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流式细胞术检验血液病论文

流式细胞术检验血液病论文

发布时间:

流式细胞术检验血液病论文

对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进行连续检测可明确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各阶段表面抗原的表达,并检出异常表型的淋巴细胞,它们往往是恶性肿瘤细胞,如恶性淋巴瘤的典型特征是单一表型的单克隆淋巴细胞群。利用单克隆抗体也可对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分型,并对异向性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FCM可同时测定细胞膜抗原、胞质抗原和DNA含量,有助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检测、治疗和预后分析。白血病的准确分类是选择化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FCM结合单抗的应用可提高白血病分类诊断符合率,并分期;可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变细胞进行分析,对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微小残留病变的检出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故在缓解期患者检测微小残留病变以避免复发。

在2019年的三月份我正式开始做单细胞相关研究工作,有趣的同时也是朋友我们经常误会的是:你是不是用流式细胞术?而我在得知自己要做这单细胞(single cell )的研究时,在Google搜关键词(single cell ),居然有不少是介绍流式细胞术的。流式细胞术应用到高通量测序领域就变成了微流控技术。可见,把生命科学的视界拉倒单细胞水平的比高通量测序更早的是流式细胞术。

那么在单细胞测序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在研究单细胞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呢,都有哪些分析点呢?单细胞测序技术给单细胞研究带来了哪些新的视角?这一切的答案都要求我们对流式细胞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的一项能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

流式细胞仪是测量染色细胞标记物荧光强度的细胞分析仪,是在单个细胞分析和分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细胞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如大小、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进行快速测量并可分类收集的高技术。

采用激光作为激发光源,保证其具有更好的单色性与激发效率;利用荧光染料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结合的标记技术,保证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计算机系统对流动的单细胞悬液中单个细胞的多个参数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保证了检测速度与统计分析精确性。

(1) 液流系统 (2) 光学系统 (3) 数据处理系统

激光光源:气冷式氩离子激光器 分色反光镜:反射长/短波长,通过短/长波长 光束成形器:两十字交叉放置的透镜 透镜组:形成平行光,除去室内光 滤片:长通、短通、带通 光电倍增管:FS, SS(散射光), FL1, FL2, FL3, FL4(荧光)

测得的FS与SS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可得到FS-SS图,由此可仅用散射光信号对未染色的活细胞进行分析或分选。此为血细胞分类的基本原理,但不能分析表面分子。

荧光信号由被检细胞上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染料受激发后产生,发射的荧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不同。 每种荧光染料会产生特定波长的荧光和颜色,通过波长选择通透性滤片,可将不同波长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区分开,送入不同的光电倍增管。 选择不同的单抗及染料就可同时测定一个细胞上的多个不同特征。 线性放大器和对数放大器

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选主要是在对具有某种特征的细胞需进一步培养和研究时进行的。

FS:反映颗粒的大小 SS:反映颗粒的内部结构复杂程度 FL:反映颗粒被染上的荧光数量多少

单参数直方图 双参数直方图:点图 二维等高图 假三维等高图 三参数直方图 多参数分析

双参数直方图: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被测量细胞的两个测量参数,根据这两个参数就可以确定细胞在图上的表达位置。

双参数信号通常采用对数信号,最常用的是点密图,在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细胞,点图利用颗粒密度反映同样散射光或荧光强度的颗粒数量的多少。

由类似地图上的等高线组成,其本质也是双参数直方图。 等高图上每一条连续曲线上具有相同的细胞相对或绝对数,即“等高”。 曲线层次越高(越里面的线) 所代表的细胞数愈多。 等高线越密集则表示细胞数变化率越大。

流式细胞仪(FCM)是集单克隆抗体、荧光化学、激光、计算机等高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肿瘤学以及血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临床常规工作。

①细胞生物学 :细胞凋亡研究;定量分析细胞周期并分选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分析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抗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等物质与细胞增殖周期的关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可纯化X或Y染色体。 [详细]

②肿瘤学 :DNA倍体含量测定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特异指标。近年来已应用DNA倍体测定技术,对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多种实体瘤细胞进行探测。用单克降抗体技术清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详细]

③免疫学 :研究细胞周期或DNA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及抗原表达的关系;进行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型与纯化;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诊断;器官移植后的免疫学监测等。 [详细] ④血液学 :血液细胞的分类、分型,造血细胞分化的研究,血细胞中各种酶的定量分析,如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酯酶等;用NBT及DNA双染色法可研究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与细胞增殖周期变化的关系,检测母体血液中Rh(+)或抗D抗原阳性细胞,以了解胎儿是否可能因Rh血型不合而发生严重溶血;检测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以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 [详细]

⑤药物学 :检测药物在细胞中的分布,研究药的作用机制,亦可用于筛选新药,如化疗药物对肿瘤的凋亡机制,可通过测DNA凋亡峰,Bcl-2凋亡调节蛋白等。 [详细]

细胞凋亡研究 :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控制下的有序死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因而研究细胞凋亡有重要意义。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很多,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可根据细胞在凋亡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形态、生化变化从多个角度对细胞凋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详细]

** 细胞分选**:流式细胞仪能够分选某一亚群细胞,分选纯度>95%。目前细胞分选主要用于研究,临床应用较少。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免疫担当细胞进行细胞免疫学研究也是目前的热门课题。流式细胞仪能够分选出你想得到的任何一亚群细胞,只要你想得到的某一亚群细胞有合适的单克隆抗体标记。 [详细]

** 细胞因子的检测**:随着多标记及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的出现,使对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对胞内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技术作介绍。 [详细]

