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字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字

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医学的人文性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时期以来,医学的人文教育不断遭到社会的关注,医学和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人们的生死水平进步了很多,对安康和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时进步,所以关于医疗和保健工作的请求也在进步,医患关系曾经发作了基本的变化。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怎样谐和和融洽,是医学人文性的研讨目的。以人为本、以公平为基准,正确处置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看待和研讨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谈谈医学的人文教育问题。

1、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的体制决议了医学教育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医学教育不断过火注重医疗技术的教育,而关于医学教育的人文性相对无视了。医生作为一个职业,请求从业人员要把医疗技术和医生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医生这个职业请求理论和社会活动相统一,医生的'职业技艺是经过医学教育而取得的,教育是医生医学行为和医疗理论的根底,因而医学教育应该是医疗肉体和人文肉体的统一和交融。

但是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中,一度曾经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传统的医学形式招致医学的人文性持久丧失。直接结果是医患关系僵化,医疗纠葛频发。医务人员的拜金主义招致医疗糜烂现象严重,社会言论及其不好。处理的方法除医院增强管理外,还应该把留意力放在医学教育上,也就是医学院校的教育上。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医学院校在口头上十分注重,实践上仍然是技术第一。没有真正把医疗人文性放在重要位置。医护关系的融洽没有得到基本注重,人文课程开设的很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课时数缺乏,授课效果不好,都影响了人文性在医学教育中发挥。

2、产生问题的缘由剖析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是一个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应该供认,很多医学院校的师生都在积极努力改良这种场面,但是由于体制的缘由,不断没有更好地处理。在教学与学科建立中,仍然有很多矛盾存在,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医学开展速度飞快之间具有矛盾。产生这种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首先是学校的师资力气单薄,那些具有一定涵养和学识;具有高尚师德和任务感的老一辈逐步退休,重生代的教师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事人文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少,没有构成梯队和范围,并且在工作中也没有真正发挥重要作用。很多教师仍然以为专业课更重要。同时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约束和鼓舞,比方医护专业的教师没有转换为人文学科教学,人文学科的教师也没有转换为医护专业。由于评职升级等都请求有实验课题,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本人的切身利益,而别破放弃人文课程的教学。

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管理方面,决策层没有把人文学科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没有给予相应的注重。以为这方面不是学校开展的主要内容,关于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大,不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开展。至于工作后的状况,由4用人单位担任。这样的办学理念,也是招致人文教育边缘化的主要要素。

比起医学技术的研讨,医学人文性研讨的深度和力度都相对要单薄一些。从事这种研讨的人员不多,深度不够,难以构成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医疗行业的开展。在医学教育的理论中,教师上课好像纸上谈兵,没有结合详细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单纯的口号和说教,关于今天的在校学生来说,曾经不能发挥教育作用。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味强调国际化的医学伦理脱离我国的国情,招致人文科学开展严重滞后的场面。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固然学校开设了课程,但是与目前社会的实践需求相比,学校在这方面的注重水平还显得单薄。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施行,都显得那么单薄和不契合社会实践。不能使学生遭到应有的人文学教育,关于今后的职业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

3、增强医学人文性的战略

立足课堂

课堂是对学生施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医学教育人文性的有力措施。这类课程主要让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本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构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完善的人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及其开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安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益,正确认识和处置医护关系。从而构成学生的护理才能。发明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病人,走向社区和医疗机构,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育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义务感;使学生进步社会义务感;努力进步本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在各种学习办法中,注重实效性和科学性,充沛发挥学生学习的客观能动性和教师教学的引导性,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落实到实处。

充沛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发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长,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学生不时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充沛享用高尚的文化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负载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而且这种管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开展。一个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并营造出富有生气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特征,是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的表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具有归属感,构成安康向上的心态。所以学校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详细表现。充沛发挥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目标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在活动的展开中,培育学生的协作才能,沟通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视野、增长才干、加强科学人文素养。

做好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是时期开展的需求,是学校完成可持续开展的需求。更是替学生将来职业生活着想的需求,应该从决策层到任课教师,都给予人文教育应有的注重。从课程设置到教师的装备,从社会理论到校园文化等方面,齐抓共建,推进医学人文性教育的安康开展。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人文医学论文1500字

医学人文的内涵及概念论文

近年来,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学术探索和研究的热点。虽然医学人文学和医学人文只有一字之差,但目前从理论上还没有将二者的概念清晰界定开,应用也较为含混。厘清二者的概念、属性以及二者之间区别与联系对医学人文教育及医学人文研究有重要意义。

