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

发布时间: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

我国权威医学期刊有,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 .<小儿急救医学>等等啊

何广胜,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工作。目前任中华血液学会贫血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卫生部血液病输血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Glivec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注册医生,江苏省内科血液病质量控制中心委员,苏州市内科血液病质量控制(会诊)中心委员,是《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通讯编委,《Am J Hematol》、《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童朝晖湖北蕲春县青石镇芭茅街村人。

童朝晖,1983—198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分配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工作。

1992-1995年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留学于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从师于世界知名的呼吸病专家、欧洲呼吸病杂志前总编Costabel教授,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童朝晖,男,留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呼吸危重症专家。主要从事呼吸系感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症、呼吸内镜及介入诊治技术、间质性肺疾病、哮喘等方面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熟练地掌握呼吸专业特别是上述领域的理论知识、新进展、新技术和临床诊疗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壹等奖一项。202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应急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和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考核专家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北京医学会对外联络部专家组成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审稿、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国际呼吸杂志审稿,中国医刊杂志编委。

韩宝惠, 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职务职称 主任医师.所在院系 医学院所属学科, 内科学,研究方向 01肺癌多学科诊断治疗,肿瘤生物免疫靶向治疗。曾在美国、香港进修。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多中心协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肺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肺癌组组长, 上海市卫生局呼吸病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国际生物疗法与现代肿瘤治疗学会会员,美国肿瘤临床协会会员。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肿瘤、循证医学、抗癌、肿瘤防治、临床肿瘤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疾病等杂志编委。中国肿瘤临床年鉴肺癌专题编辑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特邀撰稿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人。肺癌通讯主编,肿瘤基础与临床 副主编。上海市首届医学<百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医学部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医疗保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内科专委会肺癌学组全国委员;四川省国际交流与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编委;西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西部肺癌研究协作中心执委会委员;2005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sci,中华医学杂志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之分的,英文版名为ChineseMedicalJournal,CN:11-2154/R,ISSN:0366-699,是中华医学会会刊,创刊于1887年,半月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设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论著(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病理讨论、疑难病例析评、学术争鸣、循证医学、病例报告、技术交流、临床医学影像、药物与临床、标准与规范、会议纪要、专题笔谈、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动态、读者来信、书评(或书讯)、人才交流与招聘以及学术活动预告等栏目。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要求

《中华医学杂志》来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当报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地区、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4000字(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技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15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是医学核心期刊,如果想发,可以帮你问一下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N: 11-2154/R,ISSN: 0366-6999)是中华医学会会刊,创刊于1887年,半月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重点报道我国医学各学科最新进展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我国医学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发展史是我国医学成长与前进的记录和见证。随着杂志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来稿量以30%的速度递增。稿件来源除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外,还来自美、英、日、德、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4月,该杂志被选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已被国际上20余种著名数据库收录,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医学索引(IM)》、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医学文摘(B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最近几年的SCI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断增高,2012年SCI影响因子。1992年分获国家三部委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7年获国家三部委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择优资助最高奖。199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期刊专项资助。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和专项经费资助以及国家期刊奖重点科技期刊奖。2003年以来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专项基金资助,以及中国科协的优秀论文奖。1997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2002年实现全文上网,开始实行OA出版;2003年11月实现了与PubMed数据库的链接;2007年开始采用使用网上稿件处理系统,所有作者需要从网上投稿;2009年底引进ScholarOne网上审稿系统,供国际作者投稿。 多次连续获得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0年以来几乎发表的所有论文,都能从网站上免费下载。近几年来,通过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杂志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显著变化,实现了“双效双爱”的办刊目标。期刊国际化将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会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中华医学会会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从2017年达到分后,逐年上涨,基本保持在分左右,在2020年的总引用数为1500次(截止2020年3月24日),文章数目是596篇,相较往年分,涨幅超58%。按照引用频次,预计在2022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影响因子将接近3分,近年来的影响因子基本是呈上涨趋势。

