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有关耳鼻喉科的科技性论文

有关耳鼻喉科的科技性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耳鼻喉科的科技性论文

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表示我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护理毕业论文一篇!

摘要 :目的 研究观察品管圈对眼耳鼻喉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眼耳鼻喉科病区的患者8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实行品管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比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急救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加速患者康复。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管理质量;眼耳鼻喉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人们对于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能否保证优质的护理管理将严重影响医院整体医疗水平[1]。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2]。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3]。本次研究眼耳鼻喉科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部分报道整理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眼耳鼻喉科病区的`患者8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5例。对照组患者男211例,女19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长为1~14年,平均病程长为(±)年;白内障73例,翼状胬肉54例,其它眼病47例,鼻窦炎63例,鼻息肉81例,慢性扁桃体炎78例,其它耳鼻喉疾病9例。观察组男237例,女16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为(±)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长为(±)年;白内障77例,翼状胬肉64例,其它眼病63例,鼻窦炎81例,鼻息肉61例,慢性扁桃体炎55例,其它耳鼻喉疾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质量管理。观察者实施品管圈护理管。①组圈:根据眼耳鼻喉科病区的相关工作要求及部门人员构成情况组成品管圈,以科室高年资护士为主,由6~7人组成,共建立4个活动小组:整体护理组、病房管理组、急救管理组、护理文书组;②选出圈长:按投票选出组织负责人并对策划组织工作,组织成员依据工作责任划分具体职责,切实履行;在组织活动策划中重点做好要因分析、目标设定,并依次拟定相应对策;③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具体工作内容:患者日常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电话回访等;④目标设定:根据护理工作确定实施目的,做好人员工作分配,制定工作计划表,由每位圈员针对解决方案具体落实,由圈长监督实施过程并通过护理部配合,逐一落实各对策;⑤效果确认: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图表及具体数据表现;⑥总结成果;⑦制定完善计划:根据数据结果制定问题解决方案使品管圈得以循环进行。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急救管理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等[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合格率、病房管理合格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急救管理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医院感染合格率、出院后电话回访率、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三、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患者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越来越受重视,且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5]。而生活质量又与眼耳鼻喉的功能息息相关有效护理对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整体护理合格率为,高于对照组的(P<),说明品管圈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合格率。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的(P<),说明品管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见通过明确的责任划分落实护理工作以及制定好目标,最终有效提升病区护理管理质量,促使患者更好恢复。

在品管圈的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具体管理中需选对主题,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内部管理要鼓励圈员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价值[7]。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内部反省和再研究,总结问题并进行成果资料整理,推广成功经验,再进行下一步完善计划,使品管圈活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可持续开展并不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最终实现病区护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延锦,李青青.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04):124-126.

[2]陈丽纯,周煜峰,王羽.品管圈在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6(01):23-25.

[3]俞玲英,管学妹,庄丽萍,等.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在胸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5,07(01):73-76.

[4]李素琼,杨雪梅,何华,等.品管圈活动在病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04):267-267.

[5]李瑞艳,樊晶晶,王倩.品管圈活动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02(11):622-624,628.

[6]麻燕莲,滕振蕊,韦春妹.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电子护理病历缺陷率的效果观察[J].内科,2014,09(01):113-116.

ěr bí yān hóu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十九世纪前后,这些学科相继从内、外科中分化出来。耳科学发展较早,此后,咽喉科学、鼻科学也相继分化出来。约十九世纪中叶,耳鼻咽喉才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科。

耳的知识,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欧斯塔修(Eustachius,B.)、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科托诺(Cotugno,~1822)及斯卡帕(Scarpa,A. 1752~1832)初步奠定了耳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可以说是耳科学的开始。1546年英格拉西亚(Ingrassias,G. F. 1510~1580)发现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声音可以传到耳内; 同年,原始的气管切开术获得初步成功。156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欧斯塔修(Eustachius,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咽鼓管的详细论述(虽非他第一个发现),故迄今,咽鼓管又称为欧氏管。1724年凡尔赛的古约特(Guyot,E. G.十八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经口腔,又1741年英国外科学家克莱兰(Cleland,A.)经鼻腔进行咽鼓管插管分别取得成功,1640年班泽(Banzer)最初报道,他采用猪的膀胱内膜修补鼓膜。当时,以为若阻止耳内脓性病的自然病程,就会引起脑膜炎及脑脓肿,因而认为让耳脓自然流出是有益于病情的。以后抛弃了这种错误认识,手术治疗耳病的方法才得到更新。穆斯(Moos,~1895)是明确耳内化脓与颅内病变之间真正关系的医学家。直到1774年法国佩蒂特(Petit十八世纪)为引流中耳脓液,首先施行了乳突凿开术,以后德国贾塞(Jasser,J. )、菲利兹(Fielitz, J. G. 1785)、莱夫勒(Löeffler, A. )及丹麦科尔平(Kölpin, A. 1731~1801, 1796)也先后做了乳突手术,但这一重要手术此后竟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1801年库珀(Cooper,A. ~1843)试行了中耳炎的鼓膜穿刺术。

十九世纪,耳鼻喉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821年法国伊塔德(Itard,J. M. G. 1775~183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耳科疾病的论文,他用导管插入咽鼓管,研究确定了施行鼓膜穿刺术的条件。1825年音叉正式成为听力检查工具。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声学物理学的创立,经韦伯(Weber,A. 1829~1915)、林尼 (Rinne)、施瓦巴克(Schwarback)和波立特泽(Politzer,A. 1835~1920)改进补充,以及1870年约翰·卢凯(Johann Lucae)将声音的骨传导应用于临床的耳病诊断,音叉试验始成为临床重要测听方法之一。1851年科蒂(Corti,A. 1822~1888)发现了内耳螺旋器的构造。听觉适应与疲劳是达夫(Dove)于1857年首次报道的。十九世纪,对于鼓膜修补的治疗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1841年耶斯莱(Yearsley )用湿棉球填塞鼓膜穿孔来提高听力;1853年托因比(Toynbee,~1866)用橡皮片固定在银丝圈上制成人工鼓膜覆盖穿孔; 1876年罗萨(Rossa)用硝酸盐溶液和三氯醋酸溶液烧灼鼓膜穿孔边缘使之逐渐封闭愈合。爱尔兰人王尔德(Wilde)特别研究了中耳解剖,认为大多数耳疾患起自中耳。沃登(Warden,A.)是照明耳镜的发明者。耶斯莱(Yearsley)是英国第一位耳科专家,著有耳科专论,也是首先提出咽、鼻病可引起耳聋这一概念的医学家。特罗尔楚(Troeltsch, 1829~1890)是耳部解剖、病理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耳窥镜的介绍者,1861年著有《耳科病手册》,并成功地发展了乳突环鉆术。1861年法国的妇科学者美尼尔(Meniére, P. 1799~1862)发现一位少女月经时患感冒,突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重度眩晕发作,伴呕吐、耳鸣、耳聋、出汗、颜面苍白和步履蹒跚等症候群,五天后死亡,尸检证明有迷路出血,并肯定此症不同于脑出血,他首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因而对该症命名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当时对于耳科学从临床到理论的研究已较深入,由沃尔托利尼(Voltolini,F. E. ~1889)创办有《耳科学月刊》,托因比曾发表了一本包括从尸体制成的内耳的和中耳的约2,000个标本的解说录,特罗尔楚关于耳科学的论著曾先后七次出版。洛温伯格(Loewenberg,. 1836~1905)自1863年以来在巴黎专门从事耳科研究,先后发明了耳镜及咽鼓管插管新法。1869年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发表了关于鼓膜及听骨机能的研究,他的学生戈尔齐(Goltz,~1902)发表了关于半规管与身体平衡关系的论述。1865年波立特泽最早在照明下获得了详细的鼓膜象,1873年德国施瓦兹(Schwartz,~1900)等施行并记述了乳突凿开术及鼓膜穿刺术。以后布拉格的耳科诊所所长佐福尔(Zaufal,~1910)改进了耳科手术,使乳突凿开术简易化,成功地结扎了颈内静脉,并对急性中耳炎加以研究,证明致病菌有肺炎杆菌、双球菌等。从耳科临床的观点看,维也纳教授波立特泽一般被认为是当时的耳科领袖,著有《耳科手册》(1878)、《耳科学史》(1913)。1877年贝佐得(Bezold,~1908)对乳突炎进行了描述; 1893年德国施塔克(Stacke,L. 1859~1918)施行了槌骨、砧骨切除及中耳乳突手术。1894年斯坦(Stein,S.)发表了关于迷路机能的研究。

因为怕大量出血,扁桃体切除术进展缓慢,以后由于方法、技术的改进,经博斯沃思(Bosworth,~1925)等学者的努力,扁桃体摘除术得到发展。但当时认为,咽扁桃体是人体中不正常的组织,应该一律切除,因此扁桃体摘除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1828年菲西克(Physick,~1837)使用一种圈套式的扁桃体刀,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接着,由几位美国人连续发明了几种手术工具,例如,1832年马修斯(Matthews)和法内斯托克(Fahnestock,~?)发明了铲除式的扁桃体切除刀,扁桃体轮状刀也是在183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丹麦医生迈耶(Meyer)于1868年首先描述了增殖体肥大,1870年发表了《论鼻咽腔腺样增殖体》一文。经迈耶潜心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现了102例这方面的病例,他描述了一种儿童的所谓腺样体型(adenoid typus)面容,即口半张著,鼻唇沟变浅,上颌突出,牙列不整,硬腭高拱,还伴有鸡胸、耳聋、睡眠时鼾声发作,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最初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此症,后来他发现马来人有1%发病,1894年他游历到罗马的凡蒂宫,在绘画雕刻物中又发现了这种容貌。西蒙(Semon)在意大利某艺术馆曾发现费迪南(Ferdineat)一世的肖像画(1524年)就带有增殖体面容。

1829年巴宾顿(Babington,. 1794~1866)设计并开始使用喉镜观察声门,但很不完善。1837年利斯特(Lister,~1847)对声门形态也进行了初步观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喉镜、可卡因麻醉及X线的应用,喉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1854年西班牙声乐教师加西亚(Garcia,~1906)在巴黎独自发明了喉镜,他想观察唱歌时声带的位置,便成功地使用两个牙科小镜子检查了自己的喉头,1857年特克(Türck,L. 1810~1868)在维也纳曾发表关于他所发明的喉镜的文章,他在尸体和患者身上,利用太阳光线检查喉头并研究声带运动。当时对于加西亚和特克究竟谁是喉镜的优先发明者曾引起了一场争论。1858年查尔麦克(Czermak,. 1828~1873)对喉镜进行了改进,并在维也纳医学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自己声带的报道。以后斯托克(Stoerk,~1899)及格林(Green,H. 1802~1866)将喉镜检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860年特劳贝(Traube,~1876)首先发表动脉瘤压迫引起喉返神经 *** 病例;1870年以后格哈特(Gerhardt,~1902)详细研究了吉带麻痹现象、喉炎、喉梅毒等。1881年西蒙和罗森巴克(Rosenback)在论著中阐明了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完全性)与声带麻痹之间的关系;1884年佛郎克(Frenck,.)完成了喉头摄象。喉头手术是1861年布劳斯(Brous,V. von.)最先获得成功,他首次做了从口腔切除喉肿瘤的手术:他的弟弟患喉肿瘤,不忍心做喉切开术,布劳斯先用探子每天训练他,使其消除咽反射,然后用钳子钳除了喉息肉。自从1884年发现可卡因麻醉剂后,始在局部麻醉下开展了喉内手术疗法。斯托克致力于喉的研究,曾参加编写喉科教科书,1887年论述了喉摘除术,1893年记述了喉头癌肿,1899年描述了咽喉淋巴肉瘤;伊桑伯特(Isambert,E. 1827~1876)论述了喉结核,西蒙曾论述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恶变问题以及喉瘤早期诊断和根治法。1856年凯伯利(Koeberlé,A. M.) 曾建议全喉摘除术。1866年沃森(Watson,H.)为喉梅毒患者施行过此术。1873年比尔罗斯(Billroth,~1894)又成功地施行了这种手术,并于次年提出书面报道。至1886年,这一手术已被多次实施并记述。1864年,埃尔斯伯格(El *** erg)第一个做了喉癌手术。先做了喉内手术,但不久复发,以后比尔罗斯也做过这方面的手术,术后八个月复发; 他的助手索伦森(Sörensen,G.)对全喉切除术加以改进,使死亡率下降。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1922)发明了直达喉镜。1873年成立了纽约喉科学会,1880年创办了喉科杂志。

