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寄生虫选修课结课论文

寄生虫选修课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

寄生虫选修课结课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对于大规模灭绝危机,人类通常都倾向于考虑体型较大和有魅力的濒危物种。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几乎没法在人类议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闻界和民众几乎忽略了它们的生存危机。然而,最近一个科学家团队把这个被忽视的话题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们发布了一篇有关寄生虫灭绝的论文,引发了互联网的诸多关注以及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这篇论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研究伙伴们撰写,作者们多年深入研究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其他数据库后才完成了这项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恐慌的预警,它剖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气候变化带来了大量毁灭全球寄生虫物种的威胁,进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分析超过457种寄生虫的数据后,论文作者表示,“按保守模式的预测,单单从气候变化引发栖息地缩减这一因素来看,到2070年,这些物种中有5%至10%可能灭绝。”如果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干扰因素,寄生虫的宿主物种也灭绝,那么这种寄生虫的大规模死亡可能会加剧。事实上,按最坏的设想,多达三分之一的寄生虫物种可能会绝迹。这项研究表明寄生虫灭绝可能会产生复杂的级联效应。壁虱、螨虫、绦虫、跳蚤和吸虫等寄生虫虽然声誉不佳,但在许多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控寄主动物的免疫系统,甚至可能有助于防止一些病原体的出现和扩散。科林?卡尔森(Colin Carlson)表示,“寄生虫对生态系统贡献颇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络链中占据80%的比例,相互作用的物种中它们占绝大多数,也会对宿主群体造成巨大的影响。”他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学。

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下列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1.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此外,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 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万;1992年全国疟疾1829个流行县(市)中,已有937县(市)达基本消灭的标准。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患者人数达1190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累计治愈病人1100万人;1992年底,全国380个流行县(市)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淋巴丝虫病在建国初期估计感染人数为3099万,流行的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到1990年,除1个省28个县外,均已达基本消灭的指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达53万,经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1958年即得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余个县有零星散在病例,70年代以来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对西北荒漠地区的散在病例和某些大山区局部流行的控制。

例如,2005年9月发表于《皇家社会学报》的一篇论文称,在法国南部夏天的时候,有人看到每天晚上有数百只蝗虫扎到一个游泳池内集体自杀,这当然不是蝗虫畏罪自杀,也不是它们想练习高台跳水。法国的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蝗虫体内感染了一种叫金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会刺激蝗虫的大脑,引诱蝗虫去寻找水池并跳进去,等蝗虫死掉,这些长长的寄生虫从蝗虫的尾部游出来,在水里寻找异性交配。 还有一个更高端的例子,有种肝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蚂蚁,而终宿主是牛或者绵羊。天哪,如果你是它,来到蚂蚁那儿,会不会绝望?因为你怎么能让牛羊学会吃蚂蚁呢?好吧,它们可比你聪明得多,这种寄生虫进入蚂蚁的食道,改变它的饮食习惯——每当夜晚温度下降,受感染的蚂蚁就辛辛苦苦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儿干吗呢?可怜的蚂蚁们坚定地等到第二天早晨,直到温度缓慢回升,它才像回过神一样,开始回家。你大概猜到了,牛羊在吃草的时候,就顺便把蚂蚁捎带进了肚子——当然,还有得意洋洋的寄生虫。 有人提出一种“支配理论”,认为寄生虫能通过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让宿主做出更有利于它们繁衍的举动,增加他们进入下一个宿主的机会。这种例子虽然不多,但并不罕见。再比如,有一种寄生虫能让蛇喜欢上抖动,这当然不是为了练习跳舞、取悦人类,食虫的鸟类会把蛇当作虫子吃进肚子。还有一种寄生虫让鱼从水面上高高跃起,进入鸟肚子,甚至,我们熟悉的狂犬病可视为此类范例,通过狗之间的咬,病毒通过唾液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完成传播。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小寄生虫的驱动下,结束它们的生命,只为了帮助寄生虫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 有一种虫子叫弓形虫(Toxpo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它个头很小,作为一种寄生虫,太过高调并没有好处。弓形虫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的影响,感染初期,最多引起一场温和的感冒。(但是,当宿主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时,例如婴儿和艾滋病患者,弓形虫也能导致严重后果。据估计,在美国,弓形虫每年就令将近4000名新生儿患上严重的脑疾)它静静来袭,感染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恒温动物,从沙漠中的袋鼠到天飞的麻雀,都难以幸免。近期,有研究者在水獭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虫子,证明它的触角已伸到了水中。 弓形虫在大多时候是安静从容的,缓慢而温和,这不禁令人诧异它的传播能力。瑞典的研究者发现,弓形虫之所以具有惊人的传播力,是因为它能劫持一种叫树突细胞的免疫细胞,一旦搭上这种“坐骑”,它就像跨上了扫帚的哈里.波特,变得亢奋生猛起来,在宿主体内横冲直撞,根本无视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树突细胞可以帮助弓形虫突破血脑屏障,直抵大脑。这一策略使得弓形虫一旦进入体内,就快速扩散到全身——凭借这招,它隐秘地席卷了整个恒温动物王国。 通过收买体内的免疫细胞,弓形虫在宿主体内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个有着排外传统的“大监狱”内安然地生活。即使遇到危险,它也能扎进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揭开细胞膜,安稳地睡个好觉。

