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王会才医学论文

王会才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王会才医学论文

1. HONG Youshi, YE Yugong and XIA Xiaoxin,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Low Alloy Steel.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ICM4, August 1983, , . HONG Youshi and LIANG Kaiming, An Investigation on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CC) Behaviour of Cr-Mo Steels. Advances in Fracture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ICF6, December 1984, , . HONG Youshi, W. R. Tyson and B. Faucher, Effect of Rare Earth Additions on Fracture Properties of Steel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89), , .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89), , .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Short Fatigue Crack Behaviour in Iso-Stress Specimens. Acta Metall.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90), , . HONG Youshi, K. J. Miller and M. W. Brown, Complex Stress Functions and Plastic Zone Sizes for Notch Cracks Subjected to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1), , .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Orientation Preference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J. Mater. Sci., (1991), , . HONG Youshi, M. W. Brown and K. J. Miller,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a Circular Notch under High Levels of Biaxial Stres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2), , . FANG Biao, HONG Youshi and BAI Yilo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Numerical Density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Acta Mechanica Sinica, (1995), , . 洪友士,顾子晏,方飙,疲劳短裂纹萌生的损伤特征和计算机模拟,《机械强度》 (1995), , , . HONG Youshi, GU Ziyan, FANG Biao and BAI Yilong,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1997), , , . HONG Youshi and ZHENG Xiuhu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volution Process of Dimpled Fracture. 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pril 1997, , .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tochastic Behaviour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Damage of Metal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7), , , .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n Analysis of Collective Damage for Short Fatigue Cracks Based on Equilibrium of Crack Numerical Density,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98), , , .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alysis of Damage Moments in the Collective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8), , . 乔宇,洪友士,基于局域分析的裂纹群体损伤演化随机模型。《力学学报》(1998), Vol. 30, , .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a Stainless Steel,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1998), , , . WANG Huicai and HONG Youshi, Application of Enthalphy Method for Moving Boundary Problem in Laser Surface Melt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 , .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Metallic Materials (Keynote paper), Fatigue ’99,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Fatigue Congress, Beijing, June 1999, , .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Singularity Characteristics for a Lip-Shaped Crack Subjected to Remote Biaxi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99), , , .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 Analysis on Overall Crack-Number-Density of Short-Fatigue-Crack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99), , . YU Hualong and HONG Youshi,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Voids Near the Crack Tip of Ductile Meta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0), , . FU Min, HONG Youshi, MA Youli and LI Shiqiong,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on Tensile Behaviour of a TiAl Alloy with Lamellar Stru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0), , .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of Zr-alloyed coating using pulsed laser,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0), , .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iC/Ni-alloy interfaces in laser-synthesized coatings, Mater Sci Eng A, (2001), , .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Fe-based thick amorphous-alloy coating by laser cladd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1), , . HONG Youshi, ZHENG Liang and QIAO Yu,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stocha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ctive short fatigue cracks of steel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2002), , , .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XU B, LU Jian, LU Ke. Micro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chanically-Induced Ultrafine Grain in Surface Layer of Al-Alloy Subjected to USSP, Acta Materialia, 2002, , , . HONG Youshi,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 Evolution of Metallic Alloy Surface due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 . HONG Youshi, ZHAO Yibing,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Surface Layer Rapid Melting-Solidification due to Pulsed Laser Irrad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Metallic Alloy, (Invited plenary lectur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al Mechanics (Program and Book of Abstract), Chongqing, June 2004, . HONG Youshi and ZHOU Cheng-en, Characteristics of Very-High-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Warsaw, Poland, August . DENG Zhongmin, ZHAO Yibing and HONG Youshi, 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on Materials Fatigue Life with Different MSZ Coverage Rates under Contact Load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 . 