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信医院历史悠久,在儿科方面也是很有医疗经验,算是一个很好的儿科医院。
马汝柏(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外科) 196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同年分配至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工作。1984年调至首都儿科研究所,先后任外科副主任、科主任。 从事小儿外科工作近40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
脑外伤后出现头痛头晕心慌乏力出汗症状
一直向往走进青的山,碧的水,体悟山水的绚丽多姿,领略草
木的兴衰荣枯,倾听黄天厚土之声,探寻宇宙自然的妙趣。走
进了山水,也就走出了喧嚣,给身心以清凉,给精神以沉淀,
给灵魂以升华。可以预约,提前找我正如一位墨客所说,走进自然,
1、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2、陈静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触摸设计》杂志编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多部,论文30余篇;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 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刘临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杂志编委,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陕西古建筑》。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一道,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 4、张忠国,男,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5、欧阳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主要译著包括:《藏酷空间——LOFT》、《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6、格伦,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题目: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主要参编论著六本。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世界医学杂志”,“房地产导刊”,“中国医院院长”。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 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题目: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其中包括: 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竞标中选方案;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竞标中选方案。 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 目前,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 7、赵可昕,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8、郭晋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 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北京中粮广场、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中国驻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瑞典、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 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 9、陆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建筑史论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型公共建筑。 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获奖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建筑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有:建筑设计及原理、生态建筑与城市。 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地域、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1、张大玉,1966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 12、孙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景观建筑学。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发表论文有:《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并获得院级、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 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15、张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承担课程:建筑设计与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评析。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近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北京城市建设》、《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装修技术、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教学课程主要有: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灾技术、材料与工艺学。 科研项目有:“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建筑节能、生态建筑、村镇规划、建筑改造、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结构总监)。 