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发布时间:

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香蕉好吃,香蕉皮也不能随意丢弃。一来可以有效预防“溜冰”事故的发生,二是因为香蕉皮还能解决冬季皮肤因为干燥而发生的皲裂呢!吃完香蕉,根部剩下的那点,你就不要吝啬了,直接可以拿来均匀地涂抹在伤口,每天涂4~5次、连续几天,不仅伤口能够很快愈合,而且可以保持皮肤的润滑、光洁。此外,香蕉皮还可以治脚气.常用香蕉汁擦脸涂手,可以有效防止皮肤老化、瘙痒、脱皮等皮肤问题。还有,香蕉皮还可以用来擦拭皮衣,能长保衣服的光泽、延长皮衣的“寿命”。用香蕉榨汁时,可以连同香蕉皮一起榨.

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著美丽和爱情。那么,你知道9朵白玫瑰代表什么吗?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9朵白玫瑰代表含义,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9朵白玫瑰代表含义:天长地久 切花“白玫瑰”实为月季,依树型区分:中型花(Fioribundas)、大轮花(Hybrid)、迷你玫(Mimi)、蔓性玫瑰。 依花型分类:平开型、开杯型、深杯型、丛生、四分丛生、单瓣、半重瓣、剑瓣、半剑瓣、单瓣环抱。 白玫瑰花语:你是圣洁的 / 你是我的/我足以与你匹配。 1、尊敬 2、不被注意(不为人知)的美 3、诚实 4、纯纯的爱 5、甘心为你付出所有 6、高贵 7、智慧 8、纯洁、纯情、天真 9、我足以与你相配 白玫瑰形态特征 纯白色大花,高心卷边,花形优美,花梗、枝条硬挺、少刺。其分级标准为:一级,45cm以上,花苞饱满,枝条粗壮,叶片浓绿,无病虫害。二级,30~45cm,花苞饱满,枝条粗壮,叶片浓绿,无病虫害。三级,30cm以下,花苞较小,枝条较细,叶片稍有杂色,无病虫害。 盛花期4~5月。玫瑰果实可食,无糖,富含维他命C,常用于香草茶、果酱、果冻、果汁和面包等,亦有瑞典汤(Nyponsoppa)、蜂蜜酒(Rhodomel)。 植物分类学上的玫瑰Rosa rugosa是蔷薇科蔷薇属灌木,原产于中国。其小叶发皱,易于和同属其他栽培品种区分。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提炼香精玫瑰油,或者将花瓣直接腌制为食品,作调味料使用。山东平阴的玫瑰栽培历史悠久,所产的玫瑰酱、玫瑰油等相关产品享有盛名。在北京,妙峰山亦是著名的玫瑰产地。 白玫瑰栽培方法 (一)土壤选择白玫瑰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广,但要获得理想的产量和品质必须选择排灌方便、含丰富有机质的壤土。 (二)播种: (1)夏季一般采用直播方法。播种时可用条播,行距17~20厘米,每亩用种量100~150克左右。 (2)秋季一般采用移植或直播方法。种植苗期18~22天,定植的株行距17×17厘米至22×22厘米。气温高可适当密植,天气凉爽可适当疏些。 (三)大田管理: (1)白玫瑰整个生长期要求充足的水分。刚定植后,阳光猛烈,必须保持每天淋水三次,即早晚淋水和中午11~12时淋过午水。在雨季则要注意排除畦面积水。 (2)要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吨,追肥一般在定植后3天或直播地苗龄15天开始施用,6~7天一次,全生育期3~4次。第一次要用较稀薄的肥水,以后浓度逐渐增大,每亩用复合肥10~20公斤淋施或撒施。最后一次要在植株封行前进行。 (四)植保发现有吊丝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可用除尽1000倍或抑太宝2500倍加乐斯本1000倍喷杀。跳甲可用乐斯本1000倍喷杀。发现有霜霉病可用金雷多米尔600~800倍或50%安克2000倍防治。炭疽病可用易斑净1000倍防治。