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鼻息肉绞断术的创始者片仓元周(鹤陵1751~1822)于1794年用三根丝线伸于笔杆内,一端露出来套住息肉,然后进行绞断,取得成功。1805年罗伯逊(Robertson,A. 1739~1809)始创造了现在使用的绞断器。鼻镜的发明是1807年由博津尼(Bozzini,P. 1773~1809)开始的,1859年由查尔麦克(Czermak,J. N.)进行了改进。直到1880年之后,由于可卡因麻醉法的发明,圈套器等鼻腔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进,以及苛性药和烙器疗法的更新,使得鼻科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1885年洛温伯格对臭鼻症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臭鼻症的特殊细菌。1855年锡尔(Theile)认识到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情况,但当时尚乏人研究此病的病因、类型。1882年哈特曼(Hartmann,A. 1849~1931)、彼得森(Petersen,J. J. 1840~1912)等人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以后克里格(Krieg,R. 1848~1933)(1889)、邦宁汉斯(Bonninghaus 1899)、弗里尔(Freer,O. T. 1903)以及基利安(Killian,~1921)(1904)分别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1892年波蒂奎特(Potiquet,F. A. 1849~?)根据莫干尼的观点,认为这种畸形除因鼻梁受伤外,还和青少年时期面骨发育有关。首次对额窦炎施行外科手术的是基利安;1893年格鲁尼沃尔德(Grünewald,~?)对鼻内化脓症首次施行手术。1895年斯托克记述了鼻病的颅内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是历史悠久的急症手术,在十六世纪已经能做原始的气管切开。后经不断完善,逐步应用于临床,1825年图尔的布雷托诺(Brétonneau,~1862)为了治疗白喉,首次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术。1856年法国鲍丘特(Bouchut,E. 1818~1891)在巴黎首次对格鲁布(哮吼)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他用套管样的小管放在喉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未能代替切开术;1884年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1841~1898)在纽约第一次实施喉插管成功,经过四年试验,制成了一种使人满意的器械。几年后,插管术经不断的革新,终于取得了决定性成功。1897年德国基利安首次将气管镜检查法应用于临床,从而可以自呼吸道窥见气管。他用一个直管送入气管内,给一位六十三岁的男病人取出右侧支气管内鱼骨,成为当时轰动医界的新闻。以后他曾在伦敦世界耳鼻喉科学大会上,宣读了直达气管检查法的论文。

食道内窥镜检查法发展较晚。德索谬萨克斯(Desomeaus)于1853年曾用制成的尿道镜试用于食道检查,但未成功。1868年库斯摩尔(Kus *** oul,A. 1822~1902)在街上发现一位吞刀艺人的 *** 正适合直管送入食道内,成功地进行了食道检查法,到了1881年由米寇里兹(Mikǔliz)完成了食道镜检查法。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曾用压舌板窥视到喉部,但成功者很少。

[1]谢强,何兴伟. 耳鼻咽喉疾病常用刺灸法[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2011:9.[2]谢强,邓琤琤,杨淑荣,刘文杰,操建,张英,何兴伟,廖为民.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120例疗效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4.[3]谢强,陈丹,龙平,陶波. 消肿散结利喉饮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干预及声学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4]谢强,陈丹,陶波,艾长生,何兴伟,廖为民. 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5]谢强. 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历史源流简述[A].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4.[6]谢强. 针灸疗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探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0:2.[7]谢强,魏小明,周思平.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初探[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2.[8]谢强,黄冰林,周思平. 论江西盱江流域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3.[9]谢强,邓峥峥,杨淑荣,刘文杰,操建. 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120例的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3.[10]谢强. 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07:4.[11]谢强,任元元,李唯钢,胡启煜.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为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03:15-16+21.

耳鼻喉科技性论文

ěr bí yān hóu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十九世纪前后,这些学科相继从内、外科中分化出来。耳科学发展较早,此后,咽喉科学、鼻科学也相继分化出来。约十九世纪中叶,耳鼻咽喉才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科。

耳的知识,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欧斯塔修(Eustachius,B.)、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科托诺(Cotugno,~1822)及斯卡帕(Scarpa,A. 1752~1832)初步奠定了耳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可以说是耳科学的开始。1546年英格拉西亚(Ingrassias,G. F. 1510~1580)发现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声音可以传到耳内; 同年,原始的气管切开术获得初步成功。156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欧斯塔修(Eustachius,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咽鼓管的详细论述(虽非他第一个发现),故迄今,咽鼓管又称为欧氏管。1724年凡尔赛的古约特(Guyot,E. G.十八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经口腔,又1741年英国外科学家克莱兰(Cleland,A.)经鼻腔进行咽鼓管插管分别取得成功,1640年班泽(Banzer)最初报道,他采用猪的膀胱内膜修补鼓膜。当时,以为若阻止耳内脓性病的自然病程,就会引起脑膜炎及脑脓肿,因而认为让耳脓自然流出是有益于病情的。以后抛弃了这种错误认识,手术治疗耳病的方法才得到更新。穆斯(Moos,~1895)是明确耳内化脓与颅内病变之间真正关系的医学家。直到1774年法国佩蒂特(Petit十八世纪)为引流中耳脓液,首先施行了乳突凿开术,以后德国贾塞(Jasser,J. )、菲利兹(Fielitz, J. G. 1785)、莱夫勒(Löeffler, A. )及丹麦科尔平(Kölpin, A. 1731~1801, 1796)也先后做了乳突手术,但这一重要手术此后竟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1801年库珀(Cooper,A. ~1843)试行了中耳炎的鼓膜穿刺术。

十九世纪,耳鼻喉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821年法国伊塔德(Itard,J. M. G. 1775~183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耳科疾病的论文,他用导管插入咽鼓管,研究确定了施行鼓膜穿刺术的条件。1825年音叉正式成为听力检查工具。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声学物理学的创立,经韦伯(Weber,A. 1829~1915)、林尼 (Rinne)、施瓦巴克(Schwarback)和波立特泽(Politzer,A. 1835~1920)改进补充,以及1870年约翰·卢凯(Johann Lucae)将声音的骨传导应用于临床的耳病诊断,音叉试验始成为临床重要测听方法之一。1851年科蒂(Corti,A. 1822~1888)发现了内耳螺旋器的构造。听觉适应与疲劳是达夫(Dove)于1857年首次报道的。十九世纪,对于鼓膜修补的治疗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1841年耶斯莱(Yearsley )用湿棉球填塞鼓膜穿孔来提高听力;1853年托因比(Toynbee,~1866)用橡皮片固定在银丝圈上制成人工鼓膜覆盖穿孔; 1876年罗萨(Rossa)用硝酸盐溶液和三氯醋酸溶液烧灼鼓膜穿孔边缘使之逐渐封闭愈合。爱尔兰人王尔德(Wilde)特别研究了中耳解剖,认为大多数耳疾患起自中耳。沃登(Warden,A.)是照明耳镜的发明者。耶斯莱(Yearsley)是英国第一位耳科专家,著有耳科专论,也是首先提出咽、鼻病可引起耳聋这一概念的医学家。特罗尔楚(Troeltsch, 1829~1890)是耳部解剖、病理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耳窥镜的介绍者,1861年著有《耳科病手册》,并成功地发展了乳突环鉆术。1861年法国的妇科学者美尼尔(Meniére, P. 1799~1862)发现一位少女月经时患感冒,突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重度眩晕发作,伴呕吐、耳鸣、耳聋、出汗、颜面苍白和步履蹒跚等症候群,五天后死亡,尸检证明有迷路出血,并肯定此症不同于脑出血,他首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因而对该症命名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当时对于耳科学从临床到理论的研究已较深入,由沃尔托利尼(Voltolini,F. E. ~1889)创办有《耳科学月刊》,托因比曾发表了一本包括从尸体制成的内耳的和中耳的约2,000个标本的解说录,特罗尔楚关于耳科学的论著曾先后七次出版。洛温伯格(Loewenberg,. 1836~1905)自1863年以来在巴黎专门从事耳科研究,先后发明了耳镜及咽鼓管插管新法。1869年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发表了关于鼓膜及听骨机能的研究,他的学生戈尔齐(Goltz,~1902)发表了关于半规管与身体平衡关系的论述。1865年波立特泽最早在照明下获得了详细的鼓膜象,1873年德国施瓦兹(Schwartz,~1900)等施行并记述了乳突凿开术及鼓膜穿刺术。以后布拉格的耳科诊所所长佐福尔(Zaufal,~1910)改进了耳科手术,使乳突凿开术简易化,成功地结扎了颈内静脉,并对急性中耳炎加以研究,证明致病菌有肺炎杆菌、双球菌等。从耳科临床的观点看,维也纳教授波立特泽一般被认为是当时的耳科领袖,著有《耳科手册》(1878)、《耳科学史》(1913)。1877年贝佐得(Bezold,~1908)对乳突炎进行了描述; 1893年德国施塔克(Stacke,L. 1859~1918)施行了槌骨、砧骨切除及中耳乳突手术。1894年斯坦(Stein,S.)发表了关于迷路机能的研究。

因为怕大量出血,扁桃体切除术进展缓慢,以后由于方法、技术的改进,经博斯沃思(Bosworth,~1925)等学者的努力,扁桃体摘除术得到发展。但当时认为,咽扁桃体是人体中不正常的组织,应该一律切除,因此扁桃体摘除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1828年菲西克(Physick,~1837)使用一种圈套式的扁桃体刀,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接着,由几位美国人连续发明了几种手术工具,例如,1832年马修斯(Matthews)和法内斯托克(Fahnestock,~?)发明了铲除式的扁桃体切除刀,扁桃体轮状刀也是在183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丹麦医生迈耶(Meyer)于1868年首先描述了增殖体肥大,1870年发表了《论鼻咽腔腺样增殖体》一文。经迈耶潜心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现了102例这方面的病例,他描述了一种儿童的所谓腺样体型(adenoid typus)面容,即口半张著,鼻唇沟变浅,上颌突出,牙列不整,硬腭高拱,还伴有鸡胸、耳聋、睡眠时鼾声发作,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最初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此症,后来他发现马来人有1%发病,1894年他游历到罗马的凡蒂宫,在绘画雕刻物中又发现了这种容貌。西蒙(Semon)在意大利某艺术馆曾发现费迪南(Ferdineat)一世的肖像画(1524年)就带有增殖体面容。

1829年巴宾顿(Babington,. 1794~1866)设计并开始使用喉镜观察声门,但很不完善。1837年利斯特(Lister,~1847)对声门形态也进行了初步观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喉镜、可卡因麻醉及X线的应用,喉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1854年西班牙声乐教师加西亚(Garcia,~1906)在巴黎独自发明了喉镜,他想观察唱歌时声带的位置,便成功地使用两个牙科小镜子检查了自己的喉头,1857年特克(Türck,L. 1810~1868)在维也纳曾发表关于他所发明的喉镜的文章,他在尸体和患者身上,利用太阳光线检查喉头并研究声带运动。当时对于加西亚和特克究竟谁是喉镜的优先发明者曾引起了一场争论。1858年查尔麦克(Czermak,. 1828~1873)对喉镜进行了改进,并在维也纳医学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自己声带的报道。以后斯托克(Stoerk,~1899)及格林(Green,H. 1802~1866)将喉镜检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860年特劳贝(Traube,~1876)首先发表动脉瘤压迫引起喉返神经 *** 病例;1870年以后格哈特(Gerhardt,~1902)详细研究了吉带麻痹现象、喉炎、喉梅毒等。1881年西蒙和罗森巴克(Rosenback)在论著中阐明了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完全性)与声带麻痹之间的关系;1884年佛郎克(Frenck,.)完成了喉头摄象。喉头手术是1861年布劳斯(Brous,V. von.)最先获得成功,他首次做了从口腔切除喉肿瘤的手术:他的弟弟患喉肿瘤,不忍心做喉切开术,布劳斯先用探子每天训练他,使其消除咽反射,然后用钳子钳除了喉息肉。自从1884年发现可卡因麻醉剂后,始在局部麻醉下开展了喉内手术疗法。斯托克致力于喉的研究,曾参加编写喉科教科书,1887年论述了喉摘除术,1893年记述了喉头癌肿,1899年描述了咽喉淋巴肉瘤;伊桑伯特(Isambert,E. 1827~1876)论述了喉结核,西蒙曾论述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恶变问题以及喉瘤早期诊断和根治法。1856年凯伯利(Koeberlé,A. M.) 曾建议全喉摘除术。1866年沃森(Watson,H.)为喉梅毒患者施行过此术。1873年比尔罗斯(Billroth,~1894)又成功地施行了这种手术,并于次年提出书面报道。至1886年,这一手术已被多次实施并记述。1864年,埃尔斯伯格(El *** erg)第一个做了喉癌手术。先做了喉内手术,但不久复发,以后比尔罗斯也做过这方面的手术,术后八个月复发; 他的助手索伦森(Sörensen,G.)对全喉切除术加以改进,使死亡率下降。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1922)发明了直达喉镜。1873年成立了纽约喉科学会,1880年创办了喉科杂志。

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鼻息肉绞断术的创始者片仓元周(鹤陵1751~1822)于1794年用三根丝线伸于笔杆内,一端露出来套住息肉,然后进行绞断,取得成功。1805年罗伯逊(Robertson,A. 1739~1809)始创造了现在使用的绞断器。鼻镜的发明是1807年由博津尼(Bozzini,P. 1773~1809)开始的,1859年由查尔麦克(Czermak,J. N.)进行了改进。直到1880年之后,由于可卡因麻醉法的发明,圈套器等鼻腔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进,以及苛性药和烙器疗法的更新,使得鼻科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1885年洛温伯格对臭鼻症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臭鼻症的特殊细菌。1855年锡尔(Theile)认识到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情况,但当时尚乏人研究此病的病因、类型。1882年哈特曼(Hartmann,A. 1849~1931)、彼得森(Petersen,J. J. 1840~1912)等人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以后克里格(Krieg,R. 1848~1933)(1889)、邦宁汉斯(Bonninghaus 1899)、弗里尔(Freer,O. T. 1903)以及基利安(Killian,~1921)(1904)分别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1892年波蒂奎特(Potiquet,F. A. 1849~?)根据莫干尼的观点,认为这种畸形除因鼻梁受伤外,还和青少年时期面骨发育有关。首次对额窦炎施行外科手术的是基利安;1893年格鲁尼沃尔德(Grünewald,~?)对鼻内化脓症首次施行手术。1895年斯托克记述了鼻病的颅内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是历史悠久的急症手术,在十六世纪已经能做原始的气管切开。后经不断完善,逐步应用于临床,1825年图尔的布雷托诺(Brétonneau,~1862)为了治疗白喉,首次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术。1856年法国鲍丘特(Bouchut,E. 1818~1891)在巴黎首次对格鲁布(哮吼)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他用套管样的小管放在喉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未能代替切开术;1884年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1841~1898)在纽约第一次实施喉插管成功,经过四年试验,制成了一种使人满意的器械。几年后,插管术经不断的革新,终于取得了决定性成功。1897年德国基利安首次将气管镜检查法应用于临床,从而可以自呼吸道窥见气管。他用一个直管送入气管内,给一位六十三岁的男病人取出右侧支气管内鱼骨,成为当时轰动医界的新闻。以后他曾在伦敦世界耳鼻喉科学大会上,宣读了直达气管检查法的论文。

