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综述的基本结构:综述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 题目; (2) 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 (3) 摘要(有的期刊要求) ,关键词和分类号(便于计算机储存和检索) ; (4) 前言(引言、导言、绪言) ; (5)正文(主体部分或称核心部分) ; (6) 总结(结语) ; (7) 参考文献目录。(一) 题目多用名词词组表达,一般不超过25 个字。基本要求是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本综述的中心思想或其主要内容。根据综述“时效性”的特点,建议在文题主要内容后加上“研究现状(近况) ”、“研究进展”、“研究现状及进展”、“重新评估”、“再评价”等。(二) 作者除个别杂志的特殊规定外,一般期刊综述的作者署名同论著类文章的要求。(三) 前言(引言)即综述的首段,用200 字以内文字将综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地陈述,强调撰写的目的性及必要性。在对论述专题的历史与现状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综述主要内容的“标题”,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激发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前言中应包括: 写作目的,有关概念的确切定义,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范围,扼要介绍有关问题的现状与焦点,为撰写正文打下基础。作为初写者,一定要对前言仔细推敲、句句斟酌,切不可草率平淡。(四) 正文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或称核心部分,也是信息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部分。1. 组成:正文包括论证和论据两大部分,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对于层次或观点较多的内容,可根据撰写目的,分别罗列小标题,组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在每个小标题下论述一个观点、一个事件或一个侧面内容。不论以何种形式罗列和论述,都必须阐释论点双方的理论或实验依据,说明观点的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实质。对于纵向或横向比较资料可以采用必要的表格。2. 写作方法:可因文章字数、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及作者的写作技巧而有所不同。常用方法: (1) 按选题所属学科的内在科学规律分层阐述,即该学科领域人们的常规思维程序及其之间的必然联系; (2) 按目前争论的焦点分别提出问题加以论述; (3) 按学科进展分阶段论述(时间顺序) ; (4) 按临床诊疗工作程序分述等。3. 基本要求:不论采用何种写作方法,正文内容应着重论述专题的历史与现状,发展趋势,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争论的焦点,当前研究的新发现和主要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其引用的资料应确切无误,论据、论证充分有力,说理令人信服。对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要客观如实反映。综述者本人的观点可以表明或已内涵其中,但不应占主要地位。(五) 结语应将综述内容所得结论扼要陈述,主要包括: 概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指明该学科领域当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应用价值,实际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歧所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对已从事该项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经验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今后应注重发展什么等。对结语的基本要求: (1) 简明扼要地总结出综述的主要内容,标明主要事实,使重点和要点突出; (2) 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某一假设或新的问题,以启示新的科研课题; (3) 一般综述是将结语单列一项,但也可放入正文,视具体情况而定。(六)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省略。文献引用的多寡是衡量该综述质量、水平的一个标志。参考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依据,为读者提供了寻找原始论文的线索,也是对原著作者劳动的尊重。1. 引用文献的基本原则: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1) 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最新、最有价值的原著,避免“滚雪球式”的“参照文献”;(2) 尽量选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 (3) 引用一次性文献; (4)选用权威、知名学者发表的文献; (5) 引用近5 年(最好是近1~3 年) 的文献; (6) 不能选用非公开发表的文献,避免引用或少引用教材或专科书的资料(为二次性文献,时效性较差) 。2. 引用格式:目前采用国际通用的“温哥华”格式。对于期刊、析出文献、著作、会议论文集文献、专利文献等的著录格式除个别杂志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均采用上述国际通用格式。3. 排列方式:常见的有两种: (1) 按文章引用先后顺序编码排列,并在正文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标示角码在() 或[ ]内; (2) 按作者姓名的首字母为序排列。一般期刊均采用第一种形式。4. 引用要求:在正文内按引用顺序标出角码,并按国家标准(GB7714287) 规范列出,外文文献按原文书写,不必译成中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不限,视需要而定。国内有些期刊限于篇幅对引用文献数量有所限制,可称其为主要参考文献。

