科,我不建议你去投稿。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好先征求一下你导师的意见。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 读者来信: 返回审稿意见,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自然医学杂志15年

自然杂志 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 《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 《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 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评论周刊: 《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

如想给《自然》和《科学》投稿,只需要注册一个帐号,然后上传你的论文,然后到时侯自己查看论文状态就行了。人家很详细地,告诉你正在专家手中,还是已有了结论什么的。、你要例文我有例文,我自己就投过,走过一遍。我不太赞成上面有位仁兄说的,没必要和你的导师来讨论这件事,最好别让他知道,如果你确实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话(如果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应该是你自己完成的,不太可能有多人参与),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导师知道了,万一他想署个名,你怎么办?不答应不好,答应吧,违反了科学原则,人家《自然》和《科学》都要求作者详细列出每个署名者的工作内容,你总不能为导师编一个吧,那你不成了啦?:)另外,应该提醒你,对于署名有争议的论文,人家是非常不爱采用的。中国的论文,应该说全亚洲的论文,被录用率很低很低,我记得才2%左右,所以,真为你担心,我相信,你一定有非常好的成果,祝福你啊!已给你发去《自然》例文四篇,还有一篇《科学》例文,因为今天刚发现你那个提问马上就到期,怕你担心,我就提前给你先办理这件事,即把你要的例文发过去,这可额外费我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对你有用。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以前曾向《自然》投过稿,本想把我的论文当成例文也给你发过去,尤其是cover letter,但是现在一时不方便找,等过两天闲时再办这事,希望你谅解。另外,cover letter并不难写,我后来对比才发现,《自然》所要求的cover letter格式并无什么特别,你只要到图书馆随便找一本《英文论文写作指南》这类的书,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介绍,也就是说,《自然》的要求和普通的论文要求并无两样。希望看到你的好消息!希望你成功后告诉一声我们这些想帮你的人:)让我们也分享一份喜悦。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著、调查研究、临床研究等。《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医院、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血中心、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究等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2007年自然医学杂志

没有什么作用的,就是说有这个那样的作用,都是商家杜撰出来糊弄消费者的,商家为了赚钱是什么花样都有的。

吸氢气是

吸氢气是,吸氢气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养生方式,氢气可清除人体毒性自由基。但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吸氢气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很多人说吸氢气是是真的吗?

吸氢机是吗?答案说是也是对的,说否也是正确的。

回答吸氢机是的,有2类人,一类是根本没试过的,随口一答也没什么损失,另一类就是使用了,没有达到效果。

回答吸氢机不是的,也有2类人,一类是从事氢产品相关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另一类就是按照正确的用法,真正改了身体的健康状态的。

咱们来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几类人:

第一类:根本没用过或者见过吸氢机,随口回答的。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请先试一下再发表见解。网上最不缺的就是闲的喷子,不管啥都要喷一下,权当打发无聊的时间。各位网友在听别人的意见时,也可以先问一下:对方是否用过再听取意见,没用过的给你的参考又有多少价值呢。

听过郭德纲相声的网友都清楚郭老师的名言: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生活中,最怕这种自以为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劝别人的人,总有那么一些人,最擅长慷他人之慨,表达自己的慈悲。遇到冲突,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味地劝说别人要宽容一点,不要计较太多,而从未真正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这种慈悲,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而是一种“伪善”。都没尝试过就随便发表意见的,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第二类:使用了,没有达到效果。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大家来看一下氢气控癌理念的实践者:钟南山院士捐赠了100台的吸氢机到武汉治疗新冠,徐克成教授用吸氢机来治疗肿瘤,为什么专家使用的会有真实的效果,而你的达不到效果呢?第一个原因:钟南山院士和徐克成教授使用的都是跟佛山市氢莹吸氢机机电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样原理的3000ML的吸氢机,第二个原因:患者在使用时,每天都是长时间的使用。足够大的气量,足够长的时间,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那些说使用了没有效果的网友可以自己想一下,自己使用的是多大气量的机器,又吸了多长的时间?很多人就想着吸一个小时就能有明显的效果,大家可以用脚趾头想一下是否可能?如果你相信吸一个小时就能有明显的效果,你不上当谁上当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去药店或者医院开药,药盒上为何写着每次吃几片,一共要吃几次?治疗长期慢性病为何要强调疗程?每片药的有效剂

