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蚕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蚕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发布时间:

蚕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1)体躯仲胀,体色乳白、光亮; (2)节间隆起成高节蚕或节间折迭成竹节蚕; (3)狂躁爬行于蚕篇四周,跌落地上; (4)将眠时发病不能入眠而死; (5)皮肤易破,血液乳白色; (6)镜检血液,有多角体; (7)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4~7天。 2、中肠型脓病 (1)发育不齐,经过长,食桑少,活力弱,体瘦细,白陶土色,常下痢; (2)挤压病蚕尾部粪粘腻,黄绿色,严重时有乳白色粘粪; (3)血液正常,中肠有乳白色横纹,后肠糜烂; (4)镜检中肠组织有多角体; (5)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7天。 3、浓核病 (1)发育不齐,食桑减退,停食,踏叶,体软弱无力,但尾部无粪粒或下痢,死时有吐水; (2)表现为空头症或起缩症; (3)镜检无多角体。 4、病毒病防治方法 (1)蚕期前,蚕室、蚕具、养蚕环境等彻底清洗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小蚕期注意保湿、保温、提高叶质。壮蚕期饱食、通风、防饿、防蒸热、防蚕体创伤; (3)经常用新鲜风化石灰粉作干燥材料,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4)做好桑病虫防治,杜绝外来病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5)处理好病毙蚕,严禁喂鸡鸭; (6)桑夷 沙深埋; (7)严格淘汰迟眠蚕、病蚕、特小蚕、不正常蚕。 二、真菌寄生病 1、白僵病 (1)发病后期伏桑夷 死去。临死前稍吐水,体软,伸直。皮肤显淡红色,经2天僵硬发白色; (2)眠中发病多半脱皮,不脱皮。死蚕体色污褐,潮湿; (3)镜检病蚕血液有白僵病菌园筒形芽生孢子; (4)染病的蚕,一般3~7天死亡。 2、曲霉病 (1)小蚕期发病快,胸部伸直,尾部软瘤,初看如农药中毒状,死体体黑褐色,经1~2天长出白色绒球状菌丝,绿褐色,棕色分生孢子; (2)大蚕发病:尾部体皮可看到黄褐色大病斑,无芽生孢子,在病斑处用显微镜检测到营养菌丝; (3)本病在一至二龄发病为急性,感染后2~3日死亡。 3、防治方法 (1)做好养蚕环境,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 (2)蚕期中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力求蚕座清洁卫生。晚上湿度大的地方,经常用稻草熏烟; (3)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及熏烟消毒; (4)蚕沙、病蚕深埋腐烂,不得在蚕室周围摊晒蚕沙; (5)做好桑病虫的防治工作,减少交叉传染。 三、细菌寄生病 1、败血病 (1)临死时停食、行动呆滞、稍吐水或排泄软粪。小蚕期得病,排泄不正常软粪,连珠状粪或污液; (2)初死蚕胸部肿大,节间紧缩,有暂时性尸僵; (3)逐渐体软、伸直,出现黑胸、青头或微红等尸斑,并腐烂,有恶臭; (4)镜检初死蚕血液有病原菌存在。 2、卒倒病 (1)发病快,病程短,呆滞不动或爬爬停停如醉***状,停食,麻痹而死; (2)尸体伸展,两端空,肛门处有红褐色污液。 3、防治方法 (1)防创伤:养蚕操作,上簇采茧; (2)做好蚕座卫生; (3)用桑新鲜; (4)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 四、虫害 1、蝇蛆病:病蚕体皮上有黑褐色大形病斑。 防治措施:蚕室门窗装纱窗或挂防蝇网,定期使用"灭蚕蝇"。 2、壁虱病:病蚕前半身弯转抖动,呈不安状,有吐水,排泄软粪,脱肛等,最后麻痹而死,眠中被害多不脱皮蚕。 防治措施:蚕室蚕具不堆放摊晒棉花,稻草等杂物。发现病蚕时即用"杀虱灵"。 五、毒害 1、农药中毒