目前在研项目有: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获奖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云南思茅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持、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代表论文包括:“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2005,12)、“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5)、“直白场所”(《世界建筑》,2006,6)。 19、业祖润,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民居文化研究、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 在研项目:《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鲜鱼口街区设计》、《前门大街城市设计》、《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博物馆设计》。 发表论文:《保护、更新、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 20、邹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研究。 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屋面》项目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5个查克.罗礼士詹姆斯·严·李丹尼·伊诺山度木村武之李凯查克.罗礼士现年58岁,美国著名武术家,世界著名空手道巨星,同时亦是有名的武功电影明星,亦曾四次入选“黑带群英殿”,且最早的一次党早过宗师李小龙四年,亦即1968年便已荣获“擂台悍将奖”,1975年荣获“武术导师奖”,1977年荣获“杰出武术家特别奖”,1979年则荣获“杰出武术家综合奖”。而且在李小龙的有生之年里,与李小龙合作演出了李小龙最为成功的一部经典功夫巨片《猛龙过江》,尤其是他们在斗兽场中的那场堪称“世纪”之战的殊死搏击,被人们称为功夫片中徒手搏击的“经典中的经典”。詹姆斯·严·李(JAMES YIMM LEE)谈到李小龙在武术上的巨大成功,不能不说到詹姆斯.严.李。作为李小龙亲自颁发教练证书的摘传名弟子之一,中文名严镜海的詹姆斯.严.李,是辅佐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弟子中起的作用最大的一个。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严镜海,“初识”李小龙,是听到跟李小龙在西雅图的一所社区会堂内开设的舞蹈班中学习跳舞的弟弟夸赞李小龙“授舞”以外的敏捷身手时,才开始了解李小龙的。但两人间的那段“忘年”师徒关系,却须延至三年之后才结缘。直至李小龙的第一间“振藩国术馆” 规模日大且声名大噪后,才引起远方的严镜海的再度垂注。当时严镜海已是美国有名的华裔武术家,故不便于亲自前往拜访,便委托好友艾伦·乔借参加在西雅图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之机,去了解一下李小龙的虚实。当艾伦.乔从西雅图返回后,他对李小龙身手的形容,简直比其弟昔日的描述还要夸张许多,因这两年来李小龙的确已进步良多,原因是有木村武之作为助教,自己则可抽出更多时间来提高自身的武技。以艾伦.乔的身手与阅历来论,他的这种评价自然非比寻常。严镜海在半信半疑之下,惟有亲自赴西雅图,去“会一会”这个传说中的年轻高手。可以这样说,自从李小龙与严镜海会面后,李小龙的生活便翻开了不平凡的一页。因为严镜海虽然欣赏李小龙的高起身手与超前的武学理念,并屈尊投入到李小龙的门下;但他同时也教给了李小龙自己所拿手的武功并帮助李小龙完善了初期的功夫体系。经严镜海的引见,李小龙还得以认识了“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及“美国柔道之父”吉思.莱贝尔(GENE LEBELL)等武坛顶尖级人物。此外,严镜海曾是举重运动员,故肌肉异常发达,他亦把举重技巧改进为健身法,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李小龙。李小龙则是如获至宝,依法苦练不辍,使本身已强健的肌肉变得更加发达,抗击力更强,耐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所以说,如果没有严镜海,就不可能有李小龙那强劲、威猛的身手及铁铸般强硬的身体。李小龙那身结实的肌肉和惊人的爆发力,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神威和气势。由此,李小龙才得以征服天下,就以李小龙经常在公众场合表演的“铁沙掌”来说,更直接来源于严镜海,从而增强了李小龙在近身搏击中的能力。严镜海的最大的贡献,则是协助李小龙在奥克兰建立了新的“振藩国术馆”。因为李小龙感觉到西雅图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地方,通常什么事情都会比别处慢一些,而迁到加利福尼亚州则是希望到一个新的地方寻求新的发展,以便树立起新的形象。由于严镜海早年曾在军队中担任过高级焊接工,且近年来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所以他凭着高超的焊接技术为李小龙制造了很多精巧而实用的训练设备,使李小龙训练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同时,严镜海对于能经常接受李小龙的亲自指导并成为他教学上的得力助手,也感到非常幸运。他们的这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李小龙离开奥克兰为止。作为李小龙所有弟子中潜力最大的一位,严镜海于1972年因病不幸去世,这一噩耗对于李小龙来说绝不亚于其师叶间去世。因为先前,忠心耿耿的严镜海曾倾力为李小龙奔走钻营,并不惜耗尽多年的积蓄来协助李小龙创基立业,且毫不犹豫地数番代师应战,甚至连李小龙的结婚戒指与婚后居所也代为张罗。这等识英雄重英雄的浓情厚意,李小龙又岂会抛诸脑后呢?据著名空手道大师埃德.帕克说:“长堤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一生的转折点,而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在该次大赛上的表演机会,则全赖严镜海为之卖力奔走。”令人大惑不解或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是,李小龙竟然也没有亲自出席昔日亦师、亦友、亦徒的严镜海葬礼,而且他是完全知道严镜海葬礼日期的。李小龙在恩师叶问去世时销声匿迹,犹可寻到一些牵强的因由,但缺席严镜海的葬礼,则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了。但不管怎么说,严镜海却是李小龙当年最得力、最信赖的弟子之一,而且他所出版的《泳春功夫》一书,便是李小龙得知他生活贫困后,而搁置起自己的心血之作《中国功夫之道》,而让路给《泳春功夫》的,这点李小龙的很多弟子仍可作证。此外,值得庆幸的是,严镜海的儿子格里龙戈.李已接过了其父的未竟之业,而成了“振藩截拳道核心” 中的重要一员,实在是令人可钦、可敬。丹尼·伊诺山度(DAN INOSANTO)在李小龙去世后的二十多年来,伊诺山度一直被公认为是李小龙格斗艺术的领袖和权威,这是因为这些年来他把从宗师那里学到的武道艺术源源不断地传授给了别人。