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金匮要略论文历节病

金匮要略论文历节病

发布时间:

金匮要略历节病论文

文章所属: 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疗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在《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篇中所论述到的“历节病”,就是以全身多个关节疼痛肿大、病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想必有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看到这里感到非常的熟悉。没错,“历节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疾病就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等疾病。

此篇将历节病的成因分为五部分:肝肾不足,水湿浸渍;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因。阴血不足,外受风邪的患者治疗时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而临床上对于形体肥胖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温阳、化气、除湿。历节病的根本是“本虚标实”,除去肝肾,胃中有蕴热而又复感风湿的也会导致历节病。

书中对于历节病的治疗,给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外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个是方药。“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是利用矾石汤治疗湿浊毒气上冲心肺引起的病症,此处不做过多说明。书中将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风湿历节”,一是治疗“寒湿历节”。风湿历节病,风湿流注到各个筋脉关节,导致多处直接疼痛肿大,湿邪没有出路,流注到下肢,导致小腿肿胀且麻木,仿佛要和身体脱离,此时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寒湿历节病,寒湿停留在筋骨关节间,气血运行受阻,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不能够屈伸,此时适合选用乌头汤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现在临床上对于相关疾病运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理论、治法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此书是祖国医学的珍贵宝藏。

参考文献:

[1] 彭倩,钟琴,马武开,曹跃朋,孙贵炎,吕宁霁,田镭,冯在亮.浅述《金匮要略》历节病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8):79-80.

[2]张琦. 金匮要略讲义[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历节分三种:风痹、血痹和历节,类似于西医的痛风和风湿关节炎。风痹的主症是麻又痛,处方是甘草附子汤;血痹的主症是麻而不痛,处方是黄芪五物汤;历节的主症是但痛不麻,痛风只痛不麻的话,归入历节,处方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或桂枝乌头汤。 寸口是阳脉,“ 沉 ”代表病在里,在骨,沉脉就是讲骨头有病,“ 弱 ”脉代表病在筋,“沉而弱”代表 病在筋骨之间 。临床上病人说关节痛,就已经看完了,不用再去摸脉。 中医讲的 历节,起因都是肝肾两虚 。肾主骨,肝主筋,得到历节病(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是:“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跟黄汗一样,即黄河边的渡船夫因天热流汗后跳入水中得黄汗。很多妇女洗衣、洗菜或做饭时一会儿冷水一会儿热水,或一下烤箱一下冰箱,寒热变化太快也是造成历节病的原因。 哪些人会得历节病呢? 第一种人是胃气旺的人。“ 趺阳脉 ”就是胃脉,在冲阳穴位的脉,“ 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 谷气实 ”就是胃气很旺,这种人很容易出汗,汗出当风,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一样的。第二种人主要是女人,运动少。太阴脉是关脉,讲的是脾脏,脉弱表示血虚,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少,脾脏功能不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也不是很好,固表能力就不够。这个时候风进入体内,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还有一种人,就是“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什么叫盛人?“ 盛人 ”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口酒大口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 脉涩小 ”是因为运动很少,养尊处优,于是阳不升,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得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又近女色,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现代人得到历节病则是因为吃西药过多伤到肝肾,加上喝酒喝多了伤肝,近女色过多了又伤肾,这也是肝肾两虚的原因,这种“ 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所以本身身体是虚的,加上运动量又少,以致表虚掉,风就容易进来,然后风与湿混合在一起,就成为风湿。一般经常喝酒的人,可用苍术泽泻来解酒,苍术很燥可以把体内的湿去掉。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历节病的种种原因,了解一下即可,治病很重要,治好以后要告诉病人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喝酒当风,女性朋友们做完家务多出去走走,胃气实的人不要吃太饱,吃七、八分饱即可,等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专治膝盖的风湿痛 ,一剂知,同时配合膝五针,然对手指关节的风湿痛一点没用。 桂枝5钱,白芍4钱,甘草、麻黄、炮附子等量,各3钱,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各5钱,生姜3片。 桂枝芍药健脾,桂枝用量稍微重一点,目的是要让药走到四肢。麻黄跟着桂枝到皮表,白术去湿,防风祛风去痛,附子去寒,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大剂用,甘草、麻黄、附子等量稍微少量用。 临床上看,节气改变导致的膝盖痛也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痛风导致的膝盖红肿用甘草附子汤,也包含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去风,白术去湿,炮附子去寒,再加甘草,这四味组成甘草附子汤。炮附子、防风可以去痛。 桂枝和炮附子都可以壮心阳,区别在于 : ·炮附子用于抗恶寒,心脏跳动磨擦产生热,是体温的来源,炮附子增强心脏的磨擦力,从而强心火。 ·桂枝味厚辛香,下沉,入血分,把心火导到小肠。临床上,月经即奶水,如果奶水无法往下排,最普通的处方是: 四物汤+炒麦芽 ,出自《奇方异录》,如果力量不够,加桂枝。 如果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人有便秘,不要攻下,直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吃完后如果大便恢复正常了,风湿就去掉了,如果大便还不正常,一周后处方里再加通利大便的药。这是过去人的经验,然现代人来时已经吃过止痛药了,便秘是吃止痛药的后遗症,处方里可直接加大黄、枳实或厚朴,或大黄附子细辛汤等随症加减。 这个处方也是治疗阴虚的主要处方之一 ,专门是用在阴虚的病人身上。这段是说,只要病人身体很瘦弱,两个脚肿起来,这就是气血两虚的人。身体很瘦又全身关节痛,一定是脾脏虚掉了,脾主四肢、主肌肉。“ 头眩短气 ”是因为血虚掉,头就没有办法受到正常的血的供养,造成头会昏眩。短气的原因是因为里湿太盛,这种状况出现缘于病人本身里虚,同时湿又很盛,又兼有寒。“ 温温欲吐 ”这感觉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想吐又吐不出来。有这种症状的病人,多是在身体里面三焦油网部分受到湿的侵占,中医的名词是“ 胃中有伏热 ”,正常的热应该沉在下面,寒在上面,所以热本身是被寒收敛在下面,热不该浮上来。当病人里寒太盛时,这个热没有办法待在下焦,只好往上跑,于是热浮在上面,寒在下面,变成上热下寒,也就是我们讲的 三焦气虚 的状态。三焦气会虚,就是因为脾胃本身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影响到三焦也没有办法完全运化营养,三焦无法运化时会让里湿更盛,加上脾阳不足,四肢关节就会空虚,里虚加上湿停滞太久,于是湿就逐渐累积于关节之中,造成四肢关节都会肿大疼痛。 “所谓不通则痛也。”不通的原因是因为里虚掉了,所以说“身体尪羸者,统血之藏久虚。”统血之脏就是脾脏,久虚掉就是脾脏没有办法统血,这个时候因为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到四肢肌肉上面,才造成全身关节都会痛。“脚肿如脱者,寒湿下注”,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常被经方家用来补虚治湿于同时的处方。 酸吃太多会伤筋,晚上睡觉脚会抽筋。《内经》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吃点甜的可以缓解脚抽筋,但必须是天然糖,人工糖是假甜真酸。咸吃太多会伤骨,当治病人骨病时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风湿关节炎病人也要少吃咸的。“ 骨伤则痿 ”,“痿”就是四肢肌肉缩小,关节很大。如果是筋伤到,加上骨又伤到,就是“ 枯泄相搏 ”,中医叫“ 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就是气血两虚,“ 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结果造成“ 身体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这是历节的源头,历节比一般的风湿更严重,非常疼痛,用乌头汤。 乌头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正治法,效果很好。靠麻黄的阳使药力透达到四肢上面,白芍可以让被寒湿堵到的四肢关节末稍要回流心脏的血液流回心脏,黄芪是走表的药,能固表,不让外感的风再进来,炙甘草是因为怕麻黄喝下去以后,会造成肠胃津液的丧失,所以甘草下去,可以立刻将肠胃津液补足。一般药喝下去在胃里面,等药力达到四肢时,必会耗时很久,乌头很快的就可以把药运送到四肢上,乌头药性极热,所以去寒力很强,可是如果光用乌头下去又有毒,跑得又快,所以用蜂蜜去缓它的速性,蜂蜜解乌头毒,同时让乌头的速度减缓下来后,就可以把深入关节中的历节风湿去掉。 原方中乌头蜜的制法不实用,倪师的方法是:乌头1两,二碗水煮成一碗(加热过减了很多毒性),把乌头渣滤掉,留乌头水,然后加一碗蜂蜜混合后一起再滚煮,熬成一碗,这就是乌头蜜,此时乌头蜜的颜色是很暗的,而且很浓很甜。 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钱,九碗煮三碗,去滓,喝时加入一汤平匙乌头蜜。喝下去以后,如果“不知”就是没感觉,就再喝。其它药可以这样,但乌头汤不要这样喝,因为乌头有毒,多喝会伤到心脏。早晚各一碗就可以了,让病慢慢好起来,变形的关节会恢复正常。 乌头汤是慈悲的药,得到此病,那种痛是生不如死,吃止痛药不仅不能完全止痛,还会伤到肝肾,肾衰竭、洗肾或肝癌。 心臓不好的人不能用乌头汤,因为麻黄会让心跳加快。这时候用桂枝汤加乌头蜜。西药吃多的人心脏都不好,舌苔都是地图舌。 这是外洗方,专用于“ 脚气冲心 ”,凡湿疹、红肿、溃烂等脚上的病从脚开始往心脏方向走,都可以用。矾石性燥又涩,除湿力量很强,专门去湿解毒。如果只感觉很轻微痒痒的,就无需用到此方。 明矾二两,用自来水煮,水滚了以后明矾化掉了就可以停火了。 如果是脚气,可以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针三皇穴,同时针专门去掉脚湿的肾经水泉穴,扎完针后,将脚泡在矾石汤里,效果非常好。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9|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处方 《金匮要略》笔记18|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 注:文中涉及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作他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金匮要略论文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名白虎风、痛风 。《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 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患此者 历节疼痛不可忍 屈伸不得 由饮酒腠理汗山当风所致 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 宜用 独活 羌活 松节 等分 ( 独活 羌活 松节 苍术 各十二克 黄柏 二十四克) 此方原为华佗所用由贺定胜提供 括号内方为张宏机所用 用酒煮 空心服

