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杨树溃疡病发生普遍,严重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已成为制约速生杨发展的主要因素。杨树苗在苗圃中即可被浸染,但多不表现症状,只有当杨树生长衰弱时才发病,发病往往从茎部的伤口、皮孔、死芽及冻伤处开始,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坏死病斑,当病斑横向扩展围住树干或枝条一周时,就会造成幼树死亡和大树枯梢。常见的杨树溃疡病有两种类型,即真菌性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因病原不同,其症状和防治方法也会有一些差别,应予对症防治。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由真菌引起的溃疡病又可分为水泡型和枯枝型两类。前者只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泡,初为圆形,极小,后水泡变大,常称为水泡型溃疡病。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泡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最后干枯下陷,中间有一纵裂小缝。后者在发病时树皮上出现水渍状小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呈黑褐色。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如i-107杨、l35杨、中荷1号杨、i-72杨、中林23杨等。二是加强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围的病树,减少浸染源。起苗栽植时保护根系,尽量防止伤根,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最好在起苗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保持含水量,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造林后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增强树势。三是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用菌特净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由细菌浸染而引起的杨树病害。发病初期,树干皮孔附近出现水泡,手压即流出带臭味的液体,其内含有大量细菌。最后病部干缩下陷成溃疡斑,斑处皮层变褐色腐烂,严重时可引起树皮全部腐烂,全株枯死。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种造林。二是加强苗圃管理。在扦插育苗时,用薄膜覆盖,防止干旱和冻害,提高地温,促进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在育苗插穗前,将穗条浸顶阀侈合侬骨畴摊川揩在600*10-6的农用链霉素液体中,浸泡24小时,以诱发对细菌的抗性,有利于提高种苗的抗病能力。三是强化营林措施。可以采取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的杨树品种,优化林分结构,培育有自控能力的生态林,有利于控制细菌性溃疡病。对病死树和重病树应及时伐除,杜绝浸染源。四是药剂防治。移栽大苗,可于早春刷白涂剂,或用1∶1∶160波尔多液或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干,预防感染。还可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向苗木喷洒600*10-6的农用链霉素加树木防冻剂110倍液,防止苗木遭受冻害,提高抗病能力。若发病率在50%以上时,涂干已无效,可平茬
杨树枝干病害主要有水泡型溃疡病、大斑型溃疡病、腐烂型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等,是杨树主要的枝干病害。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感染这些病害,但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 杨水泡型溃疡病Botryophaeria ribis (Tode) Grossenb et Buggar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有三类。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l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在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斑。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生长衰弱均易发病。 杨大斑型溃疡病Dothichiza populea Sacc. et Briard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一般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病菌不易侵入。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杨树在生长衰弱或土壤干旱、树体含水量低的情况下感病重。 杨腐烂型溃疡病Valsa sordida Nit.又称杨树烂皮病、杨树腐烂病,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死亡。发病后期的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情况下可从中挤出桔红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杨树烂皮病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至寄主皮层上,多由伤口入侵。幼树、嫩枝和衰弱、有伤口的枝干较易感病。当树皮含水量不足60%时,发病严重。 杨细菌型溃疡病Erwinia herbicola Chester主要危害树干和大枝。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直径约l厘米,外表光滑,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颜色变为灰褐色,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有臭味。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后变为红色。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树木生长衰弱,木材腐朽不成材,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大树比幼树受害重,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重,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口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1)真菌性溃疡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本地区杨树栽植的经验,选育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品种在未通过区域性栽培试验栽培前不宜盲目推广。②加强对杨树幼林地的栽培管理。改善立地条件,及时清除病死植株和枝条,及时修枝、间伐,防治蛀干害虫。③起苗后及时假植、运输、栽植,减少定植前的水分散失。栽后立即浇水,或起苗后立即浸泡24小时以上。④病斑刮涂: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病树,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划刻间距3-5毫米、范围稍超越病斑,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以所选择的药剂(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10%双效灵1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40%福美砷50倍液等),涂药后再涂以50-100ppm赤霉素,以利于伤口的愈合。⑤化学防治。发病高峰期前,可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还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 1:)。(2)细菌性溃疡病防治:①在杨树育苗插穗前,将插穗浸在链霉素(600毫克/公斤)树木抗病诱导水剂中浸泡24小时。育苗用的种条感染该病,必须刮除病斑,并用300倍福尔马林液消毒。②涂保护剂。对移栽大苗,早春刷白涂剂,或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③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向苗木喷洒链霉素(600毫克/公斤)+树木防冻保护剂(1l0倍),防止杨树苗木遭受冻害,增加抗病性。
这种情况应该是灰斑病黑斑型,是在雨后或者适度很大的情况下的生霉情况,多从叶子尖端以及边缘发生。防治方法如下:杨树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重病地块能使杨树提早1-2个月落叶。有些杨树在树梢上形成溃疡斑严重形成枯梢。苗木感病影响苗木生长,林木感病树体衰弱,连续几年感病,就容易在树上出现其它病害。如溃疡病、木腐病等。 防治杨树黑斑病首先要选育优良的抗病树种,在育苗时增施生物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所选林地要做到排水良好,雨季不积水,育苗田,每年早春、6月中旬、7月下旬,分别用70%代森锰锌600倍加20%井岗霉素2000倍,加1000倍天达2116喷雾,就能预防杨树黑斑病、林木杨树,因树体高喷药困难,可采用灌根法。每年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用96%恶霉灵4000倍加1500倍天达2116混合液浇根,每株树浇药液10-20千克。