安中胜,王会才,赵亦兵,洪友士,脉冲激光导致不锈钢表层温度场演化的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 , . 洪友士,赵亦兵,安中胜,王会才,脉冲激光致合金表层快速熔凝及其对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主编:黄克智,王自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Springer,北京,2003年7月。35. 周承恩,谢季佳,洪友士,超高周疲劳研究现状及展望。《机械强度》(2004), , , . 洪友士,脉冲激光熔凝的不锈钢表层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纪念文集》(材料科学分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编,, 北京,2004年9月。37. 周承恩, 洪友士, GCr15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机械强度》(2004), (S), . 邓忠民,刘敬,赵亦兵,洪友士,激光毛化技术对18-8不锈钢疲劳性能的研究。《机械强度》(2004), (S), .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LIU G, XU B, LU Jian and LU Ke, Strain Induced Grain Refinement of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Acta Materialia, (2005), , .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B, LU Jian and LU Ke,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and Twinning Deformation in fcc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cripta Materialia, (2005), , , . Wu X, Tao N, Hong Y, Lu J, Lu K. Localized Solid-State Amorphiz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 in Nanocrystalline Al Solid Solution Subjected to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5), Vol. 38, . Hong Youshi and Zhao Yibing,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a Stainless Steel with its Surface subjected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in and T .Vu-Khanh eds. Materials for Safety and Health, Mesoscopic and Multiscale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 谢季佳,上官丰收,武晓雷,洪友士,确定断裂表面晶体学取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5), , , . Zhou Cheng’en, Qian Gui’an, Hong Youshi. Fractography and Crack Initiation of Very-High- 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 . 张骥,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计及轴向压力的方管节点塑性铰线模型。《固体力学学报》(2006), (2), .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曲线形水中悬浮隧道的温度内力研究。《工程力学》(2006), , , . 葛斐, 董满生,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波流场中的涡激动力响应。《工程力学》(2006), , , .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hear Bands at the Fatigue Crack Tip of Nanocrystalline Nickel. Scripta Materialia (2007), , . Lan Jiaoxia, Hong Youshi.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Strength for Nanocrystalline Copper.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07),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432-0681).50. Hong Youshi, Shangguan Fengshou, Xie Ziling. Grain Refinement and Hardness Increase of Copper Subjected to High Pressure Torsion. TMS 136th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 Orlando, USA, February 2007, . 上官丰收, 谢季佳, 洪友士, 高压扭转致纯铜试样晶粒细化及与应变的关系。《材料研究学报》(2007), , , . 谢子令,武晓雷,洪友士,微纳米晶金属的应变率敏感性及应变硬化行为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007), , , . 葛 斐,惠 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剪切流中的涡激响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 , , . 谢季佳,何发泉,洪友士,确定ZnO晶体生长方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7), , , . DONG Man-sheng, GE Fei, ZHANG Shuang-yin, HONG You-shi. Dynamic Equations for Curved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7), , , . 董满生, 葛斐,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研究进展。《中国公路学报》(2007), , , . 葛斐,惠磊,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非线性涡激振动的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2007), , , . 谢季佳,段桂花,武晓雷,洪友士. 电解沉积纳米镍退火析出相的EBSD分析.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7), , , . 葛斐,惠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在波浪场中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研究。《应用力学学报》(2008), , , . 惠磊, 葛斐,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在冲击载荷下的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08), , , . 葛斐,惠磊,洪友士. 波浪场中水中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的研究. 《工程力学》, (2008), , , . Wang Zh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Torsion Fracture Behavior of Drawn Pearlitic Steel Wires with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 .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tudy on fatigue crack nuclea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nick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 . 兰姣霞, 王志甲, 洪友士. 高能气动喷丸致纯铜细晶化的实验与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 , . Hong Youshi, Wu Xiaolei, Liu Junliang, Wand Junyi, Shen Wei, Wang Zhijia and Xie Ziling. Investigation of Torsion Ductility Degradatio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Wire. Baosteel BAC 2008, Shanghai, China, September 2008. 66. 洪友士,钱学森物理力学思想与力学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67. 洪友士(主编),《应用力学进展(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68. 洪友士,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 , , 。69. 洪友士,郑哲敏对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贡献。《力学进展》(2005), , , . 洪友士,力学研究所五十年。《力学进展》(2006), , , .