1. Li P, Song AL, Li ZJ, Fan FL, Liang YC. 2011. Silicon ameliorates manganese toxicity by regulating manganese transport and antioxidant reaction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and Soil. (Accepted)(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 Fan FL, Yang QB, Li ZJ, Wei D, Cui XA, Liang YC. 2011. Impa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nitrification in a cold climate soil are linked to the bacterial ammonia oxidizer community. Microbial Ecology. 62:982-99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3. Zhang B, Chu GX, Wei CZ, Ye J, Li ZQ, Liang YC. 2011. The growth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responses of wheat seedlings to omethoate stres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73-27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4. Su YH, Liang YC. 2011. Transport via xylem of atrazine, 2,4-dinitrotoluene, and 1,2,3-trichlorobenzene in tomato and wheat seedlings.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0: 284-288(影响因子:)5. Song AL, Li P, Li ZJ, Fan FL, Nikolic M, Liang YC. 2011. The alleviation of zinc toxicity by silicon is related to zinc transport and antioxidative reactions in rice. Plant and Soil. 344: 319-33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6. Li ZJ, Xie XY, Zhang SQ, Liang YC. 2011. Whea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as affected by oxytetracycline as a soil contaminant. Pedosphere. 21(2): 244–250(通讯作者)7. Sun WC, Zhang J, Fan QH, Xue GF, Li ZJ, Liang YC 2010.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is attributed to silicon-mediated defence resistance and its role as physical barrier.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28:39-49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8. Ge GF, Li ZJ, Fan FL, Chu GX, Hou ZA, Liang YC. 2010.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Plant and Soil. 326:31–44(通讯作者)(影响因子:)9. Liang YC, Zhu Y-G, Smith FA, Lambers H. 2010. Soil-plant intera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agriculture in arid region: a crucially important topic to address. Plant and Soil. 326:1–2(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0. Wakelin SA, Chu GX, Lardner 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09. A single application of Cu to field soil has long-term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and soil processes. Pedobiologia 53:149-158 (影响因子:)11. Wakelin SA, Chu GX, Broos K, Clarke KR, Liang YC, McLaughlin MJ. 201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ota across a Cu gradient are moderated by addition of plant substrat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46:333-342 (影响因子:)12. Song AL, Li ZJ, Zhang J, Xue GF, Fan FL, Liang YC. 2009. Silicon-enhanced resistance to cadmium toxicity in Brassica chinensis L. is attributed to Si-suppressed cadmium uptake and transport and Si-enhanced antioxidant defense capac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2:74-83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3. Zhang J, Sun WC, Li ZJ, Liang YC, Song AL. 2009. Cadmium fate and tolerance in rice cultivars.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9: 483-490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4. Chen WP, Hou ZA, Wu LS, Liang YC, Wei CZ. 2009. Effects of salinity and nitrogen on cotton growth in arid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326:61–73(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5.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Han FX, 2009. Phosphorus ad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a paddy soil amended with pig manure compost and decaying rice straw.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 Plant Analysis. 40: 2185-219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6. Ma YB, Li JM, Li XY, Tang X, Liang YC, Huang SM, Wang BR, Liu H, Yang XY. 2009.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depletion in soils in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s: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Field Crops Research. 110:207-212 (影响因子:)17. Guo B, Liang YC, Zhu YG. 2009. Does salicylic acid regulate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cell death and cadmium uptake and partitioning to acquire cadmium tolerance in rice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6: 20-31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8. Su YH, Zhu YG and Liang YC. 2009. Interactions of mixed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uptake by rice seedlings, Chemosphere, 74: 890-895(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9. Ge GF, Li ZJ, Zhang J, Wang LG, Xu MG, Zhang JB, Xie XL, Wang JK, Liang YC. 2009.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effe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amendment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respiration in field experimental stations of China. Ecological Complexity. 6: 421-431(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0. Zhang J, Li ZJ, Ge GF, Liang YC, Wu LS. 2009. Impac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pH and exogenous copper on sorption behavior of norfloxacin in three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 632–64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1. Wang LG, Liang YC, Jiang X. 2008. Analysis of eight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esh vegetables retail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s of Nanjing,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81(4):377-382(影响因子:)22. Liang YC, Zhu J, Li ZJ, Chu GX, Ding YF, Zhang J, Sun WC. 2008. Role of silicon in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freezing stress in two contrasti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64(3): 286-294 (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3. Sun YH, Li ZJ, Guo B, Chu GX, Wei CZ, Liang YC. 2008. Arsenic mitigates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seedling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64(3): 264-270(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4. Liang YC. 2008.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higher plants. In: Plant membrane and vacuolar transporters. Jaiwal ., Singh ., and Dhankher . (eds).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Oxfordshire, OX10 8DE, United Kingdom. pp. . Nikolic M, Nikolic N, Liang YC, Kirkby EA, Römheld V. 2007. Germanium-68 as an adequate tracer for silicon transport in plants: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uptake in different crop species. Plant Physiology, 143 (1): 495-503(前三位作者同等贡献)(影响因子:)26. Liang YC, Sun WC, Zhu YG, and Christie P. 2007. Mechanisms of silicon- mediated alleviation of abiotic stresses in higher plants: A revie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 422-428(影响因子:)(通讯作者)27. Guo B, Liang YC, Zhu YG and Zhao FJ.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roots (Oryza sativa) subjected to cadmium st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3): 743-74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8. Guo B, Liang YC, Li ZJ, and Guo W. 2007. Role of salicylic acid in alleviating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roo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30(3): 427 - 439(通讯作者)(影响因子:)29. Kong WD, Zhu YG, Liang YC, Zhang J, Smith FA and Yang M. 2007. Uptake of oxytetracycline and its phytotoxicity to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7:187-193 (影响因子:)30. Guo W, Zhu YG, Liu WJ, Liang YC, Geng CN, Wang SG. 2007. Is the effect of silicon on rice uptake of arsenate (AsV) related to in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s, iron plaque and phosphate nutr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48: 251-257 (影响因子:)31. Liang YC, Hua H. Zhu Y-G, Zhang J, Cheng C and Römheld V. 2006. Importance of plant species and external silicon concentration to active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New Phytologist, 172(1):63-72 (影响因子:)32.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Liu YL and Ding RX. 2006. Effect of exogenous silicon (Si) on H+-ATPase activity, phospholipids and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in leave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7(3): 212-219 (影响因子:)33. Liang YC, Zhu YG , Xia Y, Li ZJ and Ma YB. 2006, Iron plaque enhances phosphorus uptake by rice (Oryza sativa) growing under varying phosphorus and iron concentrations.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49(3):305-312(影响因子:)(通讯作者)34. Liang Y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Silic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s an active process in Cucumis sativus L. New Phytologist, 167(3):797-804(影响因子:)35. Liang YC, Sun WC, Si J and Römheld V. 2005. Effect of foliar- and root-applied silicon on the enhancement of induced resistance in Cucumis sativus to powdery mildew. Plant Pathology, 54:678-685(影响因子:)36. Liang YC, Si J, Nikolic M, Peng Y, Chen W and Jiang Y. 2005. Organic manure stimulate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barley growth in soil subject to secondary salinization.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7: 1185-1195.(影响因子:)37. Liang YC, Wong JWC, and Wei L. 2005. Silicon-mediated enhancement of cadmium tolerance in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 58(4): 475-483. (影响因子:)38. Liang YC, Zhang WH, Chen Q and Ding RX. 2005. Effects of silicon on tonoplast H+-ATPase and H+-PPase activity,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fluidity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3(1): 29-37.(影响因子:)39. 姚建华,牛德奎,李兆君,梁永超,张树清,2010. 抗生素土霉素对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40. 薛高峰,梁永超,孙万春,宋阿琳,李兆君,范分良,2010. 硅对水稻生长、白叶枯病抗性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43 (通讯作者)41. 薛高峰, 宋阿琳, 孙万春, 李兆君, 范分良, 梁永超, 2010.硅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6(通讯作者)42. 杨佳佳, 李兆君, 梁永超, 张林静, 李万峰, 2009. 温度和水分对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 (6): 1295-130243. 范琼花, 孙万春, 李兆君, 梁永超, 2009, 硅对短期低温胁迫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及其主要相关酶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544-550(通讯作者)44.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范琼花,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诱导抗性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756-762(通讯作者)45. 孙万春,薛高峰,张杰,宋阿琳,葛高飞,李兆君,梁永超,2009,硅对水稻防御性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稻瘟病的关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1023-1028(通讯作者)46. 姚志鹏,李兆君,梁永超,张永清,姚建华,解晓瑜,2009,土壤酶活性对土壤中土霉素的动态响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5:695-700(通讯作者)47. 李兆君,徐建明,梁永超,汪海珍,马国瑞,2008,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生态毒理学报,3:499-50648. 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2008,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报,3:15-20(通讯作者)49. 纪雄辉,梁永超,鲁艳红,廖育林,聂军,郑圣先,李兆君,2007,污染稻田水分管理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生态学报,27(9): 3930-3939(通讯作者)50. 万小羽,梁永超,李忠佩,宋阿琳,娄运生,2007.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27(12): 5414-542051. 朱佳, 梁永超*,丁燕芳,李兆君,2006,硅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9(9):1780-1788(通讯作者)52. 丁燕芳,梁永超*,朱佳,李兆君,2007,硅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光合参数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3:471-478(通讯作者)53. 李平远,娄运生,梁永超*,李兆君,2006,CO2体积分数升高对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6(12)2018-2025(通讯作者)54. 张杰,梁永超,娄运生,华海霞,2005, 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幼苗光合参数、可溶性糖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1(6) : 774-780. (通讯作者)55. 华海霞,梁永超*, 娄运生, 张杰, 2005, 水稻硅吸收动力学参数固定方法的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2:358-36256. 杨超光,豆虎,梁永超,娄运生,2005,硅对土壤外源镉活性和玉米吸收镉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8(1):122-127.(通讯作者)57. 张敏,王校常,严蔚东,梁永超,施卫明,2005,盐胁迫下转Bt 基因棉的K+ 、Na + 转运及SOD 活性的变化,土壤学报,42(3): . 朱晓军,梁永超,杨劲松,娄运生,2005, 钙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土壤学报,42(3): 453-459(通讯作者)59. 朱晓军,杨劲松,梁永超,娄运生,杨晓英,2004, 盐胁迫下钙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7(10):1497-150360. Lou YS Li ZP Zhang TL and Liang YC. 2004. CO2 emissions from subtropical arable soils of Chin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6(11): 1835-1842.(影响因子:)61. Liang YC, Hu F, Yang MC and Yu JH. 2003. Antioxidative defenses and water deficit-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growing on non-flooded paddy soils with ground mulching. Plant and Soil, 257(2): 407-416. (影响因子:)62. Liang YC, Chen Q, Liu Q, Zhang WH and Ding RX. 2003. Exogenous silicon (Si) increases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and reduces lipid peroxidation in roots of salt-stresse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60: 1157-1164. (影响因子:)63. Liang YC, Yang YF, Yang CG, Shen QR, Zhou JM, and Yang LZ. 2003. Soil enzymatic activity and growth of rice and barley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nure in an anthropogenic soil. Geoderma, 115:149-160. (影响因子:)64. Lou YS, Liang YC and Yang YA. 2003.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plant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in oilseed rape under varying boron supply.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34(7&8): 1059-1075(影响因子:)65. 杨艳芳,梁永超,娄运生,2003,硅对小麦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木质素的影响及其与抗白粉病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36(7):813-817. (通讯作者)66. 梁永超,丁瑞兴,2002, 硅对大麦根系中离子的微域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大麦耐盐性的关系. 中国科学(C缉),32(2): 113-121. (影响因子:)67. 梁永超,孙万春,2002,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炭疽病的抗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5(3): . 孙万春,梁永超, 2002,硅和接种炭疽菌对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 35(6): 1560-1564. (通讯作者)69. 夏瑶,娄运生,杨超光,梁永超, 2002, 几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35(5):1369-1374. (通讯作者)70. Liang YC, Yang CG and Shi HH. 2001. Effects of silicon on growth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barley grown under toxic levels of aluminium.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4(2): 229-243. (影响因子:)71. Wu LH, Zhu ZR, Liang YC and Zhang FS. 2001,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a new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saving water N fertiliser and reduc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Host W J et al. (eds.), Plant nutrition—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agro-ecosyste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吴良欢,吕世华,张福锁,2000,水稻覆膜旱作研究现状与展望,见《植物营养研究---进展与展望》,冯锋、张福锁、杨新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Liang YC, 1999. Effects of silicon on enzyme activity, and sodium, potassium and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lant and Soil, 209(2): 217-224.(影响因子:)74. 梁永超,胡锋,杨茂成,朱遐亮,王广平,王永乐,1999,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32(1): . 梁永超,丁瑞兴,刘谦,1999,硅对大麦耐盐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中国农业科学,32(6): . 梁永超,沈其荣,张爱国,沈振国,1999,钙、硅对酸雨胁迫下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0(5):589-59277. Wang HL, Li CH, and Liang YC. 1999, Chapter 21,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silicon in China, In: Datnoff et al., (eds.), Studies in Plant Science, 8. Silicon In Agriculture, Elsevier, pp. 343-35278. Liang YC, Zhang YC, Yin SX and Yang MC. 1998. Feasibility of us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ble silicon as a diagnostic index for silicon deficiency in rice. Pedosphere, 8(1): 21-2679. Liang YC, 1998, Effects of silicon on leaf ultrastructur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Pedosphere, 8 (4): . Liang YC, Shen QR and Shen . Effects of silicon on salinity tolerance of two barley cultivar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9(1): 173-183. (影响因子:)81. Liang YC, and Shen ZG. 1994. Interaction of silicon and boron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2&3): 415-425. (影响因子:)82. Liang YC, Ma TS, Li FJ and Feng YJ. 1994. Silicon availability and response of rice and wheat to silicon in calcareous soils. 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 25(13&14): 2285-2297. (影响因子:)83. Shen ZG. Shen QR, Liang YC and Liu YL. 1994.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f salt-stressed barle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7(5): 787-799. (影响因子:)84. Shen ZG. Liang YC and Shen K. 1993. Effect of boron on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oilseed rape plants.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16(7): 1229-1239(影响因子:)

