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围手术期医学杂志

围手术期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围手术期医学杂志

护理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护理学专业的同学必须充分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1]李燕燕.供应室护理工作实施细节管理对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S1):120-121.

[2]刘娟娟.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5):232.

[3]杨莹.风险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12):1431.

[4]张艳.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鲶鱼效应”原理的运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55+157.

[5]苏雪艾.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4):355.

[6]龙隆.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的原因分析及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43+46.

[7]王亚平.探讨预防小儿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2):169.

[8]谢玉华.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2):203.

[9]张会娟.个体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儿童输液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5):130.

[10]刘吉梅.心电监护仪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探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12):1378-1379.

[11]单爱林.食道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6):11160.

[12]赵秀芬.甲状腺微波消融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9):235.

[13]刘军红.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152.

[14]熊娟.美宝疮疡贴用于贫血患者急性伤口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8):245.

[15]张兴兴.人性化护理在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9):165+167.

[16]王晓英.初探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0):9966.

[17]张明月.分析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113+116.

[18]李宁.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的优质护理方式分析与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8):172+174.

[19]秦梦洁.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护理体会[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21):32+35.

[20]王莹莹.综合护理对正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21):33+37.

[21]邵珊.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1):23-24.

[22]翟苗苗.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6):168+170.

[23]季富娟.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6):171+173.

[24]张晓辉.研究康复护理在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6):346+365.

[25]朱小英,洪丽华,徐红玲,陈弋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后的护理安全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0):3973-3974.

[26]许莎丽,成素萍.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09.

[27]马晓冬,曹桂梅.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妇产科护理干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12.

[28]汪洋.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141.

[29]程丽,骆桂芬,谢薇.影响子宫全切患者性生活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0):83.

[30]裴贞姬.72例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6,39(03):220.

[31]赵辉.妇科卵巢囊肿剔除手术护理配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09):132-133.

[32]唐丽.术后肠瘘病人的护理要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6):136+146.

[33]宋红梅.重症监护病房非骨隆突部位压疮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5):10.

[34]邹柳.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30例舒适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334.

[35]王宁.金银花治疗新生儿红斑的疗效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358+361.

[36]肖艳平.观察细节护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322+324.

[37].Jardiance+标准护理使新发肾脏疾病或肾脏疾病恶化的风险降低39%[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62.

[38].Jardiance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173.

[39]刘莉.音乐疗法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3):130+133.

[40]霍建秋.观察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9):293.

起搏器围手术期是否应停用华法林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术前持续应用抗凝药物的中高度血栓风险患者,大量的CIED患者因为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而这部分患者占了所有CIED患者的14-35%。如何为这部分庞大的患者群体选择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则是令人痛苦的,选择肝素桥接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甚至是囊袋血肿,而停止抗凝治疗则会使得患者处于血栓栓塞的高危风险中。更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可以精准依赖的CIED围手术期抗凝指南可以借鉴。 2013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BRUISE研究,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个接近真相的机会。 BRUISE研究的研究者将681例血栓栓塞风险>5%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华法林治疗组和肝素桥接治疗组中。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组要求手术当天INR必须<3(除非患者植入了1个或更多的机械瓣膜)。肝素桥接组则在手术前五天停用华法林,并在手术前三天开始接受全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使用至术前24小时停用)或静脉肝素(使用至术前4小时停用)治疗。肝素桥接组患者在术后24小时后恢复肝素使用直至达到可实现治疗效果的INR。所有患者均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试验的主要临床终点定义为显著的囊袋血肿,即需要进一步手术处理的血肿,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需要停止口服抗凝治疗的情况。次要终点则包括全因死亡、气胸、血胸、心脏按压、血栓栓塞、围手术期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等等。 自2009年10月开始进行试验入组,试验进行至2013年2月27日时,肝素桥接组患者的悲惨状况导致试验提前被安全监测委员会建议终止。 我们可以看到,肝素桥接组中56例患者(16%)发生了需干预治疗的严重血肿,继续华法林治疗组仅仅有12例患者()发生了需干预的血肿。而在因血肿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以及由于血肿导致的需要终止抗凝治疗的风险方面,肝素桥接治疗也远远高于华法林治疗组。由此我们可以基本判定,华法林疗法在CIED围手术期应用方面并不会增加血肿发生的风险。但在二级终点的评估上,除了患者自我感觉外,其余各项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华法林组出现了四例患者死亡,其中三例死于起搏器手术前非手术因素,第四例死于CIED术后终末期心衰发作。均与应用华法林无关。 通过亚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CIED围手术期应用华法林相比于肝素桥接疗法对于患者的益处。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应用华法林组中,INR平均值为,而且与围手术期主要的出血事件无关,且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而言,CIED围手术期应用华法林是优于肝素桥接治疗的。 参考文献 N Engl J Med 2013;368:2084-93