主要害虫:天牛,可用毒扦防治!病害;细菌性病害
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生态与环境科学系是在熊文愈教授等老一辈生态学家的带领下组建起来的。经过60年的努力,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目前拥有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江苏省生态学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生态学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博士点(兼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及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教学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苏州太湖湿地生态定位站(与苏州市湿地站共建)、浙江凤阳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与浙江省林业厅共建)等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研究站。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1人。近10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土壤生态、丘陵山地与困难立地植被生态恢复、南方山丘区与城市水土保持、沿海及农田防护林生态、湿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RS和GIS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森林碳汇计量监制与评价、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森林培育系 森林培育系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1988、2001、2006年与森林生态学科联合申报,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994、2001、2006年连续三轮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造林学教研组、经济林教研组、绿色食品教研组、森林土壤教研组、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杨树研究开发中心、经济植物研究所、江苏省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单位和部门。近年来,在杨树产业、种苗产业、银杏产业、耐盐碱植物选育栽培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我国的森林培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至今,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普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1、经济植物栽培与加工利用:主要木本经济植物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 ,主要木本经济植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利用研究。2、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体系:高效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经营措施对人工林材性的影响。3、树木种苗科学与技术:树木种苗质量检测和林木种苗标准的制订,树木种子科学与技术。4、林农复合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构建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阐明林农复合经营种群增益的机理,揭示林农复合经营的本质、内在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5、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改良与利用,林木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 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是由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在国内首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而来。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枓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并拥有林木遗传育种、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博士、硕士学位点。有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 江苏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与南京大学共建有植物分子生物学联合研究所。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1、林木遗传改良:主要进行杨树、杉木、马尾松、鹅掌楸等重要针阔叶树种的生长、木材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石竹、百合、石蒜等花卉的品种选育研究。 2、林木基因组:主要从基因组分子水平上研究林木(花卉)重要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与调控等。3、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主要进行林木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体胚发生等规模化繁育良种,林木高产、优质、抗逆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等。4、群体遗传与进化:主费研究重要森林树 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进化历程等。 森林保护系拥有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微生物学、动物学四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森林保护学学科创始人李传道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努力下,在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该系拥有森林保护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并拥有全国危脸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江苏省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森林保护学国家重点学科一直致力于我国林业重大有害生物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尤其在南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中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松材线虫病、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松树枯梢病、松干蚧、杨树害虫、大袋蛾、松毛虫、松墨天牛等重大林木病虫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病理学;重点开展树木抗病选育、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重大森林病原分子检测与流行规律、病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2、森林昆虫学:重点研究昆虫解剖生理学、昆虫毒理学、林木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和无公害控制技术。3、森林微生物学:重点研究根瘤菌与木本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林木菌根真菌应用、林木病原真菌分类及遗传多样性、资源真菌利用等。4、森林昆虫化学生态:重点 研究昆虫种内、种间相互关系,以及化学或生物引诱剂为核心的无公害控制技术。 5、林用药剂及药械:重点研究植物源农药和新型化学农药的开发、农药毒理学以及现代农药使用技术及装备。6、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相互关系、湿地鸟类及底栖动物生态学 植物学系拥有植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植物学科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该学料由著名树木学家郑乃钧学部委员创立,以重点森林资源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植物学实验室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的重点实验室,拥有细胞学工作站、双向电泳系统,冰冻切片机、梯度PCR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90年历史的树木标本馆馆藏木本植物标本30余万份和多种珍稀植物模式标本。