植物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家庭植物,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时尚自然,心情愉快。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家庭植物养护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家庭盆花养护技术

论文关键词:家庭;盆花;养护;关键技术

论文摘要:从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三方面介绍了家庭盆花养护关键技术,以期为家庭养花 爱好 者提供盆花养护技术 参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文化 素质的提高,赏花、养花成为一种时尚,家庭养花一般以盆花为主。要想养好花,必须掌握养护 管理知识 ,特别是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三大关键技术,现分别介绍如下。

1浇水

水质的选择

家庭养花浇水多用自来水,但是自来水含有消毒剂漂白粉,其中的氯离子易伤盆花幼嫩的根毛,必须贮存1~2d,待氯气挥发后,水温接近土温时,方可用来浇花。磁化水因水分子的 自然排列已被磁场所打乱,与植物细胞中的水分子相近,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盆花浇磁化水最好。

浇水量

浇水原则。浇水的原则是“浇则浇透,浇透而不浇漏”,即每次浇到水从盆下盘子渗出为止。另外还应根据花盆的大小、深浅以及花盆的质地而定。小盆浅,浇水要少要勤;泥盆渗水性好,盆土容易干燥,要勤浇;石盆、釉盆不易渗水,长期积水,花卉会烂根。

浇水时期。不同的花木浇水时期不同。一是宁湿勿干型,指当盆土完全干燥后就会受损枯死的花木,这类花木要在盆土稍微干燥时就浇足水,如铁线蕨、凤尾蕨等;二是宁干勿湿型,指当盆土干透后再浇水的花木,如仙人掌、芦荟等;三是间干间湿型,指在盆土表面干约3cm立即浇水的花木,如龟背竹、绿萝等。

浇水季节。春寒乍暖,天气变化无常,这时盆花开始萌芽、生根,需水量大,要保持盆土湿润;夏季干燥,蒸发快,浇水要加倍;秋季应适当少浇水,以免花枝疯长,影响第2年开花;冬季,多数花木处于休眠状态,保持盆土稍干即可。

浇水时间

每天的浇花时间春、夏、秋、冬各不相同。花谚说得好“晨水是甘露,火水是砒霜,晚水救命汤。” 这就是说,在春秋之季,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4时以后是浇花的适宜时间,而在夏季切勿中午浇花,盛夏中午温度最高,盆土与水温差异最大,这时浇花容易导致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受阻,减弱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产生生理干旱,而使枝叶萎蔫。同样的道理,冬季宜在中午浇花。总之,“春浇中午,夏浇早晚,秋浇隔天,冬季勤看”。

浇水 方法

盆花浇水前必须把板结的盆土凿松,以利所浇的水及时吸收,不致从盆边冒出。最好用细孔喷壶均匀浇透水。小盆花卉的浇水最好采取盆浸法,即把花盆放入较大的水盆中,使水从排水孔渗入盆土,至盆土表面微湿后搬出,这样可防止盆土因浇水而板结,有利于盆花的根呼吸。一般阴性观叶盆花在干燥室内的特殊环境下,加上灰尘的遮盖,往往难以显现鲜艳的本色,除定时浇灌外,还应采取洒水洗尘和喷水润叶的叶面喷灌法,这种办法还可为夏季盆花在中午高温时降温消暑,以及为半夏眠花卉解除休眠而继续开好花。

2施肥

肥料种类

有机肥。有机肥是各 种植 物、动物体的籽实、脏器、残体或排泄物经加工、腐熟后所形成的肥料,如人粪尿、畜禽粪、饼粕、糟渣、杂草绿肥等。有机肥是迟效肥料,养分全,肥效长,使用前一定要经过发酵腐熟。

无机肥。无机肥是化学合成或天然矿石加工而成的肥料,如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无机肥料肥效快,但养分单纯,肥效不常久。肥分单一,但长期单独使用,会使盆土板结,与有机肥配合使用为好。

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施肥的原则是适时适量。适时是指花卉需要时再施用,如发现花卉叶色变淡,或植株生长细弱时施肥即为适时。无论何时都应做到适量,施肥过量会影响花卉生长发育。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茎叶柔弱,影响开花结果,且易遭病虫危害;磷肥过多,会阻碍花卉生育,影响开花结果;钾肥过多,植株低矮,叶皱色褐,甚至枯萎。

施肥时期。幼苗期生长迅速,应多施氮、钾肥,以使茎枝粗壮,根系发达;花前和现蕾时,多施磷肥,促花大色美花蕾饱满;透色和花谢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防止落花落蕾;花期和坐果初期,要控制肥水,否则易落花落果。

施肥季节。冬季气温低,植株生长缓慢,大多数花卉生长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一般不施肥。春秋季节为生长旺季,应适当多追肥。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花卉生长旺盛,坚持薄肥勤施的原则。施用有机肥料,一定要经过充分腐熟。施用化肥浓度不能太大,防止花卉“烧死”。