食道内窥镜检查法发展较晚。德索谬萨克斯(Desomeaus)于1853年曾用制成的尿道镜试用于食道检查,但未成功。1868年库斯摩尔(Kus *** oul,A. 1822~1902)在街上发现一位吞刀艺人的 *** 正适合直管送入食道内,成功地进行了食道检查法,到了1881年由米寇里兹(Mikǔliz)完成了食道镜检查法。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曾用压舌板窥视到喉部,但成功者很少。

护理工作的好坏能直接影响病人的恢复,耳鼻咽喉科的病人也不例外。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耳鼻喉科儿童诊疗中的对策及护理

【摘要】探讨耳鼻喉科护士在临床护理针对儿童患者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对儿童耳鼻咽喉诊疗中常见的心态、不同心理特点、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应对,加强治疗前中后的心理护理,使患儿配合诊疗,营造了良好的就诊疗条件,才能确保把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护理落到实处,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耳鼻喉科诊疗;心理护理

由于耳鼻喉科治疗范围较多,凡牵涉耳鼻咽喉的检查及治疗如: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障碍,耳道异物,急性会厌炎,气管异物,喉阻塞,鼻腔异物,鼻出血等都要在耳鼻喉科诊治。我院在开展优质的护理是对于患者的尊重、理解、同情和关爱,在进行护理服务中注重礼貌、礼仪、礼节,讲究仪表、言谈,执行规范操作,是护士工作主动、热情、周到服务的外在表现,是患者在精神上能感受到的服务[1]。 在护士临床护理应着重关注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哭闹等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将护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因此在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使其在诊疗过程中配合治疗,对治愈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患儿心理特点

儿童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但活泼好动,情感表露外显,注意力易转移,适应能力强,但缺乏抑制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诊疗的接受力是不同的,对诊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患病儿童的主要心理是恐惧。Frankly心理学分类法[2]:I度: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哭闹,暴躁,恐惧,不张口及其他拒绝反应;Ⅱ度:有拒绝反应***—***,负反应,不接受治疗,不愿意治疗,不配合治疗,但不像I度有强烈的抵抗;例如不高兴,抱消极态度;Ⅲ度:配合反应***+***,接受治疗,但和医生讲条件;Ⅳ度:配合反应很好***++***,对医生很信赖,表现出愉快,高兴。护士在治疗中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

2.恐惧的原因分析

对环境的认知。在初诊的患儿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儿科的治疗经历的,因此,进入医院患儿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看到陌生的医护人员和诊台上的器械,听到诊室里其他孩子的哭闹声,就更增加恐惧的程度。

医护人员的影响。患儿见到医护人员等家人以外的人,都会心生恐惧,尤其有过治疗经历的如输液,采血等,当再次见到护士,医生或穿白大衣的工作人员,就有恐惧的心理反应。

对仪器和器具的恐惧。由于患儿对治疗不理解,加之对治疗手段的不确定,即不知道可引起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增加了恐惧感。在耳鼻喉科的治疗中,患儿最恐惧,反应最强烈的是鼻负压吸引置换,其次是波士球咽鼓管吹张。

家长的情绪对儿童的影响。陪护家长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反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家长接受过治疗或对治疗的认知程度较高,那么患儿的反应就倾向于配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治疗的态度不确定,犹豫不决则患儿哭闹就对家长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动摇治疗的决心。如果家长的情绪激动,吓斥孩子,也会增加患儿的恐惧。

3.治疗前中后的护理

治疗前的护理。为了达到患儿配合治疗目的,护士在治疗前先向患儿和家长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然后家长再用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治疗的目的;另一个做法是将患儿集中治疗,让有治疗经历的孩子先做治疗,让初治的孩子在旁边观看,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治疗中的护理。做治疗的时候,大孩子在护士的指导下会主动配合护士做准备工作,而小一些的孩子则需要护士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例如:先询问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幼儿园等等,通过聊天,松弛他的情绪,再可以让孩子用手或脸感受—下波士球或橄榄头,以及用滴管将药液滴在脸上,让其感受一下,从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愉快的接受治疗。

治疗后的护理。患儿完成治疗后,护士应对其表现给予表扬,必要时可将表扬扩大化,这对继续治疗和开展下一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对患儿讲:“你是今天最勇敢的孩子,我会告诉其他小朋友的,我还会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老师的。”等等。

4.护士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护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高尚的科学技艺。护理人员首要的任务是通过言行与交往为病人创造一个愿意治疗,保持良好合作的心理状态。[2]护士面对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咽部异物***鱼刺***的病例,护士能做的最主要的是让患儿张口,以配合医生探明鱼刺的部位,这是用语言或者强制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的。而且压舌板一进***腔,患儿只有吸允的动作,不张口。这时护士就采用奶瓶配合治疗,即在压舌板进***腔后,示意患儿看见奶瓶,这时患儿就会有要奶吃的意向,自然的张口,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工作中,护士可以用患儿熟悉的易于理解的语言对其进行疏导,安抚,松弛紧张的情绪,使其对治疗过程有简单的认知,增加安全感;还可用肢体接触来沟通:如握手,抚摩患儿的脸,赞美起眼睛大而明亮等,使其有被关爱,被喜欢的感觉,会主动配合治疗。曾经有一位四岁的小女孩拒绝做鼻负压吸引置换治疗,护士就和她坐在一起,挨得很近,并拉者她的手,用很小的声音与她交流,把治疗的过程讲述一遍,结果小女孩就主动接受治疗了。护士不仅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还要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多鼓励,少批评,用“软硬兼施”的方法使其配合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以免为再次治疗留下恐惧的心理体验[3]。

5.结论根据对患儿进行行为状况的判断,给患儿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强呼叫真诚与爱心来关爱每一个患儿,绝大多数患儿均能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态度,与护士结下友情,并使护理、治疗等工作能够较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优质护理的指征: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1-643.?

[2]马文元,姜潮,医学心理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270?

[3]高蔚虹,儿童牙病诊疗中的人文关怀[J].医学与哲学杂志,2008,4:66

>>>下页带来更多的下载

[1]谢强,何兴伟. 耳鼻咽喉疾病常用刺灸法[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2011:9.[2]谢强,邓琤琤,杨淑荣,刘文杰,操建,张英,何兴伟,廖为民.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120例疗效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4.[3]谢强,陈丹,龙平,陶波. 消肿散结利喉饮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干预及声学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4]谢强,陈丹,陶波,艾长生,何兴伟,廖为民. 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5]谢强. 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历史源流简述[A].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4.[6]谢强. 针灸疗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探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0:2.[7]谢强,魏小明,周思平.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初探[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2.[8]谢强,黄冰林,周思平. 论江西盱江流域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3.[9]谢强,邓峥峥,杨淑荣,刘文杰,操建. 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120例的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3.[10]谢强. 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07:4.[11]谢强,任元元,李唯钢,胡启煜.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为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03:15-16+21.

有关耳鼻喉科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广东省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的时间和筛查数量的增长,如何加强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婴幼儿的追踪随防、诊断干预和康复管理,成为实施听力筛查医院和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面临的问题,手工录入资料、文档管理给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带来大量繁锁的工作量,而且越来越不适应其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和加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自2011年8月至今,中山市中医院及十一所县医院推广应用了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现将应用此系统前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2010年7月以来中山市中医院产科和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十一所镇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月?2011年7月应用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前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29657例(59314耳),2011年8月?2012年8月应用该系统后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31169例(62338耳)。

听力筛查及诊断程序所有新生儿出生后3天至出院前(NICU高危儿出院前)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时进行第一次诊断,6月龄时行第二次诊断,诊断为听力障碍婴儿6月龄时实施干预康复。应用该系统前所有资料进行手工登记和文档管理,基础资料和登记输入资料包括:母亲或新生儿姓名、新生儿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初筛、复筛结果、高危因素、诊断、干预时间和手段、详细地址及有效的联系电话等。应用该系统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录入上述资料。

听力筛查方法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的应用

听力筛查和诊断仪器仪器中山市中医院使用美国algoSi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镇级医院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常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应用美国NicoletVikingQuest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加拿大VivosonicVivoLinkintegrity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仪、丹麦MADSEN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美国GSI61纯音测听仪、美国GSITympStar声导抗仪进行听力学诊断。

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①录入或自动导入新生儿基础资料;②听力筛查诊断干预结果管理;③自动随访短信管理;④筛查中心和各医院分级权限管理;⑤转诊和远程会诊管理;⑥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和上报功能。

统计学方法对使用该系统前后的听力筛查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前后初筛和复筛情况,使用系统后初筛率、复筛率明显提高,初筛失访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转诊、诊断和干预情况,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明显提高,诊断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统计报表、随访时间和随访费用情况使用系统前只能依赖手工统计月报、季报、年报,耗时且易出现手工计算的统计错误,也无法实时监控。使用系统后,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只需点击鼠标后就可以得出所需报表的真实数据,系统随访信息的实时发放减少了电话通知的时间和费用。应用该系统前手工登记输入基础资料4分钟/人,应用系统后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可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省时3分钟/人,统计报表每份节省4小时,随访费用节省元/人,随访时间节省2分钟/人。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建立运转良好的区域性网络系统,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数据保存与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真实有效的客观数据。因此使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搭建了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听力筛查医院的沟通平台,可以快捷掌控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并完整地记录新生儿、婴幼儿的基本资料,为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临床科研提供完整的数据;该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可以随时准确上报,网络的实时监控和对数据的全面综合分析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该系统升级后的导入功能可以直接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减少了应用系统前的手工登记及管理的繁琐、耗时。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系统后节省了资料输入、登记和统计报表的时间,减少了随访的时间和费用。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统计功能较之前的手工统计方法显着降低了劳动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新生儿听力初筛率提高,因使用系统后,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通过每月报表可监控初筛医院,除少数新生儿因经济困难未能接受筛查和病情严重转院外,绝大多数新生儿都能接受筛查,但仍低于上海市的初筛率,说明本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使用该系统后初筛失访率下降了,第一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12%,第二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失访率低于唐向荣等人的报道。失访的原因大多为电话变更、外地民工带小孩回老家,也有极少数家长拒绝随访。转诊率和随访率的提高以及失访率的降低有赖于听力筛查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该功能每天可搜索出三天内应复查者的名单并提前信息通知,让家长得到及时准确的复查信息。

参与本研究的部分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无专人负责跟踪随访导致转诊率低,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从使用前的提高到。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医院通过双联转诊单和系统信息的双重保障,加上诊断结果通过网络系统实时回报听力筛查医院,使该院能及时跟踪、督促仍未到诊断中心诊断的婴幼儿,使诊断中心和听力筛查医院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转诊率和诊断率。

使用该系统前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只是“被动接诊”,定期为基层医院做技术指导,难以统筹管理。使用该系统后诊断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期听力筛查技术网络培训,同时系统的专家会诊平台可通过网络会诊使疑难病例能及时得到诊断和干预康复指导,从而提升了诊断中心的诊断水平,从文中结果看,第一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12%,第二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另外,因为该系统的户籍管理程序使本市的听障患儿资料能及时上报给残联,使其能享受残联的听力障碍抢救康复补助政策,从而使干预率从使用系统前的提升到使用后的。

听力筛查系统详细记录了筛查、诊断结果及通知随访信息的发放时间,同时家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后会收到系统自动发放的筛查结果短信和对听力筛查诊断结果的分析解释,凭信息网址可登陆系统的听力筛查健康教育栏,增加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了初筛率、复筛率、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降低了失访率,系统清晰的流程管理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出生时没能及时诊断,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造成了失聪。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现有研究结果与此相仿,我国现有0~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儿童在出生后3年,尤其是第一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由于听觉障碍使大脑得不到有效声刺激,则意味着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将严重影响患儿言语、认知和情感发育,不但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呀呀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将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因此,对我国所有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是指外界声刺激通过外耳道和中耳传到耳蜗,外毛细胞受到刺激并主动释放能量,逆传到外耳,由探头接收并由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结果。本文主要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两次筛查均未通过者及时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另外,鉴于耳声发射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寻求最佳时机和方案,以减少假阳性率及重复筛查工作,减少家长对假阳性结果的疑虑和不安,提高筛查效率。

1、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2006年05月01日~2008年0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第二次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24名,男202名,女122名,