本篇讲如何预防中风、如何治疗中风及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了解透彻了,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 一、中风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在 气血两虚 的状态下会引发中风,不要去想西医讲的“高血压(实)引发中风”,实际上吃降压药(西药)更易引起中风。而气血两虚是因为 肠胃吸收不好 才会有的症状。 明白了原因,预防的处方就出来了。 补气 :用黄芪、党参,这里不需要用人参,经方用人参是补肠胃的津液,温病派的独参汤用于胃气将绝时,如何知其胃气将绝?持续打膈、脉如钩。 去风 :桂枝太强,用独活、防风; 补血 :用当归、川芎。平时气血两虚时用此处方,便可预防中风了。 二、中风的先兆 人在中风前有预兆,西方医学着重在病名上,研究的是病,忽略了症候,只看指标数据,中医几千年来着重的是症状。中风有三大先兆: 1、失眠半年: 是无原因的失眠,因为血不够。人会睡觉缘于三个条件: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当血足够时,血会归肝,人就睡得很好,当血不够时,肝里缺血(血虚),半夜会醒过来,人就睡得不好。神是注意力,如果心脏里血不够(血虚),神无法呆在心臓里,神出去了(神游),也会造成失眠。脑子整天没办法停下来,当然也睡不好。 2、前三指手麻: 前三指是肺经、大肠经和心包经,平均3个月内有中风的机会。 3、足胫骨麻: 足阳明胃从足三里到解溪段麻,2周内有中风的机会。 有的人会突然发中风(卒厥),在太生气或太兴奋时,也是因为气血两虚,所以平时身体有微恙时就要及时把它治好,治的方法很多,比如一感冒就开桂枝汤等经方,开实方的话并不能把病邪真正排出体外。 三、中风的症状及辨证 一般而言,数脉代表体内有风。 “ 寸口脉浮而紧 ”,寸口脉讲的是阳脉,代表上焦、代表胸腔、代表心肺,浮代表表有风,紧代表寒。表有风,就表虚了, “寒虚相搏” ,这就代表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 浮脉就是血虚。所谓 “络脉空虚”, 靠近我们筋骨血脉旁边的就是经,经是最大条的,比较深的,再浅一点是络,在皮肤表面上是孙络,好像树枝密密麻麻的一样。如果 “络脉空虚” 就是经的血还足够,但络脉的血不够,“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邪是在右边的时候造成气血不通,是右边虚,左边的血是好的,是正气,正气还在循环,邪气不动,结果正气会引邪,即左边的气血会把右边的气血牵引过来,表现为左边口歪眼斜(“ 正气即急 ”),真正瘫痪掉的是右边,这是脸部中风初病的表现,治疗时配合针灸扎健侧,地仓透颊车(先下针对侧合谷穴),若是久病则两侧都扎,先健侧后患侧,中医认为久病为虚,正气也虚掉了。 中风的原因是受了风寒 ,处方思路:脸部肌肉问题——用桂枝汤解肌,肌肉里的寒水要把它提出来——加葛根,桂枝汤加葛根便是治疗面部中风的非常好的处方,若病人还有偏头痛,再加川芎,头痛严重心情抑郁再加勾陈。 桂枝汤葛根方: 桂枝3钱,白芍3钱,生姜2片,红枣10枚,灸甘草3钱,葛根5-6钱,川芎3钱,勾陈3钱。 甘草&炙甘草的选取原则 :治病时用甘草,补虚时用炙甘草。 干姜&生姜的选取原则 :均能止呕,胃里有水时用生姜,胃寒时用干姜。 如何知道胃寒? 舌苔白,寸脉弱关脉大,喜热饮。 中医的最高境界 是:第一,针扎下去立竿见影,病人就知道好很多了;第二,处方第一碗下去,病人就好很多。 十二主经是经,经与经之间是络,“ 邪在于络 ”就是说风邪只是停留在络上面,不在经上面,病人感觉到“ 肌肤不仁 ”,就是局部麻的,是很轻微的中风,麻黄加术汤即可。如果“ 邪在于经 ”,到了血脉神经很深的地方时,病人感觉到的是“ 即重不胜 ”,就是四肢感觉到很沉重,正常人应该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如果邪跑到腑里面去,主症是“ 不识人 ”。血入腑,就是邪进入脑部,影响记性,必不识人。如果“ 邪入于藏 ”,藏就是属于心脏这个部分,藏神的,心开窍在舌,“ 舌则难言 ”就是讲不出话来,“ 口吐涎沫 ”,肺主唾,当被风束到时,津液无法呆在肺里便往上走,甘草干姜汤能把肺寒打开,去掉口吐涎沫症。 这段是讲,我们根据不同症状来判断病在哪里,分别对应不同的处方,处方和针灸配合便能立竿见影。 所有中风的病人除了在经、在脉、在络上面的这类中风,一年两年找中医治尚没有关系。但是如果病情入腑入脏后,已经半身不遂了,嘴巴讲不出话,这种情形一旦超过一个月后再来找中医治就没有用了,可是西医往往先治两三个月后,再让医人找中医,这时已经失去治病的时机,虽然这病不会立即产生死亡,但造成许多病人长年卧榻的悲剧。 临床在 急救中风 时,即病人刚昏迷过去,我们下针下百会、人中、十宣放血,然后再扎涌泉,把病人当成脑溢血来治。如果病人在然谷穴那边有瘀青筋一块浮起来,就在然谷穴直接放血,百会也放血,十宣也放血,这是中风昏迷时的急救法。如果这套针法针下去病人还没醒过来怎么办?在内经里面有说明治法:在病人左额角位的地方,拿剪刀把这块一寸方圆的头发剪下来,拿火一烧,变成黑黑焦焦的,烧成粉,放入吸管,然后把它直接吹到病人的左耳朵里面去,人就会醒过来,这个是攻脑部瘀血的利器。根据以前的案例,一喷进去后,病人鼻子嘴巴会喷出血,当血一出来,脑部的瘀血就会整个跟着一起出来。这是我们治疗植物人的绝佳治法。 发为血之余,又名“血余碳”,发灰破血力量很强,但必须是病人本人的头发,这叫同气相求。又如:鱼刺卡住喉咙,必须用同一条鱼的骨烧成灰吞下,鱼刺立马下去,这也是同气相求。 如果中风以后半身不遂,下针的手法:第一个原则,先补健侧,第二个原则,泻患侧,就是好的这边,用补的方法下针,用补的手法作捻转或插提。坏的那边,用泻的手法进针,用泻的手法作捻转或插提,第三个原则是选穴,手上三个中风大穴:肩髃、曲池、外关,脚上三个中风大穴:环跳、风市、阳陵泉。再加上背针,就是针风府穴。如果病人舌强不语,嘴巴不会讲话,就需要针百会穴,这些都是治疗中风的基本穴道。其他穴道的选用临症来取舍,比如加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本穴,可以加强病家的胃气,灸足三里可以预防第二次中风。因为中风的病因是气血两虚,气血两虚的根源是肠胃吸收不好。 “ 寸口脉 ”如果“ 迟而缓 ”,脉跳得很慢、很迟,脉来一息一至、二至,这是“ 迟则为寒 ”。寒都是很迟的脉,缓则为虚,缓的意思是脉很弱,就是摸上去感觉脉跳起来的力量很弱,所以这是指又寒又虚了。 “ 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营”是尺脉,“卫”是寸脉。“ 邪气中经 ”,运动后一身汗进入冷气间,身体里是热的,皮肤表面是冷的,毛孔被封住,汗出汗腺后停留在皮下,便“ 身痒而瘾疹 ”,用麻黄加术汤。 遇到“ 心气不足 ”的病人时,邪气就会进入病人内脏,而第一个受到影响的将会是肺,因为病人本就虚了,寒进来就会束在肺上面,把肺缩小了,这个时候你想要大力呼吸,它又无法大力呼吸,于是就会感觉到“ 胸满而气短 ”。