施肥时间。不同的季节,施肥时间不同。一般夏季宜在傍晚施肥,冬季宜在中午前后施肥。一般施肥可在晴天气候干燥或下雨前施,雨后和连阴雨天不施;气候暖热适宜生长时多施,气候炎热或寒冷呈半休眠或休眠状态时不施;盆土干燥时施,湿时不施;陈旧盆土多施,新换盆土少施;基肥足少施,无基肥或不足多施。 根据花卉的特性施肥。以观叶为主的花卉,如松、竹、吊兰等,以氮肥为主,可促进枝叶生长,色彩浓绿。以观花赏果为主的花卉,所需的肥料要多一些,在长枝叶时,施1~2次以氮肥为主的肥料;在花芽分化、形成花蕾和开花前的生长阶段,则应施用以磷肥为主的肥料,能使其花繁果茂。一般对于有病新移栽的花卉,暂时不施肥;在开花期的花卉最好不施肥,以免使花蕾、花朵凋落。

施肥方法

基肥。基肥施用一般采用2种方法:一是将肥料按一定比例和培养土(约1:9)均匀混合后栽培花卉,既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又可以供给花卉生长全期的营养需要。二是将肥料少许在花卉上盆、换盆或翻盆时垫入盆底,一般不超过盆土的1/10,且上面要覆1层土壤,再栽植花卉。

追肥。追肥一般采用2种方法:一是土施,即将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中。追施液肥要先稀释喷洒到盆土中;追施固体肥料则可均匀撒入盆土表面,上面再盖1层土掩盖。注意施肥后要浇水以利吸收。二是叶面喷施,又称根外追肥,其具有省肥、见效快的优点。通常在花卉生长旺盛期或缺乏某种元素时使用。一般将无机肥料配成~的浓度在早晨或傍晚无风时进行喷施,以使叶面湿润为宜,最常用的是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硫酸亚铁等。

3常见病虫害防治

病害

诊断及危害。①白粉病。白粉病诊断:叶面出现黄色透明小斑点,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叶片,出现白粉斑,后期病斑变成灰色。主要危害月季、玫瑰、大丽菊、菊花、牡丹、瓜叶菊、凤仙花、木香等多种花卉。②炭疽病。炭疽病诊断:叶片上出现黄褐色下陷点,并向外扩散为暗褐色圆斑,或在叶片上呈现不规则斑块,叶尖干枯并不断向下扩散。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常排列成轮纹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主要危害兰花、橡皮树、蔷薇类、仙人掌类、牡丹、茉莉、石竹、鱼尾葵等多种花卉。③黑斑病。黑斑病诊断:受害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主要危害月季、杜鹃、茶花、樱桃、榆叶梅等花卉。

防治。①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并应及早清除病、落叶,并焚烧,清洁环境,减少传播媒介;注意通风、透光。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保护,阻止病害发生和 发展;发病早期喷抗菌剂50% 多菌灵、50%退菌特、65%代森锌、75%百菌清、50%托布津500倍液,50%苯来特1 000倍液。

虫害

蚜虫。蚜虫又名腻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为害三叶梅、菊花、石榴等。被害植株叶片卷曲,枝条和叶片变黄,造成叶、花大量脱落,严重时造成植株很快死亡。防治方法:用红辣椒50g,加水30~50g浸泡24h,用其滤液喷洒受害植株,防治效果很好,或者喷洒40%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3 000倍液。

红蜘蛛。红蜘蛛又叫火龙虫子,一年发生多代。主要为害野榆、雀梅、五针松等的叶片、花瓣。红蜘蛛的虫体似针尖大小,深红色或紫色,肉眼只能看到红色小点。被害植株叶片失绿,叶缘向上卷翻,以致焦枯脱落,造成花蕾早期萎缩,严重时植株死亡。防治方法:用柑橘皮50g,加水浸泡24h,过滤后喷洒植株,或者喷洒三氯杀螨醇1 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2 0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要叶面、叶背一起喷,效果更好。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家庭植物养护技术论文

由炭疽菌引起的斑点性

植物炭疽病的主要危害未成熟或已成熟的果实,也可为害花、叶、主轴及蕉身。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直接表现症状,也可侵染未损伤的绿色果实而潜伏为害,采后芭蕉变黄才显症。

初生黑色或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迅速扩大并相连成片,2—3天全果变黑并腐烂,病斑上产生大量橙红色粘状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的芭蕉染病后,果表散生褐色至黑红色小斑点,不扩大,却向果肉深处扩展致腐烂,发出芳香气味。果梗和果轴受害,症状相似。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绿地中枯枝败叶要及时烧掉,防止病菌蔓延、损失扩大。植物种植不应过密,室内花卉不要从植株的顶部当头浇水,要保持经常通风。冬季要清洁田园,及时扫除病残体。

2、果农应该及时清除园内病花、病果,保持清洁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果园的排水,降低湿度。

3、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田园植物的抗病性。

4、适时采收。成熟度以75%一85%为最好,采收时选择晴天。

5、结果期开始喷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隔半个月1次,共防2—3次。果实采收后,可用1000mg/kg多菌灵或500m8/k8抑霉唑十500mg/kg苯菌灵处理。贮藏库可用5%福尔马林消毒后再储存。

扩展资料:

一、植物炭疽病的原因:

炭疽病为真菌病害,由一种炭疽菌引起。病菌在病斑上或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由风雨、水滴滴溅传播;伤口有利于侵入。高温高湿、多雨、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差、运输途中管理不当、植株长势差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黄褐色;其上着生黑褐色小点粒,高湿度下溢出赭红色粘孢子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炭疽菌病

农业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病虫害问题,轻者降低作物品质,重者直接减产,那么植物炭疽病用什么药好?炭疽病怎么防治?植物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植物常见的病害,叶斑病症状:叶片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灰白色霉层。炭疽菌侵害植物的部位包括叶、花、枝、果实。在叶上,首先在叶尖、叶缘处出现褪绿小点,后扩展成半圆形、圆形或不规则斑,发病组织呈黄褐色或褐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为子实体,有时呈轮纹状排列,若遇潮湿环境,则形成污白点、橙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如下图:炭疽病发病条件:高湿季节此病易发生和流行。园林植物炭疽病防治1.发病初期剪除病叶、绿地中枯枝败叶及时烧毁,防止扩大;种植不要过密或室内花卉放置不要过密,对于室内花卉不要从植株的顶部当头淋浇,并经常保持通风通光。冬季清洁田园,及时烧毁病残体。2.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和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性。3.发病前,喷施保护性药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大生)700至800倍液,或1%半量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防治。4.发病期间及时喷洒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10多天喷施一次,连续两到三次即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预防为主是防治病害大面积发生的有效手段,日常养分供给充足使得作物处在一个充分的营养环境中,这样也可增强对常见病害的抵抗能力。基本症状主要为害未成熟或已成熟的果实,也可为害花、叶、主轴及蕉身。病菌可通过伤口侵入直接表现症状,也可侵染未损伤的绿色果实而潜伏为害,采后芭蕉变黄才显症。初生黑色或黑褐色圆形小斑点,后迅速扩大并相连成片,2—3天全果变黑并腐烂,病斑上产生大量橙红色粘状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有的芭蕉染病后,果表散生褐色至黑红色小斑点,不扩大,却向果肉深处扩展致腐烂,发出芳香气味。果梗和果轴受害,症状相似。炭疽病防治方法(1)及时园内病花、病果,保持清洁卫生;加强肥水管理,注意蕉园排水,降低湿度。(2)适时采收。成熟度以75%一85%为,采收时选择晴天。(3)结果期开始喷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半个月1次,共防2—3次。果实采收后,可用1000mg/kg多菌灵或500m8/k8抑霉唑十500mg/kg苯菌灵处理。贮藏库可用5%福尔马林消毒后再储存。