2015年 38 期 简述全方位护理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春华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产后48h内乳汁量影响的临床护理研究 黎秋勤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护理中的应用 葛为萍 心理干预对肺栓塞患者康复探讨 李巍 绝经后妇女阴道修补及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护理体会 秦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黄艳娥,HUANG Yan-e 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护理对比观察 张鑫 探讨个性化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坚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王芝丹 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王月梅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李维 护理干预促进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李平 股骨颈骨折患者运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韩启红,何英 探讨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杨广华,周丹,杨柳 外伤性肋骨骨折的护理体会 李晓芳 肾脏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疗效观察及护理 于艳,周夺 细节护理在门诊儿童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黄春平,黄继玲 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古再丽努尔·艾萨,再依努尔·卡的尔 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3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吴丽萍 1例马耳他布鲁杆菌感染患者的护理 王鑫会 循证护理在预防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陈春红 青光眼阀植入治疗1例难治性青光眼的护理体会 朱宗霞 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肖珍 母婴同室新生儿低血糖早期护理干预 汪丽娟 保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杨艳 浅谈皮肤科患者药浴过程中的责任制护理 王莹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干预产后发热76例 程梦笑,董莉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护理体会 王维维 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张安伟 探讨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白梅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产程中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翟芬 1例脑出血患者合并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程秀凤,CHENG Xiu-feng 8例胃癌化疗后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体会 赵彩霞,钱火红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观察 张蕾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徐文琴 乳腺包块切除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研究 汪丽丽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 巫晓梅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三级防护措施 鲍磊,蒋玉娣,许凤燕 浅析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冯志平 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对策研究 文博淑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并发症的临床护理 程汝艳 强脉冲激光治疗雀斑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杨竞 探究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曾颖玉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习惯调查与护理干预 赵琪婷,ZHAO Qi-ting 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阿依古丽·哈布哈提 综合护理干预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丁惠芬,白芸 小儿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干预 赵虹,孙学进 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聂丹 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影响研究 陈甜甜,王芳 乳腺癌患者化疗应用PICC导管围管期的护理干预 杨洁,周蓉 如何使用舒适护理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张玉梅 1例家族性肠息肉患者的护理 吴晓春,熊子春,喻陈松 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 曾真 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效果评价 殷世荣,吴爱玲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及总结 李秋萍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1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张鑫,庞旭峰 老年糖尿病的护理 郑云会,付琪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季艳容,耿金萍 理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文岚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王营 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严重烧伤患者的护理 杨颖 心脏外科术后疼痛护理体会 赵楠楠,王平 经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体会 王瑞娟 儿科门诊输液的细节护理及效果观察 蔡明春 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护理研究 曾化清 穴位推拿按摩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研究 詹淑琴,周祝英 腹腔镜直肠癌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 余奎 护理干预对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 向春芳 气胸急诊处理的感染预防与护理 陈海珠,雷婷,张丽莉 肝胆外科手术200例引流管护理 徐翠,谢嗣红,张静,汤宏芝 心理干预在留置胃管中的应用和体会 朱艳娟 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经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朱茜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邓育香,蔡立红,王素华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下治疗的心理护理体会 公悦,邱露 产妇分娩前的心理护理问题探讨 吴饶兰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及综合护理 杨阳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中药湿敷的护理干预 杨玉凤 优质护理干预在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赵飞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王梅珍 42例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治疗的个性化护理 李莹,王晶,高丽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内镜室中应用的效果 朱卫平 腹腔镜内镜联合同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潘玲 42例胸痹患者睡眠障碍的中医护理干预 马荣慧 整体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尿潴留的临床应用 秦蕾 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谢春莲 骨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的分级别预防及护理 姚荣慧 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邹吉华,ZOU Ji-hua 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杨晓艳 浅谈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余波 扁桃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廖莉萍,王苏姣 护理干预对31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岳英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 杨丽 责任制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董文 3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配合 许秋菊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护理效果研究 徐闽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探究 谢丽丹,吕春华 整体护理干预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 熊璐 分析全方位护理对骨外科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任根秀 细节管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毛慧玲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研究 储佳 临床护理干预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运用及价值评述 冯艳丽 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术的护理 杨建元 有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徐之霞 循证护理对甲亢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杨艳,王华 产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过程的影响 宦美云,包理丽,凌静 浅谈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 余彦玲,曹蕾 人本位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卢英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王秀红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周世会 重症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贾化侠 小儿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杨艳华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高丽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观察 柯贞莉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吴春梅 中医辨证施护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贫血现状的效果观察 袁梦亚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急救与护理 张玫,靳晓萍 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吴芳 不同阶段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急性压疮的影响 黄艳军 护理干预对恢复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分析 张学娟 高通量透析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 王小丽 肿胀麻醉吸脂术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的观察护理 康文雯,袁琰琴,赵丽,王利莎,梁莹 精神病科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因素分析与护理 吴胜霞,宋维亚,张霞 甲亢患者术后心理干预对愈后的影响 张小红,周凤芹,江裕娟 浅谈慢性肝病并发糖尿病临床特点 郑一清 观察双重血浆置换联合激素治疗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中的作用 邱瑜 耳穴贴压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刘晓艳,LIU Xiao-yan 固定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和龈沟液中炎症因子表达研究 袁敏,杨芳,邬庆菊 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高淼 抗感染以外因素在肺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陈玺,魏春林 硝苯地平与硫酸镁治疗早产的临床效果比较 孙梅 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形体恢复作用的探讨 李雪妮 浅析病例分型管理在护理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张宇震 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分析 胡雍 产后康复按摩在分娩后组织物宫腔残留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李娟 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回顾性研究 张体军 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比较研究 刘强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床旁单纯超滤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古丽尼沙·吾不力卡斯木,木合塔尔·麦合苏木,麦麦提热夏提·沙吾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 李志红 小儿肺炎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杨旭 头孢哌酮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郝久云,HAO Jiu-yun 我院半年TCT结果回顾性分析 陈四梅 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 赵美芳 CT灌注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 孔凡利 盐酸氨溴索雾化给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包艳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李生海 眼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蔡颖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2例临床体会 张丽丽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6例临床观察 李莉 MDCT增强及多方位重组在基层医院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 龙安林,曾波 老年患者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 郑敏 50例妇产科急性大出血临床治疗及分析 江静,张绍敏 急性中重度氩气中毒患者血浆D2聚体、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意义 才立云,于秀娟,孙翠清,付国宝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 张洪军 袁红霞教授临床应用柴胡类方验案举隅 赵强,陈明德,红霞 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 谭敏 55例急性脑血管患者院前急救的讨论 闫维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易磊 分析医学影像设备维修 魏中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意义探究 刘长玉 重视宫颈癌的早期症状与高危人群的筛查 王春红,杜娟,王永霞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与六分钟步行试验关系探讨 王喜梅,布娅,余承云,WANG Xi-mei,BU Ya,YU Cheng-yun 肛垫上黏膜套扎术与传统痔核结扎术治疗Ⅲ期痔病脱垂的比较 夏勇 复发性口腔溃疡与个人生活习性相关性研究 陈丽 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影响研究 曾玲 产后康复女性的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邹蓉 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先兆早产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贾自毅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后并发症对比观察 方晓红 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原因分析及中西医护理干预措施 王会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分析与临床护理 李国会 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张大云 创伤性膈肌破裂22例临床诊治体会 刘成涛,赵文霞 四物汤加味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分析 丁少娟,陈桂权 门诊猝死患者急救与护理经验总结 姜凌,娄桂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80例疗效观察 徐绍君 急诊手术室护士专职夜班岗位的设置与管理 潘晓婷,代娓 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江平安 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致皮肤损害的救治与调查分析 张涛 浅谈多巴胺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赵文霞,刘成涛 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措施 吴梦洁 缩宫催乳汤联合产后康复治疗仪促进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 孙艳梨 产后康复对于产后感染的防治效果分析 明益玲 唤醒麻醉的认知训练在神经外科功能区手术中的运用 施斌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溃疡100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高向峰 