伊诺山度现年62岁,美籍菲律宾人,美国著名武术家,是全面继承李小龙的学说的嫡传弟子之一,他自身亦曾四度入选过“黑带群英殿”(最早的一次是1977年荣获“杰出武术家综合奖”,第二次是1983年荣获“武术导师奖”,第三次是1988年再次荣获“杰出武术家综合奖”,第四次则是1996年荣获“杰出武术家特别奖”),同时亦是李小龙当年的三种格斗艺术(咏春拳、振藩功夫和截拳道)中截拳道的杰出代表。琳达对他的评价是:“使截拳道趋于完美并得到发展与弘扬的火种,首先就掌握在伊诺山度手中,他为实现小龙的未竟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确实,在当今的截拳道界内,没有任何人比伊诺山度更有权去指责截拳道中的不足。当然,作为李小龙去世后的二十多年来的李家的亲密朋友,他还是当年“龙子李国豪”的功夫老师。伊诺山度出身于菲律宾的武术世家,从10岁开始学习菲律宾武功与日式武术,并在美国著名空手道大师埃德.帕克的指导下获得了空手道黑带段位,并成为埃德.帕克的助教之一。1964年伊诺山度在参加埃德.帕克举办的加州长堤“空手道冠军大赛”时认识了李小龙,并为对方的精湛拳艺和独到的见解所深深折服,遂投入到李小龙门下,同时亦把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心得与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李小龙,并协助李小龙在洛杉矶的唐人街书院道六二八号开设了宗师生平中的最后一间“振藩国术馆”,并在李小龙忙于好莱坞的演艺事业之际,承担了武馆中的90%至95%的教学任务,而李小龙只是偶尔来纠正一下或讲解一些高深的东西。事实上,如今的很多截拳道名师或“振藩截拳道核心”中的许多成员,都出自于伊诺山度门下,或者说是他代师授艺。在李小龙的有生之年里,伊诺山度虽全面继承了李小龙的武道与哲学,但他亦将自己最拿手的双节棍与短棍技法传授给了李小龙,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创立初期的截拳道格斗系统。后来,李小龙为了提高自己的影片的影响力,便邀请伊诺山度出演了《死亡游戏》这一世界功夫片中的一流巨作,即以师徒联手的合力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截拳道。尤其是二人在片中的激烈的双节棍对打业已成为"前无古人,后无难者"的传世经典。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伊诺山度承担起了传播截拳道的重任,他除了在加州集中讲授截拳道外,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截拳道。伊诺山度在授武过程中注重截拳道哲学原理和适应发展与改变而不断地进化与无限拓展的原则,因此以他为代表的截拳道在美国又被称为“截拳道概念”或“概念派截拳道”。尽管因伊诺山度着重于讲授菲律宾武功和印尼格斗技等新元素,并掺入了一些泰拳和其他格斗技而经常受到批评,但伊诺山度还是使许多求学者们受益匪浅。由于他同样注重于教学质量而反对将截拳道商业化,所以他的一些弟子如今均已成为截拳道或搏击名家。例如“振藩截拳道核心”中的两位成员克里斯.肯特与蒂姆.塔基特便是其资深弟子,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已自成一家的伯顿.理查逊(BURTON RICARDSON)与保罗.凡奈克(PANL VUNAK),以及日本的一代宗师中村赖永等等。伊诺山度常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截拳道是李小龙在格斗实践中研究和发展的产物,而且原始的截拳道或早期的截拳道是真正的振藩功夫,并且这种功夫在李小龙在世时就已广泛流传开来。振藩功夫可以被传授并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学员学起来就很容易,但截拳道则不然,因为它并无固定的形式与教法。换言之,振藩功夫并不能代表截拳道,而截拳道则已包含了振藩功夫。或者说利用“振藩截拳道”之名并不符合李小龙生前的意愿。正因为如此,伊诺山度才毅然辞掉了在“振藩截拳道核心”中的最高的职位,而决定以他自己二十多年的截拳道经验去独立完成李小龙当年交给他的重任。而且这二十多年来,他虽一直致力于讲授符合李小龙授武精神的格斗技术与理论,但他的武馆的名字却一直沿用的是“伊诺山度武功学院”,因为李小龙生前曾禁止公开以截拳道之名去开设武馆,亦即不得以“截拳道”这个名字来作为自己赚钱的卖点。尽管伊诺山度以“退休”理由辞离了“振藩截拳道核心”,尽管“核心”的大门仍然对他敞开着,但他却衷心祝愿“核心”好运,并说他将同样以坚持和维护李小龙的武道艺术作为自己的目标,并愿意与“核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分享他所掌握的李小龙武道艺术知识与哲理。伊诺山度在接受《黑带》杂志采访时曾说过:“三十多年来我一直投入在李小龙的格斗艺术和训练中,我一直认真地按李小龙传授给我的去做。并且我也确信我是惟一一个李小龙亲自训练、培养和带在他身边的人。”当他被问道当今截拳道的现状时,他的回答是:“生命太短,没有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同时,他亦希望近年来出现在截拳道内部的不幸争吵早日停止下来。伊诺山度是不折不扣的当今世界截拳道第一人。木村武之(TAKY KIMURA)1998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武协为奖励一批历年来对武术事业发展曾作出过巨大或特殊贡献的武术家或专业工作者,曾颁发了四类奖项,它们是“武术进军奥运奖”、“武术文学奖”、“武术名导演奖”和“武术巨星奖”,其中一代截拳道宗师李小龙就名列“武术巨星奖”榜首。由于李小龙早已不幸逝去多年,故大会便邀请了李小龙当年最权威的弟子木村武之为全权代表由美赴京领奖。为了不误领奖,年逾七旬的木村武之昼夜兼程,且采取落地签证的特殊渠道与方法来京,可见当时兴奋之情实难以言语来表达。尤其是接受颁奖时,他竟激动地说:“这是给我恩师小龙先生的安魂!充满了人情味,也体现了我们武林中人重仁义、不忘故人情。”美国截拳道界中最权威的截拳道组织“振藩截拳道核心”,之所以要派作为首席顾问的木村武之来华领奖,是因为该“核心”在创立伊始,便失去一位最重要的成员,那就是曾被授予“总顾问”一职的丹尼.伊诺山度。因依诺山度谢绝了有关邀请,辞离了该“核心”,因此便只能让木村不远万里而远赴宗师的祖国来代师颁奖。除此之外,在李小龙有生之年里所颁发的几个高级助教证书中,还以木村的证书的级别为最高,是五级,这当然也是另外两位助教的级别的总和。所以说,在今天全世界的截拳道界中,除了伊诺山度之外,就属木村武之最能代表李小龙当年的功夫了。尽管木村所代表的也仅是李小龙当年三个不同阶段的武术层次中的一种,亦即振藩功夫 (JUN FAN GUNG FU),但他却是李小龙当年在西雅图时最得意的弟子。至今,木村一直开办着李小龙当年所创办的第一家武馆“振藩国术馆”。曾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日裔身份而被关进美国禁闭营长达五年之久的木村武之,是经李小龙在美国所收的首位弟子杰西·格洛弗(投师于李小龙门下之前,曾获美国空军拳击赛冠军,黑人)引荐而加入李小龙的学生行列的。如今,木村大师已年届75岁,作为李小龙在美国亲传的教练级弟子,木村认识李小龙时已35岁,而李小龙当年才19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忘年交。李小龙宗师当年的自信进取精神及精湛拳艺,深深地影响了木村的一生。而作为长者,木村在为人处世方面则又给了李小龙颇多的启示,所以李小龙生前非常信任和敬重木村。