** 血液学应用**:本文向您介绍流式细胞仪在血液研究领域的应用,包括DNA倍体分析及细胞周期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白血病免疫分型,淋巴瘤免疫分型,红细胞疾病诊断,血小板功能分析和血小板病诊断,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白细胞吞噬功能测定,NK和LAK细胞活性测定,造血干/祖细胞测定等。 [详细]

FLAER多参数检测PNH克隆的影响论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细胞X染色体上的PIG-A基因突变,导致血细胞膜表面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合成障碍,锚连接蛋白缺失。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蔗糖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但这些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差。近些年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CD59已经成为诊断PNH的常规方法,特别是CD59,其敏感性高于CD55,在PNH 诊断过程中被认为是一个优于CD55 的指标。荧光标记的无活性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前体的变异体(FLAER)可以特异性的与GPI锚连蛋白结合,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传统方法更好。PNH、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为骨髓衰竭性疾病,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早期鉴别诊断常很困难。本文联合FLAER、CD45、CD15、CD24 多参数检测粒细胞PNH克隆以及CD59检测红细胞PNH 克隆,旨在有效提高PNH克隆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本院血液科连续48例住院患者。其中PNH患者9例,AA患者13例,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DS患者11例,符合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对照组15例均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

仪器与试剂 FACSAria型流式细胞仪,溶血素、磷酸盐缓冲液(PBS)和CD59、CD45、CD15、CD24试剂和均购自BD公司,FLAER试剂购自加拿大Protox Biotech公司。

方法

外周血红细胞CD59检测 取EDTA 抗凝全血100μL,经PBS洗涤后稀释于的PBS中,取100μL加入CD59-PE单抗20μL,4℃避光孵育30min后,1 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2mL PBS液洗涤2遍,重悬于1mL PBS液中上机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59细胞的表达率。

外周血粒细胞FLAER检测 取EDTA抗凝全血100μL,加入CD45、CD15、CD24、FlAER抗体各20μL,避光孵育30min后,加入2mL溶血素,室温下避光10min,溶血完全后1 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2mL PBS液洗涤2遍,重新悬于500μL的PBS液中液上机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LAER的表达率。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 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特征 PNH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6~60岁,中位年龄30岁;AA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7~63岁,中位年龄38;MDS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1~72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RCMD 1例,RCUD 6例,RAEB-Ⅰ2例RAEB-Ⅱ1例,5q-综合征1例;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19~61岁,中位年龄34岁。

不同方法对PNH 患者检测的比较 PNH 组患者FLAER缺失率和CD59缺失率分别为(±)%和(±)%,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M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LAER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D59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其中,有2例患者,一例CD59缺失率为,FLAER缺失率为;另一例CD59缺失率为,FLAER缺失率为。

不同方法对非PNH 患者检测的比较 各组中FLAER缺失率平均值均大于CD59缺失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表明在非PNH组中FLAER和CD59检测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中FLAER缺失率为,特异性100%,有3例存在CD59缺失,缺失率均小于1%。13例AA 患者中5例检测出FLAER缺失,其中4例检测出CD59缺失,1例未检测出;11例MDS患者中3例检测出FLAER缺失,其中2例存在CD59缺失,1例CD59缺失率为0。结果说明FLAER检测比CD59检测更为敏感,特异性更好。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多种蛋白在PNH 患者血细胞表面表达缺乏,其中红细胞膜上衰变加速因子(CD55)和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CD59)的缺失被认为是引起PNH 病理生理的主要原因。红细胞数目多、抗体表达强是灵敏度检测最好的目标细胞。尤其是在一些粒细胞减少的疾病中如AA、MDS,红细胞检测尤为重要。同时,通过比较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值,可以给临床提供更多信息。CD55分子在红细胞上表达较低,而CD59分子的荧光染色强且均一,近些年来已成为PNH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检测红细胞CD59表达对PNH 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在PNH组的两例患者中,一例CD59缺失率为,另一例CD59缺失率为,而FLAER缺失率分别为和。可能是由于患者正处于疾病的活动期,接受输血治疗,影响了红细胞CD59的表达,导致CD59表达出现假阳性。有研究表明,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病人的红细胞膜表面的CD59表达均有降低,但粒细胞是正常的,若只检测红细胞的CD59会造成其表达假阴性。此外,正常细胞衰老时表面分子CD59还有可能自发丢失,均可导致检测值偏离事实。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研究出了FLAER 技术,FLAER是Alexa-488标记的无活性的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前体的变异体,可以特异性地与GPI锚链蛋白结合,在所有具有GPI锚连蛋白的粒细胞上均有特异性表达,不会因不同细胞表达GPI锚链蛋白的多少和种类不同造成误差。由于FLAER能直接检测GPI蛋白,有助于识别真正的PNH 和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明确真正的GPI阴性细胞。本研究中对照组FLAER检测缺失率均为0,与CD59相比检验结果更具有特异性;在PNH组中,FLAER的缺失率显著高于CD59,敏感性更高。FLAER也是防止门内出现污染细胞最好的抗体。如果门内污染了少量的.CD24阴性表达的细胞群,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小的PNH 克隆,而FLAER 与CD24一起使用可以提高PNH检测的准确性,CD24/FLAER双阴性细胞群才是真正PNH克隆细胞群。FLAER多参数检测要求外周血标本采集后必需及时送检,否则会导致粒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非特异性染色增强,影响检测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LAER在临床上的应用。PNH 克隆的检出对于MDS和AA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有重要意义。部分具有PNH 克隆的AA患者对免疫治疗效果更好,即使小于的克隆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检测出少量PNH克隆的AA患者,需监测PNH克隆数的变化,因为患者有可能发展为溶血性贫血。在本研究中,PNH 与MDS的关系只局限在低危MDS中,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低,临床过程惰性进展,更多地表现为骨髓衰竭的特点。AA 组、MDS 组中FLAER的缺失率均大于CD59的缺失率。由于AA和低增生性MDS的鉴别十分困难,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MDS的患者进展为PNH,监测PNH 克隆对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AA、MDS患者中检测出的PNH 克隆常常很小,CD59检测不易测出。在这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CD59缺失率为0,而FLAER表达均有缺失,缺失率分别为、。FLAER检测更敏感,与CD59相比灵敏度更高。由于AA、低增生性MDS和PNH 均属于骨髓衰竭性疾病,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三种疾病之间的鉴别很困难。FLAER检测与CD59相比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早期提供更为灵敏、特异的PNH 克隆依据,在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明确的疑似PNH患者,辅以FLAER检测有助于早期确诊或除外诊断。因此,FLAER高灵敏度检测PNH 克隆对这三种疾病及疾病之间的诊断鉴别及了解临床过程、预后及转归具有一定的意义。