蚕病的识别。①蚕体环节胀大,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大蚕常爬到蚕匾边缘坠地而亡,流出乳白色血液呈浓汁状,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②病蚕发育缓慢,体身瘦小,群体发育大小差异悬殊,食桑与行动不活泼,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桑中,外观胸部透明,呈空头状,排出乳白色粘液的蚕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横纹,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③蚕儿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脓核病;④病蚕死亡后不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染液,可诊断为黑胸败血病;⑤病蚕尸体变色较慢,随着尸体组织的离解、液化而渐变成红色,最后流出红色的污液,可诊断为灵菌败血病;⑥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常出现油浸状的绿色尸斑,尸体不变黑,血液混浊呈灰白色,可诊断为青头败血病;⑦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向前伸出,手触略有弹性,不久渐变僵硬,尸体颜色灰白,可诊断为白僵病;⑧蚕儿体表有大形黑色的喇叭状病斑,体色有时变成紫色,五龄被寄生的蚕,一般有早熟现象,可诊断为蝇蛆病;⑨蚕儿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 3.蚕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在发生蚕病后,要及时拣出病死蚕投放到石灰缸内,然后集中深埋,在加强提青分批、勤除蚕沙等饲养管理的同时,根据不同蚕病类型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控制蚕病的蔓延。 ①发现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新鲜石灰粉,蚕期可用熏毒威(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烟30分钟;也可用402抗菌剂浸网或喷体,1~3龄用500~700倍液浸蚕网,挤干后直接覆盖在蚕体上,4~5龄用1500~2000倍液直接喷体。 ②发现病毒病的,应每天早上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同时添食脓蚕灵对病毒病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另外在蚕期也可用熏毒威(1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蒸30分钟防治血液型脓病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1)体躯仲胀,体色乳白、光亮; (2)节间隆起成高节蚕或节间折迭成竹节蚕; (3)狂躁爬行于蚕篇四周,跌落地上; (4)将眠时发病不能入眠而死; (5)皮肤易破,血液乳白色; (6)镜检血液,有多角体; (7)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4~7天。 2、中肠型脓病 (1)发育不齐,经过长,食桑少,活力弱,体瘦细,白陶土色,常下痢; (2)挤压病蚕尾部粪粘腻,黄绿色,严重时有乳白色粘粪; (3)血液正常,中肠有乳白色横纹,后肠糜烂; (4)镜检中肠组织有多角体; (5)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7天。 3、浓核病 (1)发育不齐,食桑减退,停食,踏叶,体软弱无力,但尾部无粪粒或下痢,死时有吐水; (2)表现为空头症或起缩症; (3)镜检无多角体。 4、病毒病防治方法 (1)蚕期前,蚕室、蚕具、养蚕环境等彻底清洗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小蚕期注意保湿、保温、提高叶质。壮蚕期饱食、通风、防饿、防蒸热、防蚕体创伤; (3)经常用新鲜风化石灰粉作干燥材料,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4)做好桑病虫防治,杜绝外来病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5)处理好病毙蚕,严禁喂鸡鸭; (6)桑夷 沙深埋; (7)严格淘汰迟眠蚕、病蚕、特小蚕、不正常蚕。 二、真菌寄生病 1、白僵病 (1)发病后期伏桑夷 死去。临死前稍吐水,体软,伸直。皮肤显淡红色,经2天僵硬发白色; (2)眠中发病多半脱皮,不脱皮。死蚕体色污褐,潮湿; (3)镜检病蚕血液有白僵病菌园筒形芽生孢子; (4)染病的蚕,一般3~7天死亡。 2、曲霉病 (1)小蚕期发病快,胸部伸直,尾部软瘤,初看如农药中毒状,死体体黑褐色,经1~2天长出白色绒球状菌丝,绿褐色,棕色分生孢子; (2)大蚕发病:尾部体皮可看到黄褐色大病斑,无芽生孢子,在病斑处用显微镜检测到营养菌丝; (3)本病在一至二龄发病为急性,感染后2~3日死亡。 3、防治方法 (1)做好养蚕环境,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 (2)蚕期中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力求蚕座清洁卫生。晚上湿度大的地方,经常用稻草熏烟; (3)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及熏烟消毒; (4)蚕沙、病蚕深埋腐烂,不得在蚕室周围摊晒蚕沙; (5)做好桑病虫的防治工作,减少交叉传染。 三、细菌寄生病 1、败血病 (1)临死时停食、行动呆滞、稍吐水或排泄软粪。小蚕期得病,排泄不正常软粪,连珠状粪或污液; (2)初死蚕胸部肿大,节间紧缩,有暂时性尸僵; (3)逐渐体软、伸直,出现黑胸、青头或微红等尸斑,并腐烂,有恶臭; (4)镜检初死蚕血液有病原菌存在。 2、卒倒病 (1)发病快,病程短,呆滞不动或爬爬停停如醉酒状,停食,麻痹而死; (2)尸体伸展,两端空,肛门处有红褐色污液。 3、防治方法 (1)防创伤:养蚕操作,上簇采茧; (2)做好蚕座卫生; (3)用桑新鲜; (4)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 四、虫害 1、蝇蛆病:病蚕体皮上有黑褐色大形病斑。 防治措施:蚕室门窗装纱窗或挂防蝇网,定期使用"灭蚕蝇"。 2、壁虱病:病蚕前半身弯转抖动,呈不安状,有吐水,排泄软粪,脱肛等,最后麻痹而死,眠中被害多不脱皮蚕。 防治措施:蚕室蚕具不堆放摊晒棉花,稻草等杂物。发现病蚕时即用"杀虱灵"。 五、毒害 1、农药中毒 (1)病症:病势急、群集性、突发性。微量中毒时(有人称"空气中毒")蚕儿停食,爬散,吐浮丝,呆滞或前半身举起颤抖。五龄微量中毒,老熟时不能结茧,裸蛹,即使做茧也是畸型茧,薄皮茧。中毒严重的吐水,翻身,排泄稀粪,脱肛倒毙。尸体头部突出,胸部三环节肿胀,尾部三环节套缩。 (2)防治措施:防止农药污染桑叶,发现中毒后立即淘汰污染叶,用新鲜无毒叶喂饲,重病蚕用冷水漂洗后放通风处,饲以新鲜叶,使其复苏。 2、废气中毒 (1)病症:群体发育不齐,多落小蚕,节间膜凸起,体皮上有环状或点状黑色病斑,皮肤节间膜易破出血,血色正常,尸体体色污褐,逐渐萎缩。 (2)防治措施:桑园应远离工厂区,污染区桑叶在采叶前进行含氯量检测,一旦发生中毒立即改喂正常叶,进行洗叶或1%石灰水喷洒桑叶区,然后采叶。