寄生虫与人类选修课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食源性寄生虫选修课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甚至在鸡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神州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各病种虽然仍按寄生虫的生物学分类进行编排,但总论及附录中都增加了按感染食物种类和来源进行分类等内容,便于读者在实践中联想到不同食物种类或饮食方式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以快速对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作出判断和处置。本分册共17章,总论部分介绍了食源性寄生虫病定义和种类、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断防治原则,并就加强食品安全等进行了介绍。各论中水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了隐孢子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旋毛虫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亚洲带绦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华支睾吸虫病、东方次睾吸虫病、棘口吸虫病、异形吸虫病、异尖线虫病、棘颚口线虫病;软体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棘口吸虫病、拟裸茎吸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并殖吸虫病;两栖爬行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曼氏迭宫绦虫病;节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膜壳绦虫病(微小及缩小膜壳绦虫病);植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介绍布氏姜片吸虫病。由于本分册篇幅有限,故将一些少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放入附录中列表简要介绍,同时已在其他分册中作重点介绍的寄生虫病,虽然也属食源性寄生虫病,但在此分册中不再介绍。如:阔节裂头绦虫病、肾膨结线虫病、猪巨吻棘头虫病、比翼线虫病等,放到附录二中;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弓形虫病、肉孢子虫病等并入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分册;肝片形吸虫病、美丽筒线虫病、舌形虫病等并入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册。本分册的各论,除介绍各寄生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特征、临床表现与诊治,还特别介绍了食物及其制品的检测、预防控制及病案分析等内容。编写中力求内容实用,以适合基层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需求。

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应是我国较早的负有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不可处分的法定义务。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手段是卫生监督。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过程中,可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导致食品存在危害性,从而构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概述;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对策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关键词〕食品安全概述;体系建设;监管前言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一、食品安全的概述1、定义(1)食品安全。依照《国际食品卫生通则》的定义是:保证食品在按照其用途进行烹调和/或食用时不对消费者造成危害。这里的食品安全强调的是后果。而《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15091-95》的定义是: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列出其同义词是:食品卫生。可见,这里的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物链的过程要采取的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的立法目的: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增强人民体质。(2)食品安全危害性。是指潜在损坏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因子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于食品中,一旦这些因子或因素没有被控制或消除,该食品就会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食品。2、特征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具有以下特征:(1)可存在于“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中。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特征将更加突出。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在食品中的概率将更进一步加大。(2)可因不同的食物链环节有差异,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别。例如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兽药、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危害因子或因素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为主。因此,在整个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上,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各有侧重,其程度也强弱不一。(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现出来的程度或后果受到主观(人为的)和客观(天然的)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尤其是主观的,即食品安全危害性人为的作用,其导致的程度和后果可因这一作用减轻或加重。(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导致的后果可因其种类型别、毒力大小等因素表现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反应(中毒)特征。其慢性反应(中毒)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以致不受人们所重视。(5)食品安全危害性可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达到人类食品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这些手段或措施有法律属性的,即依法开展对食品安全危害的监督管理,如《食品卫生法》等。也有技术性的,如GMP、HACCP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等是保证食品安全,降低其危害性的有力措施。。3、分类根据《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食品安全危害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存在于这三种类型中。它们可以侵袭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 造成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4、后果食品安全危害性导致的后果是食源性疾病。这是由于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应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见,食源性疾病的范畴在扩大。而且依照现代医学概念,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食源性疾病依致病的种类型别、毒力大小、人体免疫力强弱,可造成以下三种状态:急性反应(中毒)、亚急性反应(中毒)、慢性反应(中毒)。一般来说,存在于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常常导致急性反应,表现为各种食物中毒。构成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危害因子的种类较多,侵袭到食品上的种类、剂量因子环境条件、工艺过程、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否导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与反应关系。如亚硝酸盐中毒剂量: 克,致死量: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5~50毫克,致死量:60~500毫克。剂量与反应是化学性危害因子在食品安全危害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典型特征。成为制定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源性疾病诊断、食物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卫生宣传教育的依据。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之一是导致急性表现,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毒性作用存在着剂量与反应关系,再加上目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有限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所导致的人体健康的亚急性、慢性反应构成与急性反应同等重要的威胁效果。如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资料证明,这些有害物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变。其后果将是不可逆的。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综上,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建议方法有二:一种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另一种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订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寄生虫结课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产生精子 生殖细胞爸爸————分为 X 和Y 两种 \ 产生卵细胞 生殖细胞 爸爸的 Y 和妈妈的 X 两种染色体结合是男孩妈妈————— 两种都是X和X /产生精子 生殖细胞爸爸————分为 X 和Y 两种 \ 产生卵细胞 生殖细胞 爸爸的 X 和妈妈的 X 两种染色体结合是女孩妈妈————— 两种都是X和X /

