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传统与现代医学杂志

传统与现代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传统与现代医学杂志

《现代医学杂志》核心期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不是核心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应该是核心期刊,所以在上面发表的论文是国家承认了能够从知网上查到的。

比较好投的医学类杂志有:

1、《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CN:44-119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实用医学杂志》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办刊宗旨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来菌、抗生系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

3、《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CN:61-141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眼科杂志》为一综合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包括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论文。

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部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旬刊),是中国科技优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CSCD期刊。

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担任名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担任主编,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医学信息、动态方面的文章。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报道、学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专栏。

5、《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ISSN:1008-1879,是康复医学期刊中很热门,也很不错的一本期刊,半月刊,审稿周期短,出刊速度快。

《按摩与康复医学》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按摩与导引》,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ISSN1005-8982/CN43-1225/R) 半月刊,以国内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医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及新技术、新成果等为主要内容。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本期刊影响因子,在基础医学、综合类中排名第31位;在1534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排名第458位。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杂志

可信度比较高。1、《中国自然医学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省级期刊。2、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主要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3、本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自然医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是指用化学药物以对抗治疗为主要模式的西方医学相对面言的,它是充分运用自然界中有利因素、天然药物、自然物质和手段进行健身强体,增强抗病能力为主导的各种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技术和方法的总和,既有传统医学,也有现代医学,如针灸、推拿、刮痧、养生、气功、全息、拔罐、食疗、理疗、康复、运动、心理、音乐、和手、足、耳疗法,它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是各级医药卫生行政、预防、保健、康复、医务、药械人员极好的交流园地。

很多人不了解“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以及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
中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老医学,在国际上叫做“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不仅仅中国有,国外也多了。而现在中国人所说的“西医”,在国外叫做“现代医学”,以区别于古老的传统医学,西医诞生之后,立马取代了外国那些传统医学,成为主流(其实中国现在的状况也一样),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最大区别是:传统医学是经验医学,现代医学是实证医学,传统医学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李时珍尝百草,某个人得了高烧,李时珍会给他开某个药方,但是当另外一个人也得了同样的高烧,用同样的药方就可能不起作用。。因为,引起高烧这种症状的原因,传统医学是不知道的,现在医学已经知道,高烧是由病毒引起的,不同的病毒需要使用不同的杀毒抗生素药物。。也就是说,中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病的时候,基本就是根据“大概的症状”来判断,是非常模糊粗糙的,非常不准确的。。
再说一说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人类的价值:
在没有现代医学之前有记载的几千年里,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的平均寿命基本就是30-40岁,而且造成寿命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无法克服病毒以及大规模传播。
在有记载的历史中,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一次瘟疫就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减少,中国人所说的“瘟疫”,就是病毒的传播。。直到几百年前现代医学诞生,有了针对不同病毒的抗生素药物,开始对症下药,人类的平均寿命迅速增加到70岁左右。