关于蚕病综合防治论文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传染性蚕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法是围绕消毒和清洁饲育,切断病原传染途径,防止蚕感染;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体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工作上把防病与饲育技术结合起来,走综合防治的路子,才能取得实效。要有效地控制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彻底消毒,杜绝病原消毒目的在于杀灭外界环境的病原体,杜绝病原对蚕体感染。消毒要贯穿整个蚕期的全过程,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在此基础上,做好蚕期中的防病消毒,注意养蚕卫生,抓紧养蚕后回山消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彻底消灭病原的目的。消毒程序上要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粉刷,先外后内,先高后低,全面动手,一气呵成。清扫垃圾灰尘,以自然村为单位发动群众,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开展清洁卫生,扫除内外灰尘、垃圾,疏通阴沟,摧毁病原窝穴,把病毒、病菌从尸体组织、蚕粪蚕沙、茧丝尘土中暴露出来。冲洗房屋,用清水冲房屋屋顶四壁及地面,以流下的水滴清爽不见污浊为度。蚕室蔟具地面及房屋四周7米内污染病原多,必须趁地面湿润刮去室内外地表污泥。养蚕用蚕具搬入流水处认真刷洗,以不见污迹为度,洗后的蚕具要晒干。清出的垃圾、尘土因含大量病原必须焚烧或沤作堆肥杀灭其中病原体。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凡在养蚕中使用的蚕室、贮桑室、蔟室以及各种大小蚕具,如蚕匾、蚕架、切桑刀、板、蚕筷、防干纸、塑料薄膜、鹅毛、蚕网等,都必须进行认真彻底消毒。蚕室(包括蔟室)进行喷雾消毒,蚕具一律用浸渍消毒,浸消比喷消不仅能提高蚕具隐蔽部位病原杀灭效果,还可提高工效1~2倍,小蚕具如蚕筷、蚕网、盖桑布、切桑刀等可洗净晒干后放在锅中用水淹没,加盖煮沸15~30分钟,煮消时间应从水煮沸时开始计时。小蚕室用具要二次消毒,第一次用消特灵进行喷雾消毒,第二次密闭小蚕室连同大小蚕具与方格蔟用熏烟剂熏消。进行药消时,对药品的用量、浓度、消毒方法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做到配药浓度准、喷药量足、方法正确。(2)加强蚕期消毒,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蚕的感染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缓慢、体躯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通过患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蚕座感染是造成蚕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病蚕,进行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小蚕,减少蚕座内混育感染机会,是防止蚕病的有效措施。加强蚕体蚕座消毒。污染蚕体蚕座的传染源,主要来自蚕座内患病蚕的排泄物、消化液或体液。此外,室外病原随养蚕或携带入室,或随空气流动,使带病原的尘埃浮游而沉落在蚕座上。所以,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能起到及时杀灭病原的作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蚕体蚕座消毒质量,必须做到消毒要及时,重点保护蚕体易感期。消毒要对症下药。药量要用足,使用要周到,现行消毒药量是根据试验得出的结果。药量不足,防病效果差。(3)科学地进行桑园治虫,堵塞蚕病的另一传染源做好桑园治虫工作,既是桑园高产措施,也是家蚕的防病措施。在虫粪、虫尸污染桑严重时,应用含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消特灵主剂浸消桑叶。(4)建立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大多数传染性蚕病由食下传染引起,所以建立防病卫生制度,使蚕有一个清洁环境,是防止食下传染的重要措施。饲养人员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进入小蚕室或贮桑室要换鞋;叶箔和除沙箔不混用,除沙后蚕网要经常进行日光消毒;蚁蚕、起蚕、老熟蚕进行蚕体消毒,三龄开始添食抗菌素,勤除沙、多换气,防止蚕座蒸热;妥善处理病蚕,将病蚕投入石灰钵或塑料袋,然后埋葬或焚烧;蚕沙制成堆肥,勿用新蚕沙施桑地;保护水源清洁,高温干燥季节,桑叶补湿用水要清洁;除沙后,地面及时消毒;给桑前扫地,覆盖用防干纸、薄膜纸要认清正反面,切勿乱摊地上。(5)精心饲养管理,增强蚕抗病力合理布局,选用良种,全年养蚕次数、收蚁日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桑树生长、劳力、设备而定,各期蚕要有间隔,以便消毒和治虫。提倡小蚕共育,小蚕营养要求高,抗病力强,而农村养蚕规模小,条件有限,只有通过小蚕共育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可以统一消毒、统一饲养、统一管理,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加强蚕的发育观察,及早发现蚕病。传染性蚕病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的过程。在养蚕期间,加强发育检查,能及时发现病蚕,发现越早,越能防微杜渐。(6)正确诊断蚕病,制止蚕病的发展和蔓延蚕发病后,首先准确诊断,查明发病原因及发病条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损失。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1)体躯仲胀,体色乳白、光亮; (2)节间隆起成高节蚕或节间折迭成竹节蚕; (3)狂躁爬行于蚕篇四周,跌落地上; (4)将眠时发病不能入眠而死; (5)皮肤易破,血液乳白色; (6)镜检血液,有多角体; (7)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4~7天。 2、中肠型脓病 (1)发育不齐,经过长,食桑少,活力弱,体瘦细,白陶土色,常下痢; (2)挤压病蚕尾部粪粘腻,黄绿色,严重时有乳白色粘粪; (3)血液正常,中肠有乳白色横纹,后肠糜烂; (4)镜检中肠组织有多角体; (5)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7天。 3、浓核病 (1)发育不齐,食桑减退,停食,踏叶,体软弱无力,但尾部无粪粒或下痢,死时有吐水; (2)表现为空头症或起缩症; (3)镜检无多角体。 4、病毒病防治方法 (1)蚕期前,蚕室、蚕具、养蚕环境等彻底清洗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小蚕期注意保湿、保温、提高叶质。壮蚕期饱食、通风、防饿、防蒸热、防蚕体创伤; (3)经常用新鲜风化石灰粉作干燥材料,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4)做好桑病虫防治,杜绝外来病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5)处理好病毙蚕,严禁喂鸡鸭; (6)桑夷 沙深埋; (7)严格淘汰迟眠蚕、病蚕、特小蚕、不正常蚕。 二、真菌寄生病 1、白僵病 (1)发病后期伏桑夷 死去。临死前稍吐水,体软,伸直。皮肤显淡红色,经2天僵硬发白色; (2)眠中发病多半脱皮,不脱皮。死蚕体色污褐,潮湿; (3)镜检病蚕血液有白僵病菌园筒形芽生孢子; (4)染病的蚕,一般3~7天死亡。 2、曲霉病 (1)小蚕期发病快,胸部伸直,尾部软瘤,初看如农药中毒状,死体体黑褐色,经1~2天长出白色绒球状菌丝,绿褐色,棕色分生孢子; (2)大蚕发病:尾部体皮可看到黄褐色大病斑,无芽生孢子,在病斑处用显微镜检测到营养菌丝; (3)本病在一至二龄发病为急性,感染后2~3日死亡。 3、防治方法 (1)做好养蚕环境,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 (2)蚕期中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力求蚕座清洁卫生。晚上湿度大的地方,经常用稻草熏烟; (3)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及熏烟消毒; (4)蚕沙、病蚕深埋腐烂,不得在蚕室周围摊晒蚕沙; (5)做好桑病虫的防治工作,减少交叉传染。 三、细菌寄生病 1、败血病 (1)临死时停食、行动呆滞、稍吐水或排泄软粪。小蚕期得病,排泄不正常软粪,连珠状粪或污液; (2)初死蚕胸部肿大,节间紧缩,有暂时性尸僵; (3)逐渐体软、伸直,出现黑胸、青头或微红等尸斑,并腐烂,有恶臭; (4)镜检初死蚕血液有病原菌存在。 2、卒倒病 (1)发病快,病程短,呆滞不动或爬爬停停如醉***状,停食,麻痹而死; (2)尸体伸展,两端空,肛门处有红褐色污液。 3、防治方法 (1)防创伤:养蚕操作,上簇采茧; (2)做好蚕座卫生; (3)用桑新鲜; (4)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 四、虫害 1、蝇蛆病:病蚕体皮上有黑褐色大形病斑。 防治措施:蚕室门窗装纱窗或挂防蝇网,定期使用"灭蚕蝇"。 2、壁虱病:病蚕前半身弯转抖动,呈不安状,有吐水,排泄软粪,脱肛等,最后麻痹而死,眠中被害多不脱皮蚕。 防治措施:蚕室蚕具不堆放摊晒棉花,稻草等杂物。发现病蚕时即用"杀虱灵"。 五、毒害 1、农药中毒