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服务模式与价值分析 丁景莉 医院自制中药宫血合剂治疗上环后经期延长(瘀热型)的临床观察 杨清良 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评述 许丽娟 研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 程艳萍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心功能受损的关系 刘志坚,王平,刘鹃锋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40例临床效果分析 肖秋连 针灸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邓丽霞 阿斯美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对慢性咳嗽症状的临床观察 熊政利 探讨会阴评估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丽君,徐蕾,张亚妹,WANG Li-jun,XU Lei,ZHANG Ya-mei 球形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木沙江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古再丽努尔·艾萨,再依努尔·卡的尔 医院卫生管理人性化发展研究 崔颖,王辉 小儿慢性咳嗽诊治 任书平 卡络磺钠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西丁钠配伍的稳定性 戎芳 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何秀萍,孙庆 联合用药及产后康复治疗仪治疗子宫复旧不全的临床分析 刘菁菁 止咳散加减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观察 张素霞 口腔修复中预成纤维桩的应用研究 吴淑梅 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的有效途径探析 徐卫平 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研究 谭洪梅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分析 赵岚峰 糖尿病性白内障不同手术时期的效果比较 赵娜 血清EB病毒定量测定在鼻咽癌放疗后监测复发中的应用研究 吴华飞 PDCA管理理念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 陈艳梅,王玉花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黄凤 先心病的产前筛查与超声诊断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王迎莲,陈明,赵欣,魏晓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护理疗效观察 黄玲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的关系研究 张雪梅,杨斌,张艳,ZHANG Xue-mei,YANG Bin,ZHANG Yan 鞍山市2014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芦贺,高丽娜 乳腺肿瘤术后护理运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探讨 安鑫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对比研究 刘葵 输血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的临床意义 童山苏 社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方法的探讨 王燕敏,WANG Yan-min 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杨希 94例肺癌手术治疗的麻醉效果观察 王晓东,周业建 新生儿窒息的80例临床分析 田蓉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王新德 炔雌醇醋酸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 唐月玲 探究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何林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王志勇 紫草油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新生儿红臀的效果观察 曾新华,欧阳燕,赖慧虹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 刘春贵 中西结合治疗痤疮30例疗效观察 王涛 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潘信明 白三烯拮抗剂联合吸入舒利迭治疗老年哮喘疗效观察 杨志力 二黄苦参洗剂坐浴治疗痔疮疗效观察 孔祥洲 氨酚曲马多治疗骨科急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刘氜,杨娟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评价方法比较探究 詹发亮,杨琳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临床探讨 陈银朝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观察 叶展 布洛芬混悬液联合退烧贴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分析 易小刚 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 李梅香 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闭合性气胸56例观察 冯武国 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邓雪辉 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黄菁,周欣,王丽波 膀胱肿瘤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分析 韩晓森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 陈宗妹,俞静 利用医院药讯推进临床药师工作的实践和体会 高旭 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医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模式 陶静,曲崇正 巴林特小组在国内护理领域的应用 袁小红,陈芬荣,杨姮 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体康复的影响 卞杨 护理干预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症状的应用 杨姮,小红,傅周杉,黄洁,蓝小绚 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 廖静,罗雁雁,余建明 实习日记在PDCA临床实习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程愔,田庆超 归档病历质量缺陷分析及对策 韩润芳,AN Run-fang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 陈晓君,仇艳艳,汤培,陈微,吴小宝 PDCA循环在急诊科急救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李文燕,LI Wen-yan 植入式肝动脉药盒两种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谈丽萍,顾迪,杨婷 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用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王建军 浅谈常见的妇科炎症及治疗方法 周维 元胡止痛片治疗痛经的60例疗效观察 沈澍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姚懿洵 思维导图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叶萌洁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急救时应用效果研究 彭秀珠 浅谈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 徐学广 对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治方法的研究 于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的研究 施燕燕,张永霞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对比观察 涂建生,栾波,王积辉,骆苏红,阿发武 浅析中药配方颗粒的优越性 李芹,LI Qin 影响注射用头孢拉定/精氨酸含量测定准确性的因素探讨 田野 胰岛素泵持续强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探讨 邵芝娟 体育活动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 孙庆,何修萍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宋林霖 20例造口黏膜分离的护理体会 唐文岩 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 廖文明 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两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 秦梅 腹腔镜下胆囊管结石处理技巧(附33例) 汪大海,施小梅 围手术期亲情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石桂梅 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徐丽华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陈婷 炎痛消洗散的制备工艺及术后临床应用 宋荣,孙彦胜 26例原发性脑膜瘤的诊治体会 王秋生 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敏感性分析 邹德华 中药药熨在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卢琼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胡萍,刘绍模,王星程 中药外洗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疗效观察 王琼秀,王文静 健康教育路径在产褥期社区访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玉华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潘益礼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观察 陈海燕,田晨光 护理安全管理对妇科围手术期的作用 李婵 绩效评价在临床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杨团秀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 周业建,张会东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张勇,ZHANG Yong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指导作用 王翠琴,王颖,张玲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王素英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高血脂症40例 陆文娟 合理选题--提高医务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关键 李洁琼,孙琳,申阿东 慢性肝病患者睡眠护理干预方法探讨 陆如波 机械性眼外伤临床特征及眼外伤评分分析 王晓红,王晓珺,孟激英 枸橼酸芬太尼与丙泊芬联合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分析 于青 导管法咽鼓管吹张联合吉诺通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张燚,汪志 盆炎方联合热敷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秋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高危行为状况调查 陈鑫,华燕,江月华 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张小龙 2014年我院门诊用药咨询情况分析 邹万芹 双侧卵巢Krukenberg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丹 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刘丽华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 杨春丽 中医情志护理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邹庆,彭正禄,晋云花 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艳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 卢卉 法医鉴定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分析 陈瑞,舒琦舵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保证和改进措施研究 何婉宁 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胡学兰 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李静,周芳芳 试论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时临床医师在处方上重新签字认可的必要性 宋培兴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科治疗效果观察 贺红玲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肖廷智,刘军委,罗青毅,吴辉,冉强 知柏地黄汤加减方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刘仁旺 前交叉韧带损伤急性期保留残端重建临床研究 刘胜元,曾国华,谢泰安,石鹏,何居璘,黄建民 缓控释制剂研究概况 陶凤英 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心得体会 郭淑英 临床症状指数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诊断价值 何元清,何子彬,张晗,何丽,赵娟,周骥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4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张金纯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支气管扩张伴感染38例临床分析 陈建平,张瑞青,祖军,陈建军,王海丽,刘颖,张屯 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价值分析 李求明 吸入布地奈德氧雾化联合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薛素娟 对比研究不同根管消毒药物的临床应用疗效 赵丽青 探讨盆腔炎治疗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应用价值 李媛 关注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 谈恒节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作用分析 秦浩民 嘉定镇失独老人现状分析及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 汪晓刚,WANG Xiao-gang 应用MSCT及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高艳山 人文关怀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芦鑫 口腔根管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何志宏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郭志娟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 商烨 腰-硬联合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研究 钟浩生 浅谈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冯丽,杨百仞,FENG Li,YANG Bai-ren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张宗英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 赵国新 120例培菲康治疗儿科消化疾病临床疗效研究 赵燕 关节镜和MRI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对照研究 赵卫忠 分析腹腔镜手术在基层医院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郑成群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 赵芳 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急诊洗胃中固定洗胃管的临床应用 赵丽梅 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取奥美拉唑+西沙必利治疗的效果浅谈 章优幽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张瑾蕾,张晨曦 横切口术式与麦氏切口术式对于阑尾炎手术的疗效对比 李保平 腔镜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对策 张竹清,杨晓婷,蔡晓玲,尹洪莉 3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配合及体会 胡晚君 锁定钛板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复杂的跟骨骨折 廖春雨 PICC与留置针在宫颈癌患者辅助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黄玉洁 脑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方法 黄广苏 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鼠疫应急监测效果评价 任琼,朱玲,陈秋生 “治未病”对孕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影响的初探 宋家欣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分析 郑晓明 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效果分析 王刚,秦伟 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观察 熊选政,符代炎,靖颖霞 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对牙体牙髓患者疗效的影响 雷晓丽,买克 小儿支原体感染相关性过敏性紫癜64例分析 杨培,聂秀清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玛依拉·马合木提 表面麻醉下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治疗体会 于洪进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 穆博羽 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 李宏 数字化放射摄影技术的分析 蒋世恒 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阿克拜尔·苏来曼,吕金 消化内科就诊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李春宇 巨大儿270例临床分析 王红蕾 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张伟 胫骨近端及截骨面解剖学的相关研究 袁代柱,周玉坤,秦海泉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及护理心得 姚绪华,YAO Xu-hua 床旁临时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王红华,WANG Hong-hua

