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固醇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固醇

发布时间: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固醇

2019年6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文章中研究了1990-2017年中国近三十年全国各省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该项研究由中国CDC、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共同完成,对于揭示中国人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意义重大。

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化,威胁中国人健康也在发生变化,如今主要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疾病。曾几何时,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是中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提升,死亡率已经降到第十位。取而代之,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症成为中国人五大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中风”更是成为国人健康头号杀手。除此之外,肝癌、胃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食管癌等疾病也在危害中国人的健康。

十大危险因素,膳食因素占主要

目前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以及空气污染是引发过早死亡的排名前四位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糖、高血压、高钠饮食、肥胖、高胆固醇等都是和膳食紧密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的疾病死亡都是不良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的。吸烟更是成为中国各地区导致寿命减少的首要危险因素,提倡禁烟、低盐、减食是未来健康趋势。

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地区、越靠近东南沿海,疾病负担越小,这主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医院基础设施相关。

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出现70-80%大幅度下降,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疾病负担从传染病向慢性疾病的转变。

▲学术界主流认为吃蛋黄等胆固醇多的食品危害心血管,但少数科学家不认同▲蛋黄是优质营养来源,专家建议,烹饪时多蒸煮少煎炒,可避免产生有害物质近期国外研究发现,吃蛋黄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实鸡蛋作为饮食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早已被科学界主流观点“胆固醇有害论”列为限制摄入的食品范围。在那边厢,也有不少有力的研究证据支持摄入胆固醇无害、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一些科学家联合起来,要还胆固醇、蛋黄一个清白。学术界两派之争未有定论,可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鸡蛋黄还能吃吗?”医学专家建议:只要你身体健康,每天吃一个鸡蛋仍不失为补充营养的良好方式。研究:吃蛋黄的害处堪比抽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了1200多人后发现,吃蛋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作用相当于抽烟的三分之二。这种斑块一旦破裂,就容易引起脑中风和冠心病,因此非常危险。研究人员发现,人活到40岁以上颈动脉斑块就会增多,每周吃3个以上蛋黄的人斑块显著增多。负责研究的神经病学教授大卫·斯彭斯博士称,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很高,糖尿病人若每天吃一个鸡蛋,冠心病风险增加2~5倍,建议避免经常吃。目前,大多数医生和医学科学家都认同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基于大量研究实验,例如2007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个样本达到90万人的研究,发现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显著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风险评估和管理袖珍指南》中把蛋黄列入限制摄入的脂肪一栏里。目前,“胆固醇有害”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鸡蛋消费量下降将近四分之一。质疑: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无关然而,目前胆固醇与上述疾病只是相关而非因果,研究没证实少吃胆固醇和脂肪就能减少动脉粥样斑块。少数科学家在2003年组成“胆固醇怀疑论国际网络”,质疑胆固醇有害的说法——美国纽约医学研究院的劳伦斯·布罗克斯迈耶指出,心肌梗塞患者之中有一半人的胆固醇水平是正常的。两个长期研究发现,摄入胆固醇和脂肪的量对血液胆固醇水平没有影响。发表在《柳叶刀》和《JAMA》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血液胆固醇下降,死于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反而增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胆固醇上升,心血管疾病反而少了。美国、俄罗斯都有研究显示血液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无关。对于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英国医学科普作家马尔科姆·肯德里克认为用来预防心脏病意义不大,因为它们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只是相对风险,实际上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维持血液胆固醇在所谓“正常”的水平最多只降低3%的冠心病绝对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对食用鸡蛋与心血管疾病是否有关存在很大争议。例如,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每天吃1个鸡蛋以上并不会对冠心病或中风有实质性影响;《消化道》等医学杂志上的研究也认为蛋黄没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专家观点:每天可以吃一个鸡蛋研究发现,蛋黄占整个鸡蛋重量的28%~29%;蛋黄之中蛋白质占16%,脂质占30%;在脂质之中,胆固醇仅占4%。一个鸡蛋约有200毫克~300毫克胆固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吃太多,但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能吃,鸡蛋对婴幼儿、年轻人、营养不良者都是很好的营养品。蛋黄中富含的卵磷脂是脑细胞代谢所需,对老年人大有裨益,“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原因,不能用胆固醇一种因素解释一切,而且相关关系不说明胆固醇高一定导致心脏病。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每天吃一个鸡蛋是没有问题的。”要趋利避害,刘建伟认为吃蛋黄要讲究烹饪方法:建议最好连壳一起水煮鸡蛋,时间不宜太长,以蛋黄刚熟、蛋白还软为好,吃了吸收最好,营养最佳;茶叶蛋、卤蛋、蒸水蛋也不错;不建议煎炒鸡蛋,以免产生有害物质,一定要煎蛋也尽量只煎一面。