中国医学杂志社总编辑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1949年,四平解放后巴德年开始上学,11岁的他直插二年级,用四年半读完小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进四平重点高中。高中一年级时,他自修了几门高考必学的课程,被哈尔滨医科大学破格录取。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1962年毕业。学习期间曾获得卫生部全国医学院校俄语统考第二名。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岗位的巴德年,被学校推荐参加中国第一次出国选拔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个外籍留学生,中国驻日大使馆特意为他举行庆功宴。 巴德年学成回中国后,把先进的思维带回哈尔滨医科大学,逐步从普通教授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中国癌生物疗法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驻日本,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参赞。他在留学生中大力开展“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活动,被当时中国驻其他国使馆的教育参赞们广为借鉴。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的过程中,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绩。卸任前,他被院职工一致投票选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巴德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的全国医疗体制,致力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探讨与研究,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9年,巴德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全身心投入肿瘤免疫及机制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启动了国际教育项目,加快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其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 。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华医学杂志》第24、25届编委会总编。在担任总编的8年里,每年通过“总编寄语”、“编者的话”撰写评论,为《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尽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被聘为名誉院长。同时卸任《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而任第26届编委会名誉总编。 卸任实职后,巴德年仍担任着一系列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至晚年,还躬身笔耕不断写出主题论文,并经常应邀请前往各大院校讲学或演讲。 2000年至2014年间,巴德年先后应邀参加“中国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与临床前沿研讨会” 、“国际健康论坛” 、“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 等重要峰会,与同仁分享他的学术思想;同时应邀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做了《关于当代医学与医学生》的讲座,为年轻人传递他的现代医学观,继续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架桥铺路。

兰州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古称"金城为固若金汤之意"。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古代兰州,是中国人民与亚、非、欧三大洲人民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是长安进入西域的黄河三渡口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起点。古“丝绸之路”,唐僧玄奘(见西安大雁塔玄奘介绍)西去印度,马可·波罗探险游历,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兰州都是必经之路。 兰州现辖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固区五区,及皋兰、榆中、永登三县,总面积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283万,其中城市人口148万。 兰州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陆都心脏”之说;兰州盛产瓜果,有“瓜果城”之称,鲜桃、白兰瓜、黄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种瓜果都久负盛名。 兰州市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旅游的热点城市,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各异。市内有黄河穿境而过,可沿滨河路绿色长廊欣赏黄河、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并参观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等景点;郊县有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景点。游客可以在兰州当地参观游览,也可从这里中转到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青海塔尔寺及天水麦积山旅游。 著名人物 科学家:秦大河(首个横穿南极的中国人,原国家气象局局长) 王陇德(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李栓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学者:王汝平(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智慧型组织研究创始人,2008年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被评为“改革开发30年中国百位管理创新人物”,其著作《C管理模式》同时获得“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管理学专著”。) 记者: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笑星:张保和 王海 画家:杨麟(现扬州市国画院院长) 影星:罗海琼、孙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演员)、郑玉昊杰、李欣汝、李海、商蓉、任柯诺 主持人:朱军 水均益 李修平 张腾岳 郑玉昊杰 孟盛楠 张莉 沈凌 音乐人:魏晨(2007快乐男声季军)、李霄云(2009快乐女声亚军)、颜峻(乐评人)、郭展翔(美好药店乐队成员)、张玮玮(美好药店乐队成员)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总编

钟世镇(),广东省五华县人,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倡导者1。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2;1985年晋升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现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3。1985年,钟世镇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英文版,英国出版),从此中国显微外科长期领先国际先进水平4。2000年,钟世镇出版了1000万字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成为中国临床解剖学的光辉里程碑4。2002年,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并正式启动,钟世镇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成为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4。钟世镇主要学术工作是建立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解剖学研究体系,开拓了解剖学领域中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建成了有国际水平的标本陈列馆,创办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和《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主编了《临床解剖学丛书》和《钟世镇临床解剖学图谱全集》;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0多篇5,主编专著14部2。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以反映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及国际医疗网络发展动态,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为宗旨的技术类科技期刊

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 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委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中国数字医学》杂志 社长《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社长《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主编《医院报》 副总编《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编委

  • 索引序列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总编
  • 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 中国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
  • 中国医学杂志社总编辑
  •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