量是一定的,一次吃几片,就是要提高药效,有的人会说我一次把一盒药全吃完,药效在理论上会成倍的增加,但是身体结构受不了。一个疗程多长时间,只有这个疗程下来,病就基本上好了。只强度有效剂量或者时间的长短都不科学。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回到吸氢机上面,佛山市氢莹3000ML共享吸氢机要求使用者每天吸9个小时以上,早中晚各3个小时,连续吸2个月,只要去医院检查,100%指标有变化。

有人可能会说佛山市氢莹科技有限公司3000ML共享吸氢机是医疗级的,我们个人保健用300ML的是不是就够了?够不够大家可以多看一下徐克成教授的讲解视频,他的视频强调要用3000ML以上的,他治疗脑梗病人是用2台机并到一起用的,也就是6000ML的用于治病。所以大家不要自己犯糊涂或者自我安慰。

另外的一个常识是:一个成年人每分钟的呼吸的气体的总量是9000ML,这也就是有些外行宣传的【所谓的氢气吸入量到2%-3%这个比例就够了,即200-300ML就够了,再多的气量也是浪费】,大家可以想一下徐克成教授用6000Ml的气量才把病人治好,200-300ML的气量有什么实际用处呢,相对于人体每分钟的呼吸总量9000ML,佛山市氢莹科技有限公司的3000ML共享吸氢机仅仅是起步。

有好友会提问:吸氢气机是不是?准确的解析这个问题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

现实中为什么会有人说吸氢气是,主要原因无非是:

1、有人高价销售吸氢机,消费者购买后没有“效果”,感觉;

2、对氢气医学的发展以及作用机制还不是很了解。

■氢气医学的发展历史

氢医学的发展比较有意思的是电解水,电解水(还原水、碱性水)从概念的产生到盛行经历了100多年,目前还是有电解水机(产生酸性水和碱性还原水)销售,但是目前一般认为电解水的作用是由于氢气的作用。

1、1975年有人用高压氢气治疗皮肤磷状细胞恶性肿瘤,认为氢气具有抗氧化作用;

2、1992年德国有个药厂申请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专利。

3、1995年林秀光博士提出电解水治疗疾病的理论,认为电解水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含有活性氢能清除自由基,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碱性或还原电位。

4、2005年日本劳动厚生省112号通告中认为,碱性电解水对腹泻、消化不良、肠道胀气和胃酸过多有治疗效果。

5、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教授的论文提出低浓度氢气吸入半小时,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能有效减少坏死。

6、2012年来自世界12个发达国家、1700名科研人员发表了450篇氢分子医学效应论文,发现由自由基引起的62种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7、2013年第二军医大孙学军教授编著的`《氢分子生物学》出版。

8、2014年氢分生物医学子专业委员会成立,2018年中国医促会氢分子生物医学分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胜利召开。

9、2019年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徐克成教授编著的《氢气控癌理论与实践》出版。

……

■氢气保健或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军医大的孙学军教授把氢气应用于医学的特征概括为4s,即安全性Safety(非常高的生物学安全性)、选择性selective(选择性抗氧化)、扩散性small(氢气在体内没有去不了的地方)、简单性simple(结构简单制取氢气简单)。徐克成认为示,用氢气控癌,符合“ABC原则”,即有效(available,A)、简单(brief,B)和便宜(costless,C)。

1、氢气治病的原理一般认为来源于其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同时可能可以改善体内的菌群。有研究显示,氢分子尚可通过维护线粒体和调节免疫,对癌症发挥控制作用。

2、有研究认为氢气能够激活细胞内源性抗氧化系统。

3、近年大量研究发现,氢气可影响200多种生物分子功能,对1000多种基因表达有一定影响。太田成男教授课题组最近研究提出一种假设[63],氢气的许多信号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研究用体外培养细胞发现,生理浓度的氢气可以抑制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生成,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和相关基因表达。

4、从实践上看,氢气对于糖尿病、高尿酸高血脂、肿瘤等疾病具有预防保健或者治疗的作用。

3、氢气没有任何毒性,这点很可贵,而且获取氢气很方便成本也很低,所以许多疾病都值得尝试。目前氢医学科研提示氢气对176种疾病有预防和保健作用。如果说氢气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其有选择性抗氧化机制,那么氢气对于氧化应激的大量相关疾病都有作用和效果。