文章所属: 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疗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在《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篇中所论述到的“历节病”,就是以全身多个关节疼痛肿大、病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想必有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看到这里感到非常的熟悉。没错,“历节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疾病就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等疾病。

此篇将历节病的成因分为五部分:肝肾不足,水湿浸渍;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因。阴血不足,外受风邪的患者治疗时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而临床上对于形体肥胖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温阳、化气、除湿。历节病的根本是“本虚标实”,除去肝肾,胃中有蕴热而又复感风湿的也会导致历节病。

书中对于历节病的治疗,给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外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个是方药。“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是利用矾石汤治疗湿浊毒气上冲心肺引起的病症,此处不做过多说明。书中将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风湿历节”,一是治疗“寒湿历节”。风湿历节病,风湿流注到各个筋脉关节,导致多处直接疼痛肿大,湿邪没有出路,流注到下肢,导致小腿肿胀且麻木,仿佛要和身体脱离,此时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寒湿历节病,寒湿停留在筋骨关节间,气血运行受阻,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不能够屈伸,此时适合选用乌头汤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现在临床上对于相关疾病运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理论、治法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此书是祖国医学的珍贵宝藏。

参考文献:

[1] 彭倩,钟琴,马武开,曹跃朋,孙贵炎,吕宁霁,田镭,冯在亮.浅述《金匮要略》历节病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8):79-80.

[2]张琦. 金匮要略讲义[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论文

《金匮要略》全书共分三卷二十五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全书最后三篇,因疑为宋人所附,所载方治又多见于后世方书,所以在一般《金匮要略》版本中不加载。

《金匮要略》除最后三篇外,其余前二十二篇,共记载痉病、湿痹、百合病、阴阳寺、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肺胀、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等四十余种疾病。全书共载攻方二○五首,其中四首只存方名而无药味。对于疾病的治疗,除记有方药治疗外,还载有针灸治法、饮食调养及病后护理。在方药的使用上又有内外用药之分,如内服药:汤、丸、散、洒;外用药:熏、坐、洗、敷等,并强调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服等方法。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及病机上的差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方剂的运用提出了同是一种疾病,但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其所载方剂,在治法上大致可概括为午、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方法,同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症变治亦变,随症用药。