植物学科特色是以重要森林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重要森林资源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进化,揭示其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本规律以及与坏境的相互关系.为森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 承担包括“948”、“973”、“863”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在内的各类部省级以上研究项目近40项,在裸子植物、木犀科、五加科、苔藓、蔷薇科、竹类等系统分类领域处与国内先进水平。所拥有的国际木犀属栽培植物品种登录中心(ICRPO)面向世界进行木犀属品种登录工作。在结构植物学和发育植物学领域成果显著,在国内率先开展杉木染色体的微切与体外扩增和植物种间协同进化研究、竹类植物开花生理和衰老的 分子基础研究。在兰花、石蒜、微型多浆植物和散生竹微殖技术都已取得突破,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桂花品种培育及应用、樱花、花楸、海棠、铁线莲、榉树等资源的引种驯化和繁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森林资源管理系下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及森林资源信息所,所含森林经理学科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也是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测树学及通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4人。近10多年来出版教材及专著9部,其屮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部,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30余项和多项横向课题与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方句:1、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与资源管理:森林可待续经营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森林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估;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补偿机制研究;风景林经营和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森林抽样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树数表研究;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研究;林木空间格局研究;林分结构研究。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森林植被光谱特征分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森林植被分类技术;空间分析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地球。4、统计预测与控制:森林系统模型和状态方程研究;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参数和非参数估计;大系统理论;试验设计理论与方法。
杨树树身变黑流水是一种黑斑病导致,当杨树在遭到这种病害侵袭后,就会在伤口处黑色褐色液体,并带有一些明显的腐烂气味,容易导致枝叶枯死脱落。所以要及时做好防治措施,例如喷施65%森锌500倍液,减少树枝创伤。
当杨树树身变黑流水时候,就是一种病害黑斑病导致的。杨树伤口出现遭到这种病害侵袭后,就会流出黑色褐色液体,并带有一些明显的腐烂气味,发病严重时候就会直接导致枝叶枯萎脱落。
1、对于黑斑病发生就要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在平时时候尽量减少杨树枝干机械伤口,例如禁止一些动物进入林区。平时在修剪枝条时候最好是选择在秋季或冬季进行,在修剪完后要及时对伤口消毒处理。
2、当发生黑斑病后就要及时用药物进行喷杀,彻底清除一些病叶和感病树梢,喷施65%森锌500倍液以及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溶液。一般可每半月喷湿一次,知道完全消灭病害为主。
杨树对于水分需求不是很高,比较耐干旱,一年下来只浇四次水就行,保持盆土微湿润环境即可。在生长周期时候可以每月施加一次氮肥或复合肥,定期做好除草和疏松土壤措施,利于根系和枝叶生长。
近几年来,杨树溃疡病发生普遍,严重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已成为制约速生杨发展的主要因素。杨树苗在苗圃中即可被浸染,但多不表现症状,只有当杨树生长衰弱时才发病,发病往往从茎部的伤口、皮孔、死芽及冻伤处开始,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坏死病斑,当病斑横向扩展围住树干或枝条一周时,就会造成幼树死亡和大树枯梢。常见的杨树溃疡病有两种类型,即真菌性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因病原不同,其症状和防治方法也会有一些差别,应予对症防治。杨树真菌性溃疡病 由真菌引起的溃疡病又可分为水泡型和枯枝型两类。前者只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泡,初为圆形,极小,后水泡变大,常称为水泡型溃疡病。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泡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最后干枯下陷,中间有一纵裂小缝。后者在发病时树皮上出现水渍状小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呈黑褐色。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的杨树优良品种,如I-107杨、L35杨、中荷1号杨、I-72杨、中林23杨等。二是加强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围的病树,减少浸染源。起苗栽植时保护根系,尽量防止伤根,运输假植时保持水分,最好在起苗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保持含水量,栽植时剪去梢头及侧枝,造林后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增强树势。三是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用菌特净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由细菌浸染而引起的杨树病害。发病初期,树干皮孔附近出现水泡,手压即流出带臭味的液体,其内含有大量细菌。最后病部干缩下陷成溃疡斑,斑处皮层变褐色腐烂,严重时可引起树皮全部腐烂,全株枯死。防治措施:一是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调种造林。二是加强苗圃管理。在扦插育苗时,用薄膜覆盖,防止干旱和冻害,提高地温,促进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在育苗插穗前,将穗条浸在600*10-6的农用链霉素液体中,浸泡24小时,以诱发对细菌的抗性,有利于提高种苗的抗病能力。三是强化营林措施。可以采取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的杨树品种,优化林分结构,培育有自控能力的生态林,有利于控制细菌性溃疡病。对病死树和重病树应及时伐除,杜绝浸染源。四是药剂防治。移栽大苗,可于早春刷白涂剂,或用1∶1∶160波尔多液或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干,预防感染。还可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向苗木喷洒600*10-6的农用链霉素加树木防冻剂110倍液,防止苗木遭受冻害,提高抗病能力。若发病率在50%以上时,涂干已无效,可平茬
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树木的枝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此病传染性极强,病害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防治与控制方法: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树木的枝干,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此病传染性极强,病害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防治与控制方法: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2.面积较大的成片杨树林,每隔一定距离(如400米左右)设置刺槐或榆树隔离林带,具有阻碍病菌传播的作用,一旦发生病害可做区域性控制,不至于全部被传染。如果杨树片林较小,也可以在其周围设置隔离林带。3.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4.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6.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7.对于幼树树干发病,根部没有发现病菌的,可进行平茬处理,并用药剂消毒(如50%的多菌灵)。对成树病患部进行治疗时,先用刀将病斑全部挖掉,露出木质部,用药剂消毒,施用10%的碱水或25倍多菌灵或托布津。
