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有哪些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有哪些

1、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2、刘瑞恒: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

刘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3、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4、王世真:中国近代和现代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5、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国的第一个肝脏模型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 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杨金祥杨金祥,男,1935年12月生,浙江省武义县人。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中文名:杨金祥出生地:浙江省武义县出生日期:1935年12月职业: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代表作品:《毕业论文设计与新药开发技术接轨的研究》性别:男人物简介1992年成功研制了家喻户晓的劲酒,2010年又推出了新一代的保健养生药酒--夯酒。人物经历杨金祥教授长期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术思想先进,始终活跃于本学科的前沿,并有丰富的组织实施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现任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中日合作同济明治医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劲酒厂与湖北春祥食品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等。目前,杨金祥教授在社会兼职有各种医药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与主委,各种医药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抗癌、抗病毒药物转释系统和抗衰老中药制剂研究。先后发表主要论著48种,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如《抗癌药物强化靶向新剂型研究》、《抗艾滋病中药制剂研究》、《宫藏慈禧光绪强身延寿秘方及其制剂研究》等,受邀赴台湾、美国等地进行专题学术交流。《抗癌中草药制剂研究》一书曾由日本静冈药科大学翻译出版。多项研究成果与研究论文获奖,其中省级成果一等奖一项、部委级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如《88—Ⅱ号宫颈栓促宫颈成熟作用的研究》、《小牛胸腺肽口服剂型的研究》、等先后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计生委的奖励。中国劲酒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使一个连年亏损的小酒厂,一跃而成为年销售额几十亿的大企业,2010年劲酒年销售额就超过40亿。2011年杨金祥教授又成功研制了新一代保健养生药酒--夯酒,“夯酒”采用优质粮食酒与天然食用原料配制,酒度较低,醇纯味正,甘香优雅,不含任何添加剂与防腐剂。男女适饮,老壮皆宜。或聚餐、或自酌,即可缓解工作压力,恢复心身疲倦,获得生活享受,更是一种新健康理念的实践体现。

临床中药学的老一代学术带头人颜正华教授是我国中药学高等教育学科创建人之一,素有南凌北颜之称他学验俱丰,德高望众,参加了《中药学》(二版、五版)教材的编写,并多次出国讲学,深受国内外同 行的尊重和赞誉。为国内外兄弟院校培养了一批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的骨干。南凌北颜中的另一人即是已故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凌一揆。他是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编《中药学》统编教材的任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第二版) 。1973~1984年,该书又经修订,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终是该书的主编。学术带头人高学敏教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成药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管局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药品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保密技术级专家评审组专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麻醉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承担教育部博士点课题2项。出版专著13部。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是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评审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菊苣双降胶囊药理及临床研究等国家、部局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有很多,比如吴尚先,凌奂,陈莲舫,刘瑞恒。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凌奂(1822-1893年)清代医家。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凌云十一代孙。师从吴古年。撰有《饲鹤亭藏书志》三卷。通晓男妇、大小方脉等诸科,求诊者盈门,太平天国期间授天医医院仙官,曾为李秀成等治病。陈莲舫(1837~1914) 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青浦陈氏十九世医。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刘瑞恒(1890~1961),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

临床中药学的老一代学术带头人颜正华教授是我国中药学高等教育学科创建人之一,素有南凌北颜之称他学验俱丰,德高望众,参加了《中药学》(二版、五版)教材的编写,并多次出国讲学,深受国内外同 行的尊重和赞誉。为国内外兄弟院校培养了一批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的骨干。南凌北颜中的另一人即是已故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凌一揆。他是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九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学术顾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编《中药学》统编教材的任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第二版) 。1973~1984年,该书又经修订,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终是该书的主编。学术带头人高学敏教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成药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管局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药品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保密技术级专家评审组专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麻醉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承担教育部博士点课题2项。出版专著13部。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中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是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评审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菊苣双降胶囊药理及临床研究等国家、部局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药学专业名人有李时珍,孙思邈等。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获得特别贡献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文梅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陈志南教授、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唐家琪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王四旺教授等5位获得突出成就奖;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黎获得青年学者奖。唐希灿院士发现的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石衫碱甲衍生物“ZT-1”获多国发明专利。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研制的治肝炎新药双环醇和联苯双酯在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周义清研究员是抗疟新药复方甲醚的第一发明人,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首选药。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是民间科技基金组织,其宗旨是奖励在药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资助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1828年,贝采里乌斯和俄国多尔巴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奥桑(Osann,G.W.)到乌拉尔山的铂矿去考察。他们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粗制铂后的残渣,贝采 里乌斯从中取得钯、锇、铑、铱四种金属。奥桑则不同,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三种新金属,并命名为Pluranium、ruthenium、Polinium。1840年克劳斯对铂溶在王水中的残余物深感兴趣。他从彼得堡的一名炼铂匠那里购来铂渣两磅。经分析后,从中不仅提出微量的钯、铑、锇、铱等金属、并取 得百分之十的铂。这个分析结果克劳斯呈报政府矿物当局,财政大臣康克林伯爵完全赞成克劳斯的研究报告。政府矿物工程师主任契夫金赠给二十磅铂渣作为礼物。克劳斯将铂渣、苛性钾、硝酸钾混在一起,放在银坩埚中加热烧红,约经过一个半小时,把反应后熔块投到大量水中,放在黑暗的地方静置四昼夜,色的溶液。加 入硝酸酸化,可见柔软的黑色沉淀物(二氧化锇)析出(其中含有部分氧化钌)。克劳斯将黑色沉淀物与王水一同蒸馏,可得黄色晶体(四氧化锇)。在蒸馏后所余 的残渣中加入氯化铵溶液,得到一种盐(氯钌化铵)。锻烧此盐,得到海绵状的金属。克劳斯出于爱国的热情,同时也为了表彰奥桑的工作,新金属的名称仍保留Ruthenium(钌)字,意即“俄罗斯”。钌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温度达100℃时,对普通的酸包括王水在内均有抗御力。钌是极好的催化剂,常用于氢化、异构化、氧化和重整反应中。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药学家张涵庆(2003-9-27)张涵庆,研究员、植物学家、药物家。1932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向阳村。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系,分配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员、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地区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植物化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职称评委、《新华本草纲要》编委、《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编委、《植物资源与环境》杂志常务编委、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华东地区植化专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等职。四十余年来,擅长药用有效成分及经济植物成分提取、分离机化学结构的鉴定以及天然产物开发利用,作出了巨大成绩,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南京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主要发表论文有:《薯蓣留体皂甙元的含量和测定》、《杭白芷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爪叶鸟头根中生物碱的研究》等80余篇。主编出版有:《留体激素药源植物》、《植物成分分析法》。参加编写的有:《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007-03-20 14:30:49)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湖北蕲春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22岁随父从医,继承家学,一生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他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百姓求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医书,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书中收集原有诸家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该书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流传国外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医学论文大佬有哪些人物