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慢慢地出现了性别。为什么性别一般只有雌性和雄性两种?早在1958年,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创立有重大贡献的生物学家罗纳德·费舍尔在他的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学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19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温哥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莎莉·奥托教授发言说:“鸟类交配,蜜蜂交配,人类也交配,但是却无人知晓性别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假如可以创造出能够自行繁殖的女性,为什么还要创造男性呢?无庸讳言,21世纪的今天,进化生物学家仍然没有走出性别进化的迷宫。” 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 许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样可以代代相传。比如,细菌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自我复制———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4个,依此类推。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在只有两种性别且雌雄异体的生物中,一个个体要繁殖后代,就必须要与同种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如果她们采用单亲无性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至今还有几千种生物采用无性生殖,就避免了那“50%”的代价。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50%”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这有点像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最有可能中奖。 两性的选择是基因组在“争斗”过程中进化妥协的结果? 在两种性别的个体数目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某一个个体只能有一半的机会遇到异性的个体,从而在寻找异性个体的过程中往往要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一种生物有很多种性别,假设有100种,而且这种生物的个体只要找到与己不同性别的个体就可以进行交配生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说,每100个其他个体中就有约99个是异性个体,从而它可有99%的机会遇到异性的个体。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只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有性生殖的目的。--------------------------100%--------------------早期生物都是单个个体产生新个体,细胞核进行一次无丝分裂就行。当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功能纷纷巩固的时候,由于偶然和必然的因素,突变或者变异,使得某些多细胞生物产生了两套“生殖”组织或器官,就是类似“雌雄同体”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雌雄同体。 再后来,在同体受精的生物基础上,发展成了雌雄同体,但是异体受精。这又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还不是彻底的雌雄分离。 实现彻底的雌雄分离是非常困难的,在进化的历程中还在完善,至今没有停止。雌雄分离首先得分开,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性。分开之后,还得保证它们像同一个个体一样能非常亲密地结合,并产生子代。雌雄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来分配,在多染色体个体中,总有染色体是控制着性别的。那么,当染色体分配不同时,就可以产生两种性别了。 雌雄分离以后也有一些还保持着原始繁殖的迹象,比如有些鱼的性别是不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性别。红海中生活的红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的全都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去,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小,体色变艳,内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鱼。基于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过不同性别的生殖细胞融合,重新组合起成为一个整体,来源于不同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更多地复制,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可以“消灭”来自另一个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变异。这种细胞器官的“互相残杀”将会导致整个细胞的灾难。为了使有性生殖能顺利进行,生物进化必须产生出一种能避免发生细胞内“战争”的方式。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只有两种性别的有性生殖体系,其中一种性别放弃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而另一种性别则享有把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的权利。 