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生产的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对2236名新生儿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于出生42d进行复筛。DPOAE采用两个不等强度L1=65dBspl,L2=55dBspl纯音的£1、£2为刺激声,f1:£2=1:。耳蜗内部外毛细胞对测试信号做出的反应,称为畸变产物,即DP;耳道内的平均噪声级,称为噪声平台,即NF。各频率上畸变产物(DP)点与噪声平台(NF)点间的差值为信噪比。共有2000Hz,3000Hz,4000Hz3个频率。测试模式:(1)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上或其上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通过),且信噪比大于10dB,则测试结果记分为PASS(通过)。(2)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的下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转介),则测试结果记分为REFER(转介)。(3)3个反应中至少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噪声),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4)如果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5)测试结果显示ABORT(失败),不能表明此测试的结果是PASS还是REFER,应再做一次新的测试。测试结果在筛查仪上显示PASS,即为通过;如结果显示REFER、NOISE,均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需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单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在筛查的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筛查时间,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33个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

测试方法(1)测试时间:一般在3d或3d以后,最好在喂奶和换尿布后。(2)测试体位:检查左耳时采用右侧卧位,检查右耳时采用左侧卧位。(3)测试环境:温度适宜,基本安静,但不要求隔音,本底噪声<40dBspl。对不安静的婴儿可给予安抚奶嘴使其保持安静的同时进行测试。(4)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一般用3或4号耳塞。(5)耳塞插入耳道的方向、位置要正确,避免耳塞堵塞,因新生儿耳道壁较柔软,如方向、位置不正确易影响测试正常进行。(6)测试前测试者要洗手,注意清洁耳塞和探管,防止堵塞。注意清理外耳道以防分泌物影响测试结果。

统计方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检验(chi-squaredtest)进行单因素分析,P<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006年5月1日~2008年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2236名,男1174名,女1062名,第1次筛查通过1874名()。362名需要第2次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324名进行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男202名,女122名,第2次筛查通过310名()。两次筛查未通过14名,男8名,女6名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

影响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分析

324名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通过310名()。筛查通过率足月儿、过期产儿高于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者高于不足2500g者,健康新生儿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P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检查时间、母亲的分娩方式、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其余30个因素,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在,国内外对新生儿听力复筛时间的选择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生后3月内检查,我们对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发放“复筛”通知单给家长,要求初筛不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查,复查时间与儿童保健门诊时间定为同一时间,以尽可能减少漏筛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筛查通过率与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有关,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未通过率要高于足月儿和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可能是由于其外周听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差所导致的。有人用OAE对新生儿进行临床听力学研究后发现,早产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对声音的'反应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差,OAE的反应振幅相对较小。另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软骨部和骨部外耳道发育更不成熟,咽鼓管咽口与鼓口几乎呈水平位,亦直接影响DPOAE的引出[2]。因此复筛结果显示多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者通过率低。

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新生儿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疾病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有报道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回顾性研究也发现,有约50%的听力障碍儿童出生后在NICU中进行过抢救治疗。

听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和永久的功能障碍。

应用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干预,促进语言发育,达到聋而不哑。筛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对筛查有问题的儿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减少漏诊,所以家长的依从性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耐心解释听力损失的危害性,增加家长对听力障碍的认知程度,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支持信任度。对初筛结果正确评价,既不夸大事实,以防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又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保证按时复查。对首次测试结果不合格,要合理向家长解释,避免造成恐慌。如复查仍未通过者应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我院42d第2次筛查时,362名需要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尽管已告诉家长我们的复筛免费,仍有38名未来筛查,占需要复查者的。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足。如何提高复筛率,有报道介绍使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项目管理》及《高危新生儿管理》软件,对每一例受试婴儿的筛查结果建档,追踪观察并通知婴儿所属居住地段的社区诊所,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婴儿则由其管辖区域的县级市保健院专人通知,保健科应设专人负责电话追踪随访,以保证复筛率。

Yoshinaga-Itano等随访了150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被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2~36个月,其中约有50%的听力障碍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在随访期间,以适当的发育和语言量表对所有对象的发育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着差别。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类似前瞻性研,也证明了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是预防听力损害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唯一重要因素。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故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的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显着影响。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ěr bí yān hóu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十九世纪前后,这些学科相继从内、外科中分化出来。耳科学发展较早,此后,咽喉科学、鼻科学也相继分化出来。约十九世纪中叶,耳鼻咽喉才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科。

耳的知识,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欧斯塔修(Eustachius,B.)、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科托诺(Cotugno,~1822)及斯卡帕(Scarpa,A. 1752~1832)初步奠定了耳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可以说是耳科学的开始。1546年英格拉西亚(Ingrassias,G. F. 1510~1580)发现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声音可以传到耳内; 同年,原始的气管切开术获得初步成功。156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欧斯塔修(Eustachius,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咽鼓管的详细论述(虽非他第一个发现),故迄今,咽鼓管又称为欧氏管。1724年凡尔赛的古约特(Guyot,E. G.十八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经口腔,又1741年英国外科学家克莱兰(Cleland,A.)经鼻腔进行咽鼓管插管分别取得成功,1640年班泽(Banzer)最初报道,他采用猪的膀胱内膜修补鼓膜。当时,以为若阻止耳内脓性病的自然病程,就会引起脑膜炎及脑脓肿,因而认为让耳脓自然流出是有益于病情的。以后抛弃了这种错误认识,手术治疗耳病的方法才得到更新。穆斯(Moos,~1895)是明确耳内化脓与颅内病变之间真正关系的医学家。直到1774年法国佩蒂特(Petit十八世纪)为引流中耳脓液,首先施行了乳突凿开术,以后德国贾塞(Jasser,J. )、菲利兹(Fielitz, J. G. 1785)、莱夫勒(Löeffler, A. )及丹麦科尔平(Kölpin, A. 1731~1801, 1796)也先后做了乳突手术,但这一重要手术此后竟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1801年库珀(Cooper,A. ~1843)试行了中耳炎的鼓膜穿刺术。

十九世纪,耳鼻喉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821年法国伊塔德(Itard,J. M. G. 1775~183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耳科疾病的论文,他用导管插入咽鼓管,研究确定了施行鼓膜穿刺术的条件。1825年音叉正式成为听力检查工具。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声学物理学的创立,经韦伯(Weber,A. 1829~1915)、林尼 (Rinne)、施瓦巴克(Schwarback)和波立特泽(Politzer,A. 1835~1920)改进补充,以及1870年约翰·卢凯(Johann Lucae)将声音的骨传导应用于临床的耳病诊断,音叉试验始成为临床重要测听方法之一。1851年科蒂(Corti,A. 1822~1888)发现了内耳螺旋器的构造。听觉适应与疲劳是达夫(Dove)于1857年首次报道的。十九世纪,对于鼓膜修补的治疗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1841年耶斯莱(Yearsley )用湿棉球填塞鼓膜穿孔来提高听力;1853年托因比(Toynbee,~1866)用橡皮片固定在银丝圈上制成人工鼓膜覆盖穿孔; 1876年罗萨(Rossa)用硝酸盐溶液和三氯醋酸溶液烧灼鼓膜穿孔边缘使之逐渐封闭愈合。爱尔兰人王尔德(Wilde)特别研究了中耳解剖,认为大多数耳疾患起自中耳。沃登(Warden,A.)是照明耳镜的发明者。耶斯莱(Yearsley)是英国第一位耳科专家,著有耳科专论,也是首先提出咽、鼻病可引起耳聋这一概念的医学家。特罗尔楚(Troeltsch, 1829~1890)是耳部解剖、病理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耳窥镜的介绍者,1861年著有《耳科病手册》,并成功地发展了乳突环鉆术。1861年法国的妇科学者美尼尔(Meniére, P. 1799~1862)发现一位少女月经时患感冒,突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重度眩晕发作,伴呕吐、耳鸣、耳聋、出汗、颜面苍白和步履蹒跚等症候群,五天后死亡,尸检证明有迷路出血,并肯定此症不同于脑出血,他首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因而对该症命名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当时对于耳科学从临床到理论的研究已较深入,由沃尔托利尼(Voltolini,F. E. ~1889)创办有《耳科学月刊》,托因比曾发表了一本包括从尸体制成的内耳的和中耳的约2,000个标本的解说录,特罗尔楚关于耳科学的论著曾先后七次出版。洛温伯格(Loewenberg,. 1836~1905)自1863年以来在巴黎专门从事耳科研究,先后发明了耳镜及咽鼓管插管新法。1869年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发表了关于鼓膜及听骨机能的研究,他的学生戈尔齐(Goltz,~1902)发表了关于半规管与身体平衡关系的论述。1865年波立特泽最早在照明下获得了详细的鼓膜象,1873年德国施瓦兹(Schwartz,~1900)等施行并记述了乳突凿开术及鼓膜穿刺术。以后布拉格的耳科诊所所长佐福尔(Zaufal,~1910)改进了耳科手术,使乳突凿开术简易化,成功地结扎了颈内静脉,并对急性中耳炎加以研究,证明致病菌有肺炎杆菌、双球菌等。从耳科临床的观点看,维也纳教授波立特泽一般被认为是当时的耳科领袖,著有《耳科手册》(1878)、《耳科学史》(1913)。1877年贝佐得(Bezold,~1908)对乳突炎进行了描述; 1893年德国施塔克(Stacke,L. 1859~1918)施行了槌骨、砧骨切除及中耳乳突手术。1894年斯坦(Stein,S.)发表了关于迷路机能的研究。

因为怕大量出血,扁桃体切除术进展缓慢,以后由于方法、技术的改进,经博斯沃思(Bosworth,~1925)等学者的努力,扁桃体摘除术得到发展。但当时认为,咽扁桃体是人体中不正常的组织,应该一律切除,因此扁桃体摘除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1828年菲西克(Physick,~1837)使用一种圈套式的扁桃体刀,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接着,由几位美国人连续发明了几种手术工具,例如,1832年马修斯(Matthews)和法内斯托克(Fahnestock,~?)发明了铲除式的扁桃体切除刀,扁桃体轮状刀也是在183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丹麦医生迈耶(Meyer)于1868年首先描述了增殖体肥大,1870年发表了《论鼻咽腔腺样增殖体》一文。经迈耶潜心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现了102例这方面的病例,他描述了一种儿童的所谓腺样体型(adenoid typus)面容,即口半张著,鼻唇沟变浅,上颌突出,牙列不整,硬腭高拱,还伴有鸡胸、耳聋、睡眠时鼾声发作,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最初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此症,后来他发现马来人有1%发病,1894年他游历到罗马的凡蒂宫,在绘画雕刻物中又发现了这种容貌。西蒙(Semon)在意大利某艺术馆曾发现费迪南(Ferdineat)一世的肖像画(1524年)就带有增殖体面容。

1829年巴宾顿(Babington,. 1794~1866)设计并开始使用喉镜观察声门,但很不完善。1837年利斯特(Lister,~1847)对声门形态也进行了初步观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喉镜、可卡因麻醉及X线的应用,喉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1854年西班牙声乐教师加西亚(Garcia,~1906)在巴黎独自发明了喉镜,他想观察唱歌时声带的位置,便成功地使用两个牙科小镜子检查了自己的喉头,1857年特克(Türck,L. 1810~1868)在维也纳曾发表关于他所发明的喉镜的文章,他在尸体和患者身上,利用太阳光线检查喉头并研究声带运动。当时对于加西亚和特克究竟谁是喉镜的优先发明者曾引起了一场争论。1858年查尔麦克(Czermak,. 1828~1873)对喉镜进行了改进,并在维也纳医学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自己声带的报道。以后斯托克(Stoerk,~1899)及格林(Green,H. 1802~1866)将喉镜检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860年特劳贝(Traube,~1876)首先发表动脉瘤压迫引起喉返神经 *** 病例;1870年以后格哈特(Gerhardt,~1902)详细研究了吉带麻痹现象、喉炎、喉梅毒等。1881年西蒙和罗森巴克(Rosenback)在论著中阐明了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完全性)与声带麻痹之间的关系;1884年佛郎克(Frenck,.)完成了喉头摄象。喉头手术是1861年布劳斯(Brous,V. von.)最先获得成功,他首次做了从口腔切除喉肿瘤的手术:他的弟弟患喉肿瘤,不忍心做喉切开术,布劳斯先用探子每天训练他,使其消除咽反射,然后用钳子钳除了喉息肉。自从1884年发现可卡因麻醉剂后,始在局部麻醉下开展了喉内手术疗法。斯托克致力于喉的研究,曾参加编写喉科教科书,1887年论述了喉摘除术,1893年记述了喉头癌肿,1899年描述了咽喉淋巴肉瘤;伊桑伯特(Isambert,E. 1827~1876)论述了喉结核,西蒙曾论述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恶变问题以及喉瘤早期诊断和根治法。1856年凯伯利(Koeberlé,A. M.) 曾建议全喉摘除术。1866年沃森(Watson,H.)为喉梅毒患者施行过此术。1873年比尔罗斯(Billroth,~1894)又成功地施行了这种手术,并于次年提出书面报道。至1886年,这一手术已被多次实施并记述。1864年,埃尔斯伯格(El *** erg)第一个做了喉癌手术。先做了喉内手术,但不久复发,以后比尔罗斯也做过这方面的手术,术后八个月复发; 他的助手索伦森(Sörensen,G.)对全喉切除术加以改进,使死亡率下降。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1922)发明了直达喉镜。1873年成立了纽约喉科学会,1880年创办了喉科杂志。