历节分三种:风痹、血痹和历节,类似于西医的痛风和风湿关节炎。风痹的主症是麻又痛,处方是甘草附子汤;血痹的主症是麻而不痛,处方是黄芪五物汤;历节的主症是但痛不麻,痛风只痛不麻的话,归入历节,处方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或桂枝乌头汤。 寸口是阳脉,“ 沉 ”代表病在里,在骨,沉脉就是讲骨头有病,“ 弱 ”脉代表病在筋,“沉而弱”代表 病在筋骨之间 。临床上病人说关节痛,就已经看完了,不用再去摸脉。 中医讲的 历节,起因都是肝肾两虚 。肾主骨,肝主筋,得到历节病(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是:“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跟黄汗一样,即黄河边的渡船夫因天热流汗后跳入水中得黄汗。很多妇女洗衣、洗菜或做饭时一会儿冷水一会儿热水,或一下烤箱一下冰箱,寒热变化太快也是造成历节病的原因。 哪些人会得历节病呢? 第一种人是胃气旺的人。“ 趺阳脉 ”就是胃脉,在冲阳穴位的脉,“ 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 谷气实 ”就是胃气很旺,这种人很容易出汗,汗出当风,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一样的。第二种人主要是女人,运动少。太阴脉是关脉,讲的是脾脏,脉弱表示血虚,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少,脾脏功能不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也不是很好,固表能力就不够。这个时候风进入体内,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还有一种人,就是“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什么叫盛人?“ 盛人 ”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口酒大口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 脉涩小 ”是因为运动很少,养尊处优,于是阳不升,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得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又近女色,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现代人得到历节病则是因为吃西药过多伤到肝肾,加上喝酒喝多了伤肝,近女色过多了又伤肾,这也是肝肾两虚的原因,这种“ 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所以本身身体是虚的,加上运动量又少,以致表虚掉,风就容易进来,然后风与湿混合在一起,就成为风湿。一般经常喝酒的人,可用苍术泽泻来解酒,苍术很燥可以把体内的湿去掉。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历节病的种种原因,了解一下即可,治病很重要,治好以后要告诉病人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喝酒当风,女性朋友们做完家务多出去走走,胃气实的人不要吃太饱,吃七、八分饱即可,等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专治膝盖的风湿痛 ,一剂知,同时配合膝五针,然对手指关节的风湿痛一点没用。 桂枝5钱,白芍4钱,甘草、麻黄、炮附子等量,各3钱,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各5钱,生姜3片。 桂枝芍药健脾,桂枝用量稍微重一点,目的是要让药走到四肢。麻黄跟着桂枝到皮表,白术去湿,防风祛风去痛,附子去寒,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大剂用,甘草、麻黄、附子等量稍微少量用。 临床上看,节气改变导致的膝盖痛也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痛风导致的膝盖红肿用甘草附子汤,也包含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去风,白术去湿,炮附子去寒,再加甘草,这四味组成甘草附子汤。炮附子、防风可以去痛。 桂枝和炮附子都可以壮心阳,区别在于 : ·炮附子用于抗恶寒,心脏跳动磨擦产生热,是体温的来源,炮附子增强心脏的磨擦力,从而强心火。 ·桂枝味厚辛香,下沉,入血分,把心火导到小肠。临床上,月经即奶水,如果奶水无法往下排,最普通的处方是: 四物汤+炒麦芽 ,出自《奇方异录》,如果力量不够,加桂枝。 如果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人有便秘,不要攻下,直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吃完后如果大便恢复正常了,风湿就去掉了,如果大便还不正常,一周后处方里再加通利大便的药。这是过去人的经验,然现代人来时已经吃过止痛药了,便秘是吃止痛药的后遗症,处方里可直接加大黄、枳实或厚朴,或大黄附子细辛汤等随症加减。 这个处方也是治疗阴虚的主要处方之一 ,专门是用在阴虚的病人身上。这段是说,只要病人身体很瘦弱,两个脚肿起来,这就是气血两虚的人。身体很瘦又全身关节痛,一定是脾脏虚掉了,脾主四肢、主肌肉。“ 头眩短气 ”是因为血虚掉,头就没有办法受到正常的血的供养,造成头会昏眩。短气的原因是因为里湿太盛,这种状况出现缘于病人本身里虚,同时湿又很盛,又兼有寒。“ 温温欲吐 ”这感觉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想吐又吐不出来。有这种症状的病人,多是在身体里面三焦油网部分受到湿的侵占,中医的名词是“ 胃中有伏热 ”,正常的热应该沉在下面,寒在上面,所以热本身是被寒收敛在下面,热不该浮上来。当病人里寒太盛时,这个热没有办法待在下焦,只好往上跑,于是热浮在上面,寒在下面,变成上热下寒,也就是我们讲的 三焦气虚 的状态。三焦气会虚,就是因为脾胃本身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影响到三焦也没有办法完全运化营养,三焦无法运化时会让里湿更盛,加上脾阳不足,四肢关节就会空虚,里虚加上湿停滞太久,于是湿就逐渐累积于关节之中,造成四肢关节都会肿大疼痛。 “所谓不通则痛也。”不通的原因是因为里虚掉了,所以说“身体尪羸者,统血之藏久虚。”统血之脏就是脾脏,久虚掉就是脾脏没有办法统血,这个时候因为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到四肢肌肉上面,才造成全身关节都会痛。“脚肿如脱者,寒湿下注”,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常被经方家用来补虚治湿于同时的处方。 酸吃太多会伤筋,晚上睡觉脚会抽筋。《内经》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吃点甜的可以缓解脚抽筋,但必须是天然糖,人工糖是假甜真酸。咸吃太多会伤骨,当治病人骨病时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风湿关节炎病人也要少吃咸的。“ 骨伤则痿 ”,“痿”就是四肢肌肉缩小,关节很大。如果是筋伤到,加上骨又伤到,就是“ 枯泄相搏 ”,中医叫“ 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就是气血两虚,“ 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结果造成“ 身体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这是历节的源头,历节比一般的风湿更严重,非常疼痛,用乌头汤。 乌头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正治法,效果很好。靠麻黄的阳使药力透达到四肢上面,白芍可以让被寒湿堵到的四肢关节末稍要回流心脏的血液流回心脏,黄芪是走表的药,能固表,不让外感的风再进来,炙甘草是因为怕麻黄喝下去以后,会造成肠胃津液的丧失,所以甘草下去,可以立刻将肠胃津液补足。一般药喝下去在胃里面,等药力达到四肢时,必会耗时很久,乌头很快的就可以把药运送到四肢上,乌头药性极热,所以去寒力很强,可是如果光用乌头下去又有毒,跑得又快,所以用蜂蜜去缓它的速性,蜂蜜解乌头毒,同时让乌头的速度减缓下来后,就可以把深入关节中的历节风湿去掉。 原方中乌头蜜的制法不实用,倪师的方法是:乌头1两,二碗水煮成一碗(加热过减了很多毒性),把乌头渣滤掉,留乌头水,然后加一碗蜂蜜混合后一起再滚煮,熬成一碗,这就是乌头蜜,此时乌头蜜的颜色是很暗的,而且很浓很甜。 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钱,九碗煮三碗,去滓,喝时加入一汤平匙乌头蜜。喝下去以后,如果“不知”就是没感觉,就再喝。