在农村养蚕生产中的蚕病主要是病毒病,其次为真菌病和细菌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脓核病等4种,细菌病又称软化病,分为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及细菌性肠道病。

①蚕体环节胀大,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大蚕常爬到蚕匾边缘坠地而亡,流出乳白色血液呈浓汁状,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

②病蚕发育缓慢,体身瘦小,群体发育大小差异悬殊,食桑与行动不活泼,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桑中,外观胸部透明,呈空头状,排出乳白色黏液的蚕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横纹,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

③蚕儿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脓核病;

④病蚕死亡后不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染液,可诊断为黑胸败血病;

⑤病蚕尸体变色较慢,随着尸体组织的离解、液化而渐变成红色,最后流出红色的污液,可诊断为灵菌败血病;

⑥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常出现油浸状的绿色尸斑,尸体不变黑,血液混浊呈灰白色,可诊断为青头败血病;

⑦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向前伸出,手触略有弹性,不久渐变僵硬,尸体颜色灰白,可诊断为白僵病;

⑧蚕儿体表有大型黑色的喇叭状病斑,体色有时变成紫色,五龄被寄生的蚕,一般有早熟现象,可诊断为蝇蛆病;

⑨蚕儿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

防治方法:

①发现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新鲜石灰粉,蚕期可用熏毒威(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烟30分钟;也可用402抗菌剂浸网或喷体,1~3龄用500~700倍液浸蚕网,挤干后直接覆盖在蚕体上,4~5龄用1500~2000倍液直接喷体。

②发现病毒病的,应每天早上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同时添食脓蚕灵对病毒病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另外在蚕期也可用熏毒威(1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蒸30分钟防治血液型脓病。

③发现细菌病的,蚕室要配齐纱门纱窗外,还要隔日添食500倍液或体喷300倍液的灭蚕蝇。

④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如果是桑叶引起的,应立即撒新鲜石灰粉止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如果是室外农药味飘进蚕室引起的,要立即关闭门窗,门窗挂湿布湿帘。