选题的缘由和目的1、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2、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需要;4、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在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及理论的基础上,就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促进师生素质发展方面做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文献综述一、研究概述幼儿园的自然常识教学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和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进,活跃了幼教界的思想。重视早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成为当时的需要。这-时期的自然常识教育基本上是为智力服务的,内容局限于自然现象,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教师讲、幼儿观察与听讲的模式。9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教界借鉴了国外现代儿童科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在自然常识教育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较全面的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全面的初步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单纯的表现为个体掌握科学知识量的多少,也不是单纯的表现为个体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而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热爱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内在综合品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以科技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促进师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二、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1、美国的2061计划及有关科学教育研究2、国内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在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和"八五”规划中,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均为重点研究课题。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及幼儿教师素质的制约,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始终未能开展。①我国幼儿教育现状。②幼儿教师科技素质现状。a.幼儿教师职前科技知识教育是薄弱环节。b.幼儿师范学校在校生科技素养水平不高。C.幼儿教师的科技教育能力和现代科技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三、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界定关于幼儿科学教育。关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科学教育含义。关于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界定。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参考~ 篇一: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的《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吴立岗著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靳玉乐著的.《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邵瑞珍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卢乐山等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徐学莹等主编的《外国幼儿教育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袁衍喜编著的《幼儿园活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李瑞英编写的广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199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幼儿教育》1990~1998。 篇二: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学前 教育 专业的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论文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 总结 与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志文.对民办幼儿园审计的延伸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黄丽.女性职业发展自我阻隔因素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刘玉清.山西省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山西 财经 大学2010 [6]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7]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8]杨婕娱.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社会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D].中南大学2004 [9]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10]吴康宁着.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静,马冬雪.男幼师生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12]赵琳.高知女性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3]李丽,蔡迎旗,张维春.试论我国公办幼儿园的地位与作用[J].幼儿教育.2010(Z3) [14]易丽丽.“事业编”的诱惑究竟有多大?[J].决策.2013(Z1) [15]傅跃琴.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周敏.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几点策略 文章 编号:1673-9795(2010)03(c)-0213-01 [2]刘馨.成利新.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认知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 [3]陈帼眉、程学超.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 安全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5]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 [6]顾荣芳.学前 儿童 健康教育论(第三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教师报》,樊赛花.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安全意识[J].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 英语学习 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专业小论文 2.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4.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5. 2017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既是对论文引用原著的尊重,也是自身论文内容和论据的丰富。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参考文献,希望您能喜欢。

[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6-117(5).230.

[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1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1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12][1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4)

[1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Z6)

[1]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5.

[2]曾昭文.儿童亲社会行为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9

[3]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2一58.

[4]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等.7一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27(3):571一574.

[5]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7.

[6]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福州师专学报,2002,22(4):63.

[7]岑国祯,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88,(1):19-23.

[8]郭忠玲.关于岁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6,(5):36-37.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和“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37-43.

[12]邢雯吉.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36-40.

[13]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39-41.

[14]吴念阳,许政援.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2,(5):51-53.

[15]耿希峰.朋友关系与儿童分享行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00-102.

[16]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305-309.

[17]耿希峰.儿童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训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4-115.

[18]郭力平,杨恒.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7,8)79-83.

[19]寇或,赵章留.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心理学探新,2004,(2):48-52.

[20]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16-18.

[1]刘俊升.天使之心: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8,190.

[2]宗爱东,李丹.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5,(9):46,47-48.

[3]冯夏婷,邹晓枫.澳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2,(5):48-52.

[4]马娥,丁继兰.3-6岁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69-72.

[5]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6-32.

[6]李福芹.移情训练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4,(3):150-154.

[7]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4(5):557-638.

[8]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30-431,367,427,430-431.

[9]岑国祯,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2):

[10]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等,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11]赵旖旎、王丽薇、苏彦捷,不同内容的谈话训练对5-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7-51.

[12]王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观念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3]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9):90-93.

[14]王美芳,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15-20.