本文作者: 健康 界赵广娜 我们总在说,吃饭不要吃太饱,对身体好!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什么依据?有一项关于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 从上图可以看出限制一定的热量能让所有常规心脏代谢风险指标数值都显著下降,例如LDL-胆固醇、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比值、收缩压、舒张压。此外,他们的C反应蛋白、胰岛素敏感指数、代谢综合指数全都显著改善。而随便吃那一组恰恰相反。 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历经2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个名叫CALERIE(减少热量摄入长期影响全面评估)的临床试验共招募了238名志愿者,他们都是身体 健康 且不肥胖(只有少数几个略微超重)的年青年头人。 研究人员将这些志愿者分为限制热量组和对照组。原计划是让热量限制组的 健康 年轻人每天少摄入25%的热量,对照组放开了吃。不过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热量限制组志愿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平均只减少了(九分饱),连预期目标的一半都不到。(据说相当于每天少吃4块奥利奥饼干) 虽然这些志愿者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的热量摄入,但是结果却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两年的时间内,随便吃的志愿者体重平均增加,而九成饱的,也就是热量限制组的志愿者的体重平均下降,且其中71%是肥油的重量。 这就意味着,适量限制热量,即使九成饱,也能实现减重、改善心血管状况的目的。关于少吃能不能延缓衰老了呢? 关于这一点的研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一是Pearl提出的哺乳动物寿命与其单位组织质量的代谢率成反比;另一个是Harman提出的能量中心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活性氧会损伤DNA、脂质和蛋白质等,加速衰老进程。 由Pennington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他们对 健康 非肥胖人群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热量饮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表明,2年热量摄入减少15%的人,他们体内的基础代谢及氧化应激水平等指标也均下降。 跟上面的研究一样,当初设定的热量限制的目标是减少25%,但是最终热量限制组只减少了15%。即便如此,限制热量组相对于对照组,体重仍下降了8kg,BMI降低了3左右,体脂率下降了3%,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降。除此之外,夜间核心温度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限制热量摄入不仅能让你更 健康 ,还能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 关于热量限制其实早在1935年,外国的研究者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热量限制就在知足生物体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形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日的总摄入量。 从这个概念种我们得知,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你所摄取的营养必须满足于机体的需要,也就是不要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热量摄入。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适量限制,这个适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七成饱、八成饱、九成饱都可以,再有就是持之以恒,每顿饭都要有计划的限制才能达到 健康 、减重、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有的人认为我也不胖,血压和血糖正常就不用限制热量摄入了吧?这是不对的想法,即使正常体重的人也需要限制热量的摄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参与试验的 Kraus博士及其同事在他们的论文中解释说,一些心脏代谢标志物如胆固醇,血压和血糖 ,即使在医疗专业人员认为正常的范围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所以通过热量限制即使身体指标正常的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关于限制饮食方式可以用这么三种:分别为限热量平衡饮食(CRD)、间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拟饮食(FMD)。 1.限热量平衡饮食(CRD):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平均下降。 2.间歇性禁食(IF)或称轻断食膳食模式:一般采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为500kcal/天,男性约为600kcal/天)的饮食模式。 3.禁食模拟饮食(FMD):一个月中有5天时间是限制热量的,第一天摄入正常热量的50%,其余4天摄入正常热量的10%。 其中CRD可以减重、改善血糖,甚至可能延缓衰老。那么将轻断食饮食与其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呢? 有一项研究将年轻超重妇女分为两组,一组每周5天正常进食+连续2天75%热量限制饮食,另一组每日热量限制25%饮食,在干预6个月后,两组在减重、降低总胆固醇、LDL、血压等方面相似,但轻断食组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 因此,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轻断食模式作为B级推荐,认为轻断食饮食模式有益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证据级别2b);同时,可以增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证据级别2a)。 那么,FMD效果如何呢?提到这种饮食模式,必须提到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就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alter Longo教授。他曾做过一项试验,将100个 健康 人随机分到FMD组和正常饮食组,干预3个月后,FMD组体重、腰围、BMI、血压、体脂和IGF-1水平显著降低。此外,动物研究以及人胰岛细胞研究显示,FMD可以促进β细胞再生,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血糖控制并逆转糖尿病。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FMD尚未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同时,研究者也发出警告:目前阶段不建议尝试FMD,方案复杂,还在试验阶段。