血液病与血细胞论文

血液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 ̄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 ̄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省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也包含了许多止血必需的血凝块形成的化学物质。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 有两种血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占大部分,看起来像有洞的圆环,不能到处穿梭。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特殊的称为血红蛋白的蛋白质,使红细胞看起来是红色的,它能携带吸仅肺内的氧至全身,集中全身的二氧化碳到肺。虽然血液含有很多非红细胞成分,但红细胞数目太大了,以至于血液本身也呈现红色。 白细胞是圆形的,比红细胞大得多,能产生一种称为抗体的蛋白质,帮助机体抵抗细菌、病毒、外来物质引起的感染。 血小板其实不是细胞,只是细胞的碎片。当我们外伤后,血小板就聚集起来,粘附在伤口周围,产生启动凝血机制的化学物质,血液就止住了。血液是流体性状的结缔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二)血细胞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微米,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可把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2微米,细胞核形态不一,细胞质内的特殊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当机体某一部分受到细菌侵犯时,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并吞噬细菌。嗜酸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5微米,细胞核多为两叶,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分布均匀;也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但吞噬能力较差,当机体出现过敏性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数量往往增多,估计有减轻过敏反应和杀伤虫体的作用。嗜碱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0-11微米,细胞核形状很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特殊颗粒内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血液保持液体状态。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无粒细胞分为两种,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血小板也称血栓细胞,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双面凸的圆盘状,侧面看呈梭形,直径2-4微米。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液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完成这些功能,还要有足够的血量。 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80毫升血。在此数上下10%左右,都为正常。在人体安静情况下,并非全部血液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着,有一小部分常储存在肝、脾、肺及皮肤等部位。当人体激烈运动及紧张劳动时,这些血液就释放到循环血液中,从而增加了循环血量,以适应当时人体的需要。 人类最基本的血型为A、B、O血型。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而划分的。根据A和B两种凝集原的组合,有四种类型:①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②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③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④既无A,也无B凝集原的称为O型。 应当指出的是,除A、B、O血型之分外,还有Rh血型阳性和阴性之分。我国汉族人Rh阳性率达99%,塔塔尔族人为;苗族人为。因此输血时,还需注意Rh血型的鉴定。 Rh血型抗体是一种免疫抗体,输入Rh抗原后才在体内产生。Rh阴性的人,如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即产生Rh抗体,当他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时,输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即出现凝集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另外Rh阴性的母亲,如怀的胎儿为Rh阳性血型,胎儿的红细胞可因胎盘绒毛脱落等原因而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亲产生Rh抗体。她再次妊娠时,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如胎儿仍为Rh阳性血型,则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而死亡,成为死胎。 各类血细胞发生经历了从原、幼年到成熟等各个阶段。各类细胞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一)细胞由大变小。 (二)细胞质的嗜碱性逐渐减退。 (三)细胞核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红细胞)或分叶(颗粒白细胸),核染色变深。 各类血细胞通常在成熟后才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我们在正常血涂片中只能见到各类成熟的红血细胞。只有网织红血细胞例外,正常时占红血细胞总数的 —2%,当骨髓内细胞生成加快时,血液中网织红血细胞数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临床上常检查血液中的网织红血细胞数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指标之一。 如抽取红骨髓作涂片染色检查,便可观察到红血细胞、颗粒白血细胞和血小板发生的各个原始和幼年阶段的细胞。 相关参考:贫血病||胆红素||呼吸机制 人体的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与血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又合称全血。而血浆基本上是晶体物质溶液加上血浆蛋白,故也可认为血液由血细胞、晶体物质与血浆蛋白三种成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与贫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 血液的功能是什么?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运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血 液 血液(blood)约占体重的7%,在成人循环血容量约5L。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从血管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如肝素或枸橼酸钠),有形成分经自然沉降或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图5-1)。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凝固成血块。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黄色清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血液保持一定的比重(~)、PH(~)渗透压(313mosm)粘滞性和化学成分,以维持各种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条件。 图5-1 血浆、白细胞和红细胞比积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光镜观察,通常采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标本。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像。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像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一)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μm),周缘较厚(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彩图5- 2)。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量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女性约~。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二)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图5-2)。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μm,电子密度较高(图5-4,5-5),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 ~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图5-2)。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图5-6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 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图5 -2)。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详见免疫系统)。 人体中含养料最丰富的血液是肝门静脉中的血液。人体中含有毒物质最少的血液是肝静脉中的血液。人体中含尿素最多的血液是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人体中含尿素最少的血液是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液。