李小龙在临来香港拍片前曾召集话弟子开会说,不得私自以截拳道的名义来开设武馆,而仅能将此作为小规模的教学,但他还是授权木村去教授自己早期的功夫。事实上,当李小龙早年离开自己的第一家武馆而去奥克兰发展时,便已将自己的首家功夫学校交予木村来管理了。当然,在李小龙的有生之年里,他亦曾对伊诺山度等众弟子们说过:“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这名当时已年逾三十,性格却自卑、憨直的超级市场的小老板,最大的贡献便是帮助李小龙解决了授武场地问题。当木村把店铺背后的空地辟作临时 “武馆”,并加了有盖空间让李小龙摆放由香港运去的木人桩后,李小龙与一批学生便再也不用躲在公园角落或停车场内进行练习了。至于李小龙的首本武术著作《基本中国举法》内所用的设有木板墙的背景,便是当时的那个临时武馆。但是,事事讲术完美的李小龙并未因木村的倾心相助而放松对他的要求,尽管若对木村施加的压力过大会致使他退出或收回自己的场地,但李小龙的授武原则也是不容改变,他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掘木村的潜力,所以李小龙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这名弟子刻意优待或投鼠忌器。相反,他还不断地挑剔、责难和批评这名进度迟缓但却相当用心的“高龄”学生。年轻师傅的严厉与苛刻并未使木村退却,同期的一些师兄弟的抱怨亦未影响他的信心与决心。最终,是他的努力与勤学苦练帮他弥补了后天方面的不足,由于他可与小龙朝夕相处,故他可有条件得以理解李小龙的内心世界与武学精髓,这一切均使他迅速成长起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使木材知道了李小龙的良苦用心,因为李小龙是甘愿冒失掉授武场地之险而在对他实施攻心教学法亦即用强制手段来帮助木村摆脱心理障碍。当然,李小龙的这记"险把"的确收到了"双赢"的奇效。借此,他不但赢得了木材的终生忠诚的服膺,还成功地协助爱徒摆脱了昔日的心障,使其重建自信和人生观,并最终得以脐身于殿堂级的名师行列。李小龙当年之所以敬重木村,除了年龄及提供临时练武场地等方面的因素外,还因为木村当时便已是一位根基较稳和收入颇丰的小商人。由于木材颇具经营才能与商业头脑,因此,李小龙的第一家正式的武馆“振藩国术馆”便是在木村的直接策划与资助下,于1960年在西雅图唐人街的一间地下室正式开业的。这对当时经济相当困难,同时又处于发展初期的李小龙来说,确实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所以这家武馆一开业,他便任命木村武之为副馆长,以协助自己进行教学。而且很多时候,他都让木村去主教,而自己则站在旁边观看,木村有教错的地方时,他便及时给予纠正与讲解。这使得木村获益匪浅,从而在武学上迅速成长起来。木材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李小龙这一时期的功夫,而且学习了李小龙所倡导的教学训练方法。十多年后,中国功夫风靡世界,就是从这间在当时来说并不起眼的武馆开始的。现在木村大师仍然在西雅图开设着非盈利性质的“振藩俱乐部”,执著地传播着李小龙当年传授给他的技艺和哲学,并亲自担任“振藩截拳道核心”的第一顾问(该核心现共有两名顾问)。由于木村大师为截拳道事业乃至整个美国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于1990年获得“黑带群英殿”中的 “武术导师奖”(INSTRUCTOR OF ThE YEAR),该年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他一人获得此项殊荣,以感谢他所做出的一切。李凯谈到李凯,人们通常可能会感到较为陌生,实际上这与媒介的宣传有关。李恺师傅(Daniel Lee),出生于中国上海,10岁开始练习少林功夫和气功。13岁开始学习西方的拳击,经过多年勤奋训练,于1948年获旧中国全运会轻中量级拳击冠军。1952年到美国后,李恺继续他的电子工程学专业,于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作为资深工程师工作了31年,为无人太空飞行器设计数据控制系统,这些飞行器被发射到太阳系中。由于国内截拳道界对其知之甚少,加上只注重几位较为热门弟子的介绍,而较为务实的李凯大师却变得少为人知了。而另一个原因,李凯虽跟随了李小龙多年,但由于缺乏宗师亲自颁发的教练证书,因而说话便没有木村、伊诺山度及黄锦铭等人硬气。但作为李小龙五大嫡传名弟子之一,或四大华人名弟子之一,他的名气在世界截拳道界中也仅仅次于前述三人,并仅仅是排于黄锦铭之后。李凯先生早年曾是上海拳击队主力队员。旧上海的拳击曾代表了当时旧中国的最高水平,而当时的旧中国亦属亚洲拳击强国,故李凯先生的拳术水平亦应不俗。同时,李凯先生精通数种传统武功,一直对技击术感兴趣,是柔道棕带级,空手道黑带和李振藩亲传截拳道高级门徒。1966年,李恺跟随唐福林学习太极拳,唐福林是杨式太极拳第15代掌门人。为提高自己的功夫,他访问过台湾和中国内地,并拜了许多人为师,李恺是个中国通,他阅读原著来研究太极拳理论和哲学。李恺亦对中国中医很感兴趣,在洛杉矶东方医药大学业余学习七年中医,198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实习,1984年获东方医学博士。1988年入选美国《黑带》杂志“黑带群英殿”年度名人。李恺于1964年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上第一次见到李振藩。1967年,别人问李恺是否愿加入李振藩的洛杉矶唐人街振藩国术馆。因李振藩的功夫和学识在1964年给李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接受了别人邀请跟李振藩学习。由于李恺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艺,李振藩觉得他的理解力很强,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这是漫长而珍贵的友谊的开始。通过多幅照片可以看出李凯曾经系统地接受过李小龙的训练,而且很多照片都显示出他是在单独接受李小龙的私人教学,可见他跟李小龙的关系确非寻常。当然,其武道水平亦非一般,因为李小龙从不把时间浪费在庸才身上,而是专门培养高水平的武术家。现在,琳达已授权李凯同“核心”的全体人员一道去传播李小龙原有的武道艺术知识,现为“振藩截拳道”总会创会核心成员之一。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什么原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一)病原病毒,其中柯萨基病毒B6(1-6型)最常见,其他如柯萨基病毒A、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肝炎病毒等也可能致病。 (二)条件因子。当机体由于继发细菌感染(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发热、缺氧、营养不良、接受类固醇或放射治疗等而抵抗力低下时,可诱发发病。病毒性心肌炎有什么症状 病情轻重悬殊。轻症可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重型可出现严重的心律紊乱、充血性心力衰、心源性休克,甚至个别患者因此而死亡。大约有1/3以上病例在发病前1~3周或发病同时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咽痛、周身不适、腹泻、皮疹等症状,继而出现心脏症状如年长儿常诉心悸、气短、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疲乏感等。三个月以内婴儿有拒乳、苍白、紫绀、四肢凉、两眼凝视等症状。