儿科会论文王妍炜

国际合作处 王妍炜 作为一个社会人,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某个或某些团队的一员。比如我们的家庭就是一个小团队,我们的班级也是一个团队,我们的企业是一个团队,甚至我们的国家都是一个团队。当然,此时用“集体”这个词更贴切一些,但精神内涵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外延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虽然我的人生阅历还远远算不上丰富,工作时间也只有短短不到4年,但在林林总总的成功与失败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一个人自身如何出类拔萃、如何拼搏敬业,其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个人的目标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而一个团队的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关乎团队集体的成功与否,也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仅仅是团队领导者应该考虑的事情,也是每个团队成员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在我看来,要想打造一个成功的团队,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说,必须处理好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团队伙伴以及个人与团队集体三者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优秀的团队成员。要想做到这点,我认为水科院的八字院训“创新、求实、敬业、奉献”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最好的行为准则。作为一个团队成员,首先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延误甚至损坏整个团队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份责任心,自己的工作哪怕再微小、再不起眼,都要以百倍的认真和执着,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人生,只有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的每一件小事、琐事,才能最终成就大事。也只有每个团队成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一颗永不生锈、绝不吊链的螺丝钉,整个团队的大机器才能永远运转不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我们的聪明才智只有在贡献给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发光发热。一个在工作中偷懒耍滑、推卸责任、不劳而获的人,也许能投机取巧,贪得一时的蝇头小利,但最终他失去的将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踏踏实实做事并不代表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和消磨时光。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活力,就要在重复中寻找创新,在尝试中突破自我。也许有的工作你需要不断反复去做,但做的方法却可以有所不同。因循已有的道路或许可以让你省去一些思考和选择的麻烦,但打开自己封闭的思维,试着尝试一下不同的道路,也许你会看见更加美丽的风景。创新并不难,尝试就是第一步。只有每个团队成员都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整个团队才会永远充满蓬勃的朝气。创新是团队的活力源泉。 第二,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往往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要想身边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符合自己的意愿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可是,任由这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况是无法实现团队合作的。因此,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一味的顺风倒,而是指放下自己的高傲和自负,认真虚心地倾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只有真正懂得和学会了倾听,你才能走出自我那片狭隘的小天地。只有当你真正听进了别人的声音,你才会发现,自我的未必是完美的,和自己不同的未必是错误的,吸收他人的优点和长处,遵循他人的合理意见,对团队整体目标亦或是自己个人目标的实现都有利无害。 做到认真倾听的前提是要尊重你的团队伙伴,要相信他们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这并不是一句高调的虚词,而是毋庸置疑的现实。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别人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优秀,但他一定有某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真诚地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你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彼此尊重是团队的合力基础。 当然,仅仅一团和气、不吵不闹还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团队,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是一个高效合作的团队。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主动与团队伙伴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参与”和“被参与”、“帮助”和“被帮助”的意识。所谓“参与”就是要积极主动的介入到团队的任务中来,热情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要总是被动地等待领导或别人分派任务,而是要主动发现任务和承担任务,及时地为团队共同任务的完成查漏补缺、添砖加瓦,甚至是担当起中流砥柱。所谓的“被参与”就是要和团队的成员一起来共同完成任务。当你承担一项任务时,不要总想着做孤胆英雄单刀赴会,更不要让独揽功劳的虚荣心战胜了自己的理智。要知道,你所完成的每项任务都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团队成败的一部分。因此,要学会让别人参与进来,让别人和你一起分担肩上的重担。合理的分工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大家多样化的工作方法和理念也会为你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共同摩擦出新的火花。所谓“帮助”,就是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其实,主动“帮助”比主动“参与”要难,原因就在于你参与的事情是你部分或全部的职责所在,而你帮助的事情却不一定与你有直接的联系。在所谓“事不关己”的时候仍能主动拉一把、扶一下,这才是真正的合作精神,因为团队中其他伙伴的事情并非真正的“事不关己”。还是那句话,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事情都是团队整体的事情,而团队整体的事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如何帮人帮到点子上却是一门学问。对别人真正的帮助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鱼”,将现成的工作成果送给对方,不如将工作的方法传授给对方。虽然后者花费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但却是 “一劳永逸”的做法。而这“授之以渔”的过程同样需要我们的真诚与奉献。不要以为教会了别人自己的工作方法就丧失了自己的优势或资源,这其实是一种抱残守缺的可笑思想。其实传授经验的过程也是自己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更是重新审视、提高自己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你在“授”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所谓“被帮助”就是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支持。自力更生当然值得尊敬,但自强并不等于自负,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代表没有能力。真正自强的人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办好而不是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指导不仅不会丢失自尊,反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别人的尊敬。“被帮助”并不是被动地坐等别人的帮助,而是要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不要怕被拒绝,只要我们抱着一颗诚恳的心,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别人,别人也一定会以真诚的帮助来回报你。主动协作是团队的合作前提。 第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集体的关系。个人永远都只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的普通成员也好,团队的领导者也好,只是岗位不同而已。团队的领导者或者优秀的团队成员可以领导一个团队,但永远不能凌驾于团队之上,因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团队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团队成员共同的目标,而不能成为某些人谋求私利往上爬的垫脚石。事实上,一旦一个人将他的团队踩在脚下时,他也就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团队。 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应该将团队看作自己的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团队为家,我们就会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团队,心甘情地为自己的团队奉献和付出,甚至是牺牲。以团队为家,我们就会将团队的成功和荣誉与自身紧密相连,以团队之荣为荣,以团队之耻为耻,从小我意识上升为大我意识。以团队为家,我们就有了归属感,无论遇到再大的艰难险阻都不会沮丧和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身后永远站着整个团队。以团队为家,我们就会以更加包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合作中的摩擦与分歧,以更加平淡的心态面对荣誉和利益,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一定会获得回报。我们会分享到团队成功的胜利果实,我们会体会到集体的荣誉带给我们的无上光荣和骄傲,我们会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因为自己对团队真心的付出而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支持和爱戴,而这是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无形资源,也是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 拥有一个好的团队是我们的幸运,维护一个好的团队是我们的职责,而打造一个好的团队则是我们每个人的挑战。让我们积极地迎接挑战,为打造成功的团队而共同努力!