食管癌围手术期论文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6-0598-02Clinical Studies on RCD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ceal CancerWU Xian-rong,LI Feng-yan.(Lai cheng People's Hospital,Laiwu 271100)【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d cell defo-m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esophaeal cancer,To investigat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determine Red cell deformabilitly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RCD of esophaneal canc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s (P<)The more severe the condition,the lower the value of mechanism of lowered RCD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to membrane of RBC. The changes of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tumor cell adhesion microthrombi of carcinoma and deficience immunity to aggravated growth and metastases of approach which improved hemoviscosity and RCD could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prevent matastases.【Key words】 esophgeal cancer;Red cell deformability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cell deformability,RCD)为观察 RCD 与 EC 发生发展、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与疗效、预后的相关性,我们于1996年6月~1999年12月,对100例EC患者进行了RCD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EC组(A组):经食管钡透、纤维胃镜及活检明确诊断的住院EC患者 100 例,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40~78岁,平均岁。其中治疗前患者组(A1组)45例,临床分期:Ⅰ期 10 例,Ⅱ期 12 例,Ⅲ期 11 例,Ⅳ期 12 例;治疗后患者组(A2组)25 例;食管癌转移组(A3组)20 例;食管癌术后复发组(A4)组 10例。良性肿瘤组(B组):选择头颈良性肿瘤患者 50 例,包括纤维瘤,甲状腺瘤等。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 62 岁。正常人组(C组):选择健康体检的干部、知识分子及工人,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史者 100 例,男 50 例,女 50 例;年龄39~79岁,平均 63岁。 方法RCD 测定:应用国产KBH-30初始滤过细胞变形测定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核孔滤膜孔径 5 mm)。抽取正常人及患者晨空腹肘静脉血 2 ml,注入抗凝试管,进行红细胞滤过指数(IF)的计算,IF越大,RCD越小。2 结果 EC患者与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IF值比较EC患者IF值均比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增高,提示EC患者的RCD明显较正常人及头颈良性肿瘤患者低(表1)。 EC患者治疗前后及复发和转移的IF 值比较EC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IF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而EC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除治疗后患者外,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治疗后的EC患者RCD基本接近正常人。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RC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转移及复发者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表2)。表1 三组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组 100 ± B组 50 ±※ C组 100 ±※注:※P< vsA组。表2 EC患者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1组 45 ± A2组 25 ± A3组 20 ±※ A4组 10 ±※注:#P< vsA1组;※P< vsA2组。 EC患者IF值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治疗前临床各期EC患者RCD情况均不同,随病情加重IF值增高,RCD逐期下降,除Ⅰ期外,Ⅱ、Ⅲ、Ⅳ期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3)。表3 EC患者临床分期IF值比较(±S)临床分期 n IF值 Ⅰ组 10 ± Ⅱ组 12 ± Ⅲ组 11 ± Ⅳ组 12 ±※注:#P< vsI组,※P< vsI组。3 讨论RBC 的粘性、粘弹性、弹塑性及其综合表现称为 RBC 的变形性或变形能力。RCD 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RCD 降低与 RBC 的几何图形改变、膜生化特性异常及其内粘度增高有关〔1〕。RCD 降低时,RBC 难以通过口径(5 μm)比其直径(7~8 μm)细的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各种疾病。本文 EC 患者的 RCD 较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明显降低(P<)。且病情越重,降低越显著(P<),显然 RCD 的改变与 EC 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由于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引起血流变性的改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RBC 聚集,导致 RBC 内粘度增高、其流变性下降。由于血粘度的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过氧化反应增强,RBC 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其变形性下降〔2〕。当机体血粘度增高、RCD 下降、血流缓慢或滞流时,血流中的肿瘤细胞易形成附壁粘着,其周围由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包被,使肿瘤免疫及其他杀灭食管肿瘤细胞的手段失效,有利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形成新的癌转移灶〔3〕。我们对 EC 患者 RCD 观察分析,认为检测 RCD 对了解 EC 患者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提高 RCD 有助于延缓食管癌的生长、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董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的机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145-148.〔2〕 贾兵.过氧化脂质对体外微循环中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3,1(1):8-11.〔3〕 农辉图,黄光武,小杉忠诚,等.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6):364-366.