英国医学杂志胆固醇

●每天吃两个苹果比喝苹果汁对血管更有益

近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那些有轻度高胆固醇血症的人来说,每天吃两个苹果不失为一种不错的“ 养生 ”方式。

该研究共有40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1岁,,都有轻微的高胆固醇血症。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吃两个新鲜苹果,另一组则是要喝掉糖分一致的苹果汁。这期间不能吃其他的苹果食物,也不能吃益生菌和益生元。8周后,吃苹果组的总胆固醇和LDL均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喝果汁的对照组反而升高了。同时,苹果也明显改善了甘油三酯(TAG)的水平。研究者还检查了参与者们的血管 健康 情况,吃苹果组对乙酰胆碱的血管舒张反应明显更大。换句话说,他们的血管更“软”。

●坚持良好生活方式或可增加10年无病寿命

《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从50岁开始,坚持以下4-5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 健康 生存时间”延长十年有关。

这五种 健康 生活方式分别是:从不抽烟;体重指数(BMI)在的范围;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适量中高强度运动;适量饮酒(酒精消耗量男性每天5-30克,女性5-15克);饮食质量高( 健康 程度评分在人群中排名前40%)。该研究来自护士 健康 研究(NHS)和 健康 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总共有11万余名参与者的资料。研究人员表示,具体地说,坚持4-5种 健康 生活方式的人,50岁之后既不患癌、也不患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时间可达到31-34年,比完全做不到这些的人,多了整整十年!

●每日一份炸薯条 4年增重公斤

一项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人长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多而消耗少,因此,肥肉堆积首先源于吃太多。但是,不同食物对体重增长的影响也有差别。

研究人员共收集了超过12万美国成年人的数据,随访时间分别为1986-2006年、1991-2003年,以及1986-2006年。结果显示,每4年间,参与者的体重平均增加公斤,且体重变化与参与者每天所吃食物的种类有关。比如,每日额外增加一份炸薯条就会使体重在4年内增加公斤,排在炸薯条之后的是土豆、未加工红肉、加工肉类;有助于体重减轻的食物排名为酸奶、坚果、水果、全谷物、蔬菜,分别有助体重减轻公斤、公斤、公斤、公斤、公斤。

●晚上6点后吃饭心血管病风险高

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晚上6点后才吃晚餐的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而她们在夜间食用的食物越多,患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心脏 健康 评分,记录其是否吸烟、维持适当的体重、理想的血压水平和理想的血糖水平等情况,并综合追踪调查参与者的 健康 状况和日常饮食习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试者往往会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选择在晚上6点以后吃饭,而晚6点后进食摄入更多卡路里的人,往往心脏 健康 状况较差。此外,晚6点以后,晚餐进食量越大,对心脏 健康 的伤害就越大,更有可能患有更高的血压,更高的体重指数和更差的长期血糖控制。

编辑 王鹿 校对 何燕

土豆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舒适的食物-丰富的奶油和酸奶油捣碎或在植物油中炸脆。但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如果用这些方法进行准备,它们会导致体重增加、糖尿病和心脏病。

事实上,2017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吃两次油炸土豆的人死亡风险增加。这项研究调查了4400名年龄在45岁到79岁之间的人的土豆摄入量。到八年研究结束时,已有236人死亡。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吃炸土豆的人——炸薯条、炸土豆饼、家庭薯条等——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倍多。

然而,研究并未发现非炸土豆的消费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任何关联。这支持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德克萨斯健康研究所的营养学家维多利亚·贾扎布科夫斯基的立场:土豆不一定对你有害。如果烹调方法正确——没有黄油、奶酪或奶油——它们甚至对你有好处。

土豆热量低——一个中等大小的烤土豆只含110卡路里。它们是维生素C和B6、锰、磷、烟酸和泛酸的良好来源。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数据,这里是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它通过《国家标签和教育法》对食品标签进行管理:

土豆富含植物营养素,它们是植物的有机成分,被认为可以促进健康,据美国农业部称。土豆中含有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咖啡酸。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称,这些物质可以预防或延缓某些类型的细胞损伤。它们也有助于消化,心脏健康,血压,甚至癌症预防。“KDSPE”“KDSPs”紫色马铃薯是植物营养素和抗氧化剂的特别好来源。《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两次食用6到8个小紫薯有助于降低超重和高血压人群的血压、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尽管紫薯含有碳水化合物,但参与者并未增加体重。

血压

土豆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原因有几个。Jarzabkowski说,土豆中的纤维可以通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来帮助降低胆固醇。”结合后,我们会排出体外。

土豆也是一种很好的钾源所有的土豆都富含钾营养生化研究发现,食用紫薯可以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紫色马铃薯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作用,可以降低与结肠内癌细胞生长相关的蛋白质白介素-6或IL-6的水平。这项研究观察了三组不同日粮的猪,其中一组添加了紫薯。在研究结束时,食用紫薯的猪的IL-6水平比其他组低6倍。虽然这项研究还没有在人类身上复制,但研究人员预计,由于猪的消化系统与2017年人类的

相似,这一结果将会转移,一位名叫安德鲁·弗林德斯·泰勒(Andrew Flinders Taylor)的澳大利亚人因一年来几乎只吃土豆而失败而登上头条据澳大利亚大众科学报道,大约110磅重。这引发了公众对马铃薯饮食的兴趣。然而,营养师不推荐这样的饮食,因为几乎不可能从一种食物中获得所有20种必需氨基酸、30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然而,白薯和红薯的混合比大多数食物更能让你亲近。尽管如此,你的健康只会受到吃土豆的影响,贾扎布科夫斯基说,

“血糖”

土豆不含脂肪,但它们也是含少量蛋白质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土豆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消化迅速、血糖负荷(或血糖指数)较高的一种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它们会导致血糖和胰岛素升高,然后下降。这种效果会使人在吃完后不久再次感到饥饿,从而可能导致暴饮暴食。血糖的快速升高也会导致胰岛素的产生。Jarzabkowski说,“我最不推荐给糖尿病患者吃的是土豆。”

另一方面,土豆也是纤维的重要来源,Jarzabkowski说,纤维含量可以让你感觉更饱。

此外,《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对食物的血糖指数值的反应大不相同。因此,本研究建议,血糖指数在推荐食物选择方面的实用性有限。

碳水化合物

Jarzabkowski建议,人们在计划膳食时应记住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土豆应该代替盘子里的谷物。“把它当作碳水化合物而不是你唯一的蔬菜,”她说,

即使以健康的方式准备,土豆也会给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带来健康问题。它们富含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体重增加。Jarzabkowski用这种方式把蔬菜比作白面包。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12万名男女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用薯条、烤土豆或土豆泥的人体重会增加,平均每增加磅四年。

2016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一大群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每周吃四份或四份以上土豆的女性与每月吃土豆少于一次的女性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吃烤土豆、煮土豆、土豆泥或油炸土豆的女性和吃油炸土豆的男性都有这种风险。然而,吃等量薯片的男性并没有发现他们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土豆可能有助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结果,可能取决于他们独特的血糖指数反应。它还强调了土豆制作的重要性。

烹调土豆的最健康方法

你可能会猜到,用酸奶油和培根熏制土豆并不是享受土豆的最健康方法,但究竟是什么呢?哪种更有营养?烤土豆、煮土豆还是蒸土豆?”

贾扎布科夫斯基emphasis强调了马铃薯消费中制备的重要性。”吃土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土豆整成未经加工的样子,”她说。她说,烤土豆是最好的烹调方法,因为烤土豆或用微波炉烹调土豆会导致最少的营养流失。

下一个最健康的烹调土豆的方法是蒸土豆,这比煮土豆造成的营养流失要少。以这种方式烹调去皮的马铃薯会导致显著的营养素损失,因为水溶性营养素会渗入水中。

在马铃薯中,这些水溶性营养素包括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钾和钙。如果你把蔬菜煮沸,多达80%的土豆维生素C可能会流失。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去皮的土豆上,剩下来浸泡,这是一种用来阻止变黑的方法。不过,如果你用土豆煮沸后的水做汤,你仍然会得到一些营养。