那种有13种性别的黏液霉菌又如何呢?深入的研究发现,这13种性别并不是平等的。同样为了防止线粒体之间的战争,存在着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比如说,第13号的性可以跟任何别性交配,在交配时只有它能够遗传下线粒体基因,其它的性必须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对于第12号的性来说,只有在跟11号或者低于11号的别性交配时,才有保留线粒体基因的特权;依次类推。 可见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两个以上的性,反而让有性生殖变得复杂起来,不如只有两性那么简单明了。在黏液霉菌中,低一号的性有时会发生突变,拒绝抛弃自己的线粒体,其结果是跟与之交配的高一号的性同归于尽。如果这样的造反持续下去,等级森严的制度最终会垮台,性别的种类会越来越少,直到只剩下两种性。也许,今天的两性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后的结果。------------------------分割-----------------------简单的来讲,目前生物主流的两性性别不是有生物以来就存在的,两性的性别产生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由单性和多性繁殖进化和淘汰而来.两性繁殖的繁殖方式导致了同种同性质生物性状不同的奇特变化.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性别以及文化概念里的男女雌雄.生物的进化仍在不停发展中,两性繁殖肯定不是最终的进化繁殖完美方式.进化将走向何处,谁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 者 发表年份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羊狂蝇(Oestrus ovis L.)一龄幼虫体表微细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文忠,薛瑞德 1982 动物学研究, 1982,3:30-32 2 寄生于丝光绿蝇的一种金小蜂 薛瑞德,张文忠 1982 昆虫天敌,1982,4(2):21 3 太原市住区常见蝇类幼虫孳生习性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薛瑞德殷润华,等 1983 山西医学院报,1983,(2):9-14 4 太原市常见麻蝇的生态学研究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昆虫学报,1983,26(3):295-301 5 广大腿小蜂寄生于伏蝇,黑青小蜂寄生于丝光绿蝇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昆虫天敌,1983,5(2):85 6 粪蝇沟姬蜂寄生于棕尾别麻蝇 薛瑞德,张文忠 1983 山西医学院学报,1983,(1):44 7 肠外阿米巴病罕例 赵 斌,张文忠 1983 山西医药杂志,1983,12(2):99-101 8 蝇蛹呼吸角的研究 赵 斌,张文忠 1984 昆虫学报,1984,27(4):401-405 9 家蝇巨螯螨防治厩腐蝇的实验研究 薛瑞德,张文忠 1984 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4,3(5)56-57 10 蝇类寄生蜂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薛瑞德 1984 山西卫生防疫增刊,1984,p37 11 寄生于丝光绿蝇的一种原芽茧蜂 张文忠,赵 斌 1984 昆虫天敌,1984,6:145 12 带绦虫病150例的治疗 张文忠,路应连张青云,等 1985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4):271 13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特征 赵 斌,张文忠 1985 山西医学院学报,1985,(4):51-55 14 带绦虫病150例的治疗 张文忠,路应连张青云,等 1985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3(4):271 15 山西省棘蝇属二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 张文忠,赵 斌 1985 动物分类学报,1985,10(1):79-83 16 丽蝇蛹集金小蜂微生态环境及其个体发育的影响 薛瑞德,张文忠萧蔼祥,陈仁兵张 杰 1987 生物学杂志,1987,6(5):10-13 17 山西蝇蛹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张文忠,萧蔼祥,王善青,武文杰,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0-14 18 蝇幼虫的捕食性昆虫及其捕食量研究 王善青,张文忠,萧蔼祥,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5-18 19 大隐翅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蝇类捕食作用的观察 武文杰,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19-21 20 东方实蝇蛹俑小蜂早期发育及其形态研究 张桂筠,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25-27 21 蝇蛹冷藏处理对蛹寄生蜂寄生活动的影响 王善青,张文忠,萧蔼祥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28-30 22 丽蝇蛹集金小蜂幼期冷藏的实验研究 张青云,张桂筠,张文忠,萧蔼祥,张 杰,等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31-33 23 产卵量的初步研究 梁国栋,张文忠 1990 医学动物防制,1990,6(4):43 24 山西蚊虫区系分布及孳生地初步报告 张文忠,萧蔼祥武绍庭,等 1956 山西医药杂志,1956,2(2)