关于蚕病综合防止论文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传染性蚕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法是围绕消毒和清洁饲育,切断病原传染途径,防止蚕感染;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体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工作上把防病与饲育技术结合起来,走综合防治的路子,才能取得实效。要有效地控制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彻底消毒,杜绝病原消毒目的在于杀灭外界环境的病原体,杜绝病原对蚕体感染。消毒要贯穿整个蚕期的全过程,重点抓好养蚕前消毒,在此基础上,做好蚕期中的防病消毒,注意养蚕卫生,抓紧养蚕后回山消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彻底消灭病原的目的。消毒程序上要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粉刷,先外后内,先高后低,全面动手,一气呵成。清扫垃圾灰尘,以自然村为单位发动群众,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开展清洁卫生,扫除内外灰尘、垃圾,疏通阴沟,摧毁病原窝穴,把病毒、病菌从尸体组织、蚕粪蚕沙、茧丝尘土中暴露出来。冲洗房屋,用清水冲房屋屋顶四壁及地面,以流下的水滴清爽不见污浊为度。蚕室蔟具地面及房屋四周7米内污染病原多,必须趁地面湿润刮去室内外地表污泥。养蚕用蚕具搬入流水处认真刷洗,以不见污迹为度,洗后的蚕具要晒干。清出的垃圾、尘土因含大量病原必须焚烧或沤作堆肥杀灭其中病原体。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凡在养蚕中使用的蚕室、贮桑室、蔟室以及各种大小蚕具,如蚕匾、蚕架、切桑刀、板、蚕筷、防干纸、塑料薄膜、鹅毛、蚕网等,都必须进行认真彻底消毒。蚕室(包括蔟室)进行喷雾消毒,蚕具一律用浸渍消毒,浸消比喷消不仅能提高蚕具隐蔽部位病原杀灭效果,还可提高工效1~2倍,小蚕具如蚕筷、蚕网、盖桑布、切桑刀等可洗净晒干后放在锅中用水淹没,加盖煮沸15~30分钟,煮消时间应从水煮沸时开始计时。小蚕室用具要二次消毒,第一次用消特灵进行喷雾消毒,第二次密闭小蚕室连同大小蚕具与方格蔟用熏烟剂熏消。进行药消时,对药品的用量、浓度、消毒方法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做到配药浓度准、喷药量足、方法正确。(2)加强蚕期消毒,切断传染途径隔离淘汰病蚕。许多传染性蚕病,蚕的感染初期往往表现出生长缓慢、体躯瘦小、发育不齐等症状,此时已有大量毒力很强的病原体,通过患病蚕的粪便、消化液等排出体外,污染桑叶和蚕座,蚕座感染是造成蚕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病蚕,进行提青分批,隔离淘汰病小蚕,减少蚕座内混育感染机会,是防止蚕病的有效措施。加强蚕体蚕座消毒。污染蚕体蚕座的传染源,主要来自蚕座内患病蚕的排泄物、消化液或体液。此外,室外病原随养蚕或携带入室,或随空气流动,使带病原的尘埃浮游而沉落在蚕座上。所以,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能起到及时杀灭病原的作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蚕体蚕座消毒质量,必须做到消毒要及时,重点保护蚕体易感期。消毒要对症下药。药量要用足,使用要周到,现行消毒药量是根据试验得出的结果。药量不足,防病效果差。(3)科学地进行桑园治虫,堵塞蚕病的另一传染源做好桑园治虫工作,既是桑园高产措施,也是家蚕的防病措施。在虫粪、虫尸污染桑严重时,应用含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消特灵主剂浸消桑叶。(4)建立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大多数传染性蚕病由食下传染引起,所以建立防病卫生制度,使蚕有一个清洁环境,是防止食下传染的重要措施。饲养人员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进入小蚕室或贮桑室要换鞋;叶箔和除沙箔不混用,除沙后蚕网要经常进行日光消毒;蚁蚕、起蚕、老熟蚕进行蚕体消毒,三龄开始添食抗菌素,勤除沙、多换气,防止蚕座蒸热;妥善处理病蚕,将病蚕投入石灰钵或塑料袋,然后埋葬或焚烧;蚕沙制成堆肥,勿用新蚕沙施桑地;保护水源清洁,高温干燥季节,桑叶补湿用水要清洁;除沙后,地面及时消毒;给桑前扫地,覆盖用防干纸、薄膜纸要认清正反面,切勿乱摊地上。(5)精心饲养管理,增强蚕抗病力合理布局,选用良种,全年养蚕次数、收蚁日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桑树生长、劳力、设备而定,各期蚕要有间隔,以便消毒和治虫。提倡小蚕共育,小蚕营养要求高,抗病力强,而农村养蚕规模小,条件有限,只有通过小蚕共育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可以统一消毒、统一饲养、统一管理,为养好大蚕打好基础。加强蚕的发育观察,及早发现蚕病。传染性蚕病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的过程。在养蚕期间,加强发育检查,能及时发现病蚕,发现越早,越能防微杜渐。(6)正确诊断蚕病,制止蚕病的发展和蔓延蚕发病后,首先准确诊断,查明发病原因及发病条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少损失。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1)体躯仲胀,体色乳白、光亮; (2)节间隆起成高节蚕或节间折迭成竹节蚕; (3)狂躁爬行于蚕篇四周,跌落地上; (4)将眠时发病不能入眠而死; (5)皮肤易破,血液乳白色; (6)镜检血液,有多角体; (7)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4~7天。 2、中肠型脓病 (1)发育不齐,经过长,食桑少,活力弱,体瘦细,白陶土色,常下痢; (2)挤压病蚕尾部粪粘腻,黄绿色,严重时有乳白色粘粪; (3)血液正常,中肠有乳白色横纹,后肠糜烂; (4)镜检中肠组织有多角体; (5)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7天。 3、浓核病 (1)发育不齐,食桑减退,停食,踏叶,体软弱无力,但尾部无粪粒或下痢,死时有吐水; (2)表现为空头症或起缩症; (3)镜检无多角体。 4、病毒病防治方法 (1)蚕期前,蚕室、蚕具、养蚕环境等彻底清洗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小蚕期注意保湿、保温、提高叶质。壮蚕期饱食、通风、防饿、防蒸热、防蚕体创伤; (3)经常用新鲜风化石灰粉作干燥材料,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4)做好桑病虫防治,杜绝外来病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5)处理好病毙蚕,严禁喂鸡鸭; (6)桑夷 沙深埋; (7)严格淘汰迟眠蚕、病蚕、特小蚕、不正常蚕。 二、真菌寄生病 1、白僵病 (1)发病后期伏桑夷 死去。临死前稍吐水,体软,伸直。皮肤显淡红色,经2天僵硬发白色; (2)眠中发病多半脱皮,不脱皮。死蚕体色污褐,潮湿; (3)镜检病蚕血液有白僵病菌园筒形芽生孢子; (4)染病的蚕,一般3~7天死亡。 2、曲霉病 (1)小蚕期发病快,胸部伸直,尾部软瘤,初看如农药中毒状,死体体黑褐色,经1~2天长出白色绒球状菌丝,绿褐色,棕色分生孢子; (2)大蚕发病:尾部体皮可看到黄褐色大病斑,无芽生孢子,在病斑处用显微镜检测到营养菌丝; (3)本病在一至二龄发病为急性,感染后2~3日死亡。 3、防治方法 (1)做好养蚕环境,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 (2)蚕期中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力求蚕座清洁卫生。晚上湿度大的地方,经常用稻草熏烟; (3)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及熏烟消毒; (4)蚕沙、病蚕深埋腐烂,不得在蚕室周围摊晒蚕沙; (5)做好桑病虫的防治工作,减少交叉传染。 三、细菌寄生病 1、败血病 (1)临死时停食、行动呆滞、稍吐水或排泄软粪。小蚕期得病,排泄不正常软粪,连珠状粪或污液; (2)初死蚕胸部肿大,节间紧缩,有暂时性尸僵; (3)逐渐体软、伸直,出现黑胸、青头或微红等尸斑,并腐烂,有恶臭; (4)镜检初死蚕血液有病原菌存在。 2、卒倒病 (1)发病快,病程短,呆滞不动或爬爬停停如醉***状,停食,麻痹而死; (2)尸体伸展,两端空,肛门处有红褐色污液。 3、防治方法 (1)防创伤:养蚕操作,上簇采茧; (2)做好蚕座卫生; (3)用桑新鲜; (4)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 四、虫害 1、蝇蛆病:病蚕体皮上有黑褐色大形病斑。 防治措施:蚕室门窗装纱窗或挂防蝇网,定期使用"灭蚕蝇"。 2、壁虱病:病蚕前半身弯转抖动,呈不安状,有吐水,排泄软粪,脱肛等,最后麻痹而死,眠中被害多不脱皮蚕。 防治措施:蚕室蚕具不堆放摊晒棉花,稻草等杂物。发现病蚕时即用"杀虱灵"。 五、毒害 1、农药中毒