炭疽病论文

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亿元,新增利税约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CaM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玉米大斑病的控制始终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控制玉米大斑病危害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其致病过程。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过程是玉米大斑病菌和寄主玉米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这一特异互作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对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机理,设计新型杀菌剂,提出新的植物病害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Ca~(2+)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的调控作用。 本文首先利用Ca~(2+)信号转导途径特异性抑制剂确定了Ca~(2+)信号转导途径与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相关。研究发现,钙调素抑制剂TFP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处理分生孢子,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可使附着胞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钙调素(CaM)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c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获得CaM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获得了CaM的cDNA全长序列。并根据CaM基因cDNA全长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获得了该基因DNA全长。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该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水稻胡麻斑(Cochliobolus miyabenus)、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等的钙调素基因的相似性为95%~100%。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素基因CaM,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EF010936)。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DNA全长776 bp,cDNA全长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有4个内含子,试验中发现的所有内含子均符合GT-AG法则。 利用genomic walking技术获得CaM基因启动子序列,用Proscan在线软件对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多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保守序列(如TATA-box、Sp1、AP-2和TFIID)。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的CaM基因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为了研究钙调素基因对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构建了玉米大斑反义诱导表达载体,并对它们的正确性进行了酶切验证。利用PEG介导的转化系统将构建好的含有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化到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中,获得了14个抗性转化子,这些转化子能在潮霉素抗性平皿上连续继代培养。通过使用设计的潮霉素磷酸转移霉基因特异性引物和分子杂交进行筛选,得到了2个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在奎宁酸诱导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的附着胞多为畸形并且黑色素沉积减少,提取的HT-毒素对感病寄主叶片的毒力显著下降。 利用候选基因法克隆了钙调素下游的钙调磷酸酶A亚基、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 钙调磷酸酶A亚基编码525个氨基酸,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小麦颖枯病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等的钙调磷酸酶基因的相似性为860%~94%。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基因CNA,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为(EF407562)。该基因内部含有6个内含子,分别为116bp、47bp、47bp、47bp、47bp和49bp。 玉米大斑病菌中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有4个不同亚型,通过RACE技术已经克隆出3个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而第4个仅得到部分片段。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分别为(EU605885,EU605886,EU605887)。4个不同亚型的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都含有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和活性位点保守基序。 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抑制剂实验和钙调素基因反义抑制实验均表明钙调素基因对于玉米大斑病菌形成正常附着胞是重要的,同时钙调素也调控着毒素的合成。而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组分钙调素依赖的磷酸酶、激酶基因的克隆,为后续认识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途径奠定基础。

对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或抗扩展为主的抗病性,普遍采用按反应型(infectiontype)来分级的方法反应型的分级主要依据侵染点坏死反应的强弱病斑大小形状与色泽病斑上子实体发育程度等特征划分,麦类锈病的反应型见

表13-1 麦类锈病的反应型划分标准

表13-2 玉米大斑病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反应型级别反应型特点抗病性级别(反应型类型)0无肉眼可见症状免疫(低反应型)0;无孢子堆,但有过敏性反应所引起的枯斑(坏死斑)或褪绿斑近免疫(低反应型)1孢子堆微小,周围有明显枯斑高度抗病(低反应型)2孢子堆小至中等,周围组织褪绿或坏死秆锈病孢子堆周围有枯死圈,圈内常出现“绿岛”中度抗病(低反应型)X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随机混生各型病斑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Y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变大,叶尖处最大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Z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减小,叶尖处最小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3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褪绿,罕有坏死者中度感病(高反应型)4孢子堆大,周围无褪绿高度感病(高反应型)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R高度抗病病斑条状或窄梭形,呈黄绿色水渍状褪绿斑,并有褐色坏死斑块MR中度抗病病斑呈窄条梭形,褐色,边缘为黄绿色MS中度感病病斑呈褐色坏死大斑,边缘有黄绿色边线S高度感病病斑为褐色梭形大斑

小麦白粉病的苗期反应型划分,虽然也考虑坏死反应的有无,但该菌是叶表面寄生的,更注重菌丝体发育和产孢量(

表13-3 小麦白粉病苗期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0免疫叶上无可见症状0;近免疫叶上有枯死斑1高度抗病叶上病斑小,其上菌丝层稀薄,透过菌丝可见绿色叶面,偶见较大病斑,但仍透绿2中度抗病叶上病斑直径小于1mm,菌丝层较厚,不褪绿,能产生一定量的孢子3中度感病叶上病斑较多,直径等于或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不连片4高度感病叶上病斑多,直径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连片

稻瘟病采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5~7d进行调查稻瘟病的现行病情分级是综合定性定量的指标