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名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是越来越高,相对来说,高质量的环境系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国家提出了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相关策略,并鼓励一些大城市做表率,如北京,天津,上海等都相继开始了生态园林的工程。而且政策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也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做到城市与农村同绿化的标准。但在园林植物的生产栽培和养护管理过程中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这已成为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就天津而言,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在过去8年中,我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经常发生的病虫害种类由02年的158种一跃递增到10年的465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园林行业的兴起导致引种和苗木工作频繁,引种范围越来越大,而内检工作却十分不利,甚至直接省去了这个环节。因此有害生物也就“搭乘”了苗木、种子到处“旅行”,加之全球气候转暖又给这些病虫害的“长期定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防治工作不利。主观上的“只重治,不重防”、“表面工程”、“长官意识”等严重制约着植物工作的顺利进行。客观上的防治死角、病虫害抗性增加等问题也确实影响着防治的实效。3、城市生态系统遭受人为破坏,几乎丧失了自身的调节和平衡功能。在人、有害生物、天敌、非生物因子这个大的系统中,各生态因子本来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但过去向自然界施放的大量的有毒、有害农药,在杀伤了大量天敌的同时,化学农药的单一组分使得害虫很快产生抗性,这种结果又反过来刺激了增大投放量,提高使用浓度等不良作法,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为病虫害的再猖獗奠定了基础。因此要提倡“生物防治”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而在在常见的465种病虫害中,食叶害虫52种,刺吸害虫59种,蛀干害虫19种,其它8种,病害23种。发生频度为100%的有: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杨扇舟蛾、国槐尺蛾、榆绿金花虫、柳毒蛾、合欢巢峨、大袋蛾共7种。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小线角木蠢蛾、国槐小卷蛾、臭椿沟眶象、沟眶象共5种。刺吸害虫:山植红蜘蛛、国槐红蜘蛛、梨冠网蝽、叶蝉、桃粉蚜、斑衣蜡蝉、蚱蝉等共7种。其它:无。病害:月季黑斑病1种。频度在60%以上,100%以下的有:食叶害虫:淡剑袭夜蛾、粘虫、梨星毛虫、桑刺尺蛾、棉铃虫、棉大卷叶螟、榆毒蛾共6种。蛀干害虫:玫瑰茎蜂、白蜡窄吉丁虫、白蜡哈氏茎蜂、双条杉天牛、双斑锦天牛共5种。刺吸害虫:桑白盾蚧、槐坚蚧、日本龟蜡蚧、白蜡绵粉蚧、卫矛矢尖蚧、侧柏蚜、棉蚜、草坪红蜘蛛、绣线菊蚜、毛白杨蚜共10种。其它:无。病害:草坪锈病、月季黑斑病2种。 按虫害的发生特点和趋势,我市园林病虫害的常见种类为食叶害虫和刺吸害虫。其中刺吸害虫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是优势种。其次为食叶害虫,两者是防治的重点。由此可见,园林害虫种类正由林木大型向园林小型演替,危害部位由暴露的叶面向隐蔽的干茎内发展。除美国白蛾外,其它食叶害虫的种群优势地位已渐渐被刺吸害虫和蛀干害虫所替代。发生特点为:连年发生机率为100%的各种病虫害为食叶害虫:美国白蛾、杨扇舟蛾、国槐尺蛾、桑刺尺蛾、梨星毛虫、榆绿金花虫、粘虫、淡剑袭夜蛾、柳毒蛾、合欢巢蛾、大袋蛾共11种。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小线角木蠹蛾、白蜡窄吉丁虫、国槐小卷蛾、臭椿沟眶象、沟眶象、玫瑰茎蜂共7种。刺吸害虫:卫矛矢尖蚧、山楂红蜘蛛、白蜡绵粉蚧、桑白盾蚧、槐坚蚧、日本龟蜡蚧、国槐红蜘蛛、梨冠网蝽、蚱蝉等共9种。病害:月季黑斑病1种。其它:无。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1.2%、15.3%、36.8%、4.3%。因此,蛀干害虫的连年发生机率要明显高于其它病虫害,是防治的难点。按资料所分析的几个原因,因此我市未来几年仍会有新的病虫害种类入侵,或者是一些病虫害种类会增加发生频度。另外,由于蛀干害虫的高发生机率导致这一集合种群在整个害虫生态群落中的稳定地位,也就是说,诸如小线角木蠹蛾、天牛类等蛀干害虫仍会有中等偏重发生的趋势。但也从各个方面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后,也直接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如由美洲传入我国的美国白蛾,2006年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北方省市又出现暴发态势,对公路干线绿化树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另一项资料显示,天津的病虫害多发区,每年约有500多种病虫害对全市各种植物造成危害,其中蝗虫、棉铃虫、小麦蚜虫等30多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据统计,天津每年平均发生各类农作物病虫害1750万亩次,损失仅粮食就达10余万吨。林植物的危害性可以看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在园林植物生产栽培和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园林植物对环境的美化功能、生态功能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园林植物的生产栽培才得以正常开展,园林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才具有可靠保证。 这里还要要提及的事天津的‘两条线’建设。园林部门今年将进一步完善“两条线”建设,一条是防治线,即通过加强预测预报的虫情调查,把虫情及时准确地发布到各区县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和作业单位,使各区县园林部门及时掌握虫情变化,做到防治工作反应快捷,有针对性;二是服务线,今年夏季园林部门将公布病虫害防治热线电话,健全种植和保护网络,市民通过热线电话把身边的虫情信息反映到园林部门,园林专业队伍将及时赶到实施打药,采取防治措施。希望相关部门更进一步的完善各种防虫害方针,以对今后的害虫侵害。
核桃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十分良好,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核桃种植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薄皮核桃种植技术浅析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近几年薄皮核桃的种植经验和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说明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的土壤选择和一些种植技术以及一些后期必要的管理技术,希望能够在以后大面积推广和种植薄皮核桃在种植技术上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薄皮核桃;种植技术;嫁接;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薄皮核桃是一种成熟期早、含油量高以及口感好的新品种核桃。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十分良好,只需要年平均气温在9~16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超过800mm的条件下均可种植,对于土地的适应性也十分广泛,但是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的根系比较深,这就要求在种植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厚且肥沃的土地种植,才能够取得较大的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薄皮核桃的种植过程中还要考虑其喜阳这一特点,尽量保证足够的光照时间。为了提高薄皮核桃的成活率和较早的结果,实际种植中常采用嫁接技术。
1薄皮核桃种植技术
园址选择
根据薄皮核桃的生长特性,在其种植过程中的园址选择一般要满足适合其生长的气温、土壤的含水率、光照和适宜的土壤等。薄皮核桃只有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能结出果实。由于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及其他等原因,一般选择时尽量选择保水力比较强的南坡作为其种植的园址。园址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实际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
薄皮核桃的种植方法
在薄皮核桃种植前要先做好整地工作,其实就是在选好的园址中挖好种植所需的植穴,对于不适合的土壤要进行换土或者施肥,增加薄皮核桃种植土地的肥沃度;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树苗的选择工作,一般是选择嫁接壮苗,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薄皮核桃的产期,若是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嫁接苗,三年以后就可以结果,五年以后就可以达到丰产期;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密植的方法,即在每平方千米种植111株,才能够保证其授粉,获得丰产;而且适合在秋季种植,种植时要给树根浇足够的水分,并用杂草或者其他进行覆盖,确保树苗的成活率。
2 薄皮核桃种植后的管理
土壤的管理