■如果说吸氢气是

从2017年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氢气相关的医学论文不断增多,如果说吸氢气是,那么必定存在一个及其庞大的组织来协调各种造假研究,发布造假论文,并推出富氢水杯、吸氢机等氢医学相关产品。

如果你认为吸氢气机只是一个,那么这个庞大的的受益者会是谁呢,是国际氢标准委员会还是氢分生物医学子专业委员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目前很多产品宣称有治疗或者保健功效,但是在专业的医学杂志上查询不到相关的研究,而氢气产品至少在世界范围有大量的科研文献,而且目前氢气医学的研究还越来越热。

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甚至癌症,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种“吸氢气”的疗法能对这些病征有治疗作用,你相信么?氢气是种易燃气体,吸入人体真的有如此“神奇”效果?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吸氢气治病,是确有其效,还是一种心理作用?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氢气疗法”正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而氢气所具有的选择性抗氧化特性,正是所谓的“治百病”的关键所在。

人为什么生病?

主因是肌体氧化还原失衡

想要了解氢气为什么能够治病,先得从人为什么会生病说起。

要知道,人体时刻都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譬如细菌、辐射等,原来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受到了损伤,从而出现了组织器官机能、代谢和心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了临床症状和体征。

当人体的细胞被氧化后,就会形成氧化损伤。从医学上来说,就是由于内在、外在的因素,致使体内的自由基大量暴发,这种暴发现象,被称为氧化应激。

自由基是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者分子,自由基本身是维持正常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自由基反应则是能量代谢的基础。当人吸入氧气、吃进食物后,能量物质和促进能量转化的物质就在体内进行氧化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人体体内的自由基不断产生,也会不断被清除,被维持在一个正常生理水平上。一旦自由基过多或者过少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伤害。

当细胞的氧化程度超过了细胞自身对氧化物进行清除的抗氧化能力之后,就会形成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也就是氧化还原失衡。过多的自由基尤其是其中的毒性活性氧,便会开始攻击生物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因此,氧化损伤是引起各种疾病发生、肌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以人体炎症的治疗为例,一般认为,清除氧自由基正是缓解炎症反应最根本的方法。

治病原理:

氢气可清除人体毒性自由基

国内肿瘤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荣誉总院长徐克成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氢气疗法”是一种正在逐渐被医学界所重视的新疗法,“吸氢气”究竟能对多少疾病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有无副作用等问题,医学界已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徐克成介绍,不管人体患上了哪种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体内毒性自由基的出现。自由基(活性氧)分为好坏两种,日本科学家已发现,氢气能够专门清除坏的自由基。因为氢气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化学性质就是具有还原性,可以选择性地中和毒性自由基。而从疾病发生机制上来分析,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的最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氢气既然是一种选择性抗氧化物质,就很有可能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为什么氢气会具有选择性抗氧化的特性?原来,氢的还原性相比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各种还原剂来说非常弱,根据氧化还原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所以,在正常的细胞代谢过程中,氢基本上不会产生作用。但是,如果是在非正常的细胞中,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肿瘤组织细胞中,因为产生了大量自由基,导致正常的代谢反应不能进行,因而其他还原物质不足,于是就给了氢与自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机会,结果就是抵消掉自由基中的不成对电子——大部分自由基的不成对电子来自于氧原子——它们便能够与氢发生反应产生水这一稳定的物质,而失去氧原子的自由基也在这一过程中变成了稳定的物质。

副作用小,

因为氢自身性质不活泼

在广东省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里,记者看到,这里设置的15部“吸氢机”旁的座位上都坐满了鼻子中插着气管“吸氢气”的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机器只需要加入纯净水或者蒸馏水,就可以将水电解成为含量为66%氢气和33%氧气的混合气体,病患只需深呼吸,将气体吸入体内即可完成一次疗程,每次“吸氢气”疗程时间至少在一个半小时以上。现场一位62岁的陈姨告诉记者,她数年前被确诊为胃癌,经过一系列放化疗治疗后,整个人变得极为虚弱,从今年8月初开始吸氢气之后,她发现身体情况有了明显好转。“第一次吸氢气之后,回到家就是大汗一场;坚持吸了三次后发现,原本一小时醒一次的睡眠有所改善,原本乌青的脸色也有好转,并且体力逐渐恢复,现在已经可以每天到小区里散步了。”另一位阿伯也告诉记者,他在四年前得了肝癌,后来做了切除手术,没想到去年又复发。在被推荐吸氢气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睡眠变好,精神好了很多。