心力衰竭者,呼吸急促、突然腹痛、紫绀、浮肿等;心源性休克者,烦燥不安。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厥冷或末梢发绀等;发生窦性停搏或心室纤颤时可突然死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心室自身节律未建立前,由于脑缺氧而引起抽搐,昏迷称心脑综合征。如病情拖延至慢性期。常表现为进行性充血心力衰竭、全心扩大,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临床上常缺乏相应体征。 (一)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白细胞总数1~2万之间,中性粒细胞偏高。 2.血清酶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MB)、谷草转氨酶(COT)在病程早期可增高。超氧化歧化酶(SOD)急性期降低。 3.病毒分离。 4.抗体测定与病毒核酸检测 (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在急性期有多变与易变的物点,对可疑病例应反复检查,以助诊断。其主要变化为ST-T改变,各种心律紊乱和传导阻滞。 (三)X线检查。 心影正常或不同程度的增大,多数为轻度增大。若反复迁延不愈或合并心力衰竭,心脏扩大明显。后者可见心搏动减弱,伴肺淤血、肺水肿或胸腔少量积液。有心包炎时,有积液征。 (四)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就卧床休息到热退后3~4周,心影恢复正常,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应继续限制活动。一般重症患儿需卧床休息半年以上。 2.抗生素:虽对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无直接作用,但因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故在开始治疗时,均主张适当使用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VI)。 3.保护心肌。 (1)抗氧化剂的应用:①大剂量维生素C;②维生素E;③辅酶Q10。 (2)营养心肌的药物:①能量合剂。②极化液。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控制心力衰竭。 (四)抢救心源性休克。 (五)纠正严重心律心失常:心律失常的纠正在于心肌病变的吸收或修复。一般轻度心律失常如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多不用药物纠正,而主要是针对心肌炎本身进行综合治疗。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快速心律失常,严重传导阻滞都应迅速及时纠正,否则威协生命。 (六)病因治疗。 (七)其它:丹参注射液 6~8ml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或每天2~4ml,肌肉注射。有活血化瘀,改善心肌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1个多月以前,12岁的扬扬受了点凉,有点流鼻涕、打喷嚏,妈妈怕孩子耽误功课,就给他吃了点感冒药,过了几天,感冒症状“也消失”了。可是1个多星期后,扬扬出现头晕、心慌症状,还说胸口不舒服,躺在床上不愿起来。妈妈发现他面色很不好,连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心肌炎,要住院治疗。入院当天扬扬就出现休克症状,经过医生护士的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又在医院住了差不多1个月,医生才允许扬扬出院。 病毒性心肌炎总是以“感冒”为前驱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之初,常以“感冒”症状为先驱,如恶寒发烧、全身酸痛、嗓子疼、咳嗽,或吐泻等。经1—3周后,出现一系列心脏不适,如左侧胸痛、心慌、气短和头昏等。由于发病的多数是青少年,而且往往被家长或自己认为是普通感冒,一般都不引起重视,直到心跳症状严重时才想起上医院。所以,常常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使孩子出现心悸、乏力、苍白、多汗等症状,严重者可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尽管多数孩子可以在半年内逐渐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反复出现,迁延不愈,甚至呈慢性进展,反复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及早诊治是关键 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是一次性的,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健康(一般二至三周),严重的心脏明显扩大,血压显著下降,出现心脏衰竭,甚至在短时期内突然死亡。 多数小儿心肌炎的预后虽然良好,但前提是及早诊治。急性期应注意休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不发热,便过早地让其上学或活动,常会诱发病情骤变,一般需休息2周。同时家长应密切注意患儿的变化,如有心慌、憋气、烦躁不安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每天为孩子数4次脉搏,注意频率、强弱的变化,如果频率超过正常50%以上,有心率不齐时,也应及早看医生。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效的药物,中药黄芪、丹参静脉滴注可以改善症状,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充足的维生素B口服,对病儿也有益处。重症心肌炎需住院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有关,另外,年龄小、治疗晚、易复发者预后差,所以及早诊治是关键。家长“三查”及早发现病毒性心肌炎 感冒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一察色,由于病毒侵犯了心肌,影响了心脏的功能,使人体缺氧,孩子的烧虽说退了,但脸色总缓不过来,面色灰白,口唇发青发紫; 二察气,平时孩子精神很好,感冒后“打蔫”,总头昏没劲,动一下就气喘、胸闷、心慌; 三察脉,安静时孩子的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或超过120次,或跳几下后出现较长的间隙,这种过慢、过快和不规则的脉搏,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病毒性心肌炎关键在于预防,感冒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更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一旦出现上述用“感冒”不能解释的变化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精心护理不可少 心肌炎患儿需卧床休息2周。2周后安排适当的轻度活动,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太累,也不可一点不活动,这对孩子恢复和痊愈也不利。