医学论文怎么写才不会错

医学论文的写法如下: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新颖的题材会很加分。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鹭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根本。

医学SCI论文的正确写作步骤一、 收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真实,资料的获取一定是作者亲自调查或进行实验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而绝非虚构、伪造或“想当然”。论文中所有数据都要忠实于事实材料,必须经过反复验证,要有据可查,不能主观臆断、弄虚作假。所有数据都必须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绝对数,率,百分比,OR值,标准误,可信限等,统计用条图,圆图,线图,分析用χ2检验;等级数据可用秩和,Ridit分析,统计用条图,圆图,分析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中位数,标准差,标准误,百分位数,参考值,统计用直方图,分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反应时间用年复发率,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等,统计用生存率曲线,生存率阶梯图,危险率图等,分析用专门的统计方法,即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二、 编写提纲 编写提纲是把医学论文结构、构思固定下来,它是完善构思,使构思条理化,周密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打好腹稿。编写提纲的好处是你能确定你研究成果总的轮廓、逻辑顺序,可以让你清晰明了你所研究课题,不会造成论文混乱,甚或重复。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对于大的主题,应该按各期刊要求加以划分小标题来层层说明。如果没有小标题,读者读起来很吃力,显的杂乱无章,这样的文章读者是不喜欢的。 三、 撰写成稿 初稿应一气呵成,而不要不时的回头去看前面写的是否满意。初学写论文的读者很容易不停的去往上看,是否字写错了,段落是否连贯等等。记住,这只是初稿,以后还要修改的,不时的回头看,会影响自己的思路。初稿完成后,仔细的从头读到尾。看有没有错别字,语法是否有问题。论文写好后还应反复修改,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不必要的数据,甚至图表删除。注意有无文字与表或图的内容重复。最重要的就是是否说清楚了你研究的问题,拿起你写下的主题,看看是否跑题了。对于段落,要注意段落的构成是否单一,完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连贯,紧凑;对于句子,每个句子是否正确的表达了文章内容;对于用词看是否贴切,是否符合习惯用语;修改文章一定要看看文章是否合乎逻辑,合乎多数读者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据学术堂了解,医学论文往往能反映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根据论文对该作者的技术业务进行衡量和评价;但若只是为了拿出论文而撰写论文,那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方向,也歪曲了撰写论文的目的。对于医学总体来说,医学论文则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表明医学科研动向的一些信息,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有效形式。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论文,下面详细为你介绍:一、标题 (title)标题亦称文题、题目、题名或篇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的高度精华。拟定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关系着整个作品的形象,因此通常是在论文全部完成之后经过反复推敲而得。标题应选用几个最恰当的词加以逻辑组合,使之能全面、确切、具体而又简明地反应出文章的特定内容。二、作者(author)论文标题下应有作者的署名及其所在单位名称和地区邮政编码等。此处的作者应是该项科研课题的承担者及其主要合作者,表示对论文的内容负责,当然也是接受褒奖的依据。三、提要与关键词(synopsis and key words)此项内容的名称目前尚不甚一致,有作“提要”或“内容提要”者,亦有作“摘要”或“概要”者。在西方医学期刊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常分别采用Abstract、Synopsis、Summary等不同的词(。四、引言(Introduction)引言亦作导言、前言、序言或绪言,其意皆同。引言是正文的开端部分,起着引导或破题与承题的作用,能给人以一个概括印象并提供预备性知识,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内容。五、方法(methods)有些人也常将这一部分的段落标题写成研究对象与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临床资料与方法(clinical data and methods)或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等。本段内容主要是体现该项研究的科研构思与实验设计,使人了解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对象的各种情况;也是衡量该论文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六、结果(results)这一部分是研究者的主要劳动成果,是该项工作所获成绩之总汇,但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却不应该为大量原始记录的堆积和罗列,而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并科学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重要数据。七、讨论(discussion)讨论是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思维和理性认识的部分,可占全篇论文的较大篇幅。本部分的中心任务是将所获得的资料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同时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本项研究的结论打下基础。八、结论(conclusion)结论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段落,亦可置于“讨论”之末而不另立段落标题,近年趋于向后一种形式发展。如果长篇文章,而且结论明确、条理分明,仍应设此段落,可以起到鲜明突出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九、小结(summary)小结是文末的收尾部分,在前些年的论文中往往单列一项。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按照一般文章的格局,对全文的始末作一概括性归纳,以结束全篇;另一是按照科研论文的撰写习惯,将本项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一简要概述,以数行文字集中加以表达。后一种笔法基本上相当于内容提要,因而近些年来不少刊物已明确规定,几正文前有内容提要者文末之小结应删减。十、参考文献(references)在一篇科研论文的末后,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地列出参考文献。然而,在目前的一些医学论文(包括论文手稿和已刊出的论文)中,参考文献部分存在的问题可谓最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论文中“参考文献”一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②文献条目的书写质量较差;③对列出文献的重点和数量掌握不好;④ 文献条目的书写格式不够标准。十一、其他(miscellaneous)一般的科研论文由前述十项内容已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附加一些东西,如致谢、附录、补充等,另外,每篇论文的末尾均应注有明确的日期。十二、文摘(abstract)文摘并非科研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是与论文并列的繁简篇;不过,较重要的论着均应在正文之外另附文摘。文摘的主要用途是为二次文献编辑(信息的二次加工处理)提供一个适当的资料模式,同时亦可供读者初步阅读(以决定是否需要去查阅全文)和剪贴文献卡片等。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对文摘的要求有两种,一是中文文摘,一是英文文摘;前者可供国内各专科医学文摘期刊选用或其他杂志转载,后者则着眼于国际学术交流。