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颜福庆――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中西合璧——张锡纯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林可胜——医学家、生理学家 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病毒学家----黄祯祥裘法祖——外科学家宋鸿钊——妇产科专家王叔咸——内科学家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 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 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 吴英恺——胸外科专家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荣独山——放射学家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 牛惠霖、牛惠生——中华医学会历任会吴执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黄家驷——我国近代外科学的奠基人苏德隆——预防医学前辈李果珍——放射学的名人 高镜朗——儿科医学先驱许英魁——神经病学家吴恩惠——放射学家钟南山——呼吸病学家林巧稚——现代妇产科专家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陈耀真——现代眼科学的奠基者陈星荣——影像学家张金哲——小儿外科专家 胡亚美——儿童白血病治疗与研究专家 缪天荣——中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张晓楼——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夏镇夷——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 邵令方——河南的世界级胸外科大师许培钦——布加客星黄飞鸿——近代中国名医梅森——热带医学之父韦钰——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赵以成——神经外科的奠基人 钟惠澜——热带医学家、血吸虫病学家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范权——儿科泰斗 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刘士豪——内分泌与代谢病的创始人傅培彬——外科专家谢志光——临床放射学专家 郑集——生物化学家 黄志强——肝胆外科专家郭应禄——泌尿外科学家曾宪九——外科学家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专家覃祥官——中国合作医疗之父毛文书——眼科专家梁伯强——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钟世藩——儿科专家 秦光煜——病理学家 林树模——生理学家陈国祯——内科专家周寿恺——医学教育家、内科学家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唐由之——中医眼科学家 应元岳——首先在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的热带病专家杨贵贞——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 曹雪涛——免疫学家汤钊猷——肝癌专家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 陈邦贤——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杨国亮——皮肤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郭祖超——医学统计学家,医学教育家顾恺时——上海胸科医院的创始人李宗恩——热带病学研究创始人唐崇惕-著名寄生虫学家陈竺---- 血液分子生物学家吴珏——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姚新生——药物化学专家姚开泰——肿瘤学家 余桂清——中医肿瘤学泰斗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王成琪——中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葛宝丰——全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 王吉民——近代著名医史学家尚志钧——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黄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 林则——中国牙医之父武忠弼——中国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谢少文 ——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吴绍青——肺病学家,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任廷桂——外科专家李凤林——儿科医萃,中医儿科学寇桂西恩——艾滋病防治专家 朱恒璧——药理学家

①张景岳,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汉族,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②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著有《本草纲目》。 ③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朋,西乡石墅(今安徽祁门二都)人,明朝御医。年少时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知识,其天性聪颖,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算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医药造谐较深。陈嘉谟精研医学,尤精本草,著有《医学指南》和《本草蒙筌》2书。 ④夏英,明代医家。字时彦。仁和(今浙江余杭)人。世业医。尝取祖遗诸书,撰《灵枢经脉翼》二卷。 ⑤刘纯,明代医学家。字宗厚,淮南吴陵(今属江苏)人,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尝编《医经小学》,系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另又辑成《伤寒治例》、《杂病治例》等。又将徐用诚之《医学折衷》加以补益,成《玉机微义》五卷,亦颇有发挥。 ⑥赵继宗,明朝医学家,浙江慈溪人。弘治三年,登进士第。赵继宗将自己所写的三十三篇医论汇编成册,取名为《儒医精要》,因其医学论著的目的是“略举诸症精要”。赵继宗的《儒医精要》曾广泛流传,在日本,日本学者真柳诚有《儒医精要解题》行于世。《儒医精要》成书后被送进了太医院,在礼部刊行,成为当时朝中医务的重要资料。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及事迹

黄先来黄先来,男,1963年8月生,汉族,江西省于都县人。中医师,太极内丹术修习者。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药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于都县中医药研究学会会长。在国家级医学期刊或会议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入选《春华秋实风雨从医路暨中华百强名中医》,是国医大师陆广莘生命健康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成员。其事迹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档案录。中文名:黄先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省于都县出生日期:1963年8月职业:中医师毕业院校:江西中医学院代表作品:论文《试论中医药在调治精神性疾患中的疗效探讨》等人物履历1981年起习练气功,后自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科学、中医经络学、针炙学、人体解剖学。精通《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1999年入江西中医学院进修一年。2002年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2003年起云游四海,一共拜访了十几位国内知名气功师、杨式太极拳师,得到许多高僧隐士指点。2010年撰写的论文《试论中医药在调治精神性疾患中的疗效探讨》入选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并参加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同年创办江西省于都县中医药研究学会,建立散居于城乡之间民间中医人员信息库。2011年撰写《江西赣南200例中风患者服用步长脑心通胶囊临床疗效观察》发表于《世界中医药》杂志。2011年被邀请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八届世界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学术研究黄先来将太极内丹气功与祖国传统中医辨证思维相结合,用太极心念功法融入中医辨证,辨病之中。主张中医不仅体现在给患者吃药、用药,更应当给予患者思维观念之改变,引导患者以太极心念功法生活起居,调控人的情志、意念、欲望、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扶正祛邪。治病先治人,融天地万物于一体,吸天地之灵气,盈万物之精华,时运循环,生灭不己,可由盛而衰,也可由衰而盛,用太极功法修身养性,参学悟道,增强人体之自愈自强功能。黄先来医师经过几十年潜心修炼,结合长期中医临床实践,将中医之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痰瘀辨证融入太极内丹功法,即太极心念功法中,扶持人体正气,调动人体潜在生命能量,进而达到人体疾病自愈。他发现人类生命体具有巨大的生命健康自愈能力,尤其人体生命潜在能量尚有诸多开发空间,时至今日人类医学先进设备仍未探明人体潜在能量。通过对祖国传统中医中关于“精、气、神”的理论,经络、“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学说之探索,黄先来对人体医学的理解上升了到更高的层次:主张德性大于一切,失德者功法难上身,缺德者疾病易缠身。而从调控人的欲望、情志、意念入手,吸取天地灵气,开发人体潜能,进而达到延年益寿以及自主掌控生命,才是通往人类生命健康的正道。学术交流多年来,黄先来数次组团带领于都县中医药研究学会会员参加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在福州、昆明、广州、西安、北京、武汉、天津等地举行的中医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增进了医技灵感。六年间共有近百名基层从业人员参加,其中有许多过去并未经过系统中医理论研修的民间中医,都获得了国家继续教育学分和证书,受益匪浅。个人荣誉近几年,黄先来受到世界药品发明人、全国人大代表赵步长多次邀请和作学术指导,并亲笔题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沈志祥等领导亲笔为黄先来题词。并担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收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屠哟哟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我自静默向纷华》,一本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的书,精神漫步,心灵沉思,置身大自然,发现生命的本真。此书作者英国女作家莎拉·梅特兰(毛姆文学奖获得者,女权活动家,小说《遥远的北方》被改编成电影,杨紫琼主演,轰动一时),生于上流社会,长于喧嚣热闹,最后皈依静默。她的足迹遍布荒原孤岛、沙漠高地,体验静默,思考静默。此书可看作现代文明中,逃离都市的一个隐喻。

卢梭在湖畔漫步,孤独地沉思;梭罗在湖畔的木屋,用一把简单的斧头,砍去人生多余的枝节;E。B。怀特告别过去,在缅因湖,养了一只小猪;这一次,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女权主义者,却在给怀中的婴儿喂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丰富的、广饶的静默,心灵安宁之时,哲学的、宗教的、诗意的思考降临。

莎拉·梅特兰置身广袤的自然,凝神倾听大自然的天籁,她能够分得清高处山坡上的寂静与沙漠里的寂静的区别。她能听清楚18种流水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交织覆盖,谱出一曲水的交响曲”。雪线之上,没有水声,水被冻住了。发现自己,忘记自己,都可以在静默之中。

静默藏在语言之下,却比语言高明。静默像永恒一样深邃,语言如时光般肤浅。奢华、浮华、纷华,如潮水一样退去,留下空旷的沙滩,静谧、静默、静思,留在心中。静默不一定在"云深不知处",亦可能在自己的斗室中。在莎拉·梅特兰的笔下,静默是一种宗教般的体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静默之歌是文学永恒的旋律。在静默中追寻神的指引,写下神秘祷词的特蕾莎修女;在喜马拉雅山静修三年的英国比丘尼丹津·芭默;修道院奠基人安东尼,用静默与内心的魔鬼搏斗;作家卡夫卡则在他给情人的信中说道:我总嫌静默不够深,总嫌黑夜不够黑。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在《新爱罗伊斯》中被静默所动,心灵和感觉都恍惚起来。寂静让德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皮卡德心平气静,疲惫不堪的神经得到了抚慰。华兹华斯在他的名作《亲近不朽》中,将静默视作“极乐”。