[15]杨爱莲.4-7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参考~ 篇一: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的《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吴立岗著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靳玉乐著的.《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邵瑞珍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卢乐山等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徐学莹等主编的《外国幼儿教育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袁衍喜编著的《幼儿园活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李瑞英编写的广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199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幼儿教育》1990~1998。 篇二: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学前 教育 专业的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论文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 总结 与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志文.对民办幼儿园审计的延伸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黄丽.女性职业发展自我阻隔因素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刘玉清.山西省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山西 财经 大学2010 [6]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7]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8]杨婕娱.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社会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D].中南大学2004 [9]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10]吴康宁着.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静,马冬雪.男幼师生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12]赵琳.高知女性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3]李丽,蔡迎旗,张维春.试论我国公办幼儿园的地位与作用[J].幼儿教育.2010(Z3) [14]易丽丽.“事业编”的诱惑究竟有多大?[J].决策.2013(Z1) [15]傅跃琴.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周敏.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几点策略 文章 编号:1673-9795(2010)03(c)-0213-01 [2]刘馨.成利新.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认知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 [3]陈帼眉、程学超.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 安全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5]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 [6]顾荣芳.学前 儿童 健康教育论(第三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教师报》,樊赛花.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安全意识[J].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 英语学习 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专业小论文 2.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4.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5. 2017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参考~ 篇一: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皮连生著的《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吴立岗著的《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朱家雄主编的《幼儿家庭教育大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靳玉乐著的.《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邵瑞珍著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方明编著的《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素质》,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卢乐山等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华中师范大学等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徐学莹等主编的《外国幼儿教育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袁衍喜编著的《幼儿园活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李瑞英编写的广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199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刊物《幼儿教育》1990~1998。 篇二: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及策略》

摘 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性教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一概念反应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运用恰当的策略,要让儿童在真正地“做科学”中建构和生成科学的意义。

一、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

(一)生成性教学的提出及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最早提出的。维特罗克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大脑主动地建构外界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信息的联系,以使输入的信息获得具体意义,即学习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发现者、研究者和主动构建者。

继维特罗克提出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以后,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内涵。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经过实践研究,马拉古兹认为学前儿童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执行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生成过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尔对后现代课程的描述是:“它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他强调,构造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各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思路做出及时调整,使教学对话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旨在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获得长足发展。

(二)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1.生成性教学更加倾向表现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是由美国课程学家艾斯纳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取向。艾斯纳指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即预先规定了通过教学儿童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称之为教学型目标;另一种是预先不明确规定儿童在教学完成后应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结果,而只指明学生将要遭遇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和将要从事的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称之为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景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仅仅为儿童创设一个情境――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要达到统一的结果与行为。它能够激发儿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进行个性化的构建和知识的生成。当然,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学性目标,恰是在承认教学性目标的基础上使表现性目标更加凸显。

2.生成性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则略去不管。而生成性教学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又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一种过程,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培养人的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儿童的发展。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做的宏观规划,而对教学中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不做预设。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更加关注教学的具体过程,而不是结果。

3.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偶发教学事件的教育资源性

所谓偶发的教学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发生,事前没有预料到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偶发事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必然和常态,是一种出现规律不易被把握、又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处理方式的事件。生成性教学更加重视对偶发教学事件的利用,甚至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生成性教学中,重视偶发事件的教育性,就是要求教师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回应。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比他预料的要多,学生对教师的触动方式也是无法预料的,这会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而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的行动。

4.生成性教学更加强调平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关系的内涵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我”影响“你”,也就是“你”影响了“我”。生成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受”的灌输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互动,才会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而对话是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运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时,要时刻注意以对话的方式来统领。

二、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是运用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抽象符号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其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学习科学,不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是儿童主动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由此可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成性教学的过程,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即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科学思维能力是儿童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儿童历经探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带领学生运用观察、交流、猜测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检验结论,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可以引导儿童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些初步的认识依赖于直接的情景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也是他们建构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会认真观察并了解每一位儿童的想法,从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建构新的科学概念,促使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生成性教学可以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教育中的表现特点不同。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究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各种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发挥儿童不同的优势智能,使儿童更加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使智能获得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

三、生成性教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教学,需运用以下策略:

(一)了解儿童,预设学情,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儿童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人,儿童之间的独特性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教师把儿童当作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就必须要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儿童的已知起航,生成才会更有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精心策划弹性的教学设计,为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生成性教学重视教学的情境性和偶发性,但这并不是对教学预设的排斥,相反,而是更强调精心策划具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设计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材料及场地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儿童科学知识的生成和个性的发展预留更大的空间。如在设计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从知识掌握、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预设,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儿童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做分层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法时,可以采用观察、操作、比较、分类、阅读、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并且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观察中有操作,操作中进行观察,在操作、观察中进行比较和交流更有收获。再如,预设活动形式,可以运用个别学习、小组探究、大组讨论、小明星上课、情境表演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可能而定,无固定框架,多形式的活动组织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探究和生成。

(三)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儿童质疑,促进动态生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在生成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活动情境,鼓励儿童遇事有主见,敢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学会多角度深入体验,认真思考,对所见、所闻大胆地提出问题,努力找根据,分析说明。

(四)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新《刚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任的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感到无任何压力,消除顾虑,大胆去尝试,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儿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下,更倾向于探究和生成。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尊重和接纳每个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寻求儿童真实的认知水平;要给每个儿童激励性评价,挖掘每一个儿童探索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儿童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给儿童出错的权利,避免伤害儿童。教师应该接纳儿童的错误认识,并让儿童在“试错”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儿童形成尊重事实、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成性教学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积极探究,关注儿童主动建构和生成知识的意义,这些理念和特点对于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2][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6]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基本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陈琴.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8]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

作者简介:李伟(1991― ),女,汉族,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吴吉惠(197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着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学前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学前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方法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着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幼儿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独立思想能力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所以,良好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变的规范。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法;探索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影响孩子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阶段孩子没有自控的能力,所以只有靠教师来引导、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所以幼儿学前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三年制幼儿园教育是我国现行学制的起点,属学校教育系统,虽有别于正规的学业教育,但同样是正规教育范畴,对3~6岁幼儿施行科学保教,绝不仅仅是幼儿家庭的责任,也是现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生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家应从民族和未来的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二、从主观的幼儿本身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1.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与成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抽象性很差、模仿能力较强、行为随意性较强几个方面。针对孩子在心理上诸多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耐心而细致,随时关注孩子的理解程度。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要让孩子在大人口中学会一些不良的脏话、口头禅等。因此,加强对幼儿教育时的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非常容易模仿别人,好的不好的、善的与恶的孩子都会模仿,那么要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现代的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长辈们都会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就造成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关注其他人的感受,且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但是,这时候的幼儿身心发展都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是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3.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1)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音乐对于孩子的艺术审美观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孩子在唱歌与跳舞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和体验。

(2)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够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丽的存在。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当中,真正的做到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只有好的游戏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培养更加浓厚,让幼儿们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美,以此来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三、从客观的生活环境进行探讨

1.大力开展“三化”教育工作

“三化”教育是指建立教育工作的民主化、环境化和个性化。

(1)民主化教育。对于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而言,进行民主化教育主要是给幼儿更多自由发言的机会,制定一些规定并且试图能够与孩子们商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幼儿自觉遵守规定,而且要能够使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奖励,激励更多的幼儿。

(2)环境化教育。幼儿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主要有教室、卧室、图书室和洗手间等,学校可在教室中制作一个文化墙,将优秀的孩子的照片贴在上面;在卧室中画一些能够有助于好好休息的图画与宣传语;在图书室中张贴一些认真看书的画面与标语;在洗手间中粘贴一些节约用水以及常洗手的标语,通过这些实质性的熏陶,让孩子对此产生一定的反应。

(3)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将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对于个性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个性化教育时,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帮助帮孩子们制定符合他们的计划,并且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2.幼儿学前教育注重本土化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本土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本土化的加强。幼教界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以教育实验为主导,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中国幼儿学前教育的体系,然后才能进一步促进了幼教界的本土化的发展。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他经过了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以及自主发展性学习三个阶段。需要引入国外成功教育理念,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调整,最后发展成完全适应我国的学前教育。

三、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本文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更大意义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所以做好幼儿学前教育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学前教育浅析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也是多学科交叉的。那么,怎样认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认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有助于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目的。

二、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三、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读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理解其研究过程和结果。

四、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实践研究则探讨具体的教育实践和效果。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总之,认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深入地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的内容和价值。

  • 索引序列
  •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
  • 幼儿科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文献
  • 学前教育论文幼儿科学教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