原来,在抗肿瘤方面,肿瘤细胞壁比正常细胞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影响着细胞的增殖、DNA的合成以及血管生成等,并且氧自由基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信号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诱导和维持癌细胞的致癌能力。此时,氢气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就具有了治疗肿瘤疾病的潜力。而且科学家们发现,与其他抗氧化物质相比,氢气能够轻易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到达所需部位进行还原反应,有选择性地清除氧自由基,同时由于氢气本身性质不活泼,因此不会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的损伤和新陈代谢的紊乱。

进展迅速,

但生物安全性有待验证

氢气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连续呼吸8个大气压氢气14天,高压氢气可以有效治疗动物皮肤恶性肿瘤,并认为这是通过抗氧化作用而得到的效果。

此外,2001年,法国潜水医学家也证明,呼吸8个大气压高压氢气还可治疗肝曼森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首次证明氢气具有抗炎作用,并提出氢气与羟自由基直接反应是治疗炎症损伤的基础。

但上述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这主要是因为高压氢难以作为一般临床治疗手段。

直到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教授采用浓度为2%的氢气治疗动物脑缺血的试验取得了成功,并且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氢气疗法”才终于引起全世界的瞩目。2007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氢医学”的元年。

此后,氢气生物学研究开始兴起,美国、日本和中国是目前研究氢气医学生物学效应最多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个研究机构参与。

在我国国内,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被认为是最早引入氢气疗法的人,也被称为“中国氢医学第一人”。孙学军教授表示,他长期从事气体效应研究,但他也是在2007年看到了太田成男的研究成果后,才开始对氢气的医疗效果做研究的,并逐步发现此疗法确有其用。

如今,国内医学界对于氢气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多。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涉及“氢医学”课题数量为例,在2007年,涉及“氢气”的课题都与能源有关,而在2007年后,“氢气”与各类疾病的医疗效果的论文数量大量出现,涉及精神疾病、心脏疾病、癌症等多个领域。一些院士也开始对“氢医学”展开了研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还率领课题组完成了《氢气治疗肝脏损伤研究》,并在国际著名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

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现氢气对慢阻肺有疗效,在参加世界胸科大会时他的发言指出,“氢分子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最基本的是抗氧化应激的加强作用,不是单纯修复作用,有利于机体恢复,理念是对因治疗而不是对症治疗”。

2014年3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也宣布成立。

不过,目前而言,“氢医学”仍然处于基础和临床研究阶段。徐克成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公益性工作室,收集尽可能多的临床案例。因为有专家指出,虽然氢气已经被发现对不少疾病有效,但是这种效果的生物学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临床效果还需要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比如来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董文彬、郑高利就曾经撰文指出,目前尚不能完全证明氢气的生物安全性,对于氢气治病的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重点提醒:

不建议自行“氢治疗”

文章至此,有一点尤其值得提醒:使用氢气治病,还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绝不可以随便使用。

比如那些日常用于氢气球中的氢气,就不建议用来治病。对此,上海潓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信涌表示,正常供人体吸入的气体,必须经毒理及生物相容等安全测试合格方可使用。即使用水电解可以产生氢气,如果相关设备零件采用非医疗级的,亦会存在风险。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教授魏佑震也对此表示,用于氢气球的氢气通常是工业用氢气,其来源不一定是水电解生成,可能会有其他气体掺杂,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宜人体吸入,更不利于治病。

■揭秘

中国生物教师发表“氢医学”论文比日本早了8年

目前医学界都认为是日本人太田成男及其团队开创了“氢医学”。其实,早在1996年,山东临淄的一个中学生物老师便已经开始不断发表文章,阐述氢气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医学功效。

徐克成教授曾特意到山东找到了这位生物老师杜元伟。徐克成认为,“氢医学”是一项可以达到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发现,如果氢医学能够被学界所认同,那么就应该由中国人获得这一荣誉。