浅谈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及应对策略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risk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in peri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泌尿胸外科 611930Urinary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in Pengzhou Province Sichuan 611930【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潜在护理风险及应对策略。 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60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患者自身因素,家属因素,医护人员因素是导致食管癌围手术期出现肺部感染,管道脱落,低蛋白血症等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 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预防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起着积极作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peri operation period of potential nursing risk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2 March to 2015 May, 60 cases of peri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own factors, family factors, the factors of medical staff is lead to esophageal cancer peri 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tubing shedding, hypoproteinemia nursing risk occurred in the main factors. Conclusion strengthens a patient encircles the surgery time nursing, improve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level, to prevent esophageal cancer during operation period nursing risks,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lays a positive role.【关键词】食管癌 围手术期 护理风险 应对策略[keyword] esophageal cancer peri operation nursing risk coping strategies

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问题 1 术前护理 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不良的心理反应 食管癌患者随着进食困难的进行性加重、体重的日益减轻,其心理反应也日益加重。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仔细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耐心的心理疏导。手术前1天,由本台手术的巡回和器械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主动介绍自己及麻醉师,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手术中的问题,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意外及疼痛的担心。对一些心理反应较重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者,应与医生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有效地将不良的心理反应尽可能减轻到最低,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及治疗。 认真履行插管告知义务 任何侵入性的插管操作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患者造成痛苦,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此种操作的必要性、方法、可能引起的不适及有效的配合方法等,患者通常能主动配合,可大大减轻插管的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将插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夸大或强调说明,尤其是对女性、老年人及易受暗示者。 通常于手术前1~2天,由经管护士和医生向患者告知;插管时由操作护士解释说明,取得配合后,在进行过程中边操作边指导;结束操作后,要关心患者,观察有无不适。在履行告知义务时,要求医务人员语气委婉,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做好充分的生理准备 目的是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安全度过手术治疗的全过程。 (1)呼吸道准备:对吸烟者,从入院开始就严格劝其戒烟;指导并训练患者腹式深呼吸和有效排痰法(先轻咳数次,使痰液松动,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呼吸道的充分准备有利于术后减轻伤口疼痛,主动排痰可增加肺部通气量、改善缺氧、预防术后肺炎。 (2)消化道准备:应遵医嘱严格进行。 ①食管癌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梗阻和炎症,术前1周给予患者分次口服抗生素溶液以起到局部消炎抗感染的作用; ②术前3天改流质饮食,术前1天禁食; ③对禁食后有滞留或反流者,术前1天晚予以生理盐水100ml加抗生素经鼻胃管冲洗食管及胃,可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减少术中污染,防止吻合口瘘; ④结肠代食管手术患者,术前3~5天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庆大霉素或新霉素等;术前2天进食无渣流质食,术前晚行清洁灌肠或全肠道灌洗后禁饮禁食; ⑤手术日晨常规置胃管,通过梗阻部位时不能强行进入,以免穿破食管。可置于梗阻部位上端,待术中直视下再置于胃中。 (3)排尿练习:术后患者卧床,由于不习惯床上排便或麻醉的作用,可能出现排尿不畅,因此在手术前3天让患者有意识地在床上排便,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排便困难。 (4)血氧饱和度测定:即使手术前常规做过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测定,在术前1天也要做1次血氧饱和度的测定,认真记录,以便于术后对比和监护。 (5)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患者进食后漱口,早晚两次刷牙,有口腔疾患的患者积极治疗,防止术后禁食时细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引起吻合口感染而导致吻合口瘘。 2 术中护理 关心爱护进入手术间的手术患者 缩短早晨开会及交接班时间,患者一旦接进手术间后,身边不离人,由本台手术护士主动热情接诊,再次主动介绍自己及麻醉师,用和蔼可亲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真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心理反应强烈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护,消除紧张恐惧,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严格执行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正确连接水封瓶的玻璃管,胸腔引流管连接于长玻璃管,下端插至水平面下3~4cm,长玻璃管的水柱可随呼吸上下波动4~6cm,若水柱不动,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完全复张。短玻璃管下口远离水平面,使瓶内空间与大气相通。如将长短玻璃管接反,可导致张力性气胸等严重后果。在手术室一旦接通胸引流管,护士则按要求在引流瓶上贴上标记,注明日期、时间、生理盐水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 3 术后护理 食管癌手术患者在成功地进行手术后,其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和整个病程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对异常变化做出及时、科学的判断 T、P、R、BP每30min测1次,平稳后可1~2h测1次,及时记录。 食管癌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困难、缺氧,并发肺不张、肺炎,甚至呼吸衰竭。行食管、胃胸部吻合术后,胃拉入胸腔,使肺受压,肺扩张受限;行颈、胸、腹三切口术后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常因虚弱致咳嗽无力。如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尿少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且术后3h内胸腔闭式引流量为100ml/h,呈鲜红色并有血凝块,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若引流液中有食物残渣,提示有食管吻合口漏;若引流量多,由清亮渐转浑浊,则提示有乳糜胸;若术后6~12h内从胃管内引流出大量鲜血,应考虑吻合口漏,上述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并认 真记录。 严格交接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各种管道 食管癌术后患者常常管道很多,尤其是接胃管的负压引流装置必须正确及时安装,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严重的并发症。各班交接患者时,对患者身上的每条管道仔细交接,严密观察各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阻塞、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气味并准确记录。经常挤压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管腔阻塞。 严格进行全面的饮食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术后禁饮禁食期间,吻合口处于充血水肿期,嘱患者不可下咽唾液,以免感染造成食管吻合口漏;术后3~4天待肛门排气、胃肠引流量减少后,拔除胃管;停止胃肠减压24h后若无不适,可开始进食,先试饮少量水,术后5~6天可给予全量清流食,每2h给100ml,每日6次,术后3周后患者若无特殊不适可进普食,防止进食过多、过快,避免进食生、冷、硬食物。食管胃吻合术后患者,可能有胸闷、进食后呼吸困难,应告知患者是由于胃已拉入胸腔,肺受压暂不能适应所致,此症状经1~2个月后可缓解。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可发生胃液反流至食管,患者可有反酸、呕吐等症状,平卧时加重,应嘱患者饭后2h内勿平卧,睡眠时将枕头垫高。