医学论文从结构上,要分为4个部分:前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IMRAD结构。这些个部分也是一篇医学论文的主体,而要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我们就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引言引言也称前言,前言的写作应注意简洁明确地阐明研究的主旨和目的和想要回答的问题,同时就该问题向读者进行简介并给出必要的文献。就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而言,前言一般为150~200字最佳。前言部分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告诉读者你为何要进行该项研究,从而使读者相信该研究的重要性。第一句话中应几乎包含均成说的所有内容,努力阐明与以前研究的不同之处,最好的引言也应包括对以前所有的相关研究的系统回顾,并证实该研究的必要性。不应使用让读者产生困惑的缩略语,要给出研究的设计而不是结论,同时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要谨慎地使用文学写作技巧。二、题目医学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眼睛一般的存在,应尽量简明并概括主题。三、材料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部分的写作,应当按照逻辑顺序来描述研究的设计,详细叙述研究的步骤或给出有关文献,给出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研究设计应包括:对其进行简洁的描述,告知读者如何进行随机化,应注意“独立、平行、配对、自身对照”等词语的使用,最好引用原始报道该设计和方法的论文、在叙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过程中,应告知读者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给出剔除对象的原因;准确而详尽地描述所使用的材料,给出所用药物的精确剂量,告知确切的治疗方式。在写作时,同时要注意医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以人为对象的实验报告,应表明实验过程是否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标准。文章中不使用病人的姓名、缩写名或医院中的各种编号,若刊用人像应有病人的许可或采取遮蔽法。在分析资为附,应使用P值以证实无效的假设,对该研究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给出统计学分析所用的确切检验,避期时业阻液用缴作专门术语,还应指明所用的通用计算机程序。四、结果结果是论文的核心。是该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或验证后得出的主要发现。该部分应回答在前言中提出的问题,采用文字、图、表并用的方式,说明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也应告知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研究对象不足100例时,应避免使用百分数,10例以下时应使用分数表示。涉及结果时应给出样本数、范围、均值及标准差或可信区间,若涉及变异,应给出其自由度和F值。