寄生虫学结课论文

简述分子寄生虫学今后的研究方向如下:

1.综合影响与综合致病。从某一种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致病能力与致病机制,研究多种病原对宿主的综合影响与综合致病。

2.综合防治。从单一寄生虫病的防治到多种寄生虫病综合防治与生态系统(ecosystem)“管理”。

3.实验生态学,种群数量动力学与流行病学动力学。从以表达量与动态为特征的实验生态与种群数量动态研究寄生虫病流行动态,是寄生虫学正在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用数学公式模拟量的动态关系是对上述各种动态较理想的概括,因此能较好地反映主动量和各个向量的量变关系。

4. 种群遗传。以揭示种群遗传变异及其规律为基础,阐明病原种群遗传性改变和寄生虫病流行区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

5.分子寄生虫学。从亚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研究寄生虫演化的亲缘关系,寄生虫形态与机能、生理、行为与习性,寄生关系,免疫现象等。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九章概论 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约有近万种为寄生性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40余种。其中的一些种类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和传播规律危害人群或家畜,构成广泛的区域性流行。 形态 原虫的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包裹虫体,也称表膜或质膜。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白分子结合多糖分子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x)。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形状。研究表明,原虫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证明某些寄生原虫的表膜带有多种受体、抗原、酶类,甚至毒素;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一些种类的表膜抗原还可不断变异;在不利条件下,有些种类还可在表膜之外形成坚韧的保护性壁。因此原虫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用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生理活动。对原虫表膜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揭示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 2.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均匀透明,含有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用以支持原虫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许多原虫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也是胞核所在之处,为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原虫的细胞器按功能分为: ①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而成,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大多参与与合成代谢。某些细胞器可因虫种的代谢特点而有所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一般缺线粒体;②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无定形的伪足(pseudopodium),细长的鞭毛(flagellum),短而密的纤毛(cilia)三种。具相应运动细胞器的原虫分别称阿米巴、鞭毛虫(flagellate)和纤毛虫(ciliate)。鞭毛虫和纤毛虫大多还有特殊的运动器,如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吸盘(suckingdisc)以及为鞭毛、纤毛提供动能的神经运动装置(neuro-motor apparatus)。有些鞭毛虫的动基体(kinetoplast)即是一种含DNA的特殊细胞器,其功能近似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含有与之相似的酶。动基体DNA的质和量均与胞核者不同,一些种类已被深入研究用于分子克隆抗体;③营养细胞器:部分原虫拥有胞口、胞咽、胞肝等帮助取食、排废。寄生性纤毛虫大多有伸缩泡能调节虫体内的渗透压。此外,鞭毛虫的胞质可有硬蛋白组成的轴柱(axone),为支撑细胞器,使虫体构成特定的形态。 原虫胞质内有时可见多种内含物,包括各种食物泡,营养贮存小体(淀粉泡、拟染色体等),代谢产物(色素等)和共生物(病毒颗粒)等。特殊的内含物也可作为虫种的鉴别标志。 3.胞核为原虫得以生存、繁衍的主要构造。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核膜为两层单位膜,具微孔沟通核内外。染色质和核仁分别富含DNA和RNA,能被深染。在光镜下,原虫胞核需经染色才能辨认,并各具特征。寄生人体的原虫多数为泡状核型(vesicular nucleus),以染色质少而呈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和只含一个粒状核仁为特点。当数纤毛虫为实质核型(compact nucleus),特点为核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常具一个以上的核仁,故核深染而不易辨认内部。原虫的营养期大多只含一个核,少数可有两个或更多。一般仅在核分裂期核染色质才浓集为染色体,展示染色体核型的形态学特征。经染色后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原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原虫是微波的个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原虫的形态学已深入亚细胞和分子领域。过去在光镜下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可通过超微技术,免疫生化等方法加以判别,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如利什曼原虫的种群分类,以往难于从光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别,今天已可借助染色体核型、核酸序列构成、酶谱型(zymodeme)或血清学谱型(serodeme)等的综合分析,达到种群乃至株系的判定。 生理 1.运动多数原虫借运动细胞器进行移位、摄食、防卫等活动。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没有细胞器的原虫也可借助体表构造进行滑动和小范围扭转。