由于活动后病情会反复甚而加重,高龄儿童不要上学。同时,心肌炎引起的早搏需持续几年才会消失,此症状无特殊的治疗,注意休息和劳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是要消除患儿不必要的顾虑,定期去医院随访。 患儿的饮食要富于营养,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食牛奶、豆制品、鱼、胡萝卜等,不吃刺激性食品,为减轻心脏负担,应适当减少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可以保证充沛的维生素C及B的需要,可增强抵抗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通风时要防止对流,避免感冒,因为感冒会加重心肌炎,因此不要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家中有人感冒,应尽量隔离。 同时,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如果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时会很用力,从而影响心脏,加重病情。 精心、良好的家庭护理,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避免认识上的误区 心脏出现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 心脏早搏又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健康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或消化不良时均可出现早搏。功能性或良性早搏常出现于饭后及安静时,活动后早搏反而减少或消失。但如果是在运动后早搏明显增多,需上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发病前是否有明显发热及感冒、腹泻等病毒感染史及相应的化验和检查,再做出诊断。心肌酶谱高了就是病毒性心肌炎。 一般医院怀疑孩子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都会抽血检查心肌酶谱,尤其是检查肌酸激酶(CK)的心肌同功酶(CK-MB)和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受损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唯一依据,医生还会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以后会发展成为慢性心肌炎患者。 如果医院已经通过全面的检查明确了孩子的诊断,应了解孩子的病情轻、重程度。从全国性的大批病人的长期随访资料表明,一般经过2~6年的随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60%经数周或6个月内治疗即痊愈,不到40%经数年后痊愈或好转。只有极少数孩子(2%~3%)在患病过程中出现心脏扩大等重症症状导致死亡。可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是好的,只有少数遗留后遗症,如早搏,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而且大多是心肌修复时疤痕组织引起,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为之恐惧或担忧。都是别的网站拉来的。。。偶不是医生不指望你把分给我。。。希望对你的康复有用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北京口腔医学》是2009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核心期刊分为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两种,陕西医学属于统计源核心期刊,您如果评职称用的话,看看这本期刊是否在您省份要求的目录里,如果在的话,那评职称就管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不是中文核心,属于科技核心
不是。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赵阳医生没有卖哺光仪,只是给大家推荐说明哺光仪的用处而已,赵阳医生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会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因此不是。
这个方式主要是缓解眼睛的疲劳,对眼睛近视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自然是不能恢复的呢。如果说眼睛近视,已经影响了日常视物,那么是应该佩戴合适的眼镜予以矫正,另外还需要注意:1。不要用眼疲劳。具体的来说,就是不要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眼睛,注意休息,当然,做眼保健操也是放松眼睛的一种方法。2。控制孩子的屏幕时间。小孩子应该是活泼好动的,不要让孩子整天待在电视,电脑前面,大人有时间应该多带孩子出去散步或玩耍,户外活动的好处很多的。3。注意孩子看书写字的姿势,好习惯要从小养成。4。不论是学习还是看电视,都要控制时间,注意劳逸结合。5。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让孩子用脏手揉眼睛,告诉孩子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孩子自己自觉的爱护眼睛,因为大人不可能每一秒钟都注意着孩子的。6。饮食问题。不可以挑食,要合理搭配饮食,不可以暴饮暴食,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垃圾食品,胡萝卜和猪肝对眼睛是非常有好处的。7.及时补充视力营养素,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建议服用乐睛视力营养素,温水冲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孩子的近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年龄越小,越有可能控制或者改善。