我也是在网上找到,给您复制过来了,希望能够帮到您。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有些植物病理学家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植物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来估计病害未来发生的时期和数量,用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则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它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病原物群体在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并通过定量观测建立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植物群体的发病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计量。其中最常用的有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但是,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同为发病叶片,有些叶片可能仅产生单个病斑,另一些则可能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病斑。这样,发病率相同时,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植物蒙受的损失也可能不同。为了更全面地估计病害数量,便需要应用严重度指标。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例如叶片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代表值或发病面积百分率表示、调查统计时,以单个植株或者特定器官为调查单位,对照事先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找出与发病实际情况最接近的级别。 禾本科作物的叶部病害大多是植株下部叶片发病早而重,以后逐渐向上发展。根据成株期发病程度分为10级,先确定植株基部到顶部一半的地方作为中点。病害从基部发展到中点.不再向上发展作为第5级。病害未发展到中点的作为1—4级,另外再保留完全不发病的0级。病害发展到中点以上的,记作为6—9级,发病最重的是第9级。严重度分组标准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制成分级标准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水稻病害采用0-9级的10个记载标准,但在实际调查时大多采用0,1,3,5,7.9六级记载标准(表12-1,图12—1)。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组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 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100[(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发病率×严重度 除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以外,有时还用其他指标定量估计病害数量。例如,调查麦类锈病流行初期发病数量时,还常用病田率(发病田块数占调查田块总数的百分率)、病点率(发病样点数占调查样点总数的百分率)和病田单位面积内传病中心或单片病叶数量等指标。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在田间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高而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小麦散黑穗病病穗率每年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病穗率仅为o.1%,到第四年病穗率将达到30%左右,将造成严重减产。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水流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接种体对环境条件敏感,但其寿命不长,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d,在一个生长季内可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一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m2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lOd后在其四周约1000m2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铲除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病害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研究的时间规模不同,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取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可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disease progress curve)。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不同的多循环病害或同一病害在不同发病条件下,可有不同类型的季节流行曲线,最常见的为s形曲线。对于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发病高峰的病害,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群体亦不再生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形曲线(图12-2A)。如果发病后期因寄主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轻,流行曲线呈马鞍型(图12-2B),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流行曲线为多峰型(图12-2C,D)。稻瘟病在南方稻区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3次高峰。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其间因盛夏高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曲线虽有多种类型,但s形曲线是最基本的。病害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病期、盛发期和衰退期,这分别相当于s形曲线的指数增长期(exponental phase)、逻辑斯蒂增长期(logistic phase)和衰退期(图12-3)。 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宰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虽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开始,到达(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在逻辑斯蒂增长期之后,便进入衰退期。此时因为寄主感病部分已全部发病,或者因为气象条件已不适于发病,病害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有时,由于寄主仍继续生长,发病数量反而下降,更明显地表现出流行的衰退。 在上述三个时期中,指数增长期是菌量积累和流行的关键时期,它为整个流行过程奠定了菌量基础。病害预测、药剂防治和流行规律的分析研究都应以指数增长期为重点。 在病害流行过程中,病害数量的增长可以用种种数学模型描述,其中最常用的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应用指数增长模型时,需假设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环境条件是恒定的,病害增长率不随时间而改变,而且不考虑病组织的消亡。在上述前提下,令xo为初始病情,xt为t日后的病情,r为病害的日增长率(指数流行速率),则病害数量增长符合指数生长方程:Xt=X0•ert指数增长模型的图形是J形曲线,适用于病害流行前期。但是,当病害数量(x)愈来愈多,所余健康而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1—x)就愈来愈少,指数增长模型关于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的假设不再适用,以后新增病害的数量也必将愈来愈少,病害增长受到自我抑制,从而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Xt(1- Xt)=(X0/1- Xo)•ert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的图形为s形曲线,与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相似,从而可利用该数学模型来分析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模型中的r为逻辑斯蒂侵染速率,实际上是整个流行过程的平均流行速度,通称为表现侵染速率(apparent infection rate)。若以x1,x2分别代表tl和t2日的发病数量,则由逻辑斯蒂模型可得:r=[ln X2(1- X2)-1-ln X1(1- X1)-1] •(t2-t1)-1r是一个很重要的流行学参数,可用于流行的分析比较和估计寄主、病原物、环境诸因子和防治措施对流行的影响。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的数量增长都是越冬或越夏菌源侵染产生的。有些单循环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等侵染和发病时间都比较集中,就不会形成流行曲线。但有些单循环病害,其越冬菌源发生期长,陆续接触寄主植物,侵入期有先有后,也呈现出一个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以及苹果和梨的锈病、柿圆魔病等气传病害就属于这一类型。现将田间越冬菌量视为常数,病害潜育期亦不变化,设xt为t日的发病数量,rs为单循环病害的平均日增长率,则: Xt=1-e (-rt•t)其图形为e型指数曲线(图12—4)。rt值高低取决于越冬菌量以及寄主和环境诸因子。 植物病害的逐年流行动态是指病害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单循环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有一个菌量的逐年积累,发病数量逐年增长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地区,品种、栽培和气象条件连续多年基本稳定,可以仿照多循环病害季节流行动态的分析方法,配合逻辑斯蒂模型或其他数学模型,计算出病害的平均年增长率。若年代较长,寄主品种和环境条件有较大变动时,则可用各年增长速率和相应的有关条件建立回归模型,用于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多循环病害或单年流行病害年份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大,相邻两年的初始菌量或增或减,很不稳定,因此多年平均的年增长率没有实际意义。四、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亦即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病害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是相互依存,平行推进的。无病害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无有效的传播也难以实现病害数量的继续增长,也就无病害的流行。 病害的传播特点主要因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气传病害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化主要受气流和风的影响。土传病害自然传播距离较小,主要受田间耕作、灌溉等农事活动以及线虫等生物介体活动的影响。虫传病害的传播距离和效能主要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动能力以及病原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害传播是病原物本身有效传播的结果。以气流传播的病原真菌孢子为例,气流传播包括孢子由产孢器官向大气中释放,随气流飞散和着落在植物体表等三个过程。孢子的气流传播规律几乎与空中非生物微粒的气流传播一样,受其形状、大小、比重、表面特性和气流运动等物理学因子的影响。但孢子经过传播以后能否萌发和侵染,引起植物发病还受到一系列生物学因子的制约。包括孢子的数量、密度、抗逆性和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和感病性,以及对孢子萌发、侵入和扩展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子等,其中只有导致侵染和发病的孢子,才最终实现了病害的传播。 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流行学中常用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的概念。前者为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后者为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传播距离。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的,称为近程传播;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千米的,称为中程传播;传播距离达到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以外的为远程传播。 近程传播所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或基本连续的,有明显的梯度现象,传播的动力主要是植物冠层中或贴近冠层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中程传播造成的发病具有空间不连续的特点,通常菌源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发病,而距菌源稍远处又有一定数量的发病,两者之间病害中断或无明显的梯度。发生中程传播的孢子量较大,被湍流或上升气流从植物冠层抬升到冠层以上数米的高度,再由近地面的风力运送到一定距离后再着落到植物冠层中。 大量孢子被上升气流、旋风等抬升离开地面达到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孢子云,继而又被高空气流水平运送到上百千米乃至数千米之外,量后靠锋面雨、湍流或重力作用而降落地面,实现了远程传播。远程传播的病害有小麦锈病、燕麦冠锈病和叶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烟草霜霉病等少数病害。北美洲小麦秆锈病菌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越冬,而在北方诸州和加拿大越夏,每年春夏季由南向北,秋季由北向南发生两次远距离传播。利用飞机在高空捕捉秆锈菌夏孢子,证明直至4km的高空都有孢子分布。我国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在不同流行区域间也发生菌源交流和远距离传播现象。 多循环气传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有中心式和弥散式两类。 若多循环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且初始菌量很小,则发病初期在田间常有明显的传病中心,空间流行过程是一个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昔发的传播过程,这称为中心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focul epidemic)。由初侵染引起的中心病株或病斑数量有限,早期的再侵染主要波及传病中心附近的植株。由传病中心向外扩展,其扩展方向和距离主要取决于风向和风速,下风方向发病迅速而严重,扩散距离也较远。通常传病中心处新生病害密度最大.距离愈远,密度越小,呈现明显的梯度,这称为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梯度愈缓,传播距离愈远;梯度愈陡,传播距离愈近。 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等都是中心式流行的病害。以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为例,在北京地区的系统调查显示了由点片发病到全田普发的过程。早春在有利于侵染的天气条件下,一个由1~5张病叶组成的传病中心,第一代(4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20~150cm,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初)传播距离达1~5m,此时田间处于点片发生期,第三代(5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5—40m,已进入全田普发,第四代传播距离达100m以上乃至发生中、远程传播。 在有些情况下,初侵染菌源虽来自田外,但菌量很少,且菌源传来时间较短,这些早期到来的少量菌源也会形成一些传病中心,再经两三代高速繁殖引致全田发病。例如,北方冬麦区的小麦秆锈病流行就属于这种情况。 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若来自外地,田间不出现明显的传病中心,病株随机分布或接近均匀分布,若外来菌源菌量较大且充分分散,发病初期就可能全田普发,这称为病害的弥散式传播或弥散式流行(general epidemic)。麦类锈病在非越冬地区的春季流行就属于这种类型。有的病害虽由本田菌源引起流行,但初始菌量大,再侵染不重要,如小麦赤霉病、玉米黑粉病等,一般也无明显的传病中心而呈弥散式流行。 由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田间分布型决定于媒介昆虫的活动习性,一般也是距离初次侵染菌源愈远发生数量愈少。田间发病数量随再侵染而逐渐增多。病原物存在于土壤中而具有再次侵染的病害,常围绕初侵染菌源形成集中的传病中心或发病带,然后向外蔓延,但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五、病害流行的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 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广泛存在。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的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由抗病转为感病,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 有些病原物种类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些则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子。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有亲和性的传毒介体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5.有利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有利于流行的环境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子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数、雾和露等)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因子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多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 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子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马铃薯叶片细胞更易感染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子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子:正确地确定主导因子,对于分析病害流行、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子和各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较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病害的大流行往往与某些流行因子的剧烈变动有关。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种植抗病小麦品种碧玛一号,从而控制了条锈病,后因条锈菌对该品种有毒性的条中1号小种大量增殖,克服了碧玛一号的抗病性,导致条锈病大流行。这是病原菌毒性改变而引起病害流行的一个实例。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作物中也多有发生。美国由于大面积推广具有T型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的杂交玉米,致使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专化性T小种成为优势小种。1970年天气温暖湿润,南方各州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平均减产50%-90%,损失10亿美元。在“绿色革命”中推广的墨西哥矮秆小麦品种,对多种叶枯病高度感病,引起球壳孢叶枯病(Septoria tritici、Stagonospora nodorum)、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 nivalis nivalis)、链格孢叶疫病(Alternaria tritci)等在各自适生区域持续流行。在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双方条件具备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稻瘟病、麦类锈病、麦类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等多种病害都提供了许多异常气候引起超常流行的典型事例。1845年和1846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就属于这类事例。1845年持续低温多雨,晚疫病首先在比利时和西欧大陆异常发生,并跨海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爱尔兰发病虽晓,马铃薯减产仍高达25%。由于大量染病块茎和病残体遗留田间,致使1846年的初侵染菌源剧增,加之气候适宜,该年晚疫病早期发生,以每周80km的速度传播,当年马铃薯减产80%,全国饿殍遍野,在800万人口中死亡200万人,逃往欧洲和北美150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饥荒”。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prediction,prognosis),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forecasting),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行因子称为预报(测)因子。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范围。一、预测的种类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等。流行程度预测是最常见的预测种类,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因病害而异。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oh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德国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办法是在流行始期到达之前,如预测无侵染发生,即发出安全预报,这称为负预测(negative prognosis)。损失预测也称为损失估计(disease loss 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有时还考虑品种,栽培条件、气象因子诸方面的影响。在病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等概念。前者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后者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而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病毒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可以去找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里面的文献吧