在薄皮核桃种植后必须对种植的土地进行耕作,一般是采用深耕的方式,即耕作深度最好在1米左右,但是在此过程中还要防止损伤薄皮核桃的树根,尤其是比较粗的根茎,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深耕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小其耕作的深度;耕作时间一般在春、夏、秋均可,但是春季一定要在核桃树发芽之前,夏季一般在雨后进行,并将杂草或者肥料埋入耕穴里,应按照从树根逐年向外的原则进行;由于核桃树生长较慢,为了合理的使用土地,在幼苗期间可以适当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种植肥料作物等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增加薄皮核桃生长的速率,尽量到达提前结果,尽早达到丰产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薄皮核桃和整形及修剪
经研究和种植经验发现,薄皮核桃在冬季一般处于休眠期,在此时期核桃树普遍存在伤流现象,不适合对其进行整形和修剪,一般在秋季的时候对其进行修剪最合适,但是幼树和成年树不同,幼树可以较成年树提前一个月左右,这样有助于修剪时的伤口愈合;薄皮核桃和一般的核桃树类似,其也存在明显的顶端优势,在幼苗的整形过程中结合这一特性,一般进行逐年分层进行,即第一年根据核桃树的生长高度,在顶端下侧只留一个侧枝,并逐年进行留设,在此过程中主枝只需扶植不用采取其他处理;核桃树在结果的时处于生长旺期,为了保证其稳产高产必须进行修剪,培养良好的枝组,不断拓宽核桃树的结果面积和部位,将一些下垂枝及时剪掉并去掉徒长枝,一则避免其扰乱树形,二则可以保证其不再吸收养分,保证其他枝组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供应,总之在修建过程中保证树形的同时,要保证薄皮核桃的产量。
施肥和灌水
对薄皮核桃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的组成元素是氮和钾,一般情况下钾的含量要少于氮。因此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氮和钾含量较多的化肥,如果土地中缺乏磷和钙等元素,在肥料选择时也应予以考虑;对于幼树的施肥一定要控制好量,尽量少,但是次数一定要多,对于成年树一年只需根据实际情况施肥1~2次就可以。核桃树还有另一个特性就是抗旱能力差,但耐涝,因此在核桃树生长和结果过程中适当的灌水,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和提高产量。根据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一定要保证开花、结果和施肥后以及干旱季节对其进行灌水。总之,薄皮核桃在种植后的管理过程中,需进行的管理较多,比较繁琐,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证其种植后的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 薄皮核桃种植后期的病、虫害防治
薄皮核桃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及其防治
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主要遇到的病害有核桃白粉病、核桃褐斑病和核桃黑斑病。主要是危害核桃树的树叶、树枝和果实,对于核桃白粉病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去叶、去枝和加强管理的办法,同时喷施石硫合剂等;而对于核桃褐斑病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叶和修剪去出病枝,同时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并喷施一定有作用的农药等进行预防和治理。
薄皮核桃种植过程中的虫害防治
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核桃举胶蛾、核桃小吉丁虫和刺蛾的危害。核桃举胶蛾主要危害核桃树的果实,造成核桃过变形、提前落果,对于举胶蛾的防治一般是根据其生长的繁殖的特点进行树上树下综合防治,可以将其危害的果汁集中处理,并向树下和树上喷施相应的农药进行治理;而小吉丁虫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串皮虫,主要是危害核桃树的树干,破坏其疏导组织,造成树干干枯死亡,危害极大,一般是通过加强种植后期的管理,及时发现并修剪受害的枝干,同时喷洒相应的灭虫农药;刺蛾就是我们常见的洋辣子或者刺八角,其有很多品种,一般是黄刺蛾和扁刺蛾比较常见,其主要是食取核桃树的树叶为主要危害,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通过修剪、采用黑光灯诱杀或者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处理。总之,在核桃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要求,一般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并加强管理和实施力度,才能够保证核桃树在生长和结果过程中不受病虫害威胁。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薄皮核桃作为核桃的一个新品种,在种植、结果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还不够完善,致使其受到病虫等的危害。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对薄皮核桃和研究,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加强种植过程中的种植后的管理,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尽早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李志先.薄皮核桃密植丰产园栽培管理技术[J].山西果树,2011,13(5):26-27.薄皮核桃是一种成熟期早、含油量高以及口感好的新品种核桃。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十分良好,只需要年平均气温在9~16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超过800mm的条件下均可种植,对于土地的适应性也十分广泛,但是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的根系比较深,这就要求在种植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厚且肥沃的土地种植,才能够取得较大的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薄皮核桃的种植过程中还要考虑其喜阳这一特点,尽量保证足够的光照时间。为了提高薄皮核桃的成活率和较早的结果,实际种植中常采用嫁接技术。
1薄皮核桃种植技术
园址选择
根据薄皮核桃的生长特性,在其种植过程中的园址选择一般要满足适合其生长的气温、土壤的含水率、光照和适宜的土壤等。薄皮核桃只有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能结出果实。由于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及其他等原因,一般选择时尽量选择保水力比较强的南坡作为其种植的园址。园址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实际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
薄皮核桃的种植方法
在薄皮核桃种植前要先做好整地工作,其实就是在选好的园址中挖好种植所需的植穴,对于不适合的土壤要进行换土或者施肥,增加薄皮核桃种植土地的肥沃度;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树苗的选择工作,一般是选择嫁接壮苗,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薄皮核桃的产期,若是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嫁接苗,三年以后就可以结果,五年以后就可以达到丰产期;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密植的方法,即在每平方千米种植111株,才能够保证其授粉,获得丰产;而且适合在秋季种植,种植时要给树根浇足够的水分,并用杂草或者其他进行覆盖,确保树苗的成活率。
2 薄皮核桃种植后的管理
土壤的管理
在薄皮核桃种植后必须对种植的土地进行耕作,一般是采用深耕的方式,即耕作深度最好在1米左右,但是在此过程中还要防止损伤薄皮核桃的树根,尤其是比较粗的根茎,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深耕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小其耕作的深度;耕作时间一般在春、夏、秋均可,但是春季一定要在核桃树发芽之前,夏季一般在雨后进行,并将杂草或者肥料埋入耕穴里,应按照从树根逐年向外的原则进行;由于核桃树生长较慢,为了合理的使用土地,在幼苗期间可以适当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种植肥料作物等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增加薄皮核桃生长的速率,尽量到达提前结果,尽早达到丰产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薄皮核桃和整形及修剪
经研究和种植经验发现,薄皮核桃在冬季一般处于休眠期,在此时期核桃树普遍存在伤流现象,不适合对其进行整形和修剪,一般在秋季的时候对其进行修剪最合适,但是幼树和成年树不同,幼树可以较成年树提前一个月左右,这样有助于修剪时的伤口愈合;薄皮核桃和一般的核桃树类似,其也存在明显的顶端优势,在幼苗的整形过程中结合这一特性,一般进行逐年分层进行,即第一年根据核桃树的生长高度,在顶端下侧只留一个侧枝,并逐年进行留设,在此过程中主枝只需扶植不用采取其他处理;核桃树在结果的时处于生长旺期,为了保证其稳产高产必须进行修剪,培养良好的枝组,不断拓宽核桃树的结果面积和部位,将一些下垂枝及时剪掉并去掉徒长枝,一则避免其扰乱树形,二则可以保证其不再吸收养分,保证其他枝组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供应,总之在修建过程中保证树形的同时,要保证薄皮核桃的产量。
施肥和灌水