关于医生所说的裸眼视力提高没有意义这一问题,本人最近刚好有被科普,可以来帮题主解答下。是这样的,根据眼科医生赵阳的解释——短期刺激能提高视力,但不一定持久也不一定能够控制眼轴。就是说,孩子有可能视力在提高,但是眼轴却还在增长,有些刺激方法就像题主说的按摩这种,需要大量时间和经济的投入,以此来提高视力其实跟戴眼镜类似。按摩治疗因为可以维持较好的视力,视力也就失去了警示的作用。看着孩子视力一天天见好,近视却有可能在隐匿的增长,⌄如果你不去监测眼轴的话,就发现不了。可能咱们通过按摩,眼周(穴位)微刺激,脑电刺激,视功能训练等方法提高视力,头1年或者更长时间效果还挺好,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看不清楚了,一测发现近视已经两三百度了。因为这些方法是有极限的,它并不能够把所有的孩子视力都长期维持在,超过极限的时候就掩盖不住了。所以说这种治疗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要提高孩子视力,还是要先搞清楚提高视力的主流方法有哪些。1.视力中心视力中心有真有假,判断真假主要看训练方式,一般来说就是做灵活度的训练,比如盯着运动的球或盯着一个移动的物体,这些算是比较靠谱的。镜OK镜也叫角膜塑形镜,就是硬的隐形眼镜,晚上戴,白天摘,佩戴一夜之后能够保证一整天会维持一个比较好的视力,长期使用能控制度数不会快速加深,有效率60%。但不根治,需要半年到1年换一副,缺点是容易引起角膜变形,角膜感染。然而若停止戴镜,眼睛又会缓慢地恢复原来的近视度数,白忙活。3.近视手术需要18岁以后才能做,而且有再次近视的可能。只是让角膜变成了凹透镜,眼睛的近视病变情况还是存在的。4.视力训练设备好的视力训练设备的原理和视力中心的训练是一样的,但它能够实时根据孩子眼部情况进行在家训练,值得推荐的是火眼睛晶E1pro,我家孩子刚上小学,就是用这款产品改善了假性近视。不仅有睫状肌训练——模拟远眺,也有屈光系统相关训练(视调节力、视灵敏度,对比度和眼脑配合的训练等)。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模式,比如8分钟的课间模式,15分钟的双眼训练模式。另外火眼睛晶E1pro今年还新拿了两个证书——VR技术视觉健康证书和德国莱茵TUV低蓝光认证。实力得到了认可,给人的感觉也更加靠谱!最后,也要提醒题主,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裸眼视力,眼轴也需要关注。虽然有个体差异,眼轴长的人也不一定度数就深,但是眼轴增长,度数一定是会增长的。
1、中华首席医学网:成立于2003年,2008年更名为首席医学网。由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投资创办,通过互联网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及服务的平台。
2、丁香园:原名《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丁香园医学主页》,始建于2000年7月23日,创办者李天天,是一个医学知识分享网站。
丁香园的诞生是为了给中国生命科学专业人士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一个情感交流的家园。截止2018年4月,丁香园拥有550万专业用户,包含200万医生用户,业务可大致分为医生端、大众/患者端、医疗机构端与商业服务端四个板块。
3、中国卫生人才网,是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管、北京卫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举办的专业性人才网站,中国首家最大、最权威、分公司最多的医疗卫生领域人力资源网站,专门面向全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人才招聘服务。
4、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
5、中华医学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医学杂志社)是以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为主要任务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出版机构,也是中华医学会对其所主办的各类医学期刊实施管理的重要业务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首席医学网
百度百科-丁香园
百度百科-维普资讯
百度百科-中国卫生人才网
中华医学网官网-《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一、Protein & Cell期刊历史以及定位 Protein & Cell创刊于本世纪初,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Nature集团负责海外发行,2012年首次被SCI收录。其编辑部位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内,曾长期被研究所学生作为所刊看待(类似于中科院遗传所的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其主编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生物物理所前所长饶子和院士。从其创刊背景来看,该杂志更多的聚焦于结构生物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杂志逐步成为了一本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其不仅发表生物物理学相关研究,也发表基础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乃至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内容。 其2012年首个影响因子为分, 2019年则已经上涨至分,而更惊人的是,预计今年6月份公布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可高达分 ,一举超过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这三本综合性期刊。鉴于目前的政治导向,扶持国产期刊成为了趋势。科技部发布的破四唯文件中,明确要求对科研评价采取代表作制度,而 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 。因而,国产期刊未来必然是科研人员争夺的焦点。 Protein & Cell作为的少有的国产高影响因子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稿。 局座说“颜值就是战斗力”。一个期刊的排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期刊的定位和专业性。该期刊排版清爽简介,非常现代,无论是字体还是整体版式设计,均是属于一流水准。而其每期的Cover,则隐隐有Cell系列子刊的风范。至少从美学角度讲,Protein & Cell是有办成高品质期刊的野心的。 二、Protein & Cell成长史 当然,就跟看人一样,不能只看外表,也要看内在的内涵。那么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Protein& Cell是如何用短短十年,在影响因子这一个指标上,超越创刊历史超过70年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从下表可以看到,以 2015年为节点,该杂志水涨船高,其增长速度远超我国GPD增长速度 ,就像做了火箭一样迅速从一个 3分杂志窜升为10分杂志 ,并正式超过IF 分的JCB。通过我们详细分析发现,该杂志影响因子的迅速提升,是由于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保持较低的发文量。例如,2018/2019两年,其article、review和letter的数目为174篇,而JCB则为523篇。在发文量较低的情况下,少数单篇引用超高的文章会显著提高影响因子,反过来说,这也是PNAS这种年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巨无霸杂志,其影响因子极其稳定的原因。 第二,大量刊发综述性文章。例如,2018/2019两年,其review的数目为38篇,篇均引用达到19次,直接贡献了的引用数。