静默与众神同在,起初,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来所有的静默,都有待打破。静默如同归巢的鸟儿,纷纷飞向莎拉·梅特兰虚空的灵魂,她以发现的目光,欣赏众多的艺术品蕴含的力量和大胆的幽暗之美,“这是可以看得见的静默”画家拉斐尔在《圣母与圣子》中刻画出慈祥柔和的目光,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达芙妮与阿波罗》,在达芙妮即将变为月桂树的那一瞬间所展现出来的惊愕时刻这里大理石将所表现出来的痛苦瞬间凝固于静默之中。

《我自静默向纷华》虽然是梅特兰个人的精神自传,是个人的心灵史,是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沉思录,但是,对于现代人被噪音搅乱的头脑来说,它无疑是人生的清凉剂,让我们在忙碌如陀螺旋转的时刻,抽身而退,获得心灵的自由。

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最好在夜阑人静之时,仿佛倾听到天上璀璨群星的窃窃私语;最好在潇潇春雨洒落之际,当春雨随风,滋润大地,万物萌动、生长,读这样一本书,会发现,那些消逝了的人与往事,一一重现,在静默中生长,与心灵对话。

不一定拥有一个瓦尔登湖,生命才可以沉思;不一定夏日走过山涧,人生才可以丰饶。一本打开的书,我自静默向纷华,在孤寂的生活中,发现内心的旅程刚刚开始。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2000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如果用拯救的性命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绝对独占鳌头。

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南非各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治疟救生,屠呦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毅然接下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那时,疟疾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屠呦呦便走访民间,整理有关疟疾的各种药方。她凭着一双脚,走遍大街小巷;靠着一双手,记遍医嘱药方。“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屠呦呦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这些字堆积起来,超越了东南亚到南非的距离,超过了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不是所有的失败累加起来就是成功,屠呦呦研究了200多种药材,依然颗粒无收。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她放弃,毕竟许多发达国家都拿疟疾没办法。但,屠呦呦依旧不肯放弃,因为她觉得她的手上攥着无数病人的生命,寄托着他们唯一的希望。

她翻阅古代的医书,书里对青蒿的记述给了她莫大的灵感和希望。她发现有一种物质对疟疾的抑制程度几乎达到100%,这就是青蒿素。但就在她欣喜若狂之时,希望之火却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青蒿素能不能用在人身上?药一旦用错,那可是谁都承担不起的代价。

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在一次次“生命危险”之后,屠呦呦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实验成功了!在一次次“改良、实验”的死循环后,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新药证书。于是,她让疟疾患病率直线下滑了50%。

现代社会中的家长,其实有很多都不希望让孩子去搞科研,只想让他们有份好工作,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屠呦呦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却将一生都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她用行动给了人生一个非凡的答案。

屠呦呦,您是世界的福音,中国的骄傲,我的偶像。

2015年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的一年,那个奖项则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该奖后大众有两个关注焦点,一是屠呦呦的身份,他是无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留学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如何偏偏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二是发现治疗疾病的新方法是归功于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

看到大众的第1个问题时,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哪怕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坚持,那也会成为成功的那一天,这就好比马云出生并不富有的,他如何能够成为中国首富,是他运气好吗?这当然不是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去埋怨运气,没有努力和坚持,就算你有运气那也不能成功,所以说屠呦呦,为什么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呢?那就是他的努力和坚持正所谓坚持就会有回报,坚持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看到第2个问题时,答案毫无疑问是归功于他所代理的团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也不足以抵抗一个强大的团队,就像古代的秦始皇,他没有自己的兵队,没有自己的得力干将,没有忠实的职员,能开创一个自己的时代吗?当然是不能的,再举一个例子,一条筷子容易断,可千千万万条筷子捆在一起呢,要想折断那就非常的难了,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所以在一个强大的团队上悠悠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这个奖应该颁给他。

在生活中你要做一件事,哪怕做不好的,你也要努力一下,坚持一下就算失败了,你也至少努力过,坚持过,到后来自己也不后悔,不再寻求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勇往直前,我相信老天不会虐待一个拼了命努力的人。

当你认为天下无敌的时候,也需要一个人,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强大,是抵抗不过一群人的,在生活中认识一些要好的朋友,要好的兄弟,这都是人际关系中足以体现出来的朋友不在多在于对你好不好?是不是看中你身上的某种利益而交的朋友,然而这种朋友是我们要远离的损友,在你好的时候他巴结你,但是在你堕落的时候,他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朋友不再多,在于对你好不好,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有一些网上所谓的键盘侠们,想要刷自己的存在感,去骂一些拼命拼搏的科学家为我们创造的科学家,认为他们不值得领这个奖,但是仔细一想,一个人带领一个团队去研究出这个药物,功劳归功于其实是团队的,没有人说只是属于屠呦呦一个人的,所以请不要妄下断论,尊重我们的科学家。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题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每每想起这句诗,就不由得想起你——屠呦呦。眼前似是你在埋头写着报告、似是你在泥地里采集着样本、似是你在不停地摇动烧杯……时间随着它缓缓流过。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

你好,屠呦呦,敬业、无私奉献的呦呦。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危险现象,你的老伴至今仍记得你每天回家时的一身酒精味;你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老伴不知有多心疼。在你接到“523”项目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研究,与丈夫咬牙把两个女儿送到别人家去。有人说你很自私,有人说你很伟大。的确,用生命去试毒,用舍去照顾孩子的时间去研究医学的你,一个敬业的科学工作者何不让人敬佩?何不让人震撼?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你好,屠呦呦,坚持不懈的呦呦。难以想象,在设施简陋的条件下你是如何做到的?难以想象,在信息渠道极封闭时你是如何寻找?难以想象,在技术全然没有达到下你是如何做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常常“一头汗两腿泥”;一次又一次提炼,常常在实验室内摇瓶子;你与同事不气馁、不放弃,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你翻阅大量的书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如愿以偿,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成功。

“190”这是多大的概念?提炼青蒿素,这多复杂的程序?可正是因为这种“韧劲儿”,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医学史上的这片空白留下了辉煌的一章,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你好,屠呦呦,谦逊为人,淡泊名利的呦呦。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你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青蒿素的成功提取,你功不可没。然而面对采访,你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是多年来研究集体共同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集体的荣誉。”这样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强烈的团队精神,令人自愧不如。

取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饱含着多么伟大的精神,蕴藏着多么艰辛的故事。

所有光鲜华丽的荣誉下隐藏的都是数不清的夜晚、流不完的汗水、衡量不出来的努力。你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静静地用行动回报国家;你喜欢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得奖不忘身边人;你喜欢正直,蒿径一样的正直,虽遇种种非议,但不作回应,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如蒿花般,低调地努力;你如旗帜般,热烈地爱国;你如星星般,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闪耀着指引的光芒。

眼前仿佛有一个那样的呦呦,一头银色的卷发,戴着如啤酒瓶底般厚的眼镜在泥地弯着腰,用满是污泥的手翻找着青蒿,一株又一株。

你好,屠呦呦。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屠呦呦为中医药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实至名归。

清黄元御 《四圣心源》彭子益《圆周运动的古中医学》唐容川《血证论》顺便说一句,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算得上是博物学作品,作为一部中药作品实在是不敢恭维。