其它药可以这样,但乌头汤不要这样喝,因为乌头有毒,多喝会伤到心脏。早晚各一碗就可以了,让病慢慢好起来,变形的关节会恢复正常。 乌头汤是慈悲的药,得到此病,那种痛是生不如死,吃止痛药不仅不能完全止痛,还会伤到肝肾,肾衰竭、洗肾或肝癌。 心臓不好的人不能用乌头汤,因为麻黄会让心跳加快。这时候用桂枝汤加乌头蜜。西药吃多的人心脏都不好,舌苔都是地图舌。 这是外洗方,专用于“ 脚气冲心 ”,凡湿疹、红肿、溃烂等脚上的病从脚开始往心脏方向走,都可以用。矾石性燥又涩,除湿力量很强,专门去湿解毒。如果只感觉很轻微痒痒的,就无需用到此方。 明矾二两,用自来水煮,水滚了以后明矾化掉了就可以停火了。 如果是脚气,可以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针三皇穴,同时针专门去掉脚湿的肾经水泉穴,扎完针后,将脚泡在矾石汤里,效果非常好。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9|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处方 《金匮要略》笔记18|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 注:文中涉及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作他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这一篇争议很多,因为里面的条辨散失最多,然而又最重要。 肺在胸阳,胸腔的最上方是肺,肺里面应该有很多的津液。如果里面中风,风一吹会增热,热一增加,嘴巴会干燥,津液不够时,病人就喘。 正常情况下,肺的津液来自大肠里水的气化,肺的营养则来自脾的运输,脾运化食物吸收营养后再把营养交给五脏,食物的营养和水通过两个管道进入肺。当肺里津液不够时,食物的营养即脾的湿土无法生金进入肺,于是湿就停在中焦,出现“ 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上焦太燥热,热气上冲便头昏,好像天上没有云,太阳直射一样。脾主腹,又主肌肉,外症看起来全身会肿胀。 寒则束。因肺本来的属性是阳,胸腔是阳之聚所,阳要从肺扩散到四肢,《内经》里面讲肺是布达津液,津液到了四肢后就带来力量。当肺本身被寒束到,毛孔都无法出汗了,于是肺热散不出去而停在里面,日久才会“ 吐浊涕 ”,很黄浓的涕,是肺热症,而 肺热的原因是寒把肺束到造成的 。 这个条辨就是用脉来断生死。“ 浮之虚 ”就是轻按到皮肤表面上就可以摸到脉,跳得没有力、很虚。“ 按之弱如葱叶 ”,感觉脉来没有力,而脉形又是中空的脉,像葱叶般,这就危险了,“ 下无根者,死” ,肺功能完全丧失了,临床上都是肺病末期。 何为无根脉? 按脉有时候有,有时候又没有,这种现象就是肺的真脏脉,正常的肺脉是浮脉且有力有根。 临床上与正常脉比较即可,《内经》定义五脏脉是: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均有力,此为正常脉。 风热进入肝脏里面,因为肝藏血,肝经直接络到百会再进入眼睛,即肝开窍于目,这个热跑到头上直接冲到眼睛里,所以头目会润动。肝位于胸膈处,故“ 两胁痛 ”。“ 行常伛 ”,常常弯着身体,“ 两臂不举 ”,因为肝主筋,我们身上的筋都是靠肝血的滋润才会柔软,现在肝太热了,于是血就跑到头面上去了,四肢上的筋缺少血的滋润。“ 舌本燥 ”,肝经在到达百会之前会经过舌根,肝热上来时舌头自然而然会因受到热而干燥。肝胆是表里,胆的苦味是由肝的酸交给它的,肝中风时,血会因此而无法储存在肝脏里,交给胆的酸就会分泌不够。胆本身是“清静之府”,一旦得不到肝的滋润,人就“ 善太息 ”,常常哀声叹气,其实没什么事情发生,只是肝有问题了。肝苦急,急食甘以缓急,故“ 令人嗜甘 ”。 身体会有风进入,都是人虚的时候,乘虚而入,所以人要随时保持心平气和,常运动,一有小恙就及时动手治疗,就不会有大碍。 中医认为肝藏血,所有脏东西进入肝里面后,都得靠肝来解毒,肝脏强的时候可以把很多毒素过滤掉,过滤后新鲜的血进入心脏再输送到四肢,所以肝是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寒就是不动,肝里太冷了会造成已经解完毒的血要出去而出不去,肝就肿大,肿大后顶到脾脏(木克土),导致中膈满满的,胃被夹在中间就受不了,故“ 食则吐 ”,一吃东西就吐。呼吸时横膈膜也下不去,故“ 胸中痛 ”。肝本身主筋,血没有滋润到筋,全身沉重,“ 不得转侧 ”,连转动身体也是负担,最好不动。 可见,遇到肝肿大、脾肿大的大多是寒症,需开温热的药。 “ 浮之弱 ”,轻触皮表摸到脉叫浮,如果感觉到左关的肝脉跳得很弱,重按下去硬硬的像有条绳在下面,有时又像绳索一样呈扭曲状,就是真脏脉,是肝死之脉。因为肝死掉以后,肝本身没有受血功能了,血在里面无法流动,不能用新血换旧血,所以血脉呈现出极虚的状态,就是说病人此时就算还能吃进食物,也没有办法再制造血源。生血的源头断了,五谷不能化生成血,加上已经有的血又没了,整个肝不能储血、不能蓄血了,脉就会变成这样扭来扭去。如同用吸管吸水,当杯里面有水时你一吸,吸管就会很饱满,如果把吸管的一头塞起来,里面不要有水,你直接在另一头吸出空气,吸管就扁掉了,因为里面空了,所以脉管都扁掉了,“ 曲如蛇行者死 ”。 这里有“肝着”,前面没有“肺着”,想必是散落了。 “肝着”是一种寒症 ,寒堵在肝里,而非肝硬化、肝癌。肝血本身要进入肺,因寒而无法进入肺,“ 常欲蹈其胸上 ”,病人喜欢有人搥一搥,打一打他的胸部会很舒服,这样一挤压肝可以让血进入肺。在还没有严重的时候,只想喝热的,“ 但欲饮热 ”,用旋覆花汤。 古人用新绛即茜草把衣服染成红色, 茜草 红色入肝活血,专攻肝脏里的瘀血块,常被用于肝病的治疗,肝络少腹,妇科病也常用茜草。 旋覆花 降逆气 , 通肺,可以把胸腔的气整个扩散开来,力量很强, 葱 行阳。胃酸过多时,用旋覆花把酸降下去(旋覆代赭石汤),酸就是肝。中医认为:胃里的津液来自肝的酸味、胆的苦味和脾的甜味。 心为火,风吹火,火更大。心脏不断跳动本来就很热,现在加上风的助燃,病人感到“ 翕翕发热 ”,一阵一阵的热。正常的心火是下行的,风一吹,火往上走,往头上冲,于是病人“ 不能起 ”,不能站起来,一起来就会头昏摔倒。“ 心中肌 ”,胃里感觉到饿,但是一吃就会吐,因为心中风使心火无法到小肠,食物没办法被消化吸收,这是防己黄耆汤证。 胸痹篇中讲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由寒痰引起。 所谓寒就是心被约束了。前面说的是热症,造成心跳加速,热力会散出来。这段说的是心原本就是热,现在有寒束在外面,没有办法将热完全散发出来,结果造成出来一部分热,还有一部分热停留在里面,这个时候病家就会感到胸口很辣,好像吃到大蒜般。不是吃到辣椒时辣辣的感觉,而是“ 蒜状 ”,就是无可奈何状,想吐又吐不掉,心口这边又很辣。当寒更严重的时候,就是“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是乌头赤石脂丸证。“ 譬如虫注 ”,感觉到好像有虫在胸腔里面跑动,其实是有湿痰在中间纵膈膜上,这是由寒湿所引起的,因此乌头赤石脂丸本身可以去寒去湿。“ 其脉浮者 ”,如果摸到病家的脉浮起来,代表寒湿走表了,因为是在胸膈上面,上焦病“ 自吐乃愈 ”,寒湿会自口中吐出来,实际上吐出来的都是寒痰,这就是心中寒。寒症很好辨证,一般不会口渴,热症会口渴。 心脏受伤,可能是外来因素,如打击受伤或吃了西药,还有可能是情志内伤,都会让心脏的力量不够而造成心血不足。血量不够、心脏跳动亦不够强时,病人感觉到的症状是“ 劳倦 ”,疲劳且倦怠。 正常人的心火受肺金的制衡,往下导入小肠。当心受到伤害时,心火上逆到脸上,心血本身不足,血液进入脑后,后继血不足,血就停在上面下不来,故“ 头面赤 ”。心的热量随其大小是固定的,正常的热应该全部到小肠,现在热往上走了,小肠的热量就被分散掉了,小肠的温度也随之下降,食物到小肠后就无法被消化,直接到大肠,便里急“ 下重 ”,上完厕所还想上。 心藏神,心受伤,神便不能守在里面,自然会有烦燥现象。心火往上走会“ 发热 ”,肚脐处是大肠,大肠里的水因小肠温度下降而无法气化,好比煮水煮不开,便“ 脐跳 ”。弦为水脉,“ 为心脏伤所致 ”。 心脏衰竭快停止了,会出现真脏脉,五脏都有真脏脉,真脏脉一出现就是死。轻轻地按到皮肤表面,不管是寸关尺,感觉到脉跳得很实很大,硬硬的顶在皮肤上面,脉动“ 如麻豆 ”,如同按到豆子一样,按之“ 益躁疾 ”,按脉稍重,就跳得更急,这就是心的真脏脉,就好像摸到一个心脏在跳。 魂,讲的是肝。魄,讲的是肺。心藏神,神主管魂和魄,这是中医的基本观念。心脏能取得肝木和肺金之间相克的平衡点,这是正常人。所以平时要多练呼吸,把心火导入小肠,要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 如果魂和魄都不安定,肝主血,肺主气,“ 血气少也 ”,病在心脏,心气虚的时候,病人会害怕。“ 合目欲眠 ”,表现出的症状是:眼睛闭起来想睡,却“ 梦远行 ”,已经很疲劳了,现在连做梦都要走很远,是心神在走,更累,无法控制魂魄。“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这就是癫和狂的来源,癫痫狂是在人虚的状态下才会出现。邪哭是很怪异的哭,疑神疑鬼的无原因的哭。魂与魄都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遇到精神问题时处方以心肝肺三脏为主下手。