而JCB的综述贡献则为22%。而另一本综合性生物期刊Cell Reports则只发表了1篇综述,对总引用的贡献率只有。 第三,大量刊发研究性letter。一个研究性期刊为了健康发展,是不能完全依赖于综述性文章的。那么,如何同时提高研究型文章版面,又同时提高影响因子呢?JCR报告对于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是这样的:两年内该杂志发表的所有文献在第三年度的引用数字作为分子,所发表文献中article和review的数目作为分母,其比值则为影响因子。因此,如果说大量刊发review是从分子入手,那大量刊发letter则是从分母入手。Nature在改版前,曾有个栏目为letter,其刊发figure数目不超过4个的研究性文章,其不作为article计入分母。医学类期刊,例如Blood,则每年刊发接近5000篇meeting abstract,同样在贡献大量总引用的情况下,不影响分母的数值。因此,Protein & Cell发表了68篇letter,贡献了的总引用。 三、投稿建议 说了那么多,那么读者们最想问的核心问题肯定是:Protein & Cell到底值不值得投稿?小公子个人认为,虽然该期刊IF增长迅速是利用了IF的计算规则,但无论是从其文章内容还是排版设计来看,该期刊都有一个成长为优秀期刊的野心和潜力。合理利用IF计算规则,提高影响力,是国产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并没有什么上不得台面。而我们科研狗所关心的是,我们能否利用期刊的规则,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投稿该期刊,我认为有一下几点优势: 第一,国产血统,就是高贵。四个自信建设有一条就是文化自信,而掌握科研话语权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子方面。无论是科技部还是中科院文献中心,对国产期刊都是关怀备至。科技部要求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品的期刊分区,则将国产期刊强行抬升至1区,并为此创造出一个超越指数的指标。须知科学院1区理论上只包含该领域前5%的期刊,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老牌刊物或者CNS的子刊。连PNAS和NC都曾经因为这个规则给划分到2区。而JCR的一区则是该领域前25%的期刊,标准要宽松的多。很多学校,无论是招聘还是学生毕业,对于论文都有分区要求,有的要求科学院1区,有的要求JCR 1区。JCR 1区其实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科学院1区则基本上高不可攀。国产期刊,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科学院1区刊物的略轻松的途径。因此,从这方面讲,Protein & Cell值得投资。 第二,利用letter发高分杂志。我们前文提到,Protein & Cell利用letter提升了接近20%的影响因子,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呢?研究性Letter这种类型,其实并不多见,我们最长看到的就是改版之前的Nature。但Nature明确指出,letter和article在科学性上没有优劣之分,都是nature的研究性文章,letter相对而言只是在正文上figure更少,研究更简洁,但supplemental material则相当之多,甚至达到几十页,其是因为纸质杂志版面不够所导致的妥协性选择。而Protein & Cell的letter,经过我仔细查看,其收稿标准显著的低于article,其正文经常只有两张figure,附件里数据也相对较少,而其探讨的科学问题,则明显不如article那么热点。说服力的是,letter的平均引用数字也略低于article,更坐实了我们的推测。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对自己的工作完整性和创新型有信心,但热度或者深度可能略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试试该杂志的letter栏目。需要注意的是,该杂志的letter是纯研究性论文,而非单纯信件,因此完全符合各大高校的毕业要求。 第三,对国产研究极度友好。大家都知道,科研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竞争性行业,首先发表工作的人,基本上会获得所有的荣誉。投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大家都担心热点问题会被人抢发,或者因为政治因素发表碰壁。国家之所以扶持国产期刊,有一点就是掌握科研话语权,排除科研之外的因素对文章发表的影响。例如, 韩春雨事件中,国内外20名学者共同署名迅速以 Letter 形式在Protein & Cell发表了题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 。中山大学的黄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中修复引发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的文章,在国外杂志屡屡碰壁, 最后迅速发表于Protein & Cell,该作者也凭此当选了当年Nature杂志评选的年度科学人物 。 因此, 综合以上几点,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现实利益出发,Protein & Cell均有投资价值 。如果投稿老牌高分杂志不中,该杂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投稿体验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网友们的投稿体验吧,其数据来源于网友分享。 1. 经验分享:非常好的国产杂志!1.编辑非常专业! 整个编辑部响应速度特别快 !不管是送审还是返修都是3天内处理,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受影响。2.审稿周期2周,我们那篇3个审稿人,提的意见很专业,硬伤全被一一找出,连逗号全角半角错误都被发现了...(捂脸)。3.每期发表2-3篇左右的article,3-5篇的research letter。我们的文章开始投的article,审下来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最后改成letter发表。 2. 我们文章投过去3天送审, 审稿10天 ,审稿意见回来后2天就给了decision,效率特别高。3个审稿人,a和b提的意见普遍比较靠谱,让补的实验也算合理。我们当时就一个审稿人c比较tricky,让我们补了这个又补那个。。。。后来第二轮的时候编辑自己也写了一段意见,认为一篇文章讲好一个故事即可,没有让我们按审稿人c的意见继续补实验。 pc这个杂志article很少,大部分是letter。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的article,审下来被拒。后来补了一年实验又投,审下来还是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编辑问要不要改成letter发表。我们研究了一下近3年pc的letter,觉得水平也不错。2年硕士时光,能发一篇letter也算知足了,希望以后努力能发一篇article! 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