★总论:使用事例论据要做到:1.紧扣论点,选择真实、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2.紧扣论点,对事例进行概括,突出精华和重点,与论点有机结合;3.紧扣论点,分析事例,使事例与论点结合紧密。★议论文事例论据的选择一、选取事例论据的原则1.论据要典型。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论据才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往往难以令人置信,缺乏说服力。2.论据要确切。事例论据要使人信服。其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不少学生因为材料记忆不准确,又懒得再去核实。就凭着记忆写作,结果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文章论证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3.论据要有针对性。有的事例内涵丰富,运用时需仔细斟酌。同时,即使是同一件事,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因此,只有材料主旨与论点相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4.论据要新颖。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如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文章当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少了吸引力。诗文贵在创新,那些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写作的灵气和个性。因此。选用材料应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角度。选用那些会令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新材料,如此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议论文事例论据的概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事例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叙述事例。有的同学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引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甚至严重脱离。有的同学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例的起因,一直到事例的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简直就是四不像文体。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丢掉了“明了”。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同学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概括的,只是笼统地记得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重点交代的事情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也导致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详细越好。在作文当中,一些同学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应对策略:怎样能避免出现上述弊端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首先考虑的是说理的需要,所以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事例论据的叙述要遵循两个原则:1.概括性,论据叙述要简明。阅读下面的两则事例,比较一下,记叙同一件事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式?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946年夏,西南联大解散,闻一多也想随师生北返清华,却苦于全家搬迁费用而滞留。这时国民党当局认为昆明民主力量削弱,又嚣张起来,于7月11日夜间用无声手枪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当时一些名学者跑到外国领事馆要求避难,市内又盛传黑名单下一个便是闻一多,地下党通知他暂时隐蔽。闻一多却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参加了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会上本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介绍丈夫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却叫嚷捣乱。闻一多忍无可忍,对着会场内的千名师生和嚣张的特务,发表了一生中著名的最后演讲,宣布自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会后他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五时许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便遭军用吉普车内冲锋枪扫射而死,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负重伤,凶手则驱车扬长而去。(王文《蓦然回首:闻一多以身殉志的诗人》)前一则例子中,叙述闻一多的表现是作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论据,只有一句话,语言简洁干净,没有具体的铺展,但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后一则事例中,非常具体地交代了闻一多先生被杀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叙述详尽、细致,是典型的记叙文写法。2.针对性,选取最能证明论点的角度进行概括。如果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每一件事本身蕴含的意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同一个事例可以产生多个角度的观点。而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论点,所以,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就要有所侧重和取舍,要明确所叙事例中与论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从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方面去概述事例,删掉那些无关痛痒的要素,把相关内容简洁明了地概述出来,并灵活针对中心对事例进行强化与扩展。例如 “小马过河”1、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2、证明“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3、证明“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练习:请先阅读下面一则事例,看看这个事例中包含哪些观点?要突出各个观点,应怎样处理材料?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这一事例中包含多个观点:1、 要立志高远。2、 要有献身事业的精神。3、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突出各个观点,就要选取与观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加以强化突出。1、要突出立志高远:应着重写李时珍从小救死扶伤的志向以及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决心。例:李时珍出生在行医世家,看到父亲救死扶伤,年幼的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尽管当时行医受人鄙视,他的志向不受父亲支持,但是李时珍毫不动摇,发奋学习医学知识,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当发现药书有不少致命的错误后,年轻的李时珍更立下志向,决心重新编写科学的药物学著作。经过27年的研究,“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诞生了。(159字)2、要突出献身事业的精神,应侧重写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例:李时珍为了能完成编写《本草纲目》的伟大事业,不怕毒蛇险崖,不怕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走遍了产药的名山。有时为了能科学地测出各种药的药性,他竟然亲自尝草药,就算中毒也无所畏惧。李时珍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草药的事业,最终成就大业,写出了“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129字)3、 要突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应强调他用了27年的时光。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议论文略例排比的写作如果所选的事例是名人名事,我们还可以采用略例排比的方法叙述事例。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证明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一般是名人名事),因为这些材料多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常见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需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来就行了。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这就是略例排比的方法。如果说文中那些具体、生动新鲜的详例剖析是“点”,那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对典型的略例排比就是“面”,点面结合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注意:略例排比之后要对这一系列例子进行一个总的议论。例1: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2: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种求安之法的失败。★议论文事例论据的议论分析议论就是讲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所以在事例论证中,必须在概述事例后,对事例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才能让文章深刻有内涵,更好地突出论点(即“简洁事例+深入议论”)。但有些同学在对论据进行议论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1.堆砌论据:只有论据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2.不会分析:就例论例,分析表层化,不够深入。3.油水分离:论据不当,论据与论点结合不够紧密,或分析论据脱离中心论点。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让议论文更上一个等级呢?我们要掌握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反向假设分析、内涵分析、引申类比、综合分析等几种议论分析的方法:一、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在概述事例后,通过分析事例(果)与论点(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这样,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分析示例: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议论(因果分析法):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李时珍为什么能花上27年完成一本《本草纲目》(果——事例的结果)?因为他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论点),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始终能坚持认真研究,从不松懈,更别说放弃。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精神,李时珍终于写成了高水平的药书,造福了后人。(113字)再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议论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二、条件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常用关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分析示例:事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极快,商品极度丰富,文化多元发展,各种价值观纷呈而至,高雅的,低俗的,积极的,颓废的;钱的刺激,商品的招摇,情色的诱惑,青少年面对着一个充满复杂的花花世界。违法犯罪,泥足深陷,失足成恨的人不在少数。(110字)议论(条件分析法):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说明好坏。只有明辨,才不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只有明辨,才能保持本性的纯洁与质朴。这样无论这个社会怎样的复杂,我们都可以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做回真正的我、本来的我、纯洁的我。(92字)三、反向假设分析法反向假设分析法,就是举典型事例后,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所举的是正面事例就从反面假设,所举的是反面事例就从正面假设。得出结论体现出论点的正确性。分析示例1: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议论分析: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分析示例2: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虽然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受到一些人的耻笑,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议论分析:“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内涵分析深刻地揭示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白事例和结果的关联 。分析示例:事例: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议论分析: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五、引申类比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事例: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引申类比: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六、综合分析法。 有时候,光用一种方法分析事例,议论不够深入,为了能深入议论,使内容更丰富、充实,对一个事例可以用几种分析法结合分析。例: 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分析示例: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议论分析(综合分析法):李时珍能写成药学巨著,完全是因为他27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因果分析法),假如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不能坚持下来,松懈放弃,今天我们就不能看到令人惊叹的《本草纲目》了(反向假设分析法)。可见,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103字)★举一反三 学会道理论证道理论证也是议论,没有例子我们可以围绕观点讲道理进行议论,这就是道理论证。我们可以借鉴以上所讲的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反向假设分析法或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进行议论。道理论证示例:观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在缺乏事例的情况下(假设没积累到李时珍的例子),我们可以进行道理论证: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反向假设分析法,运用了排比)。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果分析法)。(125字)(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进行道理论证,都可以采用排比的手法把道理拓展开去,增强说理和文采,还可以达到字数要求。如上文“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小结:掌握了写作的规律将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从容面对作文,只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重视写作,那么,在高考考场上,作文将能帮助我们轻松拿下半壁江山!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及贡献