在农村养蚕生产中的蚕病主要是病毒病,其次为真菌病和细菌病。病毒病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脓核病等4种,细菌病又称软化病,分为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及细菌性肠道病。

①蚕体环节胀大,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大蚕常爬到蚕匾边缘坠地而亡,流出乳白色血液呈浓汁状,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

②病蚕发育缓慢,体身瘦小,群体发育大小差异悬殊,食桑与行动不活泼,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桑中,外观胸部透明,呈空头状,排出乳白色黏液的蚕粪。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横纹,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

③蚕儿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脓核病;

④病蚕死亡后不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染液,可诊断为黑胸败血病;

⑤病蚕尸体变色较慢,随着尸体组织的离解、液化而渐变成红色,最后流出红色的污液,可诊断为灵菌败血病;

⑥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常出现油浸状的绿色尸斑,尸体不变黑,血液混浊呈灰白色,可诊断为青头败血病;

⑦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向前伸出,手触略有弹性,不久渐变僵硬,尸体颜色灰白,可诊断为白僵病;

⑧蚕儿体表有大型黑色的喇叭状病斑,体色有时变成紫色,五龄被寄生的蚕,一般有早熟现象,可诊断为蝇蛆病;

⑨蚕儿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

防治方法:

①发现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新鲜石灰粉,蚕期可用熏毒威(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烟30分钟;也可用402抗菌剂浸网或喷体,1~3龄用500~700倍液浸蚕网,挤干后直接覆盖在蚕体上,4~5龄用1500~2000倍液直接喷体。

②发现病毒病的,应每天早上使用一次防僵粉,晚上使用一次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同时添食脓蚕灵对病毒病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另外在蚕期也可用熏毒威(1克/立方米)密闭门窗熏蒸30分钟防治血液型脓病。

③发现细菌病的,蚕室要配齐纱门纱窗外,还要隔日添食500倍液或体喷300倍液的灭蚕蝇。

④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如果是桑叶引起的,应立即撒新鲜石灰粉止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如果是室外农药味飘进蚕室引起的,要立即关闭门窗,门窗挂湿布湿帘。

蚕桑论文防治蚕病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这个要多管齐下,给病蚕吃药,蚕用脓病清 (按产品说明使用)病蚕还能吃桑叶的 ,病症严重 大量病蚕死亡的 取本品2支加凉开水500ml 搅拌均匀 喷雾于桑叶正反面喂蚕,桑叶太湿的要等风干后喂蚕,预防用1-2支,2-4龄起蚕、盛食期各使用一次。 病蚕已经不吃桑叶爬出蚕座的是快挂了的,它爬出蚕座 爬远了 然后就挂了,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治。