小儿白血病主要论文(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小儿血液专科撰写和文献期刊发表)主要临床治疗论文:血液系统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防治.现代医学,2004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副反应及其防治.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第1期婴儿白细胞的远期疗效和预后分析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第3期同济9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远期疗效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第12期强烈化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肾功能的保护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早期强化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小儿血液,2001年,第6期亚胺培喃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并发感染疗效分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第3期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儿童白细胞和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2000年,第6期左旋门冬酰胺酶两种用药方式治疗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年,第11期多中心协作方案序贯治疗高危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3期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儿童急性白血病肝脏浸润11例报道.临床儿科杂志.1999年,第5期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儿童难治型白血病.中华儿科杂志,1998年,第9期儿童急性白血病肝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小儿血液,1998年,第6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小儿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1998年,第9期PVDL诱导治疗儿童急淋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疗效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版),第1期(增刊)小儿恶性肿瘤强烈化疗后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第3期吡柔比星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3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晚期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1997年,第6期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强烈化疗后感染中的防护作用.临床儿科杂志,1997年,第2期MCP-841,842方案系统长期治疗儿童淋巴源性恶性肿瘤临床疗效.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年,第11期左旋门冬酰胺酶脱敏疗法.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年,第2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4年,第6期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临床.临床儿科杂志,1994年,第4期(增刊)主要基础研究论文: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时血浆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测定研究.上海医学,2005,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第1期阿糖胞苷体外对人HL-60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淍亡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3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第4期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淍亡及其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4期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上海医学杂志,2003年,第1期(增刊)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4期难治性白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第6期还有很多内容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主要特征为贫血、出血、发热。建议可以化验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明确诊断。

血液病主要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先天性的血液病多因为血液中基因的突变,多存在于新生儿。后天性的血液病多因为病毒、生化物质等原因。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流式细胞白血病医学论文

呵,脾气不要太大吖,我也正要写一篇关于白血病研究的论著。把我找到的资料和你分享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与正常细胞相比,DHL细胞具有以下特性:1. 新生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大量的低密度蛋白受体(LDLR),癌细胞作为一种可以快速分裂的细胞,具有比静止细胞更多LDLR;2. 部位血管内皮裂腺较大,且淋巴管匮乏,局部巨噬细胞聚集,间质丰富,PH值较低;3. 其组织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不健全,代谢能力差;4. 癌细胞要靠大量血液来养活。我也是初次接触医学类论文,这方面资料的确少之又少,这些资料是从儿童消化杂志上搜出来的。

您好,白血病常见临床症状:发热、感染、出血、贫血、骨和关节疼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的诊断需要去正规医院行检查之后才能确诊,确诊后积极治疗 不妨可以看看(心路历程韩齐凤)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学、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与这个时代相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温病学派”形成: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温病的初期证候作了特征上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杂病论》)。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提出了热病初期应以辛凉解表为治,突破了以往一概辛温解表的治法。明清时,大瘟疫多次流行,医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对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提出不少创见。如“戾气”病因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等。正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总结、革新、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促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理论、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更为系统而完善。不少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对生命的探讨已深入到生命的起源和原动力,有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医家们对于某些常见病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治疗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 清代出了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医学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纠正了以往医书中对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所创制的活血逐淤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3、药物学成就辉煌。明代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内容丰富、论述广泛,所载药物多达1800余种,并附有药图1000多幅,药方10000多首,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对药物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分类法;书中还有对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内容的正确记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还有赵学敏著述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也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4、病案格式的建立和医案专集的出版。医案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到明代,形成了记录详细、项目固定的病案格式。1522年,《韩氏易通》里提出病案内容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还有具体项目31项,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在其所著《脉语》中,对病案格式又作了修改补充,规定病案内容的7大部分,内容更为详备。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明代起,医案专辑大量出现,1552年江瓘的《名医类案》编撰完成,这部医案专辑内容空前丰富,是对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重要医案的收集、总结,并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评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又写成《续名医类案》。另外,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清隆庆二年(1568年),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十八世纪末,。清代唐大烈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这在当时医学交流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盛况空前。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或是我国把中医传到国外的人数和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医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翻译著述中医药学著作,并且有些还形成了学派。如《东医宝鉴》把中医学介绍到了朝鲜。1487年日本的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和朱丹溪的学说,回国后力倡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血液病论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适应症:1.恶性肿瘤,以白血病为代表的恶性肿瘤。2.非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联合免疫缺陷或重度免疫缺陷性疾病,如系统红斑狼疮等。

干细胞移植技术理论上讲其治疗的疾病很多,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对成熟,并被大规模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目前主要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

zào xuè gàn xì bāo yí zhí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造血干细胞移植(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许多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通过此方法获得治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本质是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患者体内,利用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重建患者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好比人体造血器官的“种子”,我们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是由它分化、成熟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许多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通过此方法获得治愈。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本质和基本步骤是:1)移植前预处理,使用超大剂量的放疗或化疗,最大限度地消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同时抑制患者免疫系统,使供者造血细胞能够顺利植入;2)根据供者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可采集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作为移植的“种子”;3)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患者静脉输入体内,造血干细胞能自动定居在患者骨髓内,利用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重建患者造血功能,通常需要1~2月的时间,免疫功能的恢复需长达6月~1年的时间。

造血干细胞移植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适应证包括:

(1)恶性肿瘤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多发性骨髓瘤。

(2)非恶性血液病:如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Faconi贫血、地中海贫血、纯红再障,以及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

(3)遗传性疾病:如骨硬化病、联合免疫缺陷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

&nb

1.患者

(1)选择合适病例,年龄最好在45岁以下。

(2)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的利弊,以取得医患双方的配合。

(3)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

(4)全面体检,特别要注意有无感染病灶。

(5)血液学、免疫学及心、肺、肝、肾功能的检查。

(6)组织配型(HLA血清学检查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

(7)拟定模型测定照射剂量。

(8)术前10d开始服用肠道灭菌药物。

(9)术前8d理发,药浴后进无菌室,并开始无菌饮食。

(10)术前7d留置静脉导管。

(11)术前6~3d化疗,同时补充入水量、静滴碳酸氢钠和口服别嘌呤醇至骨髓输注日。

(12)术前2d休息。

(13)术前1d照射(以1次性全身照射为例)。

2.供者

(1)体检及常规化验。

(2)组织配型(同患者)。

(3)循环累积自身血液贮存。

(4)在手术室麻醉后采集干细胞,并过滤加肝素抗凝,干细胞作计数及培养。采髓过程中输入自身血液。

(1)根据造血干细胞供者的不同可分为:

①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yngene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供、受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基本相同,见于同卵双胎孪生子之间的移植。这种移植是治疗重症再障的最理想方法,但同基因供者的机会极少,且不适合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供、受者为同一种族,供、受者虽然基因不完全相同,但要求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这种移植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和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重症遗传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功能衰竭,如再障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通常按供者来源不同又分为同胞兄妹供者和无血缘关系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选择条件。

抗原的匹配:人类决定HLA抗原的HLA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HLA基因决定了细胞表面带有以下抗原:Ⅰ类抗原,包括HLAA,B,C抗原;Ⅱ类抗原,包括HLADR,DP,DQ;此外,还发现有Ⅲ类抗原,其对异基因移植的重要性尚待证实。同胞兄妹中HLA完全相合的机率为1/4,而在中国人中无血缘关系供者HLA相合的机率仅数万至十万分之几,联决于患者HLA基因表现频度。

B.供者选择:供者年龄应<60岁,无严重心肝肾及骨髓疾病,无活动性肺结核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前应对供者作仔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实验检查。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预处理超剂量放、化疗前,采集患者自己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分离并深低温保存。待超剂量放、化疗后再回输给病人,以此重建造血功能。适合于淋巴瘤和实体瘤的患者,经治疗已获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无合适的异基因供者,也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3)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通过多点骨髓腔穿刺,抽吸含造血干细胞的骨髓血混合液,是经典的移植方法,效果可靠。但采髓需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PBSCT):使用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循环血中收集造血干细胞。与骨髓移植相比,具有采集方便、供者不需麻醉、移植后造血恢复快、而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无明显增加的优点。由于其发展的时间尚短,远期疗效以及是否能彻底代替骨髓移植尚待定论。

③脐带血干细胞移植(cord blood stem cells transplantatlon,CBSCT):胎儿脐带血中含有大量具有增殖活力的造血干细胞,且免疫原性不成熟,在同胞兄妹中HLA配型不完全相合者也能植活,无关供者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仍需要作HLA配型。由于受采集的脐带血干细胞数量限制,目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儿童患者。

(1)预处理的目的:清除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胞群;抑制及摧毁受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使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得以成活。

(2)预处理方案:白血病患者经典的预处理方案有两种:①CY+TBI方案:环磷酰胺60mg/kg×2天,全身照射80~100Gy,分两次完成。②BUCY方案:白消安4mg/kg×4天,环磷酰胺60mg/kg×2天。重症再障及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的病人预处理方案常用环磷酰胺50mg/kg×4天,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小剂量TBI或全淋巴照射(TLI)。

(1)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①在进行BMT前2~3周,采用“蛙跳式”自体储血法,收集供者自体血800~1000m1备采髓时使用。

②供者在麻醉的情况下,用采髓针在供者的髂前或髂后上棘作多点穿刺抽取骨髓血。对于重症再障病人,若进行synBMT所需的有核细胞数仅为×108/kg,所需采集的骨髓血量约200ml;AlloBMT所需的有核细胞总数应达3×108/kg,通常所需的骨髓血量一般在800~1000ml左右。

(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供者经造血 *** 因子(GCSF或GMCSF:5μg/kg×5~6天)动员后,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选取单个核细胞(MNG)分离程序,全血流速35ml/min,终点为2倍全血容量(约8~10L),终体积200ml,采集的MN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要求CD34+细胞数达2×106/kg以上,通常需采集1次到数次。

(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健康产妇分娩时待胎儿娩出后,迅速结扎脐带,以采血针穿刺脐静脉收集残留于脐带和胎盘内的脐带血。通常所需的有核细胞数应>1×107/kg(受者体重),若需分离和冷冻保存,应至少达2×107/kg。

(4)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采集后当天经静脉输入给患者,若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应将红细胞分离去除,常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或血细胞分离机作骨髓细胞淘洗。自体造血干细胞加含10% DMSO的冷冻防护液,经程控速率降温后置-196℃液氮保存,待预处理完成后在40℃水浴中迅速解冻后直接回输给病人。输入的造血干细胞会自动在受者骨髓中定居。

(1)急性白血病:

①儿童标危组患者经适当化疗,可达长期缓解,通常不主张在CR1期作移植,而在CR2时再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长期存活30%~50%。

②儿童高危组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1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5年以上长期生存者达50%。