对薄皮核桃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的组成元素是氮和钾,一般情况下钾的含量要少于氮。因此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氮和钾含量较多的化肥,如果土地中缺乏磷和钙等元素,在肥料选择时也应予以考虑;对于幼树的施肥一定要控制好量,尽量少,但是次数一定要多,对于成年树一年只需根据实际情况施肥1~2次就可以。核桃树还有另一个特性就是抗旱能力差,但耐涝,因此在核桃树生长和结果过程中适当的灌水,可以加快其生长速度和提高产量。根据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一定要保证开花、结果和施肥后以及干旱季节对其进行灌水。总之,薄皮核桃在种植后的管理过程中,需进行的管理较多,比较繁琐,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证其种植后的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 薄皮核桃种植后期的病、虫害防治
薄皮核桃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及其防治
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主要遇到的病害有核桃白粉病、核桃褐斑病和核桃黑斑病。主要是危害核桃树的树叶、树枝和果实,对于核桃白粉病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去叶、去枝和加强管理的办法,同时喷施石硫合剂等;而对于核桃褐斑病和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叶和修剪去出病枝,同时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并喷施一定有作用的农药等进行预防和治理。
薄皮核桃种植过程中的虫害防治
薄皮核桃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核桃举胶蛾、核桃小吉丁虫和刺蛾的危害。核桃举胶蛾主要危害核桃树的果实,造成核桃过变形、提前落果,对于举胶蛾的防治一般是根据其生长的繁殖的特点进行树上树下综合防治,可以将其危害的果汁集中处理,并向树下和树上喷施相应的农药进行治理;而小吉丁虫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串皮虫,主要是危害核桃树的树干,破坏其疏导组织,造成树干干枯死亡,危害极大,一般是通过加强种植后期的管理,及时发现并修剪受害的枝干,同时喷洒相应的灭虫农药;刺蛾就是我们常见的洋辣子或者刺八角,其有很多品种,一般是黄刺蛾和扁刺蛾比较常见,其主要是食取核桃树的树叶为主要危害,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通过修剪、采用黑光灯诱杀或者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处理。总之,在核桃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要求,一般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并加强管理和实施力度,才能够保证核桃树在生长和结果过程中不受病虫害威胁。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薄皮核桃作为核桃的一个新品种,在种植、结果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还不够完善,致使其受到病虫等的危害。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对薄皮核桃和研究,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加强种植过程中的种植后的管理,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尽早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秀娟,李志先.薄皮核桃密植丰产园栽培管理技术[J].山西果树,2011,13(5):26-2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核桃种植技术论文
1.高度认识技术标的重要性 招标单位在设置评标方法时,为更能体现投标单位的技术实力,技术标的分值正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因 此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标的重要性。技术标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针对投标工程应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 的合理计划,也是控制工程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自我约定,更是对投资方所做出的一个重要书 面承诺;对于建设方来说,它是用于监督和检查工程质量以及掌握工程进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投标 企业决不能只重视商务标而轻视技术标,高质量的技术标书既可体现施工单位在管理和技术上的能力,同 时,也是确保圆满完成工程施工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 2.成立一个投标小组收到招标单位的招标文件以后,首先要成立一个投标小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行的投标小组,是投标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 在投标小组拟定技术标内容之前,应该先做以下四点工作:2 .1认真研读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为了深刻领会招标文件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仔细分析设计图纸中作品 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材质的构成、苗木品种的搭配等,必须认真研读招标文字资料与图纸资料。2 .2认真勘察施工现场的环境在做技术标时,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工程所处的立地条件。每一个工程都 有不同的立地条件,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之后,制定的技术标书才会有明确的针对性。2 .3突出设计主题和自身技术优势为此,必须仔细研究设计的主题立意,提炼设计的中心重点内容,分析 项目的技术难点,并科学说明解决技术难点的详细步骤,力求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以突出自身的 技术优势。 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项目施工的补充要求在充分了解和明确招标文件与设计图纸内容之后,务必要 了解投资方有什么新的意向,主观上还有什么其它设想。笔者认为,应在不违反招标文件规定,不影响工程 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和吸纳投资方的主观意向。这样制定出来的技术标,将更具有竞争力。3 .技术标的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技 术标的内容,通常在招标文件中会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由投标企业自行编制的。根据绿化工程施工 的特点,笔者认为,技术标的内容一般应包含以下七方面: 工程概况仅需简明扼要地阐述工程的地理位置,大致的分块,总面积等。 施工准备计划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对于投标方而言,就是要向招标单位阐明,为了把工程做 好,在施工队伍进场之前,首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配备现场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施工队伍的培训 及落实情况;主要材料的采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的落实措施等。 施工技术方案这是技术标书中的核心内容,它应体现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首先 ,要制定出工程的施工流程,施工流程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参考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 室编:“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大全———园林种植技术规程”,1994);一般按以下工序进行:进场验收、场地清 理、进土和土方造型、土壤测试和改良、定点放样、挖种植穴、大苗种植(含种植前的疏枝和修剪)、打护树桩、场地细平、小苗种植、铺地被植物、清理场地、工程养护(含苗木补植)、办理移交。其次,根据施工流程,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操作方案,进一步阐述各道程序应掌握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所表述的内容一定要有 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决不能照搬照抄,搞形式主义;第三,不能忽略养护 期的管理。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在整个养护期要针对不同的季节,做好所种植苗木的病虫害防治 、防旱、防涝、防台、御寒、修剪、施肥、松土、除草等管理工作。 施工进度计划此项内容通常是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表达,在表中要具体列出每项内容所需施工的时间 ,哪些内容的施工可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么该表所列的时间也就是完成整个工程 所需的时间。制作该表时,既要注意听取投资方的意见,也要考虑到客观的施工条件以及实际的工程量 ,切不可为了一味满足投资方的要求而违背科学和客观可能性地盲目制定。 人力、物力配备情况该项内容通常可用文字或表格两种方式表达。所谓人力、物力配备,就是根据工 程各分项内容的需要,科学地安排劳动力和工具设备。劳动力的配备既不能太多,以免人浮于事,造成劳 动力成本增加;也不能过少而影响工期的进展。劳动力配备时还要