朋友,我刚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我就复制粘贴过来了。发表流程需要先审核你的文章,然后定稿,之后交付定金,然后拿通知书,然后等着收期刊了。发表你需要注意几点啊,现在网上都是陷阱没有馅饼了,发表成功不要上当时最重要的,不知道怎么发表 你可以找发表过的朋友咨询一下,还有 花银子是必须的,这里太便宜的可能是 太贵的又不划算,你需要多考虑。如果你第一次发表 我推荐你一个 我以前发表过的网站 欣启论文网 你百度一下就可以 朱老师给我办的,我发3篇了,书都收到了,你可以去咨询一下,很耐心的。发表文章最重要的还是成功率。血汗钱不能百花。价格太低 或者什么条件都答应你的,还是需要多考虑的。网上真真假假的太多。也不知道社会为什么要评职称这么一说,现在都成有钱就能办的了。只是苦了我们百姓了。就这么多,祝你发表成功。在这里 给你介绍几个我以前发表过的期刊《中外医疗》《医学信息》《亚太传统医药》刊名: 亚太传统医药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主办: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2197CN: 42-1727/R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亚太传统医药创刊时间:2005《亚太传统医药》杂志是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的传统医药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综合性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7/R,国际刊号:ISSN 1673-2197)。内容以传统医药(尤其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为重点,关注行业热点、重点、难点,介绍中国及亚太各国传统医药的经验、理论与实践,传播行业资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主要栏目有:发展论坛、国际在线、基础研究、药学研究、临床交流、综述、教育文化、药事管理等。本刊关注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阐述传统医药(尤其中医药)发展思路,弘扬传统医药学术思想,为行业的发展鼓与呼。本刊欢迎新人新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引领行业发展,繁荣学术研究。本刊是关于亚太地区传统医药行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综合性月刊,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主要栏目 发展论坛--关注行业热点、重点、难点,刊登传统医药及卫生保健行业发展方向类文章,如战略研究、思路方法、前景预测、法规标准、药事管理等。 国际在线--选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传统医药发展状况、法规标准、传统医药体系,国际传统医药动态、资讯,科研技术前瞻等国际性文章。 基础研究--主要刊登传统医药如中医药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对经典的研究、理论体系的现代研究、证候研究、针灸经络研究、基础药理研究等。临床交流--发表传统医学临床医疗报道,交流临床研究与经验,如临证心得、病例报告、经方验方、病症护理、康复与养生、中西医结合、特色医疗等。 药学研究--报道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从种植到成药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如药用植物种植、药材加工炮制鉴别、药理药化、药物临床、新药研发、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 述评--刊登综述、阐述类文章,如文献综述、评论、比较研究、民族医药、民间医药等。 药事管理--药政监察、药房管理、用药调查与分析等。 教育文化--刊登传统医药教育、人才培养、院校掠影、医药史话、传统医药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学术动态--学术会议、论著出版、基金项目申报等相关报道。