1医学人文学的内涵及概念

医学人文学的出现既不是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也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清淡,而是随着现代医学所遭遇的伦理困惑和当代生物医学遭遇到的种种难题,由社会和医学本身为解决上述难题和当前医德医风问题并思考未来医学性质及目的而主动提出的。但是其概念较为含糊,人们常常把它和人文医学作为同义词,相互取代。其实医学人文学一词迄今尚无规范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为学者们都认同,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学为核心的一个学科群,由于直接促成医学人文学的兴起的原因,是发生在医学领域中那些生死两难的问题,生命伦理学首当其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伦理问题不是孤立的,常常与社会、法律相连,因而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由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群构成,其核心价值指向是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医学人文学既然是一学科群,那么到底要涉及哪些核心学科?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湖南医科大学贺达仁将医学人文学划分为6大类4个分支约118门课程,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张大庆则主张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医学人文学的内容应涉及或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

2医学人文的内涵及概念

相比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的概念更为含糊,一些学者认为医学人文一词不规范、不甚严谨,在应用上与“医学人文学”、“人文医学”等混淆使用。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包含了两层意义是指“人道的”医学,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如批评人类控制自然的傲慢,承认“医学的限度”;王一方认为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人的价值,思考人的价值。它也是—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哲学、历史、宗教的反思和批评,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终极价值的永恒追问:那就是“人的医学”,以避免现代、当代生命价值的迷失。杜治政释义,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目的宗旨,它涉及医学及保健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可以认为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的概念属形而上,也可以说是—个哲学的概念,是探讨医学内在的人文性。由于医学研究探索人的生命规律,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这就意味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有着极大的特别,就是医学人文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①生命运动是人体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双重作用,是主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意志、情感、性格、意识,乃至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文化等精神要素的运动,是生命运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决定因素。生命运动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理的)运动,同时更是精神(文化的)运动。医学关怀生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人文关怀。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尊严、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因而,医学应当成为求真、求美、求善的整体过程,而绝非仅仅看中人体的器官。③作为个体的生命运动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本身的社会性。从终极目标和价值而言,任何自然科学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人类价值追求服务的。而医学更具特殊的是,它直接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涉及人的一切,医学就不能视而不见,自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领域,进而自觉地把对个体的生命运动研究置于人类社会价值的思索一并进行。

医学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突出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二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在医学活动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治和康复,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和情感上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三是医学人文价值,体现的是医学的求真、崇善、尚美和医学达圣。医学人文价值的存在,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际存在,这种存在是医学内在的本质属性。

据此,医学人文可定义为:人们在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所涉及、所形成、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使人们进行医学活动的心理指向和意志动力,是对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关涉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以及对人的本质与特性、意义与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探究。其内涵是:人性之上、生命之重、健康之高、人格之尊、追寻医学的仁爱;集中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和爱护人。

3医学人文学与医学人文相互间的关系

首先,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属性不甚相同。医学人文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医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兴起的。由于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和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造了现代医学的辉煌,但同时也使现代医学出现了难以摆脱的困惑。医学人文学以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演化、追问医学的意义、重塑医学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理解病患与治疗,重新定位医患关系,重建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的基石。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特质(学科内部、学科间交叉,其外延(内容)包括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

而医学人文广义上是较大的领域,涵盖伦理、法学、医德等,谈及医学人文,人们常常将之与人文精神相联系,比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医学人文是一哲学概念,属形而上,侧重探讨医学内在、普遍、本质的问题。如关于医学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等,是与医学科学、医学技术相对的一个概念。

其次,两者产生时间、背景各异。医学人文伴随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其生成时间要远远早于医学人文学的出现。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本能)医学、经验医学、现代医学三个主要阶段。医学自产生之曰起即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医学人文是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因为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学过去不是、今天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门纯自然科学。

医学人文学的产生要比医学人文晚得多,直到人类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在现代医学遭遇道德和伦理难题(特别是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道德难题后,在用医学(生物医学)或纯科学自身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在诸多领域学者的努力下才慢慢萌生出来。如果说,生物医学属于科学而偏向于技术操作层面,医学人文学也有其操作层面(R不过属于人文“技术”操作),包括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医患沟通、医学法规和伦理准则。但是,仅停留于工具层面,只关注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临床医生沟通技巧好、法律上不犯规、情理上不违背伦理,只是单纯运用“人文技术”堪称“伪善”并不是真正的医学人文。医学人文更需要从价值层面思考,从整体角度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医学,懂得综合考虑病情、风险以及长期的生命质量,真正对患者负责。因此,学习医学人文学知识和技能不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更重要的是提升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价值层面。医学人文学是学科群、是知识、是技能,而医学人文才是医学教育的核心。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人文素质是现代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具体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观念的更新,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实践等各环节。