③急非淋白血病患者CR1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缓解50%~70%。

④急性白血病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率低于异基因移植,5年生存率约50%~60%,这是因为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VL)。

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又次于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者不到50%,原因是除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之外,还存在移植物被白血病细胞污染的问题。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治愈慢粒的唯一方法,在慢性期进行移植的患者,5年存活率达80%,而在加速期或急变期接受移植者,复发率可高达50%。故对慢粒病人,应尽早作HLA配型,以免错过治愈患者的时机。

②由于CML基因病变在于细胞水平,通常放、化疗很难除去CML的Ph1阳性细胞,CML患者一般来说不适合作自体移植,体外长期培养或药物处理及反义BCR/ABL寡核苷酸等方法从移植物中除去Ph1阳性细胞再作移植,可能是今后的发展的趋势。

(3)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再障病人的最佳治疗选择,但机会太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合于年轻患者。30岁以下,有同胞兄妹供者应首选,移植后治愈率可达60%以上。拟作移植者,应尽量减少输血,以免激活淋巴细胞,增加移植排斥的机率。30岁以上患者可先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ATG等,无效时再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遗传缺陷性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重症地中海贫血、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等遗传缺陷,可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造血或免疫功能得以重建,疗效可达80%左右。

(5)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若有合适供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骨髓未受浸润者可取得较好疗效,随着肿瘤细胞体外净化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正确和妥当地处理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出现的合并证是关系到移植最终成败与否的关键。

(1)免疫缺陷性感染:移植后患者处于严重粒细胞缺乏和免疫缺陷状态,移植后1月内以粒细胞缺乏最突出,此期以细菌性感染为常见,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多见,真菌感染也可发生,此期患者应住入层流病房给予环境保护。免疫功能需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移植后3月~1年内,威胁生命的感染主要来自病毒,尤其以巨细胞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最严重,亦可有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的一个最严重的并发症,系由供者免疫活性T细胞对抗患者体内存在的抗原所引起,可能与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关,按GVHD出现的时期分为2类:

①急性GVHD:常在移植后100天内发生,移植后10天内出现者称超急性GVHD。主要涉及的靶细胞有皮肤、肝脏和肠道。临床表现为皮肤红疹、斑丘疹、水疱甚至剥脱性皮炎;腹痛、大量水样腹泻;肝功能异常伴进行性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活检可确诊,必要时可考虑肝及肠粘膜活检。急性GVHD的临床分级见表1。

对急性GVHD重点在于预防,常用的方案是甲氨蝶呤+环孢素A,预防性用药应持续至移植后3~6月。若发生急性GVHD,可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0mg/(kg·d)×3天,继以10mg/(kg·d)×4天,以后每4天减量一次至1mg/(kg·d)。必要时可加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急性GVHD病死率为10%~30%。

②慢性GVHD: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之后,发生率25%~40%。临床表现可局限于皮肤(局限型),类似于硬皮病,皮肤色素沉着或减少,也可广泛损害内脏(广泛型),肝功能损害而导致肝硬化、胆汁潴留性黄疸,以及肠道病变、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局限型预后良好,广泛型预后较差。

治疗慢性GVHD,强调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多数患者有效。常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也有一定疗效。

(3)间质性肺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中位时间是移植后60天,45%与巨细胞病毒(CMV)有关,15%由其他病毒引起,血清检查CMV抗体阳性的受体,或接受CMV抗体阳性的供者供髓,则移植后发生CMV感染的机会较多。鉴于CMV间质性肺炎的病死率高,对CMV抗体阳性的患者,可在移植前-8天至-1天,静滴丙环鸟苷(ganciclovir),5mg/(kg·d),qd,或膦甲酸钠(Foscar),在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后再用药7~14天预防CMV间质性肺炎。如已发生了间质性肺炎,除使用上述抗病毒药物,可加量静滴丙环鸟苷至5mg/kg,q12h,此外,还可使用抗CMV免疫球蛋白。

您好: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提出是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因为这项技术的发展,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目前,造血干细胞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很多患了血液病小孩子在寻找与自己相配的骨髓,也看到了在捐献过程中很多感人的故事,父亲给孩子,哥哥给弟弟,或者陌生人之间的相互温暖,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有什么,也就是哪些病需要用到造血干细胞移植?

许多的血液病都是其适应症,血液肿瘤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或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这些疾病如果药物治疗不缓解,移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办法。另外,还有一些非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如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免疫缺陷病等,也都是移植的适应症。

简单地说,移植主要包括自体移植(自己给自己移植)、同卵双胞胎之间同基因移植(双胞胎之间移植)、血缘性移植(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间移植)和非血源性移植(陌生人之间的移植)。

有关供者的寻找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探索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移植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几乎不存在基因排异,但毕竟这种患者只能占少数,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双胞胎兄弟姐妹。

于是,人们想,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骨髓库,鼓励人们多多参与,然后从骨髓库中寻找最适合的配型,所以非血缘供者成为了继双胞胎后第二个进入临床的供体来源。但寻找配型的过程是十分繁琐的,而且实用于临床确实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志愿者临时反悔不愿捐献的情况时有发生。