医学论文天才

爱迪生说:“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王天才带着根治癫痫的梦想,加上他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忘我的奉献,终于如愿以偿。山西省运城市癫痫病医院院长王天才和他的治癫成果一起斐声海内外。 王天才生长在运城市一个普通农家。他自小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务农,余暇随治疗癫痫小有名气的姑父学医。后在8年军旅生活中,研读了古今医学经典著作,详阅诸多医学期刊、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病理资料和医学笔记。 1982年王天才复员后,主动要求到缺医少药、文化落后的老区卫生院工作。他以姑父传授的秘方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及中医药学机理,反复研究、筛选,数百次地修改配方,终于研制成功“镇痫灵”。1988年,他又研制出外用药“镇痫剂贴膏”。王天才还以身试针闯入中医针灸禁区——副哑门穴,掌握了针刺疗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的最佳方法。数年来,王天才为几千名癫痫病患者驱除病魔,他所在的乡卫生院也名声大振。 1987年,市卫生局委派王天才筹建运城市癫痫病医院,由他选聘人员,自筹资金。一切从零开始。他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千元,又向银行贷款1万元,开始了创业的艰难历程。以后的两年里,因付不起房租,医院曾三度搬迁,王天才愈挫愈坚,常常是一天下来接诊几十名患者,他也毫无悔色。直到1989年,王天才才凑集6万元买下运城市东北角的一座小院。虽然它只有楼房15间,病床30张,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小院的名声伴随患者及亲属的赞颂,传遍全国,飞向海外。 10多年来,王天才以“镇痫灵”配以针刺奇穴,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港台同胞及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东欧等地区数十个国家的癫痫病人解除了身心的病痛,为他们再造新生。 一位来自河北易县的农妇向我叙述:她女儿今年14岁,患病已7年,每晚必发作。她带女儿跑遍北方几个大城市,中西药都用遍了,没多大效果。到这里服药和针灸两天就停止发作,至今已半个多月没再犯病。 长春市一名女中学生,出生7个月时发病,每天大发作2~4次,小发作2次以上,自服用“镇痫灵”第一天起,再未发作过。 美籍华人许元力带着不满4岁的女儿从洛杉矶来运城,王天才治疗7次,小吉娜过去几乎每天发作的癫痫症状完全消失。 不满3岁的日本小朋友高山智吏,从7个月患癫痫,每日发作少则二三十次,多则八十余次,日本常南病院理事长山西胜夫先生带他到中国求医,闻名邀王大夫至北京,王天才接治4天后小智吏病情明显好转,8天以后病症基本消除。日本同仁赞叹不已。事隔两月,山西胜夫先生专程赴运城考察癫痫病院,恳切表达了希望合作建新院的意向。 1991年5月,山西省科委会同北京部分医学专冢对“镇痫灵”进行鉴定,认为它“是目前国内外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病报道中病例数量最多,疗效最高的。本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较高的临床实际意义,已达国内先进水平。”“此成果简单、方便、经济、速效。” 1992年,王天才和他的“镇痫灵”荣获国家科委“全国星火科技展览会”金奖,新加坡“世界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最高奖,中国发明协会“92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铜奖和最佳展销奖,国家科委主办的广州“第四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等6项大奖。王天才与他的医学论文也被录入《中华名医传》《名人录》《中华英才》等书目。 如今,距现运城市癫痫病医院仅百米之遥的新医院落成在即。面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荣誉,39岁的治疗癫痫病专家王天才又展开了新的梦想: “在新的医院里我要多设床位,接纳更多的患者。”“要送年轻人去医学院学习,培养一批中医专家,让他们超过我,让更多的人掌握精湛的医术,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要为‘镇痫灵’申请专利,并投入批量生产,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药。要研制更好的药……” 我们企盼着,盼他再一次梦想成真。

《夏云歌墨岑陈晓亦》主角:夏云歌,墨岑,陈晓亦简介:火车‘嘀哒嘀哒’的在乡间田野飞速的穿过。夏云歌坐在窗边看着窗外,脑中正在消化刚得到的信息。她夏云歌,夏氏企业独女,从小冠着天才名誉长大,二十二岁拿到医学研究生毕业证,发表十多篇医学方面的论文,动过上百台难度极强的手术,三十九岁被国家任命为医科院夏院长,最后死于车祸。重生平行世界在一名二十一岁同名同姓的人身上。一岁丧父,二岁母亲把她扔在乡下奶奶家改嫁。夏云歌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她很惊讶,尤其是夏云歌的身份从医学天才变成了穷酸孤儿,但还是很开心,毕竟可以继续活在这个世界。因为有前世的记忆,夏云歌可以独自接手任务,这些任务的奖金让夏云歌成了小富婆,也是因此认识了墨岑。

名人姓名:

出生年代:

名人国家:

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介绍:

姓名: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性别:男出生年月:1781年2月17日国籍:法国

1816年9月13日,法国名医雷奈克用一本薄笔记本卷成圆筒,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诊断难题,随之他发明了听诊器。