食道癌围手术期论文

陈一驹男,潮州市中心医院医师,副主任医师,198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起一直在中医门诊从事医疗工作,1983年到广州中医学院省第一届儿科进修班进修。中文名:陈一驹职业:医师毕业院校:广州中医学院代表作品:《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等简介二十余年来累计诊治病人三十多万人次。擅长于泌尿系结石、食道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小儿腮腺炎、小儿秋季腹泻、新生儿黄疸等多种疾病的诊治。所获荣誉历年来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撰写的《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中医清热养阴法治疗腮腺炎并发睾丸炎40例》、《中医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加味青篙鳖甲汤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论文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四届中国名医论坛,论文《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老年中晚期食道癌》参加大会交流并获一等奖。现任潮州市中医药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4 浅谈人文关怀在胃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胃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首次行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满意率为 ,干预组的满意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在胃镜检查中人文关怀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消除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文关怀;胃镜检查;应用效果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直观而可靠的方法。电子胃镜是通过安装在胃镜顶端的微型电视摄像机,把观察到的图像,以电子讯号的方式通过内镜传至电视信息处理器,把信号转变成电视显像器上可看到的图 像[1]。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发展[2]。本文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行电子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300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由同一医生为两组患者进行胃镜操作,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4~90岁,平均年龄岁。根据患者来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心理护理 大部分门诊患者对电子胃镜检查的认知缺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及恶心呕吐等痛苦体验,部分患者甚至因害怕而拒绝检查,从而延误病情的诊治。护理人员通过沟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门诊患者担心自己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胃穿孔、胃出血及一些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②部分知识分子害怕在检查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③通常术前10 min含服利多卡因胶浆10 mL,使患者在做胃镜过程中能更好的配合检查及除泡,但麻醉剂不但味苦且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咽喉部肿胀、恶心、无法吞咽及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④患者担心自己在检查过程中难以呼吸,难以与医师配合检查而影响检查效果;⑤患者由于对电子胃镜检查认知缺乏而出现莫名的恐慌,害怕检查可能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医务人员的专业解释缺乏信任;⑥患者出现长期不适,害怕自己会长食道癌或胃癌。 检查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位来检查的门诊患者有较为适当的称呼,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有无空腹。向患者介绍胃镜的优点,胃镜消毒效果的肯定,胃镜操作者的业务水平及检查过程中有恶心而无疼痛感,告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配合的要点,听从医生的指挥,进行吞咽、深呼吸、头不能移动及抬起,从而使患者熟悉检查过程,放松紧张情绪减少恐惧感。并通过上千例胃镜检查成功病例介绍,解除患者疑虑及担心,树立积极检查的心理,增强自我配合的意识。 检查中护理 在检查之前,先帮助患者摆好左侧屈膝卧位,放松腰带,牙齿轻轻咬住牙垫,以鼻作深呼吸,边插胃镜边向患者发出吞咽、屏气、放松的口令,口水自然流出口角旁的弯盘内,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和恶心严重时,应放慢下镜的速度,动作轻柔冷静操作,方便患者配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检查时间,得到清晰检查结果。 检查后的护理 检查结束后嘱患者休息10~15 min,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确认患者无不适后方可离去,让患者了解检查中麻醉剂使用可能出现的后续作用,让他知道咽喉肿胀麻木属于正常现象,很快会消失的;指导患者待咽喉麻醉消失后方可进食,取活检的患者2 h后方可进食一些柔软易消化无刺激的温凉食物,如有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请及时来就诊。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门诊患者焦虑恐惧情况比较,见表1。 两组门诊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人文关怀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心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3]。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检查前的护理、检查中的护理及检查后的护理,门诊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在术前能够消除恐惧心理,术中能够积极配合,有效的缩短检查时间,减轻了痛苦,术后并发症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的发展完善,越来越需要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护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护理工作精益求精的体现[4]。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可有效降低安全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门诊患者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在胃镜检查中人文关怀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检查,消除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阳德.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144. [2]贾小莉,张子婧.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8):1640-1641. [3]刘洁英.人文护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07,5(21):55-57. [4]张伟秀,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0-543. [5]Leininger M. Leininger'S theory of nursing 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1ity[J].Nursing Science,2000,26(4):175-181.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篇5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老年人属于高血压疾病的高发群体,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根治性难、病程时间漫长[1],患者必须长时间,甚至终生用药,并且一定要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用药,这样才可以保证血压水平获得有效控制。针对老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是确保其能否可以持续按时、按量应用降压类药物的关键。现择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一步探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择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4例。干预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岁。其中,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9例。对照组女22例,男22例。年龄64~86岁,平均年龄(±)岁。其中,Ⅰ期20例,Ⅱ期16例,Ⅲ期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病情观察、定期检测血压水平、基础护理等干预。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针对用药情况给予特殊化护理: ①严格督导老年患者坚持服药:根据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老年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的水平,综合分析后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使用药物,争取患者和其家属的全力配合。鼓励其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在发现不适症状时,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以便患者获得来自家人的关心及心理支持,更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坚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②根据病情状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优化用药的治疗方案,根据每例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而调整用药,可应用比较大的字体在药物盒上标记、注明药物的名称、用量、用药时间[2],以利于老年患者记忆。选择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应用剂型,例如缓释片、长效剂型等。既能够避免重复用药的麻烦,还能够有效的保持药物的血液浓度。尽可能选则经济实用的药品,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有助于老年患者坚持用药。 ③加强依从性护理:因为老年患者的 记忆力 逐渐减退,生理退行性改变,需强化其用药的依从性。根据老年患者的治疗进展,可适当减少药物的应用种类及用药疗程,以利于老年患者记忆。可建议患者把每天需要完成的活动与用药有效关联起来,进而防止漏服。 依从性评价自拟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等情况,全部达到标准表示完全依从;部分达到标准表示一般依从;无法达到标准表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中,完全依从者32例,一般依从者9例,不依从者3例,依从率约为;对照组中,完全依从者24例,一般依从者8例,不依从者12例,依从率约为.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率约为远远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及对未来医学前景方向的预测,医疗事业研究的重点将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逐步转向疾病预防、控制[3].开展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的防范治疗适应了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及危害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护理服务理念,不断扩宽知识面,例如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充分掌握临床教学技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科学的健康教育,激发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防加重或诱发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这对血压水平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达成共识,建立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随时联系到护理人员。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针对不同个体差异、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只有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产生良好的医疗意向,才可以实现良好的遵医行为,其对预防、治疗知识了解的越全面,与医生及护理人员配合的程度越好,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就越高,进而促进高血压疾病预防、治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利于血压水平维持在良好的状态。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率约为远远高于对照组的(P<)。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分析高血压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给予特殊化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率,以利于血压水平的控制及维持,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健,程秀莲.循证护理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5(4):136-137. [2]程秀莲,陈健.循证护理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效果观察.内科,2011,2(4):672-673. [3]范冬霞,臧萍,黄昌雪,等.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2,20(5):1323-1324. 猜你喜欢: 1. 护理毕业论文范本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有关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5.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音乐治疗作为国内一种相对比较新颖的心理以及生理辅助治疗 方法 ,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医疗及保健行业的重视和青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疗法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ICU内的危重症患者疾病治疗,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入住ICU的45例清醒患者,依患者的个人喜好选择音乐,以2次/日,30分钟/次,进行音乐治疗。结果:显效38例,无效5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2例。结论:音乐治疗在ICU中的临床应用表明音乐治疗法可调节人的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孤独等心理,融洽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疼痛、紧张等情绪,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稳定心率、血压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疗法;ICU;临床应用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在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1]。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应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疼痛,我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提出五音疗疾。70年代以来音乐疗法已成为医学家们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它通过声音的传递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2]。现将音乐疗法在ICU中的临床应用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入住ICU中的清醒患者45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6岁,男性23例,女性22例,其中先心病术后10例,妊高症8例,食道癌术后12例,冠心病8例,脑出血术后5例,慢性肾功能异常2例;学历:大学10例,高中12例,初中及以下23例;2例回族,2例蒙古族,余为汉族;信仰____者5例.

2应用方法

应用前准备:播放音乐前需争取患者的同意并向患者说明音乐播放带来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应用中指导:音乐播放开始,嘱病人缓闭双眼,首先从双手开始,吸气时逐渐握紧双拳(约5S)呼气时缓缓放松双拳(约15S)借此可感受紧张与放松的感觉,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大腿、小腿、脚等部位肌肉逐渐进行,整个过程随音乐节奏与呼吸密切配合,循环3次。

应用次数时间的选择: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第一次应用于中午休息时间,第二次应用于晚上熄灯以后。

音乐内容的选择:个性化选择音乐,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及个人对音乐的 爱好 自行选择最佳播放音乐[3]。对于 文化 层次较低,无音乐爱好的老年患者,音乐效果较差,如果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播放佛经、赞美诗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4]。音乐的选择主要具备如下条件:轻松明快,旋律优美,节奏缓慢。

音量的选择:音乐即要让患者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优美,旋律动人但又不能喧宾夺主,音量的选择尤其重要:音量过大会变成扰人的躁声,使人感到不安,浮躁。声音过小,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声音过轻,使人空虚疲困,兴趣,情致减退,声音过浊,使人心志低下躁动。只有以适宜的心情欣赏适宜的音乐才能达到人乐和谐的境界。音乐的声响控制在患者易接受的范围内,多数研究者认同音量小于70dB,以高出现场声音4-7dB为宜[5]。