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鼻息肉绞断术的创始者片仓元周(鹤陵1751~1822)于1794年用三根丝线伸于笔杆内,一端露出来套住息肉,然后进行绞断,取得成功。1805年罗伯逊(Robertson,A. 1739~1809)始创造了现在使用的绞断器。鼻镜的发明是1807年由博津尼(Bozzini,P. 1773~1809)开始的,1859年由查尔麦克(Czermak,J. N.)进行了改进。直到1880年之后,由于可卡因麻醉法的发明,圈套器等鼻腔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进,以及苛性药和烙器疗法的更新,使得鼻科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1885年洛温伯格对臭鼻症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臭鼻症的特殊细菌。1855年锡尔(Theile)认识到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情况,但当时尚乏人研究此病的病因、类型。1882年哈特曼(Hartmann,A. 1849~1931)、彼得森(Petersen,J. J. 1840~1912)等人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以后克里格(Krieg,R. 1848~1933)(1889)、邦宁汉斯(Bonninghaus 1899)、弗里尔(Freer,O. T. 1903)以及基利安(Killian,~1921)(1904)分别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1892年波蒂奎特(Potiquet,F. A. 1849~?)根据莫干尼的观点,认为这种畸形除因鼻梁受伤外,还和青少年时期面骨发育有关。首次对额窦炎施行外科手术的是基利安;1893年格鲁尼沃尔德(Grünewald,~?)对鼻内化脓症首次施行手术。1895年斯托克记述了鼻病的颅内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是历史悠久的急症手术,在十六世纪已经能做原始的气管切开。后经不断完善,逐步应用于临床,1825年图尔的布雷托诺(Brétonneau,~1862)为了治疗白喉,首次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术。1856年法国鲍丘特(Bouchut,E. 1818~1891)在巴黎首次对格鲁布(哮吼)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他用套管样的小管放在喉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未能代替切开术;1884年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1841~1898)在纽约第一次实施喉插管成功,经过四年试验,制成了一种使人满意的器械。几年后,插管术经不断的革新,终于取得了决定性成功。1897年德国基利安首次将气管镜检查法应用于临床,从而可以自呼吸道窥见气管。他用一个直管送入气管内,给一位六十三岁的男病人取出右侧支气管内鱼骨,成为当时轰动医界的新闻。以后他曾在伦敦世界耳鼻喉科学大会上,宣读了直达气管检查法的论文。

食道内窥镜检查法发展较晚。德索谬萨克斯(Desomeaus)于1853年曾用制成的尿道镜试用于食道检查,但未成功。1868年库斯摩尔(Kus *** oul,A. 1822~1902)在街上发现一位吞刀艺人的 *** 正适合直管送入食道内,成功地进行了食道检查法,到了1881年由米寇里兹(Mikǔliz)完成了食道镜检查法。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曾用压舌板窥视到喉部,但成功者很少。

发展全科医学 教育 ,是健全我国的医学制度的迫切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科医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全科医学的论文篇一:《浅谈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 一、我国当前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在全科医师的培养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培养人数的严重不足。根据国际医学研究统计,在目前高达6亿的城镇人口中,全科医师的数量应该不低于18万。但是,目前我国的注册全科医师的数量还差很远。在整个医师的比例中,还不到10%。这一点与美国的40%,德国的50%相比差距是非常悬殊的。除了在全科医师培养数量方面的严重不足之外,我们在医师的培养规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的医师培养大多通过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学专科学校,由于在培养的师资等方面存在着水平的差异,因此,医师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沿海地区的医师从业技能与内地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师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这种反映在培养规格方面的层次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全科医师的整体发展水平低的提升。因此,如何从现有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探究一条符合我国医学发展特色的培养之路,已经成为当前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大的尝试和突破,有很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欧美国家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的考核,在接受的系统的医学专业的教育之后,全科医学生可以进行申请。再获得专业审核部门的批准之后,全科医学生要参加家庭医师的资格考试,经过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科医学生还要进行各种学分的认证,再修满了150学分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临床操作。这一制度,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地都进行了很好的实施。从整体上来看,这一制度,在全科医师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培养模式中将学校教育和医疗机构进行了很好的对接。这一对接将全科医师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放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采取了相对比较严密的医师培养标准和定期审核制度,这就从源头上为医师资质的认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在保障机制。从这一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全科医师的培养数量上,还是从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这一模式为医学教育培养范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 其它 国家全科医师俄培养开辟的新的培养思路。 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发展为我们当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从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借鉴。首先,完善学科设置。在目前的我国医学高校全科医学的设置中,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数量还比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学科设置中,应该从学院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比例的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全科医师的需求。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师的配备水平,要从数量上和规格上将全科医师的培养纳入一个规范化的发展路径上来。其次,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训与考核。与其它项目的医师不同,全科医师所肩负的执业考验是比较多的。这是职业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从资质审核上,建立严格的标准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统一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重视通过临床操作时间来对全科医师的操作水平进行审验。因为,作为一个临床性要求比较高的医师,将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纳入一个常规的考核要求是当前,也是未来医师职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重视医师的岗位培训。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指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临床执业医师进行全科医学转型培训,是我国接受全科医学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方式,它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为确保转型医生符合全科医生的质量要求,如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全科医学的论文篇二:《浅谈全科医学 教学 方法 》 我院于2008年正式开始招收全科医学(3年制)学生, 笔者在1届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 经验 。全科医学教学的特点是篇幅大,内容相对较多且较抽象,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并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我院临床系各位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笔者谈谈在该学科教学中较有效的方法。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1.精通全科医学的教材及大纲。在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我们反复阅读教材,对照教学大纲,了解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哪些只是一般性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内容取舍打下基础。这是基础工作,同时又是最核心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全科医学的课堂教学不会脱离教材和大纲这条主线。精通这些内容让我们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做到表达流畅,游刃有余,这是让学生能够聚精会神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日常临床和科研工作积累,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国内外新进展,掌握了在教材之外的更大的信息。对学生而言,这些新鲜的信息,仅仅是说出很少一些,就可能会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听讲的效果。这就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2.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考点。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很重要。有了前面精通全科医学的教材、大纲内容和专业进展为基础,我们心里就有底了,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下面就要大刀阔斧,剪枝去叶,保留精华,有舍才可能有取。大纲不要求掌握的部分,即使教材中有的内容,上课时可以一句带过或仅给出标题。把时间留给重点、难点和可能的考点上,比如高血压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等。在临床表现中突出重要的典型现状,其他症状简单带过。 二、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1.用提纲式的课件辅助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取舍以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制作提纲式课件。首先要明确一点,课件是为我们的讲授服务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课件所起的应是辅助作用,我们不应依赖于课件,甚至是根据课件的文字照本宣科,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改革后的课件是提纲式的,以标题和图片为主,简明的文字,重点、难点突出显示。比如肝硬化患者的图片放进课件,可以略去临床表现的大段文字。教师精通教材,将文字放在心中,围绕标题和图片自由讲解,才能使得课件简洁明了。 2.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以优化组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全科医学的理论教学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许多结构复杂,难以实现实 体操 作的内容,可选用适合的多媒体课件来配合讲解[1]。从而使许多晦涩、抽象的知识不再困扰老师和学生,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大量的彩图标本和动画演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使教学状况得以大大改善,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经验。 三、合理应用教学模具 1.引入医学教学模具。 传统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方法是使医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复老师或高年资医生的操作来进行的,而全科医学生只能学习到接触过的基础病例,通过书本 教育去想象不能见到的病例。而应用好医学模具进行教学则凸显出其强大的优势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急救训练、有创性临床操作训练上,应用模具进行教学日益显示出其成本低、重复性高、教学效率高以及符合医学伦理要求等优势。诚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即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真实的病人,但是在早期医学教育中使用模具教学方式是非常安全、可靠和 科学的方式! 2.发挥模具教学优势。教学模具的使用在临床 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在全科医学的教学中,需要用到教具的情况很多。如功能训练模型,譬如手臂静脉穿刺模型,上臂按照原比例制作,外观上无论是肤色还是皮肤质感、弹性、软硬程度都和正常人体上臂肌肤接近,“血管”在“皮肤”下若隐若现,用针穿刺时,可以感知“皮肤”的阻力,甚至还有针入“血管”时的落空感,若穿刺成功,可以抽取出“血液”;在更高级的由电脑控制的教学模具上,可以模拟出人在多种疾病状态下或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护仪、血压计、除颤器等医用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在模具人上,并可显示出测量数据。学生利用教学模具亲自实践,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合理采用教学方式 1.适当引入典型病例讲解。这种引入病例教学广泛应用于医学 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从特殊病例中推出一般原则,并且在日后应用于新的病例。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直接涉及到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该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学生一节课开始时就走神,后面的课再精彩他也跟不上节奏。怎么从开头就要想办法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呢?我们改变以往临床课开头千篇一律从病因讲起的传统方法,采取以问题开始或者以叙述病例开始[2、3],比如: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如何 治疗呢?不一定让学生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开始就带着问题进行听课,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主动探求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 2.适当的提问和师生交流。在每次课中,针对本次课所安排内容的重难点,设下相关问题,这样为后面的展开话题明确方向而不至于失控。例如在全科医学导论这一章里,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全科医学?慢性病对医疗服务要求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什么是全科医疗?怎样理解全科医疗中的“全”字?怎样理解全科医疗的人格化照顾?从哪些角度理解全科医疗的综合性服务?怎样理解全科医疗的连续性服务?通过哪些途径使全科医疗的连续性服务得到保证等等。每次课提出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特点有所把握,应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为度,且应少而精,避免繁杂及给学生无形施加过大的压力。这种师生的互动要注意限制时间,达到效果就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回到教材的内容中去。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全科医学教学大纲,合理取舍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课件、教学模具、病例启发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授课质量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实现了全科医学的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杨亮.论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 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94—95. [2] 吴竞,张淑红,吴子信,等.案例综合教学法在眼耳鼻喉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7):852—853. [3] 刘曦,李毓敏.案例综合教学法与眼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5(2):142—143. 全科医学的论文篇三:《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 总结 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 措施 ,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 教育模式 问题 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 毕业 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猜你喜欢: 1. 骨科医学研究论文范文 2. 临床医学内科毕业论文 3.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4.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5. 临床医学教育优秀论文范文

有关耳鼻喉科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广东省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的时间和筛查数量的增长,如何加强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婴幼儿的追踪随防、诊断干预和康复管理,成为实施听力筛查医院和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面临的问题,手工录入资料、文档管理给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带来大量繁锁的工作量,而且越来越不适应其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和加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自2011年8月至今,中山市中医院及十一所县医院推广应用了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现将应用此系统前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2010年7月以来中山市中医院产科和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十一所镇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月?2011年7月应用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前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29657例(59314耳),2011年8月?2012年8月应用该系统后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31169例(62338耳)。

听力筛查及诊断程序所有新生儿出生后3天至出院前(NICU高危儿出院前)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时进行第一次诊断,6月龄时行第二次诊断,诊断为听力障碍婴儿6月龄时实施干预康复。应用该系统前所有资料进行手工登记和文档管理,基础资料和登记输入资料包括:母亲或新生儿姓名、新生儿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初筛、复筛结果、高危因素、诊断、干预时间和手段、详细地址及有效的联系电话等。应用该系统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录入上述资料。

听力筛查方法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的应用

听力筛查和诊断仪器仪器中山市中医院使用美国algoSi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镇级医院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常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应用美国NicoletVikingQuest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加拿大VivosonicVivoLinkintegrity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仪、丹麦MADSEN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美国GSI61纯音测听仪、美国GSITympStar声导抗仪进行听力学诊断。

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①录入或自动导入新生儿基础资料;②听力筛查诊断干预结果管理;③自动随访短信管理;④筛查中心和各医院分级权限管理;⑤转诊和远程会诊管理;⑥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和上报功能。

统计学方法对使用该系统前后的听力筛查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前后初筛和复筛情况,使用系统后初筛率、复筛率明显提高,初筛失访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转诊、诊断和干预情况,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明显提高,诊断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统计报表、随访时间和随访费用情况使用系统前只能依赖手工统计月报、季报、年报,耗时且易出现手工计算的统计错误,也无法实时监控。使用系统后,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只需点击鼠标后就可以得出所需报表的真实数据,系统随访信息的实时发放减少了电话通知的时间和费用。应用该系统前手工登记输入基础资料4分钟/人,应用系统后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可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省时3分钟/人,统计报表每份节省4小时,随访费用节省元/人,随访时间节省2分钟/人。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建立运转良好的区域性网络系统,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数据保存与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真实有效的客观数据。因此使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搭建了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听力筛查医院的沟通平台,可以快捷掌控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并完整地记录新生儿、婴幼儿的基本资料,为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临床科研提供完整的数据;该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可以随时准确上报,网络的实时监控和对数据的全面综合分析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该系统升级后的导入功能可以直接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减少了应用系统前的手工登记及管理的繁琐、耗时。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系统后节省了资料输入、登记和统计报表的时间,减少了随访的时间和费用。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统计功能较之前的手工统计方法显着降低了劳动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新生儿听力初筛率提高,因使用系统后,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通过每月报表可监控初筛医院,除少数新生儿因经济困难未能接受筛查和病情严重转院外,绝大多数新生儿都能接受筛查,但仍低于上海市的初筛率,说明本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使用该系统后初筛失访率下降了,第一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12%,第二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失访率低于唐向荣等人的报道。失访的原因大多为电话变更、外地民工带小孩回老家,也有极少数家长拒绝随访。转诊率和随访率的提高以及失访率的降低有赖于听力筛查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该功能每天可搜索出三天内应复查者的名单并提前信息通知,让家长得到及时准确的复查信息。