关键词 :以人为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引发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深远。引发医患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每年有大量的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工作,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做起。“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完全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1]“以人为本”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人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位置,因此,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人的需求,以人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社会各领域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权利,且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人文关怀突出的是对人的尊重,以人性化的思想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勇于突破创新,既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也要包容不同个体的差异,更凸显“人”的主体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基础内容医学以“人”为工作对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医学就是一个关注人文发展的领域。恩格尔指出,医护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正确理性地对待人类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他提出了全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这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医家“医乃仁术”“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这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要心系患者,关注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直接体现在其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人文关怀要求医生切实为患者着想,“人性化的医疗”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传统医学教育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性化医疗”的目标。

康德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凡事立足于人,凡事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为中介或把人看成完成某件事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践行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儒家创始人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医护人员要始终以“关注病人身体健康,关心病人心理素质”为使命。[2]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不断调整医学模式,强调人在医疗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医护人员关注人的心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一点。医疗服务必须以人为基础。对现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医护工作中,引导医学生自觉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注病人的心理。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体现

“以人为本”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原因,除教学内容的欠缺,教学环节也有问题。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几乎没有发言和提出质疑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要坚持教学上的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3]从以灌输多少知识量为标准,转变为学生学习了多少,学习过程是否愉快为标准,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回答问题,而不是等待教师提问。教师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加以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扮演好引导学生的角色,充当文化传承与道德思想灌输的桥梁,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师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教师肩负着育人的天职,应以自身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做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创设学习情境,安排教学互动,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应体现

“以人为本”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就职于医疗机构或医院,因此,医院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是首选,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医院的重视,而实践环节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为什么医学生进入临床后会变坏?”这一问题,与过于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实践环节有关。医学生来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后,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急于向其灌输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却忽略了人文理念和学术精神传播的重要性,医德建设更是形同虚设。现代医学教育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其道德修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医疗技能,而且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坚持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精神”[5]。让学生认识医护人员神圣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的人文需求。教师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医护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习是医学生走出校园,正式进入职场前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践行人文理念的最佳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例如义诊、疾病知识宣传讲座、医患交流会、老年人康复、关爱弱势群体等,这不仅能够拉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社会的稳定。医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帮助患者迅速恢复身体健康。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始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而且能够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几率。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习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医疗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服务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不少医患矛盾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不畅所致。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应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医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添生.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当代视野,2007(4).

[2]任桑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6).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

[4]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胡瑞敏.试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5(4).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化学与医学论文1500字

就化学与医学的一些联系来看,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化学与医药的关系;中西方医学的发展方式:中医的经验疗法与西方以理论为基础,然后以此方法,即化学原理为基础进行物质的提取和浓缩进行制药,以此进行一些相关的阐释化学与医学是一个互有关联的学科,是相互促进的;如在缓冲溶液部分的知识与利用,化学对法医学的贡献;由于对疾病的治疗和许多疾病的无法治疗,促使人们对化学不断的探索。

人体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其中的化学变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医学要依靠化学的。化学就是化学。

好像化学和医学有很大的关系,我总觉得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化学元素的集合,在里边不断的产生着化学反应,总觉得化学反应和物理也分不开,好像里边化学反应是元素的融合,那时候学有机化学,我是学生物的,好像羧基转酮基就是电子带动原子核的转移形成的。而且里边也需要能量,能量对于人体来说好像目前是来源于食物,但是也有的反应说是在特定的状态下,比如道教吧,说人体可以接受外界的能量,从别的来源,比如我在一本书上就看到人体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好多天不吃饭,可能可以达到40多天呀是多少呀,但是不一定是真实的。我没有见到过。人体的极限很难说,有报道,电视上看到过人类可以在水中憋气5分钟的长度,那一次是在挑战吧。不知道有没有本身耗氧量就小,还有可以通过皮肤少量的吸收一点养气,像鱼一样。好像我的界限到了生物了。总觉得这些东西是通的。医学的一些药物好像和化学分不开,作用在哪里,如何把药物打到作用靶点上,如何排除毒素。很多化验性的问题和化学更分不开了。如果说手术,好像和器械也分不开。很难说,找个小一点的题目好一些。慢慢再大了吧。

我空间里有啊!

中药学人参1500字论文

自然或人工种植。人参 - 名贵药材 人参(学名:Panax ginseng,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人参是亚洲常见药材,北中美洲也普遍使用花旗参,许多草药铺和超市都能找到各式人参饮片及萃取物保健产品,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节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高昂。濒危物种。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约40~50cm,轮生掌状复叶。初夏开黄绿色小花,伞顶花序单个顶生,果实呈扁圆形。也是珍贵的中药材,是“东北三宝”之一,在中国药用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以山西五加科“上党参”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西部等地的人参早已绝灭。目前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因此,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 经验 做一归纳 总结 ,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 教育 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 方法 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 报告 。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 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 索引序列
  •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字
  • 人文医学论文1500字
  • 人文与医学论文1500
  • 化学与医学论文1500字
  • 中药学人参1500字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