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风湿关节炎、痛风、皮肤表面的湿疹、荨麻疹、蚊虫咬伤等的治法都在这一篇里。 一、湿从哪里来? 脉沉代表里;脉细代表寒,有东西束到,这是中到湿了,也叫湿痹。寒湿堵在身体里会造成小便排不出来,治症时多利小便。湿不影响大便,大便恶燥,湿很盛的人大便会多。 如果湿停在皮表、四肢关节,用汗解;若湿在身体里面,则利尿。 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 运动、天热或做劳力后出汗,汗未出尽时皮表被寒气(冷风、冷气、冷水)束到,汗一出汗腺就无法再回去,毛孔又关了,汗水便停在体内,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慢慢渗到关节。 二、湿家的症状 舌苔呈现很厚,不管是黄的厚还是白的厚,也就是说不管是寒湿还是热湿,反正都是湿。 脾主湿,脾脏色黄,中到湿时,湿把脾束住,黄色的营养本应进入脾脏,现在被湿挡到,进不去,只能往外走跑到皮表,故见熏黄,这个黄是营养。 一般来说有风湿的人喜欢靠近火,热会让他舒服。肺的津液因被湿挡到而无法下到肾,但仍要找地方发散,故一运动或吃东西就会“ 头汗出 ”,汗一直往外出于是会口渴,但身体里湿又很盛,喝水又喝不下去。 心移热给小肠,故丹田是热的,肺是寒的,寒热因中间的湿阻而无法交融,湿把寒热分隔致上寒下热。 膀胱贴在小肠前,小肠的热而把膀胱里的水气化成小便。当湿很盛时,膀胱里的水如同浆糊无法气化,故“ 小便不利 ”。 三、中医治疗湿症的原则 1、湿家不可攻下 因为中焦是湿的,攻下把肠胃的营养攻掉,但湿还在,上焦的热下不去,返上,便“ 额上汗出 ”,上焦阳虚便“ 微喘 ”。这里“ 小便利 ”代表津液丧失了,死症。阳虚无法固住食物,会下利不止,直到死亡。 2、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 风是游走的痛,湿是固定的痛,全身痛代表风湿都有,正治法是汗解,最好的处方是吃完微微出一层汗。这也是治疗风湿的一个技巧。 四、不同位置的湿用不同的处方 1、湿在头:喷剂 其它都没事,就是鼻子塞住了,说明湿在脑和鼻子中间,把鼻子堵到,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来呼吸。这种情形无需内服处方,用喷剂即愈。 一般用的比较浅的鼻药是菖莆和辛夷,辛香发散。倪师最常用的是 麝香矾石散 ,比例:麝香1矾石50。麝香无孔不入,矾石为燥剂,中耳炎亦可用之,麝香深入到最里面的发炎处,矾石上来一干燥,改变了病毒的生存环境,病毒便呆不下去了。 再举例:脑瘤。治脑瘤的重点不在实,而在于治水。把麝香矾石散喷入鼻腔,中医认为鼻脑相通,脑积水从鼻腔出来,压力得到舒解,病人不再头痛。脑中本不该有水,水入脑时病人会发痉,抽搐得厉害,治症时光开止痉的药还是止不了,用麝香矾石散排水。当脑里的水有地方渲泻时,瘤因无营养供应而开始萎缩,处方里加生半夏,生半夏去至高的水。 脑瘤压迫到眼睛致失明,眼睛四周全是眼屎,湿热重,有发炎脓水,用 生大黄泡水 喝,第二天即见效。生用食其气,熟用食其味,大黄去实去热,煮过后就跑到大肠去了。大黄一片泡水代饮,可治眼部湿热症(红血丝、眼屎等)。 麝香矾石散除了治鼻塞外,还可应急,如车祸昏迷过去,救护车来宣布死亡,如果胸口还有余温,可用之一搏,喷入鼻子。 2、湿在皮表: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加入白术,出的是微汗,白术敛湿,拉住麻黄,把麻黄汤锁在治湿上。此方用于湿在皮表,如蚊虫叮咬起红疹,粉剂即可。荨麻疹、皮肤红疹等汤剂一剂下去,第二天即见效。 经方里都是先煮麻黄,去沫是去兴奋剂。临床上麻黄剂量减到二,跟其它药一次煮完亦可。 肾脏病的水肿、缺氧晕倒、沼气薰倒 均可用麻黄加术汤,既去湿又宣肺。 3、湿在皮下:麻杏薏甘汤 皮肤上的 疣 用麻杏薏甘汤,薏仁能去表湿。此方被设计用于肌肉酸痛,皮肤是第一层,第二层是肌肉,疣长在肌肉上。 皮下湿盛时,身体里的热要从毛孔发散出去时被湿挡到,病人会“ 一身尽疼,发热 ”,黄昏时更热,该病来源于“ 汗出当风 ”,或多食冷饮。 薏仁可加重量,吃完后要避风。杏仁和麻黄是一对,杏仁跟着麻黄走的话,麻黄开再多也不会出现心跳加速或发汗太多的问题,麻黄是青龙,质轻入气分,宣肺,流出的汗是肺里的汗,杏仁色白润肺。 麻杏薏甘汤用途很广,粉剂效果也很好。 头皮屑多、脂溢性皮肤炎、手皮脚皮厚 都是麻杏薏甘汤。4、湿在血脉外:防己黄耆汤 防己黄耆汤最适合给运动少的人减肚子,尤其是女性朋友。 身重代表湿盛,当湿把血管包住时,血液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平常汗从肌肉中发出去,肌肉是阳,血脉神经是阴,湿在中间把阴阳相隔开,阳不能入阴便往外走,故病人无事流汗,还怕风。 防己形似车轮,入血脉神经周围,把其他药带到血脉外围。黄芪行气,把水液带动,重用白术去湿。因为湿在血脉旁,会动到心脏,用炙甘草强心。防己黄芪汤喝后,发微汗,肌肉里会有蚂蚁爬的感觉,下寒从小便出。 用量 :防己1两(克),炙甘草5钱,白术5钱(湿盛加量),黄芪1两,生姜4片红枣1枚(随症加减) 加减法:1、喘:加麻黄;2、胃中不和:指肠不和,加芍药,芍药止腹痛;3、气上冲:加桂枝,桂枝降冲逆;4、下有陈寒:加细辛,细辛能散寒(辛香为阳,酸苦为阴)。 5、寒湿在肌肉:桂枝附子汤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 这两个处方都是常用处方,在经方中也很有名,对应西医里的“肌纤维疼痛综合症”,浑身肌肉痛到不能动,睡觉也不能翻身。 会用到桂枝附子汤一定是肌肉痛。“ 不呕不渴 ”代表病不在少阳和阳明,而在太阳。脉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虚,涩脉代表里寒。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去白芍加炮附子,桂枝去风解肌(游走痛),炮附子去寒。 为什么不用白芍? 白芍酸收,能攻血,让脚部的血回流到心脏,同时止腹痛,病人脉浮虚,已经虚了,再用白芍去攻坚会更虚。用此观念来看 四物汤 :真正补血的是当归,当归含油脂,有点黄色,入肠胃后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大黄入肠胃后好坏都去掉),从而促进肠胃的吸收,肠胃里食物的营养是血的源头,故能补血。纯补血的是熟地,黑黑的,入血,川芎只是活血,加快血液循环,白芍活血化瘀,把瘀血排掉,这才是四物汤的原理。 桂枝附子汤剂量 :桂枝4钱,炮附子2钱,生姜2片,炙甘草2钱,大枣12枚,6碗煮2碗。喝的时候按体格大小调整剂量,比如体格大的每次喝1碗,体格小的每次喝半碗。 “ 大便坚 ”,是因为中焦湿盛,把肠子挤压在一起,故大便不容易出来,而非便秘,经方的治症原则是“ 湿家不可攻下 ”。这时候用白术和炮附子,白术剂量大于炮附子, 白术 去中焦的湿,把湿收敛起来, 附子 是阳药,游走全身,让身体微微出汗,甘姜枣补回肠胃的津液。如果七天没有大便那可以攻下,湿梗到的话只是大便困难些,不会没有大便。 白术附子汤去掉甘姜枣便是术附汤。经方中有两个排脓汤: 术附汤 和当归赤豆散,脓疡在骨头上或身体很深的部位用术附汤。术附能把很深的湿提升上来。 “ 其人如冒状 ”是说喝了药有点晕眩,是“中病”的现象,代表处方剂量都开得刚刚好,药力在发挥作用了。 白术附子汤剂量 :白术4钱,炮附子2钱,炙甘草2钱,生姜2片,大枣6枚,️3碗煮1碗。 为什么重用白术? 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脏里的湿、三焦的湿和肌肉里的湿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再利用炮附子把湿推出去。 7、寒湿在关节里(痛风):甘草附子汤方 这个是治疗痛风的处方。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经方就是药简力专。之所以会有痛风,是因为风、寒、湿同时存在体内。然痛风发作时关节外是红红滚烫的,看似热症,为何是寒?这是 关节处阳不入阴的表现 。正常人阴阳协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当风寒湿阻在阴阳之间时,阴在里面,阳在外面,阳入不了里,故摸上去是烫的,但病人没有发烧症状。 甘草附子汤剂量:炙甘草2钱,炮附子2钱,白术2钱,桂枝4钱,六碗煮三碗。 重用桂枝,其他等量。 为什么重用桂 枝? 附子走肾,能走骨节,打进关节里面,但附子一定要碰到桂枝才能进入到四肢末梢的关节里去,否则会停留在髋关节或膝关节,痛风多发在四肢末梢的关节处,然后白术过去把关节里的湿拿走。这三味药在跑时力量很强,用炙甘草固护心脏,强心。体格大的人桂枝5钱,另三味各3钱,浓煎5碗煮1碗亦可,一剂即中,因为病人已痛得要死。此方速度很快,一二剂就好。 “ 汗出复烦者 ”说明还有痛,再吃,不痛就好了。才区区五味药,却是治疗痛风速度最快的处方。 倪师课程里的钱、两都是台湾的剂量标准,换算成大陆的标准是:1钱=克,1两=克,为方便计算,两/钱X4=克,即可。 总结: 皮肤表面的湿用 麻黄加术汤 ,湿在皮表以下用 麻杏薏甘汤 ,湿在血脉神经周围用 防己黄芪汤 ,腋下多汗、睾丸积水均属于湿在血脉神经边,湿在肌肉用 桂枝附子汤 ,湿在中焦用 白术附子汤 ,痛风用 甘草附子汤 。还有两种湿不在此列:湿在血脉里和很严重的类风湿型关节炎(关节变形),后述。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金匮要略痉病论文