中西医各有长短,互补才能互相促进发展,才符合太级阴阳互有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是未来医疗领域的大趋势。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学论文篇1 浅谈中西医学与中西文化 摘要: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看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除了差异还存在哪方面的共同点,而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将导致中西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都是本文涉及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学 中西文化 一切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刮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其爸爸为其儿子刮痧而被告虐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的矛盾,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医术的精湛.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中西语言文字来看中西医学.语言文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体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医学的影响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其他国家的文字多为视觉文字。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这种稳定性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使中医理论高度稳定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字使拼音文字、听觉文字,稳定性较差,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征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意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的意义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还有中医是文学语体,而西医是科学语体。语体建构的不同对两种医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一直指导着医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从来没有脱离各自的哲学而存在。所以,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尤为重要。 中医将中国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当代的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而明代的张介宾也说过,“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中医的阴阳理论来自《易》的“太极生两仪”。五行学说源于“太极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化合生无形,五行既荫随含万物。”中医的基础理论几乎都可以在太极图中找到渊源。儒家和道家都源于《易》,儒以“仁术”规定着医学的方向和实用理性,影响着重义轻利、重人伦的医德原则。道以“道法自然”、“一分为二”、自然无为和辩证法等理论影响者着中医的理论基础和防病治病思想。 至于西方,从古希腊的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子论开始,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坚持着“实物中心论”,这种理论引导着西医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构成人体的实体物质和器官等方面。近代西方形成的还原论思路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在这种思路下,西医的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并建构一系列基础医学学科。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在各自哲学运行的轨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无务实精神,中国人重安宁稳定而不愿涉险探索,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现世而轻未来,重求同而轻异议,重仕途而轻科技的文化特征对中医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医者多是仕途不顺才退而求其次,舍儒而向道者。而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给人以战胜自然,敢于标新立异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的发展与这些精神密切相关。 人是追求价值并按自觉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任何对人无价值和不符合人预期目的的东西都会受到蔑视和抛弃。科学之所以能受到人的追捧,就是因为科学能使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使人能利用科学来能动地让自然界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的健康、幸福和发展服务。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使人,人文精神不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的重要方法。 谈到科学精神,医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如何能不体现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一种为真理而敢于蔑视和反对神权、迷信、歪理邪说和一切强权的正义力量。纵贯几千年的中西医学史,从张仲景立足临床建立临证医学,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李时珍历时30年,不畏艰苦的亲自栽培和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希波克拉底、盖仑、到巴斯德、哈维,无不唯实求真,蔑视神学和权威;无不舍身忘己,献身医学事业;无不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理性精神和谦恭、团结他人、博采众长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精神。 展望中西医学的未来,中西医学存在着文化屏障,虽然具有相同的精神,但科学的“融合点“还没有到来,目前要强行把两种医学合而为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医学会最终走向融合,融合的条件是加快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既不能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扎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传播出去。中西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中西医的未来的光明的,让世人一起努力,让中西医在世界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郑兰英,《文化•医学与教育》[M].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5. 中西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宝贵的医学科学,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医学知识包含了中国医学者多年的医疗认知精髓,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果,中西结合在治疗骨折、器官衰竭及麻醉阵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医学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入手,分析了几点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2]孙双双.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核研究,2013(04). [3]李 恩.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4.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学论文篇1 浅谈中西医学与中西文化 摘要: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看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除了差异还存在哪方面的共同点,而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将导致中西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都是本文涉及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学 中西文化 一切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刮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其爸爸为其儿子刮痧而被告虐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的矛盾,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医术的精湛.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中西语言文字来看中西医学.语言文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体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医学的影响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其他国家的文字多为视觉文字。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这种稳定性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使中医理论高度稳定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字使拼音文字、听觉文字,稳定性较差,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征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意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的意义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还有中医是文学语体,而西医是科学语体。语体建构的不同对两种医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一直指导着医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从来没有脱离各自的哲学而存在。所以,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尤为重要。 中医将中国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当代的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而明代的张介宾也说过,“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中医的阴阳理论来自《易》的“太极生两仪”。五行学说源于“太极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化合生无形,五行既荫随含万物。”中医的基础理论几乎都可以在太极图中找到渊源。儒家和道家都源于《易》,儒以“仁术”规定着医学的方向和实用理性,影响着重义轻利、重人伦的医德原则。道以“道法自然”、“一分为二”、自然无为和辩证法等理论影响者着中医的理论基础和防病治病思想。 至于西方,从古希腊的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子论开始,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坚持着“实物中心论”,这种理论引导着西医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构成人体的实体物质和器官等方面。近代西方形成的还原论思路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在这种思路下,西医的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并建构一系列基础医学学科。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在各自哲学运行的轨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无务实精神,中国人重安宁稳定而不愿涉险探索,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现世而轻未来,重求同而轻异议,重仕途而轻科技的文化特征对中医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医者多是仕途不顺才退而求其次,舍儒而向道者。而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给人以战胜自然,敢于标新立异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的发展与这些精神密切相关。 人是追求价值并按自觉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任何对人无价值和不符合人预期目的的东西都会受到蔑视和抛弃。科学之所以能受到人的追捧,就是因为科学能使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使人能利用科学来能动地让自然界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的健康、幸福和发展服务。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使人,人文精神不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的重要方法。 谈到科学精神,医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如何能不体现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一种为真理而敢于蔑视和反对神权、迷信、歪理邪说和一切强权的正义力量。纵贯几千年的中西医学史,从张仲景立足临床建立临证医学,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李时珍历时30年,不畏艰苦的亲自栽培和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希波克拉底、盖仑、到巴斯德、哈维,无不唯实求真,蔑视神学和权威;无不舍身忘己,献身医学事业;无不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理性精神和谦恭、团结他人、博采众长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精神。 展望中西医学的未来,中西医学存在着文化屏障,虽然具有相同的精神,但科学的“融合点“还没有到来,目前要强行把两种医学合而为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医学会最终走向融合,融合的条件是加快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既不能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扎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传播出去。中西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中西医的未来的光明的,让世人一起努力,让中西医在世界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郑兰英,《文化•医学与教育》[M].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5. 中西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宝贵的医学科学,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医学知识包含了中国医学者多年的医疗认知精髓,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果,中西结合在治疗骨折、器官衰竭及麻醉阵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医学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入手,分析了几点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2]孙双双.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核研究,2013(04). [3]李 恩.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4.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传统与补充医学杂志

当代医学杂志-旬刊,医学信息杂志-旬刊,医学与社会杂志-双月刊,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旬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旬刊,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旬刊。

评职不认可的医学类期刊分为几类:

一、增刊:增刊是正常期刊以外增加发行的一期刊物,意思就是拓展版,如果文章质量达不到C刊的要求,但是只发普刊不太妥当,就会使用增刊的。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不管是评职,还是业绩考核等几乎都是不会得到认可的。

二、非法期刊:只要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或是没有cn刊号和issn刊号的,而且无法在中国记者网上查询到的,皆都可以说是非法期刊。非法期刊在国内外都是不受认可的,所以其发表的各种论文也是不被认可的。

三、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做一个集合。比如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就可以作为一本书来正式出版,这样可以用以区别学术期刊。

四、行业内存在负责的期刊比如:《当代医学》、《基层医学论坛》、《山西医药杂志》、《实用医技杂志》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基因修饰是改变生物体基因组成的过程。几千年来,通过对动植物的控制或选择性繁殖,间接地做到了这一点。现代生物技术使通过基因工程更容易和更快地针对特定基因对生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改变。

这一术语“改良的”和“工程的”经常在标记转基因食品或“转基因食品”的上下文中互换使用。在生物技术领域,转基因生物是指转基因生物,而在食品工业中,转基因生物一词仅指经过有目的地改造而非选择性繁殖的生物。这种差异导致了消费者之间的混淆,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倾向于用基因工程(GE)这个术语来描述食品。

基因改造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类通过有选择的繁殖有机体影响遗传学,根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科学家加布里埃尔·兰格尔的一篇文章。经过几代人的重复,这个过程导致了物种的巨大变化。

狗很可能是第一批有目的地进行基因改造的动物,据Rangel说,这种努力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大约32000年前。野狼加入了我们在东亚的狩猎采集祖先,在那里,犬科动物被驯养和繁殖,以增加驯服性。几千年来,人们培育出了具有不同个性和身体特征的狗,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品种繁多的狗。

已知最早的转基因植物是小麦。据2015年发表在《传统与补充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称,这种有价值的作物被认为起源于中东和北非被称为肥沃新月的地区。古代农民从公元前9000年左右开始有选择地培育小麦草,以培育出具有更大谷物和更坚硬种子的驯化品种。到公元前8000年,驯化小麦的种植已经遍及欧洲和亚洲。小麦的持续选择性育种导致了今天种植的数以千计的品种。

玉米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也经历了一些最显著的遗传变化。主要作物是从一种名为Teosite的植物中获得的,Teosite是一种野生草,耳朵很小,只有很少的果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有选择地培育出了Teosite草,以培育出大穗长满谷粒的玉米。

除了这些作物之外,我们今天吃的许多农产品——包括香蕉、苹果和西红柿——已经经历了几代的选择育种,据兰格尔说,

这项技术专门用来从一个有机体到另一个有机体切割和转移一段重组DNA(rDNA)是分别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于1973年开发的。两人将一段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从而使改性细菌产生抗药性。第二年,美国两位分子生物学家Beatrice Mintz和Rudolf Jaenisch将外源基因材料引入小鼠胚胎中,这是第一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动物进行基因改造的实验。

研究人员还对用作药物的细菌进行了改造。1982年,人类胰岛素由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合成,成为FDA批准的第一种基因工程人类药物,据兰格尔介绍,

主要有四种方法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资料,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很多希望,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的作物科学家。

1994年,第一个被批准在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弗拉弗萨弗番茄。(为了在美国种植,转基因食品必须得到环境保护署(EPA)和FDA的认可)由于基因的失活,新的西红柿一旦被采摘就开始变软,所以保质期更长。根据加州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部的数据,西红柿还被承诺具有增强风味的功效。如今,棉花、玉米和大豆是美国最常见的作物。根据FDA的数据,近93%的大豆和88%的玉米作物都是转基因作物。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说法,许多转基因作物,如改性棉花,已经被设计成具有抗虫性,大大减少了对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环境的杀虫剂的需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已经变得越来越有争议。

“一个关注点是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雅各布说例如,来自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以飘移到非转基因作物的田地和杂草种群中,这可能导致非转基因作物由于异花授粉而获得转基因特性。

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垄断了转基因作物产业,雅各布说,这给个体带来了困难,以小农户为生。不过,美国农业部表示,尽管一些农民可能会被赶出家门,但那些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的农民可能会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农药成本中获得经济利益。根据消费者报告进行的民意调查,转基因食品的