不管你怎么煮土豆,尽量吃土豆皮。Jarzabkowski说:“土豆的眼睛有毒吗?”如果土豆的眼睛没有发芽,它们可以吃。如果他们正在发芽,国家卫生研究院建议在食用马铃薯之前切掉眼睛和它们的芽。“KDSPE”的马铃薯茎、枝条、叶子和果实有毒,含有砷、雪莲碱和龙葵碱等生物碱。根据NIH的说法,Solanine是“非常有毒的”,在绿色土豆中也发现了“KdSPE”“KDSPs”毒物。如果蔬菜暴露在太多的阳光下,它们就会变绿。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说法,你应该“永远不要吃变质的或是表皮下发绿的土豆。”

这里有一些土豆事实,在美国马铃薯委员会和爱达荷州马铃薯博物馆:

中,“马铃薯”一词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昵称“spud”来自种植马铃薯时使用的挖掘工具:“espada”在西班牙语中,“spyd”在荷兰语中,“spade”在英语中。这个词最终与土豆本身联系在一起。

这个词是一个神话,“spud”这个词是一个不健康饮食预防协会的缩写,一个被认为是积极分子的团体,在19世纪希望把土豆排除在英国之外。

土豆是茄子家族的成员,像西红柿、茄子和辣椒。

它们不是根茎类蔬菜;马铃薯实际上是多年生马铃薯块茎的膨大部分。植物的这一部分被称为块茎,其功能是为植物的多叶部分提供食物。

土豆的“眼睛”是芽,如果不加理会,它会发芽成树枝。

有成千上万种土豆品种,但并非所有的都可以在商业上买到。受欢迎的品种包括黄褐色、红色、白色、黄色、紫色/蓝色、鱼种和娇小的品种。

爱达荷州是马铃薯生产的最高州,其车牌上印有“著名马铃薯”的标语,但土豆生长在美国所有50个州。继爱达荷州之后,华盛顿、威斯康星州、北达科他州、俄勒冈州、科罗拉多州、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缅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2013年

种植和收获了超过100万英亩的马铃薯,它生产了437亿磅(200亿公斤)的蔬菜。

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124磅(56公斤)的土豆;德国人吃的土豆大约是前者的两倍。

土豆传统上被用来做伏特加,尽管今天大多数伏特加是用玉米等发酵谷物生产的,小麦或黑麦。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马铃薯种植量为7磅,1盎司(公斤)。

秘鲁的印加人是第一个种植马铃薯的人,他们种植的蔬菜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

在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征服了秘鲁,把土豆带回欧洲。

沃尔特·罗利爵士于1589年将土豆引进爱尔兰。它靠近了

胆固醇酯贮积病论文

L胆固醇即低密度胆固醇,关于胆固醇方面的为题具体如下:“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国内外专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及重症糖尿病等。降低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患者,如急性肝坏死或肝硬化;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感染、营养不良等。“高密度脂蛋白”:脂肪在血液中有赖于蛋白的携带与结合。脂肪与蛋白的结合即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缩写为HDL。亦称为a1脂蛋白。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300mg/dl。其蛋白质部分,A-Ⅰ约为75%,A-Ⅱ约为20%。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HDL可将蓄积于末梢组织的游离胆固醇与血液循环中脂蛋白或与某些大分子结合而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主要是肝脏。实际上是胆固醇逆转(RCR),RCT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Golmset指出,LCAT通过转酯化反应完成新生盘状HDL向HDL3、HDL2的转化,减少血浆HDL中游离胆固醇的浓度,构成胆固醇从细胞膜流向血浆脂蛋白的浓度梯度,降低组织胆固醇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胆固醇主要来自从CE转运的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目前认为血浆中LDL的来源有两条途径:①主要途径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而来;②次要途径是肝合成后直接分泌到血液中。LDL的降解是经LDL受体途径进行代谢,细胞膜表面的被覆陷窝是LDL受体存在部位,即LDL中的ApoB100被受体识别,将LDL结合到受体上陷窝内,其后再与膜分离形成内吞泡,在内吞泡内经膜H+-ATPase作用,pH降低变酸,LDL与受体分离并与溶酶体融合后,再经酶水解产生胆固醇进入运输小泡体,或者又经ACAT作用再酯化而蓄积。血浆中65%-70%的LDL是依赖LDL受体清除,少部分(约1/3)被周围组织(包括血管壁)摄取异化。一旦LDL受体缺陷,VLDL残粒由正常时大部分经肝LDL受体识别,而改为大部分转变成LDL,使血浆中LDL浓度增加。人体血液中有4种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胆固醇是一种油油复合体,大部分由肝脏制造。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为100到200克。其中三份之二在体内自行合成,三份之一来自食物。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中的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对二。两者都有重要任务: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豆制品和少量饮葡萄酒(一天不超过100毫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饮酒极易由于热能过剩而肥胖,同时肝内合成甘油三酯量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泌也增多,反而造成高脂血症。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l/L,甘由三酯超过,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者称为边缘性升高。可有四种结果:(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2):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既总胆固醇<。(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27mml/L,甘油三酯超过。(4)::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文献检索互助团队,打造百度知道优秀团队