李比希对农业和生物化学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的创始人和“化学工业之父”。他在大学里设计出现代化实验室教学方法,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 这篇文章是30年前所做,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李比希(Justusvon Liebig,1803—1873)19世纪中叶以前,德国还是一个由数十个小邦国封建割据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法国巴黎。其后,在短短几十年里,德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工业上先后赶过法国和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科学也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中心。在落后的德国迅速改变面貌的这段历史时期中,德国的科学家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他们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和贡献呢?19世纪德国伟大的科学家李比希,就是这些为振兴祖国科学和工业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1天生的化学家对于天生的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来说,他生逢其时,一辈子都活跃在一个化学家大有可为的时代。1803年 5 月 12 日,他诞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城。父亲乔治·李比希是当地一位颇负名气的药剂师。母亲玛丽·卡罗琳娜·玛泽琳是个犹太人的私生女,她生育了 9 个孩子,尤斯图斯·李比希排行老二。父亲的楼房坐落在达姆施塔特城中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挂着“乔治·李比希药房”的招牌。楼房第一层有好几个大房间,那是父亲配制和出售各种药品的药房。小李比希生于斯,长于斯,那些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在他眼前展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药房还有一个被家里人称为“厨房”的附属建筑物,通常,只有那些特别复杂的医用浸膏才在那里配制,或者在那里蒸馏某种液体,孩子们不能轻易闯进“厨房”。这更加增添了“厨房”的神秘色彩。它刺激着小李比希的想象力,并磁石般地吸引着他动手去实验些什么。走出家门,狭窄的小胡同却是一个应用化学的小世界。邻居艾斯纳先生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会用脂肪、碱和盐熬制成硬挺而白净的肥皂!小李比希还常去鲍埃尔先生的染房或辛德勒先生的制革作坊,一看就是半天。热闹的集市也吸引着他,他从一位卖仙丹妙药的人那里学会了制造爆炸雷管。于是,父亲的药房成了他制造“小炸弹”的实验室。达姆施塔特城的男孩子们非常爱玩这种小炸弹,纷纷向小李比希购买。当这个孩子把自己挣到的钱交给父亲时,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无疑,这种生活环境使李比希从童年起就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只有那些在实验室中能够加以模仿再现的东西,才是值得研究的,有意义的。相比之下,学校正规教育的那些拉丁语、希腊语和语法公式,李比希感到乏味极了。上课时,他的思想总是开小差,成绩也不出色。李比希的邻桌罗意林热爱艺术,上课同样心不在焉。李比希后来回忆写道:“我和邻桌的同学罗意林相互竞争,看谁占据班上最低的位置。当我考虑实验时,他的习惯是在桌上用书盖着秘密地写东西。当我问他写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在作曲’。”小李比希玩忽学业引起了老师的忧虑。有一天,老师问他将来到底想干什么,李比希当即起立,毫不犹豫地答道: “我准备当个化学家!”这明确的回答招致的是一阵嘲笑。当时,虽然拉瓦锡、伏特等科学家的工作已为化学革命拉开了序幕,但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问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在不少人心目中,它和炼金术是分不清的。事实上,在李比希生活的时代,由蒸汽机所引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极大地促进了钢铁、冶金、纺织等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大量的化学材料和制品。例如,天然染料显然已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而工业废料煤焦油也是一个颇待研究、利用的宝库。小李比希对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不那么以为然。他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使他深深体会到,化学可以为人类生活谋取实际利益,可以为新兴产业打开大门。这种自幼培养起来的坚定信念,支配了李比希今后一生的科学活动,促使他总是力图开辟化学的新领域,并把化学的实际应用摆在重要位置上。这种追求和奋斗让李比希成为在德国科学和工业振兴、后来居上的潮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一。小李比希不是不爱读书,他是带着对化学的梦想一头扎入化学的学习中去的。他从市里大公宫廷图书馆借阅各种化学书籍。馆员海斯总是热情地接待这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他向李比希推荐了马凯尔编著的 32 卷本的《化学词典》,施塔尔的《燃素化学》,卡文迪许的著作及化学教授葛特林等人的自然科学札记。一开始,小李比希的注意力被一本名叫《锑之凯旋车》的精装本厚书所吸引。这是 15、16 世纪德国著名僧侣兼炼金术家巴赛尔·瓦伦丁写的,里面有当时的化学知识以及作为炼金术和古代医学化学理论的基础概念。这些充满炼金术语以及各种哲理和假说的书籍,很难使一个孩子从中理出个头绪来。但小李比希仍然怀着内心的向往,把宫廷图书馆书架上的化学书籍依次读完了。他更有兴趣的是在家里的药房和那个神秘的“厨房”里重复书中的实验资料。每一次实验,他都极其严肃认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从不忽略任何细节。孩童时代的这种自我严格训练,使李比希具备了化学家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巧。施塔尔(Georg Ernst Stahl 1659-1734)系统地提出了“燃素说 ”小李比希终于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他在上课时玩弄自制炸药引起了一次爆炸。父亲并没有过分地谴责孩子,他深深理解儿子对于化学的迷恋。小李比希被送到霍恩药房店主皮尔施先生那里当助手,赚钱糊口。这个勤奋能干的徒弟很快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常常独立干些活计。店主还拨给他一间阁楼,供他业余做实验。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有天晚上,李比希在阁楼里醉心于实验时,他几天前制好的一种新炸药,由于被从桌上滚下的研杵击中而发生了剧烈爆炸,掀掉了阁楼房顶,小化学家却皮肉未损。皮尔施再也不能容忍了,把他送回达姆施塔特。这一年,李比希才 15 岁。李比希回家后,父亲暗自庆幸他亲爱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从此父亲多了一个具有渊博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药房的收入增加了。尽管这样,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还是很紧张的。富有远见的父亲仍决心送儿子上大学深造。他知道,孩子的才能决非在一个小城的药房中所能施展得开,小李比希应该登上德国化学界的大舞台。1820 年,李比希进了波恩大学,第二学期又随师转入爱尔兰根大学。当时,德国大学虽然以古典学术和哲学研究著称于世,却依然在讲授一种混杂的自然哲学。著名哲学家谢林正在波恩大学教哲学课,李比希的化学老师卡斯特纳教授深受谢林的影响。德国高校偏重于哲学的教学体系,虽然使李比希获得了必要的哲学训练,这对他成为大科学家是有益的,但他不能接受卡斯特纳教授对实验工作的冷漠态度。这时,另一位教授为李比希提供了实验室。在那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确定雷酸组成的实验。埃尔兰根 - 纽伦堡大学, 德国传统的文科类大学却拥有顶尖的工程院系李比希明白,对于一个真正的化学家来说仅仅进行哲学思辨是不行的,而科学落后的德国却拘泥于古典传统,难以摆脱这个崇高的思想包袱。 李比希渴望到在世的国外大化学家身边去学习。刚好,一件意外的事件使他不得不出国。青年李比希有着热烈的社交倾向,他生性好争斗,并且往往很执拗。这样,他成为大学生中一个秘密社团的核心人物。在一些社团争端中,李比希是个引人注目的角色。爱尔兰根大学当局搜查了他的住所并对他提出起诉。李比希必须出国去避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达姆施塔特市大公的秘书,以前曾在宫廷图书馆结识过小李比希,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当李比希向大公请求给予他去巴黎学习的资助时,很快就得到批准。卡斯特纳教授也为他写了推荐信。 1822年,李比希就这样离别了祖国,前往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巴黎。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在迈出这一步之前,他面临着两个选择:巴黎和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当时举世公认的化学权威——J. J. 贝采里乌斯 (1779—1848) 所在地,他和他杰出的助手们、学生们形成了化学界的一大学派。而继英国之后,法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已有数十年了,从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大科学家 A. L. 拉瓦锡 (1743—1794) 起,法国化学学派就开始形成。19 世纪 20 年代,那里集聚着盖 - 吕萨克 (1778—1850) 、路易·雅克·泰纳尔 (1777—1857) 、M. E. 舍夫勒 (1786—1889) 等大化学家;还有著名的巴黎工艺学校校长 P. L. 杜隆 (1785—1838) ,都对近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比希到巴黎时只有 19 岁。贝采里乌斯(1779-1848),被认为是和拉瓦锡,波以耳,道尔顿一同作为现代化学创始人之一。巴黎当时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化学家,而且有最先进的实验室。在李比希的大学时代,以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有机分析和有机合成为研究对象的近代有机化学,还处于初创时期。其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碳氢分析尤为重要。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就是由于在 1810 年取得了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的第一批令人满意的结果,而闻名于化学界。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提出了著名的解释气体温度、体积和压强关系的吕萨克定律李比希再也不是一个玩忽学业的学生了。盖-吕萨克是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他讲授严格的知识体系,并启发学生思考有关化学发展方向的问题。他还亲自指导学生们做实验。可以说,李比希后来成为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是在盖-吕萨克那里受训的结果。盖-吕萨克也很快注意到这位从落后的德国来的年轻化学家。尤其是他对李比希精确地测定雷酸盐组成的工作,大为赞赏。1823 年 6 月 23 日,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会议休息时,德国科学界的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见到了李比希,洪堡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位后起之秀努力学习。洪堡对祖国的青年优秀人才,并不是停留在口头赞助上。他总是想办法提供人才成长的最好条件。这次会议之后,由于洪堡的推荐,李比希从普通大学生实验室中调出来,作为盖-吕萨克的助手转入他的私人实验室。这样,李比希开始了和法国大化学家的合作研究。他不仅掌握了复杂的分析方法,而且学会了进行系统的研究。盖-吕萨克的言传身教,法国大学注重科研实验的风气,使李比希深深体会到:利用实验室对化学家进行系统训练是多么重要。实验室及其指导者,对于学习化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示范中心。初学者只有在这里接受严格训练、接受科学原则,才有可能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李比希先后在德国、巴黎学习化学。相比之下,德国大学就落后、沉闷得多了。对振兴祖国科学事业怀有满腔热情的李比希,决不满足于个人的学业和进取。 他暗自下决心,回国后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那里受训,然后形成一支新型的科研队伍。2吉森实验室和《年鉴》1824年春,21岁的李比希返回故乡达姆施塔特。不久,他被破格任命为吉森大学编外化学教授。这项任命并没有通过吉森大学学术委员会,而是由于洪堡和盖-吕萨克两位大科学的书面保举,才获得吉森当局批准的。李比希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化学家。他那饱满的青春热情和旺盛精力,他那对振兴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崇高责任心,使他不可能把自己关闭在小实验室中潜心搞研究。 他不但要搞研究,还要推行一整套教育改革的计划。李比希认为,不能仅仅照搬他在巴黎学习的课本。他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这一大纲,为近代化学教学新体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开始着手创建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实验室。由于他是编外教授,就不能指望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他就向政府机构提交了建立化学实验室的报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实在令人沮丧,李比希迟迟得不到答复和任何实际帮助。年轻人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精神,是不可挫败的。李比希是个勤于动手的实干家,又很善于交际。他不顾一切地开始建造实验室。为此,他花去了自己800盾的积蓄。不久,政府经费也拨下来了。1826 年,年轻的李比希教授双喜临门。他惨淡经营的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终于建成了,他为之疲于奔走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建议,也得到大学教授们的一致同情和支持。这年 5 月,他还同亨利艾塔·莫顿豪小姐举行了婚礼。李比希的实验室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是利用一个废的空兵营改造的,里面没有通风设备。