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计算机带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路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资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计算机网路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路资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路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路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路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路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一***非授权性

正常的计算机程式,除去系统关键程式,其他部分都是由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呼叫,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体的支援,直到使用者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式是与使用者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式,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使用者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使用者使用计算机的程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体,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体。在计算机病毒作用的过程中,首先是攻击计算机的整个系统,最先被破坏的就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一旦被破坏,使用者的其他操作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模型稳定性

计算机病毒网路的传播模型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只对计算机病毒的网路传播模型———SIR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SIR模型的英文全称为Susceptible-Infected-Removed,这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SIR模型将网路中的节点分为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易感染状态***S表示***和感染状态***I***状态,还有免疫状态***R***表示,新增加的节点R具有抗病毒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型相对于传统的SIS模型而言,解决了其中的不足,也对其中存在的病毒感染进行了避免,而且阻碍了病毒的继续扩散。图一即为病毒模型图。

三、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控制

对于计算机病毒在网路中的传播,我们应依据病毒传播的网路环境以及病毒的种类分别进行考虑。一般而言,对于区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计算机终端的保护工作。如安装安全管理软体;对于广域网的病毒传播控制,我们主要是做好对区域网病毒入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从前端防止病毒对于广域网的入侵;对于***病毒传播的控制,我们确保不随意点选不明邮件,防止个人终端受到***病毒的入侵。

总结:

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网路传播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对计算机网路病毒传播的模型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控制措施,希望在入侵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人士能积极思考研究,促进计算机病毒防护安全技术的发展,能有效应对威胁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不法活动,提升我国计算机网路使用的安全性。

0引言

如今,资讯网际网路的软硬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而日益氾滥的计算机病毒问题已成为全球资讯保安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同时因为加密和变形病毒等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使得过去传统的特征扫描法等反毒方式不再有效,研究新的反病毒方法已刻不容缓。广大的网路安全专家和计算机使用者对新型计算机病毒十分担忧,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却未能改变反病毒技术落后和被动的局面。我们从网际网路上的几款新型计算机病毒采用的技术和呈现的特点,可以看得出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和传播方式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比如可以隐蔽附在邮件传播、档案传播、图片传播或视讯传播等中,并随时可能造成各种危害。

1目前计算机病毒发展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体和网路技术的发展,资讯化时代的病毒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传播方式和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危害性更严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许多病毒已经不再只利用一个漏洞来传播病毒,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漏洞和应用软体漏洞综合利用来实现传播;部分病毒的功能有类似于黑客程式,当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后能够控制并窃取其中的计算机资讯,甚至进行远端操控;有些病毒除了有传播速度快和变种多的特点,还发展到能主动利用***等方式进行传播。通过以上新型计算机病毒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和许多的新特征,可以了解到网路和电脑保安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

笔者运用统计学习理论,对新计算机病毒的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下面来简单介绍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利用整合神经网路作为模式识别器的病毒静态检测方法

根据Bagging演算法得出IG-Bagging整合方法。IG-Bagging方法利用资讯增益的特征选择技术引入到整合神经网路中,并通过扰动训练资料及输入属性,放大个体网路的差异度。实验结果表明,IG-Bagging方法的泛化能力比Bagging方法更强,与AttributeBagging方法差不多,而效率大大优于AttributeBagging方法。

利用模糊识别技术的病毒动态检测方法

该检测系统利用符合某些特征域上的模糊集来区别是正常程式,还是病毒程式,一般使用“择近原则”来进行特征分类。通过利用这种新型模糊智慧学习技术,该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的自动检测方法

受到正常程式的API呼叫序列有区域性连续性的启发,可以利用API函式呼叫短序为特征空间研究病毒自动检测方法。在模拟检测试验中,这种应用可以在检测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这在病毒库中缺少大量样本特征的情况下仍然可行。测验表明利用支援向量机的病毒动态检测模可能有效地识别正常和病毒程式,只需少量的病毒样本资料做训练,就能得到较高的检测精准确率。因为检测过程中提取的是程式的行为资讯,所以能有效地检测到采用了加密、迷惑化和动态库载入技术等新型计算机病毒。

利用D-S证据理论的病毒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新检测方法

向量机作为成员分类器时,该检测系统研究支援病毒的动态行为,再把概率神经网路作为成员分类器,此时为病毒的静态行为建模,再利用D-S证据理论将各成员分类器的检测结果融合。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资讯融合的关键就是证据信度值的确定。在对实际问题建模中,类之间的距离越大,可分性越强,分类效果越好,因此得出了利用类间距离测度的证据信度分配新病毒检测方法。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对未知和变形病毒的检测都很有效,且效能优于常用的商用反病毒工具软体。

多重朴素贝叶斯演算法的病毒动态的检测系统

该检测系统在测试中先对目标程式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然后获得目标程式在与作业系统资讯互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API函式相关资讯的特征并输入检测器,最后检测器对样本集进行识别后就能对该可疑程式进行自动检测和防毒,该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当前越来越流行的变形病毒。3结语新型未知计算机病毒发展和变种速度惊人,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检测方法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一些新型的计算机病毒能够突破计算机防御系统而感染系统的现象不可避免,故反计算机病毒工作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方法来应对。