最初的医学熏陶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于1781年2月17日,当时的法国医学正处于黄金时代。雷奈克6岁那年,他的母亲便因肺结核去世了,他父亲是个小公务员,由于担负不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医师那里寄养。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开业医师,他早先在巴黎学习医学,其间曾到德国进修,最后毕业于历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学。由于他的医术精湛,在短短的两年内就当上了南特大学医学院的院长。在当时的南特地区,居洛木家可以说是比较显赫一时的。少年时代的雷奈克本来很喜欢机械工程学,但由于受叔叔的影响,雷奈克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受人注目的医学作为以后的职业,并在叔叔的帮助下,于14岁时进入南特大学附设医院开始学习医学。

因为雷奈克生来就很瘦弱,而且有遗传性结核病的症状,加上他在学习期间过于用功,没有多久就大病一场。虽然后来康复了,但这场病大大耗弱了他的体能,使他的一生都处于病蔫蔫的状态之中。而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让他在将来能接其衣钵,并且希望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和他的父亲达成协议,共同出资送他到巴黎去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居洛木在送雷奈克远行时,这样告诉他:“我的孩子,医师这个职业就像锁链一样,只要搭在了我们身上,我们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来!”

一个医学天才在巴黎求学的辉煌历程

1801年4月中旬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简介,雷奈克揣着父亲和叔叔给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区安顿好住处之后,不顾极度疲倦的身体,当天便向巴黎最有名的大医院——创建于1607年的慈善医院申请入学。雷奈克之所以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它拥有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科维萨特。科维萨特是19世纪法国医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于1804年成为拿破仑的御医。他有无数个才智非凡的学生,法国医学史上的许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但后来最能彰显师门与法国医学界的,也就是这个来自南特大学的瘦弱年轻人——以发明了听诊器闻名于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进入慈善医院时,科维萨特年仅46岁,但在整个法国医学界,他俨然已是仰之弥高的圣人。

在巴黎,医学生只要完成两件事就可以扬名立世。其一是成为“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其二是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进入专门为已学完三年医学课程的特殊学生所设立的临床学校。雷奈克在导师科维萨特的热心指导下,顺利地获得了这两项殊荣。科维萨特之所以在群贤毕集的众多学生中特别青睐雷奈克,是因为雷奈克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比如他在研究酒瘾患者的受损而结痂的肝脏时,发现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泽,便使用希腊文Laennec’scirrhosis(暗褐色或暗棕色)来形容,后来此病也因而被命名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现在,一些医生提及雷奈克之名时,首先想到的是肝硬化而不是听诊器。

在科维萨特成为拿破仑御医那年,雷奈克通过了当时最优秀学校的所有严格的资格考试,获得了一名法国医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被选进属于皇家医学会的医学卫生学院。当时他才23岁。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医院愿意聘用他。

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就在一瞬间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几年也没被 *** 医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经35岁,正准备回到南特大学参加叔叔的执业行列时,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变了医学的历史——内克医院决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这位在欧洲大名鼎鼎的医学研究者之所以能获得他期待许久的工作,不是因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是单纯地因为人际关系。雷奈克的一个名叫贝菲的朋友正好从次国务卿升任为内政部长,有权决定谁到内克医院任职。

不管怎么说,雷奈克就是在内克医院发明了使整个医学前进一大步的听诊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维尔的学生在关键时刻正好在场,这个来自英格兰的年轻人记下那天是9月13日。格拉维尔的记录带有几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医师在卢浮宫广场散步时,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时代常玩的一种游戏——一个孩子附耳于一根长木条的一端,他可以听清楚另一个孩子在另一端用大头针刮出的密码。绝顶聪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个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来一辆马拉篷车,直奔内克医院。他紧紧卷起一本笔记本,紧密地贴在那位美丽少女左边丰满的 *** 下——长久困扰着他的诊断问题迎刃而解了!于是,听诊器诞生了!”然而,雷奈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816年我去探视一位年轻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脏病的症状而受苦。由于她体形肥胖,以手敲诊或触诊断又起不了作用,而附耳于其胸口做诊断又不被风俗允许,我忽然想到少年时用木杆传递声音的游戏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简介,我的意思是,音响学里指出,声音透过某些固体的传递可以达到放大的效果。灵光一现之后,我立刻用纸卷成圆筒,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我听到心脏运动的声音,比我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于患者胸口来得更清晰。那一刻,我思索着,这是一个好办法,除了心脏以外,胸腔内器官运动所制造的声音,应该也可以使我们更确认其特性……”