参与本研究的部分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无专人负责跟踪随访导致转诊率低,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从使用前的提高到。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医院通过双联转诊单和系统信息的双重保障,加上诊断结果通过网络系统实时回报听力筛查医院,使该院能及时跟踪、督促仍未到诊断中心诊断的婴幼儿,使诊断中心和听力筛查医院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转诊率和诊断率。

使用该系统前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只是“被动接诊”,定期为基层医院做技术指导,难以统筹管理。使用该系统后诊断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期听力筛查技术网络培训,同时系统的专家会诊平台可通过网络会诊使疑难病例能及时得到诊断和干预康复指导,从而提升了诊断中心的诊断水平,从文中结果看,第一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12%,第二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另外,因为该系统的户籍管理程序使本市的听障患儿资料能及时上报给残联,使其能享受残联的听力障碍抢救康复补助政策,从而使干预率从使用系统前的提升到使用后的。

听力筛查系统详细记录了筛查、诊断结果及通知随访信息的发放时间,同时家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后会收到系统自动发放的筛查结果短信和对听力筛查诊断结果的分析解释,凭信息网址可登陆系统的听力筛查健康教育栏,增加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了初筛率、复筛率、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降低了失访率,系统清晰的流程管理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出生时没能及时诊断,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造成了失聪。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现有研究结果与此相仿,我国现有0~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儿童在出生后3年,尤其是第一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由于听觉障碍使大脑得不到有效声刺激,则意味着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将严重影响患儿言语、认知和情感发育,不但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呀呀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将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因此,对我国所有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是指外界声刺激通过外耳道和中耳传到耳蜗,外毛细胞受到刺激并主动释放能量,逆传到外耳,由探头接收并由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结果。本文主要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两次筛查均未通过者及时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另外,鉴于耳声发射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寻求最佳时机和方案,以减少假阳性率及重复筛查工作,减少家长对假阳性结果的疑虑和不安,提高筛查效率。

1、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2006年05月01日~2008年0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第二次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24名,男202名,女122名,

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生产的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对2236名新生儿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于出生42d进行复筛。DPOAE采用两个不等强度L1=65dBspl,L2=55dBspl纯音的£1、£2为刺激声,f1:£2=1:。耳蜗内部外毛细胞对测试信号做出的反应,称为畸变产物,即DP;耳道内的平均噪声级,称为噪声平台,即NF。各频率上畸变产物(DP)点与噪声平台(NF)点间的差值为信噪比。共有2000Hz,3000Hz,4000Hz3个频率。测试模式:(1)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上或其上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通过),且信噪比大于10dB,则测试结果记分为PASS(通过)。(2)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的下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转介),则测试结果记分为REFER(转介)。(3)3个反应中至少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噪声),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4)如果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5)测试结果显示ABORT(失败),不能表明此测试的结果是PASS还是REFER,应再做一次新的测试。测试结果在筛查仪上显示PASS,即为通过;如结果显示REFER、NOISE,均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需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单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在筛查的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筛查时间,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33个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

测试方法(1)测试时间:一般在3d或3d以后,最好在喂奶和换尿布后。(2)测试体位:检查左耳时采用右侧卧位,检查右耳时采用左侧卧位。(3)测试环境:温度适宜,基本安静,但不要求隔音,本底噪声<40dBspl。对不安静的婴儿可给予安抚奶嘴使其保持安静的同时进行测试。(4)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一般用3或4号耳塞。(5)耳塞插入耳道的方向、位置要正确,避免耳塞堵塞,因新生儿耳道壁较柔软,如方向、位置不正确易影响测试正常进行。(6)测试前测试者要洗手,注意清洁耳塞和探管,防止堵塞。注意清理外耳道以防分泌物影响测试结果。

统计方法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检验(chi-squaredtest)进行单因素分析,P<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006年5月1日~2008年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2236名,男1174名,女1062名,第1次筛查通过1874名()。362名需要第2次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324名进行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男202名,女122名,第2次筛查通过310名()。两次筛查未通过14名,男8名,女6名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

影响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分析

324名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通过310名()。筛查通过率足月儿、过期产儿高于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者高于不足2500g者,健康新生儿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P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检查时间、母亲的分娩方式、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其余30个因素,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在,国内外对新生儿听力复筛时间的选择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生后3月内检查,我们对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发放“复筛”通知单给家长,要求初筛不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查,复查时间与儿童保健门诊时间定为同一时间,以尽可能减少漏筛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筛查通过率与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有关,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未通过率要高于足月儿和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可能是由于其外周听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差所导致的。有人用OAE对新生儿进行临床听力学研究后发现,早产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对声音的'反应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差,OAE的反应振幅相对较小。另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软骨部和骨部外耳道发育更不成熟,咽鼓管咽口与鼓口几乎呈水平位,亦直接影响DPOAE的引出[2]。因此复筛结果显示多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者通过率低。

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新生儿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疾病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有报道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回顾性研究也发现,有约50%的听力障碍儿童出生后在NICU中进行过抢救治疗。

听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和永久的功能障碍。

应用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干预,促进语言发育,达到聋而不哑。筛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对筛查有问题的儿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减少漏诊,所以家长的依从性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耐心解释听力损失的危害性,增加家长对听力障碍的认知程度,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支持信任度。对初筛结果正确评价,既不夸大事实,以防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又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保证按时复查。对首次测试结果不合格,要合理向家长解释,避免造成恐慌。如复查仍未通过者应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我院42d第2次筛查时,362名需要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尽管已告诉家长我们的复筛免费,仍有38名未来筛查,占需要复查者的。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足。如何提高复筛率,有报道介绍使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项目管理》及《高危新生儿管理》软件,对每一例受试婴儿的筛查结果建档,追踪观察并通知婴儿所属居住地段的社区诊所,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婴儿则由其管辖区域的县级市保健院专人通知,保健科应设专人负责电话追踪随访,以保证复筛率。

Yoshinaga-Itano等随访了150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被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2~36个月,其中约有50%的听力障碍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在随访期间,以适当的发育和语言量表对所有对象的发育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着差别。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类似前瞻性研,也证明了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是预防听力损害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唯一重要因素。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故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的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显着影响。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ěr bí yān hóu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十九世纪前后,这些学科相继从内、外科中分化出来。耳科学发展较早,此后,咽喉科学、鼻科学也相继分化出来。约十九世纪中叶,耳鼻咽喉才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科。

耳的知识,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欧斯塔修(Eustachius,B.)、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科托诺(Cotugno,~1822)及斯卡帕(Scarpa,A. 1752~1832)初步奠定了耳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可以说是耳科学的开始。1546年英格拉西亚(Ingrassias,G. F. 1510~1580)发现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声音可以传到耳内; 同年,原始的气管切开术获得初步成功。156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欧斯塔修(Eustachius,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咽鼓管的详细论述(虽非他第一个发现),故迄今,咽鼓管又称为欧氏管。1724年凡尔赛的古约特(Guyot,E. G.十八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经口腔,又1741年英国外科学家克莱兰(Cleland,A.)经鼻腔进行咽鼓管插管分别取得成功,1640年班泽(Banzer)最初报道,他采用猪的膀胱内膜修补鼓膜。当时,以为若阻止耳内脓性病的自然病程,就会引起脑膜炎及脑脓肿,因而认为让耳脓自然流出是有益于病情的。以后抛弃了这种错误认识,手术治疗耳病的方法才得到更新。穆斯(Moos,~1895)是明确耳内化脓与颅内病变之间真正关系的医学家。直到1774年法国佩蒂特(Petit十八世纪)为引流中耳脓液,首先施行了乳突凿开术,以后德国贾塞(Jasser,J. )、菲利兹(Fielitz, J. G. 1785)、莱夫勒(Löeffler, A. )及丹麦科尔平(Kölpin, A. 1731~1801, 1796)也先后做了乳突手术,但这一重要手术此后竟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1801年库珀(Cooper,A. ~1843)试行了中耳炎的鼓膜穿刺术。

十九世纪,耳鼻喉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821年法国伊塔德(Itard,J. M. G. 1775~183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耳科疾病的论文,他用导管插入咽鼓管,研究确定了施行鼓膜穿刺术的条件。1825年音叉正式成为听力检查工具。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声学物理学的创立,经韦伯(Weber,A. 1829~1915)、林尼 (Rinne)、施瓦巴克(Schwarback)和波立特泽(Politzer,A. 1835~1920)改进补充,以及1870年约翰·卢凯(Johann Lucae)将声音的骨传导应用于临床的耳病诊断,音叉试验始成为临床重要测听方法之一。1851年科蒂(Corti,A. 1822~1888)发现了内耳螺旋器的构造。听觉适应与疲劳是达夫(Dove)于1857年首次报道的。十九世纪,对于鼓膜修补的治疗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1841年耶斯莱(Yearsley )用湿棉球填塞鼓膜穿孔来提高听力;1853年托因比(Toynbee,~1866)用橡皮片固定在银丝圈上制成人工鼓膜覆盖穿孔; 1876年罗萨(Rossa)用硝酸盐溶液和三氯醋酸溶液烧灼鼓膜穿孔边缘使之逐渐封闭愈合。爱尔兰人王尔德(Wilde)特别研究了中耳解剖,认为大多数耳疾患起自中耳。沃登(Warden,A.)是照明耳镜的发明者。耶斯莱(Yearsley)是英国第一位耳科专家,著有耳科专论,也是首先提出咽、鼻病可引起耳聋这一概念的医学家。特罗尔楚(Troeltsch, 1829~1890)是耳部解剖、病理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耳窥镜的介绍者,1861年著有《耳科病手册》,并成功地发展了乳突环鉆术。1861年法国的妇科学者美尼尔(Meniére, P. 1799~1862)发现一位少女月经时患感冒,突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重度眩晕发作,伴呕吐、耳鸣、耳聋、出汗、颜面苍白和步履蹒跚等症候群,五天后死亡,尸检证明有迷路出血,并肯定此症不同于脑出血,他首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因而对该症命名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当时对于耳科学从临床到理论的研究已较深入,由沃尔托利尼(Voltolini,F. E. ~1889)创办有《耳科学月刊》,托因比曾发表了一本包括从尸体制成的内耳的和中耳的约2,000个标本的解说录,特罗尔楚关于耳科学的论著曾先后七次出版。洛温伯格(Loewenberg,. 1836~1905)自1863年以来在巴黎专门从事耳科研究,先后发明了耳镜及咽鼓管插管新法。1869年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发表了关于鼓膜及听骨机能的研究,他的学生戈尔齐(Goltz,~1902)发表了关于半规管与身体平衡关系的论述。1865年波立特泽最早在照明下获得了详细的鼓膜象,1873年德国施瓦兹(Schwartz,~1900)等施行并记述了乳突凿开术及鼓膜穿刺术。以后布拉格的耳科诊所所长佐福尔(Zaufal,~1910)改进了耳科手术,使乳突凿开术简易化,成功地结扎了颈内静脉,并对急性中耳炎加以研究,证明致病菌有肺炎杆菌、双球菌等。从耳科临床的观点看,维也纳教授波立特泽一般被认为是当时的耳科领袖,著有《耳科手册》(1878)、《耳科学史》(1913)。1877年贝佐得(Bezold,~1908)对乳突炎进行了描述; 1893年德国施塔克(Stacke,L. 1859~1918)施行了槌骨、砧骨切除及中耳乳突手术。1894年斯坦(Stein,S.)发表了关于迷路机能的研究。

因为怕大量出血,扁桃体切除术进展缓慢,以后由于方法、技术的改进,经博斯沃思(Bosworth,~1925)等学者的努力,扁桃体摘除术得到发展。但当时认为,咽扁桃体是人体中不正常的组织,应该一律切除,因此扁桃体摘除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1828年菲西克(Physick,~1837)使用一种圈套式的扁桃体刀,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接着,由几位美国人连续发明了几种手术工具,例如,1832年马修斯(Matthews)和法内斯托克(Fahnestock,~?)发明了铲除式的扁桃体切除刀,扁桃体轮状刀也是在183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丹麦医生迈耶(Meyer)于1868年首先描述了增殖体肥大,1870年发表了《论鼻咽腔腺样增殖体》一文。经迈耶潜心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现了102例这方面的病例,他描述了一种儿童的所谓腺样体型(adenoid typus)面容,即口半张著,鼻唇沟变浅,上颌突出,牙列不整,硬腭高拱,还伴有鸡胸、耳聋、睡眠时鼾声发作,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最初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此症,后来他发现马来人有1%发病,1894年他游历到罗马的凡蒂宫,在绘画雕刻物中又发现了这种容貌。西蒙(Semon)在意大利某艺术馆曾发现费迪南(Ferdineat)一世的肖像画(1524年)就带有增殖体面容。