“痉病”即脑膜炎;“湿病”就是风湿,有时候在身体里面,有时候在关节上;“暍(ye)病”就是中暑,这短短的一篇把这三个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么厉害,用对了就能药到病除。 同样是痉,中医分两个: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刚,简单讲是无汗。柔,就是有汗。 张仲景开的两个方子,一个是葛根汤,一个是栝萎桂枝汤,都是一剂(碗)即治。 遇到太阳病,如果是发热脉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如果是太阳病发热,项背强几几然,就是葛根汤证。现在是太阳病在发热的时候,一摸到病人的脉,不浮却沉又细,代表病往里走、里虚寒了。 沉脉代表是里症,细脉代表里寒很盛。 身体里面的寒很盛,代表我们整个脏腑功能都变差了,中医叫做寒太盛,这个时候容易造成痉病,难治。 痉病的成因是 水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够时就会产生筋挛,开始壮热、大热。当里寒很盛的时候,水喝到胃就被排掉了,水分补充不到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是痉病的成因。所有的痉病不管是刚痉、柔痉,包括后面还有一个大承气汤证,通通是因为伤到津液引起的,即津液不足了。 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太皮,还有可能是医生开的发汗药开太过,故开方时可多加些甘姜枣。 下面是治痉病的几个大原则: 一般来说,外来的病忌攻下,误攻下会伤津液,因为血的源头是胃,攻下把源头攻没了,“复发汗”,血里的津液更不足,便成痉病,必抽筋。 疮家本身血虚,因为我们的抵抗力是藏在血液里的。青春豆不属此列。 痉病的抽筋是整个身体都拘挛起来,然后病人整个身体向后弯过去,胸腔张得很大,肚子整个凹下去,嘴巴咬得很紧,眼睛往上吊。 人的津液来自肠胃,先天的免疫系统也在肠胃,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自然出来抗衡,当病毒进入脑部时,津液随病毒一起上冲,肠胃里会空虚。突然腹胀大者,代表津液回头,免疫系统赢了。 痉病的脉都是直上直下,速度非常快,紧如弦。 灸疮就是艾绒烧出来的疮,在这种状况下发生痉病就很难治,灸疮可用白术、黄连、知母打粉外用,白术去湿,黄连去热,知母去烦(如果病人有烦躁的话)。现在都是用艾条做灸,笔者的临床经验是:灸出水泡或不慎烫到成疮时,马上敷上艾灰,刚敷时会剧痛,但过后无任何不适,结痂牢固,碰水也无妨,艾灰有很好的杀菌和收湿功效。 接下来是金匮的第一个方子。栝篓根又名天花粉,能生津止渴,糖尿病消渴症时多用之。另有栝篓实,多用于胸痹(心脏病)。常人的血脉里,25%是血,75%是水,如果血脉里的水不足,就会出现痉病,血过热就会发烧。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却“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如果不是“脉反沉迟者”而是“浮紧”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脉症不同,这就是栝蒌桂枝汤证了,用于柔痉,柔痉是有汗,发病时比刚痉慢,刚痉更严重。 栝蒌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用量是“两”换“钱”。治症时用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不然的话余毒会留在肠胃的宿食里,故经方里常用姜甘枣:生姜去胃里的停水,甘草解宿食的毒、分解宿食,红枣增润津液。 前段说的是有汗,就是表虚掉了,所以我们必须用栝蒌桂枝汤去解。汗尿同源,汗多尿也多是在丧失津液,运动时汗多尿少是正常。现在是“ 无汗,小便反少 ”,比前段更严重,代表热闷在里面,发高热,热的性是往上走,故 气上冲胸口 ,整个胸部都胀起来,肚子却很小,也因为热气往上冲,于是“ 口噤不得语 ”,嘴巴紧绷说不出话,似发癫痫,当病人发痉病的时候,要注意预防病人会把舌头咬断掉,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舌头撑开来,干万不要让病人咬到自己的舌头。 临床上有的孩子 一运动就晕倒 ,就是葛根汤证,因为热没有地方渲泄。北方出生的人毛孔天生紧密,不容易出汗,其泄热的途径是小便,故中医有两种去热的方法:一是发汗,二是利尿。 “欲作刚痉”这也是葛根汤证。欲作刚痉跟已经刚痉都是葛根汤证。葛根汤中葛根、麻黄、桂枝的比例是4:3:2,麻黄去节,按《神农本草经》,麻黄似竹子一节一节,其节的药性是止汗,其身为中空,药性是发汗,色青故名青龙。麻黄汤又名返魂汤,小孩子昏迷、夜尿(阳虚无汗)均可依症来用,若夜尿的症是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一样可以治夜尿。 倪师的临床经验是:为防止病人搞错先煮后煮,麻黄只开2钱,干脆一次煮完。 栝萎根生津,制造津液,而葛根是升津,升提津液。升津后桂枝入肌,把它提到皮肤表面,麻黄过来把毛孔打开,汗出。为了防止前三味药走太快,再加甘姜枣,甘草灸过后除了解毒还能强心。 桂枝汤需啜粥,葛根汤、麻黄汤无需啜粥,无论哪种汤,用汗剂治伤寒表症,一般第二天中午胃气会恢复,但千万不要吃肉类,因为肉类不易消化,停在胃里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喝稀饭配蔬菜更易消化。 这个是西医所谓的“无菌性脑膜炎”,由大便的浊气上冲到脑导致,也就是说:脑膜炎发病成因除了血里的水不够外,还有一种是大便堵在肠子里。如果大便的浊气跑到心脏,就是奔豚,处方是桂枝加桂汤。 处方中厚朴、枳实各5钱,大黄4钱,芒硝3钱,枳朴比硝黄量多,然临床上倪师用硝黄多于枳朴,以取其迅捷。 枳实形似心脏,能入心,同入小肠。厚朴入大肠,能宽肠。若无枳实厚朴,排便时会因干燥无津液而痛,所谓宽肠亦即增润津液。 倪师的临床用量: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3钱,六碗煮二碗或三碗煮一碗分两次服。芒硝生用取其迅捷,大便一旦出来了便停余药。如何辨症是大承气汤症? 1、舌苔黄;2、问病人家属“几天没大便了?”;3、腹诊,按压天枢穴,拒按;4、病人会出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弃衣而行、登高而歌的现象。 以上便是中医治疗痉病的三个处方,仅三个就够用了。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对痉挛的病因病机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指出痉挛、震颤症候,外与风、寒、湿有关,内与肝、肾二脏有关。《灵枢经脉》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金匮要略》继承、发挥了《内经》的理论,指出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可引发本证。此后,历代医家又广泛吸取前人之精华,结合临床实践,补充《金匮要略》之未备,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如《景岳全书痉证篇》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至清代,温热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痉证病因病理的认识,提出热盛津伤、肝风内动引发本证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渐臻完善。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篇》所说:“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同时,在外邪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的认识。