黄瓜,梅花,花生,小麦,梨子,红薯,番茄,这些农作物的病害都可以使用多灵菌防治。
多灵菌可防治梨、苹果、葡萄、番茄、瓜类、甜菜、棉花、花生、水稻、红薯、兰花等农作物病害,防治效果都不错。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varietv
徐雍皋
通过引种、选种或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出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病害是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在现代农业科学中,随着对遗传学研究深入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抗病育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并非所有病害都可以培育出抗病品种,许多病害还需采用其他防治技术进行控制。
简史
1880年英国选种家J.克拉克(Jame Clark)用马铃薯品种早玫瑰和英国胜利杂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新品种马德波特和沃皮特。1895~1905年.奥顿()在病田采用单株测定方法,选育出10个棉花抗枯萎病的品种里乌斯(Rives)、申脱威尔(Centerville)和狄克(Dixie)等。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开始有目的地选育抗病品种。1905年.比芬()在研究小麦条锈病时,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杂交,其F2出现3∶1分离,孟德尔遗传学说首次在抗病育种上获得证实。1909年.奥顿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在F2和F3连续选择,选出抗萎蔫病的食用西瓜新品种胜利者。1916年美国.斯塔克曼(Elvin Charles Stakman)根据小麦杆锈菌对小麦品种致病性的差异,提出划分病原物不同生理小种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批具有专化性的抗病品种相继出现。1946年美国.弗洛尔()通过对亚麻锈病的研究提出“基因对基因”学说,即在寄主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中相应地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1963年南非.范德普朗克()提出抗病性分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品种对病原物生理小种具有高度专化性,当优势小种的组成发生改变时,垂直抗病性品种就丧失其抗病性。水平抗病性品种对生理小种无专化性,对多个生理小种均有抗病性,抗病性表现稳定。针对专化抗病性容易丧失的问题,美国.罗宾逊等提出选用多系品种等措施,稳定垂直抗病性。
抗病品种选育
搜集各种抗源,通过杂交等途径,并经抗病性鉴定,选育出符合抗病要求的品种。
抗源搜集
根据选育目标,搜集具有垂直抗性或水平抗性材料,以及远缘的、野生的各种抗病材料,供作选配亲本,如100多年前英国利用马铃薯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育种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或在病区自然诱发病害的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育出的抗病品种必须具备高产或优质的特性。根据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及基因对基因学说,寄主中存在小种专化抗病性与非小种专化抗病性两类抗病性,病原物中存在毒力和侵袭力两类致病性,在小种专化抗病性与毒力组成的系统中,品种与病原物都具有专化性,其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可以培育出高抗或免疫品种,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与侵袭力组成的系统中,虽也存在抗病性,但多为水平抗病性,抗性不强,无免疫品种,高抗品种则难于培育。针对专化抗病性容易丧失的问题,在培育专化抗性品种的同时,着重培育多系品种,聚合品种,以及水平抗病性、耐病性等品种。
选育途径
抗病品种选育途径,分为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及引变等。
引种
包括引入抗性材料(抗源)和抗病良种。当本地区栽培品种对某一病害或某些生理小种缺乏抗源或某种抗病基因时,从外地或外国引入抗源,用作杂交亲本;从外地、外国引入抗病良种直接利用或经驯化选育后应用,以控制当地病害的流行。如从日本引入抗病毒病的油菜品种早生朝鲜,从美国引入抗烟草黑斑病的牛津1号和抵字101,从意大利引入阿夫、洛夫林等抗锈小麦品种,从斯里兰卡引入抗稻白叶枯病的BG-90-Ⅱ品种等。
系统选育
在引入品种、杂交后代和引变群体中,利用遗传异质性,选择抗病的单株、单铃、单穗、单个块根或块茎、单个芽变后的枝、茎、蔓等,多年在田间种植并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选择和培育,最后育出抗病的群体。如从感稻瘟病的南特16号品种中选出抗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的矮南早1号,从岱字棉中选育出高抗枯萎病的52-128、抗病洞庭棉等,江西万年县从感小麦赤霉病的南大2419中,选育出中抗赤霉病的万年2号品种等。由于田间植株抗病性的异质性存在比例低,如棉花角斑病感病品种中只存在~的抗病单株,在严重感病的普通烟草中,仅有~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单株,因此需要在大群体普遍发病时,才能有效地选择抗病单株。
杂交育种
通过有性杂交,使基因重组,创造抗病新品种。选择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其子代容易选出抗病性强的株系;选择多抗性亲本或用多个抗病亲本杂交,使多个抗性基因合理配合,容易育成多抗性的品种;地理上远距离的亲本及野生材料中的抗源,具有不同的生态型或血缘型,子代中可以产生较多的变异,增加选择机率。杂交育种分为品种间杂交、回交和远缘杂交等。
品种间杂交
选择两个或几个育成的品种,或一个或几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与抗病品种配合杂交。
稻、麦等自交作物采用系谱法或集团法,F1不进行人工接种,以避免阴性遗传,F1发生感病现象而得不到种子。F2开始选择抗病性状好的单株,注意以选择类型为主,不要淘汰过甚,否则丧失抗病单株太多,影响由数量遗传控制的抗病性的获得。F3或F4开始严格选择抗病和农艺性状合乎目标的单株,选择数量应加以控制。F4开始进行株行比较,选择比较纯的株行,混合脱粒后供作F5小区产量预测圃的材料。预测圃中选的株系,进入品比试验,品比试验中选的材料,进入大区或区域试验,区域试验中选的品系,进入生产示范和繁殖。
玉米等异交作物,群体中个体间差异很大,每个个体几乎为一个杂合体,因此在杂交前选择抗病或耐病的个体先自交若干代后,再与农艺性状优良的自交系配合,选得抗病和优良农艺性状的杂交种。
水平抗性品种选育采用复合杂交和聚合杂交等方法。复合杂交是将数十个品种配成组合,相互杂交,其F2种子混合种植,通过早代自然选择和晚代人工选择,最后选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新品种。或将数十个农艺性状优良,水平抗性较强的品种,隔行去雄,令其随机杂交,去雄行种子收获后,再混合播种和隔行去雄,继续使其随机杂交,如此连续随机杂交3~4代,获得杂种种子自交繁殖成大群体。聚合杂交是选用一个适应性强,但抗病性需要改良的品种,与几个抗病性优良的,但适应性差的品种作各种配置的聚合改良,最后育成一个适应性强的抗病品种。
回交
选择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作轮回亲本,与一个具有抗某些病原物或生理小种的亲本回交,获得杂种后,再与轮回亲本多次回交,最后得到具有轮回亲本性状和抗某病原物或生理小种的新品系,如多系品种的选育。在多抗品种选育中,可在回交程序中,用一个适应性强的亲本与几个抗性基因通过聚合回交,育成综合性状好的多抗品种。
远缘杂交
选择由于地理环境和遗传隔离或其他原因形成的不同属、种、亚种及其野生种和近缘种内的抗病类型,与栽培种杂交,其杂种的抗病性较品种间杂交的强而持久,常能兼抗多种病害。如马铃薯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育出抗晚疫病和早疫病的杂种,利用二粒小麦、硬粒小麦、提莫非维小麦的抗锈性,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许多抗叶锈病和秆锈病的杂种。
有些野生种和近缘种、与栽培种杂交,F1常不孕或难孕,通过桥梁寄主获得杂种或衍生种,再与栽培种杂交和回交,可以得到克服。
远缘杂交与回交结合,选择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种作轮回亲本,与远缘种杂交,再多次回交,最后选出所需的品系。
人工诱变
用X射线、γ射线、中子、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秋水仙素、芥子气、环氧乙烷等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单独或综合处理植物种子、花粉、合子营养体的分生组织等材料,引起染色体断裂、基因点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等,诱发新的抗病基因、打破抗病基因与不良性状基因的连锁、或改良抗病材料的不良性状等,如通过人工诱变,育成抗稻瘟病的浙辐802,抗小麦条锈病的鄂麦6号,抗大斑病的玉米雄性不育系双26A等。人工诱变的抗病突变基因出现频率很低,如水稻M2抗稻瘟病的植株出现频率为7×10-4,小麦M2抗条锈病的植株出现频率为10-4,因此需用较大的群体。人工诱变的M1,多数为隐性突变或微突变,M2尚未修正和复原,因此在M3接种鉴定,再选择需要的抗病材料。
抗病体细胞克隆是选择单倍体细胞,或由植株叶片等组织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单个体细胞,小的细胞团,或经酶处理获得的原生质体,培养成愈伤组织,经化学或致病毒素诱变处理,产生抗病突变体,成为抗病体细胞(或原生质体)无性繁殖系,最后育成抗病品种。用抗病体细胞克隆方法,已获得抗甘蔗霜霉病的甘蔗品种,抗小麦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及抗烟草野火病的烟草品种等。