屋子中间是一个大煤炉,靠墙四周摆着椅子。别看这个实验室貌不惊人,它却是德国科学家自己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机构,体现着训练新型科学家的整个新模式。有经验的化学家在这里精心安排实验计划,把学生从一个阶段引导到下一个阶段,从系统严格的操作训练到能在科学家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实验室不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接受真正的科研训练。吉森大学李比希的实验室无疑,李比希是这个实验室的灵魂。无论是他那作为教师的磁石般的吸引力,还是他那高超的分析技巧,都使他在推行教学改革时获得了信任和成功。而且,当他在训练学生们时,也能够自己动手搞一系列研究。化学研究从化学家个人的实验,变成了有组织的研究计划,其结果是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同时涌现。这一光辉的典范,很快在其他实验科学里得到推广。李比希的肖像画,作于 1821 年就这样,从李比希开始登上德国科学和教育舞台那天起,他就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化学家,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科学活动组织家和教育家,其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他对一门学科——有机化学的贡献。 他所创建的吉森实验室,在化学史上是现代实验组织和教育相结合的开端; 在德国,它是科学和工业振兴的一个坚实而又光辉的起点。 正如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1826 年,在吉森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从那时到1914 年,学术研究的有系统的组织工作,在德国异常发达,远非他国所及”。作为一个科学事业家,李比希还渴望掌握更有力的手段。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1832年李比希开始编辑出版《药学年鉴》 (Annalen der Pharmacie,1832—1839) 。1840 年,它改名为《化学和药学年鉴》 ( Annalen der Chemie und Pharmacie) 。这是李比希对德国科学发展最持久的不朽功绩之一。他去世后,杂志改名为 《李比希化学年鉴》。至今,它仍以这个响亮的名字刊行,是当今世界化学领域权威性学术刊物之一。 (编者注:1998年,这本期刊和欧洲一些其他化学期刊合并成欧洲有机化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化学和药学年鉴罗伯特·迈尔( 1814—1878 )在 1842 年完成了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但是得不到当时物理学界的承认。李比希却同意将它发表在自己的年鉴上,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勇气。 因为这篇论文包括了关于热功当量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包括了能量守恒的伟大原理。教学、科研、实验室工作和写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已经是够沉重的负担了,但是李比希仍然耗费大量精力,从事《年鉴》编辑工作。 他仿效贝采里乌斯的做法,对每一篇刊载的文章都要加上亲笔写的短评。为了评论化学论文,他在写短评前要在实验室里对文章进行验证。 通常,他把验证工作交给助手们。可以想象,李比希正是以十倍的热情从事这些头绪繁多的工作的。李比希所推行的这一套一反德国沉闷传统的新教学法,无疑是有生命力的,加之他那旺盛的活力,出色而热情的个性,他很快吸引了和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学生。科学人才在德国成批地涌现出来。在之后数年、数十年中,这些学生成为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领导人物。他们既有大学学术中心的、也有工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李比希的学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这样一些人。奥古斯特·霍夫曼 (Hofmann,1818—1892) ,他是在吉森大学学哲学和法律的,在李比希魅力的感召下转学化学,后来成为李比希最主要的助手。他从煤焦油中制取化合物,这些成果对于德国强有力的染料工业在 19 世纪后期的迅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他接受柏林大学的聘请后,便在那里建立了化学研究所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他还于1868年创建了德国化学学会。赫尔曼·费林 (1812—1885) ,他后来发明了测定单糖的方法和反应试剂,是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工业技术家。稍有有机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弗里德里希·凯库勒( 1829—1896 ),1865 年,他首次满意地写出苯的环状结构式,对有机化学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本来是进吉森大学学建筑的,也是在李比希的感召下改攻化学。卡尔·弗雷泽纽斯(1818—1897),从 1841 年起成为李比希的助手,他发明了新的化学方法,并效仿李比希,在威斯巴登建立了另一个至今闻名于世的实验室,还终身从事编辑《分析化学杂志》 (Zeitschriftf ü r Analytische Chemie) 。雅各布·弗尔加德,他以创立用途广泛的精确的滴定法而载入化学史册。霍夫曼在化学领域做出过许多杰出贡献这些杰出的德国科学人才,又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们用李比希所示范的科学精神,献身于德国的科学、教育和工业事业。众所周知,德国的科学的赶超是以化学为突破口的。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出现了普遍的工业高涨热潮。其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尤为迅猛。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的酸、碱化学工业品产量已占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照相化学产品驰名世界。因为这些工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引进新产品进行不断的更新。这些工业的优势在于组织和教育。要能提供训练有素的化学研究人员去探索新产品,要能提供化学工程师保证有效地生产和推销。显然,这场较量的优势在德国这一边。正是李比希开创的教育传统把大量只有平凡能力的人训练成为化学工业所急需的大批化学家。据统计,1890 年德国化学家竟达英国的两倍之多。李比希的学生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如奠定原子价学说的著名英国化学家——爱德华·弗兰克兰 (1825—1899) ;确定乙醇、乙醚化学式的英国化学家亚历山大·威廉·威廉姆逊 (1824—1904) ;创立有机化学类型说的著名法国化学家查理·热拉尔 (1816—1856) ;意大利著名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波列罗 (1812—1888 ) ;还有被门捷列夫誉为“俄国化学家之父”的 A. A. 沃斯克列先斯基也是李比希的学生。从 1824 年李比希到吉森,至 1852 年他前往慕尼黑的 28 年间,以李比希的实验室和《年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机化学的吉森学派,李比希和他的学派声名震动世界学术界。3深入有机化学的原始森林李比希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组织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个走在科学前沿、披荆斩棘的杰出科学家。当时,无机化学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有机化学则是刚刚引起人们的兴趣,它的实践和理论都还处于一片混沌的混乱状态。醋酸可以用 19 种不同的化学式写出,每个化学家都认为使用自己的一套化学表达式是独立见解的标志。对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否遵循着同样的化学规律,化学家们持不同见解,争吵激烈到了相互攻击的地步。李比希的挚友、伟大的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 (1800—1882) 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足以反映出他们所处的时代,他说:“有机化学当前足以使人发狂。它给我的印象,好像是充满着最新奇的东西的原始森林;它是一个狰狞的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李比希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混乱中找到秩序,要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发现并坚持真理,首先必须奠定可靠而又迅速的分析方法。 因为理论必须要由实验来鉴别,而当时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是太落后了,要弄清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李比希的科研重点是,通过对大量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李比希首先着手解决有机化合物基本分析的一般性困难。他发现,用传统的燃烧方法分析得出的有关氮的结果是不可靠的。于是,他采用他和盖-吕萨克所提出的在真空中燃烧的方法来减少误差,并把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其他有机酸的分析程序。李比希还发现,碳的分析也有特殊困难。因为含碳的生物碱的分子量很大。在确定碳的含量时,只要有1%的误差,就会导致错误的分子式。他想,溶液是不宜于分析分子量大的化合物。为此,李比希作出了关键性的技术创新。他采用了一种新装置,使燃烧的气体通过装有氯化钙的管子来吸收水分,然后再用苛性钾完全吸收碳酸。这种新方法,得到可以分析的分子量十倍于原有的方法。此外,他还做了大量的改进,从而建立了一套简单得多也可靠得多的程序。这种分析程序很快成为化学界的标准程序。最终在 1830 年,李比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技术。 他和他的学生们用这种方法,分析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得到了精确的结果,并进而给出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这就使化合物的类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了。这些分析和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有机化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正是这样,李比希从分析方法入手,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在有机化学的原始森林中,开辟出一条路来。李比希沿着自己的路,辛勤地工作着,他一生分析过数不清的化合物,给出了一个又一个化学式和反应式。也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维勒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1829 年底,李比希在海德堡大学施皮斯博士家,结识了维勒。两人一见如故,终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维勒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贝采里乌斯。他在和李比希见面以前,早就在雷酸和氰酸有关问题上展开过学术争论。和李比希热烈好斗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勒生性冷静,不喜争执,常常清醒地看到事物可笑的一面。那时,李比希在吉森,维勒在柏林。两人结识后,立即开始了频繁的学术通讯合作。相距遥远,使两个科学家深感遗憾。1831年,在李比希的帮助下,维勒调到距吉森只有100 公里的卡赛尔工学院任教授。那一年,维勒的妻子故去,李比希担心朋友过于悲伤而损害健康,于是邀请维勒和他一起研究苦杏仁油。两个朋友合作得那么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研究。1832 年,论文以《关于苯甲酰基 (安息香酸基) 的研究》为题发表。这项研究表明,苦杏仁油可以转变成一系列含有 C 7 H 5 O 基的化合物。这一重大发现振奋了整个化学界。贝采里乌斯为这一工作欢呼,把它说成是“植物化学的新纪元的开始”。尽管李比希和维勒的工作地点在此后均有变动,但他们的友谊与合作是持久不变的。后来维勒曾这样描写他们的关系:“我可以打个比喻,如果以我俩的名义发表的某些小文章是我们中的一个人完成的话,那么,这同时也是赠给另一个人的绝妙的小礼物。我想,这就可以使你了解我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作为 19 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李比希除了完成了数量多得惊人的实验研究外,他还是个头脑清晰的思想家,在理论研究上同样出色。当时,有机化学理论正酝酿着一场革命。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把他在无机化学中总结出的二元的电化学说推广到有机化学中去。他还认为,由于某种神秘的“活力”参与了化合物的生成,才会存在有机界,因此不可能在实验室里人工制备有机化合物。1828 年,维勒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这一重大发现突破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绝对界限,动摇了“活力论”。1834 年,法国著名化学家 J. B. A. 杜马 (1800—1884) 和 A. 罗朗 (1808—1853) 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卤代反应后,初步提出了取代学说。这一新学说直接威胁着贝采里乌斯的电化学二元学说。贝采里乌斯感到了这种威胁,他在给维勒的信中,愤愤不平地说:“ (杜马) 这种主张必定导致目前这样的化学的整个建筑物垮台,而这个革命却是基于用氯分解醋酸!”李比希在这场有机化学理论变革中,始终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并作出了杰出贡献。李比希认为,大量实验事实表明,在有机取代反应中,氯是可以取代氢的。他在自己的《年鉴》上表了个鲜明的态度:“我不赞成贝采里乌斯的意见,因为它们建立在一大堆没有任何证明的空洞假设的基础上。”1837 年 10 月 23 日,李比希与杜马联名向法国科学院提呈了一份研究纲领论文。文章置贝采里乌斯的权威于不顾,断言:无论是无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化合的规律和反应的规律在两个化学分支中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宣言为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清扫了思想障碍。从此,李比希和杜马在有机化学界分享贝采里乌斯的伟大权威性,成为新的科学思想的领袖。1838 年,李比希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有机基的明确定义:基是一系列化