其过程与胆固醇过多无明确关系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被人们从胆石当中发现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大脑和神经组织里最为丰富,其次是在肾脏、脾脏、皮肤、肝和胆汁当中含量也很高。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类激素,它们还可以转化为胆汁酸、胆固醇激素、7-脱氢胆固醇,并且7-脱氢胆固醇紫外线照射可以转变为维生素d3,所以胆固醇并非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只是胆固醇多了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胆固醇结晶与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不适的,建议加强锻炼身体,合理膳食。但是这种情况提示有高血脂,高血脂会引起动脉硬化等改变,平时需要注意低脂饮食,多运动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管癌

谈到“癌症”,很多人都会心生恐惧,周围患癌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害怕它有一天会找上自己,但遗憾的是,却不知如何有效预防。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希望在这一周里大家能主动学习癌症防治知识,保卫自己和家人的 健康 。借此之际,我为大家总结一套饮食防癌策略,希望对你有用。

前不久,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教授,发表在《柳叶刀—全球 健康 》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3种常见致癌因素对中国人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20岁及以上成人中,每年有万人死于23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种癌症,占全部20岁及以上癌症死亡人数(约为229万人)的。换句话说, 只要防控好23种致癌因素,中国每年超过100万人可避免死于癌症。

行为因素: 吸烟、吸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4个)

饮食因素: 水果、蔬菜、膳食纤维和钙摄入不足,红肉、深加工肉类和盐渍蔬菜食用过多;(7个)

代谢因素: 体重超重、糖尿病;(2个)

环境因素: 污染、紫外线辐射;(2个)

感染因素: 感染幽门螺杆菌(HP)、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EBV)、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8个)

细心的你一定不难发现,除了7个饮食因素外,行为因素里的“饮酒”,代谢因素里的“体重超重”“糖尿病”,感染因素里的“幽门螺杆菌”“华支睾吸虫”,其实也和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看,“癌”字中有三个“口”,老祖宗造字真是绝了。

多吃水果。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发现,增加水果摄入可降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建议大家天天吃水果,达到200~350克的推荐量;成年人为控制体重,可在餐前吃水果,利于控制进餐总量;两餐之间吃水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获取丰富营养。

多吃蔬菜。 蔬菜是膳食纤维、有机酸、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多种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增加蔬菜摄入可降低食道癌、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建议大家保证餐餐有蔬菜,每天达到300~500克的推荐量,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在食堂吃饭时,每顿饭的蔬菜应占整个餐盘的1/2;三口之家每天要买1~千克新鲜蔬菜,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吃完;还可把适合生吃的蔬菜放在茶几、办公桌上,作零食吃。

补充膳食纤维。 吃芹菜时,在嘴中缠成一团、咽不下去的“细丝”,就是膳食纤维。近年来,纤维对 健康 的好处不断被刷新:调节肠道菌群,预防便秘和结直肠癌;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本身没有热量,饱腹感又强,利于控制食量。

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建议大家根据季节、喜好增加摄入:小米、鲜玉米、莜麦面等谷类,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类,红薯等薯类,鲜香菇、金针菇、木耳等菌类,毛豆、蚕豆、豌豆等鲜豆类,石榴、桑葚、梨等水果,黑芝麻、松子、干杏仁等坚果。

补钙。 钙的良好膳食来源有: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叶菜等蔬菜、坚果和油籽、带骨带皮的小鱼小虾。建议大家增加这些高钙食物的摄入。

适量摄入红肉。 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是蛋白质、血红素铁的优质来源,但过量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每天吃畜禽肉应控制在40~75克之间,适量增加水产品摄入。

少吃深加工肉类。 火腿、腊肠、培根等深加工肉类能不吃就不吃,即使摄入量非常低,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盐渍蔬菜浅尝辄止。 盐渍蔬菜不仅含盐较多,腌制时间不合适还会产生亚硝酸盐,增加患癌风险。