体细胞杂交
用叶肉组织,经处理分离出原生质体;用硝酸钠、高pH、高Ca2+聚乙二醇(PEG)或通电等刺激,诱发异核体。不同质的异核体引起膜融合,或局部产生细胞质桥,引起细胞质结合,形成细胞质杂种细胞,并分裂成愈伤组织团,最后选择抗病的杂种,再生成植株。
抗病性鉴定
通过不同途径选育出的材料,须经过抗病性鉴定。鉴定程序有:选择致病菌的代表性菌株,培养成接种体,接种寄主,诱发病害,按照抗病性等级标准,确定抗病性程度。其鉴定方法,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
直接鉴定法
病原物接种寄主,直接从寄主的发病程度确定抗病性。植物的成株期和苗期是抗病性鉴定的主要时期。大多数成株期发病的植物,在成株期鉴定,仅苗期发病或以苗期受害为主的病害,在苗期鉴定。发生在成株期的病害,其成株期与苗期的抗病性相关性显著的,可以在苗期鉴定。有时可采用离体鉴定,即剪取植物的部分枝、叶、分蘖等组织,离体培养,人工接种,保持光照和温湿度条件,根据离体组织的病情,确定抗病性。离体鉴定用于局部组织细胞反应及潜育期短的病害,离体组织的抗病性和田间鉴定的抗病性,要求高拟合率。直接鉴定通常有田间鉴定和温室鉴定等。
田间鉴定
设立田间病圃,分为天然病圃和人工病圃。天然病圃选择在该病的常发区、老病区或流行基地,不作人工接种及提供诱发条件,依靠自然条件发病。人工病圃选择地势、土质、气候条件等利于该种病害发生的场所,进行人工接种、喷水保湿及提供隔离措施等。设置对照和重复。田间鉴定的抗病性表现全面和真实,多年多点田间鉴定,能反映抗病性的变化规律。但田间鉴定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难于进行单因子分析,各次鉴定结果差异较大。
温室鉴定
温室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加速鉴定进程,便于控制,可用于多个小种或危险性病原物鉴定。但温室光照,温湿度等与自然界有差异,影响抗病性表现,鉴定规模较小。
气候室、生长箱鉴定
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鉴定抗病性,其光照、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等可按需要调控,能模拟自然的周期变化和阶段变化,但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的容积小,只适宜于少量材料鉴定。
直接鉴定抗病性时,需要人工接种菌源,满足发病的环境条件,保证鉴定植物发病的诱发技术。
接种方法
用代表性致病菌株,经扩大繁殖,制成适宜于该种病害发生的孢子液等接种体,仿照病原物传播、接触和侵入的自然状况,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随不同传播方式而不同,小麦锈病等单年流行、多循环的气流传播病害,选择一个对大多数生理小种感染的品种作为诱发行,将夏孢子接种诱发行,诱发行发病后,产生的夏孢子辗转传播到各供试品种。小麦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初侵染源来自土壤中病残体的气流传播病害,直接将病残体或培养的接种体撒布于病圃土表,产生病原体辗转传播到各供试品种。对于土壤或种子传播的病害,直接将接种体接种土壤或种子。
诱发强度
由接种菌量和有利侵染的环境条件综合组成,是病圃中病害发生发展的潜能,具体表现在对照品种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诱发强度小,病害发生极轻,不能真实的鉴定抗性,使感病品种被误认为抗病品种;诱发强度过大,病害发生严重,使抗病品种被误定为感病品种。掌握诱发强度应以感病的对照品种发病程度95%左右为宜。根据病害的不同种类和流行规律,调控诱发强度,棉花枯萎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少循环或单循环的积年流行病害,以调节接种体的量为主,增加接种菌量,满足侵染;小麦锈病等多循环或单年流行病害,以调控环境因素为主,增加发病所需要的温湿度等条件。
间接鉴定法
通过对与抗病性相关物质或反应的测定,间接证明植物的抗病性。产生致病毒素的病害,利用植物对毒素的抗性与对分泌毒素的病原物抗性的显著相关性,间接证明品种的抗病性,如根据玉米品种对T毒素的敏感性,确定玉米品种对T小种的抗病性。马铃薯叶片或块茎内的多元酚氧化酶的活性与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呈正相关,测定马铃薯叶片或块茎内的多元酚氧化酶活性,可间接证明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能力。另外,用血清学及其他相关特性,也可以间接证明寄主的抗病性。间接鉴定结果与田间实际的抗病性要求高的拟合率,一般间接鉴定只是田间鉴定的辅助手段,确切的抗病性结论,必须通过田间直接鉴定。
抗病性评定
用相对的等级标准评定植株发病轻重程度,确定一个品种的抗病性。其方法有:①定性评定法。根据植株个体的病害症状,确定反应型或侵染型,划分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的特征包括侵染点及其周围细胞坏死反应状况,病斑大小、色泽,产孢数量等,专化抗病性的病害采用定性评定法。小麦秆锈病的反应型分级标准见表。②定量评定法。根据病害的群体表现,统计病害发生普遍率(百分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划分抗病性等级。各种病害都可采用定量评定法。分为病情直接评定法,相对抗病性法和相对抗性指数法等。③病情直接评定法。直接按照病害普遍率或病情指数等病情程度划分抗病性等级,如小麦腥黑穗病等系统性侵染的病害,病穗率<10%为抗病,>40%为高度感病,10%~40%为中度感病。④相对抗病性法。按照供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相比较评定的抗病性,用于局部性侵染病害,其计算公式为:
同一小种在同一叶片上引致各型病斑混生混杂型X孢子堆很大,常相互愈合,无枯死,偶尔略退绿高度感病4孢子堆中到大,四周无枯死,但常见退绿黄晕中度感病3孢子堆小到中,四周枯死包围圈,而圈内常出现绿岛中度抗病2孢子堆极小,四周枯斑明显高度抗病1仅生黄白色枯斑,无孢子堆近免疫0肉眼看不见任何症状完全免疫0反应型特点抗病性等级代号
小麦秆锈病的抗病性分级标准
相对抗病性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照品种的病情,当对照品种发病率在95%左右时,相对抗病性代表真实的抗病性。诱发强度过大,供试品种与感病的对照品种病情指数差距小,相对病指增高,相对抗病性降低;反之,相对抗病性升高,都不能确切地反映供试品种的真实抗病性。⑤相对抗性指数法。此法可消除对照品种和诱发强度对抗病性表现的影响,真实反映抗病性的功能,其计算公式为:
参考书目
.纳尔逊等编著:《植物抗病育种—概念和应用》,农业出版社,北京,1979。(Nelson,.,Breeding plants for disease resistance:Concepts and application,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Vanderplank, resistance in plant,secand Edition,Academic Press,1984.
柯赫氏法则
Koch's rules
许志刚
由柯赫氏提出对未知病害进行诊断和鉴定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其内容:第一,某种可疑的病原微生物必然经常地出现在这种病害的寄主上或存在于病害部分。第二,从病组织中可以分离获得该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并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第三,当这种培养物被接种或引入同种健康寄主上,可以产生同样症状的病害。
长期以来,人们对如何诊断确定一种病害是由何种病原物侵害引起的意见不一。1876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证实家畜炭疽病是由一种称为炭疽细菌的病原菌引起的,直到1884年他才正式提出上述假设。他认为,在诊断病害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应符合上述法则。后来,美国植物细菌学家欧文·史密斯(Erwin )发现柯赫氏假说也同样适用于植物病害研究,并在1890年补充了第四条,即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能再次分离到与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的相同微生物纯培养。原来的柯赫氏假设,后来被尊称为柯赫氏“法则”或“证病律”。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动物病害的诊断,而且也适用于人体医学,兽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所有生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绝大多数由真菌、细菌、线虫、寄生性高等植物所引起的病害,现在都能按照柯赫氏法则逐步加以诊断和鉴定,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或实验手段的限制,对专性寄生物(霜霉菌、植物病毒和类病毒、类菌原体和类细菌等),目前尚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培养成功,无法获得纯培养,许多生物学性状就无法进一步研究;不少病原物虽然已获得了纯培养,但还未能找到合适或成功的接种方法使寄主发病,因此还不能证明它的致病性。例如,植物病毒虽不能在培养基上得到纯培养,但可以在鉴别寄主上分离纯化,再在繁殖寄主上大量繁殖。对于类菌原体病害或类细菌病害,虽然未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也不能接种,但通过大量的对比方法,(如与健株、无病株、无病原介体生物对比),也能确证其是否是病原物。
因此,目前暂不能培养或未能接种成功的病原物,最终必将能够在培养基上培养并接种成功。因此柯赫氏法则是普遍适用的生物学法则。
多灵菌用于果树、蔬菜、花卉及大田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对于一些农作物发生的病害,多菌灵还是非常有效果的,这样可以让农作物恢复健康,不会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