高怡生(1910年8月30日—1992年5月30日),出生于南京,药物化学家、天然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他从事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国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肿瘤化疗药物研究(植物生长激素类似物)和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医学领域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学的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药学的论文范文篇1 试谈生物制药新技术发展分析 [摘 要]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文章 分析了通过生物制药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 [关键词]生物 制药 新技术 探析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 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4、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 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 方法 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 保险 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 结语 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邱芳菊,谈对制药新技术的探析,论文网,2009,08. 药学的论文范文篇2 浅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摘要】 本文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突出的问题,比如创新研发不足,融资的 渠道 不畅,混乱的产业格局。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仿制、创新并举,拓宽融资的渠道,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全文结构紧凑,希望可以促进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生物制药;发展;创新 近20年来,以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为代表现代的生物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日益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自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等重大技术突破使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明显的加快。当前,有三分之二的生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医药行业,用以对传统医药学进行改良或开发特色新药,由此引起医药工业重大的变革。 1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现状 总体概述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起步比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作为核心研制、开发与产业化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当前我国注册生物技术类公司有400多家,已经取得基因工程类药物试产或者生产批文企业占到四分之一,主要分布于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及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地。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发了一大批新特效类药物,大大解决过去使用常规方法不能够生产或生产成本非常昂贵药品生产技术的问题,这些药品可分别用来防治诸如遗传性、心脑肺血竹、免疫性、肿瘤、内分泌之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疑难病症,并且在避免毒副等作用明显要优于传统类药品。 突出的问题 创新研发不足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必须要遵守《同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于专利期内如果仿制某类新药,开发一方有权索要4- 10亿美金赔款。国际的大型生物制药类企业,研发的费用可占到销售收入20%以上,在这个方面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长期处在弱势的情况。 引发国内生物的制药业缺乏创新原因就在生物制药类企业于研发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新药的研发过程沿用了学术工作方式,先从文献索引开始,在实际上仍然是走一条模仿的道路,缺少原创性。在一方面,科技研究所研究成果,多数还沉淀于实验室或保险柜;另一方面,比较于产品的创新,企业更加注重于现有产品改革及提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创新的成果市场的转化率很低,离产业化、规模化的需求仍有非常大的距离。 融资的渠道不畅 作为高新技术类行业,生物制药的产业特点决定它需要前期资本的投入很大,因此除了企业的自身盈利积累及政府的资助以外,资本融通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风险投资机构在生物制药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投资的收益不理想,最近几年来投资大幅减少,由全面投资转变为重点投资。因为风险投资的明显导向作用,引起其他方面投资纷纷的缩水,这都严重阻碍我国的生物制药业发展。 混乱的产业格局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未形成一定的格局,产品生产进入了壁垒期。国内企业于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对于一些国外畅销类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引发整个市场低水平的恶性竞争。除最初几个产品先上市企业得到盈利以外,大多企业难以获得大的毛利率,在些甚至处在亏损的边缘。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战略 仿制、创新并举 制药行业里能销售真正有价值产品只有一种:就是患者使用药物。创新不仅仅是个学术过程,更是个商业过程,企业创新首先应当从需求开始,进而寻找满足此种需求功能,由功能来确认技术构思,由技术构思来考虑技术方案,这样就可降低产品研发技术上的风险。在制药业方面,产业链分成上游创新的阶段、中游物质的分离阶段、产品的加工阶段、下游的 营销策划 阶段及渠道分销等。而生物药品研究开发的方式应该趋向一体化,从研究试验到生产到市场整个的过程要实行一体化,创建企业、研究机构一体化联合体,于技术、资金、市场、人才与管理互动式发展,相互渗透。 拓宽融资的渠道 公开的资本市场里融资可为产品处于成熟的阶段生物制药类企业提供资本的渠道,但对大部分处于初创期或种子期的企业由于缺少稳定的现金、现实商品化的产品、可靠偿债的能力,难以从间接的资本市场来获得支持(比如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债权性的资本),并且高额的负债所产生沉重利息负担会极大制约企业后继的发展。 国外风险基金在逐渐地进入中国,包含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和技术公司在内跨国企业使用联盟等方式对我国的生物制药类企业进行投资,及我国自身的私募基金、风险基金等发展,还有呼之欲出创业板,于我国生物制药类产业发展将会起到强大推动作用。我国的生物制药类企业只有增强项目的运作能力,才会有效地融合金融和生物制药技术,形成围绕企业成长的全面的发展链,进而构成项目运作良好的循环。 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国际贸易中,欧美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认证的制度,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交易产生极大限制作用。医药的贸易也成为欧美国家使用技术壁垒里最频繁领域之一。国内的制药企业环境安全上的意识还很薄弱,实行国际认证企业的数目也极少,这都会在以后的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上形成“技术壁垒”。为此,国内的生物制药类企业需清醒地认识到: 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是国内生物制药类企业突破技术的壁垒,提高商品出口根本的途径。积极引进、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又有制药的实践 经验 专家型的人才,进而使企业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文政,张仕:生物制药业何时是艳阳天.中证网.2010(7).10―14 [2]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4).20―40。 [3]朱少杰,蔡茂森:论技术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和我国出口行业的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8(7).8―11。 [4]令狐谱,黄速建:并购后整合: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经济管理.2009(3).3―5 药学的论文范文篇3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 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根据WHO 报告 ,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 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 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药品不良反应[1],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规定剂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临床上对药 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防治作用,更注重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何做好安全、有效的用药,已成为当务之急。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 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 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关键词】 合理的用药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 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 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2)年龄:老年人、 儿童 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13/713)[4]。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 说明书 ,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 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2):143-144.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314.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猜你喜欢: 1. 电大药学论文范文 2. 药学论文范文 3. 大专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4.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药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