具有运动、摄食能力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统称为滋养体(trophozoite)期,是多数寄生原虫的基本生活型许多原虫的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的包囊(cyst)或卵囊(oocyst),用以抵抗不良环境,实现宿主转换,成为传播上的重要环节。 2.营养寄生原虫生活在富有营养的宿主内环境,一般可通过表膜以渗透和多种扩散机制吸收小分子养料。多数原虫还需以细胞器摄食大分子物质,主要有伪足摄食和胞口摄食二种形式。前者有吞噬(phagocytosis)和吞饮(pinocytosis),分别指摄取固态和液态食物,统称为内胞噬(endocytosis)。纤毛虫的胞口已早为人知,近代超微研究发现在孢子虫和鞭毛虫均有微胞口(micropore)或管胞口(tubular cytostome)等摄食细胞器。摄入的食物在胞质形成食物泡,溶酶体与食物泡结合,参与消化、分解。残渣和代谢最终产物各以特定的方式,或从胞肛,或从体表,或通过增殖过程的母体裂解而排放于寄生部位。 3.代谢原虫的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大体符合总论中提到的寄生虫代谢的一般特征,但各种群的具体代谢途径和最终产物则因寄生环境和代谢酶系遗传性状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对于只存在于个别种类中的特殊代谢系统已成为探索合理抗虫化疗方法的研究标靶。已有的研究证明原虫酶谱的种群间差异与宿主特异性有一定因果关系,酶谱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区别某些种类的致病与非致病种群。由于快速增殖,寄生原虫对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需求量较多。构成原虫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大多从宿主提供的周围环境摄入,少数须自身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在核蛋白体内进行,且极为旺盛,而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不占优势。有些寄生原虫的发育增殖往往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生长因素或辅助因子,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及阴道毛滴虫需要胆固醇;疟原虫要求对氨基苯甲酸(PABA)等。 4.生殖寄生原虫以无性或有性或两者兼有的生殖方式增殖,同时以一定的方式排离和转换宿主以维持种群世代的延续。无性生殖有 ①二分裂:为寄生原虫最常见的增殖方式,分裂时胞核先分裂,随后纵向或横向分裂为二个子体。②多分裂:胞核多次分裂后胞质包绕每个核周围,一次分裂为多个子代。多分裂形式多样,疟原虫的裂体增殖(schizogony),孢子增殖(sporogony)和某些阿米巴、鞭毛虫的囊后增殖等都是。③出芽生殖:为大小不等的分裂,如弓形虫滋养体的内二殖或内二芽殖(endodygony)。有性生殖则可分为接合生殖(conjugation):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接合在一起,交换核质后分开各自分裂,多见于纤毛虫;或配子生殖(Gametogony):先分化为雌雄配子(gamete),而后结合为合子(zygote),再进行无性增殖。配子生殖常为寄生原虫有性世代的主要阶段,本身并无个体增加,却为无性孢子生殖的先导,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期。 生活史类型 寄生原虫的增殖本质上是一种种族生存适应,必然伴随着排离和宿主更迭。因此医学原虫的史完成是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过程,形式多样,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其生活史类型可按传播特点大致分为三型: 1.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要一种宿主,凭借接触或中间媒介而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可分二类: ⑴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以二分裂增殖,直接或间接接触滋养体而传播。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齿龈阿米巴等属此类。 ⑵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阶段,前者以二分裂增殖,包囊可有或无核分裂,为有效的排离和传播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和纤毛虫属此类型。 2.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现象,如刚地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以人、鼠或猪等为中间宿主。 3.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繁殖,再接种人体或其它动物。如利什曼原虫(无世代交替)和疟原虫(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常见种类与分类 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生物学分类隶属于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Protozoa)之下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如动鞭纲、叶足纲;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如孢子纲;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如动基裂纲。常见的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见表9-1.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致病特点 对人体致病的原虫绝大多数为寄生性,其危害程度因虫种、株系、寄生部位以及宿主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原虫感染的致病作用,除生物病原因侵袭力与宿主应答水平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性质的一般损伤外,还有某些自身的特点。 1.增殖作用致病原虫入侵宿主后必需战胜机体的防御功能,增殖到相当数量后才表现为明显的损害或临床症状。此种病原个体数量在无重复感染前提下的大量增长与一般的蠕虫感染不同,也是体积微小的原虫足以危害人类的生物学条件。寄生血液或血细胞的原虫在单位容积内的虫体密度称“虫血症”(parasitemia),可借助于计数法测量,以提示病情。不同病原虫种的增殖结果往往产生特殊的致病表现,为临床查诊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大量疟原虫的定期裂体增殖使被寄生红细胞发生周期性裂解,可导致寒热节律典型的痢疾症状;寄生在上消化道大量增殖的贾第虫附着肠粘膜,可严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起颇为特殊的脂肪泻。 