桑叶要新鲜,大小没关系 必须要新鲜,不能喂食变黄的桑叶,就是秋天要掉落的那种桑叶,变黄的桑叶没营养,蚕吃了体质变弱 抗病能力变差。桑叶尽量不要有桑螟(卷叶虫)会带脓病的病毒,桑螟会把排泄物拉在桑叶上面,蚕吃了被桑螟排泄物污染的桑叶就会得脓病。所以发现桑叶上面有桑螟排泄物也要马上清除。 买来的桑叶有霉味的要拿出放10分钟 把霉味散掉才喂蚕。

蚕要喂饱,竹节蚕单独喂养 喂食新鲜桑叶 让它吃饱 会自然痊愈。蚕如果经常挨饿 会去吃蚕座里干枯发霉的桑叶碎片、残梗,然后就会得细菌病挂掉,经常挨饿的蚕体质也会变差,所以蚕要挨饿了 要把它们换到干净的蚕座。

蚕座要经常清洁。发现病蚕隔离喂养,死蚕要及时处理。爬出蚕座的脓蚕 当它爬远 爬不动了 很快就会流水死掉,躯体很快变黑 散发病毒 病毒可以空气传播,病蚕的排泄物也会带病毒,所以有脓蚕的蚕座要撒消毒粉消毒。(不是生石灰)。

引起脓蚕病的病毒在空气中 在阳光下10小时才会死亡,所以有脓病病毒的蚕室、蚕具 严重的蚕室墙壁也要清洗杀毒,用84消毒液清洗。

蚕座不能太拥挤,这样一些蚕会吃不到桑叶 就去吃垃圾了。大小蚕要分开饲养,大蚕吃桑叶多 吃的快 小蚕竞争不过 吃不到桑叶 经常挨饿体质变差 就容易得病,病发挂掉了又会散发病毒,污染蚕座。

蚕室空气也要好。蚕室要凉爽通风,蚕脓病应以预防为主,脓蚕就算做茧也是死,所以正常的蚕是不会带脓病毒的。采摘桑叶就注意不要拿带桑螟的桑叶,一定要用这种桑叶就冲洗干净。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部分农户减产欠收,而且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巩固与发展,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秋季传染性蚕病的发生原因,以便加强防治,减少损失。

小烘灶林立 重点蚕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蚕桑生产,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最近几年,特庸镇境内先后建起了100多座用于烘茧的小土灶。这些小烘灶,分布广泛,条件简陋,又都建于蚕室桑园附近。收烘期间,人员进出频繁,病原物随着买卖茧人员四处扩散传播。小烘灶的收烘场所常与蚕室、蔟室混用,养蚕前又缺乏严格彻底的消毒,病原累积,数量倍增,进而引起各种蚕病的大发生、大流行。

管理粗放 作为重点蚕区的特庸镇,户均桑园面积较大,一般农户成片桑园都在3亩左右,有的农户多达7-8亩,加上该镇又是产苗大镇,有大量的苗叶可利用,期养蚕5-6张的农户比比皆是。这样的饲养量对于大部分只有二个劳动力的农户来说要做到精耕细作难度较大,因而蚕期中各项技术措施难以按时到位,造成蚕儿体质虚弱而诱发蚕病。

消毒防病意识淡薄 调查中我们看到,重点蚕区养蚕农户相对集中,常共用同一条死水河中的河水洗涮蚕室蚕具,因而只要其中一个农户的蚕发生蚕病,其余农户都会不同程度地感染同一种蚕病。蚕沙处理不规范,常将蚕沙倒于河边、桑园或家前屋后,致使病原菌随空气流动而到处传播。蚕前、蚕中、蚕后消毒或马虎了事,或干脆不消毒。对蚕药的性能掌握不够,不能对症下药。

桑园虫害严重 重点蚕区同样存在重养蚕、轻管桑这个突出问题。2000年9月6日,我们对特庸镇的秋季桑园虫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桑螟发生量亩平高达26140头,尺蠖2400头,黄毛虫1160头,桑毛虫、野蚕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综合虫口密度高的田块达10万头以上,不仅与晚秋蚕争夺叶源,而且,桑树害虫在经历了高温干燥、低温多湿的不良气候后,普遍发生真菌病,造成了虫蚕的交叉感染,为蚕病的蔓延提供了条件。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注意各方面的感染,同时要定期进行清理猪舍,并且要做好消毒工作,注意多通风,学会管理技巧,了解病情的因素。