3结果

显效38例,无效5例,2例因病情突变中断治疗。无效患者中:先心病术后1例,脑出血术后2例,妊高症1例,食道癌术后1例;高中学历1例,初中及以下4例;回族2例,汉族3例,信仰____者1例,余显效。

4讨论

音乐疗法可稳定患者的血压心率。声波低的柔和音乐会使人感到轻松愉悦。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轻松的乐曲能影响大脑右半球,使脑垂体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内啡肽,降低儿荼酚胺水平,使心率血压下降[6]。

音乐疗法可提供适宜的休养环境。在整个ICU环境中有多种治疗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医护人员的交流声等。这些躁声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都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音乐不但可以避免躁声对环境的不良刺激,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创伤[7]。

音乐疗法可促进护患沟通。

病人一踏进医院,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医务人员的谈话,手术风险的担心。自然就产生了恐惧,焦虑,紧张,排斥情绪。这时病人往往不仅渴望更多的医疗信息,还需要一个温馨的医疗环境。通过交谈,了解音乐疗法的科学性、作用、目的,探讨各人音乐喜好,延伸到共同关心和爱好的话题,缩短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改善了护患关系,同时也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

总之,音乐疗法对病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在加强护患沟通,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启霞:音乐对剖宫产妇的心理影响及护理体会,现代医疗卫生,(6):739-740

[2]赵惠敏:潘恒玲,张玉凤,背景音乐在手术中的应用,吉林医学,(10):1266

[3]林羽纶:李丽卿,许乐,音乐疗法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2):1298-1299

[4]李淑芬:王祥云,林少虹等音乐疗法对手术患者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2)123-24

[5]林启玲:李翠桦:谈手术室对手术患者实施音乐疗法的整体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95-996

[6]吕瑞英:音乐疗法在骨科疼痛病人手术前后护理中的应用,右江医学(6):609

[7]古月芳:陈晓红,刘晓玲:音乐疗法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9):131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疗法论文参考

糖尿病围手术期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所以说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传授     3  ,糖尿病发病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种族、肥胖及人口老龄化等。糖尿病患者中除少数早期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加以控制外,大多数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四、“一个平衡,三个兼顾”,即平衡饮食,兼顾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兼顾并发症的防治,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 五、“避轻就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有无和程度,优先控制或解决主要问题,例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上应首先考虑控制糖尿病肾病,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解决其他问题如血脂紊乱、高血压 1、菜肴少油少盐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3、进餐定时定量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5、多食用粗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在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年龄、病期、病情、有无慢性并发症,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健康奋斗,做好糖尿病的饮食防治

【论文关键词】 糖尿病骨科手术护理

【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折病人合并糖尿病也越来越多。因糖尿病人自身抵抗力低下,常并发有全身微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其发生率约为。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对34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病人行手术治疗,由于重视了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均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4例病人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98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股骨头颈部骨折18例,胸腰段骨折8例,糖尿病足合并溃疡8例。全部为Ⅱ型糖尿病。

治疗方法

术前均正规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测三餐后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以下,在全身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全髋关置换术18例,骨折切开复内固定术6例,胸腰后路切开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糖尿病足伤口清创缝合术8例。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加强伤口换药,注意饮食,控制血糖治疗。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因糖尿病人病程长,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手术认识不足,心理负担重,对预后缺乏信心,多表现为抑郁、悲观、恐惧等。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关心病人,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支持。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借以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健康宣教

饮食宣教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而创伤又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极易形成负氮平衡。因此,糖尿病人手术后既要严格控制饮食,稳定血糖水平,又要增加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经营养师会诊,制定食谱及每餐饮食总热量分布。根据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标准体重×每千克体重所需要的`热量,饮食原则为:蛋白质15%,脂肪25%,碳水化合物60%,禁食高糖、淀粉及动物内脏和脂肪。早餐1/5,午餐2/5,晚餐2/5。并与胰岛素注射时间相合。责任护士在进餐时间加强巡视病房了解病人进食情况,督促饮食方案的正常进行。

专科宣教围手术期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做深呼吸运动,多饮水,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末梢血循环的变化,观察有无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出现,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肢体活动、感觉及血供情况。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及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伤口护理由于糖尿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减退和代谢乱等多种因素,伤口易发生感染,而且难以控制手术切口、卧床,各种引流管等增加感染的因素。因此预防感染是治疗的关键。术前要认真做好皮肤准备,小心剃毛,防止刮破皮肤,而增加感染因素。术后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使用胶布固定时,要注意有无胶布过敏现象,以免发生过敏性水泡,而引皮肤感染、溃疡。

血糖控制

外伤、手术过程中,胰岛素抵抗的增加、抗感染、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因素,造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缺乏,病人入院请糖尿病专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本组患者术前均正规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测三餐后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以下,餐后血糖血糖控制在以下。应用胰岛素剂量要准确,应在抽吸前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抽吸剂量,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因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产生皮下硬结,甚至溃烂,脓肿形成。

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术后切口疼痛,肢体需限制活动,病人不愿变换体位,极易造成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缺血、缺氧,发生皮肤破溃及软组织坏死,所以预防褥疮是护理糖尿病手术病人的重点、难点。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整齐,定时协助病人翻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皮肤。要注意会阴部及臀裂部皮肤的清洁,避免臀裂部受分泌物及尿液或汗液刺激而出现皮肤湿疹、溃疡,必要时使用皮肤保护膜保护。夏天给予水垫以减低受压部位皮肤的温度及压力,水垫上面要铺上毛巾,每2h更换水垫及毛巾一次。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行皮套牵引者,要注意保护踝部皮肤,避免皮套边缘直接接触皮肤,要在踝部垫上大棉垫,并经常检查皮肤是否受压,注意牵引重量不要过重以免拉伤皮肤。

预防并发症因糖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加之手术的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护理上要高度重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h协助翻身叩背1次,指导病人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暧,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留置导尿管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擦洗尿道口2次,防止尿路感染,定时夹闭及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功能。对术前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小结

糖尿病人抵抗力低,并合症多,手术风险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对常见的并发症要有预见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订准确有效的护理方案,做好病人的血糖管理,重视伤口护理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田慧,手术及外伤时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J]:糖尿病之友2009,11.