表9-1常见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 要寄生部位 虫名 科(Family) 目(Order) 纲(Class) 单核吞噬系统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uani 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tropica 巴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braziliensis 锥虫科 Trypanosomatidae 动基体目 Kinetoplastida 动鞭纲 Zoomastigophora 血液 锥虫 Trypanosomasp. 泌尿生殖道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uaginalis 毛滴虫科 Trichomonadidae 毛滴虫目 Trichomonadida 口腔 口腔毛滴虫 Trichomonas tenax 肠 人毛滴虫 Trichomonas hominis 脆双核阿米巴 Dientamoeba fragi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六鞭毛料 Hexamitidae 双滴虫目 Diplomonadida 梅氏唇鞭毛虫 Chilomastix mesnili 曲滴虫科 Retortamonadidae 旋滴虫目 Retortamonadida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哈门氏阿米巴 Entamoeba hartmani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布氏嗜碘阿米巴 Iodamoeba butschlii 微小内蜒阿米巴 Endolimax nana 内阿米巴科 Entamoebidae 阿米巴目 Amoebida 叶足纲 Lobosea 口腔 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脑(等) 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sp. 棘阿米巴科 Acanthamoebidae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fowleri 双鞭阿米巴科 Dimastiamoebidiae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疟原虫科 Plasmodidae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孢子纲 Sporozose 巴贝虫 Babesiasp. 巴贝虫科 Babesidae 梨浆虫目 Piroplasmida 肺泡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未定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有核细胞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弓形虫科 Toxoplasmatidae 组织 肉孢子虫 Sarcocystissp. 肉孢子虫科 Sarcocystidae 等孢子虫 Isosporasp. 爱美虫科 Eimeriidae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sp. 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ae 结肠 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 coli 小袋科 Balantidiidae 毛口目 Trichostomatida 动基裂纲 Kinetofragminophorea 2.播散能力寄生原虫的微小个体和快速增殖特点,使其致病作用具有与生物病原相似的某种播散潜能。多数致病原虫在建立原发病灶后都发现有向近邻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的倾向,从而累及多个器官。近代研究已发现致病原虫具多种利于扩散的因子和生态特点。如原虫在血细胞内寄生,不仅成为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一种有效屏障,且为血源播散提供运载工具;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本特性,使它们能在宿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内增殖自如,并被带至全身各处,引起累及全身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在不少致病原虫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现表面受体作用,这是揭示虫体对亲和细胞或组织进行识别、粘附,进而入侵或噬蚀的物质基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多种膜结合的蛋白水解酶,使它具有接触溶解宿主组织、细胞的侵袭特性,为其入侵肠壁深层组织,实现实行播散,诱发肠外阿米巴病创造基本条件。应该看到,致病原虫的播散能力,在致病的传播上都有重要作用。 3.机会致病临床发现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应用激素制剂及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等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此种因疾病、治疗等种种人为或自然因素,招致机体免疫机制削弱而激活某种感染的个体称为免疫功能受累宿主(immune compromised host)。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病原虫(opportunistic pathogen)。常见的有弓形虫、肺孢子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等。例如有报导晚期艾滋病患者60%合并肺孢子虫肺炎,成为患者的直接死因;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的弓形虫病常在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程中急性复燃。条件致病也可导致原虫对异常部位的侵袭,曾报导一例网织细胞肉瘤患者并发罕见的原发性胃粘膜阿米巴病。 免疫特点 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可以逃避宿主抗体的杀伤。有些在血液中的寄生原虫如锥虫等,能定期更换体表的抗原(变异),使已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失败。有些寄生原虫可以诱发对宿主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或抑制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由于原虫的增殖作用以及在宿主体内并无成虫或幼虫、童虫等世代之分,被激发的免疫力与蠕虫引起伴随免疫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把原虫抑制在低密度水平的非消除性带虫状态,而出现迁延、反复和隐性的疾病过程。一些常见的重要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感染等都有这种特殊的临床表现。能清除虫体面获得自愈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御力的寄生虫感染,仅在个别寄生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虫种如利什曼原虫中见到。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总结探析