再然后,人们发现婴儿的脐带血中含有造血干细胞,而且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免疫相对不成熟,排异反应较少,可能是另一道曙光,但慢慢大家发现,脐带血的保存太难,即使可以妥善保管花费也很大,而且因为干细胞数量较少,移植后造血重建比较慢,最主要的是,不可能每个人都保存有自己的脐带血,临床应用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单体型相合供者,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的捐献,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两代以内的亲属都可以,甚至表哥表姐、堂哥堂弟这种的也包括在内,通过配型,找到最合适的供者。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顺利的找到了供者,成功移植,这也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步,干细胞在异体内能否存活,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怎样避免移植后的复发也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造血干细胞移植给一些重症疾病患者一线生存甚至是治愈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会越来越成熟,造福更多人。这并不是一场商业,也不是医学神话,而是人类正在努力的一项生命科学技术。

血液病的检验论文

FLAER多参数检测PNH克隆的影响论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细胞X染色体上的PIG-A基因突变,导致血细胞膜表面糖化磷脂酰肌醇(GPI)锚合成障碍,锚连接蛋白缺失。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蔗糖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但这些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差。近些年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CD59已经成为诊断PNH的常规方法,特别是CD59,其敏感性高于CD55,在PNH 诊断过程中被认为是一个优于CD55 的指标。荧光标记的无活性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前体的变异体(FLAER)可以特异性的与GPI锚连蛋白结合,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传统方法更好。PNH、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为骨髓衰竭性疾病,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早期鉴别诊断常很困难。本文联合FLAER、CD45、CD15、CD24 多参数检测粒细胞PNH克隆以及CD59检测红细胞PNH 克隆,旨在有效提高PNH克隆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本院血液科连续48例住院患者。其中PNH患者9例,AA患者13例,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DS患者11例,符合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对照组15例均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

仪器与试剂 FACSAria型流式细胞仪,溶血素、磷酸盐缓冲液(PBS)和CD59、CD45、CD15、CD24试剂和均购自BD公司,FLAER试剂购自加拿大Protox Biotech公司。

方法

外周血红细胞CD59检测 取EDTA 抗凝全血100μL,经PBS洗涤后稀释于的PBS中,取100μL加入CD59-PE单抗20μL,4℃避光孵育30min后,1 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2mL PBS液洗涤2遍,重悬于1mL PBS液中上机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59细胞的表达率。

外周血粒细胞FLAER检测 取EDTA抗凝全血100μL,加入CD45、CD15、CD24、FlAER抗体各20μL,避光孵育30min后,加入2mL溶血素,室温下避光10min,溶血完全后1 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2mL PBS液洗涤2遍,重新悬于500μL的PBS液中液上机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LAER的表达率。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 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特征 PNH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6~60岁,中位年龄30岁;AA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7~63岁,中位年龄38;MDS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1~72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RCMD 1例,RCUD 6例,RAEB-Ⅰ2例RAEB-Ⅱ1例,5q-综合征1例;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19~61岁,中位年龄34岁。

不同方法对PNH 患者检测的比较 PNH 组患者FLAER缺失率和CD59缺失率分别为(±)%和(±)%,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M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LAER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D59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其中,有2例患者,一例CD59缺失率为,FLAER缺失率为;另一例CD59缺失率为,FLAER缺失率为。

不同方法对非PNH 患者检测的比较 各组中FLAER缺失率平均值均大于CD59缺失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表明在非PNH组中FLAER和CD59检测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中FLAER缺失率为,特异性100%,有3例存在CD59缺失,缺失率均小于1%。13例AA 患者中5例检测出FLAER缺失,其中4例检测出CD59缺失,1例未检测出;11例MDS患者中3例检测出FLAER缺失,其中2例存在CD59缺失,1例CD59缺失率为0。结果说明FLAER检测比CD59检测更为敏感,特异性更好。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多种蛋白在PNH 患者血细胞表面表达缺乏,其中红细胞膜上衰变加速因子(CD55)和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CD59)的缺失被认为是引起PNH 病理生理的主要原因。红细胞数目多、抗体表达强是灵敏度检测最好的目标细胞。尤其是在一些粒细胞减少的疾病中如AA、MDS,红细胞检测尤为重要。同时,通过比较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值,可以给临床提供更多信息。CD55分子在红细胞上表达较低,而CD59分子的荧光染色强且均一,近些年来已成为PNH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检测红细胞CD59表达对PNH 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在PNH组的两例患者中,一例CD59缺失率为,另一例CD59缺失率为,而FLAER缺失率分别为和。可能是由于患者正处于疾病的活动期,接受输血治疗,影响了红细胞CD59的表达,导致CD59表达出现假阳性。有研究表明,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病人的红细胞膜表面的CD59表达均有降低,但粒细胞是正常的,若只检测红细胞的CD59会造成其表达假阴性。此外,正常细胞衰老时表面分子CD59还有可能自发丢失,均可导致检测值偏离事实。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研究出了FLAER 技术,FLAER是Alexa-488标记的无活性的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前体的变异体,可以特异性地与GPI锚链蛋白结合,在所有具有GPI锚连蛋白的粒细胞上均有特异性表达,不会因不同细胞表达GPI锚链蛋白的多少和种类不同造成误差。由于FLAER能直接检测GPI蛋白,有助于识别真正的PNH 和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明确真正的GPI阴性细胞。本研究中对照组FLAER检测缺失率均为0,与CD59相比检验结果更具有特异性;在PNH组中,FLAER的缺失率显著高于CD59,敏感性更高。FLAER也是防止门内出现污染细胞最好的抗体。如果门内污染了少量的.CD24阴性表达的细胞群,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小的PNH 克隆,而FLAER 与CD24一起使用可以提高PNH检测的准确性,CD24/FLAER双阴性细胞群才是真正PNH克隆细胞群。FLAER多参数检测要求外周血标本采集后必需及时送检,否则会导致粒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非特异性染色增强,影响检测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LAER在临床上的应用。PNH 克隆的检出对于MDS和AA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有重要意义。部分具有PNH 克隆的AA患者对免疫治疗效果更好,即使小于的克隆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检测出少量PNH克隆的AA患者,需监测PNH克隆数的变化,因为患者有可能发展为溶血性贫血。在本研究中,PNH 与MDS的关系只局限在低危MDS中,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低,临床过程惰性进展,更多地表现为骨髓衰竭的特点。AA 组、MDS 组中FLAER的缺失率均大于CD59的缺失率。由于AA和低增生性MDS的鉴别十分困难,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MDS的患者进展为PNH,监测PNH 克隆对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AA、MDS患者中检测出的PNH 克隆常常很小,CD59检测不易测出。在这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CD59缺失率为0,而FLAER表达均有缺失,缺失率分别为、。FLAER检测更敏感,与CD59相比灵敏度更高。由于AA、低增生性MDS和PNH 均属于骨髓衰竭性疾病,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三种疾病之间的鉴别很困难。FLAER检测与CD59相比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早期提供更为灵敏、特异的PNH 克隆依据,在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明确的疑似PNH患者,辅以FLAER检测有助于早期确诊或除外诊断。因此,FLAER高灵敏度检测PNH 克隆对这三种疾病及疾病之间的诊断鉴别及了解临床过程、预后及转归具有一定的意义。