显然就在一瞬间,一个卷起的纸筒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雷奈克亲自制造出第一个听诊器之后,有人称之为“独奏器”,也有人称为“医学小喇叭”,他的叔叔建议命名为“胸腔仪”。几经考虑后,雷奈克最后决定定名为“听诊器”。

最珍贵的遗产

1819年,他辞去内克医院的工作,乘着一辆黑色的马拉篷车离开了巴黎。几经游历之后,雷奈克于1826年6月和妻子雅奎琳·雅龚回到故乡,接着便一病不起。

8月13日,雷奈克最后一次从谵妄中清醒过来,他看见妻子坐在一边注视着他,便挣扎着坐起来,慢慢把手上的戒指摘下,一边放在床边的小桌上,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这样做,其他人马上也会为我摘下它,我不想让他们来做这痛苦的事情。”两个小时以后,举世闻名的医学家、医学史上第一种诊断工具的发明者雷奈克长辞于世。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一项内容:“将我的医学书籍和论文都赠给我的外甥梅希笛克,还有手表和戒指;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所制造的第一个听诊器留给了他,这才是我赠与他的最珍贵的遗产。”

(相关话题: )

三才医学论文

关键词:蒙学 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 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一、蒙学与《三字经》《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①目前,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 泛指古代启蒙教育, 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 专指启蒙教材, 即童蒙读本。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蒙学”或“蒙养之学”的称谓均取之于《易经》。《周易·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处于蒙昧状态,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②可见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二、《三字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 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 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 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 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 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一)有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举总统, 共和成。复汉土, 民国兴。”《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确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又以近1/ 5 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 以及作者和内容, 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使儿童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二)有助于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至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三字经》正符合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勤奋好学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三字经》借鉴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们 立志追求, 刻苦勤学。如以学识渊博乃好学不止而著称于世的孔子不耻下问,曾拜七岁的项襄为师的典故;又如宋代的赵普,虽官至中书令仍不忘苦读,手不释卷;西汉的路温舒虽家精贫寒仍自勉自强,无钱买书就以蒲叶代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仁爱孝悌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孝悌”乃重中之重,乃之根本。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应该从小培养。“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 并列举了许多典故,强调仁爱孝悌的重要性。如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但他冬天为父亲暖被褥,驱寒冷。虽然此举用在现代似乎没有必要了,但其精神可嘉,他孝敬父母的没得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又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尊重兄长,关爱兄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养成了自我的习惯,这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 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 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 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 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 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 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 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 读书求学, 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 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 熟知《四书》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 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来说, 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 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提高素质教育, 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具有一定得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1]《辞海》对“蒙学”的解释。[2]王晓霞,齐玉萍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汪洋.《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喻岳衡. 三字经[ M ]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5]陈汉才.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 ]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郑霖.《三字经》中儒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7]刘宏起.《三字经》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来源】《卫生宝鉴》。【组成】 人参9克、天冬6克、熟地15克、黄柏6克、砂仁3克、甘草3克。 【服法】方法一 将上述药物粉碎后,用米糊制成丸剂,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10克。 方法二 将上述药物用400毫升水先浸30分钟,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药渣加水300毫升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两次滤液混合均匀后,冷却至室温后分3次饮用【药理】方中人参补脾益气;天冬滋阴补肺生水;熟地补肾滋阴;黄柏坚阴泄火;砂仁行滞醒脾;甘草既助人参宁尽益气,又缓黄柏苦燥之弊。【功用】 泻火坚阴,固精封髓。用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之梦遗滑精、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舌干燥等症【临床治疗】遗精早泄、糖尿病、口腔溃疡、空调病综合症等疾病。【来源】《医学发明》卷七。【组成】天门冬(去心)半两,熟地黄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柏3两,缩砂仁1两半,甘草7钱半(炙)。【功效】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燥。【主治】肾虚舌音不清。肾经咳嗽,真阴涸竭。梦遗走泄。【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空心服50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1大盏,浸1宿,次日煎3-4沸,去滓,送下前丸。各家论述1.《法律》:此于三才丸方内加黄柏、砂仁、甘草。以黄柏入肾滋阴,以砂仁入脾行滞,而以甘草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建立中气。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3.《医方论》:此方治龙雷之火不安,梦遗走泄则可,若肾气久虚,精宫不固者,岂得再用苦寒!断宜补肾纳气之法为是。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 索引序列
  • 王会才医学论文
  • 儿科会论文王妍炜
  • 医学论文怎么写才不会错
  • 医学论文天才
  • 三才医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