9位杰出药学家获中国药学发展奖记者 刘奕湛 发布时间: 2007-12-21 16:04 中青网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8日为9位在药学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颁发了中国药学发展奖。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获得特别贡献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文梅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陈志南教授、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唐家琪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王四旺教授等5位获得突出成就奖;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黎获得青年学者奖。唐希灿院士发现的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石衫碱甲衍生物“ZT-1”获多国发明专利。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研制的治肝炎新药双环醇和联苯双酯在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周义清研究员是抗疟新药复方甲醚的第一发明人,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首选药。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是民间科技基金组织,其宗旨是奖励在药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资助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4-28 22:46 - 阅读:17 - 评论:0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1828年,贝采里乌斯和俄国多尔巴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奥桑(Osann,G.W.)到乌拉尔山的铂矿去考察。他们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粗制铂后的残渣,贝采 里乌斯从中取得钯、锇、铑、铱四种金属。奥桑则不同,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三种新金属,并命名为Pluranium、ruthenium、Polinium。1840年克劳斯对铂溶在王水中的残余物深感兴趣。他从彼得堡的一名炼铂匠那里购来铂渣两磅。经分析后,从中不仅提出微量的钯、铑、锇、铱等金属、并取 得百分之十的铂。这个分析结果克劳斯呈报政府矿物当局,财政大臣康克林伯爵完全赞成克劳斯的研究报告。政府矿物工程师主任契夫金赠给二十磅铂渣作为礼物。克劳斯将铂渣、苛性钾、硝酸钾混在一起,放在银坩埚中加热烧红,约经过一个半小时,把反应后熔块投到大量水中,放在黑暗的地方静置四昼夜,色的溶液。加 入硝酸酸化,可见柔软的黑色沉淀物(二氧化锇)析出(其中含有部分氧化钌)。克劳斯将黑色沉淀物与王水一同蒸馏,可得黄色晶体(四氧化锇)。在蒸馏后所余 的残渣中加入氯化铵溶液,得到一种盐(氯钌化铵)。锻烧此盐,得到海绵状的金属。克劳斯出于爱国的热情,同时也为了表彰奥桑的工作,新金属的名称仍保留Ruthenium(钌)字,意即“俄罗斯”。钌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温度达100℃时,对普通的酸包括王水在内均有抗御力。钌是极好的催化剂,常用于氢化、异构化、氧化和重整反应中。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药学家张涵庆(2003-9-27)张涵庆,研究员、植物学家、药物家。1932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向阳村。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系,分配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员、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地区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植物化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职称评委、《新华本草纲要》编委、《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编委、《植物资源与环境》杂志常务编委、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华东地区植化专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等职。四十余年来,擅长药用有效成分及经济植物成分提取、分离机化学结构的鉴定以及天然产物开发利用,作出了巨大成绩,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南京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主要发表论文有:《薯蓣留体皂甙元的含量和测定》、《杭白芷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爪叶鸟头根中生物碱的研究》等80余篇。主编出版有:《留体激素药源植物》、《植物成分分析法》。参加编写的有:《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007-03-20 14:30:49)分类:我的集邮文章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湖北蕲春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22岁随父从医,继承家学,一生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他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百姓求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医书,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书中收集原有诸家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该书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流传国外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

  • 索引序列
  •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有哪些
  •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
  • 医学论文大佬有哪些人物
  •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及事迹
  • 药学论文代表人物及贡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