黄巧萍,郑惠,王丽爱,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

围术期医学杂志

刊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5805CN: 32-1211/R邮发代号: 28-3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临床麻醉学杂志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2)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期刊简介《临床麻醉学杂志》系麻醉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刊物。1985年创刊,时为季刊,1992年改为双月刊,2000年改为月刊。报道内容本刊栏目活跃,内容丰富,突出临床,注重实践,并注意及时报道麻醉学和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深受广大麻醉专业等医务工作者的欢迎,每期发行量10000册左右,为麻醉界同类杂志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对象《临床麻醉学杂志》为麻醉学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及疼痛治疗等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为各级麻醉和急救医学专业人员。

权威:中华麻醉学杂志核心:临床麻醉学杂志、各高校学报(如: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 新青年麻醉论坛

(一) 已完成的人事部、教育部及北京协和医院基金资助课题(1)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术后生物节律改变与认知功能 4万元(2)恶性高热相关研究-中国人离体骨骼肌收缩实验方法的建立 2万元(3)围术期病人神经心理状态改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万元(二) 目前承担科研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褪黑激素对老龄大鼠麻醉手术后神经行为障碍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30972835) 32万元2.人事部及北京协和医院基金资助课题:(2)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术后镇痛(人事部重点基金) 7万元(3) 手术及麻醉用药对术后认知行为学改变的影响(院基金) 2万元(4) 降脂药与全麻药相互作用(杨森科学基金) 7万元(5) 标准化恶性高热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10万元(北京协和医院重点课题基金)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项目基金脊柱手术麻醉方式优化研究 20万元2.临床药物验证课题(1) 羟乙基淀粉术中液体治疗对内脏灌注及氧合的影响;(2) 盐酸丁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 新型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临床应用;(4) 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5) 新型干燥剂(长托宁)的临床药物验证;(6) 心电图P波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到位率的临床观察;(7) 听觉诱发电位在麻醉深度监测及脊柱侧弯术中唤醒试验中的应用;(二)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参编著作SCI收录论文:1. Guo Xiangyang, Xu Zhonghuang, Ren Hongzhi, et al. Effect of volume replacement withhydroxylethyl starch solution on splanchnic oxygen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cytoreductive surgery for ovarian cance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3,116(7):996-1000. (IF )2. Guo Xiangyang, Yi Jie, Ye Tiehu, et al. Comparison of remifentanil and fentanyl inpatients undergoing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or total hysterectomy. Chinese MedicalJournal, 2003,116(9):1386-1390. (IF )3. Guo X, Eiko Kuzumi, Susan Charman, et al. Perioperative melatonin secretion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grafting. Anesth Analg, 2002,94(5):1085-91.(IF )国外电子期刊:4. X Guo, E Kuzumi and A Vuylsteke. Perioperative melatonin secretion in patients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pilot study. Crit Care 2001,5:46-.(electronic version.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online at --) (IF )国内核心期刊:(* 通讯作者)5. 王颖林,郭向阳*,罗爱伦,等. 恶性高热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28):. 郭向阳,罗爱伦,尹毅青, 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术后认知功能。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7):. 郭向阳,罗爱伦,尹毅青, 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与术后认知功能。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7):. 郭向阳,段赫,王静杰,等.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的节约用血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2):. 郭向阳,罗爱伦,段赫,等. 血液回收机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中华医学杂志 2004,84(2):. 郭向阳,罗爱伦,黄宇光,等。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的节约用血效果成本效益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 郭向阳,罗爱伦,尹毅青,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褪黑激素昼夜分泌节律与神经心理状态的关系.中华麻醉学,2004,24(6):. 郭向阳,罗爱伦,阎景波,等.含嗜铬细胞瘤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的临床特征及围术期麻醉管理.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2):. 郭向阳,徐仲煌,任洪智,等. 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应用羟乙基淀粉溶液对病人内脏氧合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 郭向阳,李勇, 叶铁虎,等. 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4):. 郭向阳,罗爱伦,任洪智,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褪黑激素的分泌节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5):. Guo Xiangyang, Li Yong, Ye Tiehu,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analgesia with tetracaine hydrocholoride after pulmonary lobectomy. Chinese MedicalSciences Journal, 2003,18(1):54 . 郭向阳,罗爱伦. 嗜铬细胞瘤切除的术前评估与准备。实用医学杂志,2004,20(5):469-. 郭向阳,罗爱伦.新一代血浆代用品-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2月20日.19. 郭向阳, 赵晶, 罗爱伦, 等. 胸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麻醉1例.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 郭向阳,罗爱伦,黄宇光,等. 嗜铬细胞瘤临床特征及围术期麻醉处理。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 郭向阳, 罗爱伦, 龚志毅,等. 嗜铬细胞瘤合并儿茶酚胺心脏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 郭向阳,罗爱伦,任洪智,等.分泌VIP和CCK的内分泌肿瘤合并多发性肝转移切除术的麻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7):. 郭向阳,罗爱伦,任洪智,等.全麻下经双腔气管插管行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7):. 郭向阳, 罗爱伦, 龚志毅,等. 嗜铬细胞瘤危象合并肿瘤破裂致失血性休克一例 的抢救及体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 郭向阳,罗爱伦,任洪智,等.复杂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麻醉二例.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 郭向阳,罗爱伦. 恶性高热.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04-60627. Guo Xiangyang, Luo Ailun, Ren Hongzhi, 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rytenoid dislocation afte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hin Med Sci J,1998,13(2):. 郭向阳,叶铁虎,桑诺尔,等. 地氟醚与其它吸入麻醉药在平衡麻醉中应用的研究.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18):. 郭向阳, 黄宇光, 金永方,等. 皮下与静脉注射吗啡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15(2):. 郭向阳,罗爱伦, 任洪智, 等. 呼气末CO2和其它监测指标的联合应用与麻醉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8,20(10):. 郭向阳,罗爱伦, 任洪智, 等. 硬性支气管镜在肺叶切除术后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7,19(4):. 郭向阳,罗爱伦, 任洪智, 等. 气管插管并发杓状软骨脱位五例.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7,(17):. 郭向阳, 徐守春, 罗爱伦, 等. 卡托普利对心肌组织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8,14(2):. 郭向阳, 罗爱伦, 徐守春,等. 卡托普利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8,20(3):220-22535. 郭向阳, 罗爱伦, 徐守春,等. 巯甲丙脯酸对犬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7,19(3):. 郭向阳, 罗爱伦, 徐守春. 卡托普利对犬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 1996,76(10):733-73737. 郭向阳, 罗爱伦,叶铁虎,等.应用枢复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中华外科学杂志.1994,32(7):. 郭向阳, 罗来葵,罗爱伦,等.万可松的不同给药方式在快速气管插管中的应用及药效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 15(2):. 郭向阳,于瑞英,罗爱伦,等.颈部硬膜外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3,15(6):437-44040. 郭向阳,于瑞英.颈部硬膜外阻滞所致神经根损伤原因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1993,13(7):. 郭向阳综述,罗爱伦 审校.静脉麻醉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8,19(4):. 郭向阳综述,罗爱伦 徐守春 审校. 微血管顿抑与血管内皮细胞保护.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18(6):. 郭向阳综述,罗爱伦 徐守春 审校 巯甲丙脯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1998,19(2):68-70.

  • 索引序列
  • 围手术期医学杂志
  • 食管癌围手术期论文
  • 食道癌围手术期论文
  • 糖尿病围手术期论文
  • 围术期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