酒还是少喝为妙。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饮酒与6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口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即便少量饮酒或酒精饮料,也会增加患癌风险。另外,中国人酒精代谢能力普遍较差,表现为很多人喝酒后脸会变红,还是不喝或少喝为好。

有人认为“少量喝酒特别是红酒,对心脑血管有益”。对此,目前专家共识是: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考虑开始饮酒或频繁饮酒。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男性每天最大饮酒量是啤酒100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1两半、52度白酒1两;女性则为啤酒700毫升、葡萄酒200毫升、38度白酒1两、52度白酒6钱。

注重餐饮卫生。 幽门螺杆菌经口对口传播,可诱发胃癌,建议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并注意碗筷消毒。如果发现感染,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吃淡水鱼一定煮透。 华支睾吸虫主要来自未加工或没煮熟的淡水鱼,会诱发胆管癌。建议大家别吃淡水鱼生鱼片,把鱼肉煮熟、煮透。

以上十点建议,你记住了吗?能落实到生活中吗?常听一些人吐槽:“如果按照专家说的吃饭,什么都不能吃,早就饿死了!”其实不然!

其实,血型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相关的研究。1964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由挪威学者发起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包括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在内的3053名癌症患者,发现癌症和血型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关联性,但是研究者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此后相关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

一项涵盖30个国家,纳入了过去60年内100554名癌症患者,以及囊括了30个癌症种类的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总体患癌风险是非A型血的倍,整体上, A型血的人患癌风险增加了12%。而且,女性A型血更容易患癌。

具体到癌症类型上,A型血的人,胃癌风险增加18%,胰腺癌增加23%,乳腺癌增加12%,卵巢癌增加16%,鼻咽癌增加17%。

从人种上看,白种人A型血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升高,但是国内女性乳腺癌的患病和血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不过通过数据显示,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风险似乎更低。

O型血的人,相比非O型血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16%。其中,胃癌的风险降低了16%,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5%,乳腺癌降低了10%,结直肠癌降低了11%,卵巢癌降低了24%,食道癌降低了6%,鼻咽癌降低了19%。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 O型血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乳腺癌患者也有较高的整体生存率。 不过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患者预后不佳。

研究显示,AB血型的男性患癌风险比较高,特别是肝癌风险;但是AB血型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较低,而且结肠癌患者中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总体生存期高于非AB血型患者。

B型血的人,整体患癌风险比较低,尤其是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方面。此外,B型血的人患表皮样癌、肉瘤、淋巴癌、白血病的风险都较低。

综合来看,血型中含有A抗原的人,包括了A型和AB型,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高,生存率比较低;O型血的人,就是体内不含有A或者B抗原,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生存率比较高;与A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发生癌症的风险比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有结论,只是根据这十万名癌症患者的信息所得,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血型和癌症之间的潜在发展机制,医学界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血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癌症的发生,部分学者推断,这与 ABO糖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失调有关 , 这些酶在参与细胞间粘附、细胞膜信号传递通路、宿主免疫反应时,发生的改变可能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进程。

其次, ABO血型抗原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 而炎症问题尤其是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发展有很复杂的关联。

另外, 部分肿瘤抗原的结构和ABO血型的抗原结构类似 ,比如A血型的抗原。正因为具备相似性,这些癌症抗原能够伪装成不同的血型抗原,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锁定和攻击。

然而推断并未得到临床证实,再者,癌症发病诱因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单凭血型并不能做出癌症发病风险高低的判断。

我们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并没有能够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小心那些高危因素,尽量避免或提前做好预防,尽最大努力降低癌症风险。

“活得越久,越容易患癌” ,这并非耸人听闻。癌症发生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只要人一直活着,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50岁以后是癌症高发期。癌细胞会在我们体内潜伏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某个时刻抓住机会,“一拥而上”。

当然,这个时刻因人而异,除了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癌症发生的进程。

细胞突变的前提是基因突变,而如果你天生携带容易突变的基因,那么患上特定癌症的几率也更大。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具有高风险的乳腺癌发生率。

一项由哈佛医学院领导,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普通饮食, 高脂饮食肥胖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更快。

目前有数据显示, 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规避致癌因素,就可以避免患癌。

总而言之,癌症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无法改变内因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针对外因加以控制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风险。#39 健康 超能团##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囊切除

苹果汁排石法??你听谁说?不要太迷信所谓的专家说的,太迷信了!