杜元伟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毕业后在山东临淄一所中学教生物。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业余时间喜欢从事一些生物学的研究,也喜好中医学和打太极拳,因此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究竟指的是什么?在思索过程中,他采用了排除法,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气态元素中,只有氢气具有能量,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燃。氧气只是具有助燃作用,本身并没有能量。人类的能量代谢过程、葡萄糖等能源物质的释放,都是通过逐步脱氢实现的,因为由氢和氧气结合会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而水和氧气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可见氢气、氧气、水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氢气在人类的生命中也应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系列实验,并在《关于氢气对于生命意义的作用的实验证实》一文中,论述了他通过电解氚水产生氚气(氚是氢的同位素之一,亦称“超重氢”),利用氚气代替氢气通入小鼠生活的环境中,最后在小鼠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测得了氚的存在,从而证明了氚气参与了生物的生命活动并转化成了氚离子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这一实验同时间接证明了空气中的氢气对于生命而言,既是组成物质,又是能源物质。

1999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杜元伟所写的《科学的新课题——氢气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作用初探》,已明确提出:“人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积累过多的过氧化物,许多疾病及衰老就是这些过氧化物所致,人体必有一定的生命机制来对抗这些过氧化物,氢气是强还原剂,自然无副作用地消灭过氧化物,实现了氧化还原意义上的平衡。”

这篇文章,应该是有别于“高压氢治病”的迄今最早阐述氢气的抗氧化作用的文章。而这一研究结果的发表比太田成男的研究早了8年之久。

制造富氢水素,富氢水瓷对水微电解,产生氢气泡并溶于水中,成为富含氢的富氢水;制造负电位水,富氢水瓷内含多种电位值不同的矿物质离子,使水成为负电位水;制造弱碱性水。富氢水瓷天然微电解水,氢氧根离子增多,形成具有弱碱性的水。

早在100多年前,世界闻名的法国“卢尔德泉水”、德国“诺尔登瑙泉水”就被人们发现对多种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得名“圣水”并流传至今。

1998年日本朝日电视台《探明真相》曾调查此水,发现此水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并非子虚乌有,并采样研究发现其与普通泉水差异并不是很大,唯一较大差异是其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氢气,难道氢气可以治病?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还不得而知。

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Ohsawa教授在世界著名杂志《自然医学》上发表了长篇论文《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氢气作用通过选择性地减少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治疗)。这一发现,正式拉开了氢分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和相关产业的序幕:

2007年日本医科大学Ohsawa教授发现氢分子可清除人体自由基,对衰老及多种因自由基引起的慢性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008年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瑞典、韩国的科研机构加入氢分子医学效应研究中;同年 来自日本医科大学的太田成男教授发表“氢分子将给医学界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言论。

2009年日本率先突破氢分子难溶于水的技术难题,生产出饱和氢气水,也称富氢水。

2010年由于富氢水的热销,这一年,日本本土短时间内出现了30余家富氢水厂商。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给富氢水市场带来井喷式增长,全年仅网络销售额就达到200亿日元。

2012年来自世界12个发达国家、1700名科研人员发表了450篇氢分子医学效应论文,发现由自由基引起的62种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此时,全球富氢水市场已经达到了220亿美元的规模。

2013年年底氢分子生物学效应研究项目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来自全国11家三甲医院的170名医生及科研人员加入氢分子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当中。

2015年全球有关氢应用的销售额已跨过300亿美元大关。一年约有30%的市场规模增长。氢水的保健和治疗的效果越发得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关注与认可。

2016年深圳氢爱天下健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国家顶尖的氢产业及医学专家为学术研究指导顾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革,成为国内第一个致力于把氢健康带给国人的氢品牌民族企业。

面对中国氢产业市场标准的空白,氢爱天下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为指导,致力为国内外氢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正受市级委托,制定统一的中国氢产业行业规范标准。

自然医学杂志2015年

想知道反式脂肪酸的前生今世吗?它对身体有什么伤害,孕期可以摄入吗?

反式脂肪和反式脂肪酸

他们的官方网站。

自然杂志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分述如下:《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期刊列表:研究月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评论周刊:《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 索引序列
  •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 自然医学杂志15年
  • 2007年自然医学杂志
  • 自然医学杂志2015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