血液保护是当今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血液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血液内科疾病的护理风险存在因素,分析风险管理的研究。结果: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2例输液渗漏,2例经济纠纷,投诉率。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

【关键词】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研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Kind and corresponding risk discussing the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 factor manage a countermeasure。Method: Retrospect sex there exists a factor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ng my 42 regular yard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research analysing the risk administration。Result.:42 regular blood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patient gets the effective nursing , 2 regular infusion leakage , 2 regular economy disputes , complaint rate 。Conclusion: Put risk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but maximal degree reduces risks happening , is good for patient state of illness improvement.

【Keyword】Blood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riskStudy a countermeasure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导致病人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血液内科患者逐年增多,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已成为血液内科护理管理的新方向。我院血液内科自2007年开始对该科护理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分析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42例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12~62岁,平均3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血友病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其它 病种3例。

风险因素分析

主观性个人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 规章制度 不严,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所造成的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2]。血液科输血治疗较多,因护士个人因素输错血或输错液体等,化疗药物渗漏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内容不符不连贯,随意涂改也易导致护理纠纷

专科知识及 经验 缺乏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对各种恶性血液性疾病不能及时判断。

感染预防意识淡薄 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护理操作时未注意按先洁后污的原则,从而易发生交叉感染引发纠纷。

医患沟通缺乏 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致护理纠纷或投诉

缺乏法制意识护患关系是特定人际关系,进行深静脉置管操作前未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病人,造成病人不理解、不配合;给病人导尿、灌肠时,未经病人同意暴露隐私等。

主观性病人因素 血液病病人自身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焦虑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客观性疾病自身因素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与感染,生活因素相关。血液病病人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病种感染率约12%,而肿瘤化疗病人可达35%左右[3]。如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严重贫血的病人容易有眩晕、乏力等症状情况,加上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容易出现意外。血液科病人大多经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此药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损害正常组织细胞及引起药物性静脉炎[4,5]。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难度,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其它因素如病房噪音 病房内用物摆放不合理

护理风险因素对应管理对策

重点抓好制度落实,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记录,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6]。血液病化疗药物使用较多,要求护士掌握化疗专科知识及技术,如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机制及其护理应对方法、化疗血管的选择与化疗中的监护、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化疗急症的抢救等。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分析,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从细节上落实各项 措施 到位,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如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加高床栏,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结果

42例血液内科疾病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其中2例因输液渗漏经对症处理缓解,2例因经济条件原因发生医疗纠纷,经明细账目,耐心解释,联络患者当地医保机机解决费用,得到合理解决。投诉率为。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7]。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血液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的特点,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我科采取上述综合防范对策,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实施三年多差错事故显著减少,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患者病情,心理,身心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国英,张文玲.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C):10401042.

[2]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658.

[3]许洪志,仲春红,叙功立,等.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3):8589.

[4]刘志霞,郭淑婷,苏齐.PDCA循环法对肿瘤病人化疗的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6768.

[5]邓本敏,黄培兮.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与输注目的对疗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6]孟繁荣,刘志英.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8,22(8C):22402241.

[ 7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摘要】血液内科病人因为原发病及治疗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损害,分析血液内科患者急诊方法,可以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加强医院的管理。本文探讨了血液病人的内科急诊方法,为有效监管血液病感染提供相应指导。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不同时间血液内科医院内感染部位分布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口腔( )、胃肠 道( )、血 液 ( )、 肛 周()、泌尿道及其他部位。其中冬春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夏秋季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常见。病人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有无放化疗、抗生素的使用等均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相关,以侵袭性操作发生的感染率最高。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100(),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78例()。178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中,白血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65例,死亡10例;血友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0例,死亡5例;淋巴瘤患者急诊抢救成功23例,死亡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急诊抢救成功41例,死亡9例。合计总共急诊抢救成功149例,死亡29例,急诊抢救成功率为,死亡率。其中23例死于急诊室,6例死于住院期间。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

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问题和多药耐药性的存在,仍有3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再则,高强度

  • 索引序列
  • 流式细胞术检验血液病论文
  • 血液病与血细胞论文
  • 流式细胞白血病医学论文
  •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血液病论文
  • 血液病的检验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