1829年巴宾顿(Babington,. 1794~1866)设计并开始使用喉镜观察声门,但很不完善。1837年利斯特(Lister,~1847)对声门形态也进行了初步观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喉镜、可卡因麻醉及X线的应用,喉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1854年西班牙声乐教师加西亚(Garcia,~1906)在巴黎独自发明了喉镜,他想观察唱歌时声带的位置,便成功地使用两个牙科小镜子检查了自己的喉头,1857年特克(Türck,L. 1810~1868)在维也纳曾发表关于他所发明的喉镜的文章,他在尸体和患者身上,利用太阳光线检查喉头并研究声带运动。当时对于加西亚和特克究竟谁是喉镜的优先发明者曾引起了一场争论。1858年查尔麦克(Czermak,. 1828~1873)对喉镜进行了改进,并在维也纳医学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自己声带的报道。以后斯托克(Stoerk,~1899)及格林(Green,H. 1802~1866)将喉镜检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860年特劳贝(Traube,~1876)首先发表动脉瘤压迫引起喉返神经 *** 病例;1870年以后格哈特(Gerhardt,~1902)详细研究了吉带麻痹现象、喉炎、喉梅毒等。1881年西蒙和罗森巴克(Rosenback)在论著中阐明了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完全性)与声带麻痹之间的关系;1884年佛郎克(Frenck,.)完成了喉头摄象。喉头手术是1861年布劳斯(Brous,V. von.)最先获得成功,他首次做了从口腔切除喉肿瘤的手术:他的弟弟患喉肿瘤,不忍心做喉切开术,布劳斯先用探子每天训练他,使其消除咽反射,然后用钳子钳除了喉息肉。自从1884年发现可卡因麻醉剂后,始在局部麻醉下开展了喉内手术疗法。斯托克致力于喉的研究,曾参加编写喉科教科书,1887年论述了喉摘除术,1893年记述了喉头癌肿,1899年描述了咽喉淋巴肉瘤;伊桑伯特(Isambert,E. 1827~1876)论述了喉结核,西蒙曾论述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恶变问题以及喉瘤早期诊断和根治法。1856年凯伯利(Koeberlé,A. M.) 曾建议全喉摘除术。1866年沃森(Watson,H.)为喉梅毒患者施行过此术。1873年比尔罗斯(Billroth,~1894)又成功地施行了这种手术,并于次年提出书面报道。至1886年,这一手术已被多次实施并记述。1864年,埃尔斯伯格(El *** erg)第一个做了喉癌手术。先做了喉内手术,但不久复发,以后比尔罗斯也做过这方面的手术,术后八个月复发; 他的助手索伦森(Sörensen,G.)对全喉切除术加以改进,使死亡率下降。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1922)发明了直达喉镜。1873年成立了纽约喉科学会,1880年创办了喉科杂志。

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鼻息肉绞断术的创始者片仓元周(鹤陵1751~1822)于1794年用三根丝线伸于笔杆内,一端露出来套住息肉,然后进行绞断,取得成功。1805年罗伯逊(Robertson,A. 1739~1809)始创造了现在使用的绞断器。鼻镜的发明是1807年由博津尼(Bozzini,P. 1773~1809)开始的,1859年由查尔麦克(Czermak,J. N.)进行了改进。直到1880年之后,由于可卡因麻醉法的发明,圈套器等鼻腔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进,以及苛性药和烙器疗法的更新,使得鼻科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1885年洛温伯格对臭鼻症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臭鼻症的特殊细菌。1855年锡尔(Theile)认识到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情况,但当时尚乏人研究此病的病因、类型。1882年哈特曼(Hartmann,A. 1849~1931)、彼得森(Petersen,J. J. 1840~1912)等人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以后克里格(Krieg,R. 1848~1933)(1889)、邦宁汉斯(Bonninghaus 1899)、弗里尔(Freer,O. T. 1903)以及基利安(Killian,~1921)(1904)分别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1892年波蒂奎特(Potiquet,F. A. 1849~?)根据莫干尼的观点,认为这种畸形除因鼻梁受伤外,还和青少年时期面骨发育有关。首次对额窦炎施行外科手术的是基利安;1893年格鲁尼沃尔德(Grünewald,~?)对鼻内化脓症首次施行手术。1895年斯托克记述了鼻病的颅内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是历史悠久的急症手术,在十六世纪已经能做原始的气管切开。后经不断完善,逐步应用于临床,1825年图尔的布雷托诺(Brétonneau,~1862)为了治疗白喉,首次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术。1856年法国鲍丘特(Bouchut,E. 1818~1891)在巴黎首次对格鲁布(哮吼)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他用套管样的小管放在喉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未能代替切开术;1884年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1841~1898)在纽约第一次实施喉插管成功,经过四年试验,制成了一种使人满意的器械。几年后,插管术经不断的革新,终于取得了决定性成功。1897年德国基利安首次将气管镜检查法应用于临床,从而可以自呼吸道窥见气管。他用一个直管送入气管内,给一位六十三岁的男病人取出右侧支气管内鱼骨,成为当时轰动医界的新闻。以后他曾在伦敦世界耳鼻喉科学大会上,宣读了直达气管检查法的论文。

食道内窥镜检查法发展较晚。德索谬萨克斯(Desomeaus)于1853年曾用制成的尿道镜试用于食道检查,但未成功。1868年库斯摩尔(Kus *** oul,A. 1822~1902)在街上发现一位吞刀艺人的 *** 正适合直管送入食道内,成功地进行了食道检查法,到了1881年由米寇里兹(Mikǔliz)完成了食道镜检查法。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曾用压舌板窥视到喉部,但成功者很少。

医院的工作细致又辛苦,其中作为主要科室的耳鼻喉科也是。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耳鼻喉科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的时间就在忙碌中结束了,渴望做好工作这一直都是我的方向,做好一件事情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些,总结很多经验我还是需要维持好现有的状态。,然后稳定下来再谈进步,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作为一名耳鼻喉科的护士,我时刻都在严格要求着自己,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加紧学习,把细节的话上面督促到位的,在业务能力,还有抗压能力上面不断的打磨,做一名xx医院的菁英护士,我内心一直都有所追求,我的目标也是非常大的,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让自己千锤百炼,当然是需要时间,在耳鼻喉科这里一年多的时间,让我也在慢慢的积累,时间上面我安排的很是合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更好,我希望能在一些事情上面不断的打磨,这就是我的努力的方向,当然这一年来还是发生了很多20xx年对我意义非凡,想起今后我还是需要借鉴这一年来很多护理工作经验,通过学习还有工作实现自提高,也就这一年工作总结一番。

首先让我感觉最深刻的还是充实这这两字,在xx这里我是非常充实的,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这个 过程当中不断的工作,虽然护理工作很多,每天其实自己的时间是不多的,可是我非常渴望自己能够把这些简单的东西做好,一年的护理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很多,过去自己学习到的东西也派上了用场,我感觉自己还是在进步的,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坚决不能让自己处在一个不好的工作状态下面,对于个人的业务能力我是非常珍惜的,很多时候我也非常感激在xx这里的工作压力,也是有了这些压力强大自己才有了理由,我失去了很多个人休息时间,但是让自己轻松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对过去一直都抱着非常坚定的态度,珍惜现在,但是也不能忘记了过去的努力。

这一年来我非常珍惜时间,因为在工作的时候我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后来想了想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很充实,我会把握住没一点时间去学习,护理知识是怎么都不能学习够的,很多东西都在等自己去发现,探索,长期的积累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在工作当中我还是能够把细节的工作用细致的心态去完成,回顾这一年收获很多,20xx还依然仍重道远,磨砺自己,砥砺前行。

20xx年即将过去,在这过去的一年里,在x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耳鼻喉科工作在全体管理小组成员的努力及支持下,较好地按照医院的管理措施落实执行,在我们耳鼻喉科科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医务人员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扎实推进优质医疗工作,朝着“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完成了20xx年的科室工作计划。现将情况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

1、按照医院规定每月进行院内知识考试,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2、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积极投入工作的同时,加深了对耳鼻喉科工作内容的理解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加强科室的卫士管理

1、每月对各个重点科室的消毒液用含氯测试纸、2%戊二醛测试纸进行监测,紫外线灯管用紫外线强度仪进行监测并登记。

2、每个病区坚持对治疗室、换药室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手术室每个月对物品、手进行细菌培养。

3、手术室严格执行了院感科管理要求,无菌包内加用生物化学指示剂。

4、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各病区、化验室都能及时毁形、浸泡,督促检查工作,指定专人将废旧物品送到供应室,再由回收单位统一回收。

“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是我们科室优质服务展开以来推出的又一主题,我们要把这六颗心应用到工作中,用我们的“六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在医院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馨温暖,这里的工作人员就是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我们会真诚的与他们交流沟通,一个美丽的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他们心里暖暖的……

20xx年已悄然过去,回顾20xx年的工作,我科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医院工作计划为指南,针对年初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逐步完成了本年度的护理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以病人为中心,夯实基础护理,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以创优质护理示范医院为目标,组织开展学习《护士条例》﹑《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并履行到位。同时加强了健康宣教力度,正确选择和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严格安全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与规范,认真落实新的分级护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和培训,对重点环节加以监控,针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注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现了耳鼻喉专科护理特点

科内继续教育常抓不懈,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强化耳鼻喉专科基础理论学习和专科实践技术操作培训,护患沟通技术培训,新技术,新项目的专业护理培训,使每一位在岗人员的新业务,新技术和操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计划

全年收治住院病人xx人,手术病人xx人,全年业务收入xx万,基础护理合格率为xx%以上,病人满意度xx%以上,急救器械完好率和常规器械消毒合格率xxx%,而褥疮发生为x,护理差错事故为x,在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护理工作顺利完成。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管床护士流于形式:由于客观原因实行24小时值班制,管床护士难以保证把时间都留给病人,心理沟通欠缺。

2。护士的专科技术操作有待加强。

毕业实习,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我们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习,把以前所学理论在现实中实践,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大x啦,我暂别美丽的校园,来到xx市中医医院,开始了忙碌又充实的实习生活。

我的第一个实习科室是耳鼻喉科,去报道的第一天,看着络绎不绝的患者,我都有点傻眼了。上学的时候听说过医院工作繁忙,却真的没想到,会忙碌到走路恨不得用跑的、每天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却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即便如此,老师还是在工作间隙对我认真带教。xx老师专注而又耐心地为患者换药、做检查时,就把我带在身边,让我认真学习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吃完午饭后,x老师带我参观了科室各个治疗室,为我详细讲解每个治疗室的用途,以及常见器械的使用方法、操作注意。

实习第二天,带教老师xxx正式授课了,她先带我复习了课本上耳鼻喉科的相关知识点,又详细讲解了人体耳鼻喉的正常解剖结构,带着我熟悉耳鼻喉科医师每天的工作事项。

我也逐渐地进入状态,由操作最简单的微波治疗开始,再到雾化治疗,都做得心应手,后来还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穴位注射操作。老师们随时会讲到新的知识点,实习的每一天都会有新惊喜:戈智花老师给在给患者做穴位注射时,会讲解如何取穴、进针,然后指导我进行操作;x老师为患者做喉镜、耳镜检查时,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正常的耳道、鼓膜、咽喉、声带等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再与患者的异常表现做对比,我对这个疾病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我掌握了额镜、枪状镊、卷棉子等基本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耳鼻喉科内窥镜的操作,学会做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听等听力检查项目……

实习中学到的知识远比在课本上看到的更加生动、更加具体,也更加印象深刻。

感谢xxxx医院耳鼻喉科所有的带教老师,为我的实习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会更加努力,为成长为优秀的医务人员不懈奋斗!

耳鼻喉科技论文

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过去,做一个鼻息肉、鼻窦炎手术非得要打开鼻腔,把人的脸从下往上掀个底朝天,病人受到重创,痛苦不说,恢复起来极慢;开展了内窥镜下的显微手 术之后,微创效果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还能使病人得到更好、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医院开展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它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20倍,毫米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500倍。因此,患者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并使手术进行到以前不 易到达的区域,从而将以前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完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室生理功能的功能性微创手术。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具有的优势:1、治疗精密:自带的冷光源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20倍,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的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数倍,并将同步拍摄到的影象传送到相应的的电脑屏幕上,患者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有效告别过去盲目凭手感和经验操作的“盲人摸象”时代。2、微创痛苦小:鼻内窥镜下通常使用“美国GLZ-40℃微创康复技术”,这是一种利用低温(40~70℃)来进行组织消融的一种高科技的治疗手段,与传统激光微波治疗高达150℃的温度相比,极大的减轻了组织的损伤和病人的痛苦。3、安全快捷:以高智能探头自动识别病变组织,避免过多损伤,将副作用降低,同时,一台手术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安全、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作为治疗鼾症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主要适用于鼻腔、咽部组织狭窄和舌体肥大的病人,即以阻塞型为主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它保持了局 部组织结构的安全性,有效减轻术后反应(水肿与疼痛),治疗时间仅需15-20分钟,可一次性改善或有效解决打呼噜的问题。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技术主 要是采用低温治疗,直接作用于粘膜下软组织,对粘膜没有破坏,损伤很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好,所以大多数人不需要住院治疗,只要在门诊接受治疗就可以。“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具有的优势:①治疗时间短、无需住院:治疗时间短,一次治疗只需15分钟左右,无需住院,不影响工作和学习。②精准定位、低温消融:在德国STORZ鼻内窥镜的直视下,将病变组织放大500倍,精准定位,低温消融。③安全、无副作用:采用独特的一次性弹头,可避免术中医源性的疾病交叉感染,纯净无辐射,更安全。④不开刀、无出血:不损伤鼻粘膜,无疤痕,等离子疗法采用非物质接触,不损伤鼻部组织,不开刀、无出血。⑤高疗效、不易复发:采用美国DNR等离子低温消融术治疗鼻炎,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医院、鼻炎患者的复发率仅为万分之二。⑥彻底治疗、无痛苦:不损伤鼻部组织,与传统手术相比,大大地降低组织的损伤和病人的痛苦,患者一般在一次治疗后达到满意的效果。声带息肉可轻松去除采用先进的喉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进行。医生将放大的声带囊肿等病变组织用特殊器械彻底切除。整个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因为术野清晰,手术能到达更为精细的效果。保定先进卫生科医院权威耳鼻喉专科医院开展喉显微技术后,方便了不少患有声带息肉、小结、囊肿、喉脱垂及喉部良性肿瘤的病人,而且医生治疗起来更加快捷容易了。