标签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很重要, *** 和梅尔曼集团。强烈支持转基因标签的人认为,消费者应该能够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

然而,雅各布说,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有害。

今天,家畜通常被选择性地饲养以提高生长速度和肌肉质量,并鼓励抗病性。例如,根据2010年发表在《解剖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某些肉鸡品种今天的生长速度比20世纪60年代快了300%。目前,美国市场上没有任何动物产品,包括鸡肉或牛肉,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因此,没有一种被归类为转基因或转基因食品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称,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人员一直在对实验动物进行基因改造,以确定这种生物技术有朝一日有助于治疗人类疾病和修复人体组织损伤的方法。这项技术的最新形式之一被称为CRISPR(发音为“crisper”)。

这项技术基于细菌免疫系统利用CRISPR区域和Cas9酶灭活进入细菌细胞的外来DNA的能力。Gretchen Edwalds Gilbert说,同样的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基因或一组基因进行修饰,加州斯克里普斯学院生物学副教授。

研究人员正在利用CRISPR技术寻找癌症的治疗方法,并寻找和编辑可能导致个人未来疾病的DNA片段。干细胞疗法也可以利用基因工程,在受损组织的再生中,例如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时,Edwalds Gilbert说。

在一项极具争议的研究中,至少有一位研究者声称已经在人类胚胎上测试了CRISPR技术,目的是消除疾病。这位科学家受到了严厉的审查,并在他们的祖国中国被软禁了一段时间。

这项技术可能是可行的,但科学家是否应该在人类身上进行基因改造研究?斯克里普斯学院哲学教授Rivka Weinberg说,这要视情况而定,

“当涉及到某种(新)技术时,你必须考虑它的意图和不同用途,温伯格说:

大多数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治疗的医学试验都是在同意的病人身上进行的。然而,胎儿的基因工程则是另一回事。温伯格说:“未经人类同意,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的‘

’实验本身就存在问题。”不仅有风险,[而且]风险没有被规划出来。温伯格说:“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在冒什么风险。”

如果下一代技术可用并被证明是安全的,那么反对在人类身上测试它的反对意见将微乎其微。但事实并非如此。

“所有这些实验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们都是实验性的,”温伯格说中国科学家在胚胎上使用CRISPR技术,人们之所以如此震惊,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是一个如此早期的实验阶段。这不是基因工程。

绝大多数基因工程的支持者意识到这项技术还没有准备好在人类身上进行测试,并表示这项技术将被永远使用。雅各布说,基因改造的目标,“一直是解决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

的进一步阅读: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CAM)影响因子从前年的一跃到去年的,一下子坐上了补充与替代医学领域的顶尖杂志的位置,不料今年一下子又走下神坛,影响因子大幅回落到。对于这个结果的出现早有苗头,自从去年的影响因子公布以来,做为开放获取杂志,该杂志的稿件处理费从1350美金立即涨至1500美金,发表文章数由542激增为866篇,其中以special issue数量增加最为明显,但引用次数没有大的变化,所以今年IF大幅降低理所当然。一份好的学术期刊,在保证审稿公正性的同时更需要懂得取舍,不能扩张太快,否则必然会有此结果的出现。值得指出的是,国内第一份结合医学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JIM,《中国结合医学杂志》,陈可冀院士主编)今年的影响因子首次破1,达到,十分不易,而创刊百年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eking(CM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影响因子才,记得几年前我向CMJ投稿,汇寄100元审稿费后将近4个月才有初审结果回来,专家审稿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打去编辑部询问,责编说该文要大改,再审周期也很长,建议作者自己撤稿。气愤之余遂撤稿改投Chin Sci Bull(《科学通报》英文版,IF=),一月后审稿完毕告知小修后录用。但是不知今年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文版)触犯了什么游戏规则,被SCI“镇压”,没有公布影响因子,要知道,其中文版在国内生命科学领域也算顶尖期刊了,英文版如此,情何以堪?!IF虽然不是评价文章的唯一标准,不知别的领域如何,就生命科学或医学领域来说,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总归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 索引序列
  • 传统与现代医学杂志
  •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杂志
  •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论文
  •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论文
  • 传统与补充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