【我试下 ,O(∩_∩)O~,还请多指教】提纲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分为 1, 2 3 点,第二点分为1 2 3 4小点)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五小点a b c d e)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非常危险型)四,计算机病毒介绍(熊猫烧香,红色代码)五,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计算机病毒论文》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新的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之快和扩散之广,其原因决不是偶然的,除了与计算机应用环境等外部原因有关以外,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原因所决定的1.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缺陷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是一个结构庞大复杂的人机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的系统内部因素及环境复杂。这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使用环境上都难以严格地统一标准、协议、控制、管理和监督。2.人为的因素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制造的程序。可以认为,病毒由以下几个原因产生:①某些人为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为手段高明,编制了一些具有较高技巧,但破坏性不大的病毒;②某些入偏离社会、法律或道德,以编制病毒来表示不满;③某些人因受挫折,存有疯狂的报复心理,设计出一些破坏性极强的病毒,造成针对性的破坏;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深入家庭,现在的青年一代被称作“在计算机中泡大”的一代,他们了解计算机,以编制并广泛传播病毒程序为乐,他们非法进入网络,以破获网络口令,窃取秘密资料为荣,这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3.计算机法制不健全各国现有的法律和规定大都是在计算机“病毒’尚未肆虐和泛滥之前制定的,所以法律和规定中“病毒”均没有作为计算机犯罪而制定应有的处治条款,因此各国开始研究和制定或修走已有的计算机法规。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a) 自我复制的能力。它可以隐藏在合法程序内部,随着人们的操作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b) 它具有潜在的破坏力。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即时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会发作,给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c) 它只能由人为编制而成。计算机病毒不可能随机自然产生,也不可能由编程失误造成。(d) 它只能破坏系统程序,不可能损坏硬件设备。(e) 它具有可传染性,并借助非法拷贝进行这种传染。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下面着重介绍一两种病毒。【熊猫烧香】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尼姆亚变种W(),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使用户无法使用ghost软件恢复操作系统。“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exe .com. .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在硬盘各个分区下生成文件和,可以通过U盘和移动硬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运行,搜索硬盘中的.exe可执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图案。“熊猫烧香”还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该病毒会在中毒电脑中所有的网页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码。一些网站编辑人员的电脑如果被该病毒感染,上传网页到网站后,就会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病毒感染。据悉,多家著名网站已经遭到此类攻击,而相继被植入病毒。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江苏等地区成为“熊猫烧香”重灾区。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红色代码 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人们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威胁—— 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的危害7月16日,首例红色代码病毒被发现,8月4日红色代码Ⅱ又被发现,它是原始红色代码蠕虫的变异,这些蠕虫病毒都是利用“缓存溢出”对其它网络服务器进行传播。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红色代码Ⅰ和红色代码Ⅱ均是恶意程序,它们均可通过公用索引服务漏洞感染MicrosoftIISWeb服务器,并试图随机繁殖到其它MicrosoftIIS服务器上。最初原始的红色代码带有一个有效负载曾致使美国白宫网站服务器服务中断。红色代码Ⅱ比原来的红色代码I危险得多,因为它安装了通路可使任何人远程接入服务器并使用管理员权限执行命令,且行踪无法确定。红色代码Ⅱ带有不同的有效负载,它允许黑客远程监控网站服务器。来自主要网络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公司的安全响应中心的全球请求救援信号表明,大量的网站服务器(IIS)受到了感染。这进一步说明,红色代码Ⅱ的危害性很强。令人恐怖的是,人们还发现这种蠕虫代码程序如此成功:一旦受到感染,人们只需扫描计算机的80端口就能发现大量危及安全的文件包,而无需已公布的病毒列表。尽管红色代码的危害性令人恐惧,但仍未引起舆论的深层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并没有深层剖析原始红色代码蠕虫及其变异间的区别,媒体对报道这类病毒的深度也不够,这可能会使用户有一种已经安全的错觉,使得他们集中精力对付红色代码变种的劲头减弱,但是这种变异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原始蠕虫。如果用户没有对其WindowsNT或Windows2000服务器进行完全评估,它们可能更容易被入侵,从而导致瘫痪。这些Web服务器有良好的带宽,我们可以想象分布的服务机构中断会对带宽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Web服务器与其它重要的系统如信用卡交易服务器和秘密文件等也有潜在的依赖关系,这将危及其它机器的安全。还要明确的是,一个易被红色代码攻击的系统不一定是运行之中的IIS。客户必须了解,当一个标准操作环境安装网站服务器时,微软操作环境默认安装,这一系统也因此容易受蠕虫攻击。除非用户明确设定关掉此类服务,或命令不初始安装IIS。测定一台服务器是否容易被攻击的唯一办法是评估其是否安装了IIS,假如是的话,最好采用修补方法或移开IIS予以补救。红色代码可怕的原因揭秘受红色代码Ⅱ感染的成百上千台机器都在互联网上做过广告,这使得黑客很容易就能得到大批受感染的机器名单,然后远程登陆到这些机器上,得到一个命令提示符,随后黑客便可在这些机器上任意执行所需命令了。此时,黑客极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来全面替代这些文件包。他们可能会使用自动录入工具退出并安装根源工具包(root包),发布拒绝服务代理到易感染红色代码的文件包,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实现这些非常简单,红色代码Ⅱ文件包宣布它们是易于攻入的,黑客不需要非法进入,他只需远程登录该进程并获得一个命令提示符,那么他便可为所欲为。所有这些黑客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就能帮他完成———不断连接到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件包,安装根源工具包,进行修改,然后转向另一台机器。黑客可以堆积上千个根源文件包,每一个进程都是一个分布式的“拒绝服务”代理。一组300至500个分布式“拒绝服务”代理足以使一个大型互联网站点瘫痪。通常情况会看到黑客每次可以攻击10,000或更多的服务代理,这就意味着黑客可以使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如ISP、主要供应商和多重互联网电子商务站点同时瘫痪。由此可见,红色代码的真正危害在于单个流窜的黑客。拿暴动作为比喻,暴动中群众的心理是,一旦暴动展开,都想参与进去,因为人们可以用他自己以往不能独立采取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有了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黑客会更加厚颜无耻,他们可以对更多的机器直接取得控制,因为文件包已经是易于攻入的了,并且被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暴露在那里,安装根源工具包和拥有这些文件包也不再感觉是违背伦理的。总而言之,他们不用“破门而入”,只是“进入”而已。因为最艰苦的部分已经由蠕虫病毒完成了。而对防范者而言,一般用户都感觉旁若无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蠕虫病毒上,而没有放在到处流窜安装root包的单个黑客上。可以说,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破坏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这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堪称是第一次重大的打击。如何解除红色代码的武装现在,广大的受害者都陷于未能对这些成百上千台机器进行修补而是进行操作系统重新安装的尴尬境地。此时受害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着什么。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进行修补;要么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并安装补丁。但是是否我们肯定必须要这么做吗?修补这些文件包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烦之又烦。任何处身在互联网环境中并享受服务的人都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步骤来保护他们的系统,确保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好以及开销的合理。网络安全专家赛门铁克主张使用最佳实施方案作为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您的系统要与一整套基于80-20规则被验证后的系统设置保持统一。无论其是否通过最佳标准的审核,或是在实际设置过程中参照其它标准,每一个构造项目都会有一个业务成本。这也是80-20规则为何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因为它能够识别一个系统所需的最重要转变是什么,比如说赛门铁克的ESM最佳实施策略。它将着重审核最关键的能够为您的安全投入带来收益的系统设置。80-20规则对于信息安全十分适用,它强调了您系统中80%危及安全的问题有20%来自于您系统的不合理构造。用学术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保证补丁的及时更新、消除不必要的服务,以及使用强大的密码。对于消除红色代码病毒的举措方面,安全厂商大都是在病毒发作后,才开始对其围追堵截。与之相反的是只有赛门铁克一家在2001年6月20日发布了EnterpriseSecu�rityManager(ESM)可对IIS弱点做风险管理,利用它可阻止红色代码蠕虫。由于ESM的发布几乎正是在红色病毒被发现前一个月(在7/16/01),这使得ESM的用户能够在6月———红色蠕虫通过网络传播之前就可以评估和修补他们的系统而最终逃过了一劫。红色代码只是互联网威胁的一个开始,但是否每一次都能有厂商未雨绸缪推出最新产品,是否用户都能对即将到来的重大威胁保持高度警惕而提前防范,这就需要用户与厂商共同努力。四,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便拥有了一项本能的思想——欲望。起初,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便残杀了一些不属于同类的生命;接着,人类在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后,便想着去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人类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钱财后,便对身心上的享受产生了兴趣,从而推进了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取得的极大成就,人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便开始得不到满足,从而便创造了另一个空间——网络。经历过这个空间内的各种风雨,才渐渐感觉到文明、道德的重要,只有让所有游览者共同维护空间内的安宁,共同创造空间内的诚信,才能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明,你我共创。

  • 索引序列
  • 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 植物炭疽病分级标准论文
  • 炭疽病论文
  • 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 病毒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