耳鼻喉科技及设备更新换代迅速。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耳鼻喉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鉴于卫生强基工程重点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加强卫生强基工程的建设,可以更快地增强卫生系统的创新能力,在耳鼻喉科技及设备方面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ěr bí yān hóu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十九世纪前后,这些学科相继从内、外科中分化出来。耳科学发展较早,此后,咽喉科学、鼻科学也相继分化出来。约十九世纪中叶,耳鼻咽喉才合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科。

耳的知识,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欧斯塔修(Eustachius,B.)、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科托诺(Cotugno,~1822)及斯卡帕(Scarpa,A. 1752~1832)初步奠定了耳的解剖学、病理学基础,可以说是耳科学的开始。1546年英格拉西亚(Ingrassias,G. F. 1510~1580)发现把振动的音叉放在牙齿上,声音可以传到耳内; 同年,原始的气管切开术获得初步成功。1563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欧斯塔修(Eustachius,B.)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咽鼓管的详细论述(虽非他第一个发现),故迄今,咽鼓管又称为欧氏管。1724年凡尔赛的古约特(Guyot,E. G.十八世纪上半叶)第一个经口腔,又1741年英国外科学家克莱兰(Cleland,A.)经鼻腔进行咽鼓管插管分别取得成功,1640年班泽(Banzer)最初报道,他采用猪的膀胱内膜修补鼓膜。当时,以为若阻止耳内脓性病的自然病程,就会引起脑膜炎及脑脓肿,因而认为让耳脓自然流出是有益于病情的。以后抛弃了这种错误认识,手术治疗耳病的方法才得到更新。穆斯(Moos,~1895)是明确耳内化脓与颅内病变之间真正关系的医学家。直到1774年法国佩蒂特(Petit十八世纪)为引流中耳脓液,首先施行了乳突凿开术,以后德国贾塞(Jasser,J. )、菲利兹(Fielitz, J. G. 1785)、莱夫勒(Löeffler, A. )及丹麦科尔平(Kölpin, A. 1731~1801, 1796)也先后做了乳突手术,但这一重要手术此后竟被遗忘了近半个世纪。1801年库珀(Cooper,A. ~1843)试行了中耳炎的鼓膜穿刺术。

十九世纪,耳鼻喉科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821年法国伊塔德(Itard,J. M. G. 1775~1838)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耳科疾病的论文,他用导管插入咽鼓管,研究确定了施行鼓膜穿刺术的条件。1825年音叉正式成为听力检查工具。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声学物理学的创立,经韦伯(Weber,A. 1829~1915)、林尼 (Rinne)、施瓦巴克(Schwarback)和波立特泽(Politzer,A. 1835~1920)改进补充,以及1870年约翰·卢凯(Johann Lucae)将声音的骨传导应用于临床的耳病诊断,音叉试验始成为临床重要测听方法之一。1851年科蒂(Corti,A. 1822~1888)发现了内耳螺旋器的构造。听觉适应与疲劳是达夫(Dove)于1857年首次报道的。十九世纪,对于鼓膜修补的治疗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 1841年耶斯莱(Yearsley )用湿棉球填塞鼓膜穿孔来提高听力;1853年托因比(Toynbee,~1866)用橡皮片固定在银丝圈上制成人工鼓膜覆盖穿孔; 1876年罗萨(Rossa)用硝酸盐溶液和三氯醋酸溶液烧灼鼓膜穿孔边缘使之逐渐封闭愈合。爱尔兰人王尔德(Wilde)特别研究了中耳解剖,认为大多数耳疾患起自中耳。沃登(Warden,A.)是照明耳镜的发明者。耶斯莱(Yearsley)是英国第一位耳科专家,著有耳科专论,也是首先提出咽、鼻病可引起耳聋这一概念的医学家。特罗尔楚(Troeltsch, 1829~1890)是耳部解剖、病理知识的重要贡献者,耳窥镜的介绍者,1861年著有《耳科病手册》,并成功地发展了乳突环鉆术。1861年法国的妇科学者美尼尔(Meniére, P. 1799~1862)发现一位少女月经时患感冒,突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重度眩晕发作,伴呕吐、耳鸣、耳聋、出汗、颜面苍白和步履蹒跚等症候群,五天后死亡,尸检证明有迷路出血,并肯定此症不同于脑出血,他首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因而对该症命名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当时对于耳科学从临床到理论的研究已较深入,由沃尔托利尼(Voltolini,F. E. ~1889)创办有《耳科学月刊》,托因比曾发表了一本包括从尸体制成的内耳的和中耳的约2,000个标本的解说录,特罗尔楚关于耳科学的论著曾先后七次出版。洛温伯格(Loewenberg,. 1836~1905)自1863年以来在巴黎专门从事耳科研究,先后发明了耳镜及咽鼓管插管新法。1869年著名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发表了关于鼓膜及听骨机能的研究,他的学生戈尔齐(Goltz,~1902)发表了关于半规管与身体平衡关系的论述。1865年波立特泽最早在照明下获得了详细的鼓膜象,1873年德国施瓦兹(Schwartz,~1900)等施行并记述了乳突凿开术及鼓膜穿刺术。以后布拉格的耳科诊所所长佐福尔(Zaufal,~1910)改进了耳科手术,使乳突凿开术简易化,成功地结扎了颈内静脉,并对急性中耳炎加以研究,证明致病菌有肺炎杆菌、双球菌等。从耳科临床的观点看,维也纳教授波立特泽一般被认为是当时的耳科领袖,著有《耳科手册》(1878)、《耳科学史》(1913)。1877年贝佐得(Bezold,~1908)对乳突炎进行了描述; 1893年德国施塔克(Stacke,L. 1859~1918)施行了槌骨、砧骨切除及中耳乳突手术。1894年斯坦(Stein,S.)发表了关于迷路机能的研究。

因为怕大量出血,扁桃体切除术进展缓慢,以后由于方法、技术的改进,经博斯沃思(Bosworth,~1925)等学者的努力,扁桃体摘除术得到发展。但当时认为,咽扁桃体是人体中不正常的组织,应该一律切除,因此扁桃体摘除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1828年菲西克(Physick,~1837)使用一种圈套式的扁桃体刀,进行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接着,由几位美国人连续发明了几种手术工具,例如,1832年马修斯(Matthews)和法内斯托克(Fahnestock,~?)发明了铲除式的扁桃体切除刀,扁桃体轮状刀也是在183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丹麦医生迈耶(Meyer)于1868年首先描述了增殖体肥大,1870年发表了《论鼻咽腔腺样增殖体》一文。经迈耶潜心研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发现了102例这方面的病例,他描述了一种儿童的所谓腺样体型(adenoid typus)面容,即口半张著,鼻唇沟变浅,上颌突出,牙列不整,硬腭高拱,还伴有鸡胸、耳聋、睡眠时鼾声发作,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最初以为只有欧洲人才有此症,后来他发现马来人有1%发病,1894年他游历到罗马的凡蒂宫,在绘画雕刻物中又发现了这种容貌。西蒙(Semon)在意大利某艺术馆曾发现费迪南(Ferdineat)一世的肖像画(1524年)就带有增殖体面容。

1829年巴宾顿(Babington,. 1794~1866)设计并开始使用喉镜观察声门,但很不完善。1837年利斯特(Lister,~1847)对声门形态也进行了初步观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喉镜、可卡因麻醉及X线的应用,喉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1854年西班牙声乐教师加西亚(Garcia,~1906)在巴黎独自发明了喉镜,他想观察唱歌时声带的位置,便成功地使用两个牙科小镜子检查了自己的喉头,1857年特克(Türck,L. 1810~1868)在维也纳曾发表关于他所发明的喉镜的文章,他在尸体和患者身上,利用太阳光线检查喉头并研究声带运动。当时对于加西亚和特克究竟谁是喉镜的优先发明者曾引起了一场争论。1858年查尔麦克(Czermak,. 1828~1873)对喉镜进行了改进,并在维也纳医学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自己声带的报道。以后斯托克(Stoerk,~1899)及格林(Green,H. 1802~1866)将喉镜检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1860年特劳贝(Traube,~1876)首先发表动脉瘤压迫引起喉返神经 *** 病例;1870年以后格哈特(Gerhardt,~1902)详细研究了吉带麻痹现象、喉炎、喉梅毒等。1881年西蒙和罗森巴克(Rosenback)在论著中阐明了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完全性)与声带麻痹之间的关系;1884年佛郎克(Frenck,.)完成了喉头摄象。喉头手术是1861年布劳斯(Brous,V. von.)最先获得成功,他首次做了从口腔切除喉肿瘤的手术:他的弟弟患喉肿瘤,不忍心做喉切开术,布劳斯先用探子每天训练他,使其消除咽反射,然后用钳子钳除了喉息肉。自从1884年发现可卡因麻醉剂后,始在局部麻醉下开展了喉内手术疗法。斯托克致力于喉的研究,曾参加编写喉科教科书,1887年论述了喉摘除术,1893年记述了喉头癌肿,1899年描述了咽喉淋巴肉瘤;伊桑伯特(Isambert,E. 1827~1876)论述了喉结核,西蒙曾论述喉部良性病变手术后恶变问题以及喉瘤早期诊断和根治法。1856年凯伯利(Koeberlé,A. M.) 曾建议全喉摘除术。1866年沃森(Watson,H.)为喉梅毒患者施行过此术。1873年比尔罗斯(Billroth,~1894)又成功地施行了这种手术,并于次年提出书面报道。至1886年,这一手术已被多次实施并记述。1864年,埃尔斯伯格(El *** erg)第一个做了喉癌手术。先做了喉内手术,但不久复发,以后比尔罗斯也做过这方面的手术,术后八个月复发; 他的助手索伦森(Sörensen,G.)对全喉切除术加以改进,使死亡率下降。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1922)发明了直达喉镜。1873年成立了纽约喉科学会,1880年创办了喉科杂志。

主要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鼻息肉绞断术的创始者片仓元周(鹤陵1751~1822)于1794年用三根丝线伸于笔杆内,一端露出来套住息肉,然后进行绞断,取得成功。1805年罗伯逊(Robertson,A. 1739~1809)始创造了现在使用的绞断器。鼻镜的发明是1807年由博津尼(Bozzini,P. 1773~1809)开始的,1859年由查尔麦克(Czermak,J. N.)进行了改进。直到1880年之后,由于可卡因麻醉法的发明,圈套器等鼻腔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进,以及苛性药和烙器疗法的更新,使得鼻科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1885年洛温伯格对臭鼻症的原因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臭鼻症的特殊细菌。1855年锡尔(Theile)认识到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情况,但当时尚乏人研究此病的病因、类型。1882年哈特曼(Hartmann,A. 1849~1931)、彼得森(Petersen,J. J. 1840~1912)等人进行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以后克里格(Krieg,R. 1848~1933)(1889)、邦宁汉斯(Bonninghaus 1899)、弗里尔(Freer,O. T. 1903)以及基利安(Killian,~1921)(1904)分别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1892年波蒂奎特(Potiquet,F. A. 1849~?)根据莫干尼的观点,认为这种畸形除因鼻梁受伤外,还和青少年时期面骨发育有关。首次对额窦炎施行外科手术的是基利安;1893年格鲁尼沃尔德(Grünewald,~?)对鼻内化脓症首次施行手术。1895年斯托克记述了鼻病的颅内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是历史悠久的急症手术,在十六世纪已经能做原始的气管切开。后经不断完善,逐步应用于临床,1825年图尔的布雷托诺(Brétonneau,~1862)为了治疗白喉,首次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术。1856年法国鲍丘特(Bouchut,E. 1818~1891)在巴黎首次对格鲁布(哮吼)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他用套管样的小管放在喉内,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未能代替切开术;1884年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1841~1898)在纽约第一次实施喉插管成功,经过四年试验,制成了一种使人满意的器械。几年后,插管术经不断的革新,终于取得了决定性成功。1897年德国基利安首次将气管镜检查法应用于临床,从而可以自呼吸道窥见气管。他用一个直管送入气管内,给一位六十三岁的男病人取出右侧支气管内鱼骨,成为当时轰动医界的新闻。以后他曾在伦敦世界耳鼻喉科学大会上,宣读了直达气管检查法的论文。

食道内窥镜检查法发展较晚。德索谬萨克斯(Desomeaus)于1853年曾用制成的尿道镜试用于食道检查,但未成功。1868年库斯摩尔(Kus *** oul,A. 1822~1902)在街上发现一位吞刀艺人的 *** 正适合直管送入食道内,成功地进行了食道检查法,到了1881年由米寇里兹(Mikǔliz)完成了食道镜检查法。1895年柯尔斯坦(Kirstein)曾用压舌板窥视到喉部,但成功者很少。

  • 索引序列
  • 有关耳鼻喉科的科技性论文
  • 耳鼻喉科技性论文
  • 有关耳鼻喉科的论文
  • 有关耳鼻喉科论文
  • 耳鼻喉科技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