预防用维生素c,复方花青素。治疗用强力霉素,复方花青素,泰勒菌素。

猪蓝耳病目录[隐藏]一、病 原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理四、临诊症状五、病理变化六、鉴别诊断七、防治八、药物防治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现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编辑本段]一、病 原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好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编辑本段]二、流行病学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编辑本段]三、发病机理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编辑本段]四、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2、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3、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编辑本段]五、病理变化1、大体病变:无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肉眼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2、病理组织学:PRRSV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PRRS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没出现特异性;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组织性病理变化,肺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有诊断意义。单纯的PRRS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PRRS和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时,病变应和并发感染的细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合并感染细菌性病原常引起复杂的PRRS肺炎,间质性肺炎常混合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或被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所掩盖。有些感染病例还可见胸膜炎。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PRRS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发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另外PRRS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也主要表现为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编辑本段]六、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它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脊髓炎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编辑本段]七、防治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2、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3、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4、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在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6、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每季度监测一次,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应加以改正。7、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8、关于疫苗接种,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目前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PRRS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疫苗。然而,PRRS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PRRS的暴发,因此,应慎重使用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确定,但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感染猪场,可以考虑给母猪接种灭活疫苗。[编辑本段]八、药物防治本病重在预防,应控制好应激及其他疾病的感染。现将有效的预防程序推荐如下:1、 公猪每月或每季度预防一次: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用7天;2、 母猪妊娠70~80天,产前7天~产后7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3、 母猪断奶当天~7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4、 后备母猪配种前7~15天: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5、 仔猪断奶前3天~断奶后2周: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6、 第18、22周龄分别使用一周: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连续饲喂;7、 每周两次消毒:速洁1:500倍稀释带猪喷雾。每月两次熏蒸:速洁1:25倍稀释带猪熏蒸,每瓶(500ml)可熏蒸1250立方米。对于已发病猪,可以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猪蓝耳病的中药治疗:生石膏50克,生地黄18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玄参15克,黄芩15克,连翘10克,银花藤20克,板蓝根15克;如有高热加水牛角30克,麦冬15克,丹参10克,加水2000毫升,浸泡30分钟,煎沸10分钟后,自然放凉。大猪每次100毫升,3-6次/日小猪每次20-50毫升,3次/日,患猪可保基本存活。西药治疗:注射猪血清,口服阿莫西林粉,打干扰素,病猪隔离淘汰,所有的猪都做治疗。若有继发症,须使用混合血清,以增强效果。注意事项:当病猪退烧并恢复食欲后,不可喂食,每日以少量清水掺以中药或西药饮之。否则,病情会反复持续发作,并不断加重。空腹使之饥饿,十余天后,肥猪渐渐变瘦,病情随之日渐缓解,或者康复。该法经试验表明,效果良好。治疗方案2猪干扰素(IFN),每40公斤体重用量1毫升肌注,每日一次,连用3日,重症加量。全群强力霉素与黄芪多康拌料,连用7天。特福(猪用转移因子),用法用量同干扰素,用注射用水分别稀释后,混合在一起注射。圆环菌毒杀(复方甲磺酸培氟杀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毫升肌注,连用3-5天。方解: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复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转移因子能增强肌体免疫机能,提高肌体抵抗力,二者协同使用效果加强。圆环菌毒杀:有效抗菌成分作用于细菌复制所必需的DNA旋转酶的A亚基和B亚基,使细菌DNA的复制受阻,达到杀菌功效;其中,特殊抗病毒成分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竞争性抑制病毒合成酶,有效抑制病毒体内单磷酸次黄嘌呤(IMP)脱氢酶,从而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对RNA和DNA病毒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与干扰素转移因子同用,抗病毒作用加强,效果更好。本组方具有,广谱抗病毒、广谱抗菌和解热镇痛作用。对病毒性疫病,特别对蓝耳病、圆环病毒及其他细菌性混合感染,效果明显,治愈率很高。

二、 临诊情况病猪不食,精神沉郁,嗜睡、便秘、妊娠母猪出现早产、流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率高达100%,外购种公猪有一头出现两耳发绀,呈黑紫色。三、 病理剖检剖检4头2-15日龄的仔猪,2头死产胎儿。死产胎儿眼观没有特征性变化,部分木乃伊胎呈棕色,腹腔有淡黄色积液,有的胎儿和死产仔出现皮下水肿,心包积液。死亡哺乳仔猪,眼观变化有眼睑水肿,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积液,肝呈土黄色,胃粘膜、肠粘膜出血,肺淤血水肿,肺纹理增强。四、 诊断根据猪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等特征,疑似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症。随后采集34头可繁殖母猪血,分离血清。采用北京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RRS诊断试剂盒,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32头为阳性,2头阴性。阳性率达94%。同时进行了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阴性,采集肾脏做猪瘟荧光抗体检验为阴性。无菌采取心、肝、脾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无细菌生长。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进一步确诊为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综合症(PRRS)。五、 防制措施1、目前对PRRS防治仍无有效的方法。为防治本病的感染发病,应采取尽早隔离发病猪,设置病猪群和假定健康群,实行封闭式隔离饲养,实行产房隔离,哺乳仔猪尽早断奶。育肥猪最好全进全出,出栏后彻底消毒。2、经血清学检验确诊的病猪,实行隔离饲养,对病猪饲喂高能量的饲料,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混饲阿司匹林,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妊娠母猪用保胎中草药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充足的营养,使之迅速恢复健康。3、加强环境和圈舍的防疫消毒,用2%火碱溶液或双链季胺盐碘制剂交替对环境和圈舍消毒,每周2-3次,用白灰铺垫过道和墙根,搞好防护。六、 小结与体会1、该场未做过PRRS疫苗免疫,检验抗体是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北京旺尔有限公司PRRS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PRRS抗体,在34份样品中检出32份阳性,2份阴性,证明该猪场猪群感染了PRRS病毒。2、该场猪群发病后,由于诊断准确,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制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3、不要外购种猪如果需要先隔离饲养,通过血清学检测阴性再留用。4、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的药物和特效疫苗防治PRRS的情况下,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及中草药对症治疗也有一定疗效。5、通过实践证明,康复的母猪可继续配种繁殖,后备母猪与感染本病的猪群短时接触能获得免疫抗体。

  • 索引序列
  • 蚕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 关于蚕病综合防治论文
  • 关于蚕病综合防止论文
  • 蚕桑论文防治蚕病
  •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