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传统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那么,对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总结是?

长期以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和单一,如何在保证标本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实验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其为教学提供参考。

1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惯用形式和基本路线

人体寄生虫学在基础医学门类中相对独立,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实验教学是形态学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基本形式和路线是教师介绍寄生虫相关标本形态特征,以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为对照,学生通过查拢观察和对比实验标本,从而熟悉和掌握其基本形态学特征,以查找标本为绘图样本完成实验报告内容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高,较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内容的学习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2实验教学常见问题

2。1实验操作规范性不够作为病原生物学重要分支,对病原体的临床检验是确诊寄生虫病重要依据,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检查准确率和阳性率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没有受到长期和系统性训练,没有进入后期临床实习阶段,或多或少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性问题具体表现为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和保养方法不规范,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观察标本效果不佳,漏查和检出率低,甚至损坏镜头和玻片;常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规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贯穿寄生虫学实验始终,也是临床较常用的方法;学生操作过程中易出现涂片太厚或太薄,直接影响病原体的观察效果和检出率;对待检物防污染措施不力,尽管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多没有感染性,涂片染手部和镜头,该情况不符合临床实际。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够按照医学实验技能的要求纠正自己错误操作;二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偏颇,重视专业教学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示范和指导性不够。

2。2观察标本目的性不强标本观察只有和临床相联系,对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实验学时数的压缩和实验内容的整合,单次课所要观察的标本较过去増加,单个标本观察时间减少。由于所采用的固有模式所限,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易养成就标本而观察的思维定式,缺乏标本观察的目的性和意义性的认识识所谓“所以然”问题,对具体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对“看什么”和“为什么看”等关键问题认识不够,易形成观察标本盲目性和一过性等问题,直接影响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3标本特征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够受教学用标本素材所限,目前实验室提供的标本大多为福尔x浸泡和固定标本及长期瓶装保存标本。会出现标本局部特征不典型或不清晰,就理论教学而言,标本特征讲授要求全面而具体,而对于实验教学,要观察到全部特征通常很困难,实际临床检验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对标本特征的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对某具体病原体,不能正确对待标本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问题如在观察受精蛔虫卵时,过分追求新月形间隙、受精卵细胞和大小的观察,相对忽略了最反映虫卵特征,即颜色、蛋白质膜和卵壳厚度3大特征的观察对不同病原体鉴别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某病原体特征的感性认识,不利于双盲检测病原体能力的培养。

2。4理论联系实际途径缺少医学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传统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标本学习局限在实验室,缺乏将将实验室所学用于实际的有效途径,基本没有课后实践时间,不利于知识应用和沉淀;另一方面,寄生虫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就医学知识的实践和传播者而言,只有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才能对本人及他人健康的行为习惯产生有益的指导,利于寄生虫病的防治。

3对策分析

3。1知识和技能教学并重新时期医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能能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教育贯穿实验室教学始终,辟出固定学时讲授寄生虫学实验操作规范,做到教师示范纠错和总结,定期对学生不规范性操作进行总结,分析操作不当和实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行为和操作习惯。将实验操作考核纳入标本考核之中,强化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意识。

3。2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实验室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为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充分利用挂图和示教标本,将多媒体用于实验室教学,节省教师讲授时间以増加指导和学生观察时间,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视频的方式学习规范操作,克服因个人因素对教学的不良影响改教师课前讲授为课后总结,利于发现和分析学生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适当増加实验室课后开放时间,利于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选择性强化。

3。3加强标本教学的针对性作为流行病学范畴,寄生虫教学标本应体现出实用丨性在实验内容整合的同时,对教学标本进行适当増减和归并,将同类教学标本混淆搭配,引导学生从整体水平观察和鉴别标本特征,与专业教学平台相结合,使实验教学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使用实验室保本的同时,尽可能利用临床待检标本实施教学,使课堂所看符合临床实际。在观察标本的同时,给出相应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等问题,克服学习中盲目性问题

3。4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意识,保证传统标本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相应创新实验项目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利用临床标本或实验室准备的待检标本进行病原学综合诊断实验,吸纳学生参与旋毛虫的实验室保种过程,动员学生参与我校寄生虫检查过程既复习了理论所学,又强化了技能操作,是对课堂实践的进一步提升3。5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课后实践只有将所学用于生活实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学习动力和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因地制宜思考和设计可行的课后实践项目如同学间蠕形螨的调查和和幼儿园幼儿蛲虫病的调查。将所获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鼓励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动员医学生在进行社区服务的同时,将所学寄生虫防病和治病知识纳入服务内容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4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发扬传统标本教学模式优点的同时,转变教学主体。教师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实验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从实验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实验考核等三大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使教学具有可调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在验证理论所学的同时,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实验教学的核心目标做到学有所长和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早投入社会实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实验课是锻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重要途径,是培养医学和科研工作者重要手段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教学中进行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是不断完善和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水平才能落到实处。

  • 索引序列
  • 寄生虫选修课结课论文
  • 寄生虫与人类选修课论文
  • 食源性寄生虫选修课论文
  • 寄生虫结课论文
  • 寄生虫学结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