病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给痉证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使之不断扩充,逐渐完备。其具体治疗方法,属外邪引发者,治以祛邪解肌,祛火生津;属阴虚血少者,治以补气养血;属肝风内热者,治以滋阴潜阳,镇肝泄热;属病久入络,气血阻滞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痉。

在祖国医学中尚有“瘈疭”一证。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篇》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至于瘈疭与痉证的关系,在《灵枢热病篇》说:“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也”。《温病条辨痉病瘈病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大抵痉、瘈、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因此可见,瘈疭亦为痉证症状表现之一。

归纳起来,患肢痉挛这一症候的病因病机如下:

(一)风寒湿邪,壅塞经络

风寒湿邪,壅塞经络,气血为之阻滞,筋失所养,发为痉挛。《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说:

“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挛缩之证见矣”。

(二)阴虚火盛,痰火阻络

素体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日久炼液成痰,瘀久化火,痰火互结,阻滞经络,气血不得荣养机体而致痉挛。《医学原理》云:“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血不荣者”。

(三)肝阴不足,虚风内动

肝阴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王孟英按:

“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本,以致痉厥”。

(四)气血两虚

素体气血不足,或因亡血,或汗下太过,气血津液亏耗,不能濡养筋脉。《难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原理》论:“盖筋脉无血荣养,则强直不能运动,痉病之证是也”。

(五)督脉损伤,阳气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督脉损伤,瘀血内停,阳气不得输布肢体以柔养筋脉,也可导致肢体痉挛。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医学教育 网原创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医学教育 网原创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 索引序列
  • 金匮要略历节病论文
  • 金匮要略论文历节病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论文
  • 金匮要略病证论文
  • 金匮要略痉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