胆结石和胆囊炎等一些疾病,会给患者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有大部分的患者会选择切除胆囊。胆囊切除手术是常见的胆道外科手术,医生会说胆囊切除手术后对人体并没有影响,但是胆囊对于人体还是比较重要的。那么,胆囊切除后对人体有什么危害?。1、进食习惯生改变胆囊切除后,肝细胞在未进食时分泌的胆汁无处储存,人体必需像没有胆囊的鸽子、马、鹿等动物那样持续不断的少量进食才能适应。2、出现脂肪吸收障碍由于胆囊被切除,胆汁无处浓缩、储存,如果吃的脂肪过多,由于胆汁不足,将导致脂肪吸收出现障碍,而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胆汁出现逆流胆囊是一种弹性囊状器官,具有调节与维持胆道压力的功能,使胆汁单向流动,防止向肝、胰腺逆流。胆囊切除后,胆道失去缓冲压力作用,可出现胆汁向肝、胰腺逆流现象。4、造成肝细胞损害胆囊切除后,非进食时胆汁不断的排入肠道,再被吸收至赣州,循环与肝脏-肠道之间。优此时由于胆汁和肠道的细菌接触,可产生较多的次级胆酸,这种物质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5、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胆囊切除后还会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这是因为胆汁持续不断的进入肠道,空腹时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作用,胆汁可在十二指肠蓄积逆流入胃,对胃黏膜造成很大的损害。6、胆囊到底要不要切凡事都不会是绝对的,医生会慎重帮患者考虑胆囊切除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权衡利弊,如果是已经病变的胆囊在切除后,可引清除隐患,解除消化不良,改善消化功能。如果胆囊积水,胆囊积脓,胆囊萎缩等这些胆囊都已经丧失功能,即使发作不频繁或者暂时尚未发作,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应该早日进行手术。7、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要控制动物油肥肉等油腻食品,食物中的脂肪量应逐渐增加。烹调方法以蒸、炖、煮、烩为主,忌食油炸、油煎食物。经常吃适量植物油,这不但可使饮食更加可口,增进食欲,而且还有一定的利胆作用。2、在食物选择上,主食最好米面搭配、粗细混食,副食品宜采用动物瘦肉、鱼、蛋、豆制品等.由于胆囊切除后,矿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了一定影响,故平时饮食中需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植物纤维素,促进废物的排出。此外,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花生、核桃、芝麻等均宜少吃。3、日常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烟、酒、辣椒和一些芳香调味品也要尽量限制。4、生活作息规律,切忌生气着急,饭后多散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切掉胆囊可以有下列危害:第一、开腹的手术,容易导致局部肠粘连,甚至诱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所以对于术后的病人,叮嘱早期离床活动,肛门排气之后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第二、于切除胆囊,失去储存胆汁的器官,胆汁也会持续的向胃肠道当中排空,很容易诱发肠炎,甚至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病人也会有明显的上腹疼痛,需要及时的口服保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第三、有一部分患者切除胆囊之后,因为胆汁的炎性刺激,会诱发大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尤其是女性病人,必要时还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

那这些排出的东西是什么呢?在美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文章中,胃肠道医生和生化专家联合对排出的“石头”作了分析。通过显微镜下检查,这些“石头”缺乏任何结石具有的晶体结构。如果把这些“石头”在40度的温度下放置十分钟左右,它们会慢慢软化成油性绿色液体。我们知道根据成分,胆结石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但是通过化学方法检测,这些东西不含有胆固醇、胆红素、钙这些胆结石该有的成分。通过粪便脂肪提取法证明了这些“石头”中约75%的成分是脂肪酸,结论是这东西只是硬化了的橄榄油。 这些绿色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橄榄油里的甘油三酯在胃脂肪酶的作用下,形成长链羧酸。因为柠檬汁含有高浓度的钾,长链羧酸和钾混合在一起被皂化,形成大量的不溶性的脂肪粒或称为“肥皂石头” 的半固体的小白球。这些其实是吃下去的各种物质在体内“皂化”后形成的产物,经肠道时被胆汁染上颜色。这种东西在室温下经过空气干燥后,会变得比较干硬,很像结石。

  • 索引序列
  •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固醇
  • 英国医学杂志胆固醇
  • 胆固醇酯贮积病论文
